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金融内生机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人类的脚步步入21世纪,随着以通讯、网络技术为标志的全球信息化发展,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经济金融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金融和经济的关系进一步复杂.经济金融全球化与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局面同时并存,这促使国内外金融理论工作者重新思考和创新金融理论。传统金融理论把金融看作工具,是“撬动经济的杠杆。”,严重隔离了金融与经济的内在联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已经不能客观反映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现实关系,因此有必要从内生性来理解金融。
     金融内生机制研究是在坚持整体思想观的基础上,从金融、经济和社会整体运行的视角,运用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以金融自组织系统以及金融、经济、社会这一复杂巨系统为研究对象,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来论证“金融如何从外在于经济社会的工具转变为内在于经济社会的资源”这一基本理论命题,阐明金融是内在于经济的战略性资源,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要素。
     金融内生性转变主要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中世纪时期,即金融基础功能形成和发展时期,金融是外在经济的工具;商业革命时期,即金融基础功能向内生功能转变时期或金融内生功能萌芽时期,金融内生性初见端倪;工业革命时期,即金融内生功能形成时期,金融内生属性已显现;新经济时代,即金融内生功能发展时期,金融内生属性凸显并被揭示。
     金融内生性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金融自组织系统的结构和层次也山外在于经济的工具结构转变为内在于经济的资源结构,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非线性传导特性导致的矛盾和冲突,必然引起整体功能的提升或下降。只有通过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才能达到金融自组织系统整体效率的提升,即银行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达到金融自组织系统微观效率的提升,以及金融市场之间、金融政策制度安排与金融实践之间的协调实现金融自组织系统内生宏观效率的提升。
     金融、经济、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不同历史时期金融系统与经济系统以及金融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必然要求金融系统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之间的协调,以实现金融系统内生效效率的提升。金融系统对经济系统内生效率提升的实现途径主要表现在金融系统与经济组织模式的相互协调、金融系统针对经济系统的效用功能区的边界与政府干预行为边界的合理界定、金融自组织系统的微观效率和宏观效率在到最大化。金融系统对社会系统内生效率提升的实现途径主要是金融系统的服务功能要与特定社会的文化、民族、道德以及社会制度相互协调。
     金融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对全球金融资源的控制已经成为大国博弈的战略制高点和重要领域。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必须把金融放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实施金融强国战略,即实施金融开发、金融开放、金融先导、金融安全、金融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达到国家的安全和经济的富强,这也是金融内生机制研究的战略意义。
When human steps into the21st century,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communicationtechnology and internet, unprecedented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world economic andifnancial environment, the tendencies of economic&financial globalization andeconomicsifnancialization are becoming clearer than be f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s and financialis more complicated. The coexisted situation of Economics&financials globalization and financialcirsis broke out frequently pushfinancial academicians to rethink and innovative financial theory inthe world. One typical opinion is that financial is one thing as like leverage to pry up the economics,This opinion segregated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and economics seirously,therefore has certain limitation and can't reflect the reality that financial has become themotive forceof economics development, so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finance from the view of endogenisis.
     The finance is one subsystem which is inherent in economics system and social system,aself-organized system, and also a complicated huge system. Therefore,the finance study should'ntbe limited at financial system itself, but shouldstart from the view of whole picture about economics,finance and social functions. With the angle of aggregated view and system theory, the financialfunc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endogenic function(resource allocating function, f nancialcongrcgatingfunction, financial radiating function and ifnance regulating function) and basic financialfunction(means of payment and agent function). The conversion from basic financial function toadvanced financial endogenic function is actually themechanism of finance endogenisis.
     The conversation of financial endogenisis experienced lour history stages: Middle Ages period,namely financial basic function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eriod; industry revolution period,namely financial endogenisis function start to set up; new economic ages, namely financeendogenisis function development period, the finance endogenisis function was discovered.
     The transition of finance endogeninsis ishistoric necessity, the structureand arrangement offinance self-organized system are also transform from the too] outside economics to resource insideeconomics, the nonlinear running between the factors in finance system leads to conflicts and antinomies, by all means brings the whole system function promotes ordecreases. The mutualcoordination is the only way to reach the effect that the whole ifnance function promotes. Banksand non-bank financial instit'utionscoordination can make the microcosmic efficiencyof financeself-organized system promote, and the harmony between finance markets, finance policiesvs.financepractices can help realizing macroscopic eiffciency promote of finance self-organizedsystem.
