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都市文化视野下的旅沪徽州人(1843-1953)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百年来上海一直是中国的商贸之都,随着上海的飞速进步与发展,上海史研究成为一门“显学”。上海是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客籍人口占80%左右,构成上海人口的主体。因此,移民与上海城市发展研究成为不断受到关注的问题之一。对一些移民群体在上海的个案研究,成果也是层出不穷,像宁波人、苏北人、福建人和广东人都有专著出版。但由于上海城市发展的复杂性以及不同地域的移民群体具有独特的地缘性,不同的移民群体与上海城市发展的关系不同,因此开展个案研究仍有必要。
     本文以旅沪徽州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徽州人在上海的活动情况做一个长时段的研究,时间的上限定为1843年,下限为1953年,全面且系统地梳理百余年间徽州人移居上海的历程、规模、组织形态、经营活动、社会交往、身份认同以及与家乡之间的关系等内容。
     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徽州人适应和融入上海本土社会的过程也即是徽州文化传播的过程。徽州文化是上海都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徽州移民在传播徽州文化的同时,自身也发生文化变迁,并逐渐融入上海都市文化之中。他们服务于桑梓的过程,也将上海都市文化传播于徽州,给徽州文化以强力的影响。区域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建国以后,移民上海的历史中止了。1953年,随着徽州人建立的同乡组织消亡,徽州与上海的文化互动大大削弱了。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笔者意欲说明以下观点:都市中的移民群体是区域文化互动的“文化中介人”,他们不仅为构建都市文化提供重要源泉,也为桑梓的发展和变迁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Shanghai has been the commercial and trade center of China in recent hundred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e Shanghai history researchbecame a remarkable doctrine. As a typical city of immigrants, settlers from otherprovinces constitute the main part of Shanghai’s population, their amount accountsfor nearly80%of the latter.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f immigrants and thedevelopment of Shanghai city attracts constant attention. The case studies of someimmigrant groups in Shanghai have been fruitful, which reflected in many publishedmonographs on Ningbo immigrants, North Jiangsu immigrants, Fujian immigrantsand Guangdong immigrants. As is known to us all, the relation between immigrantgroup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city varies according to the complexity ofthe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city and the uniqu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different immigrant groups. Consequently, the case study is necessary, too.
     This dissertation takes Huizhou immigrants in Shanghai as study object,systematically and comprehensively sorts out the process, scale of migration fromHuizhou to Shanghai since Dynasties Ming and Qing till the early years of the P.R.China, analyses the organizational form, operating activities, social interaction ofHuizhou immigrants in Shanghai, and sums up their identity and relationship withhometown.
     Based on the above-mentioned, we can find that the process of Huizhouimmigrants accommodating and integrating oneself to Shanghai aboriginalcommunity is also the process of the transmission of Huizhou culture. Huizhouculture is an integral part of Shanghai urban culture. Huizhou immigrants, on onehand, disseminated Huizhou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underwent cultural changesand gradually engaged with Shanghai urban culture. Likewise, in the service ofhometown they spread Shanghai urban culture across their native land, whichgreatly impacted on Huizhou culture. In this way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two regions looped.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the migration toShanghai ceased. In1953Huizhou Association withered away, and after that the cultural interaction between Huizhou and Shanghai immensely weakened. Ingeneral, the author dre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Immigrant groups in the cityassume the role of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in the cultural interactions betweenregions. They not only provide important sources for the urban culture, but alsoensure the development and vicissitudes of their hometown.
引文
①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0页。
    ②唐振常主编:《上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③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④张仲礼主编:《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⑤乐正:《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1860-1910)》,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⑥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⑦张开敏主编:《上海人口迁移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⑧李瑊:《上海的宁波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⑨(美)韩起澜:《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⑩陈橹:《民国时期上海苏北人问题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11高红霞:《上海福建人研究(1843-1953)》,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①宋钻友:《广东人在上海(1843-194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②可参徐华炳:《区域移民及其社会史价值》,《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6期。
    ①唐力行:《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②唐力行、申浩:《地方记忆与江南社会生活图景——评<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③唐力行:《徽商在上海市镇的迁徙与定居活动》《史林》2002年第1期。
    ④方光禄:《清代侨寓徽商土著画的个案观察——以上海嘉定望仙桥乡土志为中心》,《黄山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①王廷元:《徽商与上海》,《安徽史学》1993年第1期。
    ②吴仁安:《论明清徽商在上海地区的经营活动与历史作用》及(续),《大连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2000年第5期。
    ③张朝胜:《民国时期的旅沪徽州茶商——兼谈徽商衰落问题》,《安徽史学》1996年第2期。
    ④王国键:《论五口通商后徽州茶叶贸易重心转移》,《安徽史学》1998年第3期。
    ⑤张燕华、周晓光:《论道光中叶以后上海在徽茶贸易中的地位》《历史档案》1997年第1期。
    ①刘芳正:《民国时期上海徽州茶商与社会变迁》,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09年硕士论文。
    ②(日)松浦章:《徽商汪宽也与上海棉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4期。
    ③(清)朱文炳撰:《海上光复竹枝词》,民国第一图书局1913年版。
    ④王振忠:《清代、民国时期江浙一带的徽馆研究——以扬州、杭州和上海为例》,《明清以来江南社会与文化论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5月版。
    ⑤王振忠:《徽州商业文化的一个侧面——反映民国时期上海徽州学徒生活的十封书信》,《复旦学报》1999年第4期。
    ⑥俞昌泰口述、何建木、张启详整理:《一个徽商后代的回忆》,《史林》2006年增刊。
    ⑦储德天、徐松如:《从歙县旅沪同乡会组织来看社会变迁》,《黄山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①沈树永:《徽宁同乡会研究》,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08年硕士论文。
    ②冯剑辉:《近代徽商地缘网络研究——以上海同乡组织为例》,《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③刘家富:《近代旅沪徽商的“乡土之链”——徽宁会馆述论》,《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④刘石吉:《一九二四年上海徽帮墨匠罢工风潮——近代中国城市手艺工人集体行动之分析》,《近代中国区域史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年,第411-429页。
    ⑤蔡玲存:《徽商的近代发展与式微——以其在上海的活动为例》,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同等学力硕士学位论文。
    ⑥刘家富:《传承与变迁:近代徽商转型研究——以旅沪徽商及其社会生活互动》,上海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09年博士论文。
    ①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②上海博物馆图书资料室编:《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③郭绪印著:《老上海的同乡团体》,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
    ④郑亦芳:《上海钱庄(1843—1937)——中国传统金融业的蜕变》,“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1981年版。
    ⑤傅为群:《老上海的当铺与当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⑥上海市粮食局:《中国近代面粉工业史》,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⑦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通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⑧(美)顾德曼著,宋钻友译、周育民校:《家乡、城市和国家—上海的地缘网络与认同,1853—193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⑨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⑩朱国栋、王国章:《上海商业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徐鼎新、钱小明:《上海总商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12上海档案馆:《一九二七年的上海商业联合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3张国辉:《晚清钱庄和票号研究》,中华书局1989年版。
    ①社会文化史概念在中国出现的具体情形,可参李长莉:《社会文化史的兴起》,《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②李长莉:《社会文化史的兴起》,《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③刘志琴:《社会史的复兴与史学变革》,《史学理论》1988年第3期;《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①唐力行:《论徽州宗族社会的变迁与徽商的勃兴》,《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2期。
    ②唐力行:《论徽州宗族社会的变迁与徽商的勃兴》,《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2期。
    ①万历《歙志》卷1。
    ②康熙《徽州府志》卷2《风俗》。
