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六朝之史学与世风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1928年刘盼遂以明嘉趣堂刻本为校笺底本,对《世说新语》一书整理和研究以来,其书更便阅读,殆为世人认识魏晋风度、探讨魏晋玄学、考察魏晋时代独特的社会风貌和生活方式之最重要文献。本文绪论篇通过回顾《世说新语》研究的学术史,认为对《世说新语》的研究论著虽已汗牛充栋,但从史学与时代的关系入手观察魏晋六朝史学之继承与演进、探索魏晋六朝世风之转变与特色,尚有可为之处。
     本文在绪论之外,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总论,主要从《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世说新语》的文体归属这一角度出发,在对小说文体,史注特色,经、史、子诸家的关系加以分析归纳和综合的基础上,提出《世说新语》为小说,而刘孝标为《世说新语》所作之注为史学的观点。并进一步认为,《世说新语》既非完全意义上的史实,事实之失据、去取之未当间或有之,但世人因读《世说新语》而产生的对魏晋时代的总体感受和印象,倒是极为准确的。刘孝标为《世说新语》作注以来,其注文与《世说新语》本文始终并行于世,将《世说新语》与刘孝标注一并置于魏晋史学的整体背景中,我们发现:出现《世说新语》,出现刘孝标注《世说新语》,乃至出现对刘孝标所注之《世说新语》的重视和喜好,俱是魏晋史学史上的重要环节——反映了魏晋时人对以小说形式出现的“一家之言”的认可,反映了魏晋时人对《世说新语》这样的小说体中虚构成分的了解,也反映了魏晋时人在对小说体虚实相间的叙事方式有充分认知的基础上,以史证文的趋向。上篇既是全文的总提纲,也足下篇通过个案分析进行具体研究的指导原则
     下篇是分论。“文变染乎世情”,上篇既已言文变,下篇则言“世情”。论六朝世情之著作已夥,本文是在以《世说新语》为小说的认知基础上,将之作为主要材料而进行的论述,选取魏晋时代的生命观、女性观和言说问题这三个时代表征的剖面,以史料相证发,用以史证文的方法以明《世说新语》所传达之时代精神的准确无误。此外,在行文中参酌刘孝标之注,以说明刘注《世说新语》的出{现,并非因为《世说新语》是爱奇之作——观此下编,即知《世说新语》所传达之精神在在实有,俱非妄语——而是为《世说新语》的“精神史”加上了出处具备、信实可据的注文。
     《世说新语》作为小说,是当时士人“精神史”的极好样本;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则是以故事之详实印证精神史之虚蹈。在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刘注《世说新语》的地位极高,或许正因为其对传达魏晋时人精神风貌的到位和逼肖,然而后世读者渐渐忽略这种“到位”和“逼肖”,其实是由两位相隔了数十年时间的作者,共同来创造完成的。本文最后特拈出此点,加以论述,以为研习魏晋史学史、文学史者之参考。
A New Account of the Tales of the World (Shi-Shuo Xin Yu) is the most important work with which to understand Wei-Jin (220-581) demeanor, study Wei-Jin metaphysics and explore the unique social and life style in Wei-Jin period. The work became more easy to understand and more readable since it had been studied and collated by Liu Pansui in1928with the Jiaqutang version of Ming dynasty (1368-1644) as master copy. In the preface of the thesis, the author, through retrospection to the academic study history on A New Account of the Tales of the World, believes that though enormous previous study had been done on this work, it is still a open field to study the inheritance and evolution of historiography and the transfer and features of pubic morals in Wei-Jin period in term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historiography and time.
     The thesis consists of the preface, and chapter Ⅰ&Ⅱ. Chapter1is a general introduction, in which the author presents the viewports i n term of the literary genre, mainly based on the analysis, induction and synthesize on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writing style, the commentary features of the book as well as the traditional classic works, historical works and philosophical works, that the main text of A New Account of the Tales of the World is short stories, while the Liu Xiaobiao's (刘孝标) commentary on the work are historical facts. The author also point out that A New Account of the Tales of the World by no mean tells the totally authentic historical facts, instead, stories without proof or improperly described can be frequently found in it. Nevertheless, the work brings a genuine impression and feeling of Wei-Jin Period to the readers. And the commentary notes on the work have always been together with the main text since they were added to the book by Liu Xiaobiao. If considering the commentary notes of Liu Xiaobiao in a macro background of Wei-Jin historiography, we will find that it is a important historical chain for the emergence of New Account of the Tales of the World in Wei-Jin period, Liu Xiaobiao's commentary on the work as well as the great attention and likeness people paid on the book, reflecting the reorganization on the independent thoughts presented in forms of short stories by the people in Wei-Jin Period, their understanding on the fabrication in the stories and efforts to historical facts proving stories based on the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fictional and factual narration style of short stories. Chapter I is not only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thesis, but also the guideline ideology for the concrete study on detailed cases in chapter Ⅱ.
     Chapter11engages in detailed analysis. As the famous saying goes "Literary styles will be changed according to the public morals, chapter1describes "literary styles" and chapter II focus on "public morals Regarding the huge amount of works on public morals in Wei-Jin Period, the author, specially selects three individual cases:life outlook, view on women and language and speech in Wei-Jin Period to prove the authentic time spirit correctly conveyed by New Account of the Tales of the World, by the method of historical facts proving stories based on the materials in the book as short stories. In addition, with reference to Liu Xiaobiao's(刘孝标)commentary on the work, the author proves that the emergence of New Account of the Tales of the World with commentary signifies resourceful and reliable notes for the " History of spirit" of New Account of the Tales of the World, instead of emphasizing its supernatural and the fantastic features—one will easy to see the spirit conveyed in the book is realistic and by no means nonsense.
     As a short stories collection, New Account of the Tales of the World is an excellent sample of the "history of spirit" for the scholars of that period. Liu Xiaobiao's commentary on the work proves the illusion of spirit history with detailed historical facts. New Account of the Tales of the World witth Liu Xiaobiao's commentary stands a extremely high status i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history for it conveys the sprits of the people in Wei-Jin Period in most proper and vivid way, however, we gradually neglect the fact that this "proper" and "vivid" factures were jointly created by two authors who are in different generations with dozens of years apart. The author, therefore, indicates this viewpoint neglected by us and aims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those who engage in the study of historiography and literature history of Wei-Jin Period.
