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代中国人生存方式的变迁及其影响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研究目的在于从哲学视野探讨当代中国人生存方式的变迁及其影响,进而提出引领当代中国人生存方式变迁的主导价值观念,推进人自身和整个中国现代化目标的全面实现。全文由导论、主体和结语三部分组成。
     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国内外研究成果的现状、论文的研究框架、存在的研究难点和可能的创新。
     主体部分由五章构成。其中,第一章是概念界定;第二、三、四章是从历时态揭示中国人生存方式的变迁;第五章是从共时态揭示当代中国人生存方式的复杂图景。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生存方式的哲学界定。要从哲学视域全面清晰地论述当代中国人生存方式的变迁及其影响,首先就必须对生存方式进行哲学界定。本章先从“根据”和“意义”两个层面来阐释何谓生存,接着从“实质”和“内容”两方面来回答何谓生存方式。
     第二章:传统社会中国人“权力化生存”及其当代影响。在对当代中国人的生存方式进行论述之前,我们有必要对传统社会中国人的“权力化生存”方式进行剖析。而要分析这种生存方式,首先又必须揭示传统社会金字塔式的社会层级结构。因为,这种结构是权力化生存方式虽已绵延几千年但却仍然影响中国人的谜语所在。在权力至上为核心内容的金字塔式的社会层级结构作用下,“权力化生存”方式在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身层面都呈现出相应的基本特征。“权力化生存”方式的产生有其经济、政治、文化根源。这种生存方式对当代中国人走向能力化生存产生了不利影响:价值取向上权力为本;行为方式上保守求稳;治理方式上逐级管制。
     第三章:当代中国人“物化生存”及其双重影响。由于当代中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双转”交织的社会转型期,正处于积累物质财富、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物质条件的时期,因此当代中国人生存的“物的依赖性”还十分明显,一些中国人的生存方式表现为“物化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在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身层面都呈现出相应的基本特征。我们应该看到“物化生存”的双重性影响。
     第四章:当代中国人生存方式的根本走向——“能力化生存”。总结中西方历史发展经验教训,我们不难发现,西方一直比较重视能力建设,能力问题是西方近代化过程中的中心论题,而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比较重视道德建设,相对忽视能力建设。这也是近代中国落伍的重要原因。能力化生存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本章对能力化生存的基本内容、生成要求和积极影响作了展开论述。就基本内容而言,能力化生存要求凭能力获得生存的根据、凭能力获得生存的舞台、凭能力获得生存的意义;就生成要求而言,能力化生存要求在文化价值上确立“能力本位”的核心价值理念、制度安排上建立有利于每个人能力充分发挥的制度体系、社会环境上营造“凭本事吃饭”的社会环境。
     第五章:当代中国人生存方式的复杂图景及其表象。能力化生存在当代中国已经初现端倪,代表了中国人生存方式的根本走向。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它生存方式自动销声匿迹了。实际情况是:能力化生存这一走向越来越清晰,但与此同时,权力化生存、物化生存、能力化生存仍然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人生存方式的复杂图景。走出这一复杂图景的路径就是要构建能力社会,促进能力化生存的生成。本章首先分析了这一复杂图景产生的原因,接着又结合三句当下十分流行的媒体语言阐释了复杂图景的具体表象,最后还对生存方式的复杂图景对精神世界的影响进行了剖析。
     结语部分主要阐述了未来社会人类生存方式的前景。如何在初现端倪的能力化生存方式的基础上,对中国人乃至全人类未来生存方式的前景做一番前瞻性展望呢?本文最后从马克思关于“自由个性”的理论论述与中国人能力化生存实践走向的对比分析中,尝试性地寻求一种解答,认为“优雅生存”就是未来社会人类的生存方式。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the change of the way of existence ofcontemporary Chinese people and its impact from a philosophical angel of view, andthen puting forward the dominant values which can guide the change of the way ofexistenc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eople, and promote the full realization of thehuman themselves and the overall goal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This thesisconsists three parts: introductive remarks, mainbody and conclusion.
     In the part of introductive remarks, I expound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significance of the thesis’s topic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 at home andabroad; this paper’s research framework, the difficulty of the research and possibleinnovations.
     The main body constitutes five chapters. Among them,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definition; the second, third, fourth chapters reveal the change of the way ofexistence Chinese people from each period; the fifth chapter reveals the complexpicture of the way of existenc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eople from all period. Themain content of this part is as follows:
     Chapter1: the philosophical definition of the way of existence. To reveal thechange of the way of existenc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eople and its impact froma philosophical angel of view, we must first define the philosophical way ofexistence. Firstly, this chapter reveals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from two sides of the"found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 and then answers the question of the meaningof the way of existence from the "essence" and the "content".
