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司法权介入公司自治的理论与方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05年公司法的修订与颁行使我国公司法规范经历了一场全新的变革。公司法的研究也从立法论研究转向解释论研究。司法权介入公司自治成为公司制度研究中的重大焦点问题,也是公司自治理论研究的逻辑结果和重要保障。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相比,司法权介入是一种国家权力参与公司治理的外部作用机制。司法权作为公力救济的纠纷解决机制,介入公司自治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参与者之间利益失衡和公司运行机制陷入僵局。司法权介入公司自治可以为股东权利提供救济,并具有保障公司治理机制有效运作的功效。公司法修订之后公司自治和司法权均有扩张的趋势,如何在能动与克制之间处理好司法权介入和公司自治之间关系,需要在司法权介入公司自治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上展开深入的分析,以期寻找我国司法权介入公司自治的合理限度、科学方法和程序设置。本文共分为六章。从逻辑上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篇(第一、二章),主要是对司法权介入公司自治的一般理论做出阐述,尝试论证司法权介入公司自治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第二部分是本论篇(第三章、第四章),主要是对司法权介入公司自治限度的探讨,并从法律解释学的角度分析司法权介入公司自治的方法;第三部分是实证篇(第六章),主要是结合中国审判实践,对我国司法权介入公司自治审判思路和制度构建进行前瞻。
     各章具体内容分述如下:
     第一章,司法权介入公司自治的缘由。本章首先从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的角度来剖析公司的本质。公司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活动主体,也是一个社会活动主体,其行为和自由应放置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内加以规范和约束。公司自治但不能完全自洽,公司自治也是有限度的。各个国家都从立法、行政、司法角度运用多种手段对公司自治进行干预。根据我国目前处在一个新兴加转轨的国情背景下,宜以立法、司法手段为主对公司自治进行干预。
     第二章,司法权介入公司自治的基础。本章首先分析了司法权的本质,即司法权是一种裁判权,以解决纠纷作为基本功能。公司自治的正当性评价依赖于公司内部利益的妥协和平衡,没有公司内部利益主体协调将极大的减损公司自治的价值。公司内部各利益主体存在不能形成良性互动、利益冲突难以化解的情况,且这种情况几乎不可避免。司法权作为裁判纠纷之权具备了介入公司自治的正当性基础。
     第三章,司法权介入公司自治的边界。本章主要探讨司法权介入公司自治有限性的合理把握的问题,从应然边界和实然边界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应然边界是一种理想边界,是司法权介入公司自治的根本目标和根本原则。实然边界是分析现实存在的各种原因使得应然边界不可一蹴而就,并探求通向应然边界的道路。
     第四章,司法权介入公司自治的方法论。司法权介入公司自治既是司法权处理公司当事人纠纷的过程,也是法官适用公司法规范解决公司当事人争议案件的过程,同时也是法官解释公司法规范适用于案件事实,从而实现公司法规范到公司法规则转化的过程。公司法的解释方法可以说是司法权介入公司自治的方法论。
     第五章,司法权介入公司自治的非讼程序。非讼程序是与诉讼程序相对的审判程序。非讼程序的特性决定了司法权积极介入公司自治,保障公司治理的顺畅。公司非讼程序在我国建立还存在制度性障碍,但可以通过审判方式的改革来积极推进公司非讼程序的构建。
     第六章,中国司法权介入公司自治的现状与未来。本章首先对英美中司法权介入公司自治的历史做出的比较和回顾,总结了我国司法审判中司法权介入公司自治的难题,进而提出了此类纠纷案件的审判思路。鉴于司法能动主义和司法克制主义两种不同的司法哲学态度,司法权介入公司自治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
The Corporate Act of 2005 is a new change of the rules of corporate law. It is also a logical conclusion of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corporate autonomy. The study on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is focu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rporate law from the view of legislation. Judicial intervenes has been becoming a hot issue. Comparing the interior corporate governance, justice intervenes into corporate autonomy is an exterior mechanism. The reason of justice intervenes is the imbalance between the interests of the company members which can’t be resolved through corporate governance. Justice intervenes provide the remedy of the rights of share holds, and get rid of the impediment of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purpose of the thesis, The Theory and The Method of Justice intervenes into Corporate Autonomy, is to explore the way to balance between the judicial activism and judicial entrainment. There are six chapters which are grouped into three parts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first part (chapter 1 & 2) is the basis , which gives explanation to the reasonableness and necessity of justice intervenes into corporate autonomy. The second part is the main part (chapter 3 & 4), which is mainly involved in the limits of judicial intervenes into corporate autonomy, and from a legal point of view of hermeneutic autonomy of judicial power involved in the company way; The third part is the empirical chapter (Chapter VI), mainly with the Chinese judicial practice, Intervention on the judicial power of corporate autonomy and institutional building for the trial forward thinking.
     The following is a more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each chapter’s content.
     The first chapter, the reason of the judicial intervenes into corporate autonomy. Firstly,the essence of the company is to analyzed from the angle of economics, sociology and law. The company is not just a main economic activity, but also a social subject, their behavior and freedom should be plac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whole society to regulate and constraints. Corporate autonomy but not full self-consistent, the company is limited autonomy. All countries intervene into corporate autonomy from legislative, executive and judicial means.
