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行政化到多元化:慈善组织运作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郭美美事件”之后,慈善组织运作问题倍受社会关注,慈善组织运作问题已经影响了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慈善组织运作是慈善组织在特定条件下的实际运行活动和方式,包括组织结构设置、活动如何开展,是公众了解慈善组织的重要途径。文章以H慈善会作为个案,通过对其1999年成立以来的组织运作的研究,探讨慈善组织结构和组织运作变迁。研究认为慈善组织运作呈现出行政化到多元化的转变;慈善组织运作受制于制度环境,而非技术环境。
     论文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章介绍研究缘起和选题意义、文献回顾、核心概念与理论视角、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介绍慈善组织成立初的制度安排。制度安排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正规制度安排主要指具体的法律法规,非正规制度安排包括文化、意识形态方面。当前慈善组织面对的制度安排是政府主导的制度环境,慈善组织实施的救助是政府职能的延伸;
     第三章分析制度环境对慈善组织结构与组织运作影响。慈善组织对行政合法性的获得要强于其它合法性的获得,政府的认可是慈善组织发展最核心的要素。关注制度环境使慈善组织的组织结构与组织运作表现为与制度同形,即遵循制度环境的要求。慈善组织的组织运作呈现出行政化的特征;
     第四章阐述慈善组织行政化运作的制度绩效。主要从慈善组织的组织结构、慈善募集、社会捐赠、志愿精神、慈善救助五个方面来评价慈善组织行政化运作的制度绩效,认为现有制度安排导致了低的组织绩效;
     第五章主要分析制度变迁和组织运作的多元化。随着现有制度的调整和慈善组织创新,慈善组织结构呈现分工和制约,组织运作也呈现行政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多元发展的趋势,但由于制度变迁呈现着路径依赖,慈善组织在运作上呈现多元化的同时,还存在运作的逆民间化,慈善组织呈现出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格局;
     第六章通过对慈善组织运作的历史考察和对国外和香港的慈善组织运作经验的分析,主要分析导致目前慈善组织运作方面存在问题的历史因素,同时借鉴国外和香港慈善组织发展经验;
     第七章提出慈善组织发展的政策建议,主要是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的创新和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包括正式制度的创新与非正式制度的创新,组织创新主要是治理结构、筹资能力、项目管理能力、慈善营销能力和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创新。
     文章最后对转型期慈善组织发展进行简要的讨论,认为中国社会转型表现先经济转型、然后是社会转型,最后才是政治转型,由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性,导致制约中国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没有解决。社会领域的制度创新的成效与政治体制改革有密切的关系,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体制改革难以有实质性的突破,现阶段的制度创新仅是一种过渡性的制度安排。
After the Jocie-Kok event came out, the operational problems of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have been well paid attention to and have affected its credibility for the public. The operation of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refers to the actual operation and methods of activities under some certain conditions, including arrangement of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s well as how to carry out their activities. This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the public to understand the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This thesis takes Charity H as a case to explore changes of the structure and operation in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through studying its operation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in1999. During the operation the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show the change from administration to diversification. The operation of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is subject to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rather than technical environment.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even parts:
     Chapter One is devoted to the reason to study, significance of this thesis, literature review, core concepts,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framework and the main content.
     In Chapter Two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establishment is introduced. There are formal and informal parts in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The formal refers to the specific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the informal refers to culture, ideology and so on. Nowadays what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in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has been facing is the government-le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The relief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have implemented is acturally the extension of the government's functions.
     Chapter Three is about the impact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has brought on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structure and operation. What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wants is the acquisition of administrative legitimacy rather than any other legal acquisition. The government's recognition is the core element of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development. To focus on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can make it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al operation follow the requirements of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The operation of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is characteristic of administration.
     Chapter Four is about the system performance of the administrative operation in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The system performance is evaluated mainly from such five aspects a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charitable fundraising, social donations, volunteerism and the charitable aid. It is the existing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that has resulted in the lower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Chapter Five is about the analysis of the diversification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organizational operation. With the adjustment of existing systems and the innovation in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the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nstraints came to the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structure. The organizational operation has shown the trend of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administration, socialization and marketization, However, due to the path dependence in institutional changes, there exists the anti-popular operation while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show its operational diversification.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are demonstrating the pattern of growth but without development.
     Chapter Six is about the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of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operation and the analysis of operational experience in foreign and Hong Kong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The analysis mainly focuses on the historical factors that have caused some trouble for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oper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in Hong Kong and abroad should be learned from.
     In Chapter Seven some suggestions of policy are present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such as formal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nformal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ncludes the formal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the informal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mainly refers to governance structure, financing capacity, capability of project management, capability of charitable marketing and the capability of management innovation of human resource.
     Finally, the development of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are briefly discussed.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presents firstly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secondly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finally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Due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bottleneck problem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are not solved yet. The effectiveness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n social fields is closely related to political reform of system. Without the deepening of political reform of system, it's difficult to have a substantive breakthrough for social reform of system. Then the current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s only an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transitionally.
引文
1李培林.又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J].中国社会科学,1992(5):3-4.
    2孙立平.动员与参与——第三部门募捐机制个案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9.
    1田凯.非协调性约束与组织运作: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个案研究fMl,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何卫卫在《准行政化…-我国慈善组织运作的策略选择》把慈善组织与政府有着相类似的运作逻辑称为“准行政化”;孙发锋在《去行政化:中国民间组织发展的必然要求》称之为“行政化”;尹海洁在《非政府组织的政府化及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这种运作称为“政府化”。
    1郑杭生,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主要内涵,社会学研究,1996(1):62-63。
    2李培林,又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1992(5):8。
    3童星,现代性的图景:多维视野与多重透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序。
    4李芳,慈善性公益法人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75.
    5[日]夫马进著: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伍跃、杨文信、张学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46-447。
    1诺思,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诺思,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52。
    3诺思,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52
    1赵倩和尹建军在《中国古代慈善组织发展的历程与特点》一文中,对梁其姿在:《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有关不同时期慈善组织的比较进行了整理,提出了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
