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潘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潘岳(247——300),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西晋太康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他的诗文言浅情深,真挚动人,在中古文坛占有重要的位置。本文试图通过对潘岳人生经历与仕宦沉浮的细致爬梳来探究其思想、心态的变化过程。潘岳是西晋太康时期文士的典型代表,通过研究他的生存状态从而可以窥探当时士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风尚。
     论文由导言、正文和附录三部分构成。导言部分,对该选题的来源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学术史回顾、研究的范围和方法进行了具体阐述。
     正文共分十章。第一章对荥阳潘氏潘岳一族的家族世系、家世背景以及主要家庭成员进行了细致考证。荥阳潘氏自东汉末年便定居在河南中牟县,潘岳祖父官至安平太守,潘岳父亲官至琅邪内史,是故潘岳出身于中下层士族阶层。潘岳的出身及其家族的社会地位,使得他必须像其他士人一样依附于豪门贵戚,以求得在仕途上的发展和文学上的凭籍。此外,本章还对潘岳在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以及晋武帝、晋惠帝时期的仕宦状况进行了论述与分析,并结合潘岳的相关作品,对其生平仕历中史书无载的事迹加以补证。潘岳在青少年时期因为才华横溢和容貌出众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顺利踏上仕途之路。但此后由于才名冠世,为众所疾,加之因为卷入当时的党派斗争中,遂长年栖迟下僚,抑郁不得志,直到咸宁五年才被外任为河阳令、怀县令等。在西晋国运昌盛之时,士人可以一展雄心壮志,实现抱负之际,潘岳却仕途不顺,遂加快了追逐功名利禄的脚步,这在他的诗文中多次呈现出来。惠帝时期,潘岳先后依附权贵杨骏、贾谧等人,仕途顺利,官至黄门侍郎的清要职位,但却乾没不己,贪恋荣华富贵,最终卷入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失去了性命。
     第二章是关于潘岳的品行人格及其思想风貌对文学创作影响的具体论述。潘岳性格中既有轻浮躁竞的一面又有懦弱胆怯的一面,潘岳性格的这两个方面使得他既追名逐利,趋炎附势,又不敢公然与当权者抗拒,于是陷入统治者争斗的泥潭中而无法自拔。潘岳的为人与为文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当不牵涉到自身政治利害关系的时候,他的文学创作是真实地展现其内心世界的;当伴随着其道德人格的逐渐堕落,他的文学创作活动则表现出明显的势利化倾向,这些出于政治目的的作品与其人品是不一致的,说明了潘岳人品与文品的复杂性。潘岳既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又受玄学思想浸润,造就了其复杂而矛盾的思想性格,处在显性层面的是积极入世思想,处在隐性层面的是隐逸思想。这两种思想通过其作品表现出来,他的部分作品带有明显的目的性、指向性,是为了获得统治者的认可,以求得升迁的机会。因为仕途的坎坷,所以作品中展示的既有得意时的豪情又有失意时的牢骚,从现存的潘岳的文学作品来看,往往触发其创作动机的虽然与一己情志的偶然冲动有关,但更多的是对以往某一时期生活状态和生活经历的总结与安排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即其创作的出发点重在展示与现实生活、个体情感的关系,具有较强的写实性,但由于过于注重现实生活,缺乏开阔的视野和理论的高度以及形而上的思辨能力,使得潘岳的文学创作缺乏丰富的内涵,显得器局狭小
     第三章从士族门第的视角探究潘岳等人加入鲁公“二十四友”的心态以及考察该文人集团成员的家世背景、地域分布与其入选之关系。“二十四友”为西晋时期重要士大夫生活之现象,他们依附贾谧是当时特定社会环境下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外戚争权和八王之乱的动荡政局下,正常的入仕格局被打破,他们要想保存性命并求得仕途上的发展,必须寻求权势的庇护;文人集团依附政治,是中国传统文士依附权势的普遍心态,具有历史的共同规律;“二十四友”成员中大部分是来自司州、豫州及周边地区,儒家的积极入仕思想、玄学思潮影响下的任情及纵欲思想深刻地影响到士人人格精神的生成和人生价值取向。“二十四友”依附贾谧具有人生态度上的共同点,就是追求政治上的腾达,除此之外,他们中的大部分成员具备相当的文学才能,在日常的交游中也留下了很多文学作品,可以说他们的文学活动成就了太康文学的繁荣局面。潘岳、陆机二人在依附权贵寻求仕途发展的过程中,虽然都有强烈的克振家声的宗族意识,但由于出身背景及家风影响的不同而附势心态亦不尽相同。
     第四章分别探讨西晋时期任情、隐逸、清谈之士风对潘岳文学创作的不同影响。门阀士族占主导地位的西晋时期,九品官人制阻碍了中下层士人的正常入仕之路,这些士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纷纷依附于豪族、权门,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卷入残酷的政治斗争中,时刻面临杀身之祸,生存困境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任情之风由是兴起。与此同时,该时期盛行的名教即自然的玄学思潮,在理论上消除了名教与自然的矛盾,肯定了现存秩序和人的欲求的合理性,因而为中朝士人在积极追求事功的同时而又宅心事外、不婴事务提供了理论支持。生长在玄风环境中的人,出现了对隐逸思想的认同感,而庄园经济的发达为士人的园林之隐提供了条件;加之政局动荡,在仕宦沉浮及生命忧虑的痛苦中,使得他们的隐逸思想时常涌现,于是创作了大量企慕隐逸、歌咏隐士的作品。西晋中朝,清谈之风甚盛,此时的言玄清谈不只是为了谈玄析理,同时又是一种带有社交性质的、精巧的智力活动,有时还兼有展示口才的目的。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华与风采,谈者往往采用丽辞骈句作为语言表达方式,这种对丽辞对偶艺术的自觉追求自然影响到文人们的文学创作,潘岳作为该时期的代表作家,亦不例外。潘岳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浓郁的深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及对丽辞对偶技巧的追求,正是西晋士风中的任情之风、隐逸之风及清谈之风通过对创作主体的影响进而影响其文学创作的结果。
     第五章阐述了潘岳的诗歌成就。本章围绕以下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论述:讨论了潘岳的悼亡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潘岳的悼亡诗确立了悼亡诗歌的体制,实现了悼亡诗歌的“名篇定制”,遂奠定了悼亡诗歌的历史地位,并确立了一种新的诗歌类型,从此以后,悼亡诗作为诗歌创作的题材类别之一,进入了中国诗歌的创作领域。潘岳诗风之形成是综合学习王粲、曹植、张华等人创作的结果,潘岳诗风中体现出的关注民生疾苦的倾向和情感上的凄怆情调是继承了楚辞的传统精神;此外,潘岳的五言诗从语言、结构等方面还汲取汉乐府民歌的营养;除了对潘岳诗歌进行了风格特征的概括外,还对其诗歌中作者存疑的篇章进行了详细考辨。
     第六章论述了潘岳的辞赋成就。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纪行赋是传统的述行之赋,潘岳以前,纪行赋结构比较简单,还办是处在纪行赋发展的初期阶段,而潘岳的《西征赋》以其完美的结构和形式,在鸿篇巨制中将一时间、历史、地理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文章整体气势恢宏,错落有致,富于变化,标志纪行赋的创作已经进入成熟的阶段,此赋一出,开启后世作家无数法门。潘岳的抒情小赋学习了曹植、王粲等人的辞赋创作,继承了汉末建安抒情小赋抒情性强烈,篇幅短小,文辞华丽等特点,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写景叙事,语言简洁;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结构流畅,层次分明;文风清新流丽。潘岳还开创了《藉田赋》等新的辞赋题材。此外,对潘岳辞赋中作者存疑的篇章进行了考辨,并总结与归纳了潘岳辞赋的总体风格特征。
     第七章论述了潘岳的哀诔文成就。本章首先探讨了潘岳哀诔文的主题类型、风格特征,然后对潘岳哀诔文的创作时间进行了考证,最后论述了潘岳诔文的创作观及其对前代文学的继承与发展。潘岳作为西晋时期的著名作家,其出身于具有儒学背景的文学家族,受传统文化之熏染,故对诔文述德之传统功能是非常重视的;此外,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且其哀诔文创作也是学习曹植等人的,是故,其对诔文之述哀功能也是接受的,并付诸实施。潘岳的哀诔文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体表现为:其哀辞着力刻画哀悼对象的美丽容貌,以煽动悲痛之情感;在语言形式上,用艳丽的辞藻来叙写凄恻的哀情;以景写情,营造伤感氛围。其诔文将叙事与议论融为一体,实现夹叙夹议式抒情,诔文还以史传笔法作序,使得序言具有独立存在的文学价值,开创了后世哀诔文大序之典范。
     第八章是关于潘岳的容貌与才情的分析及其在后世作品中的接受情况。西晋社会唯美风尚的盛行,使得人们对容貌姣美之人给予高度赞誉,加之人物品评也重视人物的潇洒风神,从而使得这些士人在获得社会声誉的同时,也对他们的仕途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潘岳因其姿容甚美和才华横溢,不仅赢得了当时社会的广泛认同,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才比子建,貌似潘安”,已成为大众共识,后世诗文、戏曲中多有潘岳美丽容貌的描写,可见人们对潘岳其人审美接受的普遍性,“潘安”俨然己成为美男子的代名词,也被认为是美男的象征。自从钟嵘《诗品》作出“陆才如海,潘才如江”的评价之后,“潘江”亦成为才华横溢的代名词。潘岳的才学也被广泛认同,其才子形象亦被普遍接受。潘岳少年时期游玩洛阳道的风流韵事为南朝人津津乐道,后来被萧纲等人写入乐府中,其他文人亦纷纷仿作,遂开创了拟横吹曲辞《洛阳道》的写作题材,被当时及后世文人广泛采用并略加扩充,使得《洛阳道》最终成为描写京都贵族出游盛况题材的横吹曲辞名称。
     第九章是关于潘岳作品在当时及后世接受情况的具体论述。潘岳作品在后世的审美接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诗文的模拟,尤其是潘岳的《悼亡诗》,后世作家创作的悼亡类诗歌多受其影响。对其作品的引用,主要表现在引用词语或成句、袭用意象、引用篇名等方面。此外,潘岳的诗文被编入《文选》,这也是其作品接受的表现形式之一。历代评论家对潘岳诗文及创作的评价和对其创作风格及地位的评价也是接受方面的内容之一。六朝、隋唐时期对潘岳的评价相当高,评论家无论是对潘岳之为人还是对其文学创作而言,都基本上持肯定的态度。而宋至明清时期对潘岳的评价开始出现逆转,批评之声始终不断,主要集中在人品与诗艺的不一致上,从对潘岳人品的否定进而否定其文学作品,总体来说是贬多于毁。对潘岳作品及创作风格评价的差异,是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变化和读者的“期待视野”发生了改变的结果。
     余论部分主要探讨三个问题。一是从门阀士族制度下的士人求仕之路这个视角来探究潘岳作为西晋社会中下层士人的代表性,从而窥视当时中下层文人的生存状况并对潘岳躁竞不已的附势心态给予合理性的解释。二是从西晋文士及其作品中普遍缺乏崇高精神风貌这一现象来阐述士风与文学创作的关联性,对士风如何影响文学创作进行了具体分析。三是通过讨论太康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进而论述了潘岳的文学史地位及影响。
Pan Yue (247--300),whose word is "Anren", coming fromXingyangZhongmu(present-day Henan),is a famous writer during the period of Taikang in the Western Jin Dynasty.His poems, sad eulogy, said shallow deep, vivid and moving,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medieval literature. The article tries to pass pair of Pan Yuelifeexperience and career and to explore its thought, meticulous present mindset change process, and Pan Yue in Taikang period as scribes typical representative, through studying Pan Yue's survival condition which can spy was their inner world and social fashion.
     The thesis is composed of three parts of the Introduction, text and appendices. The introductory part of the review of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ource of the topics and research, academic history, the scope of the study and were specifically addressed.
     The text is divided into ten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on the the Xingyang Pan's Pan family, the family lineage, family background and the main family members and meticulous research. Xingyang Paneth since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settled in Zhongmu County, Henan, the official Pan grandfather Anping prefect, Pan Yue, the father rose to the rank Langya within the history of the actual occurrence of Pan Yue was born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gentry class. Pan Yue, the origin and his family's social status, so he must be the same as other literati attached to the wealthy Guiqi, in order to achieve on the career development and by virtue of the literature. In addition, the chapter on Pan life experience at a young age and throne, King Hui during the official career status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Pan's works, life in the official calendar of the history books contained stories be replacement of a certificate. Pan Yue, a young age because of the talented and great looking high social prestige, and successfully set foot on the career road. But since then, due to Cai Ming crown the world, for all the diseases combined, involved in the partisan struggle was long habitat late next Liao, depression unsuccessful until the Xianning five years been outside any hayang make Huai County order and so on. The flourishing in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scholar can show ambition to achieve aspirations of the occasion, Pan career will not ring true, then accelerate the pace of chasing fame and fortune, which presented several times in his poetry. Period of Emperor Hui, Pan Yue, has attached to the rich and powerful Yang Jun, Jia Mi, career success, the positions of the official Huangmenshilang clear, dry but not endless, eager for wealth, and ultimately lost their lives involved in the brutal political struggle.
