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野下的“土地革命”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列宁从“东方”的特殊性出发,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实际国情相结合,提出的民族与殖民地问题理论。以此为依据,共产国际指出中国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从战略的高度充分重视农民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封建的大土地占有制度作为帝国主义以及中国封建主义残余的统治根基,从而明确提出了中国“土地革命”战略构想。共产国际的论述与列宁的思想精神相一致,涉及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对象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在相当程度上符合像中国这一类东方国家的革命实际,为中国这类落后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指明了战略方向。
     共产国际正确地提出了以没收分配土地的方式来发动农民的“土地革命”战略构想,又错误地寄希望于国民党来完成任务。共产国际对“土地革命”设想的实施方案:其一,造就“新”党,从党纲上着手造就一个以改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纲领的“革命的雅各宾”的国民党。其二,改造“旧”党,由苏俄代表和共产党人推动国民党“向左转”实行“土地革命”。其三,倚重左派,由武汉国民政府主导没收分配地主土地,或者得到国民党左派的支持,由中共发动“平民式”的农民群众的直接斗争。
     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国际所提出的战略起初是不以为然。受中国传统和共产国际两方面的影响,中共对中国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有着或深或浅、程度不同的认识,但并未将农民问题作为革命政策的中心问题,对农民在革命中重要地位与作用的认识与共产国际尚有差距。况且,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中共并不赞同共产国际的“没收和分配土地”的指示。在农民运动的实践中,中共对于农民土地问题的认识有了“质”的发展,在理论上认识到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中心是土地问题,从而在“土地革命”的战略方向上逐步形成共识。但是,中共党内对于“土地革命”具体的实践路径仍存有争议,对于如何结合中国国情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在大革命时期的极个别地区,农民自发地开始分配地主土地,同时指望得到国民党政府的赞成。这个寄希望于国民党的“土地革命”路径与共产国际指示精神相一致,但很快为反动军阀所镇压。八七会议将“土地革命”确立为党的总方针,这个与“武装斗争”相联系的“土地革命”新战略,为实践路径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另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战略也是共产国际战略的延伸,因为这次会议在相当程度上受共产国际的影响。八七会议前后,按照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的指示,发动了大小上百起武装暴动,结果却是屡战屡败,损失惨重。这个通过“城市暴动”来实现“土地革命”的路径也是完全行不通。这些“不成功”的探索,清楚地向共产党人表明:“此路不通”。毛泽东在秋收暴动失败后落脚井冈山,将“土地革命”依托于农村革命根据地,为土地革命长久、持续地进行下去找到了支撑面。此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进一步联系中国革命实际,不断完善土地革命政策,形成了一条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开辟了一条中国式的“土地革命”道路。这个道路就是在共产党的有力领导下,在工农武装力量的拥卫下,以农村为大本营,以农村为全党工作重心,发动农民开展没收和分配地主土地的革命斗争,最终变革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这个道路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循环,离开了武装斗争、离开了农村游击战争、离开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就无从进行没收和分配土地的活动。
     不可否定,共产国际在中国“土地革命”战略构想上有过一些精辟的论述,起到了一定地积极促进作用。但是,共产国际却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和实践的路径。中国共产党所开创这种三位一体的“土地革命”道路,完成了共产国际最初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战略目标,其实现路径有时和共产国际的设想雷同,而最终却相去甚远。这个中国式的“土地革命”实践路径真正切合了中国国情和革命实际、真正解决了中国农民土地问题,走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毫无疑问,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革命,制定指导中国革命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经验。
Based on the particularity of "Orient", Lenin proposed nationality and colonies theory which combined the Marxist theory of proletarian revolution with realities in colonial and semi-colonial countries. On this basis, the Comintern put forward that the Chinese revolution was a national-democratic revolution against imperialism and feudalism from a strategic perspective, concerned on the status and role of peasants in revolution significantly from a strategic perspective, take the feudal landlordism as the dominant foundation of imperialism and feudalism survival in China, and accordingly, integrated revolution against imperialism and feudalism to land revolution inseparably. The Comintern's statements was in line with Lenin's ideological spirit, and related to a series of important theoretical issues of Chinese revolution,such as characters, tasks, objects, and etc, meet with the actual revolution of this type of oriental countries like China, and pointed out the strategic direction of the national democratic revolution for them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Comintern advanced land revolution strategy by expropriating and distributing land to mobilizing farmers to participating revolution properly, however they incorrectly gave hope that Kuomintang could carry the strategy out. The implementations of the program imagined by the Comintern were mainly in three aspects:by promoting the KMT "Left-leaning" in changing its party program, by reforming a "worker-peasant party", which would carry out the "land revolution" strategic vision with carrying out radical or moderate land policy by the "Left-leaning" KMT. After the rupture of KMT-CPC cooperation,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turned to rely heavily on "revolutionary" KMT leftists and conceived that Wuhan National Government would Dominant confisc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land estates, or the CPC would launch a "civilian" type's direct struggle of the peasant masses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KMT leftists. Though the Expectations of promoting "land revolution" strategic vision by the KMT failed, it provided a negative experie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lement of the CPC's "Land Revolution" approach later, and laid essential theoretical basis.
     With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 and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Chinese Communist, to some extent, was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farmers'problems in China, but didn't regard farmers as the center of revolutionary policy. There were still gaps with the Comintern in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peasants in the revolution. Moreover, the Chinese Communists did not approve of the Commintern's practice of confisc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land.With the advance of the peasant movements,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ad a deep recognition of the issue of farmers'land.They in theory, gradually realized that the key to the national revolution consisted in the peasants'problem, the center of which, however, was land issues, and thus gradually formed a consensus on the strategy of the "Agrarian Revolution". However, the Chinese communists were still controversial in the practice of the "Agrarian Revolution".Based on China's national situation. Further exploration was still been requir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farmers'land.