     The second chapter, the foundation of judicial intervenes into corporate autonomy. This chapter first analyzes the nature of judicial power, which is a jurisdiction to resolve disputes as the basic functions. Evaluate the legitimacy of corporate autonomy depends on the internal interests of compromise and balance, there is no coordination of internal stakeholders will greatly detract from the value of corporate autonomy. Various stakeholders within the company can not form the inevitable existence of positive interaction, conflict of interest can not resolve the situation, the judicial power involved in the company with the autonomy they have the legitimacy of the foundation.
     Chapter III, the border of judicial intervenes into corporate autonomy.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a limited judicial power involved in the company of a reasonable grasp of autonomy. The boundary is analyzed in the view of natural boundaries and the ideal boundaries. The ideal boundary is to study the fundamental objective of judicial intervention into corporate autonomy and fundamental principles. However, the analysis of real boundaries exists in reality for various reasons. The ideal boundaries can not be done overnight so the border should be contingent, and to explore the road towards the border ought to.
     Chapter IV, the methodology of judicial intervenes into corporate autonomy. Judicial power involved in the company of autonomy,is the process of dealing with the dispute of the company, but also regulating the company law to resolve the disputed cases, and of company law norms applicable to the judge to explain the facts, in order to achieve transform ting company law norms into the company rules. Interpretation of company law can be said that judicial intervention methodology of corporate autonomy.
     Chapter V, the judicial power involved in the company of non-self-advocacy program. Non-litigation procedure and judicial proceedings is relative to the trial program. Characteristics of non-litigation procedure determine the active involvement of corporate autonomy of judicial power to protect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smoothly. Company's non-litigation procedure established in our country there are still institutional barriers, but through trial reform might a good way to approaching non-litigation procedure.
     Chapter VI, the present and future of judicial intervenes into corporate autonomy in China. This chapter firstly is to make the comparison and review the judicial history of English, American and Chinese intervention into corporate autonomy. Then we sum up the problem of judicial intervention in corporate autonomy, further put forward the trial of disputes such thinking. In view of judicial activism and judicial restraint,which are two different judicial philosophy, judicial power involved in the company autonomy need to find a balance between the two.
引文
1【美】本杰明·卡多佐著,朱苏力译:《司法过程的性质》,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页。
    3蒋大兴著:《公司法的观念与解释》Ⅰ,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84页。
    4苏力著:《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2008年8月第3次印刷,第161页。该划分源于亚里士多德对知识的分类。
    5程春明著:《司法权及其配置》,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6【瑞典】理查德·斯威德伯格著,周长城等译:《经济社会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
    7【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第1版,第21页。
    8 Oliver E. Williamson,The Mechanisms of Governanc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9【瑞典】理查德·斯威德伯格著,周长城等译:《经济社会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9-60页。
    10 Michael C. Jensen &William H 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and ownership Structure,3Journal of Finance Economics,1976,pp.310-311.
    11【美】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著,张建伟、罗培新译:《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4页。
    12 Frank H. Easterbrook & Danniel R. Fichel,the Corporate Contracts,89 Columbia Law Review,1989,pp1426-1428.
    13参考【德】马克思·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80页。
    14【瑞典】理查德·斯威德伯格著,周长城等译:《经济社会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7-68页。
    15【美】约翰·J·麦休尼斯著,风笑天等译:《社会学》(第11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195-205页。
    16【美】彼得·德鲁克著,慕凤丽译:《公司的概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21-22页。
    17参考【美】彼得·德鲁克著,慕凤丽译:《公司的概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11-13、24-25页。
    18【加】乔尔·巴肯著,朱近野译:《公司—对利润和权力的病态追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页。
    19蔡立东著:《公司自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57页。
    20中央电视台《公司的力量》节目组著:《公司的力量》,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年8月版,第7-8页。
    22【美】米克斯维特、伍尔德里奇著,夏荷立译:《公司的历史》,台湾左岸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146页。
    23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修订三版上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31页。
    24【德】卡尔·拉伦茨著,王晓晔、邵建东、程建英、徐国建、谢怀栻译:《德国民法通论》(上册),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6页。
    25王红一著:《公司法功能与结构法社会学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
    26方流芳:“中西公司法律地位历史考察”,载《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
    27蔡立东著:《公司自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28-132页。
    28王怀勇:“公司自治的限度”,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第14页。
    29王红一著:《公司法功能与结构法社会学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8页。
    30中央电视台《公司的力量》节目组著:《公司的力量》,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年8月版,第97页。
    31【加】布莱恩R.柴芬斯著:《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林华伟、魏旻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154页。
    32柯芳芝著:《公司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33【加】布莱恩R.柴芬斯著:《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林华伟、魏旻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65页。
    34【美】科斯著:“生产的制度结构”,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研究》,1992年第4期,第78页。
    35【美】丹尼尔·史普博著,余晖等译:《管制与市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26页。
    36李建伟著:《公司诉讼专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37钱卫清著:《公司诉讼——公司司法救济方式新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38【瑞典】理查德·斯威德伯格著,周长城等译:《经济社会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4页。
    39卢代富:“我国国家干预立法及其完善”,载单飞跃、卢代富等著:《需要国家干预:经济法视域的解读》,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71页。
