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写实小说的文学价值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以“新写实小说的文学价值”为选题,以文学价值为切入点,立足于对新写实小说进行文学价值方面的研究。拟在以往个案研究的基础之上,重新梳理新写实小说这一文学现象本身所具有的文学价值,力图对新写实小说进行系统地研究和价值重估,以期深化对新写实小说的再认识。
     文章借鉴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理论,在此基础之上,试图从五个方面来阐述新写实小说的文学价值,即:艺术构成价值、个体表现价值、审美感受价值、精神内涵价值(包括“真实性”),以及文学史价值,主要结合新写实小说的四位代表作家——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及其代表性作品,来对新写实小说的文学价值进行比较客观、全面以及综合性地分析与阐释。
     在艺术构成价值方面,我们分别从“人”的故事与题材的选择、语言的表达、人物形象的呈现以及创作方法上的“杂取种种,合成一个”这四个方面来对新写实小说的艺术构成价值加以探究。
     在个体表现价值方面,新写实小说不仅饱含着作家历经时代历史而又“发乎己身”所留下的丰富印迹,而且我们还从以往文学研究界较少关注的作家视角对文学作品的表现效果加以揭示,这更有利于我们对新写实小说进行全方位的理解。
     在审美感受价值方面,新写实小说不仅给读者以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上的丰富直观感受,而且往往还在心灵深处给予读者一种或悲或喜或五味杂陈的震撼之感。
     在精神内涵价值方面,新写实小说在其平凡而琐碎的表象之下不仅承载着关于时代、历史以及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与思考,而且还对最普遍存在于世的“人”之生存、生活乃至发展等问题都做出了蕴含着生命性的阐释与探索性的哲思。而这些方面往往又因其以“潜隐”的方式存在并内隐于新写实小说内部,故而常常被以往的研究所忽视。而对于“真实性”问题的阐释,新写实小说则表现出了一种客观唯物、立足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现实的、逼真性的、无限迫近普通人生的“真实”,而且我们认为,它的这种“真实性”还具有一种独特的“质象相通性”。
     在文学史价值方面,我们看到,新写实小说的呈现也是多样的。一是从“名实观”角度对新写实小说的考察,尽管其命名称谓未完全揭示出其内在之“实”,但它却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启示。二是在属性定位方面,对于新写实小说的性质问题,我们认为应该将其定性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如果非要将其加冕为一种“文学流派”的话,那样则会使新写实小说多了许多外在人为“装扮”的痕迹,从而也失去了其自身存在的本真性质。三是对于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及代表文本的进一步界定,可以使我们对其最精华的内在有一种直达核心的掌握。四是对新写实小说的理论概括以及艺术特征的探究与思考,使我们可以从文学史的角度对其有一种关乎“理论”又结合“实践”的全面审视,并对其艺术特征里的“还原”与“零度”所存在的问题加以思考与探讨。
In this thesis, we use the “literary value of new realistic novels” asthe topic, make the literary value as an entry point, and do the research basedon the literary value of new realistic novels. We propose to re-card the literaryvalue which the literary phenomenon-new realist novels itself has, based on theprevious case studies. Trying to study and revalue new realistic novels, in order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new realistic novels.
     The essay learns from Meyer Howard Abrams literary “four elements” theory,on this basis, trying to elaborate five aspects of the literary value of newrealistic novels, they are: art constitution value, individual performance value,aesthetic feelings value, spiritual connotation value(including the“realism”), and literary history value, mainly with the four representativewriters of new realistic novels-Chi Li, Fang Fang, Liu Heng, Liu Zhenyun andtheir representative works, to make a more objective, comprehensive andintegrated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literary value of new realisticnovels.
     In art constitution value, we mainly from the story of “people” and choiceof subject matter, language expression, rendering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creative method which “miscellaneously take all kinds of methods into one”,these four aspects to explore the art constitution value of new realist novels.
     In individual performance value, new realist novels are not only full ofa wealth of imprinting which the writers’ experienced the era of history andtheir own issues, but we also reveal the performance results of the literaturefrom writers’ perspective which literature research community paid lessattention to in the past, and it is more conducive to our comprehensiveunderstanding of new realistic novels.
     In aesthetic feelings value, new realistic novels not only give the readersrich and intuitive feelings on vision, hearing, smell, taste, touch and othersensory feeling, and often still give readers a sad or a happy or a mixed feelingin the depths of the soul.
     In spiritual connotation value, new realist novels not only carry a widerange of content and thought beneath their ordinary and trivial surface suchas era, history, culture and so on, but also have made the interpretation ofthe life and exploration of philosophizing which contain the survival, life,and ev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st commonly exists “people” in the world.And these aspects are often ignored by the research in the past because of theway of “latent” and implicit within the new realist novel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alism”, new realist novels show an objectivematerialism,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the ordinary people’s daily life, realistic,lifelike, infinite approaching a normal life’s “realism”. And we believe thatthe “realism” of new realist novels has a unique feature of “the essenceassociate with the phenomenon”.
     In literary history value, we find that the presentation of new realistnovels is also diverse. Firstly, we examine the name of new realist novels fromthe perspective of “real view”, despite its name is not fully reveal itsinherent “reality”, but it provides us with a revelation. Secondly,positioning in the property, we think the nature of new realist novels shouldbe characterized as a unique literary phenomenon, if you have it the coronationas a “literary genre”, it will make new realist novels add up with many externalman-made “dress up” marks, which also lost its own true nature. Thirdly, wefurther define new realist novels on behalf of writers and representatives ofthe texts, can provide readers a direct access to the core of their best inherentessence. Fourthly, explore and think about the theoretical generalization andartistic features of new realist novels, we can have a comprehensive examineefrom the “theory” to the “prac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history,thinking and exploring the problems of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restore”and “zero”.
