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事关国家前途命运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是事关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工程。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状况和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还有着较大的差距,究其深层次缘由,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的缺失和不足。动力“供不应求”已经严重制约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纵深推进,不解决动力问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将难以改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问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核心问题和根本问题。
     本文从定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的概念入手,通过梳理有关动力的代表性理论,明晰动力形成的进程和条件,进而分析动力的本质和特征,并以系统观为指导,开创性地建构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系统。在此基础上,探究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阻力,从而深入挖掘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因素。本文在全面审视了由根本动力、基本动力、主体动力和阻力构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系统后,探究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动力增强与阻力克除的基本途径。鉴于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大主体动力,本文通过对教育者个人行为动力生成要素、促生路径、构成因素等的分析,揭示教育者个人行为动力产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对策来考察教育者的个人行为动力;通过归纳教育者组织行为动力形式,分析组织动力因素对组织动力强度的影响来考察教育者的组织行为动力;通过探究动力的生成机制、主要来源及实现过程来考察教育对象动力。本文基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动力与阻力的分析,提出了增强动力与克除阻力的基本途径,即树立社会导向,践行党的宗旨;加强主体动力激励力,充分发挥合力育人功能;设计并不断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到位等。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tive power of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key and basi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It is started with the concep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tive power in this paper, combed the relative representative theories of motive power, cleared the formation process and condition of motive power, further analyzed the ess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otive power, and pioneer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ower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direction of systematic perspective. Based on the above, it is explored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premis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alyzed the various resistanc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deeply probed into the power factors which push forwar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is paper, after it is roundly inspected the dynamical system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hich is composed of radical power, basic power, main power and resistance. I explored the basic approach which strengthened the motive power and overcomed the resistance. Since the educator and education objects mainly motivates th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ower generated elements of the personal behavior of the educators, growth-promoting path, constituent factors, etc, in order to reveal the problems which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ors' individual power gener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to study education individual behavior motivation; educator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power can be inspected by inducting educators'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alysis of dynamic form and analyzing the influence of organizational power intensity caused by organization dynamic factors; the education object power can be investigated by exploring the power generation mechanism, main sources and the process of realiz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ower and resistance,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basic approach which strengthened the motive power and overcomed the resistance, that is, to establish the social orientation and practice the tenet of the party;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ors and educational objects excitation force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joint forces; to design and optimize mechanism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team construction; to ensure adequate suppl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引文
① 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② 王礼湛,余潇枫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修订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247.
    ③ 王礼湛,余潇枫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修订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254.
    ④ 周晓波.激励原则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驱动力[J].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
    ⑤ 马奇柯.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J].江汉论坛,2004,(9).
    ⑥ 李海林.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动力探源[J].江苏高教,1994,(4).
    ① 刘居安.论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
    ② 邵献平.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新论[J].探索,2006(5).
    ① 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07-208.
    ② 张全兴,武炎,单舒平.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保障机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6(3).
    ③ 刘居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问题探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4).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
    ③ 奥塔·锡克.经济-利益-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263.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87.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4.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7-568.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592.
    ②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73.
    ③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73.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4.
    ①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47.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5.
    ①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78-479.
    ②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77.
    ① 张雯.试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动力原则[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19.
    ① 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82-183.
    ① 刘沧山.中外高校思想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①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07-208.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5.
    ① 张耀灿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6.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① 郑水泉.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战略意义[J].高校思想政治教育,2005(3):16.
    ①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0.
    ① 曾祖明,陈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的前提审视[J].理论学刊,2009(9).
    ① 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地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z].1952.
    ① 颜吾佴: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两大困境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94-95.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3.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95.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0.
    ① 景中强.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46.
    ①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②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226.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3.
    ①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34.
    ① 王长铭,吴春庭.领导学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2.
    ① 梁远海.着力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层次关系[J].高教论坛,2003(5):35-36.
    ① 青木昌彦著,周黎安译.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6.
    ①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等著,毛寿龙译.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前言部分.
    ② 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个如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20-226.
    ① 颜吾佴.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两大困境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94-95.
    ① 曲建武等.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素质与能力建设的研究报告[R].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个如何”研究:247-253.
    ① 刘居安.论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
    ②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个如何”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7.
    ① 秦涛,曹光远.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调研[J].思想教育研究,2009(6):63.
    ① 程荣晖.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剖析[J].学理论,2010(16):175.
    ①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34.
    ① 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56:58-59.
    ② 出自《论语·雍也》。
    ① 秦涛,曹光远.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调研[J].思想教育研究.2006(6):65.
    ① 秦涛,曹光远.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调研[J].思想教育研究,2006(6):65.
    ① 陆国均,陆军.管理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66-267.
    ② 刘居安.论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
    ① 尔雷格尔和斯洛克姆.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86-187.
    ① 刘思达.职业自主性与国家干预[J].社会学研究.2006(1):46.
    ② 罗海燕,冯建.从职业自主性反思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的发展[J].理工高教研究.2009(3):9-12.
    ① 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个如何”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7.
    ① 刘居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问题探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4).
    ①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76-277.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51,232.
    ① 刘居安.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5):43-45.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574.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2.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① [美]埃利诺·奥斯特罗姆,拉里·施罗德和苏珊·温著,毛寿龙译.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11.
    ① 乔学斌,陈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对策研究[J].江苏高教,2010(5).
    ① 李尚群.高校德育的现代困境[J].高等农业教育,2004(7).