    40王怀勇:“公司自治的限度”,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第104页。
    41 Michael J Whincop,An Economic and Jurisprudential Genealogy of Corporate Law,Ashgate Dartmouth,2001,pp.18-19.
    42蔡立东著:《公司自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33-134页。
    43参见曹兴权著:《公司法的现代化:方法与制度》,法律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118-120页。
    44曹兴权著:《公司法的现代化:方法与制度》,法律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249页。
    45刘楠:《论公私法二元结构与中国市场经济》,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四卷),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52页。
    45刘楠:《论公私法二元结构与中国市场经济》,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四卷),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52页。
    47程春明著:《司法权及其配置》,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页
    48程春明著:《司法权及其配置》,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页。
    49参考【英】约瑟夫·拉兹著,朱峰译:《法律的权威—法律与道德论文集》,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19页。
    50程春明著:《司法权及其配置》,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28页。
    51程春明著:《司法权及其配置》,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页。
    52程春明著:《司法权及其配置》,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29页。
    53参见孙笑侠:“司法权的本质是判断权——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十大区别”,载《法学》1998年第8期。孙万胜著:《司法权的法理之维》,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54参见贺日开:“司法改革:从权力走向权威——兼谈对司法本质的认识”,载《法律科学》1999年第4期。
    55参见陈瑞华:“司法权的性质——以刑事司法为范例的分析”,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5期。王利明著:《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56孙笑侠:“司法权的本质是判断权——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十大区别”,载《法学》1998年第8期,第34页。
    57孙万胜著:《司法权的法理之维》,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58程春明著:《司法权及其配置》,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289页。
    59陈瑞华:“司法权的性质——以刑事司法为范例的分析”,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5期,第30页。
    60参考刘瑞华:“司法权的基本特征”,载《现代法学》2003年6月期。姜小川:“司法权基本属性之探析”,载《法学杂志》2007年第5期。
    61【英】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戴镏玲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8页。
    62顾培东著:《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63王卫国:“公司法的制度困惑”,载赵旭东主编:《公司法评论》(第4期),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173页。
    64参考钱卫清著:《公司诉讼——公司司法救济方式新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1页。李建伟著:《公司诉讼专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页。
    65罗作汉:《论股东与经理的利益冲突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载《经济师》2001年第9期。
    66聂卫东:“公司诸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及合同安排”,载《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67顾培东著:《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0-33页。
    68【加拿大】布莱恩R.柴芬斯著,林华伟、魏旻译:《公司法:理论、机构和运作》,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5-26页。
    69顾培东著:《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
    70顾培东著:《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
    71顾培东著:《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9页。
    73【日】新堂幸司著,林剑锋译:《新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74【日】新堂幸司著,林剑锋译:《新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75参见【日】新堂幸司著,林剑锋译:《新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76参见【日】新堂幸司著,林剑锋译:《新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77周枏著:《罗马法原论》(下),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928-929页,第981页。
    78【日】新堂幸司著,林剑锋译:《新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47-149页。
    79【德】格茨·怀克/克里斯蒂娜·温德比西勒著,殷盛译,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22页。
    80蒋大兴著:《公司法的观念和解释Ⅰ》,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42页。
    81【加】布莱恩R.柴芬斯著,林华伟、魏旻译:《公司法:理论、机构和运作》,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
    82参见蒋学跃著:《司法介入公司治理法律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38页。
    88杨勤法著:《公司治理的司法介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6页。
    89 Rober w Hamilton,The Law of Corporation,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美国法精要·影印版),第392-394页。
    90参见李建伟著:《公司诉讼专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第42页。
    91参见张勇健:“新公司法的先进理念和公司诉讼”,载《法律适用》2006年第1-2期,第28页。
    92参见蒋大兴:《公司自治与裁判宽容——新公司法视野下的裁判思维》,载《法学家》2006年第6期。
    88杨勤法著:《公司治理的司法介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6页。
    89 Rober w Hamilton,The Law of Corporation,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美国法精要·影印版),第392-394页。
    90参见李建伟著:《公司诉讼专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第42页。
    91参见张勇健:“新公司法的先进理念和公司诉讼”,载《法律适用》2006年第1-2期,第28页。
    92参见蒋大兴:《公司自治与裁判宽容——新公司法视野下的裁判思维》,载《法学家》2006年第6期。
    93参见奚晓明、金剑锋著:《公司诉讼的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陈颖:“股利分配请求权纠纷之司法裁判困境与出路”,载《人民司法》2009年第1期,第78页。
    94参考罗培新:“填补公司合同缝隙——司法介入公司运作的一个分析框架”,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王一珂:“公司自治与公司法介入边界”,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95参考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二庭:“公司诉讼:在价值博弈中寻求平衡与和谐”,载《山东审判》2007年第1期。
    96参考官欣荣:“我国司法介入公司治理的迷惑及对策——华尔街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新思考”,载《政法论坛》2009年第4期。
    98【日】新堂幸司著,林剑锋译:《新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63页。
    99【日】新堂幸司著,林剑锋译:《新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87页。
    100参见海利·爱德华兹、爱伦·芬:“美国联邦法院的权力和法院命令的执行”,载宋冰编:《程序、正义与现代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212页。
