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利比亚政治中的部落因素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论述的是利比亚政治进程各时期的部落因素。利比亚领土上最初的土著民以部落为生存单位。地广人稀的地势条件、恶劣的自然环境、异族统治经历以及阿拉伯人的强势侵入使得部落社会结构在利比亚最终确立。此后,部落因素贯穿利比亚政治进程中的各个阶段,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利比亚独立前曾先后处于多个异族的统治下。在沦为殖民地前,利比亚三地大部分时间内处于不同异族的统治下,且多为摄政统治,三地间及各自部落间都缺乏联系,自成一体,部落民众多处于分散的自由生活状态。意大利殖民统治时期,殖民者对利比亚不同地区、不同部落分而治之,以维持殖民统治并实现统治利益,客观上强化了利比亚民众的部落意识。
     独立后,利比亚各地区和部落依旧缺乏统一国家归属感。伊德里斯王朝时期,利比亚实现了伊斯兰国家的初步建构,但由于统治者的消极无能,未能改变部落意识大于统一国家意识的状况。卡扎菲统治时期内经历了对部落态度的转变。统治前期,他希望加强国家的统一意识,淡化部落意识,采取激进的革命民族主义治理国家,摒弃落后的“部落等级制”。当理想破灭,他回归部落统治,实行偏颇的部落政策,引发民怨,客观上强化了利比亚强社会弱国家的状况。
     爆发于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使卡扎菲在维持了对利比亚42年的稳定统治后战败人亡。部落因素既是利比亚战争爆发的深层次原因,也对战争进程产生影响。战后,原来的强人霸权、高压统治瓦解,整个社会高度碎片化。部落矛盾尖锐,冲突不断,安全局势急剧恶化。当前及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家面临恢复经济、重构政权、稳定社会和组建正规军队等方面的艰巨任务。正确对待部落因素,加强统一国家意识的培植将在利比亚未来发展中起到基础性作用。
     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对利比亚部落概况的论述,包括利比亚部落的起源与现状、结构与运行机制,以及谱系划分与部落特性。第二章是利比亚独立前的部落发展,论述了异族统治下的利比亚部落状态及前者对后者的影响。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利比亚王朝时期伊德里斯国王消极统治下的部落关系。第四章是卡扎菲统治方式转变中的部落因素。部落因素既是卡扎菲统治方式转变的原因,也是其统治后期的依赖因素。第五章讨论了部落因素在利比亚战争中的作用,以及过渡政府统治中面临的部落挑战和实施的部落举措。第六章分析了部落因素在利比亚未来发展各方面中的作用。
     可以说,部落因素贯穿利比亚历史进程始终,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及外交等各方面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民众根深蒂固的部落意识使得利比亚始终处于强社会弱国家的状态,既不利于国家各方面的发展,也成为外来入侵者可资利用的因素。未来,利比亚民众的部落身份将继续保有,但部落因素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将被弱化。增强统一国家归属感,方可举全国之力建设新国家。
     本文首次揭示了利比亚部落的起源、结构、现状等基本情况,填补了国内学术界对利比亚部落了解的空白;并首次从政治发展的视角研究利比亚部落这一社会现象,这既与利比亚的实际情况相吻合,也有助于对利比亚部落问题研究的客观和深入。
引文
1 [英]约翰·麦克里兰著,彭淮栋译:《西方政治思想史》,海南: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597页。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7月版,第112页。
    3 李安山著:《非洲民族主义研究》,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3页。
    4 “利比亚”这一名称始用于1911年,当时,意大利将前奥斯曼帝国在北非的省份占领,并定名为“利比亚”。1951年,联合国将这一名称用于新成立的利比亚联合工国。在1911年前,“利比亚”这一名称没被使用过,其所辖三个地区分别以自身的名称分别自称,即“的黎波里塔尼亚”、“昔兰尼加”和“费赞”。为了叙述方便,本文在叙述当前利比亚领土的历史时,将之统称为“利比亚”。提及独立前的“利比亚”时,用引号引起,以示区分。
    5 张宏明著:《多维视野中的非洲政治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36页。
    6 [加纳]阿杜·博亨主编:《非洲通史》(中译本),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7月版,第3页。