    ③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13《白庵程翁八十寿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④万历《歙志货殖》,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⑤松江府曾辖华亭县、上海县、青浦县、奉贤县、娄县、金山县、南汇县。
    ①王廷元:《徽商与上海》,《安徽史学》1993年第1期。
    ②吴仁安:《论明清徽商在上海地区的经营活动与历史作用》,《大连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③唐力行:《徽商在上海市镇的迁徙与定居活动》,《史林》2002年第l期;唐力行,申浩:《地方记忆与江南社会生活图景——评〈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④安涛:《干巷:明清以来江南一个移民市镇的社会关系网络》,《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⑤刘芳正:《民国时期上海徽州茶商与社会变迁》,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刘芳正、刘效红:《明清以来徽州茶商在上海》,《枣庄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⑥方光禄:《清代侨寓徽商土著化的个案观察——以上海嘉定望仙桥乡土志为中心》,《黄山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⑦万历《嘉定县志》卷1《疆域考·市镇》。
    ①万历《嘉定县志》卷1《疆域考·市镇》。
    ②崇祯《外冈志》卷1、卷2。又见童世高编:《钱门塘乡志》卷1《土产》:“明时,有徽商僦居里中,收买出贩,自是外冈各镇多仿为之,遂俱称钱门塘布。”民国十年(1921)油印本,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上海史料丛编》,1963年版。
    ③民国《宝山县续志》卷6《镇市》。
    ④歙县《郑氏宗谱》,明万历稿本。
    ⑤徐卓:《休宁碎事》卷12,嘉庆十六年徐氏海棠书巢刊本。
    ⑥(清)褚华:《沪城备考》卷6《杂记》,1878年上海申报馆铅印本,第13页。
    ⑦(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18。
    ⑧《重辑张堰志》卷2《志建置·祠庙》。
    ⑨《续外冈志》卷4《杂记》。
    ⑩《民国望仙桥乡志稿》之《流寓》。其时间的推断,参见方光禄:《清代侨寓徽商土著化的个案观察——以上海嘉定望仙桥乡土志为中心》,《黄山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11嘉庆《南翔镇志》卷7。
    ①《阅世编》卷1。
    ②汪道昆:《太函集》卷52《海阳处士金仲翁配戴氏合葬墓志铭》。
    ③(清)褚华:《沪城备考》卷6《杂记》,1878年上海申报馆铅印本,第13页。
    ④汪道昆:《太函集》卷54《明故处士溪阳吴长公墓志》。
    ⑤《续外冈志》卷4《杂记》。
    ⑥《明史》卷224《陈有年传》。
    ⑦吴仁安:《论明清徽商在上海地区的经营活动与历史作用》,《大连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⑧吴仁安:《论明清徽商在上海地区的经营活动与历史作用》,《大连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①胡适:《胡适文集》,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44页。
    ②刘芳正、刘效红:《明清以来徽州茶商在上海》,《枣庄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③王廷元:《徽商与上海》,《安徽史学》1993年第1期。
    ④歙县《褒嘉里程氏世谱·寿子辅程翁五秩序》。
    ⑤上海博物馆图书资料室编:《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57页。
    ⑥康熙《嘉定县续志》卷3。
    ⑦转引自吴仁安:《论明清徽商在上海地区的经营活动与历史作用》,《大连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⑧汪道昆:《太函集》卷54、55。
    ⑨《续外冈志》卷4《杂记》。
    ⑩《三冈识略》卷8《补遗华亭》。
    ①参阅吴仁安:《论明清徽商在上海地区的经营活动与历史作用》,《大连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①唐力行,申浩:《地方记忆与江南社会生活图景——评〈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②唐力行:《徽商在上海市镇的迁徙与定居活动》,《史林》2002年第l期。
    ③方光禄:《清代侨寓徽商土著化的个案观察——以上海嘉定望仙桥乡土志为中心》,《黄山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④(清)邵棠撰:《徽志·补遗》。
    ①吴永甫:《南翔镇的徽商》,《上海农村经济》2006年第5期。
    ②唐力行、申浩:《地方记忆与江南社会生活图景——评〈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①葛剑雄:《创造人和——新旧上海移民的比较》,上海证大研究所编著《新上海人》,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
    ①转引自谢国兴:《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安徽卷(1860-1937)》,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1991年版。
    ②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总商会组织史资料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5-27页。
    ③姜斌:《旧时上海商业中的帮口》,《民国春秋》1994年第5期。
    ④程极平:《徽商随时代而发展》,《徽州学丛刊》第2辑。
    ⑤郭绪印著:《老上海的同乡团体》,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第368页。
    ⑥蔡玲存:《徽商的近代发展与式微》,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专业2009年度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第10-11页。
    ⑦刘家富:《传承与变迁:近代徽商转型研究——以旅沪徽商及其社会生活为例(1843—1949)》,上海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09年博士论文,第65页。
    ①民国《徽宁思恭堂征信录·劝扣茶捐序》。
    ②《思义堂征信录》,民国六年(1917年)石印本。
    ③程庸熙:《一封寄给想来上海求学的青年的信》,《微音月刊》第14期。
    ④绩溪县上庄镇宅坦村编:《龙井春秋》(内部发行),第6页。
    ⑤王廷元:《徽商与上海》,《安徽史学》1993年第1期。
    ⑥周鸣雷:《歙县旅沪同乡会》,《上海地方志》1992年第4期。
    ⑦姜斌:《旧时上海商业中的帮口》,《民国春秋》1994年第5期。
    ⑧王廷元:《徽商与上海》,《安徽史学》1993年第1期。
    ⑨上海社会局编:《上海之茶业》,《社会月刊》第2卷第1号。
    ①《人民团体发起人履历表》,1946年,上海档案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Q6-5-1036。
    ①《人民团体理监事履历表徽宁旅沪同乡会》,1949年,上海档案馆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Q6-5-964-78。
    ①《歙县旅沪同乡会会员名册》,1945年,上海档案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Q6-5-1034-1。
    ②《婺源旅沪同乡会会员名册》,1946年,上海档案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Q6-5-1037。
    ③《黟县旅沪同乡会名册》,1946年,上海档案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Q6-5-1036。
    ④马勇虎:《徽州商人的分层研究》,《黄山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⑤民国《婺源县志》卷4《疆域·风俗》。
    ①《制茶工人大批赴沪》,《申报》1927年5月22日。
    ②曹诚英:《安徽绩溪旺川农村概况》,《农学杂志特刊第三种》1929年第5、6期合刊,第227页。
    ③《绩溪县志馆第一次报告书》,《胡适之先生致胡编篡函》。
    ①胡存庆:《黟县乡土地理》,民国14年(1925年)铅印本。
    ②舒元榜:《吾珍无用之地》,《乡潮:彩县旅芜同乡会季刊》1932(1),第168—174页。
    ③李坚:《上海的宁波人研究(1843-1937)》,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1999年博士论文。
    ④朱邦兴等编:《上海产业与上海职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⑤高红霞:《近代上海福建人群体结构与特点》,《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⑥朱国宏:《中国的海外移民:一项国际迁移的历史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88页。
    ⑦《歙县旅沪同乡会会员名册》,1945年,上海档案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Q6-5-1034-1。
    ①《上海市制茶工会代表名册、代表大会记录、第三分会成立大会报告表》,1948年,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Q-6-6-489。
    ①数据来源于《歙县旅沪同乡会会员名册》,1945年,上海档案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Q6-5-1034-1。
    ②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72页。
    ③唐力行:《论徽商与封建宗族势力》,《历史研究》1986年第2期。
    ①参见唐力行:《论徽商与封建宗族势力》,《历史研究》1986年第2期;《徽州方氏与社会变迁》,《历史研究》1995年第1期。
    ②唐力行:《20世纪上半叶中国宗族组织的态势——以徽州宗族为对象的历史考察》,《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③胡祖德等纂修:《胡氏家乘》,1917年石印本,上海图书馆馆藏。
    ④吴运昌辑:《延陵宗谱》(不分卷),1931年石印本,上海图书馆馆藏。
    ⑤黄端履编:《金山黄氏族谱》,清宣统二年(1910年)铅印本,上海图书馆馆藏。
    ⑥张启秦纂辑、陆世益编、杨军益标点:《望仙桥乡志稿》,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①参见唐力行:《从抗战前夕杭州的徽商看商人组织向血缘化的回归——兼论国家、民间社团、商人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学术月刊》2004年第5期。
    ①《安徽绩溪旺川曹氏纂修宗谱》,《申报》1923年11月9日。
    ②《休宁月潭朱氏修谱通告》,《徽报》1929年4月4日。
    ③民国《周邦头周氏族谱正宗》序,民国十九年(1930年)活字本。
    ①《星江茶业公所敦梓堂略历》,《星江敦梓堂征信录》民国十五年(1926年)刊,引自彭泽益主编:《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下),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850页。
    ①《星江敦梓堂謄清账册》,1939年,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Q202-2-753。
    ①《星江敦梓堂謄清账册》,1936年,上海档案馆馆藏,星江敦梓堂档案Q202-2-753。
    ①万绍治:《上海“祝其公所”始末》,《赣榆文史资料》第7辑。
    ②民国《上海县续志》卷6。
    ③《菜馆业谋组公所》,《申报》1922年10月15日。
    ④《上海绮燕堂布业公所百年来事迹》,上海市档案馆藏,布业公所档案S232-1-14。
    ①宋钻友:《从会馆、公所到同业公会的制度变迁——兼论政府与同业组织现代化的关系》,《档案与史学》2001年第3期。
    ②关于传统同业公所与同业公会的区别,请参见宋钻友:《从会馆、公所到同业公会的制度变迁——兼论政府与同业组织现代化的关系》,《档案与史学》2001年第3期。在该文中,作者对于二者的区别以及制度变迁的动因等内容都有详细的论述。
    ①《茶叶史料》,上海市档案馆馆藏,茶叶同业公会档案S357-3-1。
    ②《上海市社会局茶输出同业公会成立案卷》,1945年4月-12月,上海市档案馆馆藏,上海市社会局档案Q6-34-346。
    ①胡祥翰:《上海小志·上海乡土志·夷患备尝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08页。
    ②徐雪筠译编:《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第120页。
    ①《上海徽宁思恭堂记》,《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32页。
    ②《上海徽宁思恭堂记》,《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30-232页。
    ③《上海徽宁思恭堂记》,《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32页。
    ④《上海徽宁思恭堂记》,《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32页。
    ①民国《徽宁思恭堂征信录·增定章程》,民国六年(1917年)石印本。
    ②《徽宁会馆图记》,《上海徽宁会馆特刊》南洋印刷所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印。
    ③《徽宁会馆图记》,《上海徽宁会馆特刊》南洋印刷所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印。
    ④彭泽益主编:《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下),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872页。
    ①彭泽益主编:《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下),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872页。
    ①《徽宁会馆情况简介》,1950年8月29日,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号:Q118-1-5-27。
    ②《上海市徽宁会馆1951年春季工作总结报告》,1951年,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号:Q118-1-7-103。
    ①彭泽益主编:《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下),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869-870页。
    ②彭泽益主编:《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下),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872页。
    ③《上海市徽宁会馆章程》,1930年12月25日,上海市档案馆馆藏,上海市社会局档案Q6-9-110。