    101参见邵明:《民事诉讼法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0-32页。
    103【日】新堂幸司著,林剑锋译:《新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82页。
    104【日】新堂幸司著,林剑锋译:《新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83页。
    105刘风景:“界分审判权与团体自治权的理论模式——以日本的部分社会论为中心”,载《河北法学》2007年第3期,第157页。
    106【日】新堂幸司著,林剑锋译:《新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29页。
    107【日】新堂幸司著,林剑锋译:《新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07页。
    108王源渊:“略论审判权的范围与限度”,载《法学评论》2005年第4期,第45页。
    110【美】约翰·J·麦休尼斯著,风笑天等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6-207页。
    111蒋大兴:“团结情感、私人裁决与法院行动——公司内解决纠纷之规范结构”,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3期。
    112杨勤法著:《公司治理的司法介入——以司法介入的限度和程序设计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9页。
    113钱卫清著:《公司诉讼——公司司法救济方式新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4页。
    114参见Melvin Avon Eisenberg,The Structure of Corporate Law,89 Columbia Law Review,pp.1461-1525.转引自徐菁著:《公司法的边界》,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页。
    115苏永钦著:《走入新世纪的私法自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116【德】梅迪库斯著,《德国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59页。
    117朱庆育著:《意思表示解释理论——精神科学视域重大私法推理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版,第180-181页。
    118苏永钦著:《走入新世纪的私法自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8页。
    119罗培新;“填补公司合同‘缝隙’——司法介入公司运作的一个分析框架”,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20赵旭东:“新《公司法》的突破与创新”,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155页。
    121蔡昌宪:“公司契约理论于我国之具体实践——市场契约与国家干预间之权衡”,载《法令月刊》,2005年第6期。
    122季卫东:“‘应然’与‘实然’的制度性结合”,载于《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0页。
    123徐菁著:《公司法的边界》,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6页。
    124徐菁著:《公司法的边界》,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8页。
    125徐菁著:《公司法的边界》,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3页。
    126【加】布莱恩R.柴芬斯著,林华伟、魏旻译:《公司法:理论、机构和运作》,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5-28页。
    127蒋大兴:“团结情感、私人裁决与法院行动——公司内解决纠纷之规范结构”,载《法制与社会发展》(双月刊),2010年第3期,第61页。
    128【加】布莱恩R.柴芬斯著,林华伟、魏旻译:《公司法:理论、机构和运作》,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23页。
    129徐菁著:《公司法的边界》,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5页。
    130王源渊:“略论审判权的范围与限度”,载《法学评论》2005年第4期,第46页。
    131【加】布莱恩R·柴芬斯著,林华伟、魏旻译:《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09页。
    132曹兴权著:《公司法的现代化:方法与制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17页。
    133【美】本杰明·卡多佐著,苏力译:《司法过程的性质》,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3-14页。
    134【德】卡尔·拉伦茨著,陈爱娥译:《法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50页。
    135朱庆育著:《意思表示解释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136【德】卡尔·拉伦茨著,陈爱娥译:《法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60页。
    137【德】卡尔·拉伦茨著,陈爱娥译:《法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62页。
    138龙卫球著:《民法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96-97页。
    139【德】卡尔·拉伦茨著,陈爱娥译:《法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66-167页。
    140【德】卡尔·拉伦茨著,陈爱娥译:《法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3页。
    141龙卫球著:《民法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99页。
    142【德】卡尔·拉伦茨著,陈爱娥译:《法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55页。
    143参见颜厥安著:《法与实践理性》,第170页,转引自王泽鉴著:《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1页。
    144王泽鉴著:《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1页。
    145【德】卡尔·拉伦茨著:《德国民法通论》(上),谢怀轼等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97页。
    146王利明著:《法律解释学导论——以民法为视角》,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80页。
    147王利明著:《法律解释学导论——以民法为视角》,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180页。
    148【德】卡尔·拉伦茨著,陈爱娥译:《法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94页。
    152梁慧星著:《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63-165页。
    153孔祥俊著:《法律方法论》(第一卷),人民法院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154【美】本杰明·卡多佐著,苏力译,《司法过程的性质》,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90页。
    155【美】理查德·B·波斯纳著,蒋兆康译,林毅夫校:《法律的经济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156【美】A·L·科宾著,王卫国等译:《科宾论合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643页。
    157刘星著:《法律是什么——二十世纪英美法律学批判阅读》(修订版),法律出版社2009年8月第2版,第43-46页。
    159甘培忠、刘兰芳主编,雷驰执行主编:《新类型公司诉讼疑难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160王利明著:《法律解释学导论——以民法为视角》,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28页。
    161王利明著:《法律解释学导论——以民法为视角》,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30-131页。
    162【德】卡尔·拉伦茨著,陈爱娥译:《法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95页。
    160王利明著:《法律解释学导论——以民法为视角》,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28页。
    161王利明著:《法律解释学导论——以民法为视角》,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30-131页。
    162【德】卡尔·拉伦茨著,陈爱娥译:《法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95页。
    165黄茂荣著:《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第五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56-157页。
    166黄茂荣著:《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第五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58-159页。
    167史尚宽著:《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31页。
    168曹兴权:《公司法的现代化:方法与制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10页。