    2郝红暖,明末到民国前期天津慈善组织的演变与特点,安徽史学,2011(6),68。
    3赵倩、尹建军,中国古代慈善组织发展的历程与特点,湘潮(下半月),2007(6),19。
    4周秋光,关于近代中国慈善研究的几个问题,史学月刊,2009(9),12-13。
    5潘屹,慈善组织、政府与市场,学海,2007(6):114。
    6陈津利,中国慈善组织的个案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13。
    7康晓光,创造希望: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版社,1997。
    8商玉生,我国基金会的现状及体制分析,中国青基会通讯,2003(8)。
    1陈津利,中国慈善组织的个案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14-15。
    2田凯,组织外形化:非协调约束下的组织运作----一个研究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4),64。
    3 Gidron, Benjamin., Kramer,Ralph., Salamon,Lester.M.Government and The Third Sector[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
    4 Wuthow,Robert.Between States and Markets:the Voluntary Sector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M]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
    1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立在国家、市场、民间社会三分法基础上的公民社会概念日益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接受并广泛流行开来,按照三分法:公民社会概念是独立于政治国家和市场经济组织的公民结社和活动领域,包括私人领域、非政府组织(志愿性社团、非营利组织)、非官方的公共领域和社会运动四个基本要素。
    2柏学翥、唐灿明,美国公共管理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跨组织整合趋势,中国行政管理,2011(9):94。
    3潘屹,慈善组织、政府与市场,学海,2007(6):113。
    4康晓光,权力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变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6。
    5杨方方,从依附到合作,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中国社会保障,2008(11)。
    6田凯,非协调性约束与组织运作: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个案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熊跃根,转型经济国家中“第三部门”的发展:对中国现实的解释,社会学研究,2001(1)。
    8专门机构主导主要是政府成立相关的专门组织,如上海成立行业协会发展署,深圳成立行业协会服务署着力培育和发展深圳市的行业协会。
    9邓国胜,慈善组织培育与发展的政策思考,社会科学研究,2006(5)。
    1杨国桢、黄顺力,厦门的民间社会组织:新生与限制。参见魏乐伯、萧新煌等著,当代华人城市的民间社会组织:台北、香港、广州、厦门的比较研究,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2002:67。
    2魏乐伯,四个华人城市的中介社会团体和社会变革。参见魏乐伯、萧新煌等,当代华人城市的民间社会组织:台北、香港、广州、厦门的比较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2002:6-7。
    3商玉生,我国基金会的现状及体制分析,中国青基会通讯,2003(8)。
    4王颖、折晓叶、孙炳耀,社会中间层--改革中的社团组织,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
    5康晓光,转型时期的中国社团。参见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基金会发展委员会,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社团(2000),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5。
    6刘继同,转型期中国政府与慈善机构关系的战略转变,甘肃理论学刊,2007(1):15-18。
    7陈健民、丘海雄,广州的民间组织:生存与依附。参见魏乐伯、萧新煌等,当代华人城市的民间社会组织:台北、香港、广州、厦门的比较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2002:41-53。
    1邓正来、景跃进,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2(创刊号)。
    2田凯,机会与约束:中国福利制度转型中非营利部门发展的条件分析,社会学研究,2003(2)。
    3贺东航,地方社群传统与政府主动性——福建晋江慈善总会对构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启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5)。
    4康晓光,转型时期的中国社团,参见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基金会发展委员会,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社团(2000),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5兰花,论我国政府与慈善组织的互动关系,理论与现代化,2007(6),102。
    1姜鹏飞,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组织和运作机制初探,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0(6),23-28。
    2孙志祥,北京市民间组织的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2001(1),
    3赵秀梅,中国NGO对政府的策略-一个初步考察,开放时代,2004(6):10-12。
    4贺东航,地方社群传统与政府主动性--福建晋江慈善总会对构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启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5)。
    5韩克庆,市民社会与中国慈善组织的发育,学海,2007(3):76。
    1何卫卫,准行政化--我国慈善组织运作的策略选择,学习与实践,2010(4):126。
    2许琳,论我国当代慈善事业发展中的政府角色,中华慈善年鉴(2005);
    3窦玉沛,中国慈善事业发展面临五方面挑战——实玉沛谈2008年中国慈善事业,中华慈善年鉴(2008)
    4郑功成,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与需要努力的方向——背景、意识、法制、机制,学海,2007(3)。
    5潘屹,慈善组织、政府与市场,学海,2007(6):116。
    6郑功成,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与需要努力的方向——背景、意识、法制、机制,学海,2007(3):66-67。
    7杨团,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托管的新模式——以罗山市民会馆为例,社会学研究,2001(3)。
    8范志海,有为有效率的组织——市场经济条件下慈善基金会发展趋势,经济体制改革,2005(.2)。
    9 Fry, L., Keim,G.& Meiners,R.1982. Corporate Contributions: Altruistic or for Profi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5:94-107.
    1马伊里、杨团,企业与社会公益,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0-21。
    2李领臣,公司慈善捐赠的利益平衡,法学,2007(4):96。
    3唐更华、许卓云,西方策略性企业慈善行为理论、实践与方法评介,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9):40。
    4高功敬、高鉴国,中国慈善捐赠机制的发展趋势分析,社会科学,2009(12):53。
    5田利华、陈晓东,企业策略性捐赠行为研究:慈善投入的视角,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2):63。
    6孙志祥,“萨斯(SARS)"捐赠:轰轰烈烈背后的隐忧,社会学研究,2003(5):111。
    7张冉,中国非营利组织民间筹资失效及策略研究——基于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现实的视角,财贸研究,2007(2):148—149。
    8彭腾,论我国的慈善供给,财经科学,2008(8):100。
    1吴伟,慈善捐赠、公共物品的自愿提供与非营利组织,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4):81。
    2刘能,中国都市地区普通公众参加社会捐赠活动的意愿和行为取向分析,社会学研究,2004(2):73-77。
    3刘能,中国都市地区普通公众参加社会捐赠活动的意愿和行为取向分析,社会学研究,2004(2):71。
    4孙志祥,“萨斯(SARS)"捐赠:轰轰烈烈背后的隐忧,社会学研究,2003(5):107-111。
    1[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39-140。
    2[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于树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87。
    3[英]霍奇逊,现代制度主义经济学宣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4[美]诺思,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
    5[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5。
    6[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11。
    1[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14-15。
    2赵黎青,非政府组织与可持续发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64。
    3李怀,制度生命周期与制度效率递减——一个从制度经济学文献中读出来的故事,管理世界,1999(3):69。
    4星华,制度与文明,哲学探讨,1987(2):65。
    5[美]诺思,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52。
    1罗竹风,汉语大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301。
    2西塞罗,西塞罗三论,徐奕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95。
    1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
    2廉颖婷,回归民间还是政府主导中国慈善立法争议中提速。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07/09-03/1017067.shtml。2067年09月03日
    3徐麟,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189。
    4陈津利,中国慈善组织的个案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8。
    5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杭州,杭州人民…版社,1999。
    6孟令君,中国慈善工作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9。
    7民政工作法规概要编写组,民政工作法规概要,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1
    8江苏省慈善事业促进条例
    9陈津利,中国慈善组织的个案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9。
    1孟令君,中国慈善工作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潘屹,从社会政策角度看慈善组织的发展——一个简单的中西比较,参见杨团、葛道顺,和谐社会与慈善中华,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90。
    3 Burton Weisbrod,Toward a Theory of the Voluntary Nonprofit Sector in Three-Sector Economy.In E. phelps,eds., Altruism Morality and Economic Theory.New York:Russel Sage,1974.
    4田凯,西方非营利组织理论述评,中国行政管理,2003(6):60。
    1 Henry.Hansmann,Henry.The role of Nonprofit Enterprise. [J],Yale law Journal,1980,(89).
    2所谓净收入:汉斯曼指的是除去成作和支付工作人员工资等之后的纯利润。
    1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6):14-18。
    2高丙中,中国的公民社会发展状态——基于“公民性”的评价,探索与争鸣,2008(2):8。
    3赵秀梅,中国NGO对政府的策略:一个初步考察,开放时代,2004(6):6。
    4 Migdal,Joel S., Atul Kohli &Vivienne Shue (eds.),1994,State Power and Social Force, Domin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Third Worl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167-168。
    6秦晖,“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上),社会学研究,1998(5):19-20。
    1萧新煌等著,当代华人城市的民间社会组织:台北、香港、广州、厦门的比较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2002:8-9。
    2王绍光、何建宇,中国的社团革命:中国人的结构版图,浙江学刊,2004(6):71。
    3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从“善举“到”慈善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7卷),2006:1。
    4孙立平:动员与参与——第三部门募捐机制个案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14
    1黄宗智,改革中的国家体制:经济奇迹和社会危机的同一根源,开放时代,2009(4)。
    2[美]沃尔特·W·鲍威尔,保罗·J·迪马吉奥,姚伟译,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
    1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段毅才、王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70-72。
    1费孝通,城乡和边区发展的思考,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253。
    2皮埃尔·布尔迪厄、汉斯·哈克,桂褣芳译,自由交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1布尔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
    2 Migdal,Joel S.,Atul kohh and Vivienne Shue,1994(eds.),State Power and Social Force,Domin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Third Worl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谢立中,结构—制度分析,还是过程—事件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39-241。
    4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2000,17。
    1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王列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2-13。
    2汪丁丁,制度分析基础讲义(1):自然与制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7。
    3鲍威尔、迪马吉奥,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2。
    4王群,奥斯特罗姆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评介,经济学动态,2010(4):137-139。
    5毛寿龙,政治社会学:民主制度的政治社会基础,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11。
    1 Breton,Albert, The Economic Theory of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Chicago: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1974.
