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下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拟从理论、历史与现实三者结合的角度,解读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与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内在关联。主要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阶层理论和党建学说,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新阶层的发展变化进行总结分析,以全面而历史地探讨影响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各种因素,分析这种影响的方式、作用机理和程度,进而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组织基础等论域,提出巩固和拓新执政基础的若干理论和现实层面的思考。这一颇具现实意义的研究,通过宏观审视与微观实证、逻辑推演与历史考察的有机结合,并合理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无疑有助于拓新党建研究论域,深化执政理论体系研究,从而进一步地探寻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
     本文由导论、六章正文和结束语组成。
     第一章导论系概念辨析、学术综述和基础理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缘起、选题背景和意义,辨析了相关概念和范畴,综述了20余年来国内外相关学术动态,描述了主要研究方法和全文的框架结构。主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结构、社会分层、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基础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的阐释,对西方代表性的社会分层理论、政党理论及其流变的述评,以建构本文考察建国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据此全面揭示其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带来的影响或挑战。
     第二章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及其变迁、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演进,以及此二者间的内在关联进行历时性分阶段的考察。本章梳理了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基础,考察了1949-78年间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探析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结构的生成、特点及功能,探讨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调整和变革社会结构的历史经验,继而对执政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社会基础、组织基础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历史考察,并从中总结出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基础的历史经验教训。
     第三章分析了新时期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及其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形成的全面而深刻的影响。通过对中国社会利益关系结构、社会阶层分化机制、多样性社会阶层结构的动态考察,揭示出改革开放进程与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及其结构生成之间的历史性关联。本章廓清了中国原有社会阶级阶层的分化及其阶级归属、评价了社会新阶层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探析了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特点及发展趋向,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利益结构变动中人民内部矛盾日趋复杂多样、社会利益格局变迁中社会稳定与执政合法性问题凸显、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党的执政基础的深刻变化等三个维度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对党执政基础带来的深刻影响和挑战。
     第四章依据文献调研而得的数据材料,重点研究新时期中国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变化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的巩固问题。本文探讨了在工人阶级内部阶层分化和地位变动条件下,保持和发展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先进性的问题,探析了农民工问题、知识分子阶层的分化及其对中国共产党阶级基础的影响,以及在市场经济、利益分化和社会发展的条件下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等问题。
     第五章侧重从社会新阶层的角度探讨扩大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问题。本文动态地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基本构成及其特点,强调社会新阶层是党执政的重要社会基础,故需要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自由择业者的政治引导和政治吸纳,通过有序扩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密切新形势下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有效发挥执政党的利益整合功能、推进社会建设构解决民生问题等途径,以增强党执政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第六章考察新时期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对执政党整个组织体系尤其是党的基层组织的影响,针对党在基层的组织环境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弱化和涣散、基层党组织传统建设模式遇到挑战等问题,从理念、机制和方法等层面,探讨巩固和拓新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的策略选择和实现途径,以及加强和改进党在社区、新经济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中的组织建设问题。
     结语部分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是执政党要常怀忧患之心,常抱兴党之责,对既往的和现有的、不变的和变化的执政基础进行梳理、审视和分析,并应结合当今时代特征、国际形势、社会变迁和自身变化,对执政的诸多社会基础条件和社会环境因素的进行动态的系统分析,以探究历史新起点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二是探讨党的阶级基础的巩固、群众基础的扩大、组织基础的拓新与理论基础的夯实等方面的内在关联性,并对目前学术界的一些争鸣性前沿问题予以回应,以求得对新世纪巩固和拓新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策略选择、实现方式和路径依赖的进一步思考;三是运用新世纪以来党的创新理论及重要战略思想,来解读其对于巩固和拓新党的执政基础的指导性意义,以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语境中拓展本论题的研究,从而使这一论题更具理论张力和研究的可持续性。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immanent relevance between the social stratum structure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the governing foundation of the CPC from the aspects of theory, history and actuality. By utilizing the Marxist Theory of Social Class and the Theory of Party Building, the thesis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China's new social strat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so as to explore the various factors affecting the governing foundation of the CPC fully and historically. The thesis proceeds to advance some theories in favor of the consolida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 foundation of the Party's governance and reflect on their feasibility in terms of the class foundation, the mass base,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as well as the organizational foundation of the Party. With a strong sense of guidance to the reality, the research will undoubtedly help expand the field of Party Building Studies and deepen the Governance Theory Studies via a combination of macroscopic survey and microscopic demonstration, logical reasoning and history review, as well as a rational borrowing of theoretical approaches from related disciplines.
     The thesis is composed of six chapters, including the introduction, the body and the conclusion.
