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公职人员人权克减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公权力组织是由个人组成。限制公权力以及促进其宗旨实现之问题,当然关涉其成员的权利、义务——或言之,当公权力于法律规范中运行并受其规制,其成员权义结构呈现一定特征。公职人员是由公法授权参与支配公共利益,并履行法定公共职责与勤务义务的个人。基于公职人员之特殊职责、义务由公法设定,其具体人权或公民权相形于一般公众有所克扣和减损。
     本文以法学理论、法律克减规范为根据,依国际公约确认的人权蓝本之谱系论述权利克减之具体内容,并就克减处分之救济路径开列共通经验。公法契约的基本伦理、权力关系理论、法益衡量理论是为权利克减之重要理论基础。公法契约之基本伦理系从管控公权并设定公职身分义务、保障公众人权之维度提出。权力关系理论之一般权力关系语境中,宪法权利受到宪法自身以及法律的限制;特别权力关系语境中,于科层体系内以服不定量勤务为由对公职人员基本权利予以克减。笔者主张,基于公职人员之公法契约义务及身分属性对其权益予以克减,应在不违反一般权力关系语境中的宪法权利保障精神,并根据宪法授权依法律规范为之,始能获得适宪性与合法性。法益衡量理论之提出,着重于在立法、法律适用层面对公职人员权益与公众权益之冲突予以衡量,并作出必要限度的、正当合理的让步。为辅证克减问题之实在性,克减规范概括特征之实证分析,强调对公职人员之身分行为予以界分:基于其人权或公民权主体地位,对与公职身分影响无涉之私人行为权益予以保障;又因其居于公法规定之地位,身分之义务性卓著——公职人员法、公职人员伦理法、反腐败法以职责和义务性规范为主体,强调权责一致,应当依法对可能滋生不当身分影响之行为自由予以适当规制。
     具体人权克减是本文着墨较为铺张的部分。于经济和社会权利、政治权利、个人尊严权益等人权谱系下,分类探讨公职人员特定权益克减的理由、意义、必要性、适当限度、衡量规则等,并辅以规范分析、司法判例评述来回答具体“怎样克减”的问题,从而归纳一般克减经验。经济和社会权利方面,公职人员之自由从业权、经济保障权、经济罢工权等权利克减问题是为探讨重点;政治权利方面,表达自由、和平集会与结社自由等权利克减是主要构成内容;于人格尊严权益克减部分,笔者提出公职人员隐私、名誉等权益与公众的主观公权利、宪法监督权之冲突问题,以及良知信仰自由与公职伦理冲突之问题,并对此等冲突予以解构。此外,克减处分争议及其审查问题探讨之目的一方面指向克减的必要性、正当性、适当性,另一方面亦指涉克减措施之外部制约与监督体系功能。笔者以为,唯有可能获得救济之权益,方具有实在性,所谓的“权利克减”亦是建立于实在的权益之中,无权益即无克减;唯有于健全的人权保障制度体系中,任何利益处分所引起的争议,均可诉诸有效之救济路径。这亦是笔者取一定篇幅,镶嵌克减处分争议之审查问题于论题探讨中的重要理由。
     基于以上探讨,本文指出当今中国公职人员的经济和社会权利、政治权利、个人尊严权利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并就特定聚讼话题与困境提出法治进路与相应的策略。
The organization of public authority consists of individuals. Problems that control thepublic authority and promote to realize public goal, relate to its members’ rights andobligations. In other words, under the operation of public power in the legal norms and itsregulation, the structure of their rights and obligations has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Publicofficers are the persons, authorized by public law to control and manage public interests,and to fulfill the statutory public duty. Because their special duty is set according to publiclaw, public officers’ individual or general civil rights have got the corresponding restrictionand derog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aw, law derogating norms, specific content of rightsderogation is narrated according to the human rights based on pedigrees on derogationconfirmed by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And the common experience leading a relief path inderogation action is given. The contract ethics of public law, the basic theory of power andrights, the theory of interest balancing are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es for the derogation.The basic ethics of public contract is put forward from the dimensions of officers’obligation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of the public. General authority relationship inthe context of rights norms as well as in the theory of constitutional order, subjects to theconstitution and common laws; while the theory of inner managing authority relationship isadvocated in the specific category of the basic rights of public officers to be derogated.Then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at the inner managing authority relationship should beturned into the path to the special constitional and legal relation. Based on the officers’obligations of the identity and attributes as the rights to be derogated, inner managingpower should not violate the general authority relationship in the context of constitutionalrights and spirit. Under the authoriz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stitution, the innerderogation of the rights may obtain legitimacy. Balancing theory of legal interestsproposed i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legislation, law applicable to civil servants or officers, while its way of realization of the balance in conflicts between their rights and legitimaterights of the public, needs making the necessary restrictions and reasonable concessions,which is also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ights’ derogation of public officers. Inthis paper, focusing on the rights’ derogation of public officers summarizes characteristicsof specification of different status and identity, confirming the theory in "derogations"reality from the legal text dimension. Legal text specification of the identity of any conductof a public servant or an officer shall divide: on the one hand, a public officer is the mainbody of human rights and his civil rights, legal rights are protected; on the other hand,public officers’ or public servants’ ethics law, as anti-corruption law or regulations,emphasizes the equal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and objectively affects the category of theways to achieve or realize the rights, even detract from the rights of civil officers as acitizen status in constitutional rights and human rights background.
     In this paper derogating the content of rights is mainly narrated. In the economic andsocial rights, as well as political rights and human dignity rights based on the pedigrees andclassification of the charter of human rights, such significance, necessity, limits, theoreticalrules are issued as the derogations of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public officers analyzed,norms focused and normative judicial precedents narrated to be auxiliary on the problemabout "how to derogate". In addition, the problem of punishment and its authority review,as well as remedy path also leads to the necessity, legitimacy, appropriation of thederogation. No relief, no right. Only the case that one obtains relief path, one has the truerights; only to improve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system in the country at any dispute causedby authority management on disposal of interests, one may resort to effective relief path,which is also the important reason for a certain length, mosaic narration at the problems ofderogation disposed of the legal relief path on the topic of the paper.
     Based on the above discussion,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actual problems in today'sChinese officers’ economic and social rights, political rights, human dignity rights andother interests, while putting forward the process of rule of law and the correspondingstrategies on specific topic and difficulties about it.
引文
1艾永明:《清朝文官制度》,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第1版,第1-4页。
    2钱大群、艾永明:《唐代行政法律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4页。
    3艾永明:《清朝文官制度》,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第1版,第397页。
    4关于人权同“基本权利”以及国家权力之间的引导型关系,以及人权和国家权力相伴生的构成型关系的详细论述,参见张龑:Volk, Autorit t und Grundrechte (《人民、权威和基本权利》),Baden-Baden2010, S.194ff.。援引部分参见张龑:《论人权与基本权利的关系——以德国法和一般法学理论为背景》,载于《法学家》2010年第6期,第26页。知网空间分类号D951.6;D90。
    5艾永明:《关于国体与政体关系的几点思考》,载于《东吴法学》2000年特刊,第101页。
    6在国际人权法研究领域,有一种观点认为,“克减”语词用于特定情势的人权克减,但此说不能圆满解释人权公约条款中非特定情势的权利“限制”与“克减”并用的情形。本文旨在宪法与行政组织法语境中探讨公职人员权益特别减损问题,适用“克减”语词,着重于特别限制。有关本文论题采取的“克减”语词的具体理由,参见导论“论题语词”部分——“何谓克减”之说明。
    7Alexandre Kiss: Commentary by the Rapporteur on the Limitation Provisions in Human Rights Quarterly, Vol.7,1985,p.16.
    8毛俊响:《国家人权公约权利限制的基本原则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于《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9期,第141页。
    9Robert Alexy, Theorie der Grundrechte, S.171ff. See Robert Alexy, Balancing, Constitutional Review, andRepresentation, I.CON., Volume3, November4,2005, pp.572.
    10Malcolm D. Evans, Religious Liberty and International Law in Europ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p.320.
    11【奥】曼弗雷克·诺瓦克:《民权公约评注: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毕小青、孙世彦等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65页。
    12【美】汤姆·L·彼彻姆:《哲学的伦理学——道德哲学引论》,雷克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2页。
    13I-A Court HR, Advisory Opinion OC-8-87, Jan.30,1987, Habeas Corpus in Emergency Situations. American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 Series A No.8, p.37, Para.8.
    14【英】戴维·毕瑟姆:《官僚制》,韩志明、张毅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9页。
    15【德】韦伯:《支配社会学》,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9页。
    16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9页。
    17【美】威廉·F·韦斯特:《控制官僚》,张定准,白锐译,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18淳于淼冷:《宪政制衡与日本的官僚制民主》,商务印书馆,2007年12月第1版,第8页。
    19Louis Henkin, The Future of International Law, in C. Ku&P. E. Diehl, eds., International Law: Classic andContemporary Readings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1998),552.
    20【日】蜡山政道:《行政改革的诸问题》,日本中央公论社,1961年版,第2页。转引自淳于淼冷:《宪政制衡与日本的官僚制民主》,商务印书馆,2007年12月第1版,第17页。
    21淳于淼冷:《宪政制衡与日本的官僚制民主》,商务印书馆,2007年12月第1版,第8页。
    22【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导论》,张华青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3页。
    23李步云:《论人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前言。该书中,李步云先生认为,随着社会变迁,人权的主体和内容都有很大的不同和发展变化,针对特定自然特征、身分特征的人群开展人权问题研究是有必要被广泛、积极推进的。
    24【美】科斯塔斯·杜兹纳:《人权与帝国——世界主义的政治哲学》(Human Rights and Empire: The PoliticalPhilosophy of Cosmopolitanism),辛亨复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17-118页。
    25【美】罗森布鲁姆等:《公共管理与法律》,张梦中等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170页。
    29参见《公务人员行政中立法Q&A专辑》,台湾地区“铨叙部”编制,2009年7月。另参见论述,林全发:《评估公务人员行政中立法之禁止行为对公务人员基本权利之影响》,载于《文官制度季刊》第2卷第4期,2010年10月,第144页。以上文本解释与著作均认为,一般公职人员与军人具有受公法严格限制权利之共性。
    30笔者同意该观点表述。具体参见【美】杰克·唐纳利:《普遍人权的理论与实践》,王浦劬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17页。
    31胡玉鸿:《“个人”的法哲学叙述》,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第552-553页。
    32【美】杰克·唐纳利:《普遍人权的理论与实践》,王浦劬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171页。
    33最早出自法国1789年《人权和公民权宣言》。
    34李念祖:《宪法原理与基本人权理论》,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1月第1版,第259页。
    35杨海坤:《论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宪法安排》,载于杨海坤主编《宪法基本权利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3页。
    36张龑:《论人权与基本权利的关系——以德国法和一般法学理论为背景》,载于《法学家》2010年第6期,第21-22页。知网空间分类号D951.6;D90。
    39李卫海:《紧急状态下的人权克减研究》,苏州大学法学院2006届博士论文,2006年4月,第47页。周永坤教授指导。
    40A common explanation of Derogation: an exemption from or relaxation of a rule or law; the perception or treatment ofsomeone as being of little worth.须指出的是,rog词根是提出、设立(议题、问题)的涵义,de前缀是否定前缀。在法律词典中,作为动词的Derogate有限制、取消的意涵;而名词Derogation在是指法律的部分失效。与权利语词连用可以指示权利或者权益减损、受限、失效。Derogatory Clause即自我限制的条款、失效条款、废除条款、抑损条款。另可参见《英汉法律词典》,法律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232页。
    41Bryn A. Garner, Black’s Law Dictionary9thEdition, West Group,2010.The partial repeal or abrogation of a law by alater act that limits its scope or impairs its utility and force; disparagement; depreciation in value or estimation;detraction, prejudice, or destruction (of a grant or right).
    42董和平、韩大元、李树忠:《宪法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324-325页。
    43Anna-Lena Svensson McCarthy,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Human Rights and States of Exception, with SpecialReference to the Travaux Préparatoires and Case-Law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itorings Organs, Martinus NijhoffPublishers,1998, p.721.
    44Anna-Lena Svensson McCarthy,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Human Rights and States of Exception, with SpecialReference to the Travaux Préparatoires and Case-Law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itorings Organs, Martinus NijhoffPublishers,1998, p.722.
    45ICCPR Article5: There shall be no restriction upon or derogation from any of the fundamental human rightsrecognized or existing in any State Party to the present Covenant pursuant to law, such rights or that it recognizes themto a lesser extent. Such as IESCR Article5.2., EHR Article60.
    46克减,又作剋减,克扣、减少之意。《左传·文公十七年》:十一月,克减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事于执事。明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二》近来物值则工匠浸没於外,供亿则厨役剋减於内。清黄六鸿《福惠全书·教养·恤孤贫》每致剋减正额,毙於饥寒。
    47参见《英汉法律词典》,法律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232页。
    48Steven Greer, Balancing&the 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 A Contribution to the Habermas-Alexy Debate,Cambridge Law Journal,63(2),July2004, pp.412.
    51严海良:《人权论证范式的变革——从主体性到关系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第15页。
    52当前,于美国行政管理学与法律学研究领域,常以公共雇员称谓中、低级公职人员。参见【美】罗森布鲁姆等:《公共管理与法律》,张梦中等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189-190页。
    53徐健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该著作对普鲁士官僚科层制度规范、官僚特殊责任义务以及官僚科层制走向宪政之进路有较为详尽之叙述。
    54淳于淼冷著,商务印书馆,2007年12月第1版。该著作对战后日本官僚“特别权力关系”制式民主化的历史因素予以剖析,对官僚制民主化的条件、发展进程以及有关职业伦理法制化等有较为详尽的叙述。
    55侯健著,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12月第1版。
    56黄金荣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该著作涉及经济和社会权利的人权属性、有关人权标准的探讨以及“经济和社会权利作为公民和政治权利的限制”部分对本文相应章节有较多理论指引。
    57陈欣新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58徐显明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至2010年5月,已出版了九卷。
    59【美】杰克·唐纳利著,王浦劬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原著英文版本:Jack Donnelly, UniversalHuman Right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ndEdition,2003.
    60【英】T. R.S.艾伦著,成协中、江菁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原著英文版本:Trevor Robert SeawordAllan, Law, Liberty&Justice, the Legal Foundations of British Constitution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61【美】斯蒂芬·马塞多著,马万利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0年11月第1版。原著英文版本:Stephen Macedo,Liberal Virtues, Citizenship Virtue&Community in Liberal Constitution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62Robert Alexy, A Theory of Constitutional Rights, Translated by Julien Rive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63【德】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
    64【美】罗纳德·德沃金著,信春鹰、吴玉章译,三联书店,2008年版。Ronald Dworkin, Taking Rights Seriousl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65【美】罗森布鲁姆等著,张梦中等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66蔡振荣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5月第1版。该著作较为系统地论述特别权力关系于行政官署、学校、监狱等系统内之存在。有相当篇幅铺陈德国、日本、台湾地区之特别权力关系发展,另有相当篇幅对特别权力关系于公职人员之基本人权限制发抒议论。此外,亦对公营事业人员身分法律规定开展研究。应可谓,此著作对笔者确立此论题有直接启发与理论援助。
    67黄俊杰著,台湾传文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4月第1版。该著作第三章“抗命罪与兵役制度”,第四章“身分与权利保护”所涉及之特别权力关系、身分与基本权利主体、公务员与军人等部分具有参考意义。
    68李鸿禧著,“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系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1995年3月第8版。参见该著作第十六章节“资讯、宪法、隐私权”。
    69李震山著,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1月修订再版。参见第一章之“人性尊严之宪法意义”与第七章之“论资讯自决权”。
    70法治斌著,台湾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月版。参见该著作第一、二章节所涉及之名誉权与新闻舆论问题。
    71法治斌著,台湾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9月再版。参见该著作“知的权利”。
    72Matthew C. R. Craven, 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m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A Perspective on ItsDevelopment,2ndedi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1998.
