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世纪大陆电视剧与革命叙事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新世纪大陆电视剧中的革命叙事为研究对象,从外围的制度环境、电视剧文化生态以及革命电视剧内在的叙事话语特征、意义生产方式两方面入手,全面考察新世纪大陆革命电视剧的整体状况、细部特征及其生成原因。
     电视剧从生产/传播手段、文本特性及其受众特征来看,可以称为今天中国的“新通俗叙事”:它是一种“讲故事”的叙事行为,其特征是浓厚的“通俗”气息,而与传统通俗叙事直至20世纪通俗叙事的现代转变相比,电视剧之“新”则是由媒介的发展演进决定的,它是人类叙事行为从口传到书面再到电子媒介的跨越式发展的产物。新世纪以来大陆电视剧以其产量之大、收视人群之广成为考察当代中国文化现象绕不过去的对象。在中国,电视观众规模接近13亿,而在观众对各类别节目的相对收视选择比率中,电视剧超过新闻资讯和电影居于首位。就电视台的经济效益而言,电视剧的广告收入占了大部分的份额,就社会效益而言,电视剧既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又在文学日渐小众的今天重新凝聚了大众话题的焦点,而较之中国电影来说,大陆电视剧的本土色彩和中国气息在令人倍感亲切的同时具有强大的社会整合能力。此间,革命题材的电视剧在新世纪初年开始打破主旋律叙事的僵化范式,并在新世纪头十年的中期以一批口碑剧赢得了官方和民间的共同认可,时至今日,其繁荣的势头不减,因此,若说这十年是革命电视剧的十年,也未尝不可。
     在当代中国,电视剧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主要通过电视媒体平台这一政党宣传喉舌进行传播,处于密切的国家行政管制之中。其主管部门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2013年3月与原新闻出版总署合并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由其内设的电视剧管理司和直属单位“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直接管理。长期以来,广电总局对电视剧生产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一方面通过拟定方针政策、颁布法律法规草案、制定技术标准和部门规章进行管理,一方面通过组织会议、研讨以及评奖活动等方式进行直接指导,并且对电视剧的播出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调整。其管理涉及到了电视剧生产、发行、播出等各个环节。这和执政党从延安时代开始利用传媒掌握文化领导权的传统一脉相承。
     在既有的管理体制中,革命电视剧的繁荣一方面是由中国革命本身的独特历程决定的,另一方面,也由官方的积极倡导、全球化时代个人与民族身份认同的需求、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持存等因素合力促成。然而就其内容看,绝大多数剧作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为主要表现对象,从正面战争和地下斗争两个方面着手,满足国家意识形态层面对革命教义的发扬。与此同时,新世纪革命电视剧也形成了自身的叙事特征,包括对革命“他者”的重置、对个人情感的召回、对家族叙事模式的采用以及塑造出全新的英雄形象等,这些特征也折射出新世纪电视剧受众作为观看主体所发生的位移。当然,电视剧叙事的变化既与观看主体认同的形成有关,也和电视剧革命叙事的资源有关。当代中国电视剧剧本生产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小说进行改编,革命电视剧也不例外,它一方面直接采用延安时期和50年代左翼叙事的成果和范式,另一方面又继承了八、九十年代新历史小说的内在精神和价值取向,电视剧改编既是权力话语斗争的场所,也显露出新世纪执政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窘境,而一些特殊的作品,则在改编与再现中国革命和历史的过程中,对现代国家的“公民性”认同发挥出一定的积极作用。
My doctoral dissertation is a study on the revolutionary narrative in Chinesemainland TV series in the new century. The dissertation embark on from externalaspects of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cultural ecology, to internal aspects of narrativediscourse features, the mode of meaning production, in order to obtain a thoroughinvestigation on the overall situation, detailed features and causes of the new centuryrevolutionary narrative in Chinese mainland TV series.
     Taking into account of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xtfeatures, and its audience characteristics, drama can be defined as Chinese NewPopular Narrative. Drama is a storyteller in our time with a strong popularity.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popular narrative and its modern changes in the20thcentury, the New of drama was determin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ss media.Drama is the product of human narrative behavior, which developed from oralcommunication to written dissemination and then the electronic media. Because ofits huge production and huge audiences since the new century, Chinese mainland TVseries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study. In China, theTV audience scale close to130million, in the choice of the audience on a variety oftelevision programs, drama primacy over the news and movies. On the economicbenefits of TV station, drama advertising revenue accounted for the lion's share,when it comes to social benefits, the drama is not only enrich people's leisure life,but also re-unite the focus of popular topics, especially when literature growingniche. Rather than Chinese film, Chinese mainland drama making people feel warmby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hinese flavor, when it is strongly capable of socialintegration. Among these, revolutionary dramas began to break the rigid paradigm ofthe main theme in TV series in the beginning of new century, and have beenprosperous in the first decade of new century by a large number of excellent dramas, which shared officially and civilly. Therefore, it is not a bad idea to call this decadeis the decade of revolutionary drama.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culture In contemporaryChina, drama spreaded primarily through television media platform, which is aruling Party's propaganda mouthpiece, that under the tight administrative control ofChinese government. The competent department in charge of the drama productionis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Radio, Film and Television, which merged into theState Press and Publication Administration of Radio, Film and Television with theoriginal GAPP in March2013. Drama management division in the SARFT andChina Academy of Television Arts Commission manage TV series industry directly.For decades, the SARFT has been intervened in drama production throughadministrative means and awards, which involves all aspects of drama production,distribution and broadcasting. It is also a tradition which traced back to Yan'an Erathat the ruling Party master cultural hegemony through the mass media.
     In the existing management system, the prosperity of revolutionary drama isdecided by the unique course of Chinese Revolution 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hand, is by the officially actively advocacy, the identity demand in the era ofglobalization, the existence of domestic nationalist sentiment, etc. The mainmanifestations object of revolutionary drama is the revolution lead by CommunistParty of China, including both the positive war and the underground struggle,tocarry forward the doctrine of revolution in the level of state ideology, and formed itsown narrative features,such as the reset of revolutionary Other, recall of personalemotion, family narrative mode and new image of the heroes, all of which alsoreflected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Watch Body. In addition to these,the changes indrama narrative are related to the narrative resources too, for the main way ofcontemporary Chinese drama script production is novel adaptation.The literatureresources in revolutionary dramas including the left-wing narrative works and valuesof the new-historical novel. The TV adaptation is a field where power discoursesstruggling, and reveals the dilemma of cultural hegemony building by the rulingparty in the new century. Some special works are even playing a positive role of civic identity in a modern state, in the process of adapt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Chinese revolutionary history.
引文
①刘建鸣等.“2007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分析报告[J].电视研究,2008(3)。
    ②徐立军,王京.201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分析报告[J].电视研究,2013(2)。
    ①高鑫.电视艺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2页.
    ②高鑫.电视艺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14-325页.
    ③戴清.电视剧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第37页.
    ④欧阳宏生等.电视文化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6页.
    ①欧阳宏生等.电视文化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69页.
    ②欧阳宏生等.电视文艺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2年,第198页.
    ③李琦.影像与传播——19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第3页.
    ①欧阳宏生等.电视文艺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2年,第211页.
    ②李京盛.电视剧与当代文化建设[N].人民日报,2007-11-17(007).
    ③高小康.梦入江湖大众文化中的叙事[M].天津市: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169-170页.
    ①李云雷.中国电视剧:为什么这么火?[J].艺术评论,2009(11),当代文化研究网站:http://www.cul-studies.com
    ②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上册)[M].北京市:作家出版社,1954年,第1-6页.