     The second chapter is a discourse on Pan's character personality and thinking style in literary creation. Pan character in both light impetuous competing side cowardly timid side, these two aspects of the Pan character makes him both fame and wealth, thus, did not dare to openly resist with those in power, so caught in the quagmire of the ruler battle unable to extricate themselves. Pan's people with the unified text of both the opposite side, when not involved in their own political interest, and his literary creations are truly show its inner world; along with its moral personality gradually fallen his literary activities showed a significant snobbish tendency, for the political purpose of the work and its character is inconsistent, indicating that the Pan personality and the complexity of the products. Pan is well received by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 but also by the The Metaphysics infiltration, creating a complex and contradictory ideological character, at the dominant level of involvement in the world of thought, at the implicit level of seclusion thinking. Two ideas through their work performance, and some of his work with a clear purpose, point, and is recognized by the rulers to seek opportunities for advancement. Career ups and downs, the works show both pride proud when there are frustrated grumbling from the literary works of the existing Pan of view, often trigger the motive to create the impulse of their own emotions and occasional, but is the summary and arrangements of a certain period in the past living conditions and life experiences and vision for the future, that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its creation focusing on the show and real lif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emotional, with a strong realistic, but because too much emphasis on real life, the lack of broad perspective and height as well as metaphysical theory of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Pan Yue, the lack of literary creation rich connotation, it is a small device Bureau.
     The third chapter is to expl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obles door Pan et al. Jiaru Lu public state of mind as well as inspection of24-Friends of the family background of the members of the Group of the literati,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ir selected the relationship. Phenomenon of24-Friends of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literati life, they attached to Jia Mi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of a variety of factors in the particular social environment: the wife's family power struggle and the turmoil of the Eight Princes Council, the normal entry Shige Bureau in order to save lives and seek career development must seek the refuge of the powerful; literati Group attached to the political, is the general mentality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cribes attached to power, with a history of common law;"24Friends of the the members come from the Secretary of state, Yuzhou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s, Confucian positive Rushi Si think Renqing and indulgence think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metaphysical thought profoundly affect the Scholars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personality spirit and values in life orientation."Twenty-Four Friends" attached to Jia Mi with the common attitude towards life is the pursuit of political Tenda In addition, most of them members with considerable literary talent, also left in the day-to-day make friends a lot of literary works can be said that the achievements of their literary activities the prosperity of the Tai Hong literature. Pan Yue, Lu two attached to the rich and powerful seek career development process, have a strong clan of g the vibration house sound awareness, but because of the personal background and family traditions influence attached to Bigwigs do not do the same.
     Chapter Ⅳ, respectively, to explore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Renqing seclusion talk saxophone Pan's literary creation. Aristocratic gentry dominated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the Nine Ranks of Officials system hindered the scholars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normal Going to the road, these Scholars have attached to Gentry for their own interests, the right door, but also inevitably become involved in brutal political struggle, always facing the all-powerful, living dilemma so that they feel strongly that life is precious, Renqing wind is the rise. At the same time, the period Norm prevalence of natural metaphysical thought, in theory, eliminat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Norm and nature, certainly reasonable for the existing order and the desire, and thus for the Sino-Korean scholars actively pursuing the matter power at the same time outside and the house mind, not infants Affairs theoretical support. Growth in Hyeonpung environment, the identity of the hermit though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norial economy Scholars gardens hidden conditions; coupled with political instability in the official career ups and downs and worry about your life, pain, making them the idea of recluse often emerge, and thus created a lot of Qimu seclusion, singing the works of the hermit. Western Jin Dynasty China and the DPRK, Idle Talk is very Sheng's remarks at this time Xuanqing talk not just to talk about mysterious reasoning, at the same time with a social nature, and sophisticated intellectual activity, and sometimes both show the purpose of eloquence. In order to show their talent and style, the talk often Korea resigned parallel sentence as a language, this speech Korea even the art of conscious pursuit of the natural effects to the cultured people's literary creation, Pan Yue, as the representative writers of the period, nor exception. Pan works reflect the rich affectionate yearning of the hermit life, even skills and Lai resigned to pursue, the saxophone is the Western Jin Renqing of wind, the seclusion of the wind and talk the wind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the main thereby affecting the results of their literary creation.
     The fifth chapter of the Pan poetry achievements.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main issues around the following:Discuss the artistic achievements of the Pan Elegiac poetry and its impact on later literary creation, Pan Memorial Poetry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the Elegiac poetry, Elegiac poetry "famous custom", then laid the historical status of the Elegiac poetry, and to establish a new type of poetry, Since then, the Memorial Poetry as poetry theme of one of the categories, into the creative realm of Chinese poetry. Pan poems Wind of formation comprehensive study of Wang Can, Cao Zhi, Zhang Hua and other human creation of the results, Pan poems wind embodied out of people's livelihood sufferings of the tendencies and emotional sad sad mood is the inheritance of the Songs of the South's traditional spirit; In addition, Pan Yue, the Five-character poem in terms of language, structure, learn from the Chinese folk songs nutrition; style characteristics broad Pan poetry, the poetry of doubt in the chapter detail Dynasty.
     Chapter VI discusses the Pan Fu achievements. Around the following questions:Travel Notes Fu is a traditional above the line of Fu Pan before the structure is relatively simple, Travel Notes conferred only in Travel Notes endowed the early stages of development, Pan Yue, the expedition Fu "with its perfect skillfully blend the elements of structure and form, in the masterwork in time, space, history, geography, making the article overall magnificent, patchwork, full of changes, marking Travel Notes Fu Works has entered the mature stage, this conferred a out on numerous posterity writer Famennian. Pan Yue, the Lyrical Poems in learning Zhi, Wang Can Fu creation, inherited the late Han Dynasty strong the Jian'an lyrical nature, short length, diction gorgeous, and formed their own style:paint a portrait of the narrative, and concise language; the scenes and far-reaching artistic conception; smooth structure, structured; fresh and flowing style of writing. Pan also created the theme of the Fu Ji land tax ". In addition, Pan ode of doubt chapter in the Dynasty, and summary and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verall style of the Pan ode.
     The seventh chapter deals with the sorrow Memorial Essays achievements of Pan. This chapter first discusses the Pan sad eulogy text of the topic type, style, and then the Pan sorrow Memorial Essays creation time to research, and finally discusse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the creation of the Pan Memorial Essays previous generation literature. Pan Yue as the famous writer of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was born in a literary family with Confucian background by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he argued, it is very important traditional Lei Wen-Shu virtue; In addition, by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sorrow the creation of Memorial Essays learning Cao Zhi, etc., Therefore, Memorial Essays predicate sorrow function is acceptable, and put into practice. Pan sad eulogy text formed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own, specific performance:lament efforts to portray the beautiful appearance of mourning objects, in order to incite the emotions of grief; in language form, with colorful rhetoric to explain the to write Qice grief; love, written by the King to create a sad atmosphere. Memorial Essays will be integration of narrative and discussion, to achieve a narrative Convention lyrical Memorial Essays Biographical preface, makes the preamble to the independent existence of literary merit, and creating a model for future generations grief Lei Wen Xu.
     The eighth chapter is the acceptance on the analysis of Pan looks and talent in the works of later generations. The prevalence of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social aesthetic fashion, making people face the Jiaomei the people give high praise, combined with figures tasting chic Fengshen also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haracters, making the Scholars in the social reputation, and also played on their career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Pan Yue, because of its appearance was very beautiful and talented, not only won the wide recognition of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and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future generations. Than the child "was built, seemingly Pan," has become a popular consensus, the later poetry, drama and more a description of the beautiful appearance of Pan, Pan its aesthetic acceptance of the universality,"Pan An" is becoming America synonymous with the man, is also considered a symbol of male beauty. Since Zhong Rong's "make the" land such as the sea, Pan only, such as Jiang "evaluation," Jiang Pan "has also become synonymous with brilliant. Pan's scholarship is wide recognition of their genius image was also generally accepted. Pan adolescence play Luoyang Road affair relish for the Southern people, then write Yue Xiao Gang, who, other scholars also have pastiche, then created a writing themes proposed horizontal blowing song speech, Luoyang Road, then and later scholars widely used and slightly expanded, making Luoyang Road to the final description of the Kyoto nobility to travel the grand theme of the horizontal blowing the name of the song speech.
     The ninth chapter specifically addressed to Pan Yue works at the time and posterity acceptance. Pan works of aesthetic acceptance in future generations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simulation of poetry, especially the Pan Memorial Poetry ", and later Writers Mourn class poetry more affected. Their works of reference, mainly in reference to words or sentences, Xiyong image reference Version. In addition, Pan Yue, the poetry is incorporated into the "Selected Works", which is the work accepted by one of the manifestations. Successive critics on the Pan Yue, poetry and creativ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of their writing style and status will also accept one of the aspects. Six Dynasties, Sui and Tang dynasties Pan Yue, the evaluation is quite high, critics whether it is Pan Yue, the man or his literary creation, is basically a positive attitude. Songzhi Ming and Qing Dynasty Pan evaluation has been reversed, critical voices are constantly focused on the inconsistency of the character and the art of poetry, from the denial of the Pan character and then deny its literature, in general, is demoted more than destroyed. Pan works and evaluation of writing style differences, the result of chan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culture change and readers'horizon of expectations ".
