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确认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的研究主题即定位于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资格确认问题。论文以平衡股东、公司、第三人三方之间利益冲突为价值引导,以股东资格确认问题的法律规治为目的,遵循如下研究进路:从股东资格确认的功能分析、利益分析入手,构建股东资格确认的基本原则,并在基本原则的框架内,把股东资格确认具体依据的证据效力作为分析的中心,在对域外观点进行比较、借鉴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学界、立法以及司法的态度,检视讨论原始取得、继受取得和特殊情形下股东资格确认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并对股权转让、股权继承、股权分割、瑕疵出资、隐名出资、冒名出资等情形下股东资格确认的逻辑和规则、考量的标准和因素、利益的救济和保护予以具体研究,以此尝试就股东资格确认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建构符合国际公司立法发展趋势又不失我国本土特色的法律制度,二是确立最大程度平衡相关方利益的确认规则,三是解决公司治理运作与司法纠纷中的热点和难点,从而拉近理论、立法与实务的距离,为公司法治体系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除导论外,全文共四章,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章对股东资格确认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本章第一节首先在分析资格的法律内涵,比较相关联的股权、股东与股东资格概念以及股东资格取得与确认关系的基础上,界定了股东资格确认的概念范畴。本文认为,股东资格是出资人因与公司之间建立取得股份的法律关系而具有的法律地位。以股份为纽带,股东资格与股权、股东三个概念联系了起来。股东资格与股权是同一个取得股份法律关系的两个要素,两者同时产生,兼有财产属性和身份属性,只是侧重不同,股东资格的确认就是股权的确认。股东资格是股东的价值内核,股东是股东资格的外在体现,两者犹如灵魂与躯体。确认的过程即是去除徒有股东称呼之形,彰显股东资格之实。股东资格的确认是以证明股东资格取得的证据为中心的主观活动,股东资格取得是股东资格确认的基础,取得方式的不同会对各类取得依据的证明效力带来影响,进而决定了股东资格确认的标准及规则的差异,本文正是基于不同的取得方式建立了全篇研究的结构。本章第二节、第三节对股东资格确认从功能和利益两个角度进行了理论分析。成员身份之识别标志、公司治理之架构基础、经济利益之享有凭证、内外纠纷之解决依据是股东资格确认的四大功能。对此加以研究,方能理解股东资格确认问题虽是一个法律技术操作问题,但其背后还隐藏着法律价值的判断问题、法律理念的支配问题,亦体现出就此主题在理论及实践中的研究必要性。围绕股东资格确认存在着股东之间、股东与公司之间、股东与第三人之间三大利益冲突。其中公司是股东资格确认指向的逻辑对象。这些利益冲突正是产生股东资格确认问题的内因,股东资格确认规则的建立与适用都应当以前述利益冲突的和谐为价值引导,并落实到本章最后一节所讨论的股东资格确认基本原则的框架内,体现为公示主义等五大原则对股权资格确认的指引作用。
     第二章着重分析了原始取得时股东资格确认的理论争议以及证据法角度下的适用规则。股东资格确认实质上是探讨表征股东资格的证据采信问题,这—问题完全可以转化为对取得股东资格的各项具体依据的证据法考察,即表征股东资格证据的效力及其效力等级的界定应成为股东资格确认的关键问题。本章第一节首先对域内外的争议加以学理分析,指出英美法系的股东名册主义尚不能适应我国现阶段国情,国内学者的证据三层次规则过于理想化,大陆法系的两分法理论有可取之处,只是功能性适用并不十分科学。随后本章第二节对出资行为等六类股东资格确认依据加以证据法考察,分析了六类依据在确认股东资格过程中的性质、功能及其证明效力,发现实践中它们均能对股东资格的确认产生影响,只是作用的远近大小不同。基于上述理论梳理和实务检视,本文第三节以两分法理论为研究路径,尝试建立确认的规则体系,作出如下分析:(1)宏观上,股东资格确认应当是个复合的认定体系,应根据基础法律关系的不同性质对各类确认依据予以综合认定,单纯依靠实质要件标准或形式要件标准是行不通的。(2)中观上,可以为股东资格的确认建立一个“以形式要件为原则、以实质要件为例外”一般适用规则,“以形式要件为原则”是指确认股东资格时形式要件处于相对优先适用的地位,这缘于公司法的团体法性质;“以实质要件为例外”是指如果有充分证据表明实质要件足以推翻形式要件,可由法院采信实质要件,这缘于公司法作为私法的不能脱离意思主义而孤立存在。(3)微观上,具体分析了六类依据的证明效力,重点比较了形式证据要件冲突时的适用规则。这些规则体系及其适用思路大多数情况下也可运用到后两章继受取得时、特殊情形下股东资格确认中去。
     第三章是关于继受取得时股东资格确认问题的研究。在继受取得领域,由于原始出资行为已经结束,实质要件的判断作用明显式微,争议的焦点直接演变为形式要件对继受行为和继受行为利益方的影响以及形式要件之间的效力比较上,该部分正是围绕这一焦点选取了股权转让、股权继承、股权分割三种典型继受取得情形加以具体讨论。
     一个完整的股权转让行为一般包括:当事人合意转让——股权内部变更登记——股权外部变更登记三个步骤。在这一过程中,股东资格的确认受到股权转让行为的阶段性、股权转让登记的层次性、登记手续的完备性的直接作用。本节结构上即以此三方面效力作用为线索分而述之:(1)在行为阶段性的效力影响上股权转让的合同行为,产生合同效力,是股东资格确认的前提;股东转让的交付行为,产生权属变动效力,是确认股东资格的标志;股东转让的公示行为,产生对抗第三人的效力,是对外公示股东资格变动的事实。(2)在登记层次性的效力影响上,就股东资格的变动,有股东名册登记对抗主义等五种模式选择,本文认为,公司内部股东资格变更未经股东名册登记不生效;经当事人通知,公司怠于变更股东名册登记的视为已变更;公司外部股东资格变更未经工商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这正与“以形式要件为原则、实质要件为例外”的一般适用规则相吻合。(3)在登记手续完备性的效力影响上,手续不完备将阻却变动效力和对抗效力的发生,进而影响股东资格的正常确认,受让人因此获得违约或侵权救济是属当然。
     继承时股东资格的确认问题集中于股东资格能否由继承人继承取得以及公司章程在其中扮演了何种角色。本节第一、二部分展开了学术观点的评述和立法模式的总结,以此解决了股东资格能否当然继承的问题,即股东资格虽带有身份属性但不具有人身专属性,更不是身份权,自然人股东的合法继承人可以取得股东资格,只是为维持人合性允许予以限制,并由此分化出股东和章程双重限制、股东或章程单一限制两种立法模式。随后在解读我国新《公司法》第76条过程中,本文发现了我国采取的是章程单一限制的立法模式,但规定尚存不足。由此第三部分即以公司章程为核心,论述了股东资格继承时公司章程的地位和作用,得出了符合公司章程规定是确认继承人股东资格以对抗公司的核心要件,股东名册记载已不再是发生变动效力的关键证据,而是退居为辅助性手段;第四部分则补充讨论了遗赠时、多人继承时、无(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继承时股东资格确认的具体问题,以此作为对《公司法》第76条的完善参考。
     股权分割的前提是股权共有。因此本节首先讨论了一般共有理论下的股权资格确认问题。对此种情形下股东资格予以确认的意义更多的体现在共有股权的行使方式上,即共有股权只能统一行使,不能由每个共有人分别行使;只能选派代表行使,不能由全体共有人共同行使,一人行使股权的效力及于全体共有人的,这是股份不可分性的要求。离婚是股权因共有关系解除而需分割的典型形式,在前述理论讨论的基础上,本部分即以离婚为例,探讨了夫妻共有股权由双方显名持有和由一方显名持有两种不同情况下,股权分割时股东资格的确认规则。前者因离婚而分割时只是导致股权行使方式的变化,即由婚姻关系解除前的共同行使转变为夫妻双方各自独立行使,双方的股东资格并不会被消灭,而是继续当然地享有;后者离婚分割时未显名的一方并不能当然取得股东资格,而应参照股权转让规则予以适用,即需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其立论基础仍在于人合性,即避免导致双方离婚的那种冲突被带到公司内部,进而影响股东之间的信赖关系以及公司的正常经营与持续发展。这些规则对其他情形下共有股权的分割具有指导意义。
     第四章是关于特殊情形下股东资格确认问题的研究。本章分三节讨论了瑕疵出资、隐名出资、冒名出资情形下股东资格的确认问题。这些情形之所以特殊,一是因为这些情形并不能依据股东资格的取得方式予以划分,在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中都可能出现;二是因为这些情形中均存在要件瑕疵甚至要件缺失的特殊情况,正是这些特殊情况导致它们成为股东资格确认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出资是取得股东资格的基本原因,也是股东的基本义务。瑕疵出资直接造成了股东资格确认实质要件的残缺,此时能否再取得股东资格不无疑问。就此,本节在厘清了瑕疵出资的相关概念后,第二、三部分先后就域外立法进行了考察,就争议中的肯定说、否定说、有限资格说进行了学理分析,进而发现瑕疵出资人的股东资格能否获得确认与一国的公司资本制度息息相关。域外立法对出资与股东资格确认的关系大多未作明确规定,但无论实行哪种公司资本制的国家都不要求出资与股东资格成立一一对应关系,并对股东资格基于“股份取得”而非“出资取得”形成共识。我国新《公司法》资本制由实缴改为认缴的作法已然表达了对肯定说的支持态度。采纳认缴资本制必然会存在公司设立时出资人未出资或未全部出资之前即已取得股东资格的情形,所以出资并不是取得股东资格的先决条件,只是取得股东资格的一种形式,由此可能但不必然取得股东资格。这亦与“以形式要件为原则”的一般规则相符。本节第四部分以类型化的方式分析了实质要件出现瑕疵时会如何影响股东资格的确认:(1)严重瑕疵出资时,因出资低于最低注册资本要求将导致公司人格消灭,而股东资格亦随之消灭;或者资本显著不足将导致公司人格否认,此时仅是在具体法律关系中否认公司人格,进而否认股东有限责任,但股东资格并不消灭,其认定与一般瑕疵出资情形没有实质区别。(2)一般瑕疵出资时,因出资瑕疵将产生一系列不同的救济方式,这些不同的救济方式将对股东资格产生实质影响,但大多数情况下瑕疵出资人的股东资格依然存在,只是将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这就将原先通过否定股东资格来保护相关人利益的模式转化为通过承担瑕疵出资民事责任的方式对公司、其他股东、善意第三人的利益予以保护,符合公司维持、利益衡平的基本原则。本节第五部分则对瑕疵出资的具体责任形态,主要包括对公司的资本充实责任、对足额出资股东的违约责任、对公司债权人的补充赔偿责任、对股权受让人的权利瑕疵担保责任,予以了分析研究。
     隐名出资股东资格确认的核心问题可以归结为究竟显名出资人抑或隐名出资人具有股东资格?适用什么标准或证据来认定?围绕这些争议,本节在界定隐名出资的法律内涵后,在第二部分进行了学理分析,英美法系通过信托制度使其得到了很好的处理;大陆法系则出现了形式说和实质说的争论;我国公司理论上存在形式说、实质说、折衷说的分歧,其中折衷说分支之一内外区别说为多数学者所主张。本文则继续坚持“以形式要件为原则、以实质要件为例外”的一般适用规则,并冠之以“修正形式说”:无论在公司内部关系还是外部关系中,以具备形式要件的显名出资人为股东;发生争议时,比较形式要件与实质要件的效力层次。如果形式要件占优,仍以显名出资人为股东,其与隐名出资人之间的问题根据双方隐名出资协议约定处理,独立于股东资格认定;如果实质要件足以推翻形式要件,则以隐名出资人为股东并办理变更登记。随后第三部分依据“修正形式说”,从适用的一般规则和类型化分析两个层面对隐名出资时股东资格的确认予以详解。前一层次适用的过程谓之为隐名出资人显名化,并对判断实质要件是否占优的考量因素进行了分析,即有成为公司股东的意思表示、有隐名出资协议的存在或实际享有股东权利、有出资或认缴出资的事实、过半数股东同意、无规避强行法的情况。后一层次则是从完全隐名出资与不完全隐名出资角度对“修正形式说”进行了验证,该说均通过了实践检验。本节最后部分通过讨论隐名出资与第三人利益保护问题,再次证明了“修正形式说”在与外部第三人关系中的可适性,只不过优先适用的形式要件是工商登记而非股东名册,并且所要保护的是应该是指基于对公司股权工商登记的信赖,以股权为交易标的第三人。
     冒名出资包括以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名义出资并登记和盗用真实的人的名义出资并登记两种情形。本节第一部分先就与冒名出资相关的法律关系进行了分析。客观上,冒名者向公司履行出资义务,并实际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享有权利并承担风险,具备全部实质要件;被冒名者既无出资之意,也无经营之实,但股东名册、公司章程及工商登记等却将其列明为股东,具备全部形式要件。主观上,被冒名者没有成为股东的意思表示,甚至根本不知其名义被冒用。对于冒名出资时谁为股东的问题,根据上述冒名出资的情形及其特征,第二部分进行了类型化分析:(1)在冒用不存在者的场合,被虚构的主体,不可能实际享有股东的权利,出于维护公司团体法律关系稳定,防止股东实质性缺位的考虑,应确认冒名者的股东资格,其冒用不存在者的行为已可推定其本人有愿意获得股东资格的真实意思。(2)在冒用真实存在者的场合,似乎应以公示主义原则为指导,优先适用形式要件,但由于该外观是在其不愿意或不知晓的情况下形成的表象,所形成的形式要件本身就是一个侵权行为,此时应排除“以形式要件为原则”的适用,适用民法意思表示的原则,探究被冒名者主观真实意思而予以区别对待。一是被冒名者善意不知时,其不具有股东资格,对内对外均不承担股东责任,但能否确认冒名者的股东资格,则取决于公司或其他股东是否同意。二是被冒名者非善意已知时,应当视为冒名行为双方已就该冒名行为达成合意,合意的实质在于名为冒名,实为借名。从公司内外关系角度而言,借名行为更符合不完全隐名的特征,因此对借名行为中股东资格的确认应准用不完全隐名出资的确认规则。第三部分则就因冒名行为产生争议时,司法的介入路径进行了探讨。一旦被冒名者利益受损,其在司法救济上既可以依据公司法提出确认其不是公司股东的确认之诉,也可以依据民法提出姓名权侵权之诉。
The protection level of the title of shareholder can be used to judge whether the country's corporate governance legislation is mature and fair. To confirm the title of shareholder is the first important issue in terms of protection of title of shareholders. In more simple word-to confirm who is the shareholder of the company and who is entitled to enjoy the shareholder's right, and this will in turn become the premise to protection of title of shareholder afterward in a dynamic manner. This is because whatever in the exercise of shareholder's right, like right to transfer shareholders' right, to know, to declare the company's profit; or in the obligation performance and liability undertaking, like flawed contribution, the deny of the company as legal person, or even the protection in terms of procedure, like lawsuit lodged directly by shareholder, all these kinds of issues to resolved subject to the prior issue of confirmation of title of shareholder. Therefore, the confirmation of title of shareholder is an important but also basic issue in company law theory and practice, which is worth exploring.
