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变化与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实践创新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法宝之一,是党执政兴国,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因经济体制改革而导致的社会阶层结构变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统一战线理论,其实践活动在推进改革开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调节社会阶层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因而,将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创新的研究,放置于社会阶层变化的社会学视域之下,正是基于统一战线与社会结构变化的内在逻辑关联上。本文试图通过研究社会阶层结构变化与统一战线发展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对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发展过程作出客观的历史考察,探索其理论创新的思想渊源及社会背景,把握其规律性、科学性,从而进一步提升对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升华其理论体系。本论文由导论和六章正文共七部分组成。
     导论部分。围绕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主要观点述评,研究的主要内容,采用的研究方法、手段,以及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和预期成果等方面展开论述。通过对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从统一战线理论发展史的角度研究不足;系统性、整体性的研究不多;多学科交叉研究鲜见等;本研究正是从问题出发,以多学科角度,紧紧抓住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结构变化与统一战线理论实践发展的两条主线。深入系统地探索二者的关联性、规律性、科学性,进而丰富统一战线理论的科学内涵。
     第一章“社会阶层”与“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溯源。本章着重论述了社会阶层理论的提出及其基本概念,西方社会阶层理论的主要观点,马克思主义社会阶层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统一战线理论是研究不同社会阶层与利益群体之间力量配置的一门科学,统一战线的联盟性本质,决定了不同时期社会阶层结构状态不同,则统一战线的内部构成不同。因而,研究“社会阶层”与“党的统一战线”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渊源,是研究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是我们分析社会阶层状态,探讨阶级、阶层发展变化的基本理论指南,但同时也应吸收和借鉴西方阶级阶层理论中的有益部分,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社会阶层理论,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阶层构成,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正是基于建立在对中国社会不同时期阶级、阶层状况的深刻分析与准确把握。
     第二章近现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变化及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发展创新的历史考察。本章从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建国初期的阶级阶层状况分析出发,分析了近现代不同历史时期,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的主要内容及与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内在联系,阐明了二者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中得出:社会阶级阶层变化是决定统一战线的基础,统一战线的对象随着阶级阶层关系的变化而调整,社会阶层结构变化推动统一战线发展等结论。
     第三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变化及新的社会阶层的形成。本章立足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从市场经济体制、生产关系的变革、收入分配政策及方式的调整,政策性影响因素等方面,深入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及状况,在研究工人阶级及农民阶级的分化、分流同时,特别分析了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状态及其政治参与特征,预示其对统一战线内部将产生的重大影响。
     第四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变化对党的统一战线的挑战。本章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人阶级内部结构的复杂化,农民阶级的快速分化,新的社会阶层的不断壮大,给党的统一战线提出了扩大统一战线对象、范围,创新工作机制、方法,转变思维模式,统战工作社会化等一系列新问题,推动着统一战线理论实践的发展。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也使统一战线的着力点必然地落在新生而充满活力的新的社会阶层身上。
     第五章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创新的主要内容。本章着重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理论创新。并从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工作的方针、内容与载体、新的社会阶层统一战线工作的路径与机制等实践层面,系统归纳总结了因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统一战线格局与阵容的变革而产生的统一战线理论实践发展的创新成果。
     第六章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理论发展的经验与价值。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的实践告诉我们:科学分析社会阶层结构状况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前提与基础;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是确保统一战线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巩固以“同盟者为本”是统一战线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筑牢党的执政基础的坚实保障;坚持“大团结、大联合”,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坚持正确方向,服务党的中心工作;民主建设是促进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加速器;坚持原则的坚定性与政策的灵活性保持统战工作的发展活力。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发展理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实践的创新,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促进了和谐社会构建。不仅成为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不仅是推进党的中心工作的坚强保障,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力量,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其实践与理论创新的路径,也为未来统一战线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及方法指南。
The United Fron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agic weapons for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during the process of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It is also an essential tool for governance, realization of a united China, and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nation. Since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11th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Chinese society has had some dramatic changes. The most notable is the change of social Stratus' structure which is resulted from changes of economic structure. A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socialism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United Front has made a considerate contribution to promoting reform and opening-up, consolidating basis of Party's governance, adjusting relations of different social Stratus, keeping social stability, and building up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refore, to place the study of innovation of the United Front theory and practice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into social context of Stratus'change is exactly based on internal logical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By studying interconnection and logic between changes of social Stratus'structure and the United Front, this article will make an objective assess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United Front in Chinese history, study ideological origin and social background of its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master the law of its development. As a result, this article will help improve understanding of innovation of the United Front Theory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add new knowledge into its theory system. This article consists of seven parts, an introduction and seven chapters.
