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学前教育课程模式设计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今天,伴随着人们对幼儿园课程地方化、特色化的追求日益加深,幼儿园的课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然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幼儿园课程建设中出现了诸多不科学的现象,比较典型的有照抄照搬、盲目模仿以及“小学化”,这些问题的解决急需相关课程理论的指导。课程模式是将课程理论转化为课程实践的桥梁,它对于规范以上课程实践中的问题有着重要的价值。然而当前无论是学前课程理论界还是实践界,都缺乏对课程模式的深入研究。他们大多数人都把课程模式“模式化”了,没有以一种开放的态度认识课程模式。事实上,并非只有那些经典的课程模式才是课程模式,课程模式是可以自主构建的,只有这样,课程模式才能真正走向多元化。基于此,本论文致力于学前教育课程模式设计相关问题的探讨。本文除导论外,共分为六章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一章,本章探讨了课程模式的概念,多样化、生成途径及研究意义,为本研究奠定概念基础和提供分析框架。论文认为课程模式就是以典型简约的方式表达的课程方案,其核心是对与某种教育条件相适应,并能产生特定育人功能的课程结构。其主要构成要素包括:理论基础、功能目标、课程结构、支持系统和适用环境。
     第二部分为第二、三、四章,本部分介绍和分析了国内外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相关信息,以期为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构建提供借鉴。第二章选取了西方最为人所探讨的、也是对我国影响比较深远的五种课程模式为对象,按照课程模式的五种构成要素对其进行了分别分析和整体比较;第三章回溯和分析了我国学前教育课程模式变革的百年历史,结果表明我国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变革是在借鉴国外与本土化、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继承传统与坚持发展的结合与悖逆中展开的,变革受到时代背景、课程观念、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课程模式的变革必须以确立科学的学前课程观念为前提条件、以实现国外先进经验的本土化为应然路径;第四章实证调查了我国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现状,内容涉及学前教育课程模式设计的必要性、学前教育课程模式设计应考虑的变量、学前教育课程结构的设计、学前教育课程基本要素的设计以及当前我国幼儿园中几种典型课程模式示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课程模式设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的策略。
     第三部分为第五章,本章根据第二部分的讨论,归纳总结了影响学前教育课程模式设计的基本变量。根据变量的性质不同,论文将其划分为观念变量、环境变量、条件变量三类。观念变量包括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环境变量包括时代背景、文化传统、学前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条件变量包括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幼儿家长的需求、园所的实施条件、家长和社区资源。通过对每种变量的深入分析,以期用来指导当前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设计。
     第四部分为第六章,本章集中探讨了学前教育课程模式设计的基本过程。首先需要确立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论文认为当前学前教育培养目标应该真正的回归于“人”,其基本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协调统一的三个方面:关注儿童的生命成长、构建儿童的可能生活、培养儿童的完整人格;其次需要设计学前教育的课程结构。论文在对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结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学前教育课程结构设计的总体构想,即应该以比较完善的综合课程为主,辅之以活动课程,并要关注隐性课程的构建,实现这三种课程类型的有机整合;最后还要按照课程的构成要素开发课程,包括学前教育课程目标设置、学前教育课程内容选择、学前教育课程实施过程设计以及学前教育课程评价标准研制四个方面。
Today, with the people pursuing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localiz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more and more deep, the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presents a great development situation like all flowers blooming together. But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the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appears many unscientific phenomena, typically there are copy blindly, imitation blindly and "primary school-oriented" phenomenon, the solution of these problems are in urgent need of theoretical guidance. Curriculum model is the bridge of curriculum theory into curriculum practice, it is of great value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s in the curriculum practice. However, both the preschool curriculum theoretical and the practical circles are lack of deeply research into curriculum model. Most of them are not with an open attitude to know curriculum model, instead of they think curriculum mode as "stereotypes". In fact, not only the classical curriculum model is curriculum model, curriculum model can be constructed by independently, only in this way, curriculum model diversification can be realized. Based on this, the dissertation devotes to discussing related question about pre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um model design. 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the dissertation comprises six chapters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chapter one,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concept, diversification, production means a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of curriculum model, it lays the conceptual basis and provides the analysis framework for this study. The author thinks curriculum model is the curriculum plan expressed in the form of typical and contracted, its core is the curriculum structure which is compatible with some education condition and can produce specific education function. Its main elements include: theoretical basis, target function, curriculum structure, support system and application environment.