引文
①丁帆:《关于建构百年文学史的几点意见和设想》,《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
    ②徐妍:《从放逐到消亡: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的内在尺度——美感》,《上海文学》,2010年第5期。
    ③吴义勤:《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文艺研究》,2008年第8期。
    ④严家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9月版,第256页。
    ①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340页。
    ②徐兆淮,丁帆:《思潮·精神·技法——新写实主义小说初探》,《小说评论》,1989年第6期。
    ③於可训:《论作为实践形态的新写实主义——写在“新写实主义”倡导周年》,《当代作家评论》,1990年第5期。
    ①雷达:《关于写生存状态的文学》,《小说评论》,1990年第6期。
    ②丁永强整理:《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小说评论》,1991年第3期。
    ③洁泯:《关于“新写实小说”》,《文汇报》,1991年7月27日。
    ④南帆:《新写实主义:叙事的幻觉》,《文艺争鸣》,1992年第5期。
    ⑤周艳芬:《传统与现实之间——“新写实”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比较论》,《小说评论》,1992年第1期。
    ⑥汤学智:《“新写实”:现实主义的新天地》,《文艺理论研究》,1994年第5期。
    ⑦张韧:《生存本相的勘探与失落——新写实小说得失论》,《文艺报》,1989年5月27日。
    ⑧丁永强:《现实主义与新写实主义》,《文艺理论研究》,1991年第4期。
    ⑨丁帆,徐兆淮:《向现代悲剧逼近的新现实主义小说》,《文学自由谈》,1989年第6期。
    ⑩徐成淼:《新写实:实验中的中国式现代主义》,《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11丁帆,徐兆淮:《新写实主义小说对西方美学观念和方法的借鉴》,《文艺研究》,1993年第2期。
    ①陈晓明:《反抗危机:论“新写实”》,《文学评论》,1993年第2期。
    ②曹文轩:《走向庸常——对“新写实主义”的进一步解读与反思》,《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第3期。
    ③丁永强:《新写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回归》,《艺术广角》,1990年第2期。
    ④陈思和:《自然主义与生存意识——对新写实小说的一个解释》,《钟山》,1990年第4期。
    ⑤宏达:《新写实小说与自然主义》,《当代文坛》,1991年第2期。
    ⑥冯广博:《新写实小说的自然主义倾向》,《武当学刊》,1993年第1期。
    ⑦丁永强整理:《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小说评论》,1991年第3期。
    ⑧陈旭光:《“新写实小说”的终结——兼及“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文学中的命运》,《文艺评论》,1994年第1期。
    ①战瑞清:《论新写实小说的“后现代性”》,《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社·汉文版)》,2000年第2期。
    ②王敏:《论新写实小说的后现代性》,《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③杨增和:《新写实小说的后现代主义美学向度》,《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④赵联成:《后现代主义与当代文学的结缘——中国当代新写实小说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⑤雷达:《探究生存真相,展示原色魄力——论近期一些小说审美意识的新变》,《文艺报》,1988年3月26日。
    ⑥王干:《近期小说的后现实主义倾向》,《北京文学》,1989年第6期。
    ⑦王光东:《新写实小说的美学特征及其值得注意的问题》,《文艺争鸣》,1991年第1期。
    ①周政保:《“新写实小说”的审美品格》,《小说评论》,1993年第5期。
    ②金健人:《“新写实”的美学品格》,《小说评论》,1993年第3期。
    ③崔有第:《放逐理想告别崇高直面世俗——从“新写实”小说透视当代文化的审美流变》,《小说评论》,2007年S1期。
    ④郭春林:《新写实小说的文化精神分析——兼谈对新写实小说某些批评的看法》,《文艺理论研究》,1992年第2期。
    ⑤郭光华:《平民化:新写实得失论》,《理论与创作》,1993年第4期。
    ⑥孟繁华:《回望“新写实”》,《小说评论》,1995年第5期。
    ⑦张清华:《作为表象的生存寓言——重评新写实思潮兼及90年代现实主义的命运》,《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⑧于淼,牛殿庆:《走出神圣的光环——浅析几篇新写实小说的生存本象》,《当代文坛》,1999年第5期。
    ⑨管宁:《人性视角:新写实小说的价值重估》,《浙江学刊》,2001年第5期。
    ⑩王余:《新写实小说与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心理》,《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①于淑静:《试析新写实小说中的生存问题》,《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年第3期。
    ①李淮春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70-271页。
    ②[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3页。
    ①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页。
    ②[美]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3页。
    ②李淮春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70-271页。
    ③张永刚,董学文:《文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2-233页。
    ①乐黛云,叶朗,倪培耕主编:《世界诗学大辞典》,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580页。
    ②[英]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①敏泽,党圣元:《文学价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66页。
    ①[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②马原等:《中国作家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①李淮春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70-271页。
    ②刘蔚华,陈远主编:《方法大辞典》,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页。
    ①吴中杰:《文艺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9-300页。
    ②吴中杰:《文艺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0页。
    ③[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57页。
    ④周忠厚主编:《文艺批评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7页。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023页。
    ②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外国文学教研组编:《外国文学参考资料(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557页。
    ③王元化:《思辨随笔》,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270页。
    ①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72页。
    ②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③许家竹:《意境朦胧含蕴不尽――说〈蒹葭〉的审美接受》,《名作欣赏》,2003年第8期。
    ①[美]韦勒克,沃伦:《文学原理》,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79页。
    ②朱伟等编:《“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上册,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107页。
    ③[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李哲明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①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1页。
    ②马一兰选译:《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武汉出版社,2011年版,第265页。
    ③马一兰选译:《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武汉出版社,2011年版,第209页。
    ④马一兰选译:《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武汉出版社,2011年版,第178页。
    ⑤马一兰选译:《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武汉出版社,2011年版,第159页。
    ⑥马一兰选译:《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武汉出版社,2011年版,第102页。
    ⑦马一兰选译:《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武汉出版社,2011年版,第91页。
    ⑧马一兰选译:《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武汉出版社,2011年版,第79页。
    ⑨马一兰选译:《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武汉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①[英]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冯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第22页。
    ②[英]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冯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第24页。
    ③徐迺翔,张晨辉主编:《文学词典》,学苑出版社,1999年2月版,第498页。
    ①刘恒:《刘恒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1页。
    ②刘恒:《刘恒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9页。
    ③刘恒:《刘恒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10页。
    ④刘震云:《刘震云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2页。
    ⑤刘震云:《刘震云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17页。
    ⑥刘震云:《刘震云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83页。
    ①刘震云:《刘震云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86页。
    ②刘震云:《刘震云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103页。
    ③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49页。
    ④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53页。
    ⑤方方:《方方读本》,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16页。
    ⑥方方:《方方读本》,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14页。
    ⑦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15页。
    ⑧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1页。
    ①方方:《祖父在父亲心中》,黄山书社,2010年4月版,第196页。
    ①马相武编:《东方生活流——新写实小说精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版,第54页。
    ②马相武编:《东方生活流——新写实小说精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版,第50页。
