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理论与实践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极大突破和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极大地解放了我国被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已久的生产力,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迸发出无限的生机活力。我国的经济在三十多年来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速度,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制度优势与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高效活力相互配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劳动积极性、创造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得到了释放,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迅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中国的影响开始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市场机制活跃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情况为进一步思考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兼容等问题提供了实践基础。与此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体制创新也日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不断变革的伟大历史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论文试图在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中国共产党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飞跃过程,关注历代领导集体关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实践,深入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理论依据、时代背景、形成与发展历程、具体体制创新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历史经验、时代价值等,考察中国共产党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思考过程,通过对分析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历史性突破的丰富内涵,解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的历史经验和时代价值,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倡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辩证关系。论文将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性突破和创新,分析其市场经济理论与体制创新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贡献。
     论文主体由五个部分构成:
     第一章,导论,主要从论文选题的背景和研究价值,国内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主要创新之处进行了阐述。
     第二章,主要阐述中国共产党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变革深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计划与市场的思想是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理论基础,世界市场是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逻辑起点,市场经济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苏联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变革的实践基础。
     第三章,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主要历程:.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通过对经济体制变革的理论创新,引领体制创新经历萌芽阶段、形成阶段、攻坚阶段、完善阶段,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建立、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章至第九章,从农村经济体制、国有企业管理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对外贸易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六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市场经济具体体制变革的内涵。
     第十章,系统总结了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时代价值。根据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历史性突破,研究其经济学方面的时代价值,深化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规律性认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变革与创新对中国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探索、全球经济发展模式的历史启示,
     论文对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总结与阐述有如下创新之处:
     第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一选题的新意在于论文作者并非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变革思想单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联系,而是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研究贯穿于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对中国经济体制探索的全过程,以为继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思想基础为目标进行研究。
     第二,以往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往往是集中在对某一位领导人如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分析、概括,或是侧重对某一代领导集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学术研究,成果比较多,种类丰富。而对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甚少,本论文试图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为指导,实事求是地寻找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以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新一代领导集体在思想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方面的一脉相承性,深化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规律性认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变革与创新对中国经济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探索的历史启示。
     第三,从作者搜集到的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学术成果来看,大多都集中在从所有制、分配制度、经济运行机制等方面研究各领导集体核心成员的报告、讲话精神,而本论文作者则主要从农村经济体制、国有企业管理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对外开放与外贸管理体制、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全面阐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艰辛历程、时代价值,充分肯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地位,
     第四,在研究方法上,不仅综合运用了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经济思想和政策思想相结合的方法,而且更加注重经验分析和规范分析。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Chinese communists have explored deeply the theory of socialistic market economy and established socialistic market economic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basic Marxist principles and basic conditions of China at her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This is no doubt a great breakthrough and innovation to the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ics and scientific socialis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ocialistic market economic system greatly liberated China's producing force that has been bound up for long by the planned economic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ic material civilization has burst force infinite vitality. China's economy has been maintaining a steady growing pace for more than30years, and the standard of people's living had also been elevated greatly, so has the nation's comprehensive force. The system advantage of socialistic public ownership and the high efficiency of resource allocation of market economy together greatly boosted the working enthusiasm and creativity of socialistic workers. The superiority of the socialistic system has been actualized and the socialistic productivity increased rapidly. The influence of socialistic market economy for China has been permeating and the market system is actively operating in every aspect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fact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to the outside world have provided the practice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thinking about the compatibility of socialism and market economy. Meanwhile, in the process of constant perfection of socialistic market economy system, socialistic market economy theory and system innovation are becoming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he socialistic theor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study of the great historic course of the constant developments and changes of China's socialistic market economic system has great significance both in theory and practice.
     On the foundation of relevant research achievements, this doctoral dissertation tries to look deeply into the leaping process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understanding of socialistic market economy, pay attention to the social practice of the past leading partie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carefully master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epoch background, forming and developing process,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features, historical lessons and value of the concrete system innovations of Chinese communist leading parties concerning the transformations of socialistic market economy system. Also the dissertation reviews the thinking process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when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laws of socialistic market econom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the historic breakthrough on market economy theory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he dissertation tries to explore the historical lessons and value of the socialistic market economy system innovation, and understand the dialec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istic market economy system reform that Chinese Communist leading party has advocated and the Marxism development history.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historic breakthrough and innovation for the traditional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ics, this thesis analyzes its historic contribution in Marxist development history by its market economy theory and system innovation.
     The main body of the dissertation falls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topic selection and value of research, the research status quo both home and abroad of Chinese Communist leading party's reform for socialistic market economy system.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main innovations of the dissertation are also introduced in this chapter.