     In Very few areas during the Great Revolution, farmers spontaneously began to allocate the land of the landlords in hope of obtaining the favor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he hope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Comintern instructions, but soon was repressed by the reactionary warlords."Agrarian Revolution" was established as a general policy of the party since August7th Meeting.Associated with the "Armed Struggle","Agrarian Revolution" provided a broad exploration space for a new strategy. On the other hand, this strategy, in a sense, was an extension of the Comintern strategy, as the Comintern posed a considerable impact on the meeting. Before and after the August7th Meet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structions of the Comintern and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over100armed insurrections were organized in cities but all were suppressed with heavy losses. These "urban riots" to achieve the path of the "Agrarian Revolution "was completely unworkable. Mao Zedong settled in JINGGang Mountain after the failure of the Autumn Harvest Uprising. basing"Agrarian Revolution" on rural revolutionary bases, finding the supporting ground for continuous Agrarian Revolution. Since then, the Communists represented by Mao Zedong combining the Chinese revolution, constantly improved the policy of the Agrarian Revolution. A correct line of Agrarian Revolution was formed, creating a road of Chinese-style "Agrarian Revolution".Under the firm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with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kers and peasants armed forces, with the rural areas as the base and work focus,this road aimed to mobilize farmers to carry out the revolutionary of confisc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land from landlords so as to ultimately change the feudal ownership of land.This road formed a Positive interaction cycle among the Agrarian Revolution, armed struggle,establishment of base---a Trinity. Without armed struggle, without the rural guerrilla warfare, without the rural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the confiscation and redistribution of land was out of the question.
     There is no denying that the Comintern had some brilliant exposition on the Chinese Agrarian Revolution strategy which has played a certain positive role. However, the Comintern did not find the of practical path and policies to solve China's issue.By creating this trinity of "Agrarian Revolution",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ompleted the anti-imperialist and anti-feudal strategic goals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had proposed,but the way was quite far from that from Comintern despite some parallels. This Chinese-style "Agrarian Revolution"truly met the needs of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revolutionary realities, and was the real solution to the farmers'land problem, forming a strategy of encircling the cities with rural areas. No doubt, the Chinese Communists represented by Mao Zedong applie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to the Chinese revolution, formulating correct line, principles and policies guiding Chinese revolution, which proved a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Chinese Application of Marxism.
引文
① 辞海(第六版第三册)[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2292.
    ①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03.
    ① 杜润生.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8—-22.
    ② 中共中央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C]//中央档案馆编.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文件选集.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84.
    ③ 郭德宏.中国近现代农民土地问题研究[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3:7,42.
    ④ 高王凌.租佃关系新论——地主、农民和地租[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9.
    ⑤ 胡英泽.流动的土地与固化的地权——清代至民国关中东部地册研究[J].近代史研究,2008,(3):117-139.
    ⑥ 唐致卿.近代山东农村社会经济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48.
    ⑦ 杨奎松.新中国土改背景下的地主问题[J].史林,2008,(6):1-19.
    ⑧ 黄道炫.1920—1940年代江南地区的土地占有一兼谈地主、农民与土地革命[J].历史研究,2005,(1):34-53.
    ① 梁怡,李向前.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387.
    ② 梁怡,李向前.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402.
    ③ 韩丁著,韩惊等译,邱应觉校.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前言(无页码).
    ④ 黄冬娅.解放前苏维埃区域的社会控制—以农会为个案的分析[J/OL]. (2002-12-31)[2012-3-29]http://www.cuhk.edu.hk/ics/21c/.
    ⑤ 黄道炫.1920—1940年代江南地区的上地占有—兼谈地主、农民与土地革命[J].历史研究,2005,(1):34-53.
    ⑥ 何高潮.地主农民共产党——社会博弈论分析[M].//胡艳萍.中国革命:对农民的动员——读《地主、农民与共产党:社会博弈论分析》.河北农业科学,2010,(4):146-148.
    ① 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M].上海:三联书店,1995:451-456.
    ② 李康.西村十五年[D].北京大学社会学系1999博士学位论文,1999:119.
    ③ 杰克·贝尔登著,邱应贵等译.中国震撼世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614.
    ④ 珀金斯著,宋海文等译.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132—-140.
    ⑤ 曹幸穗.论旧中国苏南土地占有关系的演变及其推动力[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4):62-75.
    ⑥ 杰留辛.中共政策中的农民土地问题(1921—1928)[M]//梁怡,李向前.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87—88.
    ⑦ 金德群.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党的“平分土地”的主张[J].教学与研究,1982,(1):72-75.
    ① 杜敬.土地改革中没收和分配土地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82,(1):139-162.
    ② 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和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一个经济制度变迁史的回顾[J].管理世界,1995,(4):147-155.
    ③ 区延佳.略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对富农的政策[J].近代史研究,1982,(2):79-97.
    ④ 何秉孟.论土地斗争中党对富农的政策[J].近代史研究,1986,(1):103-123.
    ⑤ 江红英.新民主主义理论框架内外的富农与富农经济[J].中共党史研究,2005,(5):49-55.
    ⑥ 黄琨.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的政策与实践(1927~1929)[J].长白学刊,2006,(4): 88-91.
    ⑦ 朝泽江.论共产国际对大革命时期统一战线与土地革命关系的认识[J].//姚金果.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国革命关系第九次学术讨论会概述.中共党史研究,2003,(4):84-87.