     Finance,economy and society is a opening, complicated and huge system. At different historyperiod in whichthe antinomy and conflict of financial system, economics and finance system aredifferent, therefore, by all means request the coordination of financial system, economicssystemandsocial system,to lead the efficient promote of finance endogenisis system. The way to realizesystem efficient promotion is mainly depending on the coordination across the finance system andeconomics organizing model, the reasonabledeflnition of free financial marketing action with the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d maximize the microcosmic eiffciency and macroscopicefficiency-Financial system to social system inside take effect to lead to promote of carry out pathmainly is the service function of financial system to want to moderate with mutual cultuer,race andmorals and society system of particular society.
     The finance is strategic resources of a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have already becomethe strategic high point and important battlefield of big countries games to control world's ifnancialresources.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y have to rise finance to the strategic height of nationaldevelopment, implement the strong finance strategy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finance opening,finance developing, finance oriented, financial safety, and the ifnan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trategy, to achievenational safety, rich and strong. This is actuallymeaningof the study of financeendogenisis mechanism.
引文
①谈儒敏.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10):53–61。
    ②周立.中国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状况分析:1978-1999[J].华南金融研究,2002,(1):3-10.2002,(2):3–12。
    ③周立,王子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1978-2000[J].金融研究,2002,(10):1–13。
    ④周立,胡鞍钢.中国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状况分析:1978-1999[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0-74。
    ①李广众,陈平.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多变量VAR系统研究[J].管理世界,2002,(3):52–59。
    ②周好文,钟永红.中国金融中介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多变量VAR系统分析[J].金融研究,2004,(6):130–137。
    ③赵振全,薛丰慧.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4,(8):94–99。
    ④丁晓松.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1):64–65。
    ⑤王景武.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5,(10):23–26。
    ⑥陈刚,尹希果,潘杨.中国的金融发展、分税制改革与经济增长[J].金融研究,2006,(2):99–109。
    ⑦梁琪,滕建州.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再思考:基于变量结构变化的多元VAR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6,(5):30–37。
    ⑧李冻菊.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源自计量经济学的解释[J].金融研究,2006,(9):75–80。
    ⑨范学俊,罗伯特·伦辛克,杰·雅克伯.鸡还是蛋: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关系(1992—2004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02–107。
    ⑩马正兵.我国各省区市金融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基于面板数据的时变趋势与区域特征分析[J].海南金融,2007,(12):4–8。
    ①亚当·斯密,唐日松等译.国富论[M],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②亚当·斯密,唐日松等译.国富论[M],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218页。
    ①亚当·斯密,唐日松等译.国富论[M],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257页。
    ②白暴力、白瑞雪.马克思经济理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6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4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2页。
    ⑥列宁选集[M]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68页。
    ①崔满红.金融资源理论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260页。
    ①黄达.金融学[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页。
    ②黄达.金融学[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7页。
    ③崔满红,金融资源理论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62、63页。
    ④崔满红,金融资源理论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63页。
    ①崔满红.金融资源理论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83页。
    ①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M],中文版,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版,第55页。
    ②崔满红.金融资源理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82页。
    ①黄解宇、杨再斌.金融聚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①马克思著.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05页。
    ②马克思著.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49页。
    ③马克思著.资本论[M]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6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1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2页。
    ⑤列宁选集[M]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68页。
    ①黄达主.金融学[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1页。
    ①孔祥毅等著.百年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M]中国金融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2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M]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88页。
    ②萧国亮、隋福民编著.世界经济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0页。
    ③[法]费尔南·布罗代尔.法兰西的特性:人与物[M](上),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18页。
    ①转引张卫良.中世纪西欧农村手工业的起源和特点,杭州师范学院学报[J],2001年第2期。
    ②[意]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M]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06页。
    ①[法]P布瓦松纳.中世纪欧洲生活和劳动[M],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88页。
    ②[法]P布瓦松纳.中世纪欧洲生活和劳动[M],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88页。
    ③[法]热纳维埃夫多古尔.中世纪生活[M],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8页。
    ④[比]亨利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5页。
    ⑤萧国亮、隋福民编著.世界经济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0页。
    ①[法]P布瓦松纳.中世纪欧洲生活和劳动[M],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82—183页。
    ②[美]道格拉斯诺斯、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37页。
    ③[意]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M]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72页。
    ④[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M](下册),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42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5页。
    ②李宝金钟祥财著.中国货币理论史[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中文版,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58页。
    ①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M],中文版,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版,第55页。