     This Paper is positioned to explore on the confirmation of title of shareholder in a company limited. It is guided pursuant to the value of balance of interest conflict among shareholders, company and the third parties. Aimed to verify the legal rules in relation to the confirmation of title of shareholder, this Paper is demonstrated as followings:starts with analysis of function and interest in connection with the confirmation of title of shareholder, to develop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confirmation of the title of shareholder, and within which, focused on the efficacy of the evidences on which basis the title of shareholders is confirmed, and based on the views compare cross boards, combined with the attitudes from theory, legislation and practice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reviews the bases both of theory and practice relating to the confirmation to title of shareholder, in circumstances of original acquirement, non-original acquirement and other special cases, and studies the logic and rules of confirmation of the title of shareholders and interest protection and remedy in right transference, right inheritance, flawed contribution, silent contribution and contribution in assuming another's name, etc. This Paper broke through in three aspects:1) to construct the legal system that fits to international legislation trend while with our local legal landscape feature;2) to develop the confirmation rule to maximally balance all the interested parties;3) to resolve the practical issue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lawsuit disputes, by which, to narrow the gap between theory legislation and law practice, and add value to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under company's law.
     Besides preface, this Paper is constituted of four chapters, being arranged as followings:
     Chapter one is about the basic matters in the confirmation of the title of shareholders. This Paper holds the view that the title of shareholders is the subscribers'legal position attributed to legal relationship with company tied to shares acquirement. Tied by shares, title of the shareholders, shares and shareholder are connected. Title of shareholders and shares are two elements in one legal relationship tied with shares acquirement. The two elements arise at same time, both with property nature and identity nature, but focus on different aspects. To confirm about the title of shareholders is to confirm about the shares. Title of shareholders is the interior value of shareholders, while shareholders are the appearance of title of shareholders; the two things are like soul and body. The confirmation grounds in title. The efficacy of the evidence is affected by the basement of confirmation and the methods of the acquirement, which in further decid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tandards and rules in confirmation of title of shareholders. The four functions of confirmation of title of shareholders are to verify shareholders' identification, to build the foundation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to guarantee the shareholders' right, to be the base to resolve the dispute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ompan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is issue from perspective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real life, conflicts of interests on the title of shareholders and the third party outside the company and between shareholders themselves, and the above mentioned conflicts is the internal cause for confirmation of title of shareholders. The development of and application to the rules for confirmation of title of shareholders should be guided by value of harmony of interests conflict, and be grounded in the principle structure of confirmation of title of shareholders.
     Chapter two dwells on the analysis of proofs in the confirmation of the title of shareholders. The confirmation of the title of shareholders in essence is about the adoption and discernment of relevant evidences. This Paper firstly reviewed all arguable views cross boards; The Anglo-American law system rely on register of shareholders, the continental law system accepts the theory of dichotomy, a three-layered structure of evidences has been proposed by some scholars of our country, namely, source evidence, validity evidence and counterevidence. While the theory of dichotomy is popular in our country advocate the application of substantive and formal requirements respectively in relation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ompany according to different functions. However, the register of shareholders does not meet the present need of our country, the three-layered structure is too idealized and the theory of dichotomy is much more practical though its functional application is not very scientific.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functional investigation in terms of concrete evidence like capital contribution, paid-up capital certificate, exercise of shareholder right,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register of shareholders, records of registration authority. It is found that these can all be adopted as evidence in the confirmation of the title of shareholders. Based on the above review of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this Paper comes up with following views:(1) in general, the confirmation of title of shareholder shall be a complex system. It shall be based on different legal relationships to verify all kinds of bases comprehensively, merely relying on formal or substantive requirements cannot work out.(2) A normal applicable rule can be developed, that is "the preferential application of formal requirements and the exceptional application of substantive ones". The preferential application of formal requirements means the formal requirements are at a relative preferential position, which is derived from the corporate law nature of company law (3) register of shareholders enjoys a preferential position within formal requirements, unless adverse evidence can be provided to overthrow the view, and the person who is registered enjoys the title of shareholder.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is an important evidence in terms of the title of shareholders, it is not a sufficient condition, but is essential to verify the promoter; record of registration authority has the strongest efficacy to oppose the third party, but can only be deemed as evidence within internal relationship of the company; capital contribution is the key evidence in substantive requirement, it is neither essential condition nor the sufficient condition, not paid-up capital contribution or flawed contribution don't necessarily lead to the deny of the title of shareholders; capital contribution certificate has same efficacy as paid-up capital contribution in connection with proofing capital contribution or subscription. Exercising of shareholder right is the consequence of acquirement of shareholder right, can be deemed as supportive evidence in terms of confirmation of title of shareholder.
