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权利救济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中国建筑业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权利却受到严重侵害,由于工资拖欠数额大、人数多、时间长,形式多样,受损害的不仅是农民工的生存权益和社会秩序,还包括法律尊严、政府威信和社会公平,开展和加强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权利救济的法律保护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一项重要课题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本文采用比较研究、实证分析、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对建筑业农民工欠薪成因阐释的基础上,构建了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权利保障实体和救济程序制度。
     中国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拖欠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改革开放后大量的农民进入城市就业,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制约,他们职业身份发生了转换,户籍身份却未同步改变,于是在中国出现了影响广泛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群体—农民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我国建筑业也迅速发展,建筑业生产活动的内在特征和我国农民工的特征共同决定了庞大的建筑业农民工群体的产生,但2500万进入城市建筑业的农民工却无法成为真正的建筑工人。建筑企业劳动制度改革的结果是企业逐渐剥离劳动关系,包工头承担用人单位的角色,负责招工、管理、监督和工资发放,农民工无法成为建筑企业的劳动者。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我国现阶段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拖欠成因复杂。工资支付是用人单位的主义务,但由于建筑业包工现象拉长劳动关系链条,虚幻劳动法上的雇佣关系,造成用人单位缺位是拖欠工资的首要原因。地方政府滥用政府信用,超财力搞建设,建筑企业层层转包和垫资,引发建筑市场信用缺失,导致资金链条上拖欠资金的恶性传导,必然引发农民工工资拖欠。农民工身份模糊、亦工亦农,从事有偿劳动获得工资收入的同时,在农村依然有土地承包经营权,享有土地承包权益,工资和土地对农民工生存的二元保障竟使拖欠变得“合情合理”。法律设定的劳动监察、劳动争议仲裁和诉讼的救济程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欠薪问题更多是通过政策渠道解决,而拖欠工资的法律责任也没有形成对企业的有效制约。
     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工资支付的一般规定和工资权利的实现方式对解决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本文在比较分析香港、台湾地区工资保护法律制度的基础上,提出应完善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权利保障实体法律制度,具体内容包括实化建筑业劳动关系与包工形式转换,禁止政府建设工程政府信用的滥用、禁止建筑企业垫资开发,构建建筑业行业内工资垫偿制度及欠薪逃匿入罪。在完善我国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权利救济制度方面提出了劳动监察应理性处理拖欠工资问题、综合治理政府及其部门的拖欠、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由工会代言和代行及构建简捷有效的劳动争议仲裁、审判机制。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have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urban development, while the salary rights of them are severely infringed. Involved a large amount of money and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with diversity and long time standing, salary arrears not only damaged the migrant workers' survive rights and social order, but also ruined the legal dignity, government authority and social justice.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of our country and a common responsibility of our society to develop and strengthen the system of legal protection and rights relief of their salary. With the method of comparative studies, empirical analysis, logical analysis, and so on, this paper have constructed the substantive and procedural relief system to protect the migrant workers' salary rights in construction industrial on the basis of interpretation of the cause of salary arrears.
     The problem of migrant workers' salary arrears in construction industry arises from a deep historical background. a large number of farmers are employed in the urban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whose professional status has an conversion from farmer to worker, but whos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tatus has no. then a group with distinc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wide implications emerged which called "farmer- worker". With the urbanization of china, especiall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ial production and the system characteristics of migrant workers jointly determined the emergence of a large group of migrant workers, without becoming the real construction workers.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gradually strip the employment relations, and the labor contractor assumes the role of employer and has the responsibility for recruitment, management, supervision and payment of salary. As a result, migrant workers can not become workers in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after the reform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labor system.
     I found the cause of migrant workers' salary arrears in construction industry at this stage in our country is complex. The primary cause of salary arrears is the absence of the employing unit, who has the main obligation of salary payment, which shows as the phenomenon of construction contract, the elongated chain of labor relations, and the false of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of labor law. As the abuse of local government credit, the super-finance construction the layers of contract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companies loaning, the construction market becomes lack of credit, and then the chain of funds become broken , and the salary arrears of migrant workers become a social problem. Fuzzy identity of migrant worker, which means both farmer and worker, who engages in paid work with salary income and has the land contractual management right in rural with the benefit of land contractual, this kind of dual protec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survival with salary and land actually make the arrears "fair and reasonable". The relief system of labor inspection, labor dispute arbitration and litigation does not play its due role, and the case of salary arrears is solved trough political channels frequently. In short, the legal liability of payment have not control the enterprises effectively.
     It is useful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migrant workers' salary arrears in construction industry with information and reference that the general provisions of salary paymen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method of salary rights in china’s Hong Kong and china's Taiwan. under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legal system of salary protection in china's Hong Kong, china's Taiwan,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we should improve the physical protection of the migrant workers' salary rights, exactly including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contractor form to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in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e forbidden of credit abuse of local government in construction program, the forbidden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loaning-fund development, the building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salary payment system, and the building of owing salary and escape criminal system. for perfect our country's migrant workers' salary rights relief system in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we should deal with the salary arrears rationally through labor inspection, comprehensively manage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its departments, introduce the system of punitive damages, improve the system of unions, and construct the simple and effective mechanism of dispute arbitration and labor trial.
引文
1目前我国没有建立建筑行业农民工工资拖欠的统计制度,本文主要通过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专项调查数据、情况通报和新闻报道中的数据来分析建筑行业农民工工资拖欠的状况。
    2《目前全国清欠农民工工资共57.03亿元》,载《领导决策信息》2004年1月第2期,第29页。
    3董山峰:《为了农民工工资不再被拖欠》,载《光明日报》2005年6月23日。
    4陶怀颖:《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建议》,载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第214页。
    5聂早早:《当前农民工被欠薪及讨薪问题的调查分析—以皖籍农民工为例》,载《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5期,第203页。
    2蒋月等著:《中国农民工劳动权利保护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1李文涛:《劳动法的能与不能—一种语境论进路的解析和思考》,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第19卷第4期2005年8月,第27页。
    2[美]丹尼尔·奎因·米尔斯:《劳工关系》,李丽林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版,第328页。
    3黄越钦:《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4《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实施情况的报告》,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6年第1期,第84页。
    5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研组:《农民工工资和劳动保护问题研究报告》,载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第203页。
    
    1 [德]K·茨威格特,H·克茨著:《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4页。
    2 [日]大木雅夫著:《比较法》,范愉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86页。
    3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3版,第33页。
    
    2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
    3国务院农民工办课题组:《中国农民工问题前瞻性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
    1王全兴著:《劳动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7月第3版,第405~408页。
    2蒋月等著:《中国农民工劳动权利保护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陈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法律思考》,载《河北法学》2 0 0 4年5月第22卷第5期,第5~8页。
    4袁秋伟:《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拖欠的法律思考》,载《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2月第9卷增刊,第120页。
    5张永开,余冬琴:《浅析农民工讨薪难面临的法律问题及对策研究》,载《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7月第12卷第4期,第42页。
    6许玉华:《拖欠民工工资的原因及法律策略》,载《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第718~719页。
    7黎建飞:《拖欠民工工资中的法律问题》,载《法学杂志》2004年3月15日第25卷,第48~50页。
    8吕斌:《论民工工资的清欠与劳动争议法制的完善》,《政法论丛》2004年4月第2期,第63~66页。
    9张建明:《根治农民工欠薪的政府责任及法律对策》,载《法治研究》2007年第8期,第76~80页。
    10黄金乾:《关于解决建筑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法律思考》,载《劳动保障法学论丛第1卷》,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年版,第197~209页。
    11廉建中:《关于拖欠农民工工资罪立法正当性的考量》,载《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10月第26卷第5期,第145页。
    12李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制度构建与完善》,载《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6期(中),第195页。
    1袁秋伟:《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拖欠的法律思考》,载《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2月第9卷增刊,第120~121页。
    2滕玲玲:《论农民工的劳动报酬权》,延边大学法学院,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硕士论文,2008年4月。
    3严红艳:《论我国农民工薪酬权益的法律保护——以建筑行业农民工为主的分析》,湘潭大学经济法学专业硕士论文,2004年10月。
    4简新华,黄锟等著:《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5简新华,黄锟等著:《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6在跨国服务日益扩大的同时,相关的问题如建筑行业的外国移民工人劳动保护问题难以解决,强制执行对国外工人的劳动保护法规存在法律上和实践上的困难。参见[德]沃尔夫根·冯·李希霍芬著:《劳动监察-监察职业指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工与信息研究所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42页。
    7总报告起草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载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8魏礼群:《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解决农民工问题》(代序言),载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序言第1页。
    1[美]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修订版,第504页。
    2王卫国:《超越概念法学》,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5年第3期,第34页。
    1郑功成、黄黎若莲等著:《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9页。
    2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2~323页。
    3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4卢海元:《走进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前言第2页。
    5李强等著:《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6王春光:《农民工: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工人阶层》,载《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1期,第38页。
    7刘应杰:《中国城乡关系与中国农民工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1《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意见》是国务院制定的一个全面研究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2总报告起草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载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3汪志洪、游均、张丽宾、陈兰:《农民工概念和定义的理论分析》,载国务院农民工办课题组:《中国农民工问题前瞻性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第70页。
    4刘艾玉:《劳动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8页。
    5参见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的通知》(国统字[2003]14号)。
    1刘怀廉著:《中国农民工问题》,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5页。
    4总报告起草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载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1向春玲等著:《城市化进程中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2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戴睿、易诚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3何念如,吴煜著:《中国当代城市化理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4何念如,吴煜著:《中国当代城市化理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5陆学艺:《社会学》,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220页。
    6人口城市化是涉及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制度变迁以及心理、社会意识等多层次的转换过程,它是一个动态、持久的整合过程。参见周小刚、陈东有:《中国人口城市化的理论阐释与政策选择:农民工市民化》,载《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12期,第142页。
    1钟水映著:《人口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0页。
    2参见李立志著:《变迁与重建—1949与1956年的中国社会》,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4~76页。
    3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09~112页。
    4何念如,吴煜著:《中国当代城市化理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8页。
    5蒋月等著:《中国农民工劳动权利保护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6邱泽奇著:《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状况的变迁》,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2页。
    7总报告起草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载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8总报告起草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载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1郑功成、黄黎若莲等著:《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9页。
    2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5页。
