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近年来,在党中央、各级党委政府和各个高校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但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其中教学方法的改革问题是制约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因素和关键环节。因此,深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体系的改革和构建问题,对于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宣传和教育工作,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对于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体系的改革这一主题,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与实证调查相结合、历史研究与逻辑分析相统一、演绎分析和归纳比较相结合、一般阐释与重点研究相结合等的研究方法,试图从历史、理论、现实三者密切结合的切入点上来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体系改革的逻辑框架。既从历史的角度考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演变、发展的进程,又从理论的角度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定位、性质、功能和特点,还从实践的角度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改革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阐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原则、基本要求和一般规律。具体说来,对这一基本主题的分析,将从以下五章来展开:
     第一章侧重从历史的角度,简要梳理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及其教学方法的变化发展的历程。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发展的演变进程,这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历史起点,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逻辑起点。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体系的改革问题,首先必须从历史的视角,考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演变、发展和嬗变的历史进程,剖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随时代变化与时俱进的客观规律。本章依据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不同,将建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演变发展过程划分为初步发展时期(1949—1956年)、曲折发展时期(1956—1966年)、严重扭曲时期(1966—1976年)恢复和稳定发展时期(1976—1992年)、全面发展时期(1992—2004年)和改革完善时期(2004—至今)六个历史时期。与此相适应,本章还将建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大致相应的六个发展阶段,并就各个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及其教学方法的发展状况和特点做了一些简要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及其教学方法的变化发展历程带给我们的六点历史启示。
     第二章侧重从现实的角度,客观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体系改革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机遇方面来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经济全球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提供了新的源泉,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强大动力,信息网络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技术手段。从挑战方面来讲,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意识形态多样化和信息网络化等等,都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挑战。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了它们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提出的四个方面的新要求,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必须始终坚持正面教育为主与批判错误社会思潮的有机结合,必须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第三章侧重从理论的角度,概略阐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性质、功能、特点和方法论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要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体系的改革,还必须弄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定位,也就是说,要搞清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性质、功能、特点,以及它在整个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些方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体系改革的基本依据。在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性质的基础上,本文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具有认识、导向、保障、育人四大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具有强烈的政治性特点、理论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实践性特点、针对性的特点、思想性和育人性的特点等。正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功能和上述教学特点,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遵循方向性、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与社会教育相结合,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与终身教育相结合,主动灌输、启发探究与贴近现实相统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立德树人相统一等基本原则。
     第四章系统阐释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体系的内涵、分类标准和主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是实施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核心和关键环节,是师生双方为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和目的而采取的一切途径、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总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体系除了具备一般课程教学方法的特点之外,还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特点、灌输与启发相结合的特点、原理抽象阐释与案例形象具体相结合的特点、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相结合的特点等。本文主要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具体方法上,系统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体系的十大类型:课堂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专题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思政课教学的心理学方法、思政课教学的艺术化方法等。本文还阐释了它们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贯通、相辅相成的关系,共同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法论的宏大体系。
     第五章主要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体系改革与构建的基本规律。本章从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体系改革与构建的诸多因素中,提炼了五个方面的规律性结论:第一,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是前提。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是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功能所决定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既要联系社会实际,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又要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状况和生活实践,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困惑,提高思想认识。第二,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优化运用是关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最优化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规律所决定的。要根据教学目的、任务、课程性质、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的要求,灵活机动的、综合地使用教学方法。第三,高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培养是重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品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深受大学生喜爱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第四、处理好学科体系和教学体系等一系列关系是基础。不重视学科建设,不重视科学研究,是现今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要改革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体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正确处理好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体系之间的关系。第五、党委重视支持和良好的氛围是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体系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要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提高宏观指导的水平,努力形成整体合力和良好氛围,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坚强保障。
     在论文的结语部分,主要展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论改革和整个高校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提出新世纪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体系改革、创新和发展,呈现出时代化、现代化、综合化、隐形化和多样化的趋势。这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
As the main channel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the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outlooks on the world, life, and values. It is the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qualified contributors and reliable successors of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oreover, it embodies the essence of Socialist universities.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great attention to the courses and joint efforts from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party.committees at all levels and all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 great achievement has been made in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However, there still exist som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to be solved. Of them, how to reform on the teaching method is the main factor and key points, which restrains and influences the teaching effect. Therefore, the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ethod theory system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nhance learning,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of Marxism-Leninism, and Mao Zedong's Thoughts and systematic socialist theor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nd advanced culture, to advance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to improve the pertinence, practicality, attractiveness and appealingness of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to help the college students to be useful talents.
