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代中国税收服务模式变革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党中央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服务型政府成为新时期我国政府组织变革与职能转变的宏伟愿景与行动目标。税收作为各级税务行政机关的重要公共职能,不仅履行着为国聚财的重要职责,而且担当着为纳税人提供服务的神圣使命。建立现代税收征管新体系,树立纳税服务的理念,是我国当前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任务。
     本文运用国际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提出的麦肯锡7—S系统思维模型,相继从理念、战略、结构、体制、风格、人员、技术七个方面对我国税收服务模式变革问题进行探讨。全文包括绪论、主体、尾论三大部分,其中主体部分又分为八章。
     绪论是本文的引论部分,主要交代本文的写作缘起、研究意义、核心概念、研究进展、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等。
     第一章厘定了本文的逻辑分析框架,对7—S系统思维模型的由来及价值、运用7—S系统思维模型考察我国税收服务模式变革问题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展开论述。
     第二章对税收服务理念的历史、结构特征及路径演化逻辑进行了探讨,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奉行的是一种“管制型”或“管制型服务”的税收服务理念,在实践中引发一系列问题和矛盾,日益难以满足纳税人对服务的需求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此,笔者提出“服务型管制”的发展理念,认为新时期税收服务应当践履“寓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服务体现管理”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探寻构建新型税收服务理念的路径选择。
     第三章对我国税收服务的战略问题进行探讨,指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经济短缺和物资匮乏,为了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和发挥集中有限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我国建立了集中统管的“经济建设型”财政。在这一财政模式下,作为国家经济命脉及政权运转基础的税收要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具有“聚财为国”的特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财政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在公共财政模式下,要求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及为纳税人服务。不过,由于体制、观念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聚财为民”一直停留在宣传、口号和号召的阶段,与实际行动尚存在一定差距。在此基础上,笔者尝试性提出新时期税收服务战略要实现从“聚财为民”到“为民聚财”的转变,切实尊重纳税人的权利并从根本上树立纳税人的主体地位。
     第四章对我国税收服务的组织结构变革进行考察,认为构建服务型税务机关是新时期税收服务组织结构变革的重要目标和路向,这不仅要求税务行政机关在组织结构上完成从竖直化到扁平化的转变,实现税收服务体系的灵巧化与多样性,而且要求税务部门转变观念、调整定位、创新机制及优化手段。
     第五章从税收服务社会化的角度对我国税收服务的体制变革进行考察与分析,对税收服务社会化的历史背景、动因、内涵、发展及其不足进行了探讨,指出新时期我国税收服务体制变革的方向是实现从“单中心”到“多中心”的转变,在发挥政府在提供税收服务方面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市场、社会、志愿组织及个人的积极性,实现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协同治理。
     第六章从税收文化的角度对我国税收服务的风格变革问题进行探讨,在考察税收文化的内涵、功能、目标与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提出在新的时期,为更好地满足纳税人的服务需求,必须对传统的“重管理、轻服务”甚至“以管理代替服务”的消极文化观及服务方式进行重塑和再定位,并致力构建积极主动型的税收文化和服务风格。
     第七章对我国税收服务的人员变革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在新的时期,要适应市场化条件下人员配置及其成长发展规律的新趋势与新要求,实现从传统人事管理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第八章对信息化条件下我国税收服务的技术变革进行考察,认为电子税务的兴起不仅是政府税收服务职能在技术和工具层面的变革,而且也是政府管理理念、方式及行为上的一次革命,其目标旨归和价值归宿在于广泛借用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管理与服务从人工型到电子型的转变,从而降低服务成本,并为纳税人提供更为便捷、高效和优质的服务。
     尾论部分对本项研究进行总结,分析研究过程存在的局限及不足,并对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进行前瞻性预测和展望。
     本文可能的创新在于:第一,研究视角和框架的创新。本文以7—S系统思维模型为分析框架,对我国税收服务模式变革问题进行探讨,全面考察了税收服务模式变革的理念、战略、结构、体制、风格、人员、技术问题。这种研究视角和框架在国内学术界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第二,研究结论的创新。在结合经验素材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创新性地提出了当代中国税收服务变革的理想模式,即税收服务理念从“管制型服务”到“服务型管制”、税收服务战略从“聚财为民”到“为民聚财”、税收服务结构从竖直化到扁平化、.税收服务体制从“单中心”到“多中心”、税收服务风格从被动型到主动型、税收服务人员从传统人事管理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税收服务技术从人工型到电子型。这种见解和主张对推进税务部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当下中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应用价值。
To strengthen government's function of social management and public service,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proposes to speed up reform of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in a new century. Building a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has been the goal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s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in contemporary China. As an important function of tax authority, taxation not onl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f enriching the Country, but also undertakes a sacred mission of providing service to taxpayers. Building a new taxation system and establishing an idea of serving the taxpayers thu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In this paper, with the help of McKinsey 7-S model of systematic thinking proposed by the world's leading management consulting firm, we talks about tax service model reform of our country from seven aspects of idea, strategy, structure, systems, style, staff, and skills. This paper includes three parts of introduction, body, and tail, the main part of which is divided into eight chapters.
     As introduction part of this paper, it mainly explains the origin of writing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the core concept, the research progress, methods, ideas, innovation and so on.
     The first chapter determines the logical analysis framework of this paper, and talks about the origin and value of 7-S model of systematic thinking, using 7-S model of systematic thinking to think about the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tax service model reform of our country.
     The second chapter talks about the history, structure feature, and the logic of path evolution of idea of tax service. We think that our government was pursuing the idea of tax service of "regulation type" or "service type based on regulation" during a long time. As a result, it caused a series of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in practice, and difficultly to meet needs of taxpayers and to adapt to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refore, we propose the developmental idea of "regulation type based on service". It means new tax service should implement the idea of "implying management in service, embodying management through service", and explore the path option of constructing the idea of new tax service on that basis.
     Chapter III talks about strategic issues of tax service. Due to severe finance condition and scarcity of materials, and in order to foster the thought of "the whole country as a single entity"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 of being able to concentrate our forces on a major task, China established a centralized control and management typ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finance. Under this finance type, as the country's economic lifeline and basis of regime, tax should serv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whole country with feature of "enrichment for the count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the idea of public finance is progressively being acknowledged. Under the type of public finance, tax is required to "from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and to provide public goods and service for taxpayers. However,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system, concept, and so on, "enrichment for the people" has been stuck in publicity, slogans and called for the stage for a long time, so there are still some gaps to concrete action. On this basis, we try to propose transformation of tax service strategy from "enrichment for the people" to "people enrichment" in new era,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taxpayers and fundamentally establish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taxpayers.
