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跨国公司跨境并购法律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研究的主题是跨困公司跨境并购及其法律问题。跨国公司虽不是传统公司法意义上的公司实体,但跨国公司以集团公司的组织结构呈现并从事民商事活动已经得到广泛承认。跨国公司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发挥着巨大影响力。跨国公司跨境并购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跨国公司的跨境并购五彩缤纷,涌现诸多新现象,带来很多法律问题,亟需从法律层面予以分析,进而实行有效监管。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企业海外并购发展迅速。我国需要培育走向世界的跨国公司,完善境外投资法律,建立风险风范体系,为扮演好国际投资大国的新角色做好准备。本文除导言和结语外共分四个部分。
     本文第一部分集中论述跨国公司及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主要法律问题。
     跨国公司通常不为公司法研究所关注,多数学者认为跨国公司不是公司法意义上的公司实体。但是跨国公司作为拥有特殊组织结构的集团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从事民商事活动,并且能够作为一个整体,而非各自独立的分支机构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跨国公司作为国际法主体也部分地得到了承认。因此对跨国公司进行法律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跨国公司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工业化的产物,是市场扩张和国际分工的产物,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跨国公司已经从多国公司发展到全球公司,甚至无国籍公司。跨国公司是现代史上最重要的现象之一。跨国公司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进步。从19世纪中期单一工厂为主体,到19世界末期大量企业联合体涌现,关于公司的理念实现了从崇尚竞争到追求合作,从排斥垄断、拒绝联合,到允许公司合并、允许股票发行、允许控股公司设立的巨大转变,这些转变都离不开法律的调整与适应。正因为此1889年美国新泽西州公司法变革成为人类历史上重要的变革之一。然而,跨国公司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造成了全球性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贫富悬殊、腐败、技术壁垒等一系列新问题。跨国公司因此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法律挑战,加强对跨国公司的监管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跨国公司的发展也给公司与股东相区别的法律人格(legal personality)和股东有限责任(limited liability)等公司法的基本原则带来了巨大挑战,以跨国公司不是公司法上的法律实体为定论而忽视跨国公司法律研究已不合时宜。因此,本文研究了各国有关跨国公司的立法,构成跨国公司整体性的特殊法律结构,跨国公司与各利益攸关方的法律关系,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利益冲突,以及跨国公司如何承担其法律责任等重要的法律问题,并建议与时俱进,在公司法修订时考虑增加集团公司和跨国公司的相关条文。
     跨国公司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跨境并购。一般而言,公司的经济扩张主要通过内部有机增长(organic growth)和外延扩张增长(external growth)来实现。兼并和收购是外延增长的主要途径。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使得跨境并购成为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FDI)的重要手段。由于税务原因和各国公司法的不统一,跨境收购成为跨境并购的绝对主体,而跨境兼并则少有发生。跨国公司往往根据投资东道国的政治环境、经济水平和外资政策等因素,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和手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对外投资,这些方式和手段包括绿地投资(Green-field)、跨境并购、非实体制造(NEM)、内部贸易、战略投资和战略联盟等,不同的方式和手段会带来不同的法律问题和监管难度。跨境并购之所以成为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是因为科技进步、信息化、金融创新、投资自由化、监管宽松化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作用。一旦跨国公司的投资策略与东道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不相契合,跨国公司的投资就可能给东道国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对跨国公司的跨境并购及其他投资手段加强法律监管是非常必要的。跨国公司的跨境并购经历了六次发展浪潮,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也带来了新的法律挑战。研究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法律适用、管辖权冲突以及争端解决机制等法律问题,可以帮助跨国公司有效实施跨境并购,同时减少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负面影响。
     本文第二部分着重研究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最新动向,并针对其产生的法律问题展开深入分析。
     跨国公司已经成为跨境并购的主动力、跨境并购规则的制定者和跨境并购新理念的践行者。跨国公司在跨境并购实践中,在投行、并购律师的出谋划策下,不断尝试新的模式、方法、工具和手段,游走在法律制度和政府监管的边缘,既推动了投资贸易的全球化,又带来了极大的监管难题。这些新的发展动向包括特殊目的公司(SPV)的使用、国有跨国公司(SOE)大举进军跨境并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的参与、反海外腐败法(FCPA)对跨境并购的制约和企业社会责任(CSR)在跨境并购中的作用等。
     特殊目的公司(SPV)与跨国公司跨境并购密不可分。跨国公司设立SPV是为了分散投资风险、方便后续资产重组、避税、规避监管、规避市场准入限制等。因此,SPV对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灵活机动地开展并购活动并规避风险至关重要,但是,SPV也会带来逃避监管、逃避跨国公司法律责任、损害其他利益相关方利益等极大风险。考虑到SPV的离岸性质,有必要建立起国际社会、跨国公司母国、跨国公司投资东道国、跨国公司上市地国和离岸公司管辖地国等协同作用的监管网络,从公司法、证券法、金融法等多角度实施监管。SPV在中国的兴起主要得益于境内资本绕道海外红筹上市即境外上市,以及国际资本通过可变利益实体(VIE)进入中国互联网、金融服务等行业,这些行业往往监管严格,对外资进入设置准入限制。红筹上市涉及外汇、税收、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而VIE则是法律的灰色地带。VIE能够给国内的新兴产业和创业企业带来亟需的资金和管理技能,但也可能带来市场准入、产业安全、监管不力等一系列复杂问题。因此,必须加大对SPV和VIE的法律研究力度,及时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监管法规,在确保利用好跨国公司的资本、技术和管理的同时,减少其逃避监管的风险。
     国有跨国公司(SOE)的跨境并购是近几年国际直接投资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国有跨国公司的崛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包括中国在内的国有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并购受到西方国家,甚至是一些发展中东道国的质疑和抵触。国有跨国公司跨境并购带来的法律和监管问题,包括公司治理、公平竞争、国家安全等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国有跨国公司在东道国面临的政治和社会风险也不容小觑。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在跨境并购中的地位举足轻重。PE不仅参与很多全球性大规模并购,PE自身也独立进行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大的跨境并购。PE在全球跨境并购市场中发挥着参与并购以及为并购融资的双重作用。PE作为战略投资者和金融投资者而非产业投资者,决定了PE发起并购和参与并购的真正目的是投资套利。这种短期套利行为可能会对被并购企业和东道国经济造成严重伤害,因此需要分析其利弊,制定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对PE的监管。中国PE的发展突飞猛进,但是相关法律制度仍在不断建立和完善中
     反海外腐败法(FCPA)对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影响是并购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FCPA将反腐败和会计准则的要求延伸到目标公司并购前的运作,这就极大地增加了并购公司的法律风险。因此,跨国公司不仅要在尽职调查中进行专门的FCPA调查,还要在并购完成的同时,将合规制度和系统植入并购目标公司,并经常性地进行审计和评估。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也应该将合规和反腐败作为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建立良好的合规系统,防止自身以及公司的关联方陷入腐败泥潭,遭致不必要的处罚。
     近年来,跨国公司越来越关注企业社会责任(CSR)。企业社会责任不仅出现在跨国公司的经营理念和使命中,也贯穿于跨国公司的管理、运作、品牌推广以及供应链的所有环节。企业社会责任这一非强制性的“软法”在国际投资领域的作用日益显著,跨国公司跨境并购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企业社会责任的约束。国际及各国投资政策越来越多地体现与企业社会责任的融合,企业社会责任与国际和各国的投资贸易法律、国际惯例等“硬法”的相互作用,共同规范着跨国投资和跨境并购行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进行跨境并购已经无法回避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扶贫脱困、减少人道主义灾难、减少腐败、良好治理(good governance)等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的严格要求。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也面临企业社会责任的挑战,中国企业必须树立责任投资的意识,改变自身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的负面形象,不仅为国家的发展寻求资源、技术和市场,也要为东道国创造价值,赢得东道国的民心。
     跨国公司跨境并购出现的诸多问题需要进行法律规制。本文第三部分系统研究了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法律规制体系以及政府实施跨境并购监管的主要法律制度。
     由于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跨国性,其法律规制需要在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领域同时进行。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法律规制已经初步形成从东道国到国际社会的规制体系,但这离真正的全球规制体系还有很大的距离。这一初步体系主要由全球性国际组织、区域组织(多边机构)、双边组织、跨国公司母国和东道国等国际法主体所组成,即所谓多边机制、双边机制和单边机制。多边机制包括国际组织(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经合组织等)、区域性国家组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TPP等)建立的监管法律制度。双边机制是由两国订立双边投资保护协定(BIT)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DTT)所建立的规制体系。单边机制主要是由各国基于其国家主权,按照其竞争法规、国家安全法规、市场准入法规以及贸易或金融等政策法规对跨国公司跨境并购进行的法律规制。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也是跨境并购规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争端解决机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总体仍不尽人意。近年来,国际及各国的外国投资政策出现了很多新发展,总体呈现投资自由化以及投资保护和限制此消彼长的现象,即发展中国家总体更为开放和自由,局部出现限制和保护,而发达国家则出现保守和限制的趋势。这一变化的主要背景是,在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经济疲软,对外投资趋缓,反之,发达国家的企业越来越多地成为发展中国家公司的并购目标,导致发达国家投资保护主义势力抬头。鉴于中国既是吸引国际直接投资(FDI)的大国,也是对外直接投资(ODI)的大国,中国的外商投资政策和境外投资政策备受关注。中国应该在投资自由化、投资促进方面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中国也应该加强投资监管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依照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对外资并购和海外投资进行有效监管。
     市场准入限制和审查是跨国公司跨境并购面临的第一道门槛,也是主权国家经济主权的彰显。全球市场准入政策法规的走向,体现为东道国在总体宽松的大背景下,对关键产业诸如资源、能源、农业、金融、运输等行业以及东道国冠军产业保护加强的趋势。市场准入限制的手段也越来越高明和隐蔽,例如控股权要求、外销比例要求、技术转让要求、额外税负、税赋减免等。跨国公司跨境并购前的市场准入风险是投资保护和投资壁垒,而在并购完成后则是国有化的风险。国有化对跨境并购的影响不容小觑,而金融危机后西方国家实施的“国有化”则是临时性干预措施,具有其特殊性。中国的市场准入政策主要体现在每过若干年修订一次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新版《投资目录》开放了更多的投资领域,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中国需要在改进市场准入制度方面注重投资便利化,提高透明度,尽可能多地体现国民待遇原则。
     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的反垄断审查,即经营者集中审查,是各国竞争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权国家维护市场竞争、保护消费者利益的重要法律武器。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由于其交易的跨国性,可能同时面临多个国家的反垄断审查。虽然反垄断执法领域的国际合作以及全球范围统一反垄断法的努力仍在继续,一个标准化的、统一的国际反垄断法仍遥不可及。各国反垄断法的差异,给跨国公司的跨境并购交易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反垄断法的域外效力更是给跨国公司跨境并购带来巨大挑战。而反垄断审查正在论为一些主权国家维护自身经济利益、保护本国企业免受外国企业竞争的保护工具,这就给跨国公司跨境并购染上了政治色彩。中国实施反垄断审查的历史很短暂,但中国已经成为跨境并购反垄断审查的主角,一些著名案例如可乐—汇源收购案、英博—百威收购案等举世瞩目。中国需要进一步完善反垄断审查的细则,统一执法标准,并积极开展反垄断审查的国际合作。
     对外资进行国家安全审查的国家越来越多,就连对外国投资一向非常宽松的美国,也时常祭起国家安全审查的大旗,力图维持美国经济、科技和军事的霸主地位。跨国公司跨境并购由于规模大、影响深远,更容易触发东道国国家安全审查。由于缺乏透明度和客观标准,国家安全审查很可能演变为投资保护主义的工具。鉴于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时常进入东道国敏感性行业,如资源、电信、基础设施、金融等,在进行投资决策前,我国企业更应对东道国政府的安全审查风险进行充分评估和防范。我国对外资并购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已经初步建立,但由于实施细则、审查程序等的不清晰,外资对我国国家安全审查普遍存有疑虑。
     本文第四部分主要研究如何打造中国的跨国公司,防范海外并购的风险,建立健全中国海外并购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再上新台阶。
     研究跨国公司跨境并购法律问题的目的,在于总结跨国公司这一典型跨境并购主体的并购实践,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同时,研究各国跨境并购法律规制的目的,在于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因此本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剖析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建立和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扶持我国跨国公司包括国有跨国公司和民营跨国公司的海外并购,建立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防范机制,以及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法律制度提出建议。
     “十二五”《规划刚要》提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对外开放由“吸收外资为主”向“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战略转移。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发展迅速,我国企业参与海外并购的数量、规模、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海外并购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诸多风险也随之而来。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面临一些突出问题,诸如并购主体多为国有企业;并购产业主要集中在能源、矿产和基础设施领域;并购执行不符合国际标准;并购整合成功率不高等。加之投资保护主义在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死灰复燃,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虽然前景光明,但道路曲折。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强境外投资的制度建设,鼓励我国跨国公司,包括国有和民营公司拓展海外市场,保障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利益。我国的跨国公司与全球跨国公司相比差距还很大,当务之急是培育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改进公司治理结构,引入国际通行的财务规则,保持透明度,遵守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肩负国际义务和责任。我国跨国公司要研究跨境并购的系统性风险,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我国跨国公司要努力成为创新型、品牌化、合规性的国际化跨国公司,在国际投资舞台上扮演负责任的投资者角色:帮助东道国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帮助我国攀登全球价值链(GVC)的高峰。
This study set out to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s and dimensions of the cross-board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M&As) engaged by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TNCs) and its legal issues. In general, TNC is not defined as a company, the legal entity which is recognized by the traditional company law. However, TNCs do exist. Being regarded as enterprises group, TNCs'activities and commercial transactions are universally recognized worldwide. TNCs have been producing tremendous impact on global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law. It has been observed that TNCs'cross-board M&As have been one of the major drives for globalization and unification of global economy. There are also some new practices and trends evolved from TNCs' cross-board M&As in recent years. Consequently, some new legal challenges are arising from those developments.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investigate those new phenomena from legal's perspective so as to provide guidelines for the governments to regulate and control those developments effectively. It has been agreed that China's economy is significantly dependent on foreign economies. China's overseas M&As are growing rapidly. China has to develop its own TNCs, either state-owned (SOE) or private-owned, improve its regulations on outbound direct investments (ODI), build up the risk management system to protect its investments outside China and be prepared for the role of a gigantic economy in term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s (FDI).
     This paper has been divided into4parts. The first part begins with overall introduction and basic analysis on TNCs, its cross-board M&A and all the relevant legal issues.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the new developments of TNCs'cross-board M&As and its legal provocations. The third part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regulation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pertaining to cross-board M&As. The4th part intends to provid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more overseas M&As by Chinese TNCs and to improve China's legal system in foreign investment regime.
     In the first part of this thesis, the importance to study the law in relation to TNCs has been emphasized. The variable definitions, theories and categories of M&As and cross-board M&As have been reviewed. In the meantime, the legal issues with respect to cross-board M&As have been discussed. As parts of FDI, together with cross-board M&As, the introduction and legal analysis on the green-field investments, the non-equity mode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NEMs), the intra-company trades have also been included. By combining all these investments tools the TNCs can use, the study has shown the great capability for the TNCs to organize its global supply chain and control its global value chains (GVCs). To conclude this part, the major legal problems arising from cross-board M&As, such as conflict of applicable laws, conflict of jurisdictions and settlement of investment disputes have been identified and reviewed.
     The purpose of the second part is to focus on the new developments of TNCs' cross board M&As. TNCs are the mainstream in cross-board M&A market. They have developed many new concepts and terminologies with regard to cross-board M&As and they have created many new tools to organize and execute different types of corss-board M&As. The major practices or ideas they have been exploring are special purpose vehicles (SPVs), state-owned TNCs (SOEs), private equity funds (PEs) associating with M&As, foreign corrupt practice act (FCPA) in M&As and social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CSR) in M&A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se new phenomena, this paper has argued the ways to regulate and manage the risks coming from the new explorations.
     The research based on the second part indicates the importance to regulate TNCs' cross-board M&As. Due to the nature of the cross-board, the regulation system must be built up on different levels in different jurisdictions. Currently, a preliminary global regulation system to govern cross-board M&As has been set up. Not surprisingly it still has big gap to be accepted as a real international regulation regime. The current systems is composed of three layers, i.e. the multilateral regime composed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regional free-trade zones based on free trade agreements (FTAs) and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greements (IIAs), the bilateral regime based on the 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ies (BITs) and double taxation treaties (DTTs) and the national regime based on its own regulations on FDI. Based on the increasing conflicts of jurisdictions in cross-board M&As, this paper has identified the necessity and the great effort made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harmonize the laws on cross-board M&As and to enhance the collaborations among all the law enforcement bodies. The national regulation regime governing cross-board M&As falls to three major fronts, i.e. the market entry policies (the industry policies of a nation), the anti-trust policies and the national security review policies. This paper has summarized the new trend of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policies and suggested the key observations for the nations to consider when they promulgate or review their FDI policies.
     The most important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hich are discussed in the4th part, are firstly to identify the best practices applied by the TNCs'in their cross-board strategies and transactions and the right movements made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the nations to build up the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regulation regime to liberalize and in the meanwhile regulate the FDI in the world, and then to transplant these best practices in China's TNCs and introduce these good governances to China's FDI regulation regime. This paper has also tried to address and assess the difficulties and risks the Chinese companies are facing when they go outside China to invest and acquire the assets overseas. To conclude this study, it is highly recommended that China should help grow and develop its own TNCs, improve their governance and compliance, provide equal opportunity and treatment to both SOEs and private companies, procure the China's TNCs to respect the international rules and practices in terms of finance and transparency and play a responsible role in FDI. It is also suggested that China should build up and improve its policies on China's ODI and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hina's TNCs outside China.
引文
④[意]阿尔贝特桑塔马里雅:《欧盟商法》,单文华,蔡从燕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4页。
    ⑤[英]彼德·J.巴克利,马克·卡森著:《跨国公司的未来》,冯亚华,池娟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⑥John H.Dunning.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World Economy,Adison Wesley,1993
    ⑦Venon R.Sovereignty al Bay,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71
    ⑧王长斌:《企业集团法律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28页。
    ⑨刘慧芳:《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⑩范健主编:《商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2版,第101页。
    ①赵旭东主编:《公司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0-61页。
    ②国内有关企业集团的定义参阅《企业集团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工商企字[1998]第59号)第3条:企业集团是指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的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联合体。企业集团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
    ③参阅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跨国公司剖析》,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7页和第28-33页。
    ④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载《列宁选集》(第2卷),第782页。
    ⑤余劲松:《跨国公司法律问题专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5-8页。
    ⑥ "The East India Company:The Company that ruled the waves", 《The Economist》, December 17th 2011, P.126-129
    ①工厂数量增长最快是在1879到1889年间。工薪阶层数量从1869年的200多万增长到1889年的425万。参阅[美]劳伦斯E米切尔(Lawrence E Mitchell)《美国的反省:金融如何压倒实业》(The Speculation Economy: How Finance Triumphed Over Industry),钱峰译.东方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②[美]劳伦斯E米切尔(Lawrence E Mitchell):《美国的反省:金融如何压倒实业》(The Speculation Economy: How Finance Triumphed Over Industry),钱峰译.东方出版社,2011年版,第5页。
    ③[美]劳伦斯E米切尔(Lawrence E Mitchell):《美国的反省:金融如何压倒实业》The Speculation Economy: How Finance Triumphed Over Industry),钱峰译.东方出版社,2011年版,第006页。
    ④约翰.洛克非勒退休之后作为投资者而获得更多财富,安德鲁.卡耐基(Andrew Carnegie)将自己的帝国出售给J,P.摩根的企业。J.P.摩根及其合伙人对钢铁一无所知,但却熟稔如何发行股票和债券。参阅[美]劳伦斯E米切尔(Lawrence E Mitchell)《美国的反省:金融如何压倒实业》(The Speculation Economy:How Finance Triumphed Over Industry),钱峰译.东方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①[美]劳伦斯E米切尔(Lawrence E Mitchell)《美国的反省:金融如何压倒实业》(The Speculation Economy: How Finance Triumphed Over Industry),钱峰译.东方出版社,2011年版,第16页。
    ②[美]劳伦斯E米切尔(Lawrence E Mitchell)《美国的反省:金融如何压倒实业))(The Speculation Economy: How Finance Triumphed Over Industry),钱峰译.东方出版社,2011年版,第22页。
    ③到1994年,根据约翰.穆迪研究发现,318家信托机构(包括所有大型的信托公司)中有170家都在新
    泽西州。参阅[美]劳伦斯E米切尔(Lawrence E Mitchell)《美国的反省:金融如何压倒实业》(The Speculation Economy:How Finance Triumphed Over Industry),钱峰译.东方出版社,2011年版,第32页。
    ④新洋西1889年出台的《控股公司法》规定允许本州或者其他州的企业,在本州投资以及有权根据法律规定持有其他州企业的股票或者债券。它使得企业持有其他公司股票份额的行为合法化。1893年,新洋西对公司法又作了进一步改进。明确规定任何符合条件的企业都可以持有任何其他州的公司的股票,并且这些公司将拥有和普通个体股东一样的“投票权,其他持有公司股票的自然人可能、可以或者将要享有这项权
    利(特此强调)”。1896年,该法律又作修改,消除了类似“自然人”等说法,企业可以行使拥有所有权的个体所拥有的各项权利和特权,比如投票表决权。最终,在1899年,该法律的最后版本出炉,控股公司有权因持有其他公司股票而作为独立金融公司存在。参阅[美]劳伦斯E米切尔(Lawrence E Mitchell):《美国的反省:金融如何压倒实业》(The Speculation Economy:How Finance Triumphed Over Industry),钱峰译.东方出版社,2011年版,第33页。
    ⑤最高法院诉状审理庭,1878年12月10日判决,《达罗斯汇刊》,1879年,I.5,波丹述评。
    ①叶建木:《跨境并购:驱动、风险与规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6月,第5页。
    ②薛求知:《当代跨国公司新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③[英]彼德·J.巴克利,马克·卡森:《跨国公司的未来》,冯亚华,池娟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页。
    ④ See S. H. Hymer. 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International Firms, PhD thesis 1960, MIT Press,1976.