     Focused on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eory system of this course, this paper tries to build logic framework of this reform by combining history, theory and reality and applying the following research methods like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literature review and empirical study, historical study and logic analysis, deduction and induction, and general introduction and focused study. The author studies the evolution of this reform and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ing method from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alyzes its positioning, nature, function and feature from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nd the chances and changes during the reform from the practical perspective. Moreover, the author explains the main principle, basic requirements and general law of this reform. To be more specific, the analysis on this theme will be expanded in the following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starts from th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methods since the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of them is the foundation for historic study and logic study. It is necessary to start the study with the historic perspective when we study on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so that the objective principles can be obser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rse and the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different tasks of the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 six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are specified, ranging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 Republic of China to the present, namely: the initial development period (1949-1956); tortuous development period (1956-1966); seriously tortuous development period (1966-1976); the period of recover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976-1992);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eriod (1992-2004) and the period of reform and perfection (2004-present).Accordingly, six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methods of the courses are concluded. Afterwards, brief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features in terms of these courses and their teaching methods is made in this chapter. At the end of this part,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analysis results in the six points observed during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Chapter Two analyzes the chances and challenges of this reform objectively from the practical perspective. In terms of chan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ace and development" in this era provide excellent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for this reform; economic globalization supplies new source for the reform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s;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provides powerful power for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information network supplies technological means for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As for challenges, many factors have raised challenges for this reform, such a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social transition, ideological diversity and information network. Apart from this, four new requirements related to the reform are also analyzed. Namely:we must always adhere to the concept people-oriented,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we must always insist on arming students with developing Marxism; we must always adhere to the combination of positive education and critical thought of society; we must always keep pace with times and reform and innovat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ethods.
     Chapter Three, from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explains the basic principle related to the nature, fun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course. To deepen this reform, the orientation of this course should be made clear. That is to say, the nature, function, feature and its role in the whole system should be made clear since they are the basis for this reform. Based on the clear orientation of this course, four functions, such as awareness, guidance, protection, and education are inducted for the cours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this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featured with a strong political, theoretical, scientific, practical, targeted, instructive and educational nature. These features lead to the fact that this reform must observe such basic principles as the conformity of the orienting, ideological and scientific characteristics; student centered, teacher directed classes with the help of the education from society;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for all, tailored-educ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 lecturing, inspiring and associating reality; providing knowledge, developing capacities, nurturing moral characters.
     Chapter Four illustrates the connotation,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and main content of the system. Teaching method is the core part and key link for delivering teaching content, realizing teaching aims and 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 Also, it is the general term of all the channels, ways and means of contributing to the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realizing the teaching task and purpose. Besides the features above, this system still has its unique features. It combines theory with practice, education with inspiration, elaboration on abstract theory and case study, and convincing people with reasons and emotion. This paper, in terms of the specific teaching way,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following ten types of teaching methods: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 and heuristic-type teaching method, and participation-type teaching method, and inquiry-type teaching method, and topic-type teaching method, and case teaching method, and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 and multimedia teaching method, and thought-politics teaching method. This paper also explains their mutual relationship, which constitutes the grand system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Chapter Five mainly discuss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n the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of teaching methods. This chapter abstracts five conclusions from thes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First,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s a prerequisite.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integrat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is determined by 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this course. During practical teaching process, we shoul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real situation in society, that is to say, combining opening up with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Also, we should help college students solve puzzles and raise their awareness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their thoughts, psychological situation and their lives. Secondly, the optimizing use of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is the key point. The optimizing degree is determined by the integral optimizing law. We should flexibly choose a teaching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purpose, task, course nature, content,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eaching conditions. Third,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eachers is the key point. These teachers are an important for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y are not only the main preachers of the party's theory, routine, and policy, but also the mentors and leade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build a reasonably structured team of teachers who is enthusiastic and beloved by the students and have firm political stand, expertise and capacity. Fourth, it is essential to have a proper handling of a serie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scipline system and teaching system. The ignorance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s the general problem in the teaching. To reform and build a reasonable method system,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course, we must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etical system, discipline,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theories on teaching methods. Fifth, the support from the Party Committee and the good atmosphere are the guarantee. This reform is a systematical project, which need strong leadership, general planning and close cooperation. We should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orientation of this course, promoting the level of general guidance, and strive to form the focused power and excellent atmosphere, providing strong security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is course.