     Chapter IV inspects the organization structure reform of tax service. We think that building service-typed taxation administration is an important goal and direction of tax service organization structure reform. It requires not only taxation administration to complete transformation of organization structure from the vertical to the flat, and to fulfill ingenuity and diversity of tax service system, but also idea transformation, position adjustment, mechanism innovation, tool optimization of taxation administration.
     Chapter V inspects and analyzes tax service system re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x service socialization, meanwhile, this chapter also talks about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motivation,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and shortcomings of tax service socialization. It points out that the direction of tax service system reform is to change from "single center" to "multi-center". With the government's leading role of providing tax service,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fully stimulate market, society,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dual's initiative, and realizes cooperative management between society and government.
     Chapter VI talks about style reform of tax serv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x culture. On the basis of connotation, function, objectives and basic content, in order to well meet service needs of taxpayers in new era,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remodel and re-position the traditional negative viewpoint and service style of "placing more emphasis on management than service", and be committed to building a proactive type of tax culture and service style.
     Chapter VII talks about staff reform of tax service. We think that reform should adapt to staff arrangement and its growth development regularity's new trends and requirements under market conditions, and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personnel management to moder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Chapter VIII inspects skills reform of tax service under information conditions. We think that rise of E-Tax not only means tax service function reform of techniques and tools level, but also means government's evolution of management idea, methods and behavior. With help of modern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Tax's purpose and value destination is to realize government's management and service transformation from artificial type to electrical type. Thereby it can reduce tax service cost and provide more convenient, efficient and high-quality service for taxpayers.
     As a summary of our research, last part of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imitation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research process, and does some prediction and forecast to the problems to be further discussed.
     The possibl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is:First, the innovation of 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framework. This paper talks about tax service model reform of our country under the logical analysis framework of 7-S Model of Systematic Thinking, and inspects idea, strategy, structure, systems, style, staff, and skills of tax service model reform. Such 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framework reflects innovation and pioneering among domestic academic. Second, th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is research conclusion. On the basis of combination of experience materials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we innovatively proposed an ideal model of tax service reform of contemporary China. It means transformation of idea of tax service from "service type based on regulation" to "regulation type based on service", of tax service strategy from "enrichment for the people" to "people enrichment", of tax service organization structure from the vertical to the flat, of tax service system from "single center" to "multi-center", of tax service style from the negative to the proactive, of tax service staff from traditional personnel management to moder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of tax service skills from artificial type to electrical type. This viewpoints and propositions can be important reference and application for promoting taxation administration reform and contemporary practice of building a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引文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页。
    ①赵新平:《“无过错推定”是税收管理观念的重大变动》,《中国税务》2002年第9期。
    ②王钟明:《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改善税收服务的启示》,《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9期。
    ③梁俊娇:《税收征管效率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第58页。
    ①岳树民:《中国税制优化的理论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5页。
    ②刘勇、梅昌新:《创新税收服务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9年,第70页。
    ②唐铁汉:《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着力点》,《人民日报》2005年3月4日。
    ①李晶:《纳税服务的国际借鉴及创新》,《涉外税务》2009年第6期。
    ②姚朝智:《加强纳税服务能力的思考》,《税务研究》2009年第5期。
    ①许建国、薛刚:《税收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4页。
    ②[美]维克多·瑟仁伊:《比较税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4页。
    ③廖益新:《国际税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56页。
    ①刘隆享:《国际税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55页。
    ①国家税务局税收科研所:《税收支出理论与实践》,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2年,第55页。
    ①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41-142页。
    ②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87页。
    ③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年,第16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176页。
    ②《列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99页。
    ①庇古:《福利经济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258页。
    ②国家税务总局编译:《外国税制概览(第三版)》,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9年,第254页。
    ①付伯颖、苑新丽编著:《外国税制》,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14页。
    ②刘少杰:《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33页。
    ①靳东升、付树林《外国税收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88页。
    ①井敏:《构建服务型政府: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页。
    ①胡克刚:《中外专家座谈纳税服务》,《中国税务》2006第11期。
    ①赵迎春:《现代管理理论在纳税服务中的运用》,《税务与经济》2006第2期。
    ①计金标:《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税收政策调整分析》,《财政与税收》2009年第3期。
    ②刘剑文、熊伟:《税法基础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8页。
    ①施正文:《税收程序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16页。
    ②刘剑文:《走向财税法治——信念与追求·序》,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98页。
    ①丁志诚、戴道传:《中国税收征管改革理论.模式.法规》,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5年,第182页。
    ②安体富、孙玉栋:《中国税收负担与税收政策研究》,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年,第273页。
    ③杨斌:《国际税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6页。
    ①刘剑文:《走向财税法治——信念与追求·序》,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97页。
    ①胡怡建:《税收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
    ①林高望:《中国税收征管战略研究》,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②《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2006年10月18日通过),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8/content_5218639.htm.,2006年10月18日。
    ①付树林:《议优化纳税服务》,《税务研究》2002年第11期。
    ①施正文:《税收程序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55页。
    ②杨斌:《中国税改论辨》,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第180页。
    ①彭国华、杨学博等:《如何理解“中国模式”》,《人民日报》2010年9月15日。
    ②杨斌:《中国税改论辨》,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第215页。
    ①翁礼华:《纵横捭阖——中国财税文化透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第134-135页。
    ①安体富、孙玉栋:《中国税收负担与税收政策研究》,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年,第144页。
    ①刘志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税收史长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第256页。
    ②陈红太、李严昌:《中国服务型政府的四种模式》,《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7期。
    ①高培勇:《共和国财税6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36页。
    ②王绍光、马骏:《走向“预算国家”——财政转型与国家建设》,《公共行政评论》2008年第1期。
    ①刘佐:《新中国税制60年》,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第348页。
    ①丁志诚、戴道传:《中国税收征管改革理论.模式.法规》,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5年,第238页。
    ②[日]金子宏著:《日本税法》,战宪斌、郑根林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155页。
    ①靳东升、王道树:《美国的公司所得税制度及税收政策》,《财经问题研究》1998年第1期。
    ①[美]费雪:《州和地方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77页。
    ②郭弛:《澳大利亚税源管理的经验及借鉴》,《涉外税务》2004年第8期。
    ③[日]金子宏著:《日本税法》,战宪斌、郑根林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235页。
    ①国家税务总局编译:《外国税制概览(第三版)》,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9年。
    ①佩吉B.马斯格雷夫、白彦锋、王法忠译:《美国州公司所得税税基的分配原则》,《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第2期。
    ①吴洁蕙:《澳大利亚税源管理及对我国的启示》,《涉外税务》2007年第3期。
    ②安体富、秦评义:《西方国家源管理的经验及借鉴》,《税务研究》2002年第4期。
    ③靳东升、付树林《外国税收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97页。
    ①蔡立辉:《当代中国电子政务:反思与走向》,《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②王秀明:《基于服务品质理论的纳税服务创新研究》,《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第十四卷第4期。
    ①李晶:《纳税服务的国际借鉴及创新》,《涉外税务》2009年第6期。
    ①王钟明:《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改善税收服务的启示》,《山东社会科学》2004第4期。
    ①刘军:((ISO 9000引人税收管理的实践与思考》,《税务研究》2005第10期。
    ②卓越:《政府绩效评估的模式建构》,《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2期。
    ③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关于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阐述》,http://www.cas.ac.cn/html/Dir/2002/08/21/4701. htm,2002年8月21日.