     Chapter2: the Chinese people’s "authoritized existence" in traditional societyand its contemporary implications. Before the analysis of the way of existence ofcontemporary Chinese people, we have the necessity to analyze the the Chinesepeople’s "authoritized existence" in traditional society. To analyze this way ofexistence, we must first reveal the pyramidical social hierarchy in traditionalsociety.The reason is that this structure is the key of the way of the "authoritizedexistence" having stretche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but still affect contemporaryChinese people. The way of the "authoritized existence" has its own basiccharacteristics on relationship of the individual and nature, individual and social,personal and others, the individual and individual self. The emergence of the way of the "authoritized existence" has its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roots. This wayof existence has adverse effects of Chinese people towards the existence by ability: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authority-based; conservative attitude in pattern ofbehavior; step control in way of governance.
     Chapter3: contemporary Chinese "materialized existence" and its dual impact.At present, contemporary China is in a "double turns"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which is transforming from the planned economic system to the market economicsystem and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to the modem industrycivilization; in a eriod of accumulation of material wealth so as to create a materialconditions for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eople.This is why thecharacteristic of "material dependence" about Chinese people's existence is veryobvious.So some moden Chinese people’s way of existence is "materializedexistence". The way of the "materialized existence" has its own basic characteristicson relationship of the individual and nature, individual and social, personal andothers, the individual and individual self. This way of life has emerged in theindividual and nature, individual and social, personal and others, the individual andtheir own basic characteristics. We should understand the "materialized existence"double effects.
     Chapter4: the fundamental trend of the way of existence of contemporaryChinese people--"existence by ability". To summary of the history of Western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lessons, we can easily find that the West has been moreemphasis on capacity building; capacity issue is a central theme in the Western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while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was more emphasis onthe moral construction, and relatively neglected capacity building.This is also thereason of modern China had been outdated."Existence by ability" is an urgent need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actice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and it is an inevitablerequi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This chapter discussesthe bacis content, the requirements of generation and the positive impact of the wayof "Existence by ability". As for the basic content,"Existence by ability"requirements that to obtain the foundation of existence, to get the stage of existence,to get the value of life by ability; as for the requirements of generation,"Existenceby ability" requirements to establish valual ideal of “competence based” in culturevalue, to establish system which is conducive to everyone ability to give full play, to creat a social environment of "making a living in his own ability".
     Chapter5: complex picture and its surface of the way of existence ofcontemporary Chinese people. The way of "existence by ability" has emerged itsclue, which stands for the fundamental direction of the Chinese way of existence.But this does not automatically mean that other way of existence has beendisappeared. The reality is: the trend of "existence by ability" is more and more clear,but at the same time,"authoritized existence","materialized existence" and"existence by ability" are still intertwined, and together constitute a complex pictureof the way of existence in contemporary China.The way of change the complexpicture is to build the ability of society to promote the generation of "existence byability". This chapter firstly analyzes the reans of this complex picture, expains thespecific surface of complex picture by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hree media languagewhich is very popular, and analyzes how complex picture of the way of existence haschanged the mental world.
     The conclusion part describes the prospects of the way of existence in the futuresociety. How do we give a forward-looking procect of the way of existence in thefuture society about Chinese or whole human being which is based on the trend of"existence by ability"? This paper has don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Marx'stheory of discourse on the "free personality" and the trend of the way of "existenceby ability" of Chinese people.In this way, we find a solution that "elegant existence"is the human’s way of existence in the future society.
