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大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政权可谓“一溃千里”。因而,中国共产党接管的地区成倍扩展。如何对新解放区实行有效的治理,成为中国共产党和新生人民政权面对的重要问题。而要解决此问题,关键在于党内和政府内要有一批懂政策、有能力的干部。但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党内和新生政权的干部不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一时难以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为了大量培养革命干部并提高各级干部的素质,为了彻底改造即将加入革命队伍里各阶级和阶层人员的思想,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地创办了一大批干部学校,如革命大学、军政大学、党校等。关于军政大学、党校,学界以往研究较为充分。但是有关革命大学,学界关注并不多。据不完全统计,在1949年至1950年间,全国行署以上单位举办的各类人民革命大学有57所。革命大学的开办,为中国共产党和新生的人民政权培养了大量干部,对于新中国各项事业的开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对革命大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启示。
     本学位论文分为序言、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
     序言主要介绍选题的动因与意义,革命大学的概念及与其他教育机构的异同,革命大学的研究现状,主要研究方法,本学位论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正文部分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对革命大学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总体考察,认为该种类型学校的创建,在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第一章对革命大学成立及其组织架构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梳理。革命大学的成立与新中国成立前后军事、政治、经济形势密切相关。军事方面,中国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先后解放大片领土。政治方面,各地建政工作陆续展开。经济方面,经济恢复及大规模经济建设即将展开。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干部。为此,党充分发挥擅长办教育的特点,创办了革命大学等一批干部培训机构。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的这一举措是及时且成功的。革命大学创建后,为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逐步建立起了完整的组织架构。当时,全国各地创办革命大学数量较多,本文只选择其中比较典型的几所学校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各部门的职责。
     第二章对革命大学的招生工作和学员情况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招生工作是革命大学工作的重要一环,从其对考生的要求,可以窥探出学校的性质。建校之初,生源主要来自社会招考,因此有六个特点:籍贯散布于全国各地;本人成分和职业差异大;家庭出身多元;文化程度差异比较大;年龄差异大;政治情况非常复杂。通过分析学员的这六个特点,试图说明革命大学要把背景如此复杂的学员,培养为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革命干部并非易事。
     第三章对革命大学的教学工作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教学是学校最重要的工作。也只有通过教学,学员们思想才能得以彻底改造。为了在短时间内改造学员的思想,革命大学最注重政治理论教学,并运用形象教学、实践教学等辅助办法促进教学。随着形势的发展,学校还开办了业务课程,以便学员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但不管样,政治理论的教学始终是革命大学教学的重中之重。通过几个月的教学,学员们初步成长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干部。
     第四章对革命大学毕业学员的分配及其分配后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作了梳理。毕业学员的分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事关各部门的需要和每个学员的切身利益。同时,毕业分配时学员的态度以及分配后学员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也可看作是革命大学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衡量标准。所以,革大毕业生分配工作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政治理论的教学。校方对此有正确的认识,使毕业分配工作顺利完成。绝大多数学员在新岗位上的表现也大体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第五章对革命大学的历史作用、历史地位及历史局限作了分析。随着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及国家经济、社会建设步入正轨,革命大学所承担的短期培训干部、改造各阶级、各阶层分子思想的历史任务逐步结束。各地革命大学纷纷停办,或转型为普通高校,或组建为党校、行政学院。革命大学由此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作为特殊时代背景下诞生的产物,革命大学对各地的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培养了大量的干部和建设人才;对学员思想的改造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新中国教育事业的起步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加强了对民主人士及旧社会上层分子的统战工作。由于时代的局限,革命大学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但瑕不掩瑜,革命大学的历史贡献是第一位的。
     结束语部分对革命大学何以成功进行了总结,并对其现实启示作了分析。
With the end of the civil war,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rule areas isexpanding rapidly. However,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party cadres are difficult toadapt to the changing needs of the situation. In order to train a large number ofrevolutionary cadre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dres at all levels, in order toreinvent's imminent accession to the idea of class and class officers in therevolutionary rank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assess the situation and founderof the Revolutionary University. According to incomplete statistics, there are morethan57Revolutionary University from1949to1950. Revolution University hastrained a large number of cadres for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herefore, theUniversity of the revolution has a certain historical value and the reality of revelation.
     This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of preface, main body and conclusion.
     The preambular introduces the topics of motivation and meaning, the concept ofrevolution University,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with other educationalinstitutions, the status of research, main research method, the innovation of thisdissertation and difficult.
     By analyzing the data, the paper fully affirmed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 theRevolutionary University.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thesis is about the establishment and organization of theRevolutionary University. The founding of Revolutionary University is Closelyrelated to the military,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 of New China. The People'sLiberation Army has liberated the vast territory. The new regime gradually establishedin most parts of China. The country's economic recovery and the large-scale economicconstruction will commence shortly. All of this requires a lot of high-quality cadre. Inthis regar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ll-prepared. So, the Chinese CommunistParty founded the revolutionary universities and a number of cadre traininginstitutions. Facts have proved that these measure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scorrect and timely. In order to ensure normal operation, Revolutionary Universitygradually establish a complet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t that time, all over thecountry founded the Revolutionary University in larger quantities. This paper is toselect only the typical several schools for the study, analysis of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various departments.
     The second chapter is about admissions work and trainees of the RevolutionaryUniversity. Enroll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volutionary work of theUniversity. From the candidate's requirements, you can pry out the nature of theschool. Its early years, students from the social to recruit, so there are sixcharacteristics: place of origin scattered around the country; the differences ofcomposition and occupational; diverse family background; differences in educationallevel is relatively large; big age difference; very complex political situation. Analysisof these six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rticipants, in an attempt to explain so complex thatthe background of the revolution University students, training is not easy for the firmbelief in Marxism's revolutionary cadres.
     The third chapter is about the teaching of the Revolutionary University. Teachingis the most important school work. Only through teaching, the thought of students canbe reinvented. In order to transform the idea of participants in a short time, theRevolutionary University focus on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and the use of the imageof the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and other auxiliary way. As the situation develops,the school also started a business course so that students can better adapt to the needsof the workplace. But no matter, the teaching of political theory has always been a toppriority of the revolution in university teaching. Few months of teaching, studentswere initially grown to armed revolutionary cadres with Marxist theory.
     The fourth chapter is about the distribution of graduates and the performance ofthem. The graduate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work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related todepartment needs and the vital interests of each student. At the same time, graduationassignments, the attitude of participants and the allocation of student performance onthe job can be seen as the success of the Revolutionary University. Therefore, theimportance of leather graduates distribution of work no less than the teaching ofpolitical theory. Have a pro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chool, graduation assignmentssuccessfully completed. The vast majority of student's performance in the newposition is broadly in lin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employers.
     The fifth chapter is about historical role, history, status and historical limitationsof the Revolutionary University. With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status of ChineseCommunist Party and the country'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n the righttrack,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the revolutionary University ended. The Revolutionary Universities have closed down or transformed into a college, or to form the School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arou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China: the Revolutionary Universities has trained a large number of cadres andconstruction personnel for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new China; theRevolutionary Universities played an active rol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tudentthinking; the Revolution University promoted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newChina; The revolutionary University strengthened the democratic people's united frontwork.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imes, there are also some of the gaps of theRevolutionary University. Overall,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Revolutionary University isfar greater than its historical limitations.
