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老子美学思想史前期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任何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历史实践的产物,老子美学思想也不例外于此。本论文从老子美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入手,通过追溯其美学思想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研究其美学思想的历史演化过程。从而揭示其美学思想与中国史前文化的内在关系,以及不同时期的表现形态。从文化史、哲学史、美学史、神话学史角度看,老子思想是中国原文化历史化的典型思想形态,老子美学思想也表现出史前文明的前美学的基本内涵。
     老子美学思想史前期主要研究老子美学思想与中国史前文化的内在关系,以巫文化为主。本论文认为,中国史前巫文化中的原始意象是老子美学思想的直接源头。这些原始意象的原始性和直观性表现了中国史前审美文化的认知方式上的独特性,经过历史化、人文化、哲学化的人类精神历史实践过程,最终形成了老子美学思想体系。通过对比老子美学思想的原始意象和成熟理论形态,旨在解决老子美学思想的起源问题。
     在本论文中,“史前期”的提出含有深意,它指向了老子之前的文化,这些对其美学思想的发生所产生的影响。因而,“史前期’隐含了老子美学思想的历史实践性,它解构了老子美学思想的先验性、超验性和形而上学性,考证了老子美学思想是中国史前审美文化的历史实践产物。在“史前期”课题中主要解决了以下几方面问题:1、老子美学思想的起源;2、史前审美心理与老子美学思想的关系;3、中国美学史的前美学的历史研究;4、史前原始认知方式与老子审美内直观的关系;5、老子美学思想与中国史前巫文化的关系;6、中国史前人类的精神实践活动与老子美学思想的关系;7、老子美学思想的多元起源论;8、中国先秦美学与老子美学思想的关系。这些问题基本都是中国美学、老子美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在本论文中作为老子美学思想研究的分支课题都将有所涉及
     本论文的理论创新主要表现为:1、老子美学核心范畴的原始意象研究;2、提出了老子美学思想起源于史前生殖崇拜、八卦巫术、易经的完整历史实践过程;3、首次提出了老子审美内直观、内直观审美、内形式美的理论和中国史前独特的认知方式-内直观的理论;4、提出了三种内直观审美的直觉方式和老子美学三大理论
     本论文主要以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论作为总的指导思想。在具体研究方法上,将历史学、文化人类学、训诂学、语言学、文献学、文字学、考古学、神话学、考据学等方法综合运用于老子美学研究领域。历史实践的观点将贯穿于论文各章节,从而梳理出老子美学思想发生、发展、演化、形成的精神人文历史过程。本论文重点通过对老子美学思想的分析、整理要解决好两个方面的关系:老子美学思想中的原始成份与中国史前巫文化的关系;审美内直观与史前审美心理的发生对老子美学思想的最初形态产生的影响。论文中的难点:早期审美精神涉及史前人类的审美意识、审美心理;人类学中涉及史前原始意识对早期审美意识的产生起的作用;历史学中涉及中国人文历史的转化和形成的研究。
     在具体研究中,笔者将坚持综合考量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客观地辨析老子美学思想的多元内涵,将大胆的假设与审慎的论证相结合。尽量做到兼容并蓄,博采众家之长,客观公允地评价各种不同观点,秉承求真、求实、求信的问学态度,力争在学术上表达自我的观点,有所创新。当然要驾驭好这一多学科交叉课题,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是很大的。我想,这也是该课题的学术价值所在。该课题虽为老子美学思想发生学研究,同时也隐含着对中国审美精神的起源、史前审美心理和中国史前美学史的研究,所涉猎的领域是多学科、多层次、多方面的。单从学术视角考虑,本论文主要解决了老子美学思想起源问题,为今后道家美学起源问题研究作了理论准备。
Neither will any idea be created without foundation.nor exception is Lao Tzu's aesthetic idea.Everything is the production of historic practise.This thesis proceed with affluent intension of Lao Tzu's aesthetic idea.Threading backward the logic and historic jumping-off of Lao Tzu's aesthetic idea.In order to study the process of historic evolvement of Lao Tzu's aesthetic idea.Meanwhile open out the inhe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Lao Tzu's aesthetic idea and the culture of Chines historic prophase.As well as different behave form of different phase.Looking point of view from cultural history and philosophy history and aesthetic history and mythology history.Lao Tzu's idea is the type idea form of history of Chinese original culture.His aesthetic idea also represents the basic meaning of former aesthetics of historic prophase.
     This thesis mostly study the inhe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Lao Tzu's aesthetic idea and wizard culture of Chinese historic prophase.This thesis hold that the originality and intuition of those aboriginal imago represents the unique character of cognitive fashion of aesthetic culture of Chinese hisroric prophase.Through the history of practise process of human spirit. It finally formed ideaistic system of Lao Tzu's aesthetics. According to contrast aboriginal imago and mature theory of Lao Tzu's aesthetic idea.In order to resolve the origin of Lao Tzu's aesthetic idea.
     In this thesis,which historic prophase has been put forward has deep meaning.It limits space-time field of generation of Lao Tzu's aesthetic idea.It also is juge category to test its historic practise and also is a theory sustain.It deconstruct the apriority and exceed and metaphysics of Lao Tzu's aesthetic idea.It proved that Lao Tzu's aesthetic idea is the product of historic practise of aesthetics culture of Chinese historic prophase by the measure of textual research.This thesis mainly solved hereinafter several questions:Firstly.the origin of Lao Tzu's aesthetic idea.Secondl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esthetic psychology of Chinese historic prophase and Lao Tzu's aesthetic idea.Thirdly,the historic research of pre-aesthetic of Chinese aesthetic history.Fourthl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boriginal cognize fashion of chinese historic prophase and Lao Tzu's aesthetic inner-intuition.Fifthl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o Tzu's aesthetic idea and wizard culture of Chinese historic prophase.Sixthl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o Tzu's aesthetic idea and the human spirit practise activities of Chinese historic prophase.Seventhly,more buck origin of Lao Tzu's aesthetic idea.Eighthl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o Tzu's aesthetic idea and Chinese aesthetics of pre-Qin.ALL of above are important questions relate to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aesthetics and Lao Tzu's aesthetics.These topic will be refered as embranchment discussions of resrarch of Lao Tzu's aesthetics.
     The innovation of this thesis comprises several facts:Firstly,the research of aboriginal imago of core category of Lao Tzu's aesthetic idea.Secondly.the origin of Lao Tzu's aesthetic idea comes from a full historic process of the procreate adoration of historic prophase and the Eight Diagrams and magic and book of changes.Thirdly,This thesis firstly advances the theory of Lao Tzu's aesthetic inner-intuition and inner-intuit aesthetics and the theory of inner-format beauty and inner-intuition.Fourthly,this thesis advances three kinds of intuit mode of aesthetic of inner-intuition and Lao Tzu's three aesthetic theories.
