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基于组织创新的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是核心;对于农村经济而言,农村金融不仅是核心,也是实现其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农村金融的改革发展历经三十余年,也是一个不懈追求市场化的过程。显而易见,农村金融的发展不可能退回到自然经济的老路,依靠农户个人生产的自给自足根本无法解决;同样,农村金融也无法被政府一包到底,面对千千万万分散经营的个体农户,单纯的行政干预不仅不能保证农民获得必要的生产经营资金,还会使政府背上巨额、沉重的财政包袱。因此,在农村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上,市场化改革这一基本方向必须坚持,市场理应成为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基础。
     然而,考察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却不难发现,农村金融市场建设还远不完善。无论从资金需求主体农民来看,还是从资金供给主体农村金融机构来看,市场化的交易机制尚未形成,资金的供求关系依然存在较为严重的失衡,“农民贷款难”和“农村金融机构难贷款”的双重难题相互交织,“资金下乡”的呼声高涨。既然如此,那其中的关键问题在哪里?应该如何解决?
     本文拟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组织经济学特别是交易费用的有关理论,以农村金融发展的市场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分析市场交易机制在农村金融市场尚未真正形成的原因是交易成本较高,而造成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的根源是农民弱势,组织化程度低;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农民组织创新、优化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以期为解决农民融资难、吸引资金下乡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全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绪论说明了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图,对研究内容、逻辑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文中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
     第一章主要对有关理论和文献进行梳理。作为全文分析的理论支撑,以交易费用理论为重要内容的组织经济学理论被首先提出,其中关于交易成本、组织边界、经济组织的核心问题等论述,奠定了分析农村金融问题的理论框架。同时对农民经济行为理论和农村金融理论、研究现状等,也进行了有针对性地综述。
     第二章回顾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历史沿革并考察发展现状和问题。改革的过程也就是发展的过程,本章侧重从政策的层面,厘清了以农村金融机构为主要对象的农村金融改革路径,并概括出农村金融发展的三个特征;同时,通过数据分析从四个方面对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作出了判断,得出农村金融发展的突出问题是供求关系失衡,资金供需缺口较大,农民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
     第三章重点分析农村金融发展的瓶颈,即形成高额的市场交易成本的根源——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由于农民的金融需求是研究农村金融的逻辑起点,因此本章首先对农民金融需求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侧重从交易涉及的信息收集和处理、手续费用、管理监察、贷款风险以及机会主义和逆向选择等方面,对农民与金融机构进行信贷交易的机制和成本风险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揭示出造成农村金融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在金融领域延伸和体现,农民无法具备与农村金融机构对等的交易地位,农村金融市场交易机制尚未形成;同时对农民低组织化的原因也进行了分析。
     第四章以农民组织创新为突破口,从学理层面分析农民与农村金融机构有效对接的实现机制。首先,阐述了农民组织创新的基本内核,提出农民组织化绝不是农民个体与个体之间简单的横向集合、数量加总,而是一种以生产经营合作为基石,从生产经营合作到信用合作、再到组织间合作三个层面的联合,特别强调一旦脱离了生产经营合作,信用合作将难以维系。其次,对组织化以后农民与农村金融机构交易的成本及风险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在农民组织化的框架下申请贷款,能有效改善单个农户与金融机构的交易现状,降低交易成本。再次,对农民组织化本身的成本进行了考量,这也是农民要实现组织化不可回避的现实约束。
     第五章则侧重分析农民组织创新与农村金融市场不同的融资模式。一方面总结了我国农民组织化形式的演变,尤其对建国以来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变化加以考察;另一方面立足当前现实,对实践中基于组织创新的八种农村金融交易模式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有关案例进行了评析。
     第六章从农村金融供给主体的角度研究如何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首先分析了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发展现状,并着眼于各类金融机构的自身定位,提出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优化金融服务功能的思路,其关键在于细化和调整农村金融市场分工,发挥各自的竞争优势,不断降低自身的经营成本。
     第七章是对世界一些典型国家发展农村金融的经验加以借鉴。介绍和分析了包括欧美和亚洲一些国家的农村金融发展情况,特别对其中以市场机制为主配置金融资源、发挥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作用、健全金融组织体系等有益经验进行了总结。
     第八章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实际,从农村本土精英人才的发挥、乡村文化建设、农民组织内部管理以及金融体系建设、政府政策支持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通过以上的研究和论证,本文力图就农村金融发展问题,在两个方面作一些新的探索。
     1、针对“农民贷款难”和“金融机构难贷款”的双重难题,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对现有的农村金融交易机制及成本风险进行分析,得出一个基本判断,即高额的交易成本是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瓶颈,而导致高额交易成本的根本原因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
     2、以组织经济学理论为支撑,在此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一个核心命题,即一方面通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改变农民个体的弱势交易地位,可以改善农村金融交易机制,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基于分工和竞争,可以优化自身功能,在市场交易中与农民更有效地对接。
     在写作过程中,笔者也深感存在一些不足。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和从农民组织化的角度研究农村金融问题的著述尚十分有限,加之对交易成本的分析一直是理论研究的一大难点,因此本文对农村金融交易成本的研究仍是一种尝试,对农民组织内部的行为分析也有待进一步深化,当然,这也将促使笔者在以后继续把研究推向深入。