    ③高小康.市民、士人与故事:中国近古社会文化中的叙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①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2-119页.
    ②[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M].倪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13页.
    ③朱大可.孤独的大多数[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第125-126页.
    ①刘建鸣等.“2007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分析报告[J].电视研究,2008(3)。
    ②徐立军,王京.201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分析报告[J].电视研究,2013(2)。
    ③徐立军,王京.201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分析报告[J].电视研究,2013(2)。
    ①高鑫.电视艺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27-325页。
    ①孟繁华.传媒与文化领导权[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页.
    ①国家广电总局主页http://www.sarft.gov.cn/articles/2007/08/02/20070904091519930141.html
    ②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挂牌[N/O].2013-03-24,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3-03/24/c_124496449.htm
    ③国家广电总局主页http://www.sarft.gov.cn/articles/2008/08/07/20070919194959740037.html
    ④国家广电总局主页http://www.sarft.gov.cn/articles/2008/08/07/20070909004206220420.html
    ①唱响主旋律多出精品剧——吉炳轩同志在2000年电视剧题材规划会上的讲话要点[J].中国电视,2000(7).
    ②吉炳轩.弘扬五种精神,奏响时代强音——在2001年度全国电视剧题材规划会上的讲话[J].中国电视,2001(4).
    ③胡占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确保导向促进繁荣——在2004年全国电视剧题材规划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电视2004(4).
    ④电视剧内容管理规定[J].司法业务文选,2010(28).
    ①唱响主旋律多出精品剧——吉炳轩同志在2000年电视剧题材规划会上的讲话要点[J].中国电视,2000(7).
    ②胡占凡.在2006年度全国电视剧规划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电视2006(4).
    ③赵寻.题材规划与题材规划的指导思想——在全国电视剧题材规划会议上的讲话[J].电视文艺,1984(2).
    ④唱响主旋律多出精品剧——吉炳轩同志在2000年电视剧题材规划会上的讲话要点[J].中国电视,2000(7).
    ①关于全国电视剧题材规划申报工作的问答[J].中国电视,2003(1).
    ②胡占凡.在2005年全国电视剧题材规划会上的讲话[J].中国电视2005(4).
    ③唱响主旋律多出精品剧——吉炳轩同志在2000年电视剧题材规划会上的讲话要点[J].中国电视,2000(7).
    ①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OL].2002-11-08,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6/20021117/868421.html
    ①机遇挑战压力创新-电视剧产业发展的四个关键词——访国家广电总局社管司司长才华[J].中国电视2004(9).
    ②胡占凡.在2006年度全国电视剧规划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电视2006(4).
    ③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令(第63号)《电视剧内容管理规定》,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国家广电总局主页http://www.sarft.gov.cn/articles/2010/05/19/20100519175650130586.html
    ①胡占凡访谈录[J].中国电视,2008(12).
    ②刘云山.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创作更多深受群众喜爱的影视精品[N].2010-9-26,国家广电总局主页http://www.sarft.gov.cn/articles/2010/10/14/20101014113448660613.html
    ③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令(第2号)《电视剧管理规定》,国家广电总局主页http://www.sarft.gov.cn/articles/2000/07/08/20070922145320110817.html
    ④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令(第63号)《电视剧内容管理规定》,国家广电总局主页http://www.sarft.gov.cn/articles/2010/05/19/20100519175650130586.html
    ①关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拍摄和审查问题的规定[J].电影,1990(11).
    ②关于调整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电影、电视剧立项及完成片审查办法的通知[N].广东广播影视网http://www.rftgd.gov.cn/node_15/node_42/2006/09/01/115707340952.shtml
    ③胡占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确保导向促进繁荣——在2004年全国电视剧题材规划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电视2004(4).
    ④杨伟光.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繁荣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J].中国电视2001(4).
    ①李从军.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书写人民群众奋斗诗篇——在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研修班上的讲话[J].中国电视,2003(10).
    ②“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工作会议纪要[J].电视研究,1997(1)
    ③杨伟光.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开创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新局面[J].中国电视,2001(10)
    ①关于调整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电影、电视剧立项及完成片审查办法的通知[N].广东广播影视网http://www.rftgd.gov.cn/node_15/node_42/2006/09/01/115707340952.shtml
    ②杨伟光.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繁荣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J].中国电视2001(4).
    ③中宣部文艺局局长李牧.在全国电视剧题材规划会上的讲话[J].中国电视,2001(4).
    ①胡占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确保导向促进繁荣——在2004年全国电视剧题材规划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电视,2004(4).
    ②李从军.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书写人民群众奋斗诗篇——在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研修班上的讲话[J].中国电视,2003(10).
    ③孙家正.关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几个问题[M].电视研究,1997(9).
    ①刘国清.伟大时代乐章的主旋律[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1).
    ②卫建林.社会主义文学及其主旋律[J].文艺理论与批评,1986(2).
    ①丁振海,李准.文艺反映改革三题[J].天津社会科学,1985(5).
    ②张嗣泽.政治民主学术自由理论繁荣——纪念双百方针发表三十周年[J].上海党校学报,1986(8).
    ③当代电视编辑部.强化改革意识奏响时代的主旋律[J].当代电视,1987(3).
    ④当代电视编辑部.在改革浪潮面前[J].当代电视,1987(4).
    ⑤丁振海,李准.文艺反映改革三题[J].天津社会科学,1985(5).
    ⑥李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艺问题的思考[J].文艺理论与批评,1988(6).
    ⑦孙家正.加强改善党的领导,正确执行文化政策[N].人民日报,1989-07-11.
    ①贺敬之.社会主义文艺的主旋律[J].当代电视,1987(1)
    ②袁蕾,周华蕾.离不开主旋律的日子[N].南方周末,2007-6-14http://www.infzm.com/content/6991
    ①周新城.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斗争的回顾——过程、性质和基本经验[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3).
    ②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N].人民日报,1987-1-6,红网:http://news.rednet.cn/c/2008/04/23/1491356.htm)
    ③关于当前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若干问题的通知[N].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2/05/content_2550951.htm
    ①坚持正确方向清除精神污染努力开创文化艺术的新局面——朱穆之同志在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上的报告(摘要)[J].文艺研究,1984(1)
    ②坚持正确方向清除精神污染努力开创文化艺术的新局面——朱穆之同志在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上的报告(摘要)[J].文艺研究,1984(1)。
    ①防止和清除电视剧中的精神污染[J].电视文艺,1983(12)。
    ②第五次文代会代表部分意见综述[J].文艺理论与批评,1989(2)。
    ③孙家正.加强改善党的领导正确执行文化政策[N].人民日报,1989-7-11(6):http://rmrbw.net/read.php?tid=834069)
    ①李准.在多样化发展中强化主旋律[J].理论与创作,1990(1)。
    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2004年9月22日在全国宣传部长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J].理论学习,2004(11)
    ③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N].中国作家网: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①贺敬之.社会主义文艺的主旋律[J].当代电视,1987(1)
    ②一九八九年全国电影、电视剧、录像题材规划会议综述[J].中外电视,1989(4)
    ③艺通.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一手抓整顿一手抓繁荣[J].中国戏剧,1990(4)
    ④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2/17/content_2587463.htm
    ⑤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党建,1994(2)
    ①江泽民.1994年12月27日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时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的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戏剧,1995(7)
    ②江泽民在中国文联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十六日)
    ③江泽民在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0011218/629941.html)
    ④与时俱进,开创电视剧创作新局面——全国电视剧题材规划会综述[J].中国电视,2003(5)
    ①刘云山.反映伟大时代历史巨变描绘人民群众精神图谱创作更多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的文学精品[J].文艺研究,2009(12).