引文
①韩庆祥:《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03页。
    ②参见韩庆祥:《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95-198页。
    ①(英)J.C.利文斯顿:《现代基督教思想:从启蒙运动到第二届梵蒂冈公会议》(下卷),何光沪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04页。
    ①《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7页。
    ①[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张峰、吕世平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
    ①[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张峰、吕世平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30页。
    ①参见韩庆祥:《市场经济与人的存在方式》,《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②万光侠:《市场经济与人的存在方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前言)。
    ③参见衣俊卿:《论人的存在》,《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3期。
    ①参见贾英健:《论虚拟生存》,《哲学动态》2006年第7期。
    ②韩庆祥:《市场经济与人的存在方式》,《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①参见张健博士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人的精神世界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②万光侠:《人的存在方式的哲学阐释》,《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③罗晓梅:《论生存方式的变革和西部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探索》2007年第4期。
    ④曾小武:《生存方式与生态环境的危机——兼评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8期。
    ⑤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1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105页。
    ②韩庆祥:《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04页。
    ①(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42页。
    ②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7页译者注①。
    ③参见邹诗鹏:《生存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0页。
    ①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①韩庆祥、亢安毅:《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人的全面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8页。
    ⑤[德]E.胡塞尔:《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吕详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35页。
    ⑥[美]A.J赫舍尔:《人是谁》,陈仁莲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6页。
    ⑦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①高清海:《人就是“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②[美]A.J赫舍尔:《人是谁》,陈仁莲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8页。
    ③夏甄陶:《人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328页。
    ④参见高清海:《人就是“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0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7页。
    ①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99-200页。
    ①转引自欧阳康:《20世纪西方人学思想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页脚注①。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125页。
    ②转引自全增嘏主编:《西方哲学史》下册,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2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3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
    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
    ①[美]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一个新社会的精神基础》,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3页。
    ②[美]弗洛姆:《逃避自由》,陈学明译,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18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6页。
    ①韩庆祥:《社会层级结构理论——面向“中国问题”的政治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①参见韩庆祥:《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49页。
    ①[日]加藤节:《政治与人》,唐士其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②韩庆祥:《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5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页。
    ②董仲舒:《春秋繁露》,周桂钿译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51页。
    ③启良:《中国文明史》(上),花城出版社2001年版,第587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8页。
    ③《论语.颜渊》,见《四书全译》,张以文译注,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0页。
    ①《论语.子路》,见《四书全译》,张以文译注,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7页。
    ②《论语.雍也》,见《四书全译》,张以文译注,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12页。
    ③《论语.卫灵公》,见《四书全译》,张以文译注,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12页。
    ④《论语.颜渊》,见《四书全译》,张以文译注,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65页。
    ①《论语.里仁》,见《四书全译》,张以文译注,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88页。
    ②万俊人:《义利之间——现代经济伦理十一讲》,张彭松整理,团结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③韩庆祥:《墨家文化更具当代意义》,《中国哲学》(人大复印资料),1999年第3期。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页。
    ②《论语.子罕》,见《四书全译》,张以文译注,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42页。
    ③《论语.微子》,见《四书全译》,张以文译注,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42页。
    ④《论语.宪问》,见《四书全译》,张以文译注,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01-202页。
    ①《论语.子路》,见《四书全译》,张以文译注,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8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8页。
    ①参见《孟子.梁惠王上》,见《四书全译》,张以文译注,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66页。
    ②转引自章笑力:《社会发展的逻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8页。
    ①《论语.颜渊》,见《四书全译》,张以文译注,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80页。
    ①韩庆祥:《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51页。
    ①《论语.八佾》,见《四书全译》,张以文译注,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9页。
    ①《论语.八佾》,见《四书全译》,张以文译注,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4页。
    ②《论语.雍也》,见《四书全译》,张以文译注,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12页。
    ③《中庸》,见《四书全译》,张以文译注,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5页。
    ①《论语.先进》,见《四书全译》,张以文译注,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9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8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3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7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5页。
    ①魏礼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见《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3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①韩庆祥、宫敬才:《计划人与市场人》,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①杨振宁:《七大因素促中国连二十年高速增长》,搜狐网2007年9月16日。
    ①袁伟时:《中国现代思想散论》,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1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2页。
    ①《李克强在全国第七次环保大会上讲话(全文)》,中国新闻网,2012年1月4日。
    ②《共同的缅怀——记习近平和李光耀为邓小平纪念碑揭幕》,新华网,2010年11月14日。
    ③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1年7月1日。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8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3页。
    ①参见吴晶晶:《2010年环境状况公报发布全国地表水污染严重》,新华网,2011年6月3日。
    ②(德)黑格尔:《自然哲学》,梁志学、薛华、钱广华、沈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5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2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7页。
    ①[美]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一个新社会的精神基础》,关山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65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2页。
    ③[美]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一个新社会的精神基础》,关山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3页。
    ④[美]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一个新社会的精神基础》,关山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82页。
    ⑤[美]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一个新社会的精神基础》,关山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07页。
    ⑥参见[美]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一个新社会的精神基础》,关山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75页。
    ⑦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0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7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5页。
    ①转引自张天潘:《从“施暴找乐子”看“无公德的个人现象”》,华商晨报,2010年5月20日。
    ②《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0页。
    ①参见韩庆祥:《马克思的财富观及其当代意义》,见《韩庆祥论文选》,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7-47页。
