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转型时期中国环境运动中的媒体角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研究以改革开放之后环境运动中的变化与新闻改革的发展为考察对象,研究重点放在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政治、经济对环境运动以及大众媒介的作用。探求在这个转型背景下,媒介在环保运动过程中充当什么角色,是如何与政府、公众、企业等因素展开互动的。
     论文以环境运动的组织者为标准,将中国的环境运动划分为政府主导的环境治理运动、无明确组织的环境群体抗争运动与NGO组织的环境运动三种形式。
     在山上自下的环境治理运动中,大众媒介最主要的角色是充当了国家管理的一个主体或说是国家管理的工具。它在“绿色大跃进”中承载着进行环境警示教育,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协助国家从一元化社会中的单纯政治运动朝着多元的环境管理转变的任务。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大众媒介与各种行政力量一道,开展“中华环保世纪行”,配合做好国家的议程设置,利用“舆论监督”的方式确保中央政策的落实。在“环评风暴”之中,中央政府通过媒体围观、塑造环保行政部门权威等方式,在未直接出面的情况下调整国家各部门的权力关系,巧妙地帮助环保部门“柔性扩权”,以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民间的环境抗争中,媒体主要承担着协调国家与社会关系良性互动的一个角色,由于制度内的协商和表达渠道还未完善,媒体搭建了一个政府与公众协商讨论的平台。它既担负起为社会发布环境风险的预警者角色,又尽可能地保证多元利益主体意见的碰撞和平衡。媒介的透明讨论能够保持着社会稳定,又为培育公民的协商参与素质、推进了国家的制度建设的向前迈进。
     在当前环保民间力量相对弱小的环境中,大众媒介与环保NGO共同分享各种社会资源,共同谋求自己的利益和发展。大众媒介能够为环保NGO争取到各种能见度,构建它们的合法性,吸收外部资源,提供精神动力,为环保民间组织以及它们所主导的环境运动扩展出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在这三种形式的环境运动中,大众媒介所扮演的角色虽然不同,但环境运动与大众媒介都共同承担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边缘突破”的任务,通过两者的实践去突破旧有的框架,推动制度完善和创新,为政治改革寻求契机。为了保证环保运动与大众媒介更有效的发展,我们需要减少运动式宣传,提高公民参与意愿,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增加公众有序参与的制度管道,媒介与NGO需在各自独立的状态中相互监督与发展。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hanges of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and mass medium's innovation since1978.Base on the various historical documentation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focus on mass medium's role in role in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affected by political, economical and social factors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of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government leading environmental improving movements; civil environmental contentions and NGO leading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by standard of the movements'organizers.
     Mass medium play an administer subject or an administer tool role in government leading environmental improving movements. It is in charge of communicate the state ideology, provid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mproving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of citizens, assisting state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political movement in unified society to plural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Chinese Centur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ass media help the state to set the agenda, take advantage of supervision to ens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central policies. In the storm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central government by the way of medium's hype to Adjustment of power relationship, helping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overnment system expanded power to achiev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mode.
     Mass medium plays a role of harmony reaction between society and government in the civil environmental contentions. Because the system between society and government still not perfect, mass medium build a platform for deliberative discussion public environmental affairs. On this platform, medium not only shoulder responsibility for risk warning, but also ensure multiple opinions base on the multiple interests can discuss and keep balance. Visible public discussion can keep society stable, and cultivate civic deliberate literacy, help governmental system construction.
     Nowadays, Chines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ivil force still weak, medium and environmental NGO share all sore of social resources and pursuit their own interests and development. Depend on medium, environment can get social visibility, to improve their legitimacy, absorb external resources. Mass medium play a role of expanding the living space of environmental NGO and their movements.
     In these three sore of the environments, mass medium play different roles. But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and mass medium shoulder responsibility to get the marginal breakthrough for Chinese reform, seeking the opportunities of the reform of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In order to ensure the medium reform and environments development. we should reduce the government leading movements, Increasing the peopl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otivation, improving deliberative discussing channels. Mass medium and NGO should keep their own independence and mutual supervision to get their develpment.
引文
[1][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2.
    [2][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前言11.
    [3][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前言12.
    [4]王莉丽.绿媒体[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序言.
    [5]李新彦,白剑峰.为保卫绿色而呐喊,[N].人民口报,2003,01(15):3.
    [6]潘岳.舆论监督推动社会进步官员要有点承受力,[N].2007,04(27):5.
    [7][英]安德鲁·多布森.绿色政治思想,[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2.
    [8]Papper, David. Modern Environmentalism:An Introduction. London:Routledge,1996. Sutton,W. Explaining Environmentalism. Aldershot:Ashgate Pubilishing Ltd,2000.
    [9]Diani Mario:Green Networks. 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 Italian Environment Movement. 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95.
    [10][英]克里斯托弗·卢茨.西方环境运动:地方、国家和全球向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2.
    [11]Dunlap, R.E. and Mertig, A.G., American Environmertalism:The U.S. Environmental Movement,1970-1990,Tay lor & Francis New York Inc.1992.
    [12]何明修.绿色民主:台湾环境运动的研究[M].台北: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06:1.
    [13]Dieter Rueht. TEA/Environmental Protests:Code Book and Practical Guide,1998转引自郇庆治.80年代末以来的西欧环境运动:一种定量分析[J].欧洲,2002,6:75-84.
    [14][英]克里斯托弗·卢茨.西方环境运动:地方、国家和全球向度,[M].济南:山尔大学出版社,徐凯译,2005:2.
    [15][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72.
    [16]J.K. Conway & L. Marx, eds. "Earth, Air, Fire, Water:Humanistic Studies of the Environment" [M]. Massachusetts: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1999.
    [17][日]饭岛伸子.环境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包智明译,1999:97.
    [18]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99.
    [19]孙培军.运动国家:历史和现实之间——建国60年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经验和反思,[J].理论与改革,2009,(6)27-30.
    [20]洪大用.中国民间环保力量的成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9.
    [21]龙金晶.中国现代环境保护运动的先声——20世纪50年代“绿化祖国、植树造林”运动历史考察[D].北京:北京大学,2007:
    [22]颜敏.红与绿——当代中国环境运动考察报告[D].上海:上海大学2010:
    [23]在此之后,我们所指的“中国”这个范围概念,仅指中国的大陆地区,不包括香港、澳门以及台湾地区,由于这些地区与中国大陆在政治制度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其环境运动的表现形式与大陆地区有着很大的差别。
    [24]崔凤,邵丽.中国的环境运动:中西比较[J].绿叶.2008(6):88-93.
    [25]张玉林.中国的环境运动,[J].绿叶.2009(11):24-29.
    [26]曾繁旭.当代中国环境运动中的媒体角色——从中华环保世纪行到厦门PX,[J].现代广告.2009(7):36-41.
    [27]Tarrow, Sidney:power in move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28][法]吉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9][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0]Oberschall, Anthony, Social Conflict and SocialMovement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1973.
    [31]Zald, Mayer N. and McCarthy,John D.,Social Movements in an Organizational Society, New Brunswick, NJ:Transaction Books,1987.
    [32]冯仕政.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现状与范式,国外社会科学[J].2003(5),66-70
    [33]Touraine, Alain: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ocial Movement. Social research 1985,52,749-788.
    [34][美]艾尔东·莫里斯,卡洛尔·麦克拉吉·缪勒主编.社会运动理论的前沿领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前言.
    [35]张玉林.政经一体化开发机制与中国农村的环境冲突—以浙江省的三起“群体性事件”为中心[EB/OL].: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2007-3-27:
    [36]郎友兴.商议性民主与公众参与环境治理:以浙江农民抗议环境污染事件为例[R].广州:“转型社会中的公共政策与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2005.
    [37]Peter Ho,'Greening Without Conflict? Environmentalism, NGOs and Civil Society in China,' Development and Change, Vol.32, No.5 (2001), pp.893-921.