    ②刘云山.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创作更多深受群众喜爱的影视精品[N].2010-9-26,国家广电总局主页http://www.sarft.gov.cn/articles/2010/10/14/20101014113448660613.html
    ③胡锦涛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11-23(02).
    ①艺通.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一手抓整顿一手抓繁荣[J].中国戏剧,1990(4)
    ②江泽民.1994年12月27日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时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的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戏剧,1995(7)
    ③一九八九年全国电影、电视剧、录像题材规划会议综述[J].中外电视,1989(4)
    ①孙家正.关于电视剧创作的三个问题[J].中国电视,1995(1).
    ②唱响主旋律多出精品剧———吉炳轩同志在2000年电视剧题材规划会上的讲话要点[J].中国电视,2000(7).
    ①吉炳轩.弘扬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在第二十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颁奖会上的讲话[J].中国电视,2001(5)
    ②江泽民.1994年12月27日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时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的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戏剧,1995(7)
    ③胡占凡.在2005年全国电视剧题材规划会上的讲话[J].中国电视2005(4)
    ①刘云山.反映伟大时代历史巨变描绘人民群众精神图谱创作更多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的文学精品[J].文艺研究,2009(12).
    ②刘云山.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创作更多深受群众喜爱的影视精品[N].2010-9-26,国家广电总局主页http://www.sarft.gov.cn/articles/2010/10/14/20101014113448660613.html
    ③王万举.推极求反改“奖”归“评”——文艺作品评奖非改不可了[J].社会科学论坛,1999(Z2).
    ①吉炳轩.弘扬五种精神,奏响时代强音——在2001年度全国电视剧题材规划会上的讲话[J].中国电视,2001(4)
    ②胡占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确保导向促进繁荣——在2004年全国电视剧题材规划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电视,2004(4)
    ①《关于加强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工作的通知》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electric/flfg/d2/961023.html
    ②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评论员.弘扬核心价值引领时代风骚——再评第27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J].中国电视,2009(8).
    ③刘晔.本刊将与《中国广播电视》、《电视周报》举办1982年度全国优秀电视剧评选活动[J].电视文艺,1983(3).
    ①孟繁树.“飞天奖”与电视剧创新[J].中国电视,2009(9).
    ②首届飞天电视剧论文、星光电视文艺论文评选通知[N/OL].2009-07-10,搜狐娱乐:http://yule.sohu.com/20090710/n265124369.shtml
    ③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评论员.看“飞天奖”的华丽转身[J].中国电视,2009(10).
    ④中国电视剧评论员.留存文化记忆开创发展愿景——第2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述评[J].中国电视2011(9).
    ⑤中国电视剧评论员.留存文化记忆开创发展愿景——第2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述评[J].中国电视2011(9).
    ①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第26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评奖通知[N].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页http://www.sarft.gov.cn/articles/2007/07/26/20070914162110700406.html
    ②第27届电视剧“飞天奖”评奖通知[N].中国电视艺术网http://www.tv1958.com/3/2009/03/06/9@472.htm
    ③中国广播影视大奖28届电视剧飞天奖评奖通知[N].搜狐网http://yule.sohu.com/20110722/n314264833.shtml
    ④电视剧艺术委员会成立金山谈该机构的任务[J].电视文艺,1982(2)。
    ⑤国家广电总局主页记载中国电视剧艺术委员会1983年成立,1986年更名为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
    ⑥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在京举行[J].中外电视,1988(4).
    ①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评论员.为时代传神写照——评第27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J].中国电视,2009(7).
    ②原中国视协副主席、浙江省视协主席林辰夫.“金鹰”回眸——纪念“金鹰奖”创办20周年[J].当代电视,2002(9).
    ③文艺.热点:电视金鹰奖评奖办法改了[N].工人日报天讯在线,2006-3-3http://ent.sina.com.cn/x/2006-03-03/00141003536.html
    ①中国电视金鹰奖章程[J].当代电视,1999(7)。
    ②赵彤.第19届金鹰奖评选的新举措及其现实意义[J].当代电视,2001(9)。
    ①文艺.热点:电视金鹰奖评奖办法改了[N].工人日报天讯在线2006年03月03日00:14http://ent.sina.com.cn/x/2006-03-03/00141003536.html。
    ②阿原.金鹰奖投票程序启动——中国视协在京召开第24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情况说明座谈会[J].当代电视,2008(7)。
    ③胡斌毅.在喜获丰收的日子里——第二十三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颁奖仪式暨第六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盛况纪实[J].当代电视,2006(12)。
    ①中国文明网:http://archive.wenming.cn/gzyd/2009-09/21/content_17763716.htm
    ②《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做好文艺工作的若干意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
    ①邹谠.中国革命的价值观[J].本文原题The Values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原刊‘China`s DevelopementaiExperience’,edited by Michel Oksenberg,Proceeding of the Academy of Political Science,31,March1973.中译:彭俊君译,李强校。
    ②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与中国文化》,本文是作者一九八六年接受中国大陆记者薛涌采访时的谈话记录,原载《读书》一九八六年八月号。见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M].牛津大学,1994年,第49页
    ①[美]西达·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M].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5页。
    ②[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修订本)[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05-707页。
    ③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366-367页。
    ④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页30-36.转自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
    [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370页。
    ①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376页。
    ②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383-384页。
    ③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384-385页.
    ④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394页.
    ①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384页.
    ②[日]沟口雄三.辛亥革命新论,林少阳译,见陈光兴、孙歌、刘雅芳编.重新思考中国革命:沟口雄三的思想方法[M].台北:台湾社会研究杂志社,2010年,第110-111页.
    ①[日]沟口雄三.辛亥革命新论,林少阳译,见陈光兴、孙歌、刘雅芳编.重新思考中国革命:沟口雄三的思想方法[M].台北:台湾社会研究杂志社,2010年,第111页.
    ②[美]西达·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M].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7-18页.
    ③[美]费正清,[美]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下卷[M].刘敬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2007年重印),第9-10页。
    ①[日]沟口雄三.辛亥革命新论,林少阳译,见陈光兴、孙歌、刘雅芳编.重新思考中国革命:沟口雄三的思想方法[M].台北:台湾社会研究杂志社,2010年,第110页、第115页。
    ②[美]费正清,[美]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下卷[M].刘敬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2007年重印),第2页。
    ③“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共中央办公厅1958年2月19日印发”,载于陈志让编.《毛泽东著作:选集与数目》(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70年),第63页。转引自[美]亨利·基辛格.论中国[M].胡利平,林华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第90页.
    ①[美]西达·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M].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3页注释.
    ②[奥]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李燕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8页、第112页.
    ①李京盛.革命是书写不尽的主题[J].人民日报,2011-7-8(024).
    ②戴锦华.书写文化英雄——世纪之交的文化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3-14页。
    ③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特约评论员.“飞天奖”近30年中国电视剧蓬勃发展的忠实纪录[J].中国电视2009(4)
    ①徐光春.在2002年全国电视剧题材规划会上的讲话[J].中国电视,2002(4)
    ②广电总局将设优秀剧本奖3000万元扶持优秀剧本[N].2012-2-16,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yzyd/edu/20120216/c_111529997.htm?prolongation=1
    ①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湖南广播电视台课题组编.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年,第26页.