引文
1刘熙载:《艺概·文概》,载《刘熙载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7页。
    2逯耀东:《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页。
    3扬雄语,出自《法言·吾子》,《法言义疏》,中华书局1987年版。
    4中华书局影印《四库全书总目》本。
    5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87-95页。
    6《明史》卷二百八十七《王世贞传》附弟世懋传,中华书局年1974年版,第7382页。
    7焦竑:《世说新语补序》,收入刘强:《世说新语会评》,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528页。
    8《国学论丛》第1卷第4期,1928年,第110页。
    9载《制言》1939年总第52期,收入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李审言文集》第181—212页,题为《世说新语笺释》。
    10载《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1942年第2期和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学报》1943年第3期。
    11收入作者1945年自印本《广校雠略》,后有1963年中华书局版。
    12载于伪中央大学研究部《真知学报》1942年第6期。
    13载《星期评论》1941年第10期。
    14载《图书季刊》1945年新第6卷第1-2斯。
    15载《国文月刊》1948年2月总第64期。
    16载《读书通讯》1948年总第151期。
    17载《国文月刊》1949年8月总第82期。
    18载《北新》1927年第2卷第2期。
    19载《燕京学报》1929年第6期。
    20载《国立中央图书馆馆刊》19447年3月复刊第1号。
    21周祖谟《世说新语笺疏前言》,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负。
    22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
    23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
    24载《读书》1987年第11期。
    25载《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26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8年第2期。
    27载《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3期。
    28载《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
    29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9年第4期。
    30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
    31载《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5期。
    32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年第4期。
    33杨勇:《<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8页。
    34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35萧艾:《世说探幽》,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
    36张叔宁:《世说新语整体研究》,南京出版社1994年版。
    37宁稼雨:《世说新语与中古文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8蒋凡:《世说新语研究》,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
    29范子烨:《世说新语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0萧虹:《世说新语整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31吴金华:《世说新语考释》,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2张振德:《世说新语语言研究》,巴蜀书社1995年版。
    33方一新:《读世说新语考释》,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年第2期。
    34方一新:《世说新语解诂》,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1年第2期。
    5方一新:《世:说新语词语拾诂》,载《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46方一新:《世说新语校释札记》,载《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47方一新:《世说新语词语考释》,载《汉字文化》1990年第1期。
    48方一新:《世说新语词语札记》,载《古汉语研究》1990年第1期。
    49方一新:《世说新语词语校读札记》,载《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50方一新:《六朝语词考释漫记》,载《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1期。
    51方一新:《汉魏六朝词语散札》,载《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
    52范崇高:《中古小说校释集稿》,巴蜀书社2006年版
    53许威汉:《从世说新语看中古语言现象》,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
    54周舸岷:《世说新语的语言特征及其影响》,载《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
    55柳士镇:《世说新语、晋书异文语言比较研究》,载《中州学刊》1988年第6 期。
    56刘尚慈:《世说新语释词琐记》,载《中国语文》1996年第3期。
    57张海明:《魏晋清谈与世说新语的语言特征》,载《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
    58王建设:《从世说新语的语言现象看闽语与吴语的关系》,载《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59刘玉屏:《世说新语“子”的用法考察》,载《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60陈艳:《世说新语词语释义商榷》,湘潭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61詹秀惠:《世说新语语法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73年版。
    62萧艾:《刘孝标及其世说注》,载《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2期。
    63萧艾:《读世说札记》,载《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64徐传武:《世说新语刘注浅探》,载《文献》1986年第1期。
    65刘跃进、范子烨:《六朝作家年谱辑要》,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6曹道衡、刘跃进:《南北朝文学编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67吴云:《建安七子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68戴明扬:《嵇康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69陈伯君:《阮籍集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版。
    70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03版。
    71顾绍柏:《谢灵运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72曹融南:《谢宣城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73王增文:《潘黄门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74董志广:《潘岳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75金涛声点校:《陆机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
    76黄葵点校:《陆士龙集》,中华书局1988年版。
    77俞绍初点校:《王粲集》,中华书局1980版。
    78罗国威:《刘孝标集校注》,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
    79明德出版社1970年版。
    80三卷,明治书院1975-1978年版。
    81二卷,学习研究社1983-1984年版。
    82《东北大学中国语学文学论集》第15辑,2010年。
    83早稻田大学出版部,1983年版。
    84中央公论社,1983年版。
    85峤载《亚洲游学》第140辑,2011年
    86载《情报处理学会研究报告》,2010年。
    87载《筑波书学》1936年创刊号。
    88载《日本中国学会报》第52辑,2000年。
    89载《东方学报》第41辑,1970年。
    90载《言语文化论丛》第3辑,1999年
    91载《中国文学论集》第33辑,2004年。
    92载《中哲文学会报》1978第三期。
    93载《山口大学文学会志》第34辑,1983年。
    94载《富士大学纪要》2000年第3期。
    95载《中国中世文学研究》1963年第1期。
    96载《史学雑志》1957年第9期。
    97载《广岛大学文学部纪要》1954第5期。
    98载《中国中世文学研究》,1963年第3期。
    99载《同志社外国文学研究》,1978年第22期。
    100载《中国语学》第244辑,1997年。
    101载《中国诗文论丛》第17辑,1998年
    102载《尾道大学日本文学论丛》,2005年第1期、
    103载《和洋国文研究》第39辑,2004年;第40辑,2005年。
    104载《书论》第31辑,1995年
    105载《立正大学文学部研究纪要》,1991年第7期。
    106载《东洋学论丛》第16辑,1991年
    107载《甲南女子大学研究纪要》,1975年第11、12期合刊。
    1《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11页。
    2《宋书》卷五十一《刘道规传》附义庆传,中华书局年1974年版,第1477页。
    3川胜义雄的见解收入氏所著《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王能宪在《世说新语研究》一书中已有精到的辩驳,此处不赘。
    4收入《鲁迅全集》第八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48页。
    5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版,第336页。
    6 《<实说新语>书名、卷帙、版本考》,收入《杨勇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2006年版。
    7萧艾:《世说探幽》,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12页。
    8范子烨:《世说新语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版,第88页。
    9《世说》之书名,除了通常所见的《世说》、《世说新书》、《世说新语》之外,又有《世纪》、《世记》、《世统》、《刘义庆世说》、《刘义庆记》、《刘义庆说苑》、《晋宋奇谈》等几种异称。唯后几种异称在文献流传中仅数见或一见,古田敬一、杨勇等俱有专文辩之,且改换头面、节删易名本是明人刻本的恶习之一,本文对此问题置而不论。
    10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8页。
    11《隋志·子部·小说家》:“《世说》八卷,宋临川王刘义庆撰:《世说》十卷,刘孝标注。”《旧唐书·经篇志》:“《世说》八卷,刘义庆撰;《续世说》十卷,刘孝标撰。”《新唐书艺文志》:“刘义庆《世说》八卷,刘孝标《续世说》十卷。”
    12《南史》卷十三《刘道舰化》附义庆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60页。
    13 如十九/13,先引《晋诸公赞》,在本段中再次出现时则径称《晋赞》
    14八/143、九/19、十/21、十九/13、三十五/5。
    15《东观馀论》,中华书局1988年影印宋刻本,第256页。
    16《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子部小说家类《世说新语》。
    17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收入《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设1980年版。
    18《新唐书·刘知几传》云:“子玄介直自首,累岁不迁,会天子酉还,子玄子乞留东都,三年,或言子玄身史臣,而私著述,驿召至京,领史事。时宰相韦巨源、纪处讷、杨再思、宗楚客、萧至忠皆领监修,子玄病长官多,意尚不一,而至忠数责论次无功,又仕偃蹇,乃秦记求罢去,为至忠言五不 可,至忠得书,怅惜不许。楚客恶其言底切,谓诸史官曰,是子作书,欲置吾何地。始子率修《武后实录》,有所改正,而武三思等不听,自以为见用于世,而志不遂,乃著《史通》内外四十九篇,讥评古今。”《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519页。
    19《史通》卷5,《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85页。
    20《史通》卷10,《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89页。