    [38]童燕齐.转型社会中的环境保护运动:台湾和中国大陆的比较研究[A].见:张茂桂,郑永年主编.两岸社会运动分析[M].台北:台湾新自然主义股份有限公司,2003:395—396.
    [39]潘永强.中国环境运动的政治分析[D].上海:复日.大学,2008:
    [40]颜敏.红与绿——当代中国环保运动考察报告[D].上海:上海大学,2010:
    [41]龙金晶.中国现代环境保护运动的先声——20世纪50年代“绿化祖国、植树造林”运动历史考察[D].北京:北京大学,2007:
    [42][美]西德尼·塔岁.运动中的力量[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64.
    [43]McCarthy, John D and Mayer N Zald. Trend of Social Movements in America: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Resource Mobilization.. Morristown, N J:General Learning Corporation, 1973.
    [44][美]查尔斯·蒂利.社会运动,1768-2004[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5][美]托德·吉特林.新左派运动中的媒介镜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46][英]克里斯托弗·卢茨西力环境运动:地方、国家和全球向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3.
    [47][美]托德·吉特林.新左派运动中的媒介镜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48]Dow, Bonnie J Dow. Prime-time Feminism:Television, Media Culture, and The Women's Movement since 1970. 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96. Ryan, Charlotte. Prime Time Activism. Boston, MA:south End Press 1991.
    [49]Gans, Hebert J. Deciding What's News. New York:Vintage Book.1979.
    [50]Gamson, Willian A., Andre Modigliani.. Media Discourse and Public Opinion on Nuclear Power:A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9.95:1-37.
    [51]Dingxin, Zhao, The Power of Tiananmen:State-Society Relations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s Movemen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0.
    [52]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82.
    [53]林芬,赵鼎新.霸权文化缺失下的中国新闻和社会运动[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6:93-119.
    [54]Guobin Yang "Environmental NGOs and Institutional Dynamics in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No.181 (Mar.,2005), pp.46-66; Yang, Guobin.2003. "Weaving a Green Web:The Internet and Environmental Activism in China". China Environment Series.Issue6.
    [55]莫雪芳.关于番禺垃圾焚烧厂事件报道框架的比较——以广州日报和南方都市报的报道为例[J].青年记者,2010,5(2).8-9.
    [56]曾繁旭.NGO媒体策略与空间拓展——以绿色和平建构“金光集团云南毁林”议题为个案[J].开放时代,2006,6:22-42.
    [57]郭小平.风险沟通中环境NGO的媒介呈现及其民主意涵——以怒江建坝之争的报道为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5):771-776.
    [58]陈阳.大众媒体、集体行动和当代的环境议题[J].国际新闻界,2010,7:43-49.
    [59]孙玮,我们是谁?大众媒介对于新社会运动的集体认同感建构[J].新闻大学2007,93(3):140-148.
    [60]孙玮.生活政治中的集体认同建构——大众传媒与新社会运动[A].见:陈明明.中国民主的制度结构(复旦政治学评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15-236.
    [61]曾繁旭.当代中国环境运动中的媒体角色——从中华环保世纪行到厦门PX[J].现代广告2009,171期:36-41.
    [62]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84.
    [63]叶慧珏.双重身份:跨界的记者职业诉求想象——我国大众媒体与非政府组织的特殊现象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
    [64]孙立平.参与与动员——第三部门募捐机制个案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65]孙立平.转型与断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6]陆学艺,景天魁.转型中的中国社会[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32.
    [67]刘祖云、田北海.戴洁.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分层[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95.
    [68]康晓光.权力的转移——1978-1998年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69]刘能.当代中国群体性集体行动的几点理论思考——建立在经验案例之上的观察 [J].开放时代,2008(3):110-123.
    [70]潘忠党.传媒的公共性与中国传媒改革的再起步[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6:1-16.
    [1]毛泽东.在马鞍山钢铁厂视察时的讲话[A].见: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433.
    [2]张云.共和国前30年“运动”的回顾与思考,[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0,154(4):61-63.
    [3]冯志峰.中国运动式治理的定义及其特征[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7,9(2),29-32.
    [4]周怿.政府的动员能力与政策工具的选择:对运动式治理的解释[D].上海:复旦大学,2008,(4).
    [5]冯仕政.中国国家运动的形成与变异——基于整体的整体性解释[J].开放时代,2011,(1):73-97.
    [6]刘济生.“文化大革命”的形态应是“社会运动”[J].党史论坛,1997,106(5):31-33.
    [7]“三河三湖”是指流经我国人口稠密聚集地的淮河、海河、辽河和太湖、巢湖、滇池,这些重点流域的水污染治理事关我国接近半数的省市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因此成为我国历次水污染治理运动的的重中之重。
    [8]黑龙江省环境保护系统紧急应对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工作总结[EB/OL].:哈尔滨环保网2006-2-6.
    [9]淮河治污零点行动,效果如何?[N].经济日报,1998,03(25)3.
    [10]国家审计署.“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绩效审计调查结果公告2009年第13号,[EB/OL].审计署网站:2009-10-28.
    [11]刘效仁.淮河治污:运动式治理的败笔[N].中国青年报,2004,06(03):3.
    [12]邓建胜.太湖“一九九九年零点”之前(引)“十五小”企业:死恢复燃教训大(主)[N].人民日报,1998,12(30):13.
    [13]Michael Hsiao Hsin Huang,'Environmental Movement in Taiwan,'in Yok-Shiu Lee and Alvin Y.So eds., Asia's Environmental Movements: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M.E.Sharpe, 1999), pp.31-54.
    [14]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秘书处.简报增刊(2),1973-8-6[A].见:曲格平,彭近新.环境觉醒[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317.
    [15]余秋里.在第一次环保大会上的讲话[A].见:曲格平、彭近新.环境觉醒——人类环境会议和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246.
    [16]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环境保护共作要点[A].见:国家环境总局保护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5.
    [17]国务院环境保扩护领导小组办公室,环境保护工作要点[A].见:国家环境总局保护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5.
    [18]以上数据均来源于环境保护部网站,2007年至2008年,我国有关信访的数据停止统计,取而代之的是“突发环境事件”项目。
    [19]李亚杰、魏武.群众反映强烈的五方而突出间题成为信访工作重点[EB/OL].:新华网,2007-03-28.
    [20]郑杭生.减缩代价与增促进步:社会学及其深展理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98.
    [21]李兴旺,宁琛,刘鑫.艰难推进中的环境维权[A].见:梁从诫.环境绿皮书(2005)中国的环境危局与突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64.
    [22]李兴旺,宁琛,刘鑫.艰难推进中的环境维权[A].见:梁从诫.环境绿皮书(2005)中国的环境危局与突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64.
    [23]童志锋.对我国环境污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思考[A].见:杨东平.中国环境绿皮书(2008):中国环境的危机与转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49-160.
    [24]如《深圳市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实施办法》根据参与人数的多少,对群体性事件划分为四个级别:参与人数在5人以上、30人以下,为一般群体性事件;参与人数在30人以上(含30人)、300人以下,为较大群体性事件;参与人数在300人以上(含300人)1000人以下,为重大群体性事件;4.参与人数在1000人以上(含1000人),为特别重大群体性事件。
    [25]博丕毅章苒.环境保护事关企业生死存亡——浙江环境群体性事件暴发地回访[N].经济参考报2007,11(9):4.
    [26]钱钰.《2011中国环境舆情报告》发布江浙为环境污染舆情事件高发地[EB/OL].: 解放牛网,2011-12-29.
    [27]童兵.突发群体性事件和新闻传媒的社会使命[A].见: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与大众传媒社会责任学术论文集[C].乌鲁木齐:2010:4-10.
    [28]尹晓琳.2010年中国人均GDP不足4500美元排世界第94位(引)国家弱或强,光看GDP总量不靠谱(主)[N].法制日报,2011-05-29:A21.