     Conclusion concentrates on the part of the three questions. Fir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 patriarch Nobles system Scholars Centered Around the road to explore the representativeness of the Pan Yue as the middle and lower classes in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social Scholars, in order to spy on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lower middle class literati and Pan impatient competing endless Attach to Bigwigs given the reasonableness of the explanation. Second, from the West the Jinwen Shi and its works a general lack of lofty spiritual outlook of the phenomenon of the relevance of Scholarly and literary creation, specific analysis of how literary creation saxophone. Third, by discussing the status of the Taikang literatur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hen discuss the status and influence of Pan's literary history.
引文
本文引用正史文献资料较多,所据均为中华书局校点本,为简明起见,一般在文中详其书名、卷数及纪、传、志名,而不再详注其出版信息及页码。对于少数不便在文中详述书名、卷数等信息的引文,则以脚注形式详列其出处。另外,由于本文引用作家的诗文亦较多,除特别标注外,均出自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董诰等编《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和逮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79年版),恕不一一注明。此外,对于正史以外的其它文献,在同一章节内重复引用时,只在首次出现时详注其征处相关信息,再次出现时则以“前揭”的方式标注,以避繁琐。
    ①姜剑云《太康文学研究》,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97—298页。
    ②[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9页。
    ③[南朝梁]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页。
    ①[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62页。
    ②《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0页。
    ③《晋书》卷二四《职官志》,第746页。
    ④[唐]杜佑撰《通典》,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09页。
    ⑤毛汉光《两晋南北朝主要文官士族成分的统计分析与比较》,见氏著《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145页。
    ⑥汪征鲁《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3页。
    ⑦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59—260页。
    ①《文史》第14辑,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②王增文《潘黄门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③茸志广《潘岳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④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⑤曾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学史料从考》,中华书局2003年版。
    ⑥张爱波《西晋士风与诗歌——以“二十四友”研究为中心》,齐鲁书社2006年版。
    ⑦俞士玲《陆机陆云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⑧关于潘岳的婿姻,学界还认为有杨氏死后续弦之事 ,首倡者为[日]兴膳宏先生,其《六朝文学论稿》之“潘岳年谱稿”·竹在分析了挚虞的《新婚箴》与潘岳的《答挚虞新婚箴》后,认为:“在《悼亡诗》中自叹身世,可是小久之后即另娶新妇,实在是大出意料之举,然而这毕竟是事实。”罗宗强先生在分析两篇作品亦认为潘岳写《忡亡诗》小久后就续弦了,其在《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提出:“潘岳是一位极重感情的人,但并不是位情操高尚的人……对妻的感情,乃是一种强烈的男女之爱而不足一种有着德准则制约的专一的爱。”案,潘岳是否续弦史料无载,据笔者对其相关的考证,认为续弦属实。
    ①前揭《文史》第144辑,第243—245页。
    ②前揭《中古文学史料从考》,第159—160页
    ①胡适《白话文学史》,岳麓书社986年版。
    ②陆侃如、冯沅君《中国史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③刘大杰《中国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④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⑤李长之《中国史学史略稿》,五十年代出版社1954年版。
    ⑥[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①关于潘岳的隐逸思想,学界看法不一: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情采篇》称“潘岳作《秋兴赋》……盖鱼与熊掌本所同欲,不能得兼,势必去一,而反身绿水,周未尝忘情也。故尘俗之缚愈急,林泉之慕弥深”,王瑶《中古文学史论·论希企隐逸之风》称“这种思想既然是当时的主要潮流,作者自会受到社会思想的影响”,郭建勋《先唐辞赋研究》称“他的隐逸思想之发生,并不是起于高蹈世外,逍遥自适的独立人格的追求,而是年华将逝,官职低微的失落和怨愤”,王琳《潘岳赋论》认为潘岳的隐逸思想“比较缺乏得意忘骸的玄远情致……体现了浓重的世俗化倾向”。
    ②姜剑云《太康文学研究》,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80页。
    ③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①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②曹道衡《汉魏六朝辞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③傅刚《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④琳《魏晋南北朝赋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⑤马积高《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⑥徐公持编著《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①董志广《潘岳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②王增文《潘黄门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③四川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④《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⑤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
    ⑥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⑦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⑧牛东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⑨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①洪顺隆《辞赋论从》,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版。
    ②叶日光《诗人潘及其作品校注》,政大中文研究所1981年版。
    ③陈淑美《潘岳及其诗文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版。
    ④此处论述的有关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转引自李朝阳《现代潘岳研究综述》,《贵州文史从刊》2005年第3期,第50页。
    ⑤《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⑥[日]兴膳宏《六朝文学论稿》,岳麓书社1986年版。
    ①傅璇琮《潘岳系年考证》,载于《文史》第14辑,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②陈淑美《潘岳及其诗文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版。
    ③《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0页。
    ④[唐]林宝《元和姓纂》,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512页。
    ⑤[宋]郑樵《通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192页。
    ⑥[宋]陈彭年等著、周祖谟校《广韵》,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29页。
    ①[晋]杜顶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49—651页。
    ②前揭《春秋左传正义》,第744页。
    ①前揭《春秋左传正义》,第896页。
    ②《三国志》卷五五《吴书·潘璋传》,第1299页。
    ③《三国志》卷六一《吴书·潘浚传》,第1397页。
    ④《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第354页。
    ⑤《续汉书志》第二○《郡国二》,第3435页。
    ⑥《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第350页。
    ①《晋书》卷三《武帝纪》,第50—52页。
    ②《晋书》卷五九《赵王伦传》.第1598页。
    ③《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0页。
    ④[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924页。
    ⑤《晋书》卷二四《职官志》,第743—746页。
    ⑥《世说新语·赏誉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489页。
    ⑦《三国志》卷二一《魏书·卫觊传》,第612页。
    ①[清]赵翼撰、王树民校证《甘二史札记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48页。
    ②《世说新语·鉴识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391页。
    ③《世说新语·赏誉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436页。
    ④《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卫二刘傅传》,第613页。
    ⑤前揭《元和姓纂》,第513页。
    ⑥《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0页。
    ⑦《晋书》卷五五《潘尼传》,第1507页。
    ⑧《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卫二刘傅传》,第613页。
    ⑨《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7页。
    ①傅璇琮《潘岳系年考证》,载于《文史》第14辑,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39页。
    ②《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第40页。
    ①[清]洪亮吉撰、金兆丰校《校补三国疆域志》,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26页。
    ①该图表转引自孔祥军《三国政区地理研究》,南京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70页。
    ①代传宏先生认为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可能由于陈留郡所辖之封丘、尉氏等县与河南南郡(汉、魏初)或荥阳郡所辖之中牟县较为接近,而开封地区一带又多属陈留郡之辖,是故出现了这种谬误。详参其《潘岳年谱补正及(文选>收录作品校勘》,四川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4页。
    ②[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47页。
    ③[北魏]郦道元著、王先谦校《水经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85页。
    ④《文选·在怀县作》,前揭《文选》李善注,第374页。
    ⑤《文选·西征赋》,前揭《文选》李善注,第146页。
    ⑥关于潘岳其家乡实际所在地,傅璇琮《潘岳系年考证》在分析了《晋书·地理志》、《水经注》“洛水”条、潘岳《西征赋》、《在怀县作》及李善注后,得出结论说:“由以上的材料,可以知道,潘岳父亲的坟墓在巩县西南三十五里的罗水流经处,潘岳本人死后也葬于此。潘岳在诗文中都表示这个地方足他的家乡。这些,都使我们觉得,泶阳或陈留的中牟是指他的郡望,巩县才是他一家(至少是从他父亲开始)实际居住地。”案,傅璇琮先生引证博洽,臻于详密,惜未涉及到《西征赋》“潘安仁”条下李善此注语,李善已明确点出潘岳家乡在巩县矣。
    ⑦《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0页。
    ⑧《文选·籍田赋》,前揭《文选》李善注引臧荣绪《晋书》,第115页。
    ①《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7页。
    ②《世说新语·容止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608页。
    ③《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0页。
    ④《晋书》卷二四《职官志》,第743—746页。
    ⑤《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6页。
    ⑥《世说新语·仇隙篇》注引,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924页。
    ⑦《文选·射雉赋》,前揭《文选》李善注引臧荣绪《晋书》,第139页。
    ①关于潘岳早期任职情况,傅璇琮先生提出“三司空掾”说(前揭《文史》第14辑,第243—244页。);徐公持先生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其认为潘岳弱冠即入贾充府任掾属,职位是车骑将军掾,与荀顗、裴秀不相干,而所谓的“忝司空太尉之命”应视为一事而非三事。并对臧荣绪《晋书》之说进行了辨析。笔者以为徐先生论证严密,史料翔实,有理有据,无懈可击,可据从。具体可参见徐公持先生《潘岳早期任职及徙官考辨》(《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
    ②《晋书》卷瓦五《夏侯湛传》,第1491页。
    ③《世说新语·容止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609页。
    ④《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0—1502页。
    ⑤此处臧荣绪《晋书》云潘岳时为司空掾,误;潘岳只是任车骑将军掾。
    ⑥《晋书》卷三《武帝纪》,第62页。
    ⑦《晋书》卷三《武帝纪》,第61一62页。
    ⑧《晋书》卷四四《郑袤传》,第1249—1251页。
    ⑨《文选·杨仲武诔》,前揭《文选》李善注引贾弼之《山公表注》,第782页。
    ⑩[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06页。
    ①《晋书》卷三《武帝纪》,第65—66页。
    ②潘岳所作的《天陵诗》已经失传,《文选》卷二六潘岳《河阳县作》(其一)李善注云:“岳《天陵诗序》曰:‘岳屏居天陵东山下。”可见,潘岳作有此诗歌,李善曾经目睹,只是未流传下来。
    ③《文选·河阳县作诗》,前揭《文选》李善注引郑玄《周礼》注,第373页。
    ④[汉]许慎著、[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版社1981年版,第258页、47页。
    ⑤[汉]刘熙撰、[清]王先谦疏证《释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326页。
    ⑥李长之先生亦认为潘岳在此时隐居了,他在《西晋诗人潘岳的生平及创作》(载于《国文月刊》1948年第68期,第407页。)一文中详细分析了潘岳的《秋兴赋》的写作主旨说:“他这时的确厌倦了都市生活(他那《河阳见作》的一诗里所谓‘昔倦都邑游’)了,他也的确实现了‘长啸归东山,拥耒褥时苗’(《河阳县作》)的愿望了,虽然是知暂的。”案,李长之先生言之有理,惜未加具体论证。
    ⑦《文选·河阳县作诗》.前揭《文选》李湃注引潘岳《天陵诗序》,第373页。
    ①《魏书》卷一○六《地形志》,第2537贝。
    ②《隋书》卷三○《地理志》,第415页。
    ③据《北齐书》卷三《王晞传》载:“(五晞)遨游巩洛,悦其山水,与范阳卢元明、臣鹿魏季景结侣同契,往天陵山,浩然有终焉之志。”第417页。据此可知天陵山可能是隐者乐居的名山。
    ④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04页。
    ⑤前揭《潘岳系年考证》,第246页。
    ⑥《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2页。
    ①前揭徐公持《潘岳早期任职及徙官考辨》一文对潘岳的这段序文中涉及的有关任职事实及次数进行了细致的核对与验算,认为此节文字内部逻辑关系十分完整严谨,不存在任何叙述疏误 ,尤其是数量上的差错,其作为史料的确凿性与可靠性是毋庸置疑的。案,徐先生所考臻十详密,无懈可击,可据从。
    ②前揭《潘岳早期任职及徙官考辨》,第8页。
    ③有关陆机退居旧里年数,史料记载不一:《晋书》本传云“积有十年”;《文选》卷十七机《文赋》李善注引臧荣绪《晋书》云“年二十而吴灭,退临旧里,与弟云勤学,积十一年”;《世说新语》卷六《尤悔第三十三》注引《八王故事》云“华亭,吴由拳县郊外墅也,有清泉茂林。吴平后,陆机兄弟共游于此十余年”。案,此处的“十年”亦当是概数,并非确凿数字,不可作为实际年数看待。
    ④《世说新语·政事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167页。
    ⑤《晋书》卷三《武帝纪》.第68页。
    ⑥案,西晋初年,三公、将军等广开府第,属官基本上由府主自辟除,其职位较低者不隶属于朝廷,所以小少士人是先入府第,再举贤良方正、直言、秀才、孝廉,依策第.由尚书省选官,进入朝廷官制体系。如傅玄,《晋书》卷四七《傅玄传》云郡上计史再举孝廉,太尉辟,皆小就,后“州举秀才,除郎中”。又如嵇含,《晋书》卷八九《忠义传》云其被楚王玮辟为掾,玮诛,坐免。后“举秀才,除郎中”
    ⑦《晋书》卷五五《潘尼传》,第1510页。
    ①[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140页。
    ②《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2页。
    ③《世说新语·政事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167页。
    ④《世说新语·政事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170页。
    ①[唐]虞世南撰、[清]孔广陶校注《北堂书钞》,中国书店1989年版,第290页。
    ②阎步克《晋代察举之变迁》,见氏著《察举制度变迁史稿》,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5页。
    ③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卷六“太康三年”条云:“(山)涛以仆射兼史部,是在咸宁四年三月至本年十二月间。(潘)岳调外任,当在本年四月贾充卒后,作谣当在初奉本命时。”案,陆先生认为潘岳作此谣当在初奉命时,即出任河阳令初,说是。但认为潘岳调外任,当在本年(太康三年)四月贾允卒后,似非,具体考辨见上文。
    ④《世说新语·政事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167页。
    ①《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3页。
    ②关于《顾内诗》的作者,傅璇琮先生经过分析后认为是否为潘岳所作,尚有可疑。笔者以为当是潘岳作品,具体分析及考证参见本文第五章第五节相关部分,此不赘述。
    ③《晋书》卷三《武帝纪》,第1502—1503页。
    ④《晋书》卷四○《贾充传》,第1170页。
    ⑤《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2—1503页。
    ⑥前揭《潘岳系年考证》,第249页。
    ⑦《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3页。
    ①《晋书》卷五一《挚虞传》,第1425页。
    ②《晋书》卷二四《职官志》,第737页。
    ③《晋书》卷二七《五行志》.第802贝。
    ④《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3页。
    ⑤《世说新语·文学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253页。
    ①《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3页。
    ②《晋书》卷四《惠帝纪》,第89页。
    ③《晋书》卷四《惠帝纪》,第90页。
    ④《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3—1504页。
    ⑤《义选·西征赋》,前揭《文选》李善注引王隐《晋书》,第147页。
    ⑥前揭《潘岳系年考证,第251页。
    ⑦《晋书》卷五五《夏侯湛传》,第1499页。
    ⑧《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3—1504页。
    ⑨《文选·西征赋》,前揭《文选》李善注,第146页。
    ①《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4页。
    ②《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4页。
    ③《文选·谢平原内史表》,前揭《文选》李湃注引臧荣绪《晋书》,第525页。
    ①[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58—659页。
