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非政府组织与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艾滋病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与蔓延,世界各国已经越来越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其中,非政府组织所具备的志愿性、自主性、灵活性、非营利性等特征,使其在艾滋病防治领域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非政府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力量和作用是巨大与不可替代的。中国自1985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患者以来,艾滋病的流行经历了传入期、扩散期后,目前已经进入到快速增长期,因此研究如何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艾滋病防治领域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本文以社会支持理论为研究视角,以艾滋病防治领域非政府组织为研究对象,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内艾滋病防治领域非政府组织进行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同时为更好地反映非政府组织介入服务对象社会支持的客观需求及印证非政府组织的实际工作效果,针对服务对象也进行了问卷调查。论文围绕着艾滋病防治领域非政府组织在服务对象社会支持体系构建中为何能发挥作用,怎样发挥作用以及如何促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等内容,循着“动力机制——网络构建——工作模式”的逻辑线索,研究非政府组织在服务对象社会支持体系构建中的具体功能发挥。
     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调查结果及相关文献,描述并分析我国目前艾滋病防治领域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按照“动力源——动力转化——动力监控与反馈”的逻辑过程,对艾滋病防治领域非政府组织介入服务对象社会支持的动力机制进行深入探讨,使动力机制的过程及结果明显呈现。由于介入空间及介入需求的存在,非政府组织具备了介入服务对象社会支持的可能性及必要性,并在动力转化的主客观条件及传导介质的作用下,实现了动力转化过程,然而动力监控与反馈环节的部分缺失,导致非政府组织动力机制过程的不完善。第三部分,从社会支持的主体及功能发挥的角度,研究并分析艾滋病防治领域非政府组织在服务对象的义务支持网络、友情支持网络、道义支持网络和专业支持网络的构建中发挥的重要功能,从支持理念、支持主体与功能、以及支持网络的具体构建方法等方面对非政府组织如何构建各支持网络进行详析,结果发现非政府组织在网络构建的实践中也遇到了不少阻碍。第四部分,主要针对艾滋病防治领域非政府组织介入服务对象社会支持的工作模式进行分析,由于工作模式不是单一具体工作侧面的体现,而是工作各个方面高度综合的整体反映,因此可以包括工作意愿、工作内容、工作效果以及工作期望与建议。通过工作模式的探讨,我们认识到多数非政府组织具有较强的工作意愿、较为完整的工作内容、值得认可的工作效果,同时也对非政府组织的功能发挥提出了较高的工作期望与合理可行的建议,但研究结果也反映出不同组织的工作模式之间还存在着明显差异。第五部分,主要探讨完善非政府组织介入服务对象社会支持体系的对策与建议。研究中发现,动力机制的不足,网络构建中的阻力以及工作模式的缺陷等大多源自于艾滋病防治领域非政府组织发展的不完善,因此,为更有效地发挥艾滋病防治领域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有必要强化非政府组织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增强非政府组织自身能力建设以及创新非政府组织支持体系。当然社会的接纳与认可、政府的支持等也是非政府组织不断完善功能发挥的必要条件。
     总之,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不断发挥并增强艾滋病防治领域非政府组织的功能,完善服务对象社会支持体系,从而在不断改善服务对象生存境况的同时,达到有效防治艾滋病的目的。
With the rapid transmission and spread of AIDS in global area, the world countries have attached much more importance to AIDS prevention. As we know, NGOs, featured as voluntary、independent、flexible and nonprofit, etc, makes itself play an increasing important role in AIDS prevention. The experiences of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areas show that the power and function of NGOs in the work of AIDS prevention is great and irreplaceable. Since the first AIDS patient was found in China in 1985, the prevalence of AIDS has undergone afferent phase、diffused phase, and now enter fast-growing phase. Thus, it is of great theory and practice significance to learn from foreign experience, relate to our national practice and give full play to NGOs' function in AIDS prevention.
     The paper bases o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support theory, uses NGOs in AIDS prevention areas as research objects and makes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depth interview to NGOs in civil AIDS prevention areas. Meanwhile, to better reflect the objective demands of NGOs' intervention social support for served clients, and to better prove the actual work results of NGOs, it also makes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served clients.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tents of why NGOs can work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upport system for served clients, how does it work and how to better strengthen its role, etc. Moreover, it follows the logical clue of "dynamics mechanism——network construction——work model", and study the specific function of NGO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upport system for served clients.
     The paper mainly includes the following parts:the first,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current developing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NGOs in AIDS prevention areas of China with survey results and related documents. The second, to deeper discuss dynamic mechanism of NGOs of AIDS prevention areas, which intervene social support for served clients, with the logic process of "dynamic source—dynamic transformation—dynamic monitoring and feedback", so as to make the process and results of dynamic mechanism more obvious. As exist of intervention space and demands, NGOs have the possibility and necessary to intervene social support for served clients. Meanwhile, under the function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ondition and transmitting medium, they can accomplish the dynamic transformation process. However, due to partial absence of dynamic monitoring and feedback, there is faultiness in NGOs' dynamic mechanism process. The third,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subject of social support and its function exertion,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function of NGOs in AIDS prevention areas about voluntary support network friendly support network moral support network and professional support network construction for served clients. Then, from support philosophy, support subject and function, and concrete construction methods of support network, to make detailed analyses about how NGOs construct each support network, and finally conclude that NGOs encounter many difficulties in the network construction practice. The forth, to mainly aim at analyzing the work model of NGOs of AIDS prevention areas, which intervene social support for served clients. As we know, work model is not the reflection of a single concrete work side, but the whole reflection of high comprehension in every perspective of work, therefore, it includes work will、contents、effects、expectation and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work model research, we learn that most NGOs have relatively strong work will、integrated work contents and worthy admissive work effect, meanwhile, workers of NGOs put forward higher work expectation and mor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to NGOs. However,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do be obvious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NGOs work models. The fifth, to mainly discuss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perfect NGOs'intervention social support system for.served client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the insufficiency of mechanism, obstruction of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deficiency of work model mostly origin from the imperfective development of NGOs of AIDS prevention area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intensify the interactive between NGOs and social environments, strengthen NGOs' self-construction ability and encourage NGOs' support system innovation. It is without doubt that social admission and approbation as well as government support is the requirement for NGOs to continue perfecting its function exertion.
     Above all, according to this research, the author hopes to continue exert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function of NGOs in AIDS prevention areas, perfect social support system for served clients, so as to reach the goal of preventing AIDS as well as continuously improve served clients surviving condition.
引文
①万绍平等,如何利用非政府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5(1)
    ①刘能:艾滋病、污名和社会歧视:中国乡村社区中两类人群的一个定量分析,社会学研究,2005(6)。
    ①王名:NGO及其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②王名、佟磊:NGO在环保领域内的发展及作用,环境保护,2003(5)。
    ③王念星、鲁若愚、李永健:论非政府组织在我国就业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四川大学学报,2002(6)。
    ④马秀清: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理论前沿,2007(16)。
    ⑤刘银喜:非政府组织:资源配置领域的制度创新——析非政府组织对市场缺陷和非市场缺陷的补充,内蒙古社会科学,2002(3)。
    ①House JS, Landis KR, Umberson D; Social relation and health, Science; 1988。
    ②湖湘明:论中国青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青年探索,1996(5)。
    ③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2001(1)。
    ④[荷]马特.G.M.范德普尔:个人支持网概述,国外社会学,1994(4)。
    ①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2001(1)。
    ②[荷]马特.G.M.范德普尔:个人支持网概述,国外社会学,1994(4)
    ③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天津社会科学,1998(1)。
    ④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与中国社会的转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⑤ 丘海雄等:社会支持结构的转变:从一元到多元,社会学研究,1998(4)。
    ⑥张文宏、阮丹青,城乡居民的社会支持网,社会学研究,1999(3)。
    ⑦蔡禾等,城市居民和郊区农村居民寻求社会支援的社会关系意向比较, 社会学研究,1997(6)。
    ⑧陈成文,社会弱者论——体制转换时期社会弱者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时事出版社,2000。
    ⑨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2001(1)
    ① Brissette, I., Scheier, M.,& Career, C.S. The role of optimism in social network development, coping,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during a life transi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82:102-111.