     Introduction
     This part mainly focuse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analysis of main ideas, curre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the content of research, methodology employed, innovation of the study, and the expected research result. Through some related study,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insufficiencies in innov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United Fron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as follows:insufficien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ited Front theory, deficiency of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research, rareness of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This study starts from problem solving, in the content of multidiscipline, sticks to the change of social Stratus struc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ited Front theory,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 their developing laws, and their scientific nature, thus, further enriches the theory.
     Chapter One:Theoretical Origin of "Social Stratus" and "Party's United Front".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proposal and content of social Stratus theory in general, main views of Western social Stratus
     theory, main idea of Marxism social Stratus theory, an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arty's United Front. Theory of United Front is a discipline to study power allocation among different social Stratus and interest groups. The alliance nature of United Front makes different internal layers in different times according to social Stratus structure at that time. As a consequence, the concept and theoretical origin of "social Stratus" and "Party's United Front" is the vital theoretical base for the study of innovation in United Front theory. Marxism Stratus theory is the basic theoretical direction for us to analyze status,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social Stratus. As well, it is beneficial to absorb and introduce good ideas from Western Stratus theory. The author applies localized Marxism Stratus theory to analyze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social Stratu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author finds tha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arty's United Front theory is built up on deep analysis and correct mastery of Chinese statu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times.
     Chapter Two:Change of Social Stratus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a, and Development of Party's United Front Theory and Practice. This chapter analyzes social status, innovation in Party's United Front Theory, and the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 in the times of the1st cooperation period between CPC and Chinese Kuomintang (KMT),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liberation war period, and the early stage of new China. The author makes explicit explanation on the interaction and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tratus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 in Party's United Front theory. It concludes that the change of social Stratus structure is the base for the United Front, that the objects of the United Front are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social Stratus relations, that the change of social Stratus structure enhanc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ited Front.
     Chapter Three:Changes in Chinese Social Stratu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the Formation of New Stratus. This chapter is based on the great practice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considering aspects of market economy, change of production relations, reform in income distribution policy and mode, and policy influence. This chapter deeply analyzes the changes of Chinese social Stratus structure and statue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On studying differentiation of working Stratus and farmer Stratus, this chapter particularly analyzes the origin, statues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new social Stratus, which indicates that it will exert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United Front.
     Chapter Four: Change of Chinese Social Stratu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challenging Party's United Fron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because of complexity of internal structure of working Stratus and quick differentiation of farmer Stratus, new social Stratus has expanded significantly. On the one hand, this brings new issues to Party's United Front in respect to the object, scope, innovative mechanism, method, transition of thinking mode, and United Front socializ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is can help enhance theory and practice development of United Front. Change of social Stratus structure has made the start point of the United Front on the new and energetic social Stratus.
     Chapter Five:Main Innovation in Party's United Front Theory and Practice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is chapter mainly summarizes the innovationofthe united front in emancipating the mind,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the most important thoughts of three represents, and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f developmen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t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innovative accomplishm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United Front theory and practice, which is resulted from changes of social Stratus structure and subsequent changes of layers of United Front.