     The conclusion part mainly looks to the future of the reform and the developmental trend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t is also pointed out that the reform,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urses embody a trend of times, integration, modernization, invisible development and diversification. This part is also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引文
①思想政治理论课,过去通称“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本文中简称“思政课”,下同。
    ②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4页。
    ①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9页。
    ②《尚书·毕命》。
    ③《周礼·遂人》。
    ④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页。
    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⑥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页。
    ⑦列宁:《怎么办?》,《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3页。
    ①田心铭:《建立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第1期。
    ②参见孙来斌著:《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①张耀灿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②参见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③陆庆壬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页。
    ④仓道来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⑤仓道来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⑥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
    ①石云霞等著:《“两课”教学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6-48页。
    ①恩格斯:《致威·桑巴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2-743页。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2007年第21期。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9年9月27日。
    ②《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光明日报》2011年10月25日。
    ③《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光明日报》2011年10月25日。
    ①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页。
    ②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4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求是》2006年第2期。
    ②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07页。
    ③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4页。
    ④邓小平:《在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6页。
    ⑤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页。
    ①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2001年1月10日),《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27页。
    ①林庭芳:《“两课”教学法专题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页。
    ②石云霞等著:《“两课”教学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6-48页。
    ③骆郁廷主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1-207页。
    ④胡子克主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概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5-120页。
    ⑤石云霞等著:《“两课”教学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页。
    ⑥仓道来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1页。
    ①周中之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探微》,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3-69页。
    ②周中之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探微》,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5-164页。
    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8月26日。
    ④钱焕琦:《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品德课课型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⑤柳礼泉:《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6页。
    ①梁桂麟、徐海波主编:《当代高校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3页。
    ②陈秉公:《“两课”改革要理清的几个范畴》,《光明日报》2004年5月20日。
    ③徐志宏主编:《思想理论教育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20-241页。
    ④骆郁廷主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0-226、358-360页。
    ⑤石云霞等著:《“两课”教学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0页。
    ⑥胡子克主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概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2-149页。
    ⑦周中之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探微》,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6页。
    ⑧仓道来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1页。
    ①为尊重历史,文献中涉及到的“两课”均保留,其他地方一般都用“思政课”替代。
    ②骆郁廷主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页。
    ③本节内容主要参考石云霞著《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的相关内容。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48页。
    ②全国普通高校“两课”教育教学调研工作领导小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①全国普通高校“两课”教育教学调研工作领导小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778-779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123—1124页。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461页。
    ①这一方案通称为思政课"85方案”,以区别于1998年颁布的思政课方案即"98方案”以及2005年颁布的思政课方案即"05方案”。
    ①国家教育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教育法规汇编》(1949—1989),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95—497页。
    ①专科的课程设置是:二年制专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36学时),邓小平理论概论(60学时)。三年制专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50)学时,毛泽东思想概论(40学时),邓小平理论概论(60学时);二年制和三年制专科思想品德课:思想道德修养(40学时),法律基础(28学时)。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是: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6学时),自然辩证法概论(理工类开设,54学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文科类开设,72学时)。博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理工类开设,54学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文科类开设,54学时)。各层次各科类学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每周平均1学时。
    ①全国普通高校“两课”教育教学调研工作领导小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0页。
    ①转引自石云霞著:《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史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69页。
    ①全国普通高校“两课”教育教学调研工作领导小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页。
    ②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①参见顾海良:加强“两课”建设,发挥思想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9年第1期第9—10页。
    ①参见杨瑞森:《“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分与合的历史启示》,载刘书林主编:《21世纪高校德育课程论》,南海出版公司2004年10月版。
    ①胡锦涛:《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光明日报》2007年1月24日。
    ①转引自张晓忠、张军:《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商业经济》2006年第11期,第118-119页。
    ①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1页。
    ①张少慧:《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高教探索》,2006,(6)。
    ①魏佳:《试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若干重要原则》,《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6)。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年2月7日。
    ②转引自徐志宏主编:《思想理论教育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6页。
    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光明日报》2010年7月29日。
    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光明日报》2010年7月29日。