Finance holds the key in the modern market economy,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booster to economic growth in rural areas.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marketeconomy reform, China has been making great efforts to achieve market-orientedrural financial market over the past30years. Obviously,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finance can not be returned to the old pattern of natural economy, during whichfarmers were self-sufficient. In the meantime, the government can not take on allthings, because it can not ensure farmers have access to sufficient funds to produceand operate and may bring heavy fiscal burden. Therefore, we must stand our groundto reform rural financial policy based on the market-oriented direction, and the marketshould be the basis of the financial resources allocation in rural areas.
     However, we find China's rural financial market is far from well-developed.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demand side (farmers) and supply side (rural financialinstitution), a market-based trading mechanism has not yet formed, and the capitalsupply and demand still face serious imbalance. It is difficult for farmers to get loans,while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lso face difficulties to extend loans. That being thecase, we need to figure out what are the key problems and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s?
     Based on relevant research findings and the related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aleconomics (especially transaction costs), we find the reason for China’s rural financialmarket which is not well-developed is the high transaction costs, while the root causeof the high transaction costs are that farmers are in a weak position and a low degreeof organization. Based on this, we suggest innovating farmers’ organizations andoptimizing the system of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reduce transaction costs, inorder to solve the difficulties facing farmers to borrow, and to attract more capitals torural areas. This report is mainly composed of the following parts:
     Introduction presents the background and intent of this report, describesresearch contents, logical thinking and research methods, and defines some basicconcepts.
     Chapter Ⅰ sorts out the related theories and literatures. This part describesorganizational economic theory which mainly focuses on transaction costs theory,including transaction costs, organizational boundarie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laying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analysis of rural finance. We also review economic behavior theory of farmers, and rural finance theory and research status.
     Chapter Ⅱ review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China's rural financial reform andthe current conditions and problems. The reform process is the process of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olicy level, this chapter illustrates the ruralfinancial reform path which focuses on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summarizes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Through our data analysis, weconclude that the main problems facing the rural financial developed are imbalanceddemand and supply conditions and the large gap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funds.
     Chapter Ⅲ focuses on the bottleneck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finance,namely the root causes of the high market transaction costs--the low degree oforganization of farmers. As financial needs of farmers are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studying rural finance,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rmers'financial needs, and mainly reviews system and cost risks of credit transactionsbetween farmers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nformationcollection and processing, transaction costs, management&supervision, loan risks&opportunism and reverse selection mechanisms. On this basis, this chapter presentsthat the root causes of high transaction costs of rural finance is the low degree oforganization of farmers. Farmers are not positioned to bargain with rural financialinstitutions. Therefore, a well-developed transaction system has not formed. We alsoanalyze the reasons of the low degree of organization of farmers.