    3王刚,佘俊《城市化与建筑业发展的相关性研究》,载《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8期,第103页。
    4范建亭著:《中国建筑业发展轨迹与产业组织演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5周岚:《沧桑巨变谱华章—新中国成立60年江苏城乡建设辉煌成就》,载《群众》2009年第8期,第9页。
    1陈继松:《浙江城市化道路的实践》,载《城乡建设》2003年第2期,第38页。
    3陈继松:《浙江城市化道路的实践》,载《城乡建设》2003年第2期,第40页。
    4王刚,佘俊《城市化与建筑业发展的相关性研究》,载《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8期,第102页。
    1总报告课题组:《中国农民工问题前瞻性研究总报告》,载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2总报告课题组:《中国农民工问题前瞻性研究总报告》,载国务院农民工办课题组《中国农民工问题前瞻性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6胡晓义等著:《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
    7总报告课题组:《中国农民工问题前瞻性研究总报告》,载国务院农民工办课题组《中国农民工问题前瞻性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
    8中施企协:《建筑施工业农民工的现状、问题与相关建议》,载《施工企业》2008年第4期,第49页。
    2肖元真,吴泉国,马骥:《我国建筑业的前景预测和对策分析》,载《经济丛刊》2008年第2期,第24页。
    3刘桂云,袁秀岩:《突破城市化进程的瓶颈—河北省城市建设融资的基本思路》,载《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46页。
    4《总投资约4万亿元扩大内需建筑业发展迎来机遇》,载《中国建设信息》2008年11月上。
    5参见《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的通知》(国统字[2003]14号)。
    1参见范建亭著:《中国建筑业发展轨迹与产业组织演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2中施企协:《建筑施工业农民工的现状、问题与相关建议》,载《施工企业》2008年第4期,第48页。
    3王俊祥,王洪春:《中国流民史·现代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8页。
    4关于建筑生产的独特性,参见范建亭著:《中国建筑业发展轨迹与产业组织演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11页。
    1中施企协:《建筑施工业农民工的现状、问题与相关建议》,载《施工企业》2008年第4期,第49页。
    2中施企协:《建筑施工业农民工的现状、问题与相关建议》,载《施工企业》2008年第4期,第49页。
    3中施企协:《建筑施工业农民工的现状、问题与相关建议》,载《施工企业》2008年第4期,第49页。
    4郑功成、黄黎若莲等著:《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6卢海元:《走进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7冉井富:《农民、民工与权利保护》,载《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第24卷第2期2004年3月,第81页。
    8沈百先等编著《中华水利史》,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608页。
    1蒋月等著:《中国农民工劳动权利保护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2龚敏主编:《综合新辞典(插图本)》,新人出版社1953年版,第597页。
    3张柱庭,邢蓉:《民工建勤的由来及其发展》,载《交通世界》2003年第8期,第32页。
    4杨涛:《略论中国封建赋役制度》,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0卷第1期,第25页。
    5高敏:《秦汉的摇役制度辨析(上)》,载于《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3期,第20页。
    6孙实:《试论秦王朝短祚的原因》,载《科学教育论坛》2005年第7期,第213页。
    7张莉:《抗战时期四川国防工程建设征用民工的待遇》,载《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2月第24卷第6期,第119页。
    8张莉:《抗战时期国防工程建设征用民工情况探析》,载《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4月第9卷第2期,第126页。
    1引自黄同仇:《抗战中之广西的民众动员》,载李宗仁等著:《广西之建设》,广西建设研究会出版1939年版,第168页,转引自刘文俊:《广西民团与抗日战争—从两份档案文献说起》,载《民国档案》2007年第3期,第102页。
    2浦元华:《抗战时期的云南交通》,载《今日民族》2005年第9期,第46页。
    3引自[日]中材治兴卫:《重庆政权的政情》,东亚研究所1943年版第132页,转引自张莉:《论抗战时期四川征用民工—以地方建设为中心的探析》,载《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0月第24卷第10期,第94页。
    4中国战争动员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中国战争动员百科全书》,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0页。
    5中国战争动员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中国战争动员百科全书》,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0页。可以一步到位,也可以逐步取消。因此法定的民工建勤制度将退出历史舞台。
    1 1943年12月4日国民政府废止《国民工役法》,颁布了《国民义务劳动法》,《国民义务劳动法》规定凡男性18~45岁者,得服义务劳动,从事筑路、水利和地方公益福利事项,于农暇或假期举行,每年10个劳动日。
    2张宪文等主编:《中华民国史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17页。
    3张莉:《抗战时期国防工程建设征用民工情况探析》,载《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4月第9卷第2期,第118~119页。
    4张莉:《论抗战时期四川征用民工—以地方建设为中心的探析》,载《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0月第24卷第10期,第94~95页。
    5《政务院<关于一九五一年民工整修公路暂行规定>》,载《江西政报》1951年Z2,第93页。
    1国家劳动总局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劳动立法资料汇编》,工人出版社1980年版,第326页。
    2参见谷延方、黄秋迪:《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第25页。
    3蒋月等著:《中国农民工劳动权利保护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4卢海元:《走进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5引自“四川省特种工程征工处”卷,四川省档案馆,全宗号116,案卷号20。转引自张莉:《抗战时期四川国防工程建设征用民工的待遇》,载《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2月第24卷第6期第119页。
    6参见夏伯忠,邹宝丰《劳动经济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版,第624页。
    1参见夏伯忠,邹宝丰《劳动经济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版,第591页。
    2刘绍明:《滇缅铁路在云县》,载《云南档案》2009年第2期,第28页。
    3中国战争动员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中国战争动员百科全书》,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0页。
    4张明远:《风雪战勤—忆抗美援朝战争的后勤保障》,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11月第7卷第6期,第27页。
    5厉以宁主编:《市场经济大辞典》,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第791页。
    6林丰宾著:《劳动基准法论》,三民书局印行1997年版,第37页
    7黄越钦:《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8页。
    8郑尚元:《劳动合同法的制度与理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94页。
    9本文将在适当之处使用“劳工”、“劳动者”两个名词,以准确表达确切含义。
    10周谷城:《中国社会史论》(上),齐鲁书社1988年版,第307页。
    1高爱娣编著:《中国工人运动史》,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版,第32页。
    2周建波:《洋务运动期间的劳工雇佣与管理》,载《文史哲》2002年第1期(总第268期),第135页。
    4历史上“民工”的待遇参见张莉:《抗战时期四川国防工程建设征用民工的待遇》,载《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2月第24卷第6期第119~124页。
    1指国民政府1943年12月至1944年5月在四川修筑的飞机场和轰炸机场。
    2参见夏伯忠,邹宝丰《劳动经济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版,第624页。
    4参见夏伯忠,邹宝丰《劳动经济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版,第591页。
    5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农村经济政策350题》,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88页。
    6侯建国,李修文主编:《曲周县志》,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第291页。
    1杨志明:《努力开拓农民工工作新局面》,载国务院农民工办课题组:《中国农民工问题前瞻性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序言第2页。
    3葛洪义主编:《法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修订版,第328页。
    4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3版,第159页。
    1关怀主编:《劳动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7页。
    2王全兴主编:《劳动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第3版,第64页。
    3我国劳动仲裁机构、人民法院常常有关于“劳动关系认定”的案例,原劳动保障部于2005年颁布《关于确认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该通知提出了认定劳动关系的三项标准,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关系的混淆可见一斑。
    4郑尚元,李海明,扈春海:《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2页。
    5王全兴主编:《劳动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第3版,第64页。
    6郑尚元,李海明,扈春海:《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3页。
    
    1所谓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关系的区别,多数是指个别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关系的区别,不含团体关系。
    2王全兴主编:《劳动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第3版,第64页。
    3王全兴主编:《劳动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第3版,第66页。
    1王全兴主编:《劳动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第3版,第68页。
    2郑尚元,李海明,扈春海:《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6页。
    4黄越钦:《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3~124页。
    1李凌云:《正视民工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载《工会理论研究》2005年第2期,第19页。
    2李凌云:《正视民工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载《工会理论研究》2005年第2期,第19页。
    5黎建飞:《拖欠民工工资中的法律问题》,载《工友》2007年第2期,第36页。
    1郑尚元著;《劳动合同法的制度与理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5页。
    2郑尚元,李海明,扈春海:《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3郑尚元:《劳动合同法的制度和理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5~66页。
    4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3版,第159页。
    5引自Floretta-Spielbuchler-Strasset,Arbeitsecht I Individualarbeitsrecht,1998,92.转引自黄越钦:《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3~124页。
    1中国劳动法研究会、《劳动法词典》编辑委员会编:《劳动法词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6页。
    2李文涛:《劳动法的能与不能—一种语境论进路的解析和思考》,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第19卷第4期2005年8月,第27页。
    3李文涛:《劳动法的能与不能—一种语境论进路的解析和思考》,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第19卷第4期2005年8月,第27页。
    1参见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印发的《关于在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开展签约行动的通知》(劳社厅函[2007]149号)。
    1黄越钦:《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4页。
    2鲁叔媛:《我国建筑业劳动用工不规范问题的解决途径》,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第24卷第2期2010年4月,第85~86页。
    5刘辉,周慧文:《农民工劳动合同低签订率问题的实证研究》,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第21卷第3期2007年6月,第18页。
    1潘毅,卢晖临:《谁更需要包工头》,载《南风窗》2009年第5期,第31页。
    2刘辉,周慧文:《农民工劳动合同低签订率问题的实证研究》,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第21卷第3期2007年6月,第20页
    1范建亭著:《中国建筑业发展轨迹与产业组织演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
    2引自王弗,刘志先:《新中国建筑业记事(1949~198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第23页,转引自范建亭著:《中国建筑业发展轨迹与产业组织演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
    3中国劳动法研究会、《劳动法词典》编辑委员会编:《劳动法词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1页。
    4引自彭敏:《当代中国的基本建设(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15页。转引自范建亭著:《中国建筑业发展轨迹与产业组织演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7页。
    1国家劳动总局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劳动立法资料汇编》,工人出版社1980年版,第40页。
    2杨慎:《建筑业改革的缘起》,载肖桐主编:《建筑业改革十年》,中国建筑业出版社1990年版,第10页。
    3建设部施工管理司:《建筑施工四十年》,载杨慎选编:《新中国建筑业四十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版,第66页。
    4杨慎:《建筑业改革的缘起》,载肖桐主编:《建筑业改革十年》,中国建筑业出版社1990年版,第12页。
    5范建亭著:《中国建筑业发展轨迹与产业组织演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4页
    1金维兴,陆歆弘,尚梅等著:《21世纪建筑业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2北京市劳动局编印:《劳动政策法规文件选编(第一分册)》,1983年6月,第8页。
    3董克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劳动关系的变化与调节机制》,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第4期,第8页。
    4刘启军,刘刚:《国有企业劳动关系变化的基本态势与对策性思考》,载《理论学习与探讨》1995年第5期,第30页。
    2廖玉平,姚兵,刘伊生:《建筑劳务用工制度改革与构建和谐社会》,载《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第28卷第2期2006年4月,第121页。
    3赵炜著:《工厂制度重建中的工人—中国白色家电产业的个案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8页。
    4郭庆松:《当代中国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研究述评》,载《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9月第8卷第5期,第93~94页。
    5刘建洲:《新时期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研究:一个劳动者视角的分析》,载《学术探索》2007年第2期2007年4月,第42页。
    6苏晓亮,卢有杰:《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和企业规模发展趋势分析》,载《建筑经济》2002年第11期,第8页。
    1李章树,项勇:《建筑企业两层分离劳务管理模式的分析与评价》,载《四川工业学院学报》第21卷第3期2002年,第38页。
    2李绪恩,李刚:《组建劳务公司推进两层分离》,载《铁道工程学报》2005年10月第5期(总89),第85页。
    3胡雪峰:《施工领域中清包人的法律地位》,载《施工企业》2008年9月总第241期,第108页。
    4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包工头制度的历史成因与制度取向》,载《职工建设信息》2007年第1期,第50页。
    5王吉飞:《我国建筑劳务企业的现状及发展》,载《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2010年4月,第47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06页。
    2潘毅,卢晖临:《谁更需要包工头》,载《南风窗》2009年第9期,第31页。
    3经江:《解放前上海造船工业中的包工制度》,载《学术月刊》1981年第11期,第17页。
    4经江:《解放前上海造船工业中的包工制度》,载《学术月刊》1981年第11期,第17页。
    5关于旧中国包工制的三种形式参见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工人运动史第1卷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和早期自发斗争(1840年至1919年4月)》,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96~197页。
    6《建筑业改革大纲》,载肖桐主编;《中国建筑业改革十年》,中国建筑业出版社1900年版,第65页。
    1参见潘毅,卢晖临:《谁更需要包工头》,载《南风窗》2009年第9期,第53页。
    2黄玉捷著:《内生性制度的演进逻辑——理论框架及农民工就业制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3包工头的来源参见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包工头制度的历史成因与制度取向》,载《职工建设信息》2007年第1期,第53页。
    1中施企协:《建筑施工业农民工的现状、问题与相关建议》,载《施工企业》2008年4月总第236期,第50页。
    2王处辉:《中国近代企业劳动组织中之包工制度新论》,载《南开经济研究》1999年第5期,第73页。
    3郝晓明:《建筑业农民工“包工头”法律地位初探》,载中华全国律师协会《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2006》,第244页。
    4潘毅,卢晖临:《谁更需要包工头》,载《南风窗》2009年第9期,第34页。
    1王全兴:《劳动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7月第3版,第283页。
    
    1林嘉主编:《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1页。
    2冯彦君:《劳动法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3页。
    3黎建飞著:《劳动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5页。
    1郑尚元:《雇佣关系调整的法律分界—民法与劳动法调整雇佣类合同关系的制度与理念》,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3期,第87页。
    2[美]丹尼尔·奎因·米尔斯:《劳工关系》,李丽林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第328页。
    3黄越钦:《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7页。
    4郑尚元:《劳动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5黄越钦:《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6黄越钦:《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7胡玉浪著:《劳动报酬权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37页。
    1黄越钦:《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7页。
    2[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朱林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7月版,第82页。
    3林丰宾:《劳动基准法》,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初版,第93页。
    4见原劳动部部颁规章《工资支付暂行规定》。
    5黄越钦:《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4页。
    2北京市调研组:《北京市农民工管理和服务问题研究》,载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第365页。
    4黎建飞:《拖欠民工工资中的法律问题》,载《法学杂志》2004年3月15日第25卷,第48页。
    5《目前全国清欠农民工工资共57.03亿元》,载《领导决策信息》2004年1月第2期,第29页
    6阮加文:《劳动者何时不“讨薪”》,载《浙江人大》2004年第1期,第45页。
    7陶怀颖:《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建议》,载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第214页。
    1《江苏省加大建设领域“清欠”工作力度》,载《建筑经济》2004年第2期,第95页。
    2魏侬:《欠薪恶性遭受举国围剿》,载《中国乡镇企业》2004年第2期,第9页。
    4陶怀颖:《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建议》,载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第214页。
    5陈诗达主编:《2007浙江就业报告—农民工问题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第117页。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研组:《农民工工资和劳动保护问题研究报告》,载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第203页。
    2王美艳:《农民工工资拖欠状况研究—利用劳动力调查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载《中国农村观察》2006年第6期,第25~26页。
    3武唯:《“年薪制”:农民工的薪资之痛》,载《中国劳动保障报》2004年12月2日。
