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古代的造物人文观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众所周知,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下,古代的中国民众创造了灿烂瞩目文明。那时的劳动实践与原始信仰、巫术活动、审美活动在许多情况下常常是混沌统一的,实用与审美统一的造物活动是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然而,不知何时,物质技术的成熟进步和迅速发展将原始劳动中的巫术、信仰,连同审美化的人文精神一同抛弃了。现代科技的进步让人类具备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在物质产品生产获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人性中的“恶”的一面也被唤醒,严重地扭曲和扼杀着人性,吞噬着人的心灵。出现了金钱至上、物欲横流、价值崩溃、道德沦丧等诸多社会现象,相应之下的人也变得自私狭隘、冷酷无情、机械片面、枯燥无味。当今的世界,到处矗立钢铁、水泥的森林,山野已被城市的碉堡所吞噬,大自然受到严重污染,美好的环境遭到人为的灾难性破坏。对自然环境、大地母亲的破坏践踏,是对美的践踏,也是人对自身人性的践踏和破坏。大工业劳动过程中对高技术和高效率无限追求变成了对身心愉悦的桎梏,而人的本质——自身的肉体和精神存在的统一却无法实现。于是人们重新呼唤科技和人文的结合,技术和艺术的统一也是对人类本性的回归。设计中如缺少人文精神,即将忽视对人类心灵世界和丰富多彩生活的研究,也即停止了对世界和人生终极存在与价值的追求。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而言,高扬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要义,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永恒主题,也是指引人类思想文化不断前进的明亮灯塔。
     然而在高度的科学理性之下,想要追寻这种人文情感关怀是十分不易的,对此从中国古代的造物艺术活动中或许能得到些启示。
     本文把造物艺术与人的精神观念、与民族的文化传统联系在一起进行讨论,力图探索潜藏于造物艺术深层的人文精神,力图寻找出本民族艺术背后更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精神性要素,使造物艺术的特点及其艺术风格的形成在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上得到更深刻的解释。
     文章的研究思路从礼制人文、信仰人文、情理人文、科技人文四个方向展开论述,分别研究其对古代造物设计的影响作用:藏礼于器是造物艺术的人文环境,多元信仰是造物丰富性的内在趋动力,情理相和是造物人文的审美情思,顺天致用是造物技术与人文的有机结合。
     在论述的过程中本文紧扣红线,即由需求——功能——审美——人文。人类几百万年的造物历史证明,人类需求是无限的,因而新的人造物无限地被发明制造出来,以满足这种无限的需求。不断地超越,追求完美,是造物艺术发展的趋动力。人文精神再提高也不能取代物质的第一性,对于造物艺术而言它的从属位置是毋庸置疑的。人们在制造或使用各种器物时总是将功能之外的许多观念都加进去,如礼制、信仰、情理、科技,就好像一棵树的主干上生出了许多旁枝,这些旁枝与主干互生互长,互相吸取养料,从而形成了古代造物丰富多彩的人文精神世界。
It's well known that the ancient Chinese people living in the natural economic society created a remarkable, brilliant agricultural and handicraft civilization. In that era, the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accompanied with people's primitive beliefs, witchcraft activities and aesthetic activities in many events which made the practical and aesthetic human creative activities last a long time in human civilization. However, as the quick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esthetic human spirits are abandoned with the out-of-date witchcrafts and beliefs in primitive production. The high-level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dowed human with great capability to utilize, remark and conquer nature. Meanwhile, the evil in humanity are somehow awakened which caused materialistic, supremacy of money, anomic, values collapse becomes more and more popular, human nature is severely depressed and distorted, people become narrow, selfish, cruel, obstinate, routine and boring. Now the world is full of towering iron and steel, cement forest, mountains and plains are shrink by the outstretched city, nature is seriously polluted, beautiful environment is destroyed by human being's activities. The destruction of nature and mother earth equals the trampling of beauty and humanity itself. Unlimited expectation of high-tech and high efficiency in modern production is becoming the shackles for mental and physical pleasure. Therefore, combination of technology and art, unification of science and humanity are brought up again. Technical aesthetics, scientific humanity is a critique for technical rationality as well as a return of human nature. In case design lack of human spirit, repudiation of philosophy, human's exploration on colorful life and the spiritual world will be eliminated, especially the opposition of ultimate existence of the world and life and values pursuit will be stopped which ignores the spiritual needs of people as a kinds of social existence. Propagation of humanities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 a certain sense, can be deemed as the essence of human, is the eternal theme of human spiritual construction, is the lighthouse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thoughts and culture.
     However, it's very difficult to pursue humanistic emotional care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science and rationality. Maybe the successful combination of technical practice in Chinese ancient artifact art activities and human emotions can bring us some inspiration.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artistic creation and human spirit is discussed together with nation's cultural tradition, by so to explore the humanistic spirit deeply hidden in the artistic creation, to find out the profound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spiritual factors behind the nation's arts, to get a more insight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rtistic cre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artistic style in the deep national cultural background.
     This paper is discussed and expounded from four aspects to study their individual influence on ancient artifact design, which are etiquette culture, human beliefs, human rationality, science and technical humanity. The study shows hidden ceremony in works is the humanity environment of the artifact art, multi-faith is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of artifact art variety, harmony of emotion and rationality is the aesthetic consideration of artifact art, conform and utilization of nature is the optimistic combination of creation technology and humanity.
     In this paper, the discussion strictly follows the red line, which is requirement functionality-aesthetic-humanity. It's proved by the creation of hundred thousands years that human needs are continuously developed which drives human to create new inventions to meet theirselves unlimited needs. The pursuit of perfection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creation arts development. No matter how developed human spirits, they can never replace the material needs which is the actual first needs, its subordinate position in creation arts has no doubt. A variety of concepts beyond the functionality itself are included when people produce or use kinds of goods, e.g. ritual, faith, rational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ich make them like the trunk and branches of a tree to support and nourish each other therefore to form the colorful humanistic spiritual world in ancient creation activities.