    ②胡占凡.在2006年度全国电视剧规划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电视2006(4).
    ③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湖南广播电视台课题组编.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年,第26页.
    ①“建国60周年重点剧目最新动态”,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视剧电子政务平台http://dsj.sarft.gov.cn/article.shanty?id=0120a78a7a41001b4028819e20a3689f
    ②徐光春.在2002年全国电视剧题材规划会上的讲话[J].中国电视2002(4)
    ③胡占凡.总结经验开拓进取推动电视剧进一步繁荣发展——在2007年度优秀电视剧创作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电视,2008(4)
    ①广电总局电子政务平台:http://dsj.sarft.gov.cn/tims/site/views/applications.shanty?appName=importantLixiang
    ②王太华.始终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努力开创影视创作新局面[N].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网站,2010-9-26,http://www.sarft.gov.cn/articles/2010/10/14/20110216163255650290.html
    ①美国军方如何应对《艰难一日》[N].人民网:2012-9-9http://world.people.com.cn/n/2012/0909/c157278-18956575.html
    ①广电总局:涉案反腐剧均属于黄金时间禁播范围[N].2004-4-20,中华网:http://news.china.com/zh_cn/domestic/945/20040420/11670270_2.html
    ②广电总局:黄金时间禁播境外动画片[N].腾讯动漫:2006-8-12http://comic.qq.com/z/guangdian/
    ③盘点被广电总局明令叫停的综艺节目[N].2012-12-13中国广播网:http://musicradio.cnr.cn/musicradio2011/yulexinwen/neidi/201212/t20121213_511553998.shtml?fr=hao10086.com
    ④谢樱:广电总局重拳整治非诚勿扰等婚恋节目低俗之风[N].2010-06-12,腾讯新闻:http://news.qq.com/a/20100612/002005.htm
    ①广电总局:穿越剧不尊重历史禁四大名著翻拍[N].2011-04-01,网易娱乐:http://ent.163.com/11/0401/14/70IH48BV00031GVS.html
    ②广电总局严加调控涉案剧反腐剧退出黄金时段[N].2004-04-17,东方新闻: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news/news/node4945/node17719/userobject1ai191855.html
    ③广电总局5至7月叫停谍战剧[N].2011-05-06,中国文明网:http://bj.wenming.cn/yybj/201105/t20110506_169058.html
    ④新华网:广电总局:部分上星频道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需要管理[N].2011-10-26,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1-10/26/c_111125976.htm
    ⑤新华网:广电总局取消电视剧中间插播广告[N].2011-11-28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1-11/28/c_111200381_3.htm?prolongation=1
    ①广电总局:引进剧不得超过50集,不得在黄金时段播出[N].2012-02-13,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2-02/13/c_111519674.htm?prolongation=1
    ②广电总局选秀节目批文已下发:唱歌比赛要以唱为本[N].2012-02-09,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ent/2012-02/09/c_122678189.htm
    ③广电总局停播《棒棒棒》严禁丑闻劣迹者发声出镜[N].2012-11-28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http://www.sarft.gov.cn/articles/2012/11/28/20121128184417771016.html
    ④广电总局作出决定:江苏教育电视台停播整顿[N].2012-11-29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http://www.sarft.gov.cn/articles/2012/11/29/20121129174409620368.html
    ①文静.广电总局频禁令专家指制播低俗节目违规成本低[N].2012-12-09,中国网-新闻中心:http://news.china.com.cn/2012-12/09/content_27358088.htm
    ②刘福利.电视相亲节目低俗广电总局出手监管模式是关键[N].2010-06-17,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ent/2010-06/17/c_12228690.htm
    ③文静.广电总局频禁令专家指制播低俗节目违规成本低[N].2012-12-09,中国网-新闻中心:http://news.china.com.cn/2012-12/09/content_27358088.htm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全球时代的民族国家[M].郭忠华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页。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全球时代的民族国家[M].郭忠华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7-10页。
    ②[美]阿里夫·德里克.后革命氛围[M].王宁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页。
    ①[英]斯图亚特·霍尔《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载罗岗,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08页。
    ②国家统计局的官方数据显示,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2.5%,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7.3%。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qtsj/gjsj/2002/t20031218_402193581.htm
    ①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0-27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国际数据”:http://www.stats.gov.cn/tjsj/qtsj/gjsj/
    ③国家统计局:2009年来我国基尼系数逐步回落[N].2013-01-18,新浪财经: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30118/112714331204.shtml
    ①刘云山.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创作更多深受群众喜爱的影视精品[N].2010-9-26,国家广电总局:http://www.sarft.gov.cn/articles/2010/10/14/20101014113448660613.html
    ②[英]安东尼·吉登斯.全球时代的民族国家[M].郭忠华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7页.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全球时代的民族国家[M].郭忠华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3-17页.
    ②[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第6页.
    ③[法]古斯塔夫·勒庞.革命心理学[M].佟德志,刘训练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15页.
    ①许纪霖,罗岗等.启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重大论争研究[M].长春:吉林出版集体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第138-165页.
    ②杨早,萨支山编.话题2009专题版[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第8页.
    ③杨早,萨支山编.话题2009专题版[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第17页.
    ①杨早,萨支山编.话题2008[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92页.
    ②杨早,萨支山编.话题2008[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88-89页.
    ③“钓鱼岛危机专题”,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diaoyudaozhengduan/
    ④李然.9月15日一个西安车主的厄运[N].北青网:北京青年报2012-9-21http://bjyouth.ynet.com/3.1/1209/21/7473187.html
    ①[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第7页.
    ②[美]亨利·基辛格.论中国[M].胡利平,林华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第51页.
    ③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序第
    1页.
    ①刘云山.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创作更多深受群众喜爱的影视精品[N].2010-9-26,国家广电总局:http://www.sarft.gov.cn/articles/2010/10/14/20101014113448660613.html
    ②[美]亨利·基辛格.论中国[M].胡利平,林华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第51页.
    ①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页.
    ①孟繁华.传媒与文化领导权——当代中国的文化生产与文化认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第9页.
    ②孟繁华.传媒与文化领导权——当代中国的文化生产与文化认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第4页.
    ①宋强,郭宏.电视往事:中国电视剧五十年纪实[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9年,第20页.
    ②[美]托马斯·沙兹.好莱坞类型电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页.
    ③[美]托马斯·沙兹.好莱坞类型电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17页.
    ④曲春景在“第八届中国文化论坛·电视剧与当代文化”第五场“‘谍战’背后”上的发言[J].2012-07-17,当代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com
    ①结局改两处《潜伏》北京卫视收视率创历史之最[N/OL].2009-04-17,网易娱乐:http://ent.163.com/09/0417/09/573G834F000335TL.html
    ②[美]汉娜·阿伦特.过去与未来之间[M].王寅丽,张立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192页.
    ①戴锦华演讲:做现实主义者,求不可能之事——重访六十年代[N].观察者网站:http://www.guancha.cn/Dai-Jin-Hua/2013_01_06_118495_4.shtml
    ①[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M].倪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7-49页。
    ②张慧瑜.视觉现代性——20世纪中国的主体呈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8页。
    ①《当代文化矛盾与通俗市民文艺》,见金元浦,陶东风.阐释中国的焦虑——转型时代的文化解读[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年,第189页.
    ①许纪霖,罗岗等.启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重大论争研究[M].长春:吉林出版集体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第33页.
    ②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30-34页..