     Chapter Six: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Practice of the United Fron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has made it clear that:Party's lead on the United Front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for the correct direction of the United Front, and that consolidation and expansion of "allies" is the important assurance to Party's governance. Historical experience assures that it is essential to stick to "unity and association", to correct direction and to Party's central work. It is encouraged to enhance and develop the United Front through democracy, to realize association through political alliance, to keep firmness of principle and flexibility of policy, and thus to maintain vitality of the United Front. Theory directs practice and practice develops theory. The innovation in Party's United Front theory and practice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has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and a harmonious society. It is not only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CPC's United Front theory, but also an expansion and enrichment of Marxism United Front theory system. The innovative accomplishment is not only strong guarante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arty's central work, but also effective strength for maintaining a harmonious and stable society.
     Most importantly, it is a key Magic weapon to realize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nation. The innovation i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United Front also makes good example and direction for its future development.
引文
① 《毛泽东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57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6页
    ③ 《江泽民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43页
    ④ 中共中央颁发:《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N]《人民日报》 2006年11月29日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② 刘兆英:《老子新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95页
    ① 中央统战研究室:《统一战线100个由来》[M]华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② 费尔采尔德:《社会学词典》纽约1944年版第309页
    ③ 中央统战研究室:《统一战线100个由来》[M]华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9页
    ① 刘先传、王东勤 《统一战线文件汇编》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② 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发展壮大新时期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 《人民政协重要文件选编》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847页
    ① 楚国清:《社会阶层的“分与聚”》[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第1期第55页
    ①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NJ 2001—07--02
    ② 王继宣:《统一战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③ 郭汉迎、郑伯华:《关于新的社会阶层与新阶段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① 杨学文等著,《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M]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第151页
    ② 肖太福:《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扩大新的社会阶层的有序政治参与》[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第605-606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 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第203页
    ③ 《江泽民文选》第3卷 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第143页
    ④ 胡锦涛:《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万众一心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人民日报[N]2002—12--29
    ① 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53页
    ② 余光: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7-48页。
    ③ 江平:《当代中国的统一战线》(下)[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76页
    ④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9页
    ① 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813页
    ② 罗振建:《统一战线理论的新成果》fJl《红旗文稿》2007年第7期
    ③ 杨风春:《中国政府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
    ④ 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480页
    ① 梁晓宇:《近年来统战理论研究综述》[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② 张献生:《试论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民主价值》[J]《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4期
    ③ 郁广健、金崇芳撰:《论统战视阈下政党制度建设的路径选择》[J] 《社会纵横》 2009年第1期
    ① 包心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统一战线理论的创新发展》[J]《理论学习》2008年第10期
    ② 林尚立、肖存根著《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前沿:2010》[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5页
    ③ 孙宝林:《科学发展观与统一战线》[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
    ① 孙鸿斌:《关于“统一战线与科学发展观”问题研究综述》[J]《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② 鲍雪松、吴云志的《科学发展观与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J]《理论界》 2009年第3期
    ① 费尔采尔德:《社会学词典》纽约1944年第309页
    ② 西方社会学家有时使用阶级一词,与阶层的含义相近。
    ① 社会学研究编辑部:《2001:中国社会学前沿报告》[J].《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2期第5—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2—273页。
    ③ 吴波:《现阶段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2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0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656页
    ③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④ 《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0页
    ① 《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8—399页
    ② 《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7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2页
    ②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主要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79年版第211页
    ③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3页
    ①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② 段若鹏、钟声、王心富、李拓:《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阶层结构变动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① 田卫东、续文辉:《对马克思土义社会分层理论的认识》[N]《光明日报》1998年9月4日第5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7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②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47页