    ④王钟明:《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改善税收服务的启示》,《山东社会科学》2004第4期。
    ①王秀明:《基于服务品质理论的纳税服务创新研究》,《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第十四卷第4期。
    ②刘剑文编:《税法学》(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54页。
    ①刘剑文编:《税法学》(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5页。
    ①姚朝智:《加强纳税服务能力的思考》,《税务研究》2009年第5期。
    ①陈明:《服务型政府建设视角下地方国税税收服务的转型与优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度硕士论文。
    ②张俊:《税收遵从分析—试论构建新型税收服务体系》,南昌大学2007年度MPA研究生学位论文。
    ①理查德·帕斯卡尔是牛津大学的协同院士,圣塔菲研究中心(Santa Fe Institute)访问学者,曾任教斯坦福商学院研究所达二十年之久,全球首屈一指的企业顾问、畅销书作者,其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禅与管理艺术》荣获麦肯锡奖。安东尼·阿索思曾任哈佛商学院企业管理教授。
    ①1926年,芝加哥大学杰姆斯·麦肯锡(James Mckinsey)教授创立了麦肯锡咨询公司。随后,这家以他姓氏命名的会计及管理咨询公司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了20世纪30年代,麦肯锡已逐渐把自己的企业形象塑造成一个精英荟萃的“企业医生”,把麦肯锡的远景规划描绘成致力于解决企业重大管理问题的咨询公司,帮助领先的企业机构实现显著、持久的经营业绩改善,打造能够吸引、培育和激励杰出人才的优秀组织机构。
    ①赵虹君:《用7—S模型分析公共服务创新》,转引自唐铁汉、袁曙宏主编:《公共服务创新》,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19页。
    ①张立荣:《当代中国政府治理范式变革—基于麦肯锡7—s系统思维模型的一种探讨》,《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582页。
    ①任连祥:《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发展研究》,吉林大学2007年度博士学位论文,第34页。
    ①卢全友、杨耀坤:《我国税收服务发展历程探析》,转引自湖北省税务学会编:《全省群众性优秀税收调研成果文集(2000-2005)》,第133页。
    ①薛钢:《浅论纳税服务理念在税收征管中的体现》,《税务研究》2009年第4期,第75-76页。
    ①国家税务总局征管司纳税服务处:《纳税服务:中国税收征管新战略》,《中国税务》2002年第12期。
    ②李飞、李怡君:《纳税服务的国际比较及借鉴》,《当代经济》2009年第5期。
    ③王绍光、王有强:《公民权、所得税和预算体制》,《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3期。
    ①杨春梅:《公共服务型政府与税收制度建设》,《当代经济研究》2005第5期。
    ①王秀明:《基于服务品质理论的纳税服务创新研究》,《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第十四卷第4期。
    ①[美]亨利·明茨伯格:《战略过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页。
    ①张立荣、冷向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向下的政府行为变革》,《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4期,第83页。
    ②庞力:《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制度研究》,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第72页。
    ①林高望:《中国税收征管战略研究》,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40页。
    ②刘剑文:《走向财税法治——信念与追求·序》,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216页。
    ①刘勇、梅昌新:《创新税收服务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9年,第69页。
    ①刘磊:《税收控制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第215页。
    ①石华:《加强税收征管保护纳税人权益推进依法治税》,《中国税务》2000年第8期。
    ①岳树民:《中国税制优化的理论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79页。
    ①宋效中:《反偷逃税与税务稽查》,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33页。
    ②邓子基:《税种结构研究》,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255页。
    ①缪慧频:《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与完善》,《涉外税务》2009年第1期。
    ①贾康、马衍伟、孙晶:《新企业所得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建议》,《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研究报告》2008年第60期。
    ②孙隆英《“两法合并”后的若干涉外税收优惠过渡问题探析》,《涉外税务》2008年第1期。
    ①闫坤、张鹏:《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与财政政策取向》,《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第7期。
    ②宋效中:《反偷逃税与税务稽查》,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235页。
    ①吴佑坤:《加强“信息管税”工作的几点思考》,《湖南地税》2009年第4期。
    ①石华:《加强税收征管保护纳税人权益推进依法治税》,《中国税务》2000年第8期。
    ②刘剑文:《走向财税法治——信念与追求·序》,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247页。
    ①刘剑文编:《税法学》(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57页。
    ①[美]戴维著,李克宁译:《战略管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63-264页。
    ①姜晖:《CCRA纳税服务的工作和启示》,《涉外税务》2005年第9期,第42页。
    ②曾飞:《国外纳税服务的经验及借鉴》,《税务研究》2003年第12期,第58页。
    ①王秀明:《基于服务品质理论的纳税服务创新研究》,《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第十四卷第4期。
    ①刘先江:《“国家与社会”视野中的政府管理社会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度博士学位论文,第87页。
    ②张立荣、冷向明:《论中国未来政府治范式的特质与进路》,《江海学刊》2007年第3期,第207页。
    ①李传喜:《税收征管社会化简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68页。
    ①金人庆著:《中国当代税收要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7页。
    ①周光辉:《从管制转向服务:中国政府的管理革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3期。
    ①刘剑文、熊伟:《税法基础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54页。
    ①谢旭人:《中国税收管理》,北京: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年,第167页。
    ①岳树民:《中国税制优化的理论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13页。
    ①曹杰、李应虎:《浅谈公法私法化与私法公法化》,廖开富主编:《法商论丛》第1卷,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第212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
    ①楼继伟、解学智主编:《税式支出理论创新与制度探索》,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第383页。
    ①刘隆享:《国际税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380页。
    ①张立荣:《当代中国政府治理范式变革探析——以麦肯锡7—S系统思维模型为框架》,《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6期,第97页。
    ②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19页。
    ③[美]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投资》,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第3页。
    ①董志林:《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税务干部队伍》,《中国税务》2004年第12期,第20页。
    ②中国税务学会编:《2008年全国税收理论研讨会文集》,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9年6月,第666页。
    ①姚朝智:《加强纳税服务能力的思考》,《税务研究》2009年第5期。
    ①曾繁正编译:《行政组织管理学》,北京:红旗出版社,1998年。
    ②梁俊娇:《税收征管效率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第5页。
    ①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三联书店,1983年第1版,第410-412页。
    ②徐晓日:《政府创新的信息化模式—电子政务研究》,吉林大学2004年度博士学位论文,第26页。
    ①曾飞、葛开珍:《国外税收信息化管理的经验及借鉴》,《税务研究》2001年第8期,第73-74页。
    ②刘书明、杨旭:《电子税务:为纳税人提供最佳服务》,《中国税务》2002年第7期,第5页。
    ①邓欣:《税务信息化建设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7-30页。
    ①樊静:《中国税制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95年版,第324页。