引文
①西南人民革命大学贵阳分校校史编辑委员会编:《西南人民革命大学贵阳分校校史(一)》2004年内部版(一次性内准字346号),第1页。
    ①何东昌主编:《当代中国教育》(上),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37页。
    ②广西人民革命大学历史研究会编:《熔炉-广西人民革命大学师生员工回忆录》(上),1997年内部出版,第15-16页。
    ①社论:《打消顾虑端正学习态度》,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校部出版:《革大生活》第4期,第1版,1950年6月3日。
    ②重庆大学《西南革大校史》编写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简史》(征求意见稿),1985年5月,第8页。
    ①数字参见:《中共四川省委党校一年多来的工作情况》(1953年4月25日),建川020-43,第1页。
    ②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著:《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史》,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①于风政:《改造》,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页。
    ①夏杏珍:《1949年至1957年春:党的知识分子理论和政策的基本形成》,《党的文献》2007年第2期,第65页。
    ②莫宏伟:《建国初期失业知识分子的安置与救济》,《求索》2008年第1期,第224-226页。
    ③刘辉:《解放战争后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及其实践》,《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2期,第63页。
    ④顾红、靳继荣:《北平和平解放后对旧政府留用人员的教育改造和安置》,《北京党史》2006年第1期,第45页。
    ⑤李海、贾东:《和平接管北平二三事(续)》,《北京党史》1999年第3期,第46页。
    ①沈小强硕士学位论文:《近现代中国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历史之回顾与反思(1861—1949)》,第15页。
    ②郭娅等:《邓小平与建国初期大西南党的干部队伍建设》,《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7期,第44页。
    ③李艺:《广西解放初期知识青年干部来源初探》,《广西党史》2002年第4期,第26页。
    ④张安明:《邓小平与中原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档案》1997年第2期,第27页。
    ⑤伊秀芬:《陈毅与中原大学》,《兰台世界》2008年第10期,第58页。
    ⑥司马正午:《解放初,董必武的南京之行》,《南京史志》1996年第4期,第13-14页。
    ①于风政:《改造》,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47页。
    ②中共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427页。
    ③中共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430—431页。
    ④毛况生主编:《湖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2004年版,第271页。
    ⑤广西人民革命大学历史研究会编:《广西革大校史》,1994年版,第2页。
    ⑥广西人民革命大学历史研究会编:《广西革大校史》,1994年版,第2页。
    ①张云逸:《广西省人民政府半年来工作报告》,《人民日报》1950年8月5日。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重庆市委编:《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重庆市委编:《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④郑方等:《西南革大川北分校校史》(重印),1985年5月,第9页。
    ⑤《华北局社会部关于目前干部教育训练工作的指示》(1949年6月21日),中共中央华北局办公厅编:《中共中央华北局重要文献汇编》第1卷,1954年8月,第390页。
    ①《中南局组织部关于1951年干部工作向中南局与中央组织部的报告》,1952年3月1日,中共中央中南局办公厅编印:《中共中央中南局文件辑存》第3卷,1954年印。
    ①朱汉国、谢春涛等主编:《中国共产党建设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60页。
    ②《华北局关于天津市干部情况及干部政策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向中央的报告》(1949年9月24日),中共中
    ①《二区一、十一、二、十街会[汇]报》(1947年12月13日),石家庄档案馆:1—1—8,第132—133页。转引自:李国芳:《初进大城市—中共在石家庄建政与管理的尝试(1947—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5—56页。
    ②《石家庄市职工工作报告(1947年11月12日—12底)》(1948年1月9日),石家庄档案馆:1—1—14,第114—115页。转引自:李国芳:《初进大城市—中共在石家庄建政与管理的尝试(1947—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4—55页。
    ①《张闻天文集》第3卷,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282—283页。
    ②数字参见:李国芳:《初进大城市—中共在石家庄建政与管理的尝试(1947—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05—206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728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①《华北局关于天津市干部情况及干部政策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向中央的报告》(1949年9月24日),中共中央华北局办公厅编:《中共中央华北局重要文献汇编》第1卷,1954年8月,第337页。
    ②数字参见:于风政:《改造》,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③杨凤城:《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76页。
    ①葛剑雄:《悠悠水长—谭其骧前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0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3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4—7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41页。
    ②于风政:《改造》,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7页。
    ①新华社:《追求光明参加革命工作》,《人民日报》1948年7月9日,第1版。
    ②数字参见:新华社:《解放后的南京学生运动》,《人民日报》1950年1月27日,第3版。
    ③南方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南大熔炉》,第1卷第2期,1950年3月13日出版,第11页。
    ①邓智民:《放下包袱勇敢前进》,南方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南大熔炉》第2卷第1期,1950年10月31日出版,第37页。
    ②李宏文:《检查我第一阶段学习的成果》,南方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南大熔炉》第2卷第1期,1950年10月31日出版,第39页。
    ③潘晔:《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的变迁与创新》,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0页。
    ④李刚:《现代知识群体的话语转型(1949-1959)》,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①朱光潜:《自我检讨》,《人民日报》1949年11月27日。
    ②张兴麟:《我认识了共产党认识了我自己》,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校部出版:《革大生活》第4期,第2版,1950年6月3日。
    ③《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3页。
    ④《知识分子问题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6-47页。
    ①林洪:《华北人民革命大学访问记》,《人民日报》1949年6月23日,第4版。
    ①林洪:《华北人民革命大学访问记》,《人民日报》1949年6月23日,第4版。
    ②《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写组:《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校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
    ③《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写组:《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校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页。
    ①《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写组:《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校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9-30页。
    ②《延安大学史编委会》编:《延安大学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57-258页。
    ①参见:《民大生活》第101期,1951年10月1日,第3版。
    ①南方大学校史编写组:《南方大学校史稿(1949-1952)》,1986年内部出版,第4页。
    ②《全校教职学院誓词》,南方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南大熔炉》第1卷第1期,1950年2月20日出版,第10页。
    ③《致毛主席电》,南方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南大熔炉》第1卷第1期,1950年2月20日出版,第17页。
    ④《致朱总司令电》,南方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南大熔炉》第1卷第1期,1950年2月20日出版,第10页。
    ①《庆祝南方大学的成立》,《南方日报》1950年2月1日,第1版。
    ②西南人民革命大学贵阳分校校史编辑委员会编:《西南人民革命大学贵阳分校校史(一)》2004年内部版(一次性内准字346号),第2页。
    ③西南人民革命大学贵阳分校校史编辑委员会编:《西南人民革命大学贵阳分校校史(一)》2004年内部版