     The thesis mostly according to historic materialism and practise of Marx's philosophy as a total direct thinking. Its measures are history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XunGu research and linguistics and philology and character research and archeology and mythology and textual research and so on.The standpoint of historic practise will be impenetrated into all chapters of this thesis.In the fact of material measure,this thesis will synthetical consider the historic process of spirit civil of occur and development and evolvement and formart of Lao Tzu's aesthetic idea.The thesis will solve two relationship:One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o Tzu's aesthetic idea and wizard culture of Chinese historic prophase.Second is the infection of occur of aesthetic inner-intuition and aesthetic mental of historic prophase to the prime form of Lao Tzu's aesthetic idea.The difficulties of the thesis are forepart aesthetic spirit relate to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nd aesthetic psychology of Chinese historic prophase.
     This thesis holds that different viewpoint should be integrated impersonaly to differentiate and analyse the much buck meaning of Lao Tzu's aesthetic idea.And integrating bold suppose and prudent demonstrate into together.Meanwhile fending to express self viewpoint.The task has great learning value though it will face many difficulties.This task contains the research of origin of Chinese aesthetic spirit and aesthetic psychology of historic prophase and aesthetic history of Chinese historic prophase.From the viewpoint of learning,this thesis, mainly resolves the origin of Lao Tzu's aesthetic idea.It also provides academic preparation to the future research of origin of Tao aesthetics.
引文
①直接引用《老子》或提及老聃、老子的书有:《韩非子》、《战国策》、《庄子》、《荀子》、《吕氏春秋》、《文子》、《列子》、《礼记》、《孔子家语》、《尹文子》等书。
    ②[汉]司马迁:《史记》(简体本)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701-1704页
    罗根泽:《诸子续考》,《古史辨》第六册自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52页
    ③任继愈:《老子新译》(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5月第2版。
    ①罗根泽:《古史辨》第6册自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页。
    ②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第十五《老子》,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09页
    ③黄震:《黄氏日钞》卷五十五《读诸子》:《老子》,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98页。
    ④罗根泽:《古史辨》第6册自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页。 时。见罗根泽:《古史辨》第6册自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8页。
    ⑧毕沅在乾隆四十六年作《老子道德经考异序》中说:“聃,耳曼也。”“聸垂耳也。”“耽耳大垂也”、“南方儋耳之国。”“断定老聃、儋、耽,三字相同,故并用也。”“儋即老子”“是孔子问礼之老子,即著道德经之老子不得以其或在沛或在周而疑之。”“或者真的相信存活了二百余岁,亦未可知。”见罗根泽:《古史辨》第6册自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6页。
    ⑨汪中否认老子与孔子同时代,断定是秦献公时人。论据:1.孔子问礼于老子,而老子书说:“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2.周楚声教中阻,楚人仕周颇可疑。3.自为王官,不得称隐君子。见汪中:《老子考异》,载《四部丛刊》初编第307册《述学补遗》,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27-29页
    ①罗根泽在《老子及<老子>书的问题》中说:“其实老子即太史儋,后孔子百许年,故其书中时评儒墨学说。见罗根泽:《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49页
    ②梁启超:《论<老子>书作于战国之末》,《古史辨》第4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05-307页。
    ③罗根泽:《老子辨》,《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30页。詹剑锋:《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弁言,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④马叙伦:《老子覈》,景山书社1924年版,第36页
    ①张煦:《梁任公提诉老子时代一案判决书》,《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49页。
    ②唐兰:《老聃的姓名和时代考》《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32页。
    ③唐兰:《老子时代新考》,《古史辨》第6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97页。
    ④高享:《老子正诂前记》,《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51页。
    ⑤黄方刚:《老子年代之考证》,《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53页。
    ⑥顾颉刚:《从吕氏存秋推测老子之成书年代》,《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17页。
    ⑦郭沫若:《青铜时代、老聃、关尹、环渊》,见任继愈:《老子新译》(修订本)绪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
    ⑧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52-54页。
    ⑨罗根泽:《老子及<老子>书的问题》,《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52-453页。
    [1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47年版,第213页。
    [11]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民国丛书第1编,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版,第88页。
    ①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民国丛书第3编,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版,第205页。
    ②任继愈:《老子新译》(修订本)绪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9页。
    晁福林:《先秦社会思想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51页。[汉]司马迁:《史记》(简体字本)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703页。詹剑锋:《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韩愈:《原道》,《韩愈集》卷十一,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145-146页。
    ①素痴:《老子的年代问题》,《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17
    ②张季同:《关于老子年代的一假定》,《古史辨》第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22-443页。
    ③顾颉刚:《从吕氏春秋推测老子之成书年代》,《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17页。
    ④马叙伦:《辨老子非战国后期之作品》,《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26页。
    ⑤钱穆:《再论老子成书年代》,《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52页。
    ⑥张福庆:《对钱穆先生<从文章的体裁和修辞上考察老子成书年代>的意见》,《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63页。
    ⑦熊伟:《从先秦思想变迁大趋势观测<老子>的年代》,《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80页。
    ⑧高亨:《<史记·老子传>笺证》,《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51页
    ⑨唐兰:《老子时代新考》,《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606页。
    ①罗根泽:《历代学者考证老子年代的总成绩》,载《罗根泽说诸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21-226页。
    ②任继愈:《老子新译》(修订本)绪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6-32页。
    ③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2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4-25页。
    ④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0页。
    ⑤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112页。
    ①刘建国:《先秦伪书辨正》,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5页。
    ②刘建国:《先秦伪书辨正》,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5页。
    ①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出上<老子>释文》,《文物》1974年第11期,第8-20页。
    ②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③严灵峰《马王堆帛书老子试探》,台北:河洛图书出版社1976年版。
    ④许抗生:《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⑤黄钊:《帛书老子校注析》,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版。
    ⑥尹振环:《帛书老子释析》,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⑦高亨:《关于老子的几个问题》,载《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1期,第35-38页。
    ⑧詹剑锋:《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弁言,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⑨许抗生:《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1-146页。
    ⑩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前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11]荆门市博物馆:《荆门郭店一号楚墓》,载《文物》1997年第7期,第47页。
    ①王博:《美国达慕思大学郭店<老子>国际学术讨论会纪要》,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页。
    ②裘锡圭:《郭店<老子>简初探》,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6页。
    ③郭沂:《楚简(老子>与老子公案兼及先秦哲学若干问题》,载《中国哲学》第二十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36页。
    ④晁福林:《先秦社会思想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78页。
    ⑤徐洪兴:《疑古与信古—从郭店竹简本<老子>出上回顾本世纪关于老子其人其书的争论》,《复旦学报》1999年第1期,第65页。
    ⑥李零:《郭店老子校读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页。
    ①李学勤:《新发现简帛与汉初学术史的若干问题》,《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利学版)1988年第1期。
    ②郭沂:《郭店楚简与中国先秦学术思想》,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60-364页。
    ①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32页
    ②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4页。
    ③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9页
    ④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5、74页。注:后文引用老子原文皆用此书
    ①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5页。
    ②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5页。
    ③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0页。
    ④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2页。
    ⑤栾勋:《论老子的美学思想》,载《文艺评论丛刊》第16辑,北京:中国社会利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⑥施昌东:《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⑦蒋孔阳:《评老子‘大音希声’的美学思想》,《复旦学报》1981年第1期。
    ⑧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36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选自《徐复观文集》(第三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②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③李天道:《老子的人论与审美境界生成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④王金安、张蕾:《浅论<老子>的美学意识的历史嬗变—从“大”和“水”谈起》,《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⑤吴秋红:《“道”和女性生殖崇拜—浅谈老子“道”的哲学美学思想渊源》,《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①叶朗:《关学原理》绪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引自黄兴涛:《“美学”一词及西方美学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载《文史知识》2000年第1期。