     Chapter three explores on the confirmation of title of shareholders under non-original acquirements. In non-original acquirements, the confirmation of title of shareholders occurs during the transference of shareholders'right. As the original capital contribution has been finished, the judgment function of substantive requirement is obviously weak. The argue points switch to the impact brought by formal requirement on transference and the parties who has interests in the transference, efficacy conflict among the formal requirements. This part selected three typical non-original acquirements to be discussed in detail, like transference of shareholders'right, inherit of shareholders'right, segment of shareholders'right.
     A completed transference of shareholders'right normally includes three steps: the consensus between the parties-internal record of the change of shareholders' right-external record of change of shareholders' right. In this process, the confirmation of title of shareholders is effected by transference stages, layers in transference register, completion of record formality. This chapter is structured based these three aspects. Transference of shareholders' right is contractual conduct and with contract effectiveness, which is the prior condition of confirmation of title of shareholders. The delivery behavior of transference b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itle change; the public summon of transference brings efficacy that can oppose against the third party, it publicly announce the fact of change of title of shareholders. Under circumstance where the registration formality is not completed, the efficacy of change and oppose the third party will be obstructed, and further affect the confirmation to title of shareholders. In terms of change and confirmation of title of shareholders, it can rely on records of registration, record with register authority. In this paper, the change does not become effective without internal record of registration; after receiving the notice from the concerned party, it shall be deemed as the change become effective even if the company delay to record the change. Externally, the change can not oppose the third party without record with registration authority.
     The confirmation of title of shareholders in inheritance mainly focuses on whether the title can be surely inherited and enjoyed by the heir. Before the new Company Law, there was difference in law practice, and sharp arguments between positive and negative views. Looking at oversea legislation, two law systems adopt same view that is the heir of the shareholder as natural person can acquire the title of shareholders. And the inheritance can also be divided into two models:1) with two limitations in shareholders and articles of association;2) with limitation either in shareholders or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In this Paper, whether the heir can acquire the title of shareholders depends on whether the shareholders'right has personal specificity. Personal specificity is concerned about the methods of capital contribution. The Company Law in our country doesn't admit the contribution manner with person specialty like labor and credit. Therefore, though shareholders' right has identity nature, it does not have personal specificity, even not saying about personal exclusive rights. The title of shareholders can surely be inherited. Focused on company's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and being aided by interpretation of clause76of new Company Law, this part also analyzes the status, function and the restriction of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in the inheritance of the title of shareholders. Apart from this, this part discusses the confirmation of title of shareholders under circumstances in legacy, multi-heirs, inherited by person with no (limited) legal capacity, by which perfectly supplement to clause76of Company Law.
     The premier condition to segment of shareholders'right is that the shareholders' right is owned in common. Therefore, this part firstly discusses about the confirmation of title of shareholders under circumstance where shareholders'right is owned in common. The meaning of confirmation of title of shareholders is reflected more in the manner of right exercise-that is shareholders'right owned in common can only be exercised in alignment, other than to be exercised individually. The exercise can only be carried out by selected representative, other than by all relevant people. The efficacy of one person's exercise is imposed on every relevant person. Divorce is the typical scenario where the shareholders'right needed to be segmented due to the dissolution of communal relationship. Per the theory basis discussed above, this part takes divorce as example to discuss the rules applicable to confirmation of title of shareholders in segment of shareholders'right, by dividing the registration status of the spouse's communal shareholders'right into two manners, one is in the name of the spouse, the other is in the name of one person out of the spouse. These shall be valuable in guidance to the segment of shareholders'right owned in common in other scenarios.
     Chapter four is about the confirmation of title of shareholders under special scenarios. This part mainly focuses on flawed contribution, silent contribution, and contribution in assuming another's name. Why these situations are special? The first reason is because this kind of situation can not be separated according to the acquirement manner, it may occur in either original acquirement or non-\original acquirement; the second reason is because requirement flaw or even deficiency can lie in this kind of situation, such as the adverse impact on substantive requirement derived from flawed capital contribution, the missing of formal requirement like internal record of shareholder register, external record with register authority in silent contribution, the missing of express of will to be the shareholder in contribution in assuming another's name. All these special scenarios become the practical issues and difficulties in terms of confirmation of title of shareholder.
     Capital contribution is the basic obligation of shareholder. Flawed contributed directly caused the incomplete in substantive requirement, there's doubt in the confirmation of title of shareholders. This paper states about the positive view, negative view, and restriction view. Meanwhile, by reviewing of oversea legislation, it is found that whether the shareholder title of flaws contributor connects closely to the capital system in that country. The new Company Law is in favor of positive view. This part analyzes the confirmation of title of the flawed contributor by categorizing it into serious flaw, normal flaw.
     The core issue of silent contribution is to confirm whether the open contributor or silent contributor can enjoy the title of shareholders? Which kind of rules shall be used? The controversies of silent contribution have been nicely solved in the Anglo-American law system by the trust system, while controversy arises between the formal and the substantive doctrines in the continental law system. In China, there is no clear stipulation concerning silent contribution, depriving the confirmation of the title of silent contributors of any legal basis. Theoretically speaking, there are the formal doctrine, the substantive doctrine and the doctrine of compromise.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differentiation of outsiders and insiders, as a branch of the doctrine of compromise, is upheld by most of the legal scholars. In this Paper, the principle of preferential application of formal requirements and the exceptional application of substantive ones should be endorsed. It can be addressed as "relative formal doctrine" The formal doctrine should be rectified by substantive and procedural laws and therefore becomes the standard for the confirmation of the title of shareholders." Whatever inside or outside the company, the open contributor with formal requirement shall be the shareholder; in case of dispute,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between the formal requirement and substantive requirement. If the formal one occupies, the open contributor is the shareholder; if the substantive one occupies, the silent contributor is the shareholder and it needs to be changed on the record of shareholder register. Which bases can be used to judge whether substantive requirements overwhelms? The will express to be the shareholder, certain agreement with silent contributor with more than half shareholders consent, and without any avoidance of any compulsory legislation. This Paper also stated about the completed silent contributor and uncompleted silent contributor. The "relative formal doctrine" stands for the test of practice. At last, by discussing about the protection of silent contributor and third party, it is again to proof that the "relative formal doctrine" is applicable to the cases in connection with outside third party, but the prior condition is record with register authority other than internal shareholder registration.
     Contribution in assuming another's name includes two situations:one is assuming another person who does not exist and the other is assuming a real person. Objectively, personator perform the capital contribution obligation, and actually participate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company, enjoy the rights and undertake the risks, with all substantive requirement; the person who is being assumed neither has the will to paid up the capital contribution, nor manage the company, while internal shareholder register,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record of shareholder with register authority list him/her as the shareholder, thus with all formal requirements. Subjectively, the person who is being assumed does not has the will to be the shareholder, even does not know he is assumed. Regarding the issue who is the shareholder to the company in the situation of capital contribution in assuming another's name, the Paper analyzes by categorizing, combining the different scenarios and the features. In the scenario of assuming another person who is not existing, it shall be confirmed about the title of shareholders of the personator; in the scenario of assuming a real person, the formal requirement itself constitutes an infringement act, therefore shall eliminate the application to "principle subject to formal requirement", to separately handle this in different scenarios. When the person who is assumed does not aware of the assumption in good faith, then he is not entitled to the title of shareholders; If the person who is being assumed aware of the assumption, then it can be deemed as the two parties has reached certain consensus regarding this assumption, and essentially, it is a kind of contribution in name of another person, shall be applied to non-entire silent contribution. Once the person who is assumed suffers interest loss, he can lodge lawsuit according to Company Law to confirm he is not the shareholder to the company, or to against infringement of name right according to Civil Law.