     Chapter Ⅳ analyzes the effective system for farmers to match with rural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rough innovations for farmers’ organizations. First, this chapterdescribes the innovative core of farmers' organizations, pointing out that theorganization of farmers is not the simple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farmer, butcooperation from production&operation to credit to organizations. Creditcooperation can hardly sustain without cooperation in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econd, our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ransaction cost and risk changes suggestsfarmer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ransaction costs with financial institutions under theframework of organization. Third, this chapter also presents costs of farmers'organizations, which is the unavoidable constraint for organization of farmers.
     Chapter Ⅴ focuses on farmers' organizations innovation and different financingmodels of the rural financial market. On the one hand, we review the evolution of organization forms of farmers, especially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icorganizations since the founding of PRC; on the other hand, this chapter analyzeseight rural financial transaction patterns based on the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presents our comments based on the related cases.
     Chapter Ⅵ analyzes how to improve the rural financial organization systemfrom the main suppliers of rural finance.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of the rural financial organization system, and with a view to the positioning of thevariou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e propose several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ruralfinancial organization system and to optimize the financial services function. The keyis to refine and adjust the rural financial market division, fully leveraging theirrespectiv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and further reducing their operating costs.
     Chapter Ⅶ presents experiences of developing rural financial markets in othercountries. We introduce and analyze the developments of rural financial situation inEurope, America and some Asian countries, particularly experiences frommarket-oriented financial resources allocation, how to allow all types of farmers'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 to take their full play, and development of a sound financialorganization system.
     Chapter Ⅷ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on the roles of localtalents in rural areas, rural culture, internal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system offarmers' organizations, and government policy support based on the actualdevelopment of China's rural economy.
     Through the above research and demonstration, this report attempts to makesome new explora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finance issues in the followingtwo aspects:
     1. To address the issues of “difficulties for famers to get loans” and “difficulties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extend loans”, this article uses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toanalyze the existing rural financial trading mechanisms and cost risk. This articleconclude that the high transaction costs is the bottlenec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finance, while the root cause of the high transaction costs is the low degree oforganization of farmers.
     2. Based on organization economic theory, this report presents and demonstratesa core proposition: On the one hand, farmer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ransaction costsand risks with financial institution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organiz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an optimize their functions to better meet needsof farmers based on their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mpetition.
     I know that I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in this field. The researches on ruralfinancial issu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ransaction costs and farmers' organizationsare still very limited. In addition, it has been a theoretical obstacle to conduct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ransaction costs. This report is just a starting of rural financialtransaction costs, and I still need to further enhance my analysis on the internalbehavior of farmers' organizations. Anyway it will encourage me to make great effortsto study further in these fields.
引文
①Barney J, William G Ouchi, Organizational Economics: Toward a New Paradigm for Studying and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86.
    ①【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②同上。
    ③同上。
    ④【美】威廉姆森,温特主编,《企业的性质》,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①周立群,《组织理论与组织经济学》,《经济学动态》1998年第5期。
    ②徐万里、孙海法,《经济组织的经济学分析——兼评威廉姆森交易费用经济学观点》,《现代管理科学》2008年第2期。
    ③【美】威廉姆森,《组织经济学:交易成本探讨》,《美国社会科学杂志》1981年第87期。
    ④胡进,《威廉姆森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发展》,《长江大学学报》2006年8月。
    ⑤【美】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①Jenson M C, W Meclking,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6,76(2):323—339.
    ②Grossman S, Hart O,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 A Theory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 Journal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4):691—719.
    ③Hart Oliver D, John Moore,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 J 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6):1119—1158.