    (一次性内准字346号),第2页。
    ①西南人民革命大学贵阳分校校史编辑委员会编:《西南人民革命大学贵阳分校校史(一)》2004年内部版(一次性内准字346号),第34页。
    ①湖南省教育厅办公室:《湖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第一次修订稿)》,1984年12月25日,第2页。
    ②湖南省教育厅办公室:《湖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第一次修订稿)》,1984年12月25日,第2页。
    ③湖南人民革命大学史料选编编委会:《湖南人民革命大学史料选编》,湘新出准字(1999)第80号,2001年内部版,第81—82页。
    ①毛况生主编:《湖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1949年8月—1953年8月)》,2004年内部版,第35页。
    ②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熔炉岁月—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1997)鄂省图内字第104号,1997年内部版,第2页。
    ③广西人民革命大学历史研究会编:《熔炉-广西人民革命大学师生员工回忆录》(上),1997年内部出版,第19页。
    ①广西人民革命大学历史研究会编:《熔炉-广西人民革命大学师生员工回忆录》(上),1997年内部出版,第9页。
    ①福建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研究会:《革命熔炉—福建人民革命大学校友回忆录》,1999年内部版,闽新出(榕)内书刊第0576号,第4页。
    ②福建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研究会:《革命熔炉—福建人民革命大学校友回忆录》,1999年内部版,闽新出(榕)内书刊第0576号,第1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页。
    ②宋新中主编:《当代中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47页。
    ③财政部办公厅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史料》第二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3年版,第1页。
    ①以上数字参见:《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筹备处报告》(1950年7月5日),上海档案馆:B105-5-288,第7-9页。
    ①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熔炉岁月—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1997]鄂省图内字第104号,第298页。
    ②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熔炉岁月—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1997]鄂省图内字第104号,第408页。
    ③刘耀金:《我参加了“八一革大”暑期学习班》,《江西日报》1949年7月20日。
    ④政治处:《第一、二部工作总结》(1950年),湖南省档案馆:156-1-4,第84页。
    ①以上数字参见:《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筹备处报告》(1950年7月5日),上海档案馆:B105-5-288,第9页。
    ②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熔炉岁月—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1997]鄂省图内字第104号,第194页。
    ①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熔炉岁月—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1997]鄂省图内字第104号,第196页。
    ②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熔炉岁月—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1997]鄂省图内字第104号,第196页。
    ①本节各科室职能论述参见:《延安大学史》编委会编:《延安大学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63页。广西人民革命大学历史研究会编:《广西革大校史》,1994年版,第53-69页。西南人民革命大学贵阳分校编辑委员会编:《西南人民革命大学贵阳分校校史(一)》,2005年版,第51-68页。
    ①参见:广西人民革命大学历史研究会编:《广西革大校史》,1994年版,第59页。
    ①参见:广西人民革命大学历史研究会编:《广西革大校史》,1994年版,第61页。
    ②参见:广西人民革命大学历史研究会编:《广西革大校史》,1994年版,第64页。
    ①参见:广西人民革命大学历史研究会编:《广西革大校史》,1994年版,第63页。
    ②八一革大校史编写组:《江西八一革大校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54页。
    ③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8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①参见:广西人民革命大学历史研究会编:《广西革大校史》,1994年版,第67页。
    ②参见:湖南人民革命大学史料选编编委会:《湖南人民革命大学史料选编》,2001年内部版,湘新出准字(1999)第80号,第379页。
    ③数字参见:湖北省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革命干部的摇篮1948-1953》,1986年内部版,第15页。
    ①参见:《两年多来妇女工作概况》,四川省档案馆:建川043-1,第22页。
    ②以上数字参见:《二、三两部中学教师选举学委会基本情况》,西南革大成都分校教导处编印:《教学通讯》第14期,1952年8月17日。
    ③参见:《二、三两部中学教师选举学委会基本情况》,西南革大成都分校教导处编印:《教学通讯》第14期,1952年8月17日。
    ①《二、三两部中学教师选举学委会基本情况》,西南革大成都分校教导处编印:《教学通讯》第14期,1952年8月17日。
    ②参见:广西人民革命大学历史研究会编:《熔炉-广西人民革命大学师生员工回忆录》(上),1997年内部出版,第112页。
    ①《南方日报》1949年12月1日。
    ②湖南人民革命大学史料选编编委会:《湖南人民革命大学史料选编》,湘新出准字(1999)第80号,2001年版,第85页。
    ③《华北人民革命大学第二期招生简章》,《人民日报》1949年7月24日。
    ④《南方日报》1949年12月1日。
    ⑤南方大学校史编写组:《南方大学校史稿(1949-1952)》,1986年内部出版,第5页。
    ①湖南人民革命大学校友回忆录编委会主编:《湖南人民革命大学校友回忆录》第2辑,1997年内部印行,湘新出准字(1996)第152号,第32-33页。
    ①《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通知》(1951年8月25日),上海市档案馆:Q256-1-67,第12页。
    ②《五人致校方的信(笔者拟定)(1951年8月29日)》,上海市档案馆:Q256-1-67,第17页。
    ①重庆大学《西南革大校史》编写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简史》(征求意见稿),1985年5月,第26页。
    ②参见:《中华化职业教育社选送干部参加革大等学校学习办法》(1950年8月24日),上海市档案馆:Q256-1-67,第5页。
    ③数字参见:毛况生主编:《湖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2004年版,第117页。
    ①参见:八一革大校史编写组编写:《江西八一革命大学校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3页。
    ②参见:八一革大校史编写组编写:《江西八一革命大学校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0-21页。
    ①参见:八一革大校史编写组编写:《江西八一革命大学校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1页。
    ②参见:八一革大校史编写组编写:《江西八一革命大学校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9页。
    ③《南方大学的成立》,南方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南大熔炉》第1卷第1期,1950年2月20日出版,第19页。
    ④数字参见:毛况生主编:《湖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2004年内部版,第38-39页。
    ①王平山:《说服了妈妈,我愉快地来革大!》,福建人民革命大学校刊编辑室编:《福建革大》第32号,1951年10月19日,第4版。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8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163页。重庆大学《西南革大校史》编写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简史》(征求意见稿),1985年5月,第18页。
    ①参见:广西人民革命大学历史研究会编:《广西革大校史》,1994年版,第17页。
    ②参见:广西人民革命大学历史研究会编:《广西革大校史》,1994年版,第25页。
    ①八一革大校史编写组编写:《江西八一革命大学校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8-19页。
    ①参见:《第七期注册工作总结》,湖南省档案馆:156-1-195,第2页。
    ②参见:《第七期注册工作总结》,湖南省档案馆:156-1-195,第3页。
    ①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熔炉岁月—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1997]鄂省图内字第104号,第8页。
    ②参见:重庆大学《西南革大校史》编写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简史》(征求意见稿),1985年5月,第
    16页。
    ③《毛主席批转刘澜涛、胡锡奎同志关于华北人民革命大学第一期的教育情况及其主要经验的报告》(1949年7月26日),中共中央华北局办公厅编:《中共中央华北局重要文献汇编》第1卷,1954年8月,第363页。
    ④参见:重庆大学《西南革大校史》编写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简史》(征求意见稿),1985年5月,第18页。
    ①组织科:《革大三期二部公教人员质量统计表》(1951年3月10日),四川省档案馆:建川020-56,第14页。
    ②参见: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熔炉岁月—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1997]鄂省图内字第
    104号,第8页。