    7 李安山著:《非洲民族主义研究》,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195页。
    8 J. Vansina, Kingdoms of the Savanna, 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66,P 14.
    1 注:作者参阅了大量利比亚出版的阿拉伯文书籍、文献,他们对部落相关词汇的表述是一致的,因此将其作为本文的表述。
    2 潘蓓英编著:《利比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2月版,第1页。
    1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7月版,第45页。
    1 [英]巴兹尔·戴维逊著:《现代非洲史:对一个新社会的探索》(中译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7页。
    2 张宏明著:《多维视野中的非洲政治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84页。
    1 金涛、孙运来主编:《世界民族关系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
    2 [德]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1 应克复等著:《西方民主史》,北京:中国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2月版,第19-20页。
    1 潘蓓英编著:《利比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2月版,第17页。
    1 潘蓓英编著:《利比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2月版,第22页。
    2 潘蓓英编著:《利比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2月版,第22页。
    1 [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古代社会》(新译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7月版,第62页。
    1 [利]穆阿迈尔·卡扎菲著:《绿皮书》(中译本),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页。
    Al-Mubarrad,al-Kamil,ed.W.Wright.Leipzkig,1864,p229.
    2 [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上),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7月版,第24页。
    1 Ronald Bruce St John,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Libya(fourth edition),Lanham,MD:Scarecrow Press,2006,p6.
    2 Michael Brett and Elizabeth Fentress, The Berbers, Oxford:Blackwell,1997,p82.
    3 金炳镐著:《民族理论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0页。
    1 Anthony Strong, The Phoenicians in History and Legend, Bloomington.IN:AuthorHouse,2002,p56.
    2 指公元前264~前146年古代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3次战争。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Punici),故名。
    3 Sue Ravin, Rome in Africa,(third edition).,.London:Routledge,1993,p25.
    1 Paul Lachlan MacKendrick, The North African Stones Speak, 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00,p63.
    2 Sue Ravin, Rome in Africa,(third edition),.London:Routledge,1993,p26.
    3 C.Daniels, The Garamants of Southern Libya, Stoughton,WI:Oleander Press,1970,p9.
    1 Hans Kohn,The Idea of Nationalism, Collier Books,1944, P27.
    1 Ali Abdullatif Ahmida:Forgotten Voice:Power and Agency in 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Libya, London and New York: Kegan Paul International,2000, P31-34.
    2 阿拉伯语词汇“(?)”的译音,在阿拉伯历史发展各阶段词义不尽相同,在本文中主要指政府高级官员和顾问团。
    3 Seton Dearden, A Nest of Corsair:The Fighting Kalamanli of Tripoli, London:John Murray,1976,p13.
    4 Seton Dearden, A Nest of Corsair:The Fighting Kalamanli of Tripoli, London:John Murray,1976,p57.
    1 Anthony Joseph Cachia, Libya under the Second Ottoman Occupation,1835-1911,Tripoli:Government Press,1945,p4.
    2 阿拉们语词汇“(?)”的译音,本文中指的是宗教活动场所和据点。
    3 Emrys L.Peter, The Bedouin of Cyrenaicaa:Studies in Personal and Corporate Power, Chambridge:Ch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p38.
    1 Claudio GSegre, Fourth Shore:The Italian Colonization of Libya, Chicago,I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2,p16.
    3 [美]罗纳德·布鲁斯·圣约翰著,韩志斌译:《利比亚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1月版,第62页。
    1 Ali Abdullatif Ahmida, Forgotten Voice:Power and Agency in 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Libya, London and New York: Kegan Paul International,2000, P31-34.
    1 李保平著:《传统与现代:非洲文化与政治变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版,第60页。
    1 [英]约翰·赖特著,陆茵译:《利比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73-74页。
    1 [德]恩格斯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四卷(上)(中译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6页。
    2 [加纳]阿杜·博亨主编,屠尔康等译:《非洲通史》(第七卷),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636页。
    3 Nicola A.Ziadeh, The Modern History of Libya, London:Weidenfeld & Nicolson,1967,p12.
    1 Dirk Vandewalle, A History of Modern Liby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p48.
    2 Amal Obeidi, Political Culture in Libya,Richmond, Surrey:Curzon,,2001,p161.
    3 韩志斌著:《利比亚早期现代化的两条道路之争》,载《世界历史》,2008年第2期,第103-105页。
    4 Majid Khadduri,op.cit.,p310.
    1 Majid Khadduri,op.cit.,p329.
    2 Dirk Vandewalle, A History of Modern Liby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p57.
    3 Majid Khadduri, Modern Libya:A Study in Political Development, Baltimore, MD:The Johns Hopkins Press,1963, p10.
    4 [英]安东尼·史密斯著,龚维斌等译:《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6页。
    5 [美]菲利克斯·格罗斯著,王建娥、魏强译:《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151页。
    1 张宏明著:《多维视野中的非洲政治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36页。
    2 Abdallah Laroui, The History of the Maghrib:An Interpretative Essay,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Ralph Manheim,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7,p87.