引文
1杨叔子,《科学求真,人文为善,艺术致美,工业设计务和谐》,陈汗青,柳冠中,吕杰锋主编,《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中国科协年会工业设计分会论文选集》2007,P3
    1马克思著,刘丕坤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P46
    2马克思著,刘丕坤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P55
    1(英)劳伦斯·比尼恩著,孙乃修译,《亚洲艺术中人的精神》,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2月版,P141
    2以下两个观点引自:杜维明,《人文精神与全球伦理》,载《中国大学学术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版
    1刘振铎主编,《现代汉语辞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P553
    2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一卷下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P1036
    3《周易·贲卦·彖辞》
    1张岂之著,《中华人文精神》,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P2
    2(唐)李百藥撰,《北齐书》卷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七,文苑,中华书局出版,1972年版,P601
    3(唐)皎然《读张曲江集》,《全唐诗》卷820-7
    4(宋)程颢、程颐,《程氏遗书》,卷十八,《二程集》,P225
    5(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言公中,中华书局,1985年版,P1856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一卷下册,P10367《后汉书·公孙瓒传论》
    1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一卷下册,P1036
    2孙中山《民权初步自序》
    3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一卷下册,P1036
    4郭沫若著作编辑委员会编,《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十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P11
    5辞海编辑委员会编撰,《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P372
    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6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3
    3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戏剧集:哈姆雷特》,卞之琳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
    4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戏剧集:哈姆雷特》,卞之琳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
    5周秀文,《人文主义概念的历史界定》,《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6张椿年:《从信仰到理性——意大利人文主义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P1
    1张椿年:《从信仰到理性——意大利人文主义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P1
    2张椿年:《从信仰到理性——意大利人文主义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P24
    3庞朴著,《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1988年版,P30
    4唐君毅:《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台北:人生出版社,1948年,P18
    5唐君毅:《世界人文主义与中国人文主义》,《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0年,P442
    1安小兰译注,《荀子》,中华书局,2007年版,P90
    2朱熹注,《孟子》卷十三,尽心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P101
    3李维武:《徐复观对中国道德精神的阐释》,《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P29
    4注:除儒家外,其他学派学说中亦有人文思想,在此因篇幅有限,不一一赘述
    5杜丽燕,《中外人文精神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P209
    6任文利,《论人文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P58
    1朱立元,《美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P19
    2朱立元,《美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P19
    3周国平,《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讲演
    1诸葛铠,《“造物艺术论”的学术价值》,《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
    2马克思,恩格斯著,《〈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9,5,P95
    3转引自诸葛铠著,《设计艺术学十讲》,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P341
    4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马克思,恩格斯著,《〈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9,5,P95
    2《论语·雍也》
    3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卷十六郑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P515
    4《周易·系辞下》
    1《周礼·考工记》
    2《庄子·内篇·养生主》,庄周原著,张耿光译注,《庄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P48
    3张道一著,《张道一选集》,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P343
    1朱孝岳,《论用与美的关系》,《艺术设计纵横谈》,江西美术出版社,2002年3月,P13
    2亨利·佩卓斯基著,《器具的进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7月,P43
    3杨铮,《论手工具的设计及其设计启示》,《中国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08年
    1参见杨铮《论手工具的设计及其设计启示》
    2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艺术与社会生活》,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P42
    3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艺术与社会生活》,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P42
    4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艺术与社会生活》,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P43
    1张道一,《为生活造福的艺术》,《文艺研究》,1987年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80年,P29
    1注:当时齐国的“齐尺”较短,一尺约为20厘米,“人长八尺”也不过1.6米左右
    2《周礼·考工记》
    3张道一《考工记注译》,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P17
    1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北京,中华书局,2004,P8
    2《礼记·曲礼》
    3《礼记·冠义》
    4《礼记·礼运》
    5安小兰译注,《荀子·修身》,中华书局,2007年版,P20
    6安小兰译注,《荀子·劝学》,中华书局,2007年版,P10
    7安小兰译注,《荀子·礼论》,中华书局,2007年版,P168
    1安小兰译注,《荀子·性恶》,中华书局,2007年版,P268
    1《礼记·燕义》
    2《礼记·礼器》
    3《礼记·乡饮酒义》
    4《尚书·洪范》
    1《左传·宣公二年》
    2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整理,《康熙字典标点整理版》,2005年版,P1527
    3左丘明《左传·宣公三年》
    4《唐会要·舆服志》
    5《唐会要·舆服志》
    6(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校点,《唐六典》,中华书局,1992年版,卷二十三,P596
    1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上、中、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P942
    2“鲁有库、雉、路,则诸侯三门与?”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上、中、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P942
    3《唐要会·舆服志》
    1李国豪等主编,《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工程材料(上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P334
    2李国豪等主编,《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工程材料(上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P334
    3(北魏)杨之《洛阳伽蓝记》记永灵寺塔:“钉以固之,而扉面显露钉痕,影响观瞻,故将钉帽作泡头形状,由结构而变装饰之焉。”
    4《周礼·考工记》
    1《周礼·考工记》
    2《仪礼·觐礼》
    3《仪礼·丧服》
    4《仪礼·丧服》
    5《仪礼·丧服》
    6《礼记·月令》
    7《管子·小匡》
    8《礼记·王制》
    3《周礼·春官宗伯》
    4《周礼·春官宗伯》
    5陈江,《玉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P22
    1(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卷二十四上)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修订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P13
    2《史记·高祖本纪》
    1马炳坚著,《北京四合院建筑》,天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P48
    2马炳坚著,《北京四合院建筑》,天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P49
    1孙丽萍著,《屋宇春秋—山西老宅院》,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P93
    1《周礼·天官冢宰》
    2颜昌峣著,《管子校释》度地篇,岳麓书社,1996年版,P454
    3冯国超主编,《荀子》大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P308
    4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整理,《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2005年版,P804
    1《礼记·中庸》
    2龙庆忠,《中国建筑与中华民族》,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清)于敏中等编篡,《日下旧闻考》卷三十四宫室,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P519
    1朱家溍编著,《明清室内陈设》,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12月版,P176
    2《春秋谷粱传注疏》卷6,《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P2386
    3(清)马瑞辰撰,《毛诗传笺通释(上册)》,1989年版,P438注:“芾”是围在裳外的膝部护具
    4赵守正,《管子注译(上册)》,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P291,旧注:“衣服所以表贵贱。”