    ①吴旭东、王春雷:《构建我国纳税服务体系的思考》,《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第6期。
    ②吴佑坤:《加强“信息管税”工作的几点思考》,《湖南地税》2009年第4期。
    ①丁志诚、戴道传:《中国税收征管改革理论.模式.法规》,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5年。
    ①施正文:《税收程序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①税务信息交换协定:http://www.oecd.org/dataoecd/43/59/43775845.pdf.
    ②刘恒、王国华:《纳税检查》,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157页。
    ①刘剑文编:《税法学(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51页。
    ①付广军:《中国税收统计与计量分析》,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年,第24页。
    ②周志忍:《公共组织绩效评估:中国实践的回顾与反思》,《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
    3. 《列宁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4. 《列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5. 《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6. 张立荣:《中外行政制度比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7.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税收协定范本与注释》,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7年。
    8. [美]维克多·瑟仁伊:《比较税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9. 廖益新:《国际税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10.刘隆享:《国际税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
    11.刘磊:《中国企业所得税改革》,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
    12.刘磊:《(企业所得税法>与(企业会计准则>差异分析与纳税调整(2008)》,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
    13.邱华炳、刘磊:《所得税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
    14.刘磊:《税收控制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
    15.罗晓琳:《外国税收理论与制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
    16.邓子基:《税种结构研究》,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
    17.岳树民:《中国税制优化的理论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18.曹杰、李应虎:《浅谈公法私法化与私法公法化》,廖开富主编:《法商论丛》第1卷,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
    19.[美]约翰·米克塞尔:《公共财政管理:分析与应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20.[美]费雪:《州和地方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21.[澳]布伦南、[美]布坎南:《宪政经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22.国家税务局征收管理司:《新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释义》,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2年。
    2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
    24.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
    25.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26.刘剑文:《出口退说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7.吴喜之:《统计学:从数据到结论》,(第2版),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
    28.严才明:《增值税的效率分析》,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
    29.丁洪:《中国税负归宿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30.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基础》,(第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31.郝春虹:《税收经济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
    32.福建省地方税务局:《中国台湾税收制度》,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7年。
    3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9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税法》,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2009年。
    34. 中国税务年鉴编辑委员会:《2008年中国税务年鉴》,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8年。
    35. 阿沙夫·拉辛:《全球化经济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
    36. 赵书博:《对外贸易与相关税收政策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
    37. 郑桂环、陈振峰、王寿阳:《中国外贸及贸易税收政策研究》,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38. 本书编委会:《税源监控管理及其数据应用分析》,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年。
    39. 陶东远:《非居民企业税收征管实务手册》,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
    40. 靳东升、付树林《外国税收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41. 国家税务总局编译::《外国税制概览(第三版)》,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9年。
    42. 楼继伟、解学智主编:《税式支出理论创新与制度探索》,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
    43. 刘少杰:《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44. 付伯颖、苑新丽编著:《外国税制》,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
    45. 高强主编:《日本税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
    46. 凯瑟琳·贝尔等著:《改善大企业纳税遵从—各国经验分析》,姜跃生、陈新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
    47. 王金南等:《环境税收政策及其实施战略》,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
    48. 周明春:《石油税制研究》,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9年。
    49. 赵选民:《中国石油财税制度—理论研究与政策解读》,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
    50. [日]北野弘久著:《税法学原论》,陈刚等译,北京:中国检查出版社,2001年。
    51. 王东敏:《新破产法疑难解读与实务操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
    52. [日]金子宏著:《日本税法》,战宪斌、郑根林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
    53. 熊伟:《美国联邦税收程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54. 张宝玉、张捷、蒋晓华:《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解读与操作实务》,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8年。
    55. 翟继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释义与实用指南及案例精解》,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年。
    56. 宋效中:《反偷逃税与税务稽查》,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57. 国家税务总局编:《新企业所得税法解读》,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8年。
    58. 财务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59.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8年注册会计师考试全国统一辅助教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
    60. 安体富、孙玉栋:《中国税收负担与税收政策研究》,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年。
    61. 刘乐山:《财政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分析》,北京:经济科学陆军出版社,2006年。
    62. 李本贵:《调节个人收入根本的税收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4年。
    63. 陈明亮:《企业和政府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