    3 Michel Le Gall, "The Ottoman Government and the Sanusiyya:A Reapprais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ddle East Studies,21,1, February 1989,p91.
    4 Michel Le Gall, "The Ottoman Government and the Sanusiyya:A Reapprais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ddle East Studies,21,1, February 1989,p100.
    1 Ronald Bruce St John, Qaddafi's World Design:Libyan Foreign Policy,1969-1987, London.Saqi Books,1987,p17.
    1 周永学著:《世界政党比较与党的先进性建设》,北京:红旗出版社,2005年10月版,第2页。
    2 王浦劬著:《政治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1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李金梅译:《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88页。
    2 刘武等著:《从部族社会到民族国家:尼日利亚发展史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3 刘鸿武著:《撒哈拉以南非洲民族国家统一构建进程》,载《西亚非洲》,2002年第2期,第18页。
    1 John Wright, Libya:A Modern History, Baltimore,MD: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2,p89.
    2 Hisham B.Sharabi,National and Revolution in the Arab World, Princton,NJ:D.Van Nostrand Company,1965,p48
    3 Beniamin Howard Higgins.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Libva. New York:United NationaTechnical Assistance Programme,1953,p56.
    1 徐菁菁:“卡扎菲的权力之路”,载《三联生活周刊》,2011-09-13,第10页。
    1 宁骚著:《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77页。
    2 Ali A.Mazrui, ed., General History of African History VIII, Africa since 1935,Oxford:Heinemann,1993,p497.
    1 Majid Khadduri, Modern Libya:A Study in Political Development, Baltimore, MD:The Johns Hopkins Press,1963,p28-52.
    2 李安山著:《非洲民族主义研究》,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290页。
    Jacques Rounmani, "From Republic to Jamahiria:Libya's Search for Political Community", The Middle East Journal, Vol.37,No.2,1983,p159.
    1 Henry Serrano Villard, Libya:The New Arab Kingdom of North Africa, Ithaca, 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56,p9.
    2 [美]凯斯·R·孙斯坦著:金朝武、刘会春译:《设计民主:论宪法的作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34页。
    3 是一种产生于14世纪末的英国,与普通法平行发展,且适用于民事案件的法律。它是英美法律的渊源之一,以“正义、良心和公正”为基本原则,以实现和体现自然主义为主要任务。该法律也是为弥补普通法的一些不足之处而产生的,在审判中更加灵活和注重实际,而不固守僵化的形式。
    4 Hisham B.Sharabi, Nationaliism and Revolution in the Arab World, Princeton, NJ:D. Van Nostrand Company,1965, p48.
    1 Majid Khadduri, Modern Libya:A Study in Political Development, Baltimore, MD:The Johns Hopkins Press,1963,p218.
    2 Philip Shukry Khoury,Joseph Kostiner,Tribes and State Formation in the Middle East,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0, p.297.
    1 任芳著:“部落式政治左右利比亚局势酋长式管理随意性强”,载《世界新闻报》(第4版),2011-03-20。
    1 [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译:《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95页。
    2 [英]弗哈利迪著,张帆译:《革命与世界政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1 [利]穆阿迈尔·卡扎菲著:《绿皮书》(中译本),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63页。
    2 Dirk Vandewalle, A History of Modern Libya,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p192.
    3 Saskia van Genugten, Libya after Gadhafi,Survival, Vol.53,No.3,2011,p64.
    4 Lisa Anderson, "Religious and State in Libya: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Vol.483,1986,p69-71.
    5 John Davis, Libya Politics:Tribe and Revolution:An Account of Zuwaya and Their Governme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7,p44.
    1 Dirk Vandewalle, Libya since Independence:Oil and State-Building, 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8,p72.
    2 Omar I. El Fathaly and Monte Palmer,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 in Libya, Lexington, MA:Lexington Books,1980,p72.
    3 潘蓓英编著:《利比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2月版,第78-79页。
    1 [利]穆阿迈尔·卡扎菲著:《绿皮书》(中译本),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107页。
    2 Dirk Vandewalle eds., Qadhafi's Libya 1969-1994, 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5,p92.
    3 Ronald Bruce St John, Libya and the United States:Two Centuries of Strife, Philadei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2002,p110.
    1 Philip Shukry Khoury, Joseph Kostiner:op.cit.,1990, p300.
    2 Dirk Vandewalle eds.,Qadhafi's Libya, 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5,1969-1994,p 160.
    3 Omar I. El Fathaly, Monte Palmer.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 in Libya, Lexington Books,1980, p58.