    ⑤ See C. P. Kindleberger, American Business Abroad:Six Lectures on Direct Investment, Wale University Press, 1969, P.14-27.
    ⑥ R. Verno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Qua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80,1965, P.190-207.
    ①第一个阶段的分析主要是关于产品最初定位的决定因素。第二个阶段的分析主要是围绕着是通过出口还是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国外市场的问题,而在第三阶段主要研究相对于当地企业来说国外生产的竞争力问题。参阅[美]彼德·J.巴克利,马克·卡森:《跨国公司的未来》,冯亚华,池娟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
    版,第63页。
    ②[英]彼德·J.巴克利,马克·卡森:《跨国公司的未来》,冯亚华,池娟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第64页。
    ③[英]彼德·J.巴克利,马克·卡森:《跨国公司的未来》,冯亚华,池娟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第65-66页。
    ④根据弗农和其他人的观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跨国公司占有支配地位的行业分别是生产初级产品的行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外国直接投资的形式,即在发达国家之间交叉投资,可以用知识的内部化解释。SeeP. J. Buckley and M. Casson, the Futur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Macmillan. (1976).
    ⑤还包括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 Rugman)。
    ⑥[英]彼德·J.巴克利,马克·卡森:《跨国公司的未来》,冯亚华,池娟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①[英]彼德·J.巴克利,马克·卡森:《跨国公司的未来》,冯亚华,池娟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
    ②作为一种商品,知识具有两个特性:一方面知识具有不可分割性,另一方面,它又是公共物品。参阅[英]彼德·J.巴克利,马克·卡森:《跨国公司的未来》,冯亚华,池娟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第94页。
    ③[英]彼德·J.巴克利,马克·卡森:《跨国公司的未来》,冯亚华,池娟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第97页。
    ④巴克莱和卡森认为,公司的研究密集性特点越明显,公司越有可能成为跨国公司,也有可能越快地发展;因此跨国公司将会以比平均速度更快的速度发展。这不是因为它的跨国性,而是因为跨国性与增长都通过知识的内部化研究与开发联系在一起。参阅[美]彼德·J.巴克利,马克·卡森:《跨国公司的未来》,冯亚华,池娟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第53页。
    ⑤See J. II. Dunning.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George Allen and Unwin (1981);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Global Economy, Addison Wesley (1992).
    ①即“出口、直接投资和许可贸易”。
    ②参阅小岛清:《对外贸易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③刘慧芳:《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版,第7-8页。
    ④桑百川,李玉梅主编:《国际直接投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1-52页。
    ① See P.T. Muchlinski.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law, Blackwell (1989). P.38-47.
    ①余劲松:《跨国公司法律问题专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②在本节,“集团公司”、“公司集团”、“集团企业”、“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的概念含义相同。
    ③王长斌:《企业集团法律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页。
    ⑤王保树:《商法总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8-121页。
    ①薛求知:《当代跨国公司新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②一般认为,有限责任具有以下经济功能:(1)减少和转移风险。(2)适应大规模经营的需要。(3)有利十资本流转,促进资本市场的效率。(4)降低了监管经营管理者的成本和需要。(5)降低了股东之间相互监督的成本。(6)鼓励承担风险。参阅王长斌:《企业集团法律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33-34页。
    ③企业集团的法律特征有:(1)由两个以上法律上独立的企业所组成;(2)各企业之间存在某种形式的联系,例如持有另一企业的股份,缔结控制协议,交叉董事等;(3)一个企业须对另一个企业形成控制或具有支配性影响。参阅王长斌:《企业集团法律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④是否能够适用“揭开公司面纱”原理,取决于母、子公司间是否存在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以及该等关系是否滥用。英美法系母子公司的核心概念是“控制”,而衡量是否构成“控制”,主要考虑一下因素:第一母公司控制的对象是子公司的决策权,而不是财产权;第二,如此相关,获得决策权的主要来源是拥有子
    ①余劲松:《跨国公司法律问题专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17-218页。
    ②例如,2011年9月6日,《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外国人参加社会保险暂行办法》在争议中出台,规定“在中国境内合法就业的非中国国籍的人员”不论是与境内或境外雇主建立劳动关系,均应按照中国的规定缴纳社会保险。
    ③例如联合国《全球契约》、OECD《跨国公司指导原则》等都对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立法约束的一些具体尝试和努力。
    ④ See Council Regulation (EC) No 2157/2001 of 8 October 2001, on the Statute for a European company (SE); See Council Directive 2001/86/EC of 8 October 2001, supplementing the Statute for a Europe Company with regardto the involvement of employees.“SE”的出现解决了欧盟成员国在公司法有关员工参与管理方面的巨大分歧。SE为欧盟成员国之间公司的合并打开了方便之门。但是由于SE对公司治理的高要求,它更多地适用十大型公司,对中小型公司则没有很大吸引力。参阅Marieke Wyckaert. Selected Problems of Mergers & Acquisitions. Leuven:K.U.Lcuven,2007-2008 Syllabus.
    ⑤ European Communities Draft Ninth Company Law Directive on the Conduct of Groups Containing a Public Limited Company As a Subsidiary.
    ⑥ Seventh Council Directive 83/349/EEC of 13 June 1983 based on Article 54(3)(g) of the Treaty on consolidated accounts.
    ⑦[意]阿尔贝特桑塔马里雅:《欧盟商法》,北京大学出版社,单文华、蔡从燕译.2007年版,第150页。
    ⑧参阅COM(85)310 Def. of 14 June 1985.
    ①[意]阿尔贝特桑塔马里雅:《欧盟商法》,单文华、蔡从燕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152页。
    ② Fourth Council Directive 78/660/EEC of 25 July 1978 based on Article 54(3)(g) of the Treaty on the annual accounts of certain types of companies.
    ②[意]阿尔贝特桑塔马里雅:《欧盟商法》,单文华,蔡从燕译.北京人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3页。
    ③欧盟关于公司集团的第9号指令“鉴于条款6”
    ④欧盟关于公司集团合并报表的第7号指令“鉴于条款1”。
    ①余劲松:《跨国公司法律问题专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01页。
    ②沃吉纳(Vogelaar):“多国公司和国际法”,载《荷兰国际法杂志》1980年第1期,第76页。
    ③李浩培:《国际法的概念和渊源》,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2页。
    ④跨国公司在涉及环境保护、健康卫生事业、气候变化等议题上发挥很大的院外集团的作用。跨国公司和各国政府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跨国公司的巨大影响力,与其国际法上的地位不相匹配。很多全球议题,没有跨国公司的参与式不可能取得积极进展,例如能源开采、珍稀物种保护、人类遗产保护、违禁物品的贸易、新能源、绿色经济、人权保护、劳动职业卫生和安全、医疗卫生、疾病防治等。
    ⑤多数学者承认跨国公司是国际经济法的主体,而仍然不承认跨国公司是国际法的主体。
    ⑥为了给解决一国与他国国民间的投资争议提供国际调停或仲裁的便利,1965年由世界银行倡导,制定了华盛顿公约,为解决一国和他国国民之间的投资争端创立了一个国际性机构——处理投资争端的国际中心这个机构不属于任何特定国家,而是设立在世界银行这个国际性的组织机构之下的。
    ⑦余劲松:《跨国公司法律问题专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07页。
    ⑧有关国际条约中规定的投资者与国家间投资争端仲裁机制,在最后的争端解决一章中讲进一步详细阐述。
    ①例如:联合利华(Unilever)公司。该公司集团两个母公司:Unilever Ltd.(伦敦)和Unilever NV(荷兰鹿特丹),对等持股。这种情况还发生在英国和荷兰的皇家壳牌公司(Shell),法国和英国的欧洲隧道公司,比利时、荷兰的富通银行(Fort is),比利时、巴西的前英博公司(InBev)。②余劲松:《跨国公司法律问题专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③很多跨国公司都通过战略联盟来拓展自己的业务。索尼(Sony)和爱立信(Ericsson)成立的索爱就是一例。
    ④首先从公司与股东的关系来看,在子公司中,母公司成为其唯一的或有控制权的股东。同时当母公司在了公司中占有多数股权时,还会产生母公司与占少数股权的股东间的关系问题。其次,从子公司的管理角度看,母公司不同于一般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它不与公司的管理相分离,而是积极地对公司进行管理。母公司几乎总是为子公司确定政策、决定预算、作出重要决策。子公司的董事往往是由母公司任命或委派的,他们在管理公司时,可能不单得考虑子公司的利益,而且得考虑整个公司集团的利益。再次,与一般商业公司不同,母公司的业务在经济上往往是与子公司的业务结合在一起的。参阅余劲松:《跨国公司法律问题专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9页。
    ①余劲松:《跨国公司法律问题专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32-135页。
    ②余劲松:《跨国公司法律问题专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39页。
    ③参见联合国秘书处:《世界发展中的多国公司》,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58-98页;UNCTC.
    ①德国1937年的公司法规定,公司的管理委员会,为公司及其员工的利益、为人民的共同福利和国家需要,自行负责管理公司。
    ②根据这种共同决策制度,凡具有500名雇员以上的企业必须设立两层管理结构:监事会和管理委员会。2000名雇员以上的企业,半数监事会成员须由企业的雇员组成,另一半有股东代表组成。
    ③与德国相同,公司控制权市场在日本不大活跃。兼并和收购在市场融资中所占比例较低,并都是友好交易。参阅余劲松著.《跨国公司法律问题专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54页。
    ④ OECD根据成员国的经验及有关机构的建议,制定了《OECD公司治理原则》,并与1999年5月24日发布,此后在广泛调研与协商的基础上,2004年又对此《原则》进行了修改,以反映公司治理良好实践的新发展。该《原则》没有法律约束力,仅为一种国际标准或指南。其正文内容主要由确保有效公司治理框架的基础、股东的权利与关键所有权功能、股东的平等待遇、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披露及透明性以及董事会的作用等部分组成。关于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OECD公司治理原则》规定,公司治理结构应承认利益相关者依法设定的权利,并鼓励公司和利益相关者积极合作,以创造财富、就业和企业的持续发展。See OECD, OECD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2004.
    ⑤余劲松:《跨国公司法律问题专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67-68页。
    ①王长斌:《企业集团法律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内容提要第2页。
    ②参见冯果、艾传涛:“控制股东诚信义务及民事责任制度研究”,载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六卷),法律出版社2002版。
    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些国家的公司法,如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规定了当出现不公平的或压制性的多数决定时救济方法,包括股东诉讼等。
    ④控股股东掌控公司时,可能会长期不对股东分配利润。因此有的国家的公司法或判例对股东利润分配权提供保护,股东可以通过诉讼来保护其利润分配权,甚至可以要求解散公司。
    ⑤ See R. C. Clark, Corporate Law, Little Brown & Co.,123(1986); L. C. R. Gower, Principles of Modern Company Law,550,5th ed.
    ⑥ L. C. B. Gower, Principles of Modern Company Law 4th edition, Stevens & Sons, (1979), P.571-613.
    ⑦在英国,法院认为,如果公司不能进行诉讼,有时可以由个别股东成员代表公司提起诉讼。不过,英国的“股东代表公司的诉讼”所要求的条件比美国更加严格些。
    ①美国经济法规的域外适用包括(1)反托拉斯法;(2)对敌贸易法与出口管理法;(3)证券交易法。
    ② Restatement of the Law(Third):Foreign Relations Law of the United States, St. Paul, Minn.:American Law Institute Publishers,1987.
    ②参加阿库斯特:《现代国际法概论》,1981年中译本,第112页;L. Henkin, International Law, Cases and Materials,1980, P.421.
    ④ J. G Starke,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Law,8th ed., Butterworths,263(1977).
    ⑤余劲松:《跨国公司法律问题专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32-326页。
    ⑥ See Covey T. Oliver, "True" Conflicts of Public Law, National Jurisdiction and Their Resolution, in X. J. Olmstead, ed., Extra-territorial Application of Laws and Responses Thereto. ESC Publishing Limited,1984, P.15-24.
    ①印度政府作为受害方颁布了《博帕尔毒气泄漏灾难法》,根据该法,印度政府作为受害方代表向侵害方公司提起诉讼。1985年4月8日,印度政府上诉到美国纽约地区法院,请求Union Carbide作出赔偿。印度政府的主要理由是,母公司应该对子公司的行为承担合同之外的有效责任(extracontractual dffective),因为后者没有任何形式的有效自治权(effective autonomy).印度政府还认为,多国企业责任中的母公司应该承担责任。一家企业,尤其由于其内部机构设置是为了实现全球目标并跨越一国之外,其母公司应该对因其子公司行为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因为只有它才能拥有实现并阻止危险行为,以及对潜在危险作出预警的资源。参阅[意]阿尔贝特桑塔马里雅:《欧盟商法》,单文华,蔡从燕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5页。
    ②虽然没有从法律上认定母公司的法律责任,但肇事公司的母公司实质上承担了子公司的赔偿责任。
    ③王长斌:《企业集团法律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④余劲松:《跨国公司法律问题专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98页。
    ⑤ See Lander, A Unified Approach to Parent. Subsidiary, and Affiliated Questions in Bankruptcy,42 U. Chi. L. Rev.589(1975):Halpern, Trebilcock & Turnbull,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Limited Liability in Corporation Law, 30 U. Toronto L. J.117(1980).
    ⑤余劲松:《跨国公司法律问题专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99页。
    ⑥余劲松:《跨国公司法律问题专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00页。
    ①控制股东注意义务(Duty of Care):指控制股东在处理公司事务时,应尽如同一个谨慎的人处于同等地位与情形下对其所经营的事项所给予的注意一样的谨慎义务。控制股东的忠实义务(duty of loyalty):指股东不得从事有损于公司和其他股东利益的行为。王洪伟:“论收购中公司控股股东的诚信义务”,见王保树主编.朱慈蕴,施天涛,汤欣副主编:《公司收购:法律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57-260页。
    ②姜玉梅:“公司收购中目标公司控股股东信义义务研究”,见王保树主编.朱慈蕴,施天涛,汤欣副主编:《公司收购:法律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③余劲松:《跨国公司法律问题专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00页。
    ④ See Frederick J. Powell, Parent and Subsidiary Corporations:Liability of a Parent Corporation for the Obligations of Its Subsidiary(1931); Phillip I. Blumberg, The Law of Corporate Groups, (substantive Law), 112-117,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87).
    ⑤ See Kurt A. Strasser, Piercing the Veil in Corporate Grougs,37 Conn. L. Rev.637(Spring 2005); Phillip I. Blumberg,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Corporation Law of Corporate Groups,37 Conn. L. Rev.605.
    ⑥余劲松:《跨国公司法律问题专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03页。
    ①余劲松:《跨国公司法律问题专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05页。
    ②引自UN, CTC,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World Development, Trends and Prospects,231-232(1988).
    ③余劲松:《跨国公司法律问题专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06-108页。
    ④ See Marcus Lutter, The Liability of the Parent Company for the Debts of Its Subsidiaries under German Law, 499-509, Journal of Bunsiness Law, November 1985; H. Wiejemaun, The German Experience with the Law of Affiliated Enterprises, in K. J. Hopt, Groups of Companies in European Law,21-43, Walter de Gruyer, Vol. Ⅱ (1982).
    ④余劲松:《跨国公司法律问题专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10页。
    ⑥ V. Bringeze, Parent-Subsidiary Relations under German Law,7International Lawyer,153(1973).
    ① Norbert Horn, Legal Problems of Codes of Conduct for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67, Kluwer(1980).
    ②余劲松:《跨国公司法律问题专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15页。
    ③转让定价(Transfer Pricing)指关联企业之间转移有形资产(如商品、交通工具、机械设备、厂房、地皮等)和无形资产(如商标、专利、专有技术等)、融通资金、提供劳务(party-related transactions)时采用的定价方法。其确定的价格称为转移价格(Transfer Price)或内部价格。见陈洁,王方华:《跨国公司转让定价决策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④余劲松:《跨国公司法律问题专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70页。
    ⑤一种理论认为,由于全球市场不完善,就会导致交易成本的增加和科技优势利用的困难,从而导致公司倾向于使用内部化市场,克服市场的不完善。内部化能促进资源和产品的有效分配,促进东道国经济的发展,因而不应该设置障碍来管制和约束跨国公司的活动。See Alan M. Rugman, Inside the Multinationals:The Economic of Internal Markets (1981).
    ⑥余劲松:《跨国公司法律问题专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68页。
    ①根据英国公司法,破产公司的资产将按下列顺序分配:(1)有担保的债权人:(2)无担保的债权人:(3)优先股东;(4)普通股东。
    ②根据英国学者的分类,在破产时,法人的债权人大体可分为四组:(1)非自愿的债权人(如受其安全行为伤害的受害者);(2)半自愿债权人(如税务机关和未支付工资的雇员;(3)无担保的商业债权人;(4)有担保的债权人。
    ③余劲松:《跨国公司法律问题专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53页。
    ④社美国,根据破产法第547条的规定,经破产管理人清求,可宣布在提出破产申请前90天内进行的优先转让无效。
    ⑤余劲松:《跨国公司法律问题专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58-261页。
    ① See Michael Bodgdan. International Bankruptcy Law in Scandinavia,34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49, Issue 1.
    ②余劲松:《跨国公司法律问题专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66页。
    ③余劲松:《跨国公司法律问题专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71页。
    ④目前管制经济问题的制度、政策和机构都在国家层面,全球机制则严重地分割。如果不改革,国家和全球的决策机制的冲突就会继续下去。See World Economic and Social Survey 2010:Retooling Global Development, by Economic & Social Affairs of the United Nations. United Nations, New York,2010. Page ⅴ-ⅷ.
    ⑤包括(1)对入境和设立企业的限制;(2)对跨国公司业务活动的管制;(3)强迫外国投资者放弃投资,如对其财产实行征用和国有化措施。 ①其他还包括,对于跨国公司的公司治理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对于跨国公司根据其全球战略进行的各种限制性商业行为、滥用转移定价行为以及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置人权、环境、劳工权益保护于不顾等行为和做法,还缺乏有力的管制措施。特别是要考虑在什么情况下以什么为根据让母公司对其子公司的行为和债务承担责任。参阅余劲松:《跨国公司法律问题专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①有学者认为“兼并”更多地受公司法约束,而“收购”更多地受合同法约束,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② Compare, in the Anglosaxon terminology, the notion "legal merger" with "economic merger". See Marieke Wyckaert. Selected Problems of Mergers & Acquisitions, Leuven:K.U.Leuven,2007-2008 Syllabus.③分立也包括企业剥离。企业剥离亦称资产剥离(Asset-stripping)是企业资产结构重组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剥离资产,无论是靶子企业还是射手企业,都能够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提升资金实力,从而使企业的资产价值得到增加,企业兼并能力得到增强。参阅张纪康主编:《跨国公司与直接投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6-220页。
    ④ See J. Fred Weston, Mark L. Mitchell, J. Harold Mulherin. Takeovers, Restructuring,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Pearson Prentice Hall,2004,4th Edition.参阅[美]威斯通(J. F. Weston)等:《兼并、重组与公司控制》,唐旭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⑤对应于欧盟的关于合并的第3号公司指令,第6号公司指令则是关于分立的。See Six E.E.C.-Directive 82/891/EEC Concerning division of public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ies,17 December 1982 (as amended by Directive 2007/66/EC of 13 November 2007).
    ⑥但公司仍然可能因为业务拆分的需要,或者放弃亏损业务的需要,或则者税务规划(tax planning)的需要而进行公司的分立。
    ①叶建木:《跨国并购:驱动、风险与规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②段爱群:《跨国并购法律方略与财税金融政策问题探析》,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③2006年8月8日,商务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以2006年第10号令颁布《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即外资并购内资规定),对于外资并购,规定了两种情形,其一为股权收购,其二为资产并购。
    ①叶建木:《跨国并购:驱动、风险与规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6月,第124页。
    ②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的另一项研究发现,只有17%的合并案真的为合并后的公司增加了价值,30%没有显著的差异,而其中有53%反而减低了价值。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在报告中特别以不同的字体标示出下面这段话:“换句话说,有83%的合并案都无法顺利为股东带来任何具有商业利益的价值。”参阅[美]科特·许莱尔:《并购者》.戴志中译.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③有愉快的员工才有成功的合并:当思科在收购其他公司时,它都会保证不裁员。所以,思科在决定是否要优先买下某家企业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考量便是能不能留住新员工。参阅[美]科特·许莱尔:《并购者》,戴志中译.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5页。
    ④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索尼、松下和三菱在美国收购遭受重大损失,就是跨国并购文化整合失败的代表性案例之一。华尔街的有关统计数字说明,日本公司80年代末期在美国房地产业的投资净损失达170亿美元。日本公司文化的特点是营造一致意见,这与好莱坞那里强烈的自我意识、激烈竞争的商业化环境格格不入。在日本,终生雇佣制非常普遍,而在美国,公司员工和主管人员跳槽是很正常的事情。参阅潘爱玲:《企业跨国并购后的整合管理》,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06-111页。
    ①[美]格雷格·N.格雷格里奥(Grey N. Gregoriou),卡琳·L.纽豪瑟(Karyn L. Neuhauser)编.《企业并购逻辑与趋势》,巴曙松,周沅帆,黄碧艳,王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② J. Fred Weston, Mark L. Mitchell, J. Harold Mulherin. Takeovers, Restructuring,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M]. Pearson Prentice Hall,2004,4th Edition.
    ③效应理论可细分为以下几个子理论:(1)效率差异化理论(Differential Efficiency),该理论也称为“管理协同”理论,适用于解释水平式兼并(横向兼并);(2)非效率管理理论(Inefficient Management),该理论为混合兼并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3)经营协同效益理论(Operating Synergy)(4)多角化理论(Pure Diversification)(4)价值低估理论(Undervaluation),这一理论认为,当目标公可的市场价值(Market Value)由于某种原因而未能反映出其真实价值(True Value)或潜在价值(Potential Value)时,并购活动蒋会发生。See J. Fred Weston, Mark L. Mitchell, J. Harold Mulherin. Takeovers, Restructuring,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M]. Pearson Prentice Hall,2004,4th Edition;参阅叶建木:《跨国并购:驱动、风险与规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6月,第6页。
    ④其他主要理论包括:(1)信息信号理论:该理论认为当目标公司被收购时,资本市场将重新对该公司的价值做出评估;(2)代理理论:收购故可以降低代理成本;(3)自由现金流量假说:指的是公司的现金在支付了所有NPV(净现值)为正的投资计划后所剩余的现金量;(4)市场势力理论:对于收购经常被认为的好处是可以提高公司的占有率,由于市场竞争对手的减少,可以增加公司对市场的控制力;(5)税负考虑:
    ①段爱群:《跨境并购法律方略与财税金融政策问题探析》,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
    ②低于10%则被认为金融投资(financial investment or portofolio investment),而不做为外国直接投资(FDI)。
    ③ See 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0.
