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西方绘画中光的理论及其演进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西方绘画艺术中,光既是画家们认识世界、表现世界所依赖的媒介和手段;也是不同时期画家们表现的主题和内容;更是所有艺术家不断追寻的艺术灵魂的显现。“绘画之光”是艺术家将哲学思想中的“理念之光”和科学范畴中的“自然之光”具体化、观念化和美学化,并蕴含于作品之中的精神产物。是绘画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价值向度和时代诉求。
     本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旨在考察绘画之光的本质属性;第二部分旨在构建以光为统领的绘画创作的方法论;第三部分旨在总结西方绘画史中绘画之光的演进过程、探索新的美术史论研究范式。第四部分通过阐释现当代绘画之光的异化,研究现代绘画艺术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将“摹仿”(mimesis)或者“摹仿的艺术”看作所有艺术的共同功能。自此,西方绘画确立了以“写实”和“再现”为特征的自然主义绘画方式,尽管这一方式不断地被推翻和重建,但是,摹仿的理念和艺术的摹仿行为却一直未变。光是连接于精神观念和物质媒介之间的桥梁,通过光我们可以洞悉绘画创作中精神与物质的彼此交互过程。“绘画之光”兼具视觉再现和精神隐喻两种属性,它在创作过程中是统领造型、色彩、质感等绘画语言,并用以表现画家观念和情感的艺术直觉。本文通过探察光与主要绘画语言的内在关系,用以构建以光为范式的绘画创作方法理论。
     在绘画史研究领域,“绘画之光”是探析不同时期绘画精髓的象征符号。将“绘画之光”放置于西方绘画艺术史中进行考量,可以管窥绘画史中风格流派的变迁与“绘画之光”演进的内在统一性。绘画之光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了具有别样内涵的表征,我将其归纳为:一、理念之光:古希腊、罗马绘画的浮雕感与永恒性;二、上帝之光:中世纪绘画的象征性;三、自然之光:泛古典主义绘画的再现性;四、七色之光:印象派绘画的光色理论;五、本体之光:现代绘画的平面化趋向;六、进化之光:当代艺术中绘画之光的变异。古希腊画家们总结出写实绘画的方法,画家通过光与对象的视觉关系成功地将事物的三维幻象建立在平面之上。中世纪教士画家,摈弃了古希腊时期对光的科学认识,转而投向宗教理性之光的怀抱。泛古典时期的绘画通过对光学、透视学的深入探索,极大地推进了自然主义绘画的发展。印象派画家以光为主题,构建出了绘画史上全新的光色系统。西方现代绘画表现的空间重新回到平面上,画家们摆脱对象的束缚,实现了绘画功能的独立,表现出了绘画的本体之光。当代艺术家们将光演变为揭示主体心灵,象征主观认识,隐喻对社会思考的全新手段。
     在我看来,西方绘画史就是一部艺术家不断深化对光认识的历史,也是一部“绘画之光”自身演进的历史。
In western painting, the light is not only a media and means for the painters to understandand performance the world, but also the theme for them to express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what’s more important, the light is the spirit and ideals for them searching for continuously.‘The light of painting’ is the spiritual product of being embodied, conception and estheticsway conveyed in works from the philosopher s’‘rational light’ and scientists’‘natural light’by artists. It is the value of dimension and era demands by the paintings. This paper consistsof three parts, to examine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painting light, to build methodologysystem of painting by the light as a medium, and to summarize the evolution of paintinglight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ainting.
     Aristotle regarded ‘mimesis’ or ‘art of imitation’ as a common functional for all the art.Hence the western painting established the naturalistic painting way with ‘realism’ and‘reproduction’, although this way was overthrown and reconstruction, the ideas of mimesisand art of imitation never changed. Light is the bridge to connect the spiritual concept andmaterial works. We could insight how the spirit combining to the material by the basic oflight.‘The light of painting’ is with material reproduction and spiritual metaphor, it is thepainting language commanding the shape, the color and the texture in work, it used toexpress the painters’ ideas and the intuition emotions. In this paper, I try to search theintrin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ght and the core painting language, to propose the theoryof light as the paradigm of the painting.