     Chapter one is introduction, which covers analysis of concepts, academic summary and basic theories. The section expounds the reason of conducting the research, the background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selection, analyzes relevant notional categories, summarizes pertinent academic trend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and describes the principal research approach and the fram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More importantly, by elaborating the theories and research approaches on social structure,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the governing foundation of the proletarian party advanced by Marxist classical writers and by reviewing representative theories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party theories and corresponding theoretical evolvement in the West, the chapter aims to build up a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the study of China's social stratum structure shift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thereby bringing to light the impact and challenge been brought to the governing foundation of the CPC.
     Chapter two observes the social stratum structure and its transformation in modern China, the evolution of the governing foundation of the CPC and the immanent relevance between the two on a diachronic basis. The chapter also sorts out the local foundation of the CPC's governance in the period of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 investigat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lass structure in Chinese society between 1949 and 1978, and explores the CPC's historical experience in adjusting and reforming the social structure. On this premise, the chapter proceeds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Party's governance in terms of the class foundation, the mass base, the social foundation, the organizational foundation a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etc. and draw a lesson for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CPC's governing foundation thereby.
     Chapter three analyzes China's social structure shift in the new period and the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impact it exerts on the governing foundation of the CPC. With a dynamic investigation on the makeup of China's social interest relations, the mechanism of social stratum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diversified social stratum structure, the chapter uncovers the historical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process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formation of China's social stratum structure. The chapter also expurgates the existing differentiation and class ascription of China's social stratum, defines the role of new social stratum in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xplores the traits and trend of China's social structure change. On this basis, the chapter further explores the deep influences and challenges China's social structure change has confronted the Party's governing foundation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in three aspects:the 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of the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people during the interest structure change of the society, the emerging issues of social stability and the validity of the regime in the course of social interest patterns shift, as well as the profound changes of the Party's governing foundation at a new historical starting line.
     Chapter four emphasizes the inner structure shifting of the Chinese working class and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Party's governing foundation in the new period on the basis of statistics from literature review. The chapter explores the mainten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orking class's role as the progressive vanguard when the inner strata of the working class are dividing and the position shifting. The chapter also analyzes the problem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the division of the intellectual class and the concomitant impact on the class basis of the CPC. The chapter also touches upon the issue of consolidating the class basis of the Party's governance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market economy, benefit divis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like.
     Chapter five places extra emphasis on the mass base issue of the governance of the CPC in light of the new social stratum. The chapter conducts a dynamic exploration into the basic composition and features of the Party's mass bas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stresses that the new social stratum is an important social foundation of the Party's governance; therefore it is of immense necessity to reinforce the political guidance and absorption of figures in the non-public economic sectors and the self-employed, to expand citizens'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affairs in an orderly way, to establish a closer affinity between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 to ensure that the ruling party function effectively in integrating social benefits, and to propel social construction as solution to the livelihood issues, so as to enhance the public consent and the social foundation of the governance of the CPC.
     Chapter six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n the entire organizational system of the ruling party (especially on the grassroots organization of the Party) exerted by the social stratum structure change in the new period. Focused on the fact that the Party confronts myriads of challenges from the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 change on the grass-root level, the weakness and laxity in the rural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and the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pattern of the grass-root Party organizations, the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strategy sele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method to consolidate and innovate the organizational foundation of the Party's governance and touches upon current problems in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y organizations in communities, new economic organizations and social intermediaries.
     The conclusion conveys three main ideas:firstly, the ruling party should be mindful of potential perils and fulfill its duty in prospering the Party. Additionally, the Party should organize, survey and analyze the forepast and present foundations of its governance, be it constant or changed. In view of the epoch feature of the present times,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changes within the Party itself, the Party should also conduct a dynamic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social infrastructures and psycho-social factors so as to explore the laws on governance by the CPC on a new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Secondly, it is of great necessity to probe the immanent relevance between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class basis, the expansion of the mass base, the innov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al foundation and the reinforcement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Party. It is also essential to respond to some controversial academic issues on the front line so as to further reflect on the strategy selec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method in consolidating and innovating the governing foundation of the CPC. Last but not least, we must utilize the innovation theory and important strategic thinking of the Party to grasp their directive significance toward the consolida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 governing foundation of the Party, so as to extend the research in context of the Chin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Marxism thus to render the topic a quality of theoretical tension and investigative sustainability.
