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近代中国货币法制变迁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代中国货币法制变迁历程,从小的角度说,是近代中国金融法制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大的方面来说,反映出了近代中国社会和法制转型变化的鲜明特点。可以这么说,对近代中国货币法制的研究构成了理解近代中国金融和社会法制变迁不可或缺的一环。更重要的是,历史总有惊人相似之处,今天我国面临之货币和货币法制发展中的种种问题,却能够从近代中国货币和法制的若干历史中找到相仿之处作为经验教训。以史为鉴,研究近代中国货币法制历程中的若干问题,也是为着今天我们能够不再迷惑困顿于这些问题,而能进一步发展完善人民币的法律制度。
     近代中国货币法制变迁历程,是一个宏大的叙事。从这段货币法制变迁所涵盖的逻辑范畴来看,它既包括货币权的立法变迁,也包括货币发行流通的程序定制发展,还包括货币发行组织机构建制、货币流通管理行政法制、货币发行流通的决策机制和货币违法行为的法律惩处制度等等方面的内容。从这段变迁的历史维度来看,从晚清到民国这百年时间里头,历史事件层出不穷,法制变迁频仍。若要完全叙述近代中国货币法制的变迁历程的方方面面,恐怕一篇论文里头是力有不及的。但近代中国货币法制变迁历程却是有着自己的主线特点的,那就是在受到西方国际货币法制的影响下逐步向近代西方国际货币制度学习和转型。这一转型历程可以浓缩于三个基本问题上:货币主权、货币本位制度和金银货币进出口管理制度。货币主权问题是货币近代法制之源泉,货币本位制度是货币近代法制的基础制度,而金银货币进出口管理是近代中国货币法制变迁中的特色制度。认识了这三个问题,就把握住了近代中国货币法制变迁的主要特点。同时,要为今天面临国际金融风云变幻的人民币提供制度变革的历史借鉴,也得研究这三个问题。所以论文重在整理受西方国际货币制度影响下的近代中国货币法制变迁历史,并以分析研究货币主权制度、货币本位制度和金银货币进出口管理制度这三个问题来管中窥豹,反映出近代中国货币法制的主旋律,并启示当代。
     论文既然立足于近代西方国际货币制度影响下的近代中国货币法制变迁的历史变化,所以对近代西方货币制度及国际货币制度的演进史的介绍,就构成了分析近代中国货币法制问题的重要前件内容。在对三个基本问题的研究中,论文都是先介绍了近代西方和国际货币制度的一般理念和原理,再演进到受其影响下的中国货币制度的演变历程的梳理。同时论文从这三个基本问题对近代中国货币法制变迁的意义不同轻重,先着重于法制所由来的主权问题,后分析作为法制基石的本位制度,再是具有其历史特点的金银货币进出口管理制度。由里及表,由基础权源分析到具体制度梳理。这样一种论述手法,希望求得对近代中国货币法制变迁主要问题介绍的周延。同时论文也思考了与主要问题相关的一些问题,诸如法制变迁中的理论争论,政策与制度的互动关系,并对近代中国货币法制的实施和整体特点做出了一定分析和评价。这些分析和评价丰满了对近代中国货币法制变迁的认识,进一步完善了论文论题。论文由此采取“总——分——总”的整体论证进路:
     论文第一章着重介绍从货币到国际货币制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则。揭示了制度变迁的一般发展特征。本章为全文界定了以国家法定货币为货币概念的货币定义,并由此延展到货币法和近代货币法的介绍,进而分析了近代中国货币法变迁历程的近代化和国际化的特征。另一方面,对近代国际关系和国际货币制度的分析,构成分析近代中国货币法制变迁的重要背景。并由此论证了论文选取货币主权、本位制度、贵金属和货币跨国流动管制等三个问题作为论文“近代中国货币法变迁问题研究”全文研究论题的缘由。
     第二章论述货币主权与近代中国货币法制变迁。以清代为例的传统货币制度,是纷乱而缺乏主权认识的。连对内货币管理权都没有统一中央,就遑论面对外来政治金融经济的入侵,能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货币对外主权。在外忧内困的痛苦中,中国逐渐意识到主权和货币主权及其重要性。经过抗争、摸索和不断的学习的过程,首先是试图修补传统币制以期对内币制权力的统一。其次是在屡经挫折之中,不断学习近现代西方货币制度,执政者也就开始越来越清晰的意识到需要以国际货币体系的视野,来建设货币制度,同时获得对内对外之货币主权,币改才能得以功成。法币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偶然性,但却是中国币制变革和对货币主权不懈追求的必然产物。只有理解了我国货币主权追求的这一历史问题,才能对我国近代那段货币法律的变迁予以认识,才能更客观更全面的去评价那段历史。
     第三章货币本位制度是近代货币制度和当时国际货币制度中的重要部分。在从金属货币走向纸币的过程中,本位制度支撑着货币的信用,也联结了各国的货币币制稳定的调控方法。我国从清末到民国法币改革之前,一直以金本位制度的货币制度为梦想,梦想着能有一天实现货币的内外稳定,同世界各国货币自由汇兑。在经历了银本位制度的风霜雪雨之后,南京国民政府以开创的精神实施了即便是当时也是比较前卫的法币制度改革。对内实行通货发行准备制度,对外盯住主要外汇汇率,并能采取自由的汇率市场操作。但之后的恶意通货膨胀及其号称金本位银本位的金圆券银元券的制度倒退却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训。
     第四章是论述近代中国的金银和货币进出口的管理制度。以清朝传统的银铜管制制度为源头,经历了北京政府到南京政府的发展。这一制度的发展演变上也突出体现了追随国际货币制度的变化,受各国外汇管制思想和经验影响的特点。近代中国的这一制度,却也明显受到中国政局变换的影响重大。尤其是国民政府金银和外汇进出口制度的松松紧紧,紧密切合政局形势变化,甚至沦为了国民政府恣意妄为的工具。最终被人民毁弃。这一段近代中国金银和外汇管理制度的历史变迁必为我们今天的外汇管理提供前车之鉴。
     第五章是与主要问题相关的一些思考。本位制度中的大争论反映了近代中国货币法制历史变迁中的外来法制移植与适应国情的思索,制度与政策的互动与冲突揭示了政府的理性和恣意对近代中国货币法制变化的重要影响。该章也是总结。对近代中国货币法制的变迁的一些总体性和规律性问题做出分析和评断,这包括对近代中国货币法制的实施性做分析和评价,也包括对这一法制的总体特点的分析和评断。论文将近代中国货币法制同传统币制相比较,提出了以近代化为路径,以国际化为视野,实现制度独立自主等三个鲜明历史特点。
     第五章的第五节也可算作结语。它点到了近代中国货币法制变迁的时代意义和对当代的启示,是对近代中国货币法制变迁的最终价值评价。尤其认为以史为鉴,坚持独立自主的货币主权、坚持稳定的货币决定制度和实施灵活的货币国际汇兑制度是今天人民币国际化的制度建设也不可或缺的。
     若以“近代中国货币法制研究”为题,论文未必周延,所涉及到三个主要问题也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论文以“问题研究”为限定,选取三个基本问题来论述。就是希望大中取小,论证有力,小中见大,论文有意义。此次论文研究可视为对近代中国货币法制研究的一个开端。在此基础上,对其他具体制度和问题诸如币制组织法制、币制行政法制和货币决策法制等等还可进行广泛和不断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这将成为今后的努力方向和长远目标。
The course of modern Chinese currency legal system changes is an importantpart in modern China’s financial legal system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from a smallperspective, while from large terms, it reflects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transformation and changes in modern Chinese society. To some extent, the researchon modern Chinese currency legal system constitutes an indispensable link ofunderstanding the changes of modern China’s financial and social legal system. Moreimportantly, there have been always surprising similarities in history. Variousproblems of currency and currency legal system development faced by China todaycan find similarities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currency and legal system aslessons. Learning from history, the study of a number of issues in modern Chinesecurrency legal system course is to help us to conquer the confusion on these issuestoday, thereby further developing and improving the legal system of RMB.
     The course of modern Chinese currency legal system changes is a grandnarration. View from the logical category covered by the changes, it includesmonetary rights legislation changes, custom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rrencyissuance and circulation procedure, currency issuing organization, currencycirculation administrative legal system,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of currencyissuance and circulation, and legal disciplinary system of currency violations, etc.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dimension of this change, in the century from late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re was an endless stream of historicalevents accompanied by frequency legal system changes. It is almost impossible for a thesis to cover all the aspects of the course of modern Chinese currency legal systemchanges. However, the course has its own main line characteristics, that is, the graduallearning from and transition to modern Western international currency system under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international legal system. This transition process can beconcentrated on three basic issues: currency sovereignty, currency standard system,and gold and silver currency import and export management system. The issue ofcurrency sovereignty is the source of modern currency legal system, currencystandard system is the basic system of modern currency legal system and gold andsilver currency import and export management system is a characteristic system in thechanges of modern Chinese currency legal system.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hreeissues is essential to the grasp of modern Chinese currency legal system changes.Meanwhil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three issues to provide historical reference toRMB system changes facing the vicissitud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Therefore, thethesis focuses on sorting out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currency system changesunder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international currency system. It aims to have arestricted view of the history through currency sovereignty, currency standard system,and gold and silver currency import and export management system to reflect thetheme of modern Chinese currency legal system and enlighten the contemporary era.