     The second chapter expounds on the profound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e foundation of the socialistic market economy system reform that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s conducting. Marxist classic writers'thought on planning and market is the theoretical base for market economy system transformation. The world market is the logic starting point of market economy system transformation. Market economy is the necessary pathway to realiz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The socialistic economic system reform of both the Soviet Union and China are the groundwork of practice for socialistic economic system reform.
     The third chapter expatiates on the main course of socialistic market economy system transformation, including theoretical innovations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s. Through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the economic system transformation, the successive leading groups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ave been leading the system innovation through the phases of budding, forming, overcoming the difficulties and perfecting, and have been exploring, establishing, developing and perfecting the socialistic market economy system
     From the fourth chapter to the ninth chapter, the dissertation fully expatiates on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crete system transformations of market economy from the six aspects of the rural economic system, management syste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monetary and taxation system, financial system, foreign trade system and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he tenth chapter generalized the epoch value of China's market economy system transformation systematically. According to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historic breakthrough on the socialistic market economy theory, the dissertation researches on the epoch value for economics, deepens the regularity understanding for China's economic system transformation, and probes into the historical inspiration of China's socialistic market economic system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for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economic exploration of socialist countries and glob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Concerning the summarization and expatiation on socialistic market economy system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leading groups, the innovations of the dissertation are as following:
     First, the newness of the topic selection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e analysis of China's market economy system transformation" lies in that the author focuses his research on socialistic market economy system transformation throughout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leading groups' whole exploration process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RC, instead of simply relating the socialistic market economic system transformation thought and socialistic theor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refore provides the thought foundation for persevering and perfecting socialistic market economy theory.
     Second, the past researches on socialistic market economy theory often focus on the analysis and generalization of a particular leader, for example, Deng Xiao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tic market economy, or focus on a particular leading group's thought of socialistic market economy, with the publication rich both in quantity and kinds. While the researches on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successive leading groups'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socialistic market economy system transformation are much fewer. This dissertation tries to take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s its guidelines, and seek the common essence i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thinking mode between Marxist classic writers and Mao Zedong, Deng Xiaoping, Jiang Zemin and the newest leading group with Hu Jintao as the general secretary. Meanwhile, the author tries to deepen his regularity understanding for China's economic system reform, and explore the historical inspiration of China's socialistic market economic system's reform and innovation for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istic national economic system reform exploration.
     Third, seen from the scholastic production on the socialistic market economy thought of the leading groups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hat the author has collected, most researches focus on the ownership, distribution system, economic operation system to study the reports, speeches of the core members of the leading groups, while the author of the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rural economic system,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e monetary and taxation system, the financial system, the foreign trade management system and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fully expatiates the hardships and epoch value of the leading groups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when exploring socialistic market economy system. The author fully affirm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that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socialistic market economy theory occupies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Fourth, about the research methods, the author not only comprehensively employs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combination of economic history and economic thought history and the combination of economic thought and policy thought, but pays more attention to empirical analysis and criterion analysis.
引文
①吴树青:《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第2期。
    ②周新城:《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若干思考》,《经济经纬》2007年第3期。
    ③廖心文:《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试论毛泽东、邓小平对我国经济体制的探索》,《党的文献》2008年第6期。
    ①石仲泉:邓小平理论:科学社会主义观的一个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4期。
    ②石仲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理论与改革》1994年第3期
    ③高放:《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浙江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①[俄]杰柳辛:《社会主义思想的救星》,《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2期。
    ②转引自武市红:《国外邓小平研究述评》,《理论与当代》2004年第7期。
    ③[美]奥弗霍尔特:《中国的崛起》,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第9页。
    ④[美]戴维·W·张:《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国》,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年,第81页。
    ⑤[美]科斯:《中国改革没邓小平将完全不同》,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zjgc/20110107/3169042.shtml,2011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58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71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61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30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9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33页。
    。《列宁选集》(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2页
    ②《列宁全集》第10卷第40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4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22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43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444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321页。
    ①《邓小平文选》(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306—307页。
    ②《邓小平文选》(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290页。
    ③《邓小平文选》(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36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238页。
    ①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斯大林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52-55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2—77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56—1060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31页。
    ④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46-66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1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81-82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89页。
    ③《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的阅读文件汇编》(第1编)上册,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341—374页。
    ①骆耕漠.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必要性和它的“消亡”过程,《经济研究》1956年第5期
    ②骆耕漠.“论商品和价值”,《经济研究》1959年第9-10期
    ③于光远.“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问题的讨论”,《经济研究》1959年第7期
    ④樊弘.“关于在社会主义下商品生产的问题”,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145-146页.
    ⑤朱剑农.“论我国的商品生产及其性质问题”,《理论战线》1959年第1期
    ⑥吴敬琏.“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两类交换”,《经济研究》,1959,(1).
    ⑦余霖.“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新建设》1965年第6期
    ⑧朱剑农.“论我国的商品生产及其性质问题”,《理论战线》1959年第1期
    ①喻良新.“试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生产的原因”,《大公报》1957年1月27日.