    ①许纪霖,罗岗等.启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重大论争研究[M].长春:吉林出版集体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第1页.
    ②朱康.叙述革命与革命叙述——国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青年论坛[J/OL].2012-07-24“第八届中国文化论坛”当代文化研究网站:http://www.cul-studies.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39&id=
    ①[法]古斯塔夫·勒庞.革命心理学[M].佟德志,刘训练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42页.
    ②薛毅在“第八届中国文化论坛:电视剧与当代文化”上的发言,根据现场录音记录整理.
    ①[法]古斯塔夫·勒庞.革命心理学[M].佟德志,刘训练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1页.
    ②郭冰茹.十七年(1949-1966)小说的叙事张力[M].长沙:岳麓书社,2007年,第124页.
    ①汪民安.现代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0-81页.
    ②[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第24页.
    ①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M].牛津大学,1994年,第135-136页.
    ②许倬云.历史大脉络[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253页.
    ①[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第10-11页.
    ①张慧瑜.视觉现代性——20世纪中国的主体呈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66页.
    ①张慧瑜.视觉现代性——20世纪中国的主体呈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96-297页.
    ①潘天强.英雄主义及其在后新时期中国文艺中的显现方式[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3)
    ②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16页.
    ①蔡翔.重述革命历史:从英雄到传奇[J].文艺争鸣,2008(10).
    ②[美]亨利·基辛格.论中国[M].胡利平,林华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第86页.
    ①[美]西达·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M].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84页.
    ②贺桂梅.历史与现实之间[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49页.
    ①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2版)[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1515-1526页.
    ②抗战剧全年走红:四五十个剧组都在打鬼子[J/O].2013-01-30,中国新闻周刊:http://news.inewsweek.cn/news-44217.html
    ①杨早,萨支山编.话题2011[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第183-184页.
    ②杨早,萨支山编.话题2011[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第196页.
    ①李洁非,杨劼.解读延安——文学、知识分子和文化[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年,第143页.
    ①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第13集.
    ①蔡翔.重述革命历史:从英雄到传奇[J].文艺争鸣,2008(10).
    ②[美]汉娜·阿伦特.过去与未来之间[M].王寅丽,张立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88页。
    ③[美]汉娜·阿伦特.过去与未来之间[M].王寅丽,张立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89-90页。
    ④电视剧《生死线》第20集.
    ①蔡翔.重述革命历史:从英雄到传奇[J].文艺争鸣,2008(10).
    ②知侠.铁道游击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73页.
    ①知侠.铁道游击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76页.
    ②李扬.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M].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55页.
    ①张慧瑜.视觉现代性——20世纪中国的主体呈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65页.
    ①[日]大前研一.专业主义[M].裴立杰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第IV-V页。
    ①[日]大前研一.专业主义[M].裴立杰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第IX-X页。
    ②[日]大前研一.专业主义[M].裴立杰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第43-44页。
    ①贺桂梅.历史与现实之间[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38页.
    ①倪伟.中国电视剧的文化症候——以谍战剧为例[J/OL].“第八届中国文化论坛·电视剧与当代文化”,第五场“谍战的背后”,2012-07-15,当代文化研究网站:http://www.cul-studies.com
    ②[英]齐格蒙特·鲍曼.工作、消费、新穷人[M].仇子明、李兰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0年,第35页.
    ①[英]齐格蒙特·鲍曼.工作、消费、新穷人[M].仇子明、李兰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0年,第35-40页..
    ②[英]齐格蒙特·鲍曼.工作、消费、新穷人[M].仇子明、李兰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0年,第39页.
    ③李明.不养懒人才能更好帮穷人[N].每日新报,2013-03-26,中国日报评论频道:http://www.chinadaily.com.cn/hqpl/zggc/2013-03-26/content_8601371.html
    ①[英]齐格蒙特·鲍曼.工作、消费、新穷人[M].仇子明、李兰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0年,第45-57页.
    ②[英]齐格蒙特·鲍曼.工作、消费、新穷人[M].仇子明、李兰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0年,第58页.
    ③[英]齐格蒙特·鲍曼.工作、消费、新穷人[M].仇子明、李兰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0年,第61-62页..
    ④《潜伏》中李涯的动人之处[J/OL].2009-06-12,天涯社区:http://bbs.tianya.cn/post-free-1590127-1.shtml
    ①64届艾美奖结果揭晓《国土安全》揽四奖成赢家[N].2012-09-24,凤凰网娱乐:http://ent.ifeng.com/tv/special/64themmy/zxbd/detail_2012_09/24/17852417_0.shtml
    ②金球奖电视类奖项揭晓《国土安全》再次称王[N].2013-01-14,腾讯娱乐:http://ent.qq.com/a/20130114/000610.htm
    《①以父/家/国重叙当代史——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意识形态批评》,贺桂梅.历史与现实之间[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48页.
    ①《性/政治的转换与张力——早期普罗小说中的“革命+恋爱”模式解析》,见贺桂梅.历史与现实之间[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212-213页.
    ②李洁非,杨劼.解读延安——文学、知识分子和文化[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年,第298-300页.
    ③李洁非,杨劼.解读延安——文学、知识分子和文化[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年,第143页.
    ④刘康.在全球化时代“再造红色经典”[J].中国比较文学,2003(1).
    ①蔡翔.重述革命历史:从英雄到传奇[J].文艺争鸣,2008(10).
    ①观看《正道》请对号入座观众热衷寻找历史原型[N].2009-6-8,腾讯网:http://ent.sina.com.cn/f/v/rjzdscs/
    ①孟繁华.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217-228页.
    ②仲呈祥.2000年中国电视剧创作概况——兼评第20届"飞天奖"获奖作品[J].中国电视2001(8).
    ①肖惊鸿.《文学作品改编电视剧的历史记忆》,见阎晶明主编.沉思与凝望[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年,第373-374页.
    ②肖惊鸿.《文学作品改编电视剧的历史记忆》,见阎晶明主编.沉思与凝望[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年,第375页.
    ①肖惊鸿.《文学作品改编电视剧的历史记忆》,见阎晶明主编.沉思与凝望[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年,第375-377页.
    ②肖惊鸿.《文学作品改编电视剧的历史记忆》,见阎晶明主编.沉思与凝望[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年,第376-379页.
    ①毛凌滢.从文字到影像小说的电视剧改编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9页.
    ②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13-114页.
    ③[苏]波斯彼洛夫.文学原理[M].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第318-319页.
    ①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17页.
    ②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15-116页.
    ③王寰鹏.英雄主义的叙事模式和喻义阐释[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4).
    ①全国优秀电视剧编剧、导演、出品人名单[J].当代电视,2009(2).