    ③数字来源:重庆大学《西南革大校史》编写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简史》(征求意见稿),1985年5月,第16页。
    ④《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开办以来的综合报告》(1949年5月1日),上海市档案馆:D2-0-682-10,第10页。
    ⑤《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最近情况》(1949年4月5日),上海市档案馆:D2-0-675-7,第7页。
    ①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熔炉岁月—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1997]鄂省图内字第104号,第8页。
    ②广西人民革命大学历史研究会编:《广西革大校史》,1994年版,第17页。
    ③数字参见:《华中人民革命大学湖南分校第一部学员入校前阅读书籍统计图》,湖南省档案馆:156-1-60.,第3页。
    ④参见:四川省档案馆:建川043-23,第30-31页。
    ①《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最近情况》(1949年4月5日),上海市档案馆:D2-0-675-7,第8页。
    ①参见:《四种同学思想状况汇集》,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教导处出版:《革大生活》第38期,第3版,1951年4月16日。
    ②《五十九班五个组学员思想情况的分析》,湖南省档案馆:156-1-146,第47页。
    ③《五十九班五个组学员思想情况的分析》,湖南省档案馆:156-1-146,第47页。
    ①组织科存:《五期第二部学员入校时思想情况汇报》,湖南省档案馆:156-1-147,第4-5页。
    ②参见:《华北人民革命大学三部总结报告》(1950年1月15日),天津市档案馆:X0073—C—000041,第12页。
    ③《徐少岩主任关于三部预教阶段的初步总结》,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工作与学习—革大生活副刊》第1号,1951年2月10日,第3页。
    ①《徐少岩主任关于三部预教阶段的初步总结》,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工作与学习—革大生活副刊》第1号,1951年2月10日,第3页。
    ②参见:《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党委关于改造知识分子(大专中学教员、卫生工作人员)的报告》(1952年3月7日),四川省档案馆:建川020-288,第108页。
    ①数字参见:《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党委关于改造知识分子(大专中学教员、卫生工作人员)的报告》(1952年3月7日),四川省档案馆:建川020-288,第107页。
    ②《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党委关于改造知识分子(大专中学教员、卫生工作人员)的报告》(1952年3月7日),四川省档案馆:建川020-288,第108页。
    ③《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党委关于改造知识分子(大专中学教员、卫生工作人员)的报告》(1952年3月7日),四川省档案馆:建川020-288,第109页。
    ④参见:《华北人民革命大学三部总结报告》(1950年1月15日),天津市档案馆:X0073—C—000041,第17页。
    ①参见:《华北人民革命大学三部总结报告》(1950年1月15日),天津市档案馆:X0073—C—000041,第17页。
    ②参见:《华北人民革命大学三部总结报告》(1950年1月15日),天津市档案馆:X0073—C—000041,第17页。
    ③《二、三两部中学教师入学思想情况》,西南革大成都分校教导处编印:《教学通讯》第13期,1952年8月12日。
    ④《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党委关于改造知识分子(大专中学教员、卫生工作人员)的报告》(1952年3月7日),四川省档案馆:建川020-288,第110页。
    ⑤《五十九班五个组学员思想情况的分析》,湖南省档案馆:156-1-146,第47页。
    ①参见:《四种同学思想状况汇集》,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教导处出版:《革大生活》第38期,第3版,1951年4月16日。
    ②《五十九班五个组学员思想情况的分析》,湖南省档案馆:156-1-146,第48页。
    ③参见:《四种同学思想状况汇集》,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教导处出版:《革大生活》第38期,第三版,1951年4月16日。
    ①《徐少岩主任关于三部预教阶段的初步总结》,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工作与学习—革大生活副刊》第1号,第3页。
    ②组织科存:《五期第二部学员入校时思想情况汇报》,湖南省档案馆:156-1-147,第4页。
    ③组织科存:《五期第二部学员入校时思想情况汇报》,湖南省档案馆:156-1-147,第4页。
    ④组织科存:《五期第二部学员入校时思想情况汇报》,湖南省档案馆:156-1-147,第4页。
    ①参见:二部:《第一期改造旧公教人员综合报告》(1950年11月10日),四川省档案馆:建川020-288,第93页。
    ①参见:《华北人民革命大学三部总结报告》(1950年1月15日),天津市档案馆:X0073—C—000041,第22页。
    ①参见:《研究生班总结报告》,湖南省档案馆:156-1-64,第53-54页。
    ②参见:《华北人民革命大学三部总结报告》(1950年1月15日),天津市档案馆:X0073—C—000041,第22-23页。
    ①数字参见:《关于处理清洗工作的问题》,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工作与学习革大生活副刊》第18号,1951年6月20日,第5页。
    ①参见:《七十班审查工作报告》,湖南省档案馆:156-1-177,第27页。
    ②参见:二部:《第一期改造旧公教人员综合报告》(1950年11月10日),四川省档案馆:建川020-288,第88页。
    ①参见:《关于处理清洗工作的问题》,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工作与学习革大生活副刊》第18号,1951年6月20日,第6-8页。
    ①《第三期教育计划》,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编辑室出版:《革大生活》第26期,1950年12月5日,第1版。
    ①董鲁:《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发展史?》,《人民日报》1948年12月20日,第4版。
    ②西宁:《领导者的工作方法》,《人民日报》1948年3月31日,第2版。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3-1094页。
    ①《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写组:《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校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3-44页。
    ②《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写组:《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校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29-130页。
    ①艾思奇:《社会发展史讲授提纲》,华北大学1949年版,第8页。
    ②艾思奇:《社会发展史讲授提纲》,华北大学1949年版,第8页。
    ③艾思奇:《社会发展史讲授提纲》,华北大学1949年版,第43-44页。
    ①参见:二部办公室:《向校部办公室的第七号综合报告》(1951年3月21日—31日),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工作与学习革大生活副刊》第11号,1951年4月21日,第4页。
    ②余笙陔:《革大熔炉在锻炼着我》,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校部出版:《革大生活》第2期,1950年5月10日,第2版。
    ③李崇福:《嘴啃“劳动创造世界”心烦劳动人民》,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编辑室出版:《革大生活》第17期,第2版,1950年9月7日。
    ④胡常霖:《我再不轻视劳动人民了》,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编辑室出版:《革大生活》第17期,1950年9月7日,第2版。
    ①参见:《他们认识了劳动是伟大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教导处出版:《革大生活》,第29期,1950年12月28日,第4版。
    ②参见:洛夫:《我坚决的被判地主阶级》,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校部出版:《革大生活》第3期,1950年5月22日,第2版。
    ③杨柯凌:《背叛了耶稣》,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校部出版:《革大生活》第5期,1950年6月20日,第1版。
    ①《一部同学认识了“命运”的欺骗》,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编辑室出版:《革大生活》第28期,1950年12月12日,第3版。
    ②钟祖瑢:《我认识了社会进化不是“周而复始”》,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编辑室出版:《革大生活》第17期,1950年9月7日,第2版。
    ③参见:《必须放弃原有阶级立场》,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编辑室出版:《革大生活》第28期,1950年12月12日,第2版。
    ①李又华:《时事学习问题》,南方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南大熔炉》第2卷第1期,1950年10月31日出版,第11页。
    ②《第一阶段学习总结》,南方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南大熔炉》第2卷第1期,1950年10月31日出版,第50页。
    ③《第一阶段学习总结》,南方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南大熔炉》第2卷第1期,1950年10月31日出版,第50页。
    ④李又华:《时事学习问题》,南方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南大熔炉》第2卷第1期,1950年10月31日出版,第11页。
    ⑤《第一阶段学习总结》,南方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南大熔炉》第2卷第1期,1950年10月31日出版,第51页。
    ⑥《第一阶段学习总结》,南方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南大熔炉》第2卷第1期,1950年10月31日出版,第51页。
    ⑦《第一阶段学习总结》,南方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南大熔炉》第2卷第1期,1950年10月31日出版,第51页。