     In the field of research in the painting history,‘the light of painting’ is the culture essence indifferent periods. In the paper, I regard ‘the light of painting’ in the painting history, on thebasis of explor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light of painting’, trying to explore the process of artschool’s chang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light of painting’.‘The light of painting’ expressits different character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art, they are, I, the conceptual light: theancient Greek and Roman painting’s sense of relief and eternity, II, the light of God: thesymbol meaning in Medieval paintings, III, natural light: Pan Neoclassical painting’sreproducibility, IV, seven colors of light: light color theory of Impressionist paintings; V.light body: Modern painting’s two-dimension trend; VI, the light of evolution:Contemporary painting’s light variation. The ancient Greek painters found the way ofexpressing figures by light and shade, they created the western realistic painting, thus the painters could successfully represent the three-dimension illusion by the relationship oflight and the visual object on a two-dimension surface. In the Medieval time, inspired by theGod, the cleric artists abandoned the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n light by the ancient Greekand Roman time, they use the light as the concept symbol, not the real objective visual.While the return of ancient Greek art during the Renaissance and Pan-classical period,artists great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reproducibility painting by the exploration onthe light and the perspective. The Impressionists regarded the light as their theme, buildinga new light color system in the history of art. Modern Western painters went back to thetwo-dimension, by getting rid of the objects bound, they achieved the real independent onpainting and built the body light of the painting. Contemporary artists broke through theunderstanding of the past, they regarded the light as the main mind, a symbol of subjectiveunderstanding, and the new means of metaphorical social thinking.
     So, in my opinion, in western paintings, light is both medium and language, both methodsand purpose.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ainting is the history on how the artists recognizingthe light, it is also the logic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light of painting’.
引文
1朱光潜著,《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第71页。
    2[德]黑格尔著,《美学第三卷(上)》,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234页。
    3[美]威廉·弗莱明、玛丽·马里安著,《艺术与观念(上册)》,宋协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18页。
    4在相对传统的学院艺术教育中,艺术技能的培养与艺术观念的提升很少能够取得平衡,因此,培养出来的人多数呈现出重技轻艺的问题。
    5[英]伯特兰·罗素著,《心的分析》,贾可春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12月,第125页。
    6Christophe Domino著,《培根:绘画奇才》,陈惠儿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译文出版社,2003年3月,第15页。
    7[美]阿瑟·C·丹托著,《美的滥用》,王春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第1页。
    9李书春著,《光与西方绘画艺术史》选自《文艺争鸣》,2010年第2期,总第169期,CN22-1031。
    10叶舒宪著,《四重证据法:符号学视野重建中国文化观》,选自《光明日报》,2010年7月17日。
    11[美]威廉·弗莱明、玛丽·马里安著,《艺术与观念(上)》,宋协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前言,第1页。
    12宋佩芬著,《主题展:“光”与世界对话》,选自《时尚芭莎艺术》,总第255期,2011年7月,第167页。
    14[德]斯威布著,《希腊的神话和传说》,楚图南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7页。
    16刘毅青著,《光:从哲学史到艺术史——现代艺术的形而上学本性》,选自《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25日。
    18[古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84页。
    20[古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84页、第266页。
    21[英]吉尔伯特·库恩《中世纪的美学(续)》引自《美学译文(2)》,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研究室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4月第一版,第136-137页。
    22[德]利奇德著,《古希腊风化史》,常鸣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0页。
    2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艺术与视知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412页。
    24赵敦华著,《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第272页。
    25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86页。
    26赵敦华著,《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第356页。
    3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3月,第410页。
    33[英]约翰·伯格著,《观看之道》,戴行钺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二版,第1页。
    35[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3月,第410页。
    36李书春著,《光与西方绘画艺术史》,选自《文艺争鸣》,2010年第2期,总第169期,CN22-1031。