    ③ [澳]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 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349页
    ①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商务印书馆 1997年版第247页
    ① 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971:77)转引自:[法]皮埃尔·布厄迪,[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M].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1998版第11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9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3页
    ⑤ 《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96-297页
    ① 《列宁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477页
    ① 《向导》第31、32期合刊1923年7月11日
    ②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9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1257页
    ① 李达文集编辑部:《李达文集》第1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版第73-74页
    ② 李达文集编辑部:《李达文集》第1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版第55页
    ③ 《毛泽东早期文稿》[M]湖南出版社1991版第338页
    ④ 《毛泽东早期文稿》[M]湖南出版社 1991版第373页
    ⑤ 《毛泽东早期文稿》[M]湖南出版社1991版第377页
    ① 《毛泽东早期文稿》[M]湖南出版社1991版第392-394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9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98页
    ② 《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大事记》[M]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64-365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8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63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36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2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9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0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58页
    ② 《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大事记》[M]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37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7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
    ①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1285页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委员会:《周恩来选集》上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第286页
    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委员会:《周恩来选集》上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第283-285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1288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748页
    ① 杜润生:《中国的土地改革》[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281-296页
    ②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10-316页
    ③ 江平:《当代中国的统一战线》[M](上)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125-133页
    ④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83-784页
    ⑤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84页
    ① 江平:《当代中国的统一战线》(上)[M]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183页
    ② 李维汉:《统一战线问题与民族问题》[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9页
    ③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5页
    ② 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798-799页
    ③ 江平:《当代中国的统一战线》(上)[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417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版第1313页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第618页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委员会:《周恩来选集》下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第170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版第152页
    ① 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44245页
    ① 朱光磊:《世纪之交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十大趋势》[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版第41页
    ③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9页
    ①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版第2页
    ② 同上第3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版第152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版第37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版第286页
    ① 北京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新的社会阶层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J]《求是》2001年第19期
    ② 孙信、姜立、马东升:《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概论》[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年版第47页
    ① 张瑞琨、孙桂华:《新的社会阶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
    ①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9页
    ① 周述杰、柳海燕:《对新的社会阶层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的理性思考》[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① 周述杰、柳海燕:《对新的社会阶层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的理性思考》[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① 姜南扬:《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过程、特点与效应》[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5年第4期
    ① 邢乐勤、杨逢银、朱群丹:《浙江私营企业主政治心理探析》[J] 《浙江学刊》 2005年第6期
    ① 邢建华:《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 《世纪桥》 2005年第3期
    ① 赵美英:《新社会阶层政治诉求的调查与机制研究》[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0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3页
    ① 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8—12—19
    ② 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版第339页
    ① 林祥国:《积极开展新的社会阶层的统战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力量》[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① 上海市统战理论研究会课题组:《转型时期新社会阶层研究—新社会阶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意义》[J]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① 王雅萍:《积极探索新社会阶层人士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的作用》[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① 龙士云:《新社会阶层与其他社会阶层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① 李伟、叶放:《对新的社会阶层的统战工作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5-186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6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8-159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7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8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1页