    [29]刘道彩.污染上山下乡,环保不能打酱油[N].中国青年报,2011-12-23:06
    [30]张浩文.被劫持的村庄[J].天涯,2007(3):4-11.
    [31]熊易寒.环保教育、环境运动与国家战略[J].绿叶,2010(03):66-72
    [32]于建嵘.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6):112-120.
    [33]于建嵘.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6):112-120.
    [34]李若弘.中国NGO:非政府组织在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3-36.
    [35]李泊言.绿色政治——环境问题对传统观念的挑战[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15.
    [36]21世纪议程:第27章加强非政府组织作为可持续发展合作者的作用[EB/OL].:联合国网站,2000-4-18.
    [37]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报告[J].环境保护,2006,(5 B):60-69.
    [38]环境保护部.关于培育引导环保社会组织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环发[2010]141号
    [39]徐秀丽.民国时期民间组织的制度环境》,载于俞可平编[A].见: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69-170.
    [40]林尚立.民间组织的政治意义:社会建构方式转型与执政逻辑调整[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1):4-8.
    [41]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于治理变迁[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1
    [42]Pei,Minxin 1998,"Chinese Civic Association:An Empirical Analysis." Modern China, Vol. 24.291-294.
    [43]俞可平主编.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2.
    [44]民政部发布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进步显著[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10-02-03.
    [45]张贺.人鸟情未了:访盘锦黑嘴鸥保护协会会长刘德天[EB/OL].:人民网环保频道2003-07-14.
    [46]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国务院令[1998]第250号.
    [47]齐丙文.民间组织[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30.
    [48]李天宁.环保NGO,“配角”转向“主角”[J].记者观察,2007,216(6):13-18.
    [49]王之佳.中国环境外交[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214.
    [50]颜敏.红与绿——当代中国环境运动考察报告[D].上海:上海大学2010:37.
    [5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新华网2006-10-18.
    [52]中华环保联合会.我国首次环保NGO调查揭晓[EB/OL].:中国社会组织网,2006-4-22.
    [53]郄建荣.中国环保NGO饱受诟病快速发展[N].法制日报,2011-05-07:04.
    [54]陈敏.中国公益组织正站在转型关口[N].南方周末,2008-7-24,C18.
    [55]顾听,王旭.从国家主义到法团主义——中国市场转型过程中国家与专业团体关系的演变[J].社会学研究,2005,(2):155-175.
    [56]王玉庆.继往开来扎实推进新时期宣传教育工作——在2000年全国环境保护系统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会上的讲话[A].见:2001年—2005年环境宣传教育文献汇编[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20.
    [57]窦丽丽.国际环保NGO在华发展综述[A].见:汪永晨,王爱军.参与:中国环境记者调查报告(2008),[M].北京:三联书店,2009:57.
    [58][英]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71.
    [59]洪大用.中国民间环保力量的成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30.
    [60]候文蕙.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环境保护运动和环境保护主义[J].世界历史,2000(6):11.
    [61]洪大用.中国民间环保力量的成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7—91.
    [62]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报告[J].环境保护,2006,(5B):60-69.
    [63]Peter Ho,'Greening Without Conflict? Environmentalism, NGOs and Civil Society in China', Development and Change, Vol.32,893-921.
    [64]赵秀梅.中国NGO对政府的策略.一个初步的考察[J].开放时代,2004(6):5-23.
    [65]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报告[J].环境保护,2006(5B):60-69.
    [l]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4-5.
    [2]曲格平.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历程提要[J].环境保护,1988,(3):1-5.
    [3]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A].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8.
    [4]中共中央.中共中央转批<环境保护共作汇报要点>的通知[A].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2.
    [5]冯志峰.从运动中的民主到民主中的运动——一项对110次中国运动式治理的研究报告[J]甘肃理论学刊,2010,(1):23-32.
    [6]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共作的决定[A].见: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20.
    [7]颜敏.红与绿——当代中国环保运动考察报告[D].上海:上海大学,2010年:35.
    [8]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后[N].人民日报,1978 12(14):01.
    [9]曲格平.我们需要一场变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43.
    [10]曲格平.我们需要一场变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8.
    [11]新华社.吉林造纸厂治理“三废”成绩显著[N].人民日报,1973,10(20):02.
    [12]曲格平.回顾与展望[A].见: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环境污染与治理[M].北京:1981:前言.
    [13]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A].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央文献 研究室编: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14-15.
    [14]曲格平.环境保护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J].红旗,1978,(9):14.
    [15]新华社.把千百万群众动员起来,同环境污染作斗争——新华社记者访问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N].人民口报,1978,5(22):02.
    [16]新华社.把千百万群众动员起来,同环境污染作斗争——新华社记者访问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N].人民日报,1978,5(22):02.
    [17]本报评论员.环境保护要引起高度重视[N].人民日报,1978,7(11):02.
    [18]胡绩伟.新闻工作论说集[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201.
    [19]李一功.风沙紧逼北京城[N].人民日报,1979,03(06):02.
    [20]刘云山包头市‘三废’污染何时了?人民日报,1979,9(19):03.
    [21]黄炳钧.烟尘漫天啼鸟少噪声震耳开会难(引)北京环境污染使各国专家吃惊(主)[N].人民日报,1979,11(09):02.
    [22]周秀文.救救桂林风景区[N].人民日报,1979,02(12):02.
    [23]牛炳文、刘绍本主编.现代写作学新稿[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191.
    [24]王辰瑶.嬗变的新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302.
    [25]王辰瑶.嬗变的新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302.
    [26]许庆美.伦敦的环境保护[N].人民日报,1978,10(7):5.
    [27]本报记者.日本环境保护的成就是怎样取得的?[N].人民口报,1979,01(04):6.
    [28]消除公害保护环境——西德治理污染效果显著,[N].人民日报,1978,12(07):6.
    [29]这三篇文章分别刊登于《人民日报》1979年7月1日、24日、26日.
    [30]象光.蓝海·绿地·阳光——访日散记[N].人民日报,1979,7(1),6.
    [31]尚晴葵.癌症与环境[N].人民日报,1977,10(30):6.
    [32][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44.
    [33]斯托夫人.即哈丽叶特·比切·斯托夫人(Harriet Beecher Stowe),著名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作者,该书掀起了北美废奴运动的高潮。
    [34]余凤高.一封信,一本书,一场运动[J].书屋,2007,(9):58-61.
    [35]张玉林.中国的环境运动[J].绿叶,2009,(11):24-29.
    [36]曲格平.给我一把种子,我把整个地球染绿[A].见:干莉丽.绿媒体[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07.
    [37]程少华.环境新闻的舆论监督与引导[J].传媒天地,2005,(1):25-26.
    [38]中国环境年鉴(1994)[G].北京:中国环境年鉴社,1994:11。另注:每年活动的组织分工都会有细微的调整,但其中几个主要的组成部门的分共基本未变,因此,笔者仅摘录1993年第一次“中华环保世纪行”组委会的工作安排。
    [39]李鹏.论山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7.
    [40]肖燕雄.微观新闻制度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85.
    [41]艾丰.万里行与经济报道——答《中国记者》记者问[J].中国记者,1992,(07):8-9.
    [42]环境执政能力课题组.中国环境执政能力研究[EB/OL].:中国网,2006-11-12:
    [43]王玉庆.与时俱进,扎实推进环境宣传教育共作(2002)[A].见:中国环保总局宣教教育刊.环境宣传教育文献汇编(2001-2005)[G].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35.
    [44]李鹏.在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1984-11-19),[A].见: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58.
    [45]李鹏.环境管理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李鹏在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A].见: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联合出版2001:58.
    [46]李鹏.环境保护必须适合中国国情——在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A].见: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联合出版2001:49-51.
    [47]中国环保总局宣教教育司.“十一五“时期环境宣传教育文件汇编(2006-2010)[G].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30.