    ①李长春:《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求是》2008年第22期,第4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光明日报》2010年10月25日。
    ②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1.19)。
    ①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6—87页。
    ①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28页。
    ①胡锦涛:《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人民日报》2007年1月24日。
    ①邓小平:《在接见首都戒严部队以上干部时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6页。
    ②江泽民:《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2页。
    ①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25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9-29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版,第503页。
    ③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版,第103页。
    ①马克思:《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批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版,第217页。
    ②恩格斯:《致国际社会主义者大学生代表大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487页。
    ③列宁:《青年团的任务》,《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版,第294、303页。
    ④参见雷儒金:《深化“两课”教学方法改革的若干思考》,《教学研究》2005年第3期。
    ①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8月26日。
    ②胡锦涛:《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43页。
    ①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258页。
    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光明日报》2010年7月29日。
    ①列宁:《怎么办?》,《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页。
    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光明日报》2010年7月29日。
    ①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版,第189页。
    ②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
    ①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78页。
    ②列宁:《怎么办?》,《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页。
    ①骆郁廷主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7页。
    ①钱焕琦:《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品德课课型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②柳礼泉:《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6页。
    ③梁桂麟、徐海波主编:《当代高校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3页。
    ①陈秉公:《“两课”改革要理清的几个范畴》,《光明日报》2004.5.20。
    ②徐志宏主编:《思想理论教育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20-241页。
    ①《论语·述而》。
    ②全国普通高校“两课”教育教学调研工作领导小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0页。
    ①施瓦布:J.Schwab. The Teaching of Science as Inquiry.In P.F. Brandwein (Ed). The Teaching of Science[M].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①段联峥:《略谈“两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9期。
    ①杨慧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版,第8页。
    ①胡成广:《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技术对高校德育教学的促进作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年第8期。
    ②田克勤:《运用多媒体进行邓小平理论教学的体会》,《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年第5期。
    ①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78页。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年2月7日。
    ②2008年7月9日,全国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在京举行,李长春同志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刘延东同志在讲话中提出了“四个要”:要选配好、培养好教师,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人才保证。要与时俱进地完善教材体系,编写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打好基础。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加大实践教学力度,重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改进考试考核方式,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有效手段。要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提高宏观指导的水平,努力形成整体合力和良好氛围,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坚强保障。《光明日报》2008年7月9日。
    ①顾海良、佘双好主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8-139页。
    ①转引自吴也显著:《教学论新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07页。
    ②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7页。
    ③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7年9月1日。
    ④《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08年9月23日。
    ①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4月25日。
    ①陈占安:《关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几点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8期。
    ①胡锦涛:《进一步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44页。
    ②李长春:《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人民日报》2008年5月6日。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8月26日。
    ①胡锦涛:《进一步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40页。
    ①徐志宏主编:《思想理论教育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35-236页。
    ①《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教育规划纲要学习辅导百问》,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5页。
    ①上述做法,主要来源于湖北师范学院、长江大学等高校的成功探索。全国其他高校也大都采取了类似的做法。参见王蕴哲:《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考核办法改革》,《中外教育研究》2009年第4期。
    ①徐志宏主编:《思想理论教育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35-236页。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7、17、20、26、42、46卷,人民出版社1960、1958、1959、 1963、1971、1979、1979、1980年版。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 《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第1、2卷,1984年版;第29、30、31、34、35卷,1985年版;第5、41、卷,1986年版;第10、11、12、13、42卷,1987年版;第17、26卷,1988年版;第20卷,1989年版;第23、24、27、55卷,1990年版。
    6. 《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 《斯大林全集》第7、10、12、13卷,人民出版社1958、1954、1955、1956年版。
    8. 《斯大林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9. 《毛泽东文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第1、2卷1993年版,第3、4、5卷1996年版,第6、7、8卷1999年版。
    10.《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1.《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2.《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第1、2卷1994年版,第3卷1993年版。
    13.《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4.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5.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7.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4)。
    18.胡锦涛:《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2012.7)。
    19.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0.中宣部编: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8年版。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版。
    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版。
    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大事记》,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版。
    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党的十六大以来大事记》,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版。
    25.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读本》,学习出版社2008版。
    26.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9版。
    27.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9版。
    28.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学习出版社2009版。