    4聂早早:《当前农民工被欠薪及讨薪问题的调查分析—以皖籍农民工为例》,载《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5期,第203页。
    1王美艳:《农民工工资拖欠状况研究—利用劳动力调查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载《中国农村观察》2006年第6期,第26页。
    2斯人:《讨薪成果折射维权“黑洞”》,载《中国劳动》2005年第10期,第1页。
    3马亚琴:《欠薪现象明显遏制清欠力度仍须加大—关于农民工工资状况的调查》,载《长治日报》2006年5月10日第2版。
    4《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实施情况的报告》,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6年第1期,第84页。
    5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研组:《农民工工资和劳动保护问题研究报告》,载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第203页。
    6王美艳:《农民工工资拖欠状况研究—利用劳动力调查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载《中国农村观察》2006年第6期,第26页。
    1彭诚信:《主体性与私权制度研究—以财产、契约的历史考察为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4页。
    2胡玉浪著:《劳动报酬权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64页。
    3孙立平:《农民工从何而来》,载《农家之友》2003年第20期,第14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5黄越钦:《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6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编:《中国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因与对策》,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7阮加文:《劳动者何时不“讨薪”》,载《浙江人大》2004年第1期,第45页。
    1佟丽华主编:《谁动了他们的权利?—中国农民工权益保护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59~260页。
    2杨涛:《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调处机制研究》,载《重庆教育学院学报》第22卷第4期2009年7月,第8页。
    3黄福涛,李佳,关羽:《农民工维权不当犯罪问题研究—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载《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263页。
    4姚先国:《工资欠款转政府债权:追讨农民工欠薪的新思路》,载《中国乡村发现》2007年第1期,第109页。
    5杨宜勇:《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基本状况、发展趋势及其对策(下)》,载《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3月23日。
    1蔡肪,王美艳:《农业部门劳动力需求与农民工中长期供给变动趋势》,载国务院农民工办课题组:《中国农民工问题前瞻性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第115页。
    2王全兴著:《劳动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7月第3版,第105页。
    3劳动法中“用人单位”的概念已经“移植”到其他学科使用,如《刑法》第244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劳动管理法规,以限制人身自由方法强迫职工劳动,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4杨卫国:《人与“单位”的变迁》,载《百科知识》2003年7月,第47页。
    5用人单位组织性、经营性、整体性的法律特征是在郑尚元教授对“雇佣合同”与“劳动合同”界别分析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参见郑尚元:《雇佣关系调整的法律分界—民法与劳动法调整雇佣类合同关系的制度与理念》,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3期,第85~86页。
    1龚义年:《“用人单位”的刑法意义探讨—以强迫职工劳动罪为视角》,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12月第11卷第6期,第44页。
    2《北京市劳动合同规定》、《浙江省劳动合同办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成立,能依法支付工资,缴纳社会保险费,提供劳动保护条件,并能承担相应民事责任,也排出了个人作为用人单位的可能。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公司法》第十五条规定了公司作为用人单位的义务,“公司必须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加强劳动保护,实现安全生产。公司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公司职工的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提高职工素质。”
    3谢德成:《“用人单位”的内涵及法律意义新探》,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5年第18卷第3期(总第80期),第53页。
    4谢增毅:《劳动关系的内涵及雇员和雇主身份之认定》,载《比较法研究》2009年第6期,第81页。
    5王宗洲主编:《中国劳动法规全书(1912—1989)》,黄河出版社1989年版,第16页。
    6郑尚元:《劳动合同法的制度与理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页。
    1《公司法》第五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2郑尚元,李海明,扈春海著:《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4页。
    3谢增毅:《劳动关系的内涵及雇员和雇主身份之认定》,载《比较法研究》2009年第6期,第78页。
    4谢增毅:《劳动关系的内涵及雇员和雇主身份之认定》,载《比较法研究》2009年第6期,第77页。
    5李坤刚:《论劳动关系中雇主之界定—以英国劳动法为视角》,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7年5月第20卷第3期,第192页。
    6吴文芳:《劳动关系界定标准探析—以商业推销人员为例》,载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编:《劳动保障法学论丛第1卷》,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年版,第146页。
    7李坤刚:《论劳动关系中雇主之界定—以英国劳动法为视角》,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7年5月第20卷第3期,第192页。
    1黄越钦:《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4页。
    2[德]W·杜茨:《劳动法》,张国文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7~18页。
    3谢增毅:《劳动关系的内涵及雇员和雇主身份之认定》,载《比较法研究》2009年第6期,第78页。
    4吴文芳:《劳动关系界定标准探析—以商业推销人员为例》,载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编:《劳动保障法学论丛第1卷》,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年版,第147页。
    5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3版,第142页。
    6依台湾劳动法学者黄越钦教授的分析,雇主的义务包括,报酬给付义务即工资义务,保护照顾义务,提供经济地位向上机会之义务,对受雇人智慧财产权之保护义务。参见黄越钦:《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6~181页。
    1史尚宽:《劳动法原论》,正大印书馆1978年六月重刊,第27页。
    2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3版,第143页。
    3[澳]肖恩.库尼著:《让中国的劳动法规更有效—中国法规创新的前景(上)》,丁启红译,载《中国研究》2009年第7期,第47页。
    4中国海员建设工会:《直面农民工—建筑业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载《建筑》2005年第2期,第16页。
    5施宝印:《对工程分包的探讨》,载《科学之友》2006年6月,第72页。
    6顾巍钟:《南京1500名包工头“转正”劳务经理》,载《新华日报》2009年3月11日第B05版。
    1鲁叔媛:《我国建筑业劳动用工不规范问题的解决途径》,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第24卷第2期2010年4月,第86页。
    2彭庆恩:《关系资本和地位获得—以北京市建筑行业农民包工头的个案为例》,载《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4期,第53页。
    3施亚康:《公正评价“包工头”》,载《新华日报》2006年5月23日第B02版。
    1鲁叔媛:《我国建筑业劳动用工不规范问题的解决途径》,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第24卷第2期2010年4月,第86页。
    3沈水生:《关于规范建设领域农民工劳动关系问题的探讨》,载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编:《劳动保障法学论丛第1卷》,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年版,第194页。
    1参见佟丽华主编:《谁动了他们的权利?—中国农民工权益保护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48~252页。
    2经江:《解放前上海造船工业中的包工制度》,载《学术月刊》1981年第11期,第20页。
    3潘毅,卢晖临:《谁更需要包工头》,载《南风窗》2009年第9期,第53页。
    4经江:《解放前上海造船工业中的包工制度》,载《学术月刊》1981年第11期,第21~22页。
    5郝晓明:《建筑业农民工“包工头”法律地位初探》,载《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2006)》,第245页。
    
    2潘毅,卢晖临:《谁更需要包工头》,载《南风窗》2009年第9期,第30页。
    3经江:《解放前上海造船工业中的包工制度》,载《学术月刊》1981年第11期,第20页。
    2《建筑业在城市各业中首先进行全行业改革》,载肖桐主编;《中国建筑业改革十年》,中国建筑业出版社1900年版,第80页。
    3张雪松:《建设工程中带资、垫资、压价承包现象透析》,载《当代建设》1996年第2期,第11页。
    4何春晖:《垫资施工利弊分析》,载《发展》2007年第8期,第40页
    5参见高玉兰:《对建设工程承包合同垫资承包的法律认识》,载《山西建筑》第35卷第33期2 0 0 9年1 1月,第200页。
    2林天:《建筑企业困境面面观》,载《施工企业管理》2007年2月总第222期,第41页。
    3牛林新:《中国建筑市场工程垫资的风险分析研究》,载《企业管理》2008年10月,第56页。
    1张旭霞:《现代政府信用及其建构的对策性选择》,载《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11期,第60页。
    2王和平:《论政府信用建设》,载《政治学研究》2003年第1期,第73页。
    3刘红燃:《地方政府信用之辩证思考》,载《社会科学家》2009年6月(第6期总第146期),第100~101页。
    4范柏乃,金明路,程宏伟:《我国地方政府信用问题研究》,载《学习论坛》2005年2月第21卷第2期,第71页。
    5曹宗一:《地方政府信用失范:成因与对策》,载《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21页。
    6包兴荣:《当代中国地方政府“信用流失”及重建》,载《实事求是》2003年第6期,第48页。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编著:《中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2008)—秉承辉煌与迎接挑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154页。
    2涂盈盈:《城投债,地方政府信用的透支》,载《经济》2010年第2期,第29页。
    4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编著:《中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2008)—秉承辉煌与迎接挑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139页。
    1参见《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实施情况的报告》,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3年第6期,第633页。
    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编著:《中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2008)》,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137页。
    4杨文建,孙有然,朱立丽等:《清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及其保障机制研究》,载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编:《科学决策报告(2006)》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8页。
    6吴湘韩:《政府怎样成为诚信的典范》,载《扬子晚报》2004年1月15日。
    1引自Anthomy. Downs, Inside Bureaucracy. P. 2. Little,Brown, and Boston Company.转引自张旭霞:《现代政府信用及其建构的对策性选择》,载《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11期,第60页。
    2徐国良:《建筑法学:一门被遗忘的部门法学》,,载《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第6期2009年12月,第17页。
    3在学者的调查中,“官员和公务员的腐败行为”是我国地方政府信用缺失的主要表现形式,名列榜首。参见范柏乃:《我国地方政府信用缺失的实证调查》,载《党政干部学刊》2005年第1期,第33页。
    4朱玉明:《地方利益、政府利益与官员利益——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经济分析》,载《东岳论丛》2006年1月第27卷第1期,第95页。
    5江立华等著:《中国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0页。
    6戈文鲁,芮晔平:《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成因与对策分析》,载《济宁学院学报》2007年10月第28卷第5期,41页。
    7孙燕:《垫资施工对施工企业的危害及对策》,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4卷第3期2005年9月,第341页。
    3陈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法律思考》,载《河北法学》第22卷第5期2 0 0 4年5月,第6页。
    4王建东:《垫资施工合同法律效力问题研究》,载《法学》2003年第12期,第123页。
    5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中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2008)—秉承辉煌与迎接挑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140页。
    1《暗地“裸奔”着的垫资承包》,载《施工企业管理》2010年7月总第263期,第47页。
    2武唯:《“年薪制”:农民工的薪资之痛》,载《中国劳动保障报》2004年12月2日。
    3李蕊著:《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4蔡昉,都阳,王美艳:《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保护》,载《经济研究》2001年第12期,第41页。
    1蔡昉,都阳,王美艳:《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保护》,载《经济研究》2001年第12期,第41页。
    2李文安:《中国现代化视野下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博士论文,2005年4月,第53页。
    3郑功成,黄黎若莲等著:《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4刘怀廉著:《中国农民工问题》,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页。
    5王舟波:《中国农民工维权之路及前瞻》,载《新华文摘》2004年第15期,第43页。
    1陆学艺著:《“三农”新论—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64。
    2郑功成,黄黎若莲等著:《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9页。
    1李凌云:《正视民工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载《工会理论研究》2005年第2期,第39页。
    2张智勇:《户籍制度、歧视与社会分层》,载《生产力研究》2004年第4期,第93页。
    3潘毅:《打工者:阶级的归来获重生》,载《南风窗》2007年5月上,第36页。
    4徐永祥主编:《中国农民收入研究》,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
    5易杳:《如何保护民工合法权益》,载《瞭望新闻周刊》2001年第2期,第23页。
    6刘怀廉著:《中国农民工问题》,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页。
    1李强:《中国外出农民工及其汇款之研究》,载《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4期,第66页。
    2李强:《中国外出农民工及其汇款之研究》,载《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4期,第67页。
    3中施企协:《建筑施工业农民工的现状、问题与相关建议》,载《施工企业管理》2008年4月总第236期,第49页。
    4李蕊著:《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5李蕊著:《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6肖云,蔡旺春:《农民工如何实现从土地保障向制度保障转变》,载《经济与管理》2005年2月第19卷第3期,第45页。
    7黄肇漳:《农民工社会保障与土地保障的关系》,载《企业导报》2009年第10期,第23页。
    1农民工分化为三个群体的观点,参见总报告课题组:《中国农民工问题前瞻性研究总报告》,载国务院农民工办课题组:《中国农民工问题前瞻性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2汪远忠:《农民工、土地制度与城市化》,载《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2期(总第181期),第50页。
    3肖云,蔡旺春:《农民工如何实现从土地保障向制度保障转变》,载《经济与管理》2005年2月第19卷第3期,第45页。
    8张智勇:《户籍制度、歧视与社会分层》,载《生产力研究》2004年第4期,第92页。
    2周建波:《洋务运动期间的劳动雇佣与管理》,载《文史哲》2002年第1期(总第268期),第137页。
    3吴要武:《劳动力短缺继续并扩大》,载蔡肪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刘易斯转折点及其政策挑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91页。
    4中施企协:《建筑施工业农民工的现状、问题与相关建议》,载《施工企业管理》,2008年4月总第236期,第51页。
    5《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764页。
    2李文涛:《劳动法的能与不能—一种语境论进路的解析和思考》,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第19卷第4期2005年8月,第27页。
    2郑尚元著:《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法的现代化—中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反思与前瞻》,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97页。
    3佟丽华主编:《谁动了他们的权利?—中国农民工权益保护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62页。
    1陈凌,曹飞著:《农民工劳动契约执行机制与权益保护—基于法经济学的分析视角》,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2页。
    3董保华:《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立法的基本定位》,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第151页。
    1佟丽华主编:《谁动了他们的权利?—中国农民工权益保护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62页。
    2李坤刚:《关于我国劳动争议仲裁两个问题的探讨》,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5月第24卷第3期,第19页。
    3陈桂明著:《程序理念与程序规则》,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208页。
    4蒋月等著:《中国农民工劳动权利保护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5董保华:《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立法的基本定位》,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第152页。
    1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关于依法快速处理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的调研报告》,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编:《审判工作热点问题及对策思路—北京法院调研成果精选(2005年卷)》,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31页。
    2范跃如著:《劳动争议诉讼特别程序原理》,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16页。
    4王全兴著:《劳动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7月第3版,第464页
    2黎建飞:《关注<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在实施中的协调性》,载《中国劳动》2005年第1期,第11页。
    3常凯:《论政府在劳动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载《中国劳动》2004年第12期,第6页。
    4杨志明:《努力开拓农民工工作新局面》,在国务院农民工办课题组:《中国农民工问题前瞻性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序言第2页。
    5张军:《开展专项大检查受理农民工投诉—建筑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下降62.9%》,载《北京日报》2007年2月10日,第6版。
    6蒋月等著:《中国农民工劳动权利保护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86页。
    3王仰文:《论行政权力介入劳动关系的法律限度》,载《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第2期2010 年3月,第38页。
    4黄昆,何雪飞,潘张荣:《劳动保障监察的界限如何界定》,载《中国劳动》2009年第11期,第52页。
    1张斌:《从治理欠薪看行政权的扩张》,载《人民政坛》2005年第3期,第35页。
    2翟玉娟:《中国劳动监察的困境与挑战——以劳动行政部门的屡屡败诉为例》,载《行政与法》2008年第8期,第78页。
    3《妥善处理农民工工资案件》,载闫宝卿主编:《劳动保障监察案例选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版,第179~181页。
    3佟丽华主编:《谁动了他们的权利?—中国农民工权益保护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64页。
    4陈凌,曹飞著:《农民工劳动契约执行机制与权益保护—基于法经济学的分析视角》,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2页。
    5[澳]肖恩·库尼著丁启红译:《让中国的劳动法规更有效(上)—中国法规创新的前景》,载《中国研究》2009年第7期,第50页。
    6林嘉:《我国的劳动法律制度》,载《中国人大》2006年第1期,第38页。
    1伍锡康:《香港的劳工法例浅说》,载《法学评论》1990年第4期,第62页。
    2杨冬梅:《香港的劳工立法》,载《中国劳动科学》1997年第7期,第36页。
    