    2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调性变迁,参见科斯、阿尔钦、诺思,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377。
    3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6。
    4诺思,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参见科斯、阿尔钦、诺思,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271。
    5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7。
    6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7。
    1杨光斌,制度的形式和国家的兴哀——比较政治发展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
    2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0。
    3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1-22。
    4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4。
    1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8。
    2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8-29。
    3诺思、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蔡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4。
    4杨光斌,制度的形式和国家的兴衰…-比较政治发展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9。
    5秦晖,“大共同休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上),社会学研究,1998(5):19-21。
    1梁漱溟,乡村建设论,载《梁漱溟全集》第2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194
    2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王名、刘培峰,民间组织通论,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38-41
    1贺立平,让渡空间与拓展空间----政府职能转变中的半官方社团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贾西津,第三次革命——中国非营利部门战略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2-84。
    3诺思、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蔡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4。
    4王跃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51。
    1贾西津,第三次革命----中国非营利部门战略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15-124。
    2诺思、托马斯,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载科斯、阿尔钦、诺思,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胡佳君,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271。
    3杨光斌,制度的形式和国家的兴衰----比较政治发展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3。
    1 1954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所作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讲话中指出:“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根本大法,用宪法这样一个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定下来,使全国人民有一条清楚的轨道,使全国人民感到有一条清楚的明确的和正确的道路可走,就可以提高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2王名,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86。
    1吴忠洋、陈金罗,社团管理工作,北京:中国社会…版社,1996:21。
    2康晓光,转型时期的中国社团,参见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基金会发展委员会,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社团(2000),天津:天津人民…版社,2001:11-12。
    1康晓光,转型时期的中国社团,参见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基金会发展委员会,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社团(2000),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13。
    2罗辉,第三域若干问题研究,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15。
    3王颖、折晓叶、孙炳耀,社会中间层:改革与中国的社团组织,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
    4毛寿龙,政治社会学:民主制度的政治社会基础,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217。
    1郑功成、张奇林、许飞琼,中华慈善事业,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
    2张春生,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草案)》的说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1994(4)。
    1张春生,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草案)》的说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1999(4)。
    2许安标,用法律撑起爱的天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介绍[J].科技与法律季刊,1999(3):89。
    3许安标,用法律撑起爱的天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介绍[J].科技与法律季刊,1999(3):89。
    1政府不能吞掉慈善组织的空间,中国新闻周刊,2010(29)。
    2苏力、葛云松、张守文、高丙中著,《规制与发展——第三部门的法律环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216-217。
    1赵海林,公益捐赠税收政策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0(7):80。
    1陈布安,试论党政领导干部兼任社会团体职务,学会,2008(8):27。
    1王跃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16。
    2诺思,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50。
    1王思斌,中国社会的求-助关系:制度和文化的视角,社会学研究,2001(4):3。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北京:学林出版社,1987。
    2费孝通,乡士中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
    4工思斌,中国社会的求-助关系:制度和文化的视角,社会学研究,2001(4):3。
    5杨善华、沈宗麟,城市、家庭:市场经济与非农化背景下的变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1。
    1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10。
    2李树青,蜕变中的中国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46:33。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北京:学林出版社,1987:167-168。
    4李安宅,《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5。
    2刘威,从中国经验到中国模式:慈善救助之文化逻辑、经验局限与发展走向,福建论坛,2010(2):158。
    1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基础,姚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7。
    2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基础,姚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9。
    1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基础,姚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7-70。
    2高丙中,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2):102。
    3泰勒,承认的政治,载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90-337。
    4 Web,Max.Economy and Society. Volume 1,Edited by Guenther Roth and Claus Wittich New York:Bedminster Press Incorporated.1968.
    4高丙中,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2):103-104。
    1高丙中,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2):107。
    2高丙中,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2):105。
    1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基础,姚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9。
    1金东日,现代组织理论与管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15。
    1 Mirian M.Wood.Nonprofit Board Leadership Jossey-Bass aWiley Company.1997:4-5.
    1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71。
    2Kolzow,D.R.(1995),Smooth Sailing With Your Board of Directors,Economic Development Review,1995,13 (3):20-23.
    3李芳,慈善性公益法人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54。
    1田凯,中国非营利组织理事会制度的发展和运作,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2):141。
    1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72。
    2[美]加雷思·琼斯、珍妮弗·乔治,当代管理学,郑风田、赵淑芳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326。
    3 Stinchcombe,Arthur L.1965.Social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s,In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s,edited by James G.March.Chicago press McNally:142-193.
    4[美]迈耶、罗恩,制度化组织,作为神话和仪式的正式结构,载鲍威尔、迪马吉奥主编,《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4。
    1何俊志、任军锋、朱德米,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263。
    2迈耶、罗恩,制度化组织,作为神话和仪式的正式结构,载鲍威尔、迪马吉奥主编,《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73。
    3[美]西尔特、马奇,企业理论行为(第二版),李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美]德鲁克:非营利组织管理,吴振阳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47。
    2[美]迪马吉奥、鲍威尔,关于“铁笼”的再思考:组织场域中的制度性同形与集体理性,载鲍威尔、迪马吉奥主编,《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76。
    3[美]Meyer,John W.,1981.Remarks at ASA session:The Present Crisis and the Decline in World Hegemony.Toronto,Canada.
    4[美]Arrow,Kenneth J.,1974.The limits of Organization,New York:Norton.
    5周雪光,西方社会学关于中国组织与制度变迁研究状况述评,社会学研究,1999(4):40
    6迪马吉奥、鲍威尔,关于“铁笼”的再思考:组织场域中的制度性同形与集体理性,载鲍威尔、迪马吉奥主编,《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77.
    1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基金会发展委员会,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社团(2000),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183。
    2陈津利,中国慈善组织的个案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13。
    3斯科特,制度理论剖析,载鲍威尔、迪马吉奥主编,《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78-197。
    12000年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要求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而2005年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则更具体、更明确地指出“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而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发展慈善事业、完全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发展慈善事业也是政府的职责。
    1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05。
    1周雪光,等,中国经济的嵌入性与合同,载李友梅等,《组织管理与组织创新: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文选》,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439。
    2鲍威尔、迪马吉奥主编,《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81。
    3鲍威尔、迪马吉奥,《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L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62。
    1徐麟,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91。
    1杨光斌,制度的形式和国家的兴衰----比较政治发展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7。
    2诺思,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47。
    3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拉里·施罗德、苏珊·温,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政策透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128。
    1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7273。
    1孟令君,中国慈善工作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0。
    1杨团,葛道顺,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0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43。
    2卢汉龙:上海企业捐赠社会公益的研究。
    3张传良,中外企业慈善捐赠状况对比调查,中国企业家,2005(17)。
    1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187。
    2肖特,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陆铭,等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80-115。
    1曹正汉,观念如何塑造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0。
    2[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28。
    3孟令君,中国慈善工作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5。
    4王水雄,镶嵌式博弈——对转型社会市场下秩序的剖析,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103
    1张远风,德鲁克论非营利组织管理,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9)。
    2德鲁克:非营利组织管理,吴振阳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7。
    3 Eills,S. J.,Noyes, K. K.,1990. By the People:A History of Americans as Volunteers.San Francisco:Jossey-Bsaa Publishers.