    ②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15页
    ①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1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82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31页
    ① 胡锦涛:《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万众一心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N].人民日报,2002-12-29
    ② 杜青林:《在服务科学发展和实现自身科学发展中作出贡献》[Jj《中国党的统一战线》2009年第4期
    ① 杜青林:《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N]人民日报2009-12-24
    ② 陈喜庆:《关于统一战线为科学发展服务的思考》[J]《中国党的统一战线》2010年第6期
    ① (美)D.P.约翰逊著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社会学理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版第69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384页
    ① 向亮、会绍云:《关于社团统战工作的几点思考》[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
    ① 何凤梅宋玉忠:《新阶层统战工作社会化问题与对策探析》[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① 李慧玲:《利益整合视域中的新阶层统战工作机制》[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① 刘洁、张磊:《新的社会阶层统一战线工作的对策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第1期
    ① 贾庆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人民政协事业不断推向前进》[J]《求是》2009年第2期
    ①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年第139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版第187页
    ③ 胡锦涛:《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07-08
    ① 桑维军等:《正确认识和处理“五大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② 胡锦涛:《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6-07-08
    ① (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0页
    ② 徐勇:《民主:一种利益均衡机制》[J]《河北学刊》2008年第2期
    ③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版第168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96页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人民日报》2004年3月16日
    ②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新时期统一战线文献选编》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82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M] 人民出版杜 1994年版第203页
    ② 胡锦涛:《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讲话》[N]《人民日报》2003年12月29日
    ③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N]《人民日报》1997年9月22日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M] 人民出版杜 1994年版第205页
    ① 江泽民:《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1988—1998)》,华文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第160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68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85页
    ②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22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6页。
    ① 《列宁选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版第109页
    ① 王长江:《执政党建设前沿问题研究》[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1期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版第194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版第6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8、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版
    [3]《列宁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版
    [4]《列宁全集》(32、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版
    [5]《斯大林选集》(上、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版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1-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版
    [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版
    [8]《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版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版
    [10]江泽民《江泽民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版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委员会《周恩来选集》(上、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版、1984版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委员会《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版
    [1]《新时期统一战线文献选编(续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
    [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版
    [3]《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版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统一战线简明文献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版
    [5]《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版
    [6]《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大事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版
    [7]《中国共产党大事年表》[G].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1988版
    [8]《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共党出版社,2002:版
    [9]《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版
    [10]《十六大政治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版
    [11]李颖《从一大到十六大》[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版
    [12]胡锦涛《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讨论会上的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版
    [13]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科学发展观与统一战线学习读本》[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版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版
    [15]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版
    [16]李达文集编辑部《李达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版
    [17]《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1988一1998)》华文出版社,1998年
    [1]石仲泉:《毛泽东研究述评》[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2]师锐:《延安时期统一战线问题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3
    [3]李景源:《统一战线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7
    [4]郑宪,王志功.:《统一战线与多党合作》[M]北京 华文出版社2002.7
    [5]黄冬有:《统一战线论著论文索引》[M]北京 华文出版社2002.7