    ②薛暮桥.“论计划经济与价值规律”,《人民日报》1956年10月28日
    ③顾准.“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经济研究》1957年第3)期
    ④孙冶方.“把计划和统计放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经济研究》1956年第6期
    ⑤王亚南.“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积极作用”,《人民日报》1959年5月15日
    ⑥薛暮桥.“再论计划经济与价值规律”,《计划经济》1957,年第2期
    ⑦孙冶方.“把计划和统计放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经济研究》1956年第6期
    ⑧薛暮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红旗》1959年,第10期
    ①薛暮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红旗》1959年,第10期
    ②骆耕漠.“关于生产资料的低价政策问题”,《经济研究》1957年第3期
    ③南冰,索真.“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的价值和价值规律的作用问题”,《经济研究》1957年第1期
    ④陈云:“计划与市场问题”,《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9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
    ①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0页。
    ②参见国家统计局:《伟大的十年》,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29页。
    ①张庆忠:“马克思主义的合作制理论与中国农业合作制的实践”,《中国农村经济》,1991年第10期
    ①国家统计局:《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统计出版社,1958年,第183—184页。
    ②农业部计划局:《农业经济资料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1959年,第36页。
    ③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第368页。
    ①王琢、许滨:《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论》,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年,第137页。
    ①农业部形势分析课题组:“1998年主要农村政策运行分析与评价”,《经济工作者参考资料》,1999年第17期
    。朱钢、贾康:《中国农村财政理论与实践》,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年,第60页
    农业部信息中心:《谈农村税费改革两步走战略》,载于中国农业信息网,2003年7月9日.
    ①杨启先:《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资产管理(序)》,参见杨淦、邓聿文著《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资产管理》,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年,序第3页。
    ②参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①参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①黄佩华等:《中国:国家发展与地方财政》,中信出版社,2003年,第25页。
    ①财政部原部长项怀诚:《关于200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及200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财经时报》,2002年3月7日
    。参见各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①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197页。
    ②《人民日报》,1950-04-05,第1版。
    ③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40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1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4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26页。
    ①国家统计局综合司:《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5月21日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2页。
    ①[美]詹姆斯·L·多蒂、德威特·R·李编著,林季红等译,《市场经济:大师的思考》,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63页。
    ②[印]阿嘎瓦拉著:《中国的崛起:威胁还是机遇》,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页。
    ①《布哈林文选》(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4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62-197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资本论》[M]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75
    [4]列宁:《列宁选集》[M]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
    [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M]第6-7卷.人民出版社.1999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4,1993
    [9]陈云:《三中全会重要文献选编》[M]人民出版社.1982
    [10]江泽民:《江泽民文选》[M].人民出版社.2006
    [11]《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1993
    [12]《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2003
    [1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人民出版社.2005
    [14]《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2006
    [1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07
    [16]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M]人民出版社.2007、2008、2010、2011
    [17]奥塔·锡克:《一种未来的经济体制》[M](中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18]W·布鲁斯·K·拉斯基:《从马克思到市场社会主义对经济体制的探索》[M](中文版).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9]尤里·考斯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比较》[M](中文版).重庆出版社.1988
    [20]亚诺什·科尔内:《矛盾与困境——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的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
    [21]唐任伍:《中国经济改革30年对外开放卷》[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22]周新城:《苏联东欧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23]黄泰岩:《西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述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24]林毅夫:《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 社.1999
    [25]宋则行:《转轨中的经济运行问题研究》[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
    [26]张宇:《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联姻:对一个历史性难题的思考》[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27]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28]卫兴华、张宇:《社会主义经济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9]蔡昉、林毅夫:《中国经济》[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30]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31]谢百三:《中国当代经济政策及其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2]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33]《中国统计年鉴2007》[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34]张琦:《中国利用外资的新战略》[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5]李东阳:《国际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36]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7]青木昌彦、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人控制和银行的作用》[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38]迟福林主编:《2007年中国改革评估报告》[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39]高尚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20年基本经验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40]江小涓:《中国经济的开放与增长1980—2005年》[M].人民出版社.2007