    ①曹础基:《庄子潜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05页。
    ②詹剑锋:《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3页。
    ③高亨:《老子正诂》,中国书店1988年影印本,第93页。
    ④陈鼓应、自奚:《老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26页。
    ①胡怀琛:《老子学说之来历》,载《中国先贤学说》,正中书局1935年版,第2页。
    ②詹剑锋:《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5页。
    ③晁福林:《先秦社会思想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72页。
    ④[汉]司马迁:《史记》(简体字本)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701页。
    ⑤同上,第1702页。
    ⑥曹础基:《庄子潜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97页。
    ⑦孙以楷:《老子通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6页
    ①房玄龄,褚遂良等撰:《晋书》(简体字本)卷三十五《裴頠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84页
    ②许地山:《道教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25页。
    ③李镜池:《周易探源》,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4页。
    ④闻一多:《道教精神》,载《神话与诗》,北京:古籍出版社1954年版,第143页。
    ⑤郭沫若:《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载《十批判书》,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180页。
    ⑥李泽厚:《孙老韩合说》,载《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4页。
    ⑦张运华:《先秦两汉道家思想研究》,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8页。
    ①古棣、周英:《老子通》(下部),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12页。
    ②叶舒宪:《老子与神话》,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①冯仰生:《论老子“尚阴崇母”思想及其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利学版)2007年第3期。
    ②郭沫若:《释祖妣》,载《甲骨文字研究》(上册),大东书局1931年版,第10页。
    ④吕思勉:《辩梁任公<阴阳五行说之来历>》,《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74页。
    ④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49页。
    ⑤牟钟鉴:《老子的学说》,载《道尔通论—兼论道家学说》,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152页。
    ⑥叶舒宪:《老子与神话》,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6页。
    ①龚乐群:《老庄异同》,转引自徐新平:《论老子柔退不争的思想来源》,《衡阳师专学报》(社科版)1988年第1期。
    ②张松如:《老子校读》,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410页。
    ③胡怀琛:《老子学说之来历》,载《中国先贤学说》,正中书局1935年版,第6页。
    ④晁福林:《先秦社会思想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78页。
    ⑤张松如:《老子校读》,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206页。
    ⑥萧兵:《“太-生水”的神话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⑦闻一多:《什么是九歌》,载《神话与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7页。
    ①丁山:《古代神话与民族》,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69、378、372页
    ①刘尧汉:《中国文明的源头新探》,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页。
    ②[清]王先谦撰:《庄子集解》,刘武撰:《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9-61页。
    ①柳诒微:《中国文化史》(上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8年版,第25页。
    ②杨安崙、程俊:《先秦美学思想史略》,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24页。
    ③李泽厚:《美学四讲》,载于《美学三书》,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519-520页。
    ①姚文放:《现代文艺社会学》,北京:社会利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91页
    ②马克思:《经济学手稿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③ 《美学文艺学方法论》下,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357-358页。转自杜书瀛:《论人类活动的基本类型》,载于《艺术的哲学思考》,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30页。
    ①闻一多:《道教的精神》,载于《神话与诗》,北京:古籍出版社1954年版,第143页。
    ②郭沫若:《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载于《十批判书》,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180页。
    ③李泽厚:《孙老韩合说》,载于《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4页
    ①李泽厚:《说巫史传统》,载于《新版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03页-304页。
    ①章学诚:《校雠通义·原道第一》,叶瑛校注,载自《文史通义校注》(下),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51页。
    ①孔颖达:《礼记正义》卷二十九,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74页
    ②[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1页
    ③陈梦家:《史字新释》,北京:上海考古社刊《考古》第5期(1936年),第7页。
    ④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234页
    ⑤陈松长,廖名春:《帛书<二三子问>、<易之义>、<要>释文》,载《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993年版,第435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简体字本)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子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701页。
    ②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卷34,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97页。
    ③[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35页。
    ④曹础基:《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97页。
    ①詹剑锋:《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3页。
    ②高亨:《老子正诂》,中国书店1988年影印本,第93页。
    ③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26页。
    ④[魏]王肃编著:《孔子家语》,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据一九九三年上海新文化书社影印。
    ⑤李学勤:《新发现简帛与汉初学术史的若干问题》,《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⑥[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4、118、19、169、73.188页。
    ⑦胡怀琛:《老子学说之来历》,裁《中国先贤学说》,正中书局1935年版,第2页。
    ①李学勤:《论含山凌家滩玉龟、玉版》,《中国文化》1992年第1期。
    ②任继愈:《中国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③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上海:上海书店,商务印书馆1926年影印本,第56页。
    ④劳思光:《中国哲学史》(一),台北:三民书局1993年版,第252页。
    ⑤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页。
    ⑥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台北:学生书局1991年版,第131-13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②房玄龄、褚遂良:《晋书》(简体字本)卷三十五《裴頠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84页。
    ③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63页
    ①何宁撰:《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505页。
    ②侯赞福主编:《古汉语字典》,海口:南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577,101页。
    ③王利器:《文子疏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1,233,294,375页。
    ①[汉]桓谭撰,朱谦之校辑:《新辑本桓谭新论》,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8页。
    ②黄晖:《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123页。
    ③荆州博物馆:《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文物》1995年第1期。
    ①叶朗:《美学原理》绪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①恩格斯:《自然辨证法》(节选)之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①陈兆复:《古代岩画》,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184页。
    ②苏北海、孙晓艳:《新疆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洞窟彩绘岩画》,《岩画》1995年第1辑。
    ①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81-182页。
    ②注:笔者以“原人”表示生活于集体无意识中,保留有自然审美精神的,天性完全的,纯洁无欲的原始人
    ③维柯:《新科学》引论,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9-20页。
    ①维柯:《新科学》引论,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5、19、28页。
    ②王也舜、韩慕君编著:《老庄词典》,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97页。
    ③罗文宗:《古文字通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2页。
    ①[汉]许慎撰,[宋]徐铉校订:《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74页。
    ②[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经韵楼藏版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36页。
    ③[清]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页。
    ④[汉]公羊寿传、[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卷二十八),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①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81-82页。
    ②刘笑敢:《老子之人文自然论纲》,《哲学研究》2004年第12期。
    ③徐复观:《中国人行论史·先秦篇》,选自《徐复观文集》(第三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48-349页。
    ④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53页。
    ①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4页
    ②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9-130页。
    ③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1页
    ①注:本文中所使用的“诗性”一词仅限定为“审美”的意思,而与维柯的“诗性”意义不同。
    ②彭裕商:《文子校释》,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3页。
    ③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32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行论史·先秦篇》,选自《徐复观文集》(第三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9-330页。
    ②王国维:《新订<人间词话>广<人间词话>》,佛雏校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9页。
    ①王利器:《文子疏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46页。
    ②彭裕商:《文子校释》,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165页。
    ③同上。
    ④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7页。
    ①谷斌、张慧妍、郑开注译:《黄帝四经注译·道德经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8页。
    ②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0页。
    ③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7页。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09页。
    ②[晋]郭璞注:《山海经》,载吴龙辉主编:《中华杂经集成》第4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68页。
    ③哀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295页
    ④叶舒宪:《老子与神话》,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7页。
    ⑤徐整:《三五历记》,转引自茅盾:《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40页。