    ①[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24页。
    ②韩庆祥:《韩庆祥论文选》,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44-24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4页。
    ②《习近平在泰国华人华侨各界举行的欢迎晚宴上的致辞(全文)》,新华网,2011年12月24日。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6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7页。
    ①韩庆祥:《韩庆祥论文选》,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5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1-152页。
    ①《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5页。
    ②《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4页。
    ③转引自全增嘏主编:《西方哲学史》(上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8页。
    ①《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61页。
    ②《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文学家艺术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北京大学西语系资料组编译,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第3页。
    ③转引自全增嘏主编:《西方哲学史》(上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66页。
    ④《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07页。
    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11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5页。
    ⑦《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45页。
    ①韩庆祥、郭立新:《能力建设:当代中国发展新理念》,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
    ②参见韩秋红、史巍:《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75-178页。
    ③[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下卷),罗达仁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473页。
    ④[英]伯特兰.罗素:《西方的智慧》,崔权醴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362页。
    ①[印]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译者序言)。
    ②[美]本杰明.史华慈:《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叶凤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83页。
    ③[印]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61页。
    ④[印]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62页。
    ⑤北京大学哲学系编:《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43页。
    ①《墨子.尚贤上》,参见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②《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5页。
    ③《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4页。
    ①[美]本杰明.史华慈:《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叶凤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2页。
    ②《论语.颜渊》,见《四书全译》,张以文译,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65页。
    ③[美]本杰明.史华慈:《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叶凤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1页。
    ④[美]本杰明.史华慈:《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叶凤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62-163页。
    ①转引自启良:《启良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②参见《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7页。
    ③杨振闻:《儒学:泛道德主义的悲剧——与沈其敬先生商榷》,《探索与争鸣》,1998年第4期。
    ①韩庆祥:《韩庆祥论文选》,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92页。
    ①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了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1年7月1日。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3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1页。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29页。
    ②参见韩庆祥:《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27-428页。
    ③韩庆祥:《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28页。
    ①[美]A.J赫舍尔:《人是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1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29页。
    ①参见韩庆祥:《韩庆祥论文选》,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73-374页。
    ①张为祥:《能力本位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吗?》,《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②霍涌泉:《能力本位能否成为新文化价值观的核心理念?》,《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③刘景钊:《从人学研究走向当代中国的政治哲学理论建构——韩庆祥教授访谈录》《,晋阳学刊》,2007年第3期。
    ④彭赟:《能力本位.社会本位.发展本位——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观核心理念”的思考与对话》,《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⑤刘景钊:《从人学研究走向当代中国的政治哲学理论建构——韩庆祥教授访谈录》《,晋阳学刊》,2007年第3期。
    ①张为祥:《能力本位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吗?》,《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②参见张为祥:《能力本位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吗?》,《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①彭赟:《能力本位.社会本位.发展本位——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观核心理念”的思考与对话》,《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7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②[德]M.蓝德曼:《哲学人类学》,彭富春译,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273页。
    ③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2页。
    ①韩庆祥、亢安毅:《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人的全面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07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96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97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9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4-54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7页。
    ②参见韩庆祥《:建构能力社会——21世纪中国人的发展图景》,广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83-184页。
    ③韩庆祥、徐绍刚:《寻求对人生命运和心灵世界的合理解答》,《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③《毛泽东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9页。
    ①《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新华网,2007年10月24日。
    ②《韩庆祥:文化强国是破题之举》,中国文化产业网,2011-10-25。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①参见林衍:《一个县的官场生态》,《中国青年报》,2011年10月26日第12版。
    ①参见赵阳、马志异:《山西“15岁当干部”乡党委书记被免职系其父违规招入》,新华网,2011年12月23日。
    ①郑永年:《中国的改革需要“给力”》,联合早报网,2011年2月8日。
    ①许纪霖:《世俗社会的中国人精神生活》,《天涯》,2007年第1期。
    ②参见孙正聿:《孙正聿哲学文集》(第四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6页。
    ①陈云:《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1页。
    ①参见韩庆祥:《韩庆祥论文选》第3卷,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68页。
    ①参见韩庆祥:《韩庆祥论文选》第3卷,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31页。
    ①孙正聿:《孙正聿哲学文集》(第四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1页。
    ①参见张健:《论人的精神世界》,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18-12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②俞可平:《努力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3期。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2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
    ①[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4](德)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5](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6]《列宁全集》第3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7]《毛泽东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8]《毛泽东书信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9]《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0]《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1]《陈云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2]《江泽民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3]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24](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1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5](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M].周士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26](德)黑格尔.自然哲学[M].梁志学、薛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7](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8](德)胡塞尔.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M].吕详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29](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30](英)J.C利文斯顿.现代基督教思想:从启蒙运动到第二届梵蒂冈公会议(下卷)[M].何光沪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31](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峰、吕世平译.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88.