    ① 王志刚.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关于中国土地问题指导思想的演变[J]//姚金果.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国革命关系第九次学术讨论会概述.中共党史研究,2003,(4):84-87.
    ② 李兴祥,张建.论大革命期间共产国际对中国土地革命的认识[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5,(5):38-42.
    ③ 史华慈.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与毛泽东的崛起[M].//王文涛.“毛主义”话语的起源、性质与内涵——简评史华慈《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与毛泽东的崛起》.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3-26.
    ④ 布兰特利·沃马克著,霍伟岸,刘晨译.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29.
    ⑤ 郭德宏.毛泽东的土地政策思想[J].党史教学与研究,1990,(2):14-28.
    ⑥ 胡子祥.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关于富农问题的调查研究述评[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4):3740.
    ① 周文琪.斯大林、毛泽东与蒋介石[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282.
    ② 孙其明.共产国际和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论文摘要)[J].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1):27-28.
    ③ 张喜德.论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革命由“城市中心”向“农村中心”的策略转变[A].//黄修荣.共产国际、联共(布)秘档与中国革命史新论(第一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381-398.
    ④ 曹建坤.共产国际对于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J].重庆社会科学,2006,(2):87-91.
    ① 张 鸣.动员结构与运动模式——华北地区土地改革运动的政治运作(1946-1949)[DB/OL].[2007-04-16]http://www.aisixiang.com/data/13973.html.
    ② 李康.西村十五年[D].北京大学社会学系1999博士学位论文,1999:119.
    ③ 李金铮.土地改革中的农民心态:以1937--1949年的华北乡村为中心[J].近代史研究,2006,(4):76-94.
    ④ 李里峰.经济的“土改”与政治的“土改”—关于土地改革历史意义的再思考[J].安徽史学,2008,(2):68-75.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8.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8.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56.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4.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2.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2-283.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97.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4-485.
    ③ 秦晖.土地改革=民主革命?集体化=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的演变与发展[J].学术界,2002,(6):39-61.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487.
    ①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3.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6.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4.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84.
    ① 列宁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1.
    ① 列宁全集(第10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6: 294.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6487.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6.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8.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99.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98.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04-505.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94.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5.
    ② 汪澎,朱静.略论考茨基有关“农民土地问题”的思想[J].社科纵横,2011,(11): 31-33.
    ③ [德]考茨基著,梁琳译.土地问题[M].北京:三联书店,1955: 366.
    ④ 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79.
    ① 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00.
    ② 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64.
    ③ 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3—24.
    ④ 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36.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10.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5487、312.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65-66.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67.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65.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66.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66.
    ① 普列汉诺夫.我们的意见分歧[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166.
    ② 列宁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56-257.
    ① 波斯别洛夫主编.苏联共产党历史(第1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588.
    ② 列宁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03.
    ③ 列宁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56-257、266.
    ④ 列宁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78.
    ⑤ 列宁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14.
    ⑥ 列宁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388.
    ⑦ 列宁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396.
    ① 列宁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396.
    ② 列宁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396.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5.
    ②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下)第2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57.
    ③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下)第2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69.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下)第2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23.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67-68.
    ③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下)第2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46.
    ④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上)第1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9-21.
    ⑤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下)第2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24.
    ⑥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下)第2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42.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下)第2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52-153.
    ②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下)第2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19.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67-68.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下)第2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53-157.
    ②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下)第2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142.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下)第2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201.
    ② 后改名为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列宁抱病接见了中国代表。
    ③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下)第2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283.
    ④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下)第2卷[G].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361.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上)第1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256-257.
    ② 中共一大的党纲宣布为“推翻资本家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不与其他党派建立任何相互关系”。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卷)[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3.
    ③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下)第2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226.
    ④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下)第2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460.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下)第2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436.
    ②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上)第1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76.
    ③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上)第1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256-257.
    ④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上)第1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254-255.
    ④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上)第1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254-255.
    ① 列宁.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00、428.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67-68.
    ③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下)第2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46.
    ④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上)第1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9-21.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39-140.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270.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第3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322.
    ②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第3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120-133
    ③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第3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163.
    ④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01.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第3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193-194.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270.
    ③ 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225-226.
    ④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270.
    ⑤ 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225—-226.
    ⑥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第4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1998:252.
    ⑦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301-302.
    ① 安徽大学苏联问题研究所、四川省中共党史研究会编译.苏联《真理报》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选编(第1辑)[G].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 341.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325.
    ③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第4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1998:259.
    ④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第4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1998:259.
    ⑤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第4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1998:298-299.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上)第1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254-255.
    ②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上)第1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336.
    ③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上)第1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278.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上)第1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334.
    ②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上)第1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297.
    ③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上)第1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266.
    ④ [苏]切列潘诺夫.中国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一个驻华军事顾问的札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46.
    ⑤ 汪澎.共产国际试图影响孙中山接纳土地革命战略的努力与失败[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2(1):77-81.
    ① 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26-1927)(上)第3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127.
    ②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下)第2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46.
    ③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124.
    ④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1.
    ⑤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25.
    ⑥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0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466.
    ⑦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399.
    ①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0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465.
    ②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0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463.
    ③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0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554-558.
    ④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6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7.
    ⑤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7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120.
    ⑥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0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556.
    ⑦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400.
    ⑧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382.
    ⑨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上)第1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297.
    ⑩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上)第1卷[G].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516.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26-1927)(上)第3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128.
    ② 陈旭麓,郝盛潮,王耿雄.孙中山集外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418、264.
    ③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541-542.
    ④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23-428.
    ⑤ 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5-17.