引文
①大木雅夫:《比较法》,范愉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00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662页。
    ②江平:《法人制度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③尹田:《民事主体理论与立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2页。
    ④葛云松:《股权、公司财产权性质问题研究》,载梁慧星主编: 《民商法论丛》第11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①葛云松:《股权、公司财产权性质问题研究》,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1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②周友苏:《新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16页;施天涛:《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23页;孙晓洁:《公司法基本原理》,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167—168页。
    ③虞政平:《股东资格的法律确认》,载《法律适用》2003年第8期,第69页。
    ④王文宇:《公司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11页。
    ⑤《法国民法典》第1832—2条。参见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⑥参见奚晓明、金剑峰:《公司诉讼的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2008年版,第226页。
    ①孙晓洁:《公司法的基本原理》,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188页。
    ②赵旭东主编:《公司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15页。
    ③施天涛:《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39—240页。
    ④股东地位说虽然避开社员权的名称,代之以股东地位称呼股权,但实质内容与社员权说并无不同。参见[日]]松田二郎:《株式会社法的理论》,岩波书店版,第26页;转引自雷兴虎、冯果:《论股东的股权与公司的法人财产权》,载《法学评论》1997年第2期,第78页。
    ⑤参见杨紫煊:《论公司财产权和股东财产权的性质》,载《中国法学》1996年第2期,第73页;参见丁焕春主编:《企业法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84页。
    ⑥王利明: 《论股份制企业所有权的二重结构》,载《中国法学》1989年第1期,第51—54页。
    ⑦覃云天主编: 《经营权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15—225页。
    ⑧参见郭锋:《股份制企业所有权问题的探讨》,载《中国法学》1988年第3期,第6-7页。
    ⑨参见康德琯:《股权性质论辨》,载《政法论坛》1994年第1期,第66—67页;参见王林清、顾东伟:《新公司法实施以来热点问题适用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26页。
    10参见江平、孔祥俊: 《论股权》,载《中国法学》1994年第1期,第74—77页;石少侠: 《股权问题研析》,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4期,第21—22页。
    ①雷兴虎、冯果: 《论股东的股权与公司的法人财产权》,载《法学评论》1997年第2期,第79页。
    ②参见江平、孔祥俊: 《江平文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98页。
    ③参见楼晓: 《论“出资”“股份”“股权”及“股东资格”间的法律关系》,载《法学杂志》2009年第2期,第34—36页。
    ④参见江平、孔祥俊:《论股权》,载《中国法学》1994年第1期,第74页。
    ⑤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关于股权转让纠纷案件的调研报告》,载《商事审判研究》2006年卷,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56页。
    ⑥德国、美国分别称为会员或成员。参见毛亚敏: 《公司法比较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22页;吴越: 《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的学说与实践》,载吴越主编: 《私人有限公司的百年论战与世纪重中国与欧盟的比较》,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15页。
    ①《美国标准商事公司法》第1.40节(21)。参见沈四宝编译:《最新美国标准公司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②虞政平: 《股东有限责任——现代公司法律之基石》,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78页。
    ③沈四宝:《西方国家公司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41页。
    ④参见刘瑞复: 《中国公司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16—117页。
    ⑤柯芳枝:《公司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47页。
    ⑥赵旭东主编: 《公司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72页。
    ⑦江平主编: 《新编公司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37页。
    ⑧郑或: 《论股东的权利》,载顾功耘主编: 《公司法律评论》2002年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4页。
    ⑨王保树、崔勤之: 《中国公司法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67页。
    11虞政平:《股东资格的法律确认》,载《法律适用》2003年第8期,第69页。
    ①参见奚晓明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司法解释(三)、清算纪要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348—351页。
    ①参见周友苏: 《新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25—226页;孙晓洁:《公司法基本原理》,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167—169页。
    ②参见周荃:《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法律制度研究》,武汉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①屠光绍、朱从玖主编:《公司治理: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①[日]大偶健一郎、今进宏: 《最新会社法概说》,三间堂书务会社1994年版,第29页。
    ②参见李晓霖: 《论股东资格确认——以有限责任公司为视角》,吉林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①罗培新: 《公司法的合同解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①王义松: 《私人有限公司视野中的股东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180页。
    ①李建伟:《公司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78页。
    ②参见范健、王建文:《商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6页。
    ③夏雅丽、丁学军: 《论商法的特征及基本原则》,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第63页。
    ①[德]C·W·卡纳利斯:《德国商法》,杨继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70页。
    ②王令浚:《商事登记法律制度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①Philippe C. Schmitt, 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The Review of Politics, Vol.36,1974, p85.
    ②See Michael Clarke:Regulation:The Social Control of Business between Law and Polities, New York Macmillan Press Ltd.,2000, p7.
    ①[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5—6页。
    ①刘阅春:《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身份认定的法理分析》,载《人民司法》2003年第12期,第44页。
    ①王红一:《论公司自治的实质》,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第101—104页。
    ②王红一:《论公司自治的实质》,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第101—104页。
    ③王丹: 《解析公司自治的实质》,载《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3月,第66—67页。
    ④王瑞: 《论股东权的确认标准》,载王保树主编; 《实践中的公司法》,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1页。
    ①[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9页。
    ②参见张民安:《公司法上的利益衡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③朱慈蕴:《论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的价值取向》,载王保树主编: 《商事法论集》,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07页。
    ①张民安: 《公司法上的利益衡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②J. E. Parkinson:Corporate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Issues in the Theory of Company Law,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3, p41.
    ①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二庭: 《关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的认定》,载蒋大兴主编: 《公司法律报告》第1卷,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366页。
    ②王保树:《中国商事法》,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页。
    ③[美]弗朗西斯·福山: 《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27页。
    ①[德]罗伯特·霍恩、海因·科茨、汉斯·G·莱塞:《德国民商法导论》,楚建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9页。
    ②[德]马斯·莱塞尔、吕迪格·法伊尔: 《德国资合公司法》,高旭军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77页。
    ①梁治平: 《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1页。
    ①[英]丹尼斯·吉南: 《公司法》(第12版),朱羿锟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20页。
    ③Corporations and Business Association:Statutes, Rules, Material and Forms, Foundation Press,1999,p493,转引自虞政平,《股东资格的确认》,载《法律适用》2003年第8期,第70页。
    ④黄辉: 《股东资格与股权转让:澳大利亚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赵旭东、宋晓明主编: 《公司法评论》2006年第4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⑤宋良刚:《公司股东资格的法律确认》,载《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78页。
    ⑥宋良刚: 《公司股东资格的法律确认》,载《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77—78页。
    ①黄辉:《股东资格与股权转让:澳大利亚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赵旭东、宋晓明主编:《公司法评论》2006年第4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②周建伟: 《美国公司法判例一则——非登记股东无公司帐簿和记录的查阅权》,载中国民商法律网,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30670,2011年11月20日访问。
    ③Avon Downs Pty Ltd. v. FCT(1949) 78 CLR 353.参见黄辉:《股东资格与股权转让:澳大利亚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赵旭东、宋晓明主编:《公司法评论》2006年第4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④卞耀武: 《当代外国公司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33页。
    ①《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第15条、第16条。参见杜景林、卢堪译:《德国股份法·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德国公司改组法·德国参与决定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②王保树主编:《最新日本公司法》,于敏、杨东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页。
    ③《韩国商法》第543、548条。参见吴日焕译:《韩国商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④[韩]李哲松:《韩国公司法》,吴日焕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3页。
    ⑤韩国大法院1988年6月14日判决、1963年6月14日判决。参见[韩]李哲松: 《韩国公司法》,吴日焕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3—254页。
    ⑥施天涛: 《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27—231页;周友苏:《新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23—231页。
    ⑦施天涛: 《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27—228页。
    ①[韩]李哲松:《韩国公司法》,吴日焕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8—-230页;赵旭东主编:《公司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80—281页;范健、王建文:《公司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83—287页;施天涛:《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27—231页;周友苏:《新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26—231页。
    ②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二庭:《关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的认定》,载蒋大兴主编:《公司法律报告》第1卷,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366页;王义松:《私人有限公司视野中的股东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61—62页。
    ③刘俊海: 《新公司法的制度创新:立法争点与解释难点》,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63—168页;黄德陆: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的证据认定》,载《福建法学》2006年第3期,第60-62页。
    ①参见周友苏: 《股东资格认定的若干问题研究》,载王保树主编; 《实践中的公司法》,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8—109页。
    ①王泽鉴: 《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53页、第354页、第406页。
    ①赵旭东主编:《公司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94页。
    ②江平: 《法人制度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页。
    ③赵旭东主编:《公司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39—240页;孙晓洁:《公司法基本原理》,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262—263页。
    ④刘阅春:《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身份认定的法理分析》,载《人民司法》2003年第12期,第43页。
    ⑤沈贵明: 《论股东资格的认定》,载《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70页。
    ①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47页。
    ②傅弯: 《法定资本制:论释、问题、检讨——从公司不同参与人的利益冲突与衡量考察》,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春季号,第86页。
    ①黄川口: 《公司法论》(增订版),三民书局1984年版,第358页。
    ②张汉嵘: 《香港公司法原理与实务》,科学普及出版社1994年版,第96页。
    ③[韩]李哲松: 《韩国公司法》,吴日焕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1页、第244页。
    ④[日]末永敏和:《现代日本公司法》,金洪玉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76页。
    ①参见《日本商法》第229条、第230条。[日]末永敏和:《现代日本公司法》,金洪玉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77—78页。
    ②参见《日本商法》第226条之2。[日]末永敏和:《现代日本公司法》,金洪玉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79页。
    ③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45—446页、第493页。
    ④赵旭东主编: 《公司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95页。
    ①李建伟: 《公司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3页。
    ②刘阅春:《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身份认定的法理分析》,载《人民司法》2003年第12期,第43页。