    64. 周明:《服务营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65. 项怀诚主编:《美国税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
    66. 杨斌:《中国税改论辨》,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
    67. 朱柏铭:《中韩财政比较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年。
    68. 盖地:《税务会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69. 吴坚真、张凤娜:《税法与税务会计(第四版)》,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70. 戴维·奥斯本、特德·布勒:《改革政府》,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
    71. 吴建南:《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72. 樊静:《中国税制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95年。
    73. 施正文.:《税法要论》,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7年。
    74. 刘剑文、熊伟:《税法基础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75. 张立荣:《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制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76. 梁俊娇:《税收征管效率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
    77.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
    78. 萨缪尔林:《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79. 庇古:《福利经济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
    80. 郝伯特·斯坦《美国总统经济史》,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
    81. 保罗·R·伯特尼、罗伯特·N·史蒂文斯:《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82. 哈维·S·罗森:《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83. 锡德里克·桑福德:《成功税制改革的经验与问题:第二卷税制改革的关键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84.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85. 刘志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税收史长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
    86. 国家税务局税收科研所:《税收支出理论与实践》,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2年。
    87. 邓寅生:《煤炭固体废物利用与处置》,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
    88. 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
    89. 考特·尤伦:《法和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90. 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91. 张文显:《法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92. 沈宗灵:《法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93. 孙笑侠、夏立安《法理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94. 高培勇:《共和国财税6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95. 温来成:《西部大开发与财政制度安排》,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96. 许建国、薛刚:《税收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
    97.刘剑文编:《税法学》(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98. 马克垚:《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
    99. 卡洛·M·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
    100.翁礼华:《纵横捭阖——中国财税文化透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101.冯玉军:《法律的成本效益分析》,甘肃: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
    102.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年。
    103.[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著,张军等译:《法和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104.付广军:《中国税收统计与计量分析》,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年。
    105.杨斌:《国际税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106.李剑宝主编:《增值税理论与管理》,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2年。
    107.爱伦·A·泰特:《增值税:国际实践和问题》,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
    108.刘佐:《新中国税制60年》,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
    109.刘剑文,《走向财税法治——信念与追求·序》,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
    110.林高望:《中国税收征管战略研究》,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1.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中国加入WTO与税收改革》,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
    112.魁奈:《赋税论》,《魁奈经济著作选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113.施正文:《税收程序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14.李景源、陈威:《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0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115.李光斗:《品牌竞争力》,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16.丁志诚、戴道传:《中国税收征管改革理论.模式.法规》,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5年。
    117.国家税务总局:《中国税收基本法规汇编(1949年10月—1999年9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
    118.财政部税务总局、国家税务局、国家税务总局:《税收工作文件法规汇编》(1979年—2001年各卷),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中国税务出版社出版。
    119.[英]锡德里克·桑德福著:《成功税制改革的经验与问题》(第四卷),张文春、匡小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120.刘勇、梅昌新:《创新税收服务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9年版。
    121.朱青:《国际税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12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OECD税收协定范本注释》,国家税务总局国际税务司译,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
    1. 丁煌:《我国现阶段政策执行阻滞及其防治对策的制度分析》,《政治学研究》2002年第1期。
    2. 张立荣:《当代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取向与启示》,《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第2期。
    3. 张立荣、曾维和:《当代西方“整体政府”公共服务模式及其借鉴》,《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7期。
    4. 丁学东:《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扩大消费要求》,《中国财政》2009年第4期。
    5. 丛树海、郑春荣:《国际金融危机下的财税政策选择》,《税务研究》2009年第7期。
    6. 高培勇:《当前若干重大税收问题的分析》,《税务研究》2008年11期。
    7. 吕冰洋、禹奎:《我国税收负担的走势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财贸经济》2009年第3期。
    8. 王伟同:《城市化进程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贸经济》2009年第2期。
    9. 尹成远:《中国人身保费收入的实证分析与预测》,《保险研究》2008年第1期。
    10. 姚朝智:《加强纳税服务能力的思考》,《税务研究》2009年第5期。
    11.李飞、李怡君:《纳税服务的国际比较及借鉴》,《当代经济》2009年第5期。
    12.李晶:《纳税服务的国际借鉴及创新》,《涉外税务》2009年第6期。
    13. 逢赫松:《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的税收管理存在哪些问题》http://www.ykds.gov.cn/Get/zgtd/085918381.htm.