    ⑥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第2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436.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17-1925)第1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1997:197.
    ②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第1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418.
    ③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第1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491.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上)第1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450.
    ② 中共广东地区委员会会议记录[B].//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M].太原: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86.
    ③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第3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132.
    ④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第3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129-133.
    ⑤ [美]丹尼尔雅各布斯.鲍罗廷——斯大林派到中国的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185-186.
    ⑥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01.
    ⑦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741.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G].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39-140.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270.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270.
    ④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第1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1997:344.
    ⑤ 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6.
    ⑥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下)第2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437.
    ① 维经斯基在中国的有关资料[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94.
    ②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第1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575-576.
    ③ [俄]B H 格卢宁.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形成(1920-1927)[J].马克思主义研究参考资料,1981:21.
    ④ 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47:147.
    ⑤ 张仲实译.列宁斯大林论中国[M].北京:解放社,1950:120.
    ⑥ 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编.广东农民运动资料选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45-147.
    ⑦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第3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101.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第1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491.
    ②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下)第2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471-473.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译.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3)[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33、139-140.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第3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101.
    ②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第3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126.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第3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216.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87-189.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279-284.
    ① 蒋介石.蒋介石日记(原稿复印本)第5盒,美国胡佛研究所藏//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原书无页码.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第4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135-137.
    ②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第4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135.
    ③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第4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155-156.
    ④ 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225-226.
    ⑤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第4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1998:252.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第4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1998:259.
    ② 安徽大学苏联问题研究所、四川省中共党史研究会编译.苏联《真理报》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选编(第1辑)[G].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392.
    ③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第4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155-156.
    ④ 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225-226.
    ⑤ 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225-226.
    ⑥ 安徽大学苏联问题研究所、四川省中共党史研究会编译.苏联《真理报》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选编(第1辑)[G].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341.
    ⑦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325.
    ⑧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第4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259.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译.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304.
    ②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第4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252.
    ③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第4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259.
    ④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第4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298-299.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第4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345-349.
    ②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第4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397-398.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译.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337-339.
    ④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与中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第4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397-398.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译.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331.
    ② 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26.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译.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271.
    ④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第4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407.
    ⑤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3.
    ⑥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第4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298-299.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第4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324.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译.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301.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译.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303.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第4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299.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下)第2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24.
    ① 马尔赫列夫斯基.土地问题与世界革命[J].共产国际,1920,(12)
    ②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62-72.
    ①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572.
    ②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554-555.
    ③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下)第2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19.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第1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32-35.
    ②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第1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39.
    ③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第1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36..42.
    ④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第1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86.
    ⑤ 中共一大的党纲宣布为“推翻资本家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不与其他党派建立任何相互关系”。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卷)[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3.
    ⑥ 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国成功之道[M].山西: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38.
    ⑦ MA佩尔西茨.苏联学者论文选译[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13-21.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下)第2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226.
    ②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78.
    ③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下)第2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240.
    ④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第1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223-224.
    ⑤ 维金斯基在给共产国际执委会东方部主任萨法洛夫的信中说“附上”关于近来罢工情况的报告,但俄罗斯现代历史保管与研究中心解密的档案中没有找到该报告。
    ⑥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第1卷[G].北京:北 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228.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第1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88.
    ②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下)第2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460.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译.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37.
    ④ 列宁.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26.
    ① 列宁.列宁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98、394-395.
    ② 列宁.列宁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29.
    ③ 陈峰君.罗易与共产国际——纪念罗易一百周年诞辰[J].南亚研究季刊,1987,(04):41-50.
    ④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26-1927)(下)第6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40.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26-1927)(下)第6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38.
    ②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26-1927)(下)第6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44-46.
    ③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26-1927)(下)第6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46.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26-1927)(下)第6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46-48.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译.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303.
    ③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26-1927)(下)第6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51.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26-1927)(下)第6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60.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译.维经斯基给联共(布)驻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代表团的信(3)[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348.
    ②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译.维经斯基给联共(布)驻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代表团的信(3)[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303.
    ③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译.维经斯基给联共(布)驻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代表团的信(3)[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542.
    ④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译.维经斯基给联共(布)驻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代表团的信(3)[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604.
    ① 李玉贞.鲍罗廷在中国的有关资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09.
    ② 蔡和森.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38.
    ① 李玉贞.鲍罗廷在中国的有关资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250-251.
    ②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第4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226.
    ③ [美]罗伯特·诺恩,津尼亚·尤丁编著,王淇等合译.罗易赴华使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172.
    ④ [美]罗伯特·诺恩,津尼亚·尤丁编著,王淇等合译.罗易赴华使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174.
    ⑤ [美]罗伯特·诺恩,津尼亚·尤丁编著,王淇等合译.罗易赴华使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68.
    ① [美]罗伯特·诺恩,津尼亚·尤丁编著,王淇等合译.罗易赴华使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168.
    ② 周恩来.周恩来全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70.
    ③ 蔡和森.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38.
    ④ [美]罗伯特·诺恩,津尼亚·尤丁编著,王淇等合译.罗易赴华使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192.
    ⑤ [美]罗伯特·诺恩,津尼亚·尤丁编著,王淇等合译.罗易赴华使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555.
    ⑥ [美]罗伯特·诺恩,津尼亚·尤丁编著,王淇等合译.罗易赴华使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173.
    ① 陈翰笙,薛穆桥,冯和法等.解放前的中国农村(1)[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 93、94—-95.
    ② 蔡和森.蔡和森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53.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选编.“一大”前后[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07-209、212、213.
    ②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卷)[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3559.
    ③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卷)[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261.
    ④ 彭湃.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1、32.