    4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42
    5祝灵君,志愿者组织、志愿精神与政党领导,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03):42。
    1资料来源“2007国际慈善论坛”联合之路提供手册:《联合之路慈善组织全球标准》。
    1[美]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95。
    2在2010年7月21日《淮安日报》已经有报道,《全民慈善如何走得更远》已经提及:有的捐款箱里出现废纸杂物,有的捐款箱被人为损坏,甚至发生砸坏捐款箱将钱偷盗—空的极端现象。
    1Estells James ed.1989,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tudies in Comparative Culture and Polic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田凯,非协调性约束与组织运作: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个案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67。
    1赵海林,公益捐赠税收政策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0(7):82
    2国税发[1999]77号文、国税函[2000]310、628号、国税函[2001]6、164、357号文、国税函[2002]890、973号文、国税函[2003]78、142、722、762、763、1198号文、国税函[2004]341、634号文、国税函[2005]952、953号文、国税函[2006]324、326、447号文。
    3财税[2000]30、97号文、财税[2001]28、103号文、财税[2003]106、204号、财税[2004]82、172号文、财税[2005]54、127、137号文、财税[2006]66、67、68、73、84、164、171号文、财税[2007]98、112、155号文
    1赵海林,公益捐赠税收政策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0(7):82。
    2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公益救济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及相关管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07]6号)
    3吴伟,慈善捐赠、公共物品的自愿提供与非营利组织,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4):79。
    4朱迎春,新企业所得税法对我国企业慈善捐赠影响的统计分析,现代财经,2010(2):80。
    5朱迎春,新企业所得税法对我国企业慈善捐赠影响的统计分析,现代财经,2010(2):80。
    1诺思,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01-102。
    1何俊志、任军锋、朱德米,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1孙立平,以社会化方式重组社会资源,参见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基金会发展委员会,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社团(2000),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133。
    1田利华、陈晓东,企业策略性捐赠行为的研究:慈善投入的视角,中央财经大学党报,2007(2):59-60。
    2刘京,中国慈善捐赠发展蓝皮书(2003-2007),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72。
    1赵海林,论项目导向型的慈善筹资机制,中国市场,2009(40)。
    2[美]明恩溥,中国人的素质,秦悦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8。
    1刘凌云,商业理念改变基金会运作模式,新财富,2008(9):112-118。
    1施昌奎,转型期慈善事业运营管理模式,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施昌奎,转型期慈善事业运营管理模式,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282。
    3赵海林,个人慈善捐赠模式探析,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0(2)。
    1王征兵,“不在意资金”与慈善捐赠,学术研究,2003(1):48。
    1诺思,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01-102。
    2庞树奇、王波,《中国慈善事业的纵向比较》,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心编,《慈善、关爱与和谐》,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3罗文恩、周延风,中国慈善组织市场化研究——背景、模式和路径,管理世界,2010(2):70。
    1卡罗尔·索尔坦、埃里克·尤西拉纳,维吉尼亚·郝夫勒,新制度主义:制度与社会秩序,陈雪莲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6):32。
    2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载科斯、阿尔钦、诺思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和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378
    1王跃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94-95。
    1诺思,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28
    1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6-67。
    2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8。
    3周兆望、蔡定益,论北朝的慈善事业,南昌大学学报,2005(2),89。
    1释慧皎,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198。
    2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30-35。
    3西汉政府定期向高龄老人提供粟米用以熬粥养生的一项福利制度。文帝“养老令”对“受鬻法”的执行、监管环节以制度的形式作了补充、完善,并未就实质性内容进行变更,即发放物仍然是米,受粥米对象仍然是九十岁以上老人,八十至八十九岁老人仍然没有资格享受这一待遇。“受鬻法”可能在西汉后期已无法继续有效施行。东汉的仲秋“行糜粥”应是西汉“受鬻法”的流变结果,即由月度福利转变为年度福利。
    4释慧皎,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361。
    5夫马进,中国慈堂善会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7。1《太平广记》卷95,《洪
    禅师》。2张弓,汉唐佛寺文化史(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版社,1997:1037。3[宋]王溥,唐会要(卷49),病坊。北京,中华书局,1998:863。
    12012年河北磁县的考古发现,北宋朝廷专门设置公共墓地,即“漏泽园”,来收殓无人认领的无主尸体或者因家贫无力埋葬者,集中埋葬。因此,“漏泽园”就是国家安葬贫苦者骸骨的公共墓地。这为研究宋代社会下层贫民生活以及国家的救助制度提供了实物资料,也说明了北宋时期我国已有福利慈善机构的存在。
    2[宋]蔡涤,铁围山丛谈(卷18),惠民局。北京:中华书局,1997。
    1《范氏义庄规矩》。见向燕南,张越编:《劝孝,俗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版社,1996:153。
    2《宋会要辑稿》,《食贷》卷68,国立北平图书馆编印,1936年影印本:128。
    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3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099。
    4徐松等,宋会要(卷60),北京:中华书局,1997。
    1杨景仁,《筹济篇》卷18,《保息》。
    2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5。
    3张文,两宋乡村民间慈善活动的多元结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7):110。
    1徐麟,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38。
    2[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第160册,食货68之129,北京:中华书局,1957。
    3[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国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4[元]脱脱,《宋史》卷407,《杜范传》,北京:中华书局,1985。
    5[宋]叶适,《水心集》卷14,《吕君墓志铭》。
    6林文勋,宋代富民与灾荒救济,思想战线,2004(6)。
    7明代由于统治者倡导,惠民药局很快遍布全国各地,基本上也是每州县一至两所,经费由常平仓支出。惠民药局入清后便寂然消失
    8栖流所(留养局)作为官办的慈善机构,主要是收留外来的人口。当时大量的流民已经威胁到整个社会的稳定,栖流所(留养局)是社会控制的产物,同时也说明明清社会已经出现严重的社会分化,由于明清 时期,城市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大量破产的农民进入城市,加上城市破产平民,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压力。栖流所(留养局)相当于收容遣送制度时期的收容遣送站。到明朝乾嘉之后,国家财力日趋困竭,栖流所(留养局)开始逐渐由官办转为民间经营。
    1在清代普济堂为了补养济堂不足而产生,其最初由地方绅衿集资捐助创建,属于民间社会性质的慈善机构。王廷献于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他倾尽家产,在京师广宁门外建立普济堂,专门收容“老疾无依之人”。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顺天府尹钱晋锡向朝廷汇报普济堂事迹,康熙帝深受感动,亲做御制碑文,并赐“膏泽回春”匾额,以示鼓励与支持,此举震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由于得到统治者的首肯和赞许,加上地方绅士、商贾鼎力支持,同时各州县“时加奖励,以鼓舞之”,民间普济堂得到迅速的发展,遍及大江南北,且绩效远超出官办的养济院。
    2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5。
    3《正定府志》卷14。养济院。
    4同治《苏州府志》卷24。
    5光绪《重修嘉善县志》卷5。
    6光绪《重修嘉善县志》卷5。
    1光绪《平湖县志》卷4,《建置志中》。
    2王卫平:《清代慈善组织中的国家与社会——以苏州育婴堂、普济堂、广仁堂和丰备义仓为中心》。《社会学研究》2007(4):67。
    3康熙初期的地方官黄六鸿在《福惠全书》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标准的育婴堂模式轮值制度的标准化模式是:“延请绅衿好义者董其事……每年十二人为会首,每月轮一人,使值一月之事,然会首未暇夙昔在堂,又必聘一老成有德者,居住本堂……其会首及硕德诸先生,凡有所劝募乐施组织者,每月择定某日会收,于三日前各会首及诸先生,即各用本堂知单传请,于是日早临本堂。值月者就本堂设馔恭候……不必用酒所以敬事……其乐施金钱,住堂管事及值月会首同收,按名登记,于收数后结一大总,以示同事……[每月收支帐目]于次月会收之日,当众交待下月会首接管……。”
    4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106-107。
    1《大明律》卷4,《户律》。
    2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3。
    1河东总督王士俊推行普济堂“官设”。见夫马进,《中国善堂善会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25。
    2《世宗实录》卷一九,雍正二年闰四月癸未
    3民国《丽水县志》卷4《育婴》。
    4颜晓红,清代浙江地区城镇发展与慈善组织,江汉论坛,2007(11),81。
    5李芳,清朝善会善堂自治制度探悉,河北法学,2008(6):163。
    6王娟,浅析近代北京慈善组织的救助效果,北京社会科学,2010(1):55。
    1虞和平编,经元善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246。
    2刘佳炜,从晚清民间慈善活动看市民社会的发育,学会2006(8):31。
    1柏俊,试论张謇的慈善思想和实践,广西社会科学,2003(12):143。
    2张謇研究中心编,张謇全集(第四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468。
    3民国10年《直隶保定育婴堂民国十年统计表一·经费别》。保定市档案馆161-539。
    4蔡勤禹,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王同:《我参加红十字会活动的回忆》。《武汉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1983年8月。
    6伍云兰,近代城市慈善组织运作机制探析——以天津市慈善组织为例,天津大学学报,2009(5):476。
    1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321
    2王同:《我参加红十字会活动的回忆》。《武汉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1983年8月。
    3《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国际救济会工作报告》。《民国档案》1998年第3期。
