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影响韩国对朝鲜政策的内外因素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朝鲜半岛分裂为南北时起,南北关系就成为朝鲜半岛问题的核心。因此,研究朝鲜半岛问题首先要从南北关系入手。另一方面,韩国对朝鲜政策的制定、实施和结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南北关系的现状,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南北关系的性质和各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
     鉴于以上认识,本学位论文拟从影响韩国对朝鲜政策的内外因素入手,探讨韩国历届政府对朝鲜政策的逻辑起点和政策设计,力求找出各因素影响韩国对朝鲜政策的逻辑和方式。倘有可能,进一步探讨韩国各政府不同的对朝鲜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南北关系发展方面可遵循的规律性认知,以便于从理论上更深入地认识在南北关系、朝鲜半岛局势,以及东北亚国际关系等方面韩国政府对朝鲜的政策。
     在绪论中,本学位论文首先就研究的背景和目的展开论述,并提出分析框架和理论,就本论文借鉴和应用的相关理论作一概述。在理论框架和具体分析方法上,鉴于“朝鲜半岛问题的核心是两个同族异质政权间的民族内部问题,其关系演变受制于南北内部形势的同时,还受到周边大国的重大影响”,本学位论文采用民族理论,尤其是同一民族内部不同阶级关系的分析视角和框架,以及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功能主义、新功能主义及非均势核威慑理论等分析视角和框架,分析和探讨影响韩国对朝鲜政策的内外因素。
     在第一章,本学位论文分析了南北分裂及敌对关系形成和演变的国际和朝鲜半岛内部背景,就二战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对战后朝鲜半岛的处理构想和实际运作,以及美苏联合委员会、联合国“朝鲜复兴委员会”在朝鲜半岛的活动展开叙述,以期形成如下认识,即在朝鲜半岛南北分裂及敌对关系的形成上,大国起着关键性的设计作用,成为朝鲜半岛问题形成及发展的主要外部影响因素。
     在第二章,本学位论文关注朝鲜半岛光复后李承晚政权和张勉政权时期朝鲜半岛内部局势的发展。李承晚时期,全球性冷战和朝鲜半岛南北敌对政权的建立,最终导致了演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关系的朝鲜战争,从而使南北分裂和南北敌对关系长期化。这一时期,南北关系处于完全对立状态。在全球冷战和朝鲜半岛内部敌对之下,南北之间很难进行直接的对话。在对朝鲜政策上,李承晚政府始终坚持“武力统一”,成为引发朝鲜战争的内部因素之一。李承晚政府后期,韩国国内政治民主化风潮开始兴起。这对韩国政府的对朝鲜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南北关系从完全对立时期转入松动时期创造了条件。
     在第三、四章,本学位论文分别论述南北关系的“松动时期”和“缓和时期”,即朴正熙政府和全斗焕政府、卢泰愚政府和金泳三政府。在“松动时期”,中苏、中美、中日关系的重大调整,为南北关系从完全对立转入有所松动创造了外部条件。在“缓和时期”,美苏关系的缓和,冷战趋于终结,为南北关系从有所松动进一步缓和提供了大前提。
     第五、六章讨论的是金大中政府和卢武铉政府对朝鲜政策,可称为“和解合作时期”。因本学位论文以冷战后为重点,更由于这一时期南北关系的历史性积极变化,本学位论文将“和解合作时期”分为两章,分别讨论金大中政府和卢武铉政府对朝鲜的政策。在第七章,本学位论文探讨李明博政府对朝鲜关系“逆行时期”的政策。
     在这里,本学位论文认为,金大中政府和卢武铉政府时期的韩国对朝鲜政策在达至朝鲜半岛“事实上统一”方面贡献良多,其功能主义和新功能主义理论成为对朝鲜政策的逻辑起点,并确定了对朝鲜政策相对有效的大框架。在分析评述金大中政府和卢武铉政府对朝鲜“和解合作政策”的有效性和局限性的基础上,本学位论文指出了对“和解合作政策”进行必要性调整的方向。而作为对金大中和卢武铉政府对朝鲜政策的反动,李明博政府推行的“无核·开放·3000”政策非但未能达到该届政府试图达到的“压朝弃核”目的,反而在南北关系恶化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概括的讲,第三、四、五、六、七章分析评述了半个多世纪韩国对朝鲜政策的制定、实施、调整及其影响因素,以便达到前述研究目的。即通过探讨韩国各届政府对朝鲜政策的逻辑起点和政策设计,找出各因素影响韩国对朝鲜政策的逻辑和方式,以便从规律性认识上理解和把握韩国政府对朝鲜的政策。