     Since the paper is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modern Chinese currencylegal system under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international currency system, itsintroduction of modern Western currency system and international currency systemevolution constitute the important antecedent of the analysis of modern Chinesecurrency legal system. In the study of the three basic questions, the thesis firstlyintroduces the general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modern Western internationalcurrency system, and then evolves to the combing of Chinese currency systemevolution. Meanwhile, proceeding from the different significances of the three issueson modern Chinese currency legal system changes, the thesis firstly focuses on theissue of sovereignty, the origin of the legal system, second, it analyzes the standardsystem as the legal system cornerstone, and then converts to the gold and silvercurrency import and export management system with strong historical features, frominside to outside, from basic sovereign source analysis to specific system combing. Itaims to seek the extension of the main issues of modern Chinese currency legalsystem changes by such a discourse technique. At the same time, the thesis alsoponders on the issues associated with the major issues, such as the theoretical debate in the changes of legal syste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olicy and system, and makessom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n the implementation and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modern Chinese currency legal system.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enriches theunderstanding of modern Chinese currency legal system changes, further improves thethesis topic. Thus the paper takes the overall argument approach of “total-sub-total”.
     The first chapter highlights some basic concepts and rules from currency tointernational currency system and reveals the general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system changes. This chapter makes the currency definition of national legal currency,and thus extends to the introduction of Currency Act and modern currency law, andthen analyzes the moder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features of the course ofmodern Chinese currency chang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analysis of modern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currency system constitutes the importancebackground of Chinese currency legal system changes. And thus demonstrate thereasons for selecting the three issues of currency sovereign, standard system, preciousmetal and currency transnational flow control as the research topics of this thesis.
     Chapter two expounds the changes of modern Chinese currency legal system andcurrency sovereignty. The traditional currency system in Qing Dynasty was in chaosand lack of sovereignty awareness. There was no unified central authority of domesticmonetary management rights, so the Qing government had no idea of how to maintainits currency sovereignty in face of foreign political,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nvasion.Suffering from internal and external hardships, China gradually became aware of theimportance of sovereignty and currency sovereignty. After struggle, exploration andlearning, the first was trying to repair the traditional currency system to achieve theunified power of internal currency system. Second, after suffering from setbacks, thegovernment continuously learned from modern Western currency system, and therulers were also increasingly aware of the view of international currency system tobuild currency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the obtaining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currency sovereign was the premise of successful currency reform. The generation ofcurrency has its historical contingency, but was the inevitable product of Chinesecurrency system reform and relentless pursuit of currency sovereignty. Only by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ical issue of China’s currency sovereignty pursuit can weknow the changes of modern Chinese currency laws, and thus evaluating the period ofhistory more objectively and comprehensively.
     The third chapter currency standard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Chinese currency system and the international currency system at that time. In theprocess from metal currency to paper currency, monetary stand supported the credit ofcurrency and also connected the regulation and control methods of stable currencysystem of different countries. From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reform of RepublicChina currency reform, the gold standard monetary system was the dream of China.At that time, China was looking forward to the achievement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currency stability and realized free exchange with currencies around the world. Afterexperiencing the hardships of silver standard system,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implemented the currency system reform which was even avant-garde at that time in apioneering spirit. It implemented domestic currency issuance reserve system, whereasfocused on the foreign exchange rates of major currencies and took free exchange ratemarket operations. But the subsequent malicious inflation and the system backwardsof called gold standard and silver standard gold yuannotes&silver yuannotes, give usprofound lessens.
     Chapter four expounds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Chinese gold, silver andcurrency import and export. It originated from the traditional silver-copper controlsystem in Qing Dynasty, underwent th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government andNanjing government.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is system also highlighted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llowing the changes of international currency system, andbeing influenced by foreign exchange control ideas and experience. The system ofmodern China also significantly subjected to the impact of China’s politicaltransformation. In particular, the gold, silver and foreign exchange import and exportsystem of the government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hanges of political situation, andeven became the tool of the government’s reckless practice, which was finallyabandoned by the people.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modern Chinese gold, silver andforeign exchange management system is bound to provide a lesson to today’s foreignexchange management.
     Chapter five is some thinking related to main issues. The debate of the standardsystem reflects the thinking of the foreign legal system transplantation in the historychanges of modern Chinese currency legal system and national condition adaption, aswell a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ystem and policy. It reveals the important impact ofgovernment rationality and wanton practice on the changes of modern Chinesecurrency legal system. It is also the summary. It makes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some overall and regularity issues, including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dern Chinese currency legal system, and the analysis andjudgment of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legal system. The thesis makescomparison of the modern Chinese currency legal system with the traditional currencysystem, proposing three distinctive historical features, namely, taking modernizationas the path, internationalization as the vision, and the achievement of independentsystem.
     The conclusion of this thesis mentions the era significance of modern Chinesecurrency legal system changes and the contemporary revelation, and constitutes thefinal valuation. In particular, it holds that learning from history, adhering toindependent currency sovereignty, stable currency decision system and theimplementation of flexible currency international exchange system is an integral partof today’s construction of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system.
     If the thesis is entitled by “Research on Modern Chinese Currency LegalSystem”, it may not have enough extension, and the three major issued involvedwould be inevitably impressed with hasty generalization. Limited by “issues research”,the thesis selects three basic issues for expounding to achieve much in little bypowerful argument. The thesis can be regarded as a beginning of the research onmodern Chinese currency legal system. On this basis, it can carry out extensive andin-depth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other specific systems and problems such ascurrency organizational legal system, currency administrative legal system andmonetary policy-making system, etc, which will be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efforts andlong-term objective.