    4工卫平:《清代慈善组织中的国家与社会——以苏州育婴堂、普济堂、广仁堂和丰备义仓为中心》。《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4期。
    5上海市档案馆,档案卷宗Q6-18-342,第52页。
    1汪华,慈惠与商道,近代上海慈善组织兴起的原因探析,社会科学,2007(10):160。
    2《上海年鉴》(社会事业卷),1935:53-55。
    3王卫平,清代慈善组织中的国家与社会——以苏州育婴堂、普济堂、广仁堂和丰备义仓为中心,社会学研究,2007(4):61。
    1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292。
    2根据黄忠怀,从育婴堂到救济院:民国时期传统慈善事业的危机和转型----以保定育婴堂研究为中心,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5(00),整理而得。
    3邱国盛:从国家让渡到民间介入——同乡组织与近代上海外来人口管理,华东师范大学,2005(3)。
    4谢忠强,民众、社团与国家:关系语境下慈善组织的社会定位----以中国救济妇孺会为中心的文本梳理,江西师范大学学院,2009(2):125。
    1王卫平,清代慈善组织中的国家与社会——以苏州育婴堂、普济堂、广仁堂和丰备义仓为中心,社会学研究,2007(4)。
    2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12。
    3张礼恒摘编,民国时期上海的慈善团体统计(1930年前后),民国档案,1996(3)。
    1黄忠怀:从育婴堂到救济院:民国时期传统慈善事业的危机与转型—以保定育婴堂研究为中心,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5(00):79。
    2龚汝富,民国时期监督慈善团体立法及其启示,法商研究,2009(5):157。
    3蔡勤禹,民国慈善团体述论,档案和史学,2004(2),32。
    4秦晖,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事业史比较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224-225。
    5秦晖,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事业史比较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230。
    6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234。
    7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235。
    1黄忠怀,从育婴堂到救济院:民国时期传统慈善事业的危机和转型----以保定育婴堂研究为中心.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5(00)。
    21988年中山市借鉴香港慈善“万人行”,创造性地发起中山“敬老万人行”,1989年改名为中山“慈善万人行”,具体活动由1988年成立的中山市红十字会负责。
    1文军、王世军,非营利组织与中国社会发展,贵阳:贵州人民…版社,2004,337-338。
    2张奇林认为影响慈善事业发展的四大因素主要是道德因素、宗教因素、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
    3张奇林,论影响慈善事业发展的四大因素,经济评论,1997(6),84。
    1 [英]《经济学院》周刊,《美国的慈善事业》,顾信文译,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98(8),44。
    2黄晓勇,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9-201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97。
    3高鉴国,美国慈善捐赠的组织运行机制,学习与实践,2010(4),117。
    1 《联合之路慈善组织全球标准》
    2工名、李勇、黄浩明,英国非营利组织,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36-39。
    1冯英、穆风龙、聂文倩,外国的慈善组织,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78。
    2梁祖彬.香港非政府福利机构的发展:角色与挑战[A].范丽珠,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组织[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25。
    1陈达文,转型中的香港非营利组织:满足械铁需求[A].范丽珠,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组织[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49。
    1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载[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思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派译文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384。
    2[美]拉坦,V.W.,《诱制性制度变迁理论》。载[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思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派译文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329。
    3赵黎青,非政府组织与可持续发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63-64。
    1王名,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42。
    2由“郭美美炫富”引起的针对商业系统红十字会(以下简称商红会)问题的联合调查已形成结论,并将对外公布。调查显示“郭美美(微博)”及其炫耀的财富与红十字会无关,但商红会的管理存在严重问题。中国红十字会已商有关方面同意,决定撤销商红会。同时,开始建立专家委员会、社会监督委员会、公共信息平台,开展对红十字品牌使用的规范制定和现状调研,力求提升社会公信力。
    3微博公布一张上海市卢湾区红十字会餐饮发票的照片。这张消费发票的付款单位是“上海市卢湾区红十字会”,收款单位为“上海慧公馆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付款日期为2011年2月28日,发票上消费金额为9859元。万元招待费的出现引发了公众对慈善组织挥霍公众捐款的质疑。
    424岁的卢星宇因在微博上发布“‘中非希望工程’执行主席”、“管理20亿元项目资金”等内容,引发社会对捐助的再次强烈关注,同时也叩打着民众对社会捐助及慈善捐赠的心理底线。卢美美,原名卢星宇,一个85后的女孩,自称是“中非希望工程”项目的执行主席兼秘书长,从而牵出“中非希望工程”项目和其主办方世界华商协会的帐目不清,管理混乱等问题。世界杰出华商协会(以下简称华商协会)在官方网站发布了最新公告。公告自陈,这场风波的根本原因是“中非希望工程”透明度不够,透露正在审计该项目,不日将公开账目。但何时公开,未作回应。
    5无锡尚德公司连续四年获得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冠名权,每年都通过中华慈善总会向参赛学校捐赠上千万元的电池板,其中去年认捐的捐品价值1700多万元。罗凡华称,这些捐赠品已经被折价变卖,而钱款却去向不明。捐赠书标明的近4000块电池板,只有200块作为赠品捐给参赛学校。
    6谁在影响社会捐款流向:http://www.01ny.cn/article-269502-1.html
    7民政部:社会捐赠减五成,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81043172
    8河南红会:去年受郭美美事件等影响受捐总数下滑:http://news.bandao.cn/news_html/201202/20120215/news_20120215_1805402.shtml
    1包国宪,绩效评价:推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科学工具——甘肃省政府绩效评价活动的实践与理论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05(7)。
    2蒋万胜,中国市场经济秩序型构的非正式制度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35—136。
    3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125。
    1工跃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17。
    2朱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5。
    3邓国胜,个人捐赠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石,中州学刊2007(1):133。
    1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00。
    2朱德米,回顾公民参与,同济大学学报,2009(6):89。
    3叶汝贤、黎玉琴,公民社会、公民精神和集体行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3)。
    1诺思,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01-102。
    2庄爱玲,公益组织能力建设与公益事业可持续发展,参见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心,慈善理念与社会责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291。
    3马庆钰,等,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11-13。
    4林闽钢,社会资本视野下的非营利组织能力建设,中国行政管理,2007(1):43。
    1慈善组织治理,从广义来看,不仅包括外部监督,也包括内部组织制度,在内部组织制度中,也包括人力资源、员工薪酬、激励约束、财务管理、组织战略等,又包括组织内部的权力制衡结构及运行机制。
    2 Tanton,R.1996.Board games:governmence & accountabitity in NGOs. In Beyond the magic bullet:NGOs performance & accountability in the post-cold war world.eds.by Edwards Michael & David Hulme. Kumarian press,Inc.USA.
    1徐家良、张玲,治理结构、运行机制和与政府关系:非营利组织有效性分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4):11—14。
    2郑远长、彭建梅、刘佑平,中国慈善捐助报告(2010),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3。
    3麦理浩径是香港有一条著名的徒步线路。这条线路是1979年10月26日启用,全长100公里。以西贡北麦理浩径潭涌为起点,绕过万宜水库,由东向西横贯新界,以屯门为终点,共分为十段。
    1郑远长、彭建梅、刘佑平,中国慈善捐助报告(2010),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40-41。
    2赵海林,论项目导向型的慈善筹资机制,中国市场,2009(40):11。
    1刘凌云,商业理念改变慈善基金会运作模式,新财富,2008(9):115-116。
    2马庆钰,等,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220-240。
    1郑功成,构建和谐社会:郑功成教授演讲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82--498。
    2本文提出的慈善营销是从慈善组织i出发,区别于从企业市场营销的角度探讨的慈善营销,强调的是慈善组织从事的慈善事业的营销,比如:目前已有三个版本的《非营利组织营销》,因而我们用慈善营销这种提出是可行的。
    3刘金山,论慈善项目背销的过程、必要性和可行性,中国市场,2009(35):20。
    1杨方方,谈慈善事业发展的规律和关系,理论与改革,2004(3),38。
    2德鲁克,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吴振阳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17。
    3王名、刘培峰:民间组织通论,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110。
    1马庆钰,等,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179-180。
    2郭万超,中国式转型:制度演进的一种诠释,北京行政学院2006(6):31。
    1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载科斯、阿尔钦、诺思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和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396
    1、[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拉里·施罗德、苏珊·温.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政策透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2、[美]安德鲁·肖特.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M].陆铭.等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美]彼得·F·德鲁克:非营利组织管理.吴振阳泽.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美]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美]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美]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厉以平、蔡磊译.华夏出版社,2009.