     The second part is chapter two, three and four, the author introduces and analyzes the related information about pre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um model at home and abroad,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urrent pre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um model construction. In chapter two, the author selected five curriculum models in western as the object which are most discussed by people and also are more profound influence to our country, then accord to the five elements of curriculum model for the analysis respectively and overall comparison to them; In chapter three, the author recalls and analyzes the history of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um model change in our country. It shows that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um model change in our country is developed between the combination and rebellions of drawing lessons from foreign and local traditions, curriculum theory and curriculum practice, inheriting the tradition and adhering to the development. The change i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and constrains such as time background, curriculum ideas, cultural tradition and so on. So curriculum mode change must establish the idea of scientific preschool curriculum as the premise condition, realize the localization of the advanced foreign experience as the ought to be path; In chapter four, the author investigat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ur pre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um model, the contents involve in the need for pre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um model design, the variables which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pre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um model design, pre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um structure design, the basic elements of pre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um's design and several typical examples about the curriculum model in the kindergarten.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analyzes all sorts of problems in current pre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um model design in our country, and puts forward the coping strategies.
     The third part is chapter five,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in the second part,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basic variables which influence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um model design. Depend on the nature of the variables,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concept variable, environment variable and condition variable. Concept variable includes view on children, educational view, curricular view. Environment variable includes time background, cultural tradition, the status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Condition variable includes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parents demand, the implementation condition in the kindergarten, parents and community resources. Through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each variable, in order to guide the current pre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um model design.
     The fourth part is chapter six, the author focuses on the basic process of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um model design. First of all, we need to set training objective of preschool education.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training objective of preschool education should be really return to "people", its basic connotation should include three aspects of harmonious and unified as follows:focus on the lives of children growing up, build the may life of children, cultivate the entire personality of children; The second, we need to design pre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um structure. The author bases on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status of pre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um structure in our country, puts forward the general idea of pre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um structure design, which should give priority to relatively perfect comprehensive curriculum, supplemented by activity curriculum,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idden curriculum, to realiz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 types of curriculum; Finally, we need develop curriculum according to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including pre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um objective setting, pre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tent selecting, pre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process designing and pre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standard developing.
引文
① 但菲,靳美玲.幼儿园课程方案内容现状及分析[J].教育科学,2012(6):43.
    ② 霍力岩,齐晓恬.当前我国借鉴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主要误区、关键问题与基本思路[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2):1.
    ③ 霍力岩,齐晓恬.当前我国借鉴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主要误区、关键问题与基本思路[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2):2.
    ① 王春燕.中国学前教育百年发展、变革的历史与思考[D].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3:124.
    ② 陈思帆.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幼儿园——从幼儿园的一天看中国幼儿园的现状[D].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5:31.
    ① 于冬青.走向生活世界的幼儿园课程设计[D].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8:5.
    ② 幼儿园“小学化”必须休矣[N].光明日报,2012年1月17日.
    ③ 但菲,靳美玲.幼儿园课程方案内容现状及分析[J].教育科学,2012(6):46.
    ④ 赵晓尹,王瑞捧.小规模民办幼儿园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8(3):18.
    ⑤ 柴占学.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不容忽视——学前幼儿教育现状调查分析报告[J].中国农村教育,2010(7):32.
    ① 摘自荆楚网2005年2月18日.幼教专家称“幼儿教育小学化”弊大于利[J].思想理论教育,2005(12):76.
    ② 王磊,刘晶波.1996-2006年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关于“课程”选题的研究状况及分析——基于三所高校硕士、博士论文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8(2):67.
    ③ 王磊,刘晶波.1996-2006年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关于“课程”选题的研究状况及分析——基于三所高校硕士、博士论文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8(2):67.
    ④ 牟映雪.新中国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236.
    ① 陈思帆.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幼儿园——从幼儿园的一天看中国幼儿园的现状[D].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5:31-36.
    ② 陈佑清著.教学论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515.
    ① 孙鹤娟.“建构课程模式”研究方法的理性思考[J].吉林教育,2002(3):7.
    ② 丛立新著.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47.
    ③ 简楚瑛.学前教育课程模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① 田景正.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学前教育的变革及启示[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4):107.
    ① 刘永凤.瑞吉欧幼儿教育法述评[D].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8:1.
    ② 张其龙.幼儿园单一的课程模式受到冲击[J].幼儿教育,1989(5):18.
    ③ 李敏谊.试析美国幼儿教育课程模式的理论流派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7(11):70.
    ④ 张济洲.世界幼儿教育课程模式比较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9(1):68.
    ① 刘文华.美国几种幼教课程模式之比较[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2):1.
    ② 李香玲.国外五种早期教育课程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6):91.
    ③ 傅淳,殷思华.蒙台梭利课程与瑞吉欧课程的比较研究[J].学前课程研究,2008(6):55.
