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关于“中国模式”若干问题的理性审思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模式”是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经验的总结、提炼与概括。“中国模式”的提法,既有其明确的意识形态界定,同时又不局限于意识形态层面;既以社会主义发展史为参照系,又以人类现代化一般进程为参照系;既有其内在逻辑的规定性,又呈现出开放性与动态发展性特征。研究“中国模式”,不仅对于中国自身的下一步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科学发展的自信自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为西方发达国家现代性问题的解决、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来自东方社会主义中国的经验,为人类走向现代的进程提供多样化选择。论文围绕“中国模式”进行思考,选取其中关系全局的几个问题展开分析。除“引言”和“结语”外,全文主体部分由七章组成。
     引言部分首先介绍了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讨论了问题的缘起及其生成机制,介绍了国内外在此问题研究中涉及到的主要内容、基本内涵及其前途命运分析。然后对“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提法进行了初步的概念辨析,认为两者在根本性质、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方面是同根同源、互相交集的,如有不同,主要体现为在侧重点和参照系各有特色,前者侧重将中国问题置于人类现代化总体进程之上,后者侧重将中国置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背景之下。从历史的进程来看,“中国模式”形成的历史起点可以确定在1978年前后,它覆盖改革开放全过程,明确指出“中国模式”是改革开放30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而贯穿其中的思想解放和渐进改革奠定了“中国模式”的前提和基调。
     论文的第一章,着重介绍部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苏联关于发展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考察和研究:首先,在分析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之处的同时,强调要直视其在当下进一步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诸如,环境问题、气候变暖问题等全球性问题,单凭西方国家一己之力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因而“中国模式”的作用愈益凸显。其次,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的分析与考察,历史的结论是,照搬照抄别国建设经验或者寄希望于他人、他国为本国的发展制定一整套“治病良药”的想法是荒谬和幼稚的。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独立自主探索适合本国具体实际的发展道路或发展模式。最后,论文分析了“苏联模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合理之处,认同在其形成初期,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苏联模式”亦存在严重弊端,必须进行不断的改革。
     论文的第二章,对近代以来中国探索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和梳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为寻求社会发展之路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这为“中国模式”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模式”开始逐步展开并日益丰富,其中思想解放是开启“中国模式”的理论先导。“中国模式”突破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传统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其根本点是重新恢复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论文的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阐述了“中国模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外交等方面的特色、优势、问题与不足,以及未来发展可能的趋势、思路和对策。
     第三章主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和模式的主要内涵是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通过对经济危机中中国克服经济危机所做努力与对策的研究中,进一步凸显“中国模式”的内在优越性。中国特色经济模式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建设创新型国家,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出口导向到扩大内需。
     第四章主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模式。中国特色政治模式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在正确政治方向下实行渐进式民主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模式的主要内涵包括:坚持与改善中国共产党领导有机统一,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模式的本质。加强和改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完善中国特色政治模式的关键。
     第五章主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文化模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内容特征及其中国式发展是中国特色文化模式的本质特征。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和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主要有:新自由主义对改革开放的恶意歪曲和误导,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封建主义残余思想的影响。必须进一步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第六章主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模式。中国特色社会模式实现了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发展的转型:重归整体性。社会公平和正义是当前社会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需要从如下方面进行努力: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警惕平均主义回潮;初次分配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关键;建立健全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和全社会利益调节机制;以包容性增长为切入点,彰显全民共享理念。
     第七章主要研究中国特色对外关系模式。中国特色对外关系模式就是走和平发展之路。正确把握全球性问题与大国责任之间的关系,既可以发挥“中国模式”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的作用,也可以回应西方的所谓“大国责任论”。
     结语部分系统总结了论文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中国模式”作为一种分析问题的范式,有其存在合理性。正确的态度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理性接受、科学使用。“中国模式”在本质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致的,但“中国模式”的参照系较之于“道路”更为宽广,它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话,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人类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征途中,对共同关心问题的探索与解答,因此有着更加宽阔的理论视野与现实意义。对于其在探索前进中的问题,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深化改革加以改进。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经验,我们不盲目崇拜,而要学习借鉴;面对“中国模式”所取得的成就,我们不盲目自大,而是要谦虚谨慎;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我们既坚定信念、乐观自信,又冷静清醒、兢兢业业,以焕发“中国模式”的魅力与风采。
Three decades since the adopt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up policy, china has scored great achievements in politics,economy,culture,society and diplomacy Etc, and this has caused the western countries deeply concerned about the unique Chinese development model.When the economic crisis sweeping the globe in2008, China's strong performance in the economic crisis was the direct cause that western countries warmly discussed "china model"."China model" is a summary of the experience of the reform and open-up, however, when talking about the "China model", China can not ignore the struggle history of the first thirty years,and can not separate the first thirty years with "China model", because "China model" is not a negation of the latter."China model" is the same with the road to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essence, although there are also some differences."China model" is a comprehensive concept system which includes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social and diplomatic meanings,