    ①编剧年会再议维权“演员为王”让编剧很被动[N/O].东方早报,2010-10-18,凤凰网娱乐:http://ent.ifeng.com/tv/news/mainland/detail_2010_10/18/2814093_0.shtml?_from_ralated
    ②揭电视剧编剧生存状态知名编剧曾遭遇霸王条款[N/O].成都晚报,2010-9-26,凤凰网娱乐:http://ent.ifeng.com/tv/news/mainland/detail_2010_09/26/2631131_0.shtml
    ①中国影视编剧联名声讨张之亮和<沙家浜>侵权[N/O].2007-1-9,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culture/txt/2007-01/09/content_7628313.htm
    ②孙琳琳.08编剧维权大会在京召开80多人联名发维权声明[N/O].新京报,2008-2-25,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8-02/25/content_7665035.htm
    ③编剧委员提交提案“编剧维权”引起领导关注[N].2008-3-10,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8-03/10/content_7754001.htm
    ①中国编剧集体造反夺权张纪中冷讽:痴心妄想[N/O].2009-3-6,腾讯读书:http://book.qq.com/a/20090306/000014.htm
    ②祖薇.2010电视剧编剧年会召开呼吁百花奖尽早恢复编剧奖[N/O].2010-10-21,凤凰网娱乐:http://ent.ifeng.com/movie/news/mainland/detail_2010_10/21/2851212_0.shtml
    ③设奖难,维权难,编剧倡议不容易[N/O].2011-3-28,凤凰网娱乐:http://ent.ifeng.com/zz/detail_2011_03/28/5410258_0.shtml?_from_ralated
    ④子英.中国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在京成立[J].当代电视,2011(6).
    ①美剧in时代,中国编剧hold住吗?[J/O].2011-10-12,腾讯文化观察:http://book.qq.com/zt2011/play/
    ②徐德芳.热播美剧《生活大爆炸》幕后科学家现身[N/O].2009-12-21,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9-12/21/content_12680783.htm
    ①仲呈祥.2004年度中国电视剧创作概观[J].中国电视,2005(3).
    ②我对改编“红色经典”的想法——导演访谈录[J].当代电影,2007(1).
    ③关于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有关问题的通知[N/O].人民网,2004-5-26,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2114/33943/33945/2523858.html
    ①康伟.“红色经典”改编创作座谈会在京召开[N/O].2004-5-24,网易娱乐:http://ent.163.com/ent_2003/editor/news/starnews/040524/040524_248415.html
    ②关于“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审查管理的通知[N/O].广东广播影视网:http://www.rftgd.gov.cn/node_15/node_42/2006/09/01/115707255344.shtml
    ③张贺.“红色经典”改编为何难如人意[N/O].人民日报,2004-12-24,人民网: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7296/3076646.html
    ①雷达.我对红色经典改编问题的看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06-08(8).
    ①张德祥.“红色经典”是重要的文化遗产[J].当代电视,2004(7).
    ②侯洪,张斌.“红色经典”:界说、改编及传播[J].当代电影,2004(6).
    ③齐殿斌.红色经典重拍:让“婚外情”、“三角恋”走开![J].中国电视,2004(12).
    ①曾庆瑞.透视“改编”的误区——我看“红色经典”电视剧的改编[J].当代电视,2004(7).
    ①陶东风.红色经典:在官方与市场的夹缝中求生存(下)[J].中国比较文学,2004(4).
    ②赵勇.谁在守护“红色经典”——从“红色经典”剧改编看观众的“政治无意识”[M].南方文坛2005(6).
    ①孟繁华.民族心史:中国当代文学60年[J].文艺争鸣,2009(8).
    ①《左翼文学与当下中国文学》,见孟繁华.文学的风景[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79页.
    ②李扬.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M].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38页.
    ③李扬.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M].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43-44页.
    ④南帆.文学的维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57页.
    ①汪晖,许燕.“去政治化的政治”与大众传媒的公共性(访谈)[J/OL].2004年8月,人文与社会: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0/123
    ②汪晖.“后政党政治”与代表性危机[J/O].原文发表于《文化纵横》2013年第1期,人文与社会: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2/3746
    ①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http://www.sarft.gov.cn/articles/2013/03/05/20130305173720160717.html
    ②马彧.《青春雷锋》南京上映首日“零票房”[N/O].扬子晚报,2013-3-6,扬子晚报网:http://www.yangtse.com/system/2013/03/06/016459152.shtml
    ③《青春雷锋》出品方称“零票房”报道不实[N/OL].2013-3-7,潇湘晨报:http://www.xxcb.cn/show.asp?id=1222284
    ④陈思和.我不赞成“红色经典”这个提法[J/O].南方周末,2004-05-08,南方网:http://www.southcn.com/weekend/tempdir/200405080071.htm
    ①抗战剧的雷人必杀技[N].2014-3-7,网易新闻:http://news.163.com/13/0207/04/8N38FQA100014JHT.html
    ①南帆.文学的维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233页.
    ②陈思和《六十年文学话土改》,见王德威等主编.一九四九以后——当代文学六十年[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第60页.
    ③李锐.旧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第155页.
    ①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第231页、277页.
    ①南帆.文学的维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235页。
    ②南帆.文学的维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230页。
    ③孟繁华.中国当代文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05页.
    ①徐贲.文化批评往何处去——八十年代末后的中国文化讨论[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1年,引言第5页.
    ②徐贲.文化批评往何处去——八十年代末后的中国文化讨论[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1年,第184页.
    ③徐贲.文化批评往何处去——八十年代末后的中国文化讨论[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1年,第196页.
    ④李锐.旧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第173页.
    ①戴锦华.历史、记忆与再现的政治[J].艺术广角,2012(2).
    ②戴锦华.历史、记忆与再现的政治[J].艺术广角,2012(2).
    ①《以父/家/国重叙当代史——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意识形态批评》,见贺桂梅.历史与现实之间[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39页.
    ②都梁.亮剑[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28页.
    ①李楠《历史时刻重绘历史彩云——评当下流行的“红色经典”电视连续剧》,见王德威等主编.一九四九以后——当代文学六十年[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第191页.
    ②百度贴吧“亮剑吧”http://tieba.baidu.com/p/213590805?pn=1
    ①许子东讲稿.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第154-155页.
    ②许子东讲稿.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第156-170页.
    ①都梁.亮剑[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564页.
    ②孟悦.历史与叙述[M].西安:山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31-32页.
    ①李锐.旧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第14页.
    ①徐贵祥.历史的天空[M].第二十二章,天涯在线书库:http://www.tianyabook.com/xiandai/lishidetiankong/130.htm.
    ②许子东讲稿.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第168页。
    ③徐贵祥.历史的天空[M].第二十三章,天涯在线书库:http://www.tianyabook.com/xiandai/lishidetiankong/133.htm
    ①徐贵祥.历史的天空[M].第二十三章,天涯在线书库:http://www.tianyabook.com/xiandai/lishidetiankong/133.htm
    ②武继贤.话语自由度的开拓——论电视剧《历史的天空》中的“话语”[J].见胡正荣编.传媒新声:传媒学子论坛[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0页.
    ③徐贲.在傻子和英雄之间:群众社会的两种面孔[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年,第379页注释48.
    ①徐贲.文化批评往何处去——八十年代末后的中国文化讨论[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1年,第19页.
    ②徐贲.文化批评往何处去——八十年代末后的中国文化讨论[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1年,第8-9页.
    ③徐贲.文化批评往何处去——八十年代末后的中国文化讨论[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1年,第16-22页.
    ④盘点十大重播神剧[N/O].2013-2-20,新华网:http://news.china.com/zh_cn/hd/11127798/20130220/17689105.html
    [1]崔保国主编.2011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2]戴清.电视剧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
    [3]杜悦.新世纪国产电视剧的中国特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
    [4]高鑫.电视艺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5]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2010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
    [C].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
    [6]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湖南广播电视台课题组编.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年。
    [7]李琦.影像与传播——19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
    [8]李胜利.电视剧叙事情节[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
    [9]芦蓉.电视剧叙事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
    [10]毛凌滢.从文字到影像小说的电视剧改编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9页.