    ④ 李敏谊.试析美国幼儿教育课程模式的理论流派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7(11):69.
    ① 于冬青.走向生活世界的幼儿园课程设计[D].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8:22.
    ② 王磊,刘晶波.1996-2006年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关于“课程”选题的研究状况及分析——基于三所高校硕士、博士论文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8(2):67.
    ③ [美]斯泰西·戈芬(Stacie Goffin),[美]凯瑟琳·威尔逊(Catherine Wilson)著,李敏谊译.课程模式与早期教育(第二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9.
    ④ 刘彤.美国开端计划历程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07:1.
    ① [美]斯泰西·戈芬(Stacie Goffin),[美]凯瑟琳·威尔逊(Catherine Wilson)著,李敏谊译.课程模式与早期教育(第二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3.
    ② [美]斯泰西·戈芬(Stacie Goffin),[美]凯瑟琳·威尔逊(Catherine Wilson)著,李敏谊译.课程模式与早期教育(第二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77
    ③ Kohlberg, L.,& Mayer, R. (1972). Development as the aim of education[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42,449-496.
    ① [美]斯泰西·戈芬(Stacie Goffin),[美]凯瑟琳·威尔逊(Catherine Wilson)著,李敏谊译.课程模式与早期教育(第二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42
    ② [美]斯泰西·戈芬(Stacie Goffin),[美]凯瑟琳·威尔逊(Catherine Wilson)著,李敏谊译.课程模式与早期教育(第二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5
    ① [美]斯泰西·戈芬(Stacie Goffin),[美]凯瑟琳·威尔逊(Catherine Wilson)著,李敏谊译.课程模式与早期教育(第二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44
    ① 林聚任,刘玉安主编,泥安儒副主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151.
    ② 林聚任,刘玉安主编,泥安儒副主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152.
    ① 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23.
    ① [美]斯泰西·戈芬(Stacie Goffin),[美]凯瑟琳·威尔逊(Catherine Wilson)著,李敏谊译.课程模式与早期教育(第二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序言.
    ② 杨小微著.中小学教学模式[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4—5.
    ③ [美]斯泰西·戈芬(Stacie Goffin),[美]凯瑟琳·威尔逊(Catherine Wilson)著,李敏谊译.课程模式与早期教育(第二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序言.
    ① 郭晓明.关于课程模式的理论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1(2):28.
    ② 纪国和,张作岭.关于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关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5(12):25.
    ③ 郭晓明.关于课程模式的理论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1(2):28.
    ① 廖哲勋,田慧生主编.课程论新论[J].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32.
    ② 郭晓明.关于课程模式的理论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1(2):28—29.
    ① 李敏宜.试析美国幼儿教育课程模式的理论流派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7(11):70-72.
    ① 简楚英.学前教育课程模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9.
    ① [美]斯泰西·戈芬(Stacie Goffin),[美]凯瑟琳·威尔逊(Catherine Wilson)著,李敏谊译.课程模式与早期教育(第二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序言.
    ② 李敏宜.试析美国幼儿教育课程模式的理论流派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7(11):69.
    ③ 唐淑.我国幼儿园课程结构改革概述[J.早期教育,1990(11):2.
    ④ 唐淑.我国幼儿园课程结构改革概述[J.早期教育,1990(11):3.
    ① [美]斯泰西·戈芬(Stacie Goffin),[美]凯瑟琳·威尔逊(Catherine Wilson)著,李敏谊译.课程模式与早期教育(第二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74.
    ① 刘蕊,陈友娟,李亚娟.美国银行界课程方案简介[J].早期教育,2005(8):14.
    ② [美]斯泰西·戈芬(Stacie Goffin),[美]凯瑟琳·威尔逊(Catherine Wilson)著,李敏谊译.课程模式与早期教育(第二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87-88.
    ① 简楚瑛.学前教育课程模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7.
    ① 简楚瑛.学前教育课程模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3.
    ① 罗嘉君.认知课程模式之凯米课程[J].学前课程研究,2007(创刊号):50.
    ① 简楚瑛.学前教育课程模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1.
    ① 王本陆主编.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0.
    ① 薛小雷.近代以来中国学前教育向外国学习的历史与经验[D].硕士学位论文.江西师范大学,2010:6.
    ② 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编.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93.
    ③ 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编.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96.
    ① 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编.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96.
    ② 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编.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96.
    ③ 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编.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96-197.
    ① 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编.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48-160.
    ② 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编.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60.
    ③ 王春燕.张雪门幼稚园行为课程及其现代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74.