    7、[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8、[日]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M].伍跃、杨文信、张学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9、[英]杰弗里·M·霍奇逊.现代制度主义经济学宣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0、[美]加雷思·琼斯、珍妮弗·乔治.当代管理学[M].郑风田、赵淑芳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11、[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2、[美]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3、[美]罗纳德·科斯、A·阿尔钦、D·诺思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派泽文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14、[美]理查德·M·西尔特、詹姆斯·G·马奇.企业理论行为(第二版)[M].李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5、[韩]金东日.现代组织理论与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16、[古罗马]马库斯·图留斯·西塞罗.西塞罗三论[M].徐奕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7、[德]卡尔·马克思.马克思选集(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美]明恩溥.中国人的素质[M].秦悦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19、[日]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M].段毅才、王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0、[法]皮埃尔·布尔迪厄、汉斯·哈克.自由交流[M].桂褣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21、[法]皮埃尔·布尔迪厄、罗克·华康德.实践与反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2、[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23、[美]托斯丹·邦德·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4、[美]W·理查德·斯科.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基础[M].姚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5、[美]沃尔特·W·鲍威尔.保罗·J·迪马吉奥.姚伟译.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6、[美]约翰·罗杰斯·康芒斯.制度经济学[M].于树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27、陈津利.中国慈善组织的个案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28、曹正汉.观念如何塑造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9、蔡勤禹.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30、邓云特.中国救荒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4.
    31、李芳.慈善性公益法人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32、李安宅.《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3、李友梅等.组织管理与组织创新: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文选[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4、李树青.蜕变中的中国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6:33.
    35、李文海、夏明方.中国荒政全书(第1辑)[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3.
    36、李华.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37、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
    38、费孝通.城乡和边区发展的思考[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
    39、何俊志、任军锋、朱德米.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40、贺立平.让渡空间与拓展空间----政府职能转变中的半官方社团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42、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2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43、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44、林闽钢.社会政策:全球本地化视角的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45、刘京.中国慈善捐赠发展蓝皮书(2003-2007)[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46、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301.
    47、罗辉.第三域若干问题研究[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
    48、贾西津.第三次革命----中国非营利部门战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9、蒋万胜.中国市场经济秩序型构的非正式制度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50、康晓光.创造希望: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1、康晓光.权力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变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52、马伊里、杨团.企业与社会公益[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3、民政工作法规概要编写组.民政工作法规概要[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1
    53、魏承恩.中国佛教文化论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55、马庆钰.等.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56、毛寿龙.政治社会学:民主制度的政治社会基础[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57、孟令君.中国慈善工作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9.
    58、秦晖.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事业史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59、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心编.《慈善、关爱与和谐》.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60、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心.慈善理念与社会责任[M]。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61、孙立平.动员与参与——第三部门募捐机制个案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62、施昌奎.转型期慈善事业运营管理模式[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63、苏力、葛云松、张守文、高丙中.规制与发展——第三部门的法律环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64、苏州历史博物馆等合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65、田凯.非协调性约束与组织运作: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个案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6、童星.发展社会学与中国现代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7、童星.社会管理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68、童星.现代性的图景:多维视野与多重透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9、汪丁丁.制度分析基础讲义(1):自然与制度[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0、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71、王俊秋.中国慈善与救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72、王颖、折晓叶、孙炳耀.社会中间层——改革中的社团组织[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
    73、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4、王名、刘培峰.民间组织通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75、王名.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6、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7、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M].杭州.杭州人民出版社.1999.
    78、王水雄.镶嵌式博弈——对转型社会市场下秩序的剖析[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
    79、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80、王跃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81、吴忠泽、陈金罗.社团管理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
    82、文军、王世军.非营利组织与中国社会发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83、魏乐伯、萧新煌等.当代华人城市的民间社会组织:台北、香港、广州、厦门的比较研究[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2002
    84、徐达深.中华人民共和国实录(第1卷)(上)[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85、徐麟.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86、虞和平.经元善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87、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8、杨善华、沈宗麟.城市、家庭:市场经济与非农化背景下的变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89、杨团、葛道顺.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0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43.
    90、杨团、葛道顺.和谐社会与慈善中华[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90.
    91、杨光斌.制度的形式和国家的兴衰----比较政治发展的理论与经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2、张弓.汉唐佛寺文化史(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93、张謇研究中心编.张謇全集(第四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468.
    94、赵黎青.非政府组织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95、周沛、易艳阳、周进萍。社会保障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96、周沛。社会福利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97、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6-67.
    98、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99、朱国云.公共组织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00、朱国云.组织理论:历史与流派[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01、朱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02、郑远长、彭建梅、刘佑平.中国慈善捐助报告(2010)[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103、郑功成、张奇林、许飞琼.中华慈善事业[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
    104、郑功成.构建和谐社会:郑功成教授演讲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05、《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总览》编辑委员会.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总览[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106、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基金会发展委员会.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社团(2000)[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107、向燕南.张越.劝孝·俗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1、上海市档案馆.档案卷宗Q6-18-342.2、《直隶保定育婴堂民国十年统计表一·经费别》(民国10年).保定市档案馆.3、《上海年鉴》(社会事业卷).4、《后汉书·光武帝纪下》.5、《魏书》(卷110).《食货志》.6、《南朝梁会要》.《民政·振恤》.7、《太平广记》卷95.《洪
    禅师》.8[宋]王溥.唐会要(卷49).病坊.北京.中华书局.1998.9[宋]蔡涤.铁围山丛谈(卷18).惠民局.北京:中华书局.1997.10、[明]杨士奇等,《历代名臣奏议》卷117.11、[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3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刘锡廉.《北京慈善汇编》[Z].民国十二年.13、景定《建康志》卷23.《庐院》.14、吴自牧.梦梁录(卷18).《恩霈军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15、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卷6.《附录·范文正公年谱》16、施宿《嘉泰会稽志》卷13《义田条》17、徐松等.宋会要(卷60).北京:中华书局.1997.18、黄震:《黄氏日钞》卷79.《公移·江西提举司》.19、周应台.景定建康志(A).宋元方志丛刊(C).北京:中华书局.1990.20、[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1957.21、杨景仁.《筹济篇》卷18.《保息》.22、[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国用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23、[元]脱脱.《宋史》卷407.《杜范传》.北京:中华书局.1985.24、[宋]叶适.《水心集》卷14.《吕君墓志铭》.25、《清实录》顺治五年十一月辛未.26、[明]嘉靖《徽州府志》卷5.《恤政》.27、高攀龙.《高子遗书》卷7.28、《正定府志》卷14.养济院.29、同治《苏州府志》卷24.30、光绪《重修嘉善县志》卷5.31、光绪《顺天府志》郑12.《厂局》.32、《巴县志》卷17.33、《天津府志》卷7.恤政.34、光绪《平湖县志》卷4.《建置志中》.35、宣统《杭州府志》卷73.《恤政四》.36、《大明律》卷4.《户律》.37、《世宗实录》卷一九,雍正二年闰四月癸未38、民国《丽水县志》卷4《育婴》.39、《宋书》(卷8).《明帝纪》.40、[梁]萧子显.《南齐书》(卷3).《武帝纪》.41、[粱]萧子显.《南齐书》(卷21).《文惠太子传》.42、[唐]李延寿.《北史》(卷4).《魏世宗宣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43、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64.44、释慧皎.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198.45、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3037.46、释道宣.历代高僧传·续高僧传.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47、释慧皎.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1、[德]埃伦·M.伊梅古特.新制度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J].汤涛编译,马克思主义与 现实,2006(6).
    2、柏俊.试论张謇的慈善思想和实践[J].广西社会科学.2003(12).
    3、柏学翥、唐灿明.美国公共管理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跨组织整合趋势[J].中国行政管理.2011(9)
    4、包国宪.绩效评价:推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科学工具--甘肃省政府绩效评价活动的实践与理论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5(7).
    5、陈剩勇、马斌.温州民间商会:自主治理的制度分析…-温州服装商会的典型研究[J].管理世界2004(12).
    6、蔡勤禹.民国慈善团体述论[J].档案和史学.2004(2).
    7、邓国胜.慈善组织培育与发展的政策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06(5).
    8、邓正来、景跃进.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2(创刊号).
    9、窦玉沛.中国慈善事业发展面临五方面挑战——窦玉沛谈2008年中国慈善事业[J].中华慈善年鉴(2008).
    10、方福祥.明清杭嘉湖慈善组织的特征分析——兼论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J].浙江社会科学.2007(6).
    11、刘佳炜.从晚清民间慈善活动看市民社会的发育[J].学会2006(8).
    12、刘铮云.义庄与城镇——清代苏州府义庄之设立及分布[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8本第3分册.1987.
    13、范志海.有为有效率的组织——市场经济条件下慈善基金会发展趋势[J].经济体制改革.2005
    14、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从“善举“到”慈善事业“的发展[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7卷).2006.
    15、高功敬、高鉴国.中国慈善捐赠机制的发展趋势分析[J].社会科学2009(12).