    169蒋大兴著:《公司法的观念和解释Ⅱ》(裁判思维&解释伦理),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98页。
    170本文认为根据default rules的字面意思,可以译为缺省规则。缺省规则可以是规定行为的标准,而行为不
    171M·V·爱森伯格:“公司法的结构”,张开平译,载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3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90-391页。
    172【加】布莱恩·R·柴芬斯著:《公司法:理论、结构与运作》,林华伟、魏旻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34-235页。
    173【加】布莱恩·R·柴芬斯著:《公司法:理论、结构与运作》,林华伟、魏旻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35-251页。
    174曹兴权著:《公司法的现代化:方法与制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66-67页。
    175曹兴权著:《公司法的现代化:方法与制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11-112页。
    176 Michael J Whincop,An Economic and Jurisprudential Genealogy of Corporate Law,Ashgate Dartmouth,2001,p21。
    177汤欣:“论公司法的性格——强行法抑或任意法”,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12期,第110-122页。
    178参见江平:“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法律问题”,载《财经》2002年第11期。
    179参见赵旭东:“公司法修订的基本目标与价值取向”,载《法制日报》2004年11月4日版。
    180蒋大兴著:《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37页。
    181 Roberta Romano:Foundations of corporate law(影印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96-103页。
    182 Roberta Romano:Foundations of corporate law(影印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04-111页。
    183【德】卡尔·拉伦茨著,王晓晔等译:《德国民法通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2页。
    184蔡昌宪:“公司契约理论于我国之具体实践——市场契约自由与国家法律干预间之权衡”,载《法令月刊》2005年第6期。
    185梁慧星著:《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92页。
    186杨仁寿著:《法学方法论》,台湾三民书局1986年版,第119页。
    187【德】卡尔·拉伦茨著,陈爱娥译:《法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00-219页。
    188王泽鉴著:《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0页。
    189黄茂荣著:《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33页。
    190杨仁寿著:《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8页。
    191梁慧星著:《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页
    192王利明著:《法律解释学导论——以民法为视角》,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99页。
    193参考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2007)丰民初字第07166号民事判决书,以及刘兰芳主编:《新公司法疑难案例判解》,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43-144页。
    194参考(2006)崇民二初字第214号民事判决书。张海棠主编:《公司法适用于审判实务》,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84-85页。
    195王泽鉴著:《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1页。
    196王利明著:《法律解释学导论——以民法为视角》,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04-207页。
    197刘兰芳主编:《新公司法疑难案例判解》,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45页。
    1【德】卡尔·拉伦茨著,陈爱娥译:《法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04页。
    200梁慧星著:《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17页。
    201王利明著:《法律解释学导论——以民法为视角》,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42-243页。
    202王利明著:《法律解释学导论——以民法为视角》,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55页。
    203杨仁寿著:《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8页。
    204杨仁寿著:《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6页。
    205杨仁寿著:《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9页。
    206杨仁寿著:《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0-161页。
    208杨仁寿著:《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1页。
    209杨仁寿著:《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5页。
    210参见(2006)东民初字第9320号民事判决书、参见(2007)二中民终字第2687号民事判决书。
    211王利明著:《法律解释学导论——以民法为视角》,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96页。
    212王利明著:《法律解释学导论——以民法为视角》,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17页。
    213王利明著:《法律解释学导论——以民法为视角》,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18页。
    211王利明著:《法律解释学导论——以民法为视角》,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96页。
    212王利明著:《法律解释学导论——以民法为视角》,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17页。
    213王利明著:《法律解释学导论——以民法为视角》,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18页。
    216王利明著:《法律解释学导论——以民法为视角》,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63-364页。
    217杨仁寿著:《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2页。
    220杨仁寿著:《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9页。
    221杨仁寿著:《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0页。
    222参考甘培忠、刘兰芳主编:《新类型公司诉讼疑难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74-475页。
    223王利明著:《法律解释学导论——以民法为视角》,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461-462页。
    224【美】本杰明·卡佐多著,苏力译:《司法过程的性质》,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05页,
    225杨仁寿著:《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9页。
    226黄茂荣著:《法学方法论和现代民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92页。
    228【日】我妻荣著,于敏译:《新订民法总则》,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页。
    229参见[日]中村宗雄、中村英郎:《诉讼法学方法论——中村民事诉讼理论精要》,陈刚、段文波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6-13页。
    231参见周楠著:《罗马法原论》(下册),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928页-929页。
    232【意】彼德罗·彭梵得著,黄风译:《罗马法教科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85页。
    233参见常怡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530页。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案件。参见江伟著:《民事诉讼法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34页。
    235蔡虹:《非讼程序的理论思考与立法完善》,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237常怡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532页。
    238【日】新堂幸司著,林剑锋译:《新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页。