    ⑤ 陈独秀.陈独秀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向第三次党代表会议的报告[G].1923.
    ①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卷)[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26.
    ②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卷)[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118.
    ③ 陈独秀.中国农民问题[J].前锋,1923, (1).
    ④ 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新民主主义时期)[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59.
    ⑤ 陈独秀.中国农民问题[J].前锋,1923, (1).
    ⑥ 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中)[Z].北京:三联书店,1984:367.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下)第2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69-170.
    ② 陈独秀.中国农民问题[J].前锋,1923, (1).
    ③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卷)[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261.
    ④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77.
    ⑤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33.
    ⑥ 王建英.六大以前中共中央领导成员基本状况的分析[J].中共党史研究,1993, (01):81-84.
    ① 瞿秋白.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第2章附言) [J]//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六大以前.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698.
    ②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卷)[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295.
    ③ 毛泽东.毛泽东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9.
    ④ 郭德宏.中国近现代农民土地问题研究[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3:294.
    ⑤ 姚曙光.论国民革命思想在农民运动中的流变[J].北京大学学报,2005, (01):63-69.
    ①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卷)[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 26.
    ② 陈独秀.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J].前锋,1923,(2).
    ③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2册)(内部出版)[Z].527.
    ④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卷)[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188-201.
    ⑤ 邓中夏.革命主力的三个群众——工人、农民、兵士[J].中国青年,1923,(8)、(11).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上)第1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469-470.
    ②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上)第1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491.
    ③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3册)(内部出版)[Z].112.
    ④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13册)(内部出版)[Z].27.
    ⑤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3册)(内部出版)[Z].112.
    ① 张允侯等.五四时期的社团(一)[M].北京:三联书店,1979:509.
    ②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
    ① 沈定一.农民自决[J].新青年,1921,(9):5.
    ②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卷)[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362-363.
    ①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3册)(内部出版)[Z].212.
    ②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卷)[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462-463.
    ③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卷)[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509-517.
    ④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4册)(内部出版)[Z].148.
    ⑤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4册)(内部出版)[Z].151.
    ① 毛润之同志视察湖南农运给中央报告[Z].中国革命博物馆陈列.
    ② 毛泽东.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对农民的宣言[J].民国日报,1927, (3).
    ③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三联书店,1979:136.
    ④ 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86:107.
    ⑤ 瞿秋白.瞿秋白选集[M].人民出版社,1985:446-447.
    ⑥ 瞿秋白.瞿秋白选集[M].人民出版社,1985:328.
    ⑦ 李大钊.李大钊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5.
    ⑧ 蔡和森.蔡和森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767.
    ①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80.
    ②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三联书店,1979:136.
    ③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4册)(内部出版)[Z].324-343.
    ④ 赵效明主编.中国土地改革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12.
    ⑤ 郭德宏.中国近现代农民土地问题研究[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3:318.
    ⑥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卷)[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 42.
    ① [美]罗伯特诺斯,津尼亚尤丁编著,王淇,杨云若,朱菊卿合译.罗易赴华使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325.
    ② 蔡和森在中央紧急会上的发言
    ③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三联书店,1979:136.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卷)[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42.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卷)[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58.
    ②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4册)(内部出版)[Z].357-363
    ③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卷)[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45.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卷)[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55.
    ② 唐振南.从大革命时期湖南的土地问题谈毛泽东土地革命思想的萌芽[J].学术界,1989, (1):79-84.
    ③ 唐振南.从大革命时期湖南的土地问题谈毛泽东土地革命思想的萌芽[J].学术界,1989, (1):79-84.
    ④ 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86:107.
    ⑤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卷)[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13.
    ① 赵效明主编.中国土地改革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83.
    ② 黎永泰.毛泽东与大革命[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395.
    ③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5.
    ④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573.
    ⑤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558-559.
    ⑥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26-1927)(下)第4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324-343.
    ⑦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第3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384.
    ⑧ 黎永泰.毛泽东与大革命[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88-394.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
    ②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0.
    ③ 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J].农民问题从刊(序) 1926.(9)
    ④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
    ⑤ 黎永泰.毛泽东与大革命[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388-394
    ① 陈清泉.八七会议的是非功过——陆定一谈中共党史[J].中共党史研究,2000,(3):81-85.
    ① 直荀.湖南农民革命的追述[J].布尔什维克,1928, (13、14).
    ② 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马日事变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7、53、60.
    ③ 巩固后方[J].汉口民国日报社论.转引自:梁尚贤.湖南农民运动中“左”的错误及其影响[J].近代史研究,2006,(4):64-75.
    ④ 省农协通告农友夏逆叛变的教训[J].汉口民国日报.转引自:梁尚贤.湖南农民运动中“左”的错误及其影响[J].近代史研究,2006,(4):64-75.
    ⑤ 讨蒋委员会为长沙事件宣告[J].汉口民国日报,1927.转引自:梁尚贤.湖南农民运动中“左”的错误及其影响[J].近代史研究,2006,(4):64-75.
    ⑥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卷)[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56.
    ⑦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卷)[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286-287、295.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7.
    ② 陈清泉.八七会议的是非功过——陆定一谈中共党史[J].中共党史研究,2000,(3):81-85.
    ③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198.
    ④ 中央档案馆编.秋收起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113.
    ① 陈清泉.八七会议的是非功过——陆定一谈中共党史[J].中共党史研究,2000, (3):81-85.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泽.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337--339.
    ③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224.
    ④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卷)[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225.
    ① 中央档案馆.八七会议[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54.
    ②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卷)[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336-337.
    ③ 郑超麟.郑超麟回忆录[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264.