    5(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P48
    6司马哲编著,《墨子全书》,中国长安出版社,P8
    1(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卷二载
    2(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卷一载
    3(东晋)陆翙,《邺中记》载,中华书局,1985年
    4(宋)欧阳修等著,《二十五史(全本)新唐书》,1999年版,P891
    5见于《全唐文》卷十三,唐玄宗《禁僭用服色诏》
    1《礼记·玉藻》
    1(清末)溥仪,《我的前半生》,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P48
    2《诗经·邶风·绿衣》
    1赵敏俐,尹小林主编,《国学备览第八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P625
    2于立文主编,《四库全书9子部》,2007年版,P1105《白虎通义·封禅》:“朱草者,赤草也,可以染绛,别尊卑也。”
    3(唐)房玄龄等著,《晋书·后妃传上·胡贵嫔传》,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版:“泰始九年,帝多简良家子女以充内职,自择其美者以绛纱系臂。”
    4(北宋)蔡绦,冯惠民校,《唐宋史料笔记—铁围山丛谈》卷二:“上天子万寿,仍以红罗绡金鬚帕系天子臂。退复再拜,遂燕坐于殿廊之左。此儒臣之至荣。”中华书局,1983年版,P24
    5(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青岛出版社,2002年版,P183
    1(三国·蜀)诸葛亮撰,沙超,贾维钦注译,《孔明心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P162
    2方飞评译注,《论语》,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P280
    3蒋复璁宋晞主编,《宋史(第三册)》,舆服志五,1975年版,中华学术院出版,P1436
    4(北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七《僧紫》
    1(宋)欧阳修撰,耿相新主编,《标点本二十五史(六)——新五代史》唐太祖家人传·太祖七子,“是时,魏州妖人杨千郎用事,自言有墨子术,能役使鬼神,化丹砂、水银。庄宗颇神之,拜千郎检校尚书郎,赐紫。”1996年版,P22
    2(元)夏文彦《图绘宝鑑》卷三
    3《尚书·虞书·益稷》
    1《礼记·玉藻》
    3《荀子·君道》
    4《礼记·玉藻》
    5《礼记·玉藻》
    1《唐会要·舆服志》
    2《唐六典》卷23
    3《荀子·宥坐》
    4《大明会典》礼部十六
    1《大清会典事例》卷八百六十九,工部,宅第条
    2《大清会典事例》卷八百六十九,工部,宅第条
    3宋,李诫编修:《营造法式》,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P30-34
    1《满城汉墓发掘报告》上册第33-34页、151-152页。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2(清)陈立撰,《白虎通义疏证》(上)(附录四),《白虎通义阙文补订》。北京,中华书局,1994,P744
    3(汉)司马迁著,《史记全译》,第4册,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P1727
    4(唐)魏征撰,《隋书(1)》,中华书局,2000年版,P164
    1引自金沛霖等主编,《四库全书子部精要(中)》,天津古籍出版社,中国世界语出版,P1098
    2引自金沛霖等主编,《四库全书子部精要(中)》,天津古籍出版社,中国世界语出版,P1098
    3《宋史》
    4《宋史》
    5借服佩鱼制度,就是官员出京外任或作使臣时,还可“借紫”、“借绯”,即借用比原先高一等的章服。
    6《宋史》
    1唐宋可能不同,有三品说,即“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
    2《春秋左氏传》成公十三年
    3《春秋左氏传》定公四年
    4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P23
    1(清)阮元,《研经室三集》卷三《商周铜器说》上,中华书局,1993年版,P632-633
    2《考工记·玉人之事》
    1(南朝宋)范晔著,《后汉书》舆服志第三十,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P1012
    2李启谦,骆承烈,王式伦编,《孔子资料汇编》,山东友谊出版社,1989,P602
    3《后汉书·赵典传》李注:“褐,织毛布之衣,贫者所服。”
    1《释名·释衣服》
    2《礼记·仲尼燕居》
    3《礼记·礼器》
    4《论语·乡党》
    5《论语·乡党》
    1《论语·乡党》
    2《春秋左氏传》昭公二十五年
    3《论语·泰伯》
    4《论语·颜渊》
    5《论语·颜渊》“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6[汉]班固撰《白虎通》,中华书局,1985年
    1安小兰译注,《荀子·非相》中华书局,2007年版,P39-40
    2《论语·泰伯》
    1陈戍国撰,《四书五经校注本1》,岳麓书社,2006.9,P765
    1《礼记·曲礼上》
    2罗宗阳,邓志瑗,罗元浩等编著,《十三经直解第二卷上》,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P75
    1“三从”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2“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3《礼记·郊特性》
    4《周礼·天官·内司服》
    1司马光,《家范》,见徐少锦等主编:《中国历代家训大全》(上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P155
    2《孝经·开宗明义》:“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3《孝经·三才》
    4《孝经·士章》
    1森文,《中国古代器物的造型设计思想初探》,《民族艺术研究》,1996.04
    2注:礼器实际上是日用器物的一种“功能扩大”或者说“功能变异”
    3森文,《古代器物的造型设计思想初探》,《民族艺术研究》1996.04
    1王子怡,《从“觚”到“觚不觚”看中国古代道器设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艺术百家2006年第6期总第92期
    2注:西汉刘向编撰《说苑》卷十九《修文》:“凡人之有患祸者,生于淫佚暴慢。淫佚暴慢之本,生于饮酒。故古者慎其饮酒之礼。使耳听雅音,目视正仪,足行正容,心论正道,故终日饮酒而无过失。近者数日,远者数月,皆人有德焉,以益善。《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此之谓也。”
    3注:西汉刘向编撰《说苑》卷二十《反质》:晏子饮景公酒,日暮,公呼具火。晏子辞曰:“《诗》曰:侧弁之俄,言失德也。屡舞傞傞,言失容也。既醉以酒,既饱以德,既醉而出,并受其福,宾主之礼也。醉而不出,是谓伐德,宾主之罪也。婴以卜其日,未卜其夜。”公曰:“善。”举酒而祭之,再拜而出,曰:“岂过我哉?吾托国于晏子也。以其家贫善寡人,不欲其淫侈也,而况与寡人谋国乎?”。(西汉)刘向撰,《说苑疏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4《礼记·玉藻》
    5《论语·稽求》
    6(清)王先谦,《十三经清人注疏诗三家义集疏上》,中华书局,1987,P28
    7《礼记·礼器》
    1王子怡,《从“觚”到“觚不觚”看中国古代道器设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艺术百家2006年第6期总第92期
    2《周礼·考工记》
    3《周礼·考工记》
    4一豆为四升
    1王子怡,《从“觚”到“觚不觚”看中国古代道器设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艺术百家2006年第6期总第92期
    2《礼记·曲礼》
    3《礼记·月令》
    1《礼记·玉藻》
    2注:宫、商、角、徵、羽是中国古乐中的五个音级。
    3(宋)姚铉编,任继愈主编,《唐文粹》,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P808
    1《庄子·寓言》
    2《仪礼·士冠礼》
    3《荀子·哀公》
    4《礼记·内则》
    5《礼记·曲礼上》
    6齐豫生,郭镇海,李自然等主编《四库全书精编子部(5)》,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P118
    7傅咸《栉赋序》
    1(清)严可均,《全晋文》,卷五十一,中华书局,1958,P1752
    2(宋)宋祁,《杂说》,引自邢贵思戴逸总主编,《资政史鉴治事卷第3册》,人民出版社,2001,P837
    3《礼记·文王世子》
    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5《造物的艺术论》张道一著,福建美术出版社1989年4月版
    1孙美堂,《浅析中国传统信仰之特点》,《东吴学术》2011年第1期,P32
    2冯友兰著,《冯友兰文集第2卷中国哲学史》,长春出版社,2008,P33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P193
    2注:关于此内容将在下文5.1节顺天造物中详写
    3《周易·系辞上》
    4《论语·季氏》篇
    5《论语·颜渊》篇
    1冯国超主编,《春秋繁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P187
    2冯国超主编,《春秋繁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P204,。“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暝,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乐,副阴阳也;心有计虑,副度数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
    3董仲舒,《春秋繁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P75
    4(唐)张鷟《朝野佥载》,中华书局,1985
    5(清)梁绍壬撰,《两般秋雨庵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P169
    1《左传·昭公四年》
    2(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三,《东京赋》,中华书局,1977年版
    3刘向著,《新序》第六卷刺奢,中华书局,1985年版
    4《诗·大雅·灵台》
    5陈直校证,《三辅黄图校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P108
    6陈直校证,《三辅黄图校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P108-109
    1(东汉)赵晔撰,《吴越春秋·卷四·阖间内传》
    2《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
    3班固《西都赋》,(梁)萧统编,《文选全译一》,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P27
    4王延寿《鲁灵光殿赋》,萧统编,《文选全译一》,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P631
    1班固《白虎通·辟雍》
    2(汉)蔡邕,《明堂论》,引自孟昭水校点集注,《岱览校点集注(下篇)》,济南,泰山出版社,2007年版,P535
    3班固《白虎通·明堂》
    4钱志熙,《两汉镜铭文本整理及文学分析》,《北大中文学刊2010》,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P333
    5引自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整理,《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P687
    1桓谭《新论》,引自易存国著,《中国古琴艺术》,上海,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P424
    2蔡邕撰,《琴操》,中华书局,1985,序首
    3注:长度为三尺六寸六分大约是120—125公分
    4注:宽六寸约20公分
    5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74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P116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74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P11
    1胡文焕,琴曲集成,《文会堂琴谱·历代琴式》.北京,中国书店,1981
    2“博山炉”一名不见于汉代文献,而始见于六朝时期的《西京杂记》以及刘绘和沈约的诗中。
    1(晋)葛洪撰,《西京杂记》,中华书局,1985年,P8
    2(宋)吕大临,《考古图》卷十《博山香炉》,中华书局,1987年
    3李澍田,《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P63
    1(汉)刘安等著,陈广忠译注,《淮南子译注》地形训,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P187
    1尹赛夫吴坤定赵乃增,《中国历代赋选》,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P173
    1《要修科仪戒律钞》,引自大钟寺博物馆编,《北京古钟(上)》,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P22