    4 Philip Shukry Khoury, Joseph Kostiner:op.cit., p299.
    5 [利]穆阿迈尔·卡扎菲:《绿皮书》(中译本),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1月版,第99页。
    6 [美]罗纳德·布鲁斯·圣约翰著,韩志斌译:《利比亚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1月版,第146页。
    1 Amal Obeidi:Political Culture in Libya,Richmond,Surrey:Curzon,2001,p121-125.
    1 [美]罗纳德·布鲁斯·圣约翰著,韩志斌译:《利比亚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1月版,第209页。
    2 Hanspeter Matar,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Revolutionary Committee, in Qadhafi's Libya,1969-1994,ed. Dirk Vandewalle,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95,p90.
    3 Hanspeter Matar,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Revolutionary Committee, in Qadhafi's Libya,1969-1994,ed. Dirk Vandewalle,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95,p91.
    1 Hanspeter Matar,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Revolutionary Committee, in Qadhafi's Libya,1969-1994, ed. Dirk Vandewalle,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95,p89.
    2 Wolfram Lacher, "Families. Tribes and Cities in the Libyan Revolution", Middle East Policy, Vol. XVIII, No. 4,2011, p145.
    3 Youssef Mohammad Sawani, "Post-Qadhafi Libya:Interactive Dynamics and the Political Future ", Contemporary Arab Affairs, Vol.5, No.1,2012, p3-4.
    4 Wolfram Lacher, "Families, Tribes and Cities in the Libyan Revolution", Middle East Policy, Vol. XVIII, No. 4,2011, p146.
    3 Youssef Mohammad Sawani:op.cit. p4.
    6 See John Davis:op.cit., p137-187.
    7 See Dirk Vandewalle eds., Libya since 1969:Qadhafi's Revolution Revisited, Palgrave Macmillan,2008, p71.
    1 See Dirk Vandewalle eds.:Libya since 1969:Qadhafi's Revolution Revisited, Palgrave Macmillan,2008, p72.
    2 吴冰冰著:“利比亚:国家之上还有部落”,载《生活报》(哈尔滨)(第4版),2011-3-27。
    3 "Libyan Minority Rights at a Crossroads", UN Integrated Regional Information Network, June 2,2012.
    1 Amal Obeidi, Political Culture in Libya, Richmond, Surrey:Curzon,2001, p103.
    2 王猛著:“部落因素:利比亚变局的背后”,载《世界知识》,2011-05-30,第18页。
    3 柳洪杰著:“卡扎菲八个子女心思各不同 有人欲‘反’有人‘坚’”,载《解放日报》(第2版),2011-04-07。
    1 任芳著:“部落政治左右利比亚局势酋长式管理随意性强”,载《世界新闻报》(第5版),2011-03-07。
    2 “卡扎菲执政利比亚42年:曾被视为反美领袖”,http://www.sina.com.cn,2011-03-04。
    3 [美]托马斯·弗里德曼著,天津编译中心译:《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第86页。
    1 刘行喆著:“利比亚迷惘的一代大量年轻人失业在家无所事事”,载《东方早报》(上海)(第4版),2011-03-30。
    1 Robert F. Worth著,凌奥幸编译“利比亚青年的反叛之路”,载《南都周刊》(第13页),2011-04-13。
    1 王金岩著:“利比亚乱局中的部落因素”,载《亚非纵横》,2011年第4期,第10页。
    2 “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载《南方都市报》(第3版),2011-04-13。
    1 “利比亚反对派公布过渡时期‘宪法宣言’", 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8/11/c_121842711.htm,2011-08-11。
    2 张宏明著:《多维视野中的非洲政治发展》,2007年5月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36页。
    3 英文词汇"Charismatic"的译音,意为“个人魅力”。奇里斯玛式领袖指有强大个人魅力的领导人。
    1 [利]穆阿迈尔·卡扎菲著:《绿皮书》(中译本),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1月版,第65页。
    1 “境内部落冲突此起彼伏利比亚或面临分裂风险”,www.china.com.cn.2012-04-06。
    2 “利比亚部落冲突致多人伤亡”,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5/17/c_111973104.htm,2012-05-17。
    3 “利比亚发生部落冲突”,载《汕头日报》(第4版),2012-03-31.
    4 “利比亚地方部落为争地盘爆发冲突政府派兵镇压”,http://www.chinanews.com/gj/2012/02-19/3679708.shtml.2012-02-19。
    5 才扬著:“利比亚东部地区宣布自治”,http://news.xinhuanet.com/2012-03/07/c_122799525.htm,2012-03-07。
    1 “利比亚立法禁止卡扎菲政权高官入现政府总理或被废”,载《每日电讯报》(英国)(第3版),2013-05-06.