    [6]庄聪生:《延安与中国统一战线》[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4.3
    [7]石仲泉:《我观毛泽东》[M]北京 中共党出版社2004.1
    [8]朱晓明,甄小英:《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M]北京 华文出版社2006.1
    [9]张卫江:《新时期新阶段统一战线简明教程》[M]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8
    [10]张继辉,李小宁:《统一战线中的知识分子问题》[M]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11]王林森:《中和知行录---统一战线理论的实践与思考》[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
    [12]杨学义:《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
    [13]庄聪生:《统一战线知识手册》[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7
    [14]游洛屏:《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理论体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15]楼志豪、朱晓明、游洛屏:《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
    [16]姜汝真、张树桐、孙信等:《统一战线思想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17]全国统一战线干部培训教材编审委员会:《中国统一战线简明教程》[M]北 京:华文出版社2008
    [18]李小宁: 《统一战线新论》[M]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5
    [19]郑杭生: 《中国社会结构变化趋势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20]段若鹏、钟声、王心富、李拓:《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阶层结构变动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
    [21]孙信、姜立,马东升: 《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概论》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8月
    [22]江平《当代中国的统一战线》(上)[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
    [23]肖建农,肖杰《当代中国统战思想史》[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24]阎志民《中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
    [25]李培林李强《中国社会分层》[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
    [26]费尔采尔德: 《社会学词典》,纽约1944年
    [27][德]马克斯·韦伯: 《经济与社会》,下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
    [28][澳]马尔科姆·沃特斯: 《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年
    [1]李瑞环:《关于统战工作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02年第4期
    [2]张国献: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发展的伟大里程碑》[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3]刘洁、杜海燕: 《试论改革开放时期统一战线的发展与创新》[J].中国西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第3期
    [4]岳世平: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统一战线发展的基本经验与规律》[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5]柳礼泉等:《解放以来我党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历史考察及基本经验》[J].湖湘论坛,2010年第2期
    [6]黄蓉芳: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当代发展及其实践》[J].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7]傅龙华: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统一战线的基本经验及其启示》[J].文史博览,2009年第9期
    [8]魏建等: 《浅析新中国统一战线的历程与启示》[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9]王扬:《新中国60年统一战线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湖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10]候德泉:《论新世纪新阶段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的新发展》[J].中州学刊,2007年第1期
    [11]岳世平:《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的重要创新与发展》[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12]杨思远:《改革开放30多年:统一战线的实践发展与理论嬗变》[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3]黄友敬:《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创新》[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4]张锦炎:《改革开放三十年与统一战线理论创新》[J]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6期
    [15]吉彦波:《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统一战线思想比较研究》 [J]淮海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6]宋平章:《江泽民、胡锦涛对统一战线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概述》[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7]张国献:《论胡锦涛对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的发展》[J]学习与实践2009年第1期
    [18]孙忠辉等:《江泽民对新时期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的贡献》 [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19]王珊:《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的发展》[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20]许立坤:《论胡锦涛对党的多党合作理论政策的新贡献》[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21]李玮:《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的历史进程》 [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11期
    [22]罗松远:《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 [J]世纪桥2009年第10期
    [23]孙萍:《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的历史发展与创新》[J]攀登2001年第4期
    [24]储桃红:《浅谈新时期统一战线发挥作用的新方式》[J]上海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5期
    [25]兰芳:《中国共产党开展统战工作80年的历史经验》[J]内蒙古统战理论 研究2000年3期
    [26]李爽:《论统一战线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独特作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0期
    [27]陈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统一战线理论的新发展》[J]沧桑2009年第4期
    [28]曾永贵:《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重大发展》[J]四川统一战线2008年第12期
    [29]李汉迎、郑伯华、王雅秋:《关于新的社会阶层与新阶段统一战线问题的调研与思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30]刘华清:《中国共产党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历史方位及其启示》[J]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
    [31]沈童:《改革开放对统一战线的划时代意义》[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32]余源培:《重视新时期统一战线思维方法创新》[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33]刘敏:《30多年来统一战线新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2008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
    [34]聂文秀:《论胡锦涛统一战线思想》[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年第6期
    [35]吴家庆:《论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创新发展的基本经验》[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5期
    [36]杨佑均:《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基本规律思考》[J]四川统一战线2008年第12期
    [37]孙鸿斌:《关于“统一战线与科学发展观”问题研究综述》[J]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38]靳晓光、张龙、赵国林:《关于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历史考察》[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39]陈建新、李华兵:(《共产党宣言》的统一战线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40]李平:《论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的发展创新》[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0年第1期