    39[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65页。
    40[意]达·芬奇著,《达·芬奇笔记》,杜莉编译,新星出版社,2010年1月,第31页。
    44迟柯主编,《西方美术理论文选(上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70页。
    45[英]约翰·伯格著,《观看之道》,戴行钺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2页。
    48[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3月,第411页。
    51[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著,《眼与心》,杨大春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6月第一版,第44页。
    52[德]黑格尔著,《美学第三卷(上)》,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9页。
    53[德]康德著,《判断力批判:上卷》,伦敦:牛津出版社,1964年,第24页。
    54[英]吉尔伯特·库恩《中世纪的美学(续)》引自《美学译文(2)》,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研究室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4月第一版,第134-135页。
    55[英]吉尔伯特·库恩《中世纪的美学(续)》引自《美学译文(2)》,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研究室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4月第一版,第138-139页。
    56[英]吉尔伯特·库恩《中世纪的美学(续)》引自《美学译文(2)》,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研究室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4月第一版,第135页。
    57邵大箴主编,《图式与精神——西方美术的历史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页。
    58[瑞]沃尔夫林著,《意大利和德国的形式感》,张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246页。
    59范景中主编,《美术史的形状——从瓦萨里到20世纪20年代》,李本正翻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95-96页。
    60[意]达·芬奇著,《达·芬奇笔记》,杜莉编译,新星出版社,2010年1月,第45页。
    6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3月,第413页。
    62范景中主编,《美术史的形状——从瓦萨里到20世纪20年代》,傅新生李本正翻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第98页。
    63[意]达·芬奇著,《达·芬奇笔记》,杜莉编译,新星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第37页。
    64[法]让波·德里亚著,《冷记忆5》,张新木、姜海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35页。
    65[意]达·芬奇著,《达·芬奇笔记》,杜莉编译,新星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第33页。
    66[意]达·芬奇著,《达·芬奇笔记》,杜莉编译,新星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第55页。
    67[意]达·芬奇著,《达·芬奇笔记》,杜莉编译,新星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第45页。
    68[美]罗伯特·贝弗利·黑尔著,《向大师学素描·素描基础》,朱岩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3月,第54页。
    69[英]吉尔伯特·库恩《中世纪的美学(续)》引自《美学译文(2)》,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研究室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4月第一版,第135-136页。
    70[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灵魂论及其他》,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06页。
    71[意]达·芬奇著,《达·芬奇笔记》,杜莉编译,新星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第53页。
    72[意]达·芬奇著,《达·芬奇笔记》,杜莉编译,新星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第53页。
    73[美]H·H·阿纳森著,《西方现代艺术史》,邹德侬、巴竹师等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第112页。
    74[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著,《眼与心》,杨大春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6月第一版,第73页,原文格罗曼(W.Grohmann):《保罗·克勒》,法译本,巴黎,1954,第141页。
    76转引自王帆著,《绘画艺术空间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第23页。原文为[美]苏珊·朗格著,《情感与形式》,刘大基、傅志强译,中国社会出版社,1986年,85、77-78页。
    77[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著,《眼与心》,杨大春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6月,第56页。
    78邵大箴主编,《图式与精神——西方美术的历史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9页。
    79[美]威廉·弗莱明、玛丽·马里安著,《艺术与观念(下)》,宋协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617页。
    80[德]阿道夫·冯·黑尔德布朗著,《绘画与雕塑的形式问题》,选自《西方美术理论文选下册》,迟柯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10页。
    84[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著,《眼与心》,杨大春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6月,第67页。
    85[美]H·H·阿纳森著,《西方现代艺术史》,邹德侬、巴竹师等译,沈玉麟校对,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2月,2003年11月印刷,第2页。
    86[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著,《艺术与文化》,沈语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8页。
    87[美]威廉·弗莱明、玛丽·马里安著,《艺术与观念(下)》,宋协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18页。
    88[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著,《眼与心》,杨大春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6月,第67页。
    89[美]威廉·弗莱明、玛丽·马里安著,《艺术与观念(下)》,宋协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53页。
    90[美]拉尔夫·迈耶著,《美术术语与技法词典》,邵宏、罗永进、樊林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坦培拉是英语tempera的音译,一种绘画技法,它用的颜色是将色料弥散于水溶乳剂载色剂,特别是蛋黄和水的乳剂中。蛋彩(egg tempera)开始于中世纪的欧洲,直到15世纪油画发展起来前,它一直是架上绘画的主要画法。”坦培拉绘画的表面具有丝绸般悦目的光泽,光照下拥有自然、柔和、永恒、神秘而耐人寻味的质感特征。
    91张元、马路著,《材料与表现》,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9月,第12页。