    ⑥[汉]东方朔撰,晋张华注:《神异经》,载自吴龙辉主编:《中华杂经集成》第4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56页。
    ①[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87页。
    ②张习孔,田珏主编:《中国历史大事编年》(第一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第1-31页。
    ①张锡禄、张了:《鹤庆县白族崇拜“本主”调查》,载自《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主编:《云南民族民俗和宗教调查》,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76页。
    ①茅盾:《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32-40页。
    ①王利器:《文子疏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520-521页。
    ①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65页
    ②黎翔凤:《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39页。
    ①曹础基:《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05页。
    ②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①曹础基:《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7、15-16、16、53、109页。
    ②同上,第49页。
    ①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56-257页。
    ②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8年版,第25页。
    ③维柯:《新科学》(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81页。
    ①[汉]刘安著,马庆洲注评:《淮南子》,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①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2、35、186页。
    ②黎翔凤:《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70页。
    ③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32页。
    ④同上。
    ⑤许富宏:《鬼谷子集校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13页。
    ⑥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6页。
    ①王利器:《文子疏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44,476页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33页。
    ②同上,第810页。
    ③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87,288页。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35页。
    ①陈兆复:《古代岩画》,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182页。
    ②孙新国:《中国原始艺术符号的文化破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7页。
    ③吕思勉:《先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37页
    ④谷斌、张慧妍、郑开注译:《黄帝四经注译·道德经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①孙新周:《中国原始艺术符号的文化破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4-55页。
    ②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77,1299,1307,1304页。
    ①[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50-51页。
    ②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5,281,389,390页。
    ①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1页。
    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天山生殖崇拜岩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16页
    ①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80-81页。
    ②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79页。
    ① Lew is-Wi!liams.J.D.Light and daikess:earliest rock art evidence for an archetypal metaphor.BCST1996.29:125-132.转引自汤惠生、张文华著:《青海岩画—史前艺术中二元对立思维及其观念的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1页。
    ①李天道:《老子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20页。
    ②钱玄同:《答顾颉刚先生书》,选自《古史辨》第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77页。
    ③周予同:《周予同经学史论著作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6页。
    ④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种),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
    ⑤吕思勉:《先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424页。
    ①[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10页。
    ①[汉]严遵著,王德有译注:《老子指归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411页。
    ①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4页。
    ②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2,21页。
    ③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④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47,294,401,8,145页。
    ⑤[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7页。
    ⑥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47-250页。
    ⑦[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7页。
    ①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38页。
    ②高亨:《诗经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280页。
    ③闻一多:《闻一多全集》卷2,上海: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版,第326页。
    ④牟钟鉴:《老子新说》,北京:金城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⑤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6-27页。
    ⑥萧兵、叶舒宪:《老子的文化解读-性与神话学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01页。
    ①向松柏:《土家族民间信仰与文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24,30页。
    ②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页。
    ①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1-22页。
    ②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7页。
    ③黄晖:《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9页。
    ④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34页
    ⑤同上,第34-35页。
    ①徐兆仁主编:《天元丹法》前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3页。
    ①[清]王先谦:《庄子集解》,刘武撰,沈啸寰点校:《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99-200页。
    ②[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86页。
    ③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6、48、49页。
    ①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35页
    ②陈兆复:《古代岩画》,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182页。
    ①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53-154页
    ②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25页。转引自A·H·达尼、艾梅利特斯著《印度河文明》中有关插图,伊斯兰堡,1981年。
    ③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26页。转引自[苏]柯斯文著,张锡彤译:《原始文化史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78页。
    ④黑格尔:《美学》第3卷上册,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0页。
    ⑤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50页。
    ①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6页。
    ①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45页。
    ②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页。
    ③[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页。
    ④罗文宗:《古文字通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6页。
    ⑤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09页。
    ⑥[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经韵楼藏版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59页。
    ①引自宋兆麟:《青蛙崇拜与稻作农业》,载《民间文学论坛》1987年第2期。
    ②王小盾:《中国早期思想与符号研究-关于四神的起源及其体系形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98-599页。
    ③采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广西左江岩画》图133,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78页。
    ②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14页。
    ①[清]王先谦撰《庄子集解》,刘武撰《庄子集解内篇补正》,沈啸寰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9,147页。
    ②[清]王先慎撰:《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49页。
    ③何宁撰:《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50页
    ④[汉]扬雄撰,[宋]司马光集注,刘韶军点校:《太玄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页。
    ⑤何宁撰:《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609页。
    ⑥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页。
    ⑦孙以楷:《老子通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97页。
    ①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233页。
    ①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14页
    ②[汉)扬雄撰,[宋]司马光集注:《太玄集注》,刘韶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15页。
    ③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50,147,457,307,810,193页。
    ①[意]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36页。
    ②葛辉:《美境界的先验图示论》,《泰山学院学报》2007年4期。
    ①[魏]王弼:《王弼集校释》(下),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09页。
    ①牟钟鉴:《老子的学说》,载自《道德通论—兼论道家学说》,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162页。
    ②[汉]严遵:《老子指归译注》,王德有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84页。
    ③王利器:《文子疏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58页。
    ①苏秉琦:《重建中国古史的远古时代—<中国通史>第二卷序言》,《史学史研究》1991年第3期。
    ①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种)(上),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5页。
    ②《哈尼族简史》编写组编写:《哈尼族简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页。
    ③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07页。
    ①宋兆麟:《民间性巫术》,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②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07,1307,1304页。
    ①《哈尼族简史》编写组编写:《哈尼族简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08页。
    ②宋兆麟:《民间性巫术》,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③[魏]王弼:《王弼集校释》(下),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1页。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47页。
    ②[汉]刘安著,马庆洲注评:《淮南子》,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③王利器:《文子疏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4页。
    ①任继愈:《中国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②王晓路:《中西诗学对话——英语世界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213页。转引自叶秀山:《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4-105页。