    ③马相武编:《东方生活流——新写实小说精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版,第50页。
    ④马相武编:《东方生活流——新写实小说精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版,第55页。
    ⑤方方:《方方读本》,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83页。
    ⑥方方:《方方读本》,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13页。
    ⑦刘震云:《刘震云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125页。
    ①刘震云:《刘震云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188页。
    ②[美]M.H.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词典》,吴松江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版,第65-67页。
    ①吴福辉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版,第288-289页。
    ②丁永强整理:《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小说评论》,1991年第3期。
    ③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48页。
    ①方方:《方方读本》,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95页。
    ②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526页。
    ①陈晓明选编:《中国新写实小说精选》,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99页。
    ②陈晓明选编:《中国新写实小说精选》,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00页。
    ③陈晓明选编:《中国新写实小说精选》,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99-100页。
    ①方方:《祖父在父亲心中》,黄山书社,2010年4月版,第34页。
    ②方方:《祖父在父亲心中》,黄山书社,2010年4月版,第22页。
    ③方方:《祖父在父亲心中》,黄山书社,2010年4月版,第35页。
    ④方方:《祖父在父亲心中》,黄山书社,2010年4月版,第37页。
    ⑤方方:《方方读本》,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31页。
    ⑥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96页。
    ⑦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97页。
    ⑧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127页。
    ①陈晓明选编:《中国新写实小说精选》,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96页。
    ②陈晓明选编:《中国新写实小说精选》,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02页。
    ③陈晓明选编:《中国新写实小说精选》,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99页。
    ④陈晓明选编:《中国新写实小说精选》,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00页。
    ⑤陈晓明选编:《中国新写实小说精选》,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99页。
    ⑥陈晓明选编:《中国新写实小说精选》,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07-108页。
    ⑦陈晓明选编:《中国新写实小说精选》,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08页。
    ⑧陈晓明选编:《中国新写实小说精选》,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08页。
    ①陈晓明选编:《中国新写实小说精选》,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34页。
    ②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50页。
    ③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130页。
    ④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131页。
    ①刘震云:《刘震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264页。
    ②徐迺翔,张晨辉主编:《文学词典》,学苑出版社,1999年2月版,第496页。
    ③徐迺翔,张晨辉主编:《文学词典》,学苑出版社,1999年2月版,第496-497页。
    ④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537页。
    ⑤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538页。
    ①王干:《新写实小说的位置》,《钟山》,1990年第4期。
    ②[美]M.H.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词典》,吴松江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版,第521页。
    ③徐迺翔,张晨辉主编:《文学词典》,学苑出版社,1999年2月版,第513页。
    ④徐迺翔,张晨辉主编:《文学词典》,学苑出版社,1999年2月版,第515页。
    ⑤丁永强整理:《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小说评论》,1991年第3期。
    ⑥徐迺翔,张晨辉主编:《文学词典》,学苑出版社,1999年2月版,第515页。
    ①[美]M.H.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词典》,吴松江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版,第523页。
    ②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48页。
    ③张学正:《现实主义文学在当代中国(1976-1996)》,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版,第146页。
    ①[美]M.H.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词典》,吴松江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版,第339页。
    ②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版,第33页。
    ③汤学智:《“新写实”:现实主义的新天地》,《文艺理论研究》,1994年第5期。
    ①列宁:《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9页。
    ②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96-297页。
    ③丁永强整理:《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小说评论》,1991年第3期。
    ④刘震云:《刘震云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156页。
    ⑤刘震云:《刘震云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115页。
    ⑥刘震云:《刘震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260页。
    ⑦丁永强整理:《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小说评论》,1991年第3期。
    ⑧方方:《方方读本》,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14页。
    ①刘恒:《刘恒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6页。
    ②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5卷,白春仁,顾亚铃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42页。
    ③钱理群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版,第209页。
    ④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2页。
    ①方方:《方方读本》,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33-34页。
    ②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58-59页。
    ③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298页。
    ④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299页。
    ①刘震云:《刘震云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127-128页。
    ②刘恒:《刘恒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1-2页。
    ③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97页。
    ④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2页。
    ⑤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49页。
    ⑥马相武编:《东方生活流——新写实小说精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版,第223页。
    ⑦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305页。
    ⑧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300页。
    ⑨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310页。
    ①方方:《方方读本》,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35页。
    ②方方:《方方读本》,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14页。
    ③方方:《方方读本》,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23页。
    ④方方:《方方读本》,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27页。
    ⑤方方:《方方读本》,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28页。
    ⑥方方:《方方读本》,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52页。
    ⑦方方:《方方读本》,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53页。
    ⑧刘震云:《刘震云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2页。
    ⑨刘震云:《刘震云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13页。
    ⑩刘震云:《刘震云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91页。
    11刘恒:《刘恒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165页。
    ①[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57页。
    ②李珺平:《创作动力学》,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89页。
    ③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页。
    ①韩振远:《“50后”与“80后”的生存图像》,《传承》,2008年第6期。
    ②张学正:《现实主义文学在当代中国(1976-1996)》,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版,第141页。
    ①张学正:《现实主义文学在当代中国(1976-1996)》,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版,第141页。
    ②李兆忠:《旋转的文坛——“现实主义与先锋派文学”研讨会纪要》,《文学评论》,1989年第1期。
    ③李兆忠:《旋转的文坛——“现实主义与先锋派文学”研讨会纪要》,《文学评论》,1989年第1期。
    ④李兆忠:《旋转的文坛——“现实主义与先锋派文学”研讨会纪要》,《文学评论》,1989年第1期。