    ②从潘岳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遵守礼法。如潘岳《怀旧赋》云杨肇逝世时:“余既有私艰,且寻役十外,不历嵩丘之山者,九年于兹矣。”《杨荆州洡》亦云:“岂忘载奔,忧病是沈。在疾不省,于亡不临。”可知潘岳因在父丧中,不省岳父疾、不往哭、亦不吊唁,知其依礼而功。
    ③《世说新语·文学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254页。
    ④[清]何焯著、崔高维点校《义门读书记》,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04页。
    ①《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4页。
    ②《晋书》卷四《贾谧传》,第1173页。
    ③转引自金涛声点校《陆机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91页。
    ④《晋书》卷三《武帝纪》,第62页。
    ⑤《晋书》卷四《羊祜传》,第1016页。
    ①《世说新语·文学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216页。
    ②唐长孺《读<抱朴了>推论南北学风的异同》,收入《魏晋南北朝史论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49—357页。
    ③《隋书》卷七五《儒林传》,第1704页。
    ①宁稼雨《魏晋风度——中古文人生活行为的文化意蕴》,东方出版社1992年版,第51页。
    ②陆机在洛阳时的傲慢态度,除了以门第自恃外,还显示出其自卑的心理。周一良先生在《<晋书>札记》“西晋王朝对待吴人”条中认为陆机入洛后犹自称“艘尔小臣,邈彼荒域”,陆云《答张士然》亦有“感念桑梓域,仿佛眼中人”之句,具见自卑情绪与桑梓之感。详参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集》第贰卷),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13—114页。王水平先生亦认为分析陆机入洛后的心态,其傲慢实为外强中干的变态表现,自卑才是其心态的基调。详参王水平《陆机入洛之遭遇及其死因考析》,载于《东南文化》2000年第3期,第86页。
    ①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7页。
    ②《晋书》卷丘五《潘岳传》,第1504页。
    ③有关潘岳为贾谧议《晋书》限断的确切时间,曹道衡、沈玉成认为是在元康八年,并详细列出了四种证据,具体考证参见氏著《中古文学史料从考》(中华书局2003年版)卷二“潘岳为贾谧议《晋书》限断辞在元康八年”条。
    ④《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4页。
    ⑤《晋书》卷四○《贾谧传》,第1174页。
    ①《晋书》从泰始限断,不仅前有《魏书》作为例证可以遵循,而且也是符合西晋开国的实际时间的,但是在操作过程中产生了争议,张爱波博士认为原因是与西晋立国的特殊过程和晋武帝的守成心态有关,详参氏著《西晋士风与诗歌——以“二十四”友研究为中心》(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一章第一节相关部分,此不赘述。
    ②《晋书》卷四三《乐广传》,第1243—1244页。
    ③《晋书》卷四《惠帝纪》,第95页。
    ④[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吕延济等注《六臣注文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66页。
    ⑤《世说新语·赏誉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489页。
    ①《晋书》卷五九《成都王颖传》,第1615页。
    ②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94页。
    ③《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4页。
    ④《晋书》卷四《惠帝纪》,第96页。
    ⑤《晋书》卷四八《阎缵传》,第1356页。
    ①《晋书》卷四《惠帝纪》,第96页。
    ②《晋书》卷六四《淮南王允传》,第1722页。
    ③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学史料丛考》,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20页。
    ④[清]汤球辑《九家旧晋书辑本》,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97页。
    ①前揭《九家旧晋书辑本》,第253页。
    ②前揭《九家旧晋辑本》,第297页。
    ③[晋]孙盛《晋阳秋》,从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985年版,第22页。
    ④《晋书》卷八二《孙盛传》,第2148页。
    ⑤《晋书》卷三三《石崇传》,第1008页。
    ①《世说新语·仇隙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924—925页。
    ②前揭《晋阳秋》,第22页。
    ③《文选·临终诗》,前揭《文选》李善注,第326页。
    ④前揭《九家旧晋书辑本》,第39页。
    ①[明]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中化书局2007年版,第161页。
    ②张爱波博士亦有类似行法,其认为孙秀从一个没有资格参加品评的琅邪小吏直到成为赵王伦的亲信而左右国政,他经历了艰难的生存发展之路,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心灵被腐蚀,人格被扭曲,因此他得志时便滥杀朝士以发泄枳年的仇恨。具体参见氏著《西晋士风与诗歌——以二十四友研究为中心》,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87页。
    ①《晋书》卷四八《阎缵传》,第1356页。
    ①[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染]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489—490页。
    ②《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2页。
    ③《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2页。
    ④《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3-1504页。
    ①[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392页。
    ②《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4页。
    ③[宋]司马光等撰、[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635页。
    ①《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7页。
    ②[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44页。
    ③《世说新语·政事篇》注引戴逵《竹林七贤论》云:“涛之处选,非望路绝。”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167页。
    ④有关潘岳懦弱胆怯的性格特征,叶枫宇先生也有涉及,详参氏著《西晋作家的人格与文风》第五章《潘岳的人格与文风》的相关论述,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57—158页。
    ①《晋书》卷三三《石崇传》,第1007页。
    ②钱志熙先生认为:“儒玄结合、柔顺文明是西晋文人的人格模式,它的基本表现则是谨身守礼、儒雅尚文、谦柔自牧、宅心玄远、通达机变。这是一种折中的、调和色彩很浓厚的人格模式。……儒玄结合、柔顺文明的人格模式的形成,是复杂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思潮通力作用的结果。……尽管西晋文士追求高华,追求超脱于现实,但寒素文士的身份决定他们不能不考虑现实的种种厉害关系,尤其是在那样政治多变的年代。……他们不仅要服从十君权,而且得服从在士人社会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势族,这多方面的作用力,促成了西晋文人群体儒玄结合、柔顺文明人格模式的形成。”见氏著《魏晋诗歌艺术原论》(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4—191页。郭建勋先生亦有类似的观点,其云:“关注个性便忽视群体,强调自由便偏废责任,正是这种难以调和的矛盾迫使阮籍、嵇康等人去探索一种‘越名教而任自然’、‘内不愧心,外不负俗’的理想人格。然而,这种以玄、儒兼综为思想基础的人格理想,也很快在无望的探求中与政治的高压下归于彻底幻灭,向秀失图,二陆入洛,晋代士人放弃了对玄学独立品格的追求,向政权、世俗妥协屈服,柔顺随俗、气格卑弱的士人主流人格就此形成。西晋士人柔顺随俗的人格最典型、最集中的表现是政治上依附权贵。”见氏著《汉魏六朝骚体文学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78—179页。
    ①[三国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页。
    ②[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7—342页。
    ③“文如其人”的批评观念被后世广泛接受,扬雄在《法言·问神》中说:“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曹不在其文学批评专论《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的作家论,认为“气之消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又云“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他的文气说揭示了作家的个性之于文学作品风格的影响,也是肯定了“为人”与“为文”的一致性。陆机在其《文赋》中说:“故夫人夸日者尚奢,惬心者贵当,言察者无隘,论达著唯旷。”也是指出了作家的文风与作家的个性之间的联系,认为由于作家个性的不同,从而使得作品呈出不同的风貌。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亦云:“各师成心,其异如面。”韩愈也说:“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他还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其文章的好坏是有关系的,他在《答李翊书》中说:“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之高下者皆宜。苏轼更是明确地在《答张文潜书》中提出,文潜:“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范开在《稼轩词序》中说:“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必远。知夫声与意之本原,则知歌词之所自出。”杨维桢在《赵氏诗录序》中亦云:“评诗之品无异人品也。人有面目骨骼,有性情神气,诗之且好下亦然。”李贽在其《焚书·卷三·读律肤说》中阐述了诗歌的格调与人的品行二者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盖声色之来,发于情性,由乎自然……·故情性清澈者音调自然宣畅,性格舒徐者音调自然舒缓.旷达者自然浩荡,雄边者自然壮烈,沉郁者自然悲酸,古怪者自然奇艳。有足格,便有是调,皆性情自然之谓也。”刘熙载在其《艺概·诗概》中也认为:“诗品出于人品”这样的论调甚多,小胜枚举。
    ①《晋书》卷四八《阎缵传》,第1356页。
    ②[北齐]颜之推著、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37—238页。
    ③[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一一([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70页。)
    ④[余]元好问著、郭绍虞笺释《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小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62页。
    ①[清]叶燮《原诗》(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02页。)
    ②[清]沈德潜《古诗源》卷七,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38页。
    ③[清]潘德臾《养一斋诗话》卷三(郭绐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消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045页。)
    ④[清]赵翼撰、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53页。
    ⑤前揭《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小笺》,第64页。
    ⑥《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引,前揭《世说新笺疏》,第269页。
    ⑦前揭《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小笼》,第64页。
    ①《文选·藉田赋》,前揭《文选》李善注引臧荣绪《晋书》,第115页
    ②《三国志》卷二一《卫觊传》注引《潘岳别传》,第613页。
    ③《文心雕龙·才略篇》,前揭《文心雕龙注释》,第504页。
    ④《文心雕龙·体性篇》,前揭《文心雕龙注释》,第309页。
    ①《晋书》卷五五《潘岳书》,第1502页。
    ②《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2页。
    ③《世说新语·政事篇》注引戴逵《竹林七贤论》,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167页。
    ①《晋书》卷九二《文苑传·左思传》,第2377页
    ②《晋书》卷四○《贾谧传》,第1173页。
    ①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心态》,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37页。
    ①杨春时《文学理论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①《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0页。
    ②[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37页。
    ③《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0页。
    ①《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2页。
    ②《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3页。
    ③《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2页。
    ①《世说新语·文学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253页。
    ①《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2页。
    ②《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2页。
    ③《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4页。
    ①前揭《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小笺》,第62页。
    ②王瑶《论希企隐逸之风》,见氏著《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5—206页。
    ③[明]张溥撰、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61页。
    ④俞士玲《西晋文学考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34页。
    ①王瑶《政治社会情况与文士地位》,前揭氏著《中古文学史论》,第23-24页。
    ②[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52—1153页。
    ①《晋书》卷三三《石崇传》,第1006—1007页。
    ②《晋书》卷四八《阎缵传》,第1356页。
    ③《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4贝。
    ④《晋书》卷六二《刘琨传》,第1679页。
    ⑤师飙《西晋二十四友》,《古典文学知识》1998年第5期,第77—82页。
    ⑥徐公持编著《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20—321页。
    ⑦沈玉成《“竹林七贤”与“二十四友”》,《辽宁大学学报》1990年第6期,第42—43页。
    ①李中华《从“三曹七子”到“二十四友”——试论魏晋文人集团与文学精神的演变》,《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第73—74页。
    ②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与文学风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0页。
    ③张爱波《西晋士风与诗歌——以“二十四友”研究为中心》,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228—247页。
    ④阮忠《论二十四友》,《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第36页。
    ⑤孙明君《两晋士族文学研究》,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58页。
    ⑥该表格转引自《西晋士风与诗歌——以“二十四友”研究为中心》,第242——246页。此外,笔者钩沉史料,对此农格中有关成员信息的小足之处进行了补充,以斜体标示。
    ⑦[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507页。
    ⑧《世说新语·贤嫒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674页。
    ①《三国志》卷一六《魏书·杜恕传》注引《杜氏新书》,第508页。
    ②前揭《魏晋文学史》,第321页。
    ③胡大雷《中古文学集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①前揭《从“三曹七子”到“二十四友”——试论魏晋文入集团与文学精神的演变》,第73—74页,
    ②《晋书》卷四○《敛谧传》,第1173页。
    ③《晋书》卷六二《刘琨传》,第1679页。
    ④《晋书》卷六二《刘琨传》,第1679页。
    ①前揭《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与文学风貌》,第3页。
    ②《世说新语·企羡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630页。
    ①王瑶《潘陆与西晋文士),见氏著《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7—249页。
    ②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0页。有关学术文化与士族门第之关系,陈先生在《崔浩与寇谦之》一中表述得文为清晰,其云:“盖有自东汉末年之乱,首都洛阳之太学,失其为全国文化学术中心之地位,故东汉以后学术文化,其重心不在政治中心之首都,而分散于各地之名都大邑。是以地方之大族盛门乃为学术文化之所寄托。……而汉族之学术文化变为地方化及家门化矣。故论学术,只有家学之可言,而学术文化与大族盛门常不可分离也。”详参氏著《金明馆从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47—148页。
    ③《世说新语·政事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174页。
    ①《世说新语·品藻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507贝。《三国志》卷二三《魏书·杜袭传》,第667页。
    ②《世说新语·品藻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507页。
    ③《世说新语·品藻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507页。
    ④《三国志》卷一六《魏书·杜恕传》注引《杜氏新书》,第508页。
    ①李洋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魏晋南北朝编),安徽义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②《晋书》卷四七《博玄传》,第1319—1320页。
    ①《晋书》卷三《武帝纪》,第57页。
    ②《晋书》卷九一《儒林传·陈邵传》,第2348页。
    ③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9页。
    ④熊礼汇编著《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①庄周著、[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庄子注疏》,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6页。
    ②《庄了·骈拇篇》汁,前揭《庄子注疏》,第173页。
    ③《庄了·逍遥游篇》注,前揭《庄子注疏》,第5页。
    ④《庄子·秋水篇》注,前揭《庄子注疏》,第316页。
    ⑤《庄子·知北游篇》注,前揭《庄子注疏》,第408页。
    ⑥《庄子·在宥篇》注,前揭《庄子注疏》,第203页。
    ⑦《庄了·天道篇》注,前揭《庄子注疏》,第252页。
    ⑧前揭《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第208页。
    ①钱穆《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之关系》,收入《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从》卷三,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185页。
    ②《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2页。
    ③《晋书》卷五五《夏侯湛传》,第1491页。
    ④《晋书》卷四五《郭奕传》,第1289页。
    ⑤《晋书》卷八九《易雄传》,第2314贝。
    ①《晋书》卷七一《陈顺传》,第1894页。
    ②《晋书》卷九二《文苑传·王沈传》,第2383页。
    ③《晋书》卷五史臣评语,第136页。
    ①[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613页。
    ②《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4页。
    ③《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0页。
    ④《世说新语·文学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253页。
    ①据《文选》卷五八《楮渊碑文》李善注引潘岳《家风诗》曰:“经始复图终,葺宇营秋园。”可知,潘岳所作《家风诗》不止此处所引四言一首,另处外还当有一首五言《家风诗》,可惜未能流传下来,从这两首《家风诗》亦明显可见潘岳的家族意识之浓郁。
    ②[三国魏]王弼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5页。
    ③[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35页。
    ④[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14页。
    ⑤前揭《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之关系》,《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从》卷:,第156页。
    ①前揭《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之关系》,《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三,第157页。
