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消费文化变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欧美发达国家早已完成工业化,进入了消费社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双重政策推动力下,我国取得了一系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在经济领域,进步显著。人们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为提高消费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全球化的拓展,消费社会的主流文化——消费主义文化借助广告、消费品和跨国财团等载体强势登陆我国,对部分较发达地区的居民和中高收入群体影响深刻,并且有逐渐向欠发达地区和中低收入群体蔓延的趋势。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我国正处于由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如何规避消费异化、人的异化以及资源和环境危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消费文化体系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本文包括导言共分九章,其中导言介绍了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其本文的研究方法、思路和创新之处。
     第二、三、四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其中,在第二章对与消费文化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消费、文化、消费社会等概念界定的成果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对消费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消费社会的出现及其历史逻辑和特征以及消费文化在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变迁机制重点做了较为深入的剖析。指出消费文化是人类消费生活中深层的、内在的程序和取向,是内化于人的消费活动之中并历史地凝结成的消费方式。在此基础上,对比较有代表性的炫耀性消费文化理论、异化消费文化理论、审美消费文化理论、符号消费文化理论等,对先秦以来主张以俭为主、反对浪费的中国消费文化发展史做了介绍。
     第三章在消费的内涵、消费的属性、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消费需求在社会体系中的地位、社会制度与消费、供求关系与消费、生产理论与消费、积累与消费、自然与消费、消费力理论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第四章对与消费文化密切关联的需要、消费需要以及消费需要与消费文化之间的关系做了较深入的分析。论述了需要的内涵以及消费需要的内涵和特征,借鉴了马尔库塞的消费文化理论,将需要分为真实需要和虚假需要,认为人们只有不被虚假需要所迷惑,意识到自己的真正需要才能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消费文化与消费需要的关系问题:消费文化来源于人们的消费实践,而不断发展的消费文化有创造出新的消费需要。因此,消费文化对城乡消费需要、物质和精神消费需要、近期和远期消费需要、个人和公共消费需要、消费需要的数量和质量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五章从我国的国情、民情出发对我国消费文化的发展现状和特征做了论述。我国中东部及部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节约消费观念对这一地区的居民影响力愈来愈小,加上现代媒体对人们消费热情的极力煽动,使得我国一些较发达地区出现了明显的消费社会特征。伴随着这一变化,消费主义文化在我国逐渐蔓延,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由此产生了传统、现代、后现代三种消费观并存,消费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共存,消费文化的地域差异性与全民统一性共存,以及消费水平的城乡差异与阶层差异共存的发展现状。正是由于消费主义文化和消费社会的影响使我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型与变化,所以多层次化、多样化、个性化、审美化成为了新时期中国消费文化发展的特征。
     第六章以全球化视野,对中西方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消费方式做了对比研究。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和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甚至一个人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都可以在短短几天时间内迅速普及,人们将某一明星作为自己消费模仿对象的情况已经屡见不鲜。因此消费文化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全球化趋势。在全球化的潮流中,中西方的消费文化必定有碰撞,有冲突,也有融合。虽然中西方消费文化之间在消费利益观、消费价值观和对待传统消费观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西方消费文化对我国居民的影响在逐渐加深,在某些方面甚至已经超越了我国消费文化的影响力。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习、借鉴西方优秀消费文化的同时保持我国消费文化的精髓。
     第七、八两章以北京为案例,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经济与消费文化的发展轨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北京在消费领域内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及其产生根源。北京作为首都,是我国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居民的消费生活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北京居民消费生活的第一次变迁中,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大幅度提升,居民消费结构显著改善,并且随着电视、电冰箱、洗衣机等电器进入家庭,新的生活方式随之产生。在北京居民消费生活的第二次变迁中,居民的消费水平迈上新台阶,消费者的利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高低收入群体之间的消费层次已经逐渐拉开,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使消费者的自主权益保护意识得到加强。在北京居民消费生活的第三次变迁中,由于其收入水平出现了整体性的提升,在不同时期掀起了一阵阵的消费热潮,住房消费持续升温;汽车消费爆炸性增长;信息、通讯等电子数码类消费品迅猛增长;教育消费持续走高;休闲消费越来越受到重视。当今社会,消费品生产的强力扩张,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都促进了北京市消费文化的快速发展,然而人们的道德素质、知识能力、审美水平等方面毕竟存在差异,面对异彩纷呈、快速发展的当代消费文化,难免对其优与劣、先进与落后、有益与无益等产生混淆,因此造成了北京市消费文化发展过程中公款消费、炫耀消费、畸形消费、“四高”消费,崇洋消费,以及部分农村地区消费不足、消费水平呈两极分化趋势和高收入群体低层次消费矛盾突出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必须在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找出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给与解决。因而,建设符合我国国情、民情的新型消费文化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九章论述了建设当代新型消费文化是促进我国消费文化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消费文化体系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引导人们逐渐由掠夺性消费向可持续性消费,由重视消费数量向重视消费质量,由注重物质享受向注重精神追求转型。第二,要具备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社会选择与个人选择统一,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统一的核心理念。第三,要把握好适度性、公正性、功利性、审美性、主体性等构建新型消费文化体系的基本原则。第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的硬实力建设,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造就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城乡消费文化一体化发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第五,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的软实力建设,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提倡低碳消费理念;尊重自然价值;理性对待技术。
European and American developed countries already completed industrialization, entered the consumer society. In reform, opening up and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under the dual policy impetus, our country has made a series of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economy, progress is remarkable. People income level rise rapidly to increase the consumption level has laid a good foundation.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the mainstream culture of consumer society, consumerism culture through advertising, consumer goods and multinational consortium carrier made landfall in China, on the part of the residents of the more developed areas and high income groups influence is profound, and has gradually to the less developed areas and low-income groups in the trend of the sprea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onsumerism culture, our country is in the midst of a transition from production society to consumer society, how to avoid the consumption alienation, alienation of people 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risis, establish the new consumer culture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become a major issue.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nine chapters including introduction, including the introduction introduced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train of thought and innovation.