    ①刘文瑞、孟超,《决策理论大师西蒙》,《管理学家》2006年第5期。
    ②周立群,《组织理论与组织经济学》,《经济学动态》1998年第5期。
    ③杨明洪,《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演进—一种基于内生交易费用的理论解释》,《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10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①R.J.Amott&J.E.Stigilits, Externalities in Economie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and Incomplete Market,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May,1986。
    ①同上。
    ①凌华薇,《中国商业小额信贷机构能否借“尤努斯风”破题》,《财经》2006年第11期。
    ②潘林,《反思农村金融改革三十年:困境与思路》,《“三农”问题研究》2009年第9期。
    ③《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0)》,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3月。
    ①《2011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1月30日公布。
    ②柳立,《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争取尽早实现存款保险制度》,《证券日报》2010年10月18日版。
    ③武翠芳、赵其友,《我国农村资金供求缺口分析》,《农村金融》2007年第5期。
    ④蔡维佐,《从制度层面探索解决我国农村资金问题》,《调研世界》2007年第1期。
    ①陈雨露、马勇,《中国农村金融论纲》,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
    ②梁莉,《新形势下农户融资需求特点与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研究》,《特区经济》2010年第9期。
    ①王梦奎,《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政策取向》,《战略与管理》2007年第1期。
    ①朱粤伟,《农村金融交易成本分析》,《武汉金融》2007年第9期。
    ②谭露、黄明华,《基于交易费用视角下我国农村金融弱化问题研究》,《金融经济》2009年第10期。
    ①刘永祥,《农村金融交易成本问题探析》,《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12期。
    ①陈雨露、马勇,《中国农村金融论纲》,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
    ①焦琳,《农村信用社如何降低金融交易成本》,《知识经济》2010年第5期。
    ②Crozier, The Burearucratic Phenomen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4。
    ③Wiiliamson,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 of Capitalism, New York, Free Press,1985。
    ④施晓娟,《四项改革思路为“三农”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经济日报》2009年2月23日版。
    ①朱粤伟,《农村金融交易成本分析》,《武汉金融》2007年第9期。
    ②谭露、黄明华,《基于交易费用视角下我国农村金融弱化问题研究》,《金融经济》2009年第10期。
    ③朱粤伟,《农村金融交易成本分析》,《武汉金融》2007年第9期。
    ④刘永祥,《农村金融交易成本问题探析》,《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12期。
    ①徐勇、邓大才,《“再识农户”与社会化小农的建构》,《中国乡村发现》2008年第3期。
    ②崔传章,《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思考》,《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①辜胜阻、林恩,《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5月18日版。
    ②刘奇、刘见君,《农村基层组织与农民精英》,《理论与政策》2004年第5期。
    ①刘伟,《农民自组织程度低的成因分析》,《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5期。
    ①姜柏林,《农村资金互助社需要配套的政策要点》,《银行家》2008年第5期。
    ①温铁军,《三农问题学者访谈“学者系列访谈之温铁军访谈(一):农村土地不该征用》,《南方农村报》2005年7月12日版。
    ①蒋雅文,《论制度变迁理论的变迁》,《经济评论》2003年第4期。
    ②道格拉斯·C·诺思,陈郁、罗华平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①曹锦清,《黄河边上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②徐勇,《如何认识当今的农民、农民合作与农民组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版。
    ③贺雪峰,《熟人社会的行动逻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①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①张红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模式选择》,《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1月26日版。
    ①《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0)》第67页,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3月。
    ②王志刚、王霄宇,《五户联保贷款制度实施的成效、问题及对策》,《中国农村金融》2010年第10期。
    ①万宝瑞,《农民贷款担保协会是农村金融制度的重要创新》,《农民日报》2006年9月21日版。
    ②王平,《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村金融信用机制创新的影响分析—贵州个案》,《区域金融研究》2010年第1期。.