    ④例如德国的公司治理的双重结构给予员工参与管理的机会。这与绝大部分欧洲国家的公司治理机构都是不一样的。
    ⑤ See Council Regulation (EC) No 2157/2001 of 8 October 2001, on the Statute for a European company (SE); See Council Directive 2001/86/EC of 8 October 2001. supplementing the Statute for a Europe Company with regardto the involvement of employees. See Council Directive 90/434/EEC of July 1990 on the common system of taxation applicable to mergers, divisions, transfers of assets and exchanges of shares concerning companies of different Member States. See Council Directives 90/435/EEC of 23 July 1990 on the common system of taxation applicable in case of parent companies and subsidiaries of different Member States.
    ①参阅叶建木:《跨境并购:驱动、风险与规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第18-19页。
    ②有统计显示全球6万多家跨国公司,拥有80多万个子公司,他们控制了40%的全球产出,60%的贸易,70%的技术转让和90%的国际直接投资。参阅叶建木:《跨境并购:驱动、风险与规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6月,第25页。
    ③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有:国内外劳动力状况、国内外自然资源、国内外投入品、国内外技术水平、国内外管理水平、企业领导者素质、国内外市场供求、国内外基础设施、国内外相关服务、企业营销能力、国内外竞争企业、国内外关联企业、企业产品与服务的竞争力、国内外相关政策和国内外其他因素等15项。投资东道国的影响因素包括:政治和宏观经济状况:社会文化因素(语言、宗教、民族关系、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教育);劳动力状况;资源禀赋状况;投入品状况;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市场需求;基础设施状况;相关服务;竞争企业状况;关联企业状况。参阅刘慧芳:《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版,第68-76页。
    ④叶建木:《跨境并购:驱动、风险与规制》,经济管理出版利,2008年6月,第26-27页。
    ⑤跨国企业面对对外投资机会可能采取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诸如不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市场寻求型投资;自然资源或原材料寻求型投资;劳动力寻求型投资:优惠政策寻求型投资;追随关联企业型投资;技术寻求型投资;跨国企业的当地化;企业的跨境并购;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参阅刘慧芳:《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
    ①故又称为证券投资(Portfolio Investment)或金融投资(financial investment)。
    ② M.Sornarajah. The International Law on Foreign Investment.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4-8.
    ③李贵英:《国际投资法专论-国际投资争端之解决》,元照出版公司,2004年版,第3页。
    ④曾华群:《国际投资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版,第4页。
    ⑤其对股本投资之说明为"In contrast, portfolio investors are primarily concerned about the safety of their capital, the likelihood of an appreciation in its value, and the return that it is bringing them. They will evaluate the prospects separately...and may often shift their capital with changes in these prospects." See IMF. Balance of Payments Manuals(4th edition)[R].Washington D.C.:IMF,1977:409.
    ⑥跨国公司已表现出对于并购作为FDI进入方式的明显偏好。(1)并购有效突破了一进入新行业的壁垒。(2)并购降低了企业发展的风险和成本。(3)并购充分利用了经验一成本曲线效应。参阅叶建木:《跨境并购:驱动、风险与规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6月,第19页。
    ⑦潘爱玲:《企业跨国并购后的整合管理》,商务印书馆出版,2006年版,第32-33页。
    ⑧叶建木:《跨境并购:驱动、风险与规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页。
    ⑨叶建木:《跨境并购:驱动、风险与规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第21页。
    ①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选择的依据:(1)跨境并购必须有合适的目标企业可供并购;(2)跨境并购必须得到东道国政策的允许;(3)比较成本分析;(4)比较市场的获得性;(5)企业资产的获得;(6)企业本身的管理风格;(7)协同效应提高效率的考虑;(8)异常环境的影响;以及(9)目标企业的状况。参阅刘慧芳:《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版,第100-106页。
    ②王仁荣:《蓬勃发展的跨国公司非实体模式(NEMs)国际化生产》.《上海经济》,2011年12月,第19-25页。
    ③OEM:abbreviation for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 (an organization that makes devices from component parts bought from other organizations)-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版。
    ①有关“内部化理论”,参阅[英]彼德J.巴克(?)iJ(Peter J. Buckley)、马克卡森(Mark Casson):《跨国公司的未来》(The Future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冯亚华、池娟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
    ② See 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1, Page ⅹⅷ-ⅹⅹⅲ.
    ②根据邓宁(John H Dunning)(?)勺OLI折中范式理论,参阅薛求知:《当代跨国公司新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4-73页。
    ① See 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1, P.132.
    ②单就合约代工而言,不同行业的比重差异也很大。在汽车行业,合约代工比重达到了全球汽车零部件出口的30%和就业的25%。相对的,在电子领域,合约代工占到贸易份额的大部分,就业则达到2/3。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如服装、制鞋和玩具业,合约代工的比重则更大。See 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1, P.xix.
    ③但上述统计并不完全,它只包括NEMs被广泛采用的一些行业,未包括其他形式的NEMs,例如合约农业代工。尽管没有农业代工的具体数据,但跨境农业代工的影响巨大并逐渐扩大,跨国公司在超过110个发展中和转型经济体使用农业代工,涉及所有农产品。See 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1, Page140。巴西75%家禽和35%的大豆通过农业代工生产;在肯尼亚60%的茶叶和糖,以及几乎100%的花卉通过合约农业代工;在莫桑比克超过40万合约农业工人是小佃农;在越南,90%的棉花和鲜奶,50%的茶叶和40%大米是合约代工的;在赞比亚100%的棉花和辣椒是农业代工生产的。see 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9.
    ① See 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1, P.133.
    ② NEMs对东道国的贡献包括:(1) NEMs在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很大的正式就业;(2)NEMs对发展中国家GDP的贡献巨大;(3)NEMs可以增加出口收入;(4)NEMs是获取先进技术的重要途径;(5)NEMs可以帮助东道国参与整合全球价值链。参阅王仁荣:“蓬勃发展的跨国公司非实体模式(NEMs)|国际化生产”,《上海经济》,2011年第12期,第19-25页。
    ③在iPhone总的生产成本179美元中,只有6.5美元由苹果的国内合作伙伴富士康取得。大陆企业的份额会更少,他们只能赚取少量的包装和其他本地服务的费用。部分的原因是,苹果的部件多数由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制造。iPhone在美国的零售价为500美元,扣去生产成本后的321美元则为苹果和其他公司作为研发、设计、分销和零售的回报Xing Yuqing and Neal Detert (2010), "How the iPhone widens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deficit with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DBI Working Paper Series, No.257. Asian Development Bank Institute.
    ① See GATT1994, Trade Related Investment Measures (TRIMS) and Trade 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RIPS), available at:www.wto.org.
    ①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即在存在国际贸易壁垒的情况下,如果直接投资厂商始终沿着特定的轨迹(所谓的Rybczynski线)实施跨国投资,那么这种跨国投资就能够在相对最佳的效率或最低的生产要素转换成本基础上,实现对商品贸易的完全替代。
    ②跨国公司内部贸易(Intra-firm Trade)是指在跨国公司内部展开的国际贸易,即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分支机构之间,以及同一体系子公司之间产生的贸易关系,也可称为公司内贸易。
    ③详细说来,其主要有货物交易和广义的劳务交易两个组成部分。货物交易是指生产中的原材料、零部件、中间产品、制成品和机器设备等有形物品的内部贸易。广义的劳务贸易既包括专有技术、专利技术和商标的内部转让何补偿贸易、生产合作、加工装配、国际分包合同等,又包括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或各子公司之间在技术指导、员工培训、公共关系、法律和会计咨询等各个方面的相互提供。
    ④转移价格在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中的运用具有普遍性,1978年美国学者里斯和库尔在对《幸福》杂志所调查的1000家跨国公司的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后,发现有95.8%的公司采用了转移价格。
    ⑤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存在很多问题:(1)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改变了各国贸易的顺差与逆差的含义和影响;(2)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掩盖了国际贸易中各国的真实贸易关系:(3)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使得东道国在制定国际贸易政策上处于两难境地。参阅张纪康主编:《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0页。
    ①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往往体现在股票市场的变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每个时期的并购活动都发生在有力的经济扩张和健康的股票市场中,并紧跟着一次股价大跌。
    ②参阅邵万钦:《美国企业并购浪潮》,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年版。
    ③参阅[美]科特·许莱尔:《并购者》,戴志中译.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6年版。
    ④吴伟央,贺亮,邸智源编著:《跨国公司并购法律实务》,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①胡峰:《跨国并购政策协调——欧盟经验、嬗变趋势与中国的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②[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273页。
    ③邵万钦:《美国企业并购浪潮》,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年版,第92页。
    ①李梅:《中国企业跨境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4-46页。
    ②90年代末,70%以上的并购交易是通过股票来融资的,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公司市场价值严重高估。
    ③胡峰:《跨国并购政策协调——欧盟经验、嬗变趋势与中国的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24页。
    ④李梅:《中国企业跨境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①叶建木:《跨境并购:驱动、风险与规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第21页。
    ②[美]格雷格·N.格雷格里奥(Grey N. Gregoriou),卡琳·L.纽豪瑟(Karyn L.Neuhauser)编:《企业并购逻辑与趋势》,巴曙松,周沅帆,黄碧艳,王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①金融数据提供商Dealogic最新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亚太地区已宣布的并购交易总额为6121亿美元,较2008年增长12%,成为全球唯一一个交易总额实现同比增长的地区;相比之下,EMEA地区(欧洲、中东和非洲)和美洲分别下降了43%和22%。参阅史建三主编.石玉斌副主编:《中国并购法报告》(2010年卷),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②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1:Non-equity Models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United Nations, P.ⅹ.
    ① See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1, P2. UNCTAD估计2011年全球FDI会恢复到危机前水平,达到1.4万到1.6万亿美元,2012年1.7万亿美元,2013年达到2007年的峰值水平1.9万亿美元。这一预测是在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之前作出的。
    ② See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1, P.ⅹⅱ.
    ①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1:Non-equity Modes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UNCTAD, United Nation Publication, P.ⅲ.
    ②它们现在占到全球FDI流出量的29%,2007年只占16%。南亚、东亚、东南亚成为FDI流出的主要驱动力。最大的FDI来源中国香港和中国分别增长100亿美元,达到760亿美元和680亿美元的历史新高。中国公司继续四出收购海外资产,涉及国家和范围广泛,已经取代[1本公司海外投资的地位。See 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1,P.7.
    ③欧洲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仍然只有2007年高峰期的一半。See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1, Pⅹⅱ.
    ①FDI流入发展中国家增长12%,达到5740亿美元。See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1. P.3.
    ② See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1, P.4.
    ②所有主要的服务行业(包括商业服务、金融、交通和通迅和公共事业)都出现下降,尽管跌幅不一。流入金融业的FDI出现最大幅度的下降。在制造业部门,受到经济周期影响较大的行业,例如金属和电子出现下降。化学工业(包括制药业)在危机后保持很好的适应性,同时食品、饮料、烟草、纺织和服装、汽车在2010年得到恢复。FDI在农业领域(危急中未受影响)在2010年出现下跌。See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1, P.ⅹⅱ.
    ①绿地投资在2010年出现了下降。但在2011年前5月在并购和绿地金额都增长迅速,2011年前5月比2010年同期并购增长58%。See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1, P.10.
    ②跨国公司采用哪一中方式进行投资,取决于不同的因素,投资接受国的立法者几乎无能为力。传统的分析FDI的方法比较关注股权投资和贷款,而忽视子公司利润的再投资。股权投资不力是FDI增长不够强劲的主因。股权投资相比较其他两样代表了TNC的长期国际战略。公司内贷款也在下降,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抽回它们的海外投资,特别是欧盟企业担心主权债务危机的扩散,对其在美国和英国的子公司减少贷款。除非利润被分配会投资母国,它们在投资领域扮演的作用就愈来愈大。See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1, P.13.③金额在总的跨境并购中的比重从2009年的19%降到了2010年的17%。PE对FDI的贡献比率只相当于2004年峰值时的40%UNCTAD:See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1, P.13.
    ④两个积极因素:首先PE拥有的公司正成为其他PE公司的并购目标。其次,PE公司开始关注稍小型公司,关注稍小规模的并购,过去重视不够,相比较而言,存在不少有吸引力的公司。
    ①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1, P.ⅹⅲ.
    ②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1, P.24.
    ③海外子公司销售增长9.1%,反映了在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的强劲增长。雇佣也在提高。三个因素推动公司的国际化:首先,危机导致跨国公司理顺其公司结构并提高效率(在任何可能的地方,包括关闭和出售),常常通过将业务转移到成本更具竞争力的地方;新兴市场经济的快速复苏,相对于复苏乏力的发达经济体,迫使许多跨国公司拥抱新兴市场,努力保护其利润和创造增长;第三,新兴市场跨国公司包括国有跨国公司的崛起。
    ④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占到全球跨国公司的80%,和全球FDI输出的70%),这也意味着他们削减国内的公司,转移至或设立新的公司在具备比较优势的地区。2010年大型非金融跨国公司的海外业务出现反弹。当然并非所有大型跨国公司都增加了国际化,金融跨国公司就经历了困难。See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1, P.25
    ①德国麦德龙(Metro AG)2010年在俄国开了17家门店,中国7家,哈萨克斯坦4家,越南4家,同时关闭了在欧洲一些国家的门店。以海外资产计世界最大的跨国公司即GE也是这一转变的典型,它宣布将专注新兴市场,占到它们业务量的40%,为了降低成本和增长收入。See Annual Report 2010, Metro AG. See Annual Report 2009, General Electric.
    ①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1, P.ⅹ.
    ②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1, P.ⅹⅳ.
    ①在采矿业,新的投资者不断出现,例如大型企业如中国的CITIC和印度的Reliance Group.主权财富基金,例如中投(China Investment Corporation)和新加坡的淡马锡(Temasek)。该地区矿企尤为积极,寻求进入海外矿产,例如铁矿和铜矿。在制造业,亚洲公司大举收购西方国家大型公司,但面临越来越多的政治障碍。服务业的FDI流出下降了,但服务业的并购,如通讯业,在增加I。See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1, P.ⅹⅳ.
    ②FDI流入拉美和加勒比增加了13%。南美增长56%,特别是巴西上升极快。该区域而流出增长67%,主要是巴西和墨西哥的跨国公司进行的跨境并购使然。拉美和加勒比也面临很多亚洲跨国公司的投资,主要是资源寻求型项目。2010年,亚洲跨国公司的收购上升到200亿美元,超过进入该地区的FDI的60%。这些令到某些国家比较担忧贸易模式,即南美出口大宗商品,而进口制成品。See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1, Pⅹⅳ.东南亚地区间的FDI增速很快。发展中和转型经济体的跨国公司不断增加互相进入对方的市场。例如转型经济体的跨国公司投资在发展中经济体的绿地建设项目的份额占到60%,(2004年只有24%),而发展国家流入转型经济体的FDI投资在过去10来年增长了5倍。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是发展中国家投资者的最重要的目标,中国和土耳其则是转型经济体最喜欢投资的发展国家。这种南东区域FDI收益于政府的推动,通过区域合作(如上海合作组织)和双边伙伴关系。See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1, P.ⅹⅴ.
    ①从发达国家流出减少的趋势得到了扭转,与2009年相比提高了10%。但是也只有2007年的一半。扭转主要归功于跨国公司强大的平衡表推动的并购的价值和历史性较低的举债筹资的比例。See 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1, Pⅹⅳ.
    ②美国的传媒巨头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两家跨国公司并购额达到1650亿美元,沃达丰和曼内斯曼两公司的并购金额达1430亿美元。参阅叶建木:《跨国并购:驱动、风险与规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6月,第23页。
    ①叶建木:《跨国并购:驱动、风险与规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②李志学:《公司并购与政府监管政策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第3-6页。
    ③叶建木:《跨国并购:驱动、风险与规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第24页。
    ①叶建木:《跨国并购:驱动、风险与规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第25页。
    ②吴伟央,贺亮,邸智源编著:《跨国公司并购法律实务》,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③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 Act)的颁布,标志着现代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野格局的形成,同时也标志着纯粹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诞生。
    ①李梅:《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4-55页。
    ②全球第四季度并购交易额较上一季度下滑32%,至3753亿美元,其中欧洲的跌幅最大,为41%。并购交易额的减少,加之动荡市况下股票发行的萎缩,这些因索导致2011年的投行业务酬金较2010年下滑8%,至726亿美元。在欧洲,当季所有产品的酬金总额仅为25.7亿美元,这是数据供应商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白2000年追踪该数据以来,表现最糟的一个季度。参阅海伦·托马斯纽约,阿努沙·萨库伊伦敦报道.“全球并购遭遇‘寒冬’”,英国《金融时报》,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2363#s=p,2011年12月22日访问。
    ①参阅[美]斯蒂格勒:《通向垄断和寡占之路—兼并》,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②叶建木:《跨境并购:驱动、风险与规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页。
    ③吴伟央,贺亮,邸智源编著:《跨国公司并购法律实务》,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④吴伟央,贺亮,邸智源编著:《跨国公司并购法律实务》,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
    ⑤李梅:《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页。
    ⑥李善民,陈玉罡,张秋生,辛宇主编:《并购论坛2009:并购的价值创造、产业重组与经济安全》,中国
    ①例如保密协议签订、尽职调查、估价、交易结构设计、谈判及合同签订、政府审批、交割以及并购后整合等。
    ②也有学者试图通过“兼并与收购法”的研究涵盖并购的方方面面,see Dale A. Oesterle. The Law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Thomson West,3rd Edition,2005.
    ③公司法关注的并购更多地是考虑公司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的继承、法律责任的概括承受等。而实践中的并购考虑的则是效率和效益。公司法的规定是非常原则性的指导性的,在实践中基本不会受到太多关注。但在并购实践中如何约束双方,如何确保并购的顺利进行,如何保护少数股东利益,保护债权人利益,保护利益攸关方的利益,则需要相关立法的支持。因此,是否考虑—部完整的并购法似乎仍然值得讨论。
    ①以内阁总理为议长,收集有关改善日本投资环境的意见,宣传促进投资相关政策为目的而设立的部长联席会议。共发表了三次“对日投资会议声明”,向国内外表明了日本为促进对日投资的积极态度。会议下面设置的专门部会由专家学者、各部位的局长组成,听取外国企业和经济界对促进对日投资的意见和愿望。
    ②2003年3月27日对日投资会议专门部会报告:“让日本成为对世界企业有魅力的国家’
    ③关于三角合并之运用及介绍,参阅王志诚:《企业并购法制与控股公司之创设》,《月旦法学杂志》第68期,2001,第54-55页;王文宇:《中国公司法购并法制之检讨与建议——兼论金融机构合并法》,《月旦法学杂志》第68期,2001,第30-32页。
    ④朱慈蕴:“论外资并购的立法规制”,见王保树主编.朱慈蕴,施天涛,汤欣副主编:《公司收购:法律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74页。
    ⑤See ABA, Model Business Corporation Act Sec.11.02.11.03,11.06,11.07(1999 revised).
    ①王志诚:“跨国性并购:政策与法律”,见王保树主编.朱慈蕴,施天涛,汤欣副主编:《公司收购:法律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10-411页。
    ②王志诚:“跨国性并购的政策和法律”,见王保树主编.朱慈蕴,施天涛,汤欣副主编:《公司收购:法律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③王志诚:“跨国性并购:政策与法律”,见王保树主编.朱慈蕴,施天涛,汤欣副主编:《公司收购:法律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07页。
    ④参阅刘铁铮:《国际私法论从》,三民书局,1986年再增订版,第69-71页。依中国台湾《涉外民事法律适用法》第5条第1项之规定:“法律行为之方式,依该行为所应适用之法律。但依行为地法所定之方式者,亦为有效。”亦采行为地法与本案准据法选择适用主义。
    ⑤参阅马汉宝:《国家私法总论》,自印,1986年第九版,第107-108页。依中国台湾《涉外民事法律适用法》第5条第2项之规定:“物权之法律行为,其方式依物之所在地。”亦对物权契约例外采取物之所在地法。
    ①参阅刘铁铮:《国际私法论从》,第77-88页。依中国台湾《涉外明史法律适用法》第6条之规定:“法律行为发生债之关系者,其成立要件及效力,依当事人意思决定其应适用之法律。当事人意思不明时,同国籍者依其本国法,国籍不同者,依行为地法,行为地不同者,以发要约通知地为行为地,如相对人于承诺时不知其发要约通知地者,以要约人之住所地视为行为地,前项行为地,如兼跨二国以上或不属于任何国家时,依履行地法。”可知是采意思主义中之相对主义。
    ②王志诚:“跨国性并购:政策与法律”,见王保树主编.朱慈蕴,施天涛,汤欣副主编:《公司收购:法律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08页。
    ③王志诚:“跨国性并购:政策与法律”,见王保树主编.朱慈蕴,施天涛,汤欣副主编:《公司收购:法律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08页。
    ④参阅王志诚:《企业组织在造弹性化之政策取向与课题》,台湾“国立”中正大学《法学集刊》第11期,2003,第184页。举例而言,如台湾公司为跨国性并购时,则其并购程序及效力应依台湾《涉外民事法律适用法》之规定,以决定其适用之准据法。质言之,依台湾《涉外民事法律适用法》第1条之规定,台湾公司进行跨国性并购之程序及效力,即应以台湾《公司法》、《企业并购法》《证券交易法》、《金融机构合并法》《金融控股公司法》及其他相关法律为准据法。相对地,外国公司则应依该外国之国际私法,以决定其应适用之准据法。
    ⑤王志诚:“跨国性并购:政策与法律”,见王保树主编.朱慈蕴,施天涛,汤欣副主编:《公司收购:法律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07-408页。
    ① See Yedidia Z.Stern, supra note 2, at715.