引文
①[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著:《货币论》(第一卷),周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②[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著:《货币论》(第一卷),周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③[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著:《货币论》(第一卷),周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①[德]G·齐美尔著:《货币哲学》,许泽民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4页。
    ①张履鹏、史自力等编著:《中国历代货币形制与融通》,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②[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著:《货币论》(第一卷),周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③宋鸿兵从货币的演进出发,认为纸币并不能够完美的取代金属货币。参见宋鸿兵著:《货币战争3:金融高边疆》,中华工商联出版社2011年版,第262-263页。
    ④这一过程中西有所不同。在古代西方,法兰西的国王“矮子丕平”创造了银铸币的单位标准,英格兰在亨利七世统治时期(1508年)开始铸造以先令为单位的硬币。参见[英]约翰·F·乔恩著:《货币史——从公元800年起》,李广乾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5页。而我国直到晚清还在使用称量白银来作为交换的等价物。
    ⑤亨利八世故意降低铸币的成色,引发的货币大贬值,最终毁掉了自己的货币体系。参见[英]约翰·F·乔恩著:《货币史——从公元800年起》,李广乾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41-59页。
    ①[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3页。
    ①在谈及一般意义上的货币现象和货币法律制度时候,由于需要将世界普遍情况都纳入研究考虑,所以此种语境下的近代是指的世界史意义上的近代时间,即从1500年左右到1945年左右。而后主要以中国货币法制变迁为探讨对象时语境下的中国近代则特指我国公认的近代,即从1840年到1949年的这一段历史时期。
    ②[英]约翰·F·乔恩著:《货币史——从公元800年起》,李广乾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45页。
    ③[英]约翰·F·乔恩著:《货币史——从公元800年起》,李广乾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68页。
    ④[英]约翰·F·乔恩著:《货币史——从公元800年起》,李广乾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05页。
    ①[瑞士]费迪南德·利普斯著:《货币战争:黄金篇》,马晓棠译,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
    ②[英]约翰·F·乔恩著:《货币史——从公元800年起》,李广乾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40页。
    ③[美]米尔顿弗里德曼、安娜J施瓦茨著:《美国货币史(1867-1960)》,巴曙松、王劲松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
    ④[美]米尔顿弗里德曼、安娜J施瓦茨著:《美国货币史(1867-1960)》,巴曙松、王劲松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①[英]约翰·F·乔恩著:《货币史——从公元800年起》,李广乾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97页。
    ②盛愉、周学著:《货币理论与法律实践》,法律出版社1989年版,第13页。
    ①费雪方程式:MV=PT(其中M表示货币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P表示一般物价水平,T代表实际交易量,即进入流通的商品量)。
    ②欧阳卫民主编:《二十世纪重要经济学家货币金融思想》,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③在国内很多的国际货币金融法论著中,因此着眼于1945年左右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制及以后的国际货币制度作为国际货币制度进行研究。而之前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一些国际货币联盟和制度则被忽视。
    ④[英]约翰·F·乔恩著:《货币史——从公元800年起》,李广乾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06页。
    ①[英]约翰·F·乔恩著:《货币史——从公元800年起》,李广乾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39页。
    ①石俊志著:《半两钱制度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②石俊志著:《半两钱制度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第39页。
    ③张家骧著:《中华币制史》,民国大学出版部1925年版,第4页。
    ①杨端六编著:《清代货币金融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简体版,第34页。
    ①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十七世纪中叶——一九四五年)》,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
    ②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十七世纪中叶——一九四五年)》,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第10页。
    ①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十七世纪中叶——一九四五年)》,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第53页。
    ②梁西主编:《国际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页。
    ③张乃根著:《国际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
    ④张乃根著:《国际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①[美]朱迪斯戈尔茨坦,罗伯特O基欧汉编:《观念与外交政策:信念、制度与政治变迁》,刘国东、于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页。
    ②[美]朱迪斯·戈尔茨坦,罗伯特·O·基欧汉编:《观念与外交政策:信念、制度与政治变迁》,刘国东、于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页。
    ③[美]朱迪斯·戈尔茨坦,罗伯特·O·基欧汉编:《观念与外交政策:信念、制度与政治变迁》,刘国东、于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页。
    ②“智猪博弈”例子参见张维迎著:《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4-35页。
    ③[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著:《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邓正来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53页。
    ①张学斌著:《经济外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②张学斌著:《经济外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③陈彪如著:《国际货币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①张学斌著:《经济外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②陈彪如著:《国际货币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
    ③王国良、徐明棋:《关于国际货币法的几个问题》,载《现代法学》1986年第4期,第45页。
    ④杨泽伟著:《主权论——国际法上的主权问题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①[英]约翰·F·乔恩著:《货币史——从公元800年起》,李广乾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17页。
    ①王沪宁著:《国家主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
    ①杨泽伟著:《主权论——国际法上的主权问题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②[法]让·博丹著:《主权论》,[美]朱利安·H.富兰克林编,李卫海、钱俊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1页。
    ③[德]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46页。
    ④参见慕亚平著:《国际法原理》,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9页。
    ①[英]奥本海著,詹宁斯、瓦茨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一卷第一分册)》,王铁崖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②杨泽伟著:《主权论——国际法上的主权问题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③[英]蒂莫西·希利尔著:《国际公法原理(第二版)》,曲波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5页。
    ①盛愉、周学著:《货币理论与法律实践》,法律出版社1989年版,第135页。
    ②杨端六编著:《清代货币金融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简体版,第60页。
    ①张家骧著:《中华币制史》,民国大学出版部1925年版,第36页。
    ②[清]张廷玉撰:《清朝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卷16,考5002。
    ③北京政府泉币司编:《币制汇编》(第三册),1919年版,第154页。
    ④张家骧著:《中华币制史》,民国大学出版部1925年版,第78-93页。
    ⑤张家骧著:《中华币制史》,民国大学出版部1925年版,第46页。
    ⑥设足银纯度为1000,标准纹银纯度是940,二四宝纯度是988,因此,同样重量50两的白银,二四宝纯度高过标准纹银,当成标准纹银用,就要加价,此所谓升水。二四宝就是加价标准银2两4钱。所以50两二四宝充当标准纹银52.4两的价值使用。(张家骧著:《中华币制史》,民国大学出版部1925年版,第46-49页。)
    ⑦杨端六编著:《清代货币金融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1页。
    ①阮湘等编:《第一回中国年鉴》,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814页。
    ②杨端六编著:《清代货币金融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6页。
    ③张履鹏、史自力编著:《中国历代货币形制与融通》,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42页。
    ④张家骧著:《中华币制史》(第一编),民国大学出版部1925年版,第8页。
    ⑤张家骧著:《中华币制史》(第一编),民国大学出版部1925年版,第8页。
    ①杨端六编著:《清代货币金融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②《清朝文献通考》康熙十二年编者按。
    ③彭信威著:《中国货币史》(上册),群联出版社1954年版,第526页。
    ①《清朝文献通考》卷13,考4968。
    ②[清]王鎏:《钞币议》,载陈度编:《中国近代币制问题汇编》(纸币编),上海瑞华印务局1932版,第11页。
    ③席裕福、沈师徐著:《皇朝政典类纂》(钱币3),上海图书集成局1903年版,第5页。
    ④杨端六编著:《清代货币金融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简体版,第88页。
    ⑤徐珂编撰:《清稗类钞》(第二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32页。
    ⑥[清]王先谦、朱寿鹏撰:《东华录》(咸丰79),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7页。
    ①[美]孔飞力著:《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陈兼、刘昶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46页。
    ②彭信威著:《中国货币史》(上册),群联出版社1954年版,第182-183页。
    ①彭信威著:《中国货币史》(下册),群联出版社1954年版,第443页。
    ②张履鹏、史自力编著:《中国历代货币形制与融通》,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9页。
    ③彭信威著:《中国货币史》(下册),群联出版社1954年版,第429页。
    ④彭信威著:《中国货币史》(下册),群联出版社1954年版,第443页。
    ①钱江:《十六——十八世纪国际间白银流动及其流入中国中国之考察》,载《南洋问题研究》,1988年第2期,第85页。
    ②威廉·亨德著:《广州番鬼录》冯树铁,沈正邦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4页。
    ③张家骧著:《中华币制史》,民国大学出版部1925年版,第12页。
    ④故宫博物院辑:《清代外交史料》(嘉庆朝2),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第8-9页。
    ①Hosea Ballou Morse "the Trade and Administration of the Chinese Empire", Longmans, Green, and CO.,39Paternoster Row, London New York, Bombay, and Calcutta.1908: P163.
    ②杨端六编著:《清代货币金融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简体版,第23页。
    ③[清]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卷19,考7692。
    ④北京政府泉币司编:《币制汇编》(第六编),1919年版,第237-239页。
    ①Hosea Ballou Morse "the Trade andAdministration of the Chinese Empire", Longmans, Green, and CO.,39Paternoster Row, London New York, Bombay, and Calcutta.1908: P163.
    ②北京政府泉币司编:《币制汇编》(第七编),1919年版,第259页。
    ③耿爱德著:《中国货币论》,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138页。
    ①[清]宋寿朋撰:《东华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道光20,第25页。
    ②耿爱德著:《中国货币论》,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138页。
    ③杨端六编著:《清代货币金融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简体版,第259页。
    ④上海通讯总社编辑:《上海研究资料》,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版,第289-291页。
    ⑤威廉·亨德著:《广州番鬼录》冯树铁、沈正邦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4页。
    ①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第一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14页。