    ①[荷]马特.G.M.范德普尔:个人支持网概述,国外社会学,1994(4)。
    ③周林刚、冯建华:社会支持理论——一个文献回顾,广西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④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天津社会科学,1998(1)。
    ⑤张文宏、阮丹青:天津农村居民的社会网,社会学研究,1999(2)。
    ⑥陈成文,喻名峰:论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6)。
    ①蔡禾、叶保强、邝子文、卓惠兴:城市居民和郊区农村居民寻求社会支援的社会关系意向比较,社会学研究,1997(6)。
    ②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天津社会科学,1998(1)。
    ③陈成文、喻名峰:论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6)。
    ④陈成文、喻名峰:论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6)。
    ⑤周林刚、冯建华:社会支持理论——一个文献回顾,广西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⑥詹向梅: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分析视角,社会问题,2006(10)。
    ①程虹娟、龚永辉等:青少年社会支持研究现状综述,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5)。
    ②丘海雄、陈健民、任焰:社会支持结构的转变:从一元到多元,社会学研究,1998(4)。
    ③施键峰、马剑虹:社会支持研究有关问题探讨,人类工效学,2003(11)。
    ④聂春雷:社区建设视野下的社会工作与社会支持,天府新论.2004(6)。
    ⑤阮曾媛琪著,熊跃根译:中国就业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①刘冬梅:进城农民工社会支持体系研究,武汉大学,2005。
    ②全宏艳:社会支持研究综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3)。
    ③ Brandt. P.& Weinert C. The PRQ:A social measure. Nursing Research.1981,30:277-280; Weinert C.& Brandt. P. Measuring social support with the Personal Resource Questionnaire. Wester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1987,9:589-602.
    ④ Norbeck J.S., Lindsey A.M.& Carrieri V. L.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Norbeck social support questionnaire: Normative data and validity testing. Nursing Research,1983,32(1):4.
    ①林玲萍:消化性溃疡与社会支持,护理研究,2002(4)。
    ②吴清平,龙建,刘全:肢体残疾成年人人格特征的配对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5)。
    ①李伟、陶沙:大学生应对策略的特点及其与社会支持水平关系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3)。
    ②曹子玮:《农民工的再建构社会网与网内资源流向》,载《社会学研究》2003年(3)。
    ③李霞,马颖,李绍奎,胡志: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医学与哲学,2007(6)
    ①陆一琼,杨生勇:艾滋病孤儿的社会支持网络:现状与构建,青年研究,2006(10)。
    ②武英,张福杰,金水高:心理咨询对HIV感染者生活质量及社会支持状况的效果,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14)。
    ③邓国胜:非政府组织http://baike.baidu.com/view/78357.htm。2009-2-17
    ④张小劲:非政府组织研究:一个正在兴起的热门课题,中共宁波市委学校学报,2002(6)。
    ①王运祥、甘燕飞:西方非政府组织解读与启示,国际观察,2008(4)
    ②宗政、杨绵宜、金子求:试论非政府组织与构建和谐社会,改革与战略,2007(S1)。
    ③邱伟、刘力:透视日益走近中国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学习月刊,2005(5)。
    ④王杰、张海滨、张志洲:全球治理中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18。
    ①王杰、张海滨、张志洲:全球治理中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18。
    ②Lester M. Salamon and Helmut K. Anherier, The Emerging Non-profit Sector:An Overview.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5,pp.14-15.
    ③王杰、张海滨、张志洲:全球治理中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18。
    ④杨文、王军、向兵:我国非政府组织之组织治理问题及其对策探析,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5)。
    ⑤马国芳等,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云南发展状况研究,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2)。
    ⑥赵黎青:非政府组织: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江海学报,1999(6)。
    ①何云峰马凯: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2)。
    ②王小明:非政府组织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月刊,2008(10)。
    ③任金秋、刘伟:我国非政府组织志愿失灵问题探讨,内蒙古大学学报,2008(2)。
    ④卢海燕:关于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几点思考,求实,2004(11)。
    ⑤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6-17
    ⑥王杰、张海滨、张志洲:全球治理中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12。
    ①马庆钰:对非政府组织概念和性质的再思考,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7(4)。
    ②饶鹏、罗林敏:非政府组织的功能与作用综述,市场论坛,2006(12)。
    ③王君丽:关于界定中国事业单位与政府、非政府、非盈利组织的文献综述,现代经济,2007(10)。
    ④吴琼:对我国环保非政府组织的法学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华东政法学院,2004:9
    ⑤陈剑:现代化与第三部门的发展,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2005(3)。
    ⑥孙静:非政府组织基本问题研究综述,岭南学刊,2006(2)。
    ①黄杰:公民社会与社区建设,探索,2002(6)。
    ②赵黎青:非政府组织问题初探.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7(04)。
    ③徐莹:当代国际政治中的非政府组织,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84-85
    ④赵黎青:非政府组织问题初探,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7(04)。
    ⑤何云峰、马凯: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2)。
    ⑥兰玲、李华、张旭东: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现状及其走向,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⑦王运祥:论中外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
    ①余南平:俄罗斯非政府组织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01)
    ②芮晔平,我国第三部门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财经界(下旬刊),2007(05)
    ③喻常森:非政府组织与东南亚国家政治发展,南洋问题研究,2003(03)
    ④徐莹:当代国际政治中的非政府组织,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65
    ⑤芮哗平:我国第三部门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财经界(下旬刊).2007(05)
    ⑥余南平:俄罗斯非政府组织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01)
    ①喻常森:非政府组织与东南亚国家政治发展.南洋问题研究,2003,(03)
    ②余南平:俄罗斯非政府组织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01)
    ③余南平:俄罗斯非政府组织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01)
    ④程玥、马庆钰:关于非政府组织分类方法的分析.政治学研究,2008,(03)
    ①张静:国外非盈利组织会计与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的比较,商业会计,2007,(08)
    ②安体富、王海勇:非营利组织税收制度:国际比较与改革取向,地方财政研究,2005(12)
    ③陈南华:中美非营利组织税收制度比较,涉外税务,2005(03)
    ④安体富、王海勇:非营利组织税收制度:国际比较与改革取向,地方财政研究,2005(12)
    ①靳东升:非营利组织所得税政策的国际比较,涉外税务,2004(10)
    ②纪颖:民间组织评估模式的国际比较及成因探析,学会,2008(06)
    ①安建增:中美青年自组织生成逻辑的比较分析,青年研究,2008(07)
    ②肖强,非营利组织筹资策略研究,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③兰玲、李华、张旭东: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现状及其走向,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④罗湘等,我国非营利组织资金困境分析,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11)。
    ⑤靳朝晖:中国非政府组织筹资环境评述,理论界,2006(12)。
    ⑥曹占涛,吴穹:信息不对称下的公益捐赠——非政府组织筹资困境的一种经济学解释,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3)。
    ⑦兰玲、李华、张旭东: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现状及其走向,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①罗湘等,我国非营利组织资金困境分析,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11)。
    ②刘卫柏等: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前沿,2008(1)。
    ③谭晖、王雪辉:非营利组织筹资心智模式转变,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1)。
    ④王妮丽:社会资本与NPO筹资,财政金融,2006(7)。
    ⑤斳朝晖:中国非政府组织筹资环境评述,理论界,2006(12)。
    ⑥肖强:非营利组织筹资策略研究,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⑦范怡丹:中国非营利组织管理机制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财经界(下旬刊),2007(10)
    ⑧张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NPO财务管理,北方经济,2006(10)
    ①丰存斌: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1)
    ②唐阳玲: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管理刍议,财务与金融,2008(3)
    ③刘希姬:非营利科研机构财务管理模式研究,中国地质大学,2008:24—29
    ④卢太平:非营利组织财务机制研究,南京理工大学,2005:47-51
    ⑤阮伟龙:民间非营利组织审计实务探讨及应对策略,商场现代化,2008(26)
    ⑥张世超、曾文胜、蔡裙:浅析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建账问题,财政监督,2007(20)
    ⑦于国旺: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目标的理论探讨,山东经济,2007(6)
    ⑧张世超、曾文胜、蔡裙:浅析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建账问题,财政监督,2007(20)
    ⑨刘建波:对加强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几点看法,会计之友(下旬刊),2008(3)
    ⑩郭桂花:浅议非营利组织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建设,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10)
    11张军、裘迅:更新理财观,促进非营利组织持续健康成长,华东经济管理,2005/(2)
    12刘建波:对加强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几点看法,会计之友(下旬刊),2008(3)
    ①赵蔚: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制度缺陷及建设,山东大学,2005:29-39
    ②崔国平: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山东经济,2006(4)
    ③唐阳玲: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管理刍议,财务与金融,2008(3)
    ④阮伟龙:民间非营利组织审计实务探讨及应对策略,商场现代化,2008(26)。
    ⑤兰玲,李华,张旭东: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现状及其走向,重庆大学学报,2005(3)
    ⑥汪力斌、王贺春:中国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7(3)
    ⑦澎云峰、李刚强:软硬兼施—非政府组织人力资本激励模式探析,云南科技管理,2008(4)
    ⑧陈娟娟、祝建兵: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1)
    ⑨汪叶枫:常熟市慈善组织运营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上海交通大学,2008:28-29
    ⑩曹厉双:浅析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圈.现代软科学,2006(2)