引文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③求是杂志社总编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大参考》,红旗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①《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②《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
    ①《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8页。
    ④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93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1页。
    ②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7月2日第1版。
    ③《人民日报》,2004年7月1日第1版。
    ④求是杂志社总编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大参考》,红旗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1、23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4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9页。
    ①《列宁专题文选》(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5页。
    ①朱光磊::《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4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2页。
    ①李忠杰:《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新体系》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6页。
    ②蔡长水:《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③温敬元:《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④郝首栋:《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1,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①李春玲:《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②李强:《社会分层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17页。
    ③《工人日报》,2002年10月20日。
    ①《探索与求是》,2001.11。
    ②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3页。
    ①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8-10页。
    ②朱光磊等著:《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2-29页。
    ③阎志民:《中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页。
    ④谢志强:《如何认识当前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5期。
    ①童世骏:《和谐社会是党的执政基础》,《解放日报》2004年9月28日。
    ①马克斯.韦伯《阶级与社会》(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14页。
    ②马克斯.韦伯《阶级与社会》(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60页。
    ③涂尔干:《社会分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5-17页。
    ①哈里·布雷弗曼:《劳动与垄断资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252-253页。
    ②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24页。
    ①Peter Saunders: 《Sociai Class and Stratification》London:Routledge,1990:p53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
    ①边燕杰:《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1页。
    ②边燕杰:《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7页。
    ①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7页。
    ①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731页。
    ②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
    ③[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15页。
    ①《中共“八七”会议告全党同志书》,《中国共产党文件选集》(1927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
    ②《<“八七”会议>最近职工运动议决案》,《中国共产党文件选集》(1927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
    ①《福建省第四次执委扩大会议决议案》(1933年8月4日),《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65页。
    ②《中共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1935年12月25日),《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七册。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9页。
    ②张光宇等:《新民主主义政权理论的演进》,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23页。
    ①《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载《新中华报》1937年5月23日。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第27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8页。
    ②彭德怀:《怎样继续坚持与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9册,第107页。
    ①高新民:《中国共产党活动方式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6页。
    ②埃德加.斯诺:《斯诺文集》第三卷,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254页。
    ①陆学艺:《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1页。
    ①《斯大林文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2-103页。
    ②陆学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说法的剖析》,《求实》,2003年第11期。
    ①谢立中:《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状况的变迁》,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9页。
    ③参见《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中央卷)第一卷、第二卷上、中册,中央党史研究室2000年版。
    ①《毛泽东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8-239页。
    ①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3)》,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年版,第97页。
    ②国家统计局:《奋进的四十年》,中国统计出版社]989年版,第438、440页。
    ①《毛泽东选集》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6-1437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8-147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7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2页。
    ①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71页。
    ②高新民:《中国共产党活动方式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4页。
    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169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册,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册,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9页。
    ①《人民日报》,1967年10月18日。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97页。
    ①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17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1990年3月12日)。
    ③中国共产党编年史编委会:《中国共产党编年史:1950-1957》,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805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5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②毛泽东:《事情正在起变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96页。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97-198页。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26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大辞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33-635页。
    ①北京大学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53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8页。
    ②王伟光:《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74页。
    ①边燕杰主编:《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423页。
    ①桑玉成:《利益分化的政治时代》,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②李春玲:《断裂和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③李景鹏: 《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与政治发展》, 《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页。
    ②彭心安:《社会阶层分化对党的执政基础的影响》,《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第11期。
    ③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①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页。
    ①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27页。
    ①参见吴波:《现阶段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7页。
    ②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69页。
    ①李昌平:《我向百姓说实话》,远方出版社2004年年版,第67页。
    ②2001年3月29日《人民日报》
    ①段若鹏等著:《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阶层机构变动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4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9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页。
    ①李强:《社会分层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24页。
    ①张宛丽:《中国中间阶层研究报告》,见《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55-256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0页。
    ②《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27-128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①[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5页。
    ②[美]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236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0页。