    14. 陆权汉、朱英杰:《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税收管理相关问题解析》,《涉外税务》2004年第10期
    15.郝春红:《效率与公平兼顾的最优所得税理论框架及最优税率估计》,《当代财经》2006年第2期。
    16.计金标:《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税收政策调整分析》,《财政与税收》2009年第3期。
    17.安体富、林鲁宁:《宏观税务实证分析与税收政策取向》,《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第5期。
    18. 朱青:《运用税收政策大力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税务研究》2004年第11期。
    19.刘北辰:《法意两国扶持中小企业的财税政策与启示》,《价格与市场》2007年第8期。
    20.张瑛、韩霖:《部分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税收政策》,《涉外税收》2009年第4期。
    21.陈红太、李严昌:《中国服务型政府的四种模式》,《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7期。
    22.蔡立辉:《当代中国电子政务:反思与走向》,《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23. 蔡立辉:《政府绩效评估:现状与发展前景》,《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24. 王绍光、马骏:《走向“预算国家”——财政转型与国家建设》,《公共行政评论》2008年第1期。
    25. 王绍光、王有强:《公民权、所得税和预算体制》,《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3期。
    26. 王绍光:《从税收国家到预算国家》,《读书》2007年第10期。
    27.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关于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对策研究》,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研究报告》2008年第37期。
    28. 贾康、马衍伟、孙晶:《新企业所得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建议》,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研究报告》2008年第60期。
    29. 何新易:《近几年来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对江苏外贸经济的影响》,《南通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30.朱智强:《世贸组织框架下我国主要对外贸易税收政策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9期。
    31. 张宇磷、吕旺第:《应对金融危机出口退说率上调的效应分析》,《涉外税收》2009年第5期。
    32.刘元春:《经济“止跌—复苏”进程中的宏观风险》,《中国金融》2009年第16期。
    33. 周学:《宏观经济理论创新:从事后调控到事前调控—兼论主要调控工具的转变》,《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6期。
    34. 李稻英、张双:《v型反弹,资产泡沫与新宏观分析框架》,《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6期。
    35. 董小君:《本轮全球通胀预期演绎链条、对中国的影响路径及解决对策》《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10期
    36. 方美君:《企业并购税收制度的完善建议研究》,《时代金融》2006年11月下半月刊。
    37. 金亚萍:《企业跨境并购的涉税问题研究》,《涉外税务》2009年第3期。
    38. 李雄平:《完善我国跨境并购重组的税收政策—借鉴美国税收规则》,《地方财政研究》2007年第5期。
    39. 赵岩:《关于企业境外投资经营税收问题的探讨》,《税务研究》2007年第6期。
    40. 魏志梅:《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合作的税收政策研究》,《涉外税务》2007年第6期
    41. 王晓杰、赵俊燕:《危机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内部失衡统计分析》,《亚太经济》2009年第5期。
    42. 王凯:《宽松政策下我国出口退税调整效果探析及政策建议》,《深圳金融》2009年第10期。
    43. 何晴、张武《出口退税政策:总量与结构》,《税务研究》2009年第1期。
    44. 林颖:《对出口货物“视同内销”政策的探讨》《涉外税务》2009年第8期。
    45. 凌荣安、古炳玮:《中国与东盟各国税制改革及趋势比较》,《宏观经济研究》2009年第6期。
    46. 江心英:《东道国外国资税收激励政策效应的国际研究综述》,《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2期。
    47. 孙德轩:《中韩税收优惠政策比较及借鉴》,《税务研究》2006年第4期。
    48.刘恩专:《东道国外国直接投资及其鼓励政策》,《世界经济研究》1997年第4期。
    49. 宋艳梅:《俄罗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第8期。
    50. 康伟、齐中英:《东道国FD1政策国际比较研究》,《学术交流》2005年第11期。
    51. 曹亮:《欧盟区域税收协调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建的启示》,《宏观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
    52. 荣宏庆:《欧盟税收—体化的协调内容及其借鉴》,《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
    53. 王政、郑建群:《欧盟各国税收制度竞争与协调现状分析》,《国际经贸探索》2007年第5期。
    54. 彭立峰:《财产税课税对象的法学分析》,《美中法律评论》2007年第6期。
    55. 叶少群:《论海峡两岸同步建设财产税》,《发展研究》2008年第7期。
    56. 侯平、张海波、徐自强:《加强外籍人员个人所得税征管》,《涉外税务》2007年第7期。
    57. 关云峰、崔孝宗、李志新:《税源实行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探讨》《税务研究》2006年第10期。
    58. 依绍华:《反避税—阻止国有财富流失的利器》,《当代世贸》2005年第5期。
    59. 周炼石:《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成就、滞后性与加速政策》,《上海经济研究》2003年第11期。
    60.邹容:《论我国的税源监控》,《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年第4期。
    61.张子成:《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涉外税务》2009年第4期。
    62.苑新丽:《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财政研究》2009年第3期。
    63.吴淑生、丘勤、钟志深:《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的难点与对策》, 《涉外税务》2009年第1期。
    64.刘怀英、万海芳:《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税收研究资料》2009年第7期。
    65.廖体忠、黄素华:《加强离岸税收管理刻不容缓》, 《涉外税务》2009年第4期。
    66.王伟华、雷永利、胡海瑞:《新企业所得税法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税务研究资料》2008年第7期。
    67.刘建民:《APEC国家和地区公司所得税优惠政策比较研究》,《国外财经》2000年第2期。
    68.陈延忠:《从CFC立法看国内反避税法与税收协定的相容性问题》,《涉外税务》2006年第3期
    69.葛夕良、沈玉平《我国受控外国公司反避税规则及其完善》, 《税务研究》2009年第8期
    70.赵晋琳、叶香丽:《受控外国公司法规的国际比较研究》,《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板》2009年第1期。
    71.埃德温·T·沃特利:《日本税收争议》,《税收译丛》2004年第2期
    72.尹海涛:《波音:乘着政府暗补飞》,《南风窗》2004年第2期。
    73.黄强:《中国民用客机产业崛起之探索》航空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74.王京华:《发达国家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比较与借鉴》,《涉外税务》2004年第6期。
    75.朱华勇《从发达国家经验看足进就业的税收政策》《会计师》2009年第8期。
    76.韩洁:《美国版权战略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21期。
    77.刘耘:《境外投资财税激励政策的国际比较及借鉴》,《经济问题》2008年第8期。
    78.储敏伟:《国际投资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及中国对策》,《财经研究》2000年第一期。
    79.王逸:《鼓励海外直接投资税收政策的研究述评》,《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80.尹音频、高瑜:《“走出走”:税收激励与制度化》, 《涉外税务》2009年第3期。
    81.孙隆英《“两法合并”后的若干涉外税收优惠过渡问题探析》,《涉外税务》2008年第1期。
    82.扬斌、徐家尊《提高企业所得税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探讨》,《税务与经济》2008年第2期。
    83.范小杉、高吉喜《中国生态经济系统资源利用状况及演变趋势》,《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5期。
    84.董志斌:《开征环境税保护环境势在必行》,《经济与法》2009年第12期。
    85.袁艳红:《社会保险费征收主体的选择》,《经济经伟》2008年第2期。
    86.郭素芳:《关于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征缴方式的探讨》,《经济师》2007年第6期。
    87.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亚太可持续发展的状况、机遇和挑战》,http://www.unescap.org/EDC/Chinese/Commitrees/CMG/CMG4-Ⅱ_L2C.pdf.
    88.陈迎、谢来辉:《“碳关税”的远虑和近忧》,经济观察网http://www.eeo.com.cn/Politics/international/2009/12/10/157729.shtml.