    1《道藏》第10册,P142
    2(清)纪昀,周杰高振友余夫王放点校,《阅微草堂笔记》,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P10
    2田诚阳著,《道经知识宝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P327
    1韩林德,《境生象外华夏审美与艺术特征考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P249
    2希运,《筠州黄檗山际断禅师传法心要》,载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册第4卷,中华书局1991年版,P229
    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P208
    4普济,《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97年版,P1336
    1张节末,《禅宗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P297
    2李雨苍,《谈宋代陶瓷装饰》,《景德镇陶瓷》,1990.04,P6
    1李林蓉,《禅宗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与发展》,《天府新论》,2005.12
    1严羽撰,《沧浪诗话》,中华书局,1985年版,诗辩
    2注:武帝在题为《象载瑜》这首著名诗篇中写道:“象载瑜,白集西。食甘露,饮荣泉……神所见,施祉福。登蓬莱,结无极”。(班固《汉书·礼乐志》卷22,1069页)可见,白象作为来自西方的祥瑞在公元前2世纪的中国人当中已经是一个流行的概念了。)班固在《汉书·武帝纪》有“南越献驯象”的记载。
    3益西,《浅析藏族“吉祥八宝”的寓意》,《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0,08
    1苏鹏,《浅析古代瓷器中的八宝吉祥纹的种类和寓意》,《武汉文博》,2008,06
    1蓝吉富,《中华佛教百科全书3》,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1994,P1427
    2原文“婆沙云:有僧师违毁法,堕鱼身,背上一树,风涛摇摆,出血苦痛。本师渡海,鱼遂作孽云:汝不教我,致堕鱼报,今欲报怨。师曰:汝名甚么。鱼曰:某甲。师令忏悔,复为设水陆追拔。夜梦,鱼曰:已脱鱼身,可将我树捨寺,以亲三宝。师果见鱼树,刻鱼形,悬挂警众。”蓝吉富,《中华佛教百科全书3》,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1994,P1427
    3蓝吉富,《中华佛教百科全书3》,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1994,P1427
    4蓝吉富,《中华佛教百科全书3》,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1994,P1427
    5李明权,《佛学典故汇释》,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P78
    1蓝吉富,《中华佛教百科全书3》,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1994,P1427
    2南怀瑾著,《楞严大义今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P331
    3道生,等,《维摩诘经今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P5
    4(唐)释道世,《诸经要集·三宝敬佛》,引自《中华大藏经》编辑局,《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71册》,中华书局,1994年版,P391
    1张鹏飞,《论“荷花情结”对中国佛教文化的审美观照》,《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9
    2参见王其钧著,《中国传统建筑小品》,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年版,P187
    1参见王其钧著,《中国传统建筑小品》,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年版,P189
    2张驭寰著,《张驭寰文集》第七卷,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P176
    3见《东观汉纪》
    4水空编校,《佛法修证律论宝库》,珠海出版社,2003年版,P510-5115(宋)普济辑,《五灯会元》,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P237
    1胡乃光主编,《明旸法师海外弘法参访记续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5,P38
    2马书田著,《中国密宗神》,团结出版社,2008,P111
    3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2》,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P1318
    4(宋)悟明集,朱俊红点校,《联灯会要上》,海南出版社,2010,P238
    5(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P1486水空编校,《佛法修证律论宝库》,珠海出版社,2003年版,P5107见《维摩诘经·香积佛国品》
    1(宋)孟元老撰,李士彪注,《东京梦华录》,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P88
    2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益州名画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P197
    3吕继祥著,《泰山娘娘信仰》,学苑出版社,1994,P115
    1吕继祥著,《泰山娘娘信仰》,学苑出版社,1994,P115
    2(宋)李诫撰邹其昌点校,《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营造法式》,人民出版社,2006,P16
    1臧丽娜,《鸱尾考略》,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1,P81
    2李允鉌,《华夏意匠》,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P276
    3引自杨静荣,刘志雄著,《龙之源》,中国书店,2008,P127
    4臧丽娜,鸱尾考略,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1,P81
    5臧丽娜,鸱尾考略,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1,P81
    1《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P1977
    2《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P188
    3李允鉌,《华夏意匠》,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P276
    1班固等撰,《白虎通(1-2册)》,中华书局,1985,P84
    2顾颉刚,《五德始终说下的政治和历史·五行说的起源》,见顾颉刚《古史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P404
    1(宋)欧阳修等著,《二十五史(全本)新唐书》,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P1189,“凤阁侍郎王方庆又推言:‘明堂,布政之宫,所以明天气,统万物也。汉儒以明堂、太庙为一,宗祀其组,而配上帝。取宗祀曰清庙,室为太室,向阳为明堂,建学为太学,圜水为辟雍,异名同事,古之制也。……’”
    2(东汉)蔡邕,《明堂月令论》
    1(英)李约瑟,《古微书(卷十六)》《中国科学技术史(三卷)》,科学出版社,1999,P128-129
    2《周易·系辞传上》
    3朱立元《天人合一中华审美文化之魂》,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P420
    1(宋)范晔著,《后汉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P206
    2《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P1449
    3(宋)范晔著,《后汉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P9204《后汉书·祭祀上》中华书局,P3159
    1李允鉌《华夏意匠》,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2,P41
    2参见罗竹风、黄心川撰,《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1988
    1(美)巫鸿著,郑岩、王睿编,郑岩等译:《礼仪中的美术》,三联书店,2005年
    1见《山海经·西次三经》
    2见《山海经·大荒西经》
    3(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杜丽画,《古代神话对器物设计的影响》,《艺术探索》,2010,08
    2郑君玲等,《淮阳泥泥狗玩具的艺术魅力》,《作家》,2008.09
    1闻一多著,《神话与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P20
    2原文:翨氏掌攻猛鸟,各以其物为媒而掎之,以时献其羽翮,《周礼·秋官·翨氏》
    2乌丙安,《走进民俗的象征世界——民俗符号论》,《江苏社会科学》,2000
    1尹伊君,王国武,《民俗文化的特征、功能与传承》,《学术交流》,2009,11
    1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卷三十七)》,“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哲学教研室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P417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P8
    1《论语·雍也》
    2《论语·八佾》
    3《道德经》
    1江依娜,《试析明代架子床的制作技艺与艺术价值》,《大众文艺》,2010,03
    1江依娜,《试析明代架子床的制作技艺与艺术价值》,《大众文艺》,2010,03
    1崔建林主编,《中国古典家具艺术鉴赏》,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版,P114
    1饶媛媛,《道器合一》,景德镇陶瓷学院硕士论文,2007.07
    2同上
    3同上
    4《老子》第四章
    5引自饶媛媛,《道器合一》,景德镇陶瓷学院硕士论文,2007.07
    6同上
    7参见孔颖达《周易正义·疏》
    1《易·系辞下》
    2《论语·子张》
    3《庄子·天地》
    4《庄子·天地》
    5《庄子·让王》
    6《庄子·内篇·大宗师》
    7《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
    1黄克剑林少敏,《当代新儒学八大家集徐复观集》,群言出版社1993年版,P362
    1《庄子·天道》
    1《庄子·养生主》
    2周大鸣,秦红增,《中国文化精神论》,《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4,11
    3饶媛媛,《道器合一》,景德镇陶瓷学院硕士论文,2007.07
    4周大鸣,秦红增,《中国文化精神论》,《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4,11
    5何阳,唐星明,《“大象无形”与传统道器思想研究》,《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
    1老子《道德经》
    1张燕,《论中国造物艺术中的天人合一哲学观》,《文艺研究》,2003,11
    1盛夏撰,《游刃吐丝》,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P29
    1郑振铎著,《中国俗文学史》,商务印书馆,2005,P676
    1龙辅诗《暮闺》
    1孟元老,《梦梁录目录》,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P19
    1赵汝珍著,《古玩指南续编》,金城出版社,2010,P276
    1潘健华,《中国女性的闺房艺术》,《戏剧艺术》,2008.6
    2潘健华,《中国女性的闺房艺术》,《戏剧艺术》,2008.6
    1参见潘健华,《女红——中国女性的闺房艺术》,戏剧艺术,2008.6
    2《孝经·开宗明义》
    3(元)王实甫著,《西厢记》,金盾出版社,2008,P130
    4《论语·学而》
    1《论语·颜渊》
    2乔象钟选编,《中国古典传记(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P331
    1王世襄,《明式家具的“品”与“病”》,《锦灰堆选本谈古论艺》,三联书店,2010,P4
    2《论语·子罕》
    3《论语·子罕》
    1《论语·雍也》
    2《论语·为政》
    3《论语·子罕》
    1《潜书·女御》
    2《潜书·取善》
    1迟文浚,宋绪连主编,《历代赋2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P317
    2杨雄,《琴清英》,《全汉文》五十四卷
    3张燕《中国古代艺术论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P282
    4(汉),刘向,《琴说》,见蒋克谦编,《琴书大全·弹琴》,明万历十八年(1590)刊本
    1(明)徐上瀛,《溪山琴况》,见萧荒主编,《雅韵流芳琴史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P100