    29.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论学习——重要论述摘编》学习出版社2009版。
    30.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论党的群众工作——重要论述摘编》学习出版社2011版。
    31.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学习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2月版。
    3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006、2008年版。
    3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011年版。
    34.《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教育规划纲要学习辅导百问》,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35.苏联教育科学院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上下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36.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系编:《列宁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37.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 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1.中共中央宣传部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出版社,2000年版。
    42.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43.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44.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4年版。
    45.本书编写组:《江泽民同志重要记述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6. 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
    47.全国普通高校“两课”教育教学调研工作领导小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8.石云霞等著:《“两课”教学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9.石云霞著:《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史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0.石云霞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史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1.石云霞著:《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52.顾海良、佘双好主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3.顾海良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4.顾海良、梅荣政主编:《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5.梅荣政、张晓红著:《论新自由主义思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6.梅荣政主编:《新的理论视野和理论创新: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7.骆郁廷著:《精神动力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8.骆郁廷主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9.王玄武、骆郁廷主编:《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0.田心铭著:《认识的反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1.丁俊萍著:《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2.宋镜明等著:《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3.戴德铮著:《当代世界格局与国际关系》,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4.黄钊主编:《三德教育记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5.黄钊等著:《中国道德文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6.沈壮海著:《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7.袁银传著:《从十六大到十七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68.袁银传著:《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69.袁银传著:《小农意识与中国现代化》中华博士文库,武汉出版社2008年版。
    70.夏建国著:《实践规范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71.夏建国著:《文化模式与全球文化》,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2.孙来斌著:《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修订版)。
    73.孙来斌著:《跨越论与落后国家经济发展道路》,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4.杨乐强著:《走向信仰间的和谐:多元论哲学之信仰和谐论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75.左亚文著:《和合思想的当代阐述:唯物辩证法与东方智慧的对话》,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76.许征帆著:《时代风云变幻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7.靳辉明主编:《社会主义历史、理论与现实》,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8.庄福龄主编:《马克思主义史》(1-4卷),人民出版社第1,3,4卷1996年版,第2卷1995年版。
    79.庄泽宣著:《教育概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80.周浩波著:《教育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1.张全新、张宗祥编著:《教育哲学概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版。
    82.金一鸣著:《教育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83.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4.龚海泉、张晋峰、张耀灿主编:《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5.董雅华著:《知识·信仰·现代化:中国政治社会化中的高等教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6.王玄武、郑永廷、刘行焱主编:《政治观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87.牟杰主编:《高等学校思想教育系统工程》,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88.陈百君编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大连工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89.邱伟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90.张耀灿,徐志远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1.张耀灿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2.张耀灿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93.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4.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5.陆庆壬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6.仓道来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7.陈秉公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98.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99.王瑞荪、竹立家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100.吴铎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01.孙其昂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2.刘书林、陈立思著:《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103.张耀灿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4.王勤著:《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5.周中之、石书臣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探微》,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06.刘强主编:《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7.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08.徐志宏主编:《思想理论教育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09.郭晓君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10.赵文禄等主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青岛出版社1990年版。
    111.许启贤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2.吴潜涛、刘建军著:《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3.王东虓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14.谈松华主编:《中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史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15.张蔚萍著:《思想政治工作史》,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
    116.陈登才、董京泉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7.郑永廷主编:《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18.杨静云著:《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
    119.金羽主编:《邓小平的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20.苏希胜等著:《邓小平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21.聂月岩著:《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2.李敏昌、彭海堂编著:《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武汉出版社2003年版。