     在此基础上,本学位论文的结论部分关注现任朴槿惠政府的对朝鲜政策,尝试性地对朴槿惠政府的对朝鲜政策进行预设,并就韩国新政府可能的对朝鲜政策制定和实施下南北关系走向、朝鲜半岛局势和东北亚局势进行展望。
     在本学位论文的观点创新方面:
     第一,本学位论文有一个前提假设,即朝鲜半岛问题、局势是有章可循的,或者说其存在一种内在的规律性。但是,目前学术界对朝鲜半岛问题的理论性研究太少,许多学者采用观察家的方式观察半岛问题,过于关注一时的形势。本学位论文在写作过程中,始终坚持这样的理念,即应当把朝鲜半岛问题、韩国对朝政策研究纳入理论研究的范畴中,从而使本学位论文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第二,朝鲜半岛问题可以分成若干个方面。其中,朝鲜半岛南北关系是核心。但是,学术界对这一观点存在争议,中国社会科学院朴键一研究员主张南北关系是朝鲜半岛问题的核心。也有不少学者主张朝美关系是朝鲜半岛问题的核心,包括朝鲜学界也持这种观点。虽然将朝美关系看做朝鲜半岛问题的核心有其合理性,但是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上讲,朝鲜半岛问题包含着非常复杂的矛盾内容,而影响其变化的内因和外因、主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次方面并非一成不变的,其根据具体条件的变化发生着转移。本学位论文的第二个创新点即是自觉地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对韩国对朝鲜政策进行具体分析评判。
     第三,在分析视角和框架方面,本学位论文不拘泥于或者套用现成的理论,而是从思想方法上活用民族理论和国际关系相关理论的基本观点。问题在于,在运用民族理论看待朝鲜半岛问题时,并没有现成的民族理论可参考。中国的民族理论分析的问题是多民族在同一个国家相处的问题,但不涉及同一个民族不同国家间的相处。可能达到分析目的的两个路径是,以民族理论的方法和韩国的民族主义相关研究共同作为本学位论文的指导。限于时间和作者语言、能力方面的问题,相关内容在本学术论文中并没有得到很多阐述,但是本论文是在这种方法和视角下完成的。
     第四,与学界目前对金大中政府和卢武铉政府的对朝鲜政策评价有所差异,本学位论文关注其逻辑起点和政策大框架,认为两届政府在这两方面为朝鲜半岛的统一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但是,需要明确的事情是,两届政府在应对朝鲜不适当行为方面表现出政策不适性,韩国政府对朝鲜政策根据实际情况变化进行调整的能力不足。韩国政府采取的对朝鲜政策应当是在补充完善对朝鲜“和解合作政策”的基础上继承其大的政策框架,而不应该全盘否定。但是,本论文第七章论述到的李明博政府对朝鲜政策则是对之前政策的全面否定,结果在相对有效的对朝鲜政策制定、实施逻辑缺失下,李明博政府在南北关系进展和统一方面起到了非常负面的作用。但是,本论文认为,在韩国政党派别的两极政治主张下,因为没有中间派作为缓冲,所以非常容易造成继任政府全盘否定前任政府的政策。本论文主张,应该充分理解韩国的政治现实,一分为二地看待李明博政府对朝鲜政策的缺点和合理性,这对正确看待现任朴槿惠政府的对朝鲜政策是有意义的。
     最后,作为留学生,限于语言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方面的限制,本学位论文在很多方面做得非常不够,特别是对影响韩国对朝鲜政策的大国关系分析还不够理想。个人计划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继续花大量的时间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 to four sections:
     Section One: The background of chapter one content as well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analysis in the report, and will also provid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primary research backgroundand goals to develop my thesis. Section one will, therefore, provide a point of reference andoverview of the theories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 used in the main body of the thesis.