    1曾虹文:《香港劳动力市场透视》,广东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
    2魏振瀛,王贵国:《中国内地与香港地区法律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0页。
    3赵旭东,董少谋著:《港澳台民事诉讼法要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版,第26~27页。
    1基金可以垫支的款项称为“特惠款项”。参见魏蜀明:《香港欠薪保障制度》,载《企业改革与管理》2007年第11期,第65页。
    1林丰宾著:《劳动基准法释义》,三民书局印行1997年初版,第5页。
    3刘士豪:《台湾地区积欠工资垫偿制度的分析》,载《东吴法学》2006年度秋季卷,第55页。
    5实务上亦有劳雇双方约定工资以外国货币给付者,特别是企业派驻外国之劳工,常以美金、欧元或人民币结算工资者,《劳动基准法》第二十二条之规定原为劳工避免汇兑之风险,但条文显然订定过于僵化,未来应修正,以符实务之需。参见台湾劳动法学会编:《劳动基准法释义—施行二十年回顾与展望》,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9月版,第122页。
    6参见“行政院劳委会”1998年4月13日台(一九九八)劳动二字第014421号函,载林丰宾著:《劳动基准法释义》,三民书局印行1997年初版,第147页。
    7林丰宾著:《劳动基准法释义》,三民书局印行1997年初版,第147页。
    1参见台湾“行政院劳工委员会”一九九四年五月十一日一号(1994)劳动二字第三五二九0号函,载林丰宾著:《劳动基准法释义》,三民书局印行1997年初版,第148页。
    2在台湾,罚锾属于行政罚,罚锾拒缴者,移送法院强制执行。参见黄宝辉编著:《劳工安全卫生法规精粹整理》千华出版公1992年10月版,第8页。
    3陈聪凯:《我国积欠工资垫偿基金制度之设置沿革、施行情况及问题》,第10页。
    2参见郑永裕:《劳动工资优先受偿权之研究》,中国文化大学劳工研究所硕士论文,1996年6月,第18页。
    3参见郑永裕:《劳动工资优先受偿权之研究》,中国文化大学劳工研究所硕士论文,1996年6月,第22页。
    5王惠玲《从积欠工资之争议探讨我国积欠工资垫偿基金制度》,载《劳资关系月刊》第十五卷第十期,第582页。
    1陈聪凯:《我国积欠工资垫偿基金制度之设置沿革、施行情况及问题》,第14页。
    2陈聪凯:《我国积欠工资垫偿基金制度之设置沿革、施行情况及问题》,第17页。
    3吴凯动:《积欠工资垫偿基金制度之探讨》,载《劳工行政》1989年第二期,第39页。
    1张昌吉,姜瑞麟:《我国积欠工资垫偿基金制度之探讨》,载《政大劳动学报》第17期(2005年),第53页。
    3刘士豪:《台湾地区积欠工资垫偿制度的分析》,载《东吴法学》2006年度秋季卷,第58页。
    1陈聪凯:《我国积欠工资垫偿基金制度之设置沿革、施行情况及问题》,第22页。
    2张昌吉,姜瑞麟:《我国积欠工资垫偿基金制度之探讨》,载《政大劳动学报》第17期(2005年),第60页。
    3刘士豪:《台湾地区积欠工资垫偿制度的分析》,载《东吴法学》2006年度秋季卷,第49页。
    4林永裕:《韩国“工资求偿保证基金”简介—兼论与我国积欠工资垫偿基金比较》,载《台湾劳工》第13期,第99页。
    5张昌吉,姜瑞麟:《我国积欠工资垫偿基金制度之探讨》,载《政大劳动学报》第17期(2005年),第39页。
    6关于台湾积欠工资垫偿基金制度运作中的问题,参见张昌吉,姜瑞麟:《我国积欠工资垫偿基金制度之探讨》,载《政大劳动学报》第17期(2005年),第61~65页。
    1台湾学者认为,从法律上的关系看,劳动者的劳务提供与使用者的工资支付乃是给付与对待给付关系,是私法上债权债务契约关系。参见黄越钦著:《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9页。
    3林丰宾著:《劳动基准法释义》,三民书局印行1997年初版,第149页。
    1张学良:《国外企业欠薪保障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借鉴》,载《当代经济管理》,2006年8月第28卷第4期,第112页。
    1引自姜瑞麟:《我国积欠工资垫偿基金制度之研究》,政治大学劳工研究所硕士论文, 2003年,第28页,。转引自林永裕:《韩国“工资求偿保证基金”简介—兼论与我国积欠工资垫偿基金比较》,载《台湾劳工》第13期,第99页。
    2《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地区关于破产欠薪保障基金的规定》,载安建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89页。
    2王惠玲:《从积欠工资之争议探讨我国积欠工资垫偿基金制度》,载《劳资关系月刊》第十五卷第十期,第585页。
    3阮森:《我国积欠工资垫偿基金制度之探讨—劳动基准法第二十八条之研究》,载《立法院院闻》第十二卷第十一期,第43页。
    4吴凯动:《积欠工资垫偿基金制度之探讨》,载《劳工行政》第2期(1989年),第39页。
    5张昌吉,姜瑞麟:《我国积欠工资垫偿基金制度之探讨》,载《政大劳动学报》第17期(2005年)第39页。
    1翟玉娟:《深港两地欠薪保障法律制度比较研究》,载《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总第81期,第47页。
    2张昌吉,姜瑞麟:《我国积欠工资垫偿基金制度之探讨》,载《政大劳动学报》第17期(2005年)第66页。
    3吴凯动:《积欠工资垫偿基金制度之探讨》,载《劳工行政》第2期(1989年),第39页。
    4张学良:《国外企业欠薪保障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借鉴》,载《当代经济管理》,2006年8月第28卷第4期,第112页。
    1谢增毅:《劳动关系的内涵及雇员和雇主身份之认定》,载《比较法研究》2009年第6期,第78页。
    2总报告课题组:《中国农民工问题前瞻性研究总报告》,载于国务院农民工办课题组:《中国农民工问题前瞻性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页。
    1中施企协:《建筑施工业农民工的现状、问题与相关建议》,载《施工企业管理》2008年第4期,第52页。
    2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包工头制度的历史成因及制度取向》,载《中国建设信息》2007年第1期,第51页。
    3龙晓华,金维兴:《农民工建筑劳务正规就业问题研究》,载《建筑经济》2010年第6期,第21页。
    4黎建飞:《拖欠民工工资中的法律问题》,载《工友》2007年第2期,第37页。
    5武唯:《取消包工头能根绝欠薪吗》,载《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1月4日第1版。
    8王吉飞:《我国建筑劳务企业的现状及发展》,载《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2010年4月,第47页。
    1朱梁洪,胡云珍:《建筑行业“空壳劳务公司”的成因和对策分析》,载《科技传播》2010年第4期(下),第67页。
    1谢德成:《“用人单位”的内涵及法律意义新探》,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5年第18卷第3期(总第80期),第53页。
    3蒋月等著:《中国农民工劳动权利保护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4李海明:《论劳动者的法律界定》,载《社会法评论》第5卷,第56页。
    6[澳]肖恩.库尼著:《让中国的劳动法规更有效—中国法规创新的前景(上)》,丁启红译,载《中国研究》2009年第7期,第49页。
    1李坤刚:《论劳动关系中雇主之界定—以英国劳动法为视角》,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7年5月第20卷第3期,第194页。
    2问清泓:《劳动法与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兼评<劳动合同法(草案)>有关规定》,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9卷第5期2006年9月,第627页。
    3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关于依法快速处理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的调研报告》,载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编:《审判工作热点问题及对策思路—北京法院调研成果精选(2005年卷)》,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30页。
    4张立新:《拖欠民工工资的症结是什么》,载《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年10月第15卷第5期,第14页。
    5李海明:《论劳动者的法律界定》,载《社会法评论》第5卷,第57页。
    6司法审判中法院对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的判决的分类,参见佟丽华主编:《谁动了他们的权利?—中国农民工权益保护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48~252页。
    1参见王处辉:《中国近代企业劳动组织中之包工制度新论》,载《南开经济研究》1999年第5期,第80页。
    1沈水生:《关于规范建设领域农民工劳动关系问题的探讨》,载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编:《劳动保障法学论丛(第1卷)》,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年版,第195页。
    2段跃鹏:《浅议天津市建筑业农民工合法权益维护问题及对策》,载《科学发展—七省市第九届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优秀论文集》,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699页
    3沈水生:《关于规范建设领域农民工劳动关系问题的探讨》,载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编:《劳动保障法学论丛(第1卷)》,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年版,第195页。
    1杨景宇,信春鹰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解读》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2这是《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规定的职工名册必备内容,参见《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八条。
    1《全市民工工资一卡制发放》,载《黄山日报》2008年12月12日第1版。
    2本文第三章对台湾、香港工资支付记录的内容、保存期限、违反义务的责任均已述及。
    3周翔宇:《香港建筑业管理概况及其启示(五)》,载《建设监理》2004年第1期,第68页。
    4参见《跨区打击欠薪敲诈联手维护民工权益》,http://www.zjhz.lss.gov.cn/ldjc/0705/16634.htm,访问时间:2010年11月26日。
    5何显明:《委托代理视野中的地方政府信用问题》,载《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第34页。
    1李晓安:《地方政府信用治理的法律分析》,载《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7期,第68页。
    2范思立:《铁路密集投资地方债务风险凸现》,载《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9月16日第1版。
    3按照国务院要求,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和社会领域,包括加强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参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
    4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编著:《中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2008)—秉承辉煌与迎接挑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160页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编著:《中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2008)—秉承辉煌与迎接挑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158页
    2张伟:《对<建筑法>修订若干问题的探讨》,载《中国港湾建设》,2006年8月第4期总第144期,第68页。
    3傅强,张宜松:《地方政府的信用失范与信用建设》,载《理论探索》2008年第2期(总第170期),第134页。
    4范柏乃:《我国地方政府信用缺失成因的实证调查》,载《理论观察》2004年第6期(总第30期),第41页。
    5石本惠:《现代政府信用建设研究》,载《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3期,第15页。
    6包兴荣:《当代中国地方政府“信用流失”及重建》,载《实事求是》2003年第6期,第47页。
    1王琳:《欠薪入罪需告别“沙塔式立法”》,载《法治论坛》2009年第3期,第51页。
    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编著:《中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2008)—秉承辉煌与迎接挑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160页
    3傅强,张宜松:《地方政府的信用失范与信用建设》,载《理论探索》2008年第2期(总第170期),第132页。
    4李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制度构建与完善》,载《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6期(中),第195页。
    5该问题的解决很曲折。鸡西市政府接到总理的批示以后顶风作假,编造虚假报告报到国务院,夏家骏三次赴鸡西调查,得出鸡西市政府造假的结论,再次向中央反映,建设部组织专案督查,国际工程公司把政府盖有公章的审计报告和与政府签订的还款合同拿出来,还原了事情的真相。参见北沙编:《聚集中国农民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
    6范柏乃:《我国地方政府信用缺失成因的实证调查》,载《理论观察》2004年第6期(总第30期),第38页。
    1何显明:《信用政府的逻辑:转型期地方政府信用缺失现象的制度分析》,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220页。
    3何显明:《委托代理视野中的地方政府信用问题》,载《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第35页。
    4朱玉明:《地方利益、政府利益与官员利益——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经济分析》,载《东岳论丛》,2006年1月第27卷第1期,第95页。
    5王爱国:《市场信用建设呼唤政府信用的重建》,载《江东论坛》2006年第三期(总第82期),第40页。
    6参见《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实施情况的报告》,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3年第6期,第644页。
    1尹贻林,阎孝砚:《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理论与实务》,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1页。
    2邓晓梅王春阳:《业主支付担保制度的试行效果及发展前景分析—基于对深圳、厦门工程担保制度的试点调查》,载《建筑经济》,2006年第11期总第289期,第8页。
    3黄卫:《建立防止拖欠工程款长效机制》, http://house.people.com.cn/lddt/xinwen/070314/article_5556.html。2007年3月14日。
    4参见《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实施情况的报告》,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3年第6期,第644页。
    5北沙:《聚焦政府工程款拖欠》,载《城乡建设》2004年第11期,第24页。
    
    1吴涛:《进一步治理拖欠重在解开“债务链”》,载《建筑》2004年第12期,第16页。
    2王雨本:《工程担保的法律依据》,载《施工企业管理》2006年10月总第218期,第62页。
    3汤书国:《垫资使工程担保面临新课题》,载《施工企业管理》2006年第5期,第19页。
    1参见《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实施情况的报告》,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3年第6期,第633~634页。
    2杨洋潇:《<建筑法滞>后带来的伤害》,载《施工企业管理》,2010年1月总第257期,第57页。
    3钟晖,肖颢:《在建筑行业建立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若干问题的思考》,载《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季刊)》,第5卷第1期2010年3月,第70页。
    2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2张文:《深圳市企业欠薪保障制度的运作实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载《特区经济》1998年第81期,第35页。
    3邱宝华:《欠薪保障制度及其在我国的建立》,载《工友》2007年第5期,第34页。
    4胡斌,姚锋平:《农民工欠薪问题的法津制度建构》,载《理论月刊》2005年第7期,第177页。
    5沈同仙著:《劳动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页
    6隆仕明:《劳动者劳动权益保护法律实务》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85页
    7程乐华,董曙辉:《欠薪保障制度的初步探析》,载《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3期,第79页。
    8刘焱白:《欠薪保障制度的立法构想—评<广东省欠薪保障规定(征求意见稿)>》,载《法治论坛》第17辑,第178页。
    1许建宇:《构建我国欠薪保障制度的法学思考》,载《中州学刊》2006年9月第5期(总第155期),第84页。
    1李开国主编:《中国民法学教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552页。
    2崔建远:《保证金刍议》载《河北法学》第26卷第1期2 0 0 8年1月,第19页。
    3崔建远:《保证金刍议》载《河北法学》第26卷第1期2 0 0 8年1月,第20页。
    1缪华昌《失衡的信用天平—从法律及政策视角看保证金现象》,载《施工企业管理》2007年4月总第224期,第45页。
    2王东民:《企业难言的隐痛—透视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载《施工企业管理》2009年1月总第245期,第51页。
    3李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制度构建与完善》,载《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6期(中),第196页。
    1李国彦:《民工工资保证金缘何加重施工企业负担》,载《建筑》2010年第16期,第9页。
    2李国彦:《民工工资保证金缘何加重施工企业负担》,载《建筑》2010年第16期,第10页。
    3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要求省政府尽快制订颁发<浙江省工资支付保障金实施办法>的报告》。
    4王东民:《企业难言的隐痛—透视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载《施工企业管理》2009年1月总第245期,第51页。
    1浙江仅在除建筑业、装潢业、交通水利施工企业及租用场地经营企业以外的其他企业欠薪实行政府垫付。
    2张燕:《地方政府债务隐忧》,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第24卷第5期2010年10月,第110页。
    3张学良:《国外企业欠薪保障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借鉴》,载《当代经济管理》,2006年8月第28卷第4期,第113页。
    4郑尚元,李海明,扈春海著:《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1页。
    5王惠:《我国欠薪防治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重构》,载《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3月,第166页。
    6施莉珏:《政府保障的利剑抑是有限政府的危机——工资欠款转为政府债权制度的法理研究》,载《科教文汇》2007年第9期(中旬刊),第161页。
    1许建宇:《构建我国欠薪保障制度的法学思考》,载《中州学刊》2006年9月第5期(总第155期),第84页。
    2王惠:《我国欠薪防治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重构》,载《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第11页。
    3卫保川等著:《基金投资直通车》,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4于立文主编:《现代生活百科知识·家庭理财卷》,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69页。
    5沈静:《工资清欠的法律保障》,载《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第26卷第2期2006年4月,第31页。
    6程乐华,董曙辉:《欠薪保障制度的初步探析》,载《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3期,第77页。
    1许建宇:《构建我国欠薪保障制度的法学思考》,载《中州学刊》2006年9月第5期(总第155期),第84页。
    2刘士豪:《台湾地区积欠工资垫偿制度制度的分析》,载《东吴法学2006年秋季卷》,第51页。
    3许建宇:《构建我国欠薪保障制度的法学思考》,载《中州学刊》2006年9月第5期(总第155期),第84页。
    4翟玉娟:《深港两地欠薪保障法律制度比较研究》,载《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总第81期,第53页。
    1[美]乔治·E·雷吉达著:《社会保险和经济保障(第六版)》,陈秉正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2孙笑侠:《程序的法理》,商务印书馆2005年11月版,第74页。
    3劳动仲裁的审理期限为45天,一审普通程序的审理期限为6个月,二审程序为2个月。
    1王全兴,汪敏:《经济与社会断裂的法律修复路径》,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0卷第4期2006年7月,第41页。
    2吴凯动:《积欠工资垫偿基金制度之探讨》,载《劳工行政》第2期(1989年)第42页。
    3邱宝华:《建立欠薪保障法律制度促进劳动就业》,载《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1期,第24页。
    4吴凯动:《积欠工资垫偿基金制度之探讨》,载《劳工行政》第2期(1989年)第38页
    5王惠:《我国欠薪防治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重构》,载《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第165页。
    6余卫明:《论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过程中的国家责任》,载《财经科学》2001年第5期,第111页。
    1王惠:《我国欠薪防治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重构》,载《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第11页。
    2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时,一般不会敲锣打鼓声张,当真正显示其无力支付工资时,通过其他救济方式获得工资清偿恐为时已晚。
    3邱刚主编:《厂务公开制度实施手册(第三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3页
    1参见林永裕:《韩国“工资求偿保证基金”简介—兼论与我国积欠工资垫偿基金比较》,载《台湾劳工》第13期,第103页。
    1向莉,孙云飞:《起诉欠薪逃匿行为可行性分析》,载《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9期(第12卷第9期),第33页。
    2林友德,周小燕,戴砚美:《恶意欠薪逃匿现状、原因及对策—以深圳市L区为例》,载《知识经济》2009年第2期,第100页。
    4我国学者在“欠薪入罪”问题上经历了从“拖欠工资罪”、“恶意欠薪罪”到“欠薪逃匿罪”争论的过程。
    5李桂模:《增设“欠薪逃匿罪”应三思而后行》,载《法治论坛》第15辑,第89页。
    6黄巧燕:《应当增设“欠薪逃匿罪”》,载《法治论坛》第15辑,第76页。
    1吴俊:《欠薪逃匿行为入罪需慎行》,载《法治论坛》第15辑,第91~93页。
    2王琳:《欠薪入罪需告别“沙塔式立法”》,载《法治论坛》2009年第3期,第53页。
    3曾粤兴,刘阳阳:《欠薪入罪应当慎行》,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9期,第82~83页。
    4陈兴良:《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页。
    5王政勋:《论社会危害性的地位》,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31页。
    6黎建飞:《工资的属性与特殊保护》,载《法治论坛》第10辑,第102页。
    7黄巧燕:《应当增设“欠薪逃匿罪”》,载《法治论坛》第15辑,第76页。
    1汤兰瑞:《我国积欠工资保护制度之进展与检讨》,载《中国劳工》第854期,第6页
    6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2版,第97页.