    ①王志诚:“跨国性并购:政策与法律”,见王保树主编.朱慈蕴,施天涛,汤欣副主编:《公司收购:法律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09410页。
    ③[日]布景千博:“日本并购法制的改革和课题”,见王保树主编.朱慈蕴,施天涛,汤欣副主编:《公司收购:法律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0页。
    ④关于内国性企业并购所得采行之方法,参阅林仁光:《公司合并与收购之法律规范》,《万国法律》第195期,1999年,第23-41页;王志诚:《企业组织再造活动之自由与管制》,《政大法学评论》第73期,2003年,第240-243页。
    ①王志诚:“跨国性并购:政策与法律”,见王保树主编.朱慈蕴,施天涛,汤欣副主编:《公司收购:法律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87页。
    ①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系根据1966年10月正式生效的《关于解决国家和其他国家国民投资争端公约》(1965年华盛顿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成立的国际组织,其办公地点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D.C.的世界银行内。中国于1990年2月9日签署了《华盛顿公约》,并于1993年1月7日正式核准。在批准文件中,中国指出“中国仅考虑把由征收和国有化产生的有关补偿的争议提交‘中心’管辖”。
    耳多数国际投资协定允许投资者选择世界银行的国际在投资争端解决中心进行仲裁。其他可供选择的仲裁机构有,设在巴黎的国际商会(ICC)仲裁院、斯德哥尔摩商业仲裁委员会、伦敦国际仲裁院以及各类地区性的仲裁中心,特别是新加坡和开罗的仲裁中心。参阅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世界投资报告2005:跨国公司和研发国际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版,第28页。
    ③1992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缔结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AFTA)第11章,是到目前为止对投资者权利提供最高保护标准的投资条约,号称外国投资者的“权利法案”。无论是其实体规定中赋予投资者的种种权利,还是其程序设计上赋予投资者的权利侵害救济机制,都达到了其他投资条约所不能企及的高度。尽管无论是实体还足程序规定上NAFTA第11章都有诸多独具特色之处。
    ④阿根廷法学家、外交家卡罗斯·卡尔沃在19世纪中期提出了著名的“卡尔沃主义”,其基本原则是主张新独立的国家有权免于来自外国的干涉,外国投资者依东道国排他的司法管辖权确定其权利和义务时,不得比本国投资者处于更有利的地位。有关“卡尔沃主义”的基本内容,参见余劲松主编:《国际投资法》(第2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12-313页。
    ①郭建新:“论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现代商业》,2011年第6期。
    ①资料来源: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tongjiziliao/v/200902/20090206021530.html,2011年10月20日访问。
    ②参阅商务部网站http://data.mofcom.gov.cn/channel/wzsj/wzsj.shtml。2012年1月15日访问。
    ①也有使用special purpose company。本文统一使用“特殊目的公司”(SPV)。
    ②本文在广义定义基础上使用“特殊目的公司”这一概念。
    ③参阅王健:《特殊目的公司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④日本于1998年9月颁布实施了《通过特殊目的公司(SPV)提高特定资产流动性法》。
    ⑤资本化载体:SPV受让发起人资产后通过发行证券实现其所具有的“壳”的特性,以及调节社会金融活动的功能。资产证券化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新型融资工具,它一般是指发起人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在未来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出售给特殊目的载体(SPV),由其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分离与重组该资产的收益和风险(增强资产的信用),转化成由资产产生的现金流担保的可自由流通的证券ABS(资产担保证券asset-backed securities),销售给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由于在这一过程中,SPV以证券销售收入偿付发起人资产出售价款,以资产产生的现金流偿付投资者所持证券的权益,从而使得资产证券化具有转移信用风险、增加资产流动性、改善资产负债比例、有效配置资源的功效,从它面世的那天起就成为世界资本市场上倍受欢迎的金融工具。
    ⑥见《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境内居民通过境外特殊目的公司融资及返程投资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⑦2006年9月8日,商务部、国资委、证监会、外管局、国家税务总局、工商总局6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业界称之为“10号文’
    ⑧“红筹模式”是指内资企业或自然人在境外成立SPV公司,再由其收购境内资产,最终到境外上市。
    ⑨“九八规定”对SPV设立操作模式的规制具体如下:(1)只能以股票作为对价;(2)在境外上市的境内
    ①因为境外上市公司和境内公司在法律上是不同的法人,并月.法人的国籍也不相同,境外公司上市的直接目的是在国际金融市场融资。但境外公司从本质上说是境内公司操作的壳公司,其实体、资产和权益在境内,是境内公司造壳上市或买壳上市,所融资金的使用投向是境内公司,首先要满足境内公司的资金需求,其次在境内进行新的投资和并购活动。这就产生境外融资调回境内使用的问题。
    ②世界上著名的国际避税地有百慕大群岛、巴哈马群岛、荷属安得列斯群岛、巴拿马、巴巴多斯、开曼群岛、瑞士、列支敦士登、卢森堡、直布罗陀、利比里亚和中国香港等。参阅张纪康主编:《跨国公司与直接投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15页。
    ①很多在纽交所和NASDAQ上市的中国概念股都是以其在避税地注册的公司上市的。
    ②取决于不同国家对外资并购采取的是备案制、还是审批制,是实质审,还是形式审。中国采取的是严格的审批制。
    ①例如,喜力啤酒出售其新加坡投资公司给中国最大啤酒商——华润创业有限公司旗下的华润雪花啤酒,该等投资公司拥有上海亚太啤酒的全部股权和江苏大富豪公司49%的股权,该收购总价为8.07亿元人民币。该出售行为因为绕过了大富豪的中方股东,中方股东认为他们的优先权被剥夺,因此强烈抵制该交易。参阅“‘大富豪’拒绝牵手‘雪花’并购案暂告段落”,http://news.sohu.com/20111202/n327727207.shtml,2012年1月21日访问。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07/23/7891589_0.shtml,2012年1月21日访问。
    ②所谓隐名股东,是指依据书面或口头协议委托他人代其持有股权者。与隐名股东对应者,通常被称为显名股东。隐名持股的价值在于:第一,规避政策法律对外资在相关企业中持股比例的限制,避开监管层的管理;第二,以相对控股为名实际控股,增强了控股人的控制力,两者的区别就是,一旦绝对控股,没有控股股东的统一,其他股东就不能通过相互转让或者恶意收购取得公司的控股权;第三,股权集中度越高,监管难度越大,监管程度越弱,控股股东的控股权溢价、收益率以及对中小股东的剥夺率就越高,相关机构的风险以及对国家安全的负面影响就越大。
    ①根据美国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FASB)制定的FIN46条款规定:承担VIE主要风险和收益的“第一受益人”需要把VIE资产合并入自己的财务报表,作为表内资产加以披露。
    ②著名媒体人胡舒立专门著文抨击马云“违反契约精神”,见胡舒立《马云为什么错了》,《新世纪》--财新网,2011年6月12日。参阅央行网站信息:http://www.pbc.gov.cn/publish/zhengwugongkai/3580/index.html
    ③百度定义:VIE的全称为Variable Interest Entity(可变利益实体),因其由一系列控制协议构成而被俗称为“协议控制”。由于国内某些产业是禁止外资进入的,国内相关民营企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就通过VIE模式绕开法律监管,进而获得境外资本的投资。另一流行定义是:VIE模式是指境外离岸公司不直接收购境内经营实体,而是在境内投资设立一家外商独资企业,为国内经营实体企业提供垄断性资讯、管理等服务,国内实体企业将其所有净利润,以“服务费”的方式支付给外商独资企业。同时,该外商独资企业还应通过合同,取得对境内企业全部股权的优先购买权、抵押权和投票表决权、经营制权。这些定义都是从中国式的VIE模式出发的。而维基词典的定义则比较符合VIE的原意:Variable interest entity (VIE) is a term used by the United States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in FIN 46 to refer to an entity (the investee) in which the investor holds a controlling interest that is not based on the majority of voting rights.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cept of a special purpose entity. The importance of identifying a VIE is that a company needs to consolidate such entities if it is the primary beneficiary of the VIE.
    ④安然事件之前,一家公司对另一家公司拥有多数投票权(股权)才会要求合并报表。
    ① See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1, P.28.
    ② "The East India Company:The Company that ruled the waves", The Economist, December 17th 2011, P.126-129.
    ③ "The East India Company:The Company that ruled the waves", The Economist, December 17th 2011, P.126-129.
    ④ See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1, P.29-31.
    ①黑石2007年2月395亿美元收购全球最大的房地产信托基金EOP,成为全球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宗杠杆收购交易。2007年7月,以260亿美元收购2800家酒店的希尔顿集团。加拿大安大略省以教师退休基金为首的一个私募股权基金财团宣布以485亿美元收购加拿大最大的电信企业—加拿大贝尔电信集团(BCE)成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杠杆交易。欧洲的情况也类似,巨型交易(超过3亿欧元)上涨了两倍,从2005年的62亿到195亿美元。参阅[美]乔西·柯斯曼(Josh Kosman):《买断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如何引发下一轮大危机》,王茜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版,第4页。
    ②[美]乔西·柯斯曼(Josh Kosman):《买断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如何引发下一轮大危机》,王茜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版,第4-5页。
    ③[美]乔西·柯斯曼(Josh Kosman):《买断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如何引发下一轮大危机》,王茜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版,第39-40页。
    ④[美]乔西·柯斯曼(Josh Kosman):《买断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如何引发下一轮大危机》,王茜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版,第37页.
    ①如美国政府已经出台相应政策,放宽了私募基金收购银行资产的限制。
    ②2010年,社交媒体和移动网络吸收了1/5的基金投入,保健行业1/3。清洁能源14%,今年降到了6%。See ":Venture Capital", The Economist, September 3rd,2011, P.86.
    ③阿波罗(Apollo)在过去的一个月(2011年7月)下降了21%,KKR下降了29%,黑石下降了33%。参阅Dealogic的数据,www.dealogic.com和《经济学人》的报道,www.economist.com.
    ④例如,2010年6月,黑石出售了他们拥有的Merlin的28%的股份给CVC,另一家私募公司。这种操作可以使基金公司保持一些份额,直到市场归位。另外基金公司也相互出售他们的全部投资,这类交易从价值来说已经占到总交易的1/4。根据数据提供商Preqin,www.preqin.com.
    ⑤ "Private-equity firms:between a clock and a hard place, The turmoil in stock markets has hit the private-equity industry", The Economist, August 27th 2011, P.58.
    ①国内专业的PE投资机构主要包括:境外专门的独立投资基金,如The Carlyle Group、KKR、3i Group、 Blackstone等;境外大型多元化金融机构下设的直接投资部,如Morgan Stanley Asia、JP Morgan Partners等;境外大型企业的投资基金,如GE Capital;境内的PE投资基金,如弘毅投资、申滨投资、鼎晖(CDH)等;中国试点的产业投资基金,如,渤海产业基金等。
    ②中国人民银行1995年9月6日发布《设立境外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全文参阅:http://www.people.com.cn/item/flfgk/gwyfg/1995/239011199510.html,2012年1月26日访问。
    ① See 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1.
    ②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2009. Directive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n Alternative Investment Fund Managers, COM(2009) 207 final, Brussels:European Commission.
    ③ Public Law 111-202-July 21,2010, 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
    ①王志乐主编:《合规:企业的首要责任》,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31页。
    ①叶建木:《跨国并购:驱动、风险与规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第172页。
    ②吴伟央,贺亮,邸智源编著:《跨国公司并购法律实务》,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47-252页。
    ③吴伟央,贺亮,邸智源编著:《跨国公司并购法律实务》,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46页。
    ④叶建木:《跨国并购:驱动、风险与规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第174页。
    ①殷敏:《世贸组织竞争政策与跨国并购管制法律问题探析》,载于《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年第4期,第23-26页。
    ②叶建木:《跨国并购:驱动、风险与规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第186-187页。
    ③ World Economic and Social Survey 2010:Retooling Global Development, by Economic & Social Affairs of the United Nations. United Nations, New York,2010. Page 81-84.
    ① World Economic and Social Survey 2010:Retooling Global Development, by Economic& Social Affairs of the United Nations. United Nations, New York,2010. Page 87-88.
    ②国际竞争网络(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network-ICN)于2001年10月25日建立,它是根据美国国际竞争政策咨询委员会(ICPIC)的建议成立的。
    ③ Douglas F. Broder, A Guide to US Antitrust Law. London:Thomson Sweet & Marwell,2005, Preface v.
    ④胡峰:《跨国并购政策协调—欧盟经验、嬗变趋势与中国的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151页。
    ⑤胡峰:《跨国并购政策协调—欧盟经验、嬗变趋势与中国的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2-153页。
    ⑥叶建木:《跨国并购:驱动、风险与规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第176页。
    ① Koen Lenaerts, Piet Van Nuffel, Constitutional Law of the European Union,2nd Edition, London:Sweet & Marwell,2005, Preface.
    ② Case 270/80 Polydor [19821 ECR 329 Paras 14-20:Opinion 1/91 draft agreement between the Community,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countries of the European Union Free Trade Association, on the other, relating to the creation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rea [1991]ECR 1-6079, paras 13-21.
    ③ Koen Lenaerts, Piet Van Nuffel, Constitutional Law of the European Union,2nd Edition, London:Sweet & Marwell,2005, P.16.
    ④ Art 10 EC as interpreted by the ECJ in Case 26/62 Van Gend en Loos [1963] ECR 1.
    ⑤ 王仁荣 (Wang Renrong):"Achilles'heel and the Solutions:China Anti-monopoly Enforcement Agencies" [D]. Katholieke Universiteit I.euven,2008/07.
    ⑥ Case C-101/91 Commission v Italy 119931 ECR 1-191, paras 22-23.
    ⑦ Peter Roth QC, Vivien Rose, eds, Bellamay & Child, European Community Law of Competition,6th Edition, London:Oxford.2008. P.1374.
    ⑧叶建木:《跨国并购:驱动、风险与规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第182页。
    ①“TPP或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深远”,《环球日报》,2012年1月9日,第11版。
    ②叶建木:《跨国并购:驱动、风险与规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第184页。
    ③ See Ariel Ezrachi,supra note 49, at 408-415(discussing the diminishing efficiency of undertaking and domestic jurisdiction calls for nations to establish a cooperation mechanism).
    ④ Agreement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ir Competition Laws,Sept.23,1991,U.S-E.C,301.L.M.1487(1991).
    ⑤叶建木:《跨国并购:驱动、风险与规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第185页。
    ⑥在投资自由化方面,双边投资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以外的国际投资协定通常采用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规定现实的自由化承诺,问时列明不适用这些承诺的国家名单(负面清单法)。西半球国家依照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模式通常采用这种方法。另一种方法是规定逐步废除有关投资进入、开业和经营方面的限制。特别是欧共体与第三方国家之间签订的协定,以及东盟投资区框架协议,以及东盟成员国与其他国家签订的几个协定都采用这种方法。第二种方式差异很大,有的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实现投资的完全自由化(如东盟投资区协定),有的旨在分几个阶段达到投资自由化(如欧共体与中欧国家签订的欧洲联系协定),还有的为将来投资自由化的谈判建立一个框架(欧共体与北非及中东国家签订的欧共体-地中海协定、非洲经济共同体协定和东盟与中国的协定)。参阅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世界投资报告2005:跨国公司和研发国际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版,第28页。
    ①中国欧盟商会:《欧盟企业在中国建议书2011/2012》第11页。
    ②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1:Non-equity Models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United Nations, P.93.
    ③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1, P.xvi.
    ④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1, P.xvi.
    ①这就呈现一个明显的反差:发达国家强调限制和监管,发展中国家却强调投资自由化并鼓励和欢迎外国直接投资。See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1, P.94.
    ①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1, P.95.
    ①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1, P.96.
    ②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1, P.97.
    ③ The Basel III rules were issued by the Basel Committee on Dec 16 2010. A gradual schedul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rules will start in 2013 and should be fully phased in by Jan 2019. At the Seoul Summit in Nov 2010, G-20 leaders endorsed these and other recommendations to strengthen financial stability.
    ④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2010) "Basel III rules text and results of the quantitative impact study issued by the Basel Committee". Available at:www.bis.com.
    ⑤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1, P.97.
    ①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1, P.98.
    ②澳大利亚拒绝了新加坡证交所83亿美元收购证券交易所的交易,理由是不符合澳大利亚的国家利益。seeAustralian Treasury, Foreign Investment Decision,8 April 2011.
    ③巴西通过修订1971年的一部法律来重申其对外国人拥有农业用地所有权的限制。根据重新诠释的法律,关于农业用地的所有权,如果巴西公司有外国人控股,也必须按外国公司一样使用法律。New interpretation of Law No.5.709/71, Parecer CGU/AGU No.01/2008,23 August 2010.
    ④ Ministry of Industry Press Release, Nov 3 2010.
    ⑤这一审查程序仅适用于收购目标企业资产价值超过2.99亿加元(2.99亿美元)的交易。但如果潜在买家来自非世贸组织(WTO)成员国,审查程序的门槛更低。“加拿大拟收紧外资投资法律”,英国《金融时报》,伯纳德·西蒙,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5405,2010年11月08日访问。
    ⑥ Law No.65,10 December 2011.
    ⑦厄瓜多尔发布了新的碳氧法案,它要求私营石油公司重新谈判合同,从产品分享到服务安排。在和巴西石油公四重新谈判其开采许可失败后,政府开始收回巴西石油公司的油田。See Government Press Release, Nov 23,2011.
    ⑧哈萨克斯坦制定了“国有财产权法”,规定了私人财产可以国有化,如果其威胁到国家安全。Law on State Property, No.413-IV, of 1 March 2011.
    ⑨ Decree No.7.394,27 April 2010; Decree No.7.700,4 Oct 2010; Decree No.7.713,10 Oct 2010; Decree No. 7.751,26 Oct 2010.
    ⑩ WIP10
    11英国Bradford & Bingley银行卖给了一家西班牙银行,GM,美国政府是控股股东,将其子公司瑞典的SAAB汽车卖给了荷兰/奥地利公司,美国政府共同拥有的克莱斯勒部分地出售给了意大利的FIAT。
    12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conducted consultation using "Questionnaire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mporary' Framework", from Mar 18 2010 to Apr 26 2010.
    ①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1, Pxvi.
    ①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1, P.xvii.
    ①巴尔舍夫斯基:“我乐见在各种自由贸易协定下各国市场、经济更加自由化,但是更希望看到的是,所有这些协议同在一块屋檐下,这个屋檐就是WTO”。参阅“讲规则而非关系,是形成中国新商业文化的关键—访美国前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南方周末》,入世十周年专题,2011年12月1日,C16、C17版。
    ②巴尔舍夫斯基:“世界范围内各种自由贸易协定的“繁殖”产生了像俱乐部一样的机制。世界范围内拥有上百个这样的俱乐部,每个俱乐部拥有自己的规则。我认为这中形式很危险。”。参阅“讲规则而非关系,是形成中国新商业文化的关键—访美国前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南方周末》,入世十周年专题,2011年12月1日,C16、C17版。
    ③截至2002年12月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修改有关法律14件;国务院立、改、废的行政法规共50件,停止执行有关文件34份;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其他政策措施立、改、废1000多件。地方上的立、改、废数量更大,达到19多万件,其中地方性法规1130件、规章4490件。参阅王志乐主编:《跨国公司中国报告2012》,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第5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2011年12月。
    ②该《办法》明确规定,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有权核准一亿美元以下的资金到海外投资能源、矿产类项目,商务部仅保留对少数重大境外投资的核准权限,约85%的境外投资核准事项交由省级主管部门负责;同时,对外投资的核准程序也大大简化,绝大部门境外投资企业只需递交一张申请表,即可在三个工作日内获得《企业境外投资证书》。参阅2010年3月商务部制定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
    ③2010年4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9号)9号文强调:“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困策的重要内容”。文件指出:我们要“更好地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④王志乐:《竞争中合作,磨合中融合——跨国公司与中国入世10年》.第4页,发布于《跨国公司与中国入世10年论坛》,主办:北京新世界跨国公司研究所,会议时间:2011年12月9日。
    ⑤中国认真履行承诺的实际行动得到世界贸易组织大多数成员的肯定。2006年、2008年和2010年,中国政府接受J’世界贸易组织的三次贸易政策审议。参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2011年12月。
    ①参阅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第十一条。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2011年12月。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2011年12月。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2011年12月。
    ⑤分析:中国海外直接投资将飙升,英国《金融时报》,马利德华盛顿报道,2011年5月5日。
    ①参阅美国传统基金会(the heritage foundation)报告:China's Investment Overseas in 2010,作者Derek Scissors博士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reports/2011/02/chinas-investment-overseas-in-2010,2012年1月24日访问。
    ①“印度将向外资开放零售业”,搜狐财经,http://business.sohu.com/20111129/n327196538.shtml,2012年1月21日访问。
    ①依中国台湾《公平交易法》第46条之规定:“事业关于竞争之行为,另有其他法律规定者,于不抵触本法之立法意旨之范围内,优先适用该其他法律之规定。”即宣示竞争政策为主,产业政策为辅之政策理念。参阅王志诚:《各国公平交易法制之历史沿革》,收录于莱源河编审《公平交易新论》,元照出版公司,2000,第81页。
    ②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1,P.105.
    ③在某些国家主要是指高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创新型产业。
    ④各国对冠军产业的理解和定义可能各不相同,通常是指该国最重要的产业,或该国在全球范围最具竞争力的产业。
    ⑤ For China, see http://works.bepress.com and www.chinalawinsight.com; for India see business. Http://mapsofindia.com. http://business.mapsofinsight and www.indiamida.gov.my, for Thailand, see ww.boi.go.th
    ①See Foreign Investment Committee,"2011年FDI投资”,2011年1月31日通过并出版。马来西亚www.mida.gov.my,泰国www.boi.go.th.