    ③参见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适用公司法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27条,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试行)》第11条。
    ④刘阅春: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身份认定的法理分析》,载《人民司法》2003年第12期,第43页。
    ①石少侠:《公司法》,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5页。
    ②王义松:《私人有限公司视野中的股东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61页;江苏高级人民法院民二庭:《关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的认定》,载蒋大兴主编:《公司法律报告》第1卷,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366页。
    ③参见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二庭《关于审理涉及公司诉讼案件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一)》第一部分第1条、 《关于审理涉及公司诉讼案件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二)》第二部分第2条;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适用公司法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27条、第28条、第30条。
    ①葛伟军:《英国公司法原理与判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②葛伟军:《英国公司法原理与判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36—38页。
    ③胡果威:《美国公司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50页。
    ④[韩]李哲松:《韩国公司法》,吴日焕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5页。
    ⑤黄川口:《公司法论》(增订版),三民书局1984年版,第80一81页。
    ①《韩国商法》第543条第1款、第2款、第3款。
    ②石少侠:《公司法》,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4页。
    ③蒋大兴: 《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73—474页:徐燕:《公司法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06-207页;孔祥俊: 《公司法要论》,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269页。
    ①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二庭:《关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的认定》,载蒋大兴主编:《公司法律报告》第1卷,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364页;刘敏:《股东资格认定中的三个问题》,载《人民法院报》2003年8月27日第3版;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一)(征求意见稿)》第14条,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试行)》第11条,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适用公司法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28条。
    ②黄川口:《公司法论》(增订版),三民书局1984年版,第154页、第156页。
    ③赵旭东主编:《公司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4页。
    ④傅曦林: 《股份有限公司股权变动公示制度研究——以股东名册登记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18页。
    ①李正军:《股东名册问题研究》,载周友苏主编:《中国公司法修法研究特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3页。
    ②刘俊海:《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47页。
    ③毛亚敏:《公司法比较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25页。
    ④[日]末永敏和:《现代日本公司法》,金洪玉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91—92页。
    ⑤[韩]李哲松: 《韩国公司法》,吴日焕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2页。
    ⑥[韩]李哲松:《韩国公司法》,吴日焕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3页。
    ①《台湾公司法》第165条。参见赖源河等: 《新修正公司法解析》,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版。
    ②《日本有限公司法》第20条。
    ③蒋大兴: 《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87—488页。
    ④[日]末永敏和: 《现代日本公司法》,金洪玉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91页。
    ⑤[韩]李哲松:《韩国公司法》,吴日焕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6—257页。
    ⑥黄川口:《公司法论》(增订版),三民书局1984年版,第410页。
    ⑦李正军: 《股东名册问题研究》,载周友苏主编: 《中国公司法修法研究特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5页。
    ⑧《日本商法》第224条、《韩国商法》第353条。
    ⑨[日]末永敏和: 《现代日本公司法》,金洪玉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91页。
    ①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上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4页。
    ②傅曦林:《股份有限公司股权变动公示制度研究——以股东名册登记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27页。
    ③2006年《英国公司法》第114条、第116条。
    ④黄辉:《股东资格与股权转让:澳大利亚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赵旭东、宋晓明主编:《公司法评论》2006年第4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⑤《日本商法》第263条、《韩国商法》第396条。
    ⑥《美国特拉华州普通公司法》第2.20节。参见虞政平编译: 《美国公司法规精选》,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⑦《德国股份法》第67条。
    ⑧蒋大兴: 《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78页。
    ⑨王保树:《有限公司股东的两种不同登记》,载《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5年第8期,第25页。
    10王东敏: 《股东名册与公司登记机关的登记对股权确认的意义》,载《人民司法》2006年第8期,第76页。
    ①刘阅春:《有限责任公死股东身份认定的法理分析》,载《人民司法》2003年第12期,第42页。
    ②杨与龄:《新版商事法要论》,三民书局1984年版,第54页。
    ③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一)(征求意见稿)》第17条,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试行)》第11条,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适用公司法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28条、第30条。
    ④参见蒋大兴: 《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81页。
    ①田东平、陈敦:《论商业登记的法律效力》,载《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第54页。
    ②《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第11条第1款。参见杜景林、卢堪译:《德国股份法·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德国公司改组法·德国参与决定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③《法国商事公司法》第5条。参见金邦贵译: 《法国商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④参见张钢成、赵维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确认问题研究》,载《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第13页;胡茂刚: 《略论对有限公司虚假出资股东之法律规制——兼谈我国公司相关立法之完善》,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第42—43页。
    ⑤蒋大兴: 《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83页。
    ①蒋大兴: 《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83页。
    ①赖锦盛:《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确认中的法律问题探讨》,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②张兴德:《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确认制度研究》,复旦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③李艳秋:《股东身份认定问题探析——兼论工商登记的性质》,载《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第46页。
    ①陈光中: 《诉讼中的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载《检察日报》2000年7月1日第3版。
    ②李浩: 《民事证明责任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48页。
    ①参见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96页。
    ②张钢成、赵维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确认问题研究》,载《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第12—13页。
    ①参见王泽鉴: 《民法概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8—117页。
    ①周友苏:《新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28页。
    ②王东敏: 《股东名册与公司登记机关的登记对股权确认的意义》,载《人民司法》2006年第8期,第77页。
    ③周友苏:《新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21—222页。
    ④王保树:《有限公司股东的两种不同登记》,载《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5年第8期,第24页。
    ⑤王保树:《有限公司股东的两种不同登记》,载《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5年第8期,第24页。
    ⑥[韩]李哲松: 《韩国公司法》,吴日焕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2页。
    ⑦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二庭: 《关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的认定》,载蒋大兴主编: 《公司法律报告》第1卷,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366页。
    ①王东敏: 《股东名册与公司登记机关的登记对股权确认的意义》,载《人民司法》2006年第8期,第76页。
    ①吴少波: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认定证据冲突之效力分析》,载《经济论坛》2006年第24期,第137页。
    ②范健、蒋大兴:《公司法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2页。
    ③蒋大兴: 《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76—477页。
    ①有学者认为工商登记属于民事确认行为。参见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73—376页。
    ①张钢成、赵维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确认问题研究》,载《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第13页。
    ②赵中孚:《商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1页。
    ③王保树:《有限公司股东的两种不同登记》,载《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5年第8期,第26页。
    ④刘阅春:《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身份认定的法理分析》,载《人民司法》2003年第12期,第42页。
    ⑤肖龙、孙小平、王忠:《从个案谈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的若干问题》,载《法律适用》2003年第9期,第57页。
    ①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95页。
    ②张钢成、赵维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确认问题研究》,载《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第13页。
    ①参见孙晓洁: 《公司法基本原理》,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288页。
    ①参见赵旭东: 《股权转让与实际交付》,载《人民法院报》2002年1月25日第3版。
    ②赵旭东主编:《公司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98页。
    ③周友苏: 《新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97—299页。
    ④参见《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第15条。
    ⑤施天涛:《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55页;张平:《股权转让效力层次论》,载《法学》2003年第12期,第83—84页。
    ①张平:《股权转让效力层次论》,载《法学》2003年第12期,第86页。
    ②范健:《论股东资格认定的基本理念与原则》,载王保树主编;《实践中的公司法》,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32页。
    ③王欣新、赵芬萍:《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载《人民法院报》2001年8月10日第3版。
    ④[美]罗伯特·W·汉密斯顿: 《公司法概要》,李存捧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9页。
    ①卞耀武:《当代外国公司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616页。
    ②卞耀武:《当代外国公司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554页、第616页。
    ③张勇健:《股权转让合同效力与股东登记的几个问题》,载奚晓明主编:《中国民商审判》2002年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40页。
    ④赵旭东:《股权转让与实际交付》,载《人民法院报》2002年1月25日第3版。
    ⑤李洪堂:《论股权变更登记对股权转让效力的影响》,载奚晓明主编:《中国民商审判》2003年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2—53页。
    ⑥张平:《股权转让效力层次论》,载《法学》2003年第12期,第89页。
    ①叶金强:《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初探——兼论<公司法>第35条之修正》,载《河北法学》2005年第6期,第31页。
    ②周友苏:《新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99页。
    ③赵旭东:《股权转让与实际交付》,载《人民法院报》2002年1月25日第3版。
    ④宋良刚:《规则的确立与构建——以有限公司股权变动登记制度为例》,载《政法论坛》2005年第4期,第184-188页。
    ⑤殷少平:《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与履行》,载中国民商法律网,http://www. civillaw. com. cn/article/default.asp?id=8808,访问日期2011年12月15日。
    ⑥张平:《股权转让效力层次论》,载《法学》2003年第12期,第91页。
    ①史尚宽:《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页。
    ②张勇健:《股权转让合同效力与股东登记的几个问题》,载《中国民商审判》2002年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40—141页。
    ③刘俊海:《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权转让若干问题研究》,载奚晓明主编:《中国民商审判》2003年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16—317页。
    ④《意大利民法典》第2470条。参见费安玲等译:《意大利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⑤《澳门商法典》第3条。
    ⑥《香港公司条例》第101条。
    ①[美]罗伯特·W·汉密尔顿:《公司法概要》,李存捧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8页。
    ②史尚宽:《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页。
    ③严桂珍:《论我国有限责任公司出资转让制度之完善》,载《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4期,第24页。
    ④王亚明:《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研究》,载中国民商法律网,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10466,访问日期2011年12月24日。
    ⑤王义松:《私人有限公司视野中的股东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212页。
    ⑥《韩国商法》第337条。
    ⑦[韩]李哲松:《韩国公司法》,吴日焕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3—254页。
    ⑧《法国商事公司法》第20条第1款。
    ①王瑞:《论股东权的确认标准》,载王保树主编:《实践中的公司法》,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5页。