    ②马士著:《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一卷),张汇文等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238-240页。
    ③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第一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42页。
    ④[清]席裕福、沈师徐著:《皇朝政典类纂》,上海图书集成局1903年版,钱币11,第11页。
    ⑤杨端六编著:《清代货币金融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简体版,第242页。
    ①严中平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37页。
    ①褚德新、梁德主编:《中外约章汇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目录第1-3页。
    ②张廷灏著:《不平等条约的研究》,光华书局1927年版,第87页。
    ③褚德新、梁德主编:《中外约章汇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页。
    ①杨端六编著:《清代货币金融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简体版,第228页。
    ②张廷灏著:《不平等条约的研究》,光华书局1927年版,第91页。
    ①故宫博物院辑:《清代外交史料》第118卷,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第11-12页。
    ②黄月波等编:《中外条约汇编》,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27页。
    ①杨端六编著:《清代货币金融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简体版,第217页。
    ②杨端六编著:《清代货币金融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简体版,第227-228页。
    ①张家骧著:《中华币制史》(第二编),民国大学出版部1925年版,第101页。
    ②[日]广畑茂:《支那货币史钱庄考》,第267-276页。转引自杨端六编著:《清代货币金融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简体版,第228页。
    ③张家骧著:《中华币制史》(第二编),民国大学出版部1925年版,第274-275页。
    ①耿爱德著:《中国货币论》,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110页。
    ②杨端六编著:《清代货币金融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简体版,书232页。
    ③杨荫溥著:《杨著中国金融论》,黎明书局1933年版,第463页。
    ①[清]昆冈等修、吴树梅等纂:《大清会典事例》(卷240),商务印书馆1908年版,第1页。
    ②《大清会典事例》(卷360),第6-7页。
    ③杨端六编著:《清代货币金融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简体版,第201-204页。
    ①中华书局编:《清宣宗实录》,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版,第235卷,第3-4页。
    ②[清]姚文枏:《用银利弊论》,载陈度编:《中国近代币制问题汇编》(币制编),上海瑞华印务局1932版,第4页。
    ①杨端六编著:《清代货币金融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简体版,第268页。
    ②[清]郑观应著:《盛世危言》(第七卷),上海图书馆、澳门博物馆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页。
    ③[清]张之洞:《奏请仿铸银元折》,载陈度编:《中国近代币制问题汇编》(银元篇),上海瑞华印务局1932版,第3页。
    ④《广铸银钱说》,载陈度编:《中国近代币制问题汇编》(银元篇),上海瑞华印务局1932版,第1页。
    ⑤杨端六编著:《清代货币金融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简体版,第73页。
    ⑥十三年张之洞上呈条陈,但是否十三年即已经开铸,史学界有所争议,但光绪十六年市面上开始现广东银币则为耿爱德所论。参见耿爱德著:《中国货币论》,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158页。
    ①北京政府泉币司编:《币制汇编》(第一编),1919年版,第230页。
    ②张家骧著:《中华币制史》,民国大学出版部1925年版,第101页。
    ③杨端六编著:《清代货币金融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简体版,第352页。
    ④张家骧著:《中华币制史》(第二编),民国大学出版部1925年版,第102页。
    ①户部:《奏复给事中彭述请行钞票片》,载陈度编:《中国近代币制问题汇编》(纸币篇),上海瑞华印务局1932年版,第65页。
    ②“财政处户部奏请由部试办银行折”,载张家骧著:《中华币制史》(第二编),民国大学出版部1925年版,第103页。
    ①黄遵楷:《调查币制意见书》,载陈度编:《中国近代币制问题汇编》(币制篇),上海瑞华印务局1932版,第600页。
    ①胡惟德:《奏请整顿币制折》,载陈度编:《中国近代币制问题汇编》(币制篇),上海瑞华印务局1932版,第43页。
    ②胡惟德:《奏请整顿币制折》,载陈度编:《中国近代币制问题汇编》(币制篇),上海瑞华印务局1932版,第45页。
    ③黄遵楷:《调查币制意见书》,载陈度编:《中国近代币制问题汇编》(币制篇),上海瑞华印务局1932版,第600-601页。
    ④参见精琪建议之《中国新圜法条议》第三条之规定,载陈度编:《中国近代币制问题汇编》(币制篇),上海瑞华印务局1932版,第46页。
    ①[英]赫德:《中国银币确定金价论》,载陈度编:《中国近代币制问题汇编》(币制篇),上海瑞华印务局1932版,第42页。
    ①[美]精琪:《中国新圜法条议》,载陈度编:《中国近代币制问题汇编》(币制篇),上海瑞华印务局1932版,第46-48页。
    ②[美]精琪:《中国新圜法条议》,载陈度编:《中国近代币制问题汇编》(币制篇),上海瑞华印务局1932版,第46-48页。
    ①[清]张之洞:《奏驳虚定金价铸用金币折》,载陈度编:《中国近代币制问题汇编》(币制篇),上海瑞华印务局1932版,第104-108页。
    ②北京政府泉币司编:《币制汇编》(第六编),1919年版,第60页。
    ③《改定币制谕》,载陈度编:《中国近代币制问题汇编》(币制篇),上海瑞华印务局1932版,第214页。
    ①北京政府泉币司编:《币制汇编》(第二编),1919年版,第219-221页。
    ②北京政府泉币司编:《币制汇编》(第二编),1919年版,第215页。
    ③北京政府泉币司编:《币制汇编》(第二编),1919年版,第222页。
    ①张家骧著:《中华币制史》(第三编),民国大学出版部1925年版,第25页。
    ②北京政府泉币司编:《币制汇编》(第七编),1919年版,第6页。
    ③北京政府泉币司编:《币制汇编》(第七编),1919年版,第24-25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合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74-76页。
    ②北京政府泉币司编:《币制汇编》(第一编),1919年版,第24页。
    ③北京政府泉币司编:《币制汇编》(第四编),1919年版,第135页。
    ①北京政府泉币司编:《币制汇编》(第六编),1919年版,第260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合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63页。
    ②此储蓄票以债务依凭和政府信用为担保,设定票面金额,已经类似于现代之以政府信用为本位之钞票了。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合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67页。
    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合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71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合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95页。
    ①诸青来:《贸易改用银元评议》,载《银行周报》1917年11月第18号。
    ②金国宝著:《中国币制问题》,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222页。
    ①直斋:《定期废两用元质疑》,载《钱业月报》第八卷第九号,1928年11月。
    ②马寅初:《欲统一币制必先去规元但欲去规元必先实行自由铸造》,载《上海银行公会年报》1921年号。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合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目录页之第12-13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四)财政经济)》,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0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四)财政经济)》,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19-121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四)财政经济)》,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目录第11-14页。
    ①孔祥熙:《关于改革币制实施法币政策发表之宣言》,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合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404页。
    ②孔祥熙:《关于改革币制实施法币政策发表之宣言》,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合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404页。
    ③孔祥熙:《关于改革币制实施法币政策发表之宣言》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合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404页。
    ④陈伟浩:《从民国法币改革看国际金融一体化》,载《世界经济情况》2006年第21期,第3页。
    ⑤宋鸿兵著:《货币战争3:金融高边疆》,中华工商联出版社2011年版,第140页。
    ⑥宋鸿兵著:《货币战争3:金融高边疆》,中华工商联出版社2011年版,第143页。
    ①宋鸿兵著:《货币战争3:金融高边疆》,中华工商联出版社2011年版,第142页。
    ②见《中执会秘书处抄送上海执委会关于统一币制三项办法函》(1930年1月19日),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合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271页。
    ③见《钱币司关于逐步实行金本位币制法草案致公债司函》(1930年12月23日),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合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273页。
    ①见《银问题与中美白银协定之缔订》,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合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222页。
    ②陈伟浩:《从民国法币改革看国际金融一体化》,载《世界经济情况》2006年第21期,第2页。
    ③参见《银问题与中美白银协定之缔订》,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合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219页。
    ①莫萱元编著:《货币学要论》,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第63页。
    ②莫萱元编著:《货币学要论》,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第64页。
    ①[英]约翰·F·乔恩著:《货币史——从公元800年起》,李广乾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53页。
    ②[英]约翰·F·乔恩著:《货币史——从公元800年起》,李广乾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3页。
    ③[英]约翰·F·乔恩著:《货币史——从公元800年起》,李广乾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4页。
    ①钱江:《十六——十八世纪国际间白银流动及其流入中国中国之考察》,载《南洋问题研究》1988年第2期,第89页。
    ②[英]约翰·F·乔恩著:《货币史——从公元800年起》,李广乾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08页。
    ①[英]约翰·F·乔恩著:《货币史——从公元800年起》,李广乾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09页。
    ②[英]约翰·F·乔恩著:《货币史——从公元800年起》,李广乾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10-111页。
    ③朱雄兵著:《三百年沉浮——国际货币秩序的变迁》,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年版,第58页。
    ①陈彪如著:《国际货币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8页。
    ②陈彪如著:《国际货币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8页。
    ①约瑟夫·P丹尼尔斯,戴维·D范户斯著:《国际货币与金融经济学》,李月平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②孙连铮主编:《国际金融(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①张家骧著:《中华币制史》(序编),民国大学出版部1925年版,第1页。
    ②金国宝著:《中国币制问题》,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第1页。
    ①[美]耿爱德著:《中国货币论》,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第1页。
    ②杨端六编著:《清代货币金融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简体版,第3页。
    ①见民国十九年三月三十日财政部发表之甘末尔《中国逐渐采行金本位币制法草案(附理由书)》,载陈度编:《中国近代币制问题汇编》(币制编),上海瑞华印务局,1932版,第1124页。
    ②[英]约翰·F·乔恩著:《货币史——从公元800年起》,李广乾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08页。
    ①北京政府泉币司编:《币制汇编》(第二编),1919年版,第126页。
    ②北京政府泉币司编:《币制汇编》(第二编),1919年版,第126-127页。
    ③北京政府泉币司编:《币制汇编》(第二编),1919年版,第127页。
    ①北京政府泉币司编:《币制汇编》(第二编),1919年版,第128页。
    ②北京政府泉币司编:《币制汇编》(第二编),1919年版,第131页。
    ③北京政府泉币司编;《币制汇编》(第二编),1919年版,第127-128页。
    ④北京政府泉币司编:《币制汇编》(第二编),1919年版,第131页。
    ⑤北京政府泉币司编:《币制汇编》(第二编),1919年版,第161页。
    ①北京政府泉币司编:《币制汇编》(第二编),1919年版,第162页。
    ②北京政府泉币司编:《币制汇编》(第二编),1919年版,第221页。
    ③北京政府泉币司编:《币制汇编》(第二编),1919年版,第225页。
    ④北京政府泉币司编:《币制汇编》(第二编),1919年版,第228页。
    ①大隈重信等著:《日本开国五十年史》,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第80页。
    ②黄遵楷著:《调查币制意见书》,载陈度编:《中国近代币制问题汇编》(币制篇),上海瑞华印务局1932年版,第615页。
    ③黄遵楷著:《调查币制意见书》,载陈度编:《中国近代币制问题汇编》(币制篇),上海瑞华印务局1932年版,第615页。
    ①黄遵楷:《调查币制意见书》,载陈度编:《中国近代币制问题汇编》(币制篇),上海瑞华印务局1932年版,第616页。
    ②Norio Tamaki, Japanese Banking: A History1859-195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P24.