    ①《第一阶段学习总结》,南方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南大熔炉》第2卷第1期,1950年10月31日出版,第51页。
    ②参见:《三部时事抽测结果—三分之二同学认识模糊》,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教导处出版:《革大生活》第三十一期,第二版,1951年1月17日。
    ③李宏文:《检查我第一阶段学习的成果》,南方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南大熔炉》第2卷第1期,1950年10月31日出版,第41页。
    ④三部八班:《第一阶段工作总结》,南方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南大熔炉》第2卷第1期,1950年10月31日出版,第58页。
    ①邓智民:《放下包袱勇敢前进》,南方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南大熔炉》第2卷第1期,1950年10月31日出版,第36-37页。
    ②邓智民:《放下包袱勇敢前进》,南方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南大熔炉》第2卷第1期,1950年10月31日出版,第37页。
    ③邓智民:《放下包袱勇敢前进》,南方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南大熔炉》第2卷第1期,1950年10月31日出版,第37页。
    ①《第一阶段学习总结》,南方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南大熔炉》第2卷第1期,1950年10月31日出版,第51页。
    ②邝柏毅:《批判我过去学习时事的态度》,南方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南大熔炉》第2卷第1期,1950年10月31日出版,第47页。
    ③参见:庐维严:《揭穿美帝的本质与欺骗》,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教导处出版:《革大生活》第31期,1951年1月17日,第2版。
    ①二部教育科:《时事学习阶段教学辅导工作初步总结》,《工作与学习—革大生活副刊》第5号,湖北人民革命大学小看委员会编印,第3页,1951年3月16日。
    ②三部八班:《第一阶段工作总结》,南方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南大熔炉》第2卷第1期,1950年10月31日出版,第58页。
    ①参见:湖南省档案馆:156-1-195,第25页。
    ②《人民民主专政学习汇报》,湖南省档案馆:156-1-147,第40页。
    ③《人民民主专政学习汇报》,湖南省档案馆:156-1-147,第41页。
    ①陈伯达:《人民公敌蒋介石》,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1962年印,第1页。
    ②张维:《我所见的“九二”大火血债》,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编辑室出版:《革大生活》第14期,1950年8月15日,第2版。
    ③苏艺风:《我看到过“美国式民主”》,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编辑室出版:《革大生活》第14期,第2版,1950年8月15日。
    ①杨善:《我对“杨善不善”外号之今夕感》,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编辑室出版:《革大生活》第14期,第2版,1950年8月15日。
    ②《认识蒋介石反动政权的性质是澄清一切糊涂看法的关键》,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教导处出版:《革大生活》第53期,1951年10月4日,第1版。
    ③参见:《认识蒋介石反动政权的性质是澄清一切糊涂看法的关键》,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教导处出版:《革大生活》第53期,1951年10月4日,第1版。
    ①八一革大校史编写组编写:《江西八一革命大学校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8页。
    ②五部六班:《革命人生观学习总结》,南方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南大熔炉》第1卷第3期,1950年4月30日,第35页。
    ①五部六班:《革命人生观学习总结》,南方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南大熔炉》第1卷第3期,1950年4月30日,第35页。
    ①参见:八一革大校史编写组编写:《江西八一革命大学校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8-39页。
    ②《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写组:《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校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页。
    ①《徐少岩主任关于三部预教阶段的初步总结》,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工作与学习—革大生活副刊》第1号,第4页。
    ①《毛主席批转刘澜涛、胡锡奎同志关于华北人民革命大学第一期的教育情况及其主要经验的报告》(1949年7月26日),中共中央华北局办公厅编:《中共中央华北局重要文献汇编》第1卷,1954年8月,第365页。
    ①参见三部组教研究小组:《三部一单元总复习、理论测验和民主评卷中辅导工》,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工作与学习革大生活副刊》第8号,1951年4月20日,第5-6页。
    ②《怎样开好讨论会》,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编辑室出版:《革大生活》第14期,第4版,1950年8月15日。
    ①《刘澜涛同志关于华北革大第一部关于党的性质问题的论战情况向华北局并中央的报告》(1950年9月6日),中共中央华北局办公厅编:《中共中央华北局重要文献汇编》第1卷,1954年8月,第776页。
    ②《刘澜涛同志关于华北革大第一部关于党的性质问题的论战情况向华北局并中央的报告》(1950年9月6日),中共中央华北局办公厅编:《中共中央华北局重要文献汇编》第1卷,1954年8月,第777页。
    ③《刘澜涛同志关于华北革大第一部关于党的性质问题的论战情况向华北局并中央的报告》(1950年9月6日),中共中央华北局办公厅编:《中共中央华北局重要文献汇编》第1卷,1954年8月,第777页。
    ①参见:教育科集体研究:《有些讨论题得错误在哪里》,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教导处出版:《革大生活》第52期,1951年9月22日,第3版。
    ①《华北人民革命大学三部总结报告》(1950年1月15日),天津市档案馆:X0073—C—000041,第2页。
    ②《“交代关系、思想总结”的几点经验》,四川省档案馆:建川043-1,第86页。
    ③《“交代关系、思想总结”的几点经验》,四川省档案馆:建川043-1,第86页。
    ④参见:《华北人民革命大学三部总结报告》(1950年1月15日),天津市档案馆:X0073—C—000041,第2页。
    ⑤《“交代关系、思想总结”的几点经验》,四川省档案馆:建川043-1,第86页。
    ⑥参见:《华北人民革命大学三部总结报告》(1950年1月15日),天津市档案馆:X0073—C—000041,第2页。
    ⑦《华北人民革命大学三部总结报告》(1950年1月15日),天津市档案馆:X0073—C—000041,第2页。
    ①《“交代关系、思想总结”的几点经验》,四川省档案馆:建川043-1,第88页。
    ②《怎样进行思想总结》,福建人民革命大学校刊编辑室编:《福建革大》第11号,1951年5月21日,第1版。
    ③《怎样进行思想总结》,福建人民革命大学校刊编辑室编:《福建革大》第11号,1951年5月21日,第1版。
    ④《“交代关系、思想总结”的几点经验》,四川省档案馆:建川043-1,第89页。
    ①《人与人的关系改变了》,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校部出版:《革大生活》第3期,1950年5月22日,第1版。
    ②参见:《华北人民革命大学三部总结报告》(1950年1月15日),天津市档案馆:X0073—C—000041,第3页。
    ③《“交代关系、思想总结”的几点经验》,四川省档案馆:建川043-1,第90页。
    ①《“交代关系、思想总结”的几点经验》,四川省档案馆:建川043-1,第91页。
    ①白寿:《思想总结后的一瞥》,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校部出版:《革大生活》第3期,1950年5月22日,第2版。
    ②《向思想敌人进军》,福建人民革命大学校刊编辑室编:《福建革大》第11号,1951年5月21日,第1版。
    ③黄起寮:《我们怎样进行第二次理论测验与民主评卷》,福建人民革命大学校刊编辑室编:《福建革大》第16号,1951年6月23日,第3版。
    ①八一革大校史编写组编写:《江西八一革命大学校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7页。
    ②林绍范:《民主评卷教育了我》,福建人民革命大学校刊编辑室编:《福建革大》第40号,1951年12月
    ①湖南人民革命大学校友回忆录编委会主编:《湖南人民革命大学校友回忆录》第2辑,1997年内部印行,湘新出准字(1996)第152号,第32页。
    ②《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筹备处报告》(1950年7月5日),上海档案馆:B105-5-288,第12页。
    ①三部教务科:《关于学习股的工作》,南方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南大熔炉》第2卷第1期,1950年10月31日出版,第60页。
    ①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熔炉岁月—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1997]鄂省图内字第104号,第135页。
    ②参见:《工人部学习动态之一》,西南革大成都分校教导处编印:《教学通讯》第17期,1952年8月24日。
    ①参见:《五部工人开诉苦大会》,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教导处出版:《革大生活》第42期,1951年5月10日,第3版。
    ①参见:《诉苦会提高了觉悟》,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教导处出版:《革大生活》第42期,1951年5月10日,第3版。
    ②参见:《在控诉与揭露运动中的收获以及这些收获在改造思想上的意义》,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教导处出版:《革大生活》第56期,第1版,1951年10月27日。
    ①《二部控诉运动概况及各种类型的思想变化》,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工作与学习革大生活副刊》第11号,1951年4月21日,第6页。
    ②数字参见:《二部控诉运动概况及各种类型的思想变化》,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工作与学习革大生活副刊》第11号,1951年4月21日,第6页。