    ④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卷)[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354.
    ⑤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协作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99.
    ⑥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协作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142.
    ⑦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诗词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168.
    ⑧ 张仲实等译.列宁斯大林论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16.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卷)[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353.
    ②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199.
    ③ 宋庆龄.宋庆龄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18-21.
    ④ 赵淑梅,牧之.邓演达土地革命思想述评[J].长白学刊,1996(4):59-61.
    ⑤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5.
    ⑥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卷)[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369-370.
    ⑦ 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135.
    ① 毛泽东.政治周报[J].1925, (1).
    ②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198.
    ③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译.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7卷)[G].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7.
    ①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73.
    ②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译.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从书(第7卷)[G].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503.
    ③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220.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第3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357.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第4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1998:55.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452.
    ③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6-97.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352.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431.
    ③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82.
    ④ 刘晶芳.再探共产国际与中共六大对工作重心的认识[J].探索与争鸣,2008,(11):30-34.
    ①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6卷)[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415-417.
    ②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卷)[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141.
    ③ 张国焘.革命形势与目前工作重心[J].党的文献,1988, (1).
    ④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⑤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431.
    ⑥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2.
    ①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5册)(内部出版)[Z].197-198
    ①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5册)(内部出版)[Z].142-143.
    ② 中央档案馆编.八七会议[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73.
    ③ 中央档案馆编.八七会议[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74.
    ④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协作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96-97.
    ⑤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5册)(内部出版)[Z].280
    ① 中共海丰县委党史办公室,中共陆丰县委党史办公室编.海陆丰革命史料(第2辑)[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11.
    ②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土地革命纪事(1927—1937)(内部发行)[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 8.
    ③ 中共海丰县委党史办公室,中共陆丰县委党史办公室编.海陆丰革命史料(第2辑)[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12.
    ④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土地革命纪事(1927—-1937)(内部发行)[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7.
    ⑤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71.
    ⑥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5册)(内部出版)[Z].280.
    ⑦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5册)(内部出版)[Z].327.
    ⑧ 毛泽东.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7.
    ⑨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5册)(内部出版)[Z].478.
    ① 陶直夫.钱俊瑞选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225.
    ②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财政经济七)[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4.
    ③ 赵冈.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5:147—165.
    ④ 杨奎松.新中国土改背景下的地主问题[J].史林2008(6):1-19.上述数据均转引自该文。 1986:158.
    ②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土地革命纪事(1927—1937)(内部发行)[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10.
    ③ 毛泽东.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73.
    ④ 定龙.闽西的土地革命[J].红旗,1930,2,(22):78.
    ⑤ 赵效明主编.中国土地改革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50.
    ⑥ 中央档案馆编.秋收起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17.
    ⑦ 中央档案馆编.秋收起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116.
    ⑧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协作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96-97.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土地革命纪事(1927—1937)(内部发行)[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7.
    ②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土地革命纪事(1927—1937)(内部发行)[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10.
    ③ 毛泽东.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68-174.
    ④ 中央档案馆编.秋收起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116.
    ⑤ 毛泽东.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76.
    ⑥ 毛泽东.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54.
    ① 郭德宏.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土地政策的演变[J].中国社会科学,1980,(6):103-125.
    ②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5册)(内部出版)[Z].490.
    ③ 赵效明主编.中国土地改革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51.
    ④ 毛泽东.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68-174.
    ⑤ 赵效明主编.中国土地改革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52.
    ⑥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写作组编写.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65.
    ① 江西省档案馆选编.湘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1.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组.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776.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组.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36.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组.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90.
    ③ 毛泽东.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05、132.
    ④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组.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00.
    ①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5册)(内部出版)[Z].143.
    ② 郭德宏.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土地政策的演变[J].中国社会科学,1980,(6):103-125.
    ③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5册)(内部出版)[Z].329.
    ①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5册)(内部出版)[Z].490-492.
    ②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5册)(内部出版)[Z].603.
    ① 中国共产党对目前时局的宣言[N].红旗,1930-08-15.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组.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617.
    ③ 毛泽东.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82-183.
    ① 毛泽东.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2.
    ② 毛泽东.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3.
    ③ 毛泽东.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83.
    ④ 毛泽东.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82-183.
    ⑤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卷)[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295.
    ⑥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5册)(内部出版)[Z].327
    ①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5册)(内部出版)[Z].463
    ② 毛泽东.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7.
    ③ 孔永松,邱松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29.
    ④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组.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492-493.
    ⑤ 列宁.列宁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39.
    ①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6册)(内部出版)[Z].383.
    ②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6册)(内部出版)[Z].383.
    ③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6册)(内部出版)[Z].383.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事.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17.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31.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5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206.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269.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译.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267.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译.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271.
    ②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第4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298-299.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第4卷[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1998:301.
    ②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毛泽东选集(第2卷),1991:609.
    ③ 1920年2月,毛泽东给新民学会会员陶毅的信中提到:“我觉得好多人讲改造,却只是空泛的一个目标。究竟要改造到那一步田地(即终极目的),用什么方法达到?自己或同志从那一个地方下手?这些问题,有详细研究的却很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464.
    ④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诗词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168.
    ①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2
    ②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8.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25.
    ②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Z].北京:新华社,2011-07-01.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列宁全集(第3、4、10、13、16、18、19、21、29、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斯大林全集(第9、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5]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6]辞海(第六版第三册)[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1-12)[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8]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3)[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9]安徽大学苏联问题研究所,四川省中共党史研究会编译.苏联《真理报》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选编(1-3)[G].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1-24)[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1]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8)(党内发行)[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
    [12]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1-24)(内部发行)[G].