    ②傅曦林:《股份有限公司股权变动公示制度研究——以股东名册登记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46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9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④《法国商事公司法》第20条第2款。
    ⑤《台湾公司法》第12条。
    ①赵旭东主编:《公司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04页。
    ②李洪堂:《论股权变更登记对股权转让效力的影响》,载奚晓明主编:《中国民商审判》2003年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8页。
    ③刘俊海:《新公司法的制度创新:立法争点与解释难点》,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14页。
    ④参见严桂珍: 《论我国有限责任公司出资转让制度之完善》,载《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4期,第24页:肖龙、孙小平、王忠: 《从个案谈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的若干问题》,载《法律适用》2003年第9期,第57页。
    ①刘俊海:《新公司法的制度创新:立法争点与解释难点》,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14页。
    ②奚晓明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司法解释(三)、清算纪要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359页。
    ③张勇健:《股权转让合同效力与股东登记的几个问题》,载奚晓明主编:《中国民商审判》2002年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45页。
    ④王远明、唐英:《公司登记效力探讨》,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2期,第89—90页。
    ⑤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83页。
    ⑥《德国股份法》第67条。
    ⑦《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第16条。
    ⑧[德]托马斯·莱塞尔、吕迪格·法伊尔: 《德国资合公司法》,高旭军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99页。
    ①王义松:《私人有限公司视野中的股东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212页。
    ②殷少平:《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与履行》,载中国民商法律网,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8808,访问日期2011年12月15日。
    ③王义松:《私人有限公司视野中的股东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212页。
    ④《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第15条、第16条、第17条。
    ①参见刘俊海: 《新公司法的制度创新:立法争点与解释难点》,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15页。
    ①[韩]李哲松: 《韩国公司法》,吴日焕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6—-257页,李洪堂:《论股权变更登记对股权转让效力的影响》,载奚晓明主编:《中国民商审判》2003年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9页。
    ②王远明、唐英:《公司登记效力探讨》,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2期,第93页。
    ③李洪堂:《论股权变更登记对股权转让效力的影响》,载奚晓明主编:《中国民商审判》2003年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8页。
    ①叶金强:《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初探——兼论<公司法)第35条之修正》,载《河北法学》2005年第6期,第32页。
    ②奚晓明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司法解释(三)、清算纪要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362页。
    ③殷少平:《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与履行》,载中国民商法律网,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 asp?id=8808,访问日期2011年12月15日。
    ④刘俊海:《新公司法的制度创新:立法争点与解释难点》,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14页。
    ⑤潘福仁:《股权转让纠纷》,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28页。
    ⑥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①杨与龄:《民法概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①刘俊海:《股权该如何继承》,载《法制日报》2005年9月20日第4版。
    ②金疆:《股权继承法律研究》,载《政法研究》2001年第5期,第34页。
    ③王勇华:《有限责任公司股份自由继承的理论基础》,载《法学》2005年第10期,第69—70页。
    ④张健群:《有限责任公司出资转让的法律问题》,载《中国律师》1998年第8期,第23页;朱凌琳:《股权可以继承吗?》,载《人民法院报》2004年4月9日B2版。
    ⑤章光圆:《出资继承中股东资格取得问题再思考》,载《宁德师专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24—26页。
    ⑥柯芳枝:《公司法论》,三民书局1991年版,第121页。
    ①[英]佩森·A·杰弗里斯:《英国公司法》,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23页。
    ②马强:《已故股东的股份归属问题研究》,载《法学杂志》2001年第2期,第45页。
    ③虞政平编译: 《美国公司法规精选》,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00页。
    ①杜景林、卢湛译:《德国股份法·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德国公司改组法·德国参与决定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1页。
    ②[德]托马斯·莱塞尔、吕迪格·法伊尔: 《德国资合公司法》,高旭军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508页。
    ③经过不断的修正至今施行于法国的为第九编。有译者将该编翻译为合伙,参见马育民译:《法国民法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也有译者将第九编译为公司,并注明是法国议会于1994年修正,参见卞耀武主编,李萍译:《法国公司法规范》,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④罗结珍译:《法国公司法典(上)》,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74页。
    ①该法第8条(股东人数的限制)还规定“(一)股东总数不得超过50人,但是,有特别事由,经法院认可者,不在此限。(二)因继承、遗赠致股东人数发生变更时,不适用前款规定”。参见卞耀武主编:《当代外国公司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②王书江、殷建平译:《日本商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③赵旭东主编:《境外公司法专题概览》,人们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页。
    ④参见赵旭东主编: 《境外公司法专题概览》,人们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页。
    ⑤参见[韩]李哲松:《韩国公司法》,吴日焕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4页。不过此处所指有限责任社员乃指两合公司之有限责任股东。
    ①[韩]李哲松:《韩国公司法》,吴日焕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9页。
    ②章光圆:《出资继承中股东资格取得问题再思考——兼评新修订<公司法)第76条》,载《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22—23页。
    ①赵旭东:《新公司法条文释解》,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②参见袁秀挺: 《股东资格继承及其例外之司法解读——陶某诉某有限公司股东权纠纷案》,载《法律适用》2007年第5期,第85页。
    ①马强:《已故股东的股份归属问题研究》,载《法学杂志》2001年第2期,第45页。
    ②王保树主编:《中国公司法修改草案建议稿》,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48页。
    ①赵万一、王兰:《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继承法律问题研究》,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58页。
    ②赵旭东:《企业与公司法纵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08页。
    ①张澎:《论公司章程在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继承中的作用》,载《法律适用》2007年第1期,第33页。
    ②[德]托马斯·莱塞尔、吕迪格·法伊尔: 《德国资合公司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高旭军等译,第506页。
    ①吴越:《个性化的有限责任公司》,载《私人有限公司的百年论战与世纪重构》,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88页。
    ①周友苏:《新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13页。
    ②王利明、杨立新、姚辉编著:《人格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③刘俊海: 《新公司法的制度创新:立法争点与解释难点》,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53页;刘俊海:《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该如何继承》,载《法制日报》,2005年5月15日第3版。
    ①吴越:《个性化的有限责任公司》,载《私人有限公司的百年论战与世纪重构》,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87页。
    ②王保树主编: 《中国公司法修改草案建议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55页。
    ①郭明瑞、房绍坤: 《继承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72页。
    ②曹诗权、孟令志、麻昌华:《婚姻家庭继承法》,北京大学出版2006年版,第290页。
    ③史际春、温烨、邓峰:《企业和公司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2页。
    ①赵旭东主编: 《新公司法实务精答》,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239页。
    ①刘俊海:《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77页。
    ①奚晓明、金剑峰:《公司诉讼的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391页。
    ②史尚宽:《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7页。
    ③薛军:《<物权法>关于共同共有的规定在适用中的若干问题》,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第29页。
    ①周林彬:《物权法新论——一种法律经济分析的观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99页。
    ②张双根:《共有中的两个问题》,《比较法研究》2006年第2期,第112页。
    ③朱凡:《论我国家庭财产关系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习惯法与现代法的冲突与协调》,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4期,第224页。
    ①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16条。
    ①郑曙光:《股东违反出资义务违法形态与民事责任探究》,载《法学》2003年第3期,第37页。
    ②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37页。
    ①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页。
    ①[美]罗伯特·W·汉密尔顿:《公司法》(影印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57—58页。
    ②参见王义松:《私人有限公司视野中的股东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268页。
    ③《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第5条、第7条。
    ④《日本有限公司法》第50条、52条。
    ⑤《法国民法典》第1832—-2条。
    ⑥参见杨君仁:《有限公司股东退股与除名》,台湾神州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134—-138页。
    ⑦《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第9a条、日本有限公司法第14条、第15条。
    ①长孙子筱、安娜·阿波乃尔:《法国公司法最新改革综述》,载史际春、邓峰主编:《经济法学评论》第四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458页。
    ②参见江平、孔祥俊:《论股权》,载《中国法学》1994年第1期,第77—78页。
    ③此处“社员”指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但此原理同样也适用于有限责任公司。参见[韩]李哲松:《韩国公司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社2000年版,吴口焕译,第217页。
    ①王嫱:《有限责任公司未出资股东资格探析》,载《政法学刊》2008年第3期,第83页。
    ②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47页。
    ③赵旭东主编:《公司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94页。
    ④刘瑞复:《中国公司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16—117页。
    ⑤漆多俊: 《中国公司法教程》,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7页。
    ①邱小飞:《浅论有限责任公司未出资股东的资格认定——从一起公司股东权益纠纷案例引出的话题》,载《法律适用》2005年第2期,第55页。
    ②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48页。
    ③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61页;刘敏:《股东资格认定中的三个问题》,载《人民法院报》2003年8月27日第3版。
    ④孔祥俊:《公司法要论》,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191页。
    ①刘棉春、罗寒光:《有限责任公司未出资股东的资格及立法思考》,载《中国律师》2004年第4期,第63页;丁巧仁主编:《公司法案件判解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①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48页。
    ①参见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03—404页。
    ②《台湾公司法》第9条、第17条。
    ①《德国股份法》第275条。
    ②《法国商事公司法》第362条、第363条。
    ③《法国商事公司法》第363条。
    ④《台湾公司法》第9条。
    ⑤《台湾公司法》第24条、第25条、第26条之1。
    ⑥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43页。
    ⑦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49页。
    ①周友苏:《新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95页。
    ②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理论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99页。
    ①参见冯果:《论公司股东与发起人的出资责任》,载《法学评论》1999年第3期,第44页;孙晓洁:《公司法基本原理》,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278页。
    ②《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第9条第2款。
    ①[德]罗伯特·霍恩、海因·科茨、汉斯·G·莱塞:《德国民商法导论》,楚建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4页。
    ②参见冯果:《现代公司资本制度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2页。
    ③参见冯果:《现代公司资本制度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2页。
    ①参见黄辉: 《股东资格与股权转让:澳大利亚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赵旭东、宋晓明主编: 《公司法评论》2006年第4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①叶林:《公司股东出资义务研究》,载《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7月期,第68页。
    ①参见杨君仁:《有限公司股东退股与除名》,台湾神州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86—97页;参见刘炳荣:《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载《厦门大学法学评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21—446页。
    ②王保树主编:《中国商事法》,人们法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页。
    ③魏建、黄立君:《法经济学:基础与比较》,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页。
    ①参见《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第21条。
    ②参见1996年《美国统一有限责任公司法》第601条。
    ③[德]托马斯·莱塞尔、吕迪格·法伊尔:《德国资合公司法》,高旭军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60页。
    ①[德]罗伯特·霍恩、海因·科茨、汉斯·G·莱塞:《德国民商法导论》,楚建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246页。
    ①李正军:《股东名册问题研究》,载周友苏主编: 《中国公司法修法研究特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5页。
    ②这两种理论主要来自大陆法系,而在英美法系更多的是依据信托基金理论和形式欺诈理论。See Bayless Manning, James J. Hanks:Legal Capital, Foundation Press, Third Edition,1990, p.50-p.52.