    11萧鸣政: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几个发展方向——基于非营利组织特征的思考,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7)
    ①汪力斌、王贺春:中国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7(3)
    ②陈娟娟,祝建兵: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1)
    ③郝美娟: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及对策,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
    ④汪叶枫;常熟市慈善组织运营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上海交通大学,2008:24-25
    ⑤陈娟娟、祝建兵: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1)
    ⑥孙金旭,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与对策分析,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
    ⑦汪力斌、王贺春:中国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7(3)。
    ⑧朱小泳:从利益群体的视角看我国NGO发展现状,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
    ①龚晓洁:社区文化中青少年体育非营利组织的功能与发展分析——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例,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
    ②董小林、杨建军、周晶:中国环境非政府组织发展与完善的思考,长安大学学报,2007(2)
    ③焦云霞、李萌: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8(3)
    ④王超:志愿服务动力机制研究,山东大学,2007:32-35
    ⑤朱小泳:从利益群体的视角看我国NGO发展现状,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
    ⑥韩国明、姚青:非营利组织:有效促进企业履行社会公益责任,广西社会科学,2007(6)
    ⑦朱小泳:从利益群体的视角看我国NGO发展现状,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
    ⑧石宝孙:社区民间组织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上海交通大学,2008:45-46
    ⑨焦云霞、李萌: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8(3)
    ⑩吴伟、孟延春:互联网对NGO组织的作用研究——基于7家NGO组织的案例分析,特区经济,2007(8)
    11王超:志愿服务动力机制研究,山东大学,2007:49-53
    12刘丽华:非营利组织在社会保障中的参与问题研究,湘潭大学,2006:41-44
    13韩国明、姚青:非营利组织:有效促进企业履行社会公益责任,广西社会科学,2007(6)
    ①赵孟营:非政府组织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层动员,宁夏社会科学,2007(2)
    ②陈晓燕:非政府组织在我国政府执行力提升中的功能探析,湖南师范大学,2008:41-43
    ③林燕凌:我国非政府组织研究,复旦大学,2005,67--68
    ④董小林、杨建军、周晶:中国环境非政府组织发展与完善的思考,长安大学学报,2007(2)
    ⑤林榅荷:治理理论视角下公共危机管理的非政府组织参与,新余高专学报,2008(4)
    ⑥徐家良、万方:中国民间环境保护组织活动阶段性特征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2)
    ⑦于波:基于_治理理论的转轨时期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培育,大连理工大学,200637-41
    ⑧王秋红:试析非政府组织在城市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发展,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4(3)
    ⑨刘小燕、王晶:论中国政府对外传播中的NGO缺失,国际新闻界,2008(8)
    ⑩王颖:非营利组织进入准公共物品领域的探讨,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5)
    11石宝孙:社区民间组织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上海交通大学,2008:45-46
    12朱小泳:从利益群体的视角看我国NGO发展现状,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
    ①刘小燕、王晶:论中国政府对外传播中的NGO缺失——基于“藏独一奥运”风波中的NGO分析,国际新闻界,2008(8)
    ②林榅荷:治理理论视角下公共危机管理的非政府组织参与,新余高专学报,2008(4)
    ③张维平: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力量的动员与参与机制的社会学分析,新疆社会科学,2007(2)
    ④高成运;民间组织能力建设的视角与路径,学会,2006(5)
    ⑤石宝孙:社区民间组织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上海交通大学,2008:45-46
    ⑥高成运;民间组织能力建设的视角与路径,学会,2006(5)
    ⑦汪叶枫:常熟市慈善组织运营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上海交通大学,2008:29-30
    ⑧陈晓燕:非政府组织在我国政府执行力提升中的功能探析,湖南师范大学,2008:38-46
    ⑨高成运;民间组织能力建设的视角与路径,学会,2006(5)
    ⑩张锋:我国环保非政府组织的成长与发展刍议,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7(5)
    11林榅荷:治理理论视角下公共危机管理的非政府组织参与,新余高专学报,2008(4)
    12于波:基于_治理_理论的转轨时期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培育,大连理工大学,2006:37-41
    ①高成运:民间组织能力建设的视角与路径,学会,2006(5)
    ②朱小泳:从利益群体的视角看我国NGO发展现状,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
    ③高成运;民间组织能力建设的视角与路径,学会,2006(5)
    ④高成运;民间组织能力建设的视角与路径,学会,2006(5)
    ⑤龚晓洁:社区文化中青少年体育非营利组织的功能与发展分析——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例,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
    ⑥王君安:环境NGO对公众参与的促进行为,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⑦高成运;民间组织能力建设的视角与路径,学会,2006(5)
    ①陈世英: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的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山东师范大学,2004:1,23-32
    ②毕舸:监督跨国公司污染需“全民环保”,证券时报,2008—1-11
    ③詹向明,《泰国的政治变化:民主和参与》评介,南洋问题研究,2003(1)
    ④王名、佟磊:NGO在环保领域内的发展及作用,环境保护,2003(5)
    ①叶林顺:环保型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和定位,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1)
    ②李莉:环境保护领域中环境NGO作用探讨,上海社会科学,2006(5)
    ③陈廷辉:民间环保组织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4)
    ④付涛:2005当代中国环境NGO图谱,南风窗,2005(4)。
    ⑤高扬:中国环境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初步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05.:10
    ⑥陈飞:中国环境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共生环境及其建设对策,南京林业大学,2008::3
    ⑦顾世华;环境资源保护中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研究,昆明理工大学,2008:29
    ⑧叶林顺:环保型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和定位,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1)
    ①汪永晨:改变:中国环境记者调查报告(2006卷),三联书店。2007:271
    ②[美]朱莉·费希尔,NGO与第三世界的政治发展,邓国胜、赵秀梅翻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89-194
    ③王名.:NGO及其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清华大学学报,2001(1)
    ④洪大用:中国民间组织扶贫工作的初步研究,江海学刊,2002(2)
    ⑤王名、贾西津:我国NGO的发展分析,管理世界,2002(8)
    ⑥程亚雯:中国政府与NGO合作扶贫问题研究,天津师范大学,2008:45
    ⑦李菊兰:关于非政府组织扶贫方式的探讨,陕西农业科学,2008(3)
    ①刘效东:农村扶贫中非政府组织的作用,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6(4)
    ②张维娜:非政府组织在城市反贫困中的角色与模式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7:35
    ③孟芳:非政府组织对农村发展作用的研究,前沿,2004(9)。
    ④刘效东:农村扶贫中非政府组织的作用,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6(4)
    ⑤王名:中国的非政府公共部门(下),中国行政管理,2001(06)
    ①陈龙: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与扶贫工作, 科技创业月刊,2006(10)
    ②张礼祥:政府机构改革视野中的非政府组织研究,武汉大学,2005:25
    ①全球青年就业状况及对策概观,滦州青年网,http://www.lxqnw.cn/tszs/html/?259.html
    ②张娴初:试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非政府组织参与,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04)
    ③张晓霞:美国社区就业对东北城市社区就业的启示.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④王春光:荷兰反就业歧视研究报告,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blog/blog/txt/2007-03/28/content_8025833_2.htm
    ①蔡纹:多边贸易视野下的劳工权益保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15-16
    ②潘义宁、李永捷:我国劳动就业NGO组织的类型及职能分析,天府新论,2004(2)
    ③陈建刚.:完善我国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几点建议,中国行政管理,2005(05)
    ④张娴初:试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非政府组织参与,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04)
    ⑤王念星、鲁若愚、李永捷:论非政府组织在我国就业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四川大学学报,2002(6)
    ①欧阳兵:非政府组织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机制,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04)
    ②王守杰: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研究——欧美的经验与启示,华东师范大学,2007:17-21
    ③孟令君:发挥民间组织在救助社会弱势群体中的作用,社会福利,2002(8)。
    ④单桔平:大力发展非政府组织创新社会弱势群体支持机制,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5)。
    ⑤赵宇:论非政府组织与社会弱势群体,中国流通经济,2005(9)。
    ①徐祖荣:非政府社会救助:社会救助主体多元化的必然选择,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08)
    ②曲孝生:扶持弱势群体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03:12
    ③赵宇:论非政府组织与社会弱势群体,中国流通经济,2005(9)。
    ④王名,刘求实:艾滋病防治领域NGO的发展及相关政策建议,江苏社会科学,2006(04)
    ①万绍平等:如何利用非政府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5,(01)
    ②牛彩霞:中国参与艾滋病预防控制的草根非政府组织调研报告,中国性科学,2005,(11)
    ③徐缓:试述非政府组织在完善AIDS预防控制社会机制中的作用,中国艾滋病性病,2004,(04)
    ④万闻华:NGO社会支持的公共政策分析——以弱势群体为论域,中国行政管理,2004(3)。
    ⑤管健、李强:第三部门与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以受歧视和污名人群为例,公共管理学报,2007(1)
    ①钟涨宝、李飞:非政府组织与农民工社会支持——基于青岛、深圳和东莞的调查,社会工作,2008(9)
    ②孙莹:建立我国特殊困难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的基本策略:培育和发展社区和非营利组织,青年研究,2004(9)
    ① WHO. Health and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 [R]·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5· in Russian ederation [J].Vestn Ross Akad Med Nauk,2007,(1):36-41·
    ② UNAIDS. Keeping the Promise:Summary of the Declaration of Commitment on HIV/AIDS [R]·2002·
    ③ Onishchenko GG·The main tasks concerning the organization of surveillance and prophylaxis of HIV-infection Care,2007,19(Suppl1):S44-53·
    ④Lyttleton C, Beessey A, Sitthikriengkrai M·Expending communitythrough ARV provision in Thailand[J]·AIDS
    ①王名:中国NGO研究——以个案为中心,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系列研究报告,2001,13.