    [48]“三河三湖”是指流经我国人口稠密聚集地的淮河、海河、辽河和太湖、巢湖、滇池,这些重点流域的水污染治理事关我国接近半数的省市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是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在1992年开始我国政府对其污染情况进行重点治理。
    [49]“关停十五小企业”是指199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令取缔关停的十五种重污染小企业,主要包括小造纸、小制革、小染料、小电镀、土炼焦、上炼油、土炼砷等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产品质量低劣、技术装备落后、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企业。
    [50]段昌群,杨雪清,张文逸.生态环境问题对新中国政治生活之影响——从政治生态学的角度分析[J].思想战线,2000,26(4):44-47.
    [51]全国人大环境保护委员会、中共中央宣传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国家环保局关十举办环境保护宣传活动的通知,人环委字[1993]02号,1993-08-17.
    [52]中国环境年鉴(1994)[G].北京:中国环境年鉴社,1995:12.
    [53]中国环境年鉴(1995)[G].北京:中国环境年鉴社,1996:21.
    [54]宋健.跨世纪行动——1995年1月7日在全国环境保护共作会议上的讲话[A].见:宋健.向环境污染宣战[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167—169.
    [55]焦点访谈历史情况介绍[EB/OL].:凤凰网,2009-08-07.
    [56]朱镕基.在第二次全国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1993-10-25日])[A].见: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联合出 版,2001:215-216.
    [57]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73.
    [58]赵十刚.陈云与中共党史重大事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308.
    [59]中国环境年鉴(1994)[G].北京:中国环境年鉴社,1995:12.
    [60]中华环保世纪行执委会.98中华环保世纪行“建设万里文明海疆”宣传工作总结[EB/OL].:人民网,1999-1-29
    [61]全国人大环境保护委员会、中共中央宣传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国家环保局关于举办环境保护宣传活动的通知,人环委字[1993]02号,1993-8-17.
    [62]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环委会关于认真做好环境保护宣传工作的通知,国环[1993]第013号,1993-6-25.
    [63]曲格平.依法保护环境与资源[A].见:曲格平.我们需要一场变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99.
    [64]中国环境年鉴(1994)[G].北京:中国环境年鉴社,1995:201.
    [65]环发[2000]138号.关于印发《世纪承诺——一控双达标新闻宣传方案》的通知(2000-6-28)[A].见:国家环保总局办公厅.中国环境文件选编(2000),[G].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265.
    [66]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A].见:中国环保总局宣教教育司.环境宣传教育文献汇编(2001-2005)[G].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292.
    [67]中国环境年鉴(1995)[G].北京:中国环境年鉴社,1996:23.
    [68]何黄彪.福州市内河污染严重人民盼望抓紧治理人民日报,1994,11(14):3.
    [69]徐国柱.别再干贻害子孙的蠢事——潼关采金区域环境污染调查[N].人民口报,1994,7(16):3.
    [70]吴诚,李良.一则建设性批评报道引起领导高度重视(引)福州大力整治城区内河污染(主)[N].人民日报,1995,4(1):5.
    [71]白剑峰.再看漳关小秦岭[N].人民日报,1996,11(27):5.
    [72]侯海涛.转型期中国电视新闻媒介生态剖析[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08:52.
    [73]规划环评指将环境因素置于重大宏观经济决策链的前端,通过对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的分析,对各类重大开发、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等提出更为合理的战略安排,从而达到在开发建设活动源头预防环境问题的口的。即在政策法规制定之后,项口实施之前,对有关规划的资源环境的可承载能力进行科学评价。
    [74]所谓的区域限批指,是指如果一家企业或一个地区出现违反环评法的事件,环保部门有权暂停审批其境内或所属的除循环经济类项目外的所有项目,直到它们的违规项目彻底整改为止。
    [75]扎西.环保总局再掀环评风暴,首次动用“区域限批”[EB/OL].:人民网环保频道,2007-1-11:
    [76][美]贾恩·弗朗哥·波齐.国家:本质、发展与前景[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7:186.
    [77][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94.
    [78]潘永强.被治理的社会运动:中国环境社会运动的政治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08:80.
    [79]王锡锌.公共参与和中国新公共运动的兴起[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95.
    [80]国发[2004)32号.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坚决制止电站项目无序建设意见的紧急通知[EB/OL].:中央政府网站.2005-02-04.
    [8l]欧阳斌.国家部委扩权进行时[J].凤凰周刊(香港)2006,215(10):12.
    [82]中国环保总局先教教育司.环境宣传教育文献汇编(2001-2005)[G].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51.
    [83]周生贤.在2010年环保系统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上的讲话(2010-7-29),[A].见:中国环保总局宣教教育司.“十一五“时期环境宣传教育文件汇编(2006-2010)[G].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22.
    [84]欧阳斌.国家部委扩权进行时凤凰周刊(香港)2006,215(10),13.
    [85]吴志菲.“环保铁腕”潘岳:“绿色长城”永小倒[J].华人世界,2006,(4):33.
    [86]潘岳.贯彻全国依法行政会议精神,深化环境信息公开制度[A].见:中国环保总局宣教教育司.“十一王“时期环境宣传教育文件汇编(2006-2010)[G].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31.
    [87]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我是一个可持续论者[N].周末报,2005,02(02):
    [88]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我是个可持续论者[N].周末报,2005,02(02):
    [89]吴志菲.“环保铁腕”潘岳:“绿色长城”永不倒[J].华人世界,2006,(4):33
    [90]8千人苦干一年被称违法环保风暴包围溪洛波[N].南方周末,2005,01(27):C15.
    [91]刘吉涛.“环保风暴”发威尚需一把“撒手锏”[EB/OL].:红网,2005-2-4.
    [92]迟来的环保风暴,东力时空,[EB/OL].:中央电视台网站,2005-2-2.
    [93]陈琳.三峡地下电站停建重大环境敏感项目要开听证会[N].竞报,2005-02-03.
    [94]刘世听:公众能否掀起“环评风暴”制度缺陷凸显参与漏洞[N].中国青年报,2005,2(3):4.
    [95]“两资一高行业”指的是在生产和贸易的过程中,涉及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产业。
    [96]邓瑾.中国环保新力量登场的台前幕后[N].南方周末,2005,01(27):
    [97]环保总局叫停违法项目56家民间组织集体支持公益时报,2005-01-26.
    [9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十五条与第三十一条。
    [99]熊志红.2005年的环评风暴[A].见:梁从诫.环境绿皮书(2005),中国的环境危局与突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7.
    [100]王冬梅.强硬环评风暴职责所在显露现实寻常执法的软肋[N].工人日报,2005,2(17):3.
    [101]刘文宁.环保法律法规不能成为摆设,工人时报,2005,01(21):3.
    [102]潘岳.《舆论监督推动社会进步官员要有点承受力》新华网[EB/OL].:2007-04-27.
    [103]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环保制度建设比风暴更艰辛[EB/OL].:新华网,2007-12-18.
    [104]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82-283.
    [1]单波于《反思与展望:中国传媒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笔谈》上的观点[A].见: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J].2008:6.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04.
    [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
    [4][美]西德尼·塔罗.运动中的力量——社会运动与斗争政治[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7.
    [5]孙玮.媒介话语空间的重构:中国大陆大众化报纸媒介话语的三十年演变[J].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总第六期,2008,6:71-92:
    [6]孙玮.媒介话语空间的重构:中国大陆大众化报纸媒介话语的三十年演变[J].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2008,6:71-92:
    [7]孙玮.媒介话语空间的重构:中国大陆大众化报纸媒介话语的三十年演变[J].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2008,6:71-92:
    [8][美]沃纳·赛福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263.
    [9]陈阳.大众媒体、集体行动与当代的环境议题——以番禺垃圾焚烧发电厂事件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0,(7):43-49.