    123.刘国华著:《邓小平德育理论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24.唐朝纪、张凤山主编:《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25.李康平、张吉雄著:《邓小平德育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6.王东著:《中华腾飞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7.张蔚萍著:《新编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修订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年版。
    128.孙其昂、邱建中主编:《思想政治工作学概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9.李娟著:《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年版。
    130.王树荫主编:《新编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京华出版社2003年版。
    131.凌空主编:《舆论与思想政治工作》,陕西旅游出版社1997年版。
    132.韩玉芳、林泉主编:《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133.祖嘉合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4.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35.郑永廷著:《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36.薛校注、钟泽余:《21世纪中国市场经济与思想政治教育》(上册),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
    137.张耀灿、高长舒等主编:《高校灵魂工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8.潘懋元主编:《高等学校教学原理与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39.张耀灿、陈万柏主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0.熊川武等著:《实践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41. 陈秉公著:《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42.贺军著:《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若干问题》,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43.李松林主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研究》,华艺出版社,2001年版。
    144. 罗国杰主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45.夏瑞庆主编:《课程与教学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6.詹万生主编:《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7.沈国权主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8.戴钢书著:《德育环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49.王敏著:《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记》,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50.吴潜涛著:《伦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1.陈万柏著:《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2.项久雨著:《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3.秦在东著:《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4. 石书臣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155.吴家庆著:《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56.孟伟、张岩鸿、王连喜著:《转型期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57.贺才乐著:《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58.蓝江著:《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59.李辽宁著:《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0.聂月岩著:《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红旗出版社2006年版。
    161.王新农主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及实效性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62.赵卫民主编:《世纪之交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问题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63.胡子克主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概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64.李辉、许文贤等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概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65.王平、贺成立主编:《我国高校青年师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6.袁贵仁、韩震主编:《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67.卢先福、端木婕著:《中国执政党建设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68.虞崇胜著:《政治文明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9.李贺林著:《邓小平政治发展思想概论》,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
    170.许耀桐、刘昌雄著:《政治文明建设与民主政治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171.李君如主编:《小康中国》,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72.冷舜安编著:《学习、实践、认识----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为例》,中国出版集团2012年版。
    173.钱伟量主编:《邓小平理论概论案例教学研究及教学案例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74.柳礼泉:《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5.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探索与改革》,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76.王炳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77.李征:《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版。
    178.杨慧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79.李腊生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80.顾钰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81.陈洪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82.周向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83.忻平等:《通幽曲径: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方法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84.邹礼玉:《仰望星空脚踏实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魅力课堂的构建》,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85.张凤华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及测评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86.吕志等:《探索·思考·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巡礼》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
    187. 马成瑶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性教学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
    188.吴斌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巴蜀书社2011年版。
    189.张文峰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训教程》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90.林庭芳:《“两课”教学法专题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91.钱焕琦:《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品德课课型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9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高质量,内涵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文件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193. 《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教育规划纲要学习辅导百问》,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94. [苏]米·伊·加里宁著,陈昌浩、沈颖译:《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1924—1945年论文和讲演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195. [苏]联共(布)中央特设委员会编:《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196.[苏]巴班斯基著,吴文侃等译:《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197. [美]范斯科德等著,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译:《美国教育基础——社会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98. [美]塞缪尔·亨廷顿等著,罗荣渠译:《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199.[美]泰勒著:《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00.[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01. [美]巴格莱:《教育与新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02. [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03. [德]马克斯·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04.[日]佐藤正夫:《教学论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05. J.Schwab.The Teaching of Science as Inquiry.In P.F. Brandwein (Ed). The Teaching of Science[M].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206. Carmen Cladin-Urondo, Marxism An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Harvester Press, Sussex,1977.