    89.《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http://unfccc.int/resource/docs/convkp/kpchinese.pdf。
    90.李林木:《发达国家税制结构的变迁轨迹与未来走向》,《涉外税务》2009年第9期。
    91.刘植才、黄凤羽、刘荣:《我国消费税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税务研究》2008年第5期。
    92.王谦:《可持续发展中我国绿色税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财贸经济》2003年第9期。
    93.武亚军:《转型、绿色税制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8年第1期。
    94.纪益成、傅传锐:《批量评估:从价税的税基评估方法》,《中国资产评估》2005年第11期。
    95.李旭红、孙力强:《物业税税基评估方法及其相关问题的解决》,《涉外税务》2008年第1期。
    96. 张同青、杨洁:《国外转让定价税制发展研究》,《涉外税务》2008年第1期。
    97. 赵明星:《各国转让定价与国际利润归属问题研究》,《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年第6期。
    98. 安徽省国际税收研究会课题组:《转让定价税制差异的国际比较与借鉴》,《涉外税收》2006年第3期。
    99. 肖青华:《转让定价管理的国际比较及启示》,《中国总会计师》2008年第10期。
    100.缪慧频:《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与完善》,《涉外税务》2009年第1期。
    101.王海勇:《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的效果、问题及建议》,《税务研究》2009年第2期。
    102.孙燕芳、王军会《股份支付会计核算探析》《财会通讯》2009年,第4期。
    103.闫坤、张鹏:《全球经济低速增长与通胀“迷局”下的积极财政政策分析》,《财贸经济》2010年第2期。
    104.闫坤、张鹏:《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与财政政策取向》,《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第7期。
    105.白景明、周雪飞:《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及财税调节政策》,《财经论丛》2003年第11期。
    106.陈双专:《个税改革专家视点》,《中国税务》2005年第11期。
    107.中国税务学会课题组:《税收如何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税务研究》2003年第10期。
    108.郑幼锋:《减税改革有助缓解通货膨胀》,《财政研究》2008年第8期。
    109.郑幼锋:《论低消费和高投资状况下我国财产税改革》,《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10.桂拉旦:《中国区域工业化水平实证分析》,《开发研究》2007年第4期。
    111.耿海清、陈帆、詹存卫、仇听听、刘磊:《基于全局主成分分析的我国省级政区城市化水平综合合评价》,《人文地理》2009年第5期。
    112.胡怡建、张伦伦:《我国地区间的财力差异——基于地方税体系与转移支付体系的比较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7期。
    113.徐康宁、王剑:《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
    114.王秀明:《基于服务品质理论的纳税服务创新研究》,《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第十四卷第4期。
    115.佩吉B.马斯格雷夫、白彦锋、王法忠译:《美国州公司所得税税基的分配原则》,《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第2期。
    116.靳东升、王道树:《美国的公司所得税制度及税收政策》,《财经问题研究》1998年第1期。
    117.林文生:《税务约谈制度的比较研究与思考》,《当代财经》2005年第6期。
    118.曹福来:《一种税收征管制度的创新——税务约谈若干问题研究》,《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4期。
    119.包明友:《美联储救市政策未来的退出战略》,《中国金融》2009年第15期。
    120.葛兆强:《经济刺激政策不能退出,而应科学调整》,《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12期。
    121.刘胜会:《中美两国宽松货币政策的比较研究——兼论退出之路》,《国际金融研究》2010年第2期。
    122.樊丽明、李文:《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研究》,《税务研究》2004年第9期。
    123.许晓明:《宏观调控对上海房地产经济及税收的影响》,《涉外税务》2005年第1期。
    124.岳树民:《应准确定位房地产课税对房价的作用》,《税务研究》2005年第5期。
    125.李梦娟:《物业税设计的若干基本问题》,《税务研究》2020年第4期。
    126.任寿根:《产权税理论初探》,《涉外税务》2005年第7期。
    127.温来成:《牧业税开征的先决条件之一:房地产产权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涉外税务》2008年第7期。
    128.安体富、王海勇:《公平优先、兼顾效率:财税理念的转变和政策的调整》,《涉外税务》2005年第9期。
    129.吴俊培:《我国开征物业税的几个基础理论问题》,《涉外锐务》2006年第1期。
    130.倪红日、尹佳音:《财产税税权划分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物业税的启示》,《涉外税务》2008年第1期。
    131.于艳芳:《关于物业税税制设计的思考》,《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年第1期。
    132.张青:《房地产税(物业税)免征界限的国际比较与借鉴》,《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8期。
    133.董藩:《中国大陆现行社会背景下开征物业税的研究》,全经联智库网http://www.quanjinlian. com/?action-viewnews-itemid-528.
    134.马光运:《不要对物业税抑制房价有太高的期待》,中国证券图http://www.cnstock, com/index/gdbb/201001/360191. htm.
    135.陈方:《浅析在我国开征物业税的可行性》,《华北金融》2007年第5期。
    136.廖体忠、黄素华:《加强离岸税收管理刻不容缓》,《涉外税务》2009年第4期。
    137.宁兴义、朱青:《国际避税地:不再安全的税收庇护所》,《中国税务》2009年第5期。
    138.税务信息交换协定:http://www.oecd. org/dataoecd/43/59/43775845. pdf.
    139.国际税收论坛有关落实国际公认标准的税收标准的进展报告:http://www.oecd. org/detaoecd/50/0/43606256. pdf.