    ①郑有贵,《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支持路径与政策研究》,《农村经营管理》2008年第4期。
    ①谢梅英,《股权合作信贷:农村合作金融新形式》,《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4期。
    ②苑鹏、宫哲元,《沂蒙山区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的创新实践与启示》,《农村经营管理》2009年10月刊。
    ①冯文丽,《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规模可以有多大》,《中国保险报》2012年2月9日版。
    ①陈时兴、蔡祖森,《关于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观点综述》,《资料通讯》2006年第3期。
    ②同上。
    ③孔明明,《邮政储蓄银行遭遇定位困惑》,《新财经》2006年第7期。
    ④王昌田,《县域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支农有“五难”》,《中国金融界》2009年第3期。
    ①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金融研究》2001年第1期。
    ②杜艳,《农信社因不良资产率大幅度反弹亟需二次改革》,《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5月23日版。
    ③都本伟,《从交易成本、组织成本看农村信用社的起源、发展》,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2007年)。
    ④付兆法,《农村信用社流动性过剩探讨》,《银行家》2010年第1期。
    ①夏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的成效、问题及对策》,《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①《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0年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
    ②潘林,《反思农村金融改革三十年:困境与思路》,《调研世界》2009年第1期。
    ③赵俊臣,我国的农业保险为什么迟迟发展不起来[EB/OL],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zgxcfx.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0200。
    ④焦琳,《农村信用社如何降低金融交易成本》,《知识经济》2010年第5期。
    ①苑德军,《我国金融业存在五个结构性矛盾》,《上海证券报》2004年12月24日版。
    ①李明昌,《建立发展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中国金融》2006年6月19日版。
    ①韩俊等,《中国农村金融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7月版。
    ①陈光,《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原因及其解决途径》,《时代金融》2011年第12期。
    ②侯晨,《邮政储蓄银行市场定位及风险控制》,《经济理论与研究》2006年第6期。
    ①王建新,《探析国外农村金融的特点及我国的启示》,《市场参考》2010年1月版。
    ②姚作汀,《浙江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研究》,《农村改革与发展》2010年第4期。
    ①王南,《反哺农业需要汲取日本前车之鉴》,《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10月20日版。
    ①引自河北省软科学课题(05457269)阶段性成果论文“外国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经验及启示”。
    ①王建新,《探析国外农村金融的特点及我国的启示》,《市场参考》2010年1月版。
    ②引自中国银监会2007年赴印度农村金融服务考察团报告“印度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③乌裕尔,《印度的农村金融体系》,《经济日报》2006年12月30日版。
    ④同上。
    ①边编、王朝阳,《国外农村金融发展的经验和启示》,《中国发展观察》2008年10月31日版。
    ①www.cic.mofcom.gov.cn(中国—印尼经贸合作网)“印尼农业发展概述”。
    ②曾新胜,《发展农村金融支持的国际借鉴》,《国际经济合作》2007年第5期。
    ③杜晓山,《印尼的经验:小额信贷更能经受金融危机的考验》,《科研动态》2001年第8期。.
    ①袁素平,《农民组织化的必要性及途径探析》,《农业经济》2008年第2期。
    ②邱梦华,《新视野下的文化建设与农民合作》,《调研世界》2009年第9期。
    ③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①阮成、胡润华、杨超,《农民组织化:理论分析与现实困境》,《乡镇经济》2007年第10期。
    ①鍖争勇,《我国农村金融体系重构:从金融抑制理论的视角考察》,《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①赵天荣,《农村金融监管的理论必然与现实制约—基于我国农村金融新格局的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10期。
    ①《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局出版社2009年版。
    ①李文龙、刘蕴,《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政策扶持体系》,《金融时报》2011年3月10日版。
    [1]陈雨露,马勇著.中国农村金融论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
    [2]成思危.改革与发展:推进中国的农村金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3]李树生.合作金融[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
    [4]李建英.转轨期农村金融新体系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
    [5]张杰.中共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6]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7]胡必亮,刘强,李晖等.农村金融与村庄发展——基本理论、国际经验与实证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8]何广文.合作金融发展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
    [9]张晓山,何安耐.农村金融转型与创新—关于合作基金会的思考[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
    [10]宋宏谋.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年.
    [11]王世英.农村金融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8年.
    [12]王曙光.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13]刘民权.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4]韩俊等.中国农村金融调查[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年版.
    [15]龚明华.我国农村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2009年版.
    [16]陈春生等.城乡经济一体化与农村金融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7]何文广,李树生等.农村金融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
    [18]汪小亚.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
    [19]郭延安,陶永诚.现代农村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
    [20]阮锋儿.中国农户投融资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1]徐欣欣.中国农民组织化与韩国经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22]郑也夫.中国社会中的信任[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
    [23][美]道格拉斯.诺斯,罗伯斯.托马斯合著.厉以平,蔡磊译.西方世界的兴起
    [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
    [24][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5][孟]穆罕默德.尤努斯著.穷人的银行家[M].吴士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6年.