    ⑤李兆忠:《旋转的文坛——“现实主义与先锋派文学”研讨会纪要》,《文学评论》,1989年第1期。
    ①《钟山》编辑部:《〈钟山〉定于明年初举办“新写实小说大联展”》,《钟山》,1988年第6期。
    ②《钟山》编辑部:《“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卷首语》,《钟山》,1989年第1期。
    ③《钟山》编辑部:《“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卷首语》,《钟山》,1989年第1期。
    ④《钟山》编辑部:《“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卷首语》,《钟山》,1989年第1期。
    ⑤《钟山》编辑部:《“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卷首语》,《钟山》,1989年第1期。
    ⑥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340页。
    ⑦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279页。
    ⑧转引自赫尔岑:《赫尔岑论文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29页。
    ①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89页。
    ②於可训主编:《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289页。
    ③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1-2页。
    ④陈晓明选编:《中国新写实小说精选》,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97页。
    ⑤陈晓明选编:《中国新写实小说精选》,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92页。
    ⑥陈晓明选编:《中国新写实小说精选》,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04页。
    ⑦马相武编:《东方生活流——新写实小说精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版,第245页。
    ⑧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80页。
    ⑨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105页。
    ①於可训主编:《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292-293页。
    ②於可训主编:《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319页。
    ③於可训主编:《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322页。
    ④於可训主编:《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322页。
    ⑤於可训主编:《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323页。
    ⑥方方:《方方读本》,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47页。
    ⑦於可训主编:《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331页。
    ①於可训主编:《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345页。
    ②於可训主编:《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353页。
    ③於可训主编:《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345页。
    ④於可训主编:《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353页。
    ⑤於可训主编:《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354页。
    ⑥刘震云:《刘震云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100页。
    ⑦刘震云:《刘震云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5页。
    ⑧刘震云:《刘震云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6页。
    ①於可训主编:《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351页。
    ②刘震云:《刘震云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48页。
    ③於可训主编:《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401页。
    ④於可训主编:《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399页。
    ⑤於可训主编:《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406页。
    ①於可训主编:《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402页。
    ②於可训主编:《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402页。
    ③於可训主编:《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402页。
    ④童庆炳,程正民主编:《文艺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54页。
    ⑤童庆炳,程正民主编:《文艺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55页。
    ⑥童庆炳,程正民主编:《文艺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55页。
    ①王尧,林建法主编:《我为什么写作——当代著名作家讲演集》,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150页。
    ②王尧,林建法主编:《我为什么写作——当代著名作家讲演集》,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150页。
    ③於可训主编:《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347页。
    ④於可训主编:《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347-348页。
    ⑤於可训主编:《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291页。
    ⑥於可训主编:《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292页。
    ⑦於可训主编:《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329页。
    ⑧於可训主编:《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328页。
    ⑨於可训主编:《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348页。
    ①於可训主编:《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404页。
    ②於可训主编:《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296页。
    ③於可训主编:《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405页。
    ④丁永强整理:《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小说评论》,1991年第3期。
    ⑤於可训主编:《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348页。
    ⑥丁永强整理:《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小说评论》1991年第3期。
    ①伍世昭:《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价值研究取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②於可训主编:《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330页。
    ③马原等:《中国作家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419页。
    ④马原等:《中国作家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419页。
    ①於可训主编:《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322页。
    ②於可训主编:《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292页。
    ③於可训主编:《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293页。
    ④於可训主编:《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322页。
    ①李扬:《生活真是这样吗?——从新写实小说的阅读感受谈起》,《文艺理论与批评》,1992年第4期。
    ②李扬:《生活真是这样吗?——从新写实小说的阅读感受谈起》,《文艺理论与批评》,1992年第4期。
    ③丁永强整理:《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小说评论》,1991年第3期。
    ①刘纳:《无奈的现实和无奈的小说——也谈“新写实”》,《文学评论》,1993年第4期。
    ②曹文轩:《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第135页。
    ③雷达:《探究生存真相,展示原色魄力——论近期一些小说审美意识的新变》,《文艺报》,1988年3月26日。
    ④孟繁华:《名作重读之四——回望“新写实”》,《小说评论》,1995年第5期。
    ⑤孟繁华:《名作重读之四——回望“新写实”》,《小说评论》,1995年第5期。
    ①朱光潜:《美学拾穗集》,漓江出版社,2011年10月版,第202页。
    ②杨守森:《文学审什么“美”》,《文史哲》,2008年第4期。
    ③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10页。
    ①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49页。
    ②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295页。
    ③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295页。
    ④马相武编:《东方生活流——新写实小说精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版,第17页。
    ⑤方方:《方方读本》,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42页。
    ⑥方方:《方方读本》,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70页。
    ⑦方方:《方方读本》,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76页。
    ⑧方方:《方方读本》,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82页。
    ⑨方方:《方方读本》,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13页。
    ①方方:《祖父在父亲心中》,黄山书社,2010年4月版,第3-4页。
    ②方方:《祖父在父亲心中》,黄山书社,2010年4月版,第4页。
    ③方方:《祖父在父亲心中》,黄山书社,2010年4月版,第4-5页。
    ④方方:《祖父在父亲心中》,黄山书社,2010年4月版,第23页。
    ①方方:《祖父在父亲心中》,黄山书社,2010年4月版,第23-24页。
    ②方方:《祖父在父亲心中》,黄山书社,2010年4月版,第26页。
    ③方方:《祖父在父亲心中》,黄山书社,2010年4月版,第27页。
    ④方方:《祖父在父亲心中》,黄山书社,2010年4月版,第68页。
    ⑤方方:《祖父在父亲心中》,黄山书社,2010年4月版,第69-70页。
    ⑥方方:《祖父在父亲心中》,黄山书社,2010年4月版,第78页。
    ①方方:《祖父在父亲心中》,黄山书社,2010年4月版,第82-85页。
    ②刘恒:《刘恒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8页。
    ③刘恒:《刘恒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10页。
    ④刘恒:《刘恒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10页。
    ⑤刘恒:《刘恒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10-11页。
    ①刘震云:《刘震云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3页。