    [41]曹龙骐:《中国经济特区改革创新路径探索》[M].人民出版社.2005
    [42]张厚义、刘文璞:《中国的私营经济与私营企业主》[M].知识出版社.1995
    [43]财政部:《中国财政年鉴》[M].中国财政杂志社.1999
    [44]孙开等:《财政体制改革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45]高培勇、温来成:《市场化进程中的中国财政运行机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6]赵云旗:《中国分税制财政体制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7]吕炜:《我们离公共财政有多远》[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8]胡家勇:《一只灵巧的手:论政府转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9]世界银行:《变革世界中的政府》[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50]谈儒勇:《金融发展理论与中国金融发展》[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51]吴晓灵等:《新一轮改革中的中国金融》[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52]陈佳贵:《中国社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3]钱颖一:《政府与法治》,《比较》第5期[M].中信出版社.2003
    [54]赵锡军:《证券投资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5]成思危:《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与完善》[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
    [56]陈野华:《转轨时期中国经济与金融改革回顾与展望》[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57]江铃编:《资本市场》[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58]康静萍:《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M].经济管理经济出版社.2003
    [59]万国华:《中国证券市场问题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60]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发展报告》[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61]李文良等:《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62]桑百川:《外商直接投资下的经济制度变迁》[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63]王元龙:《外商直接投资宏观调控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64]王绍光:《中国政府治理水平的国际比较》.《比较》第9期[M].中信出版社.2003
    [65]侯本旗:《当代国际直接投资与中国外资策略》[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66]杨灿英:《外商直接投资理论与实务》[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67]腾家国:《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68]陈家勤:《当代国际贸易新理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69]夏友富、张上塘:《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热点问题研究》[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8
    [70]田贵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与东道国激励政策竞争》[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71]彭有轩:《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政策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72]杨柳勇等:《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利用外资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73]刘李胜、邵东亚、庞锦:《外资并购国有企业——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74]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世界投资报告》(2001年)[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75]王列、杨雪东:《全球化与世界》[M].中国编译出版社.1998
    [76]胡元梓、薛晓源:《全球化与中国》[M].中国编译出版社.1998
    [77]桑百川:《中国市场经济理论研究》[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78]《财经》杂志编辑部编:《转型中国》[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79]桑百川、郑建明:《国际资本流动:新趋势与对策》[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1]于光远: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问题的讨论[J]《经济研究》1959.(07)
    [2]骆耕漠: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必要性和它的“消亡”过程[J]《经济研究》1956.(05)
    [3]余霖: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J]《新建设》1965.年(06)
    [4]骆耕漠:论商品和价值[J]《经济研究》1959年(09-10)
    [5]吴敬琏: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两类交换[J]《经济研究》,1959,(01).
    [6]朱剑农:论我国的商品生产及其性质问题[J]《理论战线》1959.(01)
    [6]喻良新:试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生产的原因[N].《大公报》1957年1月27日.
    [7]顾 准: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J]《经济研究》1957.(03)
    [8]孙冶方:把计划和统计放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J]《经济研究》1956(06)
    [9]薛暮桥:论计划经济与价值规律[N].《人民日报》1956年10月28日
    [10]薛暮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J]《.红旗》1959.(10)
    [11]郭庆旺、贾俊雪:地方政府行为,投资冲动与宏观经济稳定[J].管理世界.2006(05)
    [12]薛暮桥:再论计划经济与价值规律《计划经济》1957.(02)
    [13]竹立家:政府管理改革的几个切入点[N].学习时报.2006(326)
    [14]周放生: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J].热点研究.2002(24)
    [15]郭春丽:对当前国企改革存在问题的评析[J].宏观经济管理.2007(8)
    [16]贾康:公共财政与社会和谐[J].经济研究参考.2006(45)
    [17]余劲松: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思考[J].经济论坛.2004(10)
    [18]吴俊培:论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J].经济研究.1994(02)
    [19]寇铁军: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J].财经问题研究.1995(12)
    [20]杜跃东: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与解决[J].理论探讨.2007(03)
    [21]蔡放波:公共服务市场化与政府责任[J].美中公共管理.2004(01)
    [22]林毅夫、李志赟:中国的国有企业与金融体制改革[J].经济学(季刊).2005(03)
    [23]桑百川:中国是否应该加入跨国购并浪潮[J].中国外资.2000(11)
    [24]冼国明、严兵:外商投资新趋势及其展望[N].开放导报.2003.(2-3)
    [25]姜敏:适度调整政策加快引进外资[J].国际经济合作.2003(11)
    [26]叶辅靖:调整之必须——我国利用外资战略的调整背景和要点[J].国际贸易.2004(01)
    [27]李强、韩世坤:外资并购对中国产业发展的效应分析与风险防范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4(02)
    [28]钱志清:改善投资环境与促进投资增长[J].国际经济合作.2003(11)
    [29]卢晓平、夏峰、黄蕾:金融改革将进入新阶段[J].金融纵横.2007(04)
    [30]陆世敏:新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财经研究.1999(10)
    [31]胡家勇、陈健:转型经济理论述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01)
    [32]陈佳贵:建立健全企业家激励与约束机制[N].光明日报.1996年1月25日
    [33]常秀泽: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方略和理论思考[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5月25日
    [34]侯若石:现代公司制度的弊端与企业的社会责任[N].开放导报.2004(01)
    [35]钟阳胜: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与建设法制财政[N].人民日报.2006年2月22日
    [36]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人民日报.2007年3月1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