    1曾粤兴,刘阳阳:《欠薪入罪应当慎行》,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9期,第84页。
    2参见原劳动部《对<工资支付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补充规定》(劳部发[1995]226号)。
    3徐松林:《我国刑法应增设“欠薪逃匿罪”》载《法治论坛》第15辑,第56页。
    4徐松林:《我国刑法应增设“欠薪逃匿罪”》载《法治论坛》第15辑,第55页。
    1陈兴良:《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第78页。
    2吴俊:《欠薪逃匿行为入罪需慎行》,载《法治论坛》第15辑,第93页。
    3李月胜:《怎奈那和尚跑了—老板欠薪逃匿案透析》,载《创业者》1998年底12期,第6页。
    5史伟,郎治军,王凯:《“恶意欠薪”入罪的维度思考》,载《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6月第2期(总第61期),第43页。
    6黄巧燕:《应当增设“欠薪逃匿罪”》,载《法治论坛》第15辑,第75页。
    7《企业欠薪逃匿行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市政协委员建议争取立法打击企业恶意欠薪》,载《东莞日报》2009年1月13日第A05版。
    1参见胡谋:《深圳重拳打击恶意欠薪八名欠薪逃匿单位负责人被刑事拘留》,载《人民日报》2006年1月14日。
    2符诗炼:《增设“恶意欠薪罪”有必要》,载《法治论坛》第15辑,第79页。
    3参见《老赖包工头欠薪逃匿还煽动工人闹事》,http://news.sun0769.com/dg/law/t20100415_817832.shtml,访问时间:2010年12月8日。
    4张明楷:《论刑法的谦抑性》,载赵秉志,魏昌东编著:《刑法哲学专题整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1页。
    1徐松林:《我国刑法应增设“欠薪逃匿罪”》载《法治论坛》第15辑,第56页。
    2严励,刘志明:《我国劳动权刑法保护研究》,载《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第25卷第3期,第73页。
    3冯梅,丛海彬,徐楷:《浅析俄罗斯刑法恶意欠薪罪及对我国的启示》,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总第70期),第133页。
    1周巧笑:《香港雇佣条例简介》,载《法学评论》1990年第3期,第59页。
    2杨春洗,向泽选,刘生荣:《危害环境罪的理论与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96页。
    3在我国刑法典中目前对劳动权予以保护的条款有第134条(重大责任事故罪、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第135条(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和第244条(强迫劳动罪)以及《刑法修正案(四)》的雇佣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从条文内容看,仅处罚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的行为,不处罚给劳动者物质权利造成损害的行为,保护范围极小。
    4叶丹,胡益平:《论我国刑法应当增设拖欠工资罪》载《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0期(上),第45页。
    5高铭暄:《关于中国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的思考》,载《法学》2010年第2期,第56~57页。
    1黎建飞:《工资的属性与特殊保护》,载《法治论坛》第10辑,第102页
    2徐松林:《我国刑法应增设“欠薪逃匿罪”》,载《法治论坛》第15辑,第57页。
    3何正华,陈景敏:《对欠薪逃匿追究刑责的法理探析》,载《法治论坛》第15辑,第70页。
    4陈兴良:《对劳动权利的刑法保护造就了劳动刑法》,载《工人日报》2005年7月18日第7版。
    1何正华,陈景敏:《对欠薪逃匿追究刑责的法理探析》,载《法治论坛》第15辑,第71页。
    
    1[德]马克思:《资本论》,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28页。
    2参见步正发主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手册》,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3郑尚元,李海明,扈春海著:《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26页。
    1引自易军、宁红丽《合同法分则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82页,转引自王全兴:《劳动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2郑尚元主编:《劳动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2版,第31页。
    3史尚宽:《劳动法原论》,正大印书馆1978年六月重刊,第417页。
    4[德]沃尔夫根·冯·李希霍芬著:《劳动监察-监察职业指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工与信息研究所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5[德]沃尔夫根·冯·李希霍芬著:《劳动监察-监察职业指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工与信息研究所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6参见[德]沃尔夫根·冯·李希霍芬著:《劳动监察-监察职业指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工与信息研究所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2[德]沃尔夫根·冯·李希霍芬著:《劳动监察-监察职业指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工与信息研究所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1以上关于劳动监察员执行公务时相应的权利,参见李德齐主笔:《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劳动监察制度比较研究》,载《劳动关系的市场化行为与调整机制》,中国工人出版社1998年版,第53页。
    1曲华锋译:《荷兰的劳动监察(上)》,载《现代职业安全》2008年第4期,第51页。
    2关于巡视监察的主要任务,参见李德齐主笔:《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劳动监察制度比较研究》,载李德齐:《劳动关系的市场化行为与调整机制》,中国工人出版社1998年版,第63~65页。
    3董保华主编:《劳动关系调整的社会化和国际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5~286页。
    1王全兴:《劳动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3版,第470页
    2黎建飞:《劳动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52页。
    3[德]沃尔夫根·冯·李希霍芬著:《劳动监察-监察职业指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工与信息研究所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4参见[德]沃尔夫根·冯·李希霍芬著:《劳动监察-监察职业指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工与信息研究所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33~34页。
    1董保华主编:《劳动关系调整的社会化和国际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285~286页。
    2董保华主编:《劳动关系调整的社会化和国际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280页。
    3曲华锋译:《荷兰的劳动监察(上)》,载《现代职业安全》2008年第4期,第51页。
    4 [德]Harald Schliemann著:《中德劳动监督和劳动争议处理方法的比较》,载《中德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比较论文集》,中信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207页。
    5 [德]Harald Schliemann著:《中德劳动监督和劳动争议处理方法的比较》,载《中德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比较论文集》,中信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207页。
    6德]Harald Schliemann著:《中德劳动监督和劳动争议处理方法的比较》,《中德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比较论文集》,中信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208页。
    7[德]沃尔夫根·冯·李希霍芬著:《劳动监察-监察职业指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工与信息研究所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3郑功成:《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需要多管齐下》,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5期,第21页。
    1引自:林柏志:《大量解雇劳工保护法之研究》,政治大学法律学系硕士论文,2005年7月,第17页。转引自郑尚元著:《劳动合同法的制度和理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44~445页。
    2郑尚元,李海明,扈春海:《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26页。
    1林佳和:《台湾‘劳动基准法’实施二十年—关于现状、发展与未来走向的十项观察》,载《中国法学会社会法学研究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社会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第361页。
    1汪渊智:《理性思考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关系》,载《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7月第29卷第4期,第63页。
    2参见汪光焘:《协调配合进一步推进清欠工作——在全国清理拖欠工程款电视电话会议上的发言》,载《中国建设信息》2007年第2期,第15页。
    1曾培炎:《在全国清理拖欠工程款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载《中国建设信息》2007年第2期,第10页。
    
    1许炳,赵玉玲:《解决建筑拖欠政府何为?》,载《济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14卷第3期,第63页。
    2姚洪垠:《如何执行政府拖欠案?》,载《建筑时报》2004年6月28日。
    3北沙:《聚焦政府工程款拖欠》,载《城乡建设》2004年第11期,第14页
    1朱薇:《重庆政府拖欠工程款由财政先行支付》,载《人民日报》2007年1月14日第006版。
    2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实施情况的报告》,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3年第6期,第634页。
    1曾培炎:《在全国清理拖欠工程款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载《中国建设信息》2007年第2期,第10页。
    2参见河南省建设厅:《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全力推进清欠工资》,载《中华建设》2006年第2期,第26页。
    4范柏乃,张骞,喻晓:《我国地方政府信用的法律体系建设研究》,载《行政与法》2008年第7期,第31页。
    1陈建智:《人大监督公开原则的特点及实践》,载《法治论坛》2008年第2期,第106页。
    1引自:Note,“Exemplary Damages in the Law of Torts”, 70Harv. L. Rev.517, 517 (1957), and Huckle v.Money, 95 Eng. Rep. 768 (K. B. 1763),转引自王利明:《惩罚性赔偿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第112页。
    2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
    3引自:Dorsey D. Ellis.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in the Lawof Punitive Dam-ages[J].Southern California Law Review, 1982,56.,转引自徐海燕:《我国导入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法学思考》,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100页。
    4参见王利明:《惩罚性赔偿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第112页。
    5王立峰:《惩罚性赔偿的道德基础》,载《山东审判》,第19卷总第150期2003年第1期,第46页。
    1王利明:《惩罚性赔偿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第115页。
    2王利明:《美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载《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5期,第2页。
    3王立峰:《惩罚性赔偿的道德基础》,载《山东审判》,第19卷总第150期,2003年第1期,第46页。
    4安东尼·达甘著张小奕译翁里审校:《衡平法中惩罚性赔偿之法律经济学探析》,载《法治研究》2007年第6期,第48页。
    3参见原劳动部《对<工资支付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补充规定》(劳部发[1995]226号)。
    4吕斌:《论民工工资的清欠与劳动争议法制的完善》,载《政法论丛》2004年4月第2期,第63页。
    1袁碧华,宋鲲鹏,金兰:《惩罚性赔偿在合同领域的排除与扩张—兼论建立我国合同领域惩罚性赔偿适用规则》,载《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6期,第122页。
    2龙欣:《关于构建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可行性建议》,载《学理论》2009年第28期,第114页。
    3参见常凯:《论个别劳动关系的法律特征—兼及劳动关系法律调整的趋向》,载《中国劳动》2004年第4期,第14页。
    4参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1/08/content_5305654.htm,访问时间:2010年1月3日。
    5《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6参见俞述西:《建立生产安全事故致劳动者人身损害惩罚性赔偿救济制度》,载《安全、健康和环境》2006年第6卷第2期,第8~10页。
    7肖华:《用惩罚性赔偿制止就业歧视》,载《经济参考报》2007年10月26日,第14版。
    3王立峰:《惩罚性赔偿的道德基础》,载《山东审判》,第19卷,总第150期,2003年第1期,第53页。
    1谢增毅:《劳动行政机关责令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责任研究》,载《当代法学》2010年第3期(总第141期),第113页。
    2谢晓尧:《惩罚性赔偿:一个激励的观点》,载《学术研究》2004年第6期,第83页。
    3梁慧星:《让拖欠工资的雇主不敢心存侥幸》,载《工人日报》2005年5月9日。
    4王利明:《惩罚性赔偿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第116页。
    1曹峰旗,田芝健:《因果追问:马克思恩格斯工会维权理论初探》,2006年第10期,第58页。
    2史尚宽著:《劳动法原论》,正大印书馆1978年六月重刊,第150页。
    1宋常青,常璐,李钧德:《农民工成为工会维权重点群体》,载《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3月15日第4版。
    3邵华:《组织增权:农民工维权途径探索》,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9年7月,第22卷第4期,第6页。
    4程蹊,陈全功:《农民工维权组织的建立和作用效率的经济学分析—兼论工会的改革走向》,第7页。
    1姜涛,孙玉娟:《非政府组织(NGO)对农民工维权的影响与制约》,载《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8卷第1期2008年3月,第17页。
    2江立华,胡杰成:《“地缘维权”组织与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基于对福建泉州农民工维权组织的考察》,载《文史哲》2007年第1期(总第298期),第138页。
    3冯同庆:《中国工会解决拖欠劳动者工资的进展及问题分析—国家实体主导向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自协自洽转变》,载《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第24卷第3期,第35页。
    4全国总工会课题组:《关于组织农民工加入工会问题的调研报告》,载国务院农民工办课题组:《中国农民工问题前瞻性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第586页。
    1邵华:《组织增权:农民工维权途径探索》,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9年7月第22卷第4期,第7页。
    2曹峰旗,田芝健:《工会维权的复归与维权困境的政治学透视》,载《江西行政学院学报》第9卷第2期2007年4月,第33页。
    3管志利:《农民工工会之维权问题探析》,载《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7期(第10卷第7期),第44页。
    1周松强:《社会化维权与“多中心协同”治理网络的创新—以义乌市总工会为例》,载《宁波党校学报》2008(1),第61页。
    2江伟,肖建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比较研究—兼论我国劳动争议仲裁立法之完善》,载《法律科学》1995年第2期,第84页。
    2周国良、王文珍、刘文华等:《探索新时期劳动争议处理运行机制—<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一周年专家谈》,载《中国劳动》2009年第5期,第10页。
    1参见《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九条、第五十三条。
    2参见周国良、王文珍、刘文华等:《探索新时期劳动争议处理运行机制—<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一周年专家谈》,载《中国劳动》2009年第5期,第6~7页。
    3郑尚元著:《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法的现代化—中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反思与前瞻》,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127页。
    1参见《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条。
    2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法释〔2006〕6号)第三条。
    3参见董保华:《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立法的基本定位》,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李坤刚:《关于我国劳动争议仲裁两个问题的探讨》,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5月第24卷第3期,陈忠谦:《从仲裁的本质谈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改革》,载《仲裁研究》2007年第3期第十三辑。
    4对劳动争议仲裁的监督是必要的,采取何种形式监督,学者观点不同,本文在这里不展开探讨。
    5郑尚元著:《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法的现代化—中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反思与前瞻》,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185页。
    1劳动部劳动力管理和就业司组织编写:《劳动仲裁概论》,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9页。
    2谭兵等著:《中国仲裁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359页。
    1郑尚元著:《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法的现代化—中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反思与前瞻》,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209页。
    2范跃如著:《劳动争议诉讼特别程序原理》,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08~114页。
    3郑尚元:《劳动争议案件审判制度比较与分析—兼谈我国劳动争议审判制度的改革走向》载《法律适用》2005年10月总第235期,第78页。
    4罗结珍译:《法国劳动法典》,国际文化出版会司1996年版,第360页。
