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集体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着价值导向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的坚持和发展既获得新的机遇,也面临各种挑战。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学科领域对集体主义的研究都有所涉猎。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学科背景,秉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分析方法,对集体主义的含义、渊源、理论方位、历史发展等问题展开了分析,探讨了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并重点思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坚持和发展集体主义。本文由导论和四章构成。
     第一章,探讨了集体主义概念的由来及界定,集体主义的思想渊源、理论方位和实践发展等。本文研究的集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是近代无产阶级斗争的产物,但集体主义的精神和价值影响早在人类远古时候就已存在。集体主义思想在渊源上,既有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影响,也有来自西方传统文化和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影响。集体主义在理论方位上属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关于如何处理利益关系的精神线索。
     第二章,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的重要价值。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它坚持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既强调正当的集体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当二者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应服从集体利益;又强调集体负有维护和发展个人利益的义务。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着价值导向的作用,这种价值导向充分体现在社会主义基本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体系、人的道德行为等方面。
     第三章,分析了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机遇和挑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狭得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时代挑战。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改变了集体主义发挥价值导向作用的社会环境,各种违背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行为有增多的趋势,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社会思潮传播冲击了集体主义的影响力,集体主义发展还有一些没有解决好的理论困惑。
     第四章,探讨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坚持和发展集体主义,主要从教育、实践和理论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本文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教育应坚持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等原则,在内容上应有所创新,党员干部和青少年是集体主义教育的重点对象。本文认为应吸取本国、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在社会价值导向上的经验,创新集体主义实践范式,包括话语表达方式、社会作用方式等。应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探索集体主义实践途径。本文试图探讨解决集体主义理论上面临的困惑,认为应从建立集体主义信仰体系、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追求互利共赢三个层面上丰富集体主义理论体系。
Being the mainstream of Chinese socialist ideology, the collectivism plays the value-leading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ctivism does not only get new opportunities, but also face with varieties of challenges. Ethics, politics, economics, law, psych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other fields have already dipped into the study of the collectivism. Considering the basic tenets of Marxism as academic background, the present paper upholds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dialectical analysis method, analyzes meaning, origin, theoretical orientation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ollectivism,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llectivism and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attach an importance on the way in which the collectivism develops well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e collectivism studied in the present paper refers to the collectivism in Maxism, the product of modern proletariat struggle. The spirit and the value of the collectivism have had a great impact since the ancient times. In terms of origin, collectivism has had been influenced not only b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by wester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utopian socialism. In theoretical aspect, collectivism belongs to the important thoughts of Marx. Besides, it is also a spiritual thread in marxism localization concerning how to deal with the interest relationship.
     The author holds that collectivism is the core value system led by socialism, which insist a dialectical unity of collective interests and individual interests. It emphasizes that righteous interests should be put ahead of individual interests, meanwhile the collective community should protect and better individual interests. Collectivism plays a value-leading role in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which is manifested in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economic system, political system, distribution system, thoughts and culture system and behaviour judge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collectivism face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ome theoretical problems are to be solved. The change of our society has a huge impact on the social background in which collectivism plays the role. Some trend centered round individualism has to a great extent reduced the influence of collectivism, resulting in a decrease of the practice of collectivism.
     The present paper discusses how to develop collectivism under current social circumstances from three aspects, namely, education, practice and theory.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party members, cadres and teenagers shoul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is. And the education should be proceed in an orderly way.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experiences from other countries should be absorbed to create a new paradigm for collectivism including way of expressing, social impact, explore a path for collectivism from the aspects of socialist economy construction, political construction, culture construction, society construction and eco-system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solve the theoretical confusion and holds that the theory of collectivism should be developed from three aspects of collective belief system, protecting public interests and mutual benefits.
引文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第二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86.
    ②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5.
    ①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94.
    ②郝云.利益理论比较研究[Ml.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80-181.
    ③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第五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175.
    ①罗国杰.关于集体主义原则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6):36.
    ②张国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若干问题[J].求是,2007(1):21.
    ③陆树程.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元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8):76.
    ④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33.
    ①刘书林.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15.
    ②[苏]施什金.伦理学原理[M].蔡志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62.
    ①(苏]季塔连科.马克思主义伦理学[M].愚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89.
    ②[英)马尔科姆·卢瑟福.经济学中的制度:老制度主义和新制度主义[M].陈建波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3-34.
    ③Hofstede. 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s values Beverly hill[J]. ca,sage,1984.
    ④Triandis hc. Indicidualism and collective[J]. co, westview press.1995.
    ③[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王明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74.
    ①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141-142.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1.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2.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82.
    ②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07.