    ①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熔炉岁月—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1997]鄂省图内字第104号,第450-451页。
    ②《集中火力向主导敌人进攻》,福建人民革命大学校刊编辑部编:《福建革大》第12号,1951年5月26日,第1版。
    ③《第一部诉苦思想起义初步小结》(1950年),湖南省档案馆:156-1-70,第9页。
    ④《第一部诉苦思想起义初步小结》(1950年),湖南省档案馆:156-1-70,第9页。
    ⑤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熔炉岁月—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1997]鄂省图内字第104号,第135-136页。
    ①三部教育科:《两次控诉运动的概况及初步经验》,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工作与学习革大生活副刊》第16号,1951年5月28日,第12页。
    ②三部教育科:《两次控诉运动的概况及初步经验》,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工作与学习革大生活副刊》第16号,1951年5月28日,第12页。
    ③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熔炉岁月—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1997]鄂省图内字第104号,第138—139页。
    ①八一革大校史编写组编写:《江西八一革命大学校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9页。
    ②数字参见:八一革大校史编写组编写:《江西八一革命大学校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71页。
    ①徐冠英:《创模运动克服了本组最主要的缺点—不团结》,福建人民革命大学校刊编辑室编:《福建革大》第11号,1951年5月21日,第2版。
    ①湖南人民革命大学史料选编编委会:《湖南人民革命大学史料选编》,2001年内部版,湘新出准字(1999)第80号,第538-539页。
    ①参见:《粮食班(统计训练班)教学效果总结》,湖南省档案馆:156-1-204,第112页。
    ②数字参见:《七十六班业务学习工作总结》,湖南省档案馆:156-1-196,第2页。
    ③参见:《七十六班业务学习工作总结》,湖南省档案馆:156-1-196,第3页。
    ①陈帆:《业务教学如何结合政治思想教育》,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工作与学习革大生活副刊》第25号,1951年8月16日,第5页。
    ②陈帆:《对业务教学的一些体会》,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工作与学习革大生活副刊》第
    21号,1951年7月6日,第3-4页。
    ③陈帆:《对业务教学的一些体会》,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工作与学习革大生活副刊》第
    21号,1951年7月6日,第4页。
    ①参见:《七十六班业务学习工作总结》,湖南省档案馆:156-1-196,第5-6页。
    ①陶为治:《在业务教学中进行形象教育工作的体会》,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教导处出版:《革大生活》第14期,1952年12月30日,第16页。
    ②陶为治:《在业务教学中进行形象教育工作的体会》,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教导处出版:《革大生活》第14期,1952年12月30日,第16页。
    ③《粮食班(统计训练班)教学效果总结》,湖南省档案馆:156-1-204,第114页。
    ①参见:《湖南革大八期学员文化班教学效果总结》(1953年9月),湖南省档案馆:156-1-204,第141页。
    ②参见:《湖南革大八期学员文化班教学效果总结》(1953年9月),湖南省档案馆:156-1-204,第141页。
    ③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熔炉岁月—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1997]鄂省图内字第104号,第168页。
    ①《七十六班业务学习工作总结》,湖南省档案馆:156-1-196,第2页。
    ②参见:《七十六班业务学习工作总结》,湖南省档案馆:156-1-196,第3页。
    ③参见:《七十六班业务学习工作总结》,湖南省档案馆:156-1-196,第4页。
    ①《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写组:《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校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7页。
    ②《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写组:《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校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8页。
    ①数字参见:西南人民革命大学贵阳分校校史编辑委员会:《西南人民革命大学贵阳分校校史(一)》,黔新
    出(图书)2004年版,一次性内资准字346号,第83页。
    ②参见:西南人民革命大学贵阳分校校史编辑委员会:《西南人民革命大学贵阳分校校史(一)》,黔新出(图书)2004年版,一次性内资准字346号,第83页。
    ③丁沧水主编:《半个世纪的足迹—华东革大杭嘉湖同学回忆录》,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④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熔炉岁月—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1997]鄂省图内字第104号,第516页。
    ⑤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熔炉岁月—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1997]鄂省图内字第104号,第516页。
    ①参见:广西人民革命大学历史研究会编:《熔炉-广西人民革命大学师生员工回忆录》(下),1997年内部出版,第497页。
    ②参见:广西人民革命大学历史研究会编:《熔炉-广西人民革命大学师生员工回忆录》(下),1997年内部出版,第486页。
    ①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熔炉岁月—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1997]鄂省图内字第104号,第522-523页。
    ②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熔炉岁月—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1997]鄂省图内字第104号,第517—518页。
    ③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熔炉岁月—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1997]鄂省图内字第104号,第521页。
    ④西南人民革命大学贵阳分校校史编辑委员会:《西南人民革命大学贵阳分校校史(一)》,黔新出(图书)2004年版,一次性内资准字346号,第125页。
    ①参见:《四部各班结合时时学习举行控诉美的日寇暴行大会》,福建人民革命大学校刊编辑室编:《福建革大》第4号,第2版,1951年4月7日。
    ②校部教育科通讯组:《抗美援朝运动的成绩》,《福建革大》第9号,1951年5月20日,第1版。
    ①《掀起捐献武器热潮》,《福建革大》第15号,1951年6月16日,第1版。
    ②参见:广西人民革命大学历史研究会编:《熔炉-广西人民革命大学师生员工回忆录》(上),1997年内部出版,第357页。
    ③参见:《慰问朝鲜人民军的一封信运动正在开展》,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编辑室出版:《革大生活》第14期,1950年8月15日,第1版。
    ④《介绍各地各界人民的爱国公约》,《人民日报》1951年2月4日,第4版。
    ①《四部同学在控诉会上签订爱国公约》,福建人民革命大学校刊编辑室编:《福建革大》第4号,第3版,1951年4月7日。
    ②《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写组:《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校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45-146页。
    ①《坚决向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想作斗争把三反运动搞到底》,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教导处出版:《革大生活》,第64期,1952年1月15日,第1版。
    ②《我坚决要改正错误,做一个人民的好勤务员》,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教导处出版:《革大生活》,第64期,1952年1月15日,第1版。
    ①参见:《四部同学已开展三反运动》,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教导处出版:《革大生活》,第64期,1952年1月15日,第1版。
    ②湖南人民革命大学党委会:《“三反”运动总结报告》(1952年7月25日),湖南省档案馆:156-1-36,第97页。
    ③参见:湖南人民革命大学党委会:《“三反”运动总结报告》(1952年7月25日),湖南省档案馆:156-1-36,第97页。
    ④《打虎情况并不法商人行贿情况汇报》(1952年2月25日),湖南省档案馆:156-1-152,第13页。
    ⑤《打虎情况并不法商人行贿情况汇报》(1952年2月25日),湖南省档案馆:156-1-152,第13页。
    ⑥参见:《打虎情况并不法商人行贿情况汇报》(1952年2月25日),湖南省档案馆:156-1-152,第13页。
    ⑦参见:《打虎情况并不法商人行贿情况汇报》(1952年2月25日),湖南省档案馆:156-1-152,第153页。
    ①《三部办公室对三部学员“三反”“五反”清评工作计划步骤草案》(1952年4月30日),湖南省档案馆:156:1:152,第7页。
    ②参见:《三部办公室对三部学员“三反”“五反”清评工作计划步骤草案》(1952年4月30日),湖南省档案馆:156:1:152,第8页。
    ①参见:《三部学员开展“五反”运动一周来进行情况向党委的报告》(1952年2月23日),湖南省档案馆:156-1-152,第53页。
    ②参见:《三部学员开展“五反”运动一周来进行情况向党委的报告》(1952年2月23日),湖南省档案馆:156-1-152,第52-53页。
    ①《七期来干部学习总结》,四川省档案馆:建川043-1,第20页。
    ②湖南人民革命大学党委会:《“三反”运动总结报告》(1952年7月25日),湖南省档案馆:156-1-36,第
    ①数字参见:《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写组:《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校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66页。