     The second, three, four chapters are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is paper. Among them, in the second chapter of consumer culture and related concepts defined. In reference to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on the definition of consumption, culture, society, etc. Achievements in put forward its own views. Especially on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nsumer culture, the emergence of consumer society and its historical logic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umption culture in the aspects of economy, cultur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is the key to do a thorough analysis. Points out that the consumer culture is consumption culture is the human life in the deep, internal procedures and orientation, is internalized in the consumption activities of people and history to condense into way of consumption. Based on this, the more representative culture of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alienation theory, consumer culture theory, aesthetic theory of consumer culture, and the theory of symbolic consumption culture, to waste, since the pre-qin allegations against waste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nsumption is presente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hird chapter in the consumer, consumer attributes, consumption status in social reproduction, consumption demand status in the social system, social system and consumption, supply and demand and consumptio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accumulation and consumption, the nature and consumption, consumption theory of marxism cultural theory made a mor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Chapter iv the need for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consumer culture, consumption need and consump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er culture made a deeper analysis. Discussed the connotation as well as the need of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nsumer demand, draw lessons from the marcuse's theory of consumer culture, the need is divided into real and false needs, think that people just don't be fooled by false needs, aware of their real need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heir own. On this basis put forward its own viewpoint, namely the proble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sumption culture and consumer needs, consumption culture comes from people's practice, an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onsumption culture has created a new consumer needs. Therefore, consumer culture in urban and rural consumption needs, material and spiritual needs, immediate and long-term needs, personal, and public consumption need, consumption quantity and quality will be different degrees of impact.
     Fifth chapter embarks from our country's national conditions, the condition of the people of our country were discussed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nsumer culture. East China and part of the coastal area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is higher, saving the consumption idea of the region's residents influence more and more small, along with the modern media on people's consumption enthusiasm to incite, makes some of the more developed areas in China there is an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consumer society. With this change, the consumerism culture gradually spread in our country, to our country's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ecological, etc,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impact. Resulting in traditional, modern and postmodern consumption, consumption culture of nationality and internationalism coexist, regional difference and the unity of consumer culture coexist, and the consumption level of urban and rural differences and stratum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coexistence. It is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sumerism culture and consumer society makes our country produced unprecedented transformation and change, so more hierarchical, diversification, personalization, aesthetics into the developing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consumer culture in the new period.
     Chapter vi with global vision, consumption idea, consumption habits and consump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ways to do the contrast research. Current along with the deepening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rapid progres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y country, region, nation, even one person's consumption idea, consumption habits and consumption patterns can be spread quickly in a few days time, there will be a star as their consumption of mock objects have become common, therefore presents the obvious globalization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the consumer culture. In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Chinese and western consumer culture is bound to have a collision, conflict, fusion. Although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onsumption culture in the consumer values, consumer values and treat the traditional consumption has certain differences, however, we should realize that in the United States as a representative of western consumer culture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residents in our country is gradually deepened, in some ways even beyond the impact of China's consumer culture. Therefore, we must keep a clear head, to learn, to learn from western consumer culture good while maintaining the essence of China's consumer culture.
     Seventh and eighth chapters in Beijing as a case, analyzes the Beijing econom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nsumer culture, and on this basis points out a series of problems of Beijing in the consumer domain and source. Beijing as the capital, is our country's political, cultural 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 center, is one of the highest city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the consumption of residents living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lives of residents' consumption in Beijing for the first time vicissitude, th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come and consumption level greatly ascend, residents' consumption structu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nd with television, refrigerators, washing machines and other electrical appliances into the family, and generates a new way of life. Residents' consumption in Beijing the second change of life, the residents' consumption level to a new level, the interests of the consumer appeared a certain degree of differentiation, consumption level between high and low income groups have gradually opening, the emergence of counterfeit goods make the autonomous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onsumers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is strengthened. Third change in the lives of residents' consumption in Beijing, the ascension of the integrity due to their income levels, in different period sparked a consumption boom, a burst housing consumption is on the rise; Automobile consumption explosive growth;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and other electronic digital rapid growth of consumer goods; Education consumption is rising; Leisure consumption i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oday's society, the strong expansion of consumer goods production,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with each passing day,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onsumption culture in Beijing, however, people's moral quality, knowledge ability and aesthetic level, after all,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face of splend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onsumer culture, hard to avoid the superior and inferior quality, advanced and backward, useful and useless and confused, so caused the consumption cult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funds,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deformity,"four high" consumption, worship consumption, and some of the rural areas showed a trend of polarization insufficient consumption, consumption level and high income groups the contradiction in lower consumption and a series of problems. We must in such aspects as economy, politics, thought to find the sources of these problems, can fundamentally to solve. Therefore, construction conforms to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the new type of consumption culture system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Chapter nine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new consumer culture is to promot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nsumption culture in our country there is a way.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new consumer culture system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 our country,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large-scale cultural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First, to set up the correct consumption values, and guide to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people gradually by predatory consumption from the consumption quantity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quality, pay attention to material comfort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 Second, regularity and purposiveness, human, human and the nature harmonious unification, 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choice and unified, unified the core idea of material consumption and spirit consumption. Third, we should hold good suitability, justice, utilitarian, aesthetic, subjectivity, etc. Basic principle to construct the new consumer culture system. Fourth, to strengthen the hard power of the consumer cultur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hould develop the cultural industry; Positive training high-caliber cultural personnel; The culture market system; To speed up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consumption culture development; Building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Fifth, strengthen the consumer cultur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soft power, should establish a correct concept of consumption; Advocate low carbon consumption concept; Respect for the natural value; Ra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y.