    [13]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史料选编(第2卷)[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14]中共湖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协作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G].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15]《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写作组编写.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16]江西省档案馆选编.湘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G].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
    [1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土地革命纪事(一九二七——一九三七)(内部发行)[G].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
    [18]中国社科院现代史研究室编.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9]中国社科院现代史研究室编.维经斯基在中国的有关资料[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0]李玉贞.鲍罗廷在中国的有关资料[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21]张允侯等.五四时期的社团(一)[M].北京:三联书店,1979.
    [22]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编.中共“三大”资料[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
    [23]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六大以前[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4]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编.广东农民运动资料选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5]广东省档案馆等编.广东区党、团研究史料:1921-1926[G].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26]中共浙江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中共浙萧山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衙前农民运动[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27]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湖南农民运动资料选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28]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选编.“一大”前后[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9]中国共产党第二、三次代表大会资料选编[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0]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新民主主义时期)[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
    [3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组.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内部发行)[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资料[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
    [33]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编.广东农民运动资料选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4]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马日事变资料[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35]中央档案馆编.秋收起义[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
    [36]中央档案馆编:《八七会议》,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
    [37]中共湖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协作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G].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38]中共海丰县委党史办公室,中共陆丰县委党史办公室编.海陆丰革命史料(第2辑)[G].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
    [39]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土地革命纪事(1927—1937)(内部发行)[G].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
    [40]布尔什维克[J].1928.
    [41]中国青年[J].1923.
    [42]前锋[J].1923.
    [43]新青年[J].1921.
    [44]红旗[J].1930.
    [1][苏]A。B巴库林.中国大革命武汉时期见闻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2][苏]切列潘诺夫.中国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一个驻华军事顾问的札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3][德]考茨基.土地问题[M].梁琳译.北京:三联书店,1955.
    [4][苏]CA达林著,郑厚安,刘功勋,旧佐汉译:中国回忆录(1921-1927)(内部发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5][西班牙]费而南多克老丁著,中共中央党校外文组译.共产主义运动——从共产国际到共产党情报局(内部发行)[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
    [6][德]郭恒钰.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M].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印行,1989.
    [7][苏]杰留辛.中共政策中的农民土地问题(19211928)[M].莫斯科:,1972.
    [8][美]黄宗智.中国革命中的农村阶级斗争——从土改到文革时期的表达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中国乡村研究》第2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9][苏]普列汉诺夫.我们的意见分歧[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10][苏]波斯别洛夫主编.苏联共产党历史(第1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11][美]韩丁著,韩惊等译,邱应觉校.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
    [12][美]丹尼尔雅各布斯.鲍罗廷——斯大林派到中国的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13][苏]M A佩尔西茨.中国共产党形成史料.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苏联学者论文选译[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14][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三联书店,1979.
    [15][美]罗伯特诺斯、津尼亚尤丁编著,王淇、杨云若、朱菊卿合译.罗易赴华使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
    [16]波斯别洛夫主编.苏联共产党历史(第1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17][美]罗伯特·诺恩,津尼亚·尤丁编著,王淇等合译.罗易赴华使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毛泽东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毛泽东.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6]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编(1-5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7]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1-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蔡和森.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内部发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9]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上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0]彭湃.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1]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6-1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2]宋庆龄.宋庆龄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13]张国焘.我的回忆(内部发行)(上、下)[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14]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86.
    [15]蔡和森.蔡和森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6]蔡和森.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7]李大钊.李大钊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8]郑超麟.郑超麟回忆录[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19]陈旭麓,郝盛潮,王耿雄.孙中山集外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0]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M].上海:三联书店,1995.
    [21]张仲实译.列宁斯大林论中国[M].北京:解放社,1950.
    [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诗词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23]杜润生.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4]郭德宏.中国近现代农民土地问题研究[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3.
    [25]高王凌.租佃关系新论——地主、农民和地租[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26]唐致卿.近代山东农村社会经济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7]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
    [28]孔永松.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演变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
    [29]高熙著.中国农民运动纪事(1921-1927)[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
    [30]何东等编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民土地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
    [31]温锐,谢建社.中央苏区土地革命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32]杨奎松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33]郭德宏.中国近现代农民土地问题研究[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3.
    [34]金德群.民国时期农村土地问题[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4.
    [35]杨奎松著.中间地带的革命——中国革命的策略在国际背景下的演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36]王庭科.共产国际、斯大林与中国革命[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2.
    [37]成汉昌著.20世纪前半期中国土地制度与土地改革[M].中国档案出版社,1994.
    [38]郭德宏主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党史研究的新进展[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39]郭德宏主编.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国革命关系述评[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
    [40]黎永泰.毛泽东与大革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41]杜润生主编.中国的土地改革[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42]赵效明主编.中国土地改革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43]张喜德著.中共对国民党政策的三次转变与共产国际[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44]黄修荣主编.共产国际、联共(布)秘档与中国革命史新论[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45]黄允升著.毛泽东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创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46]梁怡,李向前.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47]俞良早著.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48]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49]高王凌.租佃关系新论——地主、农民和地租[M].上海:上海书店,2005.
    [50]姚金果,苏杭,杨云若著.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大革命[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51]黄修荣.共产国际、联共(布)秘档与中国革命史新论(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52]杜润生.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3]王友明.解放区土地改革研究:1941—1948,以山东莒南县为个案[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54]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55]杨奎松著.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56]何沁著.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认识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57]张学强.乡村变迁与农民记忆:山东老区莒南县土地改革研究(1941195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8]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M].太原: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59]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
    [60]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下)[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
    [1]郭德宏.土地改革史若干问题论纲[J].近代史研究,1987,(3).