    21《史通》卷14,《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78页。
    22《史通》卷8,《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20页。
    23《史通》卷16,《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89页。
    24《世说叙录》宋刊本,附录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版《世说新语》之后。
    25渡部武:『世说新语』以前の『世说』云本をめぐる问题,载于《安田学园研究纪要》17。1976。今自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中获知此文,从而得知日本尚有《世说新语》的元刊残本
    26钱曾:《读书敏求记》卷三,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第78页。
    27朱铸禹:《世说新语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州如《简傲》第二十四“王子敬兄弟见郗公”条,刘辰翁曰:“备极世情。只‘儿辈’是,别本‘鼠辈’,非。”
    29陈眉公云:“须溪笔端有临济择眼法,有阳长生还魂丹,有麻姑搔背爪”,认识到刘辰翁批注的意取尖新,确是的评。转引自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03页。
    30高似孙《纬略》卷九,《四库全书》本。
    31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附录一《世说新语序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931页。
    32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附录二《世说旧跋二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933页。
    33员兴宗:《九华集》卷八《策问二道》,《四库全书》本
    34刘强:《<世说>学引论》,第180页。
    35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15,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165页。
    36《弁州四部稿》卷146,《四库全书》本
    37林茂桂:《南北朝新语自序》,刘强《<世说新语>会评》,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38詹世显:《南北朝新语又序》,刘强《<世说新语>会评》,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39任肩生:《题南北朝新语叙》,刘强《<世说新语>会评》,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40文征明:《何氏语林序》,刘强《<世说新语>会评》,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41钱棻:《玉剑尊闻序》,刘强《<世说新语>会评》,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42刘熙载:《艺概·文概》,载《刘熙载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9页。
    43何良俊:《何氏语林·言语》小序,刘强《<世说新语>会评》,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44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第29卷《九流绪论下》,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230页。
    45陆师道:《何氏语林序》,刘强《<世说新语>会评》,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46钱谦益:《玉剑尊闻》序,刘强《<世说新语>会评》,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47毛际可:《今世说序》,刘强《<世说新语>会评》,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48钱曾:《读书敏求记》卷三,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第78页。
    49王思任:《世说新语序》,《文章辨体汇选》卷二百九十三。
    50如王先谦云:“余尝怪临川为《世说新语》一书,彼其时去晋未远,固宜记载得实,而秉笔不慎,事实抵牾,至为刘子玄辈所讥,盖不免如余所称薮。”(光绪十七年长沙思贤讲舍刻《世说新语》王先谦序)
    51参见王枝忠《汉魏六朝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52按1979年版《辞海》对“小说”的定义为:“文学的一大类别,叙事性的文学体裁之一。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生活。但小说小同于其他叙事性作品,,它可以运用各种描写、叙述方式和各种表现手法(如叙述事件的前因后果、描绘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生活场景以及人物外貌、心理、言谈、举动和各种纠葛、关系等等),来生动地表现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53参见《小说家的兴起与文人的案头世界》,林岗:《口述与案实》,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67页。
    54《崇文总目》卷五,《四库全书》本。
    55刘咸忻:《刘咸圻论目录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6 贝。
    56郭延礼《龚自珍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版,第61页。
    57刘咸圻:《刘咸忻论目录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0页。
    58《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59傅修延云:“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魏晋‘世说体’,正是继承并发展了语录体中以精粹之言为‘眼’的叙事模式。”
    60崔述:《洙泅考信余录》。《孔志》,齐鲁书社2001年版,第79页。
    61参见张铁:《语类古书研究》,北京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62《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62页。
    63《世说新语笺疏》,文学第四/4:“嘉锡案:康成盖代大儒,盛名远播,流传逸事,遂近街谈。不惟婢解读书乃至牛亦识字。然白傅之引鄙谚,虽有类于齐谐,而临川之着新书,实不同于燕说。且子政童奴,皆吟左氏(见《论衡·案书》篇);刘琰侍婢,悉诵灵光(见《蜀志》)。斯固古人所常有,安见郑氏之必无?既不能悬断其子虚,亦何妨姑留为佳话。丁氏必斥其傅会,所谓‘固哉高叟之为诗也!’”
    64关于需要详细考证才能发现的史实舛误,有些刘孝标的注已详辩,参见本文第二章。而刘注亦多失察之处,余嘉锡先生的笺释本对此作了大量考释,可以参观。
    65张铁:《语类古书研究》,北京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第27页。
    66如政事第三/2,刘孝标注曰:“后汉时贾彪有此事,不闻为陈寰之事”等等,不一一枚举。
    67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78至91页。
    68参见郑良树:《战国策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75年版,第141页。
    69《太平御览》卷388“人事部”色条引。
    70参见刘伟生:《<世说新语>的志人艺术》,载于《<世说新语>艺术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1朱铸禹:《世说新语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54页。
    72梅家玲:《<世说新语>的叙事艺术》,(台北)《人文及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73《管锥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64-166页。
    1《隋书》卷34《经籍志》:《世说》八卷,宋临川王刘义庆撰。《世说》十卷,刘孝标注。《新唐书》卷59《艺文志》:刘义庆《世说》八卷,又《小说》十卷,刘孝标《续世说》十卷。
    2章学诚撰,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卷4,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74-375页。
    3《史通》卷15,《史通通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85页。
    4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596页。
    5惜其本不传,只是在明代凌刻套印本中转录了他的部分注释,主要是勘正文字训释语词,疏通文意。
    6刘氏评点总体上非传统意义上的对古籍文本的笺证疏释,而是诙谐明快,时时令人解颐,是中国小说评点之滥觞,在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对《世说新语》本身的研究意义并不大。《四库提要》指其“论诗评文,意取尖新,太伤佻巧。其所批点,如《杜甫集》、《世说新语》及《班马异同》诸书,今尚有传本。大率破碎纤仄,无裨来学”,实非苛责。
    7如余嘉锡先生就认为:“今本世说注经宋人晏殊、董弅等妄有删节,以唐本第六卷证之,几无一条不遭涂抹。”
    8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432页。
    9文学第四/57:“僧意在瓦官寺中,未详僧意氏族所出。王荀子来,荀子,王修小字。与共语,便使其唱理。意谓王曰:‘圣人有情不?’王曰:‘无。’重问曰:‘圣人如柱邪?’王曰:‘如筹算,虽无情,运之者有情。’僧意云:‘谁运圣人邪?’荀子不得答而去。诸本无僧意最后一句,意疑其阙,庆校众本皆然。唯一书有之,故取以成其义。然王修善言理,如此论,特不近人情,犹疑斯文为谬也。”按刘孝标名峻,此处之“庆”当作“广”。李慈铭以为“庆”是“峻”之误,余嘉锡先生已为详辩,此处不赘。
    10赏誉第八/139,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489页。
    11《与魏文帝笺》,《文选》卷4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821页。
    12《三国志》卷21,《缪袭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20页。
    13《世说新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影印王先谦思贤堂讲舍本。
    14民国四年刊《沈寄簃先生遗著·乙编·古书目四种》。
    15《四库抽毁书提要》之明李清撰《南北史合注》条。
    16程金造:《史记索隐引书考索》,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763-764页。
    17《史通》卷5,《史通通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88页。
    18高似孙《纬略》卷9,《四库全书》本。
    19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13《史书占毕》,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125页。
    20《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1汪藻《世说叙录》卷3为《书名》;高似孙《纬略》卷九列刘孝标注的引书之目;叶德辉作《世说新语注所引书目》,沈家本作《世说注所引书目》。
    22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87-95页。
    23杨勇:《<世说新语>刘孝标注释例》,载《杨勇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57页。
    24《史通》卷5,《史通通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79页。
    25萧艾:《世说探幽》,湖南出版社1992版,第85页。
    26章学诚撰,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卷3《史德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25页。
    27《史通》卷5,《史通通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77页。
    28比如,黄夷辑录邓粲《晋纪》佚文40多条,其中就有一半出自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所占比重相当之高。
    29企羡第十六/3:“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又以已敌石崇,甚有欣色。注曰:王羲之《临河叙》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莫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娱目骋怀,信可乐也。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矣。故列序时人,录其所述。右将军司马太原孙丞公等二十六人,赋诗如左,前余姚令会稽谢胜等十五人,不能赋诗,罚酒各三斗。’”
    30《隋书·经籍志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62页。
    31如十五家《后汉书》、十八家《晋史》,以及《魏氏春秋》、《魏略》、《中,兴书》、《晋阳秋》等。
    32如《文士传》、《高士传》、《列女传》、《高逸沙门传》、《海内先贤传》等。
    33别传、家传的作者多为亲友,而大朝人对家谱世系、中外姻亲格外重视。