    93[英]约翰·伯格著,《观看之道》,戴行钺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88页。
    94[美]列奥·施坦伯格著,《另类准则》,沈语冰、刘凡、谷光辉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第90-91页。
    96[德]黑格尔著,《美学第三卷上》,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34页。
    97[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著,《眼与心》,杨大春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6月,第89-90页。
    98[美]H·H·阿纳森著,《西方现代艺术史》,邹德侬、巴竹师等译,沈玉麟校对,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523页。
    99[法]让-吕克·夏吕姆著,《西方现代艺术批评》,林霄潇、吴启雯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第63页。
    101[法]让-吕克·夏吕姆著,《西方现代艺术批评》,林霄潇、吴启雯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3月第62页。
    102[英] E.H.贡布里希著,《时间的故事》,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第395页。
    103[美]威廉·弗莱明、玛丽·马里安著,《艺术与观念(下)》,宋协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81页。
    104[英] E.H.贡布里希著,《时间的故事》,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第312页。
    105[英] E.H.贡布里希著,《时间的故事》,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第405页。
    106[德]黑格尔著,《美学第三卷上》,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228-229页。
    108[法]雅克·德里达著,《信仰和知识》,选自《宗教》,[意]基阿尼·瓦蒂莫/主编,杜小真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9-10页。
    109包利民著,《生命与逻各斯———希腊伦理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183页。
    110刘毅青著,《光:从哲学史到艺术史——现代艺术的形而上学本性》,选自《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25日。
    111[法]奥迪龙·雷顿著,《一位艺术家的坦诚》,选自《西方美术理论文选(下册)》,迟柯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58页。
    112邵大箴主编,《图式与精神——西方美术的历史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84页。
    113Frédéric Morvan,2006, Louvre, the300masterpieces, EDITIONS DU MUSéE DULOUVRE,P114原文:The Cretan-born painter El Greco forged his own original and timeless expressionistic style.In this work,(CHIRST ON THE CROSS ADORED BY TWO DONORS) there is no superfluouslandscape to distract us. The viewer’s attention is entirely focused on the tormented figure of Christ,which is echoed by the lugubrious and menacing sky in which light and darkness, the sacred and theprofane, battle with one another.
    114Albert E. Elsen,1972Purpose of Art(third edition),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P169原文:El Greco was concerned more with metaphysics than with psychology.(in his Resurrection ofChrist) The cold, eerie light of the scene originates from Christ’s transfigured person. His effortlessupward movement contrasts with the forceful effects of the awesome mystical light, which has upset thesleeping tomb guards, dazzled those who have awakened, and exalted those present who comprehend thetransformation.
    115[美]罗伯特·休斯著,《新艺术的震撼》,刘萍君、汪晴、张禾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6月,第189页。
    116[美]丹尼尔·J·布尔斯廷著,《创造者》,汤永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3月,第643页。
    117张艳著,《莫兰迪》,香港新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5月,第10页。
    118张艳著,《莫兰迪》,香港新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5月,第20页。
    119转引自朱光潜著,《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5月,2007年,第91页,原文《形而上学》10746.
    120[英]鲍桑葵著,《美学史》,彭盛译,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年1月,第43页。
    122[德]阿尔道夫·冯·黑尔德布朗著,《绘画与雕塑的形式问题》,选自《西方美术理论文选下册》,迟柯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410页。
    123[意]达·芬奇著,《达·芬奇笔记》,杜莉编译,新星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第36页。
    124邵大箴主编,《图式与精神——西方美术的历史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1页。
    125[美]威廉·弗莱明、玛丽·马里安著,《艺术与观念(上)》,宋协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0页。
    126[英]吉尔伯特·库恩《中世纪的美学(续)》引自《美学译文(2)》,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研究室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4月第一版,第136页。
    127邵大箴主编,《图式与精神——西方美术的历史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1页。
    128朱光潜著,《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5月,2007年第三次印刷,第122页。
    129[美]列奥·施坦伯格著,《另类准则》,沈语冰、刘凡等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年,第334页。
    130[美]威廉·弗莱明、玛丽·马里安著,《艺术与观念》,宋协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5页。
    131赵敦华著,《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27页。
    132[美]威廉·弗莱明、玛丽·马里安著,《艺术与观念(上)》,宋协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第135页。
    133邵大箴主编,《图式与精神——西方美术的历史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3页。
    134[美]威廉·弗莱明、玛丽·马里安著,《艺术与观念(上)》,宋协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7页。
    135[德]瓦尔特·本雅明著,《迎向灵光消逝的时代》,许绮玲、林志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二版,第66页。