    ①《1936年徽宁会馆全体董事名册》,1936年11月,上海市档案馆馆藏,上海市社会局档案Q6-9-110。
    ①《1947年徽宁会馆全体董事名册》,1947年11月,上海市档案馆馆藏,上海市社会局档案Q6-9-110。
    ②《上海市徽宁会馆章程》,1930年12月25日,上海市档案馆馆藏,上海市社会局档案Q6-9-110。
    ①彭泽益主编:《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下),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870-871页。
    ②彭泽益主编:《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下),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869页。
    ③冯剑辉:《近代徽商地缘网络研究——以上海同乡组织为例》,《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①《上海市徽宁会馆1951年春季工作总结报告》,1951年,上海市档案馆馆藏,徽宁会馆档案Q118-1-7-103。
    ②冯剑辉:《近代徽商地缘网络研究——以上海同乡组织为例》,《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③储德天、徐松如:《从歙县旅沪同乡会组织来看社会变迁》,《黄山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④唐力行:《徽州旅沪同乡会与社会变迁(1923-1953)》,《历史研究》2011年第3期。
    ①郭绪印:《老上海的同乡团体》,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第103页。
    ②刘家富:《传承与变迁:近代徽商转型研究——以旅沪徽商及其社会生活为例(1843-1949)》,上海大学2009年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论文,第192页。
    ③《歙县旅沪同乡会会员名册》,1948年,上海档案馆馆藏,上海社会局档案Q6-5-1034。
    ④《徽宁旅沪同乡会会员代表候选人名单》,1945年10月17日,上海档案馆馆藏,上海社会局档案Q6-5-964-78。
    ①参见汪汉水、耿培炳:《胡钟吾与胡适的老乡情结》,《胡适研究通讯》2008年第4期。
    ②《呈为重组婺源旅沪同乡会祈核设立由》,1946年5月15日,上海档案馆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Q6-5-1037。
    ①《徽宁同乡会成立大会纪》,《申报》1923年4月9日。
    ②《黟县旅沪同乡会第三届征求会员通告》,《申报》1932年5月17日。
    ③参见储德天、徐松如:《从歙县旅沪同乡会组织来看社会变迁》,《黄山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④《歙县旅沪同乡会第九届报告书》,1931年,上海档案馆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Q117—27—3。
    ①《歙县旅沪同乡会第一届报告书》,1923年,上海档案馆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Q117—27—3。
    ①宋钻友:《从会馆、公所到同业公会的制度变迁——兼谈政府与同业组织现代化的关系》,《档案春秋》2001年第3期。
    ①《歙县旅沪同乡会第八届报告书》,1931年,上海档案馆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Q117—27—3。
    ②《歙县旅沪同乡会第一届报告书》,1923年,上海档案馆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Q117—27—3。
    ③《歙县旅沪同乡会第八届报告书》,1931年,上海档案馆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Q117—27—3。
    ①唐力行:《徽州旅沪同乡会与社会变迁(1923-1953)》,《历史研究》2011年第3期。
    ①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1931年,徽宁小学档案Q235-2-3221。
    ②《徽宁小学校校董调查表》,1931年,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徽宁小学档案Q235-1-1196。
    ①《为徽宁小学拟增设晚班理合检附招生简章呈请核示由》,1950年9月,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B105-1-189。
    ②《上海市私立歙县小学校创办人名表》,1951年12月,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旅沪同乡会档案Q117-27-21。
    ①《社务报告》,《微音月刊》第16期,第36页。
    ②许士骐:《徽州中等教育和职业问题》,《微音月刊》第20期,第9页。
    ③《歙县旅沪同乡昨开评议会》,《申报》1923年6月4日。
    ④《歙县旅沪同乡会开会记》,《申报》1924年4月22日。
    ⑤《歙县旅沪同乡会公函》,1949年,上海档案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Q117-27-1。
    ①《徽宁同乡会夜校将开学》,《申报》1926年9月8日。
    ②《歙县旅沪同乡会第一届报告书》,1923年,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旅沪同乡会档案Q117-27-3。
    ①《黄山国学社征求学员》,《申报》1938年11月5日。
    ②《胡适之博士在徽社演讲记》,《申报》1925年10月19日。
    ③《歙县旅沪同乡会开会记》,《申报》1924年4月22日。
    ④《徽宁同乡会理事会纪》,《申报》1925年4月27日。
    ⑤《书记待聘》,《职业与教养》1941年第3卷第12期,第33页。
    ①《徽宁会馆义冢》(照),《申报》1924年4月17日。
    ①《皖人保护斜桥义冢》,《申报》1924年4月17日。
    ①《歙县旅沪同乡会关于调解首安堂基地纠纷的函》,1947年,上海档案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Q117-27-16。
    ①《会宁会馆:征募医院基金二次揭晓》,《申报》1932年12月6日。
    ②《徽宁医院筹备会纪》,《申报》1924年5月27日。
    ①《徽宁旅沪同乡会第一届报告书》,1924年,上海图书馆馆藏,第26页。
    ②《各同乡会消息》,《申报》1926年10月4日。
    ①《汪俊臣来之函为同乡汪荣介绍职务由》,1946年,上海档案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Q117—27—20。
    ②《徽宁会馆收容屯溪灾民》,《申报》1929年4月27日。
    ③《徽宁同乡会紧急会议》,《申报》1924年7月9日。
    ①《徽宁旅沪同乡会为调查被害同乡征募救济捐款并遣送被难同乡回籍通告》,《申报》1932年3月7日。
    ①张萍:《从<徽州千年契约文书>看清代徽州民间纠纷和诉讼》,厦门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06年硕士论文。
    ①关于这一事件,请参见刘石吉:《一九二四年上海徽帮墨匠罢工风潮——近代中国城市手艺工人集体行动之分析》,《江淮论坛》1989年第1期和唐力行:《徽州旅沪同乡会的近代社会保障功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①《徽宁旅沪同乡会第一届报告书会务撮要》,1924年,上海图书馆馆藏。
    ②《歙县旅沪同乡会第九届报告书》,1931年,上海档案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Q117-27-3。
    ①《徽宁同乡会开会纪》,《申报》1925年4月24日。
    ②《徽宁同乡会函请保释巴泽田》,《申报》1925年4月26日。
    ③《吴载寿被殴毙命案之检验》,《申报》1924年8月10日。
    ①《歙县同乡会紧急会议纪》,《申报》1924年8月10日。
    ②《徽宁同乡会紧急会纪》,《申报》1924年8月11日。
    ③徐谦(1871—1940),安徽歙县徐村人,字季龙,晚年自署黄山樵客,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近代法学家,学者。
    ④《徽宁同乡会开会纪》,《申报》1924年8月18日。
    ①《安徽同乡会致函法公庙函》,《申报》1924年8月5日。
    ①吴拯寰:《旧上海商业中的帮口》,《上海地方史资料》(三),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02-106页。
    ①何警吾主编:《徽州地区简志》,黄山书社1989年版,第138页。
    ②上海程裕新茶号:《茶叶分类品目》,1929年10月编印。
    ③俞昌泰口述,何建木、张启祥整理:《一个徽商后代的回忆》,《史林》2006年增刊。
    ④姜斌:《旧上海的徽商》,载于《徽商史话》,黄山书社1992年版,第38页。
    ①《汪裕泰茶号调查报告》,1946年4月26日,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Q78-2-14521。
    ②江育生、王珍:《“履泰昶”东山再起》,载于《徽商史话》,黄山书社1992年版,第97-98页。
    ①刘士铣:《旧上海房地产巨擘——程霖生程贻泽叔侄破产记》,《上海志鉴》1996年第2期。
    ②徐矛:《中国十大买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65页。
    ③李甜:《“纸业大王”詹沛霖小传》,《徽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
    ④卢书昌:《颜料买办周宗良》,载于《旧上海的外商与买办》,《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56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01页。
    ①怀萱:《徽商四大行业之二》,载于《徽商史话》,黄山书社1992年出版,第63页。
    ②程庸畴:《在上海的苏州程家钱庄》,《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第5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38-45页。
    ①周斌:《汪宽也与祥泰布庄》,载于《徽商史话》,黄山书社1992年版,第94页。
    ②参见《传承与变迁:近代徽商转型研究——以旅沪徽商及其社会生活互动》,上海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09年博士论文。
    ①汪节名:《许光辉和他的彩印工厂》,载于《徽商史话》,黄山书社1992年版,第133-134页。
    ②张君宝:《仿金首饰创制者李舶列》,载于《徽商史话》,黄山书社1992年版,第170-171页。
    ①冯剑辉:《近代徽商研究——以1830-1949为中心》,山东大学中国近代史专业2008年博士论文,第119页。
    ①周晓光、李琳琦:《徽商与经营文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22页。
    ②歙县《新馆鲍氏著存堂宗谱》卷2《鲍解占先生墓志铭》。
    ③《绩溪庙孙王氏谱》卷20《王维达传》。
    ④《古歙岩镇镇东石勘头吴氏族谱》,《吴南坡公行状》。
    ①(明)汪道昆:《太函副墨》卷4《汪处士传》。
    ②《胡庆余堂雪记药号郑重声明》,《申报》1929年6月22日。
    ③《黟县三志》卷15《舒君遵刚传》。
    ④(清)凌应秋:《沙溪集略》卷4《文行》。
    ⑤程霖生(1888-1943)现代著名民族资本家。又名源铨,字龄孙。歙县富碣乡人。
    ①祥泰布庄为休宁巨富汪厚庄在上海所开,该店业务遍及上海;其所经营的“祥泰”毛蓝布一度畅销全国各大城市,甚至远销法国以及东南亚各国。
    ②周晓光、李琳琦:《徽商与经营文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112页。
    ③吴日法:《徽商便览·缘起》。
    ①唐力行:《胡铁花年谱述略》,《安徽史学》1987年第4期。
    ②鲍杰、苏绍周:《一个鸭蛋发家的百万富翁》,《江淮文史》1993年第1期,第100-102页。
    ③程本海:《与胡君卓林一席话》,《微音月刊》第16期,第1页。
    ④朱英:《商业变革中的文化变迁——近代上海商人与“海派”文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4页。
    ①道光《安徽通志》卷196《义行》。
    ②光绪《两淮盐法志·转运门·疏浚》卷65。
    ③歙县《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卷21《中宪大夫肯园鲍公行状》。
    ④光绪《婺源县志》卷33《人物·义行》。
    ⑤光绪《两淮盐法志》卷146。
    ①《徽宁旅沪同乡会为代收慰劳前方将士物品并敬告避难同乡启事》,《申报》1932年2月4日。
    ②《救济伤兵难民案函许俊人先生》,《上海徽宁会馆特刊》南洋印刷所1932年6月3日付印。
    ③唐力行:《徽商在上海市镇的迁徙与定居活动》,《史林》2002年第1期。
    ①汪道昆:《太函集》,卷52,《海阳处士金仲翁配戴氏合葬墓志铭》。
    ②王珍:《黄吉文名噪申江》,载于《徽商史话》,黄山书社1992年版,第154-155页
    ①《汪振寰留学回国管店业》,载于《徽商史话》,黄山书社1992年版,第159-160页。
    ②《申报》1933年7月20日。
    ①朱英:《商业变革中的文化变迁——近代上海商人与“海派”文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页。
    ①《小菜场买物之拥挤》,《图画日报》,第91号,第7页。
    ①陈新:《胡适说的上海话》,《上海滩》2010年第4期。
    ②胡颂平编:《胡适晚年谈话录》,中国友谊出版社1993年版,第101页。
    ③陆发春编:《胡适家书》,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④陆发春编:《胡适家书》,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71页。
    ①俞昌泰:《江西省婺源县思口镇西冲村俞氏家谱》,上海图书馆馆藏。
    ②痴人:《徽州女子胡莲香诉夫汪企香重婚》,《社会日报》1931年2月14日。
    ①许士骐:《我的订婚的经过》,《进德季刊》1924年第3卷,第1期,第137—138页。
    ②袁聚英:《一个简单的婚礼》,《进德季刊》1924年第3卷,第1期,第138—144页。袁聚英在该文中阐述道:“我与程君向是好友,他这次婚事,我也是参与事务中之一人,时候有许多朋友赞誉;又见各报投稿称许之一般,所以我很愿意把当日的情形,分别编刊于下,以供同情于改良结婚式诸君的参考。”由于袁是这场婚礼的参与和见证者之一,因为对这场婚礼记载非常详细,笔者对整个婚礼的回顾以及影响的介绍均依据该文的记载,特此说明,后文中不再注明出处。
    ①转引自袁聚英:《一个简单的婚礼》,《进德季刊》1924年第3卷,第1期,第138-144页。
    ①《程胡结婚礼纪盛简易而庄严废除习俗之礼节》,转引自袁聚英:《一个简单的婚礼》,《进德季刊》1924年,第3卷,第1期,第138-144页。
    ②鼎元:《参观程胡结婚以后》,转引自袁聚英:《一个简单的婚礼》,《进德季刊》1924年第3卷,第1期,第138-144页。
    ③在上海,1935年便出现了一种由市政府主持的新式“集团婚姻”,以图冲击和改变旧有的婚姻习俗。这种仪式最大优点是简单、经济,然后却又有着普通婚姻所不具有的庄严性。集团结婚在中国属于首创,为此市社会局拟订了一套具体的操作方法,提交市政府讨论通过,决定在1935年4月正式举行。1935年上海的集团结婚共办了5届,参加者共达339对。
    ①邹振环:《西餐引入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空间的开拓》,《史林》2007年第4期。
    ②石秉根:《徽菜馆始祖》,载于《徽商史话》,黄山书社1992年版,第166页。