     From an economic perspective, the main content about the road and mod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follows:persist in basing on public ownership, strong macro-control, organic combination of planning mechanism and market mechanism."China model" further highlights the inherent superiority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conomic crisis and the economic model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search on China's effort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overcome the economic crisis. Despite the economic model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but we must clearly recognize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t faces. The economic model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ill face the following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process of future development:from made in China to create——Building an innovative country, from "shift in th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to "change the mod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the export-oriented to expand domestic demand. Against reality that China has become the "second economy" of the world, China must have dialectical understanding and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the second largest economy", not only to see its inherent deficiencies and the need for further improvements (discard the mood of blind arrogance, pride and revel), but also to see its achievements and strengths (not generate pessimism because of its inherent deficiencies), and then has calm observation, careful thinking, scientific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vely grasps of the "second economy" status.
     Seeing from a political perspective, the most basic feature of political model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gradual democratic reform under the correct political direction. The main content of political model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follows:adhere to and improve the leadership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with organically, adhere to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the socialist, People are the masters which is the nature of the political model of democr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Party's governing capability is the key to perfect the political model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 facing challenges for the party's ability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we propose several recommendations to strengthen Party building and improve the Party's governing ability.
     From the cultural and ideological perspective, the content of features and Chinese development model of Marxist theory of ideology is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a must clearly understand the challenges that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are facing: neoliberalism maliciously distorts and misleads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influence of ideological trend of democratic socialism, the impact of feudal residual ideology. For the above, China must further promote Marxism to Chinese conditions, to the call of our time and to the popula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onstruction, social model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chieves the conversion from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social development:return to entirety. Of course, it must clearly understand that the current social equity and justice are the main problems which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faces. The problem of unequal distribution and social justice will affect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affects the reflects of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and the play of the superiority of socialism, and affects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ing. For the above, We make th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 and thinkings for realizing 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continue to emancipate and develop productive forces, guard against a resurgence of egalitarianism, primary distribution is the key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social equity and justice,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guarantee of 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 system and the adjustment mechanism of the interests of the whole society, highlight the idea of universal access relying on inclusive growth for the lease poi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eign relations, by review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plomatic strategy in China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inted out that the model of foreign relatio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path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and the choice of China's peaceful rise to power and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der."China model", global issues and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big power mainly explain the role of "China model" in resolving global issues, and respond to the responsibility of big power proposed by the Western.
     Finally, the scientific attitude of the treatment of "China model" is rational to accept and careful to use it. Must be rational attitude towards the "China model". Accept the "China model" with confidence not arrogant attitude, and must be prudent use of the "China model". Must be clear that "China model " is still in the further exploration, and the contest with "Washington Consensus" is still ongoing. we must still have an open mind to learn the experience of western capitalism, can not hold the blindly arrogant attitude; At the same time, we can not act servilely, blindly worship of western capitalism and loss the confide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Not only to be self-confident but also to remain modest, show a mature "great power mentality."