    ①《教导处对二、三两部关于政治教育结束后学生进行鉴定工作的通知》,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工作与学习革大生活副刊》第13号,1951年5月7日,第2页。
    ①《校部关于三部小组鉴定的指示》,福建人民革命大学校刊编辑室编:《福建革大》第16号,1951年6月
    23日,第2版。
    ②《教导处对二、三两部关于政治教育结束后学生进行鉴定工作的通知》,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工作与学习革大生活副刊》第13号,1951年5月7日,第2页。
    ③参见: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熔炉岁月—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1997]鄂省图内字第104号,第130-131页。
    ④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熔炉岁月—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1997]鄂省图内字第104号,第131页。
    ①四川省档案馆:建川020-45,第1页。
    ②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熔炉岁月—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1997]鄂省图内字第104号,第206页。
    ③广西人民革命大学历史研究会编:《熔炉-广西人民革命大学师生员工回忆录》(上),1997年内部出版,第17页。
    ①《华北革大政治研究院第一、第二届毕业学员分配工作的总结报告》,北京市档案馆档案:153-4-172,第1743-1744页。
    ①丁淑宓:《人民需要我到哪里、我就到哪里去》,福建人民革命大学校刊编辑室编:《福建革大》第16号,1951年6月23日,第2版。
    ②陈祥玉:《坚决服从组织分配工作》,福建人民革命大学校刊编辑室编:《福建革大》第16号,1951年6月23日,第2版。
    ①南方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南大熔炉》第1卷第8期,1950年,第80页。
    ②南方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南大熔炉》第1卷第8期,1950年,第80页。
    ③南方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南大熔炉》第1卷第8期,1950年,第81页。
    ④南方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南大熔炉》第1卷第8期,1950年,第80页。
    ⑤广西人民革命大学历史研究会编:《熔炉-广西人民革命大学师生员工回忆录》(上),1997年内部出版,第17页。
    ①参见: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熔炉岁月—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1997年内部版(,1997)鄂省图书内字第104号,第13页。
    ②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熔炉岁月—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1997年内部版,(1997)鄂省图书内字第104号,第323页。
    ③湖南人民革命大学校友回忆录编委会主编:《湖南人民革命大学校友回忆录》第2辑,1997年内部印行,湘新出准字(1996)第152号,第147页。
    ④《壮心余韵—华北大学、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在宁夏同学回忆录》,1993年内部版,宁新出管字(93)第76号,第51页。
    ①林桶法:《从接收到沦陷—战后平、津地区接收工作之检讨》,东大图书公司1997年版,第237页。
    ②朱汉国主编:《1949历史选择了共产党》,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页。
    ①穆欣:《北线凯歌》,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9页。
    ②杨伯涛:《杨伯涛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192-193页。
    ③本报讯:《打败老蒋,保卫翻身果实!宁南青壮争先参军》,《人民日报》1947年3月29日,第1版。
    ①《壮心余韵—华北大学、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在宁夏同学回忆录》,1993年内部版,宁新出管字(93)第76号,第73页。
    ②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熔炉岁月—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1997年内部版,(1997)鄂省图书内字第104号,第36页。
    ①陈安宓:《为了革命的利益,我坚决服从组织分配》,福建人民革命大学校刊编辑室编:《福建革大》第29号,1951年9月22日,第2版。
    ②参见:丁沧水主编:《半个世纪的足迹—华东革大杭嘉湖同学回忆录》,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第39-40页。
    ①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熔炉岁月—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1997]鄂省图内字第104号,第341页。
    ②曾重朗:《正确理解“无条件服从组织分配”的教学要求》,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教导处出版:《革大生活》第10期,1952年11月15日,第16页。
    ①参见:政治处:《第一、二部工作总结》,湖南省档案馆:156-1-64,第87页。
    ②政治处:《第一、二部工作总结》,湖南省档案馆:156-1-64,第90页。
    ①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熔炉岁月—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1997]鄂省图内字第104号,第2页。
    ②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熔炉岁月—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1997]鄂省图内字第104号,第41页。
    ③《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写组:《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校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0-171页。
    ①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熔炉岁月—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1997]鄂省图内字第104号,第14页。
    ②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熔炉岁月—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1997]鄂省图内字第104号,第30页。
    ③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熔炉岁月—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1997]鄂省图内字第104号,第36页。
    ④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熔炉岁月—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1997]鄂省图内字第104号,第37页。
    ⑤《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写组:《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校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80页。
    ⑥南方大学校史编写组:《南方大学校史稿(1940—1952)》,1986年内部版,第19页。
    ⑦南方大学校史编写组:《南方大学校史稿(1940—1952)》,1986年内部版,第23—24页。
    ①《华北局关于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1949年9月11日),中共中央华北局办公厅编:《中共中央华北局重要文献汇编》第1卷,1954年8月,第336页。
    ②《华北局关于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1949年9月11日),中共中央华北局办公厅编:《中共中央华北局重要文献汇编》第1卷,1954年8月,第336页。
    ①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熔炉岁月—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1997年内部版,(1997)鄂省图内字104号,第209页。
    ②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熔炉岁月—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1997年内部版,(1997)鄂省图内字104号,第213-214页。
    ③参见: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熔炉岁月—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1997年内部版,(1997)鄂省图内字104号,第210页。
    ①《华北革大政治研究院第一、第二届毕业学员分配工作的总结报告》,北京市档案馆档案:153-4-172,第1752页。
    ①参见:陶军主编:《中原大学校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86页。
    ②湖南人民革命大学校友回忆录编委会主编:《湖南人民革命大学校友回忆录》第2辑,1997年内部印行,湘新出准字(1996)第152号,第154页。
    ③《丁佑君烈士纪念碑“五四”落成》,《人民日报》1958年4月24日。
    ①福建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研究会编:《革命熔炉—福建人民革命大学校友回忆录》,1999年内部版,闽新出(榕)内书刊第0576号,第59页。
    ②参见:陶军主编:《中原大学校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85页。
    ③湖南人民革命大学校友回忆录编委会主编:《湖南人民革命大学校友回忆录》第2辑,1997年内部印行,湘新出准字(1996)第152号,第132页。
    ①湖南人民革命大学校友回忆录编委会主编:《湖南人民革命大学校友回忆录》第2辑,1997年内部印行,湘新出准字(1996)第152号,第133页。
    ②湖南人民革命大学校友回忆录编委会主编:《湖南人民革命大学校友回忆录》第2辑,1997年内部印行,湘新出准字(1996)第152号,第132页。
    ③福建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研究会:《革命熔炉—福建人民革命大学校友回忆录》,1999年内部版,闽新出(榕)内书刊第0576号,第341页。