    [10]自然之友.1999中国报纸的环境意识暨1994-1999报纸环境意识调查的总结[A].见:颜敏.红与绿——当代中国环保运动考察报告[D].上海:上海大学,2010年
    [11]阮剑华,辛捷恺,王娟.番禺建垃圾发电厂民调报告出炉九成七反对[N].羊城晚报,2009,11(5):A06.
    [12]丁山海.建垃圾焚烧发电厂是民心工程,番禺日报[N].2009,11(5):1.
    [13]莫雪芳.关于番禺垃圾焚烧厂事件报道框架的比较——以广州日报和南方都市报的报道为例[J].青年记者,2010年14(5):8-9.
    [14]曾繁旭,蒋志高.厦门市民PX的PK战[N].南方人物周刊,2008,(1):20-25.
    [15]夏仲平.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N]。厦门日报,2007,6(3):1.
    [16]朱红军,苏永通.民意与智慧改变厦门,多方利益博弈半年趋于多赢[N].南方周末,2007,12(20):1.
    [17]王石川.危害民生的项目停了反思不能停[N].中华商时报,2007,6(4):3.
    [18]朱竞若蒋升阳.厦门PX项目 续建、停建还是迁建[N].人民日报,2007,12(19):5.
    [19]卢新宁.“华南虎事件”能否成为一个契机?[N].人民口报,2007,12(20):5.
    [20]庄华毅.厦门PX项目与中国强国思路[N].光明日报,2007,3(26):4.
    [21]垃圾焚烧引争议公众担忧源自信任缺失[EB/OL].:腾讯新闻:2011-6-20.
    [22]垃圾焚烧厂引发的风波:民心共程如何符合民意?[EB/OL].:火视网:2009-11-25.
    [23]张志安.编辑部场域中的新闻生产——南方都市报个案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6.
    [24]在垃圾焚烧事件中,到底有多少媒体从业人员在受到垃圾焚烧厂影响的华南板块购置房产,无法做出确切的统计,但在笔者于2011年6月至11月通过对4家媒介6名记者的访谈中,发现广州的都市报中的不少从业人员确实是这个地块小区的业主。
    [25]来源于笔者于2011年8月3日对十广州某媒体记者的访谈
    [26]郭小平.风险沟通中环境NGO的媒介呈现及其民主意涵——以怒江建坝之争的报道为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5):771-776.
    [27]石勇.番禺垃圾发电厂争议不能只由官方说了算[N].新快报,2009,10(14): A2.
    [28]社论.番禺垃圾发电厂环评要民主公开[N].南方都市报,2009,10(25):AA2.
    [29]本报评论员.权力霸道令公共决策骑虎难下[N].新快报,2009,10(30):A2.
    [30]2009年10月底,运动的领袖人物阿加西(网名)等人在网上号召周边小区的业主将写有反对建设番禺垃圾焚烧厂标语的车贴贴在自己的私家车上,统一到广州渔人码头“晒车贴”,表达自己的抗议。2009年10月30日晚10时许,警察约阿加西“喝茶”,遭到拒绝,一个小时后,警察带着传唤书将他带到派出所问话。与阿加西被传唤到派出所的还有周边小区的三位业主,这些业主当晚从派出所回家后,上网发帖,取消第二天的集体行动。
    [31]来源于2011年6月23日与环保部信息化处一官员在系统内部会议上的发言。
    [3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72.
    [33]潘忠党.有限创新与媒介变迁:改革中的中国新闻业,[A].见:陶东风,周宪.文化研究[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7-25.
    [34]黄旦.《做新闻》导读[A].见:[美]塔奇曼:做新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4:
    [35]王强,徐海涛.博弈阿苏卫[J].商务周刊,2010,(7):28-40.
    [36]源自记者2011年7月27日与上海某报科技记者的访谈。
    [37]源自记者2011年7月27日与广东某报科技记者的访谈。
    [38]源于笔者与2011年7月8日对某地环保宣教官员的访谈。
    [39]苏永通.厦门PX后传,“隐姓埋名”进漳州[N].南方周末,2009,2(4)
    [40]黄昌成.PX项目从瘟神变成香饽饽,一夜拉动漳州经济飙升[N].时代周报,2009,1(22):
    [41]黄昌成.PX项目从瘟神变成香饽饽,一夜拉动漳州经济飙升[N].时代周报,2009,1(22):
    [42]苏永通.厦门PX后传,“隐姓埋名”进漳州[N].南方周末,2009,2(4):
    [43]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240.
    [44]陈山豪海沧建化工厂周五民众抗议[EB/OL].:联合早报网,2007-05-29:1
    [45]苏永通.厦门PX后传,“隐姓埋名”进漳州[N].南方周末,2009,2(4):
    [46]托德·吉特林.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6.
    [47]陆晔.权力与新闻生产过程[EB/OL].:《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5-12-30:
    [48]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J].新闻学研究(台北),2002,71:17-59.
    [49]朱红军.百亿化工项目引发剧毒传闻厦门果断叫停应对公共危机[N].南方周末,2007,5(30):1.
    [50]朱红军,苏永通.民意与智慧改变厦门,多方利益博弈半年趋于多赢南方周末,2007,12(20):1.
    [51]源自千笔者与2011年7月对广州、上海多位记者的访谈。
    [52]田中初.新闻实践与政治控制——以当代中国火难新闻为视闽[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226.
    [53]笔者于2011年8月3日通过电话对广州某周刊记者的访谈。
    [54]源于笔者2011年7月26日与上海某报记者的访谈。
    [55]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J].新闻学研究(台北),2002,71:17-59.
    [56]景跃进.如何扩大舆论监督的空间——《焦点访谈》的实践与新闻改革的思考[J].开放时代,2000,(5):59-68.
    [57]孙旭培.决策气球与听取民意[J].新闻与写作,2005,(6):14.
    [58]谢岳.公共通道与政治产品——美国大众传媒的民主功能评析[J].复旦学报,2003(2):59-68.
    [59]蔡启恩.从传媒生态角度探讨西方的环保新闻报道,新闻大学[J].2005,秋:65-69.
    [60]中国环境意识项目组.2007年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4:
    [61][美]岁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南昌:汀西人民出版社,2001:203-206.
    [62][美]罗伯特·帕特南.使民运转起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203-206.
    [63][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94.
    [64][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99.
    [65]埃米·古特曼,丹尼斯·汤普森.审议民主意味着什么[A].见:谈火生.审议民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5.
    [66]周秉毅.全媒体时代媒介的责仟及其实现——基于“审议民主”理论的视角[J].理论界,2011,(5):150-152.
    [67]黄岩.倾听城市:都市治理的审议民主[A].唐晋.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民主基层民主[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115.
    [68]M.E. Vittes, Pollock P.H. and Lilie S.A.1993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NIMBY Attitudes,'" Waste Management, Vol.13, pp.125-129.
    [69]北京电视王台.北京议事厅:城市管理从沟通开始[EB/OL].:BTV-5网站,2006-12-29:
    [70]马青.反对垃圾焚烧:从社区维权到政策侣导[N].南方人物周刊,2009,11(24):22.
    [71]王瑾.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理论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06,(2):45-52.
    [72]L·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24.
    [73]刘易斯·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0.
    [74]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6(21):1
    [75]朱红军.“公众参与”背后的政府考量[N].南方周末,2007,12 (20)
    [76][美]托德·吉特林.全世界都在看——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181.
    [77]童兵.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公开与传媒的宣泄功能[J].南京社会科学,2009,(8):37-44.
    [78][美]西德尼·塔罗.运动中的力量:社会运动与斗争政治[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9.
    [79]刘能.社会运动理论:范式变迁及其与中国当代社会研究现场的相关度[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46(4):76-82.
    [80]王绍光.破除对civil society的迷思[A].见:周雪光.当代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M].台北:桂冠出版社,1992:23-27.
    [81]工锡锌.公众参与和中国新公共运动的兴起[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7.
    [82]王锡锌.公众参与和中国新公共运动的兴起[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前言3.