    2 焦翔著:“利比亚新政府将弱化部落特征”,载《人民日报》(第2版),2011-09-23。
    1 焦翔著:“利比亚新政府将弱化部落特征”,载《人民日报》(第2版),2011-09-23。
    1 李远、王跃华著:“利比亚部落没想像中强大”,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5/09/c_121393322.htm, 2011-05-09.
    1 张梦旭著:“革命两年,利比亚人怕谈未来”,载《环球时报》,2013-03-28。
    2 潘蓓英著:《利比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2月版,第5-6页。
    3 王军主编:《民族主义与国际关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版,第11页。
    1 Anthony D. Smith, The Ethnic Sources of Nationalism, Ethnic Conflict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 p28.
    1 黄培昭著:“战争爆发一周年 利比亚面临碎片化风险”载《人民日报》(第2版),2012-03-20。
    1 [美]阿伦·利法特著,吴展译:《多数裁定原则的理论和实践:不完善范例的顽强性》,载《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2年第3期,第15页。
    1 李安山著:《非洲民族主义研究》,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214页。
    1 才扬著:“利比亚东部宣布自治”,载《人民日报》(第三版),2012-03-07。
    2 李远、刘跃华著:“利比亚部落没想像中强大组织结构松散”,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5/09/c_121393322.htm,2011-05-09。
    3 杨春著:“利比亚东部自治南部骚乱全国呈现‘碎片化’”,载《南方日报》(第5版),2012-03-30。
    1 [法]让·米歇尔·瓦格雷著:《刚果共和国(布):历史、政治、社会》(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第160页。
    1 张宏明著:《多维视野中的非洲政治发展》,2007年5月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40页。
    1 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提出了“地租型国家”的概念,后来成为研究中东产油国的重要范式。“地租型国家”是指,政府收入严重依赖外部租金(rent)的国家。See Douglas A. Yates, The Rentier State in Africa: Oil Rent Depenency and Neocolonialism in the Republic of Gabon, Africa World Press,1996,p12-36.
    2 Garrett Arwa, Oil Vs. Democracy:Oil' Rent,Social Group, and Democratization in Middle East Monarchies,UMI Dissertation Publishing,2009, p19-26.
    1 中国外交部网站和中国驻利比亚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公布的资料。
    1 王金岩著:“利比亚,仍然需要耐心”,载《世界知识》,2012年第2期,第19页。
    1 Dirk Vandewalle, A History of Modern Libya,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p30.
    1 李安山著:《非洲民族主义研究》,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年版,第223页。
    1 “利比亚发生部落冲突造成数十人死亡”,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3/28/c_111710044.htm, 2012-03-28。
    2 “马里:战火有望平息动荡长期持续”,载《大公报》,2013-01-24。
    1 [美]乔尔·S·米格代尔著,张长东等译:《强社会与弱国家——第三世界的国家社会关系及国家能力》,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版,第39页。
    1.阿杜·博亨[加纳]主编:《非洲通史》(中译本),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7。
    2.艾哈迈德·爱敏[埃及]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共八册)(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
    3.埃里克·吉尔伯特[美]、乔纳森·T·雷诺兹[美]著,黄磷译:《非洲史》,海口: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7.4。
    4.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英]著,李金梅译:《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5.艾丽斯·泰勒[美]主编:《中东》(中译本),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埃米尔·杜尔凯姆(涂尔干)[法]著,渠东译:《社会分工论》,北京:三联书店,2000。
    7.安东尼·D·史密斯[英]著,龚维斌等译:《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8.安东尼·吉登斯[英]著,李康、李猛译:《社会的构成》,北京:三联书店,1998。
    9.安东尼·吉登斯[英]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
    10.安东尼·吉登斯[英]著: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中译本),北京:三联书店,1998。
    11.巴兹尔·戴维逊[英]著,舒展等译:《现代非洲史:对一个新社会的探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12.伯纳德·路易斯[美]著,郑之书译:《中东-激荡在辉煌的历史中》,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4。
    13.蔡德贵著:《阿拉伯近现代哲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14.曹兴著:《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宗教问题》,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15.陈德成著:《全球化与现代阿拉伯民族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5。
    16.陈德成主编:《中东政治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探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4。
    17.陈嘉厚著:《现代伊斯兰主义》,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18.陈中耀著:《阿拉伯哲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19.成红编著:《中国的中东文献研究综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9。
    20.达尔文著,谢蕴贞译:《物种起源》,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1。
    21.戴维·布伦蒂[英]、安德罗·莱希特[英]著,马福云译:《卡扎菲传》,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
    22.丁俊主编:《阿拉伯人的历史与文化》,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6。
    23.董崇山著:《政体论》,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
    24.菲利克斯·格罗斯[美]著,王建娥、魏强译:《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25.菲利浦·希提[美]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7。
    26.费孝通著:《民族与社会》,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7.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德]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译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
    28.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7。
    29.郭应德著:《阿拉伯史纲》,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3。
    30.哈全安著:《阿拉伯封建形态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6。
    31.哈全安著:《中东国家的现代化历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2.哈全安著:《中东史》(上、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33.贺文萍著:《非洲国家民主化进程研究》,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10。
    34.黄亮宜等著:《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北京:政治经济出版社,2002.1。
    35.黄硕风著:《综合国力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36.黄运发、黄民兴著:《中东画卷——阿拉伯人的社会生活》,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7.蒋志华编著:《中国世界部落文化》,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3。