    ④ 张雪门.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1193.
    ① 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编.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30.
    ① 刘存刚主编.学前比较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2.
    ① 唐淑主编.学前教育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31.
    ② 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与变革的历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83-197.
    ③ 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01.
    ④ 李敏谊.试析美国幼儿教育课程模式的理论流派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7(11):69.
    ① 李敏谊.试析美国幼儿教育课程模式的理论流派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7(11):69.
    ② 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01.
    ① 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与变革的历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82.
    ② 学前教育编辑部.幼教百年沉思录(一)[J].学前教育研究,2003(1):24.
    ① [美]斯泰西·戈芬、凯瑟琳·威尔逊著,李敏谊译.课程模式与早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序言.
    ② 刘晓东著.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7.
    ① [美]斯泰西·戈芬、凯瑟琳·威尔逊著,李敏谊译.课程模式与早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9.
    ② 王春燕著.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与变革的历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58.
    ③ 王春燕.学前教育价值取向的百年追思与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1(9):34.
    ① 王春燕著.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与变革的历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31.
    ② 王春燕著.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与变革的历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32.
    ① 田景正,张传燧,路雪.外国学前教育引进与20世纪下半期中国学前教育变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3):55.
    ①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55.
    ① 蔡迎旗著.学前教育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20.
    ③ 张娜,陈佑清.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结构的现状与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3(3).
    ① 廖哲勋,田慧生主编.课程论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32.
    ② 郭晓明.关于课程模式的理论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1(2):28—29.
    ① 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61-462.
    ① 但菲,靳美玲.幼儿园课程方案内容现状与分析[J].教育科学,2012(6):45.
    ① 郭元祥.课程观的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1(6):13.
    ① 但菲,靳美玲.幼儿园课程方案内容现状与分析[J].教育科学,2012(6):45.
    ② 李会敏,侯莉敏.幼儿园区域活动概念辨析[J].基础教育研究,2006(2):51.
    ③ 李辉、李婉玲.福建省59所幼儿园特色课程现状调研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7(2):64.
    ① 汪丽主编.田野课程的架构与实施[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0-22.
    ② 汪丽主编.田野课程的架构与实施[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0-22.
    ③ 南京市太平巷幼儿园.田野课程——我们的园本课程[J].早期教育,2001(8):26.
    ④ 秦红.走进田野——我园园本课程的理念与实践[J].学前教育研究,2001(3):61.
    ⑤ 汪丽主编.田野课程的架构与实施[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2-40.
    ⑥ 秦红.走进田野——我园园本课程的理念与实践[J].学前教育研究,2001(3):62.
    ① 唐淑.我国幼儿园课程结构改革概述[J].早期教育,1990(11):3.
    ① 刘晓东.儿童观的重建是教育改革的前提[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6):卷首语.
    ① 王海英.复杂思维视野下的儿童观[J].学前教育研究,2004(3):5.
    ① 姚伟著.儿童观及其时代性转换[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7.
    ② [英]约翰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85.
    ③ 转引自胡术恒.儿童观及其对教育观的制约与影响[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6:6.
    ④ 周红安.中西儿童观的历史演进及其在教育维度中的比较[D].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3:33.
    ⑤ 张娜,陈佑清.现代儿童观及其对学前教育课程设计的意义[J].全球教育展望,2013(3):91—93.
    ① 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主席[智利]塞尔玛·西蒙斯坦·芬托斯(Selma Simonstein).儿童观与学前教育发展趋势[J].幼儿教育,2004(1):18.
    ②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74-175.
    ① 刘晓东著.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72.
    ② 赵祥麟等.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56.
    ③ [智利]塞尔玛·西蒙斯坦,常宏译,赵振国校.儿童观的后现代视角[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2):1.
    ④ 程福财,董小苹.童年的本质:现代儿童观的嬗变和超越[J].当代青年研究,2010(12):47.
    ① 叶小红.从“贫穷”的儿童到“富有”的儿童——论后现代思潮对儿童观的影响[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6):3.
    ② [智利]塞尔玛·西蒙斯坦,常宏译,赵振国校.儿童观的后现代视角[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2):1.
    ③ 叶小红.从“贫穷”的儿童到“富有”的儿童——论后现代思潮对儿童观的影响[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6):3.
    ④ 叶小红.从“贫穷”的儿童到“富有”的儿童——论后现代思潮对儿童观的影响[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6):3.
    ⑤ 张娜,陈佑清.现代儿童观及其对学前教育课程设计的意义[J].全球教育展望,2013(3):93—95.
    ① 刘晓东著.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0.
    ① [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0.