    137赵敦华著,《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27页。
    138[英]吉尔伯特·库恩《中世纪的美学(续)》引自《美学译文(2)》,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研究室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4月第一版,第137页。
    139赵敦华著,《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27-128页。
    140转引自赵敦华著,《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28页,原文,奥古斯丁著,《论三位一体》,14卷15章21节。
    141[法]让·波德里亚著,《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第206页。
    143[法]欧仁·特雷阿著,《思考宗教——象征与神圣》,选自[法]雅克·德里达、[意]基阿尼·瓦蒂莫主编,《宗教》,杜小真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11月,第115页。
    146贡布里希著,《艺术发展史》,范景中译,天津美术出版社,1991年,第90~100页。
    147朱光潜著,《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25页。
    148[美]列奥·施坦伯格著,《另类准则》,沈语冰、刘凡、谷光辉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年,第325页。
    149[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著,《眼与心》,杨大春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61页。
    150邵大箴主编,《图式与精神——西方美术的历史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84页。
    151朱光潜著,《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7月,125页。
    152[德]沃林格著,《抽象与移情》,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年,第17-18页。
    153[意]基伯尔提著,《述评(第二篇)》,选自《西方美术理论文选(上册)》,迟柯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59-60页。
    154范景中主编,《美术史的形状——从瓦萨里到20世纪20年代》,李本正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3月,第343页。
    155[美]列奥·施坦伯格著,《另类准则》,沈语冰、刘凡、谷光曙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年,第324页。
    156[德]沃林格著,《抽象与移情》,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年,第22页。
    157Steven Best and Douglas Kellner,Postmordern Theory:Critical Interrogations (New York: GuilfordPress,1991), P152.
    158邵大箴主编,《图式与精神——西方美术的历史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28页。
    159[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著,《眼与心》,杨大春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6月,第47页。
    160[德]汉斯·勃鲁堡著,《作为真理之隐喻的光》,选自梅尔主编,《艺术与技术》,法兰克福:美茵法兰克福出版社,1989年,第315页。
    161[美]威廉·弗莱明、玛丽·玛里安著,《艺术与观念(下)》,宋协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第463页。
    162高天民著,《法国美术史话》,北京:人民美术出版杜,2004年,第28页。
    163[瑞]沃尔夫林著,《意大利和德国的形式感》,张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246-247页。
    164[德]瓦尔特·本雅明著,《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本雅明论艺术》,许绮玲、林志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二版,第104页。
    166[英]约翰·伯格著,《观看之道》,戴行钺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3页。
    167[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著,《艺术与文化》,沈语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0页。
    168[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著,《艺术与文化》,沈语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57—60页。
    169[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著,《眼与心》,杨大春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6月第一版,第69页。
    171[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著,《艺术与文化》,沈语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第173页。
    172[德]沃林格著,《抽象与移情》,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年,第18页。
    173[德]海德格尔著,《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第141页。
    174Purpose of Art(third edition), Albert E. Elsen,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1972,P317原文:Paul Klee’s oil and watercolor Botanical Theater seems disarmingly familiar at first. There is nohorizon line or sky, no definable light source or measurable distance between the viewer and the plants.
    175[美]列奥·施坦伯格著,《另类准则》,沈语冰、刘凡、谷光辉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年,第341页。
    176[美]列奥·施坦伯格著,《另类准则》,沈语冰、刘凡、谷光辉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年,第174页。
    177[英]赫伯特·里德著,《现代绘画简史》,刘萍君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第87页。
    178[美]列奥·施坦伯格著,《另类准则》,沈语冰、刘凡、谷光曙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年,第89页。
    179[瑞]沃尔夫林著,《意大利和德国的形式感》,张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247页。
    180[法]让-吕克·夏吕姆著,《西方现代艺术批评》,林霄潇、吴启雯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第4页。
    181[法]让-吕克·夏吕姆著,《西方现代艺术批评》,林霄潇、吴启雯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第42页。
    182[法]让-吕克·夏吕姆著,《西方现代艺术批评》,林霄潇、吴启雯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第32页。
    183[美]H·H·阿纳森著,《西方现代艺术史》,邹德侬、巴竹师等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2月第二版,第523页。
    184[英]爱德华·路希史·密斯著,《二十世纪视觉艺术》,彭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第251页。
    185[美]H·H·阿纳森著,《西方现代艺术史》,邹德侬、巴竹师等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2月第二版,第523页。