    ②刘震云:《刘震云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19页。
    ③刘震云:《刘震云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49-50页。
    ④刘震云:《刘震云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57页。
    ⑤刘震云:《刘震云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76页。
    ⑥刘震云:《刘震云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86页。
    ①方方:《祖父在父亲心中》,黄山书社,2010年4月版,第23页。
    ②方方:《祖父在父亲心中》,黄山书社,2010年4月版,第77页。
    ③方方:《祖父在父亲心中》,黄山书社,2010年4月版,第82-85页。
    ④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1页。
    ①刘恒:《刘恒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99页。
    ②刘恒:《刘恒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页。
    ③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12页。
    ④刘恒:《刘恒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73页。
    ⑤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300页。
    ⑥刘恒:《刘恒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11页。
    ⑦刘恒:《刘恒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11页。
    ①刘震云:《刘震云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8页。
    ②刘震云:《刘震云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10页。
    ③方方:《祖父在父亲心中》,黄山书社,2010年4月版,第95页。
    ④张晓菲:《小说中描写触觉的艺术》,《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
    ⑤[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7页。
    ①於可训主编:《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294页。
    ②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230页。
    ③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230页。
    ④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230页。
    ⑤於可训主编:《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400页。
    ⑥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231页。
    ①刘恒:《刘恒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209页。
    ②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232页。
    ③方方:《方方读本》,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13页。
    ①马相武编:《东方生活流——新写实小说精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版,第148页。
    ②马相武编:《东方生活流——新写实小说精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版,第15页。
    ③刘恒:《刘恒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6-7页。
    ④刘恒:《刘恒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7页。
    ⑤刘震云:《刘震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264页。
    ⑥刘震云:《刘震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264页。
    ①王卫平:《接受美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61页。
    ①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版,第23页。
    ②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版,第23页。
    ③金文野等:《对“新写实”小说的不同议论》,《文艺理论研究》,1991年第6期
    ④金文野等:《对“新写实”小说的不同议论》,《文艺理论研究》,1991年第6期。
    ⑤金文野等:《对“新写实”小说的不同议论》,《文艺理论研究》,1991年第6期。
    ①刘恒:《刘恒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4页。
    ②刘恒:《刘恒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49页。
    ③刘震云:《刘震云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100页。
    ④刘震云:《刘震云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102页。
    ⑤刘震云:《刘震云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103页。
    ⑥刘震云:《刘震云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113页。
    ⑦刘震云:《刘震云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111页。
    ⑧刘震云:《刘震云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113页。
    ⑨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57页。
    ①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65页。
    ②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65页。
    ③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64页。
    ④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65页。
    ⑤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88页。
    ⑥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89页。
    ⑦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99页。
    ⑧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121页。
    ⑨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124页。
    ①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125页。
    ②马相武编:《东方生活流——新写实小说精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版,第204-205页。
    ③马相武编:《东方生活流——新写实小说精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版,第205页。
    ④方方:《祖父在父亲心中》,黄山书社,2010年4月版,第69页。
    ⑤方方:《祖父在父亲心中》,黄山书社,2010年4月版,第37页。
    ⑥方方:《方方读本》,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31页。
    ⑦方方:《方方读本》,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36页。
    ⑧方方:《方方读本》,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36页。
    ⑨刘震云:《刘震云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1页。
    ①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96页。
    ②陈晓明选编:《中国新写实小说精选》,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01页。
    ③马相武编:《东方生活流——新写实小说精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版,第199页。
    ④刘恒:《刘恒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1页。
    ①刘恒:《刘恒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3页。
    ②刘恒:《刘恒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3页。
    ③刘恒:《刘恒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6页。
    ④刘恒:《刘恒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7页。
    ⑤刘恒:《刘恒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8页。
    ⑥刘恒:《刘恒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9页。
    ⑦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65页。
    ①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89页。
    ②刘恒:《刘恒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10页。
    ③刘恒:《刘恒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53页。
    ①方方:《方方读本》,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77页。
    ②方方:《方方读本》,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86页。
    ③方方:《祖父在父亲心中》,黄山书社,2010年4月版,第61页。
    ④方方:《祖父在父亲心中》,黄山书社,2010年4月版,第171页。
    ⑤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50页。
    ⑥方方:《方方读本》,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37页。
    ⑦方方:《方方读本》,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38页。
    ⑧方方:《方方读本》,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60页。
    ①方方:《方方读本》,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52页。
    ②马相武编:《东方生活流——新写实小说精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版,第55页。
    ③方方:《祖父在父亲心中》,黄山书社,2010年4月版,第20页。
    ④方方:《祖父在父亲心中》,黄山书社,2010年4月版,第20页。
    ⑤方方:《祖父在父亲心中》,黄山书社,2010年4月版,第34页。
    ⑥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11页。
    ⑦方方:《祖父在父亲心中》,黄山书社,2010年4月版,第144页。
    ①刘震云:《刘震云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187-188页。
    ②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100页。
    ③马相武编:《东方生活流——新写实小说精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版,第257-258页。
    ④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30页。
    ⑤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48页。
    ①陈晓明选编:《中国新写实小说精选》,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33-134页。
    ②马相武编:《东方生活流——新写实小说精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版,第28页。