    73Amy Gutmann, Freedom of associ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8.
    74R. St. J Macdonald, The European System for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Kluwer Acedemic Press,1993.
    75Thomas I. Emerson, Freedom of Association and Freedom of Expression, The Yale Law Journal, Volume74,November1964.
    76【美】小约翰·威特著,宋华琳译,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1月第1版。原著英文版本:John Witte, Religion andthe American Constitutional Experiment, Westview Press,2005.
    77【英】克莱尔·奥维、罗宾·怀特著,何志鹏、孙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原著英文版本:Clare Ovey and Robin White, Jacobs&White, The 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 Oxford UniversityPress,2002.
    78LexisNexis法律资料库、ProQuest-Law UMI法律全文库和PQDD论文库。
    79【英】约翰·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3月第1版,第9-10页。
    83Robert Alexy, Institutionalisierung der Menschenrechte, S.246ff.转引自张龑:《论人权与基本权利的关系——以德国法和一般法学理论为背景》,载于《法学家》2010年第6期。
    84张龑:《论人权与基本权利的关系——以德国法和一般法学理论为背景》,载于《法学家》2010年第6期。
    85《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英文名称为Vienna Delaration and Programme of Action,该文重申了人权保护的普遍性、整体性与实践的多样性。第一部分第五条的中文版本为:一切人权均为普遍、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国际社会必需站在同等地位上,以同等重视的眼光,以公正、平等的眼光全面看待人权。
    86为这种本体论的普遍性所做的辩护,参见Talbott2005:第二到第四章。有关此意见辩护的评述见【美】杰克·唐纳利:《人权的相对普遍性》,徐爽译,载于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九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第317页。该文分别从“普遍的”和“相对的”定义、概念性与实质的普遍性、历史的或人类学的普遍性、功能化的普遍性、国际法意义的普遍性、分享共识的普遍性、自发或被迫的共识、本体论的普遍性、文化相对主义、自觉与主权、特殊性的正当性——普遍权利而非求同的实践等方面论述人权的相对普遍性。笔者认为,该文观点可以视作杰克·唐纳利对其著作《普遍人权的理论与实践》的一个研究补正。
    87Herry J. Steiner&Philip Alston,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in Context: Law, Politics, Morals.3rd, Oxford UniversityPress,2008, p.256-257.
    88杰克·唐纳利认为这三个问题分别是,哲学思想或信仰具有难以说服性、历史实践的差别导致宣示的人权在实体上的难以操作性、人权在普遍性基础上具有多向的来源。他认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权文献更具有一个宽泛的、正义概念的意义。参见【美】杰克·唐纳利:《人权的相对普遍性》,徐爽译,载于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九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第318页。
    89Christopher Wolfe, Judicial Activism, Bulwark of Freedom or Precarious Security?, Rowman&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1997, p.86.
    90【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5页。
    91Jeremy Waldron, Theories of Righ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the Introduction part.
    92郑成良:《权利本位论》,载于《政治与法律》,1989年第4期。转引自何志鹏:《权利本位理论:语境、局限与价值》,载于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九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第8页。
    93王茂庆:《权利与义务“一致性”的观念史考察——以当代中国法学界为对象》,载于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九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第293-294页。
    94王茂庆:《权利与义务“一致性”的观念史考察——以当代中国法学界为对象》,载于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九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第296页。
    95齐延平:《人权与法治》,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
    96郭道晖:《社会权力与公民社会》,译林出版社,2009年12月,第224页。
    97郭道晖:《社会权力与公民社会》,译林出版社,2009年12月,第5-6页。
    98一说将其分为职业选择自由权、营业自由权和工作权。参见李念祖:《宪法原理与基本人权理论》,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1月第1版,第314-318页。
    99何志鹏:《权利本位理论:语境、局限与价值》,载于《人权研究》第九卷,徐显明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第8页。
    100王茂庆:《权利与义务“一致性”的观念史考察——以当代中国法学界为对象》,载于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九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第296页。
    101何志鹏:《权利本位理论:语境、局限与价值》,载于《人权研究》第九卷,徐显明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第21-22页。
    102何志鹏:《权利本位理论:语境、局限与价值》,载于《人权研究》第九卷,徐显明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第21页。
    103Friedrich E. Schnapp, Amtsrecht und Beamtenrecht, Schriften zum Offentlichen Recht, Band332, Berlin1977, S.47.转引自蔡震荣:《行政法理论与基本人权之保障》,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5月第2版,第6页。
    104王利明:《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511页。
    105【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8页。
    106何志鹏:《权利本位理论:语境、局限与价值》,载于《人权研究》第九卷,徐显明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第11页。
    107【美】莱斯利·里普斯:《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刘晓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108程洁:《宪政精义:法治下的开放政府》,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109刘旺洪:《权力本位的理论逻辑——与童之伟教授商榷》,载于《中国法学》,2001年第2期。转引自何志鹏《权利本位理论:语境、局限与价值》,载于《人权研究》第九卷,徐显明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第11页。
    110何志鹏:《权利本位理论:语境、局限与价值》,载于《人权研究》第九卷,徐显明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第11页。
    111侯健:《表达自由的法理》(M),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5-6页。
    112郭道晖先生在其著作中提及一个观点:权利能力与权力能力存在区别。权利能力在现代法律中被认为是在一般价值意义上的主体平等资格,认为“权利能力是任何人生而有之的,而权力能力则不是天生的,而是外在因素赋予某个人、某个社会共同体或国家机构的。”参见郭道晖:《社会权力与公民社会》,译林出版社,2009年12月,第6-7页。笔者认为,权利能力实际上是一种平权资格,而权力能力是一种经赋权形成的资格。
    113【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第254页-256页。亦可参见原著对应部分: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114郭道晖:《社会权力与公民社会》,译林出版社,2009年12月,第6-7页。
    115可以参阅罗尔斯《正义论》第二原则的推理: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pp.60-61,76-80.
    116余少祥:《弱者的权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第346-347页。
    117江平:《社会权力与和谐社会》,2005年3月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演讲。
    118童之伟:《法权与宪政》,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36页。
    119夏勇:《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修订版,第23页。
    120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人布坎南创立了公共选择理论,该理论有效地征引了经济学中“经济理性人”的假设,即个人的自利性使得其在交易中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用以考察政治领域的集体决策在内的“非市场决策”,为政治行政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框架。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个人都是按成本与收益的理性计算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理性人,政府也是由经济理性人组成的,因此,政府官员也要求在既定的条件下最大化地追求自身利益。用公共选择理论研究官僚制的代表作是威廉·尼斯坎宁1971年出版的《官僚制与代议制政府》,将经济理性人假设推及官僚成员,认为官僚与普通人一样都是个人利益最大化者。
    121【美】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从古代雅典到今天的宪政史》,应奇、陈丽微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导论部分第11页。
    122蔡立辉:《政府部门的自我扩张行为分析》,载于《人文杂志》1999年第6期。转引自淳于淼冷:《宪政制衡与日本的官僚制民主化》,商务印书馆,2007年12月第1版,第161页。
    123淳于淼冷:《宪政制衡与日本的官僚制民主化》,商务印书馆,2007年12月第1版,第123页。
    124【美】布赖恩·比克斯:《法理学理论与语境》,邱昭继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65页。
    125James Penner, David Schiff and Richard Nobles, Introduction to Jurisprudence and Legal Theory: Commentary andMaterial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pp.43,721-722.
    126Jeremy Waldron, Theories of Righ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另见【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7、12章。
    127【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5页。
    128【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第256页。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p.263.
    129胡玉鸿:《“个人”的法哲学叙述》,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第554页。
    130胡玉鸿:《“个人”的法哲学叙述》,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第554-555页。
    131【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页。
    132周永坤:《规范权力:权力的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第248页。
    133张千帆、肖泽晟主编:《宪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第252页。
    134黄学贤、周春华:《特别权力关系法治化研究》,载于《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35陈慈阳:《基本权核心理论之实证化及其难题》,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6月初版,2000年5月刷,第63-72页。
    136Jarass/Pieroth, GG-Kommentar1992, Vorb. Vor Art.1, Rdnrn.15f.转引自陈慈阳:《基本权核心理论之实证化及其难题》,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6月初版,2000年5月刷,第96页。
    137陈慈阳:《基本权核心理论之实证化及其难题》,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6月初版,2000年5月刷,第97页。
    138依Maunz的观点,基本权限制分为内涵性限制和宪法授权法律限制。此外,依Klein观点,亦提出基本权自身内涵限制,并作出宪法直接限制与间接限制分类。Bochof提出三大类型基本权限制,分别是法律保留或法律授权限制,宪法确定限制主要内容以法律具体规范细化,相关基本权在某种程度于内容形成上须有详细解释始能确定的。参见陈慈阳:《基本权核心理论之实证化及其难题》,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6月初版,2000年5月刷,第99页。
    139黄学贤、周春华:《特别权力关系法治化研究》,载于《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40德国、日本国、台湾地区之特别权力关系典型可例举为监狱关系、学校关系、公务员关系。就特别权力关系理论存在必要性而言,有学者主张此内部管理关系尚有存在必要,但须视事项衡量基本权利保障规范与特别限制、克减之关系,防止特别权力关系规则滥用。当下,特别权力关系法治化趋势显著。具体可参见蔡震荣:《行政法理论与基本人权保障》,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5月第2版,第21-53页。
    141黄俊杰:《弱势人权保障》,传文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4月第1版,第82页。
    142黄俊杰:《弱势人权保障》,传文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4月第1版,第96页。
    143德国法学家拉邦(Leband)和业立克(G. Jellinek)承袭施密特韩那(Schmitthenner)公法契约说,认为公职人员与国家之间不是存在着强迫义务的关系,而是一种公法上的组织主体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之设定是经由法律的规范而来,由此订立公法上的契约;因此公职人员个人的权利基于这种公法上的法律关系而受到法院的保障。拉邦认为,经由国家公职人员契约产生了公职人员在法律上的地位;这种契约行为可用来界定公职人员不确定和无法衡量之服务义务的范围,并借以纠正公职人员必须全身贡献的观念。业立克赞同公职人员勤务关系是基于公法上的委任契约而来,但又认为这种契约之设定乃是基于单方面之公法上的雇佣关系而来的;公职人员对于财产上的要求并非基于契约,而是依据法规而来;国家勤务契约是一种纯粹主体间的契约,目的在使自由参加的个体接受客观法规的约束;因此他反驳拉邦之以契约作为对公职人员服从、忠实以及勤务义务设定界限之说,而认为这种限制事实上并不可能存在。参见蔡震荣:《行政法理论与基本人权保障》,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5月第2版,第6-7页。
    144翁岳生:《论特别权力关系之新趋势》,载于翁岳生著《行政法与现代法治国家》,台湾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1990年版,第132页。
    145一般认为,奥托·迈耶(Otto Mayer)深受拉邦(Laband)“主体封闭说”所主张的“国家是封闭不可分割的主体、国家主体内不可能发生法的关系”的理论影响,将特别权力关系与与主体封闭说联结在一起,而提出影响往后甚巨的法律自由空间的特别权力关系理论。经魏玛宪政时代、二战后至1972年刑罚执行判决前时期、1972年判决后时期之三阶段后,确立法律保留原则适用于特别权力关系,即在特别权力关系下对基本人权的限制,必须经由法律或者法律授权。参见蔡震荣:《行政法理论与基本人权保障》,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5月第2版,第5-16页。
    146蔡震荣:《行政法理论与基本人权保障》,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5月第2版,第263页。
    147周永坤:《宪政与权力》,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第16-17页。
    148胡建淼:《“特别权力关系”理论与中国的行政立法——<以行政诉讼法>、<国家公务员法>》为例,载于《中国法学》,2005第5期。
    149杨海坤,章志远:《中国行政法基本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6页。
    150Philipp Heck, The formation of Concepts and the Jurisprudence of Interests, in the Jurisprudence of Interests, trans.and ed. by Magdalena Schoch, Harvard University,1948, pp180-1.
    151【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页。
    152Matthias Klatte, Contemporary Legal Philosophy in Germany, ARSP VOL.93.2007.HEFT4.
    153【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79页。
    154【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85-286页。
    155【美】庞德:《法理学》(第三卷),廖德宇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9-20页。
    156Pound, A Survey of Social Interests,57HARV. L.REV.1,39.(1943)
    157【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董世忠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2页。
    158【美】庞德:《法理学》(第三卷),廖德宇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47-248页。
    159Roger Cotterrell, The Politics of Jurisprudenc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Legal Philosophy, Lexis Nexis U.K.2003,p.157.
    160【美】波斯纳:《道德和法律理论的疑问》,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9-287页。
    161Robert Alexy, A Theory of Constitutional Rights, Translated by Julien Rive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pp.394-424.
    162徐继强:《宪法权利衡量研究》,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2009届博士学位论文,第86页。
    163【美】德沃金:《自由的法:对美国宪法的道德解读》,刘丽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164【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325页。
    165参见本章“理据一”对权利的有关引述。
    166王克金:《权利冲突论——一个法律实证主义的分析》,载于《法治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2期,第45页。
    167参见【美】庞德:《法理学》(第三卷),廖德宇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8-21页。
    168Philipp Heck, The formation of Concepts and the Jurisprudence of Interests, in the Jurisprudence of Interests, trans.and ed. by Magdalena Schoch, Harvard University,1948, pp180-1.
    169【美】博登海默:《法律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2页。
    170王克金:《权利冲突论——一个法律实证主义的分析》,载于《法治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2期,第49页。
    171【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79页。
    172刘作翔:《权利冲突的几个理论问题》,载于《中国法学》2002年第2期,第57页。
    173【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5页。
    174【美】路易斯·亨金:《当代中国的人权关联:一种比较的考察》,载夏勇编:《公法》(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98页。
    175David Beatty, The Ultimate Rule of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Alec Stone Sweet&Jud Mathews,Proportionality, Balancing and Global Constitutionalism,47Columbia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Law73-165(2008).
    176Mark Van Hoecke&Mark Warrington, Legal Cultures, Legal Paradigms and Legal Doctrine: Towards a New Modelfor Comparative Law,47INT’L&COMP.L.Q.495,530(1998).
    177David S. Law, Generic Constitutional Law,89Minn.L.Rev.652(2005).
    178Alexander Aleinikoff, Constitutional Law in the Age of Balancing,96Yale L.J.963(1987).
    179Philipp Heck, The formation of Concepts and the Jurisprudence of Interests, in the Jurisprudence of Interests, trans.and ed. by Magdalena Schoch, Harvard University,1948, pp180-1. Matthias Klatte, Contemporary Legal Philosophyin Germany, ARSP VOL.93.2007.HEFT4. Pound, A Survey of Social Interests,57HARV. L.REV.1,39.(1943). RogerCotterrell, The Politics of Jurisprudenc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Legal Philosophy, Lexis Nexis U.K.2003, p.157.Robert Alexy, A Theory of Constitutional Rights, Translated by Julien Rive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pp.394-424.
    180Robert Alexy, A Theory of Constitutional Rights, Translated by Julien Rive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pp.394-424.
    181蔡震荣:《行政法理论与基本人权保障》,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5月第2版,264-265页。
    182联合国网站上公布的两个公约中文作准名称分别《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两公约亦有不同译名,如《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笔者认为,作准文本之名称较为适当。
    183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群众出版社,2004年版,第91页。
    184Maurice Cranston, Human Rights, Real an Supposed, in D.D.Raphael (ed.), Political Theory and Rights of Man,Bloomington and Lond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67, p.100.实际上,克兰斯顿将人权视为不能轻易剥夺的、极其神圣的东西;并认为,人权并不依赖于个人的身分或者处境而有所不同,仅仅是人作为人的权利。克兰斯顿所言及的权利限制,是基于人权内在的限制。笔者在此引述克兰斯顿的语句,是基于克兰斯顿亦认可,在规范意义上,权利存在限制,并非绝对化的不可限制的权利。
    185王美文:《当代中国政府公务员责任体系及其实现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81页。
    186管欧:《行政法概要》,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页。
    187【美】杰克·唐纳利:《人权的相对普遍性》,徐爽译,载《人权研究》第九卷,徐显明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第310页。
    188【美】杰克·唐纳利:《人权的相对普遍性》,徐爽译,载《人权研究》第九卷,徐显明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第310页。
    189See Alexandre Kiss, Commentary by the Rapporteur on the Limitation Provisions, in Human Rights Quarterly, Vol.7,1985, p.16.