    [32](美)A.J赫舍尔.人是谁[M].陈仁莲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33](美)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M].关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34](美)弗洛姆.逃避自由[M].陈学明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35](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欧阳谦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36](日)加藤节.政治与人[M].唐士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7](美)本杰明.史华慈.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M].叶凤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38](德)M.蓝德曼.哲学人类学[M].彭富春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39](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40](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41](法)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
    [42](法)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煦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43](美)约翰.杜威.人的问题[M].傅统先、邱椿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44](印)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5](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陈维纲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46](英)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7]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8]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9]高清海.人就是“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50]韩庆祥.韩庆祥论文选[C].北京:中华书局,2011.
    [51]韩庆祥.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52]韩庆祥、亢安毅.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人的全面发展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
    [53]韩庆祥、邹诗鹏.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54]韩庆祥.能力本位[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55]韩庆祥.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56]韩庆祥.发展与代价:对中国改革与发展的一种代价学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7]韩庆祥.思想是时代的声音:从哲学到人学[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
    [58]夏甄陶.人是什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59]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60]邹诗鹏.生存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1]邹诗鹏.实践-生存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62]韩震.生存的存在——关于人和社会的哲学思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3]杨金海.人的存在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64]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三联书店,1994.
    [65]欧阳康.20世纪西方人学思想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6]启良.中国文明史(上)[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
    [67]启良.新儒学批判[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5.
    [68]启良.启良集[C].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69]启良.20世纪中国思想史[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
    [70]万俊人.义利之间——现代经济伦理十一讲[M].张彭松整理.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
    [71]章笑力.社会发展的逻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72]杨国荣.存在的澄明——历史中的哲学沉思[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73]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74]万光侠.市场经济与人的存在方式[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75]陈志尚主编.人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76]王德军.生存价值观探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7]谭大友.生存智慧的当代阐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78]柴秀波、刘庆东.生存与意义——从意义角度对生存状态的哲学考察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79]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80]衣俊卿.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81]徐正明主编.生活方式纵横谈[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5.
    [82]范国华、黄绍辉.现代化与生活方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83]王雅林.人类生活方式的前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84]黄德兴等主编.现代生活方式面面观[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
    [85]吴卫东、王文东、高学文、李建成.当代中国生存问题的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86]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87]王齐彦.儒家群己观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88]李淑梅.社会转型与人的现代重塑[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89]黄亮宜.社会主义义利观——面向21世纪的价值选择[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90]卢风.人类的家园——现代文化矛盾的哲学反思[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
    [91]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2]鲁品越.资本逻辑与当代现实——经济发展观的哲学沉思[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93]李秀林、李淮春、陈晏清、郭湛主编.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94]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5]阮青.中国个性解放之路——20世纪中国个性解放思潮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6]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97]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哲学视野的根本置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98]刘敬鲁.人社会文化——时代变革的思想之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99]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100]孙正聿.孙正聿哲学文集(第四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101]雷红霞.西方哲学中人学思想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102]魏义霞.生存论——人的生存维度及其哲学回应[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103]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04]邓志伟.弗洛姆新人道主义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05]许纪霖.寻求意义现代化变迁与文化批判[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106]韩秋红、史巍.西方哲学中的人文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07]李凤梧主编.社会主义矛盾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108]童世骏等.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09]戴茂堂、江畅.传统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110]王齐.走向绝望的深渊——克尔凯郭尔的美学生活境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11]方心清、王毅杰.现代生活方式前沿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12]俞可平.民主与陀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13]张健.论人的精神世界[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
    [114]全增嘏主编.西方哲学史(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115]全增嘏主编.西方哲学史(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116]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17]北京大学西语系资料组编.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文学家艺术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1971.
    [118]董仲舒.春秋繁露[M].周桂钿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119]四书全译[M].张以文译注.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
    [120]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选注.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上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1.