    ③大隈重信等著:《日本开国五十年史》,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第81页。
    ④大隈重信等著:《日本开国五十年史》,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第81页。
    ⑤大隈重信等著:《日本开国五十年史》,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第83页。
    ①大隈重信等著:《日本开国五十年史》,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第81-82页。
    ②黄遵楷:《调查币制意见书》,载陈度编:《中国近代币制问题汇编》(币制篇),上海瑞华印务局1932年版,第617页。
    ③黄遵楷:《调查币制意见书》,载陈度编:《中国近代币制问题汇编》(币制篇),上海瑞华印务局1932年版,第618页。
    ①黄遵楷著:《调查币制意见书》,载陈度编:《中国近代币制问题汇编》(币制篇),上海瑞华印务局1932年版,第619页。
    ①北京政府泉币司编:《币制汇编》(第一编),1919年版,第1页。
    ①北京政府泉币司编:《币制汇编》(第一编),1919年版,第9页。
    ②北京政府泉币司编:《币制汇编》(第七编),1919年版,第149-150页。
    ①康金莉:《论北京政府时期的币制监管》,载《史学月刊》2010年第7期,第35页。
    ②金国宝著:《中国币制问题》,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第7页。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合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100页。
    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合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100页。
    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合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101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合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101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合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101页。
    ③张家骧著:《中华币制史》(第六编),民国大学出版部1925年版,第24页。
    ④张家骧著:《中华币制史》(第六编),民国大学出版部1925年版,第25页。
    ①张家骧著:《中华币制史》(第六编),民国大学出版部1925年版,第25-26页。
    ②张家骧著:《中华币制史》(第六编),民国大学出版部1925年版,第27页。
    ③张家骧著:《中华币制史》(第六编),民国大学出版部1925年版,第25页。
    ①莫萱元编著:《战时金融政策》,正中书局1938年版,第6-7页。
    ②彭学沛著:《中外货币政策》,神州国光出版社1930年版,第118页。
    ③彭学沛著:《中外货币政策》,神州国光出版社1930年版,第119页。
    ①彭学沛著:《中外货币政策》,神州国光出版社1930年版,第171页。
    ②彭学沛著:《中外货币政策》,神州国光出版社1930年版,第173页。
    ③米尔顿·弗里德曼、安娜·J.施瓦茨著:《美国货币史(1867-1960)》,巴曙松、王劲松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2页。
    ④米尔顿·弗里德曼、安娜·J.施瓦茨著:《美国货币史(1867-1960)》,巴曙松、王劲松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7页。
    ①马寅初:《金贵银贱之原因及根本救济之办法》,载李大年编:《金涨银落问题及其救济》,上海启智书局1930年版,第96页。
    ②李大年编:《金涨银落问题及其救济》,上海启智书局1930年版,第570-571页。
    ①永谊著:《白银秘史——东西方货币战争史》,重庆出版社2011年版,第188页。
    ②宋鸿兵著:《货币战争3——金融高边疆》,中华工商联出版社2011年版,第137页。
    ①彭迪先著:《新货币学讲话》,生活读书新知上海联合发行所1949年版,第142页。
    ②吴景平:《美国和1935年中国的币制改革》,载《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6期,第218页。
    ③《财政部关于实施法币布告》(1935年11月3日),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五)货币金融)》,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14页。
    ④《各地关于实施法币政策的报告(1935年11月4-10日)》之(8)粤行来电(11月8日),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五)货币金融)》,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25页。
    ①王能应:《管理通货制:20世纪30年代中国币制改革方案的讨论》,载《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第43页。
    ①驻美公使施肇基致国务卿函(1934年9月24日),载美国国务院公共事务局编辑:《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第三卷),美国国家出版局1934年版,第443页。.
    ②赫尔所作备忘录(1934年10月2日),载美国国务院公共事务局编辑:《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第三卷)美国国家出版局1934年版,第444页。
    ③吴景平:《李滋罗斯中国之行述评》,载《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6期,第103-104页。
    ①《财政部关于施行法币布告(1935年11月3日)》,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五)货币金融)》,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14页。
    ②《孔祥熙为发行法币事务致各省主席等电稿》(1935年11月3日),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五)货币金融)》,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19页。
    ①中国经济研究所编:《新币制——金圆券》,华夏图书出版公司1948年版,第1页。
    ②李金铮:《旧中国通货膨胀的恶例——金圆券发行内幕初探》,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1期,第72页。
    ①中国经济研究所编:《新币制——金圆券》,华夏图书出版公司1948年版,第31页。
    ①《金圆券发行办法》(1948年8月19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合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481页。
    ②《金圆券发行办法》(1948年8月19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合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482页。
    ①《人民所有金银外币处理办法》(1948年8月19日),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合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483-484页。
    ②《整理财政及加强管制经济办法》(1948年8月19日),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合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488页。
    ③《金圆券发行办法》(1948年8月19日),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合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482页。
    ①《财政部长兼中央银行总裁徐堪财政金融报告》(1949年7月16日),载《国民政府财政部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②《行政院关于实行币制改革代电》(1949年7月3日),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合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512页。
    ③《银元及银元兑换券发行办法》(1949年7月3日),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合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514-515页。
    ①李金铮、徐锋华:《1949年国民党金融的最后一搏——银元券发行述评》,载《史学月刊》2006年第12期,第65页。
    ②李金铮、徐锋华:《1949年国民党金融的最后一搏——银元券发行述评》,载《史学月刊》2006年第12期,第66页。
    ①中国经济研究所编:《新币制——金圆券》,华夏图书出版公司1948年版,第1页。
    ①蒋志强、张旭昆、袁亚春等著:《经济思想通史(第1卷)》,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5页。
    ②[美]A.E.门罗编:《早期经济思想——亚当斯密以前的经济文献选集》,蔡受百等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32页。
    ③[美]A.E.门罗编:《早期经济思想——亚当斯密以前的经济文献选集》,蔡受百等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41页。
    ④[美]A.E.门罗编:《早期经济思想——亚当斯密以前的经济文献选集》,蔡受百等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45页。
    ①[英]托马斯·孟著:《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袁南宇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3页,
    ②蒋志强、张旭昆、袁亚春等著:《经济思想通史(第1卷)》,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3页。
    ③[英]雅各布·范德林特著:《货币万能》,王兆基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38页,
    ④[英]威廉·配第著:《赋税论、献给英明人士、货币略论》,陈冬野等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4页。
    ①蒋志强、张旭昆、袁亚春等著:《经济思想通史(第1卷)》,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6页。
    ②蒋志强、张旭昆、袁亚春等著:《经济思想通史(第1卷)》,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6页。
    ③蒋志强、张旭昆、袁亚春等著:《经济思想通史(第1卷)》,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6页。
    ④[英]托马斯·孟、尼古拉斯·巴尔本、达德利·诺思著:《贸易论(三种)》,顾为群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1页。
    ⑤[英]托马斯·孟、尼古拉斯·巴尔本、达德利·诺思著:《贸易论(三种)》,顾为群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5页。
    ⑥王传丽编:《国际贸易法(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⑦王传丽编:《国际贸易法(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①[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宋韵声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260页。
    ②[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宋韵声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267页。
    ③[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宋韵声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267页。
    ①[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著:《货币论(第一卷)》,周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2页。
    ②论文之所以论述布雷顿森林体制,一则因为这一体系制定于论文研究的历史时间范围内;一则因为把它作为金本位制度的一种延续,在理解金本位制度中有必要加以一定介绍。虽然从中国近代时间来看,布雷顿森林体制几乎没有对近代中国货币法律制度产生影响。故对布雷顿森林体制做一简单陈述。
    ③Ronald I. McKinnon, The Rules of the Game: International Mone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Economic Literature,Vol31,1993, p.4.
    ①[美]理查德M列维奇著:《国际金融市场:价格与政策》,李月平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①Ronald I. McKinnon,“The Rules of the Game: International Mone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Economic Literature, Vol31,1993, p.13.