    ② [意]玛利亚·蒙台梭利著.童年的秘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5(序)
    ③ 郭元祥.课程观的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1(6):15.
    ① 郭元祥.现代教育观与教育改革[J].中小学管理,1998(10):11.
    ② 扈中平,刘朝晖.关于中西教育观的比较与思考[J].教育评论,2002(1):10.
    ③ [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68.
    ① [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69-70、142.
    ② [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9.
    ③ 孟建伟.从知识教育到文化教育——论教育观的转变[J].教育研究,2007(1):14.
    ④ 杨佳,周红安,杨汉麟.西方儿童观的历史演进[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7):37.
    ⑤ [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9-10.
    ⑥ [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9-10.
    ⑦ 孟建伟.从知识教育到文化教育——论教育观的转变[J].教育研究,2007(1):15.
    ⑧ [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3-24.
    ① [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0.
    ② [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0.
    ③ 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53.
    ④ [美]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3-44.
    ⑤ [美]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8.
    ① [美]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4.
    ② [美]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86.
    ③ [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4.
    ① 姜勇,郑富兴.后现代知识状况与新教育观的呼唤[J].外国教育研究,2003(12):19.
    ② 姜勇,郑富兴.后现代知识状况与新教育观的呼唤[J].外国教育研究,2003(12):22.
    ③ 姜勇,郑富兴.后现代知识状况与新教育观的呼唤[J].外国教育研究,2003(12):20.
    ④ 张博.走向对话的幼儿教育——后现代幼儿教育观[J].学前教育研究,2003(12):42.
    ⑤ 于伟.教育观的现代性危机及新路径初探[J].教育研究,2005(3):53.
    ⑥ 于伟.教育观的现代性危机及新路径初探[J].教育研究,2005(3):53.
    ⑦ 杨佳,周红安,杨汉麟.西方儿童观的历史演进[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7):37.
    ① 于伟.教育观的现代性危机及新路径初探[J].教育研究,2005(3):55.
    ② 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321.
    ③ 郭元祥.现代教育观与教育改革[J],中小学管理,1998(10):11.
    ④ 蒋建华.重视能力对,忽视知识错[N],中国教育报,2001—3-6.
    ⑤ 陈佑清.教学论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4.
    ①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02-103.
    ② 他将兴趣分为两类六个方面。第一类是“认识的兴趣”,指人对物的兴趣,包括经验的兴趣、思辩的兴趣、审美的兴趣;第二类是“同情的兴趣”,指人对他人或社会的兴趣,包括交往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宗教的兴趣。
    ③ 斯宾塞根据重要程度将人类的主要活动划分为五种类型:1、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2、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3、目的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4、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5、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用于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
    ④ [美]布鲁纳著,邵瑞珍等译.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7.
    ① 郭元祥.课程观的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1(6):11.
    ②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232.
    ③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94.
    ④ [美]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20.
    ⑤ 郭元祥.课程观的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1(6):12.
    ⑥ 张华.走向课程理解:西方课程理论新进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1(7):41.
    ① Apple,M. (1988).Social Crisis and Curriculum Accords.Ed ucati onal Theory,38(2), p..201.转引自张华.走向课程理解:西方课程理论新进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1(7):41.
    ② 郭元祥.课程观的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1(6):13.
    ① 郭元祥.课程观的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1(6):16.
    ② 于冬青.走向生活世界的幼儿园课程设计[D].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8(5):73.
    ③ 于冬青.走向生活世界的幼儿园课程设计[D].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8(5):74.
    ① 陈佑清.教学论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64.
    ② 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变革的历史与思考[D].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3:78.
    ③ 霍力岩.建国60年来国外学前教育思潮的影响与今日我国学前教育选择[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9(9):3.
    ① 李敏谊.试析美国幼儿教育课程模式的理论流派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7(11):69.
    ① 裴小倩.全球化背景下有关中国学前教育的地域文化研究——学前教育的文化适宜性视角[D].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0:3.
    ② 裴小倩.全球化背景下有关中国学前教育的地域文化研究——学前教育的文化适宜性视角[D].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0:3.
    ③ 霍力岩.建国60年来国外学前教育思潮的影响与今日我国学前教育选择[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9(9): 5.
    ① 庞丽娟主编,屠美如、张虹副主编.文化传承与幼儿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21.
    ① 蔡迎旗.学前教育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49.
    ① 陆志远.论价值是课程论的逻辑起点[J].海南大学学报,1991(2):33.
    ② 虞永平著.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③ 瞿保奎等.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17—318.
    ④ 虞永平著.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⑤ 虞永平著.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① 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355
    ② 俞吾金.问题域外的问题——现代西方哲学方法论探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14—16.