    ①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第56页
    ②[魏]王弼:《王弼集校释》(下),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页。
    ③王利器:《文子疏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44页。
    ④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58页。
    ⑤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049-505页。
    ①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2、7、103页。
    ②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59,931页。
    ③[清]王先慎,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46-147页。
    ④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66页。
    ⑤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史纲》(上册),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年版,第63-64页。
    ⑥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47年版,第216页。
    ①詹剑峰:《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页。
    ②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大纲》,北京:中国社会利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0页。
    ③任继愈:《论老子哲学的唯物主义本质》,引自《哲学研究》编辑部编辑:《老子哲学讨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1页。
    ④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125页。
    ⑤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65页。
    ①[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腾守尧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第170页。
    ①王利器:《文子疏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1,233,294,375页。
    ②曹胜高、安娜译注:《六韬·鬼谷子》,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6页。
    ③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选自《徐复观文集》第三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0页。
    ④孙新周:《中国原始艺术符号的文化破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3-54页。
    ⑤采自孙新周:《中国原始艺术符号的文化破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3页。
    ①李镜池:《周易探源》,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4页。
    ②王利器:《吕氏存秋注疏》,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版,第495-497页。
    ③王利器:《吕氏春秋注疏》,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版,第506-507页。
    ①王利器:《吕氏春秋注疏》,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版,第499页。
    ②杨树达:《周易古义老子古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02页
    ①采自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含山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报告》,《文物》1989年第4期。
    ②杨树达:《周易古义老子古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86页。
    ③[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06页。
    ①采自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画像石全集3·山东画像石》,山东美术出版社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②采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1期。
    ①张光直:《谈“玉琮”及其在中国古史上的意义》,原载《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成立三十周年纪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第252-260页。
    ②[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53页。
    ③周南泉:《故宫博物院藏的几件新石器时代饰纹玉器》,《文物》1984年10期。
    ④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18页。
    ①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18页。
    ②张光直:《商代的巫与巫术》,中国殷商文化讨论会论文,1987年。原载《中国青铜器时代》第2集,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62-63页。
    ③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卷三,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第171-172页
    ③冯时:《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页。
    ④采自濮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濮阳市博物馆、文物队:《濮阳西水坡遗址试掘简报》,《中原文物》1988年第1期。
    ⑤濮阳西水坡遗址考古队:《1988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9年12期。
    ①冯时:《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页。
    ②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049-1050页。
    ③同上,第328-329页。
    ①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582,551,991页。
    ①蒋湘南:《七经楼文钞·太一释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页。转引自李建民:《太新证:以郭店楚简为线索》,中国出上史料研究会(东京1999}.第51页。
    ②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2-42页。
    ③闻一多:《什么是九歌》,载于《神话与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7页
    ①罗义群:《东皇太一是由苗族社神演变成楚国保护神的》,《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3期。
    ①容庚编著,张振林,马国权摹补:《金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5页
    ②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3-294页。
    ①徐无闻主编:《甲金篆隶大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3页
    ②徐无闻主编:《甲金篆隶大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435页。
    ③同上,第1002页。
    ④徐无闻主编:《甲金篆隶大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452页。
    ①侯赞福主编:《古汉语字典》,海口:南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698页。
    ②采自陈兆复:《古代岩画》,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页。
    ③陈兆复:《古代岩画》,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页。引自高明:《古文字学通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39页。
    ④[苏]A.IO.格里戈连科:《形形色色的巫术》,吴兴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9页
    ⑤戴尔·布朗主编:《安第斯之谜:寻找黄金国》,陈雪松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页
    ⑥参见何星亮:《中国自然崇拜》,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1页。引自[苏]C.A.托卡列夫:《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魏庆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7-39页
    ①采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广西左江岩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219页。引自盖林:《内蒙古阴山山脉狼山地区岩画》,《文物》1980年第6期。
    ②孙新周:《中国原始艺术符号的文化破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8-149页。
    ③采自孙新周:《中国原始艺术符号的文化破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9页。
    ④何星亮:《中国自然崇拜》,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2页。
    ⑤严文明:《甘肃彩陶的源流》,《文物》1978年第10期。
    ②何宁撰:《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509页。
    ③采自河姆渡遗址考古队:《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980年第5期。
    ①严文明:《甘肃彩陶的源流》,《文物》1978年第10期。
    ②采自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第26页。
    ①米希尔·埃利亚德:《神秘主义、巫术与文化风尚》,宋立道,鲁奇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第132,138页。
    ②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学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51页。
    ①谷斌、张慧妍等注译:《黄帝四经注译·道德经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3页。
    ①谷斌、张慧妍、郑开注译:《黄帝四经注译·道德经注译》,北京:中国社会利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
    高亨:《诗经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201页。
    注:老子生活时代大约为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7年;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据詹剑峰:《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20页,
    李民、王健:《十三经译注·尚书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58页。
    高亨:《诗经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416页。
    ①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86-387页
    ①谷斌、张慧妍、郑开注译:《黄帝四经注译·道德经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页。
    ①[美]约瑟夫·墨菲:《让奇迹在你生命中发生-潜意识的奥秘和力量》,深圳:海天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①[美]法朗西斯·沃恩:《唤醒直觉—超越理性的认知方式》,罗爽译,魏志书校,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①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第213页。
    ①曹础基:《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5页。
    ②[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杨祖陶校,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9页。
    ③同上。
    ①摘自[美]威廉·詹姆斯著:《心理学原理》,田平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① [美]杜·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沈德灿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395-396页。
    ② [瑞士]J·皮亚杰B·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吴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5页。
    ①[意]维柯:《新科学》(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86,120页
    ②[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71页
    ③[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73页
    ①[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92页。
    ②[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72页。
    ③[英]詹·乔·弗雷泽:《金枝》,徐育新,汪培基等译,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9页。
    ④[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3.289,324页。
    ①[英]泰勒:《原始文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482页。
    ①[美]罗伯特·L·索尔索:《认知心理学》,黄希庭、李文权、张庆林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98页。
    ①[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杨祖陶校,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7-98页。
    ①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9页。
    ①[瑞士]J·皮亚杰B·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吴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2页。
    ②摘自新浪网:《专家欲解“白痴天才”之谜》,2005年12月12日,转引自《扬子晚报》,news sina.com.cn/w/2005-12-12/09017687101s.Shtml,编辑:袁海.