     Since the division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the nature North-South relations have defined thecore issues in the region. Research into issues arising from the division must start by first gaining abasic insight into the current status of North-South relations as well as the design, implementationand results of unification policy on behalf of South Korea. Here, the nature and results of this policycan shed light on the status quo of North-South relations. This thesis will attempt to analyze thelogic behind and policy design of the unification policies implemented by the previousadministrations of South Korea, and will attempt to reveal the various factors that have influencedthe reasoning and methodology of those policies. If possible, the thesis will further discuss anypossible routes that can be follow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rth and Southin order to provide examples and theoretical support to the South Korean administration's designand implementation of future policies regar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aswell as to the peaceful development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Northeast Asia.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analytical methodology for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the preceptthat, the North-South issue is essentially a conflict between two separate regimes comprised of aculturally homogenous population; and while the nature of North-South relations arises from andinfluences affairs within the two countries, it also has enormous implications for the surroundingcountries. This thesis will construct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which draws on theories ofnationalism and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o-functionalism, andnon-balance of power theory to dissect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South Koreasunification policy directed at North Korea.
     Section Two: The beginnings of the North-South split and the commencement of hostilities,including background and trends of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n the conflict.
     Section two will start by introducing the background of North-South hostilities, focusing inpart on the impact of the post WWII alliances on the political arrangement of the peninsula as wellas the actions of the US-Soviet Joint Commission and the United Nations Korea RecoveryCommittee following the Korean War. This will allow us to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genius of North-South hostilities, and how larger countries like the US and the Soviet Union, as wellas other external factors, helped shape relations on the peninsula.
     Section Three will investigate the domestic status of South Korea during direct confrontationwith North Korea, specifically focusing on internal development trends when Syngman Rhee andChang Myon were in office. During the Syngman Rhee administration, because of the nature ofinternalional relations during the Cold War, the Korean Penninsual baceame the site of a proxy warbetween communist and capitalist global powers, solidifying the hostile nature between the twocountires, and making direct dialoug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extremly difficult. Whereunification policy is concerned, Chang Myon insisted on unification through force, and was one ofthe main domestic political actors whose political stance and decisions lead to the Korean War. Latein the Syngman Rhee administraion, however, democratic refomrs led to an easing of the directconfrontation policy, which had previously defined Nort-South Relations.
     Section Three: Constitutes the core content of this thesis, including chapters four, five, six,seven, and eight. This section focuses on four periods following the Korean War,“the period ofrelaxed relations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Korea,”“post cold war democratization,”“the newcentury,” and “the period of movement in North-South Relation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North-South relations. Moreover, section three will analyze and comment on the formation andimplementation of unification policy over the last half century, covering the governments of ParkChung-hee, Doo hwan, Roh Tae-woo, Kim Young-sam, Dae-jung, Roh Moo-hyun, and mostrecently, Lee Myung-bak as well as the reasoning behind and outcomes of those policies over thelast half century. The analysis and commentary here, will work to achive the primary goalmention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abstract, to “analyze the logic behind and design of theunification policies implemented by the previous administrations of South Korea…attempt toreveal the various factors that have influenced the reasoning and methodology of those policies. Ifpossible, the thesis will further discuss any possible routes that can be followed in the development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in order to provide examples and theoretical supportto the South Korean administration'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future policies regarding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as well as to the peaceful development of the Koreanpeninsula and Northeast Asia.”
     I maintain that the unification policies during the Kim Dae-jung and Roh Moo-hyunadministrations made tremendous contributions towards, in the words of Kin Dae Jung,“realunification.” Here, functionalist and neo-functionalist thoery formed the logical basis of unificationpolicy, and has determined the policy framework of effective unification policy toward North Korea.Chapter Seven,“South Korean Unification Policy Toward North Korea Case Studies: a comparativeanalysis of the ‘Sunshine Policy’ during Kim Dae-jung and Roh Moo-hyun administrations”,therefore, constitutes a primary focal point of this thesis. This chapter will conduct a policy comparison of Kim Dae-jung and Roh Moo-hyun unification policies on three levels:internationally, domestically and on the North-South bi-lateral level. Then after analysing of thesucesse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unification policy during both administrations across the three levels,I will indetify both nessecary revisions to the policy and appropriate development trends therein.