    ②前揭《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之关系》,《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三,第159页。
    ③王永平《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
    ④前揭《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第67—81页。关于吴郡陆氏忠义家风之形成及对其子弟的影响,王先生在该书中有细致的分析,具体可参见相关章节,此不赘述。
    ⑤《世说新语·赏誉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490页。
    ①《晋书》卷五四《陆机传》,第1467页。
    ②《世说新语·简傲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769页。
    ③《晋书》卷五四《陆机传》,第1467页。
    ④《世说新语·主正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298—299
    ①《晋书》卷五四《陆机传》,第1472页。
    ②前揭《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第22—23页。
    ③[晋]葛洪撰、杨明照校笺《抱朴了外篇校笺》,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411—413页。
    ④《晋书》卷五四《陆机传》,第1481页。
    ①《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4页。
    ②《晋书》卷四《惠帝纪》,第108页。
    ③《晋书》卷四○《贾谧传》,第1173页。
    ④《晋书》卷五四《陆机传》,第1473页。
    ①《南史》卷一九《谢晦传》,第526页。
    ①[明]张溥撰、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家集题辞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61页。
    ②前揭《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第192页。
    ①《晋书》卷九一《儒林传》,第2346页。
    ②余英时《名教思想与魏晋士风的演变》,见氏著《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01页
    ③赵园《关于“士风”》,载于《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第2期,第2—3页。
    ④李磊《六朝士风研究》,武汉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①范文澜《中国通世》(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49年版,第369—370页。
    ②陈洪《诗化人生:魏晋风度的魅力》,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8—279页。
    ③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84页。
    ④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9页。
    ⑤[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731页。
    ①皮元珍《玄学与魏晋文学创作》,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1页。
    ②[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295页。
    ①一说是王戎丧子,《世说新语·伤逝篇》“王戎丧儿万子”条记载此事。程炎震先生云:“《晋书·王衍传》取此,云衍尝丧幼子。盖以万年十九卒,小得云孩抱中物也。”余嘉锡先生对此加案语曰:今《晋书·王衍传》作“衍尝丧幼子,山简吊之”。即汁所载一说也。吴士鉴注曰:“王戎丧子,年已十九,不得云孩抱中物。《世说》误衍作戎,合为一事。注引王绥事以实之,亦误也。”案,综合上述诸家观点,揣摩文意,以情理推论,窃以为当以王衍丧子较为妥帖。
    ②前揭《诗化人生:魏晋风度的魅力》,第279页。
    ③《世说新语·伤逝篇》,前揭《世说新语笼疏》,第641页、639页、636页。
    ④《世说新语·伤逝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635页。
    ⑤《世说新语·德行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21页。
    ①唐长孺《魏晋南北朝的君父先后论》,见氏著《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8—239页。
    ②《三国志》卷二八《王弼传》,第795页、796页。
    ③庄周著、[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庄子注疏》,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24页。
    ④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08页。
    ⑤张爱波《西晋士风与诗歌——以“二十四友”研究为中心》,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157—158页。
    ①《世说新语·惑溺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918页。值得注意的是,荀粲之所以在其妻去世后办悲伤至死,并非是他与其妻有着多么深厚的真挚感情,而是如此的美色恐怕以后难以遇到了,这才足他悲伤欲绝的根本原因。刘孝标注引《粲别传》曰:“粲常以妇人才智小足论,自宜以色为主。骠骑将军曹洪有女色,粲于是聘馬。容服纬帐甚丽,专房燕婉。历年后妇病亡。木殡,傅嘏往喭粲,粲不哭而神伤。嘏问曰:‘妇人才色,并茂为难。子之聘也,遗才存色,非难遇也,何哀之甚?’粲曰:‘佳人难再得!顾逝者不能有倾城之异,然未可易遇也。’痛忡小能已已。岁余亦广:。”可见,荀粲对妻子的无限深情,乃足建立在对绝色女女子的美丽容颜的吸引力之士的,其更为关注的是男欢女爱之情,是对如此美色的强烈占有欲,就此而言,潘岳与荀粲多少还是有些区别的。
    ②《世说新语·,言语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254页。
    ①《晋书》卷四三《王衍传》,第1237页。
    ②姜剑云《太康文学研究》,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84页。
    ①[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44页。
    ②魏晋时期,士人隐逸之风潮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政治层面上的惧祸避害外,还有其它因素。对此,学术界有广泛关注。比如杨清之先生在其《唐前隐逸义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中认为魏晋时期隐逸风尚之形成与此时的玄学、道家、佛教均相关涉,他从魏晋的玄学消谈、道家养生以及佛教出世绝俗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分析:叶枫宇先生在其《西晋作家的人格与文风》(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中从当时士人受到道教“以生为贵”观念的影响以及士人主休的思想信仰对其隐逸行为的影响力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孙立群先生在其《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中从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玄学清谈、士人个体意识的觉醒三个方面进行了剖析。具体分析可参见上述相关文献,此不赘述。
    ③《世说新语·栖逸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649页。
    ④《文心雕龙·时序篇》,前揭《文心雕龙注释》,第479页。
    ①《晋书》卷三五《裴颁传》,第1044贝。
    ②《庄子·逍遥游篇》注,前揭《庄子注疏》,第15页。
    ③《庄子·大宗师篇》注,前揭《庄子注疏》,第147页。
    ④康中乾《魏晋玄学》,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54页。
    ⑤《晋书》卷九四《隐逸传》,第2450页、2426贝、2440页、2451页、2454页。
    ①孙立群《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04页。
    ①[宋]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从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63—164页。
    ②《后汉书》卷八三《逸民列传》,第2755页。
    ①《后汉书》卷六二《荀韩钟陈列传》,第2069页。
    ①余开亮《六朝园林美学》,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52页。
    ②王毅《中国园林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2页。
    ①《晋书》卷六二《刘琨传》,第1679页。
    ②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0页。
    ③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4页。
    ①前揭《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第134—140页。
    ②詹福瑞《南朝诗歌思潮》,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42页。
    ①《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4页。
    ②《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2页。
    ③《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4页。
    ①[金]元好问著、郭绍虞笺释《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小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62页。
    ②[美]勒内·韦洛克、奥斯丁·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页。
    ③王瑶《论希企隐逸之风》,见氏著《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6页。
    ①前揭《魏晋南北文学思想史》,第83页。
    ②《晋书》卷四三《乐广传》,第1244页。
    ④前揭《玄学与魏晋士人态》,第186页。
    ④《世说新语·文学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210页。
    ①前揭《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第83页。
    ②《世说新语·排调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789页。
    ③《世说新语·言语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83页。
    ④《晋书》卷五五《夏供湛传》,第1491—1499页。
    ⑤《晋书》卷五五史臣评语,第1525页。
    ①《世说新语·文学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255页。
    ①[明]许学夷著、杜维沫点校《诗源辩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92页。
    ①《世语新语·文学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204页。
    ②《世说新语·赏誉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433—434页。
    ③[明]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41页。
    ④[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50页。)
    ⑤前揭《诗源辩体》,第90—91页。
    ①[元]祝尧《古赋辩体》,四库全书本。
    ②《文心雕龙·丽辞篇》,前揭《文心雕龙注释》,第384页。
    ③《文心雕龙·丽辞篇》,前揭《文心雕龙注释》,第384页。
    ④《文心雕龙·丽辞篇》,前揭《文心雕龙注释》,第384页。
    ⑤《文心雕龙·时序篇》,前揭《文心雕龙注释》,第479页。
    ①李洋厚《美的历程》,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90页。
    ①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页。
    ②[清]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32页。
    ①持元康八年(298)说的学者主要有曹旭、吴文治等:持元康九年(299)说的学者主要和傅璇踪、王增文、吴炳辉、兴膳宏等。
    ②[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58页。
    ③潘岳《怀旧赋》去杨肇逝世时:“余既有私艰,且寻役于外,不历嵩岳之山者,九年于兹矣。”《杨荆州诔》亦云:“岂④忘载奔,忧病是沈。在疾不省,于亡不临。”可知潘岳因在父丧中,是故不省岳父疾、不往哭、亦不吊唁,知其依礼而动,是遵守礼法之士。
    ①[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54页。
    ②[清]何焯著、崔高维点校《义门读书社》,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04页。
    ③钱钟书《管锥编》第三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46页。
    ①[清]吴淇著,汪俊、黄进德点校《六朝选诗定论》,广陵书社2009年版,第182页。
    ②[明]钟惺、谭元春编《古诗归·晋一》(第八卷),明刻本。
    ③林庚《中国文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6页。
    ①张爱波《西晋士风与诗歌——以二十四友研究为中心》,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168页。
    ②胡国瑞《魏晋文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62页。
    ①[清]赵翼《陔余从考》,中华书1963年版,第483页。案,上述所引赵翼之观点并不完全准确,西晋诗人孙楚并没有悼亡诗歌被《文选》所收录,其被《文选》收录的诗歌是一首五言诗,被归入祖饯类,即《征西官属送于陟阳候作诗》。但是孙楚确实创作有悼念亡妻的诗歌。据《世说新语·文学篇》载:“孙了荆除妇服,作诗以示王武子。王曰:‘未知文生十情,情生于文!览之凄然,增伉俪之重。’”刘孝标注引其诗云:“时迈不停,日月电流。神爽登遐,忽已一周。礼制有叙,告除灵丘。临祠感痛,中心若抽。”孙楚该诗歌是悼念亡妻胡毋氏的,《文选》并未收录,故赵翼云孙楚有悼亡诗载入《文选》是不确切的。
    ②王立《中国文学主题学——悼祭文学与连忡文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39页。
    ①前揭《采菽堂古诗选》卷五,第339贝。
    ②龙沐勋编选、卓清芬注说《唐宋名家词选》,台北里仁书局2007年版,第337页。
    ③[晋]陶渊明、[南朝宋]谢灵运著,曹明纲标点《陶渊明全集附灵运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
    ④[清]王夫之著,傅云龙、吴可主编《船山遗书》,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452页。
    ①《宋书》卷四一《后妃传》,第1285页。
    ②《南史》卷四七《崔祖思传附崔元祖传》,第1172页。
    ③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10页。
    ①前揭《元白诗笺证稿》,第103页
    ①[宋]苏轼撰、五水照选注《苏轼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57页。
    ②[日]村上哲见著、杨铁婴译《唐五代北宋词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7页。
    ③”前揭《唐宋名家词选》,第337页。
    ④明旭《悼亡诗史》,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版,第234页。
    ①林庚《中国文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6页。
    ②[南朝梁]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26页。
    ③前揭《诗品注》,第28页。
    ①前揭《诗品注》,第18页。
    ②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 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57页。
    ③前揭《诗品注》,第22页。
    ①前揭《陶渊明全集附谢灵运集》,第105页。
    ②《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7页。
    ③[明]宋濂撰、罗月霞主编《宋濂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页。
    ④前揭《诗品注》,第26页。
    ⑤前揭《诗品诗》,第2页。
    ①李泽厚《美的历程》,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90页。
    ②《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传》,第597—598页。
    ③前揭《采版堂古诗选》卷一七,第197页。
    ①[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981年版,第309页。
    ②《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4页。
    ③前揭《诗品注》,第22页。
    ④[清]刘熙载《艺概》卷二《诗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3页。
    ⑤前揭《采菽堂古诗选》卷七,第189页。
    ⑥[南朝梁]萧绎撰、许逸民校笺《金楼子校笺》,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966页。
    ⑦[清]毛先舒《诗辩坻》卷二(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1页
    ⑧[清]黄了云《野鸿诗的》(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第848页。)
    ①前揭《采菽堂古诗选》卷一一,第332页。
    ②前揭《中国中古文学史 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第155页。
    ①《晋书》卷三六《张华传》,第1068页。
    ②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9页。
    ③[宋]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一(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11页。)
    ④[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四(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消诗知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064页。)
    ⑤[明]王昌会《诗话类编》,见《中国诗话珍本丛书》第五册一第八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①[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79页。
    ①前揭《诗品注》,第2页。
    ②前揭《采菽堂古诗选》卷一一,第341页。
    ①[明]许学夷《诗源辩体》,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2页。
    ②前揭《采菽堂古诗选》卷一○,第293页。
    ③[清]贺贻孙《诗筏》,(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53页。)
    ④[清]王夫之评选、张国星校点《古诗评选》卷四,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182页。
    ⑤前揭《野鸿诗的》,第861页。
    ⑥《文心雕龙·指瑕篇》,前揭《文心雕龙注释》,第444页。
    ⑦前揭《古诗评选》卷四,第184页。
    ⑧[清]沈德潜《古诗源》,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38页。
    ⑨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00页。
    ①该表格转引自廖国栋《试探潘岳<闲居赋>的内心世界》,载于《第三届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三辑,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版,第126页。
    ②《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2页。
    ①前揭《采版堂古诗选》卷一一,第337页。
    ②林文月《潘岳陆机诗中的‘南方’意识》,《台大中文学报》,1992年第5期,第97页
    ①前揭《采菽堂古诗选》卷一一,第338页。
    ②前揭《采菽堂古诗选》卷一一,第338页。
    ③[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74页。
    ④《文选·西征赋》,前揭《文选》李善注,第146页。
    ①西晋作家的诗歌中频频涉及“南方”意象的除了潘岳的作品·外,陆机的诗文中也经常出现。比如他的诗名“南望泣玄诸,北迈涉长林”(《赴太子洗马时作诗》)、“永叹遵北渚,遗思结南津”(《赴洛道中作诗》)等,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潘岳与陆机诗文中的“南方”意象还是有所区别的。二人在诗文中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悄时,他们运用的“南方”意象其所指向是致的,均是指对故乡的思念,而陆机诗文中的“南方”意象还凝聚r地域文化的因子,他诗文中的“南方”还往往是与他求仕的北方相对立而出现的,这是与他的身世背景及入洛心态密切相关的。这种地域文化影响作家意象选择的现象在其他作家诗歌中也有出现,比如潘岳、束晳等,详参林文月《潘岳陆机诗中的‘南方’,意识》,《台大中文学报》,1992年第5期,第116—118页 。
    ②前揭《史史》第14辑,第248页。
    ③前揭《采菽堂古诗选》卷一一,第332页。
    ④俞士玲《西晋文选考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页。
    ①前揭《对床夜语》卷一,第411页。
    ②[清]潘德舆《养·斋诗话》卷四(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064页。)
    ③《晋书》卷四《惠帝纪》,第95页。
    ④[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吕延济等注《六臣注文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66页。
    ①《世说新语·赏誉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489页。
    ②《晋书》卷五九《成都王颖传》,第1615页。
    ③《晋书》卷四《惠帝纪》,第95页。
    ④《文选·金谷集作诗》,前揭《文选》李湃汁,第293页。
    ⑤[北魏]郦道元著、王先谦校《水经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85页。
    ⑥《晋书》卷六二《刘琨传》,第1679页。
    ⑦前揭《义门读书记》,第904页。
    ①《文心雕龙·明诗篇》,前揭《文心雕龙注释》,第67贝。
    ②[南朗梁]萧绎撰、许逸民校笺《金楼子校笺》,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966页。
    ③[清]毛先舒《计辩坻》卷二(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1页。)