    [41]庄聪生:《近年来统一战线理论研究的新成果》[J]四川统一战线2006年第1期
    [42]曹志:统一战线的本质、对象、范围和任务研究综述[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43]赵丰:《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研究述评》[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44]王建:《关于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思考》[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3期
    [45]王继宣:《统一战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46]马小芳:《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统一战线思想的鲜明特征》[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
    [47]包心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统一战线理论的创新发展》[J]理论学习2008年第10期
    [48]常士言《统一战线与党的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法宝》[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3期
    [49]彭穗宁、梁晓宇:《论改革开放以来党在统一战线理论上的创新与发展》[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11期
    [50]王丹、姚素文:《改革开放对统一战线的影响及对策》[J]理论界2009年第3期
    [51]高惠珠、吴克昌:《继承、发展与创新》[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52]李锐:《胡锦涛统一战线思想研究综述》[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53]宋平章:《江泽民、胡锦涛对统一战线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概述》[J]四川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54]罗振建:《统一战线理论的新成果》[J]理论视野2007年第4期
    [55]李少莉:《试论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的创新与实践》[J]工会论坛2009年第1期
    [56]许立坤:《胡锦涛对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新贡献》[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57]王世豪:《统一战线基本规律研讨综述》[J].1992年第1期
    [58]梁晓宇:《近年来统战理论研究综述》[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59]黄如军:《新时期统一战线若干基本问题研究综述》[J].资料摘登,1994年第4期
    [60]王继宣:《新中国成立60年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J].中国统一 战线,2009年第10期
    [61]顾文浩:《改革开放三十年与统一战线理论研讨会综述》[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市统战理论研究会,2009年第1期
    [62]刘洁,张磊:《新的社会阶层统一战线工作的对策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第1期
    [63]张莉莉,万曦:《科学发展观与统一战线》[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8期第4期
    [64]吴宝志,侯远长,王远启,潘薇:《论科学发展观对统一战线的世界观创新》[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10月第4期
    [65]包心鉴:《科学发展观与新世纪新阶段的统一战线工作》[J].学习与辅导,《理论学习》2008年第4期
    [66]刘永瑞:《科学发展观与新世纪新阶段的统一战线工作》[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2月第1期
    [67]张永凯,张锦炎:《略论科学发展观与统一战线》[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12月第6期
    [68]徐敏捷:《科学发展观与统一战线》[J].沈阳干部学院,2008年12月第6期
    [69]孙宝林:《科学发展观与统一战线》[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70]鲍雪松,吴云志:《科学发展观与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J].理论界2009年第3期
    [71]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课题组:《科学发展观与统一战线》[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72]侯远长:《科学发展观:统一战线的哲学基础》[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1期
    [73]河南省社会主义学院课题组:《科学发展观对统一战线的指导作用》[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74]袁华:《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统一战线工作的发展思路探究》[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75]孙宝林:《科学发展观是统一战线工作的灵魂》[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76]许超宇:《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77]王继宣:《科学发展观与爱国统一战线》[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 年第1期
    [78]解永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79]苏少峰:《试论科学统战观》[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80]梁晓宇:《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任务不断丰富和发展》[J].四川统一战线,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2009年第1期
    [81]周金中:《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优势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J].前沿论坛,2007年第8期
    [82]张颖,蒋连华:《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论新世纪统一战线的时代特征,[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83]陈晓利:《论和谐社会与统一战线理论在哲学视域中的契合》[J].黑龙江史志,2009年第1期
    [84]李小宁:《统一战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价值》[J].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
    [85]郭清梅,赵秀忠,李江辉:《统一战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研究》[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86]陈秀芳:《以科学发展观审视和统领新世纪新阶段的统一战线工作》[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87]金霞:《论新的社会阶层的统战工作》[J].统一战线研究,2005年第8期
    [88]孙东生:《论统一战线与改革开放》[J].黑龙江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89]杨佑均:《统一战线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J].理论园地,中国统一战线2009年第2期
    [90]商红日:《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的深刻变化》——以政治学为视角,[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91]徐成芳,徐晓东,于海会:《和谐是科学发展观与统一战线的共性价值理性》[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92]林洁:《改革开放与统一战线》[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09年第3期
    [93]罗广武:《建国五十年来我国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变化》[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94]张云新:《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统战理论研究的发展轨迹》[A]改革开放30年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会议论文2008年
    [95]张国献:《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发展的伟大历程》[J].重庆社会 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96]马小芳:《新中国成立后“两个30多年”统一战线理论特点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97]王继宣:《统一战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98]靳燕:《新的社会阶层与新时期统战工作》[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99]杨佑均:《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里程碑》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统一战线的重大意义,[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100]吴家庆,吴克明:《新中国成立以来统一战线服务党的执政使命的基本经验》[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5期