引文
①杨魁,董雅丽,《消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
    ②彭铎, 《潜夫论笺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7页。
    ①沈约, 《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307页。
    ②欧阳卫民, 《中国消费经济思想史》,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30页。
    ③ 怀特, 《文化科学——和文明的比较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3页。
    ①赵吉林, 《中国消费文化变迁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
    ②梁漱溟,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第53页。
    ①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上海三联书社,2002年版,第29页。
    ②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上海三联书社,2002年版,第26页。
    ③本书编写组, 《马克思主义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2页。
    ①大卫·李斯曼, 《孤独的人群》,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①丹尼尔·贝尔,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28一129页。
    ①杭爱明, 《消费文化初探》, 《上海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第89页。
    ②陈文江, 《消费文化及其对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 《科学·社会·经济》,1995年第2期,第78页。
    ③尹世杰, 《消费文化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④尹世杰, 《如何加强对消费文化的研究和引导》, 《消费经济》,1994年第6期,第26页。
    ⑤周浩然, 《精神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 《消费经济》,1996年第6期,第6页。
    ⑥王宁, 《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44页。
    ⑦杨魁,董雅丽, 《消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①黄平, 《生活方式与消费文化:一个问题、一种思路》, 《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第53页。
    ②刘济良,《论消费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及其教育对策》,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第46页。
    ③范周,齐骥等,《中国城市文化消费报告(总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④张玉玲, 《知识经济时代文化消费的特征》, 《理论月刊》,2005年第9期,第112页。
    ①金慧敏,陈晓明, 《后现代主义》,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2页。
    ①西莉亚·卢瑞, 《消费文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②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150页。
    ①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51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42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6页。
    ①成伯清, 《现代西方社会学有关大众消费的理论》, 《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三期,第9页。
    ①凡勃伦, 《有闲阶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56页。
    ②凡勃伦, 《有闲阶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58页。
    ③凡勃伦, 《有闲阶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56页。
    ④凡勃伦, 《有闲阶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57页。
    ⑤凡勃伦, 《有闲阶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55页。
    ①凡勃伦, 《有闲阶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90页。
    ②凡勃伦, 《有闲阶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90页。
    ①刘欣, 《阶级惯习与品味:布迪厄的阶级理论》, 《社会观察》,2004年第3期,第45页。
    ①刘欣, 《阶级惯习与品味:布迪厄的阶级理论》, 《社会观察》,2004年第3期,第45页。
    ①马克思·韦伯, 《经济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47页。
    ②马克思·韦伯, 《经济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53页。
    ① 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60页。
    ② 让·波德里亚, 《象征交换与死亡》,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130页。
    ③ 罗钢, 《消费文化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页。
    ①让·波德里亚,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圣路易斯大学,1981年版,第118页。
    ②让·波德里亚, 《消费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③让·波德里亚, 《消费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页。
    ④让·波德里亚, 《消费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
    ① 蒋原伦, 《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页。
    ② 让·波德里亚, 《消费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③ 迈克·费瑟斯通, 《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①迈克·费瑟斯通, 《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9-40页。
    ②迈克·费瑟斯通, 《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③迈克·费瑟斯通, 《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23页。
    ① 沃尔夫冈·韦尔施, 《重构美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② 赫伯特·马尔库塞, 《单面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页。
    ①赫伯特·马尔库塞, 《单项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②马克思·霍克海默, 《批判理论》,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275页。
    ③赫伯特·马尔库塞, 《单面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
    ④赫伯特·马尔库塞, 《单面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页。
    ⑤赫伯特·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8页。
    ①赫伯特·马尔库塞, 《单面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页。
    ①本·阿格尔,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95页。
    ① 本·阿格尔,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98页。
    ② 本·阿格尔,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95页。
    ③ 本·阿格尔,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90-491页。
    ①李聃,《老子》,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8页。
    ②李聃,《老子》,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7页。
    ③李聃,《老子》,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8页。
    ④李聃,《老子》,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43页。
    ⑤李聃,《老子》,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74页。
    ⑥李聃,《老子》,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7页。
    ①李聃,《老子》,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43页。
    ②李聃, 《老子》,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63页。
    ③李聃, 《老子》,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13页。
    ④李聃,《老子》,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9页。
    ⑤李聃,《老子》,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66页。
    ⑥李聃,《老子》,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93页。
    ⑦李聃,《老子》,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51页。
    ⑧李聃,《老子》,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93页。
    ⑨李聃,《老子》,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28页。
    ⑩孔丘,《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04页。
    11孔丘,《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74页。
    ①孔丘,《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91页。
    ②孔丘, 《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87页。
    ③孔丘,《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38页。
    ④孔丘, 《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40-141页。
    ⑤孔丘, 《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42页。
    ⑥孔丘, 《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54-155页。
    ⑦孔丘, 《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4页。
    ⑧孔丘,《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17页。
    ⑨孔丘, 《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6页。
    ⑩孔丘, 《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10页。
    ①孔丘,《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47页。
    ②孔丘,《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88页。
    ③欧阳卫民, 《中国消费经济思想史》,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64页。
    ④孔丘,《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02页。
    ⑤孔丘,《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6页。
    ⑥墨子,《墨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9页。
    ⑦墨子,《墨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1页。
    ⑧墨子,《墨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91页。
    ⑨墨子,《墨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9页。
    ⑩墨子,《墨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44页。
    ①墨子, 《墨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40页。
    ②墨子, 《墨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8页。
    ③墨子,《墨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41页。
    ④墨子, 《墨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80页。
    ⑤墨子, 《墨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9页。
    ⑥管子, 《管子》,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74-75页。
    ⑦管子, 《管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68页。
    ⑧管子, 《管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5页。
    ⑨管子, 《管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96-297页。
    ①管子,《管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96页。
    ②管子,《管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页。
    ③管子,《管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3页。
    ④管子,《管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93页。
    ⑤管子,《管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57页。
    ⑥管子,《管子》,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74页。
    ⑦管子, 《管子》,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75-76页。
    ⑧管子,《管子》,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85页。
    ⑨管子,《管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83页。
    ⑩管子,《管子》,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81页。
    11管子,《管子》,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79页。
    12管子,《管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15页。