    ④[清]黄子云《野鸿诗的》(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第848页。)
    ①前揭《采菽堂古诗选》卷一一,第332页。
    ②前揭《采菽堂古诗选》卷一一,第340页。
    ③刘昆庸《潘才如江,缘情绮靡——钟嵘论潘岳》,《中国韵文学刊》1998年第1期,第12页。
    ①《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2页。
    ②前揭《采菽堂古诗选》卷一一,第337页。
    ③[元]陈绎曾《诗谱》(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29页。)
    ④前揭《采菽堂古诗选》卷一一,第332页。
    ①《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论》,第1778页。
    ②[明]许学夷著、杜维沫点校《诗源辩体》,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90页。
    ③《文选·序》,前揭《文选》李善注,第1页。
    ④《文心雕龙·明诗篇》,前揭《文心雕龙注释》,第49页。
    ⑤《晋书》卷三六《张华传》,第1068页
    ⑥《晋书》卷五四《陆机传》,第1480页。
    ⑦《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7页。
    ⑧《晋书》卷九二《文苑传·左思传》,第2376页。
    ⑨《文心雕龙·时序篇》,前揭《文心雕龙汁释》,第478页。
    ⑩《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论》,第1778页。
    ①《世说新语·文学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252—253页
    ②《世说新语·文学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261页。
    ③前揭《潘才如江,缘情绮靡——钟嵘论潘岳》,第12页。
    ④前揭《采菽堂古诗选》卷一一,第338页。
    ①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68页。
    ②前揭《采菽堂古诗选》卷一一,第337页。
    ③前揭《采菽堂古诗选》卷一一,第338页。
    ④《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3页。
    ⑤前揭《采菽堂古诗选》卷一一,第337页。
    [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1页。
    ①瞿蜕园《汉魏六朝赋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70页。
    ②周勋初《赋体评议》,载于《周勋初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52页。
    ③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525页。
    ④霍松林主编《辞赋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551页。
    ①《晋书》卷四丘《刘毅传》,第1274页。
    ①[日]稻畑耕一郎《赋的小品化初探》(下),陈植锷译,《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3期,第34页。
    ②《后汉书》卷五九《张衡传》,第1898-1914页。
    ①《文心雕龙·诠赋篇》,前揭《文心雕龙注释》,第81页。
    ②徐公持编著《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2页。
    ①《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传》,第597—598页。
    ②马积高《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50页。
    ③《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2页。
    ①俞纪东《汉唐赋浅说》,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第198页。
    ②《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4页。
    ①王瑶《论希企隐逸之风》,见氏著《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5-206页。
    ②钱穆《读<文选>》,收入《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三,安徽敦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页。
    ①前揭《魏晋文学史》,第8页。
    ②骆洪凯《文选学》,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06页。
    ③[唐]欧阳询等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392页。
    ①[南朝梁]萧统编、[店]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25页。
    ②[唐]徐坚等著《初学记》,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66页。
    ③[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407页。
    ④陈淑美《潘岳及其诗文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版,第189页。
    ①《文选·射雉赋》,前揭《义选》李善注,第139页。
    ②《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0-1502页。
    ③《文选·藉田赋》,前揭李善注引臧荣绪《晋书》,第115页。
    ④《文选·藉田赋》,前揭李善注引臧荣绪《晋书》,第115页。
    ⑤[清]孙志祖辑《文选考异》,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14页。
    ⑥《晋书》卷三《武帝纪》,第56页。
    ⑦《文选·秋兴赋》,前揭《文选》李善注,第192页。
    ①《文选·寡妇赋》,前揭李善注引贾弼山《山公表》注,第233页。
    ②《文选·寡妇赋》,前揭《文选》李善注,第233页。
    ③《晋书》卷四《惠帝纪》,第90页。
    ④《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3—1504页。
    ⑤《文选·西征赋》,前揭李善注引王隐《晋书》,第147页。
    ①《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3—1504页。
    ②《文选·西征赋》,前揭《文选》李善注,第146页。
    ③前揭《太平御览》卷五九九文部一五“品质文章”条,第2697页。
    ④《世说新语·文学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261页。
    ①《文选·序》,前揭《文选》李善注,第2页。
    ①《文心雕龙·丽辞篇》,前揭《文心雕龙注释》,第384页。
    ①《文心雕龙·丽辞篇》,前揭《文心雕龙注释》,第384页。
    ②[明]王世贞著,陆洁栋、周明初批注《艺苑卮言》卷三,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①[元]祝尧《古赋辩体》,四库全书本。
    ②《文心雕龙·事类篇》,前揭《文心雕龙注释》,第411页。
    ③《南齐书》卷五二《文学传论》,第907页。
    ④洪顺隆《辞赋论丛》,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版,第271页。
    ⑤《文心雕龙·事类篇》,前揭《文心雕龙注释》,第411页。
    ⑥[南朝梁]刘勰著、刘水济校释《文心雕龙校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46页。
    ①此处的“借间化词”是引用洪顺隆先生的提法,洪先生对此有细致的论述,具休参见氏著《辞赋论丛》,台北文版社2000年版,第278—279页。
    ①前揭《辞赋论丛》,第282—283页。
    ②庄周著、[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庄子注疏》,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28页。
    ①[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4—365页。
    ②[汉]刘向集录、缪文远校注《战国策新校注》(修订本),巴蜀书社1987年版,第173页。
    ①前揭《辞赋论丛》,第293页。
    ②前揭《辞赋论丛》,第293—294页。
    ①《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7页。
    ②[唐]虞世南撰、[清]孔广陶校注《北堂书钞》,中国书店1989年版,第391页。
    [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682页。
    ①[明]张溥撰、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潘黄门集题辞》,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61页。
    ②骆鸿凯《文选学·》引,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88页。
    ③钱基博《中国文学史》(上),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第131页。
    ④[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28页。
    ⑤《晋书》卷五五《夏侯湛传》,第1491页。
    ①徐公持编著《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3页。
    ②前揭《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潘黄门集题辞》,第161页。
    ③[清]孙梅著、李金松校点《四六从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68页。
    ④《文心雕龙·指瑕篇》,前揭《文心雕龙注释》,第444页。
    ⑤《文心雕龙·体性篇》,前揭《文心雕龙注释》,第309页。
    ⑥《文心雕龙·才略篇》,前揭《文心雕龙注释》,第504页。
    ①《文心雕龙·哀吊篇》,前揭《文心雕龙注释》,第138页。
    ②《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25页。
    ③《文心雕龙·哀吊篇》,前揭《文心雕龙注释》,第138贝。
    ①萧水生《论潘岳的哀诛文字》,《重庆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第50贝。
    ②王增文《潘岳和他的诗赋哀诔》,载于《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第17页。
    ③[南朝梁]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贝。
    ①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4—208页。
    ①前揭《魏晋文学史》,第333页。
    ②[宋]朱熹集传《诗集传》,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第3—9页。
    ①《文心雕龙·沫碑篇》,前揭《文心雕龙注释》,第127页。
    ②[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19—820页。
    ③《汉书》卷五《景帝纪》,第145页。
    ④[唐]杜佑撰《通典》,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53页。
    ⑤俞士玲《西晋文选考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48-349页。
    ①林纾《春觉斋论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55页
    ①刘师培《中古文学论著一种》,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54页。、
    ②《文心雕龙·才略篇》,前揭《文心雕龙注释》,第504页。
    ①《晋书》卷五五《夏侯湛传》,第1491页。
    ①前揭《汉魏六朝百家集题辞注·潘黄门集题辞》,第161页。
    ②《世说新语·文学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269页。
    ③《世说新语·文学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261页。
    ④张国星《潘岳其人其文》,载于《文学遗产》1984年第4期,第38页。
    ⑤[清]李兆洛选辑、谭献评点《骈体文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581页。
    ①《史记》卷一○九《李广传》,第2878页。
    ②前揭《中古文学论著三种》,第161页。
    ③《文心雕龙·练字篇》,前揭《文心雕龙注释》,第420—421页。
    ①《世说新语·文学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252-253页。此事亦载于《晋书·乐广传》,其内容大至相同。
    ②《文心雕龙·指瑕篇》,前揭《文心雕龙注释》,第444页。
    ③[清]王夫之评选、张国星校点《古诗评选》卷四,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182页。
    ④[清]沈德潜《古诗源》,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38页。
    ⑤《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引孙盛《晋阳秋》,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252页。
    ⑥《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引傅亮《续文章志》,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261页。
    ①《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2页。
    ②前揭《骈体文钞》,第582页。
    ③《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论文章有主观客观之别》,见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 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44贝。
    ①前揭《骈体文钞》,第580页。
    ②孙德谦《六朝丽指》,《孙隘堪所著书》本,民国十六年元和孙氏四益宦刊本。
    ①前揭《中古文学论著三种》,第159页。
    ②前揭《中古文学论著三种》,第162页。
    ③《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7页。
    ④前揭《北堂书钞》卷一百二艺文部“诔”条,第391页。
    ⑤《文心雕龙·诔碑篇》,前揭《文心雕龙注释》,第127页。
    ⑥前揭《周礼注疏》,第819-820页。
    ①[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54页。
    ②《三国志》卷三《魏书·明帝纪》,第97页。
    ③[晋]张湛注、杨伯峻撰《列子集释·杨朱篇》,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22页。
    ④《世说新语·伤逝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635页、第639页。
    ⑤《世说新语·任诞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733贝。
    ⑥[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吕济等注《六臣注文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67页。
    ①前揭《六臣注文选》,第312贝。
    ②黄金明《汉魏晋南北朝诔碑文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2页。
    ①《晋书》卷三《武帝纪》,第73页。
    ①《晋书》卷四○《贾充传》,第1170页。
    ②《晋书》卷三一《后妃传·景献羊皇后传》,第949—950页。
    ①《晋书》卷三一《后妃传·文明王皇后传》,第950-951页。
    ②[汉]许慎著、[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1页。
    ③前揭《文体明辨序说》,第153页。
    ④前揭《文体明辨序说》,第153页。
    ①《文心雕龙·农吊篇》,前揭《文心雕龙注释》,第138页。
    ①前揣《骈体文钞》,第92页。
    ②前揭《中古文学论著三种》,第154页。
    ③《世说新语·容止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609页。
    ①《文心雕龙·哀吊篇》,前揭《文心雕龙注释》,第138页。
    ②《文心雕龙·哀吊篇》,前揭《文心雕龙注释》,第138页。
    ③《文心雕龙·哀吊篇》,前揭《文心雕龙注释》,第138页。
    ④前揭《说文解字注》,第101页。
    ⑤[东汉]刘熙撰、[清]王先谦疏证《释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13页。
    ⑥沂揭《说文解字注》,第101页。
    ⑦[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99
    ⑧前揭《礼记正义》,第1299页。
    ①前揭《文体明辨序说》,第154页。
    ②《文心雕龙·诔碑篇》,前揭《文心雕龙注释》,第127—128页。
    ①《文心雕龙·诔碑篇》,前揭《文心雕龙注释》,第128页。
    ②《文心雕龙·诔碑篇》,前揭《文心雕龙注释》,第128页。
    ③前揭《春觉斋论文》,第55页。
    ④《晋书》卷五五《夏侯湛传》,第1499页。
    ①前揭《中古文学论著三种》,第156页。
    ①前揭《中古文学论著三种》,第155页。
    ②前揭《中古文学论著三种》,第156页。
    ①《文心雕龙·才略篇》,前揭《文心雕龙注释》,第504页。
    ②《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引孙绰语,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269页。
    ③《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引傅亮《续文章志》,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261页。
    ④高步瀛选注、陈新点校《魏晋文举要》,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5页。
    ①前揭《中古文学论著三种·》,第156页。
    ①[晋]张湛注、杨伯峻撰《列子集释·杨朱篇》,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22页。
    ②[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918页。
    ①《世说新语·容止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609页。
    ②《世说新语·容止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611页。
    ③《世说新语·容止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613页。
    ④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95页。
    ①《世说新语·识鉴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393页。
    ②《世说新语·任诞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738页。
    ③《世说新语·容止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608页。一说因为容貌丑陋被嘲笑的是张载,详见下文所引。刘孝标注引《语林》曰:“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张孟阳至丑,每行,小儿以瓦石投之,亦满车。”二说不同。程炎震云:“《晋书·潘岳传》作张载,盖用《语林》。”未知何者为是。
    ①[晋]葛洪撰、杨明照校笺《抱朴子外篇校笺》,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548页。
    ②《世说新语·容止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608页。
    ③《世说新语·容止篇》“卫玠从豫章至下都”条注引《卫玠别传》曰:“玠在群伍之中,寔有异人之望。龆龀时,乘白羊车于洛阳市上,咸曰:‘谁家璧人?’于是家门州党号为‘璧人’。”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613页。
    ①宗白华《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见氏著《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2页。
    ②[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86页。
    ③[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48页。
    ④《世说新语·容止篇》注引《潘岳别传》,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608页。
    ⑤《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7页。
    以“八斗才”指代曹植肇始于谢灵运,见[宋]元名氏《释常谈》,载于[明]陶宗仪等编《说郛三种》卷六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012页。
    ①[明]张溥撰、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题辞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61页。
    ②[明]胡应麟撰《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43页。
    ③[明]许学夷著、杜维沫点校《诗源辩体》,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93页。
    ④[清]沈德潜《古诗源》,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62页。
    ⑤[清]黄了云《野鸿诗的》(见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861页。)
    ⑥[清]乔亿《剑溪说诗》卷上(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078页。)
    ⑦[清]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32页。
    ⑧[清]陈仅《竹林答问》(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224页。)
    ⑨前揭《诗薮·外编》卷二,第147页。
    ⑩[明]王世贞著,陆洁栋、周明初批注《艺苑卮言》卷三,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40贝。
    11[清]何焯著、崔高维点校《义门读书记》,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15页。
    ①[清]汤球辑《九家旧晋书辑本》,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1页。
    ②李修建《风尚——魏晋名士的生活美学》,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81贝。
    ③[北周]庾信著、[清]吴兆宜笺注《庾府集笺注》,四库全书本,第106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
    ④[北周]庾信著、[清]倪璠注释、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4页。
    ①《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2—1503页。