    ③参见王莉萍: 《债权人追究股东出资责任的法律问题》,载《现代法学》2003年第5期,第40页。
    ①王家福:《民法债权》,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页。
    ②参见[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册),王晓晔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99—300页。
    ③王利明主编:《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侵权行为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①刘俊海:《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57页。
    ②蔡正华:《公司股东出资以及股权转让中的一些问题的探讨》,载《消费导刊》2006年第3期,第106页。
    ③王义松:《私人有限公司视野中的股东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222页。
    ④刘俊海:《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57页。
    ①参见《美国统一有限责任公司法》第502条、第503条。
    ①参见虞政平:《股东有限责任——现代公司法律之基石》,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47页。
    ①参见赵旭东主编:《公司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13页。
    ②刘敏:《股东资格认定中的三个问题》,载《人民法院报》2003年8月27日第3版。
    ③周友苏:《股东资格认定的若干问题研究》,载王保树主编; 《实践中的公司法》,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5页。
    ①赵德枢:《详论一人公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②应懋:《“名为单位、实为个人”性质的认定问题》,载《政治与法律》2000年第6期,第25页。
    ③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62页。
    ①奚晓明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司法解释(三)、清算纪要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400页。
    ②《美国标准商事公司法》第13.01节(2)、(7)、(9)。
    ③《澳大利亚公司法》第1070(3)(b)条。参见黄辉:《股东资格与股权转让:澳大利亚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赵旭东、宋晓明主编:《公司法评论》2006年第4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①陈国奇:《日本学者关于股东身份认定标准的若干见解》,载中国民商法律网,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22995,访问日期2011年10月2日。
    ②[韩]李哲松:《韩国公司法》,吴日焕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9页。
    ③林晓镍:《公司中隐名投资的法律问题》,载奚晓明主编:《中国民商审判》2002年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72页。
    ①梁慧星:《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20世纪民法回顾》,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七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35页。
    ②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68页。
    ③林晓镍:《公司中隐名投资的法律问题》,载奚晓明主编:《中国民商审判》2002年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72页。
    ④冯果:《公司法要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9页。
    ⑤王成勇、陈广秀:《隐名出资人之资格认定的若干问题探析》,载《法律适用》2004年第7期,第62页。
    ⑥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68—470页。
    ①赵旭东主编:《公司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80—281页。
    ②吴越:《公司法先例初探》,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71页。
    ③吴越:《公司法先例初探》,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71页。
    ④王成勇、陈广秀:《隐名出资人之资格认定的若干问题探析》,载《法律适用》2004年第7期,第63页。
    ⑤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二庭:《关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的认定》,载蒋大兴主编:《公司法律报告》第1卷,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366页。
    ⑥甘力:《隐名投资法律问题之研究——一个实践和规范层面的报告》,载万鄂湘主编:《民商法理论与审判实务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680—681页。
    ①参见周友苏: 《股东资格认定的若干问题研究》,载王保树主编; 《实践中的公司法》,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①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63—464页;林晓镍:《公司中隐名投资的法律问题》,载奚晓明主编:《中国民商审判》2002年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73页。
    ②张斌:《公司资本制度的再思考》,载《当代律师》2004年第1期,第48页。
    ③参见吴越:《公司法先例初探》,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71页。
    ①参见吴越:《公司法先例初探》,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71页。
    ②参见周友苏:《股东资格认定的若干问题研究》,载王保树主编; 《实践中的公司法》,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3页。
    ③范健主编: 《商法教学案例》,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71页。
    ①德国的隐名参股即被视为民法上的内部公司,某些情况下还可适用隐名合伙的规定。参见[德]托马斯·莱塞尔、吕迪格·法伊尔:《德国资合公司法》第3版,高旭军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504页。
    ①参见2006年《英国公司法》第125条、第127条。
    ②《香港公司条例》第28条、第100条。参见王叔文等主编:《最新香港民商法律》,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155—156页。
    ③韩国大法院1989.7.11判决和1985.3.26判决。参见[韩]李哲松:《韩国公司法》,吴日焕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3页。
    ④何美欢:《公众公司及其股权证券》(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52页。
    ⑤宋良刚:《规则的确立与构建——以有限公司股权变动登记制度为例》,载《政法论坛》2005年第4期,第188页。
    ①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公司诉讼案件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一)》第一条。
    ①林晓镍:《公司中隐名投资的法律问题》,载奚晓明主编:《中国民商审判》2002年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75页。
    ①参见沈贵明:《论股东资格的认定》,载《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70页。
    ①刘俊海:《新公司法的制度创新:立法争点与解释难点》,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②丁南:《论民商法上的外观主义》,载《法商研究》1997年第5期,第32页。
    ③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63页。
    ④林晓镍:《公司中隐名投资的法律问题》,载奚晓明主编:《中国民商审判》2002年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76页。
    ①古锡麟、李洪堂:《股权转让若干审判实务问题》,载《法律适用》2007年第3期,第51页。
    ②参见钱尧志、张保生、夏东霞主编:《公司诉讼的策划与应对》,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57-59页。
    ①刘敏:《股东资格认定的三个问题》,载《人民法院报》2003年8月27日第3版;虞政平:《股东资格的法律确认》,载《法律适用》2003年第8期,第68页。
    ②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二庭:《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的认定》,载《法律适用》2002年第12期,第54页。
    ①参见奚晓明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司法解释(三)、清算纪要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423—424页。
    ②虞政平:《股东资格的法律确认》,载《法律适用》2003年第8期,第69页。
    ③虞政平:《股东资格的法律确认》,载《法律适用》2003年第8期,第69页。
    ④蒋大兴主编:《公司法律报告》(第一卷),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368页。
    ①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62页。
    [1]卞耀武主编.当代外国公司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2]褚红军主编.公司诉讼原理与实务[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
    [3]丁巧仁主编.公司法案件判解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
    [4]范健,王建文.商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范健.德国商法:传统框架与新规则[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6]冯果.公司法要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7]冯果.现代公司资本制度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8]傅曦林.股份有限公司股权变动公示制度研究——以股东名册登记为中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9]郭卫华主编.股权纠纷新型典型案例与专题指导[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10]侯东德.股东权的契约解释[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
    [11]黄川口.公司法论[M].台北:三民书局,1982.
    [12]江平,孔祥俊.江平文集[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13]江平.法人制度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14]江平主编.新编公司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5]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16]蒋建湘.公司诉讼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17]柯芳枝.公司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18]孔祥俊.公司法要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
    [19]赖源河.新修正公司法解析[M].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2.
    [20]李浩.民事证明责任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1]李求轶.公司诉讼类型化探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22]李彤.近代中国公司法中股东权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23]刘俊海.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4]刘俊海.新公司法的制度创新:立法争点与解释难点[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5]罗培新.公司法的合同解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6]毛亚敏.公司法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27]彭春莲.股东权利救济机制研究——以司法救济为视角[M].北京:法律出 版社,2010.
    [28]钱尧志,张保生,夏东霞主编.公司诉讼的策划与应对[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29]沈四宝.西方国家公司法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30]施天涛.公司法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31]石少侠.公司法[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32]史尚宽.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33]史尚宽.物权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34]孙晓洁.公司法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
    [35]王保树,崔勤之.中国公司法原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6]王保树.中国商事法[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
    [37]王红一.公司法功能与结构法社会学分析——公司立法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8]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二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9]王利明.民法总则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0]王文宇.公司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41]王义松.私人有限公司视野中的股东理论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
    [42]王泽鉴.民法概要[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43]王泽鉴.民法总则(增订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44]吴越主编.私人有限公司的百年论战与世纪重构——中国与欧盟比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45]奚晓明,金剑峰.公司诉讼的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2008.
    [46]奚晓明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司法解释(三)、清算纪要理解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
    [47]谢在全.民法物权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48]尹田.民事主体理论与立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9]虞政平.股东有限责任——现代公司法律之基石[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50]张汉槎.香港公司法原理与实务[M].北京: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94.
    [51]张明安.公司法上的利益平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2]赵旭东.新公司法制度设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53]赵旭东等.公司资本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54]赵中孚.商法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5]周友苏.新公司法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56]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1][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M].邵建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M].王晓晔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德]托马斯·莱塞尔.德国资合公司法[M].高旭军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4][韩]李哲松.韩国公司法[M].吴日焕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5][加]布莱恩·R·柴芬斯.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M].林华伟,魏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6][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M].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7][美]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公司法的经济结构[M].张建伟,罗培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美]罗伯特·C·克拉克.公司法则[M].胡平等译.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1999.