    16、高丙中.中国的公民社会发展状态——基于“公民性”的评价[J].探索与争鸣.2008(2).
    17、郭万超.中国式转型:制度演进的一种诠释[J].北京行政学院2006(6).
    18、龚汝商.民国时期监督慈善团体立法及其启示[J].法商研究.2009(5).
    19、何卫卫.准行政化——我国慈善组织运作的策略选择[J].学习与实践.2010(4)
    20、韩克庆.市民社会与中国慈善组织的发育[J].学海.2007(3)
    21、黄新华,于正伟,新制度主义的制度分析范式:一个归纳性述评[J].财经问题研究,2010(3)
    22、黄宗智.改革中的国家体制:经济奇迹和社会危机的同一根源[J].开放时代.2009(4).
    23、黄忠怀.从育婴堂到救济院:民国时期传统慈善事业的危机和转型…-以保定育婴堂研究为中心[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5(00).
    24、贺东航.地方社群传统与政府主动性——福建晋江慈善总会对构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启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5).
    25、贾西津,国外非营利组织管理体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社会科学2004(4)
    26、卡罗尔·索尔坦、埃里克·尤西拉纳.维吉尼亚·郝夫勒.新制度主义:制度与社会秩序[J].陈雪莲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6).
    27、李领臣.公司慈善捐赠的利益平衡[J].法学.2007(4).
    28、李培林.又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J].中国社会科学.1992(5).
    29、梁其姿.明末清初民间慈善活动的兴起----以江浙地区为例[J].台北.《食贷月刊》1986(7-8).
    30、刘金山.论慈善项目营销的过程、必要性和可行性[J].中国市场.2009(35).
    31、刘凌云.商业理念改变慈善基金会运作模式[J].新财富.2008(9).
    32、刘威.从中国经验到中国模式:慈善救助之文化逻辑、经验局限与发展走向[J].福建论坛.2010(2).
    33、刘继同.转型期中国政府与慈善机构关系的战略转变[J].甘肃理论学刊.2007(1).
    34、刘能.中国都市地区普通公众参加社会捐赠活动的意愿和行为取向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4(2).
    35、李芳.清朝善会善堂自治制度探悉[J].河北法学.2008(6).
    36、李怀.制度生命周期与制度效率递减——一个从制度经济学文献中读出来的故事[J].管理世界.1999(3).
    37、[美]理查德·斯科特,比较制度分析的若干要素[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1)
    38、林文勋.宋代富民与灾荒救济[J].思想战线.2004(6).
    39、林闽钢.社会资本视野下的非营利组织能力建设[J].中国行政管理.2007(1).
    40、林闽钢.灾害救助中的政府与NGO互动模式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5)。
    4]、林闽钢.西方“福利社会”的理论和实践----兼论构建中国式的“福利社会”[J]。江苏社会科学。2010(4)。
    42、陆铭,李爽.社会资本、非正式制度与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2008(9)
    43、罗文恩、周延风.中国慈善组织市场化研究——背景、模式和路径[J].管理世界.2010(2).
    44、兰花.论我国政府与慈善组织的互动关系[J].理论与现代化.2007(6).
    45、毛寿龙、杨志云.无政府状态、合作的困境与农村灌溉制度分析[J].理论探讨,2010(2)
    46、潘屹.慈善组织、政府与市场[J].学海.2007(6).
    47、彭腾.论我国的慈善供给[J].财经科学.2008(8).
    48、秦晖.“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上)[J].社会学研究.1998(5).
    49、邱国盛.从国家让渡到民间介入——同乡组织与近代上海外来人口管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3).
    50、商玉生.我国基金会的现状及体制分析[J].中国青基会通讯.2003(8).
    51、石凯,胡伟.新制度主义“新”在哪里[J].教学与研究2006(5)
    52、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J].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2000.
    53、孙志祥.“萨斯(SARS)"(?)捐赠:轰轰烈烈背后的隐忧[J].社会学研究.2003(5).
    54、谭庆刚,经济学中的制度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5(5)
    55、唐更华、许卓云.西方策略性企业慈善行为理论、实践与方法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9).
    56、田凯.机会与约束:中国福利制度转型中非营利部门发展的条件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3(2)
    57、田凯.西方非营利组织理论述评[J].中国行政管理.2003(6).
    58、田凯.中国非营利组织理事会制度的发展和运作[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2).
    59、田利华、陈晓东.企业策略性捐赠行为研究:慈善投入的视角[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2).
    60、童星.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J]。江苏大学学报。2009(6).
    61、童星、邱建新.“科层制”悖论的制度性诊断…-以崇川镇民间标会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06(2)
    62、童星、薛亚利.社会转型有关NGO若干问题的探讨[J]。湖南社会科学。2004(3).
    63、涂洪波.制度分析:对新制度主义的一种解读[J].广东社会科学,2006(6)
    64、汪华.慈惠与商道.近代上海慈善组织兴起的原因探析[J].社会科学.2007(10).
    65、王娟.浅析近代北京慈善组织的救助效果[J].北京社会科学.2010(1).
    66、王娟.清末民初北京地区的社会变迁与慈善组织的转型[J].史学月刊.2006(2).
    67、王群.奥斯特罗姆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评介[J].经济学动态.2010(4).
    68、王绍光、何建宇.中国的社团革命:中国人的结构版图[J].浙江学刊.2004(6).
    69、王思斌.中国社会的求-助关系:制度和文化的视角[J].社会学研究.2001(4).
    70、王同.我参加红十字会活动的回忆[J].武汉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1983.
    71、王卫平.清代苏州的慈善事业[J].中国史研究.1997(3).
    72、王卫平.清代慈善组织中的国家与社会——以苏州育婴堂、普济堂、广仁堂和丰备义仓为中心[J].社会学研究。2007(4).
    73、王征兵.“不在意资金”与慈善捐赠[J].学术研究.2003(1)
    74、吴伟.慈善捐赠、公共物品的自愿提供与非营利组织[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4).
    75、伍云兰.近代城市慈善组织运作机制探析——以天津市慈善组织为例[J].天津大学学报.2009。
    76、谢忠强.民众、社团与国家:关系语境下慈善组织的社会定位…-以中国救济妇孺会为中心的文本梳理[J].江西师范大学学院.2009(2).
    77、星华.制度与文明[J].哲学探讨.1987(2).
    78、熊跃根.转型经济国家中“第三部门”的发展:对中国现实的解释.社会学研究.2001
    79、徐家良、张玲.治理结构、运行机制和与政府关系:非营利组织有效性分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4).
    80、许琳.论我国当代慈善事业发展中的政府角色[M].中华慈善年鉴(2005);
    81、许安标.用法律撑起爱的天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介绍[J].科技与法律季刊.1999(3):89.
    82、颜晓红.清代浙江地区城镇发展与慈善组织.江汉论坛.2007(11).
    83、严新明、童星.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两种表现及民间组织应对的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0(11)。
    84、杨团.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托管的新模式——以罗山市民会馆为例[J].社会学研究.2001(3).
    85、杨方方.谈慈善事业发展的规律和关系[J].理论与改革。2004(3).
    86、杨方方.从依附到合作.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J].中国社会保障.2008(11).
    87、叶汝贤、黎玉琴.公民社会、公民精神和集体行动[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3).
    88、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若干问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6).
    89、张爱民,非营利组织资产产权[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7(5)
    90、张春生.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草案)》的说明[J].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1999(4).
    91、张传良.中外企业慈善捐赠状况对比调查[J].中国企业家.2005(17).
    92、张礼恒.民国时期上海的慈善团体统计(1930年前后)[J].民国档案.1996(3).
    93、张奇林.论影响慈善事业发展的四大因素[J].经济评论.1997(6).
    94、张旭昆,制度变迁的成本----收益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5)
    95、张冉.中国非营利组织民间筹资失效及策略研究——基于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现实的视角[J].财贸研究.2007(2).
    96、张文.两宋乡村民间慈善活动的多元结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7).
    97、张远风.德鲁克论非营利组织管理[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9).
    98、赵海林.公益捐赠税收政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0(7).
    99、赵海林.论项目导向型的慈善筹资机制[J].中国市场.2009(40).
    99、赵海林.个人慈善捐赠模式探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0(2).