    ①邓伟志主编:《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3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4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①江泽民:《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3年12月24日),《十四大以来》(中),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6页。
    ①《人民日报》,2000年3月13日。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①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3页。
    ②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页。
    ③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4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4-28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6-67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7-67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3-184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的1991年版,第1479页。
    ④《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89年9月30日。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3-534页。
    ①段若鹏等著:《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阶层结构变动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6-77页。
    ②李忠杰:《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新体系》,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5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1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5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5页。
    ②顾海良、罗永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8期。
    ①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文选出版社2002年版,第157页。
    ②《江泽民文选》,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5页。
    ①《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09页。
    ②段若鹏等著:《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阶层机构变动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2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59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18页。
    ①《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33页。
    ②(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632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9页。
    ①张彦:《市场经济与中国科技知识分子》,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9页。
    ②张彦:《市场经济与中国科技知识分子》,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7页。
    ③张琢:《当代中国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18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19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0页。
    ④宋俭:《关于新世纪新阶段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载《新的社会阶层与而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49页。
    ①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主编:《新世界新阶段统一战线》,华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②武汉市委统战部“自由择业知识分子问题”课题调研组:《武汉地区“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群体扫描》,载《武汉文史资料》,2002年第4期,第45页。
    ③王兆国:《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发展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172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3页。
    ②胡锦涛:《在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5月1日,第l版。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8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8页。
    ①陈锡文:《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载《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1页。
    ②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56页。
    ①孙立平:《关于农民工问题的几点基本看法》,载《农民工研究选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沈立人:《中国农民工》,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年版。
    ③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4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
    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8〕130号)。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页。
    ②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年版。
    ①《列宁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64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②李强:《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56页。
    ①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查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年版,第39页。
    ②李强:《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54-355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4页。
    ①《王兆国在中国工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工人日报》2008年11月4日。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7-38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
    ②祝灵君:《一致与冲突——政党与群众关系再思考》,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8页。
    ②(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67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2页。
    ④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版,第163页。
    ①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06月27日第l版。
    ①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06月27日第1版。。
    ②《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0页。
    ① 《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22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页。
    ③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修订版),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年版。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页。
    ①贾庆林:《在第三届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11月9日。
    ①《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卷第五章),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版。
    ②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年版,第20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决定》(中发〔2000〕19号)。
    ①金耀基:《行政吸纳政治:香港的政治模式》,载《中国政治与文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页。
    ② 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财经》2003年第2期。
    ③王虎:《权威报告批露:浙江私营企业主人党高潮背后》,《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2002年第4期。
    ④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22页。
    ①张云声:《共产党员要在劳动与剥削之间划清界限》,载蒋振云主编《加强执政党阶级基础问题研究》,党建读物出版社1997年版,第231-236页。
    ②宋刚:《巩固党的阶级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载蒋振云主编《加强执政党阶级基础问题研究》,党建读物出版社1997年版,第250-251页。
    ③《真理的追求》在1991-2001年的10年间发表的这类文章主要有:《中国的私营企业主是否已经形成一个资产阶级》(1991年第4期)、《共产党员不能雇工剥削》(1991年第5期)、《私营企业主不能入党》(1994年第11期)、《私营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1997年第3期)、《共产党员要在劳动与剥削之间划清界限——谈谈为什么不能吸收私营企业主入党》(2000年第8期)、《私营企业主不是社会主义劳动者》(2000年第11期)、《再论资本家不能当劳动模范》(2000年第11期)、《我们究竟要建成一个什么党?——评一些地方擅自吸收私企老板加入共产党》(2000年第12期)、《不能吸收私营企业主加入共产党》(2000年第12期)、《工人阶级的政党岂能吸收资本家》(2001年第1期)、《决不能把私营企业主拉进中国共产党》(2001年第2期)、《共产党要领导和驾驭新资产阶级》(2001年第5期)、《“要明确私营企业主不能入党”》(2001年第5期)、《开国际玩笑——资本家加入共产党》(2001年第5期)、《允许私营企业主入党后果严重》(2001年第1期)、《清除私营企业主,维护党的纯洁性》(2001年4月),等等。
    ④《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5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7页。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5页。
    ①《列宁全集》第2版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77页。
    ②包心鉴:《一部研究工农联盟问题的力作》,《人民日报》2000年02月17日第9版。
    ①金丽薇:《不可忽视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农联盟问题研究》,红旗出版社2000年版。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①同2,第23页。
    ①(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卷,储复耘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91.295页。
    ②(美)加尔里埃尔。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东方出版社200年版,第37-39页。
    ③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998年版。第104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4页。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①(美)加尔里埃尔。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东方出版社200年版,第37页。