    140.林颖:《高新技术产业税收政策的国际比较与借鉴》,《科技创业月刊》2007年第8期。
    141.韩凤芹:《中外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5年第53期。
    142.牛泽厚:《借鉴国际经验建立我国财产税课税评估制度》,《涉外税收》2008年第1期。
    143.郭英杰等:《关于完善我国财产税制度的研究》,《山东纺织经济》2005年第3期。
    144.李立伟:《中美财产税制差异及经验的借鉴》,《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第3期。
    145.杨抚生等:《构建中国新财产税体系的政策选择》,《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5期。
    146.郭慧丽:《关于我国开征遗产税的构思》,《当代财经》2009年9期。
    147.五熙:《我国开征遗产税的若干问题思考》,《经济论坛》2009年第8期。
    148.刘隽秀:《我国遗产税征收的制度设计及其完善》,《现代财经》2006年第3期。
    149.韩丽娜:《国外遗产税制与我国遗产税制的设计》,《涉外税务》2002年第4期。
    150.马广明:《增值税抵扣范围扩大后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会计处理》,《涉外税务》2008年第2期。
    151.冷琳:《对消费型增值税会计核算问题的思考》,《财会月刊》2009年第1期。
    152.李丽:《所得税会计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应用》,《冶金财会》2008年第2期。
    153.刘永军、王进猛:《跨国税源监控理论与管理柜架构建》,《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第1期。
    154.吴佑坤:《加强“信息管税”工作的几点思考》,《湖南地税》2009年第4期。
    155.郭弛:《澳大利亚税源管理的经验及借鉴》,《涉外税务》2004年第8期。
    156.安体富、秦评义:《西方国家源管理的经验及借鉴》,《税务研究》2002年第4期。
    157.吴洁蕙:《澳大利亚税源管理及对我国的启示》,《涉外税务》2007年第3期。
    158.李秀森、孙绍荣、王亮:《苦于因素分析AHP各聚类评价的综合评价系统》,《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159.徐蔼婷:《德尔菲法的应用及其难点》,《中国统计》2006年第9期。
    160.王慧霞:《县域经济竞争力及其TOPSIS评价模型研究》,《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5期。
    161.穆涛:《多指标综合评价中确定指标权重的一种方法》,《科技经济市场》2007年第11期。
    162.李蕴函、韩艳芳:《纳税服务的国际经验及借鉴》,《财经界》2006第6期。
    163.胡克刚:《中外专家座谈纳税服务》,《中国税务》2006第11期。
    164.王钟明:《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改善税收服务的启示》,《山东社会科学》2004第4期。
    165.杨春梅:《公共服务型政府与税收制度建设》,《当代经济研究》2005第5期。
    166.付爱兰:《从“新公共服务”的视角看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理论建设》2005第5期。
    167.吴旭东、王春雷:《构建我国纳税服务体系的思考》,《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第6期。
    168.罗光富、陈颂东:《改革和完善纳税服务体系之探析》,《税务研究》2003年第5期。
    169.赵迎春:《现代管理理论在纳税服务中的运用》,《税务与经济》2006第2期。
    170.石华:《加强税收征管保护纳税人权益推进依法治税》,《中国税务》2000年第8期。
    171.胡锦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提高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http://news. xinhuanet. com/video/2008-02/23/-content_7655223. htm,2008年2月23日。
    172.唐铁汉:《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着力点》,《人民日报》2005年3月4日。
    173.曾繁正编译:《行政组织管理学》北京:红旗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174.张康之:《把握服务型政府研究的理论方向》,《人民论坛》2006年第3期。
    175.张康之、杨艳:《论行政人格的历史类型》,《江海学刊》2004年第6期。
    176.张康之《公共行政拒绝权利》,《江海学刊》2001年第1期。
    177.王绍光:《共和国六十年:回顾与展望》,《开放时代》2008年第1期。
    178.陈庆云等:《论公共管理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及其实现机制》,《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11期。
    179.周志忍:《“大部制”:难以承受之重》,《中国报道》2008年第3期。
    180.周志忍:《英国执行机构改革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7期。
    181.周志忍:《公共组织绩效评估:中国实践的回顾与反思》,《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82.赵新平:《“无过错推定”是税收管理观念的重大变动》,《中国税务》2002年第9期。
    1.un,2001, Model Double Taxation Convention between Developde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2. OECD,2000, Model Tas Convention on Income and on Capial.
    3. OECD,2007,Tax policy studies:Fundamen tal Reform of Corporate Income Tax.
    4. Michael p. Devereux & peter Birch sprensen,2005,The Corporate Income Tax International trends and Options for Fundamental Reform.
    5. Jeffrey owens,2006,Fundamental Tax Reform: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6. Business Strategy Research Center,2007,The Urgent Need for a Reduction in japan's Corporation tax Rate Tanzi v.& Slunnr p.A.,1993, primer on tax Evasion IMF Staff.
    7. lMF,Government Finance Statistics, Yearbook (2000-2005).
    8. Mikesell, john 1.,2006, Fiscal Administration;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for thepublic Sector, thomsom Wadsworth.
    9. IMF,2008, The Fiscal Implications of Climate Change, http://www.imf.org.
    10. Adam, S., Browne, J. and Heady, C.,2009, Taxation in the UK, The 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 www.ifs.org.uk/mirrleesreview.
    11. Crawford, I., Keen, M. and Smith, S.,2008, Value-added Tax and Excises, The 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 www. ifs.org.uk/mirrleesreview.
    12. John Norregaard & Valerie Repplin-Hill,2000, Controlling Pollution:Using Taxes and Tradable Permits, IMF Working Paper.
    13. Vapnik V.,1995, The Nature of 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 New York:Springer-Veriag.
    14. Drucker H, Burges C J C, Kaufman L, et al.,1996,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machines, MIT Press.
    15. Suykens J A K, Vandewalle J.,1999, 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 classifiers, Neural Processing Letters.
    16. Jerald R. Golfer, Jane O. Burns,199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x Structure and Economic indicator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Auditiong & Taxation,6.
    17. Young Lee, Roger H. Gordon, Tax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89.
    18. Grundstaze der Verwaltung fur die Prufung der Einkunftsabgrenzung zwischen nahe stehenden Personen in Faiien von grenziiberschreitenden Funktionsverlagerungen(Verwaltungsgrundsaatze Funktionsverlagerung),德国联邦财政部,2009。
    19. OECD,2008, Transfer Pricing Aspects of Business Restructurings:Discussion Draft for Draft for Public Comment.
    20. Verordnung zur Anwendung des Fremdverglei-chsgrundsatzes nach § 1 Abs.1 des Auβen-steuergesetzes in fallen grnzuberschreitender Funktionsverlagerungen (Funktionsverlagerung-sverlrdnung-FverlV),2008.
    21. Hugh J. Ault,2001, The importance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Forging Tax Policy, Brook Journal international law,1693 (26).
    22. Reuven S. Avi-Yonah,2000, Globalizathion, Tax Competition and the Fiscal Crisis of the Welfare State, Harvard Law Review,1573 (113)
    23. Reuven S. Avi-Yonah,2001, Tax Competition and Commerce, Tax Notes international,1395(23).
    24. Reuven S. Avi-Yonah,2007, Tax Competition, Tax Arbitrage, and the international Tax Regime, The John M. Olin Center for Law &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Series,41 (26,30)
    25. Rosenbloom, H. David Rosenbloom,2000, international Tax Arbitrage and the'international Tax System', Tax Law Reiview,137(53).
    26. Sriglitz, Joeseph E.,1985, The General The ory of Tax Avoidance, National Tax Journal,38 (3).
    27. Vito Tanzi,1995, Taxation in an integration World, Washington, D.C.:Brlllkings institution.
    28. Michael D. Bordo & John Landon-Lane,2010, Exits From Recessions:The U.S. Experience 1920~2007.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29. Joan Youngman & Jane Malme,2004, The Property Taxation in a New Environment:Lessons from international Tax Reform Efforts, Georgia State Conference on international Tax Refor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