    207. Robert Service, Lenin: A Biograph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08. Neil Harding, Leninism, Duke University Press,1996.
    209. Herbert Marcuse, Soviet Marxism:A Critical Analysis, Beacon Press, Boston 1991.
    210. D.Bell, The End of Ideology, Cambridge,1988.
    211. Stefan T. Possony, Lenin:The Compulsive Revolutionary, Henry Regnery Company, Chicago,1964.
    212. Robert Paul Wolff, Understanding Marx, Princeton, W. J.1985.
    213. Karl Korsch, Maxism and Philosophy, Monthly Review Press, N. Y. L,1970.
    214. I. A. Snook, Indoctrination and Education, London and Bost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72.
    215. Terence Copley, Indoctrination, Education and God: The Struggle for the Mind, London:Ashford Colour Press,2005.
    216. Harvey Siegel, Educating Reason:Rationality, Critical Thinking, and Education, 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1988.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通知 教社政[2003]2号
    2.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2004.1)
    3.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意见(2004.4)
    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困难问题的通知 (国办发[2004]68号)
    5.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 (教社政[2004]13号)
    6.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 (教社政[2004]16号)
    7.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 (教社政[2004]17号)
    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8)
    9.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 (教社政[2005]1号)
    10.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 (青联发[2005]5号)
    1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 (教育部教师[2005]1号)
    12.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教社政(2005)5号)
    13.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
    14.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
    15.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 (教社政[2005]2号)
    16.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7)
    17.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10)
    1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3)
    19.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6)
    20.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的通知(教社科[2011]1号)(2011.1)
    21.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2011.2)
    2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教高[2011]6号)(2011.7)
    23.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 (2011.10)
    24.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10)
    25.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2011.12)
    26.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2012.1)
    27.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 (教技[2012]6号)(2012.3)
    28.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 (2012.3)
    29.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教育专题规划》的通知(教高[2012]5号)(2012.4)
    30.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教发[2012]9号) (2012.6)
    31.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2012.8)
    32.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求是》2008年第7期。
    33.石云霞:《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年第5期。
    34.石云霞:《关键在于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论述》,《学习与实践》2000年第8期。
    35.石云霞:《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和教学体系的一致性》,《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5期。
    36.顾海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要问题》,《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9期。
    37.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演化及其基本特点》,《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2期。
    38.张雷声:《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构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 2期。
    39.张雷声:《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观”教育的主渠道》,《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第1期。
    40.张雷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到学科建设高度》,《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第9期
    41.周新城:《必须用无产阶级思想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求实》1999年第9期。
    42.叶赋桂:《20世纪中国教育政治功能的反思》,《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43.孙其昂:《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44.王勤:《论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科学》2002年第11期。
    45.杨万江:《论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求索》2003年第4期。
    46.田心铭:《建立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第1期。
    47.刘基、苏星鸿:《试论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特征》,《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48.杨业华、刘红霞:《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研究综述》,《理论探讨》2004年第5期。
    49.李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的作用》,《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第7期。
    50.俞思念:《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思考》,《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51.李辽宁:《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思考》,《理论探讨》2006年第3期。
    52.孙其昂:《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本质》,《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53.郑永廷、王宏维、李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形势与对策——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综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4期。
    54.张耀灿:《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定位与建设》,《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7期。
    55.赵明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阶级性的有机统一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赵明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11期。
    56.盘意文:《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机制刍议》,《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17期。
    57.蔡丽华: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 年第2期
    58.杨万江: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探索》, 《理论探讨》,2003年第5期