    239刘荣军著:《程序保障的理论视角》,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9-31页。
    241【日】新堂幸司著,林剑锋译:《新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6页。
    242罗洁珍译:《法国新民事诉讼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243王亚新:《社会变革中的民事诉讼》,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45页。
    244常怡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533-542页。
    245李建伟著:《公司诉讼专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6-67页。
    246马怀德:“刑事赔偿归责原则探析”,载《人民检察》2007第18期。
    247奚晓明、金剑锋著:《公司诉讼的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88页。李大雪:“德国《非讼事件法》的现状和前景”,载《河南社会科学》2006第4期,第78页。
    248赵蕾:“司法介入公司自治的第二条道路”,载《法学杂志》2011年第1期。
    249李建伟:“公司非讼程序之适用研究——公司纠纷解决的民事行政路径分析”,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5期,第42页。
    250王保树主编,于敏、杨东译:《最新日本公司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20页。
    252【日】新堂幸司著,林剑锋译:《新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85页。
    253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公司诉讼特点及司法规制”,载《法律适用》2008年第11期,第87-88页。
    254杨勤法著:《公司治理的司法介入——以司法介入的限度和程序设计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3页。
    255【美】罗伯特·C·克拉克著,胡平、林长远、徐庆恒、陈亮译:《公司法则》,工商出版社1999年版,第534-535页。
    256 Charlesworth & Morse Company law(6th),sweet & Maxwell,pp.310-314,转引自施天涛著:《公司法论》(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33页。
    257【美】罗伯特·C·克拉克著,胡平、林长远、徐庆恒、陈亮译:《公司法则》,工商出版社1999年版,第536页。
    258 Robert W. Hamilton,The Law of Corporation,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美国法精要·影印版),第392-394页。
    259施天涛著:《公司法论》(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07页。
    260【美】罗伯特·C·克拉克著,胡平、林长远、徐庆恒、陈亮译:《公司法则》,工商出版社1999年版,第91页。
    261参见格莱格瑞斯科特·阿奎耶:“在公司治理产生团队精英下重新认识公司董事信用”,载《华奥大学法律评论》36卷(2003年),第640页。[See Gregory ScottCresp,i Redefining the Fiduciary Duties ofCorporate Directors in accordancewith the Team ProductionModel ofCorporateGovernance, 36 Creighton L. Rev. (2003). p. 640. ]。
    262杨勤法著:《公司治理的司法介入——以司法介入的限度和程序设计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0页。
    269【美】汉密尔顿、杰尹、麦迪逊著,程逢如、在汉、舒逊译:《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出版社1980年版,第391页。
    270【美】本杰明·卡多佐著,苏力译:《司法过程的性质》,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06页。
    271贺卫方著:《司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105页。
    272【美】克里斯托弗·沃尔夫著,黄金荣译:《司法能动主义——自由的保障还是安全的威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273【美】克里斯托弗·沃尔夫著,黄金荣译:《司法能动主义—自由的保障还是安全的威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
    274 Keenan D.Kmiec,Origin and Current Meaning of Judicial Activism,California LawReview,Vol.92,No.5.(October,2004),p.1444.转载自李辉:“司法能动主义:概念、形式与功能”,载《法律方法》第十卷,335页。
    275徐爱国、李桂林、郭义贵著:《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0-251页。
    276顾培东:“能动司法的若干问题”,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4期,第5页。
    277 Black,Henry Campbell,Black Law Dictionary,6th ed. West Publishing Co.1990,P.847。
    278本部分参考顾培东:“能动司法的若干问题”,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4期,第5页;李辉:“司法能动主义:概念、形式与功能”,载《法律方法》第十卷,335页。
    279【美】本杰明·卡多佐著,董炯、彭冰译:《演讲录·法律与文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280顾培东:“能动司法的若干问题”,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4期,第5页。
    281单文杰:“司法能动与司法克制——以法官解释权为视角”,载《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第45-46页。
    282王利明著:《法律解释学导论——以民法为视角》,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76页。
    280顾培东:“能动司法的若干问题”,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4期,第5页。
    281单文杰:“司法能动与司法克制——以法官解释权为视角”,载《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第45-46页。
    282王利明著:《法律解释学导论——以民法为视角》,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76页。
    285梁迎修:“寻求一种温和的司法能动主义——论疑难案件中法官的司法哲学”,载《河北法学》2008年第2期,第76页。
    286罗尔夫·施蒂尔纳、阿斯特里德·施塔德勒:《法官的积极角色——司法能动性的实体和程序》,载米夏埃尔·施蒂尔纳编,赵秀举译:《德国民事诉讼法学文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2页。
    287潘云华:“中国能动司法的规范化构想”,载《法商研究》2010年第5期,第47-48页。
    288顾培东:“能动司法的若干问题”,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4期,第5页。
    289参见2010年5月王胜俊在江苏调研,与人大代报、政协委员座谈时发表的题为《能动司法是人民法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必然选择》的讲话。
    290贺卫方著:《司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105页。
    291【法】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上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10-111页。
    293曹兴权著:《公司法的现代化:方法与制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19页。
    297樊涛:“我国公司运行的司法程序机制的评判与重构”,载《经济经纬》2008年第3期,第158-159页。
    298范愉:“诉前调解与法院的社会责任:从司法社会化到司法能动主义”,载《法律适用》2007年底11期。
    299王利明著:《法律解释学导论——以民法为视角》,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85页。
    300【德】魏德士著:《法理学》,吴越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03页。
    301参考李辉:“司法能动主义与司法克制主义的比较分析”,载《法律方法(第八卷)》第405页。
    303蒋大兴著:《公司法的观念与解释Ⅰ》,法律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第377页。
    304官欣荣:“我国司法介入公司治理的迷惑及对策——华尔街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新思考”,载《政法论坛》2009年第4期,第132页。
    1、蒋大兴著:《公司法的观念与解释》,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2、苏力著:《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
    3、程春明著:《司法权及其配置》,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4、蔡立东著:《公司自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5、王红一著:《公司法功能与结构法社会学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王红一著:《公司法功能与结构法社会学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李建伟著:《公司诉讼专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修订三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钱卫清著:《公司诉讼——公司司法救济方式新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10、中央电视台《公司的力量》节目组著:《公司的力量》,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年8月版。