引文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0页。
    ③徐崇温:《关于如何理解中国模式的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年第2期。
    ①(美)约翰·奈斯比特(德)多丽丝·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吉林出版集团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③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①赵曜:《从中国模式和苏联模式的比较中正确评价中国模式》,《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第5期。
    ①《中国模式的形成、内涵和特征——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徐崇温》,《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9期。
    ②赵曜:《从中国模式和苏联模式的比较中正确评价中国模式》,《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第5期。
    ③胡东升:《社会主义语境下的“中国模式”》,《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第5期。
    ②辛向阳:《中国模式内涵探析》,《理论探讨》2010年第5期。
    ③杨兴林:《“中国模式”是三位一体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1期。
    ①王聚芹,苑英科:《中国模式:原创、内涵、悖论及普遍性边界》,《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
    ②赵曜:《从中国模式和苏联模式的比较中正确评价中国模式》,《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第5期。
    ③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①郑永年:《中国模式研究应去政治化》,《人民论坛》2010年第24期。
    ②唐士其:《“中国模式”不可能“去政治化”》,《人民论坛》2010年第8期。
    ③刘宝三:《关于“中国模式”的几点思考》,《江汉论坛》2009年第4期。
    ①萧功秦:《中国模式面临五大困境》,《人民论坛》2010年第11期。
    ②丁志刚刘瑞兰:《“中国模式说”值得商榷》,《学术界》2010年第4期。
    ③燕继荣:《“中国模式”的学术辨析》,《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12期。
    ④里奥·霍恩:《中国模式背后的真相》,转引自《参考消息》2008年7月30日。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5日第1版。
    ①参见王庆五:《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与中国经验》,《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①《中国模式的形成、内涵和特征——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徐崇温》,《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9期。
    ②朱相远:《“中国特色”比中国模式的提法好》,《北京日报》2010年4月12日。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41页。
    ①杨煌:《中国模式与社会主义》,《红旗文稿》2011年第8期。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4页。
    ③胡伟:《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化的经验——关于“中国模式”的探讨》,《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①参见(美)约翰·奈斯比特(德)多丽丝·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吉林出版集团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9年版,第11-35页。
    ①《学者谈改革开放30年:渐进式,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之路》,《光明日报》2008年12月17日。
    ②沈宝祥:《渐进中要有突进——略谈辩证看“渐进式改革”》,《学习时报》2010年6月30日。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页。
    ②同上,第373页。
    ①《“专家学者论中国模式”》,转引自新华网,2008年12月28日。
    ②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25页。
    ①《专家学者论中国模式”》,转引自新华网,2008年12月28日。
    ①吕薇洲等:《金融危机与”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衰落》,《理论导刊》2009年第8期。
    ②崔俊杰:《论美国模式的命运》,《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③杰弗里·萨克斯:《世界经济的繁荣、萧条和复苏》,《南方周末》2008年11月6日,转引自张亮:《金融危机背景下对“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重新审视》,《探索》2009年第3期。
    ①宋鲁振:《东西对比:西方是经济危机还是政治制度危机》,《红旗文稿》2010年第12期。
    ②参见肖爱民:《论日本模式——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新变化新特点》,《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①孔凡静:《“日本模式”的核心与政府干预》,《日本学刊》2009年第2期。
    ②王新生:《“日本模式”的终结》,《日本学刊》1998年第6期。
    ①孔凡静:《日本模式、东亚模式和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第12期。
    ②参见王新生:《“日本模式”的终结》,《日本学刊》1998年第6期;孔凡静:《论“日本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终结》,《日本学刊》2000年第5期。
    ①肖爱民:《论日本模式——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新变化新特点》,《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②肖爱民:《论德国模式——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新变化、新特点》,《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①薛涌:《“德国模式”才是新故事》,《新理财(政府理财)》2010年第9期。
    ②参见林震:《论比较东亚模式和拉美模式之异同》,《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6期。
    ①尹斌:《自创新路兴我中华——拉美模式的启示》,《拉丁美洲研究》2004年第2期。
    ②李强:《“拉美模式”给我们的警示——谈21世纪的中国可持续发展》,《真理的追求》2001年第2期。
    ①董经胜:《拉美与中国:走出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6-7。
    ②孙岩峰:《独立以来的政治变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6-7。
    ③参见袁东振:《当前拉美国家的政治改革》,《2002—2003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②转引自林震:《论比较东亚模式和拉美模式之异同》,《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6期。
    ①参见顾海良主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①《斯大林文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8页。
    ②陆南泉主编:《苏联兴亡史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79-480页。
    ③高放:《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弊病和根源——评介程又中教授著<苏联模式的兴衰>》,《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第3期。
    ①陆南泉主编:《苏联兴亡史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68页。
    ②参见程又中:《苏联模式的兴衰》,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50页。
    ①参见陆南泉主编:《苏联兴亡史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8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
    ①梁树发主编:《马克思主义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48页。
    ①吴恩远:《正确评价苏联模式》,《理论前沿》2007年第19期。
    ②吴振坤:《20世纪共产党执政的经验教训》,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页。
    ③陆南泉:《不扬弃斯大林模式是导致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7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701页。
    ①参见(法)皮埃尔·博比:《当代欧美资本主义的新特点》,《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第5期。
    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9页。