    ②俞可平主编:《城乡政治参与与政治合法性》,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226页。
    ③《人民日报》,2007年10月8日。
    ①文晓明 王立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运行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6-182页。
    ②房宁:《有序政治参与要“分层次”》,《人民日报》2008年1月2日第13版。
    ③(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张岱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93页。
    ④魏星河等:《当代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3-144页。
    ①周叶中:《将法治精神融入公民生活》,《人民日报》2008年1月2日第13版。
    ① Rod Hague,Martin Harrop:Political Science:A Comparative Introduction,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1992, p235。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4页。
    ①李强:《我国初现四大利益群体》,《理论参考》2002年11期。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③沈晖:《当代中国中间阶层认同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46页,
    ④ Patties without Partisans:Political change in Advanced Industrial Democracies. Edited by Russell.J.Dalton and Martin P.Wattenberg.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p.37
    ⑤王庆兵:《发展中国家政党认同比较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36页。
    ⑥(西)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①《人民日报》,2006年3月7日第l版。
    ②(意)G。萨托利:《政党与政治体制》, 王明进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①朱联平:《社会转型期执政党利益表达功能的重要作用及其实现途径》,《理论与现代化》2006年第2期。
    ②景天魁等.:《社会公正理论与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页。
    ③同1。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9页。
    [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4页。
    ①郑杭生、杨敏《关于社会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兼论当前中国社会建设的时代内容》,《学海》2008年第4期。
    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序言。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6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页。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2页。
    ③林尚立:《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①李忠杰主编:《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体系》,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4页。
    ②刘先春:《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①刘宗洪:《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305-310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最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最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9版,第5页。
    ②同1。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最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第25页。
    ②刘宗洪:《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40页。
    ①潘定平何木保:《钟山县实施“四项工程”提升党建工作水平》《贺州日报》2008年06月28日。
    ①许德明主编:《“两新”组织党建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7-90页。
    ①高新民:《中国共产党活动方式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8页。
    ②李君如:《推进党建信息化是时代的要求》,光明日报2007年1月14日第6版。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页。
    ①《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492页。
    ③《江泽民文献》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71页。
    ①王世谊:《当代中国基层党建问题新论》,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22页。
    ②张耀光毛七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58页。
    ③韩庆祥:《实施农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制度的政治意义》,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89页。
    ①《人民日报》2009年1月14日第1版。
    ②何毅亭:《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载《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19页。
    ①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7月1日第1版。
    ②苏联20年代的著名经济学家叶·A·普列奥布拉任基在其代表作《新经济学》中,曾把中央政府通过相应的价格政策、贸易等进行工业化的资本积累,称之为“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规律”。
    ①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177页。
    ②《人民日报》2004年9月17日。
    ③《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页。
    ①甘肃省委组织部:《关于印发<全省统筹城乡基层党建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见甘肃组工网http://www.gs.xinhuanet.com/dfpd/2010-04/22/content_19592239.htm
    ②周东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页。
    ①《人民日报》,2009年8月18日版。
    ②高国舫主编:《新经济社会组织党建研究》,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75页。
    ③王河:《中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页。
    ①参见2000年8月组织部颁布的《关于在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中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2005年修订)的相关规定。
    ②中组部:《关于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重要批示精神进一步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通知》(2007年5月11日)(组通字[2007]19号)
    ③中组部:《关于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重要批示精神进一步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通知》(2007年5月11日)(组通字[2007】]9号)。
    ①龚禄根:《中国社会中介组织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①长沙市党的建设研究会课题组:《切实加强社会中介组织党建工作——基于长沙市的调查与思考》,《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12期。
    ①邱素琴:《关于加强社会中介组织党建工作的思考》,《上海党史与党建》2008年第6期。
    ①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人民日报》2000年12月13日。
    ②罗永宽:《社区党建的价值目标与中国政治发展》,《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0期。
    ③《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2006年12月27日)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页。
    ①马西恒等:《城市社区党建:内涵与体系》,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4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39页。
    ②据《人民日报》2004年7月1日第1版报道,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14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的问题,提出对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等六个方面,都应当进行深入研究。随即他有补充了“执政环境”一说,构成所谓“执政七策”或“执政七要旨”。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③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①王邦佐:《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列宁专题文选》(论马克思主义、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论资本主义、论社会主义、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斯大林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5.《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6、9、10、1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1998年版。
    7.《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8.《毛泽东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8-239页。
    9.《刘少奇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1、1985年版。
    10.《周恩来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1.《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4、1993年版。
    12.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3.《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4.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论无产阶级政党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
    15.《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艰苦奋斗、居安思危、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论述》,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6.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
    17.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
    18.胡锦涛:《在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5月1日
    19.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06月27日
    20.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
    2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2.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种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3.《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4、7、10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1992年版