    [2]郭德宏.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土地政策的演变[J].中国社会科学,1980,(6).
    [3]李元勋.南昌起义揭开土地革命的新篇章[J].江西大学学报,1978,(1).
    [4]沈庆林.一九二七年国民党中央土地委员会会议情况[J].党史研究资料,1982,(9)
    [5]郭德宏,梁尚贤.大革命时期的土地斗争[J].历史研究,1983,(1)
    [6]王德京.毛泽东与一九二七年的土地会议[J].中共党史研究,1985,(12).
    [7]张国焘.革命形势与目前工作重心[J].党的文献,1988.
    [8]钱枫.北伐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小地主”政策分析[J].中共党史研究,1986,(4).
    [9]赵刚.大革命后期土地革命问题讨论中的几种意见[J].中共党史研究,1987,(1).
    [10]郭德宏.关于土地改革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东疆学刊,1988,(1、2)
    [11]张景虎.彭湃的农民运动思想[J].中共党史研究,1990,(6).
    [12]刘德喜.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理论的产生与共产国际[J].共产国际研究,1993,(3).
    [13]杜敬.土地改革中没收和分配土地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82,(1).
    [14]董志凯.土地改革与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回答对我国土改的一种看法[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3).
    [15]区延佳.略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对富农的政策[J].近代史研究,1982,(2).
    [16]何秉孟.论土地斗争中党对富农的政策[J].近代史研究,1986,(1)
    [17]金德群.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党的“平分土地”的主张[J].教学与研究,1982,(1)
    [18]杜敬.土地改革中没收和分配土地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82.
    [19]唐振南.从大革命时期湖南的土地问题谈毛泽东土地革命思想的萌芽[J].学术界,1989,(1).
    [20]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和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一个经济制度变迁史的回顾[J].管理世界,1995,(4)
    [21]郭德宏.毛泽东的土地政策思想[J].党史教学与研究,1990,(2).
    [22]孙其明.共产国际和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论文摘要)[J].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1)
    [23]赵淑梅,牧之.邓演达土地革命思想述评[J].长白学刊,1996,(4)
    [24]张喜德.论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革命由“城市中心”向“农村中心”的策略转变.[J].\\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25]陈峰君.M·N·罗易与共产国际——纪念罗易一百周年诞辰[J].南亚研究季刊,1987,(4)
    [26]曹幸穗:论旧中国苏南土地占有关系的演变及其推动力[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4).
    [27]张永泉.“平分土地”的政策应当基本肯定[J].中共党史研究,1994,(6)
    [28]陈金龙.“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形成过程考析[J].近代史研究,1994,(4).
    [29]唐振南.从大革命时期湖南的土地问题谈毛泽东土地革命思想的萌芽[J].学术界,1989,(1)
    [30]张佩国.中国乡村革命研究中的叙事困境——以“土改”研究文本为中心[J].中国农史,2003,(2)
    [31]李康.西村十五年[D].北京大学社会学系1999博士学位论文,1999.
    [32]曹幸穗.论旧中国苏南土地占有关系的演变及其推动力[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4)
    [33]陈清泉.八七会议的是非功过——陆定一谈中共党史[J].中共党史研究,2000,(3)
    [34]姚曙光.论国民革命思想在农民运动中的流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35]江红英.新民主主义理论框架内外的富农与富农经济[J].中共党史研究,2005,(5)
    [36]黄琨.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的政策与实践(1927-1929)[J].长白学刊,2006,(4)
    [37]姚金果.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国革命关系第九次学术讨论会概述[J].中共党史研究,2003,(4)
    [38]王建英.六大以前中共中央领导成员基本状况的分析[J].中共党史研究,1993, (1).
    [39]王文涛.“毛主义”话语的起源、性质与内涵——简评史华慈《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与毛泽东的崛起》.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40]曹建坤.共产国际对于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J].重庆社会科学,2006,(2)
    [41]李里峰.经济的“土改”与政治的“土改”—关于土地改革历史意义的再思考[J].安徽史学,2008,(2)
    [42]秦晖.土地改革=民主革命?集体化=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的演变与发展[J].学术界,2002,(6)
    [43]李里峰.“运动”中的理性人——华北土改期间各阶层的形势判断和行为选择[J].近代史研究,2008,(1).
    [44]杨奎松.新中国土改背景下的地主问题[J].史林,2008,(6)
    [45]胡英泽.流动的土地与固化的地权——清代至民国关中东部地册研究[J].近代史研究,2008,(3)
    [46]黄道炫.1920—1940年代江南地区的土地占有—兼谈地主、农民与土地革命[J].历史研究,2005,(1)
    [47]胡艳萍.中国革命:对农民的动员——读《地主、农民与共产党:社会博弈论分析》.河北农业科学,2010,(4)
    [48]李里峰.土改与参军:理性选择视角的历史考察[J].福建论坛,2007,(11)
    [49]刘晶芳.再探共产国际与中共六大对工作重心的认识[J].探索与争鸣,2008,(11)
    [50]王新生:联共(布)、共产国际与南昌起义[N].光明日报,2007-08-03.
    [51]黄修荣:棋高一筹——毛泽东和共产国际关于中国农民问题理论的比较研究[J].中共党史研究,2005.
    [52]梁尚贤.湖南农民运动中“左”的错误及其影响[J].近代史研究,2006,(4)
    [53]汪澎,朱静.略论考茨基有关“农民土地问题”的思想[J].社科纵横,2011, (11).
    [54]汪澎.共产国际试图影响孙中山接纳土地革命战略的努力与失败[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2,(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