    [11]欧阳宏生等.电视文化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
    [12]庞井君主编.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1版)[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13]宋强、郭宏.电视往事——中国电视剧五十年纪实[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9年。
    [14]魏南江主编.中国类型电视剧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
    [15]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9年媒体卷)[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
    [16]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10年媒体卷)[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
    [17]张海潮,张华主编.剧领天下:中外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
    [18]张慧瑜.视觉现代性——20世纪中国的主体呈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19]张涛甫.纪实与虚构:中国当代社会转型语境下的电视剧生产[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20]张晓明等主编.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21]张育华.电视剧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
    [22]曾庆瑞.我的电视剧观——曾庆瑞自选集[C].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
    [23]2、国外
    [24][美]爱德华·S.赫尔曼,[美]诺姆·乔姆斯基.制造共识:大众传媒的政治经济学[M].邵红松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25][英]安德鲁·古德温,加里·惠内尔编著.电视的真相[M].魏礼庆,王丽丽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26][英]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编.媒介研究的进路[M].汪凯,刘晓红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
    [27][英]大卫·麦克奎恩.理解电视:电视节目类型的概念与变迁[M].苗棣,赵长军,李黎丹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
    [28][英]戴维·莫利.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M].史安斌主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
    [29][美]劳拉·斯·蒙福德著.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肥皂剧、女性及电视剧种[M].林鹤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30][美]罗伯特·艾伦编.重组话语频道:电视与当代批评理论(第2版)[M].牟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31][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M].张永喜,鲍贵,陈光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32][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M].倪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33][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34][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M].许钧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35][美]约翰·费斯克等编撰.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词典(第二版)[M].李彬译注.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
    [36][美]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M].祁阿红,张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1]蔡翔.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2]陈光兴、孙歌、刘雅芳编.重新思考中国革命:沟口雄三的思想方法[M].台北:台湾社会研究杂志社,2010年。
    [3]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4]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增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5]陈永国主编.视觉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6]程光炜.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7]崔卫平.我们时代的叙事[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
    [8]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9]戴锦华.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0]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1]戴锦华.书写文化英雄——世纪之交的文化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12]高小康.市民、士人与故事:中国近古社会文化中的叙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13]高小康.梦入江湖大众文化中的叙事[M].天津市: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
    [14]贺桂梅.历史与现实之间[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年.
    [15]贺桂梅.“新启蒙”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16]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7]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18]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
    [19]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384-385页。
    [20]李洁非、杨劼.解读延安——文学、知识分子和文化[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年。
    [21]李扬.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M].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
    [22]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
    [23]刘禾.帝国的话语政治:从近代中西冲突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M].杨立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24]陆扬,王毅.大众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25]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26]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27]孟繁华.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三部[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28]孟繁华.传媒与文化领导权——当代中国的文化生产与文化认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
    [29]孟繁华.文学的风景[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30]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31]孟繁华.坚韧的叙事——新世纪文学真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
    [32]孟繁华.中国当代文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
    [33]孟繁华.文化批评与知识左翼[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
    [34]孟繁华.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最新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35]南帆.后革命的转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36]孙晓忠编.巨变时代的思想与文化——文化研究对话录[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
    [37]孙晓忠编.生活在后美国时代[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
    [38]唐小兵.英雄与凡人的时代——解读20世纪[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39]唐小兵编.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增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40]童庆炳,陶东风.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41]王德威,陈思和,许子东.一九四九以后——当代文学六十年[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
    [42]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全四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43]汪晖.别求新声:汪晖访谈录(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44]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45]王晓明主编.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学分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46]王晓明.半张脸的神话[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0年。
    [47]谢少波,王逢振.文化研究访谈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48]徐贲.走向后现代与后殖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49]徐贲.在傻子和英雄之间:群众社会的两张面孔[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年。
    [50]徐贲.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
    [51]徐贲.文化批评往何处去——八十年代末后的中国文化讨论[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
    [52]许纪霖主编.公共性与公民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53]许纪霖等.启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重大论争研究
    [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
    [54]阎晶明主编.沉思与凝望[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年.
    [55]杨早,萨支山编.话题2011[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
    [56]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第二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57]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上册)[M].北京市:作家出版社,1954年。
    [58]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M].牛津大学,1994年.
    [59]朱大可.孤独的大多数[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
    [1][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著.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M].陶东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美]阿里夫·德里克.后革命氛围[M].王宁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3][美]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李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4][英]安东尼·吉登斯.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权力、财产与国家[M].郭忠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
    [5][英]安东尼·吉登斯.全球时代的民族国家:吉登斯讲演录[M].郭忠华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6][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
    [7][英]安吉拉·麦克罗比.文化研究的用途[M].李庆本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8][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
    [9][日]柄谷行人.历史与反复[M].王成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
    [10][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11][加]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M].程炼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12][日]大前研一.专业主义[M].裴立杰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
    [13][英]大卫·哈维.新帝国主义[M].初立忠,沈晓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14][英]戴维·英格利斯.文化与日常生活[M].张秋月,周雷亚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
    [15][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严蓓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16][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识: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M].王逢振,陈永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17][日]沟口雄三.中国的公与私·公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
    [18][美]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M].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
    [19][美]汉娜·阿伦特.论革命(新编版)[M].陈周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
    [20][美]汉娜·阿伦特.过去与未来之间[M].王寅丽,张立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
    [21][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M].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
    [22][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评论[M].梁虹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23][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黎鸣、李书崇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
    [24][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M].胡国成,赵梅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25][美]刘剑梅.革命与情爱: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中的女性身体与主题重述
    [M].郭冰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
    [26][德]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27][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M].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28][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
    [29][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30][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31][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M].章艳,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32][英]齐格蒙特·鲍曼.作为实践的文化[M].郑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33][英]齐格蒙特·鲍曼.工作、消费、新穷人[M].仇子明、李兰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
    [34][斯洛文尼亚]齐泽克.实在界的面庞[M].季广茂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35][斯洛文尼亚]齐泽克.斜目而视:透过通俗文化看拉康[M].季广茂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36][美]乔纳森·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M].郭建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37][英]T.H.马歇尔,安东尼·吉登斯等.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M].郭忠华,刘训练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38][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M].冯建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39][英]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M].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40][英]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M].商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41][美]王斑.历史的崇高形象:二十世纪中国的美学与政治[M].孟祥春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42][美]王斑.全球化阴影下的历史与记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43][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李燕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44][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王晓珏,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45][美]约翰·菲斯克.解读大众文化[M].杨全强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46][美]张英进.影像中国:当代中国电影的批评重构及跨国想象[M].胡静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1]白小易.热播电视剧的社会心理解读[J].视听界,2008(3).
    [2]蔡翔.重述革命历史:从英雄到传奇[J].文艺争鸣,2008(10).
    [3]唱响主旋律多出精品剧——吉炳轩同志在2000年电视剧题材规划会上的讲话要点[J].中国电视,2000(7).
    [4]陈晓明.“历史化”与“去-历史化”——新世纪长篇小说的多文本叙事策略[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5]程光炜.当代文学60年通说[J].文艺争鸣,2009(10).
    [6]戴锦华.谍影重重——间谍片的文化初析[J].电影艺术,2010(1).
    [7]戴锦华等.超越“左”与“右”[J].开放时代,2010(9).
    [8]戴锦华.历史、记忆与再现的政治[J].艺术广角,2012(2).
    [9]戴锦华.当代“说书人”故事叙述的宏观脉络[J/OL].2012-07-14,当代文化研究网站.
    [10]丁振海,李准.文艺反映改革三题[J].天津社会科学,1985(5).