    ②其他的例子包括菲律宾大学科学技术园,大学和私营企业合资建立的高科技产品孵化器中心,马来西亚技术园,知识经济的研发中心,和深圳特区。
    ③其他的例子包括安大略技术走廊和伊利诺伊技术走廊。
    ④“硬”设施包括水、电、交通、通讯系统、医疗设施、研发测试基地等;“软”设施包括金融服务系统、法规、教育、法律服务、社交网络、价值观,以及其他无形的机构。
    ⑤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2011.P.06d
    ⑤世界银行1AB2010报告调查了有FDI限制的87个国家,包括14个发达国家,57个发展中国家和16个转型经济体国家。其中,限制进入医疗行业的86个国家,电信84个国家,电力83个国家,交通80个国
    ①投资政策的发展:存在同步移动的现象。一方面为了打败竞争吸引FDI而进一步自由化投资政策和促进FDI,另一方面,监管和约束FDI以追求更广泛的政策目标。这个投资政策的二分法不同于以往很清晰的倾向,从50年代到80年代主要是监督管,从90年代到本世纪前期主要是自由化。在国家层面,国家权力的增加和投资者义务的增加,通过新的准入和经营措施,得到强调。经济刺激政策和政府补贴已经影响到FDI,但投资保护主义还没有观察到。See 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0. Page 76-81.
    ①参阅本文第二章第四节。
    ②WTO的服务贸易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GATS)就含有这样的保留清单。
    ①李志学:《公司并购与政府监督政策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第115页。
    ①王志诚:“跨国性并购:政策与法律”,见王保树主编.朱慈蕴,施天涛,汤欣副主编:《公司收购:法律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95页。
    ②反垄断法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称谓不同。在美国是“反托拉斯法”,在欧盟、加拿大、印度等是“竞争法”(competition law),在日本是“禁止私人垄断及确保公正交易法”,在韩国是“规制垄断和公司交易法”在台湾是“公平交易法”中国采用“反垄断法”。本文同意采用“反垄断法”,但涉及不同国家使用“竞争法”、“反托拉斯法”或“公平交易法”时含义与《反垄断法》一致。
    ③ See Statement of Charles A. James, Assistant Attorney General, Antitrust Division, Before the Subcommittee on Antitrust. Competition, and Business and Consumer Rights, Committee on the Judiciary,8(2002), available at http://www.usdoj.gov.atr/public/testimony/200233.htm.
    ④中国《反垄断法》2008年8月1日生效。
    ① The Set of Multilaterally Agreed Equitable Principles and Rules for the Control of Restrictive Business Practices, UNCTAD Doc. TD/RBP/CONF/10 Annex; 19 ILM 813(1980).
    ①中国《反垄断法》第20条规定的经营者集中的三个途径是:经营者合并;经营者通过取得股权或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经营者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的影响。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经济法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6页。
    ④本文统一使用“反垄断审查”,部分章节使用“并购审查”和“经营者集中审查”,其含义一致。
    ⑤《谢尔曼法》之前的规范是由普通法来完成的。普通法依靠个人进行诉讼,再由法官通过个案处理的方法抑制资本的集中和企业的兼并。
    ⑥参阅李志强:《跨国并购法律实务》,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第143-146页。
    ① See Joaquin Almunia, Vice President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responsible for Competition Policy:Priming Europe for Growth. European Competition Forum Brussels,2 February 2012. Reference:SPEECH/12/59, Date: 02/02/2012, http://europa.eu/rapid/pressReleasesAction.do?reference=SPEECH/12/59&format=HTML&aged= 0&language=EN&guiLanguage=en,2012年2月3日访问。
    ② See Joaquin Almunia, Vice President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responsible for Competition Policy:Priming Europe for Growth. European Competition Forum Brussels,2 February 2012. Reference:SPEECH/12/59, Date: 02/02/2012, http://europa.eu/rapid/pressReleasesAction.do?reference=SPEECH/12/59&format=HTML&aged= 0&language=EN&guiLanguage=en,2012年2月3日访问。
    ③各国反垄断法编选组编:《各国反垄断法汇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752页。
    ④王保树:“公司收购的反垄断法规制”,见王保树主编.朱慈蕴,施天涛,汤欣副主编:《公司收购:法律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61页。
    ⑤中国的反垄断法就体现了自己的国情,例如,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分别立法,除了规制经济性垄断行为,还规制行政性垄断行为,执法机构有三个部委等。
    ①余劲松:《跨国公司法律问题专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26页
    ②[美]格雷格·N.格雷格里奥(Grey N. Gregoriou),卡琳·L.纽豪瑟(Karyn L. Neuhauser)编:《企业并购逻辑与趋势》,巴曙松,周沅帆,黄碧艳,王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2-174页。
    ③1957年3月25日在罗马签订的《建立欧洲共同体条约》(简称罗马条约),于破1992年2月7日在马斯特里赫签订的《欧洲联盟条约》所修订,再于1997年被《修订欧洲联盟条约阿姆斯特丹条约》所修订。这样,罗马条约的条款被阿姆斯特丹条约所改变,原罗马条约第85条,现为阿姆斯特丹条约第81条,原罗马条约第86条,现为第82条。
    ①余劲松:《跨国公司法律问题专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28页。
    ② See Steenbergen, Jacques. Syllabus EC Competition law. Leuven:K.U.Leuven. Faculteit Rechtsgeleerdheid, 2004; also see Wang Renrong. "Achilles" heel and the Solutions:China Anti-monopoly Enforcement Agencies". 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2008/07
    ③ Merger Regulations:Council Regulation (EEC) 139/2004 on the concentrations between undertakings (OJ 2004 L 24/1) entered into force on 1 May 2004 and replaced Reghualtion 4064/89 of 21 December 1989. The Commission has implemented the Merger Regulation by Regulation (EEC) 802/2004 in respect of notifications (OJ 2004 L 133/1). It has published the following notices:The consolidated jurisdiction notices (Commission Notices 10 July 2007); The assessment of horizontal mergers (OJ 2004 C 31/5); The assessment of non-horizontal mergers (Commission Notice 27 November 2007); Ancillary restraints (OJ 2005 C 56/03); the definition of relevant market (OJ 1997 C 372); on case referrals (OJ 2005 C 56/02); a simplified procedure (OJ 2005 C 56/04), remedies (OJ 2001 C 68/3).
    ④黄中文:《海外并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5页。
    ⑤余劲松:《跨国公司法律问题专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31页。
    ①即经营者合并;经营者通过取得股权或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经营者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的影响。
    ②《反垄断法》第31条虽然也包括在经营者集中范围内,但它规定的是国家安全审查,和反垄断没有直接关系。
    ③史建三主编.石玉斌副主编.《中国并购法报告》(2010年卷),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77-278页。
    ②卫新江:《欧盟、美国企业合并反垄断规制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3-147页
    ③卫新江:《欧盟、美国企业合并反垄断规制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8-149页。
    ①卫新江:《欧盟、美国企业合并反垄断规制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2-153页。
    ②卫新江:《欧盟、美国企业合并反垄断规制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页。
    ③卫新江:《欧盟、美国企业合并反垄断规制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4-156页。
    ④李善民,陈玉罡,张秋生,辛宇主编:《并购论坛2009:并购的价值创造、产业重组与经济安全》,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284-287页。
    ①卫新江:《欧盟、美国企业合并反垄断规制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5-136页
    ② See generally Andre Fiebig, A Role for the WTO in International Merger Contral,20 NW. J. Int'l L. & Bus. 223,238-239 (2000).
    ③例如Brail, Slovenia, Spain, Bulgaria, Portugal, Turkey, Greece等国家皆以市场与占有率为事业结合申报之门槛标准。See ICPAC, supra notell,at 107 n.40.
    ④王志诚:“跨国性并购:政策与法律”,见工保树主编.朱慈蕴,施天涛,汤欣副主编:《公司收购:法律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93页。
    ⑤中国台湾《公平交易法》第11条第1项及第2项规定:“事业结合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先向中央主管机关提出申报:一、事业因结合而使其市场占有率达三分之一者。二、参与结合之一事业,其市场占有率达四分之一者。三、参与结合之事业,其上一会计年度之销售金额,超过中央主管机关所公告之金额者。前项第三款之销售金额,得由中央主管机关就金融机构事业与非金融机构事业分别公告之。”至于所谓销售金额,依中国台湾“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员会”2002年2月25口公企字第0910001699号公告之规定,事业结合如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即应事先提出申报:(1)参与结合之事业为非金融机构事业,其上一会计年度之销售金额超过新台币100亿元,且.与其结合之事业,其上一会计年度之销售金额超过新台币10亿元者。(2)参与结合之事业为金融机构事业,其上一会计年度之销售金额超过新台币200亿元,且与其结合之事业,其上一会计年度之销售金额超过新台币10亿元者。
    ⑥参阅《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2008年8月3日实施。
    ⑦李善民,陈玉罡,张秋生,辛宇主编:《并购论坛2009:并购的价值创造、产业重组与经济安全》,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295页。
    ⑧并购双方母国、并购双方分支机构所在国、并购双方产品和服务市场所在国、并购双方所处自由贸易区国家等等。
    ①余劲松:《跨国公司法律问题专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61页。
    ②余劲松:《跨国公司法律问题专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55-159页。
    ③交易的跨境性质体现在可口可乐收购的汇源在香港的上市公司,而汇源的业务在中国大陆。
    ④ See Joaquin Almunia, Vice President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responsible for Competition Policy:Priming Europe for Growth. European Competition Forum Brussels,2 February 2012. Reference:SPEECH/12/59, Date: 02/02/2012, http://europa.eu/rapid/pressReleasesAction.do?reference=SPEECH/12/59&format=HTML&aged= 0&language=EN&guiLanguage=en,2012年2月33日访问.
    ⑤交易能否交割不确定,何时能够交割不确定,是否需要采取救济措施不确定等。
    ⑥对股东、管理层、员工、供应商和客户、市场竞争状况等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例如汇源否决后便一蹶不振。
    ⑦绝大部分国家,无论是国内并购还是跨国并购都由相同的反垄断机构适用统一的反垄断法加以规制,例外是澳大利亚的做法,即对国内并购和跨国并购制定了两套不同的法律和不同的审查部门。有关国内的并购审查由国内的反垄断管理当局负责,主要适用国内的竞争法律,而对跨国并购的审查则由外资管理部门负责,主要适用外资管理的法律。中国在反垄断法实施前,外资并购已经需要进行并购审查,而国内企业则不需要。
    ⑧ Jospeh Wilson《全球化与国家并购监管法的限制(国家竞争法系列)》(第二版)(Globalization and the Limits of National Merger Control Law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Law Series),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9)
    ⑨史建三主编.石玉斌副主编:《中国并购法报告》(2010年卷),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400页。
    ①在欧盟-美国1991年协定中也提及了这三个领域的合作。1999年10月,双方决定设立欧盟/美国兼并工作小组,其作用在于通过仔细考虑上述三个问题,以加强大西洋两岸国家就全球化兼并的合作。然而,达成一致的可能性相当小。
    ②2001年欧盟否决通用电气收购霍尼韦尔;2009年欧盟否决甲骨文收购Sun Microsystem;收购力拓和必和必拓的合资案就因为很多国家的反对而放弃。
    ③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has prohibited, on the basis of the EU Merger Regulation, the proposed merger between Deutsche Borse and NYSE Euronext, as it would have resulted in a quasi-monopoly in the area of European financial derivatives traded globally on exchanges. Together, the two exchanges control more than 90% of global trade in these products. See Mergers:Commission blocks proposed merger between Deutsche Borse and NYSE Euronext, European Commission-Press release, http://europa.eu/rapid/pressReleasesAction.do?reference=IP/12/94&format=HTML&aged=0&language=EN&guiL anguage=en,2012年2月30日访问.
    ③例如中国台湾,“行政公平交易委员会”及基于合理管辖原则及效果法则,而保留对跨国性并购案件之管辖权。参阅“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员会域外结合案件处理原则”第二点、第三点、第六点。又例如在Boeing/McDonnell Douglas两家美国飞机制造公司之间的企业并购案件,除依法必须向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申报外,同时“欧洲联盟执行委员会”亦主张管辖权,其后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虽无条件获准结合,但在“欧洲联盟执行委员会”之异议下,Boeing与对其所提出之异议做出让步之后,始获准结合,See
    Thomas P.O'Toole, COMMENT:"The Long Arm of the Law"-European Merger Regul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merger of Boeing&/McDonnell Douglas,11U. Pacific Transnat'1.203,235-242(Spring,1998).
    ①王志诚:“跨国性并购:政策与法律”,见王保树主编.朱慈蕴,施天涛,汤欣副主编:《公司收购:法律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94页。
    ②如德国《反对限制竞争法》第130条第2款规定,“本法适用于发生在本法适用范围内的所有限制竞争行为,即使限制竞争行为系本法适用范围以外的原因所致,亦同”。欧共体委员会也曾依据欧共体竞争法的域外效力,在2001年禁止了通用电气公司与霍尼韦尔公司的合并。参阅史建三主编.石玉斌副主编:《中国并购法报告》(2010年卷),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341页。
    ③卫新江:《欧盟、美国企业合并反垄断规制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9-170页。
    ④《反垄断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经济活动中的垄断行为,适用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垄断行为,对境内市场竞争产生排除、限制影响的,适用本法。
    ①卫新江:《欧盟、美国企业合并反垄断规制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1172页。
    ② SABINA JAUSOVEC, VDM Verlag.《并购一大西洋两岸的一体化:效率抗辩发挥了什么作用?》。(MERGERS-TRANSATLANTIC CONVERGENCE:What Role Does the Efficiency Defence Play), (2009)
    ③胡峰:《跨国并购政策协调——欧盟经验、嬗变趋势与中国的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31-136页。
    ④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和欧洲共同体委员会之间关于竞争法的适用的协议(OJL95,27.4.95,pp.47 and 50)。
    ①卫新江:《欧盟、美国企业合并反垄断规制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2-173页。
    ②“中国成为全球并购的障碍”,英国《金融时报》网站2011年7月31日报道。
    ③卫新江:《欧盟、美国企业合并反垄断规制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2页。
    ④ Stefan Voigt, Andre Schmit, Springer.《使欧洲并购政策更可预测》(第一版) (Making European Merger Policy More Predictable),(2009).
    ④胡峰:《跨国并购政策协调——欧盟经验、嬗变趋势与中国的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28页。
    ⑤卫新江:《欧盟、美国企业合并反垄断规制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3-174灭。
    ⑦胡峰:《跨国并购政策协调——欧盟经验、嬗变趋势与中国的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2页。
    ⑧从1996年开始,已经有一个WTO竞争工作组和一个OECD工作组开始讨论这些问题。
    ①胡峰:《跨国并购政策协调——欧盟经验、嬗变趋势与中国的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36页。
    ②余劲松主编:《国际投资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331页-332页。
    ① http://www.antimonopolylaw.org/article/default.asp?id=2205,2011年12月5日访问。
    ②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1/Jul/42987.htm,2011年12月5日访问。
    ③西蒙·拉比诺维奇:“中国成为全球并购的障碍”,英国《金融时报》网站,2011年7月31日。
    ①史建三主编.石玉斌副主编:《中国并购法报告》(2010年卷),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页。
    ②中国投资美国的国债达8000多亿美金,美国政要一再承诺美国国债的安全,希望中国继续保持好增持美国国债。美国却否决了华为300万美元并购美国三叶公司。
    ③参阅“美国外资国家安全审查的最新发展”,见王志乐主编:《2009跨国公司中国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2月。
    ① Omnibus Trade and Competitiveness Act of1988第5021条,See U.S.C.Sec.2170如外国企业并购美国企业,而有危害美国国家安全(national security)保障之虞者,美国总统或其所授权之人有权主动调查(voluntary investigation)或依法进行调查(mandatory investigation),以决定该企业并购对国家安全之影响,See 50.U.S.C.Sec.2170.(a),(b).
    ②本文主要使用“国家安全审查”,也部分使用“安全审查”,其含义一致。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31条规定“对外资并购境内企业或者以其他方式参与经营者集中,涉及国家安全的,除依照本法规定进行经营者集中审查外,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国家安全审查。”
    ④《外资并购境内企业规定》第12条规定:“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并取得实际控制权,涉及重点行业、存在影响或可能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因素……当事人应就此向商务部进行申报.“当事人未予申报,但其并购行为对国家经济安全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商务部可以会同相关部门要求当事人终止交易或采取转让相关股权、资产或其他有效措施,以消除并购行为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
    ⑤《国有资产法》57条规定“国有资产向境外投资者转让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⑥发改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外商投资项目管理的通知》(发改外资[2008]1773号)第一条:“严格执行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制。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从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投资准入、资本项目管理等方面,对外商投资项目进行核准.各类外商投资项日……均要实行核准制。
    ⑦2012年1月30日正式开始实施。
    ⑧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的通知》(2011年3月6日生效);《商务部实施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的规定》(2011年9月1日生效)。
    ①参阅中国台湾《外国人投资条例》第7条第1项;《华侨回国投资条例》第7条第1项。
    ②第二次修订规定总统及其代表在修正案颁布后一年内即1993年后每四年应该定期向国会提交报告。报告内容应当包括是有可靠证据证明一个或多个国家实施协调战略,在美国技术处于领先地位的研发领域及其关键技术领域收购美国公司,以及是否存在针对美国私人公司、以获取关键技术秘密为目的的并购接受外国政府指示的工业间谍活动。同时对“关键技术”做出了定义,另外还增加一点,即报告应当是保密的, 不属于保密的版本应当采取有效方式为公众所知。
    ①第三次修订在总统及其指定机构提交国会的报告中对是否存在针对美国私人公司、以获取关键技术秘密为目的的并购接受外国“政府指示的”工业间谍活动有关关键技术的评估中,增加了对“外国政府直接援助”的工业间谍活动的评估要求。
    ②梁咏:《中国投资者海外投资法律保障与风险防范》,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627页。
    ③这是字面的理解,执法机关的理解还需要在具体案例发生后才能明了。由于与军工沾边的行业和企业太多,这一规定带来的困扰将是巨大的。
    ①参阅中国台湾《外国人投资条例》第7条第1项;《华侨回国投资条例》第7条第1项。
    ②王志诚:“跨国性并购:政策与法律”,见王保树主编.朱慈蕴,施天涛,汤欣副主编:《公司收购:法律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98页。
    ③史建三主编.石玉斌副主编:《中国并购法报告》(2010年卷),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22-124页
    ④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的通知》(二)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是指下列情形:1.外国投资者购买境内非外商投资企业的股权或认购境内非外商投资企业增资,使该境内企业变更设立为外商投资企业。2.外国投资者购买境内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股东的股权,或认购境内外商投资企业增资。3.外国投资者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并通过该外商投资企业协议购买境内企业资产并且运营该资产,或通过该外商投资企业购买境内企业股权。4.外国投资者直接购买境内企业资产,并以该资产投资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运营该资产。
    ⑤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的通知》(三)外国投资者取得实际控制权,是指外国投资者通过并购成为境内企业的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包括下列情形:1.外国投资者及其控股母公司、控股子公司在并购后持有的股份总额在50%以上。2.数个外国投资者在并购后持有的股份总额合计在50%以上。3.外国投资者在并购后所持有的股份总额不足50%,但依其持有的股份所享有的表决权已足以对股东会或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产生重大影响。4.其他导致境内企业的经营决策、财务、人事、技术等实际控制权转移给外国投资者的情形。
    ⑥“加拿大:最熟悉的陌生人”,《经济观察报》,2011年5月23日。
    ①吴伟央,贺亮,邸智源编著:《跨国公司并购法律实务》,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54页。
    ②《关于外国人兼并、收购和接管的条例》(Regulations Pertaining to Mergers, Acquisitions, and Takeovers by Foreign Persons)作为FINSA的配套实施条例在2008年12月22日生效。实施条例将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如在正式自愿提交审查的时候主动和CFIUS联系并向其咨询、提交哪些材料给CFIUS等内容加以法定化,并对一些重要的概念进行了解释。
    ③史建三主编.石玉斌副主编:《中国并购法报告》(2010年卷),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25页。
    ④上世纪80年代,日本对美国的大量投资引起美国警惕。1987年,日本富士通公司收购美国仙童半导体公司,成为美国外资审查委员会由劝阻转向强制性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直接诱因。
    ⑤即老布什总统于1990年否决了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对西雅图飞机零件制造商的并购。
    ⑥尽管CFIUS的成员一致同意批准该项交易,布什总统也坚称批准该交易符合美国家利益。但美国国会和 主流媒体却以政治和意识形态为标准对这宗交易大肆反对。最终迫使该公司放弃了收购。
    ①史建三主编.石玉斌副主编:《中国并购法报告》(2010年卷),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29页。
    ②参阅美国传统基金会(the heritage foundation)报告:China's Investment Overseas in 2010,作者Derek Scissors博十.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reports/2011/02/chinas-investment-overseas-in-2010,2012年1月24日访问。
    ①“由要员组成却极度保密对防范对象常‘痛下杀手’:美投资审查机构躲在‘阴影里’”,《环球时报》2011年6月29日。
    ②即华为被迫撤销对美国三叶公司收购案。
    ③CFIUS首次劝阻的外资并购是1981年的科威特石油公司25亿美元收购美国桑达菲石油公司。
    ④美国人处在一个十分矛盾的心态,一是担心中国钱涌入,二是担心中国钱没有涌入。“由要员组成却极度保密对防范对象常‘痛下杀手’:美投资审查机构躲在‘阴影里’”,《环球时报》2011年6月29日。
    ⑤“美国财政部助理部长玛丽莎.拉戈:大部分美国对美投资并不经过CFIUS审查”,《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11月27日第3版。
    ⑥“由要员组成却极度保密对防范对象常‘痛下杀手’:美投资审查机构躲在‘阴影里’”,《环球时报》2011年6月29日。
    ①例如,在北京、上海成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会享有各种优惠,需要跨国公司提出申请。
    ①《关于建立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的通知》(国办发[2011]6号),国务院办公厅2011年2月3日发布,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实施(3月6日施行)。
    ②《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9号,2010年4月6日发布,(十二)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支持A股上市公司引入境内外战略投资者。规范外资参与境内证券投资和企业并购。依法实施反垄断审查,并加快建立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
    ③1990年,美国总统就曾阻止中国航天技术进出口公司(China National Aero-Technology Import and Export Corporation)试图购买生产民用飞机零部件的美国曼姆科公司(Mamco Manufacturing Inc.)的交易,那也足迄今为止美国总统唯一的一次使用《埃克森一佛罗坐奥修正案》授予的权力阻止交易。参阅梁咏:《中国投资者海外投资法律保障与风险防范》,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31页。
    ④中国欧盟商会:《欧盟企业在中国建议书2011/2012》,第44页。
    ①比如印度VSNL电信公司社美国遭受CFIUS调查之后,印度随即对在印度的美国投资实施了同样的审查措施。在FINSA的制定过程中,美国国会也认真地考虑了这个事实,尽量避免遭到外国对等式报复,避免引发全球投资贸易自由化的退化。“美国外资国家安全审查的最新发展”,参阅王志乐主编:《2009跨国公司中国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①例如,华为、中石油海外并购受阻,青年汽车和庞大集团7亿元收购萨博告吹等案例表明,中国企业实施海外并购面临全球投资保护的挑战。中国企业需要有遭遇投资壁垒的思想准备,同时培育降低风险、规避风险的能力。
    ①参阅《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第十一条、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48)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① UNCTAD. Prospects for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Strategies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2004-2007)[R]. New York and Geneva:United Nations,2004:15.