    ①郭德宏:《对国史研究中争论较大的几个问题的思考》,《史学月刊》2002年第2期。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0-241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0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11页。
    ③张明:《毛泽东矛盾思想与改革开放内在逻辑关系解析》,《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87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0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4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9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1页。
    ①参见吴振坤:《20世纪共产党执政的经验教训》,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244页。
    ②吴振坤:《20世纪共产党执政的经验教训》,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245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5日第1版。
    ②吴振坤:《20世纪共产党执政的经验教训》,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24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
    ②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4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5日第1版。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4页。
    ②《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77-2078页。
    ③参见文化部政策法规司:《文化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年第11期。
    ④《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光明日报》2011年10月20日。
    ①郑永年:《保卫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7页。
    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3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1页。
    ①吴宇晖王秋等:《存在一个关于经济增长的中国模式吗》,《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第l期。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9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
    ①吴敬琏:《中国模式福祸未定》,《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0年第6期。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页。
    ②《“中国成功秘诀就在中国人身上”——专访姚属洁教授》,《参考消息》2009年10月8日。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5日第1版。
    ②参见程恩富:《坚持和完善“中国模式”是一个重大课题》,《上海党史与党建》2010年第2期。
    ①参见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98-100页。
    ①参见张健华:《金融危机深层次原因分析:“中国责任论”站不住脚》,《人民日报》2009年1月14日。
    ②胡钧韩东:《国际金融危机与备受瞩目的“中国模式”》,《经济纵横》2010年第3期。
    ③(美)大卫·科茨:《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红旗文稿》2008年第13期。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85—286页。
    ②俞可平等主编:《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超越“华盛顿共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26页。
    ③同言:《我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三大制度因素》,《红旗文稿》2011年第6期。
    ①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0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0页。
    ①叶蕴:《中国模式仍面临严峻挑战》,《南风窗》2009年第20期。
    ①参见鲍盛刚:《中国崛起模式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矛盾性》,《联合早报》2010-12-25。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1页。
    ①参见李炳炎:《经济增长方式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性思考》,《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②参见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9-20页。
    ①参见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②萨拉·邦焦尔尼:《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个美国家庭的生活历险》,闾佳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①马桂花:《中国制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现状》,《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第3期。
    ①肖浩辉:《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地位和发展途径》,《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①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7-18页。
    ①参见安宏:《“十二五”规划中应理性看待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第1期(上)。
    ①刘仰:《中国模式的根本在于政治形态》,《人民论坛》2010年第11期上。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8页。
    ②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
    ①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8页。
    ②张维为:《中国模式是“最不坏”的模式》,http://theory.people.com.cn/GB/9687131.html。
    ③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8页。
    ④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50页。
    ①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46页。
    ②参见《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5页。
    ③郑青原:《沿着正确的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人民日报》2010年10月27日。
    ①张维为:《“文明型国家”视角下的中国政治改革》,《红旗文稿》2011年第2期。
    ①刘建飞:《应当超越中国模式的政治内涵》,《人民论坛》,2010-8下。
    ②陈前:《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高校理论战线》2010年第11期。
    ①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2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3-22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8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们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0页。
    ①常樵:《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第3期。
    ②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2002年11月8日第1版。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5日第1版。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①参见侯惠勤:《“普世价值”与核心价值观的反渗透》,《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1期。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5页。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①陈国栋:《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学术月刊》2009年第3期。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8页。
    ②《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68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