     As an opposing response to the unifying the north policy of the Kim Dae-jung and RohMoo-hyun administrations, the "Nuclear Free·Open Door·3000" policy implemented by the LeeMyung-bak administration has not only failed to achive the goal of "Pressuring North Korea toGive Up Nuclear Weapons", but has further deterior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orth andsouth.
     Section Four: The conclusion,"Evaluation of South Korea's Unification Policy Based on TheDevelopment of the North and South and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focuses on the unificationpolicy of the Park Geun-hye administration since her election in February of2013. This finalsection will attempt to forecast the content, measures and efficacy of the Park Geun-hyeadministration’s unification policy, and analyze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of the unificationpolicies of previous administrations of South Korea. If successful, this analysis will help forecastthe dire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as well as the subsequent status of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Northeast Asia, as new unification policies are implemented.
引文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92页。
    ②陈振明、陈炳辉主编:《政治学:概念、理论和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4-176页。
    ③大韩民国保留了绝大部分日帝统治时期的旧官僚,没有进行土地和国家财产的重新划分。
    ④(美)David Mitrany《The Functional Theory of Politics》, London School of Ecnomics andPolitical Science1975,第124页。
    ①(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邵文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第447页。
    ②功能主义代表性的学者是,David Mitrany、Ernst B.Haas、Philip E.Jacop、Leon N.Lindberg、Joseph S.Nye,Jr、Amitai Etzioni、Karl Deusch、Johan Galtung。
    ①张琏瑰:《朝鲜岛南北关系五十年(上)》,《百年潮》2001年第1期。
    ①何春招主编:《国际关系史(1945-1980)》,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第121-122页。
    ②仇朝兵:《1947-1948年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58页。
    ③夏季亭,齐廉允:《朝鲜战争与东北亚格局》,《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10期,第34页。
    ④仇朝兵:《1947-1948年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59页。
    ①《金日成著作选集》(第一卷),朝鲜外文出版社1976年版,第251页。
    ③闫素娥:《朝鲜战争爆发中的美国意识形态因素》,《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第108页。
    ④[韩]《韩国动乱史》,第85页,转引自:金正浩:《朝鲜战争与东北亚格局》,《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第11页。
    ⑤[韩]《汉城新闻》,1949年10月10日,转引自:金正浩:《朝鲜战争与东北亚格局》,《延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第11页。
    ①菅广峰,《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缓和对朝鲜半岛局势的影响》,《传承》,2008年第2期,第80页。
    ②菅广峰,《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缓和对朝鲜半岛局势的影响》,《传承》,2008年第2期,第80页。
    ③宋成有:《中韩关系史(现代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03页。
    ④菅广峰,《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缓和对朝鲜半岛局势的影响》,《传承》,2008年第2期,第80页。
    ⑤菅广峰,《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缓和对朝鲜半岛局势的影响》,《传承》,2008年第2期,第80页。
    ②菅广峰,《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缓和对朝鲜半岛局势的影响》,《传承》,2008年第2期,第80页。
    ③菅广峰,《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缓和对朝鲜半岛局势的影响》,《传承》,2008年第2期,第80页。
    ⑤朝鲜《劳动新闻》,1972年7月4日。
    ③戴世双:《韩国政府统一政策史研究》,延边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84页。
    ②张士英编:《和平和解合作》,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朝鲜·韩国研究所(内部发行),第165-166页
    ②Richard C.Snyder,Henry W.Bruck,and Burton Sapin,[WTBX]Decision-Making as An Approach to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WTBZ]Foreign Policy Analys is Project SeriesNo.3(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4),第149页。
    ⑦Bruce russeulatt,john r oneal, triangulating peace:democracy, interdependence,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new York:w.w.norton&company,inc,2001.
    ①Stephen R.Rock:《Appeasement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2000.