    ②[亚]崔豹撰、王根林校点《古今注》,收入《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39页。
    ①[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卷上(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9-40页。)
    ②[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二一《汉横吹曲一》解题引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61页。
    ③前揭《乐府诗集》,第260页。
    ①《梁书》卷四《简文帝纪》,第109页。
    ②《梁书》卷五《元帝纪》,第135页。
    ③《梁书》卷三四《文学传·陆瑜传》,第464页。
    ①刘怀荣、宋亚莉《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58—278页。
    ①《世说新语·容止篇》,前渴《世说新语笺疏》,第608页。
    ②[南朝梁]萧绎撰、许逸民校笺《金楼了校笺》,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966页。
    ③《梁书》卷四九《庾肩吾传》,第690页。
    ④《世说新语·容止篇》,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609页。
    ①[南朝陈]徐陵编,[清]吴兆宜注、程琰删补,穆克宏点校《玉台新咏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81页。
    ②[宋]郑樵撰、王树民点校《通志二十略》,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893页。
    ③[元]马瑞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50页。
    ①[清]徐釚撰、唐圭璋校注《词苑丛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0-21页。
    ②王运熙《略谈乐府诗的曲名本事与思想内容的关系》,载于氏著《乐府诗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349—362页。
    ①[德]W·伊瑟尔著、金惠敏等译《阅读行为》,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24页。
    ②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2页。
    ③[南朝梁]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38页。
    ④[清]刘熙载《艺概》卷二《诗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4页。
    ①前揭《诗品注》“晋记室左思诗”条谢灵运评论左思语,第28页。
    ②前揭《诗品注》,第26页。
    ③刘昆庸《潘才如江,缘情绮靡——钟嵘论潘岳》,《中国韵文学刊》1998年第1期,第12页
    ④俞纪东《汉唐赋浅说》,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第198页。
    ①[清]何焯著、崔高维点校《义门读书记》,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71页。
    ①[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考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25页。
    ②[清]李兆洛选辑、谭献评点《骈体文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588页。
    ①[清]王先谦编《骈文类纂》,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51页。
    ①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 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49-156页。
    ②《南齐书》卷五二《文学传论》,第908页。
    ①前揭《诗品注》,第26页
    ①[明]李贽著、张建业译注《焚书 续焚书》,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59页。
    ①徐公持编著《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27页。
    ①西晋诗人左思写有《白发赋》,以白发比喻“世之途”,文中虽然感叹时光流逝,但寄托和讽刺之意甚是明显
    ①[明]张溥撰、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61页。
    ①《梁书》卷四九《庾肩吾传》,第690页。
    ②《南齐书》卷五二《文学传论》,第908页。
    ③前揭《诗品注》,第38页。
    ④[明]王世贞著,陆洁栋、周明初批注《艺苑厄言》卷三,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页。
    ⑤[元]方回《文选颜鲍谢诗评》,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33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13页。
    ⑥前揭《文选颜鲍谢诗评》,第622页。
    ⑦[清]毛先舒《诗辩坻》卷二(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1页。)
    ⑧[清]陈仅《竹林答问》(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消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227-2229页。)
    ⑨[宋]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一(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11页。)
    ①[明]杨慎《升庵诗话》卷二(丁福保辑《现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56页。)
    ②[明]崔佑《归田诗话》卷上(丁福保辑《现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45页。)
    ①《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7页。
    ②转引自[南朝宋]鲍照著、钱仲联增补集说校《鲍参军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①高光复《汉魏六朝四十家赋述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58页。
    ②[清]平步青《霞外攗屑》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47—448页。
    ③[晋]葛洪撰、杨明照校笺《抱朴子外篇校笺》,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75页。
    ①前揭《诗品注》,第1页。
    ②前揭《诗品注》,第20页。
    ③前揭《诗品注》,第5页。
    ④前揭《诗品注》,第28页。
    ⑤[清]容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736—2737页。
    ⑥前揭《诗品注》,第26页。
    ⑦[南朝梁]江淹撰、[明]胡之骥注《江文通集汇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6页。
    ①[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9页。
    ②[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文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59页。
    ③林庚《中国文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0页。
    ④《文心雕龙·乐府篇》,前揭《文心雕龙注释》,第65页。
    ⑤《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第1779页。
    ⑥《文心雕龙·声律篇》,前揭《文心雕龙注释》,第365页。
    ①陈寅恪《四声三问》,载于氏著《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68页。
    ②《南史》卷五七《沈约传》,第1714页。
    ③《南史》卷五○《庾肩吾传》,第1247页。
    ④[唐]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3页。
    ①《南史》卷四八《陆厥传》,第1195页。
    ②[日]弘法大师撰,王利器校注《文镜秘府论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3页。
    ③《隋书》卷三五《经籍志·化部总论》,第1090页。
    ④[明]谢榛《四溟诗话》卷四(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08页。)
    ⑤前揭《四溟诗话》卷一,第1151页。
    ⑥前揭《竹林答问》,第2227—2229页。
    ①《文心雕龙·明诗篇》,前揭《文心雕龙注释》,第49页。
    ②姜剑云《太康文学研究》,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98页。
    ③前揭《诗品注》,第20-37页。
    ④《文选》卷七《藉田赋》“潘安仁”条注引臧荣绪《晋书》语,第115页。
    ①《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引,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261页。
    ②《宋书》卷七三《颇延之传》,第1904页。
    ③《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7—1525页。
    ④《周书》卷四一《王褒庾信传》,第742页。
    ⑤《隋书》卷三五《经籍志·集部总论》,第1090页。
    ⑥前揭《诗辩坻》卷二,第43页。
    ⑦[清]鲁九皋《诗学源流考》(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354页
    ⑧前揭《四溟诗话》卷四,第1206页。
    ⑨前揭《艺苑卮言》卷二,第28页。
    ①前揭《对床夜语》卷一,第411页。
    ②[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3页。
    ③[清]叶矫然《龙性堂诗话》初集(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956页。)
    ④前揭《潘才如江,缘情绮靡——钟嵘论潘岳》,第12页。
    ⑤[清]王寿昌《小清华园诗谈》卷下(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900页。)
    ⑥[清]陈祚明评选、李余松点校《采蔋堂古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38页。
    ①[明]许学夷《诗源辩休》卷五,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92页。
    ②[清]宋征壁《抱真堂诗话》(郭绍虞编选,富寿菽校点《消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24页。)
    ③前揭《四暝诗话》卷二,第1157页。
    ④[宋]吴聿《观林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7-128页。)
    ⑤前揭《抱真堂诗话》,第119贝。
    ⑥《文心雕龙·诠赋篇》,前揭《文心雕龙注释》第81页。
    ⑦《文心雕龙·才略篇》,前揭《文心雕龙注释》第504页。
    ⑧《文心雕龙·指瑕篇》,前揭《文心雕龙注释》第444页。
    ⑨《文心雕龙·程器篇》,前揭《文心雕龙注释》第525页。
    ①《文心雕龙·诔碑篇》,前揭《文心雕龙注释》第127页。
    ②《文心雕龙·哀吊篇》,前揭《文心雕龙注释》第138页。
    ③《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7—1525页。
    ④前揭《北堂书钞》卷一百二艺文部“诔”条,第391页。
    ⑤前揭《骈体文钞》,第581页。
    ⑥前揭《骈体文钞》,第93页。
    ⑦前揭《骈体文钞》,第93页。
    ⑧前揭《骈体文钞》,第585页。
    ⑨前揭《骈体文钞》,第580页。
    ⑩前揭《骈体文钞》,第582页。
    11前揭《骈体文钞》,第587页。
    12《太平御览》卷五九九文部“品质文章”条引《抱朴子》,第2697页。
    ①《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引,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261页、269页、252页。
    ②《三国志》卷二一《魏书·卫顗传》注引,第613页。
    ③[南朝梁]萧绎撰、许逸民校笺《鑫楼子校笺》,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966页。
    ④王玫《建安文学接受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40页。
    ⑤[日]弘法大帅撰,王利器校注《文镜秘府论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54页。
    ⑥前揭《对床夜语》卷一,第411页。
    ⑦前揭《诗辩坻》卷二,第31页。
    ⑧前揭《剑溪说诗》又编,第1131页。
    ⑨前揭《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一,第340页。
    ⑩[清]黄了云《野鸿诗的》(见王大之等撰《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861页。)
    11《文心雕龙·明诗篇》,前揭《文心雕友注释》,第49页。
    12[唐]杜佑撰《通典》,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1页。
    ①[清]吴乔《围炉诗话》卷一(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92页。)
    ②[元]杨载《诗法家数》([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35页。)
    ③[清]李调元《雨村诗话》卷上(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523页。)
    ④《世说新语·文学篇》“简文称许掾”条注引檀道鸾《续晋阳秋》,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262页。
    ①前揭《通典》卷一六《选举·杂议论》,第182页。
    ①[唐]殷璠著、王克注注《河岳英灵集注》,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12页。
    ②[清]刘熙载《艺概》卷二《诗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4页。
    ③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56页。
    ④前揭《建安文学接受史论》,第242—243页。
    ①[清]朱庭珍《莜园诗话》卷一(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3282329页。)
    ②童庆炳主编《新编文学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76页。
    ③[德]姚斯、[美]霍拉勃著,周宁、余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页。
    ①前揭《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第27页。
    ①《晋书》卷四六《李重传》,第1311页。
    ①傅璇琮《潘岳系年考证》,载于《文史》第14辑,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37页。
    ②王瑶《潘陆与西晋文士》,见氏著《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8-249页。
    徐公持编著《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5页。
    ①有关曹操尚俭问题,除了汉末社会背景的客观因素外,还有其它原因。陈寅恪先生认为曹操的崇尚与政策是由他的阶级出身决定的,曹操出身寒族,且与阉宦有关,在文化方面与尚奢侈的儒学豪族不同,这种出身和文化传统决定了其崇尚节俭的政策:除此之外,曹操厉行竹俭,更为重要的是要催破豪族的奢侈之风。详参万绳楠先生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第一篇《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的相关论述,黄山书社1987年版,第1—31页。王永平先生认为曹操提倡节俭还与曹氏“轻易”、“自然”为特点的家风相关,他认为曹操及其家族之儒家化,拉开了他与一般阉宦或寒微人士的距离,具有了士人的气质:然其“化”而未深,因而不像儒学世族子弟那样恪守礼法,从而使得自己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社会改革成为可能。详参王永平《汉晋间社会阶层升降与历史变迁》第七章《曹操倡俭与汉魏之际社会风尚的变化》的相关论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44—148页。
    ①《晋书》卷三《武帝纪》,第61-81页。
    ②《晋书》卷四○《杨骏传》,第1177页。
    ①[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882—883页。
    ②前揭《魏晋文学史》,第252贝。
    ①王瑶《论希企隐逸之风》,前揭氏著《中古文学史论》,第205页。
    ②前揭《魏晋文学史》,第240页。
    ①《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引,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261页、269页、252页。
    ②《三国志》卷二一《魏书·卫顗传》注引,第613页。
    ③[南朝梁]萧绎撰、许逸民校笺《金楼子校笺》,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966页。
    ④何诗海《汉魏六朝文体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1页。
    ⑤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62页。
    ⑥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载于氏著《天光云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
    ⑦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①姜剑云《太康文学研究》,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98页。
    ①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注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92页。
    ②《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第1507页。
    ③[唐]虞世南撰、[清]孔广陶校注《北堂书钞》,中国书店1989年版,第391页。
    ①[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9页。
    ②前揭《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第56页。
    ③《南齐书》卷五二《文学传论》,第908页。
    ④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 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49-156页。
    ⑤《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引《晋阳秋》,前揭《世说新语笺疏》,第252页。
    ⑥《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论》,第1778页。
    ⑦《南齐书》卷五二《文学传论》,第908页。
    ⑧前揭《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第54页。
    《毛诗正义》,[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周易正义》,[三国魏]王弼注、[唐]孔颖达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春秋公羊传注疏》,[汉]公羊寿传、[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说文解字注》,[汉]许慎著、[清]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释名》,[东汉]刘熙撰、[清]王先谦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广韵》,[宋]陈彭年等著、周祖谟校,中华书局1960年
    《史记》,[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75年
    《汉书》,[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62年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中华书局1965年
    《三国志》,[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
    《晋书》,[唐]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
    《宋书》,[南朝梁]沈约撰,中华书局1974年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撰,中华书局1972年
    《梁书》,[唐]姚思廉撰,中华书局1973年
    《陈书》,[唐]姚思廉撰,中华书局1972年
    《魏书》,[北齐]魏收撰,中华书局1984年
    《北齐书》,[唐]李百药撰,中华书局1972年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撰,中华书局1971年
    《隋书》,[唐]魏征等撰,中华书局1972年
    《南史》,[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1975年
    《北史》,[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1974年
    《补晋书艺文志》,[清]丁国钧撰(《二十五史补编》本),中华书局1955年
    《补晋书艺文志》,[清]文廷式撰(《二十五史补编》本),中华书局1955年
    《补晋书艺文志》,[清]秦荣光撰(《二十五史补编》本),中华书局1955年
    《九家旧晋书辑本》,[清]汤球辑、杨朝明校补,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九家旧晋书辑本》,[清]汤球辑,中华书局1985年
    《晋阳秋》,[晋]孙盛撰,中华书局1985年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等撰、[元]胡三省音注,中华书局1956年
    《读通鉴论》,[清]王夫之著、舒士彦点校,中华书局1975年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赵超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
    《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罗新、叶炜著,中华书局2005年
    《建康实录》,[唐]许嵩撰、张枕石校点,中华书局1986年
    《通典》,[唐]杜佑撰,中华书局1984年
    《文史通义校注》,[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中华书局1994年
    《通志二十略》,[宋]郑樵撰、王树民点校,中华书局1995年
    《文献通考》,[元]马瑞临撰,中华书局1996年
    《郡斋读书志校证》,[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廿二史札记校证》,[清]赵翼撰、王树民校证,中华书局2001年