    ①管子, 《管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85-186页。
    ②管子, 《管子》,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92页。
    ③管子, 《管子》,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91页。
    ④司马迁, 《史记(第4卷)》,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528页。
    ⑤司马迁, 《史记(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420页。
    ①司马迁, 《史记(第4卷)》,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528页。
    ②司马迁, 《史记(第4卷)》,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530页。
    ③司马迁, 《史记(第4卷)》,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530页。
    ④司马迁, 《史记(第4卷)》,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552页。
    ⑤司马迁, 《史记(第4卷)》,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530页。
    ⑥司马迁, 《史记(第4卷)》,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546页。
    ①颜子推, 《颜氏家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7页。
    ②颜子推, 《颜氏家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6页。
    ③颜子推, 《颜氏家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6页。
    ④颜子推, 《颜氏家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78页。
    ⑤颜子推, 《颜氏家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82页。
    ①颜子推, 《颜氏家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97页。
    ②颜子推, 《颜氏家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98页。
    ③颜子推, 《颜氏家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09页。
    ④颜子推, 《颜氏家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20页。
    ⑤李觏, 《李觏集》,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38页。
    ⑥李觏,《李觏集》,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82页。
    ⑦李觏,《李觏集》,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81页。
    ⑧李觏, 《李觏集》,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44页。
    ①李觏, 《李觏集》,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46页。
    ②李觏, 《李觏集》,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44页。
    ③李觏, 《李觏集》,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9页。
    ④李觏, 《李觏集》,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38-139页。
    ⑤李觏, 《李觏集》,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86页。
    ⑥李觏, 《李觏集》,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35页。
    ①李觏, 《李觏集》,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79页。
    ②李觏, 《李觏集》,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23-124页。
    ③李觏,《李觏集》,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91页。
    ④李觏, 《李觏集》,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43页。
    ⑤李觏, 《李觏集》,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38页。
    ⑥李觏,《李觏集》,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91页。
    ⑦李觏, 《李觏集》,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16页。
    ⑧李觏,《李觏集》,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75-76页。
    ⑨李觏,《李觏集》,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75页。
    ①李渔, 《闲情偶寄》,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第82-83页。
    ②李渔, 《闲情偶寄》,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第84页。
    ③李渔, 《闲情偶寄》,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第99页。
    ④李渔, 《闲情偶寄》,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第93页。
    ⑤李渔, 《闲情偶寄》,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第38页。
    ⑥李渔, 《闲情偶寄》,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页。
    ①李渔, 《闲情偶寄》,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第38页。
    ②李渔, 《闲情偶寄》,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第39页。
    ③李渔, 《闲情偶寄》,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第40页。
    ④李渔, 《闲情偶寄》,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页。
    ⑤李渔, 《闲情偶寄》,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第42页。
    ⑥李渔, 《闲情偶寄》,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页。
    ⑦李渔, 《闲情偶寄》,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169页。
    ①李渔, 《闲情偶寄》,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170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9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0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6页。
    ② 江泽民, 《在纪念抗大建校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1996年6月1日,第1版。
    ③ 江泽民, 《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45页。
    ④ 胡锦涛,《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人们日报》,2003年1月3日,第1版。
    ⑤ 本报评论员, 《艰苦奋斗创造优异业绩——四论学习胡锦涛同志五四重要讲话》, 《人们日报》,2012年5月9日,第1版。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5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0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4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2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4页。
    ③马克思, 《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1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②《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1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6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0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2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3页。
    ①马克思, 《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26-92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3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2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04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27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5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62-363页。
    ②马克思, 《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0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77-678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4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8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7页。
    ②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0页。
    ③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1-18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34-93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8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页。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4页。
    ⑤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11页。
    ⑥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1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8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4页。
    ③马克思, 《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3页。
    ④马克思, 《资本论(节选本)》,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6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③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0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1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72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8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56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2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8-35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9-36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72-2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9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1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5-22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8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6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60页。
    ②吴宁, 《人的欲望和需要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第3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9页。
    ① 亚当·斯密, 《国富论(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22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1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①陈晓春,胡婷,唐姨军, 《略论低碳消费需要》, 《消费经济》,2010年第4期,第8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67-36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0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3页。
    ①让·波德里亚, 《消费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5页。
    ②马尔库塞, 《单项度的人》,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7页。
    ① 孙凤, 《消费社会学视野下的快与慢》, 《装饰》,2012第6期,第2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30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1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80-281页。
    ①费瑟斯通, 《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24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第44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中国的对外贸易》,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4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第44,1064页。
    ④《中国成全球经济第一大贡献国》,《德州日报》,2011年12月9日,第4版。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第63,67页。
    ②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公布全国连片特困地区分县名单的说明[EB/OL].http://www.cpad.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FPB/gggs/201206/180747.html, 2012-8-30.