    ①王名、刘求实:艾滋病防治领域NGO的发展及政策建议,江苏社会科学,2006(4)。
    ①刘海英、姚延敏:NGO来了,中国质量万里行,2006(10)
    ①王晨,中国民问组织发展的三大不利性制度因素分析,社会科学,2005(10)。
    ③田凯.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关系研究——一个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视角的分析,学术研究,2005(1)
    ①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6(1)。
    ②李燕霞,袁晓涛,民间组织的发展与我国经济社会的民主化,学术论坛,2006(4)。
    ①吴健智,公共管理视野下我国非政府组织的能力缺失问题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②汤志林,关于转型时期我国民间组织社会功能缺位的思考,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4)。
    ①郭于华、杨宜音、应星等:事业共同体——第三部门激励机制个案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7
    ①郭于华、杨宜音、应星等:事业共同体——第三部门激励机制个案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05.。
    ①参照王垒:《组织管理心理学》一书中的观点,激励因素包括成就、认可、工作本身、责任感、发展、提升。
    ②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和行政管理、技术监督系统、与主管的关系、工作条件、薪金、与同级的关系、个人生活、与下级的关系、地位、工作安全性。
    ①杨宜音:社会心理领域的价值观研究述要,中国社会科学,1998(2)。
    ①王彦斌:管理中的组织认同,人民出版社,2004.。
    ①赵黎青:非政府组织: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江海学刊,1999(6)。
    ②华琳月:民间组织将深入高危人群推广防艾,
    ①邓国胜:民间组织评估体系——理论、方法与指标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4-116.
    ①侯红蕊:中国北方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家庭的作用与特点,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7。
    ①黄光国:人情与面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5(3)。
    ②有些人之间的关系既非同学,亦非同事;既非邻里,亦非同乡,而是由于一种特定的事件使关系主体之间产生互动,并形成了一种社会关系,我们把它称之为其他关系。比如由于旅行、授课、甚至仅仅只是一次偶遇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互动而形成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的主体我们无法将其归入为同学、同事、邻居、同乡,因而皆可以“朋友”谓之。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70-75。
    ②同乡关系网络与中国大陆的“民工潮”,http://www.shul000.com/thesis-77/4998183B/。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三联书店,1998,280-281。
    ②林耀华:金翼:中国家族制的社会学研究,三联书店,1989,2。
    ①黄光国:人情与面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5(3)。
    ②因为有很多人对艾滋病存在误解,以为一旦得了此病,不仅完全不能劳动而且还会很快发病死去,使他们觉得一定无“报”可图了。
    ①罗拾平:非营利组织专职人员专业化问题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16.
    ①苏伟静、李杰:340例次艾滋病咨询者心理问题分析,护理研究,2002(3)。
    ①向德平,陈琦:艾滋病患者的社区支持,学术论坛,2004(3)。
    ②刘巍,艾滋病患者的权益保护——从艾滋病法律咨询热线中发现的问题谈起,人权,2006(3)。
    ③金岳龙、文育锋、姚应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营养支持研究现状,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7(6)。
    ①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372
    ②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03.
    ③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
    ①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驻华办事处.识别艾滋病相关歧视的规程[DB/OL].http://www.unchina.org/unaids/bestp18.thml.
    ②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驻华办事处.从原则到行动促进艾滋病病人、感染者及受艾滋病影响的人们更大程度地参与(GIPA)[DBOL].http://www.unchina.org/unaids/bestp7.html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驻华办事处.携手合作,共同预防艾滋病健康促进的成功经验-国际案例分析[DB/OL].http://www.unchina.org/unaids/bestp10.html.
    ③王永亮:中国公众对HIV/AIDS罹患者的社会心理容忍、支持和关怀程度的研究,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1(2)。
    ①燕晓英:萌芽中亟待关注的研究领域——我国健康传播的现状分析和前瞻,新闻记者,2003(11)。
    ②徐美苓、黄淑贞:艾滋病新闻报道内容分析,台湾:新闻学研究,第56期。
    ③管健、李强,第三部门与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公共管理学报,2007(1)。
    ④文赤桦:防治艾滋病,非政府组织作用不可替代,人权,2007(4)。
    ①丛众:论媒体的社会公正性作用——媒体对艾滋病的不正确报道产生的负面影响,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6)。
    ②陈军、申学武、秦志雄:山西省侯马市公众艾滋病知信行调查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04(11)。
    ③王永亮:中国公众对HIV/AIDS罹患者的社会心理容忍、支持和关怀程度的研究,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1(2)。
    ④陈秀峰、李莉:企业社会责任的兴起与中国公益基金会事业的发展,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3)。
    ①向德平,陈琦:艾滋病患者的社区支持,学术论坛,2004(3)。
    ①社会系统理论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兴盛于80年代。其主要观点是认为社会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子系统组成。
    ①赵黎青:非政府组织与可持续发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112.。
    ①熊跃根:转型经济国家中的“第三部门”发展:对中国现实的解释,社会学研究,2001(1)。
    ②戴维·奥斯本: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①魏婉婷:资源依赖、制度环境与组织自主性——企业捐资成立之社会福利基金会之探讨,北京:中正社会福利研究所硕士论文,1996。
    ①李建村:公私部门协力关系之研究——以台北市文湖国小社区、学区安全联防为例,中央警察大学行政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2001,16-17.
    ①Peters,B.Guy, Managing Horizontal Government:The Politics of Co-ordin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76 (summer),1998,301.
    ① Deborah Eade著,应维云、刘国瀚译:能力建设——通向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之路,九州图书出版社,1999,39—40.
    ② Tandon:Capcity Building in Civil Society, annex:draft statement of SOI; Meaning of Capacity Building.New Delhi:PRIA,1997, Defining Capacity Building,P2.