    38.金炳镐著:《民族理论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31.金涛、孙运来主编:《世界民族关系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40.卡尔·魏特夫[德]著:《东方专制主义》(中译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41.科林·勒古姆[英]等著,吴期扬译:《八十年代的非洲:一个危机四伏的大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2。
    42.李安山著:《非洲民族主义研究》,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1。
    43.李毅夫、赵锦元主编:《世界民族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3。
    44.李振中著: 《阿拉伯哲学史》,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
    45.李智彪主编:《非洲经济圈与中国企业》,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1。
    46.刘鸿武等著:《从部族社会到民族国家:尼日利亚发展史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47.刘军著:《新权威主义》,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48.刘中民著:《挑战与回应——中东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关系评析》,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11。
    49.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英]著,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古代社会》,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7。
    50.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英]著,李培茱译:《美洲土著的房屋和家庭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51.罗宾·科恩、保罗·肯尼迪[英]著:《全球社会学》(中译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2.罗伯特·A·达尔[美]著,王沪宁、陈峰译:《现代政治分析》,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53.罗伯特·吉尔平[美]著、宋新宁、杜建平译:《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54.罗伯特·科林斯[美]著,徐宏峰译:《苏丹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
    55.罗纳德·布鲁斯·圣约翰[美]著,韩志斌译:《利比亚史》,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1.1。
    56.马克思[美]、恩格斯[美]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译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57.马克思·韦伯[德]著:《经济与社会》(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8.马晓霖主编:《阿拉伯剧变——西亚、北非大动荡深层观察》,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1。
    59.莫里斯·迪韦尔热[法]著,雷竞璇译:《政党概论》,香港:香港青年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1。
    60.莫里斯·迪韦尔热[法]著:《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中译本),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61.穆阿迈尔·卡扎菲[利]著:《绿皮书》(中译本),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
    62.宁骚著:《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63.潘蓓英编著:《利比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
    64.彭树智主编:《二十世纪中东史》(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5.彭树智主编:《东方民族主义思潮》,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66.乔尔·S·米格代尔[美]著,张长东等译:《强社会与弱国家——第三世界的国家社会关系及国家能力》,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6。
    67.让·米歇尔·瓦格雷[法]著:《刚果共和国(布):历史·政治·社会》(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
    68.任荣著:《古非洲生活》,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9.6。
    69.塞缪尔·亨廷顿[美]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
    70.孙承熙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纲》,北京:昆仑出版社,2001.8。
    71.唐大盾等著:《非洲社会主义:历史、理论、实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
    72.唐大盾、徐济明、陈公元主编:《非洲社会主义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5。
    73.托马斯·弗里德曼[美]著:《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中译本),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
    74.王建娥著:《族际政治:20世纪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75.王建娥、陈建樾著:《族际政治与现代民族国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
    76.王京烈著:《解读中东: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6。
    77.王京烈主编:《当代中东政治思潮》,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5。
    78.王京烈主编:《动荡中东多视角分析》,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9。
    79.王京烈主编:《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5。
    80.王军主编:《民族主义与国际关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7。
    81.王联著:《中东政治与社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
    82.王林聪著:《中东国家民主化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7。
    83.吴云贵著:《近现代伊斯兰教思潮与运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84.亚历山大·莫瑞·G·戴维[法]著、郭子林译:《从部落到帝国》,北京:大象出版社,2010.4。
    85.亚里士多德[古希腊]著:《政治学》(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86.杨灏城、江淳著:《纳赛尔和萨达特时代的埃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87.杨军、张士东著:《阿拉伯人》,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7。
    88.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美]著:《现代世界体系》(中译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89.应克复等著:《西方民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
    90.尤尔根·哈贝马斯[德]著,刘北成、曹卫东译:《合法化危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91.尤尔根·哈贝马斯[德]著,张博树译:《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92.余建华著:《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
    93.约翰·库利[美]著,赵之援汪淼 王正译:《利比亚沙暴》(中译本),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6。
    94.张岱年等著:《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5。
    95.张宏主编:《当代阿拉伯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5。
    96.张宏明著:《多维视野中的非洲政治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
    97.张宏明主编:《非洲发展报告(2011-201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7。
    98.左文华等著:《当代中东国际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10。
    1.Alasdair Drysdale and Gerald H. Blake,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A Political Geography,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2. Al-Mubarrad, Al-Kami 1, Leipzig,1864.