    ③刘震云:《刘震云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67页。
    ④刘震云:《刘震云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52页。
    ⑤刘震云:《刘震云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68页。
    ①刘震云:《刘震云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125页。
    ②刘震云:《刘震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91页。
    ③刘震云:《刘震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87页。
    ④刘震云:《刘震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103页。
    ⑤刘震云:《刘震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114页。
    ⑥刘震云:《刘震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264页。
    ⑦刘震云:《刘震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264页。
    ⑧刘震云:《刘震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310页。
    ①曹文轩:《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第134页。
    ②曹文轩:《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第135页。
    ③[法]兹维坦·托多罗夫:《文学作品分析》,载张寅德编:《叙述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8-49页。
    ④张学昕,《“真实”的分析——以“新写实小说”和“先锋小说”为例》,《北方论丛》,2000年第4期。
    ⑤[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00页。
    ⑥[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41-142页。
    ⑦[俄]别林斯基:《一八四三年的俄国文学(1844年)》,《外国理论家作家论形象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72-73页。
    ⑧南帆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99个词》,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9月版,第334页。
    ①南帆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99个词》,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9月版,第334页。
    ②[法]左拉:《论小说》,柳鸣九译,《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8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121-122页。
    ③南帆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99个词》,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9月版,第333页。
    ④鲁迅:《鲁迅全集》第1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02页。
    ⑤南帆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99个词》,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9月版,第335页。
    ⑥旷新年:《写在当代文学边上》,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77页。
    ①曹文轩:《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第131页。
    ②池莉:《池莉文集》第4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8月版,第220页。
    ③於可训主编:《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332页。
    ①丁永强整理:《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小说评论》,1991年第3期。
    ②谢冕:《东方生活流——新写实小说精选·序》,马相武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版,第Ⅰ页。
    ③[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6-37页。
    ①丁永强整理:《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小说评论》,1991年第3期。
    ②丁永强整理:《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小说评论》,1991年第3期。
    ③丁永强整理:《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小说评论》,1991年第3期。
    ①孙德喜:《对文学命名的反思》,《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7年第1期。
    ①蔡新知:《“感性小说”——生活体验审美体验的结晶——兼论新近部分小说审美意识的新变》,《文学评论家》,1988年第4期。
    ②吴方:《悲里千秋——新悲剧形态小说略见》,《文艺报》,1988年8月6日。
    ③《文讯:〈钟山〉明年初将推出“新写实小说大联展”》,《钟山》,1988年第6期。
    ④王干:《近期小说的后现实主义倾向》,《北京文学》,1989年第6期。
    ⑤林道立等:《新潮小说与新现实主义小说评述》,《文学报》,1989年7月27日。
    ⑥杨金刚:《残酷:新现实小说的审美风格——对〈烦恼人生〉、〈风景〉和〈现实一种〉的探析》,《批评家》,1989年第5期。
    ⑦徐兆淮,丁帆:《思潮·精神·技法——新写实小说初探》,《小说评论》,1989年第6期。
    ⑧时空整理:《关于小说创作的“新现实主义”倾向的讨论》,《飞天》,1989年第12期。
    ⑨古卤:《也来说说“新写实”——兼评刘恒、李锐的部分作品》,《文学自由谈》,1989年第6期。
    ⑩陈骏涛:《写实小说: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钟山》,1990年第1期。
    11丁永强:《新写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回归》,《艺术广角》,1990年第2期。
    12陈金泉:《新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自然化趋向》,《文学评论》,1990年第4期。
    13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339页。
    14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339页。
    ①刘冠才:《先秦诸子与古希腊哲学家名实观的差异及其影响》,《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②《“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卷首语》,《钟山》,1989年第3期。
    ③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377页。
    ④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377页。
    ①陈思和:《自然主义与生存意识——对新写实小说的一个解释》,《钟山》,1990年第4期。
    ②孙德喜:《对文学命名的反思》,《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7年第1期。
    ③丁永强整理:《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小说评论》,1991年第3期。
    ④孙德喜:《对文学命名的反思》,《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7年第1期。
    ①马原等:《中国作家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320页。
    ②马原等:《中国作家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415页。
    ③马原等:《中国作家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351页。
    ④马原等:《中国作家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351页。
    ⑤马原等:《中国作家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421-422页。
    ①马原等:《中国作家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320页。
    ②丁永强整理:《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小说评论》,1991年第3期。
    ③童志刚:《一次理论与实践互动的行进——“新写实主义”理论述评兼及湖北近期创作二三言》,《湖北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④彭学明:《新写实:概念的错误与实践的收获》,《小说评论》,2010年第4期。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室:《“新写实”小说座谈辑录》,《文学评论》,1991年第3期。
    ⑥宏达:《“新写实小说”的导向问题》,《当代文坛》,1991年第1期。
    ⑦黄毓璜:《关于“新写实”的断想》,《文艺评论》,1993年第4期。
    ⑧马建高:《论新写实主义的理论误区——写在“新写实主义”倡导20周年》,《名作欣赏》,2009年第27期。
    ⑨魏星:《新写实小说的文化背景和文学价值》,《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①徐迺翔,张晨辉主编:《文学词典》,学苑出版社,1999年2月版,第510页。
    ②[苏]赫拉普钦科:《赫拉普钦科文学论文集》,刘捷、刘逢祺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6-187页。
    ③[苏]赫拉普钦科:《赫拉普钦科文学论文集》,刘捷、刘逢祺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6-187页。
    ④陈旭光:《“新写实小说”的终结——兼及“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文学中的命运》,《小说评论》,1994年第1期。
    ⑤陈旭光:《“新写实小说”的终结——兼及“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文学中的命运》,《小说评论》,1994年第1期。
    ①金汉总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521页。
    ②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版,第435页。
    ③吴义勤,王万森,房福贤主编:《中国当代文学50年》,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165页。
    ④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306页。
    ⑤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339页。
    ⑥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339页。
    ⑦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340页。
    ⑧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340页。
    ⑨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277页。
    ⑩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278页。
    11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278页。
    12董健,丁帆,王彬彬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471-472页。
    13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377页。
    14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388页。
    ①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278页。
    ②丁永强整理:《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小说评论》,1991年第3期。
    ①丁永强整理:《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小说评论》,1991年第3期。
    ②丁永强整理:《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小说评论》,1991年第3期。