    ③《世行报告:中国贫困线与国际标准差距悬殊》, 《中国青年报》,2009年4月9日,第11版。
    ④截至2007年底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已减至1479万[EB/OL]. http://www.gov.cn/jrzg/2008-12/03/content_1167160.htm,2012-8-30.
    ⑤《国务院扶贫办:西部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经济日报》,2009年11月28日,第03版。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第63,67页。
    ①《伦敦奥运购物中国人出手最阔绰》, 《羊城晚报》,2012年8月15日,第A18版。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第102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第753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第63页。
    ②王裕国,赵吉林, 《将保障公民基本福利确立为我国现阶段的重要国策》, 《消费经济》,2006年第5期,第1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3页。
    ②王裕国,赵吉林, 《将保障公民基本福利确立为我国现阶段的重要国策》, 《消费经济》,2006年第5期,第11页。
    ③《哈尔滨三环高架桥上桥匝道侧滑》, 《黑龙江日报》,2012年8月25日,第Ol版。
    ④《汶川灾后重建现豪华办公楼》,《新京报》,2012年4月21日,第A01版。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第330页。
    ⑥凌志军, 《历史不再徘徊——人民公社在中国的兴起和失败》,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5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第44页。
    ①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1995》》,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版,第523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第699页。
    ①颜泽贤, 《耗散结构与系统演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7-108页。
    ②胡锦涛, 《同舟共济共创未来》, 《人民日报》,2009年9月25日,第2版。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第67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第67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第330页。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第67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第63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第63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第63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第722页。
    ①李思潼, 《蛇年春节映射消费新动向》,载《中华工商时报》,2013-2-22,第18版。
    ①法新社,《1999年9月15日英文电》,《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0年第1期,第1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27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① 鲍宗豪, 《论文化全球化——兼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113页。
    ② 王玉恒, 《全球化与加之冲突的讨论综述》, 《学术界》,2000年第6期,第251页。
    ③ 纪玉祥, 《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年第4期,第17页。
    ④ 俞可平,韩志伟, 《全球化的悖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8页。
    ⑤ 赖纳·特茨拉夫, 《全球化压力下的世界文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4-95页。
    ①赵吉林, 《中国消费文化变迁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3页。
    ①孙君恒, 《福山的经济伦理思想初探》, 《平原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2页。
    ①张汝伦,《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认同》, 《哲学研究》,2001年第2期,第21页。
    ②邓正来,J·C·亚历山大, 《国家与市民社会》,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1页。
    ①亚当·斯密, 《国富论》,纽约:现代图书馆,1937年版,第625页。
    ②威廉·配第, 《政治算数》,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4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50页。
    ④詹姆斯·0·罗伯逊, 《美国神话、美国现实》,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44页。
    ①琼·罗宾逊,约翰·伊特维尔。《现代经济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7页。
    ②陈学民, 《痛苦中的安乐——马尔库塞、弗洛姆论消费主义》,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5页。
    ③陈学民, 《痛苦中的安乐——马尔库塞、弗洛姆论消费主义》,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8页。
    ④萨伊, 《政治经济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465页。
    ①曹明德, 《论消费方式的变革》, 《哲学研究》,2002年第5期,第41页。
    ②陈太胜, 《西方文论研究专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③P·伊金斯, 《生存经济学》,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5页。
    ①陈学民, 《痛苦中的安乐——马尔库塞、弗洛姆论消费主义》,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6页。
    ①西尼尔, 《政治经济学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64-65页。
    ②王佩何,永鹏, 《“象牙塔”里的高消费》, 《经济日报》,2002年10月18日,第08版。
    ③卢嘉瑞,吕志敏, 《消费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74页。
    ①易昌泰,《消费习惯的形成及其特点》, 《学术月刊》,1983年第7期,第34页。
    ①蒋一方, 《美国食品指导百年简史回顾》, 《食品与生活》,1996年第10期,第15页。
    ①严昌洪, 《西俗东渐记—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页。
    ②孔祥宇, 《“西化”影响下的北京家庭物质生活变迁(1912—1937)》,《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第1期,第120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第346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第369页。
    ②茅于轼, 《生活中的经济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第350页。
    ④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第190,195页。
    ⑤《中国富人的“L”情结》, 《新京报》,2011年5月9日,第B10版。
    ①钱瑜,李烝,《2010需求与购买力双涨》, 《北京商报》,2010年1月5日,第A3版。
    ②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第212页。
    ③刘婷婷, 《高油价改变美国人出行习惯》, 《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6月23日,第08版。
    ①祝莉,魏皓奋, 《省婚庆行业协会最新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近九成“80后”结婚要靠父母出钱》,《今日早报》,2012年5月8,第A0002版。
    ②丁娇洋,王芳,《殡葬高消费:小小石制香炉都需300元》, 《科尔沁都市报》,2012年3月30日,第6版。
    ③朱法飞, 《莫让“人情消费”压弯腰》, 《云南日报》,2012年1月25日,第3期。
    ①杨源, 《国家统计局遵义调查队调查显示——居民“人情债”越背越重》, 《贵阳日报》,2011年2月16日,第A7版。
    ①《各国带薪假期排行榜:中国以21天全球垫底》,《华夏时报》,2011年7月31日,第A31版。
    ②《中国人闲暇时间超美英但活动质量普遍偏低》, 《深圳晚报》,2006年9月28日,第A06版。
    ③《每年中国人闲暇时间至少2700个小时“无效休闲”亟待突破》,《无锡日报》,2006年10月7日,第A08版。
    ①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第346,369页。
    ②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第201页。
    ①袁培树,陈昕, 《消费经济学批判》,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第216页。
    ②《“北京家政服务业研究”课题组.北京家政服务业的现状及其规范性发展》, 《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57期,第53页。
    ①武冬莲, 《浅析娱乐营销》, 《太原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第67页。
    ②《居民休闲方式呈现多样化》, 《解放日报》,2011年2月23日,第12版。
    ③郭小凌, 《中国需要72366座博物馆》,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1月8日,第007版。
    ④杨晓凤, 《试谈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 《学术交流》,1998年第3期,第123页。
    ⑤郭小凌, 《中国需要72366座博物馆》,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1月8日,第007版。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第882页。
    ①黄晶华, 《消费信贷开始起飞》, 《国际金融报》,2011年9月日,第02版。
    ①詹姆斯·尼斯,《消费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第7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第369,63页。
    ①卢嘉瑞,吕志敏, 《消费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5页。
    ②圣朝, 《人类自尝恶果——生存危机备忘录》,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10页。
    ③欧志葵, 《禁用一次性筷子一年可节约木材130万立方米》,《南方日报》,2011年12月3日,第A12版。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8页。
    ①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198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0年版,第209页。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198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6年版,第580,581页。
    ②北京市统计局, 《北京统计年鉴198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1年版,第66页。
    ①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198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0年版,第135页。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198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6年版,第417页。
    ②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198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0年版,第209页。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1985》,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5年版,第457页。
    ③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198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0年版,第144页。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198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6年版,第449页。
    ④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198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0年版,第29页。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198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6年版,第283页。