    ③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54-355.
    ④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152.
    ⑤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09.
    ⑥刘书林.《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15.
    ①魏英敏.《当代中国伦理与道德》[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1:139.
    ②陈江旗.《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论》[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1:15.
    ①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95-96
    ①张岂之,陈国庆.近代伦理思想的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0:186.
    ②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2.
    ①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17
    ①圣西门选集(第2卷)[Ml.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29.
    ②圣西门选集(第2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1.
    ③圣西门选集(第2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3.
    ①傅立叶选集(第2册)[M].汪耀三译,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08.
    ②傅立叶选集(第1卷)[M].赵俊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22.
    ③傅立叶选集(第1卷)[M].赵俊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60.
    ④欧文选集(第2卷)[M].柯象峰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8.
    ⑤欧文选集(第2卷)[M].柯象峰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28.
    ⑥欧文选集(第2卷)[M].柯象峰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9.
    ①欧文选集(第2卷)[M].柯象峰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4.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1.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4.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5.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9.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9.
    ①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261.
    ②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307.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7.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
    ①列宁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2.
    ②列宁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4.
    ③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00.
    ④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17.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3.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8.
    ③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29.
    ④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8.
    ⑤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1.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4.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17.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7.
    ④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29.
    ⑤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80.
    ①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7.
    ②陈宇,长征精神论[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6:168.
    ③周勇,论“红岩精神”[J].探索,2009(3):4.
    ④黄宏,何事忠.红岩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3.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1.
    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2.
    ②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60.
    ③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62.
    ①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02.
    ②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50.
    ③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11.
    ④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3.
    ⑤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27.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816.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816)
    ①《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45.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M],1994:146.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M],1994:218.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9.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86.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4.
    ①朱鸣雄.整体利益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37.
    ①陈江旗.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论[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1:29.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
    ②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72.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53.
    ①陈福今.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J].求是,2011(13):39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
    ②毛泽东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5.
    ③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03.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36.
    ①秋石.从爱国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求是,2009(17):14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80.
    ②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03.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337.
    ①王小锡等.经济领域的道德规范体系研究[A].见罗国杰.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01.
    ①朱鸣雄.整体利益论[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49.
    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89-390.
    ②张国祚.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2010)[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3.
    ③夏伟东等.关于价值观问题的调研报告[A].见:罗国杰.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23.
    ①李萍.中国道德调查[R].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24.
    ①张方华.由政策调整到制度创新[J].南京社会科学,2000(5):27
    ①朱鸣雄.整体利益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06.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203.
    ②洪远朋等.社会利益关系演进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481.
    ①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90.
    ①万福义.中国共产党建设大辞典[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245.
    ②转引自葛晨虹著.中国特色的伦理文化[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158.
    ①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17.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58.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58.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8.
    ③吴向东.论价值观的形成与选择[J].哲学研究.2008(5):22.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5.
    ①[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培育集体的方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12-13.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J.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9.
    ①夏伟东.“爱国守法”谈[A].见:罗国杰.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45.
    ①[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培育集体的方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13.
    ①吴潜涛等.当代中国公民道德状况调查[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2.
    ②[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培育集体的方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13.
    ①吴潜涛等.当代中国公民道德状况调查[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55.
    ①斯大林选集(下卷)[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20.
    ②刘显忠.战后初年苏联农民的反集体农庄情绪极其产生原因[J].西伯利亚研究,2003(3):57.
    ①十七大以来主要文献选编(上)[Ml.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468-469.
    ②十七大以来主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618-619.
    ①罗国杰.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A],见:罗国杰.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1.
    ①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50.
    ①列宁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2.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8.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0.
    ③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黄晓京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3.
    ①钱宁,社会正义、公民权利和集体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69.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9.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18-919.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7.
    ①魏英敏.当代中国伦理与道德[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1:140.
    ①陈弘毅.法治、启蒙与现代法的精神[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65.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310.
    ②[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60-61.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等译.北京市:华夏出版社,1988:24
    ①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61-162.
    ①Garrett Hardin: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J]. in Science. Dec.,1968, Vol.168.1244.
    ②马德普.公共利益、政治制度化与政治文明[J].教学与研究,2004(8):77-78.
    ③[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28.