    190此原则原译文为“民主的平等与差别原则”,见【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75页,1988年3月第1版。笔者认为,“Democratic Equality and Diference Principle”中的“DemocraticEquality”实际指的是原文中“the framework of institutions required by equal liberty and fair equality ofopportunity”,意为“平等的自由与机会均衡”,故而将该原则译为“平等的自由与差别原则”;参见John Rawls,A Theory of Justice, by the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p.75,1971。
    19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第75页。
    192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by the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p.88.,1971,
    193李和中:《中国公务员制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9页。转引自王美文:《当代中国政府公务员责任体系及其实现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86页。
    194毛俊响:《国际人权公约权利限制的基本原则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于《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9期,第139页。
    195See P van Dijk and G.J.H. van Hoof,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Eu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3rd, KluwerLaw International,1998, p.759.
    196D.Feldman, the Developing Scope of Article8of the 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1997EHRLR265.
    197C.Velu, the 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 and the Right to Respect for Private life, the Home andCommunications in A.H. Robertson, Pricacy and Human Rights (Manchester,1973), at p.12.
    198Ahmed v. United Kingdom (1998)29E.H.R.R.1(para.61).
    199翁岳生:《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200徐健:《近代普鲁士官僚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224-225页。
    201在本文第四章讨论。
    202Rollenfitsch,ebenda.转引自蔡震荣:《行政法基本理论与基本人权之保障》,(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25页。
    203法治斌:《人权保障与司法审查——宪法专论(二)》,洪美华发行,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月版,第292-293页。
    204John Witte Jr.“That Serpentine Wall of Separation”, Michigan Law Review101(2003):1869-1905.
    205淳于淼泠:《宪政制衡与日本的官僚制民主化》,商务印书馆2007年12月第1版,第136页。
    206淳于淼泠:《宪政制衡与日本的官僚制民主化》,商务印书馆2007年12月第1版,第303页。
    207对于公职人员双重身分行为之维度,在本章第三节予以深入讨论。
    208笔者认为,在人权代际理论中,所谓集合主体,可视为“个人的亚型或展开形态”,或者,作为人权的行使方式。
    209张千帆主编:《宪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第147-148页。
    210【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56页。
    211周永坤:《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第213页。
    212张恒山:《试论法律规范的构成》,载《当代法学》1988年第3期。
    213杨建国:《中国官员财产申报入法:必要与可能》,载于《行政论坛》,2010年第1期。
    214王美文:《当代中国政府公务员责任体系及其实现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76页。
    215王美文:《当代中国政府公务员责任体系及其实现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76页。
    216参见本文导论部分。
    217Jeremy Waldron, Theories of Right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另见【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七、十二章。
    218郑成良:《权利本位说》,载《政治与法律》,1989年第4期。
    219参见本文第一章“克减理据”部分的论述。
    220何志鹏:《权利本位理论:语境、局限与价值》,载于《人权研究》第九卷,徐显明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第11页。
    221郑成良:《权利本位说》,载《政治与法律》,1989年第4期。
    222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506-507页。
    223郑成良:《权利本位论—兼与封曰贤同志商榷》,载《中国法学》,1991年第1期。
    224法国公务员法分为三篇,于1984年颁布。“关于公务员权利和义务的1983年6月13日第83-839号法律”,该法律除第三十一条外,构成国家和领土单位公务员法的第一篇;其它两篇分别是关于国家公职和地方公职的法律规定。
    225《日本国家公务员法》共计四章一百一十一条,四章节依序为,总则、中央人事机关、职务标准、法则。有关勤务身分、惩戒、保障部分属于“职务标准”。《日本国家公务员法》与《日本地方公务员法》合称“日本公务员法”。
    226《德国联邦公务员法》总计二百零二条,其中规定公务员权利的有十七条,义务条款二十一条。权利条款除明确结社权外,其它为勤务权利。
    227淳于淼泠:《宪政制衡与日本的官僚制民主化》,商务印书馆2007年12月第1版,第27页。
    228蔡震荣:《行政法基本理论与基本人权之保障》,(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3页。
    229徐健:《近代普鲁士官僚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229页。
    230张恒山:《义务先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231【日】真锅俊二:《现代日本的改革和伦理以政治伦理和公务员为中心》,载《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232淳于淼泠:《宪政制衡与日本的官僚制民主化》,商务印书馆2007年12月第1版,第304页。
    233淳于淼泠:《宪政制衡与日本的官僚制民主化》,商务印书馆2007年12月第1版,第305页。
    234参阅《国外公务员惩戒规定精编》,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4月版,目录部分。
    235徐贲:“几本关于伦理的书”,引自2005年1月5日《南方周末》,第15版。
    236【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1988年3月第1版,第105页。
    237周奋进:《转型期的行政伦理》,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年版,第259页。
    238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81页。
    239淳于淼泠:《宪政制衡与日本的官僚制民主化》,商务印书馆2007年12月第1版,第307页。
    240林全发:《评估公务人员行政中立法之禁止行为对公务人员基本权利之影响》,载于《文官制度季刊》第2卷第4期,2010年10月,第144页。
    241“Inherent Dignity of the Human Person”在公约中文译本中表述为“人身的固有尊严”,笔者在此将其译为“人格所固有的尊严”,以强调person语词所意涵的人格单数与不可复制性。
    242通常源于自然权利观念的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被视为第一代人权,具有社会主义、社群主义特征的经济和社会权利为所谓的第二代人权,而发展权、环境权则是第三代人权。夏勇认为,无论权利体系有怎样的发展,都丝毫不意味着晚近出现的权利比早先的权利更重要。早先的权利通常是更基本、更可靠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权利发展方面的代际说是难以成立的。参见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序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243Manfred Nowak, U. N.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CCPR Commentary, N. P. Engel Publisher,!993,pp.33-36.
    244黄金荣:《司法保障人权的限度——经济和社会权利的可诉性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第115-122页,283-314。
    245黄金荣:《司法保障人权的限度——经济和社会权利的可诉性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第18页。
    246Louis Henkin,“Economic-Social Rights as ‘Rights’: A United States Perspective”, Human Rights Law Journal,Vol.2,1981, pp.223-235.
    247Richard L. Siegel,“Socioeconomic Human Rights: Past and Future”, Human Rights Quarterly, Vol.7,1985, p.85.
    248Carl Wellman, Welfare Rights, Rowman and Littlefield,1982, p.21-41.
    249【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林浩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该书将生存权与社会权交替使用。另可参见黄金荣:《司法保障人权的限度——经济和社会权利的可诉性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第19页。
    250【瑞典】格德门德尔·阿尔弗雷德松、【挪威】阿斯布佐恩·艾德编《世界人权宣言:努力实现的共同标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93页。
    251Asbj rn Elide, Culture Rights as individual Human Rights, in Asb rn Eide, Catarina Krause&Allan Rosas,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A Textbook, Hague: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1, p.289.
    252General Comments15, by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Committee,2002, in HRI/GEN/1/Rev.6,12May,2003.
    253Krzystof Drzewicki, The Rights to work and the Rights in Work, in Asb rn Eide, Catarina Krause&Allan Rosas,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A Textbook, Hague: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1, pp.227-228.
    254黄金荣:《司法保障人权的限度——经济和社会权利的可诉性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第22页。
    255Neil MacCormick, Rights, Claims and Remedies, Law and Philosophy, Vol.1,1982, p.345.
    256参见本章第三节“具体权益克减”部分之叙述。
    257【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林浩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258Standards of Ethical Conduct for Employees of the Executive Branch, United States Office of Government Ethics,1999.
    259【日】第鸟饲信成:《日本公务员法》,曹海科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11月。
    260【法】里维罗:《法国行政法》,鲁仁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1月版。
    261Matthew Craven,“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ESC Rights”, in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Internship Program,Circle of Rights,2000, p.34. Richard L. Siegel, Socioeconomic Human Rights: Past and Future, Human Rights
    262Quarterly, Vol.7, No.3,1985.Henry Shue, Subsistence, Affluence and U.S. Foreign Policy, Second Edi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6. pp.13-87.
    263Henry Shue, Subsistence, Affluence and U.S. Foreign Policy, Second Edi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6. p.24.
    264【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第2章第11节、第6章第51-52节。
    265Maurice Cranston, Human Rights, Real and Supposed, in D.D. Raphael (ed.), Political Theory and the Rights of Man,Bloomington and Lond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67, pp.43-53.有关切实可行性标准、普遍性标准、至关重要性标准之学理评述参见黄金荣:《司法保障人权的限度——经济和社会权利的可诉性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第35-56页。
    266【英】佛里德里希·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二、三卷),邓正来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4-185页。
    267何怀宏:《公平的正义——解读罗尔斯的<正义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9-80页。
    268D.D. Raphael, Human Rights, Old and New, in D.D. Raphael (ed.), Political Theory and the Rights of Man,Bloomington and Lond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67, pp.65-66.
    269Peter Jones, Right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152-153.
    270【美】J.范伯格《自由、权利和社会正义——现代社会哲学》,王守昌、戴栩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8页。
    271James W. Nickel, Making Sense of Human Rights: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on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Right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7, p.45.
    272Jack Donnelly, Universal Human Rights in Theory and Practice,2Editi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3, p.29-31.
    273Neil MacCormick, Rights, Claims and Remedies, Law and Philosophy, Vol.1,1982, p.345.
    274Maurice Cranston, What are Human Rights? London: The Bodley Head,1973, pp.4-6and p.19.
    275黄金荣:《司法保障人权的限度——经济和社会权利的可诉性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第71页。
    276Robert Alexy, A Theory of Constitutional Right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p.336.转引自黄金荣:《司法保障人权的限度——经济和社会权利的可诉性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第72页。
    277黄金荣:《司法保障人权的限度——经济和社会权利的可诉性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第79-80页。
    278Peter Jones, Right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159.
    279【美】J.范伯格《自由、权利和社会正义——现代社会哲学》,王守昌、戴栩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1页。
    280【美】J.范伯格《自由、权利和社会正义——现代社会哲学》,王守昌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第141页。
    281Jack Donnelly, Universal Human Rights in Theory and Practice,2d Editi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3, p.30.
    282Carl Wellman, An Approach to Rights: Stud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w and Moral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7, p.3.
    283Peter Jones, Right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159.
    284【瑞典】格德门德尔·阿尔弗雷德松、【挪威】阿斯布佐恩·艾德编:《〈世界人权宣言〉:努力实现的共同标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第593页。
    285高桥贞三:《公务员劳动权》,载于《行政法讲座》,第248页。转引自周世珍:《公务人员保障制度之理论与实际》,台北大学法学学系2001年博士论文,第76页。
    286【日】芦部信喜:《宪法》,李鸿禧译,月旦出版社,1995年1月初版,第247页。
    287【日】芦部信喜:《宪法从说》,信山社,1995年版,第87页、第94页。转引自周世珍:《公务人员保障制度之理论与实际》法学学系2001年博士论文,第76页。
    288Vgl. Fritjof Wagner, Beamtenrecht,4Aufl.1994, S.207; Erwin Weisshaar, Beamtenrecht,3Aufl.1989, S.122.转引自曹俊汉:《公务员协会组织与功能之研究》,“铨叙部”,1995年8月,第16页。
    289Vgl. Wager, Fn.24, S.207.转引自曹俊汉:《公务员协会组织与功能之研究》,“铨叙部”,1995年8月,第16页。
    290【日】芦部信喜:《宪法》,李鸿禧译,月旦出版社,1995年1月初版,第112页。
    291周世珍:《公务人员保障制度之理论与实际》,台北大学法学学系2001年博士论文,第76页。
    292参见本章“权利称谓及其范畴”涉及工作权之部分中,对自由从业权之定义以及与工作权之关联关系。
    293此权利又可细分为薪酬请求权、保险金请求权、退休金请求权等;可参见陈爱娥:《公务员之操守与利益回避问题的现代问题》,载于《月旦法学》1996年11月第18期,第7-8页。又可谓之生活待遇权、薪酬福利保险权、社会保障权等;可参见薛立强、杨书文编著:《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180-194页。
    294一般认为,经济罢工权属于团体交涉权、团体争议权之范畴;有见解认为,集体劳动权可以分类为:经济结社权、团体交涉权与团体争议权。参见黄程贯:《劳动法》,空中大学出版,1997年修正再版,第149页以下。此类称谓另见薛立强、杨书文编著:《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16-17页。
    295吴庚:《行政法之理论与实用》,三民书局,1999年6月增订5版,第200页。
    296Standards of Ethical Conduct for Employees of the Executive Branch, United States Office of Government Ethics,1999.
    297陈德禹:《文官行政中立的理论与实际》,载于“铨叙部”编印之《行政管理论文选辑》第七辑,1993年,第235-366页。转引自江岷钦:《行政中立的理论与实务》,2009年研究查勘复印资料,原文11页以下。版权等事项不详。
    298布什总统(G. Bush)颁布之命令。此项命令要求全体行政公职人员遵行“伦理操守之原则”(Principles of EthicalConduct),该命令于1993年2月正式生效,适用至今。一般认为,此命令原则是以1978年《政府伦理法》(Ethicsin Government Act of1978)为基础的。
    299F.F.Redly, British Civil Service and Politics, Parliamentory Affairs;1983Autumn Vnl.3.
    300Bellone C, The Public Interest Dialogue: Discussing the Public Good in Space and Time, Administrative Theory andPractice16(2),223-233,1994.
    301《日本国宪法判例》(台湾译本第7辑),1984年4月,42页。
    302原载《法国公法典》1986年版,舒适译,李泽锐校,2009年研究查勘复印资料。
    303参见本文克减理据部分之公法契约基本伦理部分论述。笔者认为,基于代理权人地位,因处置、分配、治理公共利益与资源所获得之平均正当利益不得高于授权人平均综合收益。此外,从事服务治理之代理人角色近似经济社会学之“服务管家”角色,提供技术和勤务能力一般处于社会中等偏上之水平;代理权人角色具有人合性质,代理活动存在相对稳定性。因此,公职人员概括薪酬在高水准技术资本竞争社会中可略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并相当于中位数,社会保障水平可略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有理论探讨可佐证笔者这一见解,参见谢延浩、孙剑平:《我国公务员薪酬的伦理困境与突围路径》,载于《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304美国2007年5月25日生效的《最低工资法案》(Fair Minimum WageAct)规定了三个阶段的最低工资标准。公职人员与私企等其它劳动者执行联邦同一最低工资标准。根据美国政府2009年12月23日向社会正式公布的2010年美国各级公务员的工资标准,新工资标准从2010年1月1日开始执行,各级工资统一比2009年上调1.5%。注意,这不是加薪,而是通货膨胀因素需要进行的年度微调。2008年,美国公务员的封顶工资是191300,数据显示,美国公务员的最高工资和最低工资都低于私企。2008年,美国政府公务员的工资在全国平均工资42270美元附近的是8至9级,共15个工资级别。每年公务员工资的涨幅低于私企,这使得公务员工资与私企的差距越拉越大。审计总署通过对全国60个大城市的数据分析,结论是,私企在90%的时间里的工资要比公务员高,有时甚至高出一倍多,平均高出10%左右。参阅贺军:《中美公务员工资制度比较》,FT中文,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0212?page=2,2011年8月19日发布。
    305【日】荒木尚志:《日本劳动法》,牛志奎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第23页。
    306Reinhart Koselleck, Preussen zwischen Reform und Revolution (《改革和革命之间的普鲁士》),Stuttgart1981,s.172.