    ①甄茜,非牟利体系启动美利坚,南方周末,2002—1—10。
    ①郝美娟: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及对策,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
    ①高成远:民间组织能力建设的视角与路径,学会,2006(5)。
    ①黄浩明:加强民间组织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①张富良:构建对弱势群体的社会关怀,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10)。
    ①杨鲁宁:论人文关怀与大学生美育,东岳论丛,1998(4)。
    1.曹沛霖:政府与市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2.陈金罗等:中国非营利组织法的基本问题[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
    3.陈成文:社会弱者论——体制转换时期社会弱者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
    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蔡拓:全球治理与中国公共事务管理的变革[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2005。
    6.陈成文:社会弱者论——体制转换时期社会弱者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
    7.邓国胜等:民间组织评估体系——理论、方法与指标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8.邓国胜:公益项目评估—以“幸福工程”为案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9.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0.丁元竹:非政府公共部门与公共服务—中国非政府公共部门服务状况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2.郭于华,杨宜音,应星等:事业共同体——第三部门激励机制个案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3.高耀洁:中国艾滋病调查[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4.高燕宁:艾滋病的社会免疫[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5.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6.贺寨平:社会网络与生存状态——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7.贾西津等:转型时期的行业协会—角色、功能与管理体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8.景跃进:政治空间的转换:制度变迁与技术操作[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9.康晓光:转型时期的中国社团[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20.李惠斌:全球化与公民社会[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1.李珍刚:当代中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互动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2.李亚平、于海:第三域的兴起——西方志愿工作及志愿组织理论文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23.李楯:艾滋病在中国:法律评估与事实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4.李熠煜,关系与信任[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
    25.罗辉:第三域若干问题研究[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
    26.冷明权、张智勇:经济社团的理论与案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4。
    27.刘培峰:结社自由及其限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8.林耀华,金翼:中国家族制的社会学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1989。
    29.齐延平: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30.钱再见:失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1.阮曾媛琪:中国就业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2.苏力:规制与发展——第三部门的法律环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33.施雪华:政府权能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34.孙立平:动员与参与——第三部门募捐机制个案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35.陶传进:社会公益供给——NPO、公共部门和市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6.陶传进:环境治理:以社区为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7.唐忠新:城市社会整合与社区建设[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0。
    38.田凯:非协调约束与组织运作——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个案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9.王名、刘培峰等:民间组织通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40.王名等: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1.王名:中国非政府公共部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2.王名:中国非营利评论(第一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3.王名、李勇等编著:德国非营利组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4.王名:清华发展研究报告—中国非政府公共部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5.王名、刘国翰、何建宇著: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6.王曙光:艾滋病的社会学发现:亚文化易感与适宜干预策略[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7.王新生:市民社会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48.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49.王杰,张海滨,张志洲:全球治理中的国际非政府组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0.王彦斌:管理中的组织认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1.王思斌:社团的管理与能力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52.汪永晨:改变:中国环境记者调查报告(2006卷)[M],北京:三联书店,2007。
    53.武俊青:失乐园的呐喊——中国艾滋病感染者与病人的需求现状调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4.文军:王世军著:非营利组织与中国社会发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55.吴锦良: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6.吴东民:董西明主编: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7.徐莹:当代国际政治中的非政府组织[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58.夏国美:中国艾滋病问题报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59.夏国美:艾滋病立法:专家建议及其形成过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60.薛晓明:转型时期的弱势群体问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61.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62.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3.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4.俞可平:社群主义(修订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65.阎青春:社会福利与弱势群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66.杨延忠、李鲁、王伟:艾滋病危险行为扩散的社会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7.杨国才:多学科视野下的艾滋应对[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68.赵黎青:非政府组织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69.张霞、张智河等:非营利组织管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70.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71.张开宁:应对艾滋病危机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5。
    72.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与中国社会的转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7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4.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2—弱势群体与社会支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5.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76.[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著,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贾西津、魏玉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77. [美]朱莉·费希尔著,NGO与第三世界政治发展[M],邓国胜、赵秀梅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78. [美]理杏德·C·博克斯著,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M],孙柏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9. [美]罗伯特·D·帕特南著,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80.[美]拉里·戴蒙德著,民主政治的三个悖论[M],彭灵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81.[美]罗伯特·沃森著,美国最有效的组织[M],彭彩霞、席瑞雪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82.[德]哈贝马斯著,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83. [英]戴维.赫尔德著,民主的模式[M],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84. [美]朱莉·费希尔著,NGO与第三世界的政治发展[M],邓国胜、赵秀梅翻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85.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社会的构成[M],李康、李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86. [美]莱曼W.波特,格雷戈里A.比格利,理查德M.斯蒂尔斯著,激励与工作行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87.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88.戴维·奥斯本著: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90. Deborah Eade著,能力建设——通向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之路[M],应维云、刘国瀚译,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1999。
    91.阿马蒂亚·森著,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
    92.苏珊·桑塔格著:疾病的隐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93.安体富,王海勇:非营利组织税收制度:国际比较与改革取向[J],地方财政研究,2005(12)
    94.安建增:中美青年自组织生成逻辑的比较分析[J],青年研究,2008(07)
    95.蔡禾等:城市居民和郊区农村居民寻求社会支援的社会关系意向比较[J], 社会学研究,1997(6)。
    96.程虹娟、龚永辉等:青少年社会支持研究现状综述[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5)。
    97.曹子玮:农民工的再建构社会网与网内资源流向[J],社会学研究,2003(3)。
    98.曹厉双:浅析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J],职业圈.现代软科学,2006(2)。
    99.曹宁校等:MSM性工作者的健康与保护[J],中国性科学,2008(9)。
    100.曹朔:政府的公益意识复苏了吗[J],人民论坛,2007(4)
    101.曹占涛,吴穹:信息不对称下的公益捐赠——非政府组织筹资困境的一种经济学解释[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3)。
    102.陈娟娟,祝建兵: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1)。
    103.陈廷辉:民间环保组织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4)。
    104.陈龙: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与扶贫工作[J],科技创业月刊,2006(10)。
    105.陈建刚.:完善我国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几点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05(5)。
    106.陈剑:现代化与第三部门的发展[J],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2005(3)。
    107.陈南华:中美非营利组织税收制度比较[J],涉外税务,2005(3)
    108.陈军,申学武,秦志雄:山西省侯马市公众艾滋病知信行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4(11)。
    109.陈秀峰,李莉:企业社会责任的兴起与中国公益基金会事业的发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3)。
    110.陈虹,程峰,李建华等:云南和四川部分地区吸毒人群的性病艾滋病防治需求评估的定性研究[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4(2)。
    111.陈虹等,暗娼人群STD/AIDS危险行为认知状况及求医现状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3(6)。
    112.陈成文,喻名峰:论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J],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6)。
    113.崔国平: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经济,2006(4)。
    114.程明,马庆钰:关于非政府组织分类方法的分析[J], 政治学研究,2008(3)。
    115.邓国胜:非营利组织APC评估理论[J],中国行政管理,2004(10)。
    116.邓伟志:中国社团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11).
    117.董小林,杨建军,周晶:中国环境非政府组织发展与完善的思考[J],长安大学学报,2007(2)。
    118.范怡丹:中国非营利组织管理机制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J],财经界(下旬刊),2007(10)。
    119.范斌:论当代中国民间慈善活动的三种实现方式[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120.丰存斌: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1)。
    121.封明:中国NGO在成长[J],中国改革,2002(6)。
    122.付涛:2005当代中国环境NGO图谱[J],南风窗,2005(4)。
    123.湖湘明:论中国青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J],青年探索,1996(5)
    124.湖南省NGO调研组:关于“湖南省民间社团组织(NGO)在帮助‘弱势群体’中的作用和现状”的调研报告[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125.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1)
    126.马秀清: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J],理论前沿,2007(16)。
    127.马国芳等: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云南发展状况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2)。
    128.马庆钰:对非政府组织概念和性质的再思考[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7(4)。
    129.孟令君:发挥民间组织在救助社会弱势群体中的作用[J],社会福利,2002(8)
    130.欧阳兵:非政府组织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机制[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4)
    131.管健、李强:第三部门与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以受歧视和污名人群为例[J],公共管理学报,2007(1)。
    132.何云峰,马凯: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2)。
    133.洪大用:中国民间组织扶贫工作的初步研究[J],江海学刊,2002(2)。
    134.黄浩明:加强民间组织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135.黄光国:人情与面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5(3)。
    136.黄宇烽等,高危人群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的KABP调查[J],中华男科学,2004(12)。
    137.洪毅生:第三部门与政府行政关系探析[J],求实,2005(1).
    138.焦云霞、李萌: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中国农村发展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8(3)
    139.金双秋:以社会学的“社会支持”理论构建弱势群体的社区支持综合网络[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2)
    140.郭文玲:珠江三角洲民营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1)。
    141.高成运;民间组织能力建设的视角与路径[J],学会,2006(5)。
    142.高强:断裂的社会结构与弱势群体构架的分析及其社会支持[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6).
    143.韩国明、姚青:非营利组织:有效促进企业履行社会公益责任[J],广西社会科学,2007(6)
    144.郝美娟: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
    145.郝相钦,丁建波: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发展五大动力机制的研究[J],学术论坛,2008(2)。
    146.黄杰:公民社会与社区建设[J],探索,2002(6)。
    147.纪颖:民间组织评估模式的国际比较及成因探析[J],学会,2008(6)
    148.江莹:也谈政府关注环境问题的动力机制[J],江苏社会科学,2006(2)。
    149.金岳龙,文育锋,姚应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营养支持研究现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7(6)。
    150.孟芳:非政府组织对农村发展作用的研究[J],前沿,2004(9)。
    151.孟令君:发挥民间组织在救助社会弱势群体中的作用[J],社会福利,2002(8)。
    152.马秀清: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J],理论前沿,2007(16)
    153.牛彩霞:中国参与艾滋病预防控制的草根非政府组织调研报告[J],中国性科学,2005(11)。
    154.聂春雷:社区建设视野下的社会工作与社会支持[J],天府新论,2004(6)
    155.刘能:艾滋病、污名和社会歧视:中国乡村社区中两类人群的一个定量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5(6)。
    156.刘伟等:吸毒行为与艾滋病预防对策——对某吸毒人群相关行为的社会学分析[J],学术论坛,2001(4)
    157.刘银喜:非政府组织:资源配置领域的制度创新——析非政府组织对市场缺陷和非市场缺陷的补充[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2(3)。
    158.刘建波:对加强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几点看法[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8(3)
    159.刘小燕、王晶:论中国政府对外传播中的NGO缺失——基于“藏独一奥运”风波中的NGO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8(8)
    160.刘海英、姚延敏:NGO来了[J],中国质量万里行,2006(10)
    161.刘巍,艾滋病患者的权益保护——从艾滋病法律咨询热线中发现的问题谈起[J],人权,2006(3)。
    162.刘宏伟、孙茗达:艾滋病防治中的“社会排斥”问题与政府干预研究——以HIV/AIDS人群及其高危人群为研究对象[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6)。
    163.刘卫柏等: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前沿,2008(1)。刘效东:农村扶贫中非政府组织的作用[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6(4)。
    164.兰玲、李华、张旭东: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现状及其走向[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165.罗湘等,我国非营利组织资金困境分析[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11)。
    166.骆寒青、张显丽,开远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现状实证分析[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7(2)。
    167.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天津社会科学[J],1998(1)。
    168.李伟,陶沙:大学生应对策略的特点及其与社会支持水平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3)。
    169.李霞,马颖,李绍奎,胡志: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J],医学与哲学,2007(6)。
    170.李菊兰:关于非政府组织扶贫方式的探讨[J],陕西农业科学,2008(3)。
    171.李燕霞,袁晓涛:民间组织的发展与我国经济社会的民主化[J],学术论坛,2006(4)。
    172.李辉,张北川,李秀芳等,社会学因素对同性爱者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性科学,2007(4)。
    173.李文星,郑莉,张建新:中国艾滋病问题的社会学建构[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版),2005(6).