    [11]关于全国电视剧题材规划申报工作的问答[J].中国电视,2003(1).
    [12]胡占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确保导向促进繁荣——在2004年全国电视剧题材规划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电视,2004(4).
    [13]胡占凡.在2005年全国电视剧题材规划会上的讲话[J].中国电视2005(4).
    [14]胡占凡.在2006年度全国电视剧规划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电视2006(4).
    [15]胡占凡访谈录[J].中国电视,2008(12).
    [16]侯洪,张斌.“红色经典”:界说、改编及传播[J].当代电影,2004(6).
    [17]机遇挑战压力创新-电视剧产业发展的四个关键词——访国家广电总局社管司司长才华[J].中国电视2004(9).
    [18]贾磊磊.中国电视剧的历史与现状[J].文艺研究,2001(6).
    [19]贾磊磊.流行文化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力量[J].西北大学学报,2010(9).
    [20]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OL].2002-11-08,人民网.
    [21]金岱.文化现代化:作为普世性的生活方式现代化——当下中国问题的文化进路论略[J].学术研究,2011(1).
    [22]金耀基,周宪.全球化与现代化[J].社会学研究,2003(6).
    [23]雷达.我对红色经典改编问题的看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06-08(8).
    [24]李从军.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书写人民群众奋斗诗篇——在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研修班上的讲话[J].中国电视,2003(10).
    [25]李红玲.2010年上半年我国电视剧收视市场盘点[J].市场观察,2010(9).
    [26]李楠.“红色经典”电视连续剧的“新历史”[J].当代作家评论,2010(6).
    [27]李京盛.电视剧与当代文化建设[N].人民日报,2007-11-17(007).
    [28]李云雷.中国电视剧:为什么这么火?[J].艺术评论,2009(11).
    [29]林辰夫.“金鹰”回眸——纪念“金鹰奖”创办20周年[J].当代电视,2002(9).
    [30]刘彬彬.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电视剧改编观念的演化[J].现代传播,2010(8).
    [31]刘建鸣等.“2007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分析报告[J].电视研究,2008(3).
    [32]刘康.在全球化时代“再造红色经典”[J].中国比较文学,2003(1).
    [33]刘晔.本刊将与《中国广播电视》、《电视周报》举办1982年度全国优秀电视剧评选活动[J].电视文艺,1983(3).
    [34]刘云山.反映伟大时代历史巨变描绘人民群众精神图谱创作更多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的文学精品[J].文艺研究,2009(12).
    [35]刘云山.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创作更多深受群众喜爱的影视精品[N/OL].2010-9-26,国家广电总局主页.
    [36]孟繁华.民族心史:中国当代文学60年[J].文艺争鸣,2009(8).
    [37]苗棣.工业化生产与电视剧艺术[J].当代电影,1997(6).
    [38]苗棣,徐晓蕾.美国电视剧生产和消费模式的启示[J].视听界,2008(3).
    [39]齐殿斌.红色经典重拍:让“婚外情”、“三角恋”走开![J].中国电视,2004(12).
    [40]秦晓,金耀基等.社会转型与现代性问题座谈纪要[J].读书,2009(7)
    [41]孙家正.关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几个问题[M].电视研究,1997(9).
    [42]陶东风.红色经典:在官方与市场的夹缝中求生存(下)[J].中国比较文学,2004(4)
    [43]汪晖,许燕.“去政治化的政治”与大众传媒的公共性———汪晖教授访谈[J].甘肃社会科学,2006(4)
    [44]汪晖.中国道路的独特性与普遍性[J].社会观察,2011(4)
    [45]汪晖.中国道路的独特性与普遍性(下)[J].社会观察,2011(5)
    [46]卫建林.社会主义文学及其主旋律[J].文艺理论与批评,1986(2).
    [47]徐立军,王京.201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分析报告[J].电视研究,2013(2)。
    [48]许纪霖.转型中的思想分化[J].史学月刊,2004(7)
    [49]许纪霖.共和爱国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现代中国两种民族国家认同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
    [50]许子东.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若干线索[J].当代作家评论,2004(3)
    [51]杨伟光.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繁荣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J].中国电视2001(4).
    [52]尹鸿.意义、生产与消费——当代中国电视剧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现代传播,2001(4)
    [53]尹鸿.冲突与共谋——论中国电视剧的文化策略[J].文艺研究,2001(6)
    [54]尹鸿,阳代慧.家庭故事·日常经验·生活戏剧·主流意识——中国电视剧艺术传统[J].现代传播,2004(5)
    [55]尹鸿.中国电视剧文化50年[J].电视研究,2008(10)
    [56]尹鸿,马向阳.话语·身份·景观——从2009年谍剧热看类型电视剧的生产、消费和意义生成机制[J].电视研究,2010(1)
    [57]尹鸿,李瑗瑗.2010年中国电视剧备忘[J].电视研究,2011(2)
    [58]尹鸿.剧领中国:当前电视剧的创作与生产[J].今传媒,2011(3)
    [59]俞吾金.历史大错位中的文化价值重建[J].探索与争鸣,2009(11)
    [60]张德祥.“红色经典”是重要的文化遗产[J].当代电视,2004(7).
    [61]张国涛.长篇时代的电视剧理论研究范式[J].现代传播,2009(3)
    [62]张国涛.对三种电视剧艺术本体观的梳理[J].当代电视,2009(11)
    [63]张颐武.“公民身份”与“新世纪文化”[J].文艺争鸣,2009(4)
    [64]赵寻.题材规划与题材规划的指导思想——在全国电视剧题材规划会议上的讲话[J].电视文艺,1984(2).
    [65]赵勇.谁在守护“红色经典”——从“红色经典”剧改编看观众的“政治无意识”[M].南方文坛2005(6).
    [66]仲呈祥,周月亮.论经典作品的电视剧改编之道[J].文艺研究,2005(4)
    [67]周新城.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斗争的回顾——过程、性质和基本经验[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3).
    [68]曾庆瑞.透视“改编”的误区——我看“红色经典”电视剧的改编[J].当代电视,2004(7).
    [1]白小易.碰撞与整合——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大陆电视剧创作的本土化[D].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4
    [2]段一.类型电视剧研究: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8
    [3]刘点点.跨媒介时代的文化产业——市场关系中的中国当代影视[D].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1
    [4]栾雪莲.新世纪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研究[D].吉林大学文学院,2010
    [5]任志明.“红色经典”影视改编与传播研究[D].兰州大学,2009
    [6]邵奇.试论当代中国电视剧的传播理念[D].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4
    [7]田明.电视娱乐产业战略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5
    [8]吴秋成.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香港电视剧改编研究[D].暨南大学,2009
    [9]项仲平.影视剧的影像叙事研究[D].苏州大学,2008
    [10]杨鼎.“后革命”时代的革命历史影视剧研究[D].浙江大学人文学院,2007
    [11]张永峰.中国电视剧的生产体制与人格形象(1979—1993)[D].上海大学,2011
    文艺争鸣
    文艺研究
    南方文坛
    小说评论
    文艺报
    中国电视
    收视中国
    电视研究
    现代传播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
    中国知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http://www.ccnt.gov.cn/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http://www.sarft.gov.cn/
    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http://www.csm.com.cn/index.php/
    新生代市场检测机构http://www.sinomonitor.com/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http://www.cnnic.cn/research/
    新浪娱乐
    凤凰网娱乐频道
    搜狐视频
    优酷网
    豆瓣影评
    天涯社区影视评论
    百度贴吧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