    307徐健:《近代普鲁士官僚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1页。
    308徐健:《近代普鲁士官僚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81页。
    309Hans Hattenhauer, Geschichte des Beamtentums, s.176.转引自徐健:《近代普鲁士官僚制度研究》,第100页。
    310蔡震荣:《行政法理论与基本人权之保障》,台湾五南出版公司,1999年5月第2版,5-15页。
    311【日】荒木尚志:《日本劳动法》,牛志奎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第23页。
    312林全发:《评估公务人员行政中立法之禁止行为对公务人员基本权利之影响》,载于《文官制度季刊》第二卷第四期,2010年10月,第138页。
    313强红娟:《罢工权立法研究》,万方数据库,2009年6月收录。
    314源于中国《公务员法》释义之第五十三条第一项解释中引证部分,中顾法律网法规解读频道,2009年9月刊登。另参见法制网首页>2010>第十一版,2011年1月18日发布内容。镜像标题“公务员罢工:各国规定皆不同”。
    315源于中国新闻网,转自新华网>新华国际>正文。镜像检索关键词建议:美国、奥克兰、大罢工。访问链接参考: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11/03/c_122233583.htm,
    316英国议会公布的2008年1月9日讨论内容表明,修正案主要是重新引入工党曾废止的《刑事司法和公共秩序法》的禁止监狱管理人员罢工的第127条规定,并对这个条款进行了一些修订。新修正案对监狱管理人员行业行动有所放松,但仍严格禁止罢工行为。参见王志亮:《“狱卒”罢工英国立法》,载《检察风云》,2008年第5期。
    317【日】第鸟饲信成:《日本公务员法》,曹海科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11月,第68页。
    318《日本国宪法判例》(台湾译本第7辑),1984年4月,42页。
    319《日本国宪法判例》(台湾译本第4辑),1983年5月,191页。
    320日本国宪法规定劳动权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团结权、团体交涉权、团体行动权(争议权)被称为“劳动三权”,受到宪法保护。团结权即劳动者组成工会的权利,团体交涉权指工会与资方交涉的权利,团体行动权主要是指劳动者罢工的权利,又被称为罢工权。现在日本公务员享有三权中的团结权。参见张超:《日拟出台公务员制度改革方案——公务员是否有罢工权成焦点》,载《法制日报》,2011年1月18日,第11版“环球法治”。
    321蔡震荣:《行政法理论与基本人权之保障》,台湾五南出版公司,1999年5月第2版,第276页以下。
    322原载《法国公法典》1986年版,舒适译,李泽锐校,2009年研究查勘复印资料。
    323为抗议政府的做法,在法国八大公务员联合会号召下,包括教师、护士、邮政雇员、民航雇员、气象预报员、税务人员在内的上百万公务员20日发起24小时罢工,要求政府提高他们的工资收入,并抗议萨科齐提出的公务员裁员计划。包括教师、邮政、电信等系统的公职人员在法国西部的城市雷恩举行罢工。
    324参阅互联网词条:2010年法国罢工。
    325集体劳动权之概念,一般指涉经济结社、团体交涉、组织或参与经济罢工的权利。图表信息主要源自周世珍:《公务人员保障制度之理论与实际》,台北大学法学学系2001年博士论文,第75页。
    326参阅《国外公务员惩戒规定精编》,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4月版,第1页。
    327彼特·乔纳斯认为,我们离与人的生存相联系的稳定核心需要越远越接近一个宽泛的基本需要概念。经济和社会权利正是这样一个概念。见Peter Jones, Rights, New York: ST. Martins’s Press,1994, pp.152-153.转引自黄金荣:《司法保障人权的限度——经济和社会权利可诉性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第46页。该书作者同时引述了斯托利亚之观点(见66页):权利与需要密切关联——权利可以被主张、被要求或者对此进行坚持。虽然权利并不直接等同于需要,然而可要求性是新型权利的内在基因。这亦是经济和社会权利,这一较为新型的权利的重要特点。
    328Neil MacCormick,“Rights, Claim and Remedies”, Law and Philosophy, Vol.1,1982, p.345.
    329章志远:《行政法上的公民拒绝权研究——以人权的三种存在形态理论为分析视角》,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5月第3期。
    330参见本文第七章“中国之相关问题”之探讨,189页以下。
    331Plato, Republic, Vol.5th, pp.456-470.
    332【美】Stephen Macedo:《Liberal Virtues(自由主义美德)——自由主义宪政中的公民身份、德性与社群》,马万利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11月版,第124页。
    333Benjamin Constant,“The Liberty of the Ancients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Moderns: Speech Given at the AtheneeRoyal in Paris”, Political Writings, Biancamaria Fontana (Cambridge,1988),310-311.转引自【美】Stephen Macedo:《Liberal Virtues(自由主义美德)——自由主义宪政中的公民身份、德性与社群》,马万利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11月版,第10页。
    334杜承铭:《论表达自由》,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3期。
    335【英】J·B·伯里:《思想自由史》,宋桂煌译,余星校,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1页。
    336Ahmed v. United Kingdom(1998), Morissens v. Belgium, Haseldine v. United Kingdom, H v. Austrlia, Engel V.Netherlands(1976).参阅陈欣新:《表达自由的法律保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2页。
    337Wingrove v. United Kindom,(1997)24E. H. R. R.1; Judgment of November25th,1996R. J. D.1996-V (para.58).
    338参阅本文第一章第二节“场所关系”。
    339Comm.Rep.(1984)6E.H.R.R.519(para.88). Judgment of Court at (1986)9E.H.R.R.328.
    340【德】康德:《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何兆武译,载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年11月第1版,第22页。
    342Mǘller v. Switzerland (1988)13E.H.R.R.212(para.30).
    343【英】约翰·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3月第1版,第12页。
    344以上菲律宾、尼泊尔之公职人员规定来源:《国外公务员惩戒规定精编》,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234页。
    345Saia v. New York,334U.S.558, S.Ct.1148,92L.Ed.1574(1948).
    346Alexander Meiklejohn, Free Speech and Its Relation to Self-government, New York: Harper&Brothers Publishers,1948.
    347参见本文第二章第三节论述,亦可参考本文第一章第一节第二点。
    348Schenck v. United States at52,395.Ct. at249.63L. Ed. at473-474(1919).
    349【美】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表达自由的限度》,侯健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51页。
    350Frantz, The First Amendment in the Balance,71Yale L.J.1424,1440-1443(1962).
    351Connick v. Myers,461U.S.138(1983).
    352Parker v. Levy,417U.S.733(1974).
    353蔡震荣:《行政法理论与基本人权之保障》,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5月第2版,第23页。
    354Rollenfitsch, ebenda. Staupe, a.a.O, S.106.以上判决转引自蔡震荣:《行政法与基本人权之保障》,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5月第2版,第25页,84-85页。
    355Glasenapp v. Germany (1986)9E. H. R. R.25at47, Koseik v. Germany (1986)9. E. H. R. R.328at343.此两案件与另一Vogt案件之间时值80年代末政治季候风云钜变,意味着德国政府在早期两个案件中的理由无法维持。
    356【奥】欧文·修斯:《公共管理导论》,彭和平、周明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7页。
    357淳于淼泠:《宪政制衡与日本的官僚制民主化》,商务印书馆2007年12月第1版,第253页。
    358许志雄:《日本公务员之人权状况》,载台湾《宪政思潮》第74期,1986年6月,59页。
    359日本国宪法判例译本第2辑(台湾译本),1983年2月,184页。
    360蔡震荣:《行政法与基本人权之保障》,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5月第2版,第53页。
    361【英】克莱尔·奥维,罗宾·怀特:《欧洲人权法原则与判例》,何志鹏、孙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第279页。
    362Handyside v. United Kingdom, Judgment of7December1976, Series A, No.24;(1979-80)1EHRR737, pafa.48.
    363【美】欧文·M.费斯:《言论自由的反讽》,刘擎、殷莹译,新星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14-15页。
    364【美】凯斯·R.桑斯坦:《偏颇的宪法》,宋华琳译,毕竞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第241页。
    365《荀子·卷九·王制》。
    366MacIntyre, After Virtue,245.转引自【美】Stephen Macedo:《Liberal Virtues(自由主义美德)——自由主义宪政中的公民身份、德性与社群》,马万利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11月版,第16页。
    367Michael Sandel, Liberalism and the Limits of Justice,(Cambridge,1982),182.
    368Devlin, Enforcement, p.10.
    369【法】托克维尔:《论美国民主》(下),董国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636-637页。
    370见Barthod v. Germany, Judgment of23March1985, Series A, No.90;(1985)7EHRR383.关于兽医外科,判决第60-61段。转引自【英】克莱尔·奥维,罗宾·怀特:《欧洲人权法原则与判例》(第三版),何志鹏、孙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第293页。
    371刘培锋:《结社自由及其限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195页。
    372Gitow v. N. Y.,268U. S.652,1925(Holmes, J., dissenting opinion)
    373张新宝:《名誉权的法律保护》,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第10页。
    374侯健:《表达自由的法理》,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12月第1版,162页。
    375陈泽宪主编:《<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批准与实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第430页。
    376王名扬:《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31页。
    377潘小娟:《法国行政体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208页。
    378【日】佐藤幸治:《结社自由的法律性质及其制约》,张允起译,载于《结社:理论与实践》,【英】阿米·古特曼等著,吴玉章、毕小青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1版,第87页。
    379La Follette Act of1912.
    380刘俊生:《公共人事管理比较分析》,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247-248页。
    381刘俊生:《公共人事管理比较分析》,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245页。
    382张学仁主编:《香港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88页。
    383徐继强:《宪法权利衡量研究》,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2009年博士论文,周永坤教授指导;第21页。
    384Gitow v. N. Y.(1925), Del Jonge v. Orgon(1937).
    385陆润康:《美国联邦宪法论》(简体版),书海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344页。
    386Barley v. Richardson. Justice Clark took no part in the consideration or decision of the case.
    387See Chief Justice Vinson’s opinion as the following.
    388Wieman v. Updegraff,344U.S.183(1952)
    389黄达强:《各国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22页。
    390【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28页。
    391Takis Tridimas, Proportionality in Community Law: Searching for Appropriate Standard of Scrutiny, in Evelyn Ellis(ed.), the Principle in the Law of Europe, Hart Publishing,1999.
    392David Law, Generic Constitutional Law,89Minn. L. rev.696(2005).
    393Robert Alexy: A Theory of Constitutional Rights, Translated by Julien Rive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394Pieter van Dijk&G.J.H. van Hoof,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Eu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 Springer,1998,p.81.
    395BverfGE16194(201)(1963).
    396【美】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表达自由的限度》,侯健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第67-68页。
    397【法】托克维尔:《论美国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版,第216-218页,329-330页。
    398陈泽宪主编:《<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批准与实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第437页。
    399邱小平:《表达自由——美国第一修正案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535页。
    400【美】斯图尔特·怀特:《自由主义国家中的工联主义》,王雪梅译,载于《结社:理论与实践》,【英】阿米·古特曼等著,吴玉章、毕小青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11月第1版,第277页。
    401【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第321页。
    402【英】罗纳德·哈里·科斯:《社会成本问题》,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派译文集》,三联书店,1994年第1版,第4页。
    403【美】彼得·德·马尼弗:《权利、理由和结社自由》,邹利琴译,载于《结社:理论与实践》,【英】阿米·古特曼等著,吴玉章、毕小青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11月第1版,第278页。
    404【美】威廉·A·盖尔斯敦:《自由多元主义——政治理论与实践中的价值多元主义》,佟德志、庞金友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57页。
    405李龙、夏立安:《论结社权》,载《法学》1997年第12期,第6页。
    406Gavin Drewry&Tony Butcher, The Civil Service today, Wiley-Blackwell, london (1992) p.152.
    407【德】克里斯蒂安·托姆夏特:《结社问题》,蒋小红译,载于《结社:理论与实践》,【英】阿米·古特曼等著,吴玉章、毕小青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1版,第41页。
    408United States v. Robel,389U.S.258(1967).
    409[德]克里斯蒂安·托姆夏特:《结社问题》,蒋小红译,载阿米·古特曼等:《结社:理念与实践》,吴玉章、毕小青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1版,第42页。
    410App.11603/85, Council of Civil Service Unions and others v. United Kingdom,20January1987,(1987)50DR228.
    411Vogt v. Germany (App.17851/91), Judgment of26September1995,(1996)21EHRR205.
    412Rekvenyi v. Hungary (App.25390/94), Judgment of20May1999,(2000)30EHRR519.
    413Ahmed and Others v. the United Kingdom,(App.22954/93), Judgment of2September1998,(2000)29EHRR1.引注408、410-413涉及案例评述之中文译本可见于陈欣新:《表达自由的法律保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第100-109页。
    414周世珍:《公务人员保障制度之理论与实际》,台北大学法学学系2001年博士论文,第66页。
    415台湾地区“行政中立”主体范畴将司法人员、法定机关任用或派用之专任人员及公立学校兼行政职务之教师和公立学术研究机构全体研究人员涵括于内,并认为军人之中立标准应远高于一般公务人员。参见《公务人员行政中立法Q&A专辑》,台湾地区“铨叙部”编制,2009年7月。另参见论述,林全发:《评估公务人员行政中立法之禁止行为对公务人员基本权利之影响》,载于《文官制度季刊》第2卷第4期,2010年10月,第144页。笔者认为,谓之“公务中立”较为妥当。
    416庞德将法益分为三大类:个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庞德所强调的利益是在三个不同名义之下的主张、要求和愿望,而不是截然分立的独立利益;从不同的角度,此利益可以作为不同的名义看待。参见【美】庞德:《法理学》(第三卷),廖德宇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9-20页。
    417笔者曾将“关涉个人尊严权益之克减”中涉及隐私、名誉权益的一部分观点预先发表于学术刊物,现已对相关文字重新梳理,对主要观点予以调整和修改,并对本章内容有大量的增补。参见郑刚:《公职人员人格尊严权克减之衡量——人权语境中的名誉与隐私》,载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418有学者将人的尊严作为宪法上的一项宣示性规定对待,有学者将人的尊严视为法律的基本原理或最高价值或根本原则,更有学者将人的尊严视为人权或基本权或具体权利。参见胡玉鸿:《“个人”的法哲学叙述》法学方法与法律人(第二卷),第150-154页。
    419胡玉鸿:《“个人”的法哲学叙述》法学方法与法律人(第二卷),第155页。
    420陈慈阳:《宪法学》,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第2版,第493页-494页。
    421申转引自蔡维音:《德国基本法第一条“人性尊严”规定之探讨》,载《宪政时代》第18卷第1期(1992.7)。参见胡玉鸿:《“个人”的法哲学叙述》法学方法与法律人(第二卷),第154页。
    422参见张道义译注,2008:44。转引自林全发《:评估公务人员行政中立法之禁止行为对公务人员基本权利之影响》,载于《文官制度季刊》第2卷第4期,2010年10月,第128页。
    423林全发:《评估公务人员行政中立法之禁止行为对公务人员基本权利之影响》,载于《文官制度季刊》第2卷第4期,2010年10月,第129-133页。
    424王泽鉴:《人格权保护的课题与展望——人格权的性质和构造:精神利益与财产利益的保护》,载于《人大法律评论》2009年第1期,第52页。
    425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490页,可参阅张新宝之观点。
    426可参阅Leuge, Die Entwicklung des Personlichkeit-rechts im19Jahrhundert, Bielefeld,1962, S.27ff.; Scheyhing,Zur Geschichte des Personlichkeits-rechts im19Jahrhundert, AcP158(1959/1960),503ff.转引自王泽鉴:《人格权保护的课题与展望——人格权的性质和构造:精神利益与财产利益的保护》,载于《人大法律评论》2009年第1期,第53页。
    427孙莉:《人的尊严与国家的修为》,载于《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第123页。
    428陈汉章:《人身权》,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19页。
    429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479页。
    430李鸿禧:《宪法与人权》,发行人:李鸿禧,1995年3月8版,第482页。
    431王泽鉴:《人格权保护的课题与展望——人格权的性质和构造:精神利益与财产利益的保护》,载于《人大法律评论》2009年第1期,第56页。
    432Melvin v. Reid (1931).C.