    ①莫萱元编著:《战时金融政策》,正中书局1938年版,第22-23页。
    ①[清]张寿镛辑:《皇朝掌故汇编》(钱法1),求实书社1902年版,,第1-2页。
    ②杨端六编著:《清代货币金融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简体版,第34页。
    ③杨端六编著:《清代货币金融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简体版,第21页。
    ④杨端六编著:《清代货币金融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简体版,第34-35页。
    ⑤《清朝文献通考》卷16,卷17。
    ⑥《皇朝政典类纂》钱币9,第8页。
    ①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50页。
    ②故宫博物院辑:《清代外交史料》,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道光朝三,第28-29页。
    ③[清]昆冈等修,吴树楣等纂:《大清会典事例》,商务印书馆1908年版,卷240,第1页。
    ①《大清会典事例》卷630,第6-7页。
    ②《清代外交史料》道光朝三,第28-29页。
    ③《东华录》道光20,第25页。
    ④杨端六编著:《清代货币金融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简体版,第258-259页。
    ⑤[美]耿爱德著:《中国货币论》,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第110页。
    ①杨端六编著:《清代货币金融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简体版,第234页。
    ②《财政部关于设立银行号暂照前清度支部各种银行则例及注册章程办理的令稿》(1912年9月18日),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合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145页。
    ③《清度支部银行通行则例》(1908年),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合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146页。
    ④《北洋政府颁布之兴华汇业银行则例》(1912年11月26日),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合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157页。
    ①《北洋政府颁布之兴华汇业银行则例》(1912年11月26日),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合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157页。
    ②《中国银行则例》(1913年4月15日)(北洋政府国务院档案(一〇〇二)),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合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161页。
    ③杨阴溥著:《杨著中国金融论》,黎民书局1931年版,第496页。
    ①杨阴溥著:《杨著中国金融论》,黎民书局1931年版,第505页。
    ②《农商部呈准之证券交易所法》(1914年12月30日),载北京政府《政府公报》1914年12月30日第954号。
    ③《大总统公布物品交易所条例令》(1921年3月5日),载北京政府《政府公报》1921年3月5日第1808号。
    ④《上海银行营业规程》,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合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322页。
    ①《行政院令财政部文——禁止金货出口及外国银币进口》(1930年5月15日),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页。
    ①《财政部致海关监督训令——大宗银币进口禁令所包括之范围》(1934年8月4日),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页。
    ②《行政院令财政部文——禁止金货出口及外国银币进口》(1930年5月15日),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页。
    ①李大年编:《金涨银落问题及救济》,启智书局1930年版,第576-577页。
    ②《财政部致中央银行函——由该行发行海关关金本位钞票》(1931年4月24日),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页。
    ③上海《银行周报》第15卷第15号,1931年4月28日。
    ①《美国白银购买法案》,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4页。
    ②《中国驻美公使馆致美国国务院非正式备忘录——由于美国抬高银价,中国面临严重的财政金融危机》(1935年2月1日),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页。
    ①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2-113页。
    ②陈长蘅:《白银协定之由来及其与中国之关系》,载《银行周报》,总第845号,1934年4月17日。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1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18页。
    ①《财政部关于制定银出口税税率代电》(1934年10月13日),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1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73页。
    ②《外汇平市委员会组织大纲》,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5页。
    ①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页。
    ②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9页。
    ③《军政部等呈报稽查白银运输严防走私办法》(1935年2月15日),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1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73页。
    ①《孔祥熙致施肇基电——中央银行拟向美售银一亿盎司的条件》(1935年10月26日),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40页。
    ②《孔祥熙致施肇基电——秘密通知美财长,中国即将实行法币政策》(1935年11月1日),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8页。
    ①《孔祥熙对中央社记者发表维护法币宣言》,载《银行周报》总951号,1936年5月26日。
    ②《孔祥熙致施肇基电——秘密通知美财长,中国即将实行法币政策》(1935年11月1日),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8页。
    ③刘院丽:《国民政府法币改革中的外汇问题》,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9页。
    ④《财政部关于施行法币布告》(1935年11月3日),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合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402页。
    ①《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声明——美国将向中国购买巨额白银并供给美元外汇以稳定中国通货。》(1936年5月18日),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8页。
    ②《美国驻英大使宾汉姆致美国国务卿电——转呈英国外交部关于中英商谈货币借款的备忘录》(1937年6月21日)《美国外交文件》1937年第4卷,第605页。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3页。
    ③《致王正廷大使备忘录副本》(1937年4月13日),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68-269页。
    ④王承志:《中美币制连系问题》,载吴小甫编:《中国货币问题丛论》,光明书局1936年版,第431-441页。
    ①李超英著:《伪组织政治经济概况》,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第69页。
    ②李超英著:《伪组织政治经济概况》,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第69页。
    ①李超英著:《伪组织政治经济概况》,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第79-80页。
    ②《财政部金类兑换法币办法》(1937年9月30日)和《财政部金类兑换法币办法实施细则》(1937年10月10日),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00-401页。
    ①《财政部监督银楼业办法》(1938年1月21日),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01-402页。
    ②《财政部取缔收售金类办法》(1939年8月29日),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04-405页。
    ③《财政部致上海市商会电——劝导商民将金类兑换法币》(1937年10月10日),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02页。
    ④《财政部公布限制私运黄金出口及运往沦陷区办法》(1938年10月21日),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03-404页。
    ①《防止私运暨携带金银出口办法》(1943年5月6日公布,1946年3月6日修正),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07页。
    ②《美报评中美金银交换协议》,载《申报》1937年7月12日号。
    ③《美国国务院国际经济事务顾问费斯备忘录》(1937年7月8日),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11页。
    ①《日驻港代总领事木村四郎七致外务大臣丰田贞次郎密函》(1941年10月13日),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82-483页。
    ①《中英货币平准汇兑基金合同》(1939年3月10日),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45-448页。
    ②《中美平准基金协定》(1941年4月1日),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0-471页。
    ③《中美平准基金协定》(1941年4月1日),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2-473页。
    ①《宋子文致英国财政部代表费立浦爵士汉——中国政府拟设立中、英、美统一平准基金会》(1941年4月25日),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62-463页。
    ①《平准基金委员会美籍委员福克斯致财政部长孔祥熙函——检送上海市场调查报告》(1941年7月26日),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9-481页。
    ②《财政部购买外汇请核办法》(1938年3月12日),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1000页。
    ③《财政部购买外汇请核办法》(1938年3月12日),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1001页。
    ①《商人运货出口及售结外汇办法》(1938年4月),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1002页。
    ②《易货物品免结外汇审核规则》(1939年3月15日),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49-450页。
    ③《孔院长对于财政部公布进口物品申请购买外汇规则宣言》(1939年7月3日),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51页。
    ④《财政部规定限制上海银钱业支付存款办法》(1939年6月20日),载上海《金融周报》第7卷第26期,1939年6月28日。
    ①刘院丽:《国民政府法币改革中的外汇问题》,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23页。
    ①张一凡著:《法币、外汇、黄金》,著作人书屋1940年版,第58页。
    ①张公权著:《中国通货膨胀史(一九三七-一九四九)》,杨志信摘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5页。
    ②该表数据来源于张公权著述中“1942-1945年国家银行贷款额与钞票发行额表”和“1941-1945年期间外汇汇率与内地物价水平表”。参见张公权著:《中国通货膨胀史(一九三七-一九四九)》,杨志信摘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32-33页。
    ③该数据为1945年8月之数据,而其他数据统计时间均为当年12月份。
    ①杨叔进:《战后我国通货管理问题》,载方显廷著:《中国战后经济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85页。
    ②吴大业:《战后经济复员与币制整理》,载方显廷著:《中国战后经济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60页。
    ③数据节选自“1946-1948年国家银行贷款、存款、增发钞票数表”,载张公权著:《中国通货膨胀史(一九三七-一九四九)》,杨志信摘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55页。
    ④张公权著:《中国通货膨胀史(一九三七-一九四九)》,杨志信摘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57页。
    ①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1页。
    ②《财政部复行政秘书处函——发行万元大钞缘由》(1947年3月31日)),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③《各地参议会要求停止发行大额钞券汇总表》,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5页。
    ④《中央银行致财政部函——关于本票是否可以挂失与止付请解释》(1945年7月20日),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3页。
    ⑤《财政部复中央银行函——中央银行发行之本票不适用票据法概不得挂失及止付》(1945年8月1日),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3页)。
    ①张公权著:《中国通货膨胀史(一九三七-一九四九)》,杨志信摘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165页。
    ②《财政部向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报告运用黄金政策经过》(1946年3月7日),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38页。
    ③《行政院公布之中央银行管理外汇暂行办法》(1946年2月25日),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1035页。
    ①《国民政府公布之取缔黄金投机买卖办法》(1947年2月17日),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473页。
    ②《财政部关于告密黄金外币买卖奖励办法代电》(1947年3月),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475页。
    ③《禁止外国币券流通办法》(1947年2月17日),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474页。
    ①《禁止外国币券流通办法》(1947年2月17日),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474页。
    ②《财政部关于规定旅客出国携带国币限制办法及金银外币出口禁令训令》(1947年1月16日),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472页。
    ③《财政部为转达行政院关于请购外汇应先呈院核准再向中央银行办理结购手续令》(1947年2月27日),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1038页。
    ①《人民所有金银外币处理办法》(1948年8月19日),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483-484页。