    100、赵秀梅.中国NGO对政府的策略——个初步考察[J].开放时代.2004(6).
    101、郑功成.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与需要努力的方向——背景、意识、法制、机制[J].学海.2007
    102、郑杭生.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主要内涵[J].社会学研究.1996(1).
    103、政府不能吞掉慈善组织的空间[J].中国新闻周刊.2010(29).
    104、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国际救济会工作报告[J].民国档案.1998(3).
    105、张礼恒摘编.民国时期上海的慈善团体统计(1930年前后)[J].民国档案.1996(3).
    106、朱德米.回顾公民参与[J].同济大学学报.2009(6).
    107、周沛.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2010(4)
    108、周兆望、蔡定益.论北朝的慈善事业[J].南昌大学学报.2005(2).
    109、周雪光.西方社会学关于中国组织与制度变迁研究状况述评[J].社会学研究.1999(4)
    110、周雪光,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J].社会学研究,2008(6)
    111、朱国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江海学刊。2005(6).
    112、朱迎春.新企业所得税法对我国企业慈善捐赠影响的统计分析[J].现代财经.2010(2).
    113、朱英.论张謇的慈善公益思想与活动[J].江汉论坛.2000(11).
    114、祝灵君.志愿者组织、志愿精神与政党领导[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3).
    1、谢志平.关系、限度、制度:转型中国的政府与慈善组织[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
    1、卢汉龙:上海企业捐赠社会公益的研究[OL]。http://58.63.114.194:86/ssds/htmI/2004/11/200411160854015884.htm
    2、谁在影响社会捐款流向:http://www.01ny.cn/article-269502-1.html
    3、河南红会:去年受郭美美事件等影响受捐总数下滑[OL]。http://news.bandao.cn/news_html/201202/20120215/news_20120215_1805402.shtml
    4、民政部:社会捐赠减五成[OL].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81043172
    5、廉颖婷.地回归民间还是政府主导中国慈善立法争议中提速[OL].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07/09-03/1017067.shtml.2007年09月03日
    6、H慈善事业健康发展,http://jsnews.jschina.com.cn
    1、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1998)
    2、基金会管理办法(1988)
    3、基金会管理条例(2004)
    4、救灾捐赠管理办法(2008)
    5、救灾捐赠管理暂行办法(2000)
    6、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1999)
    7、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1993)
    8、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1999)
    9、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2007)
    10、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意见(国办发[2000]19号)
    1]、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捐助活动的通知(民办函[1999)42号)
    1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公益救济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及相关管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07]6号)
    13、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民政部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60号)
    14、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民政厅、江苏省国家税务局、江苏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第二批非营利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基金会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后名单的通知(苏财税[2008]2号)
    1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18、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9、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
    20、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06-2010)
    21、省政府关于加快社会福利事业的通知(苏政发[1999]92号)
    22、江苏省慈善事业促进条例(2010)
    23、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1989)
    24、社会团体章程示范文本(1998)
    25、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开展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的意见(1999)
    2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部门领导同志不兼任社会团体领导职务问题的通知(1994)
    27、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部门领导同志不兼任社会团体领导职务问题的通知(1998)
    28、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审批中央管理的干部兼任社会团体领导职务有关问题的通知(1999)。
    1、H市慈善会章程(1999)
    2、慈善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1999)
    3、H市慈善会筹备与成立工作计划一览表(1999)
    4、慈善救助暂行办法(2000)关于召开筹建H市慈善会新闻发布会的通知(1999)
    5、关于筹建H市慈善会宣传提纲(1999)
    6、CSS同志就筹建慈善会在全市民政系统动员大会的讲话(1999)
    7、SJB副市长在H市慈善会成立的电视讲话(1999)
    8、关于我会资金使用情况的报告(2000)
    9、关于H市慈善会2000年工作情况的报告(2000)
    10、中华慈善总会关于认真贯彻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精神深入开展“慈善情暖万家”活动的通知(2002)
    11、迎佳节行善举济贫困倡议书(2003)
    12、医疗救助资金管理使用暂行办法(2003)
    13、H市慈善会工作概况汇报(2004)
    14、关于加快市级慈善事业的意见(2006)
    15、2005年1-9月份“4221”工程目标完成情况(2005)
    16、关于在全市开展“慈善一日捐济困送温暖”活动的通知(2003)
    17、H市“慈善一日捐济困送温暖”活动实施方案(2003)
    18、关于实施“慈善一日捐济困送温暖”活动救助方案的请求(2005)
    19、关于成立“慈善一日捐济困送温暖”活动领导小组的通知(2005)
    20、H市“慈善一日捐”工作会议建议方案(2005)
    21、关于做好市直“慈善一日捐济困送温暖”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工作的通知(2005)
    22、“4221”工程工作汇报(2006)
    23、关于贯彻落实“苏北慈善总会会议”精神的初步意见(2006)
    24、关于进一步加快慈善类民间组织发展意见(2006)
    25、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着力构建和谐社会(C市慈善总会)(2006)
    26、关于2006开展年全市“送温暖、献爱心”社会捐助活动的通知(2006)
    27、关于2007开展年全市“送温暖、献爱心”社会捐助活动的通知(2007)
    28、关于2008开展年全市“送温暖、献爱心”社会捐助活动的通知2008()
    29、关于对2008年“送温暖、献爱心”活动拟救助对象进行调查的通知(2008)
    30、关于请求市财政支持市慈善会办公用房租借和装修费用的请求(2008)
    31、关于请求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慈善基金的请求(2008)
    32、关于安排市级慈善基金和我会工作经费的请示(2009)
    33、关于请求市领导莅临市慈善会换届会议的报告(2008)
    34、关于请求市慈善会换届等事项的报告(2008)
    35、关于召开H市慈善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会议的通知(2009)
    36、关于H市慈善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会有关人事调整的通知(2009)
    37、H市慈善会救助管理办法(暂行)(2009)
    1、 Tanton,R.1996.Board games:governmence & accountabitity in NGOs. In Beyond the magic bullet:NGOs performance & accountability in the post-cold war world.eds.by Edwards Michael & David Hulme. Kumarian press,lnc.USA.
    2、 W.R.Scott.1992.Organixations:Rational,Natural and Open System.New Jersey:Prentice-Hall,lnc.
    3。 Estells James ed.1989,The Nonprofit Sector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tudies in Comparative Culture and Polic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 Eills, S. J., Noyes, K.K.,1990. By the People:A History of Americans as Volunteers. San Francisco:Jossey-Bsaa Publishers.
    5、 Meyer,John W.,1981.Remarks at ASA session:The Present Crisis and the Decline in World Hegemony. Toronto,Canada.
    6、 Arrow,Kenneth J.,1974.The limits of Organization,New York:Norton.
    7、 Stinchcombe,Arthur L.1965.Social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s,In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s,edited by James G.March.Chicago press McNally.
    8、 Kolzow, D. R.(1995), Smooth Sailing With Your Board of Directors, Economic Development Review.1995,13 (3)
    9、Mirian M.Wood.Nonprofit Board Leadership Jossey-Bass aWiley Company.1997:4-5.
    10、 Web,Max.Economy and Society. Volume 1,Edited by Guenther Roth and Claus Wittich New York:Bedminster Press Incorporated.1968.
    11、 Burton Weisbrod, Toward a Theory of the Voluntary Nonprofit Sector in Three-Sector Economy.In E. phelps,eds., Altruism Morality and Economic Theory.New York:Russel Sage, 1974.
    12、 Henry.Hansmann,Henry.The role of Nonprofit Enterprise.[J],Yale law Journal,1980,(89).
    13、 Breton,Albert,The Economic Theory of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Chicago: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1974.
    14、Gidron, Benjamin., Kramer,Ralph., Salamon,Lester.M.Government and The Third Sector[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
    15、Wuthow,Robert.Between States and Markets:the Voluntary Sector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M]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
    16、Fry, L., Keim,G.& Meiners,R.1982. Corporate Contributions: Altruistic or for Profi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5.
    17、Migdal,Joel S., Atul Kohli & Vivienne Shue (eds.),1994,State Power and Social Force, Domin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Third World.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Migdal,Joel S.,Atul kohh and Vivienne Shue,1994 (eds.),State Power and Social Force,Domin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Third Worl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 Simmel,G. "The Poor",in Simmel,G.Chicag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