    24.《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5.《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卷,人民出版社1996、1997、1999年版。
    26.《十五大以来重要文选选编》上、中、下卷,人民出版社2000、2001、2003年版。
    2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选选编》上、中、下卷,人民出版社2005、2006、2008年版。
    28.《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福建省第四次执委扩大会议决议案》(1933年8月4日),《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载《新中华报》1937年5月23日。
    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决定》(中发(2000〕19号)。
    4.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在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中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2000年8月)
    5.《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2005年修订),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关于开展行业协会党建试点工作的意见》(2006年4 月29日)
    8.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2006年12月27日)
    9.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2006年6月28日)
    10.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意见》(2006年6月28日)
    11.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2006年6月28日)
    12.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建立健全地方党委、部门党组(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意见》(2006年6月28日)
    13.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6]32号)
    14.中共中央组织部、民政部:《关于在社会团体中建立党组织有关问题的通知》(2007年3月22日)
    15.中央组织部、中共司法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律师行业党的建设工作的通知》(2008年4月)
    1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8)130号)
    17.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关于印发<全省统筹城乡基层党建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18.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重要批示精神进一步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通知》(2007年5月11日)(组通字[2007]19号)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4月)
    1.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89年。
    3.龚书铎主编:《中国通史》(第1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熊志勇:《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
    5.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增补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曾业英:《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2000年版。
    7.张注洪等:《国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述评》,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
    8.胡德坤、宋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费孝通:《乡土中国》,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大辞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1.《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中央卷)第1卷、第2卷上、中册,中央党史研究室2000年版。
    12.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13.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
    14.李智勇:《陕甘宁边区政权形态与社会法制:1937-194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中国共产党编年史编委会:《中国共产党编年史:1950-1957》,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
    16.龚育之:《龚育之论中共党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7.张静如:《唯物史观与中共党史学》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
    18.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3)》,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年版。
    19.国家统计局:《奋进的四十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年版。
    20.《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卷第五章),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版。
    21.赵云献:《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
    22.卢先福魏泽焕:《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3.卢先福端木婕:《中国执政党建设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4.叶笃初:《中国共产党党章史略》,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5.范平、姚恒:《中国共产党党章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26.张静如:《中国共产党思想史》,青岛出版社1991年版。
    27.俞思念:《中国社会主义认识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8.郭圣福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认识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4年版。
    29.熊复主编:《世界政党辞典》,红旗出版社1986年版。
    30.李延明等:《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学说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1.赵晓呼:《政党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2.刘星编:《政党与政权》,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3.王长江:《政党的危机——国外政党运行机制研究》,改革出版社1996年版。
    34.孙柞成:《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要籍概述》,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5.吴江、牛旭光:《民主与政党》,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36.郭定平:《政党与政府》,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7.韩延龙:《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通史》上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38.郑杭生:《当代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39.郑杭生:《中国社会结构变化趋势研究》首都师大出版社1996年版。
    40.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与中国社会的转型》1997年版。
    4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4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43.陆学艺:《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44.陆学艺:《当代中国农村与当代中国农民》,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45.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46.李强:《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7.李强:《社会分层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48.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49.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0.李春玲:《断裂和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60.沈明明:《改革发展与社会变迁》,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61.朱光垒:《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2007年版。
    62.袁方等:《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版。
    63.李路路:《透视不平等——国外社会阶层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64.邱泽奇:《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状况的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5.吴波:《现阶段中国是阶级阶层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6.顾杰善主编:《当代中国利益群体分析》,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版。
    67.阎志民:《中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68.何建章:《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69.刘祖云:《从传统到现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0.段若鹏等著:《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阶层结构变动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1.谢立中:《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状况的变迁》,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2.李拓:《新时期中国阶级阶层结构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72.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查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年版。
    73.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年版。
    74.张琢:《当代中国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75.张彦:《市场经济与中国科技知识分子》,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6.马健行、顾海良主编:《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与经济、社会、政治结构变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年版。
    77.桑玉成:《利益分化的政治时代》,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78.沈晖:《当代中国中间阶层认同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
    79.李惠斌、薛小源:《中国调查报告:社会经济关系的新变化与执政党的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80.朱力:《变迁之痛:转型期的社会失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81.李培林等:《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82.蔡长水主编:《新时期党的建设概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
    83.蔡长水:《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4.蔡长水:《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