    ②禹钟华著.金融功能的扩展与提升[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③禹钟华著.金融功能的扩展与提升[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第99页。
    ①高德步、王珏著.世界经济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7页。
    ②马克思著.资本论[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71~372页。
    ③孔祥毅著.金融票号史[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第444~445页。
    ①张卫良.英国社会的商业文化历史进程:1500—1750[M],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2—213页。
    ①马涛编著.经济思想史教程[M],复旦出版社,2012年版,第28页。
    ②马涛编.经济思想史教程[M],复旦出版社,2012年版,第29页。
    ③[英]埃里克罗尔.经济思想史[M],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2页。
    ④[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M]第1卷,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533页。
    ①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8页。
    ②孔祥毅.金融票号史[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第453页。
    ③孔祥毅.金融票号史[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第454页。
    ④[美]查尔斯·金德尔伯格著,徐子雄等译.西欧金融史[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95页。
    ①[美]查尔斯·金德尔伯格著,徐子雄等译.西欧金融史[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89~99页。
    ②孙杰.货币与金融[M],社会科学额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页。
    ③孙杰.货币与金融[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页。
    ④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0页。
    ①[意]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M]第3卷,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21页。
    ②[意]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M]第3卷,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21页。
    ③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2页。
    ④萧国亮、隋福民.世界经济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①李世安.世界文明史[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第208页。
    ②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M]下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30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0页。
    ②保尔·忙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M],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16页。
    ③[英]M.M.波斯坦.剑桥欧洲经济史[M]第6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1页。
    ④萧国亮、隋福民编.世界经济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0页。
    ①萧国亮、隋福民.世界经济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3页。
    ②萧国亮、隋福民.世界经济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7页。
    ③禹钟华.金融功能的扩展与提升[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页。
    ①孔祥毅等.百年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M],中国金融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②崔满红.金融资源理论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①白钦先.比较银行学[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2页。
    ②孔祥毅.金融票号史[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第464页。
    ①鲁道夫·希法亨.金融资本[M],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43页。
    ①崔满红.金融资源理论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116-117页。
    ①禹钟华.金融功能的扩展与提升[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①崔满红.金融资源理论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页。
    ①孔祥毅.百年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M],中国金融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53页。
    ①孔祥毅.百年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M],中国金融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61页。
    ①崔满红.金融资源理论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页。
    ①崔满红.金融资源理论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210页。
    ①孔祥毅百年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M],中国金融科技出版社,2002年版,第43、44页。
    ①参阅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发展[M],中译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①刘振亚.计量经济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4页。
    ①谢识予、朱弘鑫.高级计量经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0页。
    ①白钦先经济金融文集(二),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第72页。
    【1】崔满红.金融资源理论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2】崔满红.金融资源理论的总体架构[J].城市金融论坛,1999,(4)。
    【3】崔满红.金融的资源属性研究[J].城市金融论坛,1999,(5)。
    【4】崔满红.金融资源自组织系统协调机制(Ⅰ)[J].城市金融论坛,1999,(6)。
    【5】崔满红.金融资源自组织系统协调机制(Ⅱ)[J].城市金融论坛,1999,(7)。
    【6】崔满红.金融资源开发配置的规制分析[J].城市金融论坛,1999,(8)。
    【7】崔满红.金融资源效应功能区分析(Ⅰ)[J].城市金融论坛,1999,(9)。
    【8】崔满红.金融资源效应功能区分析(Ⅱ)[J].城市金融论坛,1999,(10)。
    【9】崔满红.金融协调与金融危机研究[J].城市金融论坛,1999,(11)。
    【10】崔满红.金融资源效率结构研究[J].城市金融论坛,1999,(12)。
    【11】孔祥毅等.百年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M],中国金融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孔祥毅.金融票号史[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13】白钦先.比较银行学[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4】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6】列宁选集[M]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7】马克思.资本论[M]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9】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0】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1】萧国亮、隋福民.世界经济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2】李宝金钟祥财.中国货币理论史[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张家骧.中国货币思想史[M],上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4】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M],中文版,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版。
    【25】禹钟华.金融功能的扩展与提升[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
    【26】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7】张卫良.英国社会的商业文化历史进程:1500—1750[M],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8】马涛编.经济思想史教程[M],复旦出版社2012年版。
    【29】黄达.金融学[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0】[英]埃里克罗尔.经济思想史[M],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31】[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M]第1卷,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32】[美]查尔斯·金德尔伯格著,徐子雄等译.西欧金融史[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
    【33】孙杰.货币与金融[M],社会科学额出版社1998年版。
    【34】李世安.世界文明史[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
    【35】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M]下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36】保尔·忙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M],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7】[英]M.M.波斯坦.剑桥欧洲经济史[M]第6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8】鲁道夫·希法亨.金融资本[M],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39】钱学森.人体科学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纵横观[M],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0】松山公纪.经济发展:协调问题[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年版。