    433魏振瀛:《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662页。
    434王泽鉴:《人格权保护的课题与展望——人格权的性质和构造:精神利益与财产利益的保护》,载于《人大法律评论》,2009年第1期,第58页。
    435王泽鉴:《人格权保护的课题与展望——人格权的性质和构造:精神利益与财产利益的保护》,载于《人大法律评论》,2009年第1期,第63页。
    436Haelan Laborato-ries v. Topps Chewing Gum, Inc.(1953)
    437Melville Nimmer, The Right of Publicity,19Law&Contemporary Problems203,1954.
    438Zacchini v. Scripps-Howard Broadcasting Co.(1977)
    439McCarthy, The Right of Publicity and Privacy, Vol. I, West Group,1999,1.1.
    440德国联邦宪法法院1983年12月15日所作成“人口普查法判决”之全文(BverfGE65,1),转引自李震山:《人性尊严与人权保障》,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1月修订再版,第277页。
    441李震山:《人性尊严与人权保障》,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1月修订再版,第277页。
    442李震山:《人性尊严与人权保障》,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1月修订再版,第281页。
    443【日】芦部信喜:《宪法》,李鸿禧译,月旦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132-135页。
    444李建良:《基本权利理论体系之构成及其思考层次》,载于《人文及社会科学集刊》第九卷第一期(97/86/3),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第39-83页。
    445对这一问题主要争论的主要观点,参见莫江平、陆幸福:《知情权厘定与性质分析》,载《郑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447【日】芦部信喜:《现代人权论——违宪判断的基准》,有斐阁,1984年,第397页。
    448此项功能相当于G. Jellinek所谓人民在国家中享有积极地位(Status Positivus德语),亦即对国家有所请求(Jellinek,1979:87,114f.)。
    449消极地位是指居于被请求之地位,实质是义务地位。国家须以积极履行义务而适应人民请求、保障此权利。(Jellinek,1979:124)。
    450台湾“司法院”大法官释字第364号解释中所指“平等接近国家资讯使用传播媒体”之权利,意即国家有用媒体之权利,公众亦有此权利。进而言之,国家资讯通过媒体公开,公众通过媒体表达意见。笔者于此处,引用此解释藉以说明,于资讯时代,惟有增强信息平等对流,方有真正资讯自由与批评监督之权利。
    451【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琛译,商务印书馆,1982,第154页。
    452参见吴庚(2004:305)、李惠宗(2006:341-345)。转引自林全发:《评估公务人员行政中立法之禁止行为对公务人员基本权利之影响》,载于《文官制度季刊》第2卷第4期,2010年10月,第128页。
    453【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29页。
    454【捷克】瓦茨拉夫·哈维尔:《哈维尔文集》,《给胡萨克的公开信》,崔卫平译,2003年,48-49页。
    455李步云:《信息公开制度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333页。
    456程洁:《宪政精义:法治下的开放政府》,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50页。
    457杨海坤主编:《宪法基本权利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163页。
    458《国外公务员惩戒规定精编》,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3页。
    459《国外公务员惩戒规定精编》,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60页。
    460《国外公务员惩戒规定精编》,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56页。
    461《国外公务员惩戒规定精编》,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48页。
    462苏兆勇:《论侵害名誉权行为的认定》,载于《新学术》2008年第2期,第23页。
    463王辉:《从憎恨性言论的法律规制看欧美表达自由之新发展》,河北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第12页。
    464New York Times v. Sullivan,376U.S.254,84S.Ct.710,11L.Ed.2d686.
    465Dan B. Dobbs&Paul T. Hayden, Torts and Compensation (Third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1997, p917.
    466孙莹:《美国传媒人的法律读本——记者如何保护自己的权利》,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第53页。
    467Dan B. Dobbs&Paul T. Hayden, Torts and Compensation (Third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1997, p918.
    468Whitney v. California274U.S.357,357-376,47S.Ct.641,648,71L.Ed.1095.
    469Dan B. Dobbs&Paul T. Hayden, Torts and Compensation (Third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1997, p918.
    470胡田野:《新闻媒体与公共人物名誉权纠纷的裁判——美国判例法的发展及其启示》,载于《法律适用》2008年第9期。
    471Dan B. Dobbs&Paul T. Hayden, Torts and Compensation (Third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1997, p920.
    472Curtis Publishing Co. v. Butts,388U.S.130,87S. Ct.1975,18L. Ed.2d1094(1967)
    473Gertz v. Robert Welch, Inc. Edward J. Kionka, Torts.(美国法精要影印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90页。
    474Dun&Bradstreet, Inc. v. Greenmoss Builders, Inc.
    475Kristian D. Whitten, The Economics of Actual Malice: A Proposal for Legislative Change to the Rule of New YorkTimes V. Sullivan32Cumb. L. Rev.519(2001/2002)
    476Kristian D. Whitten, The Economics of Actual Malice: A Proposal for Legislative Change to the Rule of New YorkTimes V. Sullivan32Cumb. L. Rev.519(2001/2002)
    477O’Connor v. Ortega (1987)480U.S.709.(有关评述之中文译本参见【美】罗森布鲁姆等:《公共管理与法律》,张梦中等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189-190页。)
    478【美】罗森布鲁姆等:《公共管理与法律》,张梦中等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189-190页。
    479National Treasury Employees Union v. Von Raab (1989).489U.S.656.
    480【美】罗森布鲁姆等:《公共管理与法律》,张梦中等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190页。
    481李震山:《人性尊严与人权保障》,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1月修订再版,第305页。
    482李震山:《人性尊严与人权保障》,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1月修订再版,第306页。
    483李震山:《人性尊严与人权保障》,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1月修订再版,第306页。
    484蔡英文:《政治实践与公共空间:阿伦特的政治思想》,新星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第11页。
    485Ruth Gavison, Privacy and the Limits of Law, Yale Law Review89,1980, p.456.
    486许育典:《法治国与教育行政——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核心的教育法》,台北:《高等教育》,2002年5月,初版,第438页。
    487Evans,C., Freedom of Religion under the 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 (Oxford,2001).
    488【英】威廉·布莱克斯通:《英国法释义》第1卷第1章;转引自T. R. S.Allan, Law, liberty, and Justice-the legalFoundations of British Constitutionalism (《法律、自由与正义——英国宪政的法律基础》),成协中、江菁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1页。
    489Vgl. Horst Dreier (Hrsg.), Grundgesetz-Kommentar, Bd. I, Tübingen1996, S.296ff.转引自许育典,周敬凡,《论宪法上的宗教自由》,载于《成大宗教与文化学报》第二期,2002年12月,第55页。
    490Vgl. Axel Frhr. Von Campenhausen, Staatskirchenrecht,3. Aufl., Müchen1996, S.60ff.转引自许育典,周敬凡,《论宪法上的宗教自由》,载于《成大宗教与文化学报》第二期,2002年12月,第55页。
    491Dahlab v. Switzerland (App.42393/98), admissibility decision of15February2001.
    492App.2299/64, Grandrath v.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Report of Commission,12December1966; Decision ofCommittee of Ministers,29June1967,(1967)10Yearbook626; App.5591/72, X v. Austria,2April1973(1973)43CD161; App.7705/76, X v.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5July1977(1978)9DR196.
    493Buscarini and Others v. San Marino (App.24645/94), Judgment of18February1999;(2000)30EHRR208.
    494Kokkinakis v. Greece, Judgment of25May1993, Series A, No.260-A;(1994)17EHRR397, para.31.
    495Campbell and Cosans v. United Kingdom, Judgment of25February1982, Series A, No.48;(1982)4EHRR293,para.36.
    496App.7050/75, Arrowsmith v. United Kingdom,12October1978,(1980)19DR5.
    497Kokkinakis v. Greece, Judgment of25May1993, Series A, No.260-A;(1994)17EHRR397, para.31.
    498Brian Tierney, Religious Human Rights: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n John Witte Jr. and Johan D. Van der Vyver, eds.,Religious Human Rights in Global Perspective: Religious Perspectives (1996),17-45.转引自John Witte Jr., Religionand the American Constitution Experiment (《宗教与美国新政经验》),宋华琳译,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1月第1版,第53页。
    499Virginia Bill of Rights (1776), Art16.
    500Virginia Ratifying Convention (June12,1788), in Elliot, ed., Debates,3:113-114; Madison, Papers,11:130-131;
    501Anson P. Stokes and Leo Pfeffer, Church and State in the United States, rev. ed.(1975),61.John Mellen, The Great and Happy Doctrine of Liberty (1795),17-18; Amos Adams, Religious Liberty an InvaluableBlessing (1768),39-40,45-46; A Manual of Religious Liberty,3d ed.(1767).
    502John Witte Jr., Religion and the American Constitution Experiment (《宗教与美国新政经验》),宋华琳译,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1月第1版,第53页。
    503Williams, Essential Rights and Liberties,42; John Lathorp, A Discourse on the Peace (1784),29; Hugh Fisher, TheDivine Right of Private Judgement, Set in a True Right, repr, ed.(1790).
    504John Leland, The Rights of Conscience Inalienable (1791), in Sandoz, ed., Political Sermons,1079,1085; IsraelEvans, A Sermon Delivered at Concord, Before the Hon. General Court of the State of New Hampshire at the AnnualElection (1791), in ibid.,1057,1063ff.
    505John Mellen, The Great and Happy Doctrine of Liberty,17.
    506John Mellen, The Great and Happy Doctrine of Liberty,18.
    507John Witte Jr., Religion and the American Constitution Experiment (《宗教与美国新政经验》),宋华琳译,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1月第1版,第58页。
    508Schwartz, Der Begriff Exercitium Religious Privatum,502ff.转引自John Witte Jr., Religion and the AmericanConstitution Experiment (《宗教与美国新政经验》),宋华琳译,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1月第1版,第58页。
    509Madison, Memorial, para.1; Levi Hart, Liberty Described and Recommended (1775),14-15.
    510Lambert, The founding fathers,189.
    511【英】克莱尔·奥维,罗宾·怀特:《欧洲人权法原则与判例》,何志鹏、孙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第363页。
    512保护良知与宗教自由的六项原则被整合进美国各州和联邦宪法之中,优先次序与侧重点不同。“它们依然是今天美国宪政实践的核心,成为美国宪法秩序的核心戒律,以及美国关于良知与宗教自由的新逻辑中至关重要的公理。”参见John Witte Jr., Religion and the American Constitution,“政府与宗教分离”,52-82。
    513John Witte Jr., Religion and the American Constitution Experiment (《宗教与美国新政经验》),宋华琳译,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1月第1版,第68页。参见其脚注77。
    514John Witte Jr., That Serpentine Wall of Separation, Michigan Law Review101(2003):1869-1905.
    515John Calvin,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1559), bk.3., chap.19.15; bk.4., chap.11.3; bk.4, chap.20.1-2.
    516The Freeman’s Remonstrance,5-8,12. John Calvin,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23-26.
    517Dreisbach, Thomas Jeffersion and the Wall of Separation,83-84; Hamburger, Separation of Church and State,55.
    518Tunis Wortman, A Solemn Address to Christians and Patriots (1800), in Sandos, ed., Political Sermons,1477,1482,1487-1488.
    519520Cato’s Letters,2:469.The Writings of Thomas Jefferson, ed. H. Washington,9Vol.(1853-1854),8:113. H. Washington; Dreisbach, ThomasJefferson,148.
    521John Witte Jr., Religion and the American Constitution Experiment (《宗教与美国新政经验》),宋华琳译,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1月第1版,第132页。参见其脚注27。
    522Madison, Memorial, para.5.
    523Antican, Downey, and Roberts, Freedom from Federal Establishment,1-92; Machael W. McConnell, Establishmentand Disestablishment at the founding, William and Mary Law Review44(2003):2105-2181; Sanford H. Cobb, TheRise of Religious Liberty in America: A History (1902).
    524The Writings of Thomas Jefferson, ed. H. Washington,9Vol.(1853-1854),8:113. H. Washington,25-54,129-133.
    525Hamburger, Separation of Church and State,244-247,262-267,305-308,355-357,391-399,414-417,445-446.
    526The Writings of Thomas Jefferson, ed. H. Washington,9Vol.(1853-1854),8:113. H. Washington.
    527Frederick Schauer, Free Speech: A Philosophical Enquiry (Cambridge,1982), ch.9.
    528See generally Eric Barendt, Freedom of Speech (Oxford,1985), ch.8; Laurence H. Tribe, American ConstitutionalLaw,2ndedn,(New York,1988),856-61.
    529见本节“何谓良知与宗教自由”之“良知与宗教自由作为同一权利看待”。
    530本判例亦称“亨里奇案”或者“赛德尔判例”。德国柏林墙倒塌的前两年,守墙卫兵因格·亨里奇因射杀一位企图翻墙逃向西德的青年克利斯而在1992年2月受到了审判。亨里奇和律师都辩称卫兵的行为仅仅是执行命令,别无选择,罪不在己。然而,法官西奥多·赛德尔却认为:“作为武装人员,不执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但打不准是无罪的。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权,这是你应主动承担的良心义务。”最终,卫兵亨里奇因蓄意射杀被判处三年半徒刑,且不予假释。参见熊培云:《自由在高处》,新星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第126页。另参见郭道晖文章《还原真相是走向正义的第一步》,载于《炎黄春秋》,2012年第2期。
    531郭道晖:《社会权力与公民社会》,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9年12月第1版,第175页。
    532John Witte Jr., Religion and the American Constitution Experiment (《宗教与美国新政经验》),宋华琳译,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1月第1版,第72页。
    533Letter to Abigail Adams (September17,1775), quoted in Davis, Religion and the Continental Congress,69.
    534John Witte Jr., A Most Mild and Equitable Establishment of Religion: John Adams and the Massachusetts Experiment,Journal of Church and State41(1999):213,242ff.
    535Danel L. Dreisbach, The Constitution’s Forgotten Religion Clause: Reflections on the Article VI Religious Test Ban,Journal of Church and State38(1996):261; Davis, Religion and the Continental Congress,50-51,73-94.
    536South Carolina Constitution, Art. XXI; New York Constition, Art. XXXVIII-XXXIX; Delaware Constitution Art.XXIX; Maryland Constitution, Art. XXXVII; North Carolina Constitution, Art. XXXI.
    537The Works of James Wilson, ed. R. G. McCloskey (1967); W. C. McWilliams, The Idea of Fraternity in America(1973),112-123; Clinton Rossiter,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1963),204.
    538Thlimmenos v. Greece (App.34369/97), Judgment of6April2000;(2001)31EHRR411.
    539Larris and Others v. Greece (App.23772/94,26377/94and23678/94), Judgment of24February1998;(1999)27EHRR329.
    540Grandrath v.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App.2299/64), Report of Commission,12December1966; Decision ofCommittee of Minister,29June1967,(1967)10Yearbook626, at p.672.(引注537、538、539案例评述涉及的中文译本可参阅【英】克莱尔·奥维,罗宾·怀特:《欧洲人权法原则与判例》,何志鹏、孙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第363-370页。)
    541《保护人权和基本自由公约》(经第十一议定书修订的《欧洲人权公约》文本)第九条规定思想、良知与宗教信仰自由;第四条规定禁止任何人蓄奴或被强迫劳动,该第四条3款b项,规定“强迫或者强制劳动”排除:具有一种军事特征的任何服务,或者,就在某些国家受承认的、此类兵役的真心反对者而言,代替义务兵役而强要的任何服务。
    542Dahlab v.Switzerland (App.42393/98), admissibility decision of15February2001.