    ③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352页。
    ④《“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卷首语》,《钟山》,1989年第3期。
    ①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378页。
    ②[德]埃德蒙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倪梁康译,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版,第7页。
    ③张云鹏,胡艺珊:《现象学方法与美学——从胡塞尔到杜夫海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第67页。
    ①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126-127页。
    ②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127页。
    ③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239页。
    ④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240页。
    ①[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李幼蒸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02-103页。
    ②丁永强整理:《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小说评论》,1991年第3期。
    ③丁永强整理:《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小说评论》,1991年第3期。
    ④丁永强整理:《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小说评论》,1991年第3期。
    ⑤於可训主编:《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410页。
    ①[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李哲明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9月版,第274页。
    ②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340页。
    ③曹文轩:《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作家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21页。
    ④曹文轩:《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作家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21页。
    ⑤曹文轩:《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作家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35页。
    ⑥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版,第435页。
    ⑦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版,第436页。
    ①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版,第438页。
    ②黄修己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下卷,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148页。
    ③董健,丁帆,王彬彬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470页。
    ④董健,丁帆,王彬彬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471页。
    ⑤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306-307页。
    ⑥吴义勤,王万森,房福贤主编:《中国当代文学50年》,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168页。
    ⑦吴义勤,王万森,房福贤主编:《中国当代文学50年》,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168页。
    ⑧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388页。
    ⑨严家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9月版,第256页。
    ①[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2页。
    ②[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2页。
    ③[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2页。
    池莉:《池莉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8月版。
    池莉:《池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
    方方:《方方读本》,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版。
    方方:《祖父在父亲心中》,黄山书社,2010年4月版。
    刘恒:《刘恒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5月版。
    刘恒:《刘恒》,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刘恒:《刘恒作品精选》,中国三峡出版社,1997年7月版。
    刘恒:《当代中国小说名家珍藏版·刘恒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5月版。
    刘震云:《刘震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
    刘震云:《刘震云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版。
    马相武编:《东方生活流——新写实小说精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版。
    陈晓明选编:《中国新写实小说精选》,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金健人选评:《新写实小说选》,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2月版。
    王蒙主编:《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短篇小说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8月版。
    王蒙主编:《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中篇小说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8月版。
    李淮春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张永刚,董学文:《文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乐黛云,叶朗,倪培耕主编:《世界诗学大辞典》,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英]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程麻:《文学价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敏泽,党圣元:《文学价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马原等:《中国作家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刘蔚华,陈远主编:《方法大辞典》,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吴中杰:《文艺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周忠厚主编:《文艺批评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外国文学教研组编:《外国文学参考资料(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
    王元化:《思辨随笔》,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美]韦勒克,沃伦:《文学原理》,三联书店,1984年版。
    朱伟等:《“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
    [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李哲明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马一兰选译:《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武汉出版社,2011年版。
    [英]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冯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
    徐迺翔,张晨辉主编:《文学词典》,学苑出版社,1999年2月版。
    [美]M.H.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词典》,吴松江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版。
    吴福辉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版。
    张学正:《现实主义文学在当代中国(1976-1996)》,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版。
    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列宁:《列宁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白春仁,顾亚铃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钱理群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版。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李珺平:《创作动力学》,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尹昌龙:《1985:延伸与转折》,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版。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
    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
    赫尔岑:《赫尔岑论文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於可训主编:《小说家档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
    童庆炳,程正民主编:《文艺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版。
    王尧,林建法主编:《我为什么写作——当代著名作家讲演集》,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
    林建法,乔阳主编:《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汉语写作与世界文学》,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版。
    林建法主编:《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文学的自觉》,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
    伍世昭:《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价值研究取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程金城:《中国20世纪文学价值论》,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丁宗皓主编:《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春风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孔范今,施战军主编:《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4月版。
    吴义勤主编:《中国新时期小说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4月版。
    孔范今,施战军主编:《中国新时期新文学史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4月版。