    85.李忠杰:《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新体系》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6.王维章主编:《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7.蒋振云主编《加强执政党阶级基础问题研究》,党建读物出版社1997年版。
    88.陈丽凤:《中国国共产党领导体制的历史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9.蔡长水的《党的建设历史经验与热点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90.王邦佐:《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1.王邦佐等著:《执政党与社会整合——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社会整合实例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2.高新民:《中国共产党活动方式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3.高新民、农华西:《论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府方式》,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4.祝灵君:《一致与冲突——政党与群众关系再思考》,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5.冯秋婷主编:《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96.林尚立:《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97.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8.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方式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9.张建德:《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0.侯少文:《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01.蒋振云:《中国共产党执政50年基本经验》,党建读物出版社2000年版。
    102.鲁士恭:《当代中国党政关系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3.杨宏山:《当代中国政治关系》,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104.梁妍慧:《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辽宁人民出版2002年版。
    105.苏希胜:《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国防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6.金丽薇:《不可忽视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农联盟问题研究》,红旗出版社2000年版。
    107.谢俊春:《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8.温敬元:《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109.刘先春:《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10刘宗洪:《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111.魏星河等:《当代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12.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998年版。
    113.文晓明王立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运行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4.王庆兵:《发展中国家政党认同比较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115.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修订版),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年版。
    116.陈蔷娥:《外国执政案例选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117.唐易、辛易主编:《国外政党执政镜鉴》,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8.杨德山:《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学说:一个学说史视角的梳理和分析》,中央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
    119.洪向华:《政党权威:一个关系政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120.李建华等:《执政与善政——执政党伦理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1.陶德麟主编:《社会稳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22.王伟光:《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3.徐宗华:《现代化的政治文化维度》,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24.俞可平主编:《城乡政治参与与政治合法性》,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125.北京大学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126.求是杂志社总编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大参考》,红旗出版社2004年版。
    127.求是杂志社总编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参考》,红旗出版社2006年版。
    128.求是杂志社总编室:《党的先进性建设战略思想大参考》,红旗出版社2007年版。
    129.求是杂志社总编室:《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大参考》,红旗出版社2008年版。
    130.孙正甲:《生态政治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31.毛寿龙:《政治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2.景天魁等.:《社会公正理论与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33.邓伟志主编:《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34.赵宝煦:《政权结构与党的职能》,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35.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36.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137.谢庆奎等:《中国政府体制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
    138.周淑真:《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39.张恒山:《法治与党的执政方式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40.孙秀民:《中国共产党执政机制的构筑与完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141.杨爱珍:《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142.陈红太:《当代中国政府体系》,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
    143.俞可平:《善治与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44.俞思念:《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145.李良明:《李良明自选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6.宋镜明:《毛泽东建党科学体系发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7.宋镜明:《宋镜明自选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8.宋镜明、宋俭主编:《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若干问题研究——基于湖北宜昌、襄樊、荆州、孝感等地的调查》,崇文书局2008年版。
    149.丁俊萍:《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50.丁俊萍、罗永宽:《社会新阶层与统一战线》,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151.宋镜明、戴德铮、丁俊萍:《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
    152.李斌雄:《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3.王丽荣:《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54.傅金铎:《国外主要国家政党政治》,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
    155.吴大英主编:《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剖析》,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
    156.梁琴、钟德涛:《中外政党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57.荣敬本高新军:《政党比较研究资料》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158.何力平:《政党法律制度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9.萧超然主编:《中国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专题资料汇编》,华文出版社1998 年版。
    160.袁纯清主编:《人们群众团体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61.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62.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三联书店1998年版。
    163.张光宇等:《新民主主义政权理论的演进》,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64.延安民主模式研究课题组:《延安民主模式研究资料选编》,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5.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66.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67.赵平之:《时代的课题——清除封建主义、小生产思想》,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
    168.赵勇:《城乡良性互动战略》,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69.杨云善:《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170.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研究课题组:《中国城市社区党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171.马西恒:《城市社区党建:内涵与体系》,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172.陈学峰:《和谐社会与执政党建设》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73.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174.高国舫主编:《新经济社会组织党建研究》,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175.王河:《中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76.龚禄根:《中国社会中介组织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177.沈立人:《中国农民工》,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年版。
    178.王世谊:《当代中国基层党建问题新论》,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79.张耀光毛七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80.唐皇凤:《社会转型与组织化调控——中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网路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81.甄小英、姚恒、巩联军:《党群关系新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182.王河主编:《中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83.曹殊:《新时期党群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84.徐德明主编:《典型与示范——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白山出版社2005年版。