    34如四/7与四/10,嘉锡案:此与士文“何平叔注老子”条,一事两见。而一云始成,一云未毕,余亦小异。盖本出两书,临川不能定其是非,故并存之也。
    35程金造:《史记索隐引书考索》,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763-764页。
    36马念祖:《水经注等八种古籍引书目汇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
    37《杨勇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58-459页。
    38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赏誉第八/138条。39《颜氏家训·勉学》篇。
    40品藻第九/22明帝问周伯仁条:“卿自谓何如庾元规?”对曰:“萧条方外,亮不如臣;从容廊庙,臣不如亮。”注曰:按诸书皆以谢鲲比亮,不闻周顗。则是表明,除了临川王《世说新语》之外,他书记载与此不同。
    41 《隋志·经籍志》: “《世说》八卷,宋临川王刘义庆撰: 《世说》十卷.刘孝标注。”《旧唐书·经籍志》:“《世说》八卷,刘义庆撰;《续世说》十卷,刘孝标撰。”《新唐书·艺文志》:“刘义庆《世说》八卷,刘孝标《续世说》十卷。”
    42刘强:《<世说>学引论》,第30页。
    43刘《注》亦多传统的字句注疏。通其文字毕竟为明其意旨的应有之义。如文学第四/59,注“事数”谓“若五阴、十二入、四谛、十二因缘、五根、五九、七觉之声”云云。
    44如文学第四/43,殷中军读小品,刘《注》为《辨空经》中;又如文学第四/91,谢万《八贤论》,赖刘《注》知八贤为渔父、屈原、季主、贾谊、楚老、龚胜、孙登、嵇康。又如仇隙第三十六/1,刘《注》引王隐《晋书》曰:“岳父文德,为琅邪太守,孙秀为小吏给使,岳数蹴蹋秀,而不以人遇之也。”以使读者能知潘岳与孙秀结仇之原因。
    45《管锥编》第1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03-304页。
    1其实,另一部分史书则杂入《子部·儒家》之中。
    2逯耀东:《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页。
    3逯耀东:《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22页。
    4胡宝国:《汉唐间史学的发展》,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4页。
    5刘咸圻:《刘咸忻论目录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59页。
    6张铁:《语类古书研究》,北京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第25页。
    7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36页。
    8龚自珍:《最录汉官仪》,《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81页。
    9《应奉传》:“奉子劭,撰风俗通,以辨物类名号,识时俗嫌疑,文虽不典,后世服其洽闻。论曰:“劭撰著篇籍,甄纪异知,虽云小道,亦有可观者焉。”劭,汉俗儒也,风俗通,小说家也,蔚宗讥其不典,又云“异知小道”,可谓知言。
    10胡宝国《文史之学》一文引用应劭《风俗通义》中数例,与本章所引材料略同,认为应劭反复以《史记》、《汉书》纠正传闻的不准确,正可说明正统史学很难抵御盛行于民间的历史传闻。而“嗜奇爱博”乃是一时风气。
    11《隋书·经籍志》:“《小说》十卷,粱武帝牧安右长史殷芸撰。梁目三十卷。”今佚。鲁迅、余嘉锡先后有辑本,今人周楞伽辑注本总结诸家,最为详赡。殷芸《小说》本有三十卷,“至隋仅存十卷,明初尚存,今乃止见于《续谈助》及原本《说郛》中,亦采集群书而成……以时代为次第,而特置帝王之事于卷旨,继以周汉,终于南齐。”十卷的目次略为:卷 :秦汉晋宋诸帝;卷二:周六国前汉人:卷三:后汉人;卷四:后汉人;卷五:魏世人;卷六:吴蜀人:卷七、卷八:卷九:晋江左人;卷十:宋齐人。
    2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卷32《子部九·说家》殷芸小说条,《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中华书局1955版,第5537页。
    13张铁:《语类古书研究》,北京大学中文系2003年硕士论文,第14页。
    14《经典释文》卷一,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页。
    15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学著作的几个问题),《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续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8页。
    16《史通》卷八《模拟》,《史通通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35页。
    17胡宝国:《汉唐间史学的发展》,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99贝。
    18颜师古:《汉书叙例》。
    19曾贻芬:《中国历史文献学史述要》,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35页。
    20杨耀坤:《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陈寿、裴松之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3-234页。
    21参刘咸忻:《刘咸炘论目录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89页。
    22逯耀东认为:注经与注史不同,经注为了明了经中所蕴的义理,而理寓于训沽,训话明而理自现。史注为了达事,以史实补前史之胭,若事不明而囫于笺笺训沽,于事亦无所补。在经史分途之初,因为史书也成为讲授的课目,为了讲授实际的需要,而有解经训话式的史注出现。这种被刘知几称为“儒宗训解”的史注,是魏晋六朝史注的主流。不过,两晋间另有“委曲叙事,存于细事”的史注出现,这类“委曲叙事”的史注,渐渐脱离训解式史注的形式,由义理的解释向达事的领域过渡,至裴松之“掇众史之异辞,补前书之所阙”的《三国志注》出现,完全脱离经注的形式,专注于对历史事实的辑补,更具有史注独立的性格。所以,裴松之新形式的史注与玄、儒、文、史四馆先后出现,象征着经史分途转变的新的发展阶段。
    23钱大昭:《三国志辨疑·自序》,《续修四库全书》本。
    24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30页。
    25刘强的《世说学引论》通过对《世说新语》和《史记》、《汉书》、《三国志》的比对研究,指出《世说新语》采用正史材料甚少。
    26刘强:《世说学引论》,第15页。
    27来新夏:《古籍整理讲义》,鹭江出版社2006年版,第203页。
    28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二《浙东学术》。
    29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特点》,收入《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39页。
    30参见胡宝国:《汉唐间史学的发展》,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32页-第237页。
    31逯耀东:《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中华书局 2006年版,第53页。
    32关于口述传统与案实传统的问题,可以参见林岗:《口述与案实》,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3《汉书·艺文志》语。
    34余嘉锡根据颜师古对稗官即小官的解释,推论小说家所出的裨官,即指天子之士而言。逯耀东认为这是对“稗官”所作比较接近性的解释。笔者同意此说。
    35关于这个问题,逯耀东已有论述,此不赘言。
    36《西京杂记》,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页。
    37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收入《鲁迅全集》第八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65页。
    38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卷32《子部九·小说家》殷芸小说条下。
    39余嘉锡:《余嘉锡文史论集》,岳麓书社1997年版,第259页。
    40逯耀东认为,裴松之新形式的史注与玄、儒、文、史四馆先后出现,象征着经史分途转变的新的发展阶段。
    41《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史部·正史类小序》。
    42阮孝绪:《七录》序,《广弘明集》卷三引。
    43《隋书·经籍志》中,《史部》著录有八百一十七部、一万三千二百六十四卷典籍。而《隋书·经籍志》所载,尚非全体,仅以杂传为例,《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所引的魏晋时代的杂传,共有一百四十三种,其中就有九十一种为《隋志》所失载。侯康《补三国艺文志》载有史部典籍一百一十九种,姚振宗《三国艺文志》载有史部典籍一百八十四种,俱是显证。参见仇鹿鸣:《略谈魏晋的杂传》。
    44参看逯耀东:《<三国志>注》与汉晋间经注的转变》一文,收入《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
    45逯耀东:《<三国志>注》与汉晋间经注的转变》,《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第301页。
    46此外,由于这批新材料的出现,卫恒对古文字的考校,杜预对自己的《左传集解》也有了新的认识,遂有《左传后序》之作。因与本文主旨无关,不加考述。
    47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钞”类中,以类相从者有卫飒《史要》、张温《三史略》,专钞一史者有葛洪《汉书钞》、张缅《晋书钞》,合钞家史者有阮孝绪的《正史削繁》。《宋史·艺文志》遂更立《史钞》类。
    48梁启超:《翻译文学与佛典》,收入《佛学研究十八篇》,梁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49页。
    49汤用彤《魏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五章《汉晋讲经与注经》。
    50胡宝国:《<三国志>裴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一集,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80页。
    51陈寅恪:《陈述辽史补注序》,收入《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34页。
    52陈垣:《云冈石窟寺之译经与刘孝标》,收入《陈垣史学论著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64页。
    53如赵冈在《<世说新语>刘注义例考》一文中指出:“孝标撰注,亦欲揭其注史之见,观其注例之严栗有秩,颇类裴世期之注《国志》,非地事钞录,漫无体例者。”萧艾在《世说探幽》中指出:“刘孝标《世说注》是以裴松之《三国志注》 为蓝本的,读者稍加考察,就会承认孝标对松之师法惟谨。”刘强则在博士论文中指出:刘注接受并继承了裴松之的注释思想以及他所开创的注疏方式,其义例虽然“后出转精”,但并未尽脱裴注之规制,在材料上也对裴注颇有借鉴。
    54《三国志·上三国志注表》,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71页。
    55钱大昭:《三国志辨疑·自序》,《续修四库全书》本。
    56《三国志》卷二十一《魏书,傅臻传》注引《旧事》,称臻孙傅权作左思《吴都斌叙》及注,裴松之批评:“叙粗有文辞,至于为注,了无发明,直为尘秽纸墨不合传写也。”可见“发明”已经成为当时作注的公认价值。
    57《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裴注说:“然网罗繁富,凡六朝旧籍今不传者,尚一一见其压略。又多首尾完具,不似郦道元《水经注》、李善《文选注》,皆剪裁割裂之文。故考证之家,取材不竭,转相引据者,反多于陈寿本书焉。’
    58唐本与今本文字颇有不同,今此条采唐写本,以其更接近于本来面目。
    59参见刘强博士学位论文《世说学引论》。因所论者同,刘强博士亦已有了很清晰的论述,即不另行展开。
    60如贤媛第十九/8中刘注曰:“引《妇人集》所载阮氏与(许)允书,陈允祸患所起,辞甚酸怆,文多不录。”
    61徐中舒:《论战国策的编写及有关苏秦诸问题》,《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下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179页。
    62胡宝国:《汉唐间史学的发展》,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99页。
    63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
    64梅家玲《论(世说新语)的叙事艺术》一文,载台湾《人文及社会科学》1994年4卷1期。
    65《晋书》卷44《华峤传》。
    66袁宏:《后汉纪》自序。
    67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月版,第123页。
    68胡宝国:《汉唐间史学的发展》,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83页。
    69胡宝国:《汉唐间史学的发展》,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89贝。
    70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87页。
    71《语林》:“杨修字德祖,魏初弘农华阴人也,为曹操主簿。晋公至江南,读曹娥碑文,背上别有八字。。”《世说》:“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语林》:“何晏字平叔,以主婿拜驸马都尉。美姿仪,面绝白。”《世说》:“何平叔美姿仪,而至白。”
    72刘强博士论文《世说学引论》之第二章。
    73刘强博士论文《世说学引论》之第二章