    【41】[美]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2】王寿云、钱学敏.开放的复杂巨系统[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
    【43】[美]多恩布什、费希尔.宏观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4】刘振亚.计量经济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5】谢识予、朱弘鑫.高级计量经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6】巴曙松.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济学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7】陈野华.西方货币金融学说的新发展[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8】陈慰中.中庸经济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49】龚浩成,戴国强.2000中国金融发展报告[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0】黄达.宏观调控与货币供给[M](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1】黄金老.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
    【52】洪伟力.证券监管:理论与实践[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3】姜波克.开放经济下的货币市场调控[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4】姜波克.开放经济下的自由兑换和资本管制[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5】姜波克.开放经济下的政策搭配[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6】李量.现代金融结构导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7】李杨,何德旭.经济转型中的中国金融市场[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8】马家顺.资本市场与经济增长[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9】李扬,王国刚.资本市场导论[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
    【60】李越.金融市场的秩序[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版。
    【61】王广谦.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与效率[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2】易宪容.金融市场的合约分析[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
    【63】佘运久.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年版。
    【64】张亦春.金融市场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5】杨思群.资本积累与资本形成——储蓄投资经济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66】王振山.金融效率论——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与实践[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67】王维国.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68】徐滇庆,于宗先,王金利.泡沫经济与金融危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9】许德祥,庞元正.现代系统思想与领导系统概论[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
    【70】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1】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对制度的经济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72】张五常.经济解释[M],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73】张杰.制度、渐进转轨与中国金融改革[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74】世界银行报告小组.金融与增长——动荡条件下的政策选择[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资本市场:发展、前景和政策[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年版。
    【7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资本市场:发展、前景及关键性政策问题[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
    【77】[法]费尔南·布罗代尔.法兰西的特性:人与物[M](上),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78】[意]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M]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79】[法]P布瓦松纳.中世纪欧洲生活和劳动[M],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80】[法]热纳维埃夫多古尔.中世纪生活[M],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81】[比]亨利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82】[美]道格拉斯诺斯、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83】[意]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M]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84】[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M](下册),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85】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发展[M],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86】谈儒敏.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10)。
    【87】周立.中国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状况分析:1978-1999[J].华南金融研究,2002,(1)(2)。
    【88】周立,王子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1978-2000[J].金融研究,2002,(10)。
    【89】周立,胡鞍钢.中国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状况分析:1978-1999[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90】李广众,陈平.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多变量VAR系统研究[J].管理世界,2002,(3)。
    【91】周好文,钟永红.中国金融中介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多变量VAR系统分析[J].金融研究,2004,(6)。
    【92】赵振全,薛丰慧.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4,(8)。
    【93】丁晓松.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1)。
    【94】王景武.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5,(10)6。
    【95】陈刚,尹希果,潘杨.中国的金融发展、分税制改革与经济增长[J].金融研究,2006,(2)。
    【96】梁琪,滕建州.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再思考:基于变量结构变化的多元VAR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6,(5)。
    【97】李冻菊.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源自计量经济学的解释[J].金融研究,2006,(9)。
    【98】范学俊,罗伯特·伦辛克,杰·雅克伯.鸡还是蛋: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关系(1992—2004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99】马正兵.我国各省区市金融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基于面板数据的时变趋势与区域特征分析[J].海南金融,2007,(12)。
    【100】Calvo,GuillermoA.,and Carlos Roderiguez,1979."A Model of Excgange Rate Ddtermination UnderCurrency Substitutiong and Rational Expectatio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momy85,(June):716-625.
    【101】FederalResearchandDevelopmentFunding:FY2005.https://www.policyarchive.org/handle/10207/801.
    【102】OECD.Financial Market Trend(Nov.2007and May.2008)[EB/OL].http://www.oecd.org/home,2008—12—10.
    【103】DavidG.Mayes,LiisaHalme,AIUTIOLiuksila.ImprovingBankingSupervision[M].PALGRAVE2001.
    【104】CharlesW.Calomifis.CanEmergingMarketBankRegulatorsEstablishCredibleDiscipline[J]NBERpaper,NO.6649.2000,(04).
    【105】Shaw.S.1973,FinaneialDeepeninginEeonomieDevelopment,oxfordUniversity Press.
    【106】Levine,RossandSaraZervos,1998.“StoekMarket,BankandLong一RunGrowth.”TheBaknEeonomiesRevie,10(2),pp.323一339.
    【107】King,RobertGandR.Levine,1993a.“Finanee,EnterpreneurshipandGrowth:TheoryandEvidenee.”JournalofMonetaryEeonomies,32,pv.512一542.
    【108】KingR.and R.Levine,1992,Finaneial Intermediationand Eeonomie Development,inCapitalMarketand Finaneial Intermediation,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