    ③ 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0.
    ④ 虞永平著.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
    ⑤ 虞永平著.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
    ① 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6.
    ② 赵汀阳在他的《论可能生活》中认为“可能生活可以定义为每个人所意味着去实现的生活”。
    ③ 陈佑清.培养“生活主体”:教育目标的一种选择[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6):6.
    ④ 转引自成尚荣.构建生活的课堂——现代生活教育案例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1.
    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6.
    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95.
    ③ 袁爱玲著.当代学前课程发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2.
    ④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只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九种基本智能,它们是: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内省、自然探索、存在。
    ① 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266—267.
    ① 袁爱玲著.当代学前课程发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① 崔允漷.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2012(10):13.
    ② 崔允漷.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2012(10):13.
    ① 王春燕主编.幼儿园课程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
    ① 张娜,陈佑清.现代儿童观及其对学前教育课程设计的意义[J].全球教育展望,2013(3):96.
    ① 盛群力等编著.21世纪教育目标新分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67.
    ① 盛群力等编著.21世纪教育目标新分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27.
    ② 盛群力等编著.21世纪教育目标新分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32—33.
    ① 张娜,陈佑清.现代儿童观及其对学前教育课程设计的意义[J].全球教育展望,2013(3):96—87.
    ② 虞永平著.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4.
    ① 何晓夏.简明中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252.
    ② 郭元祥.课程观的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1(6):14.
    ① 严仲连.幼儿园个性化课程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5:31.
    ② 扈中平,蔡春.教育人学论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3):2.
    ① 但菲,靳美玲.幼儿园课程方案内容现状及分析[J].教育科学,2012(3):47.
    ② 袁爱玲,冯丽娜.幼儿园课程内容膨胀现象剖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7、8):19.
    ① 张娜,陈佑清.现代儿童观及其对学前教育课程设计的意义[J].全球教育展望,2013(3):97.
    ② 戴自俺主编.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94.
    ① 虞永平等著.幼儿园课程评价(第二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29.
    ② 虞永平等著.幼儿园课程评价(第二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33.
    ① 虞永平等著.幼儿园课程评价(第二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33.
    ② 虞永平等著.幼儿园课程评价(第二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28.
    ③ 王春燕主编.幼儿园课程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38.
    1.[美]艾伦·C.奥恩斯坦、弗朗西斯·P.汉金斯著,柯森主译.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第三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美]布鲁纳著,邵瑞珍等译.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蔡迎旗著.学前教育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陈鹤琴.陈鹤琴全集(上下)[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5.陈时见,何茜.幼儿园课程的国际比较——侧重幼儿园课程设置的经验、案例与趋势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陈佑清著.教学论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7.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8.成尚荣.构建生活的课堂——现代生活教育案例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丛立新著.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美]戴克F.沃克(Decker F.Walker),乔纳斯F.索尔蒂斯(Jonas F.Soltis)著,向蓓丽,王,莫蕾钰.课程与目标(第四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戴自俺主编.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版.
    12.[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3.[美]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4.[美]约翰·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5.冯晓霞著.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7.[美]H.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18.[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9.何晓夏.简明中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0.[英]怀特海著,徐汝州译.教育的目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21.简楚瑛.学前教育课程模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美]乔伊斯(Bruce Joyce)等著,荆建华等译.教学模式(第七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23.[美]John D. Mcneil著,谢登斌、陈振中等译.课程导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24.[美]卡罗尔·格斯特维奇(Carol Gestwicki)著,霍力岩等译.发展适宜性实践(第三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25.[英]卡西·纳特布朗(Cathy Nutbrown)著,刘焱,刘丽湘译.读懂幼儿的思维:幼儿的学习及幼儿教育的作用(第3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6.[美]劳拉·E.贝克著,吴颖、吴荣先等译.儿童发展(第五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7.李文玲,舒华编著.优质幼儿园课程建设——理念与教学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8.林泳海、刘名卓主编,徐宝良、闵兰斌副主编.幼儿园教学模式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9.林聚任,刘玉安主编,泥安儒副主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0.廖哲勋,田慧生主编.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1.廖哲勋著.课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3.刘存刚主编.学前比较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4.刘晓东著.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5.刘晓东著.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6.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7.[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38.[意]玛利亚·蒙台梭利著.童年的秘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
    39.[美]迈克尔·W·阿普尔著,黄忠敬译.意识形态与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0.牟映雪.新中国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42.庞丽娟主编,屠美如、张虹副主编.文化传承与幼儿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3.瞿保奎等.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4.[美]Ralph W. Tyler著,罗康、张阅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45.[美]斯泰西·戈芬(Stacie Goffin),[美]凯瑟琳·威尔逊(Catherine Wilson)著.李敏谊译.课程模式与早期教育(第二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46.盛群力等编著.21世纪教育目标新分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47.唐淑主编.学前教育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48.唐淑,孔起英主编.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和整体改革[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9.UNESCO: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50.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与变革的历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1.王春燕主编.幼儿园课程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52.王本陆主编.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53.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54.汪丽主编.田野课程的架构与实施[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5.[美]威廉F.派纳、威廉M.雷诺兹、帕特里克·斯莱特里、彼得M.陶伯曼,张华等译.理解课程(上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6.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57.杨小微著.中小学教学模式[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58.姚伟著.儿童观及其时代性转换[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9.虞永平著.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60.虞永平等著.幼儿园课程评价(第二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61.袁爱玲著.当代学前课程发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62.[英]:约翰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3.张雪门.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版.