    71法国叙事学家托多洛夫在《叙事作为话语》一文中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叙事的时间是一种线性时间,而故事发生的时间则是立体的。在故事中,几个事件可以同时发生,但是话语则必须把它们一件一件地叙述出来‘一个复杂的形象就被投射到一条直线上。”
    75笪重光:《画荃》,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8页。
    76张海明:《世说新语的文体特征及与清谈之关系》,《文学遗产》1997年第1期。
    77汤用彤:《言意之辨》,收入《魏晋玄学论稿》,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36页。
    78傅修延:“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魏晋‘世说体’,正是继承并发展了语录体中以精粹之言为‘眼’的叙事模式。虽然《论语》中言浓而事淡,《世说新语》中语境的描摹更为分明,但以言为全文中心缺失一以贯之的……它在‘以言见人’方面备受后人称赞。”见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250页。
    79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78-91页。
    80钱钟书《一节历史掌故、一个宗教寓言、一篇小说》,载《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65页。
    81杨义《汉魏六朝“世说体”小说的流变》一文,载《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4期。
    82刘强:《世说学引论》,第129页。
    1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第114页。
    2汤用彤:《读<人物志>》,收入《魏晋玄学论稿》,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7页。
    3如刘伟生在《<世说新语>艺术研究》中就辟有专门章节讨论“目睛传神”的问题。
    4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评壮士语。
    5《艺文类聚》卷19引。
    6汤用彤:《读<人物志>》,收入《魏晋玄学论稿》,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4页。
    7汤用彤:《读<人物志>》,收入《魏晋玄学论稿》,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3页。
    8刘大杰:《魏晋思想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8页。
    9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第89页。
    10干宝:《晋纪·总论》。
    11潘岳:《哀永逝文》
    12兴膳宏:《六朝文学论稿》,岳簏书社1986年版,第174页。
    13严可均:《全晋文》卷33。
    14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530页。
    15郭沫若:《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文物》1965年第6期。
    16曹操:《龟虽寿》
    17曹丕:《典论·论文》
    18皇甫谧:《笃终》
    19《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26页。
    20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第90页。
    21范哗:《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45页。
    22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674页。
    23黄俊杰:《中国思想史中“身体观”研究的视野》,《现代哲学》2002年第3期。
    24李丰楙:《不死的探求——从变化神话到神话变化传说》,载《中外文学》(台北)第15卷第5期,1986年10月。
    25《太平御览》卷七二二引。
    26王羲之《杂贴》中云:“梅妹大都可行,袁姝极得石散力,然故不善佳,疾久尚忧之。”又云:“贤妹大都转差,……以大近不复服散,当将陡厘也,此药为益,如君告。”王献之《杂帖》中云:“嫂等承更恶,不审顷痊复不?必须散时,终得力耶。此药甚佳,想姊举体不能行履,服遂差。”又云:“献之白,承姑比日复小 进退,其尔不得一极和,忧悚犹深,不审以服散不?必得力耳。”俱见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十所录。
    27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54页。
    28陶弘景:《养性延命录》。
    29《后汉书》卷六十上,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953页。
    30《晋书》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72页。
    31嵇康:《家诫》。
    32(宋)朱熹:《答刘子澄书》,《朱子全书》第二十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538页。
    3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
    34临川王《世说新语》不录鬼怪幽冥之事。而刘孝标注中则颇不少。略举两例:伤逝第十七/9,庾文康亡,何扬州临葬云:“埋玉树箸土中,使人情何能已已!”刘孝标注:《搜神记》曰:“初,庾亮病,术士戴洋曰:‘昔苏峻事,公于白石祠中许赛车下牛,从来未解。为此鬼所考,不可救也。’明年,亮果亡。”《灵鬼志谣征》曰:“文康初镇武昌,出石头,百姓看者于岸歌曰:‘庾公上武昌、翩翩如飞鸟;庾公还扬州,白马牵旒旐。’又曰:‘庾公初上时,翩翩如飞鵶;庾公还扬州,白马牵旐车。’后连征不入,寻薨,下都葬焉。”伤逝第十七/16,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献之以泰元十三年卒,年四十五。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刘孝标注:《幽明录》曰:“泰元中,有一师从远来,莫知所出。云:‘人命应终,有生乐代者,则死者可生。若逼人求代,亦复不过少时。’人闻此,咸怪其虚诞。王子献、子敬兄弟,特相和睦。子敬疾属纩,子猷谓之曰:‘吾才不如弟,位亦通塞,请以余年代弟。师曰:‘夫生代北者,以己年限有余,得以足亡者耳。今贤弟命既应终,君侯算亦当尽,复何所代?’子猷先有背疾,子敬疾笃,恒禁来往。闻亡,便抚心悲惋,都不得一声,背即溃裂。推师之言。,信而有实。’
    35鲁迅:《古小说钩沉》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36黄晖:《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71页,略曰:“世谓人死为鬼,非也。人死不为鬼,无知,不能害人。如审鬼者死人精神,人见之宜从裸袒之形,无为见衣带被服也。何则?衣无精神也。由此言之,见衣服象人,则形体亦象人。象人,知非死人之精神也。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之精神也。”
    37《搜神记》中有许多人死而复生的故事,即是一例。
    38曹丕:《典论·论文》。
    39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第112页。
    40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
    41此《中兴书》所谓:“郗超死之日,贵贱超笔,为之诛者四十余人,其为物所宗如此。”
    42靳建强:《汉魏晋哀祭文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第10页。
    43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罗根泽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54页。
    44陆机:《文赋》:“诔缠绵而凄怆。”
    45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1页。
    46《海德格尔诗学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62页。按《晋书·王衍传》,王万子卒时年已十九。则此处“孩抱中物”,泛指子辈云云,与年纪无涉。
    48如王肃《家传》,王裒《世传》,皆为一家之书;至于郡邑之志,则自东京以往,讫十六朝而还,若《陈留耆旧传》、《会稽先贤传》、《襄阳耆旧记》、《豫章志后撰》之类俱是。
    49嵇康:《圣贤高士传·尚长》。
    1周一良;《<世说新语>和作者刘义庆身世的考察》,收入《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续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版。
    2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条。
    3林之奇:《拙斋文集》卷20,《续修四库全书》本。
    4赵翼:《廿二史札记》卷8。
    5唐翼明:《关于魏晋清谈中的几个问题》,载《魏晋文学与玄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47页。
    6《抱朴子》疾谬第二十:“世故继有,礼教渐颓。敬让莫崇,傲慢成俗。俦类饮会,或蹲或踞。暑夏之月,露首袒体。盛务唯在樗草捕弹棋,所论极于声色之间,举足不离绮襦纨绔之侧,游步不去势利洒客之门。不闻清谈讲道之言,专以丑辞嘲弄为先。以如此者为高远,以不尔者为髌野。”“清谈”自与“讲道”并称。
    7《诗品》卷中评宋豫章太守谢瞻、仆射谢混、太尉袁淑、征君宋微、征虏将军王僧达诗曰:“其源出于张华,才力苦弱,故务其清谈,殊得风流媚趣。课其实录,则豫章、仆射,宜分庭抗礼;征君、太尉,可托乘后车。征虏卓卓,殆欲度骅骝前。”亦是“清言”之为“浮文”的例证之
    8《历代名画记》五曰:“王濛字仲祖,晋阳人。放诞不羁,书比庾翼。丹青特妙,颇希高达。常往驴肆家画车,自云:‘我嗜酒、好肉、善画,但人有饮食、美酒、精绢,我何不往也?’特善清言,为时所重。卒时年三十九。官至司徒左长史。”原注云:“事见《中兴书》。”“特善清言”是“为时所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9《晋书》卷四十七《傅玄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18页。
    10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附录《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六朝时之志忠怪与志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277页。
    11钱穆:《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之关系》,载《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三),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52页。
    12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论说第十八》,中华书局2010年版。
    13韩异:《宫崎市定与<九品官人法研究)》,《学术研究》2007年第9期。
    14参见《国学概论》第六章《魏晋清谈》,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46、147页。
    15有专评一人的,如魏文帝的《孝武论》,夏侯玄的《乐毅论》等;有两人比较的,如孔融的《周武王汉高祖论》,魏文帝的《周成汉昭论》,曹植的《汉二祖优 劣论》,钟会的《夏少康汉高祖论》,张辅的《管仲鲍叔论》、《班固司马迁论》等;也有综论一群人物的,如戴逵的《竹林七贤论》等;还有权衡两地人物的,如孔融的《汝、颖优劣论》,伏滔的《青、楚人物论》等。
    16严可均辑:《全晋文》卷六十。
    17《汉书》卷20《古今人表序》。
    18《傅子》,《太平御览》卷265引。
    19这一点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阐述甚详。韩异师在宫崎市定的《九品官人法研究》译者序中指出:宫崎市定认为九品官人制是为了在汉魏嬗替之际吸收汉朝旧官僚进入新的魏王朝,为新旧王朝的人事交替服务。在此之前,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杨筠如1930年所著的《九品中正与六朝门阀》,和1955年唐长孺所著的《九品中正制度试释》,称九品官人制为九品中正制,认为其目的有二,是在乱世流移之际令士人土断,恢复乡间在在官员选拔中的举荐作用;二是顺乎清议,扬清激浊。
    20轻诋第二十六/24庾道季诧谢公曰:“裴郎云:‘谢安谓裴郎乃可不恶,何得为复饮酒!’裴郎又云:‘谢安目支道林如九方皋之相马,略其玄黄,取其隽逸。’”谢公云:“都无此二语,裴自为此辞耳。”庾意甚不以为好,因陈东亭《经酒垆下赋》。读毕,都不下赏裁,直云:“君乃复作裴氏学!”于此《语林》遂废。今时有者,皆是先写,无复谢语。当时势位如谢安者,所具备的影响力更多也还是在学术层面。
    21逯耀东:《魏晋别传的时代性格》,载《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第87页。
    22《资治通鉴》卷69。
    23(荷兰)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以下所有相关理论都出于此书。囿于篇幅,多为论文作者撮北要而写其观点,故除直接引文外,不再另出页码。
    24(荷兰)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25傅芸子:《正仓院考古记》,日本文求堂1941年版,第90页。
    26《能改斋漫录》引《释藏音义指归》云:“《名苑》曰:鹿之大者曰麈。群鹿随之,皆看麈所往,随麈尾所转为准。今讲僧执麈尾拂子,盖象彼有所指旨麾故耳。’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6页。
    1蒋肇函:《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期女性的生活状况》,兰州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2载《河池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3载《广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4载《民俗研究》1992年第4期