    [26][美]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M].卢骢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27][美]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M].程立显、刘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28][美]贝克尔.家庭论[M].王献生、王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29][英]艾利思.农民经济学——农民家庭农业和农民发展[M].胡景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0]朱文,王芳.农村金融理论的政策主张评述及对我国的指导作用[J].乡镇经济.2005,(10).
    [31]肖雪.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研究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O1).
    [32]姚耀军.农村金融理论的演变及其在我国的实践[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
    [33]康菲菲,王芳.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启示[J].西南金融.2007,(02).
    [34]王家传等.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问题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35]李扬.国家目标、政府信用、市场运作——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探讨[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1期.
    [36]温铁军.农村合作金融改革实验研究报告[J].中国农村经济.1994年第1期.
    [37]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金融研究》2001年第1期.
    [38]郭永强、张学文等.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的路径选择[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39]杨锦秀、青柏林等.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革与完善的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第12期.
    [40]谭英.贫困地区农户信息获取渠道与倾向性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4年第2期.
    [41]叶敬忠.社会学视角的农户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J].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8期.
    [42]赵磊、孙伟.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发展模式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视野[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43]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供求特征及均衡供给的路径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10期.
    [44]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路径探讨[J].金融与经济.2007年第8期.
    [45]顾春静,邵丽娟.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历史变迁及现状分析[J].北方经贸.2007年第12期.
    [46]陆磊、丁俊峰.中国农村合作金融转型的理论分析[J].金融研究.2006年第6期.
    [47]何德旭、饶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关系失衡的成因分析:金融排斥性视角[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2).
    [48]钱水土、陆会.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与农户融资行为研究[J].金融研究.2008(10).
    [49]叶建亮.经济学视野里的信用:一个文献综述[J].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03年第2期.
    [50]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J].金融研究.2005年第2期.
    [51]张军.金融改革与农村金融市场发展[J].中国发展.2005年第2期.
    [52]张常勇.黄宗智“过密化”理论探讨评述[J],中国农史.2004(1).
    [53]张江华.工分制下小农的经济行为——对恰亚诺夫假说的验证与补充[J].社会学研究.2004(6).
    [54]蔡四平、张强等.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一种交易费用理论的解释[J].湖南大学学报.2010年第7期.
    [55]冯道杰,从民谣俚语看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民组织化的得失[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8月.
    [56]徐祥临.尤努斯不及郁南[N].学习时报.2011年10月24日版.
    [57]Abiad,Borrowing Transaction Costs and Credit Rationing in RuralFinancial Markets: the Philippine Case[R].Philipine Institution forDevelopment Studies, Working Paper Series,1988.
    [58]Bardhan and C.Udry, Development Microeconomics[M], Oxford UniversityPress,1999.
    [59]Braverman, Institutional Analysis of Credit Cooperatives: TheEconomics Theory of AgrarianIstitutions[M], Oxford UniversityPress,1989.
    [60]Braverman, Rural Credit Markets and Institution in DevelopmentCountries: Lessons for Policy Analysis from Practice and ModernTheory[J], World Development,1986.
    [61]Davis, Rural Finance and Private Farming in Romania[J], Europe—AsiaStudies,1999(51).
    [62]Diagne, Empirical Measurement of Households Access to Credit andCredit Constrain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Methodological Issuesand Evidence[R], FCND Discussion Paper No.90,2000.
    [63]Osborne, Credit and Risk in Rural Developing Economics[J], Journal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2006.
    [64]Verghese, Bank-Moneylender Linkage as an Alternative to BankCompetition in Rural Credit Markets[J], Oxford Economic Paper,2005(57).
    [65]Yaron, Promoting Efficient Rural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J], The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1998(13).
    [66]Yang, D.T. Urban-biased Policies and Rising Income Inequality inChina[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89).
    [67]Yasusada, Murata. Rural-urban Interdependence andIndustrialization[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2(68).
    [68]Zak, Paul J. and Knack, Stephen. Trust and Growth[J], The EconomicJournal,2001,111(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