    [121]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中国古代哲学史(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22]刘放桐等编著.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23]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24]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25]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1]韩庆祥.市场经济与人的生存方式[J].天津社会科学,2001(2).
    [2]韩庆祥.社会层级结构理论:面向“中国问题”的政治哲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9(1).
    [3]韩庆祥.墨家文化更具当代意义[J].中国哲学(人大复印资料),1999(3).
    [4]韩庆祥、徐绍刚.寻求对人生命运和心理世界的合理解答[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5]韩庆祥.利.力.理.立——当代中国发展的四大核心价值[J].教学与研究,2001(1).
    [6]韩庆祥、杨安民.历史新起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生点[J].教学与研究,2010(12).
    [7]韩庆祥.能力建设与当代中国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5(1).
    [8]韩庆祥.“能力本位”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J].学习与探索,1999(2).
    [9]韩庆祥.走向面对“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J].学术研究,2007(8).
    [10]韩庆祥、雷鸣.能力建设与当代中国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5(1).
    [11]韩庆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塑造[J].中国社会科学,1995(3).
    [12]张为祥.能力本位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吗?[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2).
    [13]霍涌泉.能力本位能否成为新文化价值观的核心理念?[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14]刘景钊.从人学研究走向当代中国的政治哲学理论建构——韩庆祥教授访谈录[J].晋阳学刊,2007(3).
    [15]彭赟.能力本位.社会本位.发展本位——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观核心理念”的思考与对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
    [16]衣俊卿.论人的存在[J].学习与探索,1999(3).
    [17]贾英健.论虚拟生存[J].哲学动态,2006(7).
    [18]万光侠.人的存在方式的哲学阐释[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19]罗晓梅.论生存方式的变革和西部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J].探索,2007(4).
    [20]曾小武.生存方式与生态环境的危机——兼评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8).
    [21]刘强、韦娟娟.论现代人的生存困惑——析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观[J].学术探索,2006(1).
    [22]徐贵权.当代中国人生存方式嬗变的主体性向度[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
    [23]杨超.改革开放以来人的发展的单子化趋向论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24]许纪霖.世俗社会的中国人精神生活[J].天涯,2007(1).
    [25]俞可平.努力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3).
    [26]周世兴.个人的历史和历史的个人——马克思个人形态理论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1]杨振宁.七大因素促中国连二十年告诉增长[EB/OL].搜狐网2007-9-16.
    [2]李克强.李克强在全国第七次环保大会上讲话(全文)[EB/OL].中国新闻网2012-1-4.
    [3]共同的缅怀——记习近平和李光耀为邓小平纪念碑揭幕[EB/OL].新华网2010-11-14.
    [4]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1-7-1.
    [5]吴晶晶.2010年环境状况公报发布全国地表水污染严重[EB/OL].新华网2011-6-3.
    [6]习近平在泰国华侨各界举行的欢迎晚宴上的致辞(全文)[EB/OL].新华网2011-12-24.
    [7]韩庆祥:文化强国是破题之举[EB/OL].中国文化产业网2011-10-25.
    [8]赵阳、马志异.山西“15岁当干部”乡党委书记被免职系其父违规招入[EB/OL].新华网2011-12-23.
    [9]郑永年.中国改革需要“给力”[EB/OL].联合早报网2011-2-8.
    [10]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EB/OL].新华网2007-10-24.(四)学位论文
    [1]刘宇.从臣民到公民——个人自由与权利生长历程的逻辑性考察[D].天津:南开大学,2010.
    [2]杨卫军.马克思的自然观及当代价值[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3]隽鸿飞.发展:人之生存方式的变迁[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2.
    [4]陈章龙.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冲突与主导价值观的确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5]汪业周.政治哲学视野的社会层级结构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8.
    [6]焦石文.中国权力结构转型的哲学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9.
    [7]张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人的精神世界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4.
    [8]亢安毅.人的全面发展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4.
    [9]雷鸣.能力建设论——一种新的发展框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5.
    [1]AndrewHeywood, Political Theory: An Introduction, London,Macmillan,1999.
    [2]Peter Morriss, Power: A Philosophical Analysis, ManchesterUniversity Press,1987.
    [3] Edward Lazear, Human Wealth and Human Capital, National Bureauof Economic Research,1995.
    [4] A.Adler, The Practice and Theory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NewYork,1983.
    [5]Erich Fromm, Escae from freedom,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Winston,1941.
    [6]Erich Fromm, To Have or to Be? New York: Harer&Row, Pub.,197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