    11、曹兴权著:《公司法的现代化:方法与制度》,法律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12、孙万胜著:《司法权的法理之维》,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3、顾培东著:《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4、周枏著:《罗马法原论》(下),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5、蒋学跃著:《司法介入公司治理法律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版。
    16、杨勤法著:《公司治理的司法介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7、奚晓明、金剑锋著:《公司诉讼的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版。
    18、邵明著:《民事诉讼法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张卫平著:《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0、朱庆育著:《意思表示解释理论——精神科学视域重大私法推理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版。
    21、徐菁著:《公司法的边界》,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2、苏永钦著:《走入新世纪的私法自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3、龙卫球著:《民法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24、贺卫方著:《司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5、梁慧星著:《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6、孔祥俊著:《法律方法论》(第一卷),人民法院报出版社2006年版。
    27、黄茂荣著:《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第五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8、史尚宽著:《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9、王泽鉴著:《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0、王利明著:《法律解释学导论——以民法为视角》,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80页。
    31、刘星著:《法律是什么——二十世纪英美法律学批判阅读》(修订版),法律出版社2009年8月第2版。
    32、甘培忠、刘兰芳主编,雷驰执行主编:《新类型公司诉讼疑难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33、杨仁寿著:《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4、张海棠主编:《公司法适用于审判实务》,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35、施天涛著:《公司法论》(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36、柯芳芝著:《公司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7、蒋大兴著:《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38、苏永钦著:《走入新世纪的私法自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9、王利明著:《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40、褚红军著:《能动司法与公司治理》,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41、刘荣军著:《程序保障的理论视角》,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42、徐爱国、李桂林、郭义贵著:《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3、徐景和著:《中国判例指导制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
    1、【美】本杰明·卡多佐著,朱苏力译:《司法过程的性质》,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2、【瑞典】理查德·斯威德伯格著,周长城等译:《经济社会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版。
    3、【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第1版。
    4、【美】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著,张建伟、罗培新译:《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5、【德】马克思·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6、【美】约翰·J·麦休尼斯著,风笑天等译:《社会学》(第11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7、【美】彼得·德鲁克著,慕凤丽译:《公司的概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9月版。
    8、【加】乔尔·巴肯著,朱近野译:《公司—对利润和权力的病态追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美】米克斯维特、伍尔德里奇著,夏荷立译:《公司的历史》,台湾左岸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10、【德】卡尔·拉伦茨著,王晓晔、邵建东、程建英、徐国建、谢怀栻译:《德国民法通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1、【加】布莱恩R.柴芬斯著:《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林华伟、魏旻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2、【美】丹尼尔·史普博著,余晖等译:《管制与市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3、【日】新堂幸司著,林剑锋译:《新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14、【英】约瑟夫·拉兹著,朱峰译:《法律的权威—法律与道德论文集》,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5、【英】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戴镏玲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6、【德】梅迪库斯著,《德国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7、【加拿大】布莱恩R.柴芬斯著,林华伟、魏旻译:《公司法:理论、机构和运作》,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8、【德】卡尔·拉伦茨著,陈爱娥译:《法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9、【美】理查德·B·波斯纳著,蒋兆康译,林毅夫校:《法律的经济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20、【美】A·L·科宾著,王卫国等译:《科宾论合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21、【日】我妻荣著,于敏译:《新订民法总则》,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22、【意】彼德罗·彭梵得著,黄风译:《罗马法教科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3、【美】克里斯托弗·沃尔夫著,黄金荣译:《司法能动主义——自由的保障还是安全的威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4、【美】汉密尔顿、杰尹、麦迪逊著,程逢如、在汉、舒逊译:《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出版社1980年版。
    25、【美】罗伯特·C·克拉克著,胡平、林长远、徐庆恒、陈亮译:《公司法则》,工商出版社1999年版。
    26、【美】本杰明·卡多佐著,董炯、彭冰译:《演讲录·法律与文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27、【法】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上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28、【德】米夏埃尔·施蒂尔纳编,赵秀举译:《德国民事诉讼法学文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方流芳:“中西公司法律地位历史考察”,载《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
    2、【美】科斯著:“生产的制度结构”,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研究》,1992年第4期。
    3、卢代富:“我国国家干预立法及其完善”,载单飞跃、卢代富等著:《需要国家干预:经济法视域的解读》,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4、刘楠:《论公私法二元结构与中国市场经济》,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四卷),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5、孙笑侠:“司法权的本质是判断权——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十大区别”,载《法学》1998年第8期。