    [9][美]罗伯特·W·汉密尔顿.美国公司法[M].齐东祥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10][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1][日]末永敏和.现代日本公司法[M].金洪玉译.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
    [12][英]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M].王献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13][英]丹尼斯·吉南.公司法[M].朱羿锟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14]崔延花译.日本公司法典[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15]杜景林,卢谌译.德国民法典[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16]杜景林,卢谌译.德国商法典[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17]杜景林,卢谌译.德国股份法·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德国公司改组法·德国参与决定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18]费安玲等译.意大利民法典[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9]葛伟军译.英国2006年公司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0]金邦贵译.法国商法典[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21]罗结珍译.法国公司法典[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22]沈四宝.最新美国标准公司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3]王书江,殷建平译.日本商法典[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24]吴建斌等译.日本公司法典[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25]吴日焕.韩国商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6]于敏,杨东.最新日本公司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7]虞政平.美国公司法规精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8]虞政平主编.英国公司法规汇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9]中国政法大学澳门研究中心,澳门政府法律翻译办公室编.澳门商法典[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1][日]志村治美.论公司的资本与出资的关系[J].外国法译评,1944,(2).
    [2]长孙子筱,安娜·阿波乃尔.法国公司法最新改革综述[A].见:史际春,邓峰主编.经济法学评论(第四卷)[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3]陈红.探析公司隐名出资的现状与规范[J].政治与法律,2003,(1).
    [4]陈甦.公司设立者的出资违约责任与资本充实责任[J].法学研究,1995,(6).
    [5]程合红.试论股权的客体[J].法学,2000,(1).
    [6]冯果.论公司股东与发起人的责任[J].法学评论,1999,(3).
    [7]冯兴俊.股东有限责任的取得与丧失[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8]甘力.隐名出资法律问题之研究——一个实践和规范层面的报告[A].见:万鄂湘主编.民商法理论与审判实务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9]葛云松.股权、公司财产权性质问题研究[A].见: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1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10]古锡麟,李洪堂.股权转让若干审判实务问题[J].法律适用,2007,(3).
    [11]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股权转让纠纷案件的调研报告[A].见:商事审判研究(2006年卷)[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
    [12]侯东德.股东权的契约配置及基本框架[J].金融与经济,2008,(8).
    [13]黄德陆.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的证据认定[J].福建法学,2006,(3).
    [14]黄福宁.论有限责任公司出资不实者的股东资格认定[A].见:方流芳主编.法大评论(第三卷)[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5]黄辉.股东资格与股权转让:澳大利亚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A].见:赵旭东,宋晓明.公司法评论(2006年第4辑)[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7.
    [16]江平,孔祥俊.论股权[J].中国法学,1994,(1).
    [17]江平.公司法与商事企业的改革与完善[J].中国律师,1999,(5)
    [18]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二庭.关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的认定[A].见:蒋大兴主编.公司法律报告(第1卷)[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19]蒋大兴,金剑锋.论公司法的私法品格——检视司法的立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5,(1).
    [20]蒋大兴.公共信息的回归路径?——股东名册和营业执照保管的乌托邦[J].河北法学,2005,(10).
    [21]李步云.法的应然与实然[J].法学研究,1997,(5).
    [22]李后龙.股权转让合同效力认定中的几个疑难问题[A].见:奚晓明主编.中国民商审判(2002年第1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3]林晓镍.公司中隐名出资的法律问题[A].见:奚晓明主编.中国民商审判(2002年第1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4]刘俊海.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权转让若干问题研究[A].见:奚晓明主编.中国民商审判(2003年第1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5]刘棉春,罗寒光.有限责任公司未出资股东的资格及立法思考[J].中国律师,2004.
    [26]刘敏.股东资格认定中的三个问题[N].人民法院报,2003,8(27):3.
    [27]刘水林.法律经济分析方法论的一个研究提纲[J].法律科学,2003,(2).
    [28]刘阅春.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身份认定的法理分析[J].人民司法,2003,(12).
    [29]楼建波.论有限公司股东的股权继承与股东资格继承[J].当代法学,2007,(5).
    [30]罗泽胜.新公司法对股东与公司自治的扩张与限制[J].法学家,2006,(4).
    [31]孟涛,陈丽丹.论瑕疵股份转让的若干法律问题[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32]牟宪魁.论公司权利结构[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33]宁金成.公司法律制度理论的分析[J].当代法学,2006,(4).
    [34]施鹏鹏编译.法国有限责任公司法的历史、学说及实践[A].见:吴越主编.私人有限公司的百年论战与世纪重构——中国与欧盟的比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35]宋良刚.规则的确立与构建——以有限公司股权变动登记制度为例[J].政法论坛(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4).
    [36]王保树.有限公司股东的两种不同登记[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5,(8).
    [37]王成勇,陈广秀.隐名股东之资格认定若干问题探析[J].法律适用,2004,(7).
    [38]王丹.解析公司自治的实质[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7,(1).
    [39]王东敏.股东名册与公司登记机关的登记对股权确认的意义.人民司法,2006,(8).
    [40]王红一.论公司自治的实质[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41]王健文.论公司法律人格之本质要素[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2).
    [42]王利明.论股份制企业所有权二重结构[J].中国法学,1989,(1).
    [43]王始.公司章程与股东资格的确认[J].法治研究,2008,(5).
    [44]王泰锉.欧洲公司法导论[J].台大法学论丛,25(1).
    [45]王妍.企业登记制度的效力与责任[J].求是学刊,2001,(3).
    [46]王彦明.公司增资中股东新股认购权排除制度研究——以德国股份法为研究视角[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3).
    [47]王远明,唐英.公司登记效力探讨[J].中国法学,2003,(2).
    [48]吴少波.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认定证据冲突之效力分析[J].经济论坛,2006,(24).
    [49]吴越.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的学说与实践[A].见:吴越主编.私人有限公司的百年论战与世纪重构——中国与欧盟的比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50]肖龙,孙小平,王忠.从个案谈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的若干问题[J].法律适用,2003,(9).
    [51]徐娟,杜莉.瑕疵股权转让的有关法律问题[J].广西社会科学,2005,(10).
    [52]严桂珍.论我国有限责任公司出资转让制度之完善[J].政治与法律,2002,(4).
    [53]杨解君.契约文化的变迁及其启示[J].法学评论,2005,(1).
    [54]杨君仁.论有限公司之退股与除名及其法政策上之建议[J].中原财经法学,2000,(5).
    [55]叶金强.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初探——兼论《公司法》第35条之修正 [J].河北法学,2005,(6).
    [56]虞政平.股东资格的法律确认[J].法律适用,2003,(8).
    [57]虞政平.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审查[J].法律适用,2003,(9).
    [58]张平.股权转让效力层次论[J].法学,2003,(12).
    [59]张瑞萍.从公司组织法到公司行为法[J].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2005,(8).
    [60]张勇健.股权转让合同效力与股东登记的几个问题[A].见:奚晓明主编.中国民商审判(2002年第2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61]张振杰.公司股东出资问题分析[J].法制与经济,2008,(5).
    [62]赵旭东.中国公司法的修订与改革[J].法学论坛,2003,(2).
    [63]赵艳洁.隐名出资人的股东资格认定[N].法制日报,2004,7(14):11.
    [64]郑彧.论股东的权利[A].见:顾功耘主编.公司法律评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65]邹杨.从权利的双重性看股东资格的取得[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1]Adolf A. Berleand, Gardiner C. Mean, The Modem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world,1968.
    [2]Alexander Khutorsky, Coming in from the cold:Reforming Shareholders' Appraisal Rights in Freeze-out Transactions, Columbia Business Law Review, 1997 Colum. Bus. L. Rev.133.
    [3]Barry M. Wertheimer, the Purpose of the Shareholders'Appraisal Remedy,65 Tenn. L. Rev.661(1988).
    [4]Clive M. Schmitthoff, Maurice Cay, Geoffrey K. Morse:Palmer's Company Law, Twenty-Second Edition, Stevens & Sons,1976.
    [5]David Kelly, Ann Holmes, Ruth Hayward:Business Law, third edition, Cavendish Publishing Limited,2000.
    [6]Herber M Bohiman, Mary Jane Dandas:The Legal Ethical a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of Business (the fifth edition), QingHuaPress,2004.
    [7]J. E. Parkson:Corporate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Issues in Theory of Company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1993.
    [8]James D. Cox, Thomas Lee Hazen:Corporation, Second Edition, Aspen Publishers,2003.
    [9]Jesse H. Chopper:Case and Materials on Corporations,5th Edition, New York: Aspen Law and Business Aspen Publisher, Inc.2000.
    [10]L. S. Sealy:Cases and Materials in Company Law, Butterworth,7thEd. London, 2001.
    [11]Marsa Lutter, the Law of Groups of Companies in Europe:a Challenge for Jurisprudence, Forum International, vol.1983.
    [12]Max Web:on Law in Economy and Socie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4.
    [13]Neil Hawke:Corporate Liability, Sweet & Maxwell London,2000.
    [14]Paul. L. Davis:Gower's Principles of Modern Company Law, Sweet & Maxwell London,1997.
    [15]Phillip I. Blumberg, the Multinational Challenge to Corporation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16]Stephen Judge:Business Law, second edition, Macmillan Press,199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