    ③参阅美国传统基金会(the heritage foundation)报告:China's Investment Overseas in 2010,作者Derek Scissors博士.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reports/2011/02/chinas-investment-overseas-in-2010,2012年1月24日访问。
    ④第六次全球并购浪潮的特点之一就是来自于中国等新兴市场的跨境并购不断崭露头角。
    ⑤“中国投资入侵论没有根据”,《参考消息》,2011年2月23日第14版,墨西哥《改革报》2月21日。
    ①博阳,魏听:《中国企业跨国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4页。
    ②“超级公司”,《南方周末》,2011年1月20日C17版。
    ③参阅“商务部:中化集团完成今年中国海外并购最大项目”,
    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txt/2011-06/15/content_22788646.htm,2012年1月25日访问。
    ④“中石油54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天然气田股权”,英国《金融时报》,2011年02月10日。
    ⑤参阅商务部网站http://data.mofcom.gov.cn/channel/includes/list.shtml?channcl=dwjjhz&visit=A,2012年1月25日访问。
    ④这些公司通常通过他们设于香港的“窗口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并购活动。
    ⑦叶建木:《跨境并购:驱动、风险与规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第216页。
    ⑥博阳,魏昕:《中国企业跨国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4-85页。
    ⑨廖运凤编著:《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①梁咏:《中国投资者海外投资法律保障与风险防范》,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4页。
    ② See UNCTAD. INVESTMENT FROM DEVELOPING ASIA ON THE RISE IN EUROPE:Sharing Asia's Dynamism:Asia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European. http://www.unctad.org/Templates/Webflyer.asp? docID=3327&intItemID=2068&lang=1,2012年1月25日访问。
    ③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扩大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
    ④梁咏:《中国投资者海外投资法律保障与风险防范》,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4页。
    ⑤博阳,魏昕:《中国企业跨国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5负。
    ⑥吴伟央,贺亮,邸智源编著:《跨国公司并购法律实务》.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⑦ http://data.mofcom.gov.cn/channel/includes/list.shtml?channel=dwjjhz&visit=A.
    ⑧联想(Lenovo)收购德国电脑零售商Medion以便加强其在欧洲市场的地位。该交易将Medion估值为6.294亿欧元(合9.06亿美元),是联想自2005年收购IBM个人电脑部门以来最大的一笔收购,参阅“中国联想收购德国电脑零售商”,英国《金融时报》2011年6月2日。
    ①廖运凤编著:《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②例如上汽收购韩国双龙汽车、TCL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等。
    ③五个阶段分别为:(1)既不存在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也不存在对外直接投资的阶段;(2)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出现并扩展,但对外直接投资微不足道的阶段;(3)对外直接投资扩展,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缓慢增长的阶段;(4)对外直接投资数量超过所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的阶段;(5)净对外直接投资的阶段。John H. Dunning,R. Narula.The Investment Development Path Revisited Some Emerging Issues [A].In:John H. Dunning,R. Narula.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Goverments:Catalysts for Economic Restructuring. London: Routledge,1996:1-41.
    ④美国亚洲协会(Asia Society)发表关注中国对美投资的报告称,中国的海外直接投资正处在一轮指数级飙升的起点,到2020年,中国企业将在世界各地积累1万亿争2万亿美元资产。参阅“分析:中国海外直接投资将飙升”,英国《金融时报》2011年5月5日。
    ⑤李志学:《公司并购与政府监管政策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第135页。
    ⑥参阅王志乐主编:《2009跨国公司中国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①黄中文:《海外并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②两个市场:国内和国外市场,两种资源:国内和国际资源。
    ③201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2.97亿美元。2010年中国GDP总额按最近1美元兑6.5886算,有6.02万亿美元。所以,中国进出占全国GDP的百分比是49.34%。zhidao.baidu.com/question/232826112.html;张维迎:中国出口占GDP比重过高http://www.chukou.com.cn/news/detail-41189.html。2012年1月25日访问
    ④中国2009年原油进口依存度已达52%,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03005315.html2010年;中国2010年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达50%,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60719/0530805244.shtml,2012年1月15日访问
    ⑤See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6.
    ①廖运凤编著:《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年4月,第181页
    ②隋立组:《后危机时期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并购战略》.《上海经济》2011年6月总第217期,第51-53页。
    ③廖运凤编著:《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④参阅商务部网站对外投资统计数据,www.mofcom.gov.cn.
    ①参阅商务部“海外投资产业指南”,www.mofcom.gov.cn.
    ②《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1998年4月14日发布。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3月14日表决通过。后文简称“《刚要》”
    ④《境外投资管理办法》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替代2004年商务部和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联合颁布的《关于内地企业赴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和2004年商务部颁布的《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两项部门规章。
    ①包括商务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关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指导意见》(2011.09.08)支持航空、海洋工程装备、高端智能装备等产业在海外投资建厂。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境外投资项目下放核准权限工作的通知》(2011.02.14);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关于发布《对外投资国别产品指引(2011版)》的通知(2011.08.30);《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09.27),引导企业灵活运用跨国并购、绿地投资等多种方式开展海外投资活动,积极获取境外营销网络和品牌专利。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2011.12.12),鼓励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推动政府间投资保护协定谈判,保护高技术服务企业海外投资利益。
    ②“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基本情况、总体评估和政策讨论”,张文魁,经济界,2009,第18-26页。
    ③李梅:《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前言第1页。
    ④何伟文:“中国海外投资不应远离欧美”,《环球时报》2011年6月2日。
    ⑤参阅美国传统基金会(the heritage foundation)报告:China's Investment Overseas in 2010,作者Derek Scissors 博士. 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reports/2011/02/chinas-investment-overseas-in-2010,2012年1月24日访问。
    ①参阅美国传统基金会(the heritage foundation)报告:China's Investment Overseas in 2010,作者Derek Scissors博士.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reports/2011/02/chinas-investment-overseas-in-2010,2012年1月24日访问。
    ②廖运凤编著:《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③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9年底,中国对外投资存量2457.5亿美元,其中75.5%投入亚洲,12.5%投入拉美。二者合计占88%,投入发达地区只有181.7亿美元,占7.4%,只略高于英属维尔京群岛(150.61亿美元)和开曼群岛(135.77亿美元)。其中对美国投资只有33.4亿美元,不及对新加坡投资(48.6亿2美元)。世界总格局则相反,发达国家是资本流入的最大目的地。发达国家是经济、技术、金融和其他服务业最先进的地区,理应成为对外投资的主要目的地。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统计,2006年至2008年世界跨国投资总流量17766.60亿美元中,流入发达国家11705.10亿美元,占65.9%,这与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大体一致。2010年,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投资虽然急剧加速,但当年对美国和欧盟投资流量合计仍只有38.75亿美元,占对全球投资总额的6.6%。何伟文:“中阁海外投资不应远离欧美”《环球时报》2011年6月2日。
    ④2009年后来自自由港的外资列入原始来源地。
    ⑤2009年主要由主权财富基金中投(China Investment Corporation)的投资为主,主要是购买处于低谷的金融资产。2010年,更多的中国公司投资于更广泛的领域,包括曾被一脚踢开的中海油(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oration)的重要的投资。参阅美国传统基金会(the heritage foundation)报告:China's Investment Overseas in 2010,作者Derek Scissors博士.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reports/2011/02/chinas-investment-overseas-in-2010,2012年1月24日访问。
    ①2010中国海外投资主要流向除美国外的西半球,以巴西为首,也包括加拿大、阿根延和厄瓜多尔。自2008以来,这就是中国投资的主要区域。巴西成为第三大中海外投资目的地,紧随澳大利亚和美国。参阅美国传统基金会(the heritage foundation)报告:China's Investment Overseas in 2010,作者Derek Scissors博士.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reports/2011/02/chinas-investment-overseas-in-2010,2012年1月24日访问。
    ②从2010年开始,中国与整个拉美地区至少达成了价值650亿美元的交易。预计这些交易最终将演变成每天至少100万桶原油和石油提炼产品,并推动整个拉美地区市场的发展。这场争夺战并不仅仅是前所未有的,而且极大颠覆了中国崛起为世界大国过程中的游戏规则,尤其是因为美国打算越来越多地依靠拉美石油来满足本国能源需求,这就为两国日后的竞争搭好了擂台。非洲石油在中国2009年的石油进口量中大约占30%。拉美石油在中国2009年的石油进口量中大约占2.5%。[美]安德烈斯·卡拉:“中国抢先美国‘搞定’拉美”,美国《摧督教科学箴言报》2011年3月21日文章:中国在美国出手之前早已拉拢住拉美。
    ③[美]安德烈斯·卡拉:“中国抢先美国‘搞定’拉美”,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011年3月21日文章:中国在美国出手之前早已拉拢住拉美。④加拿大统计局今年4月发布报告称,2011年中国对加拿大直接投资达141亿加元(约147亿美元),居美国、荷兰、英国、瑞士、法国、日本之后,排名第七。“中国海外投资地图系列报道之四:加拿大”参阅《经济观察报》,2011年5月23日,第8版。
    ⑤虽然也有国企涉及,但五年前的加拿大似乎只是中国企业“非正规军”的练兵场地,投资项目的数额也不大,这一情况一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时才有突破。据加拿大官方统计,中国的投资在2008年为57亿美元,2010年达到141亿美元,增长了近150%。一方面中国企业需要扩展新的能源与产品市场,另一方面,传统客户美国消费能力减弱也使得加拿大联邦政府与省政府加大了吸引中国企业的力度。“加拿大:最熟悉的陌生人”,参阅《经济观察报》,2011年5月23日。
    ⑥中国企业热衷于欧洲的基础设施投资:希腊的港口,塞尔维亚的桥梁、波兰的公路、罗马尼亚的能源网络,还有葡萄牙海运公司,以及欧洲的银行。中国在罗马尼亚投资了工业园区。在塞尔维亚、黑山、摩尔多瓦这些将要加入欧盟的国家也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参阅“欧洲项目上中国‘购买菜单’”,奥地利《维也纳日报》12月16日社评,原题“欧盟思考,中国操纵”,《环球时报》,2010年12月17日。
    ⑦全球趋势体现在服务业领域的比重越来越大。⑧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刚好超过美国(占世界比重分别为19.8%和19.4%)。但中国制造业就业人数是美国的10倍。换言之,用同样人工,美国可以生产10倍于中国的增加值。参阅何伟文:“中国海外投资不应远离欧美”,《环球时报》,2011年6月2日。
    ①参阅美国传统基金会(the heritage foundation)报告:China's Investment Overseas in 2010,作者Derek Scissors博士.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reports/2011/02/chinas-investment-overseas-in-2010,2012年1月24日访问。
    ②加拿大担心中国国营企业收购其资源类产业,担心此举会令“外国政府控制本国资源”。加拿大政府不会干涉纯商业目的的外资并购,但如果认定某项并购含有“非商业目的”,则另当别论。根据加政府2007年修改的规定,外资企业在并购加资源类企业前,必须进行投标审核,加政府将抵制“可能威胁加拿大国家利益的并购”。参阅“加拿大总理担心中资收购加资源产业”,《环球时报》,2011年4月8日。
    ③2009年境外投资总存量中,来自国企占69.2%,而私企只占1%。同时,来自央企和中央单位占80.2%,来自地方占19.8%。参阅何伟文.“中国海外投资不应远离欧美”,《环球时报》,2011年6月2日。
    ④王谦等:《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跨国并购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4页。
    ⑤王谦等:《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跨国并购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5-47页。
    ⑥“入世十年看上海企业的海外生存”,《解放日报》,2011年11月3日,第5版。
    ⑦这是中国航空工业首次并购欧美发达国家飞机整机制造企业,也是才成立两年多的中航通飞进军国际市 场的开始。在国际化战略上,公司将在美国、欧洲建立公司或平台,在中国建立总部,三地协同设计、制造,形成中、美、欧三角战略布局。“中航通飞吞并美国西锐成国内收购欧美整机制造商首例”,《每日经济新闻》,2011年3月2日。
    ①“5年销售目标3000亿徐工海外并购战略刚刚开始”,《经济观察报》,2011年5月23日。
    ②融资难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的第一位因素,而导致这一困难的重要原因就是中国资本市场的落后和不成熟。参阅李梅著.《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7-90页。
    ③黄中文:《海外并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16页。
    ④“美国2010年14万亿美元GDP总量,中国是5万多亿美元,我们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增加值跟美国基本上差不多了,甚至比美国还多一点,差就差在第三产业。我们的GDP总量跟美国差了9万亿美元,就差在第三产业少了9万亿美元,光是金融产业,美国是2万多亿美元,中国只有800多亿美元,差多了,所以未来五年,未来20年,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空间是服务业,我们希望我们跨国公司能够在帮助中国服务业加快发展中间发挥作用,带动我们服务业的发展。”郑新立:《充分发挥跨国公司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积极作用》,在“跨国公司与汇总过何平发展和崛起”的发言,2011年3月1日中国大饭店,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主办
    ⑤例如2005年,中海油185亿美元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计划失败:2009年,中国铝业公司注资世界第三大矿业公司力拓195亿美元的计划也失败。成功的例子是联想并购1BM大个人电脑业务、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等。
    ①明基收购西门子手机时,少量费用,加上帐上l亿欧元现金,贸然进入,两年后亏损8亿欧元草草宣告破产。6年前TCL李东生,3年后净亏损40亿。上汽并购双龙时,一开始就遭到双龙员工的反对。3年后内讧,宣告破产,上汽投入的40亿元消耗殆尽。平安并购荷兰-比利时富通集团,8个月净亏损157亿。中投投资黑石集团,20亿美元不到一年缩水70%。参阅“中国企业博弈海外并购”,《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7月16日第B05版。
    ②李梅:《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前言第2-3页。
    ③史建三主编.石玉斌副主编:《中国并购法报告》(2010年卷),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342页。
    ④“受挫的并购交易”(troubled deals)是指那些签约后被监管部门否决的以及部分或全部未能实施的并购项目。
    ⑤包括2005年著名的Unocal交易,如果交易没有受阻的话,美国是可以收到双倍中国投资的。参阅美国传统基金会(the heritage foundation)报告China's Investment Overseas in 2010,作者Derek Scissors博士.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reports/2011/02/chinas-investment-overseas-in-2010.2012年1月24日访问。
    ⑥廖运凤,金辉:《中国公司海外并购的现状和问题》,载于《企业天地》,2007年第4期,第35-37页。
    ①廖运凤编著:《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第34-36页。
    ①继华为和中兴等中国通信设备公司将面临美国国会的安全调查后,中国商人黄怒波冰岛购地的申请也被拒绝。西方怀疑中国在北大西洋立足有战略目的,再加上黄怒波曾任职于中宣部和建设部,更让部分媒体将他的购地计划与背后所可能存在的政治目的联系起来。参阅“中国企业博弈海外并购”,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7月16日第B05版。
    ②“海外并购,先要征服外国公众”,《环球时报》,2011年6月24日,作者:沙学文Sameh El-Shahat
    ③刘兰兰:“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问题及对策”,《时代经贸》,2007年11月,第5卷,总第85期。
    ④利比亚战乱让中企遭受损失,中国在利比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能源和建筑行业。一些项目承包商包括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和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都在利比亚有工程项目。中兴公司是利比亚最大的电信设备商,自1999年以来已投资30亿元人民币。有专家预言,中国公司在利比亚动乱中的损失会很大。“利比亚战乱让中企遭受损失”,《参考消息》,2011年3月22日,印度报业托拉斯网站3月22日报道:中国公司遭受损失后停止在利比亚投资。
    ⑤“之所以国有企业需要特别监控,因为它们在制度上没有破产之忧,也没有公司治理上的权责制衡。而且,可以不断注资、可以随时剥离不良资产、可以特批海外上市、可以不断地缴学费来下台。在全球市场中,它们还不是真正的企业。”参阅“中国企业博弈海外并购“,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7月16日。
    ⑥中海油在并购优尼科之际披露出去的“中海油以贯彻国家的能源战略为已任”,“中海油作为大型国企担负着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内部讲话,引起美国政客愤怒。
    ①目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贪大求快:并购失败并非财务问题,而需战略思维。(国际管理学会academy of management主席陈明哲),东方早报,2010年7月20日。
    ②廖运凤编著:《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第52-62页。
    ③孟亮,顾宏地,张明堂:《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趋势、动力和挑战》,载于《海外投资和出口信贷》,2005年第5期。
    ④与竞价高低相比,法国优诺酸奶更倾向于选择一家国际企业。而光明食品既不是一家法国公司,也不是一家国际企业,这无疑成为其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参阅“海外收购四度失败,光明失手法国优诺酸奶”《解放日报》,2011年3月23日。
    ⑤“海外收购四度失败,光明失手法国优诺酸奶”,《解放日报》,2011年3月23日。
    ⑥何伟文:“中国海外投资不应远离欧美”,《环球时报》,2011年6月2日。
    ①2010年7月2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该法案,亦即《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使之成为法律。该法案标志着历时近两年的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立法完成,华尔街正式开始了新的金融时代。
    ②隋立组:《后危机时期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并购战略》,《上海经济》2011年第6期,第51-53页。
    ③引自李荣灿在“跨国公司与中国和平发展和崛起”论坛的发言,2011年3月1日中国大饭店,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主办。
    ④参阅Becoming Number One:China's Economy Could Overtake America's within a Decade, Economist, Sep
    24th2011Special Report, Page 5。该文假设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率为8%,美国为2.5%;中国通货膨胀率为4%,美国为2%;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每年递增3%,这样中国将在2020超过美国。如果中国增长6%,美国增长3%,人民币每年升值2%,则中国要到2024年超过美国。
    ①黄中文:《海外并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19页。
    ②刘主光:《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影响及其策略选择》,载于《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1期,第85-88页。
    ③隋立组:《后危机时期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并购战略》,《上海经济》2011年第6期,第51-53页。
    ④隋立组:《后危机时期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并购战略》,《上海经济》2011年第6期,第51-53页。
    ⑤廖运凤编著:《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第182页。
    ⑥廖运凤编著:《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第286-288页。
    ⑦廖运凤编著:《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218-220页。
    ⑧海外并购,先要征服外国公众”,《环球时报》,2011年6月24日。
    ①力拓和3COM的董事会都支持中国企业,交易却被政治家搞砸。中国的企业不仅需要东道国商界的认同,还需要东道国政界、媒介和社会各界的认同。“海外并购,先要征服外国公众”,《环球时报》,2011年6月24日。
    ②引自“由要员组成却极度保密对防范对象常‘痛下杀手’”:美投资审查机构躲在“阴影里”,《环球时报》,2011年6月29日。
    ③郑必坚:《关于中国和平崛起发展道路与在国际范围全方位的构建利益汇合点和利益共同体的几点思考》,在“跨国公司与中国和平发展和崛起”的发言,2011年3月1日中国大饭店,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主办。
    ④如果中国的确希望拉近同美国的经济关系,它还需要做3件事。首先,中国须制定和执行适用于国企和私企的更高透明标准,这样能帮助回答一系列问题,比如,会计标准足否符合国际要求。其次,中国投资者需要学会驾驭华盛顿的决策机构。检验潜在投资机会以及华盛顿政界是否给予这类机会,无论国企私企,这将有助于中国公司。最后,中国企业要吸收在国外文化中运行的主观标准。这个挑战很容易被忽视,文化挑战和政治挑战同等重要“美对华投资既欢迎又恐惧”,《环球时报》,2011年8月3日。
    ⑤潘爱玲:《企业跨国并购后的整合管理》,商务印书馆出版,2006年版,第344-349页。
    ⑥杜飞进:《企业集团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5-303页。
    ①美国占133席,中国(不包含台湾)61席。中国2003年仅有11席,进步惊人。
    ②参阅“中国的‘世界500强’在哪里?”,载于《中国民航报》,2012年1月1日,原载《证券日报》。
    ③参阅2011世界500强排行榜,http://www.fortunechina.com/fortune500/c/2011-07/07/content_62335.htm,2012年1月25日访问。
    ④前10强美国股市为:Wal-Mart Stores, Exxon Mobil, Chevron, ConocoPhillips, Fannie Mae, General Electric, Berkshire Hathaway, General Motors, Bank of America Corp., Ford Motor http://www.fortunechina.com/fortune500/c/2011-05/06/content_56441.htm,2012年1月25日访问。
    ⑤与上一年相比,入围营业收入门槛提高了12亿元。今年,中国500强总收入达18.97万亿,比上一年增长了38%,占中国GDP的47%;总利润达1.9万亿,比上一年增长了47%。中国500强前10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移动有限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中国500强排行揭晓。http://www.fortunechina.com/fortune500/c/2011-07/13/content_62932.htm,2012年1月25日访问。
    ⑥差距与挑战并存:2011中国企业500强分析报告选编”,htt.p://www.sina.com.cn2011年09月06日源自中国企业报。(B02—B05版《2011中国企业,500强分析报告选编》内容由中国企联研究部冯立果、缪荣、郝玉峰执笔完成)。
    ⑦从2010年商业银行、民航、商业零售、汽车制造、钢铁、家电等20个行业的中国领军企业与世界领军企业之间的比较看,中国企业500强的企业规模还不够大。只有建筑施工行业领先于世界同行。从劳动生产率角度看,2011中国企业500强的人均营业收入只相当于世界企业500强同类指标的45.6%、只相当于美国企业500强同类指标的45.7%。摘自《2011中国企业500强分析报告选编》http://www.sina.com.cn2011年09月06日源自中国企业报。(1302—B05版《2011中国企业500强分析报告选编》内容由中国企联研究部冯立果、缪荣、郝玉峰执笔完成)。
    ①中国500强企业多集中于重化工领域,而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大企业发展严重滞后。2011世界企业500强中服务业企业数量和营业收入均超过50%,而中国企业500强中服务业企业不足30%、营业收入所占比重不足40%。世界500强企业有45个行业,其中23个行业有中国企业进入,还有22个行业没有中国企业入围。摘自((2011中国企业500强分析报告选编》http://www.sina.com.cn2011年09月06日,源自中国企业报。(B02-B05版《2011中国企业500强分析报告选编》内容由中国企联研究部冯立果、缪荣、郝玉峰执笔完成)。
    ②产业结构表现出了明显的重化工趋势,中国企业500强数据也验证了这一点,与2002年相比,2011中国企业500强中煤炭行业的企业数量增加了7家,化工行业增加了12家,冶金行业增加了21家,机械行业增加了9家。在产业结构日益重化工的同时,主要工业行业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污染物排放量大的问题日显突出,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摘自((2011中国企业500强分析报告选编》http://www.sina.com.cn2011年09月06日,源自中国企业报。(B02—B05版《2011中国企业500强分析报告选编》内容由中国企联研究部冯立果、缪荣、郝玉峰执笔完成)。
    ③从2011世界企业500强排行榜看,中国入围的58家企业分布在23个行业,这些行业的竞争力更多体现为资源垄断、规模经济和低成本;另有23个行业中国没有企业入围,这些行业的竞争力更多体现为对消费者的深入研究、全球品牌、核心技术等,这些方面的不足体现了中国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缺失。摘自《2011中国企业500强分析报告选编》http://www.sina.com.cn,2011年09月06日,源自中国企业报。(B02-B05版《2011中国企业500强分析报告选编》内容由中国企联研究部冯立果、缪荣、郝玉峰执笔完成)。
    ④因为它们的产品没有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的;也没有增进人们的健康的,史没有能够提供可靠的商业策略消息的。上榜的公司也有生产消费品的,比如海尔冰箱、奇瑞汽车和利丰服饰,但从榜单上来看,日用消费品行业没有什么有影响力的中国产品。参阅中国企业靠什么在全球竞争,美国《华尔街日报》,2011年1月21日。
    ⑤中国企业靠什么在全球竞争,美国《华尔街日报》,2011年1月21日。
    ⑥“什么企业能代表中国力量”,《环球时报》2011年5月3日。
    ①海尔已经成为拥有7万名员工,年营业额210亿美元,全球6%的占有率。2011年上半年其香港上市公司录得销售增长68%和净利润增长77%,相比2010同期。2008年政府农村补贴的最大受益公司之一。“海尔集团”:51%的香港上市公司44%和上海上市公司。集体性质,在中国究竟是私营还是公营并不清晰。Globa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orks at both corporate and national level, The Economist. October 1st-7th,2011, P.35