    6、孙万胜著:《司法权的法理之维》,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7、贺日开:“司法改革:从权力走向权威——兼谈对司法本质的认识”,载《法律科学》1999年第4期。
    8、陈瑞华:“司法权的性质——以刑事司法为范例的分析”,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5期。、
    9、姜小川:“司法权基本属性之探析”,载《法学杂志》2007年第5期,第28页。
    10、王卫国:“公司法的制度困惑”,载赵旭东主编:《公司法评论》(第4期),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173页。
    11、罗作汉:《论股东与经理的利益冲突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载《经济师》2001年第9期。
    12、聂卫东:“公司诸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及合同安排”,载《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13、刘桂清:“公司治理的司法保障——司法介入公司治理的法理分析”,载《现代法学》2005年第4期。
    14、刘倩:“司法介入公司治理问题研究”,载《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12期。
    15、马黎:“公司治理的司法介入”,载《法律适用》2008年第1、2期。
    16、宋尚华:“司法介入公司自治的原则”,载《人民法院报》2008年5月14日第5版。
    17、马金平:“论公司自治与司法干预的冲突与平衡”,载《三江论坛》2009年第3期。
    18、刘俊海:“公司法的修改与解释——以司法权的适度干预为中心”,载《法律适用》2005年第3期。
    19、李霞:“公司自治与国家司法干预的平衡与协调”,载《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年第8卷第9期。
    20、李剑:“论公司治理中的司法审慎性介入”,载《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3期。
    21、张勇健:“新公司法的先进理念和公司诉讼”,载《法律适用》2006年第1-2期。
    22、蒋大兴:《公司自治与裁判宽容——新公司法视野下的裁判思维》,载《法学家》2006年第6期。
    23、陈颖:“股利分配请求权纠纷之司法裁判困境与出路”,载《人民司法》2009年第1期。
    24、罗培新:“填补公司合同缝隙——司法介入公司运作的一个分析框架”,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25、王一珂:“公司自治与公司法介入边界”,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26、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二庭:“公司诉讼:在价值博弈中寻求平衡与和谐”,载《山东审判》2007年第1期。
    27、官欣荣:“我国司法介入公司治理的迷惑及对策——华尔街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新思考”,载《政法论坛》2009年第4期。
    28、蒋大兴:“团结情感、私人裁决与法院行动——公司内解决纠纷之规范结构”,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3期。
    29、海利·爱德华兹、爱伦·芬:“美国联邦法院的权力和法院命令的执行”,载宋冰编:《程序、正义与现代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
    30、刘风景:“界分审判权与团体自治权的理论模式——以日本的部分社会论为中心”,载《河北法学》2007年第3期。
    31、王源渊:“略论审判权的范围与限度”,载《法学评论》2005年第4期。
    32、赵旭东:“新《公司法》的突破与创新”,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33、蔡昌宪:“公司契约理论于我国之具体实践——市场契约与国家干预间之权衡”,载《法令月刊》,2005年第6期。
    38、季卫东:“‘应然’与‘实然’的制度性结合”,载于《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9、王源渊:“略论审判权的范围与限度”,载《法学评论》2005年第4期。
    40、颜厥安著:《法与实践理性》,第170页,转引自王泽鉴著:《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1页。
    41、罗尔夫·施蒂尔纳、阿斯特里德·施塔德勒:《法官的积极角色——司法能动性的实体和程序》,载米夏埃尔·施蒂尔纳编,赵秀举译:《德国民事诉讼法学文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2、M·V·爱森伯格:“公司法的结构”,张开平译,载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3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90-391页。
    43、汤欣:“论公司法的性格——强行法抑或任意法”,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12期,第110-122页。
    44、江平:“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法律问题”,载《财经》2002年第11期。
    45、赵旭东:“公司法修订的基本目标与价值取向”,载《法制日报》2004年11月4日版。
    46、李建伟:“公司非讼程序之适用研究——公司纠纷解决的民事行政路径分析”,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5期。
    47、赵蕾:“司法介入公司自治的第二条道路——公司特别诉讼的基本程序”,载《法学杂志》2011年第1期。
    48、陈桂明、赵蕾:“比较与分析:我国非讼程序构架过程中的基本问题”,载《河北法学》2010年第7期。
    49、孙永军:“诉讼事件非诉化:含义、法理基础和界限”,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50、格莱格瑞斯科特·阿奎耶:“在公司治理产生团队精英下重新认识公司董事信用”,载《华奥大学法律评论》36卷(2003年),第640页。
    51、马怀德:“刑事赔偿归责原则探析”,载《人民检察》2007第18期。
    52、李大雪:“德国《非讼事件法》的现状和前景”,载《河南社会科学》2006第4期、。
    53、单文杰:“司法能动与司法克制——以法官解释权为视角”,载《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54、潘云华:“中国能动司法的规范化构想”,载《法商研究》2010年第5期。
    55、顾培东:“能动司法的若干问题”,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4期。
    56、樊涛:“我国公司运行的司法程序机制的评判与重构”,载《经济经纬》2008年第3期。
    57、李辉:“司法能动主义:概念、形式与功能”,载《法律方法》第十卷。
    58、范愉:“诉前调解与法院的社会责任:从司法社会化到司法能动主义”,载《法律适用》2007年底11期。
    59、梁迎修:“寻求一种温和的司法能动主义——论疑难案件中法官的司法哲学”,载《河北法学》2008年第2期。
    1、Oliver E. Williamson,The Mechanisms of Governanc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2、Michael C. Jensen &William H 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e Economics,1976,pp.310-311.
    3、Frank H. Easterbrook & Danniel R. Fichel,the Corporate Contracts,89 Columbia Law Review,1989,pp1426-1428.
    4、Michael J Whincop,An Economic and Jurisprudential Genealogy of Corporate Law,Ashgate Dartmouth,2001,pp.18-19.
    5、Rober w Hamilton,The Law of Corporation,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美国法精要·影印版)。
    6、Michael J Whincop,An Economic and Jurisprudential Genealogy of Corporate Law,Ashgate Dartmouth,2001,p21。
    7、Roberta Romano:Foundations of corporate law(影印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96-103页。
    8、Keenan D.Kmiec,Origin and Current Meaning of Judicial Activism,California LawReview,Vol.92,No.5.(October,2004),p.1444.转载自李辉:“司法能动主义:概念、形式与功能”,载《法律方法》第十卷,335页。
    9、Melvin Avon Eisenberg,The Structure of Corporate Law,89 Columbia Law Review,pp.1461-1525.转引自徐菁著:《公司法的边界》,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页。
    10、Charlesworth & Morse Company law(6th),sweet & Maxwell,pp.310-314,转引自施天涛著:《公司法论》(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33页。
    11、Black,Henry Campbell,Black Law Dictionary,6th ed. West Publishing Co.1990,P.847。
    1、王怀勇:“公司自治的限度”,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2、刑君:《公司治理的司法介入探析》,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2、台湾公司法
    3、日本公司法
    4、法国商法典
    5、美国标准公司法
    6、英国公司法
    7、德国有限公司法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