    曹文轩:《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
    陈思和主编:《新时期文学简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吴炫:《新时期文学热点作品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
    余昌谷:《当代小说家群体描述》,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朱光潜:《美学拾穗集》,漓江出版社,2011年10月版。
    [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
    王卫平:《接受美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曾艳兵主编:《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
    张寅德编:《叙述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俄]别林斯基:《一八四三年的俄国文学(1844年)》,《外国理论家作家论形象
    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南帆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99个词》,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9月版。
    [法]左拉:《论小说》,柳鸣九译,《古典文艺理论译丛》,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
    旷新年:《写在当代文学边上》,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版。
    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
    [苏]赫拉普钦科:《赫拉普钦科文学论文集》,刘捷,刘逢祺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李哲明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9月版。
    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版。
    严家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9月版。
    黄修己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
    董健,丁帆,王彬彬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
    吴义勤,王万森,房福贤主编:《中国当代文学50年》,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
    金汉总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9月版。
    程金城:《中国20世纪文学思潮论》,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德]埃德蒙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倪梁康译,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版。
    张云鹏,胡艺珊:《现象学方法与美学——从胡塞尔到杜夫海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
    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版。
    赵一凡:《从胡塞尔到德里达——西方文论讲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10月版。
    [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李幼蒸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
    丁帆:《关于建构百年文学史的几点意见和设想》,《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
    徐妍:《从放逐到消亡: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的内在尺度——美感》,《上海文学》,2010年第5期。
    吴义勤:《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文艺研究》,2008年第8期。
    徐兆淮,丁帆:《思潮·精神·技法——新写实主义小说初探》,《小说评论》,1989年第6期。
    於可训:《论作为实践形态的新写实主义——写在“新写实主义”倡导周年》,《当代作家评论》,1990年第5期。
    雷达:《关于写生存状态的文学》,《小说评论》,1990年第6期。
    丁永强整理:《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小说评论》,1991年第3期。
    洁泯:《关于“新写实小说”》,《文汇报》,1991年7月27日。
    南帆:《新写实主义:叙事的幻觉》,《文艺争鸣》,1992年第5期。
    周艳芬:《传统与现实之间——“新写实”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比较论》,《小说评论》,1992年第1期。
    汤学智:《“新写实”:现实主义的新天地》,《文艺理论研究》,1994年第5期。
    张韧:《生存本相的勘探与失落——新写实小说得失论》,《文艺报》,1989年5月27日。
    丁永强:《现实主义与新写实主义》,《文艺理论研究》,1991年第4期。
    金仕霞:《现实主义的一种——新写实小说》,《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杨剑龙:《新写实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与深化》,《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李新道,周志辉:《现实主义视阈内的新写实小说》,《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2期。
    丁帆,徐兆淮:《向现代悲剧逼近的新现实主义小说》,《文学自由谈》,1989年第6期。
    徐成淼:《新写实:实验中的中国式现代主义》,《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丁帆,徐兆淮:《新写实主义小说对西方美学观念和方法的借鉴》,《文艺研究》,1993年第2期。
    陈晓明:《反抗危机:论“新写实”》,《文学评论》,1993年第2期。
    曹文轩:《走向庸常——对“新写实主义”的进一步解读与反思》,《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第3期。
    陈思和:《自然主义与生存意识——对新写实小说的一个解释》,《钟山》,1990年第4期。
    宏达:《新写实小说与自然主义》,《当代文坛》,1991年第2期。
    冯广博:《新写实小说的自然主义倾向》,《武当学刊》,1993年第1期。
    陈旭光:《“新写实小说”的终结——兼及“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文学中的命运》,《文艺评论》,1994年第1期。
    战瑞清:《论新写实小说的“后现代性”》,《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社·汉文版)》,2000年第2期。
    王敏:《论新写实小说的后现代性》,《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杨增和:《新写实小说的后现代主义美学向度》,《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赵联成:《后现代主义与当代文学的结缘——中国当代新写实小说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雷达:《探究生存真相,展示原色魄力——论近期一些小说审美意识的新变》,《文艺报》,1988年3月26日。
    王干:《近期小说的后现实主义倾向》,《北京文学》,1989年第6期。
    王光东:《新写实小说的美学特征及其值得注意的问题》,《文艺争鸣》,1991年第1期。
    周政保:《“新写实小说”的审美品格》,《小说评论》,1993年第5期。
    金健人:《“新写实”的美学品格》,《小说评论》,1993年第3期。
    岳瑛:《论“新写实小说”的审美判断和价值取向》,《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崔有第:《放逐理想告别崇高直面世俗——从“新写实”小说透视当代文化的审美流变》,《小说评论》,2007年S1期。
    郭春林:《新写实小说的文化精神分析——兼谈对新写实小说某些批评的看法》,《文艺理论研究》,1992年第2期。
    魏星:《新写实小说的文化背景和文学价值》,《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郭光华:《平民化:新写实得失论》,《理论与创作》,1993年第4期。
    孟繁华:《回望“新写实”》,《小说评论》,1995年第5期。
    张清华:《作为表象的生存寓言——重评新写实思潮兼及90年代现实主义的命运》,《山
    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于淼,牛殿庆:《走出神圣的光环——浅析几篇新写实小说的生存本象》,《当代文坛》,1999年第5期。
    管宁:《人性视角:新写实小说的价值重估》,《浙江学刊》,2001年第5期。
    王余:《新写实小说与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心理》,《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于淑静:《试析新写实小说中的生存问题》,《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年第3期。
    王干:《新写实小说的位置》,《钟山》,1990年第4期。
    韩振远:《“50后”与“80后”的生存图像》,《传承》,2008年第6期。
    李兆忠:《旋转的文坛——“现实主义与先锋派文学”研讨会纪要》,《文学评论》,1989年第1期。
    李扬:《生活真是这样吗?——从新写实小说的阅读感受谈起》,《文艺理论与批评》,1992年第4期。
    刘纳:《无奈的现实和无奈的小说——也谈“新写实”》,《文学评论》,1993年第4期。
    杨守森:《文学审什么“美”》,《文史哲》,2008年第4期。
    张晓菲:《小说中描写触觉的艺术》,《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
    许家竹:《意境朦胧含蕴不尽――说〈蒹葭〉的审美接受》,《名作欣赏》,2003年第8期。
    金文野等:《对“新写实”小说的不同议论》,《文艺理论研究》,1991年第6期。
    荆溪,李玉华:《“新写实”小说研究述评》,《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5期。
    张学昕:《“真实”的分析——以“新写实小说”和“先锋小说”为例》,《北方论丛》,2000年第4期。
    孙德喜:《对文学命名的反思》,《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7年第1期。
    蔡新知:《“感性小说”——生活体验审美体验的结晶——兼论新近部分小说审美意识的新变》,《文学评论家》,1988年第4期。
    吴方:《悲里千秋——新悲剧形态小说略见》,《文艺报》,1988年8月6日。
    王干:《近期小说的后现实主义倾向》,《北京文学》,1989年第6期。
    林道立等:《新潮小说与新现实主义小说评述》,《文学报》,1989年7月27日。
    杨金刚:《残酷:新现实小说的审美风格——对〈烦恼人生〉、〈风景〉和〈现实一种〉的探析》,《批评家》,1989年第5期。
    时空整理:《关于小说创作的“新现实主义”倾向的讨论》,《飞天》,1989年第12期。
    古卤:《也来说说“新写实”——兼评刘恒、李锐的部分作品》,《文学自由谈》,1989年第6期。
    陈骏涛:《写实小说: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钟山》,1990年第1期。
    丁永强:《新写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回归》,《艺术广角》,1990年第2期。
    陈金泉:《新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自然化趋向》,《文学评论》,1990年第4期。
    刘冠才:《先秦诸子与古希腊哲学家名实观的差异及其影响》,《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王莹莹,张小刚:《“新写实小说”的文学史形象——兼论当代文学史写作中的若干问题》,《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
    张学军:《新写实小说再评价》,《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陈小碧:《“误读”与重述:话语建构中的“新写实”》,《文艺争鸣》,2011年第18期。
    童志刚:《一次理论与实践互动的行进——“新写实主义”理论述评兼及湖北近期创作二三言》,《湖北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彭学明:《新写实:概念的错误与实践的收获》,《小说评论》,2010年第4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室,《“新写实”小说座谈辑录》,《文学评论》,1991年第3期。
    宏达:《“新写实小说”的导向问题》,《当代文坛》,1991年第1期。
    黄毓璜:《关于“新写实”的断想》,《文艺评论》,1993年第4期。
    马建高:《论新写实主义的理论误区——写在“新写实主义”倡导20周年》,《名作欣赏》,2009年第27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