    ②Alexander I.George:《bridging the gap:theory and practicen in foreign policy》, Washington:Washington,D.C.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Press1993.
    ③Stephen R.Rock:《Appeasement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the Univ Press of Kentucky2000.
    ⑤Robert Gilpin:《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Cambridge Univ Press1981.
    ⑥Stephen R.Rock:《Appeasement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2000,第23页。
    ①韩国统一部:《参与政府与和平和解政策》2004年。
    ②韩国统一部:《参与政府与和平和解政策》2004年。
    ①韩国统一部:《参与政府与和平和解政策》2004年。
    ①韩国统一部:《参与政府与和平和解政策》2004年。
    ①参考:《韩国统一部2004年的统一白书》。
    ②参考:《韩国统一部2005年的统一白书》。
    ①文正:《2008年朝鲜半岛大事纵览》,《东北亚研究》2009年第1期,第3页。
    ①(韩)《在韩美对朝鲜政策上谋求与参与政府的差别化》,《统一韩国》2008年1月刊。
    ②(韩)“美应制定保障朝体制的方案”,《朝鲜日报》,2008年1月14日。
    ③李军:《评李明博政府外交》,《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3期。
    ②“李明博向朝鲜提出弃核‘大让步’方案”,《联合早报》2009年9月23日。
    ③朴键一:《韩国政府“外交安全政策”的逻辑含义——研究报告韩国李明博政府外交安全政策的走向》,《亚太安全外交》,2009-2-26
    ①朴键一:《韩国政府“外交安全政策”的逻辑含义——研究报告韩国李明博政府外交安全政策的走向》,《亚太安全外交》,2009-2-26
    ②周绮:《朝核六方会谈及其启示》,《湘潭大学学报》2005年第29卷第2期。
    ③任晓、沈丁立:《保守主义理念与美国的外交政策》,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②马云鹏:《李明博政府对朝政策转变的原因及其影响》,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①陈峰君、王传剑:《亚太大国与朝鲜半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3页。
    ②王传剑:《双重规制——冷战后美国的朝鲜半岛政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98页。
    ③陈峰君:《亚太安全析论》,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年版,第245-257页。
    ④王生:《李明博执政以来的南北关系剖析及前景预测》,《当代世界》2009年10月。
    ⑤柳熙福、马云鹏:《看待李明博政府对朝鲜政策的另一个视角》,《理论界》2013年第4期,第173页。
    ①董向荣:《大国家党对韩国政府和平繁荣政策的挑战》,《当代亚太》2003年第12期。
    ②柳熙福、马云鹏:《看待李明博政府对朝鲜政策的另一个视角》,《理论界》2013年第4期,第173页。
    ①(韩)徐辅赫:《朝鲜半岛非核化与和平体制以及朝美关系正常化—2007南北首脑会谈之后的朝鲜半岛和平》,《当代韩国》2007年冬季号。
    ①Conway W. Henders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oston: McGraw Hill,1998,p220
    ①(朝)“朝鲜半岛南北当局反北对决只会落得破灭下场”,《劳动新闻》,2008-4-1。
    ②韩美日三方对朝鲜政策协调会(TCOG)成立于1999年4月克林顿执政时期,其运作原则是美日韩三方无论哪国与朝鲜进行谈判都要以三方之间达成的协议为指南。2003年卢武铉政府上台后,围绕独岛、历史等问题韩日矛盾激化,TCOG处于“停运”状态。李明博上台后不久,韩美日三国重启会谈。
    ③汪伟民:《进退失据:检视李明博的内外政策》,《东北亚论坛》2009年第18卷第2期。
    ④马云鹏:《李明博政府对朝鲜政策的转变极其影响》,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①朱辽野:《李明博执政后的南北关系走势》,《东北亚研究》2008年第3期。
    ①朴键一:《当前朝鲜半岛安全危机的根源与前景,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2011)》,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月版,第35页。
    ①2008年12月,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签署法令,将俄罗斯总统任期由4年延长为6年。
    ②本学位论文成文前,美中俄新一任国家(党)领导人已经开始执政,韩国总统选举以朴槿惠的胜利画上句号。
    ③朴键一:《当前朝鲜半岛安全危机的根源与前景,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2011)》,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月版,第35页。
    ④朴键一:《当前朝鲜半岛安全危机的根源与前景,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2011)》,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月版,第36页。
    ⑤朴键一:《当前朝鲜半岛安全危机的根源与前景,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2011)》,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月版,第38-39页。
    ①(韩)赵成烈:《朝鲜权力结构的变化与南北关系展望》,《统一韩国》2008年11月。
    [1]Alexander I.George,Bridging the gap:theory and practicen inforeign.policy,Washington:Washington,d.c.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press,1993.