    ③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绩溪县志》,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439页。
    ④唐艳香、褚晓琦:《近代上海饭店与菜场》,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46页。
    ⑤邵石友:《调查:绩溪面馆业的历史》,《微音月刊》第17-18期合刊,第37页。
    ①邵石友:《调查:绩溪面馆业的历史》,《微音月刊》第17-18期合刊,第37页。
    ①葛元煦、黄式权、池志澂著:《沪游梦影、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58页。
    ②商务印书馆辑:《上海指南》,商务印书馆宣统元年(1909年)版,卷8游览食宿。
    ①商务印书馆辑:《上海指南》,商务印书馆民国元年(1912年),卷5食宿游览。
    ①邵仁卿:《徽馆琐忆》,转引自邵之惠、洪璟、张脉贤著:《徽菜》,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②曹聚仁:《上海春秋》,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307页。
    ③王定九编:《上海门径》,中央书店1937年版。
    ④冰舟:《徽馆在上海》,《上海生活》1938年第6期。
    ⑤吴承联:《旧上海茶馆酒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①民国《上海地方史资料》,转引自金声琅:《徽菜的起源与现状》,《中国食品》2008年第15期。
    ②参见江礼旸:《“浓油赤酱”从何而来——徽菜是上海本帮菜的源头》,《食品与生活》2008年第6期。
    ③吴承联:《旧上海茶馆酒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①转引自陶方宣编著:《胡适的圈子》,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7月版。
    ②《胡适之博士在徽社演讲记》,《申报》1925年10月19日。
    ①烟桥:《徽州馆与广东馆》,《时事汇报》1934年(3),第14页。
    ②毕卓君:《言论:徽馆亟宜改进说》,《微音月刊》第25期,第19页。
    ③《酒菜馆业》,《商业月报》1940年第20卷第2期,第5页。
    ①转引自季宵瑶:《近代上海小报的话语策略与自我定位》,此文发表于传媒学术网,发表日期2010年3月12日。
    ①《事由:徽宁学校呈会为呈请学校立案》,1931年,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私立徽宁小校档案Q235-1-1196。
    ①《徽宁小学校校董会为请学校立案》,1931年,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私立徽宁小学档案Q235-1-1196。
    ②《私立徽宁小学任职教师履历表》,1931年,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私立徽宁小学档案Q235-1-1196。
    ①黄光钰:《国民党元老徐谦》,《歙县文史资料》第2辑。
    ①《徽州大名医金敕辰到沪》,《申报》1932年7月4日。
    ②《新到徽州国医金敕辰诊例》,《申报》1932年7月6日。
    ③《介绍徽州名医柯湘帆先生》,《微音月刊》1926年第28期,第24页。
    ①《徽宁医院热心公益》,《皖事汇报》1936年第26-27期,第14页。
    ②《徽宁医院临时施诊所开幕》,《申报》1929年7月14日。
    ③《徽宁医院已缓停办》,《皖事汇报》1936年第1-2期,第23页。
    ①张贵才:《新安著名中医学家程门雪》,《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4月7日。
    ①黄攸立:《源远流长的新安医学》,张秉伦等主编《科技集粹》,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6页。
    ①汪振鹏:《皖人首开中国西医之河?》,《合肥晚报》2010年3月26日。
    ②邵之惠、汪彪:《汪裕泰茶庄与中国西医的兴起》,《绩溪徽商》(续一),2004年印(内部发行)。
    ③潘荣华、杨芳:《清末民初留日医学生报刊传播西医活动述论》,《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1年第3期。
    ①《丹凤茶园演出广告》,《申报》1876年5月24日。
    ①郑重:《“海派”和海上画派”》,《文汇报》2009年9月27日。
    ①汪孟邹:(1878-1953),安徽绩溪人。20岁中秀才。23岁进南京江南陆师学堂。在维新思想影响下,25岁在芜湖创立科学图书社,任经理。销售上海出版的新书新刊,兼营文具仪器。翌年,支持陈独秀出版的《安徽俗话报》半月刊,出23期。1913年到上海,独资创立亚东图书馆,任经理,十年后设立编辑所。由于他和陈独秀、胡适、章士钊私交很深,在他们帮助下,出版一系列有影响的出版物,成为“五四”时期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很有影响的出版社。亚东图书馆以出书严谨、版式美观闻名于世。1934年国内外有180多处代售处。1952年,亚东图书馆由于“出版托派书籍”而被上海市军管会勒令停业,所有陈独秀及托派书籍一律被没收销毁。不久,汪孟邹也在上海去世。
    ②胡适在1923年10月16日的日记中记载到“今夜,我劝亚东不必争。亚东此时在出版界已渐渐到了第三位,只因为所做的事业不与商务中华冲突,故他们不和他争。”见《胡适全集》之第30册第72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③张静庐:《在出版界二十年》,《民国丛书》第2编《历史·地理类》86,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
    ④参见汪道涵:《在上海举行的商务印书馆创立一百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1997年5月16日)》,收于商务印书馆编:《商务印书馆一百年》,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2页。
    ①汪孟邹:《我与新书业——答萧聪先生》,《大公报》1947年8月24日。
    ②胡子承(1870-1934年),正名承接,一名石坞,又字紫琴,号梅轩,秀才,郡廪共生,安徽绩溪人。早年在东山书院学习,乡试不第,再无意仕进,后回绩溪授徒,汪孟邹兄弟皆从其学。康、梁在北京掀起了维新运动后,胡子承受此风气影响,转向新学。
    ①汪原放:《回忆亚东图书馆》,学林出版社1983年版,第2页。
    ②王余光、吴永贵、阮阳著:《中国新图书出版业的文化贡献》,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汪原放:《回忆亚东图书馆》,学林出版社1983年版,第7页。
    ①汪原放:《回忆亚东图书馆》,学林出版社1983年版,第229页。
    ①参见汪原放:《我在家乡绩溪读书时的老师和同学》,《宣城文史》2007年第2期。根据这篇文章,可见汪原放在《回忆亚东图书馆》一书中提供的亚东图书馆同人名录也并非完整的工作人员名录,可能有所遗漏。
    ①谢慧:《胡适与上海亚东图书馆》,《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5年第4期。
    ①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
    ②同上,第37页。
    ③同上,第37页。
    ④同上,第40页。
    ⑤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第4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页。
    ②胡适:《归国杂感》,收入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2),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71页。
    ③章希吕(1892~1962),行名恒望,安徽绩溪城内秦家巷人,从小就读于绩溪仁里思诚学堂,后入上海南洋公学,1913年毕业于复旦公学,1921年任亚东图书馆编辑。
    ④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第4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⑤王余光、吴永贵、阮阳著:《中国新图书出版业的文化贡献》,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⑥罗尔纲:《关于胡适的点滴》,收入颜振吾编《胡适研究从录》,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4页。
    ①徐雁平:《胡适与上海亚东图书馆》,《编辑学刊》1995年第5期。
    ②汪孟邹口述、汪原放笔录:《亚东图书馆简史》,《亚东图书馆与陈独秀》,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230页。
    ①转引自张湘炳著:《史海抔浪集——陈独秀并辛亥革命问题研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版,第115页。
    ②吴永贵:《汪孟邹:行走于文化风云之间》,《光明日报》2007年1月27日。
    ③汪孟邹口述、汪原放笔录:《亚东图书馆简史》,《亚东图书馆与陈独秀》,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230页。
    ①汪原放:《回忆亚东图书馆》,学林出版社1983年版,第92页。
    ①萧聪:《汪孟舟——出版界人物印象之一》,《大公报·出版界》,1947年8月10日。
    ②汪孟邹:《我与新书业——答萧聪先生》,《大公报·出版界》,1947年8月24日。
    ③李家驹著:《商务印书馆与近代知识分子文化的传播》,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11-212页。
    ①唐力行:《胡适:徽州历史上的第三个文化伟人——试析胡适与徽州文化》,收于《现代学术史上的胡适》,三联出版社1993版,第100页。
    ②谢慧:《胡适与上海亚东图书馆》,《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5年第4期。
    ③汪孟邹:《我与新书业——答萧聪先生》,《出版界》第46期,《大公报》1947年8月24日。
    ④鲁迅:《鲁迅全集》,第1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5页。
    ⑤张静庐:《在出版界二十年》,上海杂志公司1938年(1984年上海书店影印本),第103页。
    ①《申报》1923年6月6日。
    ②王余光、吴永贵、阮阳著:《中国新图书出版业的文化贡献》,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王子野:《回忆亚东图书馆·序言》,学林出版社1983年版。
    ②葛循猿:《回忆父亲葛湘三》,《稼研会刊》第87期。
    ③汪文:《胡适为我父亲取名字》,《中国老年报》2009年1月14日。
    ①胡颂平编:《胡适晚年谈话录》,中国友谊出版社1993年版。
    ②关于胡适《四十自述》中出现的绩溪方言,请参见章亚光:《胡适<四十自述>中的绩溪方言》,《徽州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①引自江平:《婺源与徽州的历史文化渊源》,《江淮文史》2003年第4期。
    ②俞昌泰:《江西省婺源县思口镇西冲村俞氏家谱》,上海图书馆馆藏。
    ①胡上治访谈录,采访时间:2003年6月5日,采访地点:上海师范大学文苑楼501室;胡承孝采访录,采访时间:2003年6月18日,采访地点:上海市长乐路胡承孝家中。
    ②杨浩:《胡适与婺源历史上的回皖运动》,《徽州社会科学》1988年第2期。
    ③江平:《婺源与徽州的历史文化渊源》,《江淮文史》2003年第4期。
    ④江平:《徽州,我们的故乡——三代婺源学人的徽州情结》,《江淮文史》2006年第5期。
    ⑤徐建平:《互动:政府意志与民众意愿——以民国时期婺源回皖运动为例》,《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1辑。
    ⑥孙祥伟:《政治博弈与省籍矛盾——以婺源回皖运动为中心的考察》,《黑龙江史志》2009年第24期。
    ①金星:《婺源回皖运动的政策网络分析》,复旦大学行政管理专业2011年硕士论文。
    ①《婺源光泽划归赣省管辖》,《申报》1934年6月18日。
    ②《婺人力争改省问题》,《申报》1934年6月25日。
    ①寄苏:《婺源改隶赣省问题》,《新闻报》,引自婺源旅沪同乡会编印《力争婺源管辖案牍汇编》,第8页,上海图书馆馆藏。
    ②《婺源同乡呈送蒋委员长,反对划婺归赣管辖》,《新闻报》,1934年6月29日。
    ①《旅沪皖团体招待报界》,《新闻报》1934年7月6日。
    ②《四团体联合宣言一》,引自婺源旅沪同乡会编印《力争婺源管辖案牍汇编》,第14-15页,上海图书馆馆藏。
    ①《皖人力争粤省公产电》,《申报》1924年4月17日。
    ②《四团体联合宣言二》,引自婺源旅沪同乡会编印《力争婺源管辖案牍汇编》,第21页,上海图书馆馆藏。
    ③《四团体联合宣言二》,引自婺源旅沪同乡会编印《力争婺源管辖案牍汇编》,第21页,上海图书馆馆藏。
    ①明之:《婺源改隶赣省》,《人言周刊》1934年第26-50期下册,第615页。
    ①《蒋委员长令婺源县政府文》,引自《力争婺源管辖案牍汇编附编》,上海图书馆馆藏。
    ②《四团体联合紧要启事》,引自婺源旅沪同乡会编印《力争婺源管辖案牍汇编》,第23页,上海图书馆馆藏。
    ①王振忠:《徽商的一张身份证》,《中华读书报》1999年11月1日。
    ②《婺源旅沪同乡会致徽州日报电》,引自婺源旅沪同乡会编印《力争婺源管辖案牍汇编》,第36页,上海图书馆馆藏。
    ①唐立宗:《区改划与省籍情结——1934至1945年婺源改隶事件的个案分析》,《中国知识分子与近代社会变迁:第五届两岸三地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发表会论文集》(2004年9月,南京),第113-114页。
    ②胡钟吾,安徽绩溪人,胡锺吾曾任宣城、泾县县长,皖南、浙西、江南三行署参议,国民党“国大”代表,绩溪县参议长。
    ③参见汪汉水、耿培炳:《胡钟吾与胡适的老乡情结》,《胡适研究通讯》2008年第4期。
    ①道光《徽州府志》卷3《营建志·学校》。
    ②雪奴:《今后的微音》,《微音月刊》第14期,第1页。
    ③丁蒙:《教育界程度问题》,《微音月刊》第19期。
    ①国住:《读微音第十七八期合刊以后》,《微音月刊》第19期。
    ②雪奴:《暑期中所望于回里的同志》,《微音月刊》第14期,第6页。
    ③雪奴:《暑期中所望于回里的同志》,《微音月刊》第14期,第7页。
    ①《徽社调查表》,《微音月刊》第23、24期合刊,附录。
    ①汪吉信:《可怜的徽州教育界》,《微音月刊》第15期,第3页。
    ①胡恩典:《我从前做学徒的经过》,《微音月刊》第19期,第24页。
    ②许悦音女士:《亟宜提倡徽州女子教育的我见》,《微音月刊》第16期,第11页。
    ③周德之:《徽州急待举办之四大社会事业》,《微音月刊》第29、30期合刊,第15-16页。
    ④休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休宁县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⑤《黟县人富于守旧性是黟县教育上的一大阻碍》,《黟山青年》(冬季季刊),1926年5月。
    ①孙之杰:《黟县义务教育进行计划书》,《黟山青年》(春夏两季合刊),1929年8月。
    ②余则民:《黟县急于需要的人才》,《微音月刊》第20期,第7页。
    ③陶知行:《徽州少年回乡运动》,《微音月刊》第23、24期合刊,第4页。
    ①章晋甫:《改造乡土教育的我见》,《微音月刊》第17、18期合刊,第12页。
    ②胡秀逸:《“五四”前后绩溪民族资本家的办学热潮》,《绩溪文史资料》第1辑。
    ①胡秀逸:《“五四”前后绩溪民族资本家的办学热潮》,《绩溪文史资料》第1辑,第116页。
    ②胡无畏:《参观望云初级小学展览游艺二会记》,《微音月刊》第17、18期合刊,第44页。