    5张冬梅:《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比较研究—兼谈<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不足和完善》,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第22卷第3期2008年6月,第45页。
    6范跃如著:《劳动争议诉讼特别程序原理》,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09~110页。
    1黄越钦著:《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2页。
    2冯彦君:《民法与劳动法:制度的发展与变迁》,载《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3期,第200页。
    3范愉著:《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1参见李丽钧:《争议主体多元化、诉求内容多样化》,载《河北经济日报》2009年10月22日第B01版。
    2参见刘旦,李琳:《一季度珠三角地区劳动争议案“井喷”》,载《广州日报》2008年5月1日第5版。
    3林少棠,洪文,孟杰等:《金融危机背景下劳动争议案件激增现象的分析与应对》,载《中国审判》2009年第5期,第85页。
    4王泽鉴:《英国劳工法之特色、体系及法源理论》,载《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二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80页。
    5曾坚:《法律的目的性价值与中国陪审制的重构》,载《上海财经大学学报》第6卷第6期2004年12月,第66页。
    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
    2.蒋月等著:《中国农民工劳动权利保护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 [美]丹尼尔·奎因·米尔斯:《劳工关系》,李丽林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版。
    4.黄越钦:《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 [德]K·茨威格特,H·克茨著:《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6. [日]大木雅夫著:《比较法》,范愉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7. [美]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修订版。
    8.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3版。
    9.国务院农民工办课题组:《中国农民工问题前瞻性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
    10.王全兴著:《劳动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7月第3版。
    11.简新华,黄锟等著:《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2. [德]沃尔夫根·冯·李希霍芬著:《劳动监察-监察职业指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工与信息研究所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
    13.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6.卢海元:《走进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17.李强等著:《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8.刘应杰:《中国城乡关系与中国农民工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9.刘怀廉著:《中国农民工问题》,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0.向春玲等著:《城市化进程中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1.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戴睿、易诚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22.何念如,吴煜著:《中国当代城市化理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3.陆学艺:《社会学》,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24.钟水映著:《人口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5.李立志著:《变迁与重建—1949与1956年的中国社会》,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6.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27.邱泽奇著:《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状况的变迁》,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8.蔡昉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刘易斯转折点及其政策挑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9.郑功成、黄黎若莲等著:《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0.范建亭著:《中国建筑业发展轨迹与产业组织演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1.胡晓义等著:《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
    32.王俊祥,王洪春:《中国流民史·现代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3.沈百先等编著:《中华水利史》,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34.龚敏主编:《综合新辞典(插图本)》,新人出版社1953年版。
    35.中国战争动员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中国战争动员百科全书》,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6.张宪文等主编:《中华民国史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37.国家劳动总局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劳动立法资料汇编》,工人出版社1980年版。
    38.夏伯忠,邹宝丰《劳动经济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版。
    39.厉以宁主编:《市场经济大辞典》,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40.中国劳动法研究会、《劳动法词典》编辑委员会编:《劳动法词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1.林丰宾著:《劳动基准法论》,三民书局印行1997年版。
    42.郑尚元:《劳动合同法的制度与理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3.周谷城:《中国社会史论》(上),齐鲁书社1988年版。
    44.高爱娣编著:《中国工人运动史》,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版。
    45.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农村经济政策350题》,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6.侯建国,李修文主编:《曲周县志》,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
    47.葛洪义主编:《法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修订版。
    48.关怀主编:《劳动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9.郑尚元,李海明,扈春海:《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0.中国劳动法研究会、《劳动法词典》编辑委员会编:《劳动法词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1.王弗,刘志先:《新中国建筑业记事(1949~198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
    52.肖桐主编:《建筑业改革十年》,中国建筑业出版社1990年版。
    53.国家劳动总局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劳动立法资料汇编》,工人出版社1980年版。
    54.申丹虹著:《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中的个人收入分配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55.金维兴,陆歆弘,尚梅等著:《21世纪建筑业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56.赵炜著:《工厂制度重建中的工人—中国白色家电产业的个案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5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58.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工人运动史第1卷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和早期自发斗争(1840年至1919年4月)》,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9.黄玉捷著:《内生性制度的演进逻辑—理论框架及农民工就业制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60.林嘉主编:《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1.冯彦君:《劳动法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2.黎建飞著:《劳动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3.郑尚元:《劳动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4.胡玉浪著:《劳动报酬权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65. [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朱林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7月版。
    66.陈诗达主编:《2007浙江就业报告—农民工问题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
    67.王宗洲主编:《中国劳动法规全书(1912—1989)》,黄河出版社1989年版。
    68.郑尚元:《劳动合同法的制度与理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9.郑尚元,李海明,扈春海著:《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0. [德]W·杜茨:《劳动法》,张国文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71.王伍仁编著:《EPC工程总承包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7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编著:《中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2008)—秉承辉煌与迎接挑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73.江立华等著:《中国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74.徐永祥主编:《中国农民收入研究》,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
    75.李蕊著:《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76.蔡定剑主编:《中国就业歧视现状及反歧视对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77.郑尚元著:《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法的现代化—中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反思与前瞻》,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78.陈凌,曹飞著:《农民工劳动契约执行机制与权益保护—基于法经济学的分析视角》,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版。
    79.陈桂明著:《程序理念与程序规则》,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80.范跃如著:《劳动争议诉讼特别程序原理》,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81.闫宝卿主编:《劳动保障监察案例选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版。
    82.曾虹文:《香港劳动力市场透视》,广东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83.魏振瀛,王贵国:《中国内地与香港地区法律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4.赵旭东,董少谋著:《港澳台民事诉讼法要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5.顾肖荣,杨鹏飞著:《劳动法比较研究》,澳门基金会出版1997年版。
    86.台湾劳动法学会编:《劳动基准法释义—施行二十年回顾与展望》,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9月版。
    87.黄宝辉编著:《劳工安全卫生法规精粹整理》,千华出版公1992年10月版。
    88.安建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89.杨景宇,信春鹰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解读》,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90.北沙编:《聚集中国农民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91.何显明:《信用政府的逻辑:转型期地方政府信用缺失现象的制度分析》,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
    92.尹贻林,阎孝砚:《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理论与实务》,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3.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4.李景森,贾俊玲主编:《劳动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5.林清高主编:《劳动法教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96.沈同仙著:《劳动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7.隆仕明:《劳动者劳动权益保护法律实务》,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98.李开国主编:《中国民法学教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99. [美]乔治·E·雷吉达著:《社会保险和经济保障(第六版)》,陈秉正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0.卫保川等著:《基金投资直通车》,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版。
    101.于立文主编:《现代生活百科知识·家庭理财卷》,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102.孙笑侠:《程序的法理》,商务印书馆2005年11月版。
    103.邱刚主编:《厂务公开制度实施手册(第三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04.陈兴良:《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5.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2版。
    106.[德]马克思:《资本论》,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107.杨春洗,向泽选,刘生荣:《危害环境罪的理论与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08.步正发主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手册》,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年版。
    109.[德]沃尔夫根·冯·李希霍芬著:《劳动监察-监察职业指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工与信息研究所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
    110.黄道秀,王志华译:《俄罗斯劳动法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1.李蕊著:《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112.黎建飞:《劳动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3.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4.常凯:《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
    115.劳动部劳动力管理和就业司组织编写:《劳动仲裁概论》,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116.谭兵等著:《中国仲裁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117.罗结珍译:《法国劳动法典》,国际文化出版会司1996年版。
    118.范愉著:《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9.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二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0.陆学艺著:《“三农”新论—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21.尹贻林、阎孝砚:《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理论与实务》,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2.董保华主编:《劳动关系调整的社会化和国际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目前全国清欠农民工工资共57.03亿元》,载《领导决策信息》2004年1月第2期。
    2.董山峰:《为了农民工工资不再被拖欠》,载《光明日报》2005年6月23日。
    3.聂早早:《当前农民工被欠薪及讨薪问题的调查分析—以皖籍农民工为例》,载《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5期。
    4.李文涛:《劳动法的能与不能—一种语境论进路的解析和思考》,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第19卷第4期2005年8月。
    5.陈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法律思考》,载《河北法学》2 0 0 4年5月第22卷第5期。
    6.袁秋伟:《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拖欠的法律思考》,载《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2月第9卷增刊。
    7.张永开,余冬琴:《浅析农民工讨薪难面临的法律问题及对策研究》,载《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7月第12卷第4期。
    8.许玉华:《拖欠民工工资的原因及法律策略》,载《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9.黎建飞:《拖欠民工工资中的法律问题》,载《法学杂志》2004年3月15日第25卷。
    10.吕斌:《论民工工资的清欠与劳动争议法制的完善》,载《政法论丛》2004年4月第2期。
    11.张建明:《根治农民工欠薪的政府责任及法律对策》,载《法治研究》2007年第8期。
    12.廉建中:《关于拖欠农民工工资罪立法正当性的考量》,载《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10月第26卷第5期。
    13.李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制度构建与完善》,载《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6期(中)。
    14.王卫国:《超越概念法学》,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5年第3期。
    15.王春光:《农民工: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工人阶层》,载《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1期。