    ①摘自CRIonline国际在线:《走进“雨人”们的世界》,2003年6月30日,转引自《世界新闻报》,gb2.chinabroadcast.Cn/2688/2003-6-30/107@259781_1.htm,编辑:杨莉。
    ②[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页。
    ①[美]罗伯特·L·索尔索:《认知心理学》,黄希庭、李文权、张庆林译,北京:教育利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08-309,312页。
    ① 《阜新查海遗址发现大型石块堆塑龙》,《北力文物》1995年第2期,第77页。
    ②濮阳西水坡遗址考古队:《1988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9年第12期,第1059页,1066页。
    ③《考古学年鉴》(1994),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版,第228页。
    ①[汉]应助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87
    ①凌纯声:《中国的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中国古代神王与阴阳性器崇拜》(下册),台北:联经公司1978年版,第1273页。
    ①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中国古代史在世界史上的重要性》,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第10页。
    ①[美]法朗西斯·沃恩:《唤醒直觉-超越理性的认知方式》,罗爽译,魏志书校,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49页
    ②注:先秦有众多典籍记载河图洛书是八卦的源头。
    ③[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9-51页。
    ④王利器:《新语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页
    ①[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3页
    ②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93页。
    ①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35页。
    ②杨树达:《周易古义老子古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11页。
    ①[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页。
    ②[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页。
    ①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6页。
    ①王利器:《文子疏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75页。
    ②杨树达:《周易古义老子古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16页
    ③[汉]王符著,[清]王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91页
    ① [美]法朗西斯·沃恩:《唤醒直觉-超越理性的认知方式》,罗爽译,魏志书校,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①[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页。
    ②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36-137页。
    ①谷斌、张慧妍、郑开注译:《黄帝四经注译·道德经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7-38页。
    ①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569页。
    ②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
    ①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555-557页。
    ①[汉]司马迁著,杨燕起注译:《史记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375,4379页。
    ①谷斌、张慧妍、郑开注译:《黄帝四经注译·道德经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①[德]卫礼贤,[瑞士]荣格著:《金华养生秘旨与分析心理学》,通山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23-24页。
    ①[德]康德著,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判断力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7、72页。
    ① 王利器:《文子疏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60页。
    ②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716-717页。
    同上,第705页。
    ①邱鹤亭注译:《列仙传注译·神仙传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17页。
    ①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页。
    ②王利器:《文子疏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58页。
    邱鹤亭注译:《列仙传注译·神仙传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7-98页。
    ①恩斯特·卡西尔:《神话思维》,黄宝龙,周振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1页。
    ①袁珂:《论<山海经>的神话性质-兼与罗永麟教授商榷》,选自《袁珂神话论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0页。
    王利器:《文子疏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73-74页。
    ①鲁迅:《致傅筑夫、梁绳袆》,载于《鲁迅书信集》(上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66-67页。
    ①[美]丹尼斯·库恩(Dennis coon):《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郑钢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250页。
    ① [奥]弗洛伊德(Freud.S):《性学三论与论潜意识》,选自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3),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年版,第362页。
    ②[美]法朗西斯·沃思:《唤醒直觉-超越理性的认知方式》,罗爽译,魏志书校,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73页。
    ③王利器:《文子疏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73-74页。
    ④注:中国买婚制度始于此,以俪皮交换女子,固定夫妇模式。
    ①[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页
    ②王利器:《文r疏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76页。
    ①谷斌、张慧妍、郑开注译:《黄帝四经注译·道德经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3-64页。
    ②吴龙辉主编:《中华杂经集成》第4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90页。
    ③[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00-201页。
    ①[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1页
    ②谷斌、张慧妍、郑开注译:《黄帝四经注译·道德经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9页。
    ①许富宏:《鬼谷了集校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13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3-235页。
    ②陶东风:《中国古代心理学美学六论》,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
    ①[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23页
    ②曹础基:《庄子潜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5页。
    ③[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52-53页。
    ①[德]卫礼贤,[瑞士]荣格著:《金华养生秘旨与分析心理学》,通山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89-90页。
    ②王利器:《文子疏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44,476页。
    ①吴龙辉主编:《中华杂经集成》第4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97页。
    ①[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10页。
    ①[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5页。
    ①[清]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58页。
    ①王利器:《文子疏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61-362页。
    ②[德]卫礼贤,[瑞士]荣格著:《金华养生秘旨与分析心理学》,通山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106-107页。
    ①王利器:《文子疏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75页。
    ②[汉]王符著,[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65-368页。
    ③[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46页。
    ①吴龙辉主编:《中华杂经集成》第4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96-597页。
    ①王利器:《文子疏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44页。
    ②[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14页。
    ③[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59页。
    ④邵伟华:《周易与预测学》,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40-41页。
    ①杨树达:《周易古义老子古义》,上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82页。
    [1]司马迁.史记(简体字本)(卷六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叶适.习学记言序目[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黄震.黄氏日钞(卷五十五)[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韩愈.韩愈集(卷十一)[G].长沙:岳麓书社,2000.
    [5]陈师道.后山集(卷二十二)[G].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4册)[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崔述.洙泗考信录(卷一)[M].顾颉刚编.崔东壁遗书[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7]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
    [8]曹础基.庄子潜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
    [9]房玄龄、褚遂良.晋书(简体字本)(卷三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0]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校雠通义·原道第一[M].文史通义校注(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孔颖达.礼记正义(卷二十九)[M].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2]邱鹤亭注译.列仙传注译·神仙传注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3]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卷34)[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4]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5]王肃注.孔子家语[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16]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7]上利器.文子疏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8]桓谭撰.朱谦之校辑.新辑本桓谭新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9]黄晖.论衡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0]王先谦,刘武撰.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1]许慎撰,徐铉校订.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2]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经韵楼藏版影印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3]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4]公羊寿传、何体解诂、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M].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卷二十八)[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5]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6]彭裕商.文子校释[M].成都:巴蜀书社,2006.