    ①休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休宁县志》,卷33《人物》,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②汪吉信:《我们徽州的平民教育》,《微音月刊》第17、18期合刊,第10页。
    ③绩溪县教育志编委会编:《绩溪教育志》,第14章《教育经费》,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第326页。
    ④邵振人:《绩溪私塾问题》,《微音月刊》第25期,第15页。
    ①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黟县志》,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576页。
    ②绩溪县教育志编委会编:《绩溪教育志》,第14章《教育经费》,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第326页。
    ③绩溪县教育志编委会编:《绩溪教育志》,第15章《教育人物》,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第340页。
    ④《歙县西乡塾师讲学》,《安徽俗话报》1904年第4期,第7页。
    ⑤《徽州旅沪学会开会记》,《申报》1924年4月29日。
    ①金宗文:《抗战时期的婺源中学》,《婺源文史资料》第二辑。
    ②程本海:《图书馆与教育》,《微音月刊》第29、30期合刊,第37页。
    ③张国良:《希望徽州各小学添办儿童图书馆》,《微音月刊》第21、22期合刊,第15-18。
    ①胡希圣:《绩溪县图书馆已正式成立》,《微音月刊》第29、30期合刊,第59页。
    ②徐子超:《绩溪县图书馆事业史略》,《绩溪文史资料》第1辑。
    ③柯家骅:《胡适与故乡》,刊于《胡适研究丛录》,北京三联出版社1989年版。
    ①《休宁隆阜筹募东原图书馆》,《申报》1924年2月22日。
    ②黄值源:《民国<歙县志>编纂工作拾零》,《歙县文史资料》,第1辑。
    ①《绩溪旅沪同乡会报告书》,1934年,安徽省图书馆馆藏。
    ②《本刊宣言》,《微音月刊》第27期。
    ①《徽报召请通讯员、分销处启事》,《申报》1929年4月17日。
    ①《本刊宣言》,《微音》第29、30期合刊,第4页。
    ②《徽报召请通讯员、分销处启事》,《申报》1929年4月17日。
    ③黄乐民:《徽州教育与报纸》,《微音月刊》第26期,第13页。
    ①舒啸:《黟山青年责任的支配与事实上的改造及建设》《黟山青年》秋季季刊,1924年10月。
    ②张小坡:《民国时期旅外徽州人所办刊物与改造徽州社会的舆论动员》,《安徽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③黟县地方志编委会:《黟县志》,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
    ④光绪《婺源乡土志》第6章《婺源风俗》。
    ①刘汝骥:《陶甓公牍》卷10《禀详·徽州府禀地方情形文》,《官箴书集成》第10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542页。
    ②励生:《吾绩的大害》,《微音月刊》第19期,第33页。
    ③何世发:《为禁烟当局进一言》,《黟山青年》第10卷第5期,1931年5月。
    ④《徽州治安问题》,《新安月刊》第1卷第6期。
    ⑤余老衲:《吾黟的感言》,《微音月刊》第16期,第35页。
    ⑥(明)傅岩:《歙纪》卷9《纪献语》。
    ⑦刘汝骥:《陶甓公牍》卷12《法制科·绩溪民情之习惯·犯罪以何项为最多》,《官箴书集成》第10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613页。
    ⑧刘汝骥:《陶甓公牍》卷12《法制科·黟县民情之习惯·生产者不生产者之分数》,《官箴书集成》第
    10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607页。
    ⑨励生:《吾绩的大害》,《微音月刊》第19期,第33页。
    ②云松:《徽州演赌博戏的祸害》,《微音月刊》第19期,第13页。
    ③胡选之:《赌博的结局》,《微音月刊》第20期,第29页。
    ④《会务报告》,《黟山青年》1923年春季刊,1923年3月。
    ①徐云松:《闻家乡近来大赌有感》,《微音月刊》第20期,第28-29页。
    ②《鸦片烟》,《微音月刊》第21、22期合刊,第29页。
    ③《徽宁同乡会开会纪》,《申报》1923年5月22日。
    ④《严禁红丸案》,1932年1月18日,上海档案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Q117-27-3。
    ⑤《徽宁同乡会开会纪》,《申报》1925年3月19日
    ①程本海:《新年生活与前程》,《微音月刊》第20期,第7页。
    ②《黟山青年励志会立青年图书馆启》,《黟山青年》第9卷第3期,1930年3月1日。
    ③黄益军:《从<申报>看晚清上海城市娱乐业的发展(1872-1911)》,苏州大学2007年专门史硕士论文。
    ④周德之:《徽州急待举办之四大社会事业》,《微音月刊》第29、30期合刊,第18—19页。
    ①周德之:《徽州急待举办之四大社会事业》,《微音月刊》第29、30期合刊,第18—19页。
    ②陈长文等:《徽戏在徽州》,《歙县文史资料》第3辑。
    ③胡无畏:《参观望云初级小学展览游艺二会记》,《微音月刊》第17、18期合刊,第44页。
    ④遯叟:《绩溪县立女学十周纪念会之一瞥》,《微音月刊》第26期,第43页。
    ①黄叔鸾:《绩溪二都的教育界》,《微音月刊》第15期,第29-30页。
    ②黄乐民:《到乡间去!》,《微音月刊》第27期,第18页。
    ③张小坡:《社会转型与近代徽州乡村妇女生活的变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①邵一民:《徽州的妇女》,《新安月刊》1935年。
    ②胡素月:《女子新模范》,《微音月刊》第14期,第11-12页。
    ①葛又华:《一封信》,《微音月刊》第20期,第16-17页。
    ②梦溪:《改良续娶及再醮之刍言》,《黟山青年》(冬季季刊),1926年1月。
    ③胡佩珍:《我对于中国女子早婚和守节的意见》,《微音月刊》第25期,第40页。
    ④葛又华:《贞节》,《微音月刊》第15期,第17-20页。
    ①余老衲:《黟县社会之一斑》,《微音月刊》第17、18期合刊,第43页。
    ②《安徽民智促进会成立大会宣言》,《微音月刊》第19期,第40-41页。
    ①吴一非:《我们女子为什么要读书》,《微音月刊》第26期,第34-35页。
    ②《徽州日报》1936年11月7日。
    ①汪邦钟:《为婚姻牺牲的一个女子》,《微音月刊》第21、22期合刊,第30-31页。
    ②易竹贤:《胡适与上海》,《书城》1995年第6期。
    ①莫倚侬:《我黟之丧礼恶俗谈》,《微音月刊》第20期,第26-27页。
    ②《婺源迷信奇俗》,《兴华》1933年第30卷第9期,第27页。
    ③胡适在其母亲丧礼上进行的改革,请参见李纳森:《胡适与五四时期的丧葬礼仪改革》,《求索》1997年第3期,也可参阅胡适:《我对于丧礼的改革》,发表于《新青年》,详细记载了在自己母亲丧礼上进行的改革。
    ④胡适:《我对于丧礼的改革》,《新青年》6卷6号,1919年11月。
    ①叶圣陶:《丛墓的人间》,《脚步集》,中国书局1931年版。
    ②邵之惠、胡清宇、方军:《胡适与家乡殡葬改革》,《皖南晨刊》2012年5月10日。
    ①耿云志:《止原公墓启及跋》,《绩溪文史资料》第2辑。
    ②葛循猿:《回忆父亲葛湘三》,《稼研会刊》第87期。
    ①《为呈请贵局配给疟疾药品阿地平奎宁丸以资施送由》,1947年6月29日,上海档案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Q117-27-20。
    ②《为本局医药品已奉令拨交国防卫生等部,所请歉难供应,特复查照由》,1947年7月7日,上海档案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Q117-27-20。
    ①《致方晓之、吴荫槐、王樾亭、叶峙亭、丰泰挂号信存根附件一份》,1947年,上海档案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Q117-27-20。
    ②《许伯龙主任董事交来施药清册》,1947年10月28日,上海档案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Q117-27-20。
    ③周德之:《徽州急待举办之四大社会事业》,《微音月刊》第29、30期合刊,第18页。
    ①周德之:《徽州急待举办之四大社会事业》,《微音月刊》第29、30期合刊,第18页。
    ②汪汉水、耿培炳:《胡钟吾与胡适的老乡情结》,《胡适研究通讯》2008年第4期。
    《①扑灭疟疾时疫运动会敬告家乡父老兄弟书》,1947年7月7日,上海档案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Q117-27-20。
    ②吴日法:《徽商便览·缘起》,民国八年铅印本。
    ①许士骐:《徽浙长途汽车亟宜建设》,《申报》1923年3月3日。
    ②痴:《发展徽宁交通之新消息》,《申报》1926年7月31日。
    ③徐云松:《徽河苦》,《微音月刊》第25期,第34页。
    ④程本海:《论徽州亟宜创办长途汽车》,《微音月刊》第21、22期合刊,第10页。
    ⑤吴日法:《徽商便览·缘起》,民国八年铅印本。
    ⑥徐云松:《徽河苦》,《微音月刊》第25期,第34页。
    ⑦许士骐:《徽浙长途汽车亟宜建设》,《申报》1923年3月3日。
    ⑧程本海:《论徽州亟宜创办长途汽车》,《微音月刊》第21、22期合刊,第10页。
    ①《徽宁旅沪同乡会消息》,《申报》,1924年3月26日。
    ②《徽宁同乡会理事会记》,《申报》1924年5月17日。
    ③《安徽婺源同乡会请筑长途汽车路》,《道路月刊》第25卷,第2号,第16页。
    ④程本海:《论徽州亟宜创办长途汽车》,《微音月刊》第21、22期合刊,第11页。
    ⑤曹志功:《促成徽浙长途汽车的我见》,《微音月刊》第23、24期合刊,第10页。
    ⑥陶行知演讲、程本海记录:《我对于屯昌汽车路办理的意见》,《微音月刊》第25期,第4-6页,
    ①《徽宁旅沪同乡会向安徽建设厅请愿》,《申报》1928年7月17日。
    ②《杭徽公路工竣》,《申报》1933年11月20日。
    ③寄紫:《公路通车后之徽州》,《道路月刊》1936年第51卷,第3期,第91-92页。
    ①《为呈请浙江、安徽建设厅修筑杭徽公路以利商旅由》,1946年8月21日,上海档案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Q117—27—13。
    ②胡笃初:《破坏公益果有其人耶》,《黟山青年奋斗特刊》1927年第5期,第1页。
    ③在休宁旅沪同乡会第二执监联席会上,对于“屯公路,休宁公路,请于赞助筹募捐与”案,议决:本会当尽力代向各同乡宣传,另函询该路办事处近来进行经过及就地募与成数(《各同乡会消息》,《申报》1929年1月15日)。
    ④周鸣雷:《歙县旅沪同乡会》,《上海地方志》1992年第4期。
    ①《徽州又入恐慌状态》,《皖事汇报》1936年,第24-25期,第3页。
    ①陶行知:《徽州人的新使命》,《微音月刊》第31、32期合刊,第2页。
    ②程本海:《徽州同胞应有的新觉悟》,《微音月刊》第31、32期合刊,第7页。
    ①《徽宁同乡会巩固和平之通电》,《申报》1924年1月27日。
    ②《徽宁同乡会发动弥兵大会》,《申报》1923年8月15日。
    ③《徽宁弥兵会委员会记》,《申报》1923年8月23日。
    ④《旅沪皖人阻止皖马借欵徽宁弭兵会致银行公会函》,《申报》1923年8月26日。
    ①《银行公会复徽宁弭兵会函》,《爱国报》1923年第8期,第26-27页。
    ②《徽宁弥兵会委员会纪》,《申报》1923年9月18日。
    ③《旅沪同乡之和平运动》,《微音月刊》第31、32期,第56页。
    ④《徽宁旅沪同乡会第三届报告书》,1926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Y4-1-304。
    ⑤《旅沪同乡之和平运动》,《微音月刊》第31、32期,第56页。
    ①曹志功:《对于徽宁和平会结束之感言》,《微音月刊》第31、32期合刊,第16页。
    ①唐力行:《延续与断裂:徽州旅沪同乡会与社会变迁(1923-1953)》,《历史研究》2011年第3期。
    ①《(大夏大学之生毕惠丰来函)为请求自助学费》,1950年1月19日,上海档案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Q117-27-20-120。
    ②《紧要通函》,1950年8月21日,上海档案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Q117-27-20-118。
    ③唐力行:《延续与断裂:徽州旅沪同乡会与社会变迁(1923-1953)》,《历史研究》2011年第3期。
    (明)彭泽修、(明)汪舜民纂:弘治《徽州府志》(影印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21-22,上海古籍书店1982年版。
    (明)汪尚宁等纂修:嘉靖《徽州府志》(影印本),成文出版社1985年版。
    (明)韩浚撰:万历《嘉定县志》,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张涛修:万历《歙志货殖》,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姚启元修:康熙《祁门县志》,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廖腾煃修:康熙《休宁县志》(影印本),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
    (清)丁廷楗等修:康熙《徽州府志》(影印本),成文出版社1975年版。
    (清)靳治荆纂修:康熙《歙县志》(影印本),成文出版社1985年版。
    (清)蒋灿纂修:康熙《婺源县志》(影印本),成文出版社1985年版。
    (清)陈锡修:乾隆《绩溪县志》,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刊本。
    (清)张佩芳修,(清)刘大櫆纂:乾隆《歙县志》(影印本),成文出版社1975年版。
    (清)彭家桂等纂修:乾隆《婺源县志》(影印本),成文出版社1985年版。
    (清)方崇鼎等纂修:嘉庆《休宁县志》(影印本),成文出版社1985年版。
    (清)清恺修:嘉庆《绩溪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4,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清)吴甸华等原修,(清)吴子钰等续修:嘉庆《黟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6,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清)劳逢源等纂修:道光《歙县志》(影印本),成文出版社1985年版。
    (清)黄应昀纂修:道光《婺源县志》(影印本),成文出版社1985年版。
    (清)马步蟾纂修:道光《徽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48-50,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清)吴鄂修,汪正元等纂,淡如增补:(光绪)《婺源县志》,成文出版社1985年版。
    (清)董钟琪等著:光绪《婺源乡土志》(影印本),成文出版社1985年版。
    (清)谢永泰修,(清)程鸿诏等纂:同治《黟县三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7,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清)邵棠撰:《徽志补遗》,清嘉庆19年(1814)刻本。吴克俊、许复修:(民国)《黟县四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葛韵芬等修: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影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本江西府县志辑27-28,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石国柱、楼文钊修,许承尧纂:民国《歙县志》(影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1,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吴馨、洪锡范修,姚文柟等纂:民国《上海县续志》,1918年上海文庙南园志局刻本。