    ①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页。
    ①程恩富:《新自由主义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求是》2005年第03期。
    ①哈耶克:《通向奴役的道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1页。
    ②(澳)陆克文:《全球金融危机》,澳大利亚《月刊》2008年2月4日;转引自刘晓辉罗文东:《国际金融危机中新自由主义面临的冲击和挑战》,《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③(美)大卫·科茨:《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红旗文稿》2008年第13期。
    ①参见郑永年:《新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变种及其影响》,《联合早报》2008年10月28日。
    ②田春生:《中国需走出新自由主义影响的误区》,《人民论坛》2011年第1期(上)。
    ①参见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583页。
    ①徐崇温:《如何认识民主社会主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第4期。
    ①《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5页。
    ①参见许全兴:《毛泽东与孔夫子》,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54页。
    ②王兵尚庆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思考》,《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①陶德麟:《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红旗文稿》2010年第2期。
    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0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5日第1版。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6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4页。
    ①沈听吴波:《中国模式、中国问题与科学发展观》,《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6期。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4页。
    ③(美)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张宁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4页。
    ④郑永年:《保卫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页。
    ①郑永年:《保卫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50页。
    ②(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译,商务出版社1992年版,第77页。
    ③参见黄力之:《回归整体性:对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一种解读》,《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第12期。
    ①郑永年:《保卫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2-13页。
    ②参见杨正位:《论全面推进共同富裕》,《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9期。
    ①郑永年:《保卫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9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
    ①任理轩:《理性看待当前的社会公正问题》,《人民日报》2011年2月16日。
    ②《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5页。
    ②厉以宁:《旗帜鲜明地反对绝对平均主义》,《金融之星》2007-09-21。
    ①参见赵兴罗苗慧凯:《建国以来我国分配领域公平与效率实践的回顾与反思》,《探索》2005年第5期。
    ①宫希魁:《二次分配为时已晚,初次分配就要重视公平》,《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11月8日。
    ①参见郑永年:《保卫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2-13页。
    ①参见王炜:《城市化不能“贵族化”》,《人民日报》2011年2月21日。
    ②郑永年:《保卫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01-202页。
    ③胡锦涛:《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的致辞》,《人民日报》2010-9-17。
    ④《“包容性增长”彰显“全民共享”理念》,《企业经济》2010年第10期。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5页。
    ②章百家:《目标与选择——新中国对外关系演进的历史经验及启示》,《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S1期。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页。
    ①宫力:《改革开放与中国外交》,《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5期。
    ①姜玉齐:《和平崛起:中国独特的历史历史性崛起之路》,《学术月刊》2009年第6期。
    ②参见宫力:《改革开放与中国外交》,《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5期。
    ①《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上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5日第1版。
    ③参见门洪华:《大国崛起与国际秩序》,《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第2期。
    ①参见冯特君:《试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现实性》,《外交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①蔡拓等著:《全球问题与当代国际关系》,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②吴建华:《全球性视域下的社会主义与中国模式》,《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①参见任保平钞小静:《世界工业化发展的趋势及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定位》,《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①洪银兴:《实现科学发展观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机衔接——<中国21世纪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评介>》,《西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②参见吴建华:《全球性视域下的社会主义与中国模式》,《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①江涌:《“大国责任”的挑战》,《瞭望》2007年第41期。
    ②温家宝:《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人民日报》2007年2月27日第2版。
    ①温家宝:《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人民日报》2007年2月27日第2版。
    ②江涌:《“大国责任”的挑战》,《瞭望》2007年第41期。
    ①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①参见肖贵清:《论中国模式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南京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①参见李士坤:《对“中国模式”的思考——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第3期。
    ①《邓小平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4页。
    ①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②参见赵海建:《“捧杀”中国以“中国模式”的名义?》,《广州日报》,2010-1-24。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2页。
    ①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3. 《列宁全集》第1-60卷.人民出版社,1984-1990
    4. 《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5. 《斯大林文集》.人民出版社,1985
    6. 《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
    7.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
    8. 《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4
    9. 《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
    10.《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1