    ①[英]G.A科恩.为什么不要社会主义[M].段忠桥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43)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2、5、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上册)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列宁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9]《列宁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0]《列宁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1]《斯大林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12]《斯大林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13]《毛泽东选集》第1、2、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4]《毛泽东文集》第5、6、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5]《刘少奇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6]《刘少奇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7]《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8]《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9]《江泽民文选》,第1、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7]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8]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9]《列宁、毛泽东、邓小平论民主集中制》,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
    [10]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意识形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3]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选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王磊选编,《马克思恩格斯论道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吴潜涛等,《当代中国公民道德状况调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陈弘毅,《法治、启蒙与现代法的精神》,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葛锡有,《马克思主义诞生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4]罗国杰,《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5]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刘明君,《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8]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9]肖群忠,《伦理与传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黄蓉生、李国安,《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魏英敏,《东方文化集成—当代中国伦理与道德》,北京:昆仑出版社,2001年版。
    [12]崔延强,《走进新城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3][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4][加]让.格特丹,《哲学解释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15][苏]波尔德列夫,《列宁和斯大林论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北京:作家出版社,1983年版。
    [16]赵康太、李德芳,《中国与越南:马克思主义理论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7]傅治平,《精神的升华:中国共产党的精气神》,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8]黄明理,《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9]教育部社科司,《道德观通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0]黄蓉生,《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1]秦刚,《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22]邓卓明,《当代国外社会思潮专题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3]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4]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5]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6]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7]万俊仁,《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8]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0][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
    [3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2005理论热点面对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2]罗国杰,《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3]唐凯麟,《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4]高兆明,《伦理学理论与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5]王海明,《新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2001年版。
    [36]陈江旗,《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论》,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29页
    [37][美]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戴扬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38]边燕杰,《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学者分析中国》,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39][英]F.A.冯.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
    [40]钱宁,《社会正义、公民权利和集体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41]武三中,《变革时代民主集中制问题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42]中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雷锋日记》,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2年版。
    [43]宣兆凯,《中国社会价值观现状及演变趋势》,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44][苏]A.B.彼得罗夫斯基,B.B.施巴林斯基,《集体的社会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版。
    [45][美]卡尔.科恩,《论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46][英]G.A科恩,《为什么不要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47][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48]吴帆,《集体理性下的个体社会行为模式分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9]吴忠等,《市场经济与现代伦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0]俞可平,《社群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1]刘书林,《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52]红旗大参考编写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参考》,红旗出版社,2011年版。
    [53]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4]苗力田等,《西方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52]席宣等,《“文化大革命”简史》,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
    [53]朱鸣雄,《整体利益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4]王伟光,《利益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55]郝云,《利益理论比较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6]洪远朋等,《社会利益关系演进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5]檀传宝,《德育原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6]马庆饪,《告别西西弗斯—中国政治文化分析与展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7][英]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8]王秀华、程瑞山,《为政治立“法”—毛泽东政治伦理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9]吴忠等,《市场经济与现代伦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1]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62]张岂之、陈国庆,《近代伦理思想的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
    [63]陈宇,长征精神论[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6年版。
    [64]黄宏、何事忠,《红岩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5]王岩.整合与超越,《市场经济视域中的集体主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6]GeneYoon. Psychology of the Korean People:Collectivism and Individualism [M]. Dong—A publications & printing Co, Ttd,1994.
    [67]Uichol Kim.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M]. SAGE publications,I nternationgnalEduc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Publisher,thousand,1994.
    [1]罗国杰.关于集体主义原则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6).
    [2]崔延强、屠兴勇.分配正义的两种不同诠释——罗尔斯和诺齐克之辩解[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3]赵甲明、杜增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需要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
    [4]罗国杰.坚持集体主义还是“提倡个人主义”[J].求是,1996,(14).
    [5]“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理论研讨会发言摘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4).
    [6]冯颜利.社会公正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重庆社会科学,2009,(8).
    [7]唐凯麟.集体主义和社会公正论纲[J].道德与文明,2004,(4).
    [8]陈占安、李效东.论利益以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J].教学与研究,2004,(4).
    [9]骆郁延,张莉.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性质与特点辨析[J].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7).
    [10]吴潜涛.新中国成立以来伦理学研究与道德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伦理学研究,2009,(11).
    [11]耿步健.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论述谈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J].求索,2005,(9).
    [12]龚群.论人生的目的和理想[J].江准论坛,1987,(2).
    [13]唐凯麟.对理想和道德关系的理论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8,(6).
    [14]吴潜涛.“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7).
    [15]吴潜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J].道德与文明,2007,(1).
    [16]吴潜涛.价值观多样化势态与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导向[J].道德与文明,1999,(4).
    [17]肖群忠.论“道德功利主义”:中国主导性传统伦理的内在运行机制[J],哲学研究,1998,(1).
    [18]温克勤.历史上的伦理学家怎样看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J].天津社会科学,1995,(6).
    [19]严平.解释学的历史演变极其运用初探[J],湖北大学学报,1991,(3).