    [83]王锡锌.公众参与和中国新公共运动的兴起[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84]许纪霖.从非典危机反思民族、社群和公民意识[J].天涯,2003,(4):4-15.
    [85]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EB/OL].:新华网,2007-10-24:
    [86十建嵘.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9.
    [87]于建嵘.从刚性稳定到韧性稳定——关于中国社会秩序的个分析框架[J].学习与探索,2009,(5):113-118.
    [88]陆晖,周鹏.番禺人:我们小要被代表[N].南都周刊,2010,01(04):
    [89]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330.
    [90]里约宣言.第10条,[A].见:万以诚,万岍.新文明的路标——人类绿色运动史上的经典文献[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39.
    [91]该条约的全称为《在环境事务上获得信息、公众参与决策和诉诸法律的公约》由b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与欧盟于1998年在丹麦奥胡斯签署,因此该公约被简称为《奥胡斯公约》。
    [92]曲格平彭近新.环境觉醒——人类环境会议和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245.
    [93]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该规定为第15条,在《环境信息公开办法》中,该规定见于第13条。
    [94]吴晶晶.环保部:环境突发事件要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回应[EB/OL].:新华网,2011-04-08:
    [95]童兵.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公开与传媒的宣泄功能[J].南京社会科学,2009,(8):37-44.
    [96]Thompson,J.B.,1995,Media and Modernity:A Social Theory of the Media,Cambridge: Polity[A].见:李他红.大众传媒,社会表达与商议民主——两个个案分析[J].开放时代,2006(6):5-21.
    [97]王巍.国家—社会分析框架在社区治理结构变迁研究中的应用[J].江苏社会科学,2009(4):106-112.
    [98]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新华网,2006-10-18
    [99]王锡锌.公共参与和中国新公共运动的兴起[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4.
    [100]刘世听.潘岳:规划环评法几度搁浅原因在部门利益[N].中国青年报,2007,11(05):05.
    [101]潘岳.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J].绿叶,2004(4):15-17.
    [10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五条2002-10-28
    [103]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一条:2002-10-28
    [104]潘岳.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J].绿叶,2004(4):15-17.
    [105]彭美.华南环科所热线被打爆了[N].南方都市报,2009,11(5):A05.
    [106]陈媛媛.公众参与环评怎样才能透明[N].中国环境报,2011,11(9):1.
    [107]有关开展听证会的规定为该办法的24-32条,占据该办法篇幅的三分之一。
    [108]王锡锌.公众行政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制度实践[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12
    [109]中国许多重大环保决策未充分论证就出台[EB/OL].:中新网,2006-08-18
    [110]蔡定剑.公众参与及其在中国的兴起[A].见:蔡定剑.公众参与——风险社会的制度建设,2009:9.
    [111]李丁讚,林文源.社会力的转化:台湾环保抗争的组织技术[A].见:台湾社会研究季刊,2003,52(12):
    [112]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6.
    [113]冯永锋.厦门绿拾字马天南:不合“标准”的环保人[EB/OL].:北青网:2011-10-12
    [114]百叮理想.六里屯垃圾场的“开放日”为何变成了“抗议口”?[EB/OL].:搜狐焦点网北京业主论坛中海枫涟山庄论坛2007-04-16:
    [115]朱红军,苏永通.民意与智慧改变厦门 多方利益半年博弈趋于多赢[N].南方周末,2007,12(20):A3-5.
    [116]刘刚,周华蕾,陈剑杰.广州:“散步”,以环保之名[J].中国新闻周刊,2009,12(44):44-47.
    [117]张晗.长江大学多名师生政府门前下跪要求关污染企业[N].新京报,2011(11)4:
    [118]冯仕政.沉默的大多数:差序格局与环境抗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 122-132.
    [119]陈磊.对话潘岳[N].南方人物周刊,2005,8(24):55-58.
    [120]潘忠党.解读凯利·新闻教育与传播之别[J].中国传播学评论,2005(1):103-124.
    [1][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90.
    [2][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90-191.
    [3]Richard H. Hall. Organizations:Structure, Process and Outcome New York:Jersey Prentice Hall,1991:278.
    [4][美]盖伊·塔奇曼.做新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47.
    [5]王积龙.抗争与绿化——环境新闻在西方在起源、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51.
    [6]源自汪永晨在2008年12月16日环境记者沙龙(北京)的谈话,(2008年12月第2期环境记者沙龙的速记稿)
    [7]源自汪水晨2011年3月15日下午在环境记者沙龙上海分部上的讲话
    [8]源自作者于2011年7月26日与东方早报某记者的访谈。
    [9]源自作者于2011年8月13日与江水晨的访谈
    [10]源自丁作者于2011年8月12日与中央电视台记者的访谈。
    [11]源自绿家园2009年3月19日记省沙龙(北京)的会议速记稿,发言人王芳辰,生态学者
    [12]源自作者于2011年6月10日与"Internews国际传播促进中心”项口执行经理戴鑫的访谈
    [13]熊小立,黎大东.长江上游仍在砍树[EB/OL].:新华网,1998-8-19:
    [14]彭朝丞.为时而作的警世之文——评获奖消息《长江上游仍在砍树》[J].新闻战线2000,(5):52-53.
    [15][美]麦斯韦尔·麦肯姆斯.制造舆论:新闻媒介的议题设置作用,[J].国际新闻界,1997,(5):61-65.
    [16]吉梦喆.论我国环境新闻发展的三个阶段——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和《中国环境报》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
    [17]郭小平.风险沟通中环境NGO的媒介呈现及其民主意涵——以怒江建坝之争的报道为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5):771-776.
    [18]源于作者2011年8月12日对汪永晨的访谈。
    [19]来源于北京绿色记者沙龙2008年12月第二场(12月16日下午两点至五点)速记稿
    [20]曾繁旭.两个女记者和她们的NGO[EB/OL].:南方人物周刊网站,2004-8-25:
    [21]曾繁旭.两个女记者和她们的NGO[EB/OL].:南方人物周刊网站,2004-8-25:
    [22]源自作者2011年8月14日与汪永晨的访谈。
    [23]GuobinYang:Environmental NGOs and Institutional Dynamics in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No.181 (Mar.,2005), p50.
    [24]绿色网络联盟[EB/OL].:中国发展简报(China Development Brief)网站,2010-1-25:
    [25]王莉丽.绿媒体[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14.
    [26]曾繁旭.当代中国环境运动中的媒体角色——从中华环保世纪行到厦门PX[J].现代广告,2009,(7)171:36-41.
    [2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部门领导同志不兼任社会团体领导职务问题的通知,国办发[1994]59号,1994-4-13.
    [28]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3-26.
    [29]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十条,国务院令[1998]第250号,颁布时间:1998-10-25.
    [30]李咏.中国NGO狭缝求生[J].则经,2002,(13):13-15.
    [31]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报告[J].环境保护,2006(5B):60-69.
    [32]晓德.国际NGO在华“重获新生”[N].国际先驱导报,2008,6(16):4-6.
    [33]吴逢时.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环境保护国的角色[A].见:江永晨,王爱军.绿色使者——在华国际环境NGO调查[M].北京: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0:6.
    [34]“根与芽”驻上海办事处注册的是“境外公共非盈利组织”,而驻北京的办事处则只能得到工商注册。
    [35]揭秘国际非政府组织:尴尬中快速发展,[EB/OL].:NGO发展交流网:2008-06-18:
    [36]程芬.走近国际NGO:数千家机构正悄然进入中国,[EB/OL].:公益时报网,2005-09-28:
    [37]谢海定.中国民间组织的合法性困境[J].法学研究,2004(2):17-34
    [3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26
    [3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章程.[EB/OL].: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网站, 2011-10-11.
    [40]杨东平.环境绿皮书(2008):中国环境的危机与转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23.
    [41]Bernard Roshco. News making[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5:61.
    [42]潘忠党.作为一种资源的“社会能见度”[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12-14.