    5载《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3月
    6载《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7载《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8载《文史知识》2000年第2期。。
    9载《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
    10载《包头职大学报》2011年第3期。
    11载《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12载《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3载《宿州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4载《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5(英)爱·廉·福斯特著,苏炳文译:《小说面面观》,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79页。
    16载《文教资料》1998年第6期。
    17载《江淮论坛》2003年第1期。
    18载《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19载《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20载《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第3期。
    21载《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2蒋肇函:《从<世说新语>刊魏晋时期女性的生活状况》,兰州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此据中国知网数据库。
    23杨淑鹏:《<世说新语·贤嫒>选录特色探析》《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4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73页。
    25如王符《潜夫论·断讼》:“妇人之行,贵令鲜洁……贞女不二心以数变。……一许不改,盖所以长贞洁而宁父兄也。”
    26参见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27(美)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7页。
    28按,此故事见于今本《淮南子·说山训》,文句略有不同。
    29《魏志·荀彧或传》裴注引《晋阳秋》。
    30见余嘉锡本《世说新语》。
    31惑溺第三十五/2,荀奉倩与妇至笃,冬月妇病热,乃出中庭自取冷,还以自熨之。妇亡,奉倩后少时亦卒。以是获讥于世。奉倩曰:“妇人德不足称,当以色为主。”裴令闻之,曰:“此乃是兴到之事,非盛德言,冀后人未昧此语。”
    32唐君毅,《原性篇》,载于《中国哲学原论》,台北学生书局,第143页。转引自梅家玲《依违于妇德和才性之间——<世说新语·贤媛篇>的女性风貌》,台湾《妇女与两性学刊》第8期,1997年4月。
    33(美)曼素恩著,定宜庄、颜宜威译:《缀珍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71页。
    34班昭:《女诫》,见《后汉书·列女传》。
    35班昭《女诫》之《敬慎》篇。
    36贤媛第十九/3,汉成帝幸赵飞燕,飞燕谗班婕妤祝诅,于是考问。辞曰:“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善尚不蒙福,为邪欲以何望?若鬼神有知,不受邪佞之诉;若其无知,诉之何益?故不为也。”
    37(美)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38参见陈丽平:《刘向<列女传>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65页。
    罗振玉辑.唐写本世说新语(影印本)[M].1916年
    世说新语(影印思贤讲舍本,附录汪藻叙录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王利器(断句校订).世说新语[M].上海:文学古籍刊行社,1 956
    王叔岷.世说新语补正[M].台北:艺文印书馆,1975
    杨勇.世说新语校笺[M].台北:正文书局,1976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3
    徐震塄.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4
    朱铸禹.世说新语汇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张沩之.世说新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张万起.世说新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骆玉明.世说新语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刘强.世说新语会评[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古田敬一.世说新语校勘表附佚文[M].京都:中文出版社,1977
    哈佛燕京引得编纂处.世说新语引得[M].北京:哈佛燕京学社,1933
    高桥清.世说新语索引[M].逛到:广岛大学中国文学研究室,1959
    张永言.世说新语辞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张万起.毗说新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詹秀惠.世说新语语法研究[M].台北:学生书局,1973
    吴金华.世说新语考释[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 994
    张振德等.世说新语语言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1995
    杨勇.世说新语校笺论文集[M].台北:正文书局,2003
    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萧艾.世说探幽[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
    张叔宁.世说新语整体研究[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4
    宁稼雨.世说新语与中古文化[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王守华.世说新语发微[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范子烨.世说新语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蒋凡.世说新语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宁稼雨.刘义庆与世说新语[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宁稼雨.魏晋士人人格精神——世说新语的士人精神史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刘伟生.世说新语艺术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萧虹.世说新语整体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日)大矢根文次郎.世说新语与六朝文学[M].东京:早稻田大学出版部1983版
    (日)井波津子著,李庆、张荣谓译.中国人的机智——以世说新语为中心[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范哗.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汤球、黄爽辑,乔治忠校注.众家编年体晋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
    汤球辑,杨朝明校补.九家旧晋书辑本[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许嵩.建康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中华书局,1956
    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
    刘向.列女传[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
    王符撰,汪继培笺.潜夫论笺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7
    刘劭撰,李崇智校笺.人物志校笺[M].成都:巴蜀书社,2001版
    张华撰,范宁校正.博物志校正[M].北京:中华书局,1980
    葛洪.西京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葛洪撰,胡守为校释.神仙传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0
    葛洪撰,王明校注.抱朴子内篇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葛洪撰,杨明照校笺.抱朴子外篇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1997
    干宝著,汪绍楹校注.搜神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9
    许逸民校笺.金楼子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11
    裴启著,周楞伽辑注.裴启语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
    殷芸著,周楞伽辑.殷芸小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萧统编.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黄节注.魏武帝、魏文帝诗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黄节注.曹子建诗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俞绍初辑校.建安七子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吴云.建安七子集校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黄节注.阮步兵咏怀诗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逑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金涛声点校.陆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黄葵点校.陆士龙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8
    俞绍初点校.王粲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
    罗国威校注.刘孝标集校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陈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7
    袁行霈笺汁.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顾绍柏校注.谢灵运集校汪[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曹融南校注.谢宣城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王增文校注.潘黄门集校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
    董志广.潘岳集校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J版社,2005
    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65
    逑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高步瀛.魏晋文举要[M].北京:中华书局,1989
    僧肇撰,张春波校释.肇论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0
    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2
    释宝唱撰,王孺童校注.比丘尼传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释道世撰,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释道宣.广弘明集[M].四部丛刊初编本
    陶弘景著,(日)吉川忠夫编.真诰校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高似孙.纬略[M].《四库全书》本
    阮孝绪著,任莉莉辑.七录辑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徐坚.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虞世南.北堂书钞[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程荣.汉魏丛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
    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陶宗仪.说郛三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黄伯思.东观馀论(影印宋刻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8