    185.徐德明:《“两新”组织党建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86.李明伟:《清末民初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研究(1897-192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87.王兆国:《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发展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
    188.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局:《让党的旗帜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中高高飘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3年版。
    189.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7页。
    190.李昌平:《我向百姓说实话》,远方出版社2004年年版。
    191.郝首栋:《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1,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92.宋俭:《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研究》,武汉大学2004,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93.齐凌云:《政党、工会与阶级基础——对1978年以来工会改革的政治学研究》,复旦大学2005,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94.王智:《当代中国政党—政府—社会的结构与变迁——以执政党为中心》,武汉大学2005,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95.祝全永:《转型时期“两新”组织党的组织建设创新研究》,武汉大学2009,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96.[美]阿尔蒙德。小鲍威尔:《当代比较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197.[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198.[西]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99.[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200.[意[G..萨托利:《政党与政治体制》, 王明进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201.[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0年版。
    202.[美]加尔里埃尔。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东方出版社200年版。
    203.[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卷,储复耘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04.[美]哈里·布雷弗曼:《劳动与垄断资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205.[德]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206.[德]马克斯.韦伯《阶级与社会》(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07.[法]涂尔干:《社会分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5-17页
    208.[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09.[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210.[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王逸舟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211.[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三联书店1997年版。
    212.[美]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236页。
    213.[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214.[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215.[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16.[美]埃德加.斯诺:《斯诺文集》第三卷,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217.[美]邹谠: 《二十世纪的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角度看》,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18.[美]黄宗智:《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的小农经济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年版。
    219.[美]黄宗智:《中国研究的规范性认识危机》,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20.[美]边燕杰主编:《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三联书店2002年版。
    1.彭德怀:《怎样继续坚持与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9册。
    2.贾庆林:《在第三届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11月9日。
    3.王兆国:《在中国工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工人日报》2008年11月4日。
    4.李君如:《推进党建信息化是时代的要求》,《光明日报》2007年1月14日第6版。
    5.石泰峰张恒山:《论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中国社会科学》2003.1
    6.金耀基:《行政吸纳政治:香港的政治模式》,载《中国政治与文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张静如:《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化党史研究》,《历史研究》,1991.1
    8.郑杭生、洪大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主要内涵》(《社会学研究》,1996.1
    9.陆学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说法的剖析》,《求实》,2003.11
    10.郑杭生、杨敏:《关于社会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兼论当前中国社会建设的时代内容》,《学海》2008.4
    11.孙立平:《关于农民工问题的几点基本看法》,载《农民工研究选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财经》2003.2。
    13.丁俊萍宋俭:《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拓展》,《政治学研究》2004.4
    14.杨凤城:《新的民族国家整合——建国头三年历史的宏观透视》,《教学与研究》2000.6
    15.杨凤城:《关于党史研究的规范和话语、视野和方法问题》,《教学与研究》2001.5
    16.宋俭:《关于新世纪新阶段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载《新的社会阶层与而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7.武汉市委统战部“自由择业知识分子问题”课题调研组:《武汉地区“自由 择业知识分子”群体扫描》,载《武汉文史资料》,2002.4
    18.祝灵君:《中国研究:美国政治学界的几种席视角》,《国外社会科学》2004.2
    19.于建嵘:《利益、权威和秩序:对村民对抗基层党政群体性事件的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0.4
    20.白青锋在《当代工人阶级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嬗变》,《工人日报》,2002年10月20日。
    21.谢志强:《如何认识当前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科学社会主义》,2004.5
    22.宋远超:《我国工人阶级价值观念变化的调查》,《探索与求是》,2001.11
    23.吴忠泽:《认真抓好对社会团体的引导和管理》,《求是》2000.10
    24.张康之:《政府的责任在于培育成熟的社会》,《浙江学刊》2000.2
    25.顾海良、罗永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8
    26.李景鹏:《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与政治发展》,《天津社会科学》1994.3
    27.彭心安:《社会阶层分化对党的执政基础的影响》,《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11
    28.朱联平:《社会转型期执政党利益表达功能的重要作用及其实现途径》,《理论与现代化》2006.2
    29.李强:《我国初现四大利益群体》,《理论参考》,2002.11
    30.周叶中:《将法治精神融入公民生活》,《人民日报》2008年1月2日。
    31.潘定平何木保:《钟山县实施“四项工程”提升党建工作水平》《贺州日报》2008年06月28日。
    32.何毅亭:《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载《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3.长沙市党的建设研究会课题组:《切实加强社会中介组织党建工作——基于长沙市的调查与思考》,《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12
    34.邱素琴:《关于加强社会中介组织党建工作的思考》,《上海党史与党建》2008.6
    35.房宁:《有序政治参与要“分层次”》,《人民日报》2008年1月2日。
    36.王虎:《权威报告批露:浙江私营企业主人党高潮背后》,《二十一世纪经济报
    道》,2002.4
    37.张玉法:近代中国社会变迁(1860-1916)》,《社会科学战线》,2003.3
    38.马敏:《有关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几点思考》,《天津社会科学》,1997.4
    39.陈曼娜、陈伯超:《论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以经济结构为透视点》,《河南大学学报》,1996.4
    40.许纪霖:《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中的社会群体》,《社会科学研究》,1992.3.
    41.许纪霖:《近代中国政治变迁中的权力聚散》,《社会科学研究》,1993.4。
    42.何晓明:《近代中国社会构成简论》,《历史教学》,1994.5
    43.童世骏:《和谐社会是党的执政基础》,《解放日报》2004年9月28日。
    44.庞玉珍:《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新型整合机制》,《社会科学战线》,1999.3。
    45.林尚立:《领导与执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型的政治学分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1.6
    46.郑言:《中国近20年的政治发展》,《政治学研究》1998.4
    1. Rod Hague,Martin Harrop:Political Science:A Comparative Introduction,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1992。
    2. Michael Laver, W.Ben.Hunt,Policy and Competition, New York:Routledge,1992.
    3. Emil J.Kirchner, Liberal Parties in Western Europe,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4. Vicky Randall,Political Parties in the Third World,Ithaa,NY:Russell Sage,1988
    5. Jonathan Unger,the Tranformation of Rural China,Armork:M.E.Sharpe,2002.
    6. Anthony Downs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New York:Harper & Row,1957.
    7. Harry Harding,The Contemporary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8. David Mozing & Victor Nee,State and Society in Contemporary China,Cornell Univerity Press,1985.
    9. Peter Saunders, Sociai Class and Stratification,London, Routledge,1990.
    10. Richard Modern, Morality and Power in a Chinese Village,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1984.
    11. Robert Redfield, 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Civiliz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