    186[英]爱德华·路希史·密斯著,《二十世纪视觉艺术》,彭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第251页。
    187[瑞]沃尔夫林著,《意大利和德国的形式感》,张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9页。
    188[英]约翰·伯格著,《观看之道》,戴行钺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页。
    190[法]让·波德里亚著,《断片集—冷记忆5》,张新木、姜海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21页。
    191[法]让·波德里亚著,《断片集—冷记忆5》,张新木、姜海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3页。
    193[德]瓦尔特·本雅明著,《迎向灵光消逝的时代》,许绮玲、林志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6页。
    194[美]道格拉斯·凯尔纳编,《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陈维阵、陈明达、王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32页。
    195[美]H·H·阿纳森著,《西方现代艺术史》,邹德侬、巴竹师等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年,第661页。
    196[美]H·H·阿纳森著,《西方现代艺术史》,邹德侬、巴竹师等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第670页。
    197李书春著,《光与西方绘画艺术史》,选自《文艺争鸣》,2010年第2期,总第169期,CN22-1031。
    198朱其著,《形象的模糊》,湖北美术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1页。
    199朱其著,《形象的模糊》,湖北美术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5页。
    202陈丹青著,《纽约琐记(上)》,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第126页。
    203[英]马丁·盖福特著,《蓝围巾男人——为卢西安弗·洛伊德做模特》,赵琦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15页。
    205[英]马丁·盖福特著,《蓝围巾男人——为卢西安弗·洛伊德做模特》,赵琦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38页。
    206[英]马丁·盖福特著,《蓝围巾男人——为卢西安弗·洛伊德做模特》,赵琦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第37页。
    208[英]爱德华·路西·史密斯著,《二十世纪视觉艺术》,彭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353页。
    209陈丹青著,《纽约琐记(上)》,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第125-126页。
    211[英]马丁·盖福特著,《蓝围巾男人——为卢西安弗·洛伊德做模特》,赵琦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第42页。
    212[英]马丁·盖福特著,《蓝围巾男人——为卢西安弗·洛伊德做模特》,赵琦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第21页。
    213邓晓芒著,《论先验现象学与黑格尔的辩证法》,选自《邓晓芒文集》,中国现象学
    网,www.XiAnXiAnjxue. com,2002。
    214[英]爱德华·路西·史密斯著,《二十世纪视觉艺术》,彭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53页。
    215巴尔著,《现代性中的审美精神》,刘小枫编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第457页。
    216朱光潜著,《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第71页。
    217[美]威廉·弗莱明、玛丽·马里安著,《艺术与观念(上册)》,宋协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18页。
    218[美]威廉·弗莱明、玛丽·马里安著,《艺术与观念(上册)》,宋协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页。
    219[英]约翰·伯格著,《观看之道》,戴行钺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页。
    1.[英]E.H.贡布里希(Gombrich.E.H.):《艺术发展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
    2.[美]H·H·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绘画、雕塑、建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
    3.[英]爱德华·路希·史密斯:《二十世纪视觉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4.[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5.[美]威廉·弗莱明玛丽·玛里安:《艺术与观念(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6.[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艺术与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7.迟柯:《西方美术理论文选上册、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8.伊丽达等编著:《图说西方绘画艺术》,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9.[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商务印书馆,2010年。
    10.[法]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译林出版社,2009年。
    11.[英]E.H.贡布里希:《阴影—西方艺术中投影的描绘》,London: National GalleryPublications, c.1995年
    12.[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13.[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
    14.[美]诺埃尔·卡罗尔:《超越美学》,商务印书馆,2006年。
    15.[英]路多维奇:《尼采艺术论》,李关富译,新星出版社,2010年。
    16.[美]大卫·卡里尔:《艺术史写作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7.[英]罗素:《哲学问题》,著商务印书馆,1999年。
    18.[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19.[法]德里达:《书写的差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20.[意]安伯托·艾柯:《开放的作品》,新星出版社,2010年。
    21.[美]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
    22.[美]阿瑟·丹托著:《艺术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23.[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人民出版社,2002年。
    24.[德]黑格尔:《美学三卷》,商务印书馆,1999年。
    25.[法]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象征生活·荣格文集(第九卷)》,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
    26.[美]拉尔夫·迈耶:《美术术语与技法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27.[法]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
    28.[英]彼得·帕克:《图像证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9.《卢浮宫美术馆》,外文出版社,1999年。
    30.[意]达芬奇:《达芬奇笔记》,新星出版社,2010年。