    16.周小刚、陈东有:《中国人口城市化的理论阐释与政策选择:农民工市民化》,载《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12期。
    17.王刚,佘俊《城市化与建筑业发展的相关性研究》,载《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8期。
    18.周岚:《沧桑巨变谱华章—新中国成立60年江苏城乡建设辉煌成就》,载《群众》2009年第8期。
    19.陈继松:《浙江城市化道路的实践》,载《城乡建设》2003年第2期。
    20.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载《工人日报》2010年6月21日第1版。
    21.中施企协:《建筑施工业农民工的现状、问题与相关建议》,载《施工企业》2008年第4期。
    22.肖元真,吴泉国,马骥:《我国建筑业的前景预测和对策分析》,载《经济丛刊》2008年第2期。
    23.刘桂云,袁秀岩:《突破城市化进程的瓶颈—河北省城市建设融资的基本思路》,载《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24.《总投资约4万亿元扩大内需建筑业发展迎来机遇》,载《中国建设信息》2008年11月上。
    25.冉井富:《农民、民工与权利保护》,载《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第24卷第2期2004年3月。
    26.张柱庭,邢蓉:《民工建勤的由来及其发展》,载《交通世界》2003年第8期。
    27.杨涛:《略论中国封建赋役制度》,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0卷第1期。
    28.高敏:《秦汉的摇役制度辨析(上)》,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3期。
    29.孙实:《试论秦王朝短祚的原因》,载《科学教育论坛》2005年第7期。
    30.张莉:《抗战时期四川国防工程建设征用民工的待遇》,载《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2月第24卷第6期。
    31.张莉:《抗战时期国防工程建设征用民工情况探析》,载《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4月第9卷第2期。
    32.刘文俊:《广西民团与抗日战争—从两份档案文献说起》,载《民国档案》2007年第3期。
    33.浦元华:《抗战时期的云南交通》,载《今日民族》2005年第9期。
    34.张莉:《论抗战时期四川征用民工—以地方建设为中心的探析》,载《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0月第24卷第10期。
    35.谷延方、黄秋迪:《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36.刘绍明:《滇缅铁路在云县》,载《云南档案》2009年第2期。
    37.张明远:《风雪战勤—忆抗美援朝战争的后勤保障》,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11月第7卷第6期。
    38.周建波:《洋务运动期间的劳工雇佣与管理》,载《文史哲》2002年第1期(总第268期)。
    39.李凌云:《正视民工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载《工会理论研究》2005年第2期
    40.鲁叔媛:《我国建筑业劳动用工不规范问题的解决途径》,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第24卷第2期2010年4月。
    41.刘辉,周慧文:《农民工劳动合同低签订率问题的实证研究》,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第21卷第3期2007年6月。
    42.潘毅,卢晖临:《谁更需要包工头》,载《南风窗》2009年第5期。
    43.董克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劳动关系的变化与调节机制》,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第4期。
    44.刘启军,刘刚:《国有企业劳动关系变化的基本态势与对策性思考》,载《理论学习与探讨》1995年第5期。
    45.邱莎:《一席话和一个行业的三十年—纪念邓小平关于建筑业和住房问题谈话30周年》,载《中华建筑报》2010年4月8日第1版。
    46.《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召开座谈会研究建筑业用工制度改革问题》,载《中国劳动科学》1986年第12期。
    47.廖玉平,姚兵,刘伊生:《建筑劳务用工制度改革与构建和谐社会》,载《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第28卷第2期2006年4月。
    48.郭庆松:《当代中国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研究述评》,载《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9月第8卷第5期。
    49.刘建洲:《新时期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研究:一个劳动者视角的分析》,载《学术探索》2007年第2期2007年4月。
    50.苏晓亮,卢有杰:《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和企业规模发展趋势分析》,载《建筑经济》2002年第11期。
    51.李章树,项勇:《建筑企业两层分离劳务管理模式的分析与评价》,载《四川工业学院学报》第21卷第3期2002年。
    52.李绪恩,李刚:《组建劳务公司推进两层分离》,载《铁道工程学报》2005年10月第5期(总89)。
    53.胡雪峰:《施工领域中清包人的法律地位》,载《施工企业》2008年9月总第241期。
    54.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包工头制度的历史成因与制度取向》,载《职工建设信息》2007年第1期。
    55.经江:《解放前上海造船工业中的包工制度》,载《学术月刊》1981年第11期。
    56.王处辉:《中国近代企业劳动组织中之包工制度新论》,载《南开经济研究》1999年第5期。
    57.郑尚元:《雇佣关系调整的法律分界—民法与劳动法调整雇佣类合同关系的制度与理念》,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3期。
    58.《江苏省加大建设领域“清欠”工作力度》,载《建筑经济》2004年第2期。
    59.魏侬:《欠薪恶性遭受举国围剿》,载《中国乡镇企业》2004年第2期。
    60.韩庆文:《2004:追讨风暴》,载《广东建设报》2004年12月17日第A01版。
    61.杨卫国:《人与“单位”的变迁》,载《百科知识》2003年7月。
    62.龚义年:《“用人单位”的刑法意义探讨—以强迫职工劳动罪为视角》,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12月第11卷第6期。
    63.谢增毅:《劳动关系的内涵及雇员和雇主身份之认定》,载《比较法研究》2009年第6期。
    64.李坤刚:《论劳动关系中雇主之界定—以英国劳动法为视角》,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7年5月第20卷第3期。
    65. [澳]肖恩.库尼著:《让中国的劳动法规更有效—中国法规创新的前景(上)》,丁启红译,载《中国研究》2009年第7期。
    66.中国海员建设工会:《直面农民工—建筑业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载《建筑》2005年第2期。
    67.施宝印:《对工程分包的探讨》,载《科学之友》2006年6月,第72页。
    68.顾巍钟:《南京1500名包工头“转正”劳务经理》,载《新华日报》2009年3月11日第B05版。
    69.彭庆恩:《关系资本和地位获得—以北京市建筑行业农民包工头的个案为例》,载《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4期。
    70.施亚康:《公正评价“包工头”》,载《新华日报》2006年5月23日第B02版。
    71.张雪松:《建设工程中带资、垫资、压价承包现象透析》,载《当代建设》1996年第2期。
    72.何春晖:《垫资施工利弊分析》,载《发展》2007年第8期。
    73.高玉兰:《对建设工程承包合同垫资承包的法律认识》,载《山西建筑》第35卷第33期2 0 0 9年1 1月。
    74.林天:《建筑企业困境面面观》,载《施工企业管理》2007年2月总第222期。
    75.牛林新:《中国建筑市场工程垫资的风险分析研究》,载《企业管理》2008年10月。
    76.张旭霞:《现代政府信用及其建构的对策性选择》,载《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11期。
    77.王和平:《论政府信用建设》,载《政治学研究》2003年第1期。
    78.刘红燃:《地方政府信用之辩证思考》,载《社会科学家》2009年6月(第6期总第146期)。
    79.范柏乃,金明路,程宏伟:《我国地方政府信用问题研究》,载《学习论坛》2005年2月第21卷第2期。
    80.曹宗一:《地方政府信用失范:成因与对策》,载《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81.包兴荣:《当代中国地方政府“信用流失”及重建》,载《实事求是》2003年第6期。
    82.涂盈盈:《城投债,地方政府信用的透支》,载《经济》2010年第2期。
    83.北沙:《聚焦政府工程款拖欠》,载《城乡建设》2004年第11期。
    84.吴湘韩:《政府怎样成为诚信的典范》,载《扬子晚报》2004年1月15日。
    85.张旭霞:《现代政府信用及其建构的对策性选择》,载《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11期。
    86.徐国良:《建筑法学:一门被遗忘的部门法学》,,载《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第6期2009年12月。
    87.范柏乃:《我国地方政府信用缺失的实证调查》,载《党政干部学刊》2005年第1期。
    88.朱玉明:《地方利益、政府利益与官员利益——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经济分析》,载《东岳论丛》2006年1月第27卷第1期。
    89.戈文鲁,芮晔平:《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成因与对策分析》,载《济宁学院学报》2007年10月第28卷第5期。
    90.孙燕:《垫资施工对施工企业的危害及对策》,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4卷第3期2005年9月。
    91.《“垫资工程”成为拖欠工资的源头之一》,载《瞭望新闻周刊》2005年12月19日第51期。
    92.陈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法律思考》,载《河北法学》第22卷第5期2 0 0 4年5月。
    93.王建东:《垫资施工合同法律效力问题研究》,载《法学》2003年第12期。
    94.《暗地“裸奔”着的垫资承包》,载《施工企业管理》2010年7月总第263期。
    95.武唯:《“年薪制”:农民工的薪资之痛》,载《中国劳动保障报》2004年12月2日。
    96.蔡昉,都阳,王美艳:《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保护》,载《经济研究》2001年第12期。
    97.王舟波:《中国农民工维权之路及前瞻》,载《新华文摘》2004年第15期。
    98.胡学勤:《农民工受歧视的二元制度分析》,载《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7月第11卷第4期。
    99.“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课题组:《珠江三角洲农民工调查报告(2006)》,载《珠江经济》2007年第8期。
    100.冉井富:《农民、民工与权利保护—法律与平等的一个视角》,载《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第24卷第2期2 0 0 4年3月。
    101.张智勇:《户籍制度、歧视与社会分层》,载《生产力研究》2004年第4期。
    102.潘毅:《打工者:阶级的归来获重生》,载《南风窗》2007年5月上。
    103.易杳:《如何保护民工合法权益》,载《瞭望新闻周刊》2001年第2期。
    104.肖云,蔡旺春:《农民工如何实现从土地保障向制度保障转变》,载《经济与管理》2005年2月第19卷第3期。
    105.黄肇漳:《农民工社会保障与土地保障的关系》,载《企业导报》2009年第10期。
    106.张智勇:《户籍制度、歧视与社会分层》,载《生产力研究》2004年第4期。
    107.李强:《中国外出农民工及其汇款之研究》,载《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4期。
    108.周建波:《洋务运动期间的劳动雇佣与管理》,载《文史哲》2002年第1期(总第268期)。
    109.《中国政府为农民工办了10件实事》,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1月26日第4版。
    110.董保华:《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立法的基本定位》,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111.李坤刚:《关于我国劳动争议仲裁两个问题的探讨》,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5月第24卷第3期。
    112.黎建飞:《关注<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在实施中的协调性》,载《中国劳动》2005年第1期。
    113.常凯:《论政府在劳动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载《中国劳动》2004年第12期。
    114.张军:《开展专项大检查受理农民工投诉—建筑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下降62.9%》,载《北京日报》2007年2月10日第6版。
    115.林天檖:《人工费亏损为哪般—来自泉州市建筑行业预算定额人工费的调研》,载《施工企业管理》2010年11月总第267期
    116.李建,张威,王文珍:《<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立法后评估报告》,载《中国劳动》2007年第5期。
    117.王仰文:《论行政权力介入劳动关系的法律限度》,载《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第2期2010年3月。
    118.黄昆,何雪飞,潘张荣:《劳动保障监察的界限如何界定》,载《中国劳动》2009年第11期。
    119.张斌:《从治理欠薪看行政权的扩张》,载《人民政坛》2005年第3期。
    120.翟玉娟:《中国劳动监察的困境与挑战——以劳动行政部门的屡屡败诉为例》,载《行政与法》2008年第8期。
    121.林嘉:《我国的劳动法律制度》,载《中国人大》2006年第1期。
    122.伍锡康:《香港的劳工法例浅说》,载《法学评论》1990年第4期。
    123.杨冬梅:《香港的劳工立法》,载《中国劳动科学》1997年第7期。
    124.周巧笑:《香港雇佣条例简介》,载《法学评论》1990年第3期。
    125.魏蜀明:《香港欠薪保障制度》,载《企业改革与管理》2007年第11期。
    126.胡建文:《香港建筑业管理体制及其特点》,载《中外房地产导报》2002年第22期。
    127.刘士豪:《台湾地区积欠工资垫偿制度的分析》,载《东吴法学》2006年度秋季卷。
    128.王惠玲《从积欠工资之争议探讨我国积欠工资垫偿基金制度》,载《劳资关系月刊》第十五卷第十期。
    129.吴凯动:《积欠工资垫偿基金制度之探讨》,载《劳工行政》1989年第二期。
    130.张昌吉,姜瑞麟:《我国积欠工资垫偿基金制度之探讨》,载《政大劳动学报》第17期(2005年)。
    131.林永裕:《韩国“工资求偿保证基金”简介—兼论与我国积欠工资垫偿基金比较》,载《台湾劳工》第13期。
    132.张学良:《国外企业欠薪保障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借鉴》,载《当代经济管理》,2006年8月第28卷第4期。
    133.阮森:《我国积欠工资垫偿基金制度之探讨—劳动基准法第二十八条之研究》,载《立法院院闻》第十二卷第十一期。
    134.翟玉娟:《深港两地欠薪保障法律制度比较研究》,载《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总第81期。
    135.谢增毅:《劳动关系的内涵及雇员和雇主身份之认定》,载《比较法研究》2009年第6期。
    136.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包工头制度的历史成因及制度取向》,载《中国建设信息》2007年第1期。
    137.龙晓华,金维兴:《农民工建筑劳务正规就业问题研究》,载《建筑经济》2010年第6期。
    138.武唯:《取消包工头能根绝欠薪吗》,载《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1月4日第1版。
    139.王吉飞:《我国建筑劳务企业的现状及发展》,载《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2010年4月。
    140.朱梁洪,胡云珍:《建筑行业“空壳劳务公司”的成因和对策分析》,载《科技传播》2010年第4期(下)。
    141.谢德成:《“用人单位”的内涵及法律意义新探》,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5年第18卷第3期(总第80期)。
    142.李海明:《论劳动者的法律界定》,载《社会法评论》第5卷。
    143.李坤刚:《论劳动关系中雇主之界定—以英国劳动法为视角》,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7年5月第20卷第3期。
    144.问清泓:《劳动法与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兼评<劳动合同法(草案)>有关规定》,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9卷第5期2006年9月。
    145.张立新:《拖欠民工工资的症结是什么》,载《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年10月第15卷第5期。
    146.王野蛟,范春生:《沈阳两名包工头欠薪被判刑》,载《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6月10日第1版。
    147.王处辉:《中国近代企业劳动组织中之包工制度新论》,载《南开经济研究》1999年第5期。
    148.吴俊:《为更好维护劳动者权益,包工制宜早退市—深圳农民工尘肺病维权事件追踪》,载《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1月1日第4版。
    149.《全市民工工资一卡制发放》,载《黄山日报》2008年12月12日第1版。
    150.周翔宇:《香港建筑业管理概况及其启示(五)》,载《建设监理》2004年第1期。
    151.何显明:《委托代理视野中的地方政府信用问题》,载《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152.李晓安:《地方政府信用治理的法律分析》,载《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7期。
    153.范思立:《铁路密集投资地方债务风险凸现》,载《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9月16日第1版。
    154.张伟:《对<建筑法>修订若干问题的探讨》,载《中国港湾建设》,2006年8月第4期总第144期。
    155.傅强,张宜松:《地方政府的信用失范与信用建设》,载《理论探索》2008年第2期(总第170期)。
    156.范柏乃:《我国地方政府信用缺失成因的实证调查》,载《理论观察》2004年第6期(总第30期)。
    157.石本惠:《现代政府信用建设研究》,载《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3期。
    158.包兴荣:《当代中国地方政府“信用流失”及重建》,载《实事求是》2003年第6期。
    159.王琳:《欠薪入罪需告别“沙塔式立法”》,载《法治论坛》2009年第3期。
    160.《浙江全力打造信用政府》,载《人民日报》2002年7月11日第1版。
    161.朱玉明:《地方利益、政府利益与官员利益—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经济分析》,载《东岳论丛》,2006年1月第27卷第1期。
    162.王爱国:《市场信用建设呼唤政府信用的重建》,载《江东论坛》2006年第三期(总第82期)。
    163.张冬梅:《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比较研究—兼谈<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不足和完善》,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第22卷第3期2008年6月。
    164.邓晓梅,王春阳:《业主支付担保制度的试行效果及发展前景分析—基于对深圳、厦门工程担保制度的试点调查》,载《建筑经济》,2006年第11期总第289期。
    165.吴涛:《进一步治理拖欠重在解开“债务链”》,载《建筑》2004年第12期。
    166.王雨本:《工程担保的法律依据》,载《施工企业管理》2006年10月总第218期。
    167.汤书国:《垫资使工程担保面临新课题》,载《施工企业管理》2006年第5期。
    168.杨洋潇:《<建筑法滞>后带来的伤害》,载《施工企业管理》,2010年1月总第257期。
    169.钟晖,肖颢:《在建筑行业建立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若干问题的思考》,载《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季刊)》第5卷第1期2010年3月。
    170.邱宝华:《欠薪保障制度及其在我国的建立》,载《工友》2007年第5期。
    171.胡斌,姚锋平:《农民工欠薪问题的法津制度建构》,载《理论月刊》2005年第7期。
    172.程乐华,董曙辉:《欠薪保障制度的初步探析》,载《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3期。
    173.刘焱白:《欠薪保障制度的立法构想—评<广东省欠薪保障规定(征求意见稿)>》,载《法治论坛》第17辑。
    174.许建宇:《构建我国欠薪保障制度的法学思考》,载《中州学刊》2006年9月第5期(总第155期)。
    175.崔建远:《保证金刍议》,载《河北法学》第26卷第1期2 0 0 8年1月。
    176.缪华昌《失衡的信用天平—从法律及政策视角看保证金现象》,载《施工企业管理》2007年4月总第224期。
    177.王东民:《企业难言的隐痛—透视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载《施工企业管理》2009年1月总第245期。
    178.李国彦:《民工工资保证金缘何加重施工企业负担》,载《建筑》2010年第16期。