    ②自2002年以来,丁业化国家和新兴国家之间物相互并购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长,特别在去年,增速达到26%,而工业化国家间的收购仅增加9%。24%的由新兴市场收购工业国家的项目落入印度之手,中国居第二“买西方企业,印度超中国”,《环球时报》2011年2月23日,11版,科尼尔咨询公司,德国《世界报》2月22日报道。
    ③根据国际经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投资占GDP的比重分别平均在20%~30%、15%~20%。根据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的研究,2005年底,中国的投资GDP比率为48.6%,如此高的比率在世界上比较罕见。参阅“中国投资占GDP比例全球最高”,21世纪网,http://www.21cbh.com/HTML/2006-5-22/31005.html,2012年1月24日访问。
    ④大学生在就业时总是偏爱外国的跨国企业。根据西蒙和曹聪的调查报告,1995年外资企业雇用了中国3.81%的高科技人才,以及5.38%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到了2006年,这两个数字分别膨胀至37.09%和41.05%。对于那些刚刚从中国顶级教育机构毕业的工程师来说,加入外资企业的人数比例无疑还要更大一些。参阅谢德华:《中国的逻辑》,曹摈译.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第178页。
    ①参阅“‘种地、养猪、卖大米’,IT臣头竞相‘解甲归田’”,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1-11/29/c_122348494_htm,2012年1月25日访问。
    ②华为成立不到30年,每年拿10%做研发。在全球20个研发中心,46%的员工从事研发。联想的成功也与收购IBM的PC部门,获得强大的研发实力密切相关。参阅谢德华著.曹槟译.《中国的逻辑》,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第181-182页。
    ③王谦等:《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跨国并购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0页。
    ④参阅((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版,第109页。
    ⑤世界上评论企业的国际化程度看三方面:一是企业结构中非本国员工的比例,二是销售收入中非本国产生的销售收入比例,三是企业资产中非本国的投资比例,以上三个指数的平均数即为企业的全球化指数,10%以下为国际化初级阶段,达到30%为国际企业,达到50%以上是具有国际领导力的企业。仁谦等著:《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跨国并购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2页。⑥“入世十年看上海企业的海外生存”,《解放日报》,2011年11月3日。
    ①李如成:“我们是如何开拓国际市场的?”《求是》,2010年1月,第39-40页。
    ②从2006年以来,兼并6家海外企业,其中5家已经成交。我们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三字经:“买得来,管得了,干得好,拿得进,推得出,卖得高”。现在,中国化工的海外资产和销售收入占到1/4以上,正在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化公司。“什么企业能代表中国力量”,《环球时报》2011年5月3日。
    ③参阅朱民:“世界在改变”,《英才商业杂志》,2011年10月号,第28页。
    ④“我相信人们将会日益清楚的看到......因此,可以预期,到“十二五”期末,也就是2015年前后,中国一定会出现一批大型跨国公司初具规模,发展壮大。成为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共同推进利益汇合点和利益共同体建设的有益伙伴。”引自郑必坚“跨国公司与中国和平发展和崛起”论坛发言,2011年3月1日中国大饭店,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主办。
    ⑤王长斌:《企业集团法律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①朱伯玉,管洪彦等:《公司治理法律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5-129页。
    ②潘爱玲:《企业跨国并购后的整合管理》,商务印书馆出版,2006年版,第342343页。
    ③吴敬琏:《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挑战权贵资本主义》,出自吴敬琏,俞可平,(美)罗伯特·福格尔等著《中国未来30年》,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4月,第72-76页。
    ①周为民:《改革不彻底阻碍民企“走出去”》,发布于《跨国公司与中国入世10年论坛》,主办:北京新世界跨国公司研究所,会议时间:2011年12月9日。
    ②中国:一个缺乏全球化准备的世界大国,作者:美国克莱蒙麦肯纳学院政治系讲座教授裴敏欣,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ftchinese.com),2012年01月09日。
    ③廖运凤编著:《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年4月,第153页。
    ④“并购交易强烈反弹:上半年中国海外并购增长50%”,《中国证券报》,2010年8月17日。
    ⑤例如中石油在寻求收购优尼科公司时,听取了两家主要的投资银行高盛和摩根大通的建议。调研和可行性探讨完全是在全球意义上进行的,高盛和摩根大通担任财务顾问。参阅谢德华:《中国的逻辑》,曹摈译.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第231232页。
    ①2010年,联想刚与日本NEC公司成立合资公司,组建了日本市场上最大的个人电脑集团。
    ②其实在20世纪80年代的跨境交易潮之前,大多数中国公司通过在海外建立机构实现走出去。中国远洋运输集团获得特权,经营希腊最大港口的一部分。中国建设公司在非洲及东欧地区赢得许多合同。华为的发展也没有借助于大宗收购案。
    ③全球战略联盟的案例很多,例如索尼和爱立信,宝洁和雀巢,联想和NEC等。
    ④按合作领域分类,可形成生产型战略联盟(生产联盟)、市场型战略联盟(市场联盟)和知识型战略联盟(知识联盟),其主要组织形式有合资企业、技术开发与研究联盟、产品联盟、营销联盟和功能协议等。参阅王谦等:《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跨国并购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0页。
    ①联想、复星等都设立了自己的投资基金。
    ②叶建木:《跨境并购:驱动、风险与规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第132页。
    ①叶建木:《跨境并购:驱动、风险与规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第133-134页。
    ② See Marius Sikkel. Review of the OECD Guidelines for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from OECD.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Development and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R].Paris:OECD,1999:65-66.
    ②梁咏:《中国投资者海外投资法律保障与风险防范》.法律出版社,2010年6月,第41页。
    ③叶建木:《跨境并购:驱动、风险与规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第134页。
    ④体制风险主要指法律法规中比较嗳昧的规定、缺少确切的规则、体制性的改变或者其他法律机制的空白。
    ⑥ Shoushuang Li. The Legal Environment and Risks for Foreign Investment in Chia [M].New York:Springer,2007:2-4.
    ⑤刘慧芳:《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版,第130132页。
    ①UNCTAD. Key Terms and Concepts in HAs:A Glossary [R]. New York and Geneva:United Nations,2004:68.
    ①梁咏:《中国投资者海外投资法律保障与风险防范》.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60页。
    ②梁咏:《中国投资者海外投资法律保障与风险防范》.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81页。
    ③叶建木:《跨境并购:驱动、风险与规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第139页。
    ④周友苏:《新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96页。
    ⑤叶建木:《跨境并购:驱动、风险与规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第140页。
    ⑥段爱群:《跨境并购法律方略与财税金融政策问题探析》,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86-188页。
    ①叶建木:《跨境并购:驱动、风险与规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第141-145页。
    ②梁咏:《中国投资者海外投资法律保障与风险防范》,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425页。
    ①叶建木:《跨国并购:驱动、风险与规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第159-162页。
    ②刘惠芳:《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版,第145页。
    ③刘慧芳:《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版,第145-147页。
    ①(1)小规模市场优于大规模市场;(2)合作伙伴为标的优于非合作伙伴;(3)获取技术优于获取品牌与营销;(4)收购资产优于收购股份;(5)收购盈利业务优于亏损业务;(6)大并小优于小并大;(7)聘请专业团队优于独立完成并购;(8)联合收购优于单独收购;(9)核心人物稳定优于不稳定(10)“本土化”经营优于“中国化”经营。参阅柯银斌,沈泱:《跨国并购的10条“生命线”》,载十《中欧商业评论》,2010年4期,第40-44页。
    ①利益攸关方因交易性质和规模的不同可能包括国家、社会、政府、社区、股东、员工、上下游客户、竞争对手、合作伙伴以及消费者等,也可能涉及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
    ①现有的政策和规章主要使用“境外投资”,极少数使用“海外投资”,本文两者同时使用,其含义包括所有非债券类投资,如海外并购、海外投资建厂、海外股权投资等。
    ②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国家,甚至是经济发达国家也制定有海外投资的单行法律,例如韩国的《海外投资法》。
    ③关于“中国模式”或“北京共识”和“华盛顿共识”的争论就集中在是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竞争更有效,还是国家资本主义的政府十预更有效。
    ①李志学:《公司并购与政府监管政策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第151页。
    ②陈业宏:《论中国海外投资国家风险防范的饿法律对策》,载《华中师范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5期。
    ①刑法的修订以延伸涵盖中国企业海外行贿受贿问题就足一大进步。
    ②商务部、发改委,外交部联合发布《对外投资国别产业指引(2011版)》,《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2011版)》,商合函[2011]767号,商务部网站:http://hzs.mofcom.gov.cn/aarticle/zcfb/b/201109/ 20110907731140.html,2012年1月25日访问.
    [1]王保树.公司收购:法律与实践[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王保树.商事法论集(总第11卷至17卷)[M].法律出版社:,2006-2010.
    [3]王保树,崔勤之.中国公司法原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王保树.商法总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王保树.中国商事法[M].人民出版社,2001.
    [6]王保树主编.于敏,杨东译.最新日本公司法[M].法律出版社,2006.
    [7]王福新,胡鸿高.商事法概论[M].东方出版中心,2001.
    [8]叶建木.跨国并购:驱动、风险与规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9]史建三.中国并购法报告2010年卷[M].法律出版社,2010.
    [10]宋宏.跨国大并购—中国企业的应对与博弈[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11]罗志松.外资并购的东道国风险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7.
    [12]桑百川,李玉梅.国际直接投资[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8.
    []3] 马金城.跨国并购的效率改进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14]漆彤.跨国并购的法律规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15]吴勤学.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理论与实务[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16]梁咏.中国投资者海外投资保障与风险防范[M].法律出版社,2010.
    [17]何志毅,柯银斌等.中国企业跨国并购10大案例[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18]白庆祥,王丹娜.国际商战:黑洞或陷阱,值得借鉴的国际商战案例[M].新华出版社,2009.
    [19]谢贵荣.跨国公司并购境内上市公司绩效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0]邵万饮.美国企业并购浪潮[M].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
    [21]文觞.并分天下—中国并购的游戏[M].科学出版社,2010.
    [22]陈湛匀.国际投资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3]李善民,陈玉罘,张秋生,辛宇.并购论坛2009—并购的价值创造、产业重组与经济安全[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24]黄中文.海外并购[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25]潘爱玲.跨国企业并购后的整合管理[M].商务印书馆,2006.
    [26]廖运凤.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
    [27]冯鹏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M].印刷工业出版社,2009.
    [28]李志学.公司并购与政府监管政策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9]吴伟央,贺亮,低智源.跨国公司并购法律实务[M].法律出版社,2007.
    [30]段爱群.中专国并购法律方略与财税金融政策问题探讨[M].法律出版社,2010.
    [31]李桂芳.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析报告2007[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32]黄嵩,李昕旸.兼并与收购[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33]马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监管制度解析[M].法律出版社,2009.
    [34]梅君,李悦,胡松.上市公司并购与重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
    [35]何力.中国公司海外投资战略与法律对策[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36]谢皓.跨国并购与中国企业的战略选择[M].人民出版社,2009.
    [37]李志强.跨国并购法律实务[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38]李涤非,颜蓉,罗新宇.企业并购实务[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39]干春晖.并购案例精萃[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0]叶军,鲍治.外资并购境内企业的法律分析[M].法律出版社,2008(2).
    [41]李铭.企业并购的会计税收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42]刘宁元,司平平,林燕萍.国际反垄断法[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
    [43]刘李胜.上市公司并购、接管与反接管:全球视野内的理念与操作[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44]朗咸平.中国式MBO:布满鲜花的陷阱[M].东方出版社,2006.
    [45]越旭东.公司法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6]范健.商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
    [47]尚明.中国企业并购反垄断审查相关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8]刘宁元.中外反垄断法实施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9]李国海.反垄断法实施机制研究,[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
    [50]朱宏文,王健.反垄断法:转变中的法律[M].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
    [51]沈四宝,刘彤.美国反垄断法原理与典型案例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6.
    [52]张穹.反垄断理论研究[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53]朱家贤.反垄断立法与政府管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54]王晓晔.竞争法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5]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经济法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6]赖源河.公平交易法新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2.
    [57]各国反垄断法编选组编.各国反垄断法汇编[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
    [58]苏永钦.走入新世纪的私法自治[M].中因政法大学出版社,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2.
    [59]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平交易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学研究中心.反垄断典型案例及中国反垄断执法调查[M].法律出版社,2007.
    [60]刘和平.欧盟并购控制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1]沈四宝.最新美国标准公司法[M].法律出版社,2006.
    [62]余劲松.跨国公司法律问题专论[M].法律出版社,2008.
    [63]张纪康.跨国公司与盥接投资[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64]陈沽,王方华.跨国公司转让定价决策研究[M].上海财经人学出版社,2005.
    [65]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世界投资报告2003:促进发展的外国直接投资政策:国家与国际展望[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66]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世界投资报告2004:转向服务业[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67]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世界投资报告2005:跨国公司和研发国际化[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68]王志乐.2007走向世界的中国跨国公司[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69]王志乐.静悄悄的革命:从跨国公司走向全球公司[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70]王志乐.2009跨国公司中国报告[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71]王志乐.2010跨国公司中国报告[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72]于志乐.2011跨国公司中国报告[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73]王志乐.2012跨国公司中国报告:跨国公司利中国“入世”十年[M].中同经济出版社=,2011.
    [74]王志乐.合规:企业的首要责任[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75]薛求知.当代跨国公司新理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76]金勇军.公司法,重组购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7]王长斌.企业集团法律比较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8]白慧林.控股公司控制权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79]朱伯玉,管洪彦.公司治理法律问题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80]肖金泉.国际私募:企业通往国际资本市场的桥梁和跳板[M].中信出版社,2008.
    [81]周炜.解读私募股权基金[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82]王谦等.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跨国并购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83]胡峰.跨国并购政策协调—欧盟经验、嬗变趋势与中国的选择[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84]利惠芳.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研究[M].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
    [85]卫新江.欧盟、美国企业合并反垄断规制比较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6]李梅.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87]李磊,陈传进.私募股权投融资指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88]刘宁元,司平平,林燕萍.国际反垄断法(第二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89]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发展报告[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90]商务部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教材编写组.中外企业跨国并购与股权投资比较[M].中国商务出版社,2009.
    [91]李俊峰.反垄断法的私人实施[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92]颜湘蓉.跨国协议并购法律问题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93]马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监管制度解析[M].法律出版社,2009.
    [94]余劲松.国际投资法[M].法律出版社,2003(2).
    [95]王健.特殊目的公司法律制度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9.
    [96][美]亚历山德拉里德拉杰科思、查尔斯M埃尔森著,郭雪萌、崔永梅、万里霜译,并购的艺术:尽职调查(The Art of M&A:Due Diligence)[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麦格劳—希尔,2001.
    [97][美]斯坦利福斯特里德、亚历山德拉里德拉杰科思著,叶蜀君、郭丽华译,并购的艺术:兼并收购买断指南(The Art of M&A:A Merger, Acquisition, Buyout Guide) [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麦格劳—希尔,2001.
    [98][法]伊夫居荣(Yves Guyon)罗结珍,赵海峰译.法国商法第1卷[M].法律出版社,2004.
    [99][美]格雷格N.格戈里奥(Greg N. Gregoriou),卡琳L.纽豪瑟(Karyn L. Neuhauser).巴曙松等译.企业并购逻辑与趋势(Mergers and Acquisitions:Current Issues) [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00][美]帕特里克A高根(Patrick A. Gaughan)朱宝宪,吴亚君译.兼并、收购与公司重组(原书第3版)(Mergers, Acqusitions, and Corporate Restructuringhs, Third Eidtion)[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01][美]约瑟夫克拉林格(Joseph C. Krallinger)陆猛,兰光,周旭东译.兼并与收购:交易管理(Mergers & Acquisitions:Managing the Transaction)[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02][美]马克L.菲尔德曼,迈克尔F.斯普拉特.黄宜思,沙丽金,李妍译.并购(Mergers & Acquisitions)[M].海南出版社,2003.
    [103][美]戴维N.费尔德曼,斯蒂文德莱斯纳.丁薇,戴虹.反向并购,非IPO型的公司上市(Reverse Mergers:Taking A Company Public without IPO)[M].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04][日]根岸哲,舟田正之.王为农,陈杰译.日本禁止垄断法概论[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105][美]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著(Rudiger Dornbusch,Stanley Ficher,Richard Startz).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7).
    [106][美]滋维.博迪,亚历克斯.凯恩,艾伦J.马库斯(Zvi Bodie,Alex Kane,Alan J.Marcus)投资学(Investments)[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7).
    [107][美]斯蒂芬A.罗斯,伦道夫W.威斯特菲尔德,杰费里F.杰夫著,(Stephen A.Ross, Randolph W.Westerneld,Jeffrey F.Jaffe).公司理财(Corporate Finance),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6).。
    [108][美]罗伯特S.平狄克,丹尼尔L.鲁宾费尔德(Robert S.Pindyck,Daniel L Rubimfield).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
    [109][意]阿尔贝特桑塔马里雅.单文华,蔡从燕译.欧盟商法(EC Commercial Law)[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10][英]彼德J.巴克利(Peter J.B uckley),马克卡森(Mark Casson)冯亚华,池娟译.跨国公司的未来(The Future ofMultinational Enterprise),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111][德]格茨怀克,克里斯蒂娜温德比西勒.殷盛译.德国公司法[M].法律出版社,2010(21).
    [112][美]乔西.柯斯曼(Josh Kosman)王茜译.买断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如何引发下一轮危机(The Buyout ofAmerica:How Private Equity Will Cause the Next Great Credit Crisis)[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113][美]劳伦斯.E.米切尔(Lawrence E.Mitchel).钱峰译.美国的反省:金融如何压倒实业(The Speculation Economy: How Finance Triumphed Ovet Industry)[M].东方出版社,2011.
    [114][日]大前研一.再见吧,美国:后金融危机的全球趋势[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0.
    [115][美]迈克尔·刘易斯.说谎者的扑克牌:华尔街的投资游戏(Liars Poke:Rising throughthe Wreckage on Wall Street),中信出版社,2009.
    [116][美]布赖恩.伯勒(Bryan Burrough),约翰.希利亚尔(John Helyar).张振华译.门口的野蛮人:史上最强悍的资本收购(Barbarians at the Gate:The Fall of RJR Nabisco)[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17][美]埃米多米尼(Amy Domini)社会责任投资:改变世界,创造财富(SocialResponsible Investing: Making A difference and Making Money)[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18][美]乔治斯蒂格勒(George J.Stigler),通向垄断和寡占之路—兼并[M].上海三联书店,1996.
    [119][美]埃利特费德门(Elliot J.Feldman)外国公司在美国并购实务指南(Mergers & Acquisi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A Practical Guide for Non-U.S.Buyers)[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120][德]托马斯.科尼普(Thamsa Knipp)张千婷译.并购之战[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21][美]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L.Friedman)·著.何帆,肖莹莹,郝正非译.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22][美]迈克尔.E.S.弗兰克尔.曹建海译.并购原理:收购、剥离和投资[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123][美]科瓦契奇等.尹建平等译.反垄断法与经济学(第5版)[M].法律出版社,2009.
    [124][西班才]安德雷斯.冯特.葛拉雷兹(Andres Front Galarza)等.解琳,叶军译.欧盟企业合并控制制度:法律、经济与实践分析(第二版)[M].法律出版社,2009.
    [125][美]基斯.N.希尔顿.赵玲译.反垄断法:经济学原理和普通法演进[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26]Robert F. Bruner. Deals from Hell, M&A Lessons That Rise Above The Ashes [M]. John Wiley & Sons, Inc.2005.