    ②《中华民国人民存放国外外汇资产登记管理办法》(1948年8月9日),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485页。
    ③《中华民国人民存放国外外汇资产登记管理办法》(1948年8月9日),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486页。
    ①张公权著:《中国通货膨胀史(一九三七-一九四九)》,杨志信摘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208页。
    ①戴铭礼著:《中国货币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48-49页。
    ①张家骧著:《中华币制史》(第三编),民国大学出版部1925年版,第5页。
    ②张家骧著:《中华币制史》(第三编),民国大学出版部1925年版,第5页。
    ③梁启超:《论金涨银落》,载陈度编:《中国近代币制问题汇编》(币制编),上海瑞华印务局1932年版,第27页。
    ④金国宝著:《中国币制问题》,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第7-8页。
    ①[英]赫德:《中国银币确定金价论》,载陈度编:《中国近代币制问题汇编》(币制编),上海瑞华印务局1932年版,第42页。
    ②金国宝著:《中国币制问题》,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第11-13页。
    ①张家骧著:《中华币制史》(第三编),民国大学出版部1925年版,第17-22页。
    ②金国宝著:《中国币制问题》,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第22-23页。
    ①戴铭礼著:《中国货币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50页。
    ②北京政府泉币司编:《币制汇编》(第七编),1919年版,第2页。
    ③北京政府泉币司编:《币制汇编》(第七编),1919年版,第17页。
    ①北京政府泉币司编:《币制汇编》(第七编),1919年版,第20-21页。
    ②北京政府泉币司编:《币制汇编》(第七编),1919年版,第21页。
    ①北京政府泉币司编:《币制汇编》(第七编),1919年版,第26-27页。
    ②北京政府泉币司编:《币制汇编》(第六编),1919年版,第287-288页。
    ③北京政府泉币司编:《币制汇编》(第六编),1919年版,第292页。
    ①北京政府泉币司编:《币制汇编》(第六编),1919年版,第296页。
    ②北京政府泉币司编:《币制汇编》(第六编),1919年版,第297页。
    ③北京政府泉币司编:《币制汇编》(第六编),1919年版,第297页。
    ④北京政府泉币司编:《币制汇编》(第六编),1919年版,第310页。
    ①《财政部咨国务院文——为改革币制设立币制局及币制委员会》(1912年7月15日),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一辑)1912-1927》,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6页。
    ②《财政部令——裁撤币制委员会》(北京政府《政府公报》1913年11月4日),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一辑)1912-1927》,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8页。
    ③《废两用元案》,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1924-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页。
    ④《财政部致卫斯林函——聘为中国政府名誉顾问》(北京政府《政府公报》1912年11月20日),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一辑)1912-1927》,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
    62页。
    ①熊希龄:《谈民国财政和借外债问题》,载《太平洋报》1912年4月27日号。
    ②《艾迪斯代五国银团拟复银团驻北京代表电——不准备商议一项单独的八百万镑借款》(1914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一辑)1912-1927》,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3页。
    ③《财政部通饬所属机关文——发行新铸袁像银币饬属遵照通用》(1915年2月),载北京政府财政部编:《币制汇编》(第三编),第29页。
    ①钱小安著:《货币政策规则》,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1页。
    ①《孔令侃致财政部长孔祥熙电——报告席德懋建议发行无准备法币》(1937年11月13日),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1924-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285页。
    ②《财政部长孔祥熙报告——最近财政实况》(1939年6月),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1924-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7页。
    ①钱小安著:《货币政策规则》,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0页。
    ②[英]H.K.科尔巴奇著:《政策》,张毅、韩志明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4页。
    ①《御史宗稷条陈钱法折》,载《皇朝政典类纂》钱币1,第7页。
    ②《御史赵树吉奏陈大钱流弊折》,载《皇朝政典类纂》钱币2,第11-12页。
    ③杨端六编著:《清代货币金融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简体版,第104页。
    ④《东华录》,咸丰52,第34页。
    ⑤张家骧、吴宗焘、童蒙正著:《中国之币制与汇兑》,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56-57页。
    ①杨端六编著:《清代货币金融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简体版,第357页。
    ②张家骧、吴宗焘、童蒙正著:《中国之币制与汇兑》,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57页。
    ①《上海交通银行致总管理处电——集议决定,中行照常营业兑现,交行停兑》(1916年5月12日),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8-219页。
    ②《财政部令上海银钱业限期交纳宝银》,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7页。
    ①《日本驻天津总领事桑岛主计致外务大臣内田康哉函——正金银行的调查结果》(1933年4月18日),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9页。
    ①[清]周家楣、繆荃孙著:《光绪顺天府志》(第59卷),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①张晋藩著:《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579页。
    ①宋鸿兵著:《货币战争3:金融高边疆》,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1年版,第142页。
    ①张晋藩著:《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566页。
    ①张晋藩著:《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565页。
    ①王乔:《近代中国货币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183页。
    ①王乔:《近代中国货币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184页。
    ②林华昌:《中国外汇管理法律制度变迁》,华东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68页。
    ①易纲著:《中国的货币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69页。
    ①内生性的货币供应机制是指一种以维持物价稳定(或币值稳定)为操作目标,以存贷款利率为操作工具,放弃直接货币量控制(从而使贷款满足率较高)的货币制度。参见张明君著:《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154页。
    ②在结售汇制度下,吸纳外汇是以向国内投放人民币为代价。由于中国近十年的长期出超,造成巨量的外汇存在,起到了增发人民币的效果,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民币的币制稳定,是造成人民币贬值的一个原因。
    1、[清]昆冈等修、吴树梅等纂:《大清会典事例》,商务印书馆1908年版。
    2、[清]宋寿朋撰:《东华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3、[清]王先谦、朱寿鹏撰:《东华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4、[清]席裕福、沈师徐著:《皇朝政典类纂》,上海图书集成局1903年版。
    5、[清]周家楣、繆荃孙著:《光绪顺天府志》,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6、[清]张寿镛辑:《皇朝掌故汇编》,求实书社1902年版。
    7、[清]张廷玉撰:《清朝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8、陈度编:《中国近代币制问题汇编》,上海瑞华印务局1932年版。
    9、黄月波等编:《中外条约汇编》,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10、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11、阮湘等编:《第一回中国年鉴》,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12、泰孝仪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版。
    13、徐珂编撰:《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1年版。
    14、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中华书局1962年版。
    15、严中平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16、北京政府泉币司编:《币制汇编》,1919年版。
    17、故宫博物院辑:《清代外交史料》,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
    18、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大清新法令》,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19、上海通讯总社编辑:《上海研究资料》,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版。
    2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合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
    2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22、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金融史料组编:《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中华书局1964年版。
    23、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4、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5、中华书局编:《清宣宗实录》,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版。
    1、陈彪如著:《国际货币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陈肇斌著:《通货膨胀与中国经济危机》,1948年版。
    3、戴铭礼著:《中国货币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4、方显廷著:《中国战后经济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5、胡钧著:《中国财政史》,商务印书馆1920年版。
    6、黄元彬著:《白银国有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7、金国宝著:《中国币制问题》,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
    8、贾士毅著:《国债与金融》,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9、贾士毅著:《关税与国权补遗》,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10、蒋志强、张旭昆、袁亚春等著:《经济思想通史(第1卷)》,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孔祥熙著:《抗战以来的财政》,胜利出版社1941年版。
    12、李超英著:《伪组织政治经济概况》,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
    13、李芳著:《中国币制统一论》,北京大学、商务印书馆1918年版。
    14、吕铁贞著:《晚清涉外经济法律制度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15、慕亚平著:《国际法原理》,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6、彭迪先著:《战时的日本经济》,生活书局1938年版。
    17、彭迪先著:《新货币学讲话》,生活读书新知上海联合发行所1949年版。
    18、潘连贵著:《上海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9、彭学沛著:《中外货币政策》,神州国光出版社1930年版。
    20、彭信威著:《中国货币史》,群联出版社1954年版。
    21、千家驹、郭彦岗著:《中国货币史纲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2、钱小安著:《货币政策规则》,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23、任晓兰著:《张之洞与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24、宋鸿兵著:《货币战争》,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
    25、宋鸿兵著:《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中华工商联出版社2009年版。
    26、宋鸿兵著:《货币战争3:金融高边疆》,中华工商联出版社2011年版。
    27、宋鸿兵著:《货币战争4:战国时代》,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28、石俊志著:《半两钱制度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
    29、寿勉成著:《世界币制问题》,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30、沈晓辉著:《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选择——基于国际货币体系不对称性的视角》,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
    31、盛愉、周学著:《货币理论与法律实践》,法律出版社1989年版。
    32、唐广增著:《国外汇兑》,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33、谭平著:《国库制度之研究》,民智书局1929年版。
    34、王红曼著:《中国近代货币金融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5、王沪宁著:《国家主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6、王志华著:《中国近代证券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7、吴克刚著:《战时金融与币制》,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版。
    38、夏庚英著:《金贵银贱问题之研究》,北新书局1930年版。
    39、夏天著:《中国外交史及外交问题》,光华书局1932年版。
    40、易纲著:《中国的货币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41、姚崧龄著:《国际货币制度之检讨》,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
    42、杨荫溥著:《上海金融组织概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43、杨阴溥著:《杨著中国金融论》,黎民书局1931年版.