    吴馨等修,姚文柟纂:民国《上海县志》,1936年铅印本。
    何警吾主编:《徽州地区简志》,合肥:黄山书社1989年版。
    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黟县志》,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休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休宁县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姚裕廉、范炳垣纂修:《重辑张堰志》(影印本),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版。
    张充实等修,钱淦、袁希涛纂:民国《宝山县续志》(影印本),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
    张启秦纂辑、陆世益编、杨军益标点:《望仙桥乡志稿》,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殷聘尹编,王健标点:《外冈志》,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2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张承先著、程攸熙订:《南翔镇志》,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3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童世高编纂,许洪新、梅森标点:(民国)《钱门塘乡志》,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2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歙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绩溪县志》,黄山书社1998年版。
    绩溪县教育志编委会编:《绩溪教育志》,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
    胡祥翰:《上海小志上海乡土志夷患备尝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上海市奉贤县志修编委员会:《奉贤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
    上海市松江史志编纂委员会:《松江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
    上海市松江史志编纂委员会:《松江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
    上海市杨浦区志编纂委员会:《杨浦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出版。
    上海市黄浦区志委员会:《黄浦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出版。
    南市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市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出版。
    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通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上海博物馆图书资料室编:《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上海绮燕堂布业公所百年来事迹》,上海市档案馆藏,布业公所档案S232-1-14。
    《茶叶史料》,上海市档案馆馆藏,茶叶同业公会档案S357-3-1。
    《歙县旅沪同乡会第一届报告书》,1923年,上海档案馆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Q117—27—3。
    《徽宁旅沪同乡会第一届报告书》,1924年,上海图书馆馆藏。
    《徽宁旅沪同乡会第三届报告书》,1926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Y4-1-304。
    《上海市徽宁会馆章程》,1930年12月25日,上海市档案馆馆藏,上海市社会局档案Q6-9-110。
    《歙县旅沪同乡会第八届报告书》,1931年,上海档案馆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Q117—27—3。
    《歙县旅沪同乡会第九届报告书》,1931年,上海档案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Q117-27-3。
    《徽宁小学校校董调查表》,1931年,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徽宁小学档案Q235-1-1196。
    《事由:徽宁学校呈会为呈请学校立案》,1931年,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私立徽宁小校档案Q235-1-1196。
    《徽宁小学校校董会为请学校立案》,1931年,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私立徽宁小学档案Q235-1-1196。
    《私立徽宁小学任职教师履历表》,1931年,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私立徽宁小学档案Q235-1-1196。
    《严禁红丸案》,1932年1月18日,上海档案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Q117-27-3。
    《1936年徽宁会馆全体董事名册》,1936年11月,上海市档案馆馆藏,上海市社会局档案Q6-9-110。
    《星江敦梓堂謄清账册》,1936年,上海档案馆馆藏,星江敦梓堂档案Q202-2-753。
    《星江敦梓堂謄清账册》,1939年,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Q202-2-753。
    《上海市社会局茶输出同业公会成立案卷》,1945年4月-12月,上海市档案馆馆藏,上海市社会局档案Q6-34-346。
    《徽宁旅沪同乡会会员代表候选人名单》,1945年10月17日,上海档案馆馆藏,上海社会局档案Q6-5-964-78。
    《歙县旅沪同乡会会员名册》,1945年,上海档案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Q6-5-1034-1。
    《人民团体发起人履历表》,1946年,上海档案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Q6-5-1036。
    《婺源旅沪同乡会会员名册》,1946年,上海档案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Q6-5-1037。
    《黟县旅沪同乡会名册》,1946年,上海档案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Q6-5-1036。
    《呈为重组婺源旅沪同乡会祈核设立由》,1946年5月15日,上海档案馆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Q6-5-1037。
    《汪俊臣来之函为同乡汪荣介绍职务由》,1946年,上海档案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Q117—27—20。
    《汪裕泰茶号调查报告》,1946年4月26日,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Q78-2-14521。
    《为呈请浙江、安徽建设厅修筑杭徽公路以利商旅由》,1946年8月21日,上海档案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Q117—27—13。
    《歙县旅沪同乡会关于调解首安堂基地纠纷的函》,1947年,上海档案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Q117-27-16。
    《为呈请贵局配给疟疾药品阿地平奎宁丸以资施送由》,1947年6月29日,上海档案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Q117-27-20。
    《扑灭疟疾时疫运动会敬告家乡父老兄弟书》,1947年7月7日,上海档案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Q117-27-20。
    《为本局医药品已奉令拨交国防卫生等部,所请歉难供应,特复查照由》,1947年7月7日,上海档案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Q117-27-20。
    《许伯龙主任董事交来施药清册》,1947年10月28日,上海档案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Q117-27-20。
    《1947年徽宁会馆全体董事名册》,1947年11月,上海市档案馆馆藏,上海市社会局档案Q6-9-110。
    《上海市制茶工会代表名册、代表大会记录、第三分会成立大会报告表》,1948年,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Q-6-6-489。
    《人民团体理监事履历表徽宁旅沪同乡会》,1949年,上海档案馆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Q6-5-964-78。
    《歙县旅沪同乡会公函》,1949年,上海档案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Q117-27-1。
    《(大夏大学之生毕惠丰来函)为请求自助学费》,1950年1月19日,上海档案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Q117-27-20-120。
    《紧要通函》,1950年8月21日,上海档案馆藏,旅沪同乡会档案Q117-27-20-118。
    《徽宁会馆情况简介》,1950年8月29日,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号:Q118-1-5-27。
    《为徽宁小学拟增设晚班理合检附招生简章呈请核示由》,1950年9月,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B105-1-189。
    《上海市徽宁会馆1951年春季工作总结报告》,1951年,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号:Q118-1-7-103。
    《上海市私立歙县小学校创办人名表》,1951年12月,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旅沪同乡会档案Q117-27-21。
    《丹凤茶园演出广告》,《申报》1876年5月24日。
    《菜馆业谋组公所》,《申报》1922年10月15日。
    《徽浙长途汽车亟宜建设》,《申报》1923年3月3日。
    《徽宁同乡会成立大会纪》,《申报》1923年4月9日。
    《徽宁同乡会开会纪》,《申报》1923年5月22日。
    《歙县旅沪同乡昨开评议会》,《申报》1923年6月4日。
    《徽宁同乡会发动弥兵大会》,《申报》1923年8月15日。
    《徽宁弥兵会委员会记》,《申报》1923年8月23日。
    《旅沪皖人阻止皖马借欵徽宁弭兵会致银行公会函》,《申报》1923年8月26日。
    《徽宁弥兵会委员会纪》,《申报》1923年9月18日。
    《安徽绩溪旺川曹氏纂修宗谱》,《申报》1923年11月9日。
    《徽宁同乡会巩固和平之通电》,《申报》1924年1月27日。
    《休宁隆阜筹募东原图书馆》,《申报》1924年2月22日。
    《徽宁旅沪同乡会消息》,《申报》,1924年3月26日。
    《徽宁会馆义冢》(照),《申报》1924年4月17日。
    《皖人保护斜桥义冢》,《申报》1924年4月17日。
    《皖人力争粤省公产电》,《申报》1924年4月17日。
    《歙县旅沪同乡会开会记》,《申报》1924年4月22日。
    《徽州旅沪学会开会记》,《申报》1924年4月29日。
    《徽宁同乡会理事会记》,《申报》1924年5月17日。
    《徽宁医院筹备会纪》,《申报》1924年5月27日。
    《徽宁同乡会紧急会议》,《申报》1924年7月9日。
    《安徽同乡会致函法公庙函》,《申报》1924年8月5日。
    《吴载寿被殴毙命案之检验》,《申报》1924年8月10日。
    《歙县同乡会紧急会议纪》,《申报》1924年8月10日。
    《徽宁同乡会紧急会纪》,《申报》1924年8月11日。
    《徽宁同乡会开会纪》,《申报》1924年8月18日。
    《徽宁同乡会开会纪》,《申报》1925年3月19日。
    《徽宁同乡会开会纪》,《申报》1925年4月24日。
    《徽宁同乡会函请保释巴泽田》,《申报》1925年4月26日。
    《徽宁同乡会理事会纪》,《申报》1925年4月27日。
    《胡适之博士在徽社演讲记》,《申报》1925年10月19日。
    《发展徽宁交通之新消息》,《申报》1926年7月31日。
    《徽宁同乡会夜校将开学》,《申报》1926年9月8日。
    《各同乡会消息》,《申报》1926年10月4日。
    《制茶工人大批赴沪》,《申报》1927年5月22日。
    《徽宁旅沪同乡会向安徽建设厅请愿》,《申报》1928年7月17日。
    《各同乡会消息》,《申报》1929年1月15日。
    《徽报召请通讯员、分销处启事》,《申报》1929年4月17日。
    《徽宁会馆收容屯溪灾民》,《申报》1929年4月27日。
    《胡庆余堂雪记药号郑重声明》,《申报》1929年6月22日。
    《徽宁医院临时施诊所开幕》,《申报》1929年7月14日。
    《徽宁旅沪同乡会为代收慰劳前方将士物品并敬告避难同乡启事》,《申报》1932年2月4日。
    《徽宁旅沪同乡会为调查被害同乡征募救济捐款并遣送被难同乡回籍通告》,《申报》1932年3月7日。
    《黟县旅沪同乡会第三届征求会员通告》,《申报》1932年5月17日。
    《徽州大名医金敕辰到沪》,《申报》1932年7月4日。
    《新到徽州国医金敕辰诊例》,《申报》1932年7月6日。
    《会宁会馆:征募医院基金二次揭晓》,《申报》1932年12月6日。
    《杭徽公路工竣》,《申报》1933年11月20日。
    《婺源光泽划归赣省管辖》,《申报》1934年6月18日。
    《婺人力争改省问题》,《申报》1934年6月25日。
    《黄山国学社征求学员》,《申报》1938年11月5日。
    《今后的微音》,《微音月刊》第14期。
    《女子新模范》,《微音月刊》第14期。
    《暑期中所望于回里的同志》,《微音月刊》第14期。
    《贞节》,《微音月刊》第15期。
    《绩溪二都的教育界》,《微音月刊》第15期。
    《可怜的徽州教育界》,《微音月刊》第15期。
    《亟宜提倡徽州女子教育的我见》,《微音月刊》第16期。
    《社务报告》,《微音月刊》第16期。
    《与胡君卓林一席话》,《微音月刊》第16期。
    《吾黟的感言》,《微音月刊》第16期。
    《黟县社会之一斑》,《微音月刊》第17、18期合刊。
    《参观望云初级小学展览游艺二会记》,《微音月刊》第17、18期合刊。
    《改造乡土教育的我见》,《微音月刊》第17、18期合刊。
    《我们徽州的平民教育》,《微音月刊》第17、18期合刊。
    《调查:绩溪面馆业的历史》,《微音月刊》第17、18期合刊。
    《吾绩的大害》,《微音月刊》第19期。
    《徽州演赌博戏的祸害》,《微音月刊》第19期。