    174.李莉:环境保护领域中环境NGO作用探讨[J],上海社会科学,2006(5)。
    175.李卓:中国NGO的定义与分类[J],中国行政管理,2003(3).
    176.李铣: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理论整合与建构[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4(12).
    177.李正明,沈彦桥,汪芳:民政部门扶助弱势群体的又一有效途径——对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运作方式的思索[J].社会福利,2002(3).
    178.吕彩云:清代省会城市功能演进及其动力机制探析[J],江汉论坛,2008(2)。
    179.吕岩红:向HIV感染者和患者提供心理关怀与支持的研究现状[J],中国计划生育学,2007(4)。
    180.林玲萍:消化性溃疡与社会支持[J],护理研究,2002(4)。
    181.林榅荷:治理理论视角下公共危机管理的非政府组织参与[J],新余高专学报,2008(4)。
    182.陆一琼,杨生勇:艾滋病孤儿的社会支持网络:现状与构建[J],青年研究,2006(10)。
    183.陆明远: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官民二重性”分析[J],学会月刊,2004(6).
    184.卢海燕:关于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几点思考[J],求实,2004(11)。
    185.卢锐:城市增长与开发区的动力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6(1)。
    186.雷励,梁淑英,田庆丰:农村HIV/AIDS的社会支持研究[J],河南医学研究,2008(1)。
    187.聂春雷:社区建设视野下的社会工作与社会支持[J],天府新论,2004(6)。
    188.澎云峰,李刚强:软硬兼施—非政府组织人力资本激励模式探析[J],云南科技管理,2008(4)
    189.潘义宁、李永捷:我国劳动就业NGO组织的类型及职能分析[J],天府新论,2004(2)。
    190.丘海雄、陈健民、任焰:社会支持结构的转变:从一元到多元[J],社会学研究,1998(4)。
    191.邱伟,刘力:透视日益走近中国的国际非政府组织[J],学习月刊,2005(5)。
    192.靳东升:非营利组织所得税政策的国际比较[J],涉外税务,2004(10)
    193.斳朝晖:中国非政府组织筹资环境评述[J],理论界,2006(12)。
    194.全宏艳:社会支持研究综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3)。
    195.钱再见:中国社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政策[J],江海学刊,2002(3).
    196.任金秋,刘伟:我国非政府组织志愿失灵问题探讨[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8(2)。
    197.任慧颖:对中国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研究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05(10).
    198.饶鹏,罗林敏:非政府组织的功能与作用综述[J],市场论坛,2006(12)。
    199.阮伟龙:民间非营利组织审计实务探讨及应对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8(26)
    200.芮晔平,我国第三部门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财经界(下旬刊),2007(5)
    201.施键峰,马剑虹:社会支持研究有关问题探讨[J],人类工效学,2003(11)。
    202.孙静:非政府组织基本问题研究综述[J],岭南学刊,2006(2)。
    203.孙金旭,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与对策分析[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
    204.孙炳耀,常宗虎:香港社会福利及其启示[J],民政论坛,2000(5).
    205.尚会鹏:中原地区的干亲关系研究——以西村为例[J],社会学研究,1997(6)。
    206.苏伟静,李杰:340例次艾滋病咨询者心理问题分析[J],护理研究,2002(3)。
    207.单桔平:大力发展非政府组织创新社会弱势群体支持机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5)。
    208.唐阳玲: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管理刍议[J],财务与金融,2008(3)。
    209.唐东生,近年来国内NGO研究述评[J],改革,2003(2).
    210.田凯: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关系研究——一个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视角的分析[J],学术研究,2005(1).
    211.田凯:机会与约束:中国福利制度转型中非营利部门发展的条件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3(2).
    212.田玉荣:社会福利制度中的“政府购买服务”[J],社区,2005(4).
    213.汤志林:关于转型时期我国民间组织社会功能缺位的思考[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4)。
    214.谭晖、王雪辉:非营利组织筹资心智模式转变[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1)。
    215.童世骏:“后马克思主义”中的市民社会[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5).
    216.万绍平等:如何利用非政府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5(1)。
    217.万闻华:NGO社会支持的公共政策分析——以弱势群体为论域[J],中国行政管理,2004(3)。
    218.文赤桦:防治艾滋病,非政府组织作用不可替代[J],人权,2007(4)。
    219.武前波,苗长虹,吴国伟:郑州市居住空间演变过程与动力机制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1)。
    220.武英,张福杰,金水高:心理咨询对HIV感染者生活质量及社会支持状况的效果[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14)。
    221.王念星,鲁若愚,李永健:论非政府组织在我国就业服务体系中的作用[J],四川大学学报,2002(6)。
    222.王秋红:试析非政府组织在城市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发展[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4(3)。
    223.王君安:环境NGO对公众参与的促进行为[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224.王颖:非营利组织进入准公共物品领域的探讨[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5)。
    225.王运祥:论中外非政府组织的发展[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
    226.王名:NGO及其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227.王名,佟磊:NGO在环保领域内的发展及作用[J],环境保护,2003(5)。
    228.王名,贾西津:我国NGO的发展分析[J],管理世界,2002(8)。
    229.王名:中国的非政府公共部门[J],中国行政管理,2001(5).
    230.王名,刘求实:艾滋病防治领域NGO的发展及相关政策建议[J],江苏社会科学,2006(4)。
    231.王名:中国NGO研究——以个案为中心[J],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系列研究报告,2001(13)。
    232.王永亮:中国公众对HIV/AIDS罹患者的社会心理容忍、支持和关怀程度的研究[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1(2)。
    233.王华:治理中的伙伴关系: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间的合作[J],云南社会科学,2003(3)。
    234.王晨,中国民问组织发展的三大不利性制度因素分析[J],社会科学,2005(10)。
    235.王运祥,甘燕飞:西方非政府组织解读与启示[J],国际观察,2008(4)。
    236.王小明:非政府组织与可持续发展[J],理论月刊,2008(10)。
    237.王君丽:关于界定中国事业单位与政府、非政府、非盈利组织的文献综述[J],现代经济,2007(10)。
    238.王洪军:自我效能感:编辑职业发展的动力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2)。
    239.王妮丽:社会资本与NPO筹资[J],财政金融,2006(7)。
    240.王思斌:社会转型中的弱势群体[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3).
    241.吴清平,龙建,刘全:肢体残疾成年人人格特征的配对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5)。
    242.吴玉锋:“双重弱势群体”:对艾滋病人及感染者生存状况的描述[J],广西社会科学,2005(5)
    243.汪力斌,王贺春:中国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7(3)。
    244.吴伟、孟延春:互联网对NGO组织的作用研究——基于7家NGO组织的案例分析[J],特区经济,2007(8)
    245.萧鸣政: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几个发展方向——基于非营利组织特征的思考[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7)
    246.向德平,陈琦:艾滋病患者的社区支持[J],学术论坛,2004(3)。
    247.徐家良、万方:中国民间环境保护组织活动阶段性特征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2)
    248.徐缓:试述非政府组织在完善AIDS预防控制社会机制中的作用[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4(4)
    249.徐美苓,黄淑贞:艾滋病新闻报道内容分析[J],台湾:新闻学研究,第56期。
    250.徐祖荣:非政府社会救助:社会救助主体多元化的必然选择[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8)
    251.徐晓军:病情与人情:乡村艾滋病人的双重压力与自杀风险[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5)。
    252.徐月宾:西方福利国家社会服务发展趋势——政府购买服务[J],民政论坛,1999(6).
    253.熊跃根:转型经济国家中的“第三部门”发展:对中国现实的解释[J],社会学研究,2001(1)。
    254.肖强:非营利组织筹资策略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255.肖鸿:试析当代社会网研究的若干进展[J],社会学研究,1999(3).
    256.肖文涛:对待弱势群体,我们应有的态度和社会政策[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4).
    257.肖水源:HIV感染与艾滋病的社会文化维度[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258.杨文、王军、向兵:我国非政府组织之组织治理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5)。
    259.杨鲁宁:论人文关怀与大学生美育[J],东岳论丛,1998(4)。
    260.杨宜音:社会心理领域的价值观研究述要[J],中国社会科学,1998(2)。
    261.杨团:弱势群体及其保护性社会政策[J],前线,2001(5).