    [127]Kees van Raad. Materials on International & EC Tax Law, Volume 1&2, International Tax Center Leiden,7th Edition,2007.
    [128]Robert F. Bruner. Applied Mergers& Acquisitions [M]. John Wiley & Sons, Inc.2004.
    [129]Dale A. Oesterle. The Law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M]. Thomson West,3rd Edition, 2005.
    [130]D. G. Goyder. EC Competition Law [M].4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131]J. Fred Weston, Mark L. Mitchell, J. Harold Mulherin. Takeovers, Restructuring,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M]. Pearson Prentice Hall,4th Edition,2004.
    [132]Kevin K. Boeh, Paul W. Beamish.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Text and Cases [M]. SAGE Publications,2007.
    [133]David N. Feldman. Reverse Mergers and Other Alternatives to Traditional IPOs [M]. Bloomberg Press,2009.
    [134]Steven M. Bragg. Mergers & Acquisitions, A Condensed Practitioner's Guide [M]. John Wiley & Sons,2009.
    [135]Andrew J. Sherman, Milledge A. Hart. Mergers & Acquisitions, from A to Z [M]. Amacom,2nd Edition,2006.
    [136]Robert W. Emerson. Business Law [M]. Barren's 5th Edition,2009.
    [137]Van Bael & Bellis. Competition Law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 [M].4th Edition,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5.
    [138]Garth Lindrup. Competition Law Handbook [M]. Butterworths,2000.
    [139]Lutz-Christian Wolff. Mergers & Acquisitions in China:Law and Practice [M]. CCH,4th Edition,2010.
    [140]Steenbergen, Jacques. Syllabus EC Competition law [M]. Leuven:K.U.Leuven. Faculteit Rechtsgeleerdheid,2004.
    [141]Lawrence A. Sullivan, Warren S. Grimes. The Law of Antitrust:An Integrated Handbook [M]. Second Edition, Thomson West,2006.
    [142]Volker, Edmond L. M. Steenbergen, Jacques. Leading cases and materials on the external relations law of the EC [M]. Deventer: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1985.
    [143]Ernest Gellhorn, William E. Kovacic, Stephen Calkins. Antitrust Law and Economics [M]. 5th Edition, Thomson West,2004.
    [144]Christopher. Kerse, Nicholas Khan. EC Antitrust Procedure [M].5th Edition, Thomson Sweet & Maxwell,2005.
    [145]Jonathan Faul, Ali Nikpay. The EC Law of Competition [M].2nd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146]Koen Lenaerts, Piet Van Nuffel. Constitutional Law of the European Union [M].2nd Edition, Thomson Sweet & Maxwell,2006.
    [147]Damian Chalmers, Christos Hadjiemmanuil, Giorgio Monti, Adam Tomkins. European Union Law, Text and Materials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148]Derrick Wyatt. EU Treaties & Legislation [M].9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149]Hans Van Houtte. The Law of International Trade [M].2nd Edition, Thomson Sweet & Maxwell,2002.
    [150]Mario Siragusa, Cesare Rizza. EU Competition Law, Volume Ⅲ Cartel Law [M]. Claesy & Casteels,2007.
    [151]Peter Roth QC, Vivien Rose, Bellamay & Child. European Community Law of Competition [M].6th Edition, Oxford,2008.
    [152]Alison Jones, Brenda Sufrin. EC Competition Law, Text, Cases, and Materials [M].3rd Edition Oxford,2008.
    [153]Clifford A. Jones, Mitsuo Matsushita. Competition Policy in the Global Trading System, Perspective from the EU, Japan and the USA [M].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2.
    [154]Gouglas F. Broder. A Guide to US Antitrust Law [M]. Thomson Sweet & Maxwell,2005.
    [155]Peter R. Willis. Introduction to EU Competition Law [M]. LLP London Singapore,2005.
    [156]Earnest Gellhorn, William E Kovacic, Stephen Calkins. Antitrust Law and Economics In a Nutshell [M].5th Edition, West Law School,2004.
    [157]Casey Cogut. Getting The Deal Through Megers & Acquisitions in 58 Jurisdictions worldwide 2009 [M].10th anniversary edition,2009.
    [158]Casey Cogut. Mergers & Acquisitions in 58 jurisdictions worldwide [M]. Law Business Research,2009.
    [159]Marieke Wyckaert. Selected Problems of Mergers & Acquisitions [M]. Leuven:K.U.Leuven,2007-2008 Syllabus.
    [160]Simon Partn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Manual兼并与收购手册[M].Prentice Hall,华夏出版社,1999.
    [161]Dale A. Oesterle(戴尔A.奥斯特勒)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A Nutshell兼并和收购[M]Thomson West,法律出版社,2005.
    [162]Lewis D. Solomon, Alan R. Palmiter. Corporations-Examples & Explanations,公司法 [M]. Aspen Law & Business,3rd Edition,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163]Cole R. Capener. A Guidebook to Mergers & Acquisitions in China [M]. Asia Information Associations,1996.
    [164]Julie Macintosh. Dethroning the King:The Hostile Takeover of Anheuser-Busch, an American Icon [M]. John Wiley & Sons, Inc.2011.
    [165]M. Sornarajah. The International Law on Foreign Investment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166]Josh Kosman. The Buyout of America:How Private Equity Will Cause the Next Great Credit Crisis [M]. Portfolio,2009.
    [167]Cyril Demaria. Introduction to Private Equity [M]. John Wiley & Sons Ltd.2010.
    [168]Charles Gasparino. The Sellout:How Three Decades of Wall Street Greed and Government Mismanagement Destroyed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 [M].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2009.
    [169]Robert W. Tarun. The Foreign Corrupt Practices Act Handbook [M]. ABA Publishing, 2011.
    [170]H. Stephen Harris. JR., Peter J. Wang, Yizhe Zhang, Mark A. Cohen, Sebastein J. Evrad. Anti-Monopoly Law and Practice in China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
    [171]Martin D. Ginsburg, Jack S.Levin. Mergers, Acquisitions, and Buyouts [M]. Aspen Publishers,2009.
    [172]Peter A. Hunt. Structuring Mergers & Acquisitions:A Guide To Creating Shareholder Value [M].4th Edition, Wolters Kluwer Law & Business,2009.
    [173]David Klein. Assets & Finance: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M]. Thomson West,2009.
    [174]William J.Carney.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Cases and Materials [M].2nd Edition, Foundation Press,2009.
    [175]David Laing, Luis A.Gomez, Brian F.Burke. Global Merger Control Manual 8th ed[M]. Cameron May,2009.
    [176]Jospeh Wilson. Globalization and the Limits of National Merger Control Law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Law Series [M].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9.
    [177]Sabina Jausovec, Mergers-Transatlantic Convergence:What Role Does the Efficiency Defence Play [M]. VDM Verlag,2009.
    [178]Carney William, J.Carney. Mergers & Acquisitions:The Essentials [M]. Aspen Publishers, Inc.,2009.
    [179]Therese H.Maynard. Mergers & Acquisitions:Cases, Materials, and Problems [M]. Aspen Publishers,2009.
    [180]Ulrich Schwalbe, Daniel Zimmer. Law and Economics in European Merger Control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2009.
    [181]Alistair Lindsay, Alison Berridge. EC Merger Regulation:Substantive Issues [M].3rd Edition, Sweet & Maxwell,2009.
    [182]Gidley. Worldwide Merger Notification Requirements [M].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9.
    [183]Stefan Voigt, Andre Schmit. Making European Merger Policy More Predictable [M]. Springer,2009.
    [184]John Cook, Christopher Kerse. EC Merger Control [M]. Sweet & Maxwell,2009.
    [185]Lutz-Christian Wolff. Mergers & Acquisitions in China:Law and Practice [M].2nd Edition,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9.
    [186]廖运凤,金辉.中国公司海外并购的现状和问题[J].企业天地,2007(4):35-37.
    [187]程立如.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非经济风险的凸显及防范[J].工业技术经济,2006,25(6):72-74.
    [188]王晓刚.中国海外并购交易量反弹还将延续[J].中国对外贸易,2010(9):23.
    [189]牟大勇.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应走向何处[J].中国商贸,2009:168-169.
    [190]张文魁.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基本情况、总体评估和政策讨论[J].经济界,2009:18-26.
    [191]李杰.企业海外并购风险防范分析[J].财会通讯,2010(1):148-149.
    [192]谢光亚,郑春.从联想收购IBM PC业务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J].商业研究,2000,(11):56-58.
    [193]李如成.我们是如何开拓国际市场的[J].求是,2010(1):39-40.
    [194]常怀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机遇的挑战[J].红旗文摘,2010(2):25-27.
    [195]潘颖,王晨佳,王凯.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分析[J].未来与发展,2010(2):60-62.
    [196]于研,刘伟.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障碍及应对策略[J].上海企业,2005(1):58-61.
    [197]刘主光.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影响及其策略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10(1):85-88.
    [198]何应先.上市公司海外并购的绩效研究--基于现金流的视角[J].财政监督:财会版,2009(11):11-13.
    [199]袁劲松.中联重科—一次成功的海外收购[J].企业管理,2010(3):40-43.
    [200]陶能虹.商业银行并购风险的识别与防范研究[J].金融论坛,2010(1):32-38.
    [201]柯银斌,沈泱.“蛇吞象”如何避免消化不良?--北京第一机床收购德国科堡公司[J].北大商业评论,2010(2):98-103.
    [202]柯银斌,沈泱.跨国并购的10条“生命线”[J].中欧商业评论,2010(4):40-44.
    [203]杜尚义.“海尔”、“TCL”、“格兰仕”国际化模式比较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7(7):53-59.
    [204]张沈伟.中国银行业的海外扩张潮[J].经理人,2008(7):76-78.
    [205]廖运凤,金辉.中国零售业并购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17-22.
    [206]蔡悦.对外股权收购:一个经典案例的剖析与思考[J].企业经济,2010(4):179-181.
    [207]黎平.海外并购的谋略[J].经理人,2010(5):94-95.
    [208]刘纪鹏,刘妍,王晶晶.中铝并购力拓对中央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2001(1/2)59-62.
    [209]黄涛.商业银行海外发展模式:理论前提与判断标准[J].银行家,2009(12):94-97.
    [210]巫志斌,杨喜孙.基于国内企业海外并购趋势下的并购贷款分析[J]区域金融研究,2009(6):29-32.
    [211]任明.中国银行业跨国并购现状分析和策略建议[J].金融与经济,2008(9):25-28.
    [212]陆军.法律体系对跨国大额股份收购的影响研究[J].浙江金融,2007(12):45-46.
    [213]杨丹辉,渠慎宁.私募基金参与跨国并购:趋势与对策[J].国际贸易,2009(1):42-46.
    [214]许慧,胡曲应,许家林.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防范与监督[J].中国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6):97-103.
    [215]陈飞,李双飞.金融海啸中内地金融企业海外投资的损失分析[J].管理评论,2009(2):62-67.
    [216]殷敏.世贸组织竞争政策与跨国并购管制法律问题探析[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04):23-26.
    [217]张亚芸.跨国公司并购与国际法协调[J].中外法学,1998(06):40-42.
    [218]何力.中国海外投资产业转移的法律问题[J].东方法学,2009(6):69-77.
    [219]王海英,密其娜.企业跨国并购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J].法学论坛,2002(1):80-85.
    [220]孙南申.国际投资法体系下的跨国公司法律规制[J].东方法学,2008(3):13-21.
    [221]高伟凯,徐力行.外资并购下发达国家产业安全防范体系的比较研究--对中国装备制造产业安全防范的启示[J].国际贸易贸易问题,2008(1):82-86
    [222]聂名华,美国对跨国并购投资的法制管理,国外社会科学,2003(04):42-49.
    [223]林德木,美国对跨国并购融资中滥用税收协定的管制措施及评析,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87-92.
    [224]马建春,陈华,跨国并购管制与国家经济安全:西方经验做法及对中国的启示,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8):125-130.
    [225]王胜君,孙红湘,跨国企业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借鉴和启示,现代企业教育,2007(10):92-93.
    [226]邱永红.企业境外借壳上市的实证分析与法律规范[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9(2):12-17.
    [227]周艳军,蒋云贵.“借壳上市”的法律问题探讨[J].求索,1999(1):32-34.
    [228]蔡桂生.反向子公司并购中的法律问题研究—从中美两国公司并购形态的角度[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5):78-85.
    [229]朱静敏.中小企业公开上市的法律路径研究[J].金融法苑,2011(97):96-105.
    [230]胡鸿高,王仁荣.反向收购及其法律规制初探[A].见:王保树.中国商法年刊2010,法律出版社,2011:289-294.
    [231]王仁荣.十年磨一剑:从跨国公司到全球公司[A].见:王志乐.2012跨国公司中国报告:跨国公司和中国“入世”十年,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131-136.
    [232]王仁荣.“期待价值权”在并购交易中的运用及问题[J].当代法学研究,2009(3):1-8.
    [233]王仁荣.“期待价值权”在并购交易中的运用[J].上海经济,2010(7):14-17.
    [234]王仁荣.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对公司治理的影响[J].上海经济,2010(10):44-46.
    [235]王仁荣.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发展肌体[J].WTO经济导刊,2011(2):46-49.
    [236]王仁荣.“买来”的风险和责任:《海外反腐败法》与并购[J].上海经济,2011(9):18-21.
    [237]王仁荣.VIE模式:山雨欲来风满楼[J].上海经济,2011(10):20-25.
    [238]王仁荣.蓬勃发展的跨国公司非实体模式(NEMs)国际化生产[J].上海经济,2011(12):19-25.
    [239]王仁荣.企业社会责任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J].上海经济,2012(1、2):38-43.
    [240]Andrade Gregory, Mitchell Mark and Stafford Erik. (2001) "New Evidence and Perspectives on Mergers" [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5:103-120.
    [241]Harford Jarrad. (2005) "What Drives Merger Wave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77:529-560.
    [242]Holmstrom Bengt and Kaplan Steven N. (2001)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Merger Activity in the United States:Making Sense of the 1980s and 1990s"[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5:121-144.
    [243]Mitchell Mark L. and Mulherin, J. Harold. (1996) "The Impact of Industry Shocks on Takeover and Restructuring Activity"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41:193-229.
    [244]Agrawal A., Jaffe J.F. and Mandelker G. N. (1992) "The post-merger performance of Acquiring Firms:A Re-examination of an Anomaly" [J]. Journal of Finance,47: 1605-1622.
    [245]Andrade G. and Stafford E. (1999) "Investigating the Economic Role of Mergers" [J]. Working paper,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246]Ang J. and Cheng Y. (2006) "Direct Evidence on the Market-driven Acquisition Theory" [J].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29:199-216.
    [247]Ang J. and Kohers N. (2001) "The Takeover Market for Privately Held Companies:The US Experience" [J].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5:723-748.
    [248]Asquith P. (1983) "Merger Bids, Uncertainty, and Stockholder Returns"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1:51-83.
    [249]Javanovic B. and Rousseau P. (2001) "Mergers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1885-2001" [J]. Working paper, New York University.
    [250]Kang J.K. (1993)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f US Firms by Japanese Firms"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34: 345-371.
    [251]Loughran T. and Vijh A.M. (1997) "Do Long-term Shareholders Benefit from Corporate Acquisitions?" [J]. Journal of Finance,52:1765-1790.
    [252]Megginson W. L., Morgan A. and Nail L. (2004) "The Determinants of Positive Long-term Performance in Strategic Mergers:Corporate Focus and Cash"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8:523-552.
    [253]Mitchell M. and Mulherin H.J. (1996) "The Impact of Industry Shocks on Takeover and Restructuring Activity"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41:193-229.
    [254]Rau P. R. and Vermaelen T. (1998) "Glamour, Value and the Post-acquisition Performance of Acquiring Firms"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49:223-23.
    [255]Rhodes-Kropf M. and Viswanathan S. (2004) "Market Valuation and Merger Waves" [J]. Journal of Finance,59:2685-2717.
    [256]Rhodes-Kropf M., Robinson D. T. and Viswanathan S. (2005) "Valuation Waves and Merger Activity:The Empirical Evidence"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1: 561-603.
    [257]Walker M. (2000) "Corporate Takeovers, Strategic Objectives, and Acquiring Firm Shareholder Wealth" [J]. Financial Management,29:53-66.
    [258]Amihud Y, Lev B. and N. Travlos. (1990) "Corporate Control and the Choice of Investment Financing:The Case of Corporate Acquisition" [J]. Journal of Finance,44: 41-57.
    [259]Bruner R. (2004) "Applied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J]. Hoboken, NJ:Wiley Finance
    [260]Fishman M. (1989) "Pre-emptive Bidding and the Role of the Medium of Exchange in Acquisitions" [J]. Journal of Finance,44(1):41-57.
    [261]Hansen R. (1987) "A Theory of the Choice of the Exchange Mechanism i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J]. Journal of Business,60:75-95.
    [262]Sudarsanam S. (2003) "Creating Value from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J]. (London: Prentice-Hall).
    [263]Travlos N. (1987) "Corporate Takeover Bids, Methods of Payment and Bidding Firms' Stock Returns" [J]. Journal of Finance,42:943-963.
    [264]Copeland T. and Antikarov V. (2001) "Real Options:A Practitioner's Guide" [J]. New York:Texere.
    [265]Kaplan S.N. and Weisbach M.S. (1992) "The Success of Acquisitions:Evidence from Divestitures" [J]. Journal of Finance,47(1):107-139.
    [266]Matsusaka J.G. (1993) "Takeover Motives during the Conglomerate Merger Wave" [J].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4(3), pp.357-379.
    [267]Morck R., Shleifer A. and Vishny R. (1990) "Do Managerial Objectives Drive Bad Acquisitions?" [J]. Journal of Finance,45:31-48.
    [268]Cloodt M., Hagedoorn J. and Van Kranenburg H. (2006)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Their Effect on the Innovative Performance of Companies in High-tech Industries" [J]. Research Policy,35:642-654.
    [269]Delong G. L. (2001) "Stockholder Gains from Focusing Versus Diversifying Bank Mergers"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59:221-252.
    [270]Gugler K., Mueller D. C., Yurtoglu B.B. and Zulehner C. (2003) "The Effects of Mergers: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1: 625-653.
    [271]Peristiani S. (1997) "Do Mergers Improve the X-efficiency and Scale Efficiency of US Banks? Evidence from the 1980s" [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29(3): 326-337.
    [272]Rossi S. and Volpin P. F. (2004) "Cross-country Determinants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74:277-304.
    [273]Hutson E. (2000) "Takeover Targets and the Probability of Bid Success:Evidence from the Australian Market"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9(1):45-65.
    [274]Hutson E. and Kearney C. (2001) "Volume and Volatility in Stocks Subject to Takeover Bids:Australian Evidence Using Daily Data" [J]. 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8(3): 273-296.
    [275]Samuelson W. and Rosenthal L. (1986) "Price Movements as Indicators of Tender Offer Success" [J]. Journal of Finance,41(2):481-499.
    [276]Burch T. R. (2001) "Locking Out Rival Bidders:The Use of Lockup Options in Corporate Mergers"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60:103-141.
    [277]Cornelli F. and Li D. (2001) "Risk Arbitrage in Takeovers" [J]. Working Paper, The Wharton Schoo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78]Lhabitant F. S. (2007) "The Handbook of Hedge Funds" [J]. Hoboken, NJ:John Wiley.
    [279]Canina L., and Sinha P. (2002) "The Impact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n Earnings Predictability:An Examination of the Lodging Industry" [J]. Working Paper, Cornell University, New York, USA.
    [280]Baker J. and Bresnahan T. (1985) "The Gains from Merger or Collusion in Product-Differentiated Industries" [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33:427-444.
    [281]Davis D. and Holt C. (1994) "Market Power and Mergers in Laboratory Markets with Posted Prices" [J].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6:473-486.
    [282]Deneckere R. and Davidson C. (1985) "Incentives to Form Coalitions with Bertrand Competition" [J].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6:473-486.
    [283]Eckbo E. (1983) "Horizontal Mergers, Collusion and Stockholder Wealth"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1:241-274.
    [284]Farrell J. and Shapriro C. (1990) "Horizontal Mergers:An Equilibrium Analysis" [j]. 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80:107-126.
    [285]Maksimovic V. and Phillips G. (2001)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Assets:Who Engages in Mergers and Asset Sales and Are There Efficiency Gains?" [J]. Journal of Finance,56: 2019-2065.
    [286]Ravenscraft D. and Scherer F. (1987) "Mergers, Sell-offs and Economic Efficiency" [J]. 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ion.
    [287]Datta S. and Iskandar-Datta M. (1996) "Takeover Defenses and Wealth Effects on Security holders:The Case of Poison Pill Adoptions"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1231-1250.
    [288]Jensen M. (1988) "Takeovers:Their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1):21-48.
    [289]Malatesta P. H. and Walking R. A. (1988) "Poison Pill Securities:Stockholder Wealth, Profitability,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347-376.
    [290]Manry D. and Stangeland D. (2001) "Greenmail:A Brief History" [J]. Stanford Journal of Law, Business and Finance,6:217-238.
    [291]McGee R.W. (1989) "The Economics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J]. The Mid-Atlantic Journal of Business,25(4):45-55.
    [292]Ryngaert M. (1988) "The Effect of Poison Pill Securities on Shareholder Wealth"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377-417.
    [293]Franks J., Harris R. and Titman S. (1991) "The Post Merger Share Price Performance of Acquiring Firms"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9:81-96.
    [294]Harding D. and Rovit S. (2004) "Mastering the Merger-Four Critical Decisions that Make or Break the Deal" [J]. Boston, Mass.: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95]Sirower M. (1997) "The Synergy Trap-How Companies Lose the Acquisitions Game" [J]. (New York:Free Press).
    [296]Wu F. (2005) "China Inc., International:How Chinese Companies have Discretely Internationalized their Operations" [J].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22 September.
    [297]David Yu. (2011) "PE in China:A growth spurt" [J]. China Law and Practice, Volume 25, No.2, March 2011.
    [298]Frank Fletcher, Keith E. Gottfried. (2011) "M&A Integration:Planning the Integration of an Acquired Company's Legal Department" [J]. ACC Docket, The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Corporate Counsel, November 20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