    《安徽民智促进会成立大会宣言》,《微音月刊》第19期。
    《教育界程度问题》,《微音月刊》第19期。
    《读微音第十七八期合刊以后》,《微音月刊》第19期。
    《我从前做学徒的经过》,《微音月刊》第19期。
    《闻家乡近来大赌有感》,《微音月刊》第20期。
    《新年生活与前程》,《微音月刊》第20期。
    《赌博的结局》,《微音月刊》第20期。
    《我黟之丧礼恶俗谈》,《微音月刊》第20期。
    《一封信》,《微音月刊》第20期。
    《黟县急于需要的人才》,《微音月刊》第20期。
    《徽州中等教育和职业问题》,《微音月刊》第20期。
    《鸦片烟》,《微音月刊》第21、22期合刊。
    《为婚姻牺牲的一个女子》,《微音月刊》第21、22期合刊。
    《论徽州亟宜创办长途汽车》,《微音月刊》第21、22期合刊。
    《希望徽州各小学添办儿童图书馆》,《微音月刊》第21、22期合刊。
    《促成徽浙长途汽车的我见》,《微音月刊》第23、24期合刊。
    《徽社调查表》,《微音月刊》第23、24期合刊。
    《徽州少年回乡运动》,《微音月刊》第23、24期合刊。
    《我对于屯昌汽车路办理的意见》,《微音月刊》第25期。
    《徽河苦》,《微音月刊》第25期。
    《我对于中国女子早婚和守节的意见》,《微音月刊》第25期。
    《言论:徽馆亟宜改进说》,《微音月刊》第25期。
    《绩溪私塾问题》,《微音月刊》第25期。
    《徽州教育与报纸》,《微音月刊》第26期。
    《我们女子为什么要读书》,《微音月刊》第26期。
    《绩溪县立女学十周纪念会之一瞥》,《微音月刊》第26期。
    《本刊宣言》,《微音月刊》第27期。
    《到乡间去!》,《微音月刊》第27期。
    《介绍徽州名医柯湘帆先生》,《微音月刊》第28期。
    《徽州急待举办之四大社会事业》,《微音月刊》第29、30期合刊。
    《绩溪县图书馆已正式成立》,《微音月刊》第29、30期合刊。
    《本刊宣言》,《微音月刊》第29、30期。
    《图书馆与教育》,《微音月刊》第29、30期合刊。
    《徽州人的新使命》,《微音月刊》第31、32期合刊。
    《徽州同胞应有的新觉悟》,《微音月刊》第31、32期合刊。
    《旅沪同乡之和平运动》,《微音月刊》第31、32期。
    《对于徽宁和平会结束之感言》,《微音月刊》第31、32期合刊。
    《歙县西乡塾师讲学》,《安徽俗话报》1904年第4期。
    商务印书馆辑:《上海指南》,商务印书馆宣统元年(1909年)版。
    商务印书馆辑:《上海指南》,商务印书馆民国元年(1912年)版。
    《我对于丧礼的改革》,《新青年》6卷6号,1919年11月。
    《银行公会复徽宁弭兵会函》,《爱国报》1923年第8期,第26-27页。
    《会务报告》,《黟山青年》1923年春季刊,1923年3月。
    《我的订婚的经过》,《进德季刊》1924年第3卷,第1期。
    《一个简单的婚礼》,《进德季刊》1924年第3卷,第1期。
    《黟山青年责任的支配与事实上的改造及建设》,《黟山青年》秋季季刊,1924年10月。
    《改良续娶及再醮之刍言》,《黟山青年》(冬季季刊),1926年1月。
    《黟县人富于守旧性是黟县教育上的一大阻碍》,《黟山青年》(冬季季刊),1926年5月。
    《破坏公益果有其人耶》,《黟山青年奋斗特刊》1927年第5期。
    《安徽绩溪旺川农村概况》,《农学杂志特刊第三种》1929年第5、6期合刊。
    《休宁月潭朱氏修谱通告》,《徽报》1929年4月4日。
    《黟县义务教育进行计划书》,《黟山青年》(春夏两季合刊),1929年8月。
    《徽州女子胡莲香诉夫汪企香重婚》,《社会日报》1931年2月14日。
    《黟山青年励志会立青年图书馆启》,《黟山青年》第9卷第3期,1930年3月1日。
    《为禁烟当局进一言》,《黟山青年》第10卷第5期,1931年5月。
    《吾珍无用之地》,《乡潮:彩县旅芜同乡会季刊》1932(1)。
    《婺源迷信奇俗》,《兴华》1933年第30卷,第9期。
    《徽州馆与广东馆》,《时事汇报》1934年(3)。
    《婺源改隶赣省》,《人言周刊》1934年第26-50期。
    《婺源同乡呈送蒋委员长,反对划婺归赣管辖》,《新闻报》,1934年6月29日。
    《旅沪皖团体招待报界》,《新闻报》1934年7月6日。
    《徽州的妇女》,《新安月刊》1935年。
    《徽宁医院热心公益》,《皖事汇报》1936年第26-27期,第14页。
    《徽州又入恐慌状态》,《皖事汇报》1936年,第24-25期。
    《徽宁医院已缓停办》,《皖事汇报》1936年第1-2期,第23页。
    《安徽婺源同乡会请筑长途汽车路》,《道路月刊》第25卷,第2号。
    《公路通车后之徽州》,《道路月刊》1936年第51卷,第3期。
    《徽馆在上海》,《上海生活》1938年第6期。
    《酒菜馆业》,《商业月报》1940年第20卷,第2期。
    《书记待聘》,《职业与教养》1941年第3卷,第12期。
    《汪孟舟——出版界人物印象之一》,《大公报出版界》,1947年8月10日。
    《我与新书业——答萧聪先生》,《大公报出版界》,1947年8月24日。
    《徽州治安问题》,《新安月刊》第1卷第6期。
    《小菜场买物之拥挤》,《图画日报》,第91号。
    上海社会局编:《上海之茶业》,《社会月刊》第2卷第1号。
    (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明)顾炎武撰:《天下郡国利病书》,《续修四库全书》五九五《史部地理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明)戴廷明、程尚宽等撰:《新安名族志》,黄山书社2004年版。
    (明)汪道昆撰:《太函集》,胡益民、余国庆点校,黄山书社2004年版。
    (清)凌应秋:《沙溪集略》,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17,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1990年版。
    (清)朱文炳撰:《海上光复竹枝词》,民国第一图书局1913年版。
    (清)褚华:《沪城备考》,1878年上海申报馆铅印本。
    (清)赵吉士著:《寄园寄所寄》,黄山书社2008年版。
    (清)詹鸣铎著、王振忠整理:《我之小史》,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方西畴:《新安竹枝词》,清乾隆间刻本。
    吴日法:《徽商便览》,民国八年(1919年)铅印本。
    民国《徽宁思恭堂征信录》,民国六年(1917年)石印本。
    《思义堂征信录》,民国六年(1917年)石印本。
    胡存庆:《黟县乡土地理》,民国14年(1925年)铅印本。
    《上海徽宁会馆特刊》南洋印刷所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印。
    上海程裕新茶号:《茶叶分类品目》,1929年10月编印。
    王定九编:《上海门径》,中央书店1937年版。
    《绩溪旅沪同乡会报告书》,1934年,安徽省图书馆馆藏。
    婺源旅沪同乡会编印:《力争婺源管辖案牍汇编》,上海图书馆馆藏。
    刘汝骥:《陶甓公牍》,《官箴书集成》第10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葛元煦、黄式权、池志澂著:《沪游梦影、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胡适:《胡适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胡适:《四十自述》,远流出版事业公司1986年版。
    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张静庐:《在出版界二十年》,《民国丛书》第2编《历史地理类》86,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编:《新安医籍丛刊》,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
    欧阳发,洪钢著:《安徽竹枝词》,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版。
    王乐匋主编:《新安医籍考》,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
    张玉才《新安医学》,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歙县《郑氏宗谱》,明万历稿本。
    胡祖德等纂修:《胡氏家乘》,1917年石印本,上海图书馆馆藏。
    吴运昌辑:《延陵宗谱》(不分卷),1931年石印本,上海图书馆馆藏。
    黄端履编:《金山黄氏族谱》,清宣统二年(1910年)铅印本,上海图书馆馆藏。
    民国《周邦头周氏族谱正宗》,民国十九年(1930年)活字本。
    朱承铎编纂:《新安月潭朱氏族谱》,民国二十年(1931)年木活字本。
    鲍存良纂修:歙县《新馆鲍氏著存堂宗谱》,清光绪元年木活字本。
    《宅坦重修族谱》,1921年本。
    胡维平等编纂:《龙井春秋》(内部发行),2001年。
    俞昌泰:《江西省婺源县思口镇西冲村俞氏家谱》,上海图书馆馆藏。
    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85年版。
    安徽省博物馆编:《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总商会组织史资料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上海市文史馆、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上海地方史资料》(三),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出版。
    黄苇等编:《近代上海地区方志经济史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
    陆坚心、完颜绍元:《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出版。
    上海通社编:《旧上海史料汇编》,(上、下)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
    彭泽益主编:《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中华书局1995年版。
    歙县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歙县文史资料》(1-6辑)。
    绩溪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绩溪文史资料》(1-4辑)。
    婺源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婺源文史资料》(1-4辑)。
    黟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黟县文史资料》(1-3辑)。
    祁门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祁门文史资料》(1-2辑)。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屯溪文史资料》(1-4辑)。
    邵之惠主编:《绩溪徽商》以及续一、续二、续三,内部发行。
    (法)丹尼尔罗什著、杨亚平等译:《启蒙运动中的法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高家龙著、程麟荪译:《大公司与关系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美)顾德曼著,宋钻友译、周育民校:《家乡、城市和国家—上海的地缘网络与认同,1853—193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美)韩起澜:《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美)罗伯特达恩顿著、萧知纬译:《拉莫莱特之吻:有关文化史的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罗伯特达恩顿著、周小进译:《催眠术与法国启蒙运动的终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日)藤井宏:《新安商人的研究》,傅衣凌、黄焕宗译,载《江淮论坛》编辑部编《徽商研究论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日)小浜正子著、葛涛译:《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卞利:《明清徽州社会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常建华:《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陈橹:《民国时期上海苏北人问题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陈学文:《徽商与徽学》,方志出版社2003年版。
    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傅为群:《老上海的当铺与当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人民出版社1956版。
    高红霞《上海福建人研究(1843-1953)》,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高寿仙:《徽州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郭绪印:《老上海的同乡团体》,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
    胡颂平编:《胡适晚年谈话录》,中国友谊出版社1993年版。
    姜进、李德英主编:《近代中国城市与大众文化》,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
    姜进主编:《都市文化中的现代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乐正:《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1860-1910)》,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李家驹:《商务印书馆与近代知识分子文化的传播》,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李瑊:《上海的宁波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李欧梵著、毛尖译:《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刘淼辑译:《徽州社会经济史译文集》,黄山书社1987年版。
    刘志琴:《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陆发春编:《胡适家书》,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商务印书馆编:《商务印书馆一百年》,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上海档案馆:《一九二七年的上海商业联合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邵之惠、洪璟、张脉贤著:《徽菜》,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史宇广主编:《中国中医人名辞典》,中国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宋钻友:《广东人在上海(1843-194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孙逊、杨剑龙主编:《都市空间与文化想象》,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唐力行:《徽州宗族社会》,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唐力行:《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72页。