    11.《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人民出版社,1982
    12.《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人民出版社,1986,1988
    13.《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91,1991,1993
    14.《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96,1997,1999
    15.《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2000,2001,2003
    1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5
    17.《中共中央文件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18.《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人民出版社,1991
    19.(美)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张宁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美)约翰·奈斯比特(德)多丽丝·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吉林出版集团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9
    21.(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译,商务出版社1992年版
    22.《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超越“华盛顿共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3.蔡拓等著:《全球问题与当代国际关系》,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4.程又中:《苏联模式的兴衰》,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5.丁学良:《辩论“中国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26.丁学良:《反思“中国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7.顾海良主编.《与时俱进的理论新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8.顾海良主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9.顾龙生主编.《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发展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
    30.哈耶克:《通向奴役的道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1.韩保江著《中国奇迹与中国发展模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32.何迪、鲁利玲:《反思“中国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3.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34.胡钧著.《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35.黄楠森,庄福龄,林利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7卷.北京出版社,1989
    36.黄楠森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37.黄平,崔之元主编《中国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5年版
    38.黄亚生:《“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中信出版社,2011.
    39.李君如.《邓小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0.梁树发主编:《马克思主义史》人民出版社,1996.
    41.刘林元,姚润皋主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42.刘林元,姚润皋主编.《“三个代表”思想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3.刘林元主编.《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4.陆南泉主编:《苏联兴亡史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5.潘维:《中国模式:解读人民共和国的60年》,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46.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90年代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47.吴振坤:《20世纪共产党执政的经验教训》,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48.许全兴:《毛泽东与孔夫子》,人民出版社,2003
    49.许征帆,李润海主编.《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50.薛汉伟.《时代发展与中国特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51.杨三省主编.《邓小平理论发展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52.袁东振:《当前拉美国家的政治改革》,社科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53.袁贵仁.《当代中国的唯物辩证法》.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
    54.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55.张一兵主编.《邓小平理论与历史辩证法》.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
    56.赵剑英、吴波:《论中国模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57.赵明义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58.郑永年:《保卫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
    59.郑永年著《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60.郑永年著《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61.周绍森等.《科教兴国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62.邹东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3.(美)大卫·科茨:《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红旗文稿》2008年第13期.
    64.《“包容性增长”彰显“全民共享”理念》,载《企业经济》2010年第10期.
    65.《“中国成功秘诀就在中国人身上”——专访姚属洁教授》,载《参考消息》2009年10月8日.
    66.《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中国商界》2008年第12期.
    67.《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光明日报》2011年10月20日
    68.《学者谈改革开放30年:渐进式,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之路》,《光明日报》2008年12月17日.
    69.《学者谈改革开放30年:渐进式,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之路》,《光明日报》2008年12月17日.
    70.《中国模式的形成、内涵和特征——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徐崇温》,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9期.
    71.安宏:《“十二五”规划中应理性看待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第1期(上).
    72.鲍盛刚:《中国崛起模式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矛盾性》,《联合早报》2010-12-25.
    73.常樵:《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载《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第3期.
    74.陈国栋:《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学术月刊》2009年第3期.
    75.陈前:《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高校理论战线》2010年第11期.
    76.陈志武:《渐进式改革动力何在》,《东方早报》2010年12月23日.
    77.程恩富:《坚持和完善“中国模式”是一个重大课题》,《上海党史与党建》2010年第2期.
    78.程恩富:《新自由主义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求是》2005年第03期.
    79.崔俊杰:《论美国模式的命运》,载《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80.丁志刚刘瑞兰:《“中国模式说”值得商榷》,《学术界》2010年第4期.
    81.董经胜:《拉美与中国:走出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6-7.