    262.杨恕,续建宜:美国志愿者运动述评[J],国际论坛,2002(1).
    263.燕晓英:萌芽中亟待关注的研究领域——我国健康传播的现状分析和前瞻[J],新闻记者,2003(11)。
    264.叶林顺:环保型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和定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1)
    265.于国旺: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目标的理论探讨[J],山东经济,2007(6)
    266.余焱明,程玲:艾滋病患者的困境需求与社会支持[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5)。
    267.余南平:俄罗斯非政府组织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1)
    268.喻常森:非政府组织与东南亚国家政治发展[J],南洋问题研究,2003(3)
    269.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J],中国社会科学,2006(1)。
    270.张文宏,阮丹青:城乡居民的社会支持网[J],社会学研究,1999(3)。
    271.张文宏,阮丹青:天津农村居民的社会网[J],社会学研究,1999(2)。
    272.张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NPO财务管理[J],北方经济,2006(10)。
    273.张世超、曾文胜、蔡裙:浅析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建账问题[J],财政监督,2007(20)。
    274.张军、裘迅:更新理财观,促进非营利组织持续健康成长[J],华东经济管理,2005(2)。
    275.张维平: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力量的动员与参与机制的社会学分析[J],新疆社会科学,2007(2)
    276.张静:国外非盈利组织会计与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的比较[J],商业会计,2007(08)
    277.张祥龙:建立“儒家文化保护区”意味着什么?[J],科学中国人,2001(10)。
    278.张小劲:非政府组织研究:一个正在兴起的热门课题[J],中共宁波市委学校学报,2002(6)。
    279.张锋:我国环保非政府组织的成长与发展刍议[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7(5)
    280.张娴初:试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非政府组织参与[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4)。
    281.张晓霞:美国社区就业对东北城市社区就业的启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82.张富良:构建对弱势群体的社会关怀[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10)。
    283.张友琴,社会支持与社会支持网[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284.张秀兰,徐月宾: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的目标及途径探讨[J],江苏社会科学,2006(2).
    285.詹向梅: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分析视角[J],社会问题,2006(10)。
    286.詹向明,泰国的政治变化:民主和参与评价[J],南洋问题研究,2003(1)
    287.宗政,杨绵宜,金子求:试论非政府组织与构建和谐社会[J],改革与战略,2007(S1)。
    288.赵孟营:非政府组织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层动员[J],宁夏社会科学,2007(2)
    289.赵宇:论非政府组织与社会弱势群体[J],中国流通经济,2005(9)。
    290.赵黎青:非政府组织: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J],江海学刊,1999(6)
    291.赵黎青:非政府组织问题初探[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7(4)。
    292.周林刚,冯建华:社会支持理论——一个文献回顾[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93.朱小泳;从利益群体的视角看我国NGO发展现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
    294.朱力:脆弱群体与社会支持[J],江苏社会科学,1995(6).
    295.周批改,周亚平:国外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及启示[J],东南学术.2004(1).
    296.庄爱玲:中国基金会能力建设:爱德的启示[J],学海,2004(4).
    297.仲鑫:中国非营利机构的成功之道——爱德基金会的实践[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2).
    298.臧乃康:国家与社会互动中的公共利益[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2(3)。
    299.陈晓燕:非政府组织在我国政府执行力提升中的功能探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300.陈世英: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的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4。
    301.陈飞:中国环境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共生环境及其建设对策[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302.程亚雯:中国政府与NGO合作扶贫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8。
    303.蔡纹:多边贸易视野下的劳工权益保护[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304.高扬:中国环境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初步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5。
    305.顾世华:环境资源保护中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8。
    306.侯红蕊:中国北方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家庭的作用与特点[D],北京:北京大学,1997。
    307.刘冬梅:进城农民工社会支持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308.刘希姮:非营利科研机构财务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
    309.刘丽华:非营利组织在社会保障中的参与问题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6。
    310.林燕凌:我国非政府组织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5。
    311.罗拾平:非营利组织专职人员专业化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312.李建村:公私部门协力关系之研究——以台北市文湖国小社区、学区安全联防为例[D],台北:中央警察大学行政管理研究所,2001。
    313.卢太平:非营利组织财务机制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5。
    314.曲孝生:扶持弱势群体问题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3。
    315.石宝孙:社区民间组织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316.史香玲:转型期公益型NGO动力机制研究——公益型NGO与弱势群体社会支持体系的建立[D],西安:西北大学,2007.
    317.吴健智:公共管理视野下我国非政府组织的能力缺失问题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7。
    318.吴琼:对我国环保非政府组织的法学分析[D],上海:华东政法学院,2004。
    319.汪叶枫:常熟市慈善组织运营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320.王超:志愿服务动力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321.王守杰: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研究——欧美的经验与启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322.魏婉婷:资源依赖、制度环境与组织自主性——企业捐资成立之社会福利基金会之探讨[D],北京:中正社会福利研究所,1996。
    323.于波:基于“治理”理论的转轨时期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培育[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324.赵蔚: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制度缺陷及建设[D],济南:山东大学,2005。
    325.张维娜:非政府组织在城市反贫困中的角色与模式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7。
    326.张礼祥:政府机构改革视野中的非政府组织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327.卞晨光.联合国报告:全球艾滋病流行趋势首次呈缓和[EB/OL].(2008-08-01)http://www.cyol.net/health/content/2008-08/01/content_2290730.htm.
    328.中国累计报告艾滋病例264302例死亡34864例[EB/OL].(2008-12-01)http://news.qq.com/a/20081201/000663.htm
    329.中内协网.7年后中国艾滋病人数将达1000万[EB/OL].http://www.ciia.com.cn/pyciia/Dnews/manage/news/news_show.asp?id=12599
    330.滦州青年网.全球青年就业状况及对策概观[EB/OL]http://www.lxqnw.cn/tszs/html/?259.html
    331.中国网.王春光:荷兰反就业歧视研究报告[EB/OL]http://www.china.com.cn/blog/blog/txt/2007-03/28/content 8025833_2.htm
    332.王名等:中国防治艾滋病领域NGO调研报告[EB/OL]http://www.jica.go.jp/china/chinese/ngodesk/pdf/china topics01.pdf
    333.邓国胜:非政府组织[EB/OL](2009-2-17)http://baike.baidu.com/view/78357.htm。
    334.华琳月:民间组织将深入高危人群推广防艾[EB/OL].(2008-10-8)http://news.sina.com.cn/o/2008-10-08/080714543254s.shtml
    335.同乡关系网络与中国大陆的“民工潮”[EB/OL]http://www.shu1000.com/thesis-77/4998183B/
    336.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驻华办事处.识别艾滋病相关歧视的规程[DB/OL].http://www.unchina.org/unaids/bestp 18.thml
    337.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驻华办事处.从原则到行动促进艾滋病病人、感染者及受艾滋病影响的人们更大程度地参与(GIPA)[DB/OL]. http://www.unchina.org/unaids/bestp7.html
    338.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驻华办事处.携手合作,共同预防艾滋病健康促进的成功经验-国际案例分析[DB/OL].http://www.unchina.org/unaids/bestp10.html
    339.中国艾滋病网,《性健康需求评估》总论及社会学实施方案[EB/OL],(2004—11—14)http://www.puson.com/event/200411/5037_82200.aspx
    340.毕舸:监督跨国公司污染需“全民环保”[N],证券时报,2008—1—11
    341.甄茜:非牟利体系启动美利坚[N],南方周末,2002—1—10。
    342. Alison Van Rooy.The frontiers of influence:NGO lobbying at the 1974 World Food Conference, the 1992 Earth Summit and beyond[J], World Development, Volume 25, Issue 1, January 1997, Pages 93-114.
    343. Alana Rosenberg, Kari Hartwig, Michael Merson.Government-NGO collabor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of orphans and vulnerable children projects in southern Africa[J], 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 Volume 31, Issue 1, February 2008, Pages 51-60.
    344. Anirban Pal.Political space for the civil society:The work of two community-based organizations in Kolkata[J], Habitat International, Volume 32, Issue 4, December 2008, Pages 424-436.
    345. Abigail Barr, Marcel Fafchamps, Trudy Owens.The governance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Uganda[J], World Development, Volume 33, Issue 4, April 2005, Pages 657-679.
    346. Atun, Rifat A.; McKee, Martin; Coker, Richard; Gurol-Urganci, Ipek. Health systems' responses to 25 years of HIV in Europe:Inequities persist and challenges remain[J].Health Policy, May2008, Vol.86 Issue 2/3, p181-194,14p; DOI:10.1016/j.healthpol.2007.10.004; (AN 31399101).
    347. Bill Kinsey, Kees Burger, Jan Willem Gunning, Coping with drought in Zimbabwe:Survey evidence on responses of rural households to risk [J], World Development, Volume 26, Issue 1, January 1998, Pages 89-110.