    64.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5.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66.张华等著.课程流派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7.张华著.经验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8.赵祥麟等.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69.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编.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70.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1.朱家雄主编.幼儿园课程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2.[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陈思帆.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幼儿园——从幼儿园的一天看中国幼儿园的现状[D].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5.
    2.胡术恒.儿童观及其对教育观的制约与影响[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6.
    3.刘永凤.瑞吉欧幼儿教育法述评[D].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8.
    4.刘彤.美国开端计划历程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07.
    5.裴小倩.全球化背景下有关中国学前教育的地域文化研究——学前教育的文化适宜性视角[D].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0.
    6.王春燕.中国学前教育百年发展、变革的历史与思考[D].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3.
    7.薛小雷.近代以来中国学前教育向外国学习的历史与经验[D].硕士学位论文.江西师范大学,2010.
    8.严仲连.幼儿园个性化课程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5.
    7.杨晓萍.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西南师范大学,2002
    9.于冬青.走向生活世界的幼儿园课程设计[D].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8.
    10.周红安.中西儿童观的历史演进及其在教育维度中的比较[D].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3.
    1.柴占学.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不容忽视——学前幼儿教育现状调查分析报告[J].中国农村教育,2010(7).
    2.陈佑清.培养“生活主体”:教育目标的一种选择[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6).
    3.程福财,董小苹.童年的本质:现代儿童观的嬗变和超越[J].当代青年研究,2010(12).
    4.崔允潡.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2012(10).
    5.但菲,靳美玲.幼儿园课程方案内容现状及分析[J].教育科学,2012(6).
    6.傅淳,殷思华.蒙台梭利课程与瑞吉欧课程的比较研究[J].学前课程研究,2008(6).
    7.郭晓明.关于课程模式的理论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1(2).
    8.郭元祥.课程观的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1(6).
    9.郭元祥.现代教育观与教育改革[J].中小学管理,1998(10).
    10.扈中平,蔡春.教育人学论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3)
    11.黄勤,余黄明.近代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学习国外的四次浪潮[J].当代教育论坛,2005(3).
    12.霍力岩.蒙台梭利教育法与幼儿教育改革——借鉴蒙氏教育法的两个基本思路[J].比较教育研究,1999(5).
    13.霍力岩,齐晓恬.当前我国借鉴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主要误区、关键问题与基本思路[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2).
    14.霍力岩,齐晓恬.当前我国借鉴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主要误区、关键问题与基本思路[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2).
    15.霍力岩.建国60年来国外学前教育思潮的影响与今日我国学前教育选择[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9(9).
    16.纪国和,张作岭.关于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关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5(12).
    17.蒋建华.重视能力对,忽视知识错[N],中国教育报,2001—3-6.
    18.姜勇,郑富兴.后现代知识状况与新教育观的呼唤[J].外国教育研究,2003(12).
    19.李敏谊.试析美国幼儿教育课程模式的理论流派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7(11).
    20.李香玲.国外五种早期教育课程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6).
    21.李会敏,侯莉敏.幼儿园区域活动概念辨析[J].基础教育研究,2006(2).
    22.李辉、李婉玲.福建省59所幼儿园特色课程现状调研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7(2)
    23.李季湄.国外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种种(上)[J].全球教育展望,1989(3).
    24.李季湄.国外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种种(下)[J].全球教育展望,1989(4).
    25.刘文华.美国几种幼教课程模式之比较[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2).
    26.刘蕊,陈友娟,李亚娟.美国银行界课程方案简介[J].早期教育,2005(8).
    27.刘晓东.儿童观的重建是教育改革的前提[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6).