    82.高柏:《新发展主义与古典发展主义——中国模式与日本模式的比较分析》,《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
    83.高放:《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弊病和根源——评介程又中教授著<苏联模式的兴衰 >》,载《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第3期.
    84.宫力:《改革开放与中国外交》,《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5期.
    85.宫希魁:《二次分配为时已晚,初次分配就要重视公平》,载《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11月8日.
    86.洪银兴:《实现科学发展观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机衔接——<中国21世纪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评介>》,《西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87.侯惠勤:《“普世价值”与核心价值观的反渗透》,《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1期.
    88.胡东升:《社会主义语境下的“中国模式”》,《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第5期
    8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载《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5日第1版.
    90.胡锦涛:《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的致辞》,载《人民日报》2010-9-17.
    91.胡伟:《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化的经验——关于“中国模式”的探讨》,《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92.黄家骅:《扩大内需应立足于民生改善》,载《福建论坛》2009年第4期.
    93.黄力之:《回归整体性:对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一种解读》,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第12期.
    94.黄守红:《中国模式:态度、维度及其他》,《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5期.
    95.江涌:《“大国责任”的挑战》,《瞭望》2007年第41期.
    96.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载《人民日报》2002年11月8日第1版.
    97.姜玉齐:《和平崛起:中国独特的历史历史性崛起之路》,载《学术月刊》2009年第6期.
    98.杰弗里·萨克斯:《世界经济的繁荣、萧条和复苏》,《南方周末》2008年11月6日
    99.孔凡静:《“日本模式”的核心与政府干预》,载《日本学刊》2009年第2期.
    100.孔凡静:《日本模式、东亚模式和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第12期.
    101.孔祥敏:《从出口导向到内需主导——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反思及转变》,《山东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02. 李炳炎:《经济增长方式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性思考》《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03. 李强:《“拉美模式”给我们的警示——谈21世纪的中国可持续发展》,《真理的追求》2001年第2期
    104. 李士坤:《对“中国模式”的思考——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第3期.
    105. 里奥·霍恩:《中国模式背后的真相》,转引自《参考消息》2008年7月30日.
    106. 林源:《关于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几个问题》,《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107. 林震:《论比较东亚模式和拉美模式之异同》,《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6期.
    108. 刘宝三:《关于“中国模式”的几点思考》,《江汉论坛》2009年第4期.
    109. 刘建飞:《应当超越中国模式的政治内涵》,《人民论坛》,2010-8下.
    110. 刘晓辉罗文东:《国际金融危机中新自由主义面临的冲击和挑战》,《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111. 刘仰:《中国模式的根本在于政治形态》,《人民论坛》2010年第11期上
    112. 陆南泉:《不扬弃斯大林模式是导致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载《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7期.
    113. 吕薇洲等:《金融危机与“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衰落》,《理论导刊》2009年第8期.
    114. 吕学山:《扩大内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东岳论丛》2008年第5期
    115. 马桂花:《中国制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现状》,《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3月.
    116. 门洪华:《大国崛起与国际秩序》,载《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第2期
    117. 牛海彬:《“中国责任论”析论》,《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3期
    118. 欧阳兵:《从十二大到十七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探索创新之路》,《求实》2009年第10期.
    119. 皮埃尔·博比:《当代欧美资本主义的新特点》,《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第5期.
    120.任保平钞小静:《世界工业化发展的趋势及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定位》,《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21. 沈宝祥:《渐进中要有突进——略谈辩证看“渐进式改革”》,《学习时报》2010年6月30日.
    122. 沈昕 吴波:《中国模式、中国问题与科学发展观》,《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6期.
    123. 宋鲁振:《东西对比:西方是经济危机还是政治制度危机》,《红旗文稿》2010年第12期.
    124. 孙岩峰:《独立以来的政治变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6-7.
    125. 谭扬芳:《新自由主义的困境与马克思的观点——当前金融危机根源探析》,《四川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126. 唐士其:《“中国模式”不可能“去政治化”》,《人民论坛》2010年第8期.
    127. 陶德林:《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载《红旗文稿》2010年第2期
    128. 陶绍兴:《“中国模式”研究综述》,《红旗文稿》2010年第9期.