    ①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1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第194页。
    ②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198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0年版,第216页。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198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6年版,第581页。
    ③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198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0年版,第210页。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198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6年版,第558页。
    ①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198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0年版,第214页。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198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6年版,第562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9页。
    ①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198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6年版,第553页。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198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年版,第561页。
    ②北京市统计局, 《北京统计年鉴198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年版,第137页。
    ③北京市统计局, 《北京统计年鉴198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年版,第395,391页。
    ④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198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6年版,第420,556页。北京市统计局, 《北京统计年鉴199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版,第332,475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6页。
    ②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1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第174页。
    ①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1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第194页。
    ②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199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年版,第651页。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1995》),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版,第514页。
    ③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1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第62,502页。
    ① 高书生,《社会保障改革快了还是慢了》,《延安日报》,2006年7月24日,第007版。
    ②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1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第194页。
    ③ 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199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版,第487页。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199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版,第482页。
    ④ 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1995》,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版,第158页。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199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版,第177页。
    ①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北京市统计年鉴201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第193,194页。
    ②北京市统计局, 《北京市统计年鉴199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版,第474,479,482,485页。
    ③北京市统计局, 《北京市统计年鉴199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版,第474,479页。
    ①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北京市统计年鉴201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第41页。
    ②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北京市统计年鉴201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第174页。
    ①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北京市统计年鉴201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第174页。
    ②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市统计年鉴201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第131页。
    ③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0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
    ④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0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第52页。
    ⑤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199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第362页。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0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第368页。
    ⑥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1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第160页。
    ①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1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第41页。
    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课题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 《调研世界》,2011年第12期,第6页。
    ③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1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第41页。
    ④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第45页。
    ⑤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第9,11页。
    ①周雪松,《开发商“攀涨”北京房价暴涨引市民强烈不满》,《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8月8日,第016版。
    ②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第202页。
    ③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0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第321页。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北京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第320页。
    ⑥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第40页。
    ③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375,383.
    ④ 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0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第410页。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第403,407页。
    ①陈凯一,《七万余考生迎人生大考》,《北京青年报》,2012年6月7日,第A10版。
    ②《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现代教育报》,2012年3月25,第3版。
    ③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第416页。
    ①王姝,蒋彦鑫,《公款吃喝一年3000亿》,《新京报》,2012年3月2日,第A06版。
    ②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科技日报》,2012年11月19日,第1版。
    ③孙乾, 《去年本市清理27个“小金库”,严肃处理13起公款出国(境)案件》, 《京华时报》,2012年1月20,第009版。
    ④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第331页。
    ①王劲松,刘国旺,《世界奢侈品协会日前发布报告显示——中国奢侈品年消费总额跃居全球第一》,《中国财经报》,2012年1月19日,第005版。
    ②娄月, 《中国奢侈品消费增幅全球最高》,《北京商报》,2012年7月2日,第004版。
    ①黄冲,温江桦, 《52.7%的人认为追逐高端数码产品助长青少年虚荣心》, 《中国青年报》,2012年9月4日,第07版。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页。
    ①胡锦涛, 《把禁毒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坚持不懈的抓下去》, 《人民日报》,2008年6月25日,第01版。
    ①马北北,《北京部分青少年求神算命自我迷茫现状堪忧》,《中国青年报》,2005年2月4日,第03版。
    ②《高科技包装“网络迷信”》, 《北京青年报》,2005年9月25日,第A10版。
    ①《北京成中国“最渴”大城市》, 《深圳商报》,2011年5月21日,第A3版。
    ②刘立志,《北京农业用水效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中国水利报》,2011年4月11日,第04版。
    ③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第89,101页。
    ②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第329,331页。
    ①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第199页。
    ②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第199页。
    ①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第200页。
    ②朱裴,王晓然,金冰,任思强,邓琳,《揭下洋品牌的遮羞布(上)》,《北京商报》,2007年2月12日,第005版。
    ①子云, 《“双星”实施“三名”战略》, 《中国橡胶》,1995年第7期,第22页。
    ②郁方,《19世纪末以来中国中产阶层的消费文化变迁与特征》,《学术研究》,2005年第7期,第1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31页。
    ②严复, 《原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80页。
    ①陆承希, 《冷清的北京鲁迅博物馆》,《中国青年报》,2011年8月5日,第11版。
    ②郭立场, 《打造初次分配公平基础更为重要》, 《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10月19日,第007版。
    ③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第185,186,190,200页。
    ④李纪平, 《北京一项调查显示近四成人感觉“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严重”收入分配失衡侵蚀城市机体健康》,《法制日报》,2010年12月23日,第04版。
    ①《中国富豪去年人均消费缩水30万元》, 《重庆晚报》,2010年1月15日,第28版。
    ②《“鱼翅”的战争》, 《燕赵都市报》,2012年9月5日,第9版。
    ①周凯, 《美国电影是如何传播价值观的》, 《求是》,2012年第7期,第54页。