    [101]刘琼:《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及其伟大意义》[J].政治研究,第3期
    [102]邹品元:《20世纪我党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03]马小芳:《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统一战线思想的鲜明特征》[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2月第1期
    [104]陈喜庆:《一战线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关系》[J].中国统一战线,2004年第12期
    [105]饶江红,赵明:《毛泽东早期统一战线思想及当代价值》[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l期
    [106]张树桐:《统一战线是什么?》[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07]王占阳:《论统一战线的历史变迁》[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108]刘义贤:《“延安十三年”和改革开放三十年》[J].杂志电子版,2009年第3期
    [109]林祥庚:《我国宗教界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3年第1期
    [110]李慧玲:《利益整合视域中的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在机制》[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111]耿百峰:《社会阶层分化对中国政党制度社会整合功能的挑战》[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3期
    [112]庄聪生:《近年来统一战线理论研究的新成果》[J].四川统一战线,2006年第1期
    [113]刘莲:《我国社会阶层的分化对统战工作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3期
    [114]李云峰,周红霞:《改革开放后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对统一战线的影响》[J].社会观察,2008年第10期
    [115]贾珍:《论统一战线的阶级基础及阶级关系》[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16]楚国清:《社会阶层的“分”与“聚”》[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117]张莉莉:《统一战线与社会阶层结构》[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118]蔡宇宏:《论统一战线主题内容与统一战线阶级、阶层结构的一致性》[J].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2期
    [119]青连斌:《社会阶层变迁对统一战线的影响》[J].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
    [120]贾珍:《论统一战线的阶级基础及阶级关系》[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21]李伟,叶放:《对新的社会阶层的统战工作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22]李小宁,张继辉,郭红霞:《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的三重创新》[J].湖南社院学报,2009年第10期
    [123]肖春艳:《试论新的社会阶层及统战工作面临的任务》[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24]王行道:《关于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的调查与思考》[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25]王军:《民主党派在帮助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126]郑晓珊:《浅议社会团体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中的作用》[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27]马艳:《新的社会阶层的发展趋势及政治参与问题研究》[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128]谭吉华:《新时期社会阶层的新变化与党的群众基础的巩固及扩大》[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11年第2期
    [129]吴筠:《做好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发挥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作用》[J].黑 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30]李仁彬:《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统一战线工作》[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2007年第8期
    [131]王建均:《推进新的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的实证研究》[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132]陈文华:《论认真做好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133]金卓:《浅析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双重政治影响》[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134]李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J].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135]王继宣:《统一战线:党克敌制胜的“法宝”》[J].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专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
    [136]王建华:《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理论的独创性发展》[J].西北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137]岳世平:《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统一战线发展的基本经验与规律》[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138]张宏艳:《统一战线基本规律研究》[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139]吴家庆:《论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创新发展的基本经验》[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5期
    [140]刘洁,杜海燕:《试论改革开放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发展与创新》[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
    [141]余源培:《重视新时期统一战线思维方法创新》[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142]高慧珠,吴克昌,许怡:《继承、发展与创新》——整合统一战线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143]柯大为,杨志民,张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J].理论导报,2009年第11期
    [144]]陆学艺:《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60年》[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7期
    [145]李汉迎,郑伯华,王雅秋:《关于新的社会阶层与新阶段统一战线问题的调研与思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146]张朋,毕志民:《近年来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研究述评》《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J].2007年第3期
    [147]卫刘华,尚九宾:《近年来江泽民统一战线思想研究述评》[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48]卫刘华:《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思想研究综述》[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49]李春峰:《政治文明与统一战线研究综述》[J].高校社科信息,2005年第4期
    [150]孙信,李键:《统战工作艺术研究综述》[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51]董树伟:《海外统一战线研究综述》[J].高校社科信息,2005年第5期
    [152]官本滔,严淑萍:《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研究述评》[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
    [153]刘华清:《中国共产党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历史方位及其启示》[J].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
    [154]佟彦:《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工作调研情况综述,[J].1994年第2期
    [155]陈答才:《周恩来对新中国宗教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宗教,2006年第1期
    [1]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人民日报》[N]1997年9月22日
    [2]胡锦涛《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万众一心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人民日报》[N]2002年12月29日
    [3]中共中央颁发《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人民日报》[N] 2006年11月29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