    31.张艳:《Morandi》,香港新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
    32.[美]罗伯特·贝弗利·黑尔:《向大师学绘画素描基础》,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
    33.[美]希尔沃德·莱斯特库克:《向大师学绘画油画技法》,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
    34.葛鹏仁:《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年。
    35.岛子:《后现代主义艺术系谱》,重庆出版社,2007年。
    36.朱其:《形象的模糊》,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
    37.彭峰:《西方美学与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38.曹意强:《欧美艺术史学史与方法论(讲稿)第四讲艺术史与“文艺复兴”的观念:从瓦萨里到科隆夫》,选自《新美术》,2001年第4期。
    39.维姆萨特:《象征与隐喻》,选自《新批评文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
    40.戴丹:《艺术批评的另一种理论取向:情境逻辑》,选自《新美术》,2009年。
    41.[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
    42.[德]利奇德:《古希腊风化史》,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4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44.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45.[英]约翰·伯格:《观看之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46.蔡峥云:《从现象学到后现代》,商务印书馆,2012年。
    47.[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眼与心》,商务印书馆,2007年。
    48.[美]布莱恩·沃利斯:《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49.[美]列奥·施坦伯格:《另类准则》,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年。
    50.[英]保罗·克劳瑟:《20视觉艺术的语言——观念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
    5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52.[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符号》,商务印书馆,2005年。
    53.[德]沃林格:《抽象与移情》,金城出版社,2010年。
    54.[法]安德鲁·布勒东:《超现实主义宣言》,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
    55.[英]罗伊·阿斯科特:《未来就是现在》,金城出版社,2012年。
    56.[法]让-吕克·夏吕姆:《西方现代艺术批评》,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57.邵大箴主编:《图式与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58.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59.[英]史蒂文·康纳:《后现代主义文化》,商务印书馆,2007年。
    60.[法]莫里斯·梅洛-庞蒂:《可见的与不可见的》,商务印书馆,2008年。
    61.[美]道格拉斯·凯尔纳编:《波德里亚:批评性的读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62.[法]让·波德里亚:《冷记忆1-5》,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63.[瑞]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64.罗岗顾铮主编:《视觉文化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65.姚大志:《现代之后:20世纪晚期西方哲学》,东方出版社,2000年。
    66.[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67.[法]罗兰·巴特:《符号帝国》,商务印书馆,1994年。
    68.[法]罗兰·巴特:《一个解构主义文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69.[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
    70.[德]瓦尔特·本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71.[英] E.H.贡布里希:《木马沉思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72.[英] E.H.贡布里希:《时间的故事》,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
    73.[美]阿瑟·丹托著:《美的滥用》,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74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研究室编:《美学译文(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75. Albert E. Elsen, Purpose of Art(third edition), Holt,Rinehart and Winston,TNC.,1972,
    76.Frédéric Morvan, Louvre, the300masterpieces,Editions Du MUSéE Dulouver,2006
    77.Jacques Derrida,The truth in painting,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87
    78.MiehaelBatandall,shadowsandEnlightenment,YaleUniversityPress.1997.
    79.AmnonBarzelL1ghtartSkiraeditoreMilano,2005.
    80.Van gogh SPAEM Paris,2003。
    81.MargartLivingstoneBiologyofSeeingHarryNV1sionandArtThe.Abrams.Ine.NewYork2002.
    82.Lightartfromartifieiallight,HatjeCantz,2006.
    83.LeanardoV1ne1ThenotebooksDoverPublieationsIne.York.2005.84DavidC.Lindberg,TheoriesofVisionfromAl一K1nditoTheUniversityofChieagoPress,1976.
    85.REMBRANDT, D.M.Field THE WELLFEET PRESS2000.
    865.PaulHills,TheLightofEarlyItalianPaingting,YaleUniversityPress,1987.
    87.Art Across Time, Laurie Schneider Adams, McGraw-Hill College,1967
    88.New Light On Old Masters, E.H. Gombrich, Phaidon Press,1994
    89.The Image and the Eye Further Studies in the Psychology of Pictorial, E.H. Gombrich,1994
    90.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 Heinrich Wolfflin, Dover Publications,1950
    91.Meaning in the Visual Arts,Erwin Panofsk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3
    92.Vision and Painting, Norman Bryso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6
    93.Looking At Art, Laurie Schneider Adams, Prentice Hall,2003
    94.AlberehtDurerthehumanfigure一theeomPletedresdensketehbook.EditedbywalterLStrauss。DoverPublieations,Ine,NewYork,197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