    曾慥.类说(影印本)[M].上海: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顾炎武撰,陈垣校注.日知录校注[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
    章学诚撰,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
    笪重光.画荃[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晁公武撰,孙孟校正.郡斋改书志校证[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王尧臣.崇文总目[M].《中国历代书目丛刊》本,北京:现代出版社,1987
    尤袤.遂初堂书目[M].《中国历代书目丛刊》本,北京:现代出版社,1987
    钱谦益.绛云楼题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钱曾撰,管庭芬、章钰校证.藏园批注读书敏求记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12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周中孚.郑堂读书记[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黄虞稷.千顷堂书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沈德寿.抱经楼藏书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0
    莫友芝撰,傅增湘增补.藏园订补鄙亭知见传本书目[M].北京:中华书局,2009
    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M]《二十五史补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55
    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M]《二十五史补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55
    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984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0
    余嘉锡.古书通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程毅中.古小说简目[M].北京:中华书局,1981
    袁行霈.中国文言小说书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来新夏.古籍整理讲义[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6
    刘咸忻.刘咸忻论目录学[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曾贻芬.中国历史文献学史述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方师铎.传统文学与类书之关系[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
    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M].北京:中华书局,1987
    刘汝霖.东晋南北朝学术编年[M].北京:中华书局,1987
    刘跃进、范子烨.六朝作家年潜辑要[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
    曹道衡、刘跃进.南北朝文学编年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陈钟凡.汉魏六朝文学[M].上海:上海书店,《民国丛书》影印商务印书馆,1927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6
    王运熙、杨明.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周勋初.魏晋南北朝文学论从[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孙明君.汉魏文学与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胡旭.汉魏文学姻变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穆克宏、郭丹编.魏晋南北朝文论全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M].北京:中华书局,1993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王瑶.中古文学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朱大渭等.魏晋南北朝朝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朱大渭.六朝史论[M].北京:中华书局,1998
    黎虎.魏晋南北朝史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梁满仓.汉唐间政治与文化探索[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刘驰.六朝士族探析[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方诗铭.三国人物散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范子烨.中古文人生活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胡阿祥.魏晋本土文学地理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唐长孺.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皮元珍.玄学与魏晋文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马小虎.魏晋以前个体“自我”的演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余英时.东汉生死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黄少英著.魏晋人物品题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6
    万绳楠.魏晋南北朝文化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李磊.六朝士风研究[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8
    章启群.论魏晋自然观——中国艺术自觉的哲学考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刘大杰.魏晋思想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王青.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孙若风.高蹈人间——六朝文人心态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许辉、邱敏、胡阿祥主编.六朝文化[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汤伟侠.汉魏六朝教育思想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1
    彭自强佛教与道教的冲突与融合——以汉魏两晋时期为中心[M].成都:巴蜀书社,2001
    张承宗.六朝民俗[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2
    逯耀东.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M].北京:中华书局,2006
    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M].北京:三联书店,2009
    胡宝国.汉唐建史学的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唐翼明.魏晋清谈[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袁济喜.六朝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马良怀.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康中乾.有无之辨——魏晋玄学本体思想再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葛兆光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2003
    王永平.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
    博芸子.正仓院考古记[M].东京:日本文求堂,1941
    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瞿林东.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M].北京:中华书局,1994
    金春峰.汉代思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蔡璧名.身体与自然——以<黄帝内经素问)为中心论古代思想传统中的身体观[M].台北: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97
    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陈启云.荀悦与中古儒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周与沉.身体:思想与修行——以中国经典为中心的跨文化关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钱穆.中国学术思向史论丛[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金毓黻.中国史学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李宗侗.中国史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0
    李剑国.唐前志怿小说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苗壮.笔记小说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候忠义.中国文言小说史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葛晓音.汉唐文学的嬗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徐岱.小说叙事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油安迪.中国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石昌瑜.中国小说源流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王瑶.中古文学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
    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9
    徐公持.魏晋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王平.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范崇高.中古小说校释集稿[M].成都:巴蜀书社,2006
    刘师培.刘师培史学论著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林岗.口述与案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刘湘兰.中古叙事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杜芳琴.女性观念的衍变[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薛瑞泽.嬗变中的婚姻——魏晋南北朝婚姻形态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
    李金河.魏晋隋唐婚姻形态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5
    (美)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赵树勤.女性文化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刘淑丽.先秦汉魏晋妇女观与文学中的女性[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陈丽平.刘向(列女传)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日)兴膳宏撰,彭恩华译.六朝文学论稿[M].长沙:岳簏书社,1986
    (日)川胜义雄,徐谷芃、李济沧译.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日)宫崎市定著,韩异译.九品官人法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
    雷蒙·凯南撰,赖干坚译.叙事虚构作品[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
    (美)曼索恩著,定宜庄、颜宜葳阵.缀珍录[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荷兰)约翰·赫伊津哈撰,何道宽译.游戏的人[M].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
    刘盼遂.《世说新语》校笺[A].北京:国学论丛(清华大学研究院),1928.
    李详.《世说新语》笺释[J].制言杂志,1939年,52.后收入《李神言文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沈剑知.《世说新语》校笺[J].学海月刊,1944年第1卷第1册(7月创刊号),
    第1卷第2册(8月号),第1卷第3册(9月号),第1卷第6册(1月号),1945年第2卷第1册(元月号).