    [2]Bruce russeulatt,john r oneal, triangulating peace:democracy, interdependence,and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New York:w.w.norton&company,inc,2001.
    [3] Conway W. Henderson,International Relations,Boston:Boston McGraw Hill,1998.
    [4]David Mitrany,The Functional Theory of Politics, London:London School of Ecnomicsand Political Science,1975.
    [5] Henry Kissinger,The Necessary for Choice,Garden City:New York Doubleday,1962.
    [6]R.Harrison, Europe in Quesion:Theories of Regional InternationalIntegration,London,1974.
    [7]Richard C.Snyder,Henry W.Bruck,and Burton Sapin,[WTBX]Decision-Making as An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WTBZ]Foreign Policy Analys is
    [8]Project Series No.3(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4),p149Robert Gilpin,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Press,1981.
    [9]Stephen R. Rock, Appeasement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the Univ Press ofKentucky,2000.
    [40]陈峰君、王传剑:《亚太大国与朝鲜半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1]陈峰君:《亚太安全析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年版。
    [42]陈振明、陈炳辉:《政治学——概念、理论和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3]崔立如:《东北亚地区安全政策及安全合作构想》,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
    [44]方连庆、王炳元、刘金质:《国际关系史》(战后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5]高连福:《东北亚国家对外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46]顾关福:《战后国际关系》,时事出版社1998年版。
    [47]郭定平:《韩国政治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8]朴俊圭:《朝鲜半岛国际政治史论》,首尔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49]朴英圭:《金正日政权的外交战略》,统一研究院2002年版。
    [50]金大中,《建设和平与民主》,冯世则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
    [51]肯尼斯·华尔兹著,《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52]李明博,《绝非神话》,金镇宝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年。
    [53]罗伯特·基欧汉著,《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苏长和、信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54]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阎学通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55]张蕴岭《Emerging East Asian Regionalism: Trend and Response》(英文版),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
    [1]Kim Heung-kyu,"China Policy of New Administration: Security and Diplomacy",KoreaFocus,February27,2008.
    [2]Russell Ong,"China、US and the Noah Korea issue",Asia Pacific Review,V0L.13,No.1,2006.
    [46]卞晶:《朝鲜半岛南北关系发展与韩国政党政治演变》,《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47]蔡建:《中国在朝核问题上的有限作用》,《国际观察》2006年第3期。
    [48]陈龙山:《当前朝鲜对外政策的特点及走向分析》,《东北亚论坛》2003年第4期。