    59.孙青:《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与网络时代》,《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60.付菊,孙弼:《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对策》,《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61.曹克:《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江苏高教》,2001年第6期
    62.朱敏:《现代教学方法发展的趋势性特征》,《外国教育研究》,2001年第8期
    63.俞玲,雷儒金:《浅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理论月刊》,2006年第2期
    64.龙海平:《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思考——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传承》2009年第2期。
    65.胡祥:《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教育研究》2009年第8期。
    66.张天保:《深化“两课”教学方法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年第5期
    67.王艳等: 《建立教学方法系统化和教学管理科学化的互动体系一邓小平理论教学改革初探》,《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年第1期
    68.唐旭斌,田昌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探析》,《前沿》,2003年第2期
    69.胡钦太:《全面提高“两课”教学效果的方法论思考一在“两课”教学中如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年第4期
    70.刘万路:《高校“两课”教学方法新探》,《高教论坛》,2003年第6期
    71.李曼:《讨论式教学法在邓小平理论教学中的运用》,《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年第4期
    72.王东,吴中文:《试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和对策》,《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2期
    73.卜小玲:《课堂讨论式教学法的尝试》,《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年第5期
    74.路云平:《全球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其对策》,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第1期
    75.张艺兵:《数字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高教论坛》,2003年第2期
    76.夏家春:《理清“两课”改革的问题》,《思想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77.衡均:《新媒介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8期
    78.耿敏:《“读、听、议、写”教学方法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学理论》2011年第11期
    79.魏良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简论》,《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22期
    80.李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媒体形态的演变进程和基本经验》,《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第1期
    81.边和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回顾与前瞻》,《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第5期
    82.张植卿:《改革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有效尝试》,《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14期
    83.李慧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探析》,《沧桑》2009年第4期
    84.王世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改革研究》,《延边党校学报》2010年第2期
    85.樊有平:《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河南教育(中旬)》2012年第4期
    86.贾宝祥:《有效:创新实践教学新途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第14期
    87.陈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第12期
    88.胡新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17期
    89.徐伟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述评》,《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90.焦子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教育与职业》2012年第23期
    91.邱杰:《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新探》,《延边党校学报》2012年第3期
    92.杨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新视角》,《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
    93.郭冬梅:《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刍议》,《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 年第32期
    94.赵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年第12期
    95.贺红霞:《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年第3期
    96.李淑文:《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动态实施》,《北京教育(德育)》2010年第1期
    97.高小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改革探析》,《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9年第6期
    98.高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节的四个转变》,《决策探(下半月)索》2009年第8期
    99.杨昕:《200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究综述》,《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第3期。
    100.赵康太:《试论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具象化和实践化路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4期。
    101.王蕴哲:《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考核办法改革》,《中外教育研究》2009年第4期。
    102.周琳:《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初探》,《教育文化论坛》2011年第8期
    103.丁锐:《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改进策略》,《经济师》2011年第9期
    104.刘大勇等:《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第1期
    105.陈占安:《关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几点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8期。
    106.吕健:《专题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年第3期。
    107.[美]尼尔·陆登庭著,刘莉莉译.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J].高等教育研究,1997(4)
    108. Terence Copley, Non-Indoctrinatory Religious Education in Secular Cultures, Religious Education, Jan.-Feb.2008.
    109. Michael S. Merry, Indoctrination, Moral Instruction, and Nonrational Beliefs:A Place for Autonomy? Educational Theory, Number 4,2005.
    110. Tasos Kazepides, Religious Indoctrination and Freedom, In Ben Spiecker and Roger Straughan(eds.), Freedom and Indoctrination i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London:Cassell,1991.
    111. Ben Spiecker, Indoctrination:The Suppression of Critical Dispositions, In Ben Spiecker and Roger Straughan(eds.), Freedom and Indoctrination i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London:Cassell,1991.
    112. Harvey Siegel, Indoctrination and Education, In Ben Spiecker and Roger Straughan(eds.), Freedom and Indoctrination i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London: Cassell,1991.
    113. Brian Burtt, Intention Is not Enough, Philosophy of Education,2007.
    114. James C. Lang, The Great Indoctrination Re-construction Project: The Discourse on Indoctrination as a Legacy of Liberalism, Philosophy of Education,2007.
    115. Suzanne Rosenblith, Indoctrination Reconceived:Religious Knowledge and Liberal Educatio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20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