    28.陆志远.论价值是课程论的逻辑起点[J].海南大学学报,1991(2).
    29.罗嘉君.认知课程模式之凯米课程[J].学前课程研究,2007(创刊号).
    30.马荣根.蒙台梭利方法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1984(1).
    31.南京市太平巷幼儿园.田野课程——我们的园本课程[J].早期教育,2001(8).
    32.秦红.走进田野——我园园本课程的理念与实践[J].学前教育研究,2001(3).
    33.[智利]塞尔玛·西蒙斯坦,常宏译,赵振国校.儿童观的后现代视角[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2).
    34.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主席[智利]塞尔玛·西蒙斯坦·芬托斯(Selma Simonstein).儿童观与学前教育发展趋势[J].幼儿教育,2004(1).
    35.孙鹤娟.“建构课程模式”研究方法的理性思考[J].吉林教育,2002(3).
    36.唐淑.我国幼儿园课程结构改革概述[J.早期教育,1990(11).
    37.田景正.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学前教育的变革及启示[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4).
    38.田景正,张传燧,路雪.外国学前教育引进与20世纪下半期中国学前教育变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3).
    39.王磊,刘晶波.1996-2006年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关于“课程”选题的研究状况及分析——基于三所高校硕士、博士论文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8(2).
    40.王春燕.张雪门幼稚园行为课程及其现代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
    41.王春燕.学前教育价值取向的百年追思与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1(9).
    42.王海英.复杂思维视野下的儿童观[J].学前教育研究,2004(3).
    43.学前教育编辑部.幼教百年沉思录(一)[J].学前教育研究,2003(1).
    44.徐小龙.学前课程模式近二十年的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01(4).
    45.杨佳,周红安,杨汉麟.西方儿童观的历史演进[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7).
    46.叶小红.从“贫穷”的儿童到“富有”的儿童——论后现代思潮对儿童观的影响[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6).
    47.幼儿园“小学化”必须休矣[N].光明日报,2012年1月17日.
    48.于伟.教育观的现代性危机及新路径初探[J].教育研究,2005(3).
    49.袁爱玲,冯丽娜.幼儿园课程内容膨胀现象剖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7、8).
    50.俞吾金.问题域外的问题——现代西方哲学方法论探要[J].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51.张博.走向对话的幼儿教育——后现代幼儿教育观[J].学前教育研究,2003(12).
    52.张其龙.幼儿园单一的课程模式受到冲击[J].幼儿教育,1989(5).
    53.张济洲.世界幼儿教育课程模式比较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9(1).
    54.赵晓尹,王瑞捧.小规模民办幼儿园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8(3).
    55.摘自荆楚网2005年2月18日.幼教专家称“幼儿教育小学化”弊大于利[J].思想理论教育,2005(12).
    56.张华.走向课程理解:西方课程理论新进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1(7):41.
    57.张济洲.世界幼儿教育课程模式比较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9(1).
    58.朱宗顺.百年中国学前教育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3).
    1.Becker, W.C., Engelmann, S., Carnine, D.W.,& Rhine, W.R. (1981).Direct instruction model. In W. R. Rhine (Ed),Making schools more effective:New directions from Follow Through (pp.95-154).New York:Academic Press.
    2.Biber, B. (1977b).A developmental-interaction approach:Bank Street College of Education. In M. C. Day & R. K. Parker (Eds.). The preschool in action:Exploring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2nd ed.pp.421-460).Boston:Allyn & Bacon.
    3.DeVries, R., with Kohlberg. L. (1990).Constructivist education:Overview amd comparison with other programs. Washington. DC: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Originally published as Programs of early education:The constructivist view by Longman in 1987).
    4.Edwards, C., Gandini, L., L.,& Forman, G. (Eds.). (1998a).The hundred of languages of children:The Reggio Emilia approach-advanced reflections (2nd ed.). Greenwich. CT:Ablex.
    5.Evans, E.D. (1975).Contemporary influence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2nd ed.).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ion.
    6.Hohmann, M.,& Weikart, D.P. (1995).Educating young children:Active learning practices for preschool and child care programs. Ypsilanti, MI:High/Scope Press.
    7.Kohlberg, LO,& Mayer, R. (1972). Development as the aim of education.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42.449-496.
    8.Loeffler, M.G (Ed). (1992).Montessori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culture. Portsmouth, NH:Heinemann.
    9.Zelizer, V.A. (1985). Pricing the priceless child:The changing social value of children. New York: Basic Books.
    10.Apple, M.(1988). Social Crisis and Curriculum Accords. Ed ucati onal Theory,38(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