    唐力行主编:《苏州与徽州:区域互动与社会变迁(16-20世纪)》,商务印书2007年版。
    唐艳香、褚晓琦:《近代上海饭店与菜场》,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
    唐振常主编:《上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陶方宣编著:《胡适的圈子》,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7月版。
    汪原放:《回忆亚东图书馆》,学林出版社1983年版。
    王日根:《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王余光、吴永贵、阮阳著:《中国新图书出版业的文化贡献》,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王振忠:《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新发现的16至20世纪民间档案文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三联书店1996年版。
    王振忠:《明清以来徽州村落社会史研究:以新发现的民间珍稀文献为中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吴承联:《旧上海茶馆酒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谢国兴:《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安徽卷(1860-1937)》,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1991年版。
    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熊月之著:《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
    徐鼎新、钱小明:《上海总商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徐矛:《中国十大买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徐雪筠译编:《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
    许纪霖、罗岗等:《城市的记忆——上海文化的多元历史传统》,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版。
    薛毅主编:《西方都市文化研究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颜振吾编:《胡适研究从录》,三联书店1989年版。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张国辉:《晚清钱庄和票号研究》,中华书局1989年版。
    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张海鹏等:《中国十大商帮》,黄山书社1993年版。
    张开敏主编:《上海人口迁移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张湘炳著:《史海抔浪集——陈独秀并辛亥革命问题研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版。
    张仲礼主编:《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赵华富编:《首届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文集》,黄山书社1996年版。
    郑亦芳:《上海钱庄(1843—1937)——中国传统金融业的蜕变》,“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1981年版。
    周绍泉、赵华富主编:《’95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周绍泉、赵华富主编:《’98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周晓光、李琳琦:《徽商与经营文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版。
    朱邦兴等编:《上海产业与上海职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朱国栋、王国章:《上海商业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朱国宏:《中国的海外移民:一项国际迁移的历史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朱世良等主编:《徽商史话》,黄山书社1992年版。
    朱万曙:《论徽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朱英:《商业变革中的文化变迁——近代上海商人与“海派”文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日)松浦章:《徽商汪宽也与上海棉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4期。
    (日)新宫学、杨宁一译:《明末清初苏州府常熟县的同业组织与徽州商人》,《江淮论坛》1996年第2期。
    安涛:《干巷:明清以来江南一个移民市镇的社会关系网络》,《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鲍杰、苏绍周:《一个鸭蛋发家的百万富翁》,《江淮文史》1993年第1期。
    陈新:《胡适说的上海话》,《上海滩》2010年第4期。
    程极平:《徽商随时代而发展》,《徽州学丛刊》第2辑。
    储德天、徐松如:《从歙县旅沪同乡会组织来看社会变迁》,《黄山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戴鞍钢:《近代上海都市文化对市郊农村的辐射》,《历史教学问题》2008年第3期。
    方光禄:《清代侨寓徽商土著画的个案观察——以上海嘉定望仙桥乡土志为中心》,《黄山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冯剑辉:《近代徽商地缘网络研究——以上海同乡组织为例》,《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高红霞:《近代上海福建人群体结构与特点》,《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葛剑雄:《创造人和——新旧上海移民的比较》,上海证大研究所编著《新上海人》,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
    葛循猿:《回忆父亲葛湘三》,《稼研会刊》第87期。
    黄攸立:《源远流长的新安医学》,张秉伦等主编《科技集粹》,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江礼旸:《“浓油赤酱”从何而来——徽菜是上海本帮菜的源头》,《食品与生活》2008年第6期。
    江平:《徽州,我们的故乡——三代婺源学人的徽州情结》,《江淮文史》2006年第5期。
    江平:《婺源与徽州的历史文化渊源》,《江淮文史》2003年第4期。
    姜斌:《旧时上海商业中的帮口》,《民国春秋》1994年第5期。
    金星:《婺源回皖运动的政策网络分析》,复旦大学行政管理专业2011年硕士论文。
    李长莉:《社会文化史的兴起》,《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李纳森:《胡适与五四时期的丧葬礼仪改革》,《求索》1997年第3期。
    李甜:《“纸业大王”詹沛霖小传》,《徽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
    刘芳正、刘效红:《明清以来徽州茶商在上海》,《枣庄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刘家富:《近代旅沪徽商的“乡土之链”——徽宁会馆述论》,《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刘石吉:《一九二四年上海徽帮墨匠罢工风潮——近代中国城市手艺工人集体行动之分析》,《江淮论坛》1989年第1期。
    刘士铣:《旧上海房地产巨擘——程霖生程贻泽叔侄破产记》,《上海志鉴》1996年第2期。
    刘志琴:《社会史的复兴与史学变革》,《史学理论》1988年第3期。
    马勇虎:《徽州商人的分层研究》,《黄山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潘荣华、杨芳:《清末民初留日医学生报刊传播西医活动述论》,《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1年第3期。
    邵之惠、胡清宇、方军:《胡适与家乡殡葬改革》,《皖南晨刊》2012年5月10日。
    宋钻友:《从会馆、公所到同业公会的制度变迁——兼论政府与同业组织现代化的关系》,《档案与史学》2001年第3期。
    孙祥伟:《政治博弈与省籍矛盾——以婺源回皖运动为中心的考察》,《黑龙江史志》2009年第24期。
    唐力行、申浩:《地方记忆与江南社会生活图景——评<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唐力行:《20世纪上半叶中国宗族组织的态势——以徽州宗族为对象的历史考察》,《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唐力行:《从抗战前夕杭州的徽商看商人组织向血缘化的回归——兼论国家、民间社团、商人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学术月刊》2004年第5期。
    唐力行:《胡适:徽州历史上的第三个文化伟人——试析胡适与徽州文化》,收于《现代学术史上的胡适》,三联出版社1993版。
    唐力行:《胡铁花年谱述略》,《安徽史学》1987年第4期。
    唐力行:《徽商在上海市镇的迁徙与定居活动》,《史林》2002年第1期。
    唐力行:《徽州方氏与社会变迁》,《历史研究》1995年第1期。
    唐力行:《徽州旅沪同乡会的近代社会保障功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唐力行:《论徽商与封建宗族势力》,《历史研究》1986年第2期。
    唐力行:《论徽州宗族社会的变迁与徽商的勃兴》,《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2期。
    唐力行:《延续与断裂:徽州旅沪同乡会与社会变迁(1923-1953)》,《历史研究》2011年第3期。
    唐立宗:《区改划与省籍情结——1934至1945年婺源改隶事件的个案分析》,《中国知识分子与近代社会变迁:第五届两岸三地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发表会论文集》(2004年9月,南京)。
    汪汉水、耿培炳:《胡钟吾与胡适的老乡情结》,《胡适研究通讯》2008年第4期。
    汪文:《胡适为我父亲取名字》,《中国老年报》2009年1月14日。
    汪原放:《我在家乡绩溪读书时的老师和同学》,《宣城文史》2007年第2期。
    王国键:《论五口通商后徽州茶叶贸易重心转移》,《安徽史学》1998年第3期。
    王廷元:《徽商与上海》,《安徽史学》1993年第1期。
    王振忠:《徽商的一张身份证》,《中华读书报》1999年11月1日。
    王振忠:《徽州商业文化的一个侧面——反映民国时期上海徽州学徒生活的十封书信》,《复旦学报》1999年第4期。
    王振忠:《上海徽州典当商生活一瞥——民国时期婺源方氏典商信函研究》,《上海研究论丛》第13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王振忠:《徽州旅浙硖石同乡会与〈徽侨月刊〉》,《福建论坛》2001年第2期。
    王振忠、赵力:《明清时代南京的徽商及其经营文化》,《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王振忠:《清代、民国时期江浙一带的徽馆研究——以扬州、杭州和上海为例》,《明清以来江南社会与文化论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5月版。
    吴仁安:《论明清徽商在上海地区的经营活动与历史作用》及(续),《大连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2000年第5期。
    吴永甫:《南翔镇的徽商》,《上海农村经济》2006年第5期。
    吴永贵:《汪孟邹:行走于文化风云之间》,《光明日报》2007年1月27日。
    谢慧:《胡适与上海亚东图书馆》,《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5年第4期。
    徐华炳:《区域移民及其社会史价值》,《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6期。
    许纪霖:《上海城市文化的多歧性格》,《文汇报》2009年9月5日
    徐建平:《互动:政府意志与民众意愿——以民国时期婺源回皖运动为例》,《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1辑。
    徐雁平:《胡适与上海亚东图书馆》,《编辑学刊》1995年第5期。
    杨浩:《胡适与婺源历史上的回皖运动》,《徽州社会科学》1988年第2期。
    易竹贤:《胡适与上海》,《书城》1995年第6期。
    俞昌泰口述,何建木、张启祥整理:《一个徽商后代的回忆》,《史林》2006年增刊。
    张朝胜:《民国时期的旅沪徽州茶商——兼谈徽商衰落问题》,《安徽史学》1996年第2期。
    张利民:《中国近代城市文化的乡村情结》,《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9月1日。
    张小坡:《民国时期旅外徽州人所办刊物与改造徽州社会的舆论动员》,《安徽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张小坡:《社会转型与近代徽州乡村妇女生活的变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张燕华、周晓光:《论道光中叶以后上海在徽茶贸易中的地位》《历史档案》1997年第1期。
    章亚光:《胡适<四十自述>中的绩溪方言》,《徽州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郑重:《“海派”和海上画派”》,《文汇报》2009年9月27日。
    周鸣雷:《歙县旅沪同乡会》,《上海地方志》1992年第4期。
    邹振环:《西餐引入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空间的开拓》,《史林》2007年第4期。
    蔡玲存:《徽商的近代发展与式微——以其在上海的活动为例》,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同等学力硕士学位论文。
    冯剑辉:《近代徽商研究——以1830-1949为中心》,山东大学中国近代史专业2008年博士论文。
    黄益军:《从<申报>看晚清上海城市娱乐业的发展(1872-1911)》,苏州大学2007年专门史硕士论文。
    刘芳正:《民国时期上海徽州茶商与社会变迁》,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09年硕士论文。
    刘家富:《传承与变迁:近代徽商转型研究——以旅沪徽商及其社会生活互动》,上海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09年博士论文。
    沈树永:《徽宁同乡会研究》,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08年硕士论文。
    张萍:《从<徽州千年契约文书>看清代徽州民间纠纷和诉讼》,厦门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06年硕士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