    ① 颜吾佴.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两大困境及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5).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奥塔·锡克.经济-利益-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2]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3]王礼湛,余潇枫.思想政治教育学(修订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14]蒋丽君.管理学原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15]孙志成、孙皓.管理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16]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7]洪铁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M].人民出版社,2005.
    [18]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9]廉永杰等.转型期高校德育新论[M].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
    [20]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1]沈国权著.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2]李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23]赵康太.当代思想理论教育前沿问题纵横[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4]徐国亮.思想政治教育——基于新视野的系统分析[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25]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6]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7]刘沧山.中外高校思想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8]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9]景中强.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0]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32]王长铭,吴春庭.领导学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
    [33]青木昌彦著,周黎安译.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6.
    [34]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等著,毛寿龙译.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35]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个如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20-226.
    [36]黑格尔著.历史哲学[M].上海:三联书店,1956.
    [37]陆国均,陆军.管理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8]尔雷格尔,斯洛克姆.组织行为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39]周中之,石书臣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探微[M].人民出版社,2009.
    [40]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1]曲建武等.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素质与能力建设的研究报告[R].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个如何”研究:247-253.
    [42]高等教育文献法令汇编(1949年一1952年)[C].高等教育部办公厅.
    [43]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地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Z].1952.
    [44]梁金霞,包金玲.关于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2):15-22.
    [45]周晓波.激励原则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驱动力[J].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
    [46]马奇柯.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J].江汉论坛,2004(9).
    [47]李海林.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动力探源[J].江苏高教,1994(4).
    [48]刘居安.论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
    [49]邵献平.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新论[J].探索,2006(5).
    [50]张全兴,武炎,单舒平.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保障机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6(3).
    [51]刘居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问题探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4).
    [52]张雯.试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动力原则[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
    [53]王颖.试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三重形态及其主体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12).
    [54]刘居安.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0):42-45.
    [55]郑水泉.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战略意义[J].高校思想政治教育,2005(3).
    [56]曹祖明,陈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的前提审视[J].理论学刊,2009(9).
    [57]颜吾佴.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两大困境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
    [58]梁远海.着力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层次关系[J].高教论坛,2003(5).
    [59]秦涛,曹光远.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调研[J].思想教育研究.2009(6).
    [60]刘思达.职业自主性与国家干预[J].社会学研究.2006(1):46.
    [61]罗海燕,冯建.从职业自主性反思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的发展.理工高教研究[J].2009(3).
    [62]刘居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问题探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4).
    [63]刘居安.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5).
    [64]虞晖.试论完善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的三个环节[J].前沿,2005(2).
    [65]陈建龙等.社会热点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J].保卫学研究,2002(2).
    [66]张耀灿.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67]乔学斌,陈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对策研究[J].江苏高教,2010(5):116-117.
    [68]张劲.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2):84-86.
    [69]何会宁.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的构建[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96-198.
    [70]冯立磊.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环境的要求[J].前沿,2005(9):197-199.
    [71]秦在东,赵君.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9)65-67.
    [72]刘居安.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功能[J].2005年4月总第20卷第2期,30-31.
    [73]刘居安.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深层———表层结构[J].前沿,2005(2):103-105.
    [74]刘居安.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结构层面的张力关系[J].教育探索,2005(5):76-78
    [75]刘居安.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系统的结构及其管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9):19-20.
    [76]张立.对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4):80-81.
    [77]饶慧.新形势下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3):106-108.
    [78]张雯.试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动力原则[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报,2003(4):19-21.
    [79]张栓兴,武炎,单舒平.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保障机制[J].理论导刊,2006(3).
    [80]虞晖.试论完善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的三个环节[J].前沿,2005(2):95-99.
    [81]肖蕊,肖永红.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动力和源泉[J].观察与思考,2008(6):43-44.
    [82]杨媚,杨方.从静力学角度纵向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系统[J].绥化学院学报,2009(3):150-152.
    [83]徐燕.从利益认同到价值认同[J].成功,2012(2):142-143.
    [84]李裕福,刘小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隐性”教育的作用[J].江西教育科研,2005(9):23-24.
    [85]闫彩红.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发展特点[J].教书育人,2009(12):78-79.
    [86]林建辉.当前社会环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9):98-100.
    [87]李杨,张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体方法初探[J].成功,2008(12):130.
    [88]郝英奇,刘金兰.动力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发展趋势[J].暨南学报.2006(6).50-56.
    [89]乔学斌,胡广来.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江苏高教,2011(5):110-111.
    [90]张杰,胡庭胜.高校辅导员工作动力系统分析及其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5):97-99.
    [91]李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五个课堂”[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1(1):95-96.
    [92]何琪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0):248-249.
    [93]李嘉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法探索[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0(3):68-70.
    [94]陈华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有效途径的探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5(6):111-114.
    [95]刘贺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校园环境建设的内容和原则[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5(6):66-67.
    [96]王忠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2):47-48.
    [97]胡新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6):52-53.
    [98]叶溪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2):170-179.
    [99]周思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8):150-152.
    [100]高立伟,郑懿.精致化工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然追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9).
    [101]洪飞.大学生思政教育亟待解决的体制机制问题[J].现代交际,2012(03).
    [102]陈艳平.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研究[J].传承,2011(12).
    [103]房亚兵.以创新体制机制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06).
    [104]李岩,王友明.论高校整体育人体系的四维建构[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105]王克冬.论高校构建全员育人的体制机制和实践格局[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0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