    543【英】克莱尔·奥维,罗宾·怀特:《欧洲人权法原则与判例》,何志鹏、孙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第367页。
    544Buscarini and Others v. San Marino (App;24645/94), Judgment of18February1999;(2000)30EHRR208.
    545【英】克莱尔·奥维,罗宾·怀特:《欧洲人权法原则与判例》,何志鹏、孙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第370页。
    546周永坤:《寻求法律的精神家园》——周永坤著《法理学》第二版序,法律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第1页。
    549胡建淼:《行政法学》,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75页。
    550罗豪才:《行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2页。
    551此如清朝文官的行政奖励之制,亦谓“议叙”,它与处分一起构成了清朝文官的赏罚制度。参见艾永明著:《清朝文官制度》,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第1版,第172页。
    552据中国台湾地区“行政程序法”第九十二条第一项之规定。可见台湾的行政处分概念包涵但并不限于行政处罚的意思,既有授益性行政处分又有负担性行政处分。对公职人员之处罚虽采用惩戒等名称,但一般认为重大惩戒(例如免职),具有行政处分之性质。台湾法律学者吴庚著作《行政法之理论与实用》(1992年初版,1995年再版,2011年11版)、林锡尧著作《行政法要义》(2006年版)、蔡震荣著作《行政法理论与基本人权之保障》(1999年)均持有以上基本观点。
    553德语verwaltungsakt在日文翻译中亦可译作行政行为,文献中出现的行政处分也会被认为是行政行为的同义词,并与德文WIKI条目对应。参见日文WIKI的行政行为条目。
    554蔡震荣:《行政法理论与基本人权之保障》,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5月第2版,第231页。
    555参见本文导论语词部分。
    556艾永明:《清朝文官制度》,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第1版,第209页。
    557蔡震荣:《行政法理论与基本人权之保障》,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5月第2版,第3页。
    558黄学贤、周春华:《特别权力关系法治化研究》,载于《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7年3月第1期。
    559此如公职人员的劳动基本权、结社权、团体交涉权、争议权、政治活动权等在日本属于受限或者明令减损之勤务权利,实际上亦是人权范畴,可从人权概念阐释或者取得支持。有关权利限制或者减损出处,可参见淳于淼冷:《宪政制衡与日本的官僚制民主化》,商务印书馆,2007年12月第1版,第159页。
    560袁周斌:《论公务员行政处分的法律救济》,载于《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年3月第3期,第128页。
    561刘泽军:《公务员行政处分救济制度的理论基础探究》,载于《法学杂志》2001年第4期,第38页。转引自袁周斌:《论公务员行政处分的法律救济》,载于《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年3月第3期,第128页。
    562黄学贤、周春华:《特别权力关系法治化研究》,载于《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7年3月第1期。
    563Hans Hattenhauer, Geschichte des Beamtentums, Heymann1980S.175ff.转引自蔡震荣:《行政法理论与基本人权之保障》,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5月第2版,第6页。
    564Hans Hattenhauer, Geschichte des Beamtentums, Heymann1980S.175ff.转引自蔡震荣:《行政法理论与基本人权之保障》,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5月第2版,第6页。
    565Friedrich E. Schnapp, Amtsrecht und Beamtenrecht, Schriften zum Offentlichen Recht, Band332, Berlin1977, S.47.转引自蔡震荣:《行政法理论与基本人权之保障》,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5月第2版,第6页。
    566蔡震荣:《行政法理论与基本人权之保障》,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5月第2版,第7页。
    567翁岳生:《行政法与现代法治国家》,台湾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1990年版,第132页。
    568翁岳生:《行政法与现代法治国家》,台湾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1990年版,第135页。
    569【日】和田英夫:《现代行政法》,倪建民、潘世圣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8月1版,第61页。
    570杨海坤、章志远:《中国行政法基本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第165-166页。
    571Schnapp, a.a.o, S.46.转引自蔡震荣:《行政法理论与基本人权之保障》,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5月第2版,第7页。
    572杨海坤、章志远:《中国行政法基本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第166页。
    573【日】室井力主编:《日本现代行政法》,吴微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1版,第39页。
    574【日】和田英夫:《现代行政法》,倪建民、潘世圣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8月1版,第62页。
    575法治斌:《行政法律关系与特别权力关系》,载翁岳生主编:《行政法(2000)》,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271页。
    576胡建淼:《“特别权力关系”理论与中国的行政立法——以<行政诉讼法>、<国家公务员法>为例》,载于《中国法学》2005年第5期。
    577陈新民:《中国行政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66页。
    578黄学贤、周春华:《特别权力关系法治化研究》,载于《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7年3月第1期。
    579杨建顺:《日本行政法通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11月版,第185页。
    580【日】南博方:《日本行政法》,杨建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第六版),第74页。
    581【日】和田英夫:《现代行政法》,倪建民、潘世圣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8月版,第63页。
    582翁岳生:《行政法与现代法治国家》,台湾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1990年版,第152页。
    583吴庚:《行政法之理论与实用》,三民书局,第193页、209页。
    584参考原文既有“惩戒处分”、“非惩戒处分”之界分提法,又有谓之“行政处分”,而彼此意义并不等同。笔者参考其上下文并在此替换为克减处分之具体因由,参见本章对“克减处分”之界定。
    585蔡震荣:《行政法理论与基本人权之保障》,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5月第2版,第321页。相关论述参见该著作第313-325页。
    586蔡震荣:《行政法理论与基本人权之保障》,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5月第2版,第321页。相关论述参见该著作第227-246页。
    587蔡震荣:《行政法理论与基本人权之保障》,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5月第2版,第321页。相关论述参见该著作第243页。
    588陈慈阳:《基本权核心理论之实证化及其难题》,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6月初版,2000年5月2刷,第103页。
    589黄学贤、周春华:《特别权力关系法治化研究》,载于《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7年3月第1期。
    590胡建淼:《“特别权力关系”理论与中国的行政立法——以<行政诉讼法>、<国家公务员法>为例》,载于《中国法学》2005年第5期。
    591参见黄学贤:《中国行政程序法典化——从比较法角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388页。
    592黄学贤:《中国行政程序法典化——从比较法角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388-399页。
    593【美】罗森布鲁姆(David H. Rosenbloom):《公共管理与法律》,张梦中等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190页。
    594周永坤:《宪政与权力》,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第431页。
    595王克稳:《我国违宪审查制度建立的主要法律障碍》,载于《现代法学》2000年4月刊(第22卷第2期),第72页。
    596于安编著:《德国行政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34页。
    597张越编著:《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442页。
    598William Wade&Christopher Forsyth, Administrative Law,8th, edn,2000, Oxford Uiversity Press, p.68.
    599张越编著:《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457页。
    600William Wade&Christopher Forsyth, Administrative Law,8th, edn,2000, Oxford Uiversity Press, p.70.
    601张越编著:《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460页。
    602De Smith, Judici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Action,1980; Ernest Gellhorn&Ronald M. Levin, Administrative Lawand Process in a Nutsshell,1997.转引自胡建淼:《“特别权力关系”理论与中国的行政立法——以<行政诉讼法>、<国家公务员法>为例》,载于《中国法学》2005年第5期。
    603T. R. S. Alan, Law, Liberty&Justice: The Legal foundations of British Constitutionalism, Trevor Robert SeawardAllan1993, p.184-185.
    604张勇敏:《人事争议处理机制法律问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第62页。
    605Bernard Schwartz, Administrative Law2292d. ed.,1984.
    606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642-659页。
    607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651-657页。
    608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651-657页。
    609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651-657页。有关美国宪法上正当程序的评述亦可参见丁玮:《美国宪法上的正当法律程序:一个历史的视角》,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版。
    610张勇敏:《人事争议处理机制法律问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第74页。
    611【法】古斯塔夫·佩泽尔:《法国行政法》(第十九版),廖坤明、周洁译,张凝校,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123页。
    612【法】 L.赖维乐·布朗,约翰·S.贝尔:《法国行政法》(第五版),高秦伟、王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23页。
    613王名扬:《法国行政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238页。
    614张莉:《公务员纪律惩戒及其司法救济:法国经验评析》,载于姜明安主编:《行政法论丛》2011年2月版p.276。
    615参见法国最高行政法院大法官特里·奥尔森谈“法国公务员惩戒之诉”,法治政府研究院江琳于2010年9月发布于法大新闻网:http://www.cupl.edu.cn/html/news/col173/2011-07/14/20110714143951770737667_1.html。
    616张勇敏:《人事争议处理机制法律问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第84页。
    617ebenda.转引自蔡震荣:《行政法理论与基本人权之保障》,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5月第2版,第13页。
    618Ernst Forsthoff, Verwaltungsrecht, Bd1,10. Aufl. S.130.转引自蔡震荣:《行政法理论与基本人权之保障》,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5月第2版,第13页。
    619于安编著:《德国行政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34-36页。
    620蔡震荣:《行政法理论与基本人权之保障》,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5月第2版,第21页、第53页。
    621张勇敏:《人事争议处理机制法律问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第86页。
    622日本国最高法院判例昭和49年7月19日民集第28卷第5号第897页。
    623蔡震荣:《行政法理论与基本人权之保障》,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5月第2版,第35页。
    624杨建顺:《日本行政法通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第577页。
    625王丽瑛:《中日公务员行政惩戒法律救济制度的比较》,载于《时代法学》2011年2月第9卷第1期。
    626张志铭:《法理思考的印记》,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8页。转引自余少祥《弱者的权利——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的法理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第394页。
    627【英】T. R. S.艾伦:《法律、自由与正义——英国宪政的法律基础》,成协中、江菁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275-276页。另参见原著Law, Liberty and Justice: The legal Foundations of BritishConstitution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p.203-204.
    628蔡志方:《从权利保护功能之强化,论我国行政诉讼应有之取向》,台湾大学法学博士论文,1988年,第16页以下。转引自黄俊杰:《弱势人权保障》,传文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4月第1版,第93页。
    629Michel Foucault, Surveilier et Punir, Editions Gallimard,1975.【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4月北京第3版第5刷,第34页。
    632黄锡生、刘丹:《我国事业单位人事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180页。
    633【英】唐·库比特:《生活,生活——一种正在来临的生活宗教》,王志成、朱彩虹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转引自胡玉鸿:《个人的法哲学叙述》,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第237页。
    634笔者认为,人的尊严虽不能直接外化为具体价值,但经济、社会权益是人的尊严的重要外部支撑。参见胡玉鸿:《个人的法哲学叙述》,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第145页。
    635黄金荣:《司法保障人权的限度——经济和社会权利可诉性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第41页。
    636Henry Shue, Subsistance, Affluence and U.S.Foreign Policy, Second Edi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6. p.24.
    637徐健:《近代普鲁士官僚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224页。
    638徐健:《近代普鲁士官僚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55-61页。
    639基于本文“经济和社会权利克减”部分之论述,公职人员退休后生活的宪法和法律保障问题,是勤务权益之延伸,亦作为基本人权对待。文中,亦以“生活延续待遇”、“生活待遇”代而谓之。
    640Joel Feinberg, The Nature and Value of Rights, in Carlos Nino (ed.), Rights, Dartmouth,1992, p.198.
    641Neil MacCormick, Rights, Claims and Remedies, Law and Philosophy, Vol.1,1982, p.345.
    642刘俊生:《公共人事管理比较分析》,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252-253页。
    643【英】A.J.M.米尔恩:《人的权利与权利的多样性》,夏勇、张志铭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113页。
    644【英】约翰·密尔:《论自由》,顾肃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2月版,第83页。
    645杨海坤:《宪政是法治的结晶和升华》,载于《法学》2008年第3期,第14页。
    646《炎黄春秋》编辑部:《宪法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共识》,2013年第1期,第1页。
    647周永坤:《走向宪政:八二宪法颁布三十周年》,载于《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第59页。
    648Holmes: Punishment, Morals, and the External Standard.另可参见中文译本The Holmes Reader: Selected Essaysand Public Speeches of Justice Oliver W. Holmes, Jr.(霍姆斯读本:论文与公共演讲选集),刘思达译,张芝梅校,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9月第1版,第113页。
    649Samuel Stoljar, An Analysis of Rights, Macmillan Press Ltd.,1984, pp.3-4.
    650徐健:《近代普鲁士官僚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77页。
    651【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313页。转引自徐健:《近代普鲁士官僚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77页。
    652胡玉鸿:《法学方法论导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第433-440页。
    653薛立强、杨书文编著:《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181-182页。
    654谢延浩、孙剑平:《我国公务员薪酬的伦理困境与突围路径》,载于《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655【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86页。
    656【法】霍尔巴赫:《自然政治论》,陈太先,眭茂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49页。
    658涉及公职人员的相关统计数据源于内部报表抽样查勘,J. Sambac对数据样品采集作出贡献。抽样查勘数据仅供统计研究使用,不作其它依据。涉及其它人员之数据情况,可参考http://tjj.dg.gov.cn/website/web2/art_view.jsp?articleId=5139,2012年7月16日访问东莞市统计信息调查网。
    659相关数据经详细查勘疏理,J. Sambac对数据采集作出贡献。数据仅供统计研究使用,不作其它依据。另可参考以下数据源: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i/jyjl/j/201109/20110907748225.html,2012年7月20日访问;http://mnc.people.com.cn/GB/11668696.html,2012年7月20日访问;http://news.sohu.com/20120223/n335701421.shtml,2012年7月20日访问。
    660谢延浩、孙剑平:《我国公务员薪酬的伦理困境与突围路径》,载于《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661以上表格参考了“公务员薪酬伦理多层次分析框架表”,并作了相应修改。原表参见谢延浩、孙剑平:《我国公务员薪酬的伦理困境与突围路径》,载于《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662《联邦工资改革法》(1962年)、《联邦工资平衡法》(1970年)、《联邦雇员工资比较法》(1990年)《公务员退休法》、《雇员退休收入安全法案》(1974年)、《家庭及医疗休假法案》(1993年)、《联邦雇员分享法》(1988年)等。参见刘碧强:《美国公务员薪酬制度及其启示》,载于《南方论刊》,2010年第11期。
    663薛立强、杨书文编著:《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194页。
    664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97页。
    665在中国台湾地区,有关军公教年金改革问题亦引起广泛争议。见台湾《联合报》2013年1月31日头版。
    666【美】罗纳德·德沃金:《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和实践》,冯克利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667蔡茂寅:《财政作用之权力性与公共性——兼论财政法学之必要性》,《台大法学书丛》1996年第25卷第4期。
    668【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2、3卷),邓正来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8页。哈耶克所谓的“无知之幕”与罗尔斯所谈论的“无知之幕”有所不同,哈耶克认为人的理性和知识是有限的。
    669【澳】杰弗瑞·布伦南、【美】詹姆斯·M·布坎南:《宪政经济学》,冯克利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4页。
    670【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刚、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131-136页。
    671王明高等:《财产申报制度在美国》,载于《党风和廉政》,2003年第12期。
    672黎慈:《论我国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的有效构建——兼评新疆阿勒泰地区的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制度》,载于《新疆社科论坛》,2009年第3期。
    673涉民官员是指,与民众接触较多,特别办理较多企业业务的公职人员。
    674黄学贤:《港澳台地区的财产申报制度》,载于《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4期,第15页。
    675周振雄:《美国司法制度概览》,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45页。
    676杨建国:《中国官员财产申报入法:必要与可能》,载于《行政论坛》,2010年第1期。
    677【美】迈克尔·沃尔泽(Michael Walzer):《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Spheres of Justice: A Defenseof Pluralism and Equality),褚松燕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281页。
    678林喆:《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6页。
    679【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56页。
    680【英】A.J.M.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夏勇、张志铭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154页。
    681罗必良:《观念、制度与思想解放》,南方日报,2008年10月9日版。
    685胡弘弘:《论公职人员的名誉权救济》,载于《法学》,2009年第2期。
    686胡弘弘:《论公职人员的名誉权救济》,载于《法学》,2009年第2期。
    687欧爱民:《破译宪法的实践密码——基本理论、分析方法、个案衡量》,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79页。
    688侯建:《舆论监督与名誉权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页。
    689王德志:《论宪法在我国民事案件中的适用——以新闻侵权案件为例》,载于《法学论坛》,2004年第6期。
    690New York Times v. Sullivan,376U.S.254(1964).