    2(明)麻三衡,《墨志·权质第八》670,见郭廉夫,毛延亨编著,《中国设计理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P541
    3蔡邕,《团扇赋》,见龚克昌等评注,《全汉赋评注后汉(下)》,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P879
    4《诗经·大雅·荡之什·烝民》
    1(唐)韩愈著,洪波,关键选注,《韩昌黎小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P23
    1班固等撰,《白虎通1-2册》,中华书局,1985,P2412(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
    3傅毅,《扇赋》,见龚克昌等评注,《全汉赋评注后汉(上)》,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P146
    4班固,《竹扇赋》,见龚克昌等评注,《全汉赋评注后汉(下)》,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P323
    5张衡,《扇赋》,见龚克昌等评注,《全汉赋评注后汉(下)》,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P579
    6蔡邕,《团扇赋》,见龚克昌等评注,《全汉赋评注后汉(下)》,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P879
    1崔骃,《扇铭》,见万光治著,《汉赋通论》,巴蜀书社,1989,P89
    2班婕妤,《怨歌行》,刘永生编,《汉魏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P76
    3王逸,《机赋》,见龚克昌等评注,《全汉赋评注后汉(下)》,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P673
    4王逸,《机赋》,见龚克昌等评注,《全汉赋评注后汉(下)》,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P674
    5注:簺为一种博具
    6边韶,《塞赋》,见龚克昌等评注,《全汉赋评注后汉(下)》,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P754
    7蔡邕,《弹棋赋》,见龚克昌等评注,《全汉赋评注后汉(下)》,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P861
    8蔡邕,《笔赋》,见龚克昌等评注,《全汉赋评注后汉(下)》,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P845
    9贾谊,《虡赋》,见贾谊著,《贾谊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P219
    10杨雄,《长杨赋》,见(东汉)班固撰,《汉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P1026
    11张衡《西京赋》,见龚克昌等评注,《全汉赋评注后汉(下)》,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P417
    12李发林,《汉画考释和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P15813《六臣注文选》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四部丛刊》本,1922.(卷一)
    1(东汉)应劭撰,吴树平校释,《风俗通义校释》,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P248
    2参见昝风华著,《汉代风俗文化与汉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张开城,《君子人格与比德》学术月刊,1995,P12
    4枚乘《七发》,见龚克昌等评注,《全汉赋评注后汉(下)》,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P32-33
    5昝风华,《汉赋器物文化因素初探》,《求索》,2006,04
    1王褒,《洞箫赋》,赵逵夫主编,《历代赋评注2汉代卷》,巴蜀书社,2010,P213
    2马融,《长笛赋》,赵逵夫主编,《历代赋评注2汉代卷》,巴蜀书社,2010,P729
    3班固,《竹扇赋》,见龚克昌等评注,《全汉赋评注后汉(下)》,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P323
    4班固,《竹扇赋》,见龚克昌等评注,《全汉赋评注后汉(下)》,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P323
    5蔡邕,《笔赋》,见龚克昌等评注,《全汉赋评注后汉(下)》,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P845
    6《古文苑》,商务印书馆影印《四部丛刊》本,1922.7见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版本《管子》,1936年版,第2册,P8
    1林德宏,《人与物关系的初步讨论》,《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第7期,P12
    2葛松林,《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哲学思想初探》,《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5年第2期,P15
    3(清)钱泳撰,张伟点校《履园丛话》(上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卷十二
    4付庆向,《解读我国古代建筑的人文内涵》,《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学刊》,2008.06
    5王祯,《王祯农书》,王毓瑚校,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P232
    1吴卫,《明末中国传统升水器械设计思想研究》,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4
    2《永乐大典》191卷
    3曹春平,《中国建筑理论构成》,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P47
    1何阳,唐星明,《“大象无形”与传统道器思想研究》,《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1何阳,唐星明,《“大象无形”与传统道器思想研究》,《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2同上
    3刘芳,郭娜,《试用“气韵生动”分析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山东林业科技》,2008,06
    1刘芳,郭娜,《试用“气韵生动”分析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山东林业科技》,2008,06
    2张家骥.,《中国造园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P3
    1马佰莲,《论中国传统科技的人文精神》,《文史哲》,2004,02
    2胡飞,《论中国古代造物的设计文化观念》,《艺术百家》,2007.07
    1参见卢嘉锡总主编戴念祖分卷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物理学卷》,科学出版社,2001,P106
    2许晓燕,《造物选材,适者为良》,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05
    3陈振端,《泉州湾出十宋代海船木材攀定》,《海交史研究》,1982,04,P52
    1《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湛露》
    2李倍雷,《试论中国传统造物观念》,《设计艺术》,2005.12
    1胡飞,《论中国古代造物的设计文化观念》,《艺术百家》,2007.07
    2《考工记·攻金之工》
    3吴智,《论先秦儒家人文精神与技术思想之融合——在人与自然关系层面》,《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7
    1《荀子·致士》,方孝博选注,《荀子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P65
    2《荀子·致士》,方孝博选注,《荀子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P65
    3柳宗元在其散文,《永州韦使君新堂记》,见(清)吴楚材,(清)吴调侯编选,三晋出版社,2008,P391
    4安小兰注译,《荀子·王制》,中华书局,2007年版,P92
    5张道一注译:《考工记注译》,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230~233
    1李砚祖,《人伦物序:礼记的设计思想》,《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03
    2《礼记·冬官考工记》
    1《礼记·月令》
    2杨坚点校,《吕氏春秋·淮南子》,岳麓书社,2006,P420
    3《管子·形势》
    1《新唐书》卷三十八志第二十四
    1许晓燕,《造物选材,适之为良》,,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05
    2陆志荣,《清代家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P108-1093《婺源县志》云:“砚山鲍氏居之工琢砚,而佳石已竭矣。”
    1(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广东人民出版社,1976.P240
    2马佰莲,《论中国传统科技的人文精神》,《文史哲》,2004,03
    3刘岱,洪万生,《中国文化新论(科技篇)》,台湾,联合报文化基金会,1982,P466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P136
    2(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P317
    3(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P312
    1班固《白虎通·明堂》
    1(宋)沈括著,《梦溪笔谈》,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P60
    2(北宋)沈括著,胡道静校注《梦溪笔谈校证》,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3《潜书·女御》
    4《潜书·取善》
    1《荀子·宥坐》第二十八
    1《四部精要(1)》,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P249
    2胡道静,《国家大师论国学(上)》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P260
    3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P101
    1《孟子》卷五
    2注:所谓“本元文化”,张道一先生指出:“在文化的多元发展之前,曾经在很长的历史时期是一元的,也就是本元的。原始艺术是如此,后来发展的艺术也带有如此的特点。只是随着社会分工的逐渐细致,当本元文化的载体不能包容更丰富的精神因素和不能满足更为多样的精神需要时,才派生出所谓‘纯艺术’来。问题在于物质的和精神的两种文化被分化出来之后,本元文化并没有被解体,仍然发挥着在人们生活中的主要功能,继续发展。”《张道一文集》P502
    1孙美堂,《浅析中国传统信仰之特点》,东吴学术2011年第1期,P30
    1.郭彧校释《周易》,中华书局2006年版
    2.《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3.《周礼注疏》,中华书局影印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4.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5.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6.林尹注译,《周礼今注今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
    7.《仪礼注疏》,中华书局影印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8.《礼记正义》,中华书局影印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9.钱玄、钱兴奇、徐克谦等注译《礼记》(上下册),岳麓书社,2001年
    10.金沛霖等主编,《四库全书子部精要》,天津古籍出版社,中国世界语出版
    11.《春秋·谷梁传》《春秋谷梁传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2.庄周原著,张耿光译注,《庄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3.黎翔凤注译《管子校译》,中华书局2009年版
    14.颜昌峣著,《管子校释》,岳麓书社,1996年
    15.赵守正,《管子注译》,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6.贺业钜著,《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
    17.张道一注译《考工记注释》,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
    18.戴吾三编著《考工记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
    19.朱熹注《孟子》卷十三,尽心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0.安小兰译注《荀子》,中华书局,2007年版