    《陔余丛考》,[清]赵翼撰,中华书局1963年
    《廿二史考异》,[清]钱大昕著,方诗铭、周殿杰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十七史商榷》,[清]王鸣盛著、黄曙辉点校,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
    《水经注校证》,[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中华书局2007年
    《六朝事迹编类》,[宋]张敦颐撰,中华书局1985年
    《四库全书总目》,[清]容瑢等撰,中华书局1997年
    《直斋书录解题》,[宋]陈振孙撰,徐小蛮、顾美华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乐府古题要解》,[唐]吴兢撰,《津逮秘书》本,民国十一年(1922)上海博古斋据明汲古阁本影印
    《古今乐录》,[陈]释智匠撰,清嘉庆三年刻《汉魏遗书抄》本
    《乐府杂录》,[唐]段安节撰,中华书局《丛书集成初编本》
    《金楼子校笺》,[南朝梁]萧绎撰、许逸民校笺,中华书局2011年
    《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北齐]颜之推著、王利器集解,中华书局1993年
    《习学记言序目》,[宋]叶适撰,中华书局1977年
    《古今注》,[晋]崔豹撰、王根林校点,收入《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容斋随笔》,[宋]洪迈撰、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2005年
    《日知录校注》,[清]顾炎武著、陈垣校注,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
    《义门读书记》,[清]何焯著、崔高维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
    《封氏闻见记校注》,[唐]封演撰,赵贞信校注,中华书局2005年
    《太平御览》,[宋]李昉等撰,中华书局1960年
    《太平广记》,[宋]李昉等编,中华书局1961年
    《初学记》,[唐]徐坚等著,中华书局1962年
    《北堂书钞》,[隋]虞世南撰、[清]孔广陶校注,中国书店1987年
    《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撰、汪绍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新2版
    《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中华书局1994年
    《古今姓氏书辨证》,[宋]邓名世撰、王力平点校,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世说新语笺疏》,[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列子》,[战国]列御寇撰、[晋]张湛注,上海书店1992年
    《列子集释》,[战国]列御寇撰、[晋]张湛注、杨伯峻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
    《庄子集释》,庄周著、[清]郭庆藩辑,中华书局1982年
    《抱朴子外篇校笺》(上、下),[晋]葛洪撰、杨明照校笺,中华书局1991年、1997年
    《曹植集校注》,[魏]曹植著、赵幼文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曹子建诗注》,[魏]曹植著,黄节注、叶菊生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陆机集》,[晋]陆机撰、金声涛点校,中华书局1962年
    《潘黄门集校注》,[晋]潘岳撰、王增文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
    《潘岳集校注》,[晋]潘岳撰、董志广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江文通集汇注》,[南朝梁]江淹撰、[明]胡之骥注,中华书局1984年
    《陶渊明集笺注》,[晋]陶渊明撰、袁行霈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
    《谢灵运集校注》,[南朝宋]谢灵运著、顾绍柏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谢宣城集校注》,[南朝宋]谢朓著、曹融南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庾子山集注》,[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释、许逸民校点,中华书局1988年
    《文选》,[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六臣注文选》,[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吕延济等注,中华书局1987年
    《玉台新咏笺注》,[南朝陈]徐陵编、[清]吴兆宜注,中华书局1985年
    《文苑英华》,[宋]李昉等撰,中华书局1983年
    《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中华书局1979年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明]张溥撰、殷孟伦注,中华书局2007年
    《骈体文钞》,[清]李兆洛选辑,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
    《六朝文絮》,[清]许梿选编、黎经诰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严可均辑,中华书局1958年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严可均辑,商务印书馆1999年
    《全唐诗》,[清]彭定求等编,中华书局1979年
    《全唐文》,[清]董诰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中华书局1983年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丁福保辑,中华书局1959年
    《文心雕龙注》,[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文心雕龙注释》,[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文心雕龙校证》,[南朝梁]刘勰著、王利器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文心雕龙义证》,[南朝梁]刘勰著、詹锳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诗品注》,[南朝梁]钟嵘著、陈延杰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
    《诗品集注》,[南朝梁]钟嵘著、曹旭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钟嵘诗品笺证稿》,[南朝梁]钟嵘著、王叔岷笺证,中华书局2007年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小笺》,[金]元好问著、郭绍虞笺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艺苑卮言》,[明]王世贞著,陆洁栋、周明初批注,凤凰出版社2009年
    《艺苑卮言校注》,[明]王世贞著、罗仲鼎校注,齐鲁书社1992年
    《诗源辩体》,[明]许学夷著、杜维沬点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诗数》,[明]胡应麟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古诗源》,[清]沈德潜辑,中华书局1963年
    《艺概》,[清]刘熙载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采菽堂古诗选》,[清]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古诗评选》,[清]王夫之评选、张国星校点,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
    《四六丛话》,[清]孙梅撰、李金松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霞外攟屑》,[清]平步青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六朝选诗定论》,[清]吴淇撰,汪俊、黄进德点校,广陵书社2009年
    《古诗赏析》,[清]张玉谷著、许逸民评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历代诗话》,[清]何文焕辑,中华书局1981年
    《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辑,中华书局1983年
    《清诗话》,[清]王夫之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
    《清诗话续编》,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吕思勉读史札记》(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年《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年《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三联书店2001年《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三联书店2001年《元白诗笺证稿》,三联书店2001年《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万绳楠整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
    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三),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唐长孺文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华书局2007年第2版
    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卷),中华书局1996年《中古文学史料丛考》,中华书局2003年
    曹道衡、刘跃进:《南北朝文学编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曹道衡:《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汉魏六朝文学论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中古文学史论文集》,中华书局2002年新1版 《中古文史丛稿》,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
    王永平:《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中古士人迁移与文化交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孙吴政治与文化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六朝家族》,南京出版社2008年《东晋南朝家族文化史论丛》,广陵书社2010年《汉晋间社会阶层升降与历史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6年《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
    姜亮夫:《陆平原年谱》,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瞿蜕园:《汉魏六朝赋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宗自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王运熙、杨明:《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王运熙:《乐府诗述论》(增补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增补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逯钦立:《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全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乐府文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
    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韦凤娟撰:《潘岳评传》,收入《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
    [日]兴膳宏著、彭恩华译:《六朝文学论稿》,岳麓书社1986年
    吴文治:《中国文学史大事年表》,黄山书社1987年
    刘如霖:《汉晋学术编年》,中华书局1987年
    朱立元:《接受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童庆炳主编:《新编文学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日]清水凯夫著、韩基国译:《六朝文学论文集》,重庆出版社1989年
    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汪征鲁:《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
    胡大雷:《中古文学集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穆克宏:《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中华书局1997年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
    刘大杰:《魏晋思想论》,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王琳:《六朝辞赋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程章灿:《世族与六朝文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
    贺昌群:《魏晋清谈思想初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
    周勋初:《魏晋南北朝文学论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刘跃进、范子晔:《六朝作家年谱辑要》,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黄水云:《六朝骈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刘文忠:《中古文学与文论研究》,学苑出版社2000年
    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范子烨:《中古文人生活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
    孙立群:《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商务印书馆2003年
    宁稼雨:《魏晋风度——中古文人生活行为的文化意蕴》,东方出版社1992年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中国中古政治史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唐翼明:《魏晋清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卢盛江:《魏晋玄学与中国玄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
    [日]谷川道雄著、马彪译:《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中华书局2002年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田汉云:《六朝经学与玄学》,南京出版社2003年
    姜剑云:《太康文学研究》,中华书局2003年
    [日]佐藤利行著、周延良译:《西晋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王仲陵:《中国中古诗歌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版
    黄金明:《汉魏晋南北朝诔碑文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李磊:《六朝士风研究》,武汉出版社2005年
    韩晖:《(文选>编辑及作品系年考证》,群言出版社2005年
    叶枫宇:《西晋作家的人格与文风》,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万绳楠:《魏晋南北朝文化史》,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
    徐复观:《中国文学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中国艺术精神》,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蒙思明:《魏晋南北朝的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刘永济:《十四朝文学要略》,中华书局2007年
    [日]川胜义雄著,徐谷梵、李济沧译:《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余开亮:《六朝园林美学》,重庆出版社2007年
    王毅:《中国园林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袁济喜:《六朝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俞士玲:《西晋文学考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檀晶:《西晋太康诗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孙明君:《两晋士族文学研究》,中华书局2010年
    王志民主编:《学者论赋——龚克昌教授治赋五十周年纪念文集》,齐鲁书社2010年
    胡旭:《悼亡诗史》,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
    何诗海:《汉魏六朝文体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诗人潘岳及其作品校注》,叶日光,政大中文研究所1981年博士学位论文
    《潘岳陆机辞赋之比较研究》,殷念慈,成都大学1998年硕士学位论文
    《潘岳及其诗文研究》,陈淑美,文津出版社1999年硕士学位论文
    《潘岳研究》,王丽芬,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
    《论潘岳陆机赋》,张群,湖北大学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
    《潘陆风格比较》,范少琳,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潘岳人品及其诗赋研究》,朱瑛,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潘岳年谱补正及<文选)收录作品校勘》,代传宏,四川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潘岳哀诔文刍议》,潘润娇,华南师范大学2007硕士学位论文
    《生命的挽歌——潘岳哀挽文学研究》,杨倩,山东大学2008硕士学位论文
    《潘安仁年谱初稿》,郑文,《经世季刊》1942年第3期
    《晋潘岳生卒年考》,章泰笙,《中央图书馆馆刊复刊》1947年第1卷第4期
    《(晋潘岳生卒年考>书后》,陆侃如,《大公报图书周刊》1948年第62期
    《西晋诗人潘岳的生平及其创作》,李长之,《国文月刊》1948年第68期
    《潘岳年谱》,朱希祖,《中华文史论丛》1960年特刊
    《潘岳传》,松元幸男,《立命馆文学》1972年第3期
    《潘岳陆机》,兴膳宏,《中国诗文选》,1973年第10期
    《潘岳文学刍论》,凌迅,《东岳论丛》1983年第2期
    《潘岳的(秋兴赋>和(闲居赋)》,松元幸男,《学林》1983年第2期
    《潘岳其人其文》,张国星,《文学遗产》1984年第4期
    《关于(晋书·贾谧传)中的二十四友》,张国星,《文史》1986年第27辑
    《潘岳系年考证》,傅璇琮,《文史》1987年第14辑
    《对西晋诗人潘岳的重新评价》,高国藩,《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策勋于鸿胤,底绩于流制——刘勰论潘、陆赋》,穆克宏,《中国文学研究》1988年第3期
    《潘岳的妻子》,林文月,《中外文学》1988年第10期
    《试论潘岳的人格与文格》,邵唯一,《宁夏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第4期
    《人格与诗品:潘岳辩》,尚定,《古典文学知识》1989年第6期
    《西晋二十四友》,师飙,《古典文学知识》1988年第5期
    《论潘岳的理想人格与现实行为的矛盾构成:兼论西晋文人的心理特点》,蒋方,《湖北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潘岳哀辞试论》,潘新国,《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竹林七贤与二十四友》,沈玉成,《辽宁大学学报》1990年第6期
    《潘岳赋论》,王琳,《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5期
    《陆海潘江评》,肖永生,《重庆师专学报》1994年第3期
    《潘岳隐逸思想初探》,胡旭,《郑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
    《从“三曹七子”到“二十四友”,试论魏晋文人集团与文学精神的演变》,李中华,《武汉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潘岳行迹考》,毕富春,《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1期
    《论潘岳抒情赋的艺术特色》,萧立生,《湖南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论潘陆诗风》,丁放、蒋梅梅,《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潘岳:在超脱与沉沦之间》,柏松,《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潘岳若干问题研究》,胡旭,《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试论潘岳批评的视角转换》,涧清,《宁德师专学报》1997年第2期
    《潘才如江,缘情绮靡——钟嵘论潘岳》,刘昆庸,《中国韵文学刊》1998年第1期
    《从潘岳、陶渊明的诗文看他们的隐逸思想》,王丽芬,《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潘岳早期任职及徙官考辨》,徐公持,《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
    《潘岳三考》,胡旭、王海兵,《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论潘岳的人生道路和人格精神》,姜剑云《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潘岳家世婚姻考订》,王丽芬,《闽江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论潘岳和他的诗赋哀诔》,王增文,《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现代潘岳研究综述》,李朝阳,《贵州文史丛刊》2005年第3期
    《西晋文人潘岳历史评价之差异及其原因》,王丽芬,《福建论坛》2006年专刊
    《潘岳人品论》,潘啸龙、朱瑛,《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潘岳与“文人无行”》, 萧立生,《湖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晋初党争与潘岳的早年栖迟》,王晓东,《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10期
    《钟嵘<诗品)晋黄门郎潘岳条疏证》,李黎,《兰州学刊》2008年第1期
    《中古悼亡诗论》,胡大雷,《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潘岳悼亡诗初探》,萧立生、周小喜,《湖南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