    [49]仇朝兵:《1947-1948年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50]崔志鹰:《李明博访日:铁三角时代的来临?》,《世界知识》2008年第10期。
    [51]董向荣:《大国家党对韩国政府和平繁荣政策的挑战》,《当代亚太》2003年第12期。
    [52]董向荣:《韩国政党政治的发展与演变》,《当代韩国》2006年夏季号。
    [53]方秀玉:《卢武铉政府对美、对朝鲜政策评估》,《国际观察》2004年第2期。
    [54]高弟、杨光:《论小布什政府以来的朝核问题与美韩关系》,《东岳论丛》2010年第2期。
    [55]龚克瑜:《中国在朝核问题上的国家利益、作用和前瞻性思考》,《国际观察》2008年第5期。
    [56]胡明远:《奥巴马政府对朝鲜政策新思维》,《黑河学刊》2010年第9期。
    [57]胡明远:《韩朝关系走势分析》,《理论观察》2009年第5期。
    [58]姜龙范、庞彦:《评析卢武铉“和平繁荣政策”下南北关系的发展》,《东疆学刊》2006年第7期。
    [59]金祥波:《冷战时期朝鲜的对韩政策及南北关系的发展》,《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60]金祥波:《试析卢武柱“和平繁荣政策”与韩朝关系的发展》,《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61]金兴圭:《韩中关系的评价和展望:以外交安保为中心》,《当代韩国》2008年第3期。
    [62]金正浩:《韩国动乱史:朝鲜战争与东北亚格局》,《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63]李彬、肖铁峰:《重审核武器的作用》,《外交评论》2010年第3期。
    [64]李敦球:《卢武铉政府对朝鲜政策的核心:实现南北经济共同体》,《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3年第3期。
    [65]李海东:《影响美国朝核政策的内部因素分析》,《当代世界》2010年第3期。
    [66]李军:《2007韩朝首脑会谈评析》,《现代国际关系研究》2007年第10期。
    [67]李军:《评李明博政府外交》,《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3期。
    [68]李军:《试析卢武铉政府的“均衡者外交”》,《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12期。
    [69]李雪威:《韩国对朝鲜政策转变及李明博政府对朝鲜政策走向》,《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2期。
    [70]李拯宇、干玉兰:《韩国走向“全球外交”》,《嘹望》2008年第9期。
    [71]刘福江:《论韩朝在统一问题上的分歧》,《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02期。
    [72]刘鸣:《2000年峰会后朝鲜的韩国政策特点和内容》,《世界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
    [73]刘小芳、吴建华:《试论冷战后韩国的新外交及其成因》,《当代韩国》2006年第3期。
    [74]柳熙福、马云鹏:《看待李明博政府对朝鲜政策的另一个视角》,《理论界》2013年第04期。
    [75]卢婧:《李明博上任后的政策走向及对中国的启示》,《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第4期。
    [76]苗萌:《试析六方会谈各方在朝核问题上的考虑及所扮演的角色》,《理论观察》2008年第1期。
    [77]朴键一:《当前朝鲜半岛安全危机的根源与前景》,《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2011)》,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78]朴键一:《韩国金大中政府对朝鲜政策:初步的评价》,《亚太安全外交》2002年第9期。
    [79]朴键一:《韩国政府外交安全政策”的逻辑含义——研究报告“韩国李明博政府外交安全政策的走向”》,《亚太安全外交》2009年2月。
    [80]朴键一:《韩中“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新阶段辨析》,《当代亚太》2006年第8期。
    [81]朴澜植:《李明博总统当选人的4强特使外交》,《统一韩国》2008年2月刊。
    [82]朴胜俊:《略论韩中关系的发展》,《当代韩国》2003年春夏合刊。
    [83]石源华:《简论韩中建交的历史背景》,《外交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84]滕建群:《核威慑新论》,《国际问题研究》2009年第6期。
    [85]田相华、周伟萍《近期朝鲜半岛局势变化评析》,《国际问题研究》2008年第10期。
    [86]汪伟民:《进退失据:检视李明博的内外政策》,《东北亚论坛》2009年第2期。
    [87]汪伟民:《李明博的外交新思维与韩中关系》,《当代韩国》2008年冬季号。
    [88]王俊生:《韩中在第二次朝核危机中的共同立场和相互协调分析》,《当代韩国》2008年春季号。
    [89]王生:《2008年韩国的政治外交综述》,《当代韩国》2008年冬季号。
    [90]王生:《韩国外交的美国情结与现实抉择——接近美国并不会疏远中国》,《东北亚论坛》2008年第4期。
    [91]王生:《李明博新政府的内外政策走向》,《当代世界》2008年第1期。
    [92]王生:《李明博执政以来的韩朝关系剖析及前景预测》,《当代世界》2009年第10期。