    21.冯国超主编,《荀子》,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2.赵宗乙译注《淮南子译注》(上下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23.[汉]刘安著、顾迁注《淮南子》,中华书局2009年版
    24.[汉]司马迁著,《史记全译》,第4册,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
    25.[东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26.[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
    27.蔡邕撰,《琴操》,中华书局,1985
    28.班固《西都赋》,(梁)萧统编,《文选全译一》,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29.[汉]刘熙《释名》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
    30.[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书店1989年版
    31.[汉]刘安等著,陈广忠译注,《淮南子译注》地形训,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32.[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33.[西汉]刘向,《说苑疏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34.王国轩、王秀梅注《孔子家语》,中华书局,2009年版
    35.李启谦,骆承烈,王式伦编,《孔子资料汇编》,山东友谊出版社,1989
    36.[晋]葛洪《西京杂记》,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
    37.[晋]卫夫人《笔陈图》,《分隶偶存》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
    38.[东晋]陆翙,《邺中记》,中华书局,1985年
    39.[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40.[汉]刘向撰《说苑》,中华书局,1985年
    41.刘向著,《新序》,中华书局,1985年
    42.[汉]班固撰《白虎通》,中华书局,1985年
    43.[东汉]王符撰《潜夫论》,中华书局,1985年
    44.[三国·蜀]诸葛亮撰,沙超,贾维钦注译,《孔明心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45.郭丹主编《先秦两汉文论全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
    46.张长青,张会恩诠译《文心雕龙诠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47.郦道元著,杨守敬等疏《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
    48.徐震堮著《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
    49.赵敏俐,尹小林主编,《国学备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0.[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
    51.葛洪著《抱朴子》,中华书局,1985年
    52.宗懔原著,谭麟译注《荆楚岁时记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
    53.[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5年
    54.[唐]李百藥撰,《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
    55.[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校点,《唐六典》,中华书局,1992年版
    56.[唐]房玄龄等著,《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
    57.[唐]魏征撰,《隋书(1)》,中华书局,2000年
    58.[唐]张鷟《朝野佥载》,中华书局,1985
    59.[唐]封演《封氏闻见记》,中华书局,1985
    60.[北宋]沈括撰《梦溪笔谈》,《四部丛刊》本
    61.[北宋]沈括著,胡道静校注《梦溪笔谈校证》,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62.[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任叔宝编《中国历代笔记英华》,京华出版社1998年版63.[北宋]蔡绦,冯惠民校,《唐宋史料笔记—铁围山丛谈》,中华书局,1983年版
    64.[宋]欧阳修等著,《二十五史(全本)新唐书》,1999年版
    65.[宋]李诫编修:《营造法式》,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
    66.[宋]姚铉编,任继愈主编,《唐文粹》,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67.[宋]范晔著,《后汉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68.[宋]罗願撰,[宋]洪焱祖译《尔雅翼》,中华书局,1985年
    69.[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青岛出版社,2002年版
    70.[南宋]吴自牧《梦粱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
    71.[宋]孟元老撰,李士彪注,《东京梦华录》,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
    72.[宋]吕大临,《考古图》,中华书局,1987年
    73.[宋]黄伯思撰《燕几图》,中华书局,1985年
    74.[宋]范成大撰《吴船录》,中华书局,1985年
    75.[元]薛景石著,郑巨欣注释《梓人遗制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
    76.王祯著,王琉瑚校《农书》,农业出版社,1981年
    77.[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任叔宝编《中国历代笔记英华》北京京华出版社1998年版
    78.[元]陶宗仪《辍耕录》,任叔宝编《中国历代笔记英华》,北京京华出版社1998年版
    79.[明]文震亨著,海军、田君注译《长物志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
    80.[明]文震亨编《长物志》,中华书局,1985年
    81.[明]曹昭《格古要论》,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
    82.[明]高濂《遵生八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83.[明]计成著,赵农注释《园冶》,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
    84.[明]谷泰《博物要览》,齐鲁书社1995年版
    85.[明]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86.潘吉星著《天工开物导读》,巴蜀书社,1988年
    87.王世襄著《髹饰录解说》,文物出版社,1983年
    88.[明]黄成著,[明]杨明注,长北校勘译注《髹饰录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
    89.[明]王徵著《新制诸器图说》,中华书局,1985年
    90.[明]屠隆撰《游具雅编》,中华书局,1985年
    91.[明]程登吉编,王黎雅译《白话幼学琼林》,三秦出版社,2003年
    92.[明]邓玉函口述,[明]王徵译绘《远西奇器图说》,中华书局,1985年
    93.[明]麻三衡撰《墨志》,中华书局,1985年
    94.吴楚才、吴调侯选编《古文观止》,中华书局,1985年
    95.[清]马瑞辰撰,《毛诗传笺通释》,1989年版
    96.[清]严可均,《全晋文》,卷五十一,中华书局,1958
    97.[清]李渔著《李渔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
    98.[清]符国栋主编,颜天佑编撰《闲情偶寄》,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1998年
    99.[清]钱泳撰,张伟点校《履园丛话》(上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
    100.[清]沈复著《浮生六记》,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101.[清]李斗撰,汪北平、涂雨公点校《扬州画舫录》,中华书局1960年版
    102.[清]宋荦《墨论》,《西陂类稿》卷二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
    103.[清]李渔著,王连海注译《闲情偶寄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
    104.[清]沈寿口述,[清]张骞整理,王逸君译注《雪宦绣谱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
    105.[清]于敏中等编篡,《日下旧闻考》,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06.[清]梁绍壬撰,《两般秋雨庵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07.[清]陈立撰,《白虎通义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94
    108.[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
    109.[清]阮元,《研经室三集》,中华书局,1993年
    110.[清]纪昀,周杰高振友余夫王放点校,《阅微草堂笔记》,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
    111.《唐录》,《砚笺》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
    112.《物源》广博物志,卷三十,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
    113.黄宾虹、邓实编《中华美术丛书》,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14.陈直校证,《三辅黄图校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
    115.普济,《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97年版
    116.严羽撰,《沧浪诗话》,中华书局,1985年版
    1.郭沫若著作编辑委员会:《郭沫若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2.闻一多:《神话与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修订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4.冯友兰:《冯友兰文集第2卷中国哲学史》,长春出版社,2008
    5.余英时:《人文与理性的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6.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一)(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唐君毅:《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台北:人生出版社,1948年
    8.王中江:《视域变化中的中国人文与思想世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9.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外人文精神钩沉》,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英)L·比尼恩著,孙乃修译:《亚洲艺术中人的精神》,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1.(德)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97
    12.(英)李约瑟,《古微书》,科学出版社,1999
    13.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艺术与社会生活》,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14.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15.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戏剧集:哈姆雷特》,卞之琳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
    16.张岂之:《中华人文精神》,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