    ②阿尔文·托夫勒, 《权力的转移》,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65页。
    ③唐景莉,《全球化背景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大学的一份特殊责任》, 《中国教育报》,2005年4月29日,第3版。
    ④杨魁,董雅丽, 《消费主义文化的符号化解读》, 《现代传播》,2003年第1期,第131页。
    ①谢素军,曾盛聪, 《女大学生消费认同与交际观的互动研究》,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13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①宋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贵在科学实践》, 《中国行政管理》,1998年第2期,第3页。
    ①苗力田, 《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18页。
    ②周辅成, 《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82-85页。
    ①曹明德, 《生态法原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4页。
    ②尹世杰, 《消费需要论》,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第267,269页。
    ①李赤日, 《废旧汽车回收在国外》, 《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3月12日,第B06版。
    ①R·卡逊,《寂静的春天》,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13页。
    ①董颖:杨曼, 《浪费惊人:全国一年倒掉剩饭600亿元——美食节引出餐桌细账》,载《管理与财富》,2007年第3期,第20页。
    ②文静, 《北京年投7亿元处理“剩饭菜”》,载《京华时报》,2013年1月24日,第A10版。
    ③吴雪君, 《时尚后的浪费:七八成新衣服被当成垃圾直接扔掉》,载《工人日报》,2013年2月3日,第01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97页。
    ①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我们共同的未来》,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384页。
    ②周笑冰, 《事实与价值——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根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第128页。
    ①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 《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0页。
    ①周笑冰, 《消费文化及其当代重构》,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71页。
    ①《今年“3·15”不与去岁同》,载《健康时报》,2001-3-15,第1版。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2页。
    ③《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页。
    ①李培超, 《自然的伦理尊严》,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5页。
    ①王英全, 《美国的高消耗生活方式不值得仿效》, 《中国化工报》,2007年11月22日,第5版。
    ②李培超, 《自然的伦理尊严》,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8页。
    ④孟轲, 《孟子》,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①艾伦·杜宁, 《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2-10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9页。
    ①穆勒, 《功利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7页。
    ① 周小仪, 《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1页。
    ② 周宪, 《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04页。
    ①丁宁, 《论审美趣味》, 《学术研究》,1987年第1期,第7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6页。
    ① 叶朗, 《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77页。
    ② 周笑冰, 《消费文化及其当代重构》,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89页。
    ③ 叶朗, 《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07页。
    ④ 董耀鹏, 《究竟什么是人的主体性》, 《晋阳学刊》,1992年第6期,第9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5页。
    ① 克利福德·G·克里斯蒂安, 《媒体伦理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172页。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页。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16页。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6页。
    ①田海平, 《经济·生态·伦理》, 《学术研究》,2001年第1期,第22页。
    ②霍尔姆斯·罗尔斯顿, 《哲学走向荒野》,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2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2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2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24]马克思:《资本论(节选本)》,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0年。
    [2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2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
    [26]《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27]《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28]《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29]《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30]《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31]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
    [3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3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对外贸易》,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34]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北京:学习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
    [35]中共中央党校教材审定委员会:《中共中央文件选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
    [3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5》,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
    [3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
    [3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
    [39]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198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0年。
    [40]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198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1年。
    [41]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1985》,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5年。
    [42]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198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6年。
    [43]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198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年。
    [44]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199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年。
    [45]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199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
    [46]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1995》,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
    [47]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199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
    [48]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0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
    [49]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0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
    [50]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1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
    [51]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
    [5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53]穆勒:《功利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
    [54]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
    [55]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56]威廉·配第:《政治算数》,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
    [57]琼·罗宾逊,约翰·伊特维尔:《现代经济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58]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
    [59]詹姆斯·尼斯:《消费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
    [60]亚当·斯密:《国富论(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
    [61]西尼尔:《政治经济学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
    [62]怀特:《文化科学——和文明的比较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63]詹姆逊:《文化转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64]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
    [65]西莉亚·卢瑞:《消费文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66]马尔库塞:《单项度的人一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年。
    [67]施里达斯·拉夫尔:《我们的家园——地球》,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年。
    [68]R·卡逊:《寂静的春天》,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年。
    [69]克利福德·G·克里斯蒂安:《媒体伦理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
    [70]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
    [71]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
    [72]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73]邓正来,J·C·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74]詹姆斯·0·罗伯逊:《美国神话、美国现实》,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75]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