    [27]谷斌、张慧妍、郑开注译.黄帝四经注译·道德绎注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8]杨伯峻.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9]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30]郭璞注.山海经[M].吴龙辉主编.中华杂经集成(第4卷)[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1]东方朔撰,晋张华注.神异经[M].吴龙辉主编.中华杂经集成(第4卷)[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2]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3.
    [33]黎翔凤,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4]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5]王利器.新语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6]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
    [37]刘安著,马庆洲注评.淮南子[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38]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M].北京:中华书局,1993.
    [39]韩非著,陈奇猷校注.韩非子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0]许富宏.鬼谷子集校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1]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2]高明.帛书老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
    [43]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4.
    [44]严遵著,王德有译注.老子指归译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5]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46]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7]罗文宗.古文字通典[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48]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8.
    [49]扬雄撰,司马光集注,刘韶军点校.太玄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8.
    [50]司马迁著,杨燕起注译.史记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51]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2]王符著,王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3]曹胜高、安娜译注.六韬·鬼谷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4]王利器.吕氏春秋注疏[M].成都:巴蜀书社,2002.
    [55]陈奇献.吕氏春秋校释(卷三)[M].学林出版社,1984.
    [56]徐无闻主编.甲金篆隶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
    [57]李民、工健译注.十三经译注·尚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8]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上)[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9]容庚编著,张振林,马国权摹补.金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任继愈.老子新译(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詹剑锋.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马叙伦.老子覈诂[M].北京:景山书社,1924.
    [4]郭沫若.青铜时代、老聃、关尹、环渊[M].任继愈.老子新译(修订本)绪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M].三联书店,1955.
    [6]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47.
    [7]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M].民国丛书(第1编)[G].上海:上海书店,1990.
    [8]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M].民国丛书(第3编)[G].上海:上海书店,1990.
    [9]晁福林.先秦社会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0]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2卷)[G].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1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2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2]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1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13]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14]刘建国.先秦伪书辨正[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15]邵伟华.周易与预测学[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
    [16]严灵峰.马王堆帛书老子试探[M].台北:河洛图书出版社,1976.
    [17]黄钊.帛书老子校注析[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1.
    [18]尹振环.帛书老子释析[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19]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9.
    [20]许抗生.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21]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22]李零.郭店老子校读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3]郭沂.郭店楚简与中国先秦学术思想[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5]施昌东.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6]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7]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徐复观文集(第三卷)[G].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28]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9]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0]高亨.老子正诂[M].中国书店,1988年影印本.
    [31]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2]胡怀琛.中国先贤学说[M].正中书局,1935.
    [33]孙以楷.老子通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34]许地山.道教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5]李镜池.周易探源[M].北京:中华书局,1978.
    [36]闻一多.道教精神[M].神话与诗[G].北京:古籍出版社,1954.
    [37]郭沫若.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M].《十批判书》[G].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38]李泽厚.孙老韩合说[M].《中国古代思想史论》[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9]张运华.先秦两汉道家思想研究[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40]古棣、周英.老子通(下部)[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
    [41]叶舒宪.老子与神话[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42]郭沫若.释祖妣[M].甲骨文字研究(上册)[M].大东书局,1931.
    [4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1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44]牟钟鉴.老子的学说[M].道家通论-兼论道家学说[M].济南:齐鲁书社,1993.
    [45]张松如.老子校读[M].济南:齐鲁书社,1987.
    [46]张松如.老子说解[M].济南:齐鲁书社,1987.
    [47]闻一多.什么是九歌[M].神话与诗[G].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8]恩格斯.自然辨证法(节选)之一[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9]马克思.经济学手稿导言[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0]杜书瀛.论人类活动的基本类型[M].艺术的哲学思考[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51]李泽厚.说巫史传统[M].新版中国古代思想史论[G].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2]格罗塞著,蔡慕晖译.艺术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53]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古代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54]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55]孔狄亚克著,洪洁求、洪丕柱译.人类知识起源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56]布鲁诺著,汤侠声译.论原因、本原与太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57]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灵魂论及其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8]维柯著,朱光潜译.新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59]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著,李幼蒸译.野性的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0]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
    [61]唐善纯.中国的神秘文化[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2.
    [62]聂中庆.郭店楚简<老子>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4.
    [63]李零.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4]闻一多.道家精神[M].神话与诗[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5]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6.
    [66]任继愈.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7]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M].上海:上海书店,商务印书馆,1926年影印本.
    [68]劳思光.中国哲学史(一)[M].台北:三民书局,1993.
    [69]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0]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M].台北:学生书局,1991.
    [71]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
    [72]侯赞福主编.古汉语字典[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1.
    [73]夏曾佑.中国古代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74]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卷)[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8.
    [75]刘尧汉.中国文明的源头新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76]杨安崙、程俊.先秦美学思想史略[M].长沙:岳麓书社,1992.
    [77]李泽厚.美学四讲[M].美学三书[G].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78]陈兆复.古代岩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79]姚文放.现代文艺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80]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1]王也舜、韩慕君编著.老庄词典[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82]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第1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83]上国维著,佛雏校辑.新订<人间词话>广<人间词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84]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85]张习孔,田珏主编.中国历史大事编年(第一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
    [86]张锡禄、张了.鹤庆县白族崇拜“本主”调查[M].《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主编.云南民族民俗和宗教调查[G].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87]茅盾.神话研究[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
    [88]孙新国.中国原始艺术符号的文化破译[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89]吕思勉.先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9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天山生殖崇拜岩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91]李天道.老子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92]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种)[G].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93]闻一多.闻一多全集(卷2)[G].上海:上海开明书店,1948.
    [94]牟钟鉴.老子新说[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9.
    [95]萧兵、叶舒宪.老子的文化解读--性与神话学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96]向松柏.土家族民间信仰与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97]徐兆仁主编.天元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98]柯斯文著,张锡彤译.原始文化史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99]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3卷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00]王小盾.中国早期思想与符号研究-关于四神的起源及其体系形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0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广西左江岩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102]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03]上晓路.中西诗学对话-英语世界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0.
    [104]叶秀山.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05]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史纲(上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
    [106]恩斯特·卡西尔著,黄宝龙,周振选译.神话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07]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08]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09]杨树达.周易古义老子古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10]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画像石全集3·山东画像石[G].山东美术出版社,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
    [111]张光直.谈“玉琮”及其在中国古史上的意义[M].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成立三十周年纪年[G].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112]张光直.商代的巫与巫术[M].《中国青铜器时代》(第2集)[G].三联书店,1990.