    3. Ali Abdullatif Ahmida, Forgotten Voice:Power and Agency in 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Libya, London and New York:Kegan Paul International,2000.
    4. Amal Obeidi, Political Culture in Libya, Richmond:Curzon Press,2001.
    5. Antonino Divita, Ginette Divita-Evrard, and Lidiano Bacchielli, Libya: The Lost Cities of the Roman Empire, Cologne:Konemann,1999.
    6. Antony D. Smith, The Ethnic Souces of Nationalism, Ethnic Conflict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Princton University Press,1993.
    7. Brian L. Mclaren, Architecture and Tourism in Italian Colonial Libya:An Ambivalent Modernism, Seattle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06.
    8. C. Daniels, The Garamantes of Southern Libya, Stoughton, WI:Oleander Press,1970.
    9. Dhanun Taha, The Muslim Conquest and Settlement of North Africa and Spain, London:Routledge,1989.
    10. Dirk Vandewalle, A History of Modern Liby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11. Dirk Vandewalle, Libya Since Independence:Oil and State-Building,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8.
    12. Dirk Vandewalle, Qadhafi's Libya,1969-199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13.Harvey E.Goldberg, Jewish Life in Muslim Libya:Rivals & Relatives, Chicago, I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0.
    14. Hans John, The Idea of Nationalism, Collier Books,1944.
    15. Henry Serrano Vil lard, Libya:The New Arab Kingdom of North Africa, Ithaca, 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56.
    16. Halim Barakat, The Arab World:society, culture, and state,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17. Hisham B. Sharab, National and Revolution in the Arab World, Princton, NJ; D. Van Nostrand Company,1965.
    18. J. Vansina, Kingdoms of the Savanna, 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66.
    19. Jamil M. Abun-Nasr, A History of the Maghrib in the Islamic Period,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0. John Anthony Allan, Libya:The Experience of Oil, London:Croom Helm,1981.
    21. John Davis, Libyan Politics:Tribe and Revolution, London: I.B.Tauris,1988.
    22. John Wright, Libya:A Modern History, Baltimore MD:The John Hopkins Press,1982.
    23. Justin McCarthy, The Ottoman Turks:An Introductory History to 1923, London:Longman,1997.
    24. Knut S. Vikor, Sufi and Scholar on the Desert Edge:Muhammad b. Ali al-Sanusi and his Brotherhood, Evanston, IL: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95.
    25. Koal Folayan, Tripoli during the Reign of Yusuf Pasha Qaramanli, Nigeria:University of Ife Press,1979.
    26.Lisa Anderson, The State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Tunisia and Libya,1830-1980, Prinston,NJ:Prinston University Press,1984.
    27. Majid Khadduri, Modern Libya:A Study in Political Development, Baltimore, MD;The Johns Hopkins Press,1963.
    28. Maria Eugenia Aubet, The Phoenicians and the West:Politics, Colonies and Trad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29. Marius K. Deeb and Mary Jane Deeb, Libya since the Revolution, Praeger Publishers,1982.
    30. Michael Brett and Elizabeth Fretress, The Berbers, Peoples of Africa, Oxford:Blackwell,1997.
    31. Mustafa Ahmed Ben Halim, Libya:The Year of Hope, London:AAS Media Publishers,1998.
    32. Olwen Brogan, Frirst and Second Century Settlement in the Tripolitanian Pre-Desert, in Libya in History, Benghazi:University of Libya,1968.
    33. Omar I. El Fathaly, Monte Palmer,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 in Libya, Lexington Books,1980.
    34.Philip Shukry Khoury and Joseph Kostiner, Tribes and State Formation in the Middle East,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0.