    [43]赵灵敏.给NGO"补钙”[J].南风窗2007(3):30-34.
    [44]张威.环境报道的宣传色彩与新闻的客观性[J].国际新闻界,2007(10):19-23.
    [45]工积尼.抗争与绿化——环境新闻在西方的起源、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53.
    [46]Bud Ward:Environmental journalists don't get much respect, Nieman Reports, December, 2002, p.41.
    [47]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2.
    [48]“黄河十年行”是由媒体记者、专家以及环保志愿者参与的,一项从2010年开始,长达10年的黄河考察活动,于每年的7到8月份,“绿家园”组自愿者沿着黄河沿岸考察,每次行动行程或顺流而下,或溯流而上,从青海省玉树州曲麻莱县的黄河源头至山东省东营市黄河入海口,历时2-3周,经费由参与者共同负担,旨在关注黄河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记录黄河的变化,并希望通过这种记录影响中国环境保护的公共决策。笔者参与的此次活动是
    2011年8月12日到8月29日,从黄河源头青海玉树开始,顺流而下。
    [49]丁文亚、环保组织:“毒苹果”证据链浮现[N].北京晚报,2011,9(6):A15.
    [50]来源于笔者于2011年12月14日与上海某报环境记者的访谈。
    [51]自然之友.20世纪环境警示录[EB/OL].:人民网2001-12-19:
    [52]汪永晨,王爱军.绿色使者——在华国际NGO调查[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190.
    [53]1976年6月,绿色和平志愿者乘坐艘山扫雷艇改装的船只——“绿色和平七号”,在太平洋上航行两个多月,行程万里,在加拿大和美国太平洋西海岸海域制止苏联人的捕鲸行为,此举成为人民日报上国际组织反对“苏修霸权”的一个重要案例,在报纸上刊登了加拿大-环境保护组织开展斗争制止苏联系在四海岸疯狂猎捕鲸鱼(1976.07.03)和不许苏修渔霸毁火鲸鱼资源(1976.11.05)等文章。
    [54]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简介[EB/OL].:中国环境新闻网,2011-10-10:
    [55]陈磊.对话潘岳[J].南方人物周刊,2005,17(8):55-58.
    [56]曾繁旭.国家控制下的NGO议题建构:以中国议题为例[J].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2009,8:19-53.
    [57]王缙,汤潇.中国NGO:坚持,就有希望——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主任廖晓义访 谈录[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5):23-23.
    [58]林媛媛,曹倩.环保NGO探索与主流媒体互动[J].传媒观察2008(9):39-40.
    [59]马天南.把中国民间组织生存的艰难情况说出来[EB/OL].:腾讯绿色频道,2011-09-28.
    [60]洪大用.转变与延续——中国民间环保社团的转型[J].管理世界,2001(6):56-62.
    [61]源自笔者于2011年8月18日与汪永晨的访谈。
    [62]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报告[J].环境保护,2006(5B):60-69.
    [63]中华环保联合会:我国首次环保NGO调查揭晓[EB/OL].:中国社会组织网,2006-4-22:
    [64]叶静.民间环保组织应是政府治理环境的同盟军[N].中国经济周刊,2007,11(26):
    [65]赵灵敏.给NGO“补钙”[J].南风窗2007(3):30-34.
    [66]王莉丽.绿媒体[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20.
    [67]刘海英,张冬青.中国环保NGO与媒体:携手同行[A].见:汪永晨.改变——中国环境记者调查报告(2006),[M].北京:三联书店,2007:288.
    [68][美]莱斯特·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国际指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1页。另注,该次调查是约翰·霍普金斯非营利部门比较项目2004年在全世界16个发达国家,15个发展中国家,和中东欧5个转型国家的调查,受调查的国家中没有中国。
    [69]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报告[J].环境保护,2006(5B):60-69.
    [70]“地球村”.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1996年度工作报告[A].见:沈丹.大众传媒在中国环境NGO发展中的作用研究[D].厦门大学:29.
    [71]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环保民间组织纰织发展状况报告[J].环境保护,2006(5B):60-69.
    [72][美]托德·吉特林.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181.
    [73]谢云辉.守候生命“湿地”,守候那群绿色的候鸟[N].知音,2002(22):28-33.
    [74]谭綮,黄梅.朱再保:把生命价值最大化[N].岳阳晚报,2011,03(14):4.
    [75]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4.
    [76]刘海英.加强中国环保NGO与媒体合作[EB/OL].:全球绿色资助基金会网站2006-10-22:
    [1]费爱华.大众传媒的角色定位及其社会管理功能研究——基于国家与社会的视角[J].南京社会科学,2011,(5):99-105.
    [2]潘忠党.有限创新与媒介变迁:改革中的中国新闻业[A].见:陶东风,周宪.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7-25.
    [3][美]托德·吉特林.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4]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北京:社会利学文献出版社:285.
    [5]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
    [6]2010中国公众环保指数发布公众环保行为无突破[EB/OL].:新浪环保,2010-10-12.
    [7]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
    [8]中国环保形势严峻公众参与程度低是要因[EB/OL].:中新网,2006-1-15:
    [9]崔建霞.公民环境教育新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85-86.
    [10]单力.消费观念的绿色嬗变[J].环境,2006,(7):24-27.
    [11]侯文蕙.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环境保护运动和环境保护主义[J].世界历史,2000,(6):11-20.
    [12]黄宇.中国环境教育的发展与方向[J].环境教育,2003,(2):8-16.
    [13][美]约瑟夫·克奈尔.与孩子共享自然[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1-4.
    [14][美]沃纳·赛弗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349.
    [15]诸大建.绿色前沿译丛·总序[A].见:[美]希拉里·弗伦奇.消失的边界全球化时 代如何保护我们的地球[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总序.
    [16]自然之友.1999中国报纸的环境意识暨1994-1999报纸环境意识调查的总结[EB/OL].:自然之友通讯:2000-2-26.
    [17]孙立平.信息公开不能解决一切,但却是解决问题的前提[J].中国审计,2003(14):92.
    [18]童克难.环保NGO盘点近三年城市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状况——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已初步确立[N].中国环境报,2012,1(18):3.
    [19]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J].新闻学研究(台北),2002,71:17-59.
    [20]王名.非盈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2.
    [21]叶常林.非政府组织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38-39.
    [22]曾繁旭.国家控制下的NGO议题建构:以中国议题为例[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9,8:19-35.
    [23]王积龙.抗争与绿化——环境新闻在西力的起源、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10-220.
    [1]冯仕政.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现状与范式,国外社会科学[J].2003(5),66-70.
    [2]洪大用.中国民间环保力量的成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何明修.绿色民主:台湾环境运动的研究[M].台北:群学出版有限公刊,2006.
    [4]康晓光.权力的转移——1978-1998年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5]李若弘.中国NGO:非政府组织在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陆学艺,景天魁.转型中的中国社会[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
    [7]刘祖云、田北海、戴洁.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分层[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8]曲格平.我们需要一场变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9]曲格平,彭近新.环境觉醒[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10]宋健.向环境污染宣战[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11]孙立平.参与与动员——第三部门募捐机制个案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2]孙立平.转型号与断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3]王辰瑶.嬗变的新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14]王积龙.抗争与绿化——环境新闻在西方的起源、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5]王莉丽.绿媒体[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6]王名编著:《非盈利组织竹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7]汪永晨.改变——中国环境记者调查报告(2006),[M].北京:三联书店,2007.
    [18]汪永晨王爱军.绿色使者——在华国际NGO调查[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
    [19]王锡锌.公共参与和中国新公共运动的兴起[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20]王锡锌.公众行政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制度实践[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21]叶常林、许克祥、虞维华.非政府组织前言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
    [22]于建嵘.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3]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4]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于治理变迁[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5]张霞,张智河,李恒光主编.非营利组织管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6]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英]安德鲁·多布森.绿色政治思想,[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2][美]艾尔东·莫里斯,卡洛尔·麦克拉吉·缪勒主编.社会运动理论的前沿领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美]查尔斯·蒂利.社会运动(1768-2004)[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日]饭岛伸子.环境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包智明译,1999.