    691王书成:《手机短信诽谤案与言论自由之界限》,载于《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8期。
    692王延波:《公职人员名誉权与言论自由冲突的宪法定位》,载于《西部法学评论》,2010年第2期。
    693张千帆、肖泽晟主编:《宪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第89页。
    694张勇敏:《人事争议处理机制法律问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第98页。
    695杜润森:《论我国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696张勇敏:《人事争议处理机制法律问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第98-99页。
    697杨海坤、章志远:《中国行政法基本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33页。
    698翁岳生:《行政法与现代法治国家》,台湾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1990年版,第131、147页。另可参见翁岳生主编:《行政诉讼法逐条释义》,五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39页。
    699盐野宏:《行政法》,杨建顺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719页。
    700湛中乐著:《法治国家与依法行政》,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4页。
    701王存福:《关于公务员申诉控告制度法制化思考》,《成都行政学报》2001年第1期。
    702据《新京报》报道:《北大学者提交<行政诉讼法>修改意见稿》,2012年2月22日。《新京报》站内搜索。
    703又谓之“特别法律关系化”、“公法契约化”,参见本文于第一章、第六章之论述。另可参考黄学贤、周春华:《特别权力关系法治化研究》,载于《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7年3月第1期。
    704章剑生:《行政程序法基本理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
    705通说认为,行政程序是规范行政权运行的方法和步骤,是有关行政主体行使行政管理职权的方式和步骤。一说认为应包括行政组织、行政决策与执行、行政监督、行政诉讼等方面的程序规定。参见杨海坤、黄学贤:《中国行政程序法典化——从比较法角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4-5页。
    706张德瑞:《关于完善我国公务员权利保障制度的构想》,载于《法律适用》,2003年第5期。
    707张勇敏:《人事争议处理机制法律问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第117页。
    708俞可平:《相信民主》,载于《党的生活》,2012年第6期,刊首语。
    709张越:《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05页。
    710张越:《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05页。
    71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54页。
    712张龑:《论人权与基本权利的关系——以德国法和一般法学理论为背景》,载于《法学家》2010年第6期,第67页。
    713奥斯丁认为,命令有两类,一是法律或规则,二是偶然或者特殊的命令;并提出优势者和劣势者。进而,法律和其它命令来源于优势者而约束或强制劣势者。参见约翰·奥斯丁:《法理学范围之限定》(英文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36页。另可参阅相关解读与评析,甘德怀:《作为命令的法律——简评奥斯丁<法理学的范围>》(2007),可检索。
    714【美】罗纳德·德沃金著,《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三联书店,2008年版,前言。Ronald Dworkin,Taking Rights Seriousl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715李震山:《行政法导论》,三民书局,1999年10月再版,第167页。
    716周世珍:《公务人员保障制度之理论与实际》,台北大学法学学系2001年博士论文,第61页。
    717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判卷,第4卷:第7页、第15页;第7卷,第198页、第205页;第24卷,第119页、第144页;第27卷,第1页,第17页;第30卷,第1页、第20页;第33卷,第1页,第101页。转引自Theodor Schramm著,陈新民译:《基本权利的可限制性问题:德国公法学的观点与联邦宪法法院的判例》,载于《中山社会科学译粹》,第1卷第4期,第50-51页。
    718周世珍:《公务人员保障制度之理论与实际》法学学系2001年博士论文,第62页。
    719Dowding Keith, The Civil Service,2nded.(Oxford: Basil Blackwell),1995, p.108.
    720【日】芦部信喜:《宪法》,李鸿禧译,月旦出版社,1995年1月初版,第248页。
    721因党派惠顾关系而解雇案件,如Hafer v. Melo (1991);联邦公共雇员权益争讼案,如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Corp. v. Meyer (1994);联邦财政职员联合会宪法权利案,U. S. v. National Treasury Employees Union (1995);以及2001年、2002年公共雇员勤务案件。参见【美】罗森布鲁姆等:《公共管理与法律》,张梦中等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193-196页。
    722【美】罗森布鲁姆等:《公共管理与法律》,张梦中等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196页。
    723常谓之“行政中立”。台湾地区“行政中立”主体范畴将司法人员、法定机关任用或派用之专任人员及公立学校兼行政职务之教师和公立学术研究机构全体研究人员涵括于内,并认为军人之中立标准应远高于一般公务人员。参见《公务人员行政中立法Q&A专辑》,台湾地区“铨叙部”编制,2009年7月。另参见论述,林全发:《评估公务人员行政中立法之禁止行为对公务人员基本权利之影响》,载于《文官制度季刊》第2卷第4期,2010年10月,第144页。笔者认为,谓之“公务中立”较为妥当。
    1.艾永明:《清朝文官制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蔡英文:《政治实践与公共空间:阿伦特的政治思想》,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3.蔡震荣:《行政法基本理论与基本人权之保障》,(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版。
    4.陈慈阳:《基本权核心理论之实证化及其难题》,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
    5.陈慈阳:《宪法学》,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版。
    6.陈汉章:《人身权》,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
    7.陈欣新:《表达自由的法律保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8.陈新民:《中国行政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陈泽宪主编:《<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批准与实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程洁:《宪政精义:法治下的开放政府》,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淳于淼冷:《宪政制衡与日本的官僚制民主化》,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2.董和平、韩大元、李树忠著:《宪法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3.法治斌:《行政法律关系与特别权力关系》,载翁岳生主编:《行政法(2000)》,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14.法治斌:《人权保障与司法审查》,台湾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
    15.法治斌:《人权保障与司法审查——宪法专论(二)》,洪美华发行,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
    16.管欧:《行政法概要》,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页。
    17.郭道晖:《社会权力与公民社会》,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
    18.侯建:《舆论监督与名誉权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9.侯健:《表达自由的法理》(M),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20.胡玉鸿:《法学方法论导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1.胡玉鸿:《“个人”的法哲学叙述》,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2.黄达强:《各国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3.黄金荣:《司法保障人权的限度——经济和社会权利可诉性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24.黄金荣:《表达自由的法律保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25.黄俊杰:《弱势人权保障》,台湾传文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版。
    26.黄锡生、刘丹:《我国事业单位人事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
    27.李步云:《信息公开制度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8.李和中:《中国公务员制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9.李鸿禧:《宪法与人权》,“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系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1995年版。
    30.李念祖:《宪法原理与基本人权理论》,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版。
    31.李震山:《人性尊严与人权保障》,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
    32.林 :《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3.刘俊生:《公共人事管理比较分析》,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4.刘培锋:《结社自由及其限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35.陆润康:《美国联邦宪法论》(简体版),书海出版社,2003年版。
    36.欧爱民:《破译宪法的实践密码——基本理论、分析方法、个案衡量》,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7.潘小娟:《法国行政体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
    38.齐延平:《人权与法治》,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9.钱大群、艾永明著:《唐代行政法律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0.邱小平:《表达自由——美国第一修正案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1.孙莹:《美国传媒人的法律读本——记者如何保护自己的权利》,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
    42.童之伟:《法权与宪政》,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3.王利明:《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4.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5.王美文:《当代中国政府公务员责任体系及其实现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6.王名扬:《法国行政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7.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48.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49.魏振瀛:《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0.翁岳生:《行政法与现代法治国家》,台湾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1990年版。
    51.翁岳生:《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52.翁岳生:《行政法与现代法治国家》,台湾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1990年版。
    53.夏勇:《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修订版。
    54.夏勇编:《公法》(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55.熊培云:《自由在高处》,新星出版社,2011年版。
    56.徐继强:《宪法权利衡量研究》,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2009届博士学位论文。
    57.徐健:《近代普鲁士官僚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8.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至2010年5月,已出版了九卷。
    59.许育典:《法治国与教育行政——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核心的教育法》,台北:《高等教育》,2002年版。
    60.薛立强、杨书文编著:《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1.严海良:《人权论证范式的变革——从主体性到关系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62.杨海坤,章志远:《中国行政法基本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3.杨海坤主编:《宪法基本权利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4.于安编著:《德国行政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5.余少祥:《弱者的权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66.张恒山:《义务先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7.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8.张千帆、肖泽晟主编:《宪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69.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70.张新宝:《名誉权的法律保护》,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1.张学仁主编:《香港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2.张勇敏:《人事争议处理机制法律问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3.张越编:《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4.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75.周奋进:《转型期的行政伦理》,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年版。
    76.周世珍:《公务人员保障制度之理论与实际》,台北大学法学学系2001年博士论文。
    77.周永坤:《规范权力:权力的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78.周永坤:《宪政与权力》,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9.周永坤:《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80.周振雄:《美国司法制度概览》,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1.【奥】曼弗雷克·诺瓦克:《民权公约评注: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毕小青、孙世彦等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
    2.【奥】欧文·修斯:《公共管理导论》,彭和平、周明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
    4.【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5.【德】康德:《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何兆武译,载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6.【德】克里斯蒂安·托姆夏特:《结社问题》,蒋小红译,载于《结社:理论与实践》,【英】阿米·古特曼等著,吴玉章、毕小青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7.【德】韦伯:《支配社会学》,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法】L.赖维乐·布朗,约翰·S.贝尔:《法国行政法》(第五版),高秦伟、王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法】古斯塔夫·佩泽尔:《法国行政法》(第十九版),廖坤明、周洁译,张凝校,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2年1版。
    10.【法】霍尔巴赫:《自然政治论》,陈太先,眭茂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1.【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琛译,商务印书馆,982年版。
    13.【法】托克维尔:《论美国民主》(上、下),董国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4.【法】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15.【捷克】瓦茨拉夫·哈维尔:《哈维尔文集》,《给胡萨克的公开信》,崔卫平译,2003年版。
    16.【美】J.范伯格《自由、权利和社会正义——现代社会哲学》,王守昌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版。
    17.【美】Stephen Macedo:《Liberal Virtues(自由主义美德)——自由主义宪政中的公民身份、德性与社群》,马万利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
    18.【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导论》,张华青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19.【美】彼得·德·马尼弗:《权利、理由和结社自由》,邹利琴译,载于《结社:理论与实践》,【英】阿米·古特曼等著,吴玉章、毕小青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20.【美】波斯纳:《道德和法律理论的疑问》,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1.【美】博登海默:《法律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2.【美】布赖恩·比克斯:《法理学理论与语境》,邱昭继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23.【美】德沃金:《自由的法:对美国宪法的道德解读》,刘丽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4.【美】杰弗瑞·布伦南、詹姆斯·M·布坎南:《宪政经济学》,冯克利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5.【美】杰克·唐纳利:《普遍人权的理论与实践》,王浦劬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6.【美】凯斯·R.桑斯坦:《偏颇的宪法》,宋华琳译,毕竞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7.【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28.【美】科斯塔斯·杜兹纳:《人权与帝国——世界主义的政治哲学》,辛亨复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9.【美】莱斯利·里普斯:《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刘晓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30.【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刚、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31.【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32.【美】罗纳德·德沃金:《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和实践》,冯克利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3.【美】罗森布鲁姆等:《公共管理与法律》,张梦中等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4.【美】迈克尔·沃尔泽:《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褚松燕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35.【美】欧文·M.费斯:《言论自由的反讽》,刘擎、殷莹译,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36.【美】庞德:《法理学》(第三卷),廖德宇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37.【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董世忠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38.【美】斯蒂芬·马塞多著:《自由主义美德——自由主义宪政中的公民身份、德行和社群》,马万利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0年版。
    39.【美】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从古代雅典到今天的宪政史》,应奇、陈丽微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0.【美】斯图尔特·怀特:《自由主义国家中的工联主义》,王雪梅译,载于《结社:理论与实践》,【英】阿米·古特曼等著,吴玉章、毕小青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41.【美】汤姆·L·彼彻姆:《哲学的伦理学——道德哲学引论》,雷克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42.【美】威廉·A·盖尔斯敦:《自由多元主义——政治理论与实践中的价值多元主义》,佟德志、庞金友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3.【美】威廉·F·韦斯特:《控制官僚》,张定准,白锐译,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44.【美】威廉·尼斯坎宁:《官僚制与代议制政府》,1971年版。
    45.【美】小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霍姆斯读本》(论文与公共演讲选集),刘思达译,张芝梅校,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46.【美】小约翰威特.:《宗教与美国新政经验》,宋华琳译,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
    47.【美】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表达自由的限度》,侯健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8.【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49.【日】第鸟饲信成:《日本公务员法》,曹海科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50.【日】和田英夫:《现代行政法》,倪建民、潘世圣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
    51.【日】荒木尚志:《日本劳动法》,牛志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2.【日】蜡山政道:《行政改革的诸问题》,日本中央公论社,1961年版。
    53.【日】芦部信喜:《现代人权论——违宪判断的基准》,有斐阁,1984年版。
    54.【日】芦部信喜:《宪法》,李鸿禧译,月旦出版公司,1995年版。
    55.【日】南博方:《日本行政法》,杨建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六版)。
    56.【日】室井力主编:《日本现代行政法》,吴微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7.【日】佐藤幸治:《结社自由的法律性质及其制约》,张允起译,载于《结社:理论与实践》,【英】阿米·古特曼等著,吴玉章、毕小青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58.【瑞典】格德门德尔·阿尔弗雷德松、【挪威】阿斯布佐恩·艾德编:《〈世界人权宣言〉:努力实现的共同标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9.【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60.【英】A.J.M.米尔恩:《人的权利与权利的多样性》,夏勇、张志铭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61.【英】J·B·伯里:《思想自由史》,宋桂煌译,余星校,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2.【英】T. R.S.艾伦著:《法律、自由与正义——英国宪政的法律基础》,成协中、江菁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63.【英】戴维·毕瑟姆:《官僚制》,韩志明、张毅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4.【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2、3卷),邓正来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65.【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66.【英】克莱尔·奥维,罗宾·怀特:《欧洲人权法原则与判例》(第三版),何志鹏、孙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7.【英】罗纳德·哈里·科斯:《社会成本问题》,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派译文集》,三联书店,1994年版。
    68.【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69.【英】唐·库比特:《生活,生活——一种正在来临的生活宗教》,王志成、朱彩虹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70.【英】约翰·密尔:《论自由》,顾肃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
    1. Alexander Meiklejohn, Free Speech and Its Relation to Self-government, New York:Harper&Brothers Publishers,1948.
    2. Amy Gutmann, Freedom of associ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8.
    3. Carl Wellman, An Approach to Rights: Stud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w and Moral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7.
    4. Clare Ovey and Robin White, Jacobs&White, The 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Righ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5. Dan B. Dobbs&Paul T. Hayden, Torts and Compensation (Third edition), WestPublishing Co.,1997.
    6. De Smith, Judici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Action,1980.
    7. Ernest Gellhorn&Ronald M. Levin, Administrative Law and Process in a Nutsshell,1997.
    8. Evans,C., Freedom of Religion under the 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Oxford,2001).
    9. Henry Shue, subsistence, Affluence and U.S.Foreign Policy, Second Edition, 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1996.
    10. Herry J. Steiner&Philip Alston,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in Context: Law, Politics,Morals.3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11. Jack Donnelly, Universal Human Right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Cornell UniversityPress,2nd Edition,2003.
    12. James Penner, David Schiff and Richard Nobles, Introduction to Jurisprudence andLegal Theory: Commentary and Material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13. James W. Nickel, Making Sense of Human Rights: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on the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7.