    [20]鉴传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解释学问题[J].哲学研究,2005,(10).
    [21]吴育林.唯物史观语境中的集体和集体主义[J].道德与文明,2004,(4).
    [22]唐凯麟、陈睿瑜.试论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对传统道德修养理论的继承与超越[J].伦理学研究,2008,(6).
    [23]杨先农.抗震救灾精神的集体主义意蕴[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3).
    [24]刘林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J].江海学刊,2008,(6).
    [25]张博颖.集体主义:面临困境还是机遇[J].道德与文明,2005,(2).
    [26]王克真、熊吕茂.论刘少奇的集体主义伦理道德观[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9).
    [27]朱志勇.论集体主义的历史嬗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2).
    [28]王京跃.论21世纪集体主义道德原则[J].求实,200l,(6).
    [29]王黎静.以人为本的集体主义[J].中国德育,2009,(6).
    [30]刘书林.坚持集体主义原则,营造校园道德氛围[J].中国高等教育,2001,(23).
    [31]刘书林.集体主义原则与青年道德建设[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7,(1).
    [32]邱伟光.理性审视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6,(7—8).
    f33]马永庆.集体主义原则的公正性探析[J].道德与文明,2010,(2).
    [34]赵玲.团结互助在青少年集体主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青年探索,2009,(4).
    [35]肖接增.对集体主义原则中“集体”的科学界定[J].求实,2009,(9).
    [36]孙宝云.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迥异的集体利益实现模式[J].江苏社会科学,2009,(5).
    [37]谢加书.集体主义的新阐释及社会作用方式[J].学术论坛,2009,(1).
    [38]王书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集体主义的再认识[J].前沿,2008,(9).
    [39]张晓东.30年来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交锋的理论历程[J].福建论坛,2008,(]O).
    [40]李光远.个人自由与集体主义[J].高校理论战线,2008,(7).
    [41]陈占友.西方社群主义与新型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确立一一以麦金太尔为例[J].求索,2008,(5).
    [42]董颖鑫.以集体主义摧毁集体:小岗村悖论解读[J].社会科学战线,2006,(4).
    [43]聂文军、张群颖.论集体主义道德的补偿规范与现实的利益补偿制度[J].道 德与文明,2006,(1).
    [44]周鸿勇.特殊集体主义的固守、弱化与契约形式演化[J].社会科学战线,2005,(6).
    [45]卢坤.从个体伦理到“集体与个体”二维伦理——论当代集体主义道德建构路径[J].哲学研究,2005,(3).
    [42]李文祥、张金荣.困境呈现与集体主义缺失——现代企业制度效率问题的社会学观察[J].社会科学战线,2005,(1).
    [43]赖恩明.论传统的集体主义及其扬弃[J].兰州学刊,2004,(6).
    [44]王克真.论刘少奇的集体主义伦理道德观[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5).
    [45]王岩.当代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变迁与新型集体主义建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3).
    [46]邢振红.对军人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3,(8).
    [47]郭正林.家族的集体主义:乡村社会的政治文化认同[J].社会主义研究,2002,(6).
    [48]林泰.我们今天怎样弘扬集体主义[J].求是,2002,(10).
    [49]蒋旭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研究概述[J].哲学动态,1999,(5).
    [50]于幼军.科学认识集体主义与为人民服务的内涵[J].求是,1999,(5).
    [51]葛晨虹.集体主义与社会公正[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8,(3).
    [52]俞可平.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流变:从新个人主义到新集体主义[J].社会科学战线,1998,(5).
    [53]张晓东.主体精神、集体主义与道德建构[J].江淮论坛,1996,(4).
    [54]许启贤.跨世纪青年应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J].高校理论战线,1996,(8).
    [55]李伟东.关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4,(2).
    [56]张晓红.略论集体主义的科学内涵与本质特征[J].江西社会科学,1990,(3).
    [57]M.弗里兹汉德.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J].国外社会科学,1981,(5).
    [58]武卉昕.俄罗斯集体主义回潮及其原因探析[J].国外社会科学,2010,(5).
    [59]邓彦.和谐社会与集体主义价值原则[J].江西社会科学,2007,(4).
    [60]耿步健.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集体主义核心价值观[J].社会主义研究,2007,(5).
    [61]杨建朝.从虚假到真实:集体主义教育反思[J].教育学报,2011,(5).
    [62]杨韶刚.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道德文化的反思[J].教育学报,2011,(5).
    [63]杜鸿林.国内外集体主义思想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11,(3).
    [64]萧成勇.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和改进集体主义思想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1,(3).
    [65]王中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体主义还是其他[J].社会主义研究,201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