    [5][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美]盖伊·塔奇曼.做新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7][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8][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9][美]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0][英]克里斯托弗·卢茨.西方环境运动:地方、国家和全球向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11][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2][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休行动的逻辑[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3][美]塔奇曼:做新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14][美]托德·吉特林.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15][美]沃纳·赛弗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沦——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16][美]西德尼·塔罗.运动中的力量社会运动与斗争政治[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1]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G].北京:新华出版社,1982.
    [2]中国环境年鉴(1993)[G].北京:中国环境年鉴定社,1994.
    [3]中国环境年鉴(1994)[G].北京:中国环境年鉴社,1995.
    [4]中国环境年鉴(1995)[G].北京:中国环境年鉴社,1996.
    [5]中国环境年鉴(1996)[G].北京:中国环境年鉴社,1997.
    [6]中国环境年鉴(2005)[G].北京:中国环境年鉴社,2006.
    [7]中国环境年鉴(2006)[G].北京:中国环境年鉴社,2007.
    [8]国家环保总局办公厅.中国环境文件选编(2000),[G].·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9]中国环保总局宣教教育司.环境宣传教育文献汇编(2001-2005)[G].北京:环境科学出 版社,2006.
    [10]中国环保总局宣教教育司.“十一五“时期环境宣传教育文件汇编(2006-2010)[G].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1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12]梁从诫.环境绿皮书(2005),中国的环境危局与突围[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3]万以诚,万岍.新文明的路标——人类绿色运动史上的经典文献[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14]杨东平.中国环境绿皮书(2008):中国环境的危机与转机[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5]杨东平.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0)[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2号,1989-12-26.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7号,2002-10-28.
    [3]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国务院令[1998]第250号,1998-10-25.
    [4]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1998]第251号,1998-10-25.
    [5]环境信息公开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5号,2007-04-11.
    [6]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年-2010年)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1996-12-10.
    [7]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年-2015年)环境保护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2011-4-22.
    [8]关于培育引导环保社会组织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环发[2010]141号,2010-12-10.
    [1]陈阳.大众媒体、集体行动和当代的环境议题[J].国际新闻界,2010,7:43-49.
    [2]崔凤,邵丽.中国的环境运动:中西比较[J].绿叶2008(6):88-93.
    [3]费爱华.大众传媒的角色定位及其社会管理功能研究——基于国家与社会的视角[J].南京社会科学,2011,(5):99-105.
    [4]冯仕政.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现状与范式,国外社会科学[J].2003(5),66-70.
    [5]冯志峰.中国运动式治理的定义及其特征[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7,9(2),29-32.
    [6]冯志峰.从运动中的民主到民主中的运动——一项对110次中国运动式治理的研究报 告[J].甘肃理论学刊,2010,(1):23-32.
    [7]郭小平.风险沟通中环境NGO的媒介呈现及其民主意涵——以怒汀建坝之争的报道为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5):771-776.
    [8]洪大用.转变与延续——中国民间环保社团的转型[J].管理世界,2001(6).
    [9]侯文蕙.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环境保护运动和环境保护主义[J].世界历史,2000(6):11.
    [10]李良荣.十五年来新闻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新闻大学,1995,春:3-8.
    [11]李艳红.大众传媒,社会表达与商议民主——两个个案分析[J].开放时代,2006(6):5-21.
    [12]林芬,赵鼎新.霸权文化缺失下的中国新闻和社会运动[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6:93-119.
    [13]刘能.当代中国群体性集体行动的几点理论思考———建立在经验案例之上的观察[J].开放时代,2008(3):110-123.
    [14]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J].新闻学研究(台北),2002,71:17-59.
    [15]陆晔.权力与新闻生产过程[EB/OL].:《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5-12-30.
    [16]龙金晶.中国现代环境保护运动的先声——20世纪50年代“绿化祖国、植树造林”运动历史考察[D].北京:北京大学,2007.
    [17]潘永强.中国环境运动的政治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08.
    [18]潘忠党.有限创新与媒介变迁:改革中的中国新闻业,[A].见:陶东风,周宪.文化研究[C].桂林:广西帅范大学出版社,2007,7:7-25.
    [19]潘忠党.传媒的公共性与中国传媒改革的再起步[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6):1-16.
    [20]乔世东.社会资源动员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7(5):18-24.
    [21]孙培军.运动国家:历史和现实之间——建国60年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经验和反思,[J].理论与改革,2009,(6)27-30.
    [22]孙玮.我们是谁.大众媒介对于新社会运动的集体认同感建构[J].新闻大学,2007,93(3):140-148.
    [23]孙玮.生活政治中的集体认同建构——大众传媒与新社会运动[A].见:陈明明.中国民主的制度结构(复旦政治学评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15-236.
    [24]孙玮.转型中国环境报道的功能分析——新社会运动中的社会动员[J].国际新闻界,2009,98(1):13-19.
    [25]叶慧珏.双重身份:跨界的记者职业诉求想象——我国大众媒体与非政府组织的特殊现象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
    [26]颜敏.红与绿——当代中国环境运动考察报告[D].上海:上海大学2010.
    [27]于建嵘.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6):112-120.
    [28]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报告[J].环境保护,2006(5B):60-69.
    [29]曾繁旭.NGO媒体策略与空间拓展——以绿色和平建构“金光集团云南毁林”议题为个案[J].开放时代,2006,6:22-42.
    [30]曾繁旭.国家控制下的NGO议题建构:以中国议题为例[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9年,8:19-35.
    [31]曾繁旭.当代中国环境运动中的媒体角色——从中华环保世纪行到厦门PX,[J].现代广告,2009(7):36-41.
    [32]周怿.政府的动员能力与政策共具的选择:对运动式治理的解释[D].上海:复旦大学,2008.
    [33]张云.共和国前30年“运动”的回顾与思考,[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0,154(4):61-63.
    [34]张玉林.中国的环境运动[J].绿叶.2009(11):24-29.
    [35]张志安.编辑部场域中的新闻生产——南方都市报个案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6.
    [1]Dingxin, Zhao, The Power of Tiananmen:State-Society Relations the 1989 Beijing Students Movemen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0
    [2]Dow. Bonnie J Dow. Prime-time Feminism:Television, Media Culture, and The Women's Movement since 1970. 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96.
    [3]Gamson, Willian A., Andre Modigliani.. Media Discourse and Public Opinion on Nuclear Power:A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9
    [4]Michael Hsiao Hsin Huang, 'Environmental Movement in Taiwan.'in Yok-Shiu Lee and Alvin Y.So eds., Asia's Environmental Movements:Comparative Perspectives.1999.
    [5]Oberschall,Anthony, Social Conflict and Social Movements,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73.
    [6]Richard H, Hall. Organizations:Structure, Process and Outcome New York:Jersey Prentice Hall,1991.
    [7]Tarrow, Sidney:" power in move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8]Touraine, Alain: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ocial Movement. Social research 1985.
    [9]Zald,Mayer N. and McCarthy John D..Social Movements in an Organizational Society, New Brunswick,NJ:Transaction Books,1987.
    [1]Guobin Yang "Environmental NGOs and Institutional Dynamics in China", [J]. The China Quarterly, No.181 (Mar.,2005), pp.46-66
    [2]Yang,Guobin.2003."Weaving a Green Web:The Internet and Environmental Activism in China". China Environment Series.Issue6;
    [3]McCarthy, John D and Mayer N Zald. Trend of Social Movements in America: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Resource Mobilization.. Morristown, N J:General Learning Corporation,
    [4]Peter Ho,'Greening Without Conflict? Environmentalism. NGOs and Civil Society in China.' Development and Change, Vol.32. No.5 (2001), pp.893-92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