    44、杨荫溥著:《中国交易所论》,商务印书馆1932年版。
    45、杨荫溥著:《杨著中国金融论》,黎明书局1933年版。
    46、杨荫溥等著:《货币与金融》,中华书局1935年版。
    47、杨荫溥著:《民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版。
    48、杨泽伟著:《主权论——国际法上的主权问题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9、永谊著:《白银秘史——东西方货币战争史》,重庆出版社2011年版。
    50、周伯棣编:《白银问题与中国货币政策》,中华书局1936年版。
    51、张公权著:《中国通货膨胀史(一九三七—一九四九)》,杨志信摘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
    52、郑观应著:《盛世危言》,上海图书馆、澳门博物馆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53、张晋藩著:《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54、张家骧著:《中华币制史》,民国大学出版。部,1925年版。
    55、张家骧、吴宗焘、童蒙正著:《中国之币制与汇兑》,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
    56、赵兰坪著:《各国通货政策与货币战争》,新中国建设学会出版科1934年版。
    57、张明君著:《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58、张乃根著:《国际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9、张素民著:《白银问题与中国币制》,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60、张廷灏演讲:《不平等条约的研究》,高尔松笔记,光华书局1927年版。
    61、朱通九著:《战时经济问题》,世界书局1940年版。
    62、张五常著:《货币战略论》,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
    63、张维迎著:《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4、朱雄兵著:《三百年沉浮——国际货币秩序的变迁》,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年版。
    65、张学斌著:《经济外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6、张一凡著:《法币、外汇、黄金》,著作人书屋1940年版。
    67、朱勇著:《中国民法近代化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英]蒂莫西·希利尔著:《国际公法原理(第二版)》,曲波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著:《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邓正来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3、[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著:《货币的非国家化》,姚中秋译,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
    4、[英]H.K.科尔巴奇著:《政策》,张毅、韩志明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英]托马斯·孟著:《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袁南宇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6、[英]托马斯·孟、尼古拉斯·巴尔本、达德利·诺思著:《贸易论(三种)》,顾为群、陈国雄、刘漠云、吴衡康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7、[英]威廉·配第:《赋税论、献给英明人士、货币略论》,陈东野等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8、[英]雅各布·范德林特:《货币万能》,王兆基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9、[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宋韵声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10、[英]约翰·F·乔恩著:《货币史——从公元800年起》,李广乾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1、[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著:《货币论(第一卷)》,周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2、[英]詹宁斯、瓦茨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一卷第一分册)》,王铁崖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13、[美]A.E.门罗编:《早期经济思想——亚当斯密以前的经济文献选集》,蔡受百等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4、[美]巴里·艾肯格林著,《资本全球化:国际货币体系史》,彭兴韵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5、[美]道格拉斯·C·诺思著:《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格致出版社2008年版。
    16、[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美]耿爱德著:《中国货币论》,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18、[美]孔飞力著:《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陈兼、刘昶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19、[美]理查德·M·列维奇著:《国际金融市场:价格与政策》,李月平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20、[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著:《货币的祸害:货币史片段》,安佳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21、[美]米尔顿·弗里德曼、安娜·J·施瓦茨著:《美国货币史(1867-1960)》,巴曙松、王劲松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2、[美]梅尔文著:《国际货币与金融》,欧阳向军,俞志暖译,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年版。
    23、[美]马士著,《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一卷)》,张汇文等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24、[美]威廉·亨德著:《广州番鬼录》,冯树铁、沈正邦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5、[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著:《斯蒂格利茨报告:后危机时代的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改革》,江舒译,新华出版社2011年版。
    26、[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著:《斯蒂格利茨报告——后危机时代的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改革》,江舒译,新华出版社2011年版。
    27、[美]约瑟夫·P丹尼尔斯,戴维·D范户斯著:《国际货币与金融经济学》,李月平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28、[美]朱迪斯·戈尔茨坦,罗伯特·O·基欧汉编:《观念与外交政策:信念、制度与政治变迁》,刘国东、于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9、[法]让·博丹著:《主权论》,[美]朱利安·H.富兰克林编,李卫海、钱俊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0、[德]G·齐美尔著:《货币哲学》,许泽民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1、[德]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32、[日]大隈重信著:《日本开国五十年史》,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
    33、[瑞士]费迪南德·利普斯著:《货币战争:黄金篇》,马晓棠译,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1、郭彦岗编:《中国历代货币》,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2、李大年编:《金涨银落问题及救济》,启智书局1930年版。
    3、梁西主编:《国际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李扬,胡滨主编:《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5、莫萱元编著:《战时金融政策》,正中书局1938年版。
    6、莫萱元编著:《货币学要论》,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
    7、欧阳卫民主编:《二十世纪重要经济学家货币金融思想》,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
    8、丘汉平、傅文楷编著:《国际汇兑与贸易》,民智书局1924年版。
    9、孙连铮主编:《国际金融(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0、王贵国编著:《国际货币金融法(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吴景平主编:《宋子文生平与资料文献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2、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十七世纪中叶——一九四五年)》,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
    13、王传丽编:《国际贸易法(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4、岳彩申、盛学军主编:《金融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5、杨端六编著:《清代货币金融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简体版。
    16、褚德新、梁德主编:《中外约章汇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7、张家骧主编:《中国货币思想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8、张履鹏、史自力等编著:《中国历代货币形制与融通》,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9、资耀华编:《金贵银贱之根本的研究》,华通书局1930年版。
    20、中国经济研究所编:《新币制——金圆券》,华夏图书出版公司1948年版。
    1、陈伟浩:《从民国法币改革看国际金融一体化》,载《世界经济情况》2006年第21期。
    2、胡天琼:《清末币制改革述评》,载《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3期。
    3、康金莉:《论北京政府时期的币制监管》,载《史学月刊》2010年第7期。
    4、李金铮:《旧中国通货膨胀的恶例——金圆券发行内幕初探》,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1期。
    5、李金铮、徐锋华:《1949年国民党金融的最后一搏——银元券发行述评》,载《史学月刊》2006年第12期。
    6、马俊起:《法币的通货膨胀与国民党政府的外汇政策》,载《金融研究》1995年第2期。
    7、潘晓霞:《近十年中国近代金融史研究综述》,载《江海学刊》2005年第6期。
    8、钱江:《十六——十八世纪国际间白银流动及其流入中国中国之考察》,载《南洋问题研究》1988年第2期。
    9、任东来:《1934-1936年间中美关系中的白银外交》,载《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10、汤可可、尤学民:《南京临时政府的币制金融问题》,载《近代史研究》1984年第1期。
    11、王国良、徐明棋:《关于国际货币法的几个问题》,载《现代法学》1986年第4期。
    12、吴景平:《李滋罗斯中国之行述评》,载《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6期。
    13、吴景平:《美国和1935年中国的币制改革》,载《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6期。
    14、王能应:《管理通货制:20世纪30年代中国币制改革方案的讨论》,载《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15、徐锋华:《近二十年来法币改革研究综述》,载《民国档案》2007年第3期。
    16、袁远福:《法币政策的功过及在中国货币史上的地位》,载《财经科学》1987年第2期。
    17、张北根:《中美关于白银与币改问题的交涉》,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8、赵晋胜:《张之洞币制改革的推行措施》,载《沧桑》2003年第2期。
    19、张宁:《清代后期的外币流通》,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第3期。
    20、张振鹍:《清末十年间的币制问题》,载《近代史研究》1979年第1期。
    1、[英]赫德:《中国银币确定金价论》,载陈度编:《中国近代币制问题汇编》(币制编),上海瑞华印务局1932年版。
    2、[美]精琪著:《中国新圜法条议》,载陈度编:《中国近代币制问题汇编》,上海瑞华印务局1932版。
    3、黄遵楷著:《调查币制意见书》,载陈度编:《中国近代币制问题汇编》,上海瑞华印务局1932版。
    4、梁启超:《论金涨银落》,载陈度编:《中国近代币制问题汇编》(币制编),上海瑞华印务局1932年版。
    5、马寅初:《金贵银贱之原因及根本救济之办法》,载李大年编:《金涨银落问题及其救济》,上海启智书局1930年版。
    6、王承志:《中美币制连系问题》,载吴小甫编:《中国货币问题丛论》,光明书局1936年版。
    7、吴大业:《战后经济复员与币制整理》,载方显廷著:《中国战后经济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8、杨叔进:《战后我国通货管理问题》,载方显廷著:《中国战后经济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1、郭彦玲:《论晚清货币制度的变迁》,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
    2、刘院丽:《国民政府法币改革中的外汇问题》,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
    3、万庆:《乾隆时期关于铜禁政策的大讨论及相关问题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
    4、戴建兵:《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4月。
    5、李爱:《白银危机与中国币制改革——解析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经济与外交》,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
    6、林华昌:《中国外汇管理法律制度变迁——人民币走向自由兑换进程中的法律调整》,华东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7、马志刚:《中国近代银行业监理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4月。
    8、王乔著:《近代中国货币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4月。
    9、徐少辉:《上海金融中心法制变迁及决策研究》,华东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5月。
    10、张秀莉:《南京国民政府发行准备政策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3月。
    1、《美报评中美金银交换协议》,载《申报》1937年7月12日号。
    2、国民政府财政部:《财政部规定限制上海银钱业支付存款办法》,载《金融周报》第7卷第26期,1939年6月28日。
    3、陈长蘅:《白银协定之由来及其与中国之关系》,载《银行周报》总第845号,1934年4月17日。
    4、孔祥熙:《对中央社记者发表维护法币宣言》,载《银行周报》总951号,1936年5月26日。
    5、马寅初:《欲统一币制必先去规元但欲去规元必先实行自由铸造》,载《上海银行公会年报》1921年号。
    6、熊希龄:《谈民国财政和借外债问题》,载《太平洋报》1912年4月27日号。
    7、直斋:《定期废两用元质疑》,载《钱业月报》1928年11月,第八卷第九号。
    8、诸青来:《贸易改用银元评议》,载《银行周报》第18号,1917年9月25日。
    1、周雅男:《1916年停兑风潮与金融临时维持会》,天津档案网,2008年11月4日。http://www.tjdag.gov.cn/tjdag/wwwroot/root/template/main/jgsl/gsfq_article.shtml?id=4648
    1、Hosea Ballou Morse “the Trade and Administration of the Chinese Empire”,Longmans, Green, and CO.,39Paternoster Row, London New York, Bombay, andCalcutta.1908.
    2、Norio Tamaki,“Japanese Banking: A History1859-1959”,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5.
    3、The office of the Historican:“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Superintendent of Documents,1934.
    1、Ronald I. McKinnon,“The Rules of the Game: International Money in HistoricalPerspective”,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Vol31,199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