    17.杜丽燕:《中外人文精神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18.张椿年:《从信仰到理性——意大利人文主义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19.任文利:《论人文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0.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1.葛兆光:《古代中国文化讲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2.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1988年版
    23.许倬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24.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5.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华书局,2004
    26.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版
    27.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28.张道一:《工艺美术论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
    29.张道一:《设计在谋》,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
    30.张道一:《美术长短录》,山东美术出版社1992年
    31.张道一:《造物的艺术论》,福建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
    32.张道一:《吉祥文化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3.张道一:<道一论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4.张道一:《张道一选集》,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5.张道一注译:《考工记注释》,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36.张道一:《麒麟送子》考索,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37.诸葛铠:《裂变中的传承》,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8.马炳坚:《北京四合院建筑》,天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
    39.徐少锦等主编:《中国历代家训大全》(上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40.龙庆忠:《中国建筑与中华民族》,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年
    41.徐庆文:《中国传统设计生活方式概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2.汤一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
    43.田家青:《明清家具鉴赏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
    44.朱家溍编著,《明清室内陈设》,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45.魏嘉瓒编著:《苏州历代园林录》,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版
    46.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47.孙丽萍:《屋宇春秋—山西老宅院》,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48.易存国;《中国古琴艺术》,上海,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49.胡文焕,琴曲集成,《文会堂琴谱·历代琴式》.北京,中国书店,1981
    50.潘建华:《女红,中国女性闺房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51.钟福民:《中国吉祥图案的象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52.徐飚:《成器之道,先秦工艺造物思想研究》,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53.(日)柳宗悦著,徐艺乙译《工艺之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4.胡飞:《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式探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55.王琥:《设计史鉴》,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56.姜澄清:《中国色彩论》,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57.姜澄清:《中国人的色彩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58.杭间:《原乡·设计》,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9.彭德:《中华五色》,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60.陆家桂,傅建伟:《设计文化十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61.夏燕靖:《艺术中国》(服饰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2.李立新:《艺术中国》(器物卷),南京大学出版社,
    63.朱孝岳:《艺术设计纵横谈》,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2年
    64.王先霈:《中国文化与中国艺术心理思想》,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5.王斐:《心哉美矣,中国艺术里的道悟禅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6.郭廉夫,毛延亨:《中国设计理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67.宗白华:《宗白华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8.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69.宗白华:《美从何处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70.宗白华:《中国园林艺术概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71.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72.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
    73.王毅:《园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74.潘鲁生:《中国民间美术工艺学》,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年
    75.王琥主编:《中国传统器具设计研究》,江苏美术出版社,2004年
    76.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代设计原理》,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
    77.杭间:《手艺的思想》,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
    78.楼庆西:《中国古代建筑二十讲》,三联书店,2001年版
    79.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80.张国庆:《中和之美》,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81.江冰:《中华服饰文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82.李立新:《设计价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
    83.李立新:《探寻设计艺术的真相》,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
    84.李书有主编:《中国儒家伦理思想发展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85.赵克理:《顺天造物——中国传统设计文化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
    86.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三联书店,2009年版
    87.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三联书店,2009年版
    88.(美)巫鸿著,柳扬、岑河译:《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三联书店,2006年
    89.(美)巫鸿著,郑岩、王睿编,郑岩等译:《礼仪中的美术》,三联书店,2005年
    90.蔡锋著:《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先秦秦汉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91.魏明孔著:《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92.胡小鹏著:《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宋元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93.李绍强、徐建青著:《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明清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94.崔咏雪著:《中国家具史(坐具篇)》,明文书局,1989年
    95.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
    96.李允鉌,《华夏意匠》,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97.王其钧著:《中国传统建筑小品》,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年
    98.张驭寰著:《张驭寰文集》第七卷,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
    99.毕万忱等编著:《中国历代赋选·先秦两汉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
    100.毕万忱等编著:《中国历代赋选·魏晋南北朝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
    101.毕万忱等编著:《中国历代赋选·唐宋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
    102.毕万忱等编著:《中国历代赋选·明清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
    103.李国豪等主编,《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104.余世谦编著:《中国文明大观》,江苏文艺出版社,1989年
    105.韩林德:《境生象外华夏审美与艺术特征考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106.李济著:《中国文明的开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107.蔡方鹿著:《朱熹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108.乐爱国:《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中华书局,2002年
    109.乐爱国:《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110.缪良云:《中国衣经》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4月
    111.廖雯:《绿肥红瘦——古代艺术中的女性形象和闺阁艺术》,重庆出版社,2005年
    11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3.尹赛夫吴坤定赵乃增,《中国历代赋选》,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114.许平:《造物之门》,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115.北京文物鉴赏编委会编:《商周青铜器》,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2005年
    116.郭怡孮,郭绵孮编:《郭味蕖艺术文集上》,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117.中华世纪坛《世界文明系列》编委会编:《世纪国宝》,北京出版社,2001年
    118.马承源主编:《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19.亨利·佩卓斯基著,《器具的进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7月