    348. Barbara Klugman.Organising and Financing for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and Rights: The Perspective of an NGO Activist Turned Donor [J], Reproductive Health Matters, Volume 12, Issue 24, November 2004, Pages 14-24.
    349. Bjorn Harald Nordtveit.Poverty alleviation and integrated service delivery:Literacy,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health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Volume 28, Issue 4, July 2008, Pages 405-418.
    350. Caroline Halmshaw, Kate Hawkins.Capitalising on Global HIV/AIDS Funding:The Challenge for Civil Society and Government [J], Reproductive Health Matters, Volume 12, Issue 24, November 2004, Pages 35-41.
    351. Christopher H Purdy.Fruity, Fun and Safe:Creating a Youth Condom Brand in Indonesia [J], Reproductive Health Matters, Volume 14, Issue 28, November 2006, Pages 127-134.
    351. Craig Darden.Promoting Condoms in Brazil to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J], Reproductive Health Matters, Volume 14, Issue 28, November 2006, Pages 63-67.
    352. Cheng, Sealing. Popularising purity:Gender, sexuality and nationalism in HIV/AIDS prevention for South Korean youths [J]. Asia Pacific Viewpoint, Apr2005, Vol.46 Issue 1, p7-20, 14p; DOI:10.1111/j.1467-8373.2005.00256.x; (AN 16626531).
    353. Drusilla K. Brown, Thomas Downes, Karen Eggleston, Ratna Kumari.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echnology Diffusion through Global Supply Chains:Buyer-directed Factory-based Health Care[J], World Development, In Press, Corrected Proof, Available online 21 March 2009.
    354. David W. Chapman, Jessica Jester Quijada. An analysis of USAID assistance to basic education in the developing world,1990-2005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29 (2009) 268-280.
    355. Drusilla K. Brown, Thomas Downes, Karen Eggleston, Ratna Kumari.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echnology Diffusion through Global Supply Chains:Buyer-directed Factory-based Health Care[J], World Development, In Press, Corrected Proof, Available online 21 March 2009.
    356. Eunice Njovana, Charlotte Watts.Gender violence in Zimbabwe:A need for collaborative action [J], Reproductive Health Matters, Volume 4, Issue 7, May 1996, Pages 46-55.
    357. Enisha Sarin, Elizabeth Selhore.Serving women who use drugs in Delhi, India:Challenges and achievem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ug Policy, Volume 19, Issue 2, April 2008, Pages 176-178.
    358. Enisha Sarin, Elizabeth Selhore.Serving women who use drugs in Delhi, India:Challenges and achievem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ug Policy, Volume 19, Issue 2, April 2008, Pages 176-178.
    359. Genevieve Paicheler.Communiquer sur le sida:le pouvoir et ses experts[J],Nature Sciences Societes, Volume 9, Issue 4, October-December 2001, Pages 18-26.
    360. H.D. Mtegha, F.T. Cawood, R.C.A. Minnitt.National minerals policies and stakeholder participation for broad-based development in the southern African development community (SADC) [J], Resources Policy, Volume 31, Issue 4, December 2006, Pages 231-238.
    361. H.J.P. Marvin, G.A. Kleter, A. Prandini, S. Dekkers, D.J. Bolton.Early identification systems for emerging foodborne hazards [J],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Volume 47, Issue 5, May 2009, Pages 915-926.
    362. Hassan Taghipour, Mohammad Mosaferi.Characterization of medical waste from hospitals in Tabriz,Iran[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Volume 407, Issue 5,15 February 2009, Pages 1527-1535.
    363. James Pfeiffer.International NGOs and primary health care in Mozambique:the need for a new model of collaboration [J],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Volume 56, Issue 4, February 2003, Pages 725-738.
    364. Jesica Gomez-Jauregui.The Feasibility of Government Partnerships with NGOs in the Reproductive Health Field in Mexico [J], Reproductive Health Matters, Volume 12, Issue 24, November 2004, Pages 42-55.
    365. Jocelyn DeJong, Rana Jawad, Iman Mortagy, Bonnie Shepard.The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of Young People in the Arab Countries and Iran [J], Reproductive Health Matters, Volume 13, Issue 25, May 2005, Pages 49-59.
    366. Joseph J. Valadez, Jerald Hage, William Vargas.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of maternal health behavior change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in a Nicaraguan NGO network [J],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Volume 61, Issue 6, September 2005, Pages 1356-1368.
    367. Jane Courtney.Does partnership and sustainability really happen?:A case study of an in-service health education programme implemented in one province in Cambodi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Volume 27, Issue 6, November 2007, Pages 625-636.
    368. Judy Austin, Samantha Guy, Louise Lee-Jones, Therese McGinn, Jennifer Schlecht.Reproductive Health:A Right for Refugees and Internally Displaced Persons [J], Reproductive Health Matters, Volume 16, Issue 31, May 2008, Pages 10-21.
    369. Jennifer Oetzel, Jonathan P. Doh.MNEs and development:a review and reconceptualization [J],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Volume 44, Issue 2, April 2009, Pages 108-120.
    370. J. Barrs.Factors contributed by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to the motivation of teachers in rural Punjab, Pakistan,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Volume 25, Issue 3, May 2005, Pages 333-348.
    371. Jonsson, Christer; Soderholm, Peter. IGO-NGO relations and HIV/AIDS:innovation or stalemate? [J], Third World Quarterly, Sep95, Vol.16 Issue 3, p459-476,18p,2 graphs; DOI: 10.1080/01436599550036004; (AN 9512122501).
    372. Luke Danielson.Artisanal and small-scale mining from an NGO perspective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Volume 11, Issue 2, March 2003, Pages 97-98.
    373. Lana Winayanti, Heracles C. Lang.Provision of urban services in an informal settlement:a case study of Kampung Penas Tanggul [J], Jakarta, Habitat International, Volume 28, Issue 1, March 2004, Pages 41-65.
    374. Monica Rao Biradavolu, Scott Burris, Annie George, Asima Jena, Kim M. Blankenship. Can sex workers regulate police? Learning from an HIV prevention project for sex workers in southern India [J],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68 (2009) 1541-1547.
    375. Minou Fuglesang.Lessons for life-Past and present modes of sexuality education in Tanzanian society [J],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Volume 44, Issue 8, April 1997, Pages 1245-1254.
    376. Mary Johnson Osirim.Making good on commitments to grassroots women:Ngos and empowerment for women in contemporary zimbabwe [J], Women's Studies International Forum, Volume 24, Issue 2, March-April 2001, Pages 167-180.
    377. Mercedes Munoz.Self-aware sex education: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pproach in Venezuela [J], Reproductive Health Matters, Volume 9, Issue 17, May 2001, Pages 146-152.
    378. Martha Ainsworth, Chris Beyrer, Agnes Soucat.AIDS and public policy:the lessons and challenges of'success'in Thailand [J], Health Policy, Volume 64, Issue 1, April 2003, Pages 13-37.
    379. Maxim N. Trubnikov, Lev N. Khodakevich, Dmitry A. Barkov, Dmitry V. Blagovo.Sources of injecting equipment for drug users in Moscow, Russi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ug Policy, Volume 14, Issues 5-6, December 2003, Pages 453-455.
    380. Mary B. Hadley, Lauren S. Blum, Saraana Mujaddid, Shahana Parveen, Sadid Nuremowla. Mohammad Enamul Haque, Mohammad Ullah, Why Bangladeshi nurses avoid'nursing':Social and structural factors on hospital wards in Bangladesh [J],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Volume 64, Issue 6, March 2007, Pages 1166-1177.
    381. Mark Finn, Srikant Sarangi.Quality of life as a mode of governance:NGO talk of HIV 'positive'health in India [J],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Volume 66, Issue 7, April 2008, Pages 1568-1578.
    382. M. Suresh Kumar, Harsheth Kaur Virk, Anand Chaudhuri, Ashita Mittal, Gary Lewis.A rapid situation and response assessment of the female regular sex partners of male drug users in South Asia: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ondom use during the last sexual intercours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ug Policy, Volume 19, Issue 2, April 2008, Pages 148-158..
    383.Monica Rao Biradavolu, Scott Burris, Annie George, Asima Jena, Kim M. Blankenship.Can sex workers regulate police? Learning from an HIV prevention project for sex workers in southern India [J],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Volume 68, Issue 8, April 2009, Pages 1541-1547.
    384. Michael Majale.Employment creation through participatory urban planning and slum upgrading:The case of Kitale, Kenya [J], Habitat International, Volume 32, Issue 2, June 2008, Pages 270-282.
    385. Mohammed Mahbubur Rahman.Problems of the NGOs in housing the urban poor in Bangladesh [J], Habitat International, Volume 26, Issue 3, September 2002, Pages 433-451. map; DOI:10.1007/sl1111-008-0070-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