    [93]魏志江、姜秀敏《卢武核的和平繁荣政策及其对韩中关系的影响》,《东北亚论坛》2006年第1期。
    [94]魏志江:《参与政府的“和平繁荣政策”与韩中关系》,《(韩)国防政策研究》2006年冬季号。
    [95]魏志江:《李明博政府的实用主义外交与韩中关系》,和平与发展,2008年第3期。
    [96]魏志江:《李明博政府对朝鲜政策调整及其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8期。
    [97]魏志江:《论朝鲜核试验背景下的韩中关系与两国的战略选择》,《当代韩国》2007年第3期。
    [98]魏志江:《论韩中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及其影响》,《当代亚太》2008年第4期。
    [99]魏志江《论韩国卢武铉的"和平繁荣"政策及其对东北亚战略格局的影响》,《当代韩国》2006年第3期。
    [100]文正:《2008年朝鲜半岛大事纵览》,《东北亚研究》2009年第1期。
    [101]夏季亭,齐廉允:《朝鲜战争与东北亚格局》,《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10期。
    [102]夏金梅:《冷战以来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第1期。
    [103]夏立平:《朝鲜半岛的和平统一进程与东北亚安全机制》,《国际观察》2002年第5期。
    [104]夏立平:《论韩国核不扩散政策与美韩联盟转型》,《当代亚太》2007年第9期。
    [105]夏立平:《美国对朝鲜政策特点及其影响》,《国际问题研究》2008年第5期。
    [106]徐辅赫:《朝鲜半岛非核化与和平体制以及朝美关系正常化》,《当代韩国》2007年冬季号。
    [107]徐辅赫:《朝鲜半岛非核化与和平体制以及朝美关系正常化—2007南北首脑会谈之后的朝鲜半岛和平》,《当代韩国》2007年冬季号。
    [108]徐文吉:《李明博政府启航后的韩朝关系及半岛局势》,《当代世界》2008年第5期。
    [109]徐文吉《韩中建交15周年双边关系盘点与前景展望》,《东北亚论坛》2007年第4期。
    [110]许亮:《解析卢武铉主义》,《东北亚论坛》2007年4期。
    [111]闫素娥:《朝鲜战争爆发中的美国意识形态因素》,《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112]俞炳勇:《韩国的北方外交政策和对中国外交》,《当代韩国》1995年3期。
    [113]张传鹤:《金大中政府的“四强协调外交”与朝鲜半岛局势》,《聊城师范学院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114]张宏、丛静:《影响韩中内贸易发展因素的实证分析》,《东北亚论坛》2006年第2期。
    [115]张琏瑰:《朝鲜岛南北关系五十年(上)》,《百年潮》2001年第1期。
    [116]张林宏:《美国对朝鲜政策:机遇与制约》,《和平与发展》,2007年第1期。
    [117]张玉山:《韩中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回顾和展望》,《亚非纵横》2007年第4期。
    [118]赵成烈:《朝鲜权力结构的变化与南北关系展望》,《统一韩国》2008年11月。
    [119]郑继永:《韩国政党与政党体系变迁动因初探》,《当代亚太》2007年第2期。
    [120]钟乃仪:《是共赢还是依赖》,《东北亚论坛》2006年第6期。
    [121]周绮:《朝核六方会谈及其启示》,《湘潭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22]周薇:《影响朝鲜外交政策诸因素分析》,《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23]朱辽野:《李明博执政后的韩朝关系走势》,《东北亚研究》2008年第3期。
    [124]朱芹:《六方会谈:猎鹿博弈的困境》,《世界知识》2009年第11期。
    [125]禚宝山、常庆波《朝鲜半岛的地缘战略价值》,《长春师范学院报》2004年第6期。
    [4]郭玉巧:《论韩国卢泰愚政府时期的北方外交政策》,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5]洪性淑:《中日僵局中的韩国:东北亚均衡者论以及实际政策》,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6]马云鹏:《李明博政府对朝鲜政策转变的原因及其影响》,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7]孙香兰:《卢武铉政府对朝政策与韩美同盟关系变化》,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8]宣善文:《论冷战后韩国的对朝鲜政策》,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9]杨舒:《美国对朝鲜政策与朝核问题》,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0]张雪磊:《小布什政府对朝鲜政策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1]张翼鸣:《试析冷战后美国东北亚政策的转变》,黑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12]赵俊杰:《论冷战后韩国的东北亚外交政策——从卢泰愚时期到卢武铉时期》,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