    [113]冯时.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14]蒋湘南.七经楼文钞·太释义[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115]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中国古代史在世界史上的取要性[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116]高明.古文字学通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117]A.IO.格里戈连科著,吴兴勇译.形形色色的巫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118]戴尔·布朗主编,陈雪松译.安第斯之谜:寻找黄金国[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119]何星亮.中国自然崇拜[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120]C.A.托卡列夫著,魏庆征译.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21]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122]米希尔·埃利亚德著,宋立道,鲁奇译.神秘主义、巫术与文化风尚[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123]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学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124]詹·乔·弗雷泽著,徐育新,汪培基等译.金枝[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
    [125]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126]康德著,邓晓芒译,杨祖陶校.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27]考古学年鉴(1994)[G].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
    [128]凌纯声.中国的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中国古代神王与阴阳性器崇拜(下册)[M].台北:联经公司,1978.
    [129]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
    [130]约瑟夫·墨菲.让奇迹在你生命中发生-潜意识的奥秘和力量.深圳:海天出版社,2003.
    [131]J·皮亚杰B·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M].吴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980.
    [132]法朗西斯·沃恩.唤醒直觉-超越理性的认知方式[M].罗爽译,魏志书校,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133]罗伯特·L·索尔索.认知心理学[M].黄希庭、李文权、张庆林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134]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腾守尧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135]丹尼斯·库恩(Dennis coon)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M].郑钢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136]陶东风.中国古代心理学美学六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137]卫礼贤,荣格著.金华养生秘旨与分析心理学[M].通山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
    [138]杜·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M].沈德灿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
    [1]罗根泽.诸子续考.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6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罗根泽.古史辨(第6册)自序.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6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梁启超.论<老子>书作于战国之末.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4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4]罗根泽.老子辨.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4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张煦.梁仟公提诉老子时代一案判决书.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4册)[C].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82.
    [6]唐兰.老聃的姓名和时代考.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4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7]唐兰.老子时代新考.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6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8]高亨.老子正诂前记.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4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9]黄方刚.老子年代之考证.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4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0]顾颉刚.从吕氏春秋推测老子之成书年代.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4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1]罗根泽.老子及<老子>书的问题.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4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2]罗根泽.历代学者考证老子年代的总成绩.罗根泽说诸子[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3]素痴.老子的年代问题.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4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4]张季同.关于老子年代的一假定.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5]顾颉刚.从吕氏春秋推测老子之成书年代.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4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6]马叙伦.辨老子非战国后期之作品.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6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7]钱穆.再论老子成书年代.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6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8]张福庆.对钱穆先生<从文章的体裁和修辞上考察老子成书年代>的意见.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6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9]熊伟.从先秦思想变迁大趋势观测<老子>的年代.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6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0]高亨.<史记·老子传>笺证.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6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1]唐兰.老子时代新考.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6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2]上博.美国达慕思大学郭店<老子>国际学术讨论会纪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23]裘锡圭.郭店<老子>简初探.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Cj.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24]郭沂.楚简<老子>与老子公案兼及先秦哲学若干问题.中国哲学(第二十辑)[C].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25]栾勋.论老子的美学思想.文艺评论丛刊(第16辑)[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26]吕思勉.辩梁仟公<阴阳五行说之来历>.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4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7]陈松长,廖名春.帛书<二三子问>、<易之义>、<要>释文.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8]周予同.周予同经学史论著作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29]任继愈.论老子哲学的唯物主义本质.《哲学研究》编辑部编辑.老子哲学讨论集[C].北京:中华书局,1959.
    [30]袁珂.论<山海经>的神话性质-兼与罗永麟教授商榷.袁珂神话论集[C].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31]鲁迅.致傅筑夫、梁绳袆.鲁迅书信集(上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
    [32]弗洛伊德(Freud,S.)性学三论与论潜意识.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3)[C].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
    [1]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出土<老子>释文[J].文物,1974,(11).
    [2]荆门市博物馆.荆门郭店一号楚墓[J].文物,1997,(7).
    [3]徐洪兴.疑古与信古-从郭店竹简本(老子>出土回顾本世纪关于老子其人其书的争论[J].复旦学报,1999,(1).
    [4]李学勤.新发现简帛与汉初学术史的若干问题[J].烟台大学学报,1988,(1).
    [5]蒋孔阳.评老子‘大音希声’的美学思想[J].复旦学报,1981,(1).
    [6]李天道.老子的人论与审美境界生成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9,(3).
    [7]王金安、张蕾.浅论<老子>的美学意识的历史嬗变—从“大”和“水”谈起[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1).
    [8]吴秋红.“道”和女性生殖崇拜—浅谈老子“道”的哲学美学思想渊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3).
    [9]黄兴涛.“美学”一词及西方美学在中国的最早传播[J].文史知识,2000,(1).
    [10]冯仰生.论老子“尚阴崇母”思想及其来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7,(3).
    [11]龚乐群.老庄异同.徐新平.论老子柔退不争的思想来源[J].衡阳师专学报,1988,(1).
    [12]萧兵.“太一生水”的神话学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6).
    [13]李学勤.论含山凌家滩玉龟、玉版[J].中国文化,1992,(1)
    [14]陈梦家.史字新释[J].考古,1936,(5).
    [15]荆州博物馆.江陵工家台15号秦墓[J].文物,1995,(1).
    [16]刘笑敢.老子之人文自然论纲[J].哲学研究,2004,(12).
    [17]苏北海、孙晓艳.新疆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洞窟彩绘岩画[J].岩画,1995,(1).
    [18]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含山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报告[J].文物,1989,(4).
    [19]周南泉.故宫博物院藏的几件新石器时代饰纹玉器[J].文物,1984,(10).
    [20]濮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濮阳市博物馆、文物队.濮阳西水坡遗址试掘简报[J].中原文物.1988,(1).
    [21]濮阳西水坡遗址考古队.1988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9,(12).
    [22]罗义群.东皇太一是由苗族社神演变成楚国保护神的[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1998,(3).
    [23]盖林.内蒙古阴山山脉狼山地区岩画[J].文物,1980,(6).
    [24]严文明.甘肃彩陶的源流》[J].文物,1978,(10).
    [25]河姆渡遗址考古队.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的主要收获[J].文物,1980,(5).
    [26]阜新查海遗址发现大型石块堆塑龙[J].北方文物,1995,(2)
    [27]葛辉.美境界的先验图示论[J].泰山学院学报,2007,(4).
    [28]高亨.关于老子的几个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1979,(1).
    [29]宋兆麟.青蛙崇拜与稻作农业[J].民间文学论坛,1987,(2).
    [30]苏秉琦.重建中同古史的远古时代—<中国通史>第二卷序言[J].史学史研究,1991,(3).
    [21]袁海.专家欲解“白痴天才”之谜[N].[2005-12-12].news.sina.com.cn/w/2005-12-12/09017687101s.shtm].
    [22]杨莉.走进“雨人”们的世界[N].[2003-6-30].gb2.chinabroadcast.cn/2688/2003-6-30/107@259781-1.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