    35. Richard I. Lawless, Libya, Oxford:Clio Press,1987.
    36. Ronald Bruce St John,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Libya, Lanhan, MD: Scarecrow Press,2006.
    37. Ronald Bruce St John, Qaddafi's World Design:Libya Foreign Policy,1969-1987, London:Saqi Books,1987.
    1.阿伦·利法特著,吴展译:《多数裁定原则的理论和实践:不完善范例的顽强性》,载《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2年第3期。
    2.董文娟:《利比亚农业:政策的和现状》,载《西亚非洲》,1986年第2期。
    3.樊江:《利比亚经济状况和承包劳务市场》,载《国际经济合作》,1989年第1期。
    4.高世军:《西方制裁与利比亚的对策》,载《西亚非洲》,1995年第3期。
    5.韩志斌:《利比亚早期现代化的两条道路之争》,载《世界历史》,2008年第2期。
    6.韩志斌、李铁:《利比亚的“革命民族主义”与国家现代化》,载《世界民族》,2009年第3期。
    7.韩志斌:《从革命民族主义到超越民族主义——利比亚现代化的跃迁》,载《西亚非洲》,2009年第12期。
    8.姜英梅:《利比亚石油工业发展及投资环境》,载《亚非纵横》,2008年第4期。
    9.金烨:《祖国有多远》,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年博士论文。
    10.孔凡河:《反恐视野下的利比亚和美国关系演变透析》,载《西亚非洲》,2007年第7期。
    11.岚沁:《利比亚的图阿雷格人》,载《阿拉伯世界》,1985年第2期。
    12.李保平:《试论里根政府对利比亚的政策》,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88年第5期。
    13.李红杰:《国际制裁下的利比亚》,载《亚非纵横》,1999年第2期。
    14.刘云:《利比亚对非洲外交:撬动利比亚对外关系转变的杠杆》,载《西亚非洲》,2009年第12期。
    15.佘莉:《制裁下的利比亚经济》,载《阿拉伯世界》,1996年第3期。
    16.王金岩:《利比亚战争中的部落因素》,载《亚非纵横》,2011年第7期。
    17.王金岩:《利比亚战争中的能源因素》,载《亚非纵横》,2012年第1期。
    18.王金岩:《利比亚变局对中国利益的影响》,载《阿拉伯世界研究》,2012年第2期。
    19.王林聪:《卡扎菲外交思想与利比亚外交》,载《西亚非洲》,2004年第6期。
    20.王明美:《迅速发展的利比亚教育》,载《阿拉伯世界》,1984年第4期。
    21.王彤:《试论利比亚“九·一”革命》,载《西亚非洲》,1994年第4期。
    22.王有勇:《中国与利比亚的能源合作》,载《国际观察》,2007年第3期。
    23.杨廷智、王泰:《试析利比亚与西方改善关系的“三步走”策略》,载《阿拉伯世界》,2005年第6期。
    24.叶水林:《利比亚的石油》,载《阿拉伯世界》,1982年第2期。
    25.予萍:《浅述利比亚简史》,载《阿拉伯世界》,1989年第2期。
    26.朱安琪:《利比亚的经济发展》,载《阿拉伯世界》,1984年第2期。
    27.朱安琪:《利比亚和乍得协议“合并“的背景与展望》,载《国际问题资料》,1981年第3期。
    1. David D. Kirkpatrick, "Tribal Ties, Long Qaddafi's Strength, May Be His Undoing",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14,2011.
    2. David D. Kirkpatrick& C. J. Chivers, "Tribal Rifts Threaten to Undermine Libya Uprising", The New York Times, August 13,2011.
    3. Glen Johnson, "In Libya, ethnic and tribal tension threatens democracy" Los Angeles Times, July 07,2012.
    4. Nicolas Pelham, "Libya:How They Did It",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September 29,2011.
    5. Wolfram Lacher, "Families Tribes and Cities in the Libyan Revolution", Middle East Policy Archives, January,2012.
    6. Youssef Mohammad Sawani, "Post-Qadhafi Libya:Interactive Dynamics and the Political Future", Contemporary Arab Affairs, Vol.5, No.1,2012.
    1.http://www.aljazeera.net/
    2.http://www.alarabiya.net/
    3. http://www.bbc.co.uk/
    4.http://www.china.com.cn/
    5. http://www.cnn.com/
    6. http://www.egynews.net/
    7. http://www.islamtoday. net/
    8.http://www.libya-alyoum.com/
    9.http://www.libyanpress.com/
    10.http://www.mepc.org/
    11.http://www.nytimes.com/
    12.http://www.people.com.cn/
    13. http://www.pm. gov.ly/
    14.http://www.reuters.com/
    15. http://www.xinhuanet.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