    (日)吉川幸次郎撰,纪庸译[J].《世说新语》之文章.国文月刊,1948,2.
    张舜徽.《世说新语》注释例[A].广校雕略,北京:中华书局,1963.
    张以仁.《国语辨名》[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69,40:624.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A].而已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傅锡壬.《世说》四科对论语四科的因袭与嬗变[J].(台湾)淡江学报,1974,12.
    白化文.《世说新语》的日本注本[J].文史,1979,6.
    周本淳.《世说新语》原名考略[J].中华文史论丛,1980,3.
    陈直.读《世说新语》札记[A].文史考古论丛.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王利器.宋本《世说新语》校勘记[A].王利器论学杂著.台北:贯雅文化.1992.
    王利器.《世说新语》佚文[A].王利器论学杂著.台北:贯雅文化.1992年版.
    顾颉刚.虞初小说回目考释[A].顾领刚古史论文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8.
    余嘉锡.小说家出于稗官说[A].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簏书社,1997.
    余嘉锡.殷芸小说辑证[A].余嘉锡文史论集,长沙:岳簏书社,1997.
    周一良.《世说新语》札记[A].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唐长孺.魏晋才性论的政治意义[A].唐长孺文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周法高.读《世说新语》小记[J].(台湾)书目季刊,24(20)
    刘强.20世纪《世说新语》研究综述[J].文史知识,2000,4
    马瑞志撰.范子烨译.《世说新语》法译本审查报告[J].读书,2002,4.
    宁稼雨.“世说体”初探[A].中国古典文学论从(第六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张宝坤.志人小说美学导源[J].社会科学辑刊,1986,6.
    王德华.论魏晋六朝志怪小说德潜意识蕴含[J].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4.
    吴新生.论六朝人的宗史小说观[J].天津师大学报(社科版),1992,5.
    梅家玲.论《世说新语》的叙事艺术[J].(台湾)人文及社会科学,1994,4(1)
    李雁.《世说新语》叙事艺术个案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张海明.《世说新语》的文体特征及与清谈之关系[J].文学遗产,1997,1.
    宁稼雨.刘义庆的身世境遇与《世说新语》的编纂动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刘强.对历史真实的冲淡与对艺术真实的强化:论《世说新语》的叙事原则[J].上海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杨芳.《世说新语》语言的模糊美[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徐传武.《世说新语》刘注浅探[J].文献,1986,1.
    徐国荣.从《世说新语》看玄言诗的世俗底蕴[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刘强.试论《世说新语》文体的戏剧性特征[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5.
    熊国华.人物品评与《世说新语》的叙事结构[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
    刘志伟:《语林》与《世说新语》“捉刀”条考论[J].文学遗产,2004,5.
    张明.论刘孝标《世说新语注》的整体观[J].兰州学刊,2008,1 1.
    刘伟生.略论《世说新语》的叙事视角[J].小说评论,2008,2.
    刘伟生.《世说新语》的文体成因[J].社会科学辑刊,2008,1.
    李建华.《世说新语》敬胤注与刘孝标注关系探析[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9,7.
    赵薇.论《世说新语》的叙事和文体特征[J].青年文学家,2010,5.
    王晓毅.汉魏之际士族文化性格的双重裂变[J].史学月刊,1994,6.
    法子.魏晋风度的探究——简评《<世说新语>整体研究》[J].江海学刊,1994,4.
    周凤章.“竹林七贤”称名始于东晋谢安说[J].学术研究,1996,6.
    韩鑫.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文人的审美心理[J].学海,1996,3.
    范子烨.论异型文化之合成品:“竹林七贤”的意蕴与背景[J].学习与探索,1997,2.
    赵治中.汉末魏晋文人声明意识的演进[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8.
    牟发松.说“达”—以魏晋士风问题为中心[J].许昌学院学报,2003,1.
    牟发松、李磊.东汉后期士风之转变及其原因探析[J].武汉大学学报,2003,5.
    董晔.论魏晋士人的生态智慧与生命选择——以《世说新语》为例[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
    牟发松.说“风流”—其涵义的演化与汉唐历史变迁[J].历史教学问题,2010,2.
    张亚军.《世说新语》注引袁宏《名士传》考略[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3.
    高淑清.《晋书》取材《世说新语》之管见[J].社会科学战线,2001,1.
    刘治立:《史通》[J].补注与史注.史学史研究,2005,3.
    雷震.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原因[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1.
    刘治立:魏晋南北朝史注三题[J].宁夏社会科学,2007,6.
    吴猛、温显贵.魏晋南北朝史学的发展对目录学的影响[J].学术问题研究,2007,1.
    金仁义、何根海:《史通》对魏晋南北朝史书编撰中体例运用的考察[J].池州学院学报,2008,2.
    梅家玲:依违于妇德与才性之间——《世说新语·贤媛篇》的女性风貌[J](台湾)妇女与两性学刊,1997,8.
    王万盈:魏晋南北朝时期上流社会闺庭的妇悍之风[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5.
    焦杰.《列女传》与周秦汉唐妇德标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6.
    杨淑鹏《世说新语·贤媛》选录特色探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6,l
    汤用彤.慧远年表[J].国立中央大学半月刊,1930,1(8)
    陆侃如.建安文学系年[J].清华学报,1941,13(1)
    缪钺.何晏、王弼事辑[J].责善半月刊,1942.
    汤用彤.道安年历[A].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55
    赵玉青.皇甫谧年表[J].中医杂志,1955,3
    郝呙衡.谢灵运年谱附谢氏世系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57,3.
    温肇桐.顾恺之先生年表[A].顾恺之研究资料,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
    游信利.郭璞年表[J].(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学报,1975,33
    何启民.山涛年谱(等)[A].竹林七贤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78.
    潘德熙.王羲之年表[J].书法,1982,2.
    张铁.语类古书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03:硕士论文
    钟怡音.《世说新语》中门阀士人的家族与家族观[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3:硕士论文
    李建华.《晋书》材料源于《时说新语》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05:硕士论文
    张晓明.从《晋书》看《世说新语》对史传文学的贡献[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硕士论文
    蒋肇函.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期女性的生活状况[D].兰州:兰州大学,2007:硕士论文
    常如瑜.魏晋士人眼中身体美的呈现[D].杭州:浙江大学,2007:硕士论文
    康庄.论《世说新语》中的生态智慧[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硕士论文
    冯清.《世说新语》与《晋书》异文词汇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硕士论文
    陈艳.《世说新语》词语释义商榷[D].湘潭:湘潭大学,2008:硕士论文
    杨玉珠.论《世说新语》的史学成就[D].西安:西北大学,2008:硕士论文
    张玉茸.论《世说新语》中的女性群体[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硕士论文
    吴瑕.《世说新语》的文化精神新论[D].无锡:江南大学,2009:硕士论文
    徐长春.修养文化背景中的魏晋人生境界[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硕士论文
    王长印.沈家本《世说注所引书目》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硕士论文
    陈修明.魏晋时期的十僧合流——以《世说新语》为研究蓝本[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硕士论文
    焦虹玮.魏晋南北朝上层女性的困境——以《世说新语·贤媛》和《妒记》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2010:硕士论文
    陈琳琳.《世说新语》所见汉末魏晋名士及其心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硕士论文
    靳建强.汉魏晋哀祭文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硕士论文
    杨艳兰.《世说新语》隐喻性品人话语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硕士论文
    王桂丽.魏晋美学中的生命意义[D].兰州:兰州大学,2010:硕士论文
    吕振宁.《世说新语》编撰体例与魏晋文化关系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0:硕士论文
    靳晴.六朝小说与士人生活状态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硕士论文
    侯威.汉魏六朝史注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1:硕士论文
    徐国荣.中古文士生命观及其文学表述[D].南京:南京大学,1998:博士论文
    刘强.《世说》学引论[D].上海:复旦大学,2004:博士论文
    董晔.《世说新语》美学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博士论文
    张亚南.魏晋小说类文文献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博士论文
    张明.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引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博士论文
    侯桂运.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博士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