    [76]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
    [77]赖纳·特茨拉夫:《全球化压力下的世界文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78]P·伊金斯:《生存经济学》,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年。
    [79]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80]马克思·霍克海默:《批判理论》,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
    [81]弗洛姆:《健全的社会》,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
    [82]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83]梭罗:《瓦尔登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
    [84]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85]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
    [86]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年。
    [87]严复:《原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88]李聃:《老子》,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89]孔丘:《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90]墨子:《墨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91]孟子:《孟子》,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
    [92]管子:《管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93]司马迁:《史记(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94]司马迁:《史记(第4卷)》,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95]颜子推:《颜氏家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96]李觏:《李觏集》,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97]李渔:《闲情偶寄》,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年。
    [98]吕不韦:《吕氏春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99]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
    [100]欧阳卫民:《中国消费经济思想史》,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
    [101]赵吉林:《中国消费文化变迁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102]杨魁,董雅丽:《消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03]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上海三联书社,2002年。
    [104]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年。
    [105]尹世杰:《消费文化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106]尹世杰:《消费需要论》,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年。
    [107]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108]范周,齐骥等:《中国城市文化消费报告(总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109]金慧敏,陈晓明:《后现代主义》,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110]赵萍:《消费经济学理论溯源》,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111]罗钢:《消费文化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12]蒋原伦:《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113]姚大志:《现代意识形态理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114]陈太胜:《西方文论研究专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115]陈焕章:《孔门理财学》,北京:中华书局,2010。
    [116]圣朝:《人类自尝恶果——生存危机备忘录》,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7年。
    [117]凌志军:《历史不再徘徊——人民公社在中国的兴起和失败》,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118]俞可平,韩志伟:《全球化的悖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119]周笑冰:《消费文化及其当代重构》,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120]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21]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22]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123]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124]苗力田:《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125]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海:商务印书馆,1964年。
    [126]曹明德:《生态法原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127]卢嘉瑞,吕志敏:《消费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128]严昌洪:《西俗东渐记—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
    [129]陈学民:《痛苦中的安乐——马尔库塞、弗洛姆论消费主义》,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130]茅于轼.《生活中的经济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131]袁培树,陈昕:《消费经济学批判》,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年。
    [132]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统计集(1840-1960)》,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2年。
    [1]Bourdieu, P. Outline of Theory of Practice. Cambridge: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977.
    [2]Baudrillard, J. The End of Ideology. The Tree Press,1962.
    [3]Baudrillard, J.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New York:Basic Books,1976.
    [4]Barchrach. P. Power and Poverty: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0.
    [5]Douglas. M. andIsherwood, B:The World of Goods, Harmondsworth:Penguin, 1980.
    [6]Goodwin, Neva R., Ackerman, Frank and Kiron, David(edited):The Consumer Society Washington, D. C:Island Press,1997.
    [7]Gross Gary, Time and Money:The Making of Consumer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1993.
    [8]Horkheimer. M. and Adorno. T,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New York:Herder &Herder.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2.
    [9]Jameson. F, Postmodernism and the Consumer Society in H. Forst(Ed), Postmodern Culture, London:Pluto Press,1984.
    [1]崔应贤:《唐宋元时期的“看看”》,《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9期。
    [3]杭爱明:《消费文化初探》, 《上海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4]陈文江:《消费文化及其对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科学·社会·经济》,1995年第2期。
    [5]尹世杰:《如何加强对消费文化的研究和引导》, 《消费经济》,1994年第6期。
    [6]周浩然:《精神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 《消费经济》,1996年第6期。
    [7]黄平:《生活方式与消费文化:一个问题、一种思路》, 《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8]刘济良:《论消费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及其教育对策》,《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9]张玉玲:《知识经济时代文化消费的特征》, 《理论月刊》,2005年第9期。
    [10]刘欣:《阶级惯习与品味:布迪厄的阶级理论》, 《社会观察》,2004年第3期。
    [11]季桂保:《博得里拉“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述评》,《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12]斯满红:《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解析》,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3]马林:《居民的非理性消费及其政策引导》, 《商业经济》,2008年第12期。
    [14]吴宁:《人的欲望和需要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15]陈晓春,胡婷,唐姨军:《略论低碳消费需要》, 《消费经济》,2010年第4期。
    [16]孙凤:《消费社会学视野下的快与慢》, 《装饰》,2012年第6期。
    [17]王裕国,赵吉林:《将保障公民基本福利确立为我国现阶段的重要国策》, 《消费经济》,2006年第5期。
    [18]鲍宗豪:《论文化全球化——兼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9]王玉恒:《全球化与加之冲突的讨论综述》, 《学术界》,2000年第6期。
    [20]纪玉祥:《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年第4期。
    [21]孙君恒:《福山的经济伦理思想初探》, 《平原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22]张汝伦:《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认同》, 《哲学研究》,2001年第2期。
    [23]曹明德:《论消费方式的变革》, 《哲学研究》,2002年第5期。
    [24]易昌泰:《消费习惯的形成及其特点》, 《学术月刊》,1983年第7期。
    [25]蒋一方:《美国食品指导百年简史回顾》,《食品与生活》,1996年第10期。
    [26]孔祥宇:《“西化”影响下的北京家庭物质生活变迁(1912—-1937)》,《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第1期。
    [27]陈建国,张宇贤:《跨国汽车公司在华战略调整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 《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第3期。
    [28]“北京家政服务业研究”课题组:《北京家政服务业的现状及其规范性发展》,《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57期。
    [29]武冬莲:《浅析娱乐营销》, 《太原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30]杨晓凤:《试谈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 《学术交流》,1998年第3期。[3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课题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调研世界》,2011年第12期。
    [32]子云:《“双星”实施“三名”战略》, 《中国橡胶》,1995年第7期。
    [33]郁方:《19世纪末以来中国中产阶层的消费文化变迁与特征》,《学术研究》,2005年第7期。
    [34]宋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贵在科学实践》,《中国行政管理》,1998年第2期。
    [35]周笑冰:《事实与价值——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根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36]董耀鹏:《究竟什么是人的主体性》,《晋阳学刊》,1992年第6期。
    [37]杨魁,董雅丽:《消费主义文化的符号化解读》, 《现代传播》,2003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