    14. Jeremy Waldron, Theories of Righ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15. Joel Feinberg, The Nature and Value of Rights, in Carlos Nino (ed.), Rights,Dartmouth,1992.
    16. 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17. John Witte, Religion and the American Constitutional Experiment, Westview Press,2005.
    18. Malcolm D. Evans, Religious Liberty and International Law in Europ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7.
    19. Matthew C. R. Craven, 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momic, Social and CulturalRights: A Perspective on Its Development,2nd edi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Press Inc.,1998.
    20. Maurice Cranston, Human Rights, Real an Supposed, in D.D.Raphael (ed.), PoliticalTheory and Rights of Man, Bloomington and Lond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67.
    21. Peter Jones, Right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159.
    22. R. St. J Macdonald, The European System for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KluwerAcedemic Press,1993.
    23. Robert Alexy, A Theory of Constitutional Rights, Translated by Julien Rivers, OxfordUniversity Press,2002.
    24. Ronald Dworkin, Taking Rights Seriousl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25. Samuel Stoljar, An Analysis of Rights, Macmillan Press Ltd.,1984.
    26. Standards of Ethical Conduct for Employees of the Executive Branch, United StatesOffice of Government Ethics,1999.
    27. Stephen Macedo, Liberal Virtues, Citizenship Virtue&Community in LiberalConstitution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28. Takis Tridimas, Proportionality in Community Law: Searching for AppropriateStandard of Scrutiny, in Evelyn Ellis (ed.), the Principle in the Law of Europe, HartPublishing,1999.
    29. Trevor Robert Seaword Allan, Law, Liberty&Justice, the Legal Foundations ofBritish Constitution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30. William Wade&Christopher Forsyth, Administrative Law,8th, edn,2000, OxfordUiversity Press.
    31. Anna-Lena Svensson McCarthy,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Human Rights and States ofExceptio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Travaux Préparatoires and Case-Law of theInternational Monitorings Organs,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1998.
    32. Christopher Wolfe, Judicial Activism, Bulwark of Freedom or Precarious Security?,Rowman&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1997.
    33. 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by the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1971.
    1.艾永明:《关于国体与政体关系的几点思考》,载于《东吴法学》,2000年特刊。
    2.艾永明:《官当新论——回归法律史解释的考察》,载于《比较法研究》,2012年第6期。
    3.艾永明:《清朝行政法律之儒家化》,载于《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4.艾永明:《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模式的几个问题——与易中天先生商榷》,载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8期。
    5.蔡茂寅:《财政作用之权力性与公共性——兼论财政法学之必要性》,载于《台大法学书丛》,1996年第25卷第4期。
    6.陈立虎:《国际人权公约与人权保护——国内司法实施的分析》,载于《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3期。
    7.杜承铭:《论表达自由》,载于《中国法学》,2001年第3期。
    8.郭道晖:《还原真相是走向正义的第一步》,载于《炎黄春秋》,2012年第2期。
    9.何志鹏:《权利本位理论:语境、局限与价值》,载于《人权研究》第九卷,徐显明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版。
    10.何志鹏:《权利冲突:一个基于“资源——需求”模型的解释》,载于《环球法律评论》,2011年第1期。
    11.贺军:《中美公务员工资制度比较》,FT中文,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0212?page=2,2011年8月19日发布。
    12.胡弘弘:《论公职人员的名誉权救济》,载于《法学》,2009年第2期。
    13.胡建淼:《“特别权力关系”理论与中国的行政立法——<以行政诉讼法>、<国家公务员法>》为例,载于《中国法学》,2005第5期。
    14.胡建淼、马良骥:《政府管理与信息公开之法理基础》,载于《法学论坛》,2005年第4期。
    15.胡田野:《新闻媒体与公共人物名誉权纠纷的裁判——美国判例法的发展及其启示》,载于《法律适用》2008年第9期。
    16.胡玉鸿:《“人的尊严”在现代法律中的地位》,载于《公法研究》,2008年。
    17.胡玉鸿:《个人独特性与法律普遍性之调适》,载于《法学研究》,2010年第6期。
    18.胡玉鸿:《社会契约与国家理性》,载于《政法论坛》,2012年第2期。
    19.黄学贤、周春华:《特别权力关系法治化研究》,载于《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7年3月第1期。
    20.黄学贤:《港澳台地区的财产申报制度》,载于《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4期。
    21.黄学贤:《政府信息公开诉讼受案范围研究》,载于《法学评论》,2010年第2期。
    22.江平:《社会权力与和谐社会》,2005年3月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演讲。
    23.黎慈:《论我国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的有效构建——兼评新疆阿勒泰地区的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制度》,载于《新疆社科论坛》,2009年第3期。
    24.李龙、夏立安:《论结社权》,载于《法学》1997年第12期,第6页。
    25.李晓明,张华强:《论反腐败的制度建设》,载于《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26.刘碧强:《美国公务员薪酬制度及其启示》,载于《南方论刊》,2010年第11期。
    27.刘旺洪:《权力本位的理论逻辑——与童之伟教授商榷》,载于《中国法学》2001年第2期。
    28.刘作翔:《权利冲突的几个理论问题》,载于《中国法学》2002年第2期。
    29.罗必良:《观念、制度与思想解放》,南方日报,2008年10月9日。
    30.毛俊响:《国际人权公约权利限制的基本原则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于《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9期。
    31.莫江平、陆幸福:《知情权厘定与性质分析》,载于《郑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32.孙莉:《德治及其传统之于中国法治进境》,载于《中国法学》,2009年第1期。
    33.孙莉:《人的尊严与国家的修为》,载于《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34.王德志:《论宪法在我国民事案件中的适用——以新闻侵权案件为例》,载于《法学论坛》,2004年第6期。
    35.王克金:《权利冲突论——一个法律实证主义的分析》,载于《法治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2期。
    36.王克稳:《我国违宪审查制度建立的主要法律障碍》,载于《现代法学》,2000年第2期。
    37.王茂庆:《权利与义务“一致性”的观念史考察——以当代中国法学界为对象》,载于《人权研究》第九卷,徐显明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版。
    38.王明高等:《财产申报制度在美国》,载于《党风和廉政》,2003年第12期。
    39.王书成:《手机短信诽谤案与言论自由之界限》,载于《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8期。
    40.王延波:《公职人员名誉权与言论自由冲突的宪法定位》,载于《西部法学评论》,2010年第2期。
    41.王泽鉴:《人格权保护的课题与展望——人格权的性质和构造:精神利益与财产利益的保护》,载于《人大法律评论》,2009年第1期。
    42.王志亮:《“狱卒”罢工英国立法》,载于《检察风云》,2008年第5期。
    43.谢延浩、孙剑平:《我国公务员薪酬的伦理困境与突围路径》,载于《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44.徐贲:《几本关于伦理的书》,载于2005年1月5日《南方周末》。
    45.许育典,周敬凡:《论宪法上的宗教自由》,载于《成大宗教与文化学报》第2期,2002年12月。
    46.许志雄:《日本公务员之人权状况》,载于台湾《宪政思潮》第74期,1986年6月。
    47.杨海坤:《宪政是法治的结晶和升华》,载于《法学》,2008年第3期。
    48.杨建国:《中国官员财产申报入法:必要与可能》,载于《行政论坛》,2010年第1期。
    49.俞可平:《相信民主》,载于《党的生活》,2012年第6期。
    50.张超:《日拟出台公务员制度改革方案——公务员是否有罢工权成焦点》,载于《法制日报》,2011年1月18日,第11版“环球法治”。
    51.张德瑞:《关于完善我国公务员权利保障制度的构想》,载于《法律适用》,2003年第5期。
    52.张恒山:《试论法律规范的构成》,载于《当代法学》1988年第3期。
    53.章志远:《行政法上的公民拒绝权研究——以人权的三种存在形态理论为分析视角》,载于《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54.郑成良:《权利本位论》,载于《政治与法律》1989年第4期。
    55.郑成良:《权利本位论—兼与封曰贤同志商榷》,载于《中国法学》1991年第1期。
    56.郑成良:《权利本位说》,载于《政治与法律》,1989年第4期。
    57.周永坤:《良心犯与马克思》,载于《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58.周永坤:《寻找法律平等的基础》,载于《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59.周永坤:《走向宪政》,载于《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1.【日】真锅俊二:《现代日本的改革和伦理以政治伦理和公务员为中心》,载于《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2.【美】路易斯·亨金:《当代中国的人权关联:一种比较的考察》,载于夏勇编:《公法》(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1版。
    3.【美】杰克·唐纳利:《人权的相对普遍性》,徐爽译,载于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九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版。
    1. Alexandre Kiss: Commentary by the Rapporteur on the Limitation Provisions inHuman Rights Quarterly, Vol.7,1985.
    2. David S. Law, Generic Constitutional Law,89Minn.L.Rev.652(2005).
    3. F.F.Redly: British Civil Service and Politics, Parliamentory Affairs;1983AutumnVnl.3.
    4. Frederick Schauer, Free Speech: A Philosophical Enquiry (Cambridge,1982), ch.9.
    5. Gavin Drewry&Tony Butcher, The Civil Service today, Wiley-Blackwell, london(1992).
    6. John Witte Jr.“That Serpentine Wall of Separation”, Michigan Law Review101(2003).
    7. John Witte Jr., A Most Mild and Equitable Establishment of Religion: John Adams andthe Massachusetts Experiment, Journal of Church and State41(1999):213,242ff.
    8. John Witte Jr., That Serpentine Wall of Separation, Michigan Law Review101(2003).
    9. Louis Henkin,“Economic-Social Rights as ‘Rights’: A United States Perspective”,Human Rights Law Journal, Vol.2,1981.
    10. Louis Henkin, The Future of International Law, in C. Ku&P. E. Diehl, eds.,International Law: 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s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Publishers,1998),552.
    11. Mark Van Hoecke&Mark Warrington, Legal Cultures, Legal Paradigms and LegalDoctrine: Towards a New Model for Comparative Law,47INT’L&COMP.L.Q.495,530(1998).
    12. Matthew Craven,“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ESC Rights”, in International HumanRights Internship Program, Circle of Rights,2000.
    13. Matthias Klatte, Contemporary Legal Philosophy in Germany, ARSP VOL.93.2007.
    14. McCarthy, The Right of Publicity and Privacy, Vol. I, West Group,1999.
    15. Melville Nimmer, The Right of Publicity,19Law&Contemporary Problems203,1954.
    16. Michael Sandel, Liberalism and the Limits of Justice,(Cambridge,1982),182.
    17. Neil MacCormick, Rights, Claims and Remedies, Law and Philosophy, Vol.1,1982.
    18. Philipp Heck, The formation of Concepts and the Jurisprudence of Interests, in theJurisprudence of Interests, trans. and ed. by Magdalena Schoch, Harvard University,1948.
    19. Philipp Heck, The formation of Concepts and the Jurisprudence of Interests, in theJurisprudence of Interests, trans. and ed. by Magdalena Schoch, Harvard University,1948.
    20. Pieter van Dijk&G.J.H. van Hoof,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Euopean Convention onHuman Rights, Springer,1998.
    21. Pound, A Survey of Social Interests,57HARV. L.REV.1,39.(1943)
    22. Richard L. Siegel,“Socioeconomic Human Rights: Past and Future”, Human RightsQuarterly, Vol.7,1985.
    23. Robert Alexy, Theorie der Grundrechte, S.171ff. See Robert Alexy, Balancing,Constitutional Review, and Representation, I.CON., Volume3, November4,2005.
    24. Roger Cotterrell, The Politics of Jurisprudenc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LegalPhilosophy, Lexis Nexis U.K.2003.
    25. Ruth Gavison, Privacy and the Limits of Law, Yale Law Review89,1980.
    26. See Alexandre Kiss, Commentary by the Rapporteur on the Limitation Provisions, inHuman Rights Quarterly, Vol.7,1985.
    27. See generally Eric Barendt, Freedom of Speech (Oxford,1985), ch.8; Laurence H.Tribe, American Constitutional Law,2nd edn,(New York,1988).
    28. See P van Dijk and G.J.H. van Hoof,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Euopean Conventionon Human Rights,3rd,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8.
    29. Steven Greer, Balancing&the 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 A Contribution tothe Habermas-Alexy Debate, Cambridge Law Journal,63(2),July2004.
    30. The Freeman’s Remonstrance,5-8,12. John Calvin,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Religion,23-26.
    31. The Works of James Wilson, ed. R. G. McCloskey (1967); W. C. McWilliams, TheIdea of Fraternity in America (1973); Clinton Rossiter,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theAmerican Revolution (1963).
    1. Ahmed and Others v. the United Kingdom,(App.22954/93), Judgment of2September1998,(2000)29EHRR1.
    2. Ahmed v. United Kingdom (1998)29E.H.R.R.1(para.61).
    3. App.11603/85, Council of Civil Service Unions and others v. United Kingdom,20January1987,(1987)50DR228.
    4. App.7050/75, Arrowsmith v. United Kingdom,12October1978,(1980)19DR5.
    5. App.2299/64, Grandrath v.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Report of Commission,12December1966; Decision of Committee of Ministers,29June1967,(1967)10Yearbook626; App.5591/72, X v. Austria,2April1973(1973)43CD161; App.7705/76, X v.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5July1977(1978)9DR196.
    6. Barley v. Richardson. Justice Clark took no part in the consideration or decision of thecase.
    7. Buscarini and Others v. San Marino (App.24645/94), Judgment of18February1999;(2000)30EHRR208.
    8. Campbell and Cosans v. United Kingdom, Judgment of25February1982, Series A,No.48;(1982)4EHRR293, para.36.
    9. Connick v. Myers,461U.S.138(1983).
    10. Curtis Publishing Co. v. Butts,388U.S.130,87S. Ct.1975,18L. Ed.2d1094(1967)
    11. Dahlab v. Switzerland (App.42393/98), admissibility decision of15February2001.
    12. Dun&Bradstreet, Inc. v. Greenmoss Builders, Inc.
    13. Grandrath v.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App.2299/64), Report of Commission,12December1966; Decision of Committee of Minister,29June1967,(1967)10Yearbook626, at p.672.
    14. Haelan Laborato-ries v. Topps Chewing Gum, Inc.(1953)
    15. Handyside v. United Kingdom, Judgment of7December1976, Series A, No.24;(1979-80)1EHRR737, pafa.48.
    16. Larris and Others v. Greece (App.23772/94,26377/94and23678/94), Judgment of24February1998;(1999)27EHRR329.
    17. Melvin v. Reid (1931).C.
    18. Mǘller v. Switzerland (1988)13E.H.R.R.212(para.30).
    19. National Treasury Employees Union v. Von Raab (1989).489U.S.656.
    20. New York Times v. Sullivan,376U.S.254,84S.Ct.710,11L.Ed.2d686.
    21. O’Connor v. Ortega (1987)480U.S.709.
    22. Parker v. Levy,417U.S.733(1974).
    23. Rekvenyi v. Hungary (App.25390/94), Judgment of20May1999,(2000)30EHRR519.
    24. Saia v. New York,334U.S.558, S.Ct.1148,92L.Ed.1574(1948).
    25. Schenck v. United States at52,395.Ct. at249.63L. Ed. at473-474(1919).
    26. Thlimmenos v. Greece (App.34369/97), Judgment of6April2000;(2001)31EHRR411.
    27. United States v. Robel,389U.S.258(1967).
    28. Vogt v. Germany (App.17851/91), Judgment of26September1995,(1996)21EHRR205.
    29. Whitney v. California274U.S.357,357-376,47S.Ct.641,648,71L.Ed.1095.
    30. Wieman v. Updegraff,344U.S.183(1952)
    31. Wingrove v. United Kindom,(1997)24E. H. R. R.1; Judgment of November25th,1996R. J. D.1996-V (para.58).
    32. Zacchini v. Scripps-Howard Broadcasting Co.(197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