    129. 田春生:《中国需走出新自由主义影响的误区》,《人民论坛》2011年第1期上.
    130. 王海龙:《对金融危机背景下扩大内需政策的思考》,《上海金融》2009年第10期.
    131. 王聚芹、苑英科:《中国模式:原创、内涵、悖论及普遍性边界》,《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
    132. 王荣彪:《需要“中国制造”更需要“中国品牌”》,《经营管理者》2009年第18期.
    133. 王炜:《城市化不能“贵族化”》,载《人民日报》2011年2月21日.
    134. 王新生:《“日本模式”的终结》,《日本学刊》1998年第6期.
    135. 王学俭《“中国模式”的根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研究2009.15
    136. 卫兴华张福军:《当前“国进民退”之说不能成立——兼评“国进民退”之争》,《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3期.
    137. 温家宝:《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人民日报》2007年2月27日第2版
    138. 文化部政策法规司:《文化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年第11期.
    139. 吴恩远:《正确评价苏联模式》,载《理论前沿》2007年第19期.
    140. 吴敬琏:《“中国模式”应思考的问题》,《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年第20期
    141. 吴宇晖王秋等:《存在一个关于经济增长的中国模式吗》,《社会科学研究》2011 年第1期.
    142. 萧功秦:《中国模式面临五大困境》,《人民论坛》2010年第11期.
    143. 肖爱民:《论德国模式——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新变化、新特点》,《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44. 肖浩辉:《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地位和发展途径》,《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145. 辛向阳:《中国模式内涵探析》,载《理论探讨》2010年第5期.
    146. 徐崇温:《如何认识民主社会主义》,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第4期.
    147. 许全兴:《“马克思加秦始皇”的出处和本义》,《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148. 薛涌:《“德国模式”才是新故事》,《新理财(政府理财)》2010年第9期.
    149. 燕继荣:《“中国模式”的学术辨析》,《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12期.
    150. 杨煌:《中国模式与社会主义》,《红旗文稿》2011年第8期.
    151. 杨先明黄宁等:《收入挤压、农民工短缺与出口导向增长方式转型》,《复旦学报》2007年第3期.
    152. 杨兴林:《“中国模式”是三位一体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1期.
    153. 杨正位:《论全面推进共同富裕》,载《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9期.
    154. 尹斌:《自创新路兴我中华——拉美模式的启示》,《拉丁美洲研究》2004年第2期.
    155. 俞可平:《“中国模式”:经验与鉴戒》,《新华文摘》2005年第22期.
    156. 袁鹏:《从“中国威胁论”到“中国责任论”》,《东方早报》2005年12月22日.
    157. 苑晓杰宋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演变历程及启示》,《理论学刊》2010年第7期.
    158. 张健华:《金融危机深层次原因分析:“中国责任论”站不住脚》,《人民日报》2009年1月14日
    159. 张亮:《金融危机背景下对“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重新审视》,《探索》2009年第3期.
    160. 张明:《毛泽东矛盾思想与改革开放内在逻辑关系解析》,《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161. 张曙光:《还不能轻言“中国模式”》,《经济研究信息》2010年第2期.
    162. 章百家:《目标与选择——新中国对外关系演进的历史经验及启示》,《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第S1期.
    163. 赵海建:《“捧杀”中国以“中国模式”的名义?》,《广州日报》,2010-1-24.
    164. 赵泉民:《一个重要的理念跃升——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海企业》2007年第7期.
    165. 赵兴罗、苗慧凯:《建国以来我国分配领域公平与效率实践的回顾与反思》,载《探索》2005年第5期.
    166. 赵曜:《从中国模式和苏联模式的比较中正确评价中国模式》,《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第5期.
    167. 郑青原:《沿着正确的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人民日报》2010年10月27日.
    168. 郑永年:《新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变种及其影响》,《联合早报》2008年10月28日.
    169. 郑永年:《中国模式研究应去政治化》,《人民论坛》2010年第24期.
    170. 朱相远:《“中国特色”比中国模式的提法好》,《北京日报》2010年4月12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