    179.姚先国:《工资欠款转政府债权:追讨农民工欠薪的新思路》,载《中国乡村发现》2007年第1期。
    180.张燕:《地方政府债务隐忧》,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第24卷第5期2010年10月
    181.王惠:《我国欠薪防治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重构》,载《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3月。
    182.施莉珏:《政府保障的利剑抑是有限政府的危机—工资欠款转为政府债权制度的法理研究》,载《科教文汇》2007年第9期(中旬刊)。
    183.邬凡敏,薛天祥:《论法院执行中的政府垫付工资优先权实现》,载《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22卷第4期2009年7月。
    184.邬凡敏,薛天祥:《论法院执行执行中的政府垫资工资优先权的实现》,载《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22卷第4期2009年7月。
    185.沈静:《工资清欠的法律保障》,载《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第26卷第2期2006年4月。
    186.赵灵敏:《大学师生监察无良企业行动:找回米奇的良心》,载《南风窗》2005年第24期。
    187.王全兴,汪敏:《经济与社会断裂的法律修复路径》,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0卷第4期2006年7月。1期。
    189.余卫明:《论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过程中的国家责任》,载《财经科学》2001年第5期。
    190.《激辩:政府该不该为欠薪者买单》,载《南方周末》2007年5月10日。
    191.向莉,孙云飞:《起诉欠薪逃匿行为可行性分析》,载《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9期(第12卷第9期)。
    192.林友德,周小燕,戴砚美:《恶意欠薪逃匿现状、原因及对策—以深圳市L区为例》,载《知识经济》2009年第2期。
    193.李桂模:《增设“欠薪逃匿罪”应三思而后行》,载《法治论坛》第15辑。
    194.黄巧燕:《应当增设“欠薪逃匿罪”》,载《法治论坛》第15辑。
    195.吴俊:《欠薪逃匿行为入罪需慎行》,载《法治论坛》第15辑。
    196.王琳:《欠薪入罪需告别“沙塔式立法”》,载《法治论坛》第15辑。
    197.曾粤兴,刘阳阳:《欠薪入罪应当慎行》,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9期。
    198.王政勋:《论社会危害性的地位》,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99.黎建飞:《工资的属性与特殊保护》,载《法治论坛》第10辑。
    200.汤兰瑞:《我国积欠工资保护制度之进展与检讨》,载《中国劳工》第854期。
    201.符诗炼:《增设“恶意欠薪罪”有必要》,载《法治论坛》第15辑。
    202.徐松林:《我国刑法应增设“欠薪逃匿罪”》载《法治论坛》第15辑。
    203.吴俊:《欠薪逃匿行为入罪需慎行》,载《法治论坛》第15辑。12期。
    205.史伟,郎治军,王凯:《“恶意欠薪”入罪的维度思考》,载《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6月第2期(总第61期)。
    206.《企业欠薪逃匿行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市政协委员建议争取立法打击企业恶意欠薪》,载《东莞日报》2009年1月13日第A05版。
    207.胡谋:《深圳重拳打击恶意欠薪八名欠薪逃匿单位负责人被刑事拘留》,载《人民日报》2006年1月14日。
    208.严励,刘志明:《我国劳动权刑法保护研究》,载《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第25卷第3期。
    209.冯梅,丛海彬,徐楷:《浅析俄罗斯刑法恶意欠薪罪及对我国的启示》,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总第70期)。
    210.叶丹,胡益平:《论我国刑法应当增设拖欠工资罪》载《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0期(上)。
    211.高铭暄:《关于中国刑法学犯罪构成理论的思考》,载《法学》2010年第2期,
    212.何正华,陈景敏:《对欠薪逃匿追究刑责的法理探析》,载《法治论坛》第15辑。
    213.陈兴良:《对劳动权利的刑法保护造就了劳动刑法》,载《工人日报》2005年7月18日第7版。
    214.曲华锋译:《荷兰的劳动监察(上)》,载《现代职业安全》2008年第4期。
    215.郑功成:《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需要多管齐下》,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5期。
    216.汪渊智:《理性思考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关系》,载《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7月第29卷第4期。
    217.曾培炎:《在全国清理拖欠工程款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载《中国建设信息》2007年第2期。
    218.许炳,赵玉玲:《解决建筑拖欠政府何为?》,载《济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14卷第3期。
    219.姚洪垠:《如何执行政府拖欠案?》,载《建筑时报》2004年6月28日。
    220.朱薇:《重庆政府拖欠工程款由财政先行支付》,载《人民日报》2007年1月14日第006版。
    221.河南省建设厅:《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全力推进清欠工资》,载《中华建设》2006年第2期。
    222.巨文科:《乌鲁木齐在清理拖欠工程工作中实行“一票否决制”》,载《中国纪检监察报》2005年8月4日第2版。
    223.范柏乃,张骞,喻晓:《我国地方政府信用的法律体系建设研究》,载《行政与法》2008年第7期。
    224.陈建智:《人大监督公开原则的特点及实践》,载《法治论坛》2008年第2期。
    225.王利明:《惩罚性赔偿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226.徐海燕:《我国导入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法学思考》,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227.王立峰:《惩罚性赔偿的道德基础》,载《山东审判》,第19卷总第150期,2003年第1期。
    228.王利明:《美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载《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5期。
    229.安东尼·达甘著张小奕译翁里审校:《衡平法中惩罚性赔偿之法律经济学探析》,载《法治研究》2007年第6期。
    230.邓晓光:《从制度功能看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构建》,载《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31.袁碧华,宋鲲鹏,金兰:《惩罚性赔偿在合同领域的排除与扩张—兼论建立我国合同领域惩罚性赔偿适用规则》,载《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6期。
    232.龙欣:《关于构建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可行性建议》,载《学理论》2009年第28期,第114页。
    233.常凯:《论个别劳动关系的法律特征—兼及劳动关系法律调整的趋向》,载《中国劳动》2004年第4期。
    234.俞述西:《建立生产安全事故致劳动者人身损害惩罚性赔偿救济制度》,载《安全、健康和环境》2006年第6卷第2期。
    235.肖华:《用惩罚性赔偿制止就业歧视》,载《经济参考报》2007年10月26日第14版。
    236.谢增毅:《劳动行政机关责令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责任研究》,载《当代法学》2010年第3期(总第141期)。
    237.谢晓尧:《惩罚性赔偿:一个激励的观点》,载《学术研究》2004年第6期。
    238.梁慧星:《让拖欠工资的雇主不敢心存侥幸》,载《工人日报》2005年5月9日。
    239.曹峰旗,田芝健:《因果追问:马克思恩格斯工会维权理论初探》,2006年第10期。
    240.宋常青,常璐,李钧德:《农民工成为工会维权重点群体》,载《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3月15日第4版。
    241.邵华:《组织增权:农民工维权途径探索》,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9年7月第22卷第4期。
    242.程蹊,陈全功:《农民工维权组织的建立和作用效率的经济学分析—兼论工会的改革走向》。
    243.周松强:《社会化维权与“多中心协同”治理网络的创新—以义乌市总工会为例》,载《宁波党校学报》2008(1)。
    244.和经纬,黄培茹,黄慧:《在资源与制度之间:农民工草根NGO的生存策略—以珠三角农民工维权NGO为例》,载《社会》2009年第6期第29卷。
    245.姜涛,孙玉娟:《非政府组织(NGO)对农民工维权的影响与制约》,载《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8卷第1期2008年3月。
    246.江立华,胡杰成:《“地缘维权”组织与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基于对福建泉州农民工维权组织的考察》,载《文史哲》2007年第1期(总第298期)。
    247.冯同庆:《中国工会解决拖欠劳动者工资的进展及问题分析—国家实体主导向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自协自洽转变》,载《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第24卷第3期。
    248.管志利:《农民工工会之维权问题探析》,载《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7期(第10卷第7期)。
    249.江伟,肖建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比较研究—兼论我国劳动争议仲裁立法之完善》,载《法律科学》1995年第2期。
    250.周国良:《探索新时期劳动争议处理运行机制—<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一周年专家谈》,载《中国劳动》2009年第5期。
    251.王国社:《内地与香港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比较研究》载《现代法学》2004年6月第26卷第3期。
    252.孙文鹰,汤敏志:《劳动争议案件北京二中院周末开审》,载《人民法院报》2009年8月16日第3版。
    253.郑尚元:《劳动争议案件审判制度比较与分析—兼谈我国劳动争议审判制度的改革走向》载《法律适用》2005年10月总第235期。
    254.冯彦君:《民法与劳动法:制度的发展与变迁》,载《社会科学战5线》2001年3期。
    255.刘旦,李琳:《一季度珠三角地区劳动争议案“井喷”》,载《广州日报》2008年5月1日第5版。
    256.李丽钧:《争议主体多元化、诉求内容多样化》,载《河北经济日报》2009年10月22日第B01版。
    257.林少棠,洪文,孟杰等:《金融危机背景下劳动争议案件激增现象的分析与应对》,载《中国审判》2009年第5期。
    258.曾坚:《法律的目的性价值与中国陪审制的重构》,载《上海财经大学学报》第6卷第6期2004年12月。
    1.黄金乾:《关于解决建筑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法律思考》,载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编:《劳动保障法学论丛第1卷》,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年版。
    2.总报告起草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载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
    3.汪志洪、游均、张丽宾、陈兰:《农民工概念和定义的理论分析》,载国务院农民工办课题组:《中国农民工问题前瞻性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
    4.总报告课题组:《中国农民工问题前瞻性研究总报告》,载国务院农民工办课题组:《中国农民工问题前瞻性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
    5.杨志明:《努力开拓农民工工作新局面》,载国务院农民工办课题组:《中国农民工问题前瞻性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
    6.杨慎:《建筑业改革的缘起》,载肖桐主编:《建筑业改革十年》,中国建筑业出版社1990年版。
    7.建设部施工管理司:《建筑施工四十年》,载杨慎选编:《新中国建筑业四十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版。
    8.蔡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人口学分析》,载蔡昉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刘易斯转折点及其政策挑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9.《建筑业改革大纲》,载肖桐主编:《中国建筑业改革十年》,中国建筑业出版社1900年版。
    10.郝晓明:《建筑业农民工“包工头”法律地位初探》,载中华全国律师协会:《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2006》。
    11.北京市调研组:《北京市农民工管理和服务问题研究》,载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
    12.陶怀颖:《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建议》,载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
    1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研组:《农民工工资和劳动保护问题研究报告》,载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
    14.黄福涛,李佳,关羽:《农民工维权不当犯罪问题研究—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载《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5.蔡肪,王美艳:《农业部门劳动力需求与农民工中长期供给变动趋势》,载国务院农民工办课题组:《中国农民工问题前瞻性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
    16.《建筑业在城市各业中首先进行全行业改革》,载肖桐主编:《中国建筑业改革十年》,中国建筑业出版社1900年版。
    17.刘国斌:《试析当前企业拖欠工资的原因、特点与解决办法》,载《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完善劳动保障法律制度研讨会优秀论文集》(2003年)。
    18.吴文芳:《劳动关系界定标准探析—以商业推销人员为例》,载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编:《劳动保障法学论丛第1卷》,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年版。
    19.沈水生:《关于规范建设领域农民工劳动关系问题的探讨》,载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编:《劳动保障法学论丛第1卷》,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年版。
    20.杨文建,孙有然,朱立丽等:《清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及其保障机制研究》,载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编:《科学决策报告(2006)》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1.吴要武:《劳动力短缺继续并扩大》,载蔡肪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刘易斯转折点及其政策挑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2.段跃鹏:《浅议天津市建筑业农民工合法权益维护问题及对策》,载《科学发展—七省市第九届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优秀论文集》,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9年版。
    23.严亮奇:《民工暴力讨薪冲击和谐社会——论民工暴力讨薪的防范对策》,载《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经济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贵州)论文集》。
    24.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关于依法快速处理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的调研报告》,载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编:《审判工作热点问题及对策思路—北京法院调研成果精选(2005年卷)》,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5.段跃鹏:《浅议天津市建筑业农民工合法权益维护问题及对策》,载《科学发展—七省市第九届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优秀论文集》,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9年版。
    26.黑龙江省农民工办课题组:《关于扩大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实施范围的调研报告》,载国务院农民工办课题组:《中国农民工问题前瞻性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
    27. [德]Harald Schliemann著:《中德劳动监督和劳动争议处理方法的比较》,载《中德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比较论文集》,中信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28.房琦:《国内外欠薪保障模式评析及完善深圳市欠薪保障制度的思考》,载汤晓芬主编:《深圳劳动关系发展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29.张明楷:《论刑法的谦抑性》,载赵秉志,魏昌东编著:《刑法哲学专题整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0.李德齐主笔:《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劳动监察制度比较研究》,载李德齐:《劳动关系的市场化行为与调整机制》,中国工人出版社1998年版。
    31.林佳和:《台湾‘劳动基准法’实施二十年—关于现状、发展与未来走向的十项观察》,载《中国法学会社会法学研究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社会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32.全国总工会课题组:《关于组织农民工加入工会问题的调研报告》,载国务院农民工办课题组:《中国农民工问题前瞻性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
    1.李文安:《中国现代化视野下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博士论文,2005年4月
    2. (台)郑永裕:《劳动工资优先受偿权之研究》,中国文化大学劳工研究所硕士论文,1996年6月
    1.国家统计局农村司:《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http://www.stats.gov.cn/tjfx/fxbg/t20100319_402628281.htm。
    2. SACOM:《建筑业农民工:廿一世纪的“包身工”》,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901/65052.html。
    3.姚亚:《建筑业农民工问题:与城市化俱来的忧愁—对建筑业农民工问题的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的思考》,http://news.idoican.com.cn/zhjzb/html/2009-05/09/content_34689183.htm。
    4.李光:《“纸”上谈兵—由拖欠民工工资引发的思索》,http://www.dffy.com/fayanguancha/sh/200402/20040210145559.htm。
    5.《劳动争议当事人“架空仲裁”进行诉讼新方式的原因分析及建议》,http://www.bafy.gov.cn/article_show.php?artid=492
    6.黄丽:《包工制解决之道》,http://www.infzm.com/content/28748。
    7.杨康乐:《企业主恶意欠薪逃匿的法律探究》,http://www.jrc.com.cn/ashow.asp?id=120。
    8.李飞,佟季:《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国法院劳动争议案件情况调查》,http://www.szhr.org/2008-4/22/2106384539.html
    9.顾志中:《昆山工会维权工作的实践与思考》,http://www.ksgh.org/about07.asp。
    1.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要求省政府尽快制订颁发<浙江省工资支付保障金实施办法>的报告》,2010年1月。
    2.北京市劳动局编印:《劳动政策法规文件选编(第一分册)》,1983年6月。
    3.陈聪凯:《我国积欠工资垫偿基金制度之设置沿革、施行情况及问题》。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