    120.郭净著:《中国面具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121.陈江:《玉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122.倪建林、张抒编著:《中国工艺文献选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123.李向平、文军、田兆元主编:《中国信仰研究》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
    124.刘胜华主编:《天工开物——古代器物中的科学知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1年
    125.王金玲,王艳府著:《图说礼仪》,重庆出版社,2008年6月
    126.田诚阳著:《道经知识宝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127.载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中华书局1991年版
    128.张节末:《禅宗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29.蓝吉富:《中华佛教百科全书3》,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1994
    130.李明权:《佛学典故汇释》,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
    131.吕继祥著,《泰山娘娘信仰》,学苑出版社,1994
    132.杨静荣,刘志雄著:《龙之源》,中国书店,2008
    1.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01
    2.陈鸿琦:西王母一汉代民间信仰举隅,历史文物,1996,04
    3.何志国:摇钱树的内涵渊源,中华文化论坛,2000,04
    4.李长春,尹晖: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思想,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黄海燕:韵外之致—品味宋代瓷器,装饰,2006,5
    6.何韶颖:浅析中国传统建筑的人文精神内涵,四川建筑科学研究,第35卷第1期,2009年2月
    7.张鹏飞:论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建构的审美取向,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2卷第2期,2007年4月
    8.李月恩,李艳,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解读与设计应用,包装工程,2007,04
    9.赵旗,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基本特征,学术月刊,2002年第5期
    10.潘立勇,“人文化成”传统与中华审美人文精神,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9月
    11.高平,盖志平,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10月
    12.王荣,科学的人文传统及其精神,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第25卷
    13.刘和山/周坤鹏,论影响中国古代设计的儒家美学思想,装饰,2005.1114.易建芳张莉娜,论中国古代设计中的“藏礼于器”,装饰,2006.6
    15.吴诗中,中国古代的设计文明与设计思想,装饰,102期
    16.胡飞,论中国古代造物的设计文化观念,艺术百家2007,4
    17.曹耀明,中国古代艺术设计思想的三个主要观点,美术观察,2005.04
    18.李砚祖,设计的智慧——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史论纲,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
    设计版,2008.0419.薛生辉,传统造物设计中的中国文化思想,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9.0520.李砚祖,人伦物序:《礼记》的设计思想,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02
    21.刘启文,浅析中国古代造物艺术的文化精神,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22.长北,气韵生动——中华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之关系研究,艺术百家2010年第5期
    23.马佰莲,论中国传统科技的人文精神,文史哲,2004.02
    24.吴智,于丹,论先秦儒家人文精神与技术思想之和谐,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9
    25.李晓,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26.潘忠宇,儒、道哲学的生态伦理观,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27.贾毅平,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观念及其当代意义,北京大学学报,(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论文专刊)2002年
    28.刘自兵,佛教东传与中国的狮子文化,东南文化,2008.03
    29.虞雅芬,人文主义的内涵与发展,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06
    30.惠吉兴,试论中国古典人文精神的内涵,管子学刊,2004,02
    31.白雪,论孔子礼教的人文思想,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08
    32.李立新,设计寻踪:服务民生,装饰,2008,10
    33.李立新,中国早期造物思想的自然观,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3,06
    34.李立新,中国上古服饰观刍议,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9,12
    35.陈炜,邓梦,传统人文思想与中国古代建筑,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03
    36.黄松,传统建筑装饰中的人文思想分析,华中建筑,1998,04
    37.鉴质,简论礼乐文化与儒家的审美精神及人文思想,民族艺术研究,2001年第4期
    38.王楠,物无不怀仁—论十里红妆器物中的设计伦理策略,浙江学刊,2011年第5期39.张芳兰,徐明高,董超,论十里红妆的坐具与卧具设计,包装工程,2011.06
    40.森文,中国古代器物的造型设计思想初探,民族艺术研究,1996年第2期
    41.森文,周旭,论中国古代文化性器物及其设计思想,装饰,2010,06
    42.王子怡,从“觚”到“觚不觚”看中国古代道器设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艺术百家,2006,06
    43.孙明磊,牛晓霆,明清硬木家具用材的道器一体观探微,家具与室内装饰,2010,02
    44.刘力,天地之道“中和”为美——董仲舒阴阳五行的中和论,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45.谢凌香,孔子“文质彬彬”论及其现实意义探析,陇东学院学报,2011,09
    46.何阳,唐星明,“大象无形”与传统道器思想研究,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二期
    47.潘健华,女红:中国女性的闺房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48.杨雅丽,“礼器”的文化阐释,唐都学刊,2002年第4期
    49.师为公,“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评议,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8月
    50.张开城,君子人格与“比德”,学术月刊,1995年第12期
    51.程艳萍,中国传统家具造物的科技伦理内涵,创意与设计,2012,02
    52.寻胜兰,浅论中国象征符号与传统造型,艺术设计双月刊,2000,01
    53.暴学伟,“技进乎道”刍议,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9,03
    54.雒海宁,“尽善”、“尽美”与“文质彬彬”——论孔子的美学思想,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
    55.刘明玉,《考工记》服饰工艺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艺术与设计,2003,05
    56.袁静,徐小宁,《“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的渗透》,东岳论丛,2010,06
    57.张志巧,“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消极影响,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06
    58.肖宏伟,“天人合一”思想在古代车辆上的体现,艺术与设计,2010,05
    59.吴灿.中国古代设计中的“和谐”观.美术观察,2005,06
    60.麦秀好.论中国古代车辆设计思想.包装工程,2006,03
    61.刘和山,周坤鹏.论影响中国古代设计的儒家美学思想.装饰,2005,1162.胡俊红,“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家具中的体现,包装工程,2007,10
    63.张帅,《周易》中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研究,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10,12
    64.付小平,藏礼于器—中国餐具的礼仪教化功能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
    版)2009/09
    65.拉都,藏族传统吉祥八宝图的文化内涵及其象征,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12月
    66.臧丽娜,鸱尾略考,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167.岑蕊:“摩揭纹考略”,(文物),1983年第10期,
    68.许大海,方术与汉代器物设计,艺术探索,2006,04
    69.徐岚、徐飚,古代器物设计初探:关于成器之巧,浙江工艺美术,2003年第三期
    70.林国平,关于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几个问题,民俗研究2007,01
    71.祁萌李琰君王文佳,管窥天人合一思想对关中传统民居的影响,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02
    72.徐杰舜,汉族民间信仰特征论(上),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科版),2002,01
    73.徐杰舜,汉族民间信仰特征论(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科版),2002,03
    74.张大新金文舒,尽善尽美文质彬彬—儒家艺术观之再认识,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科版),1991年第4期
    75.曾佳,论禅宗对艺术设计思维的影响,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
    76.何亚男,论“天人合一”思想观对中国传统服饰的影响,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03
    77.蒋羽乾,论古琴形制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月
    78.张祝平,论民间信仰文化力,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79.王赠怡,论气韵生动的“技”内涵,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8
    80.刘道超,论我国民间信仰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0
    81.郑凌,论中国传统造物设计中“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
    82.崔榕,民间信仰的文化意义解读——人类学的视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
    83.张宽武,气韵生动与人格精神,美术观察,2004,10
    84.李晓源,浅论道家思想在“古琴文化”中的体现,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2
    85.贾艳红,浅析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产生的心理背景——以汉代民间信仰为例,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3
    86.范松华,秦汉时期器物设计的文化考量,文艺争鸣,2010,05
    87.向柏松,神话与民间信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1
    88.张红梅,鲁红梅,宋代青白瓷的禅宗美学解读,红河学院学报,2009,08
    89.昝风华,天人合一思想与汉赋器物描写,甘肃理论学刊,2006,01
    90.蔡钊,中国乐器制作材料的天人合一特色,音乐探索,2011,02
    91.康中乾,王有熙,中国传统哲学关于“天人合一”的五种思想路线,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