    ④福建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研究会:《革命熔炉—福建人民革命大学校友回忆录》,1999年内部版,闽新出(榕)内书刊第0576号,第344页。
    ①《灌县煤矿唐其渊、蔡中同志来函》,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教导处出版:《革大生活》第54期,第2版,1951年10月11日。
    ②《灌县煤矿唐其渊、蔡中同志来函》,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教导处出版:《革大生活》第54期,第2版,1951年10月11日。
    ①湖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湖南人民革命大学史料选编》,2001年内部版,湘新出准字(1999)第80号,第538页。
    ②参见:《训二班学员学习的思想情况》,湖南省档案馆:156-1-214,第22页。
    ③参见:《训二班学员学习的思想情况》,湖南省档案馆:156-1-214,第22页。
    ①《华北革大政治研究院第一、第二届毕业学员分配工作的总结报告》,北京市档案馆档案:153-4-172,第1746页。
    ②《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通知》,上海市档案馆:Q256-1-67,第23页。
    ①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册,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200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58页。
    ③高奇:《新中国教育历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①参见:何东昌主编:《当代中国教育》(上),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34-35页。
    ②新华社:《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颁布各大学专科学校文法学院各系课程暂行规定》,《人民日报》1949年10月12日,第2版。
    ③何东昌主编:《当代中国教育》(上),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50页。
    ①王汉霆、林昭:《开展高等学校教师政治学习运动!》,《人民日报》1951年10月31日,第6版。
    ②何东昌主编:《当代中国教育》(上),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39页。
    ③新华社:《去年九十多万城市劳动人民参加扫盲学习,一年中已扫除文盲约20万人》,《人民日报》1954年5月25日,第1版。
    ①吕英才:《东北鸡西煤矿区,组织五千工人学习》,《人民日报》1950年3月18日,第3版。
    ②杨玉峰、段崇山、张云青:《各级领导干部重视农民教育,涉县各村普遍建立民校》,《人民日报》1950年6月14日,第3版。
    ③《无锡市夜党校进行了共产主义教育》,《人民日报》1951年10月14日,第3版。
    ①李小三主编:《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200页。
    ②李小三主编:《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201-205页。
    ①参见:八一革大校史编写组编写:《江西八一革命大学校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页。
    ②重庆大学《西南革大校史》编写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简史》(征求意见稿),1985年5月,第34页。
    ①数字参见:广西人民革命大学历史研究会编:《广西革大校史》,1994年内部出版,第59页。
    ②重庆大学《西南革大校史》编写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简史》(征求意见稿),1985年5月,第31页。
    ③参见:陶军主编:《中原大学校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43—176页。
    ①参见:广西人民革命大学历史研究会编印:《广西人民革命大学建校五十周年纪念专辑》2000年内部版,第7-8页。
    ②湖南革大校友联谊会:《湖南人民革命大学建校55周年校友喜相逢》,2005年内部版,第4页。
    ①毛况生主编:《湖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2004年内部版,第39页。
    ②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熔炉岁月—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1997]鄂省图内字第104号,第83页。
    ③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熔炉岁月—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1997]鄂省图内字第104号,第84页。
    ④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熔炉岁月—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1997]鄂省图内字第104号,第84页。
    ⑤重庆大学《西南人民革命大学简史》编写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简史》(意见稿),1985年5月,第7页。
    ⑥数字来源:李小三主编:《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170—184页;重庆大学《西南人民革命大学简史》编写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简史》(意见稿),1985年5月,第36页;广西人民革命大学历史研究会编:《熔炉-广西人民革命大学师生员工回忆录》(上),1997年内部出版,第11页;湖南革大校友联谊会:《湖南人民革命大学建校55周年校友喜相逢》,2005年内部版,第116页;湖北省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革命干部的摇篮1948-1953》,1986年内部版,第2页。
    ①数字参见:中共中央组织部等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5卷,第9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530页。
    ②数字参见:中共中央组织部等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5卷,第9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581页。
    ③数字参见:中共中央组织部等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5卷,第9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702页。
    ①数字选自:李小三主编:《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189页。
    ②福建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研究会:《革命熔炉—福建人民革命大学校友回忆录》,1999年内部版,闽新出(榕)内书刊第0576号,第13页。
    ①《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开办以来的综合报告》(1949年5月1日),上海市档案馆:D2-0-682-10,第12页。
    ①参见:《华北人民革命大学三部总结报告》(1950年1月15日),天津市档案馆:X0073—C—000041,第13页。
    ②《他们是如何靠近革命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编辑室出版:《革大生活》第13期,第1版,1950年8月6日。
    ①《他们是如何靠近革命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编辑室出版:《革大生活》第13期,第1版,1950年8月6日。
    ②参见:《华北人民革命大学三部总结报告》(1950年1月15日),天津市档案馆:X0073—C—000041,第14页。
    ①参见:《华北人民革命大学三部总结报告》(1950年1月15日),天津市档案馆:X0073—C—000041,第14页。
    ②参见:《华北人民革命大学三部总结报告》(1950年1月15日),天津市档案馆:X0073—C—000041,第14页。
    ①参见:《华北人民革命大学三部总结报告》(1950年1月15日),天津市档案馆:X0073—C—000041,第17页。
    ②《他们是如何靠近革命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编辑室出版:《革大生活》第13期,第1版,1950年8月6日。
    ①《华北人民革命大学三部总结报告》(1950年1月15日),天津市档案馆:X0073—C—000041,第18页。
    ②参见:《华北人民革命大学三部总结报告》(1950年1月15日),天津市档案馆:X0073—C—000041,第21页。
    ①参见:《华北人民革命大学三部总结报告》(1950年1月15日),天津市档案馆:X0073—C—000041,第22页。
    ①重庆大学《西南革大校史》编写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简史》(征求意见稿),1985年5月,第47页。
    ②重庆大学《西南革大校史》编写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简史》(征求意见稿),1985年5月,第49页。
    ③毛况生主编:《湖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2004年内部版,第55—69页。
    ①《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62页。
    ②《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61页。
    ③《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写组:《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校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18页。
    ①参见:中原大学编委会编印:《改造》第2卷第3期,1951年5月1日,第39—40页。
    ①方方:《学习和实际工作结合》,南方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南大熔炉》第2卷第1期,1950年10月31日出版,第1页。
    ①《七期来干部学习总结》,四川省档案馆:建川043-1,第16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31页。
    ①《认真学习党的重要文献充分发挥资政育人作用》,《人民日报》2011年6月17日,第3版。
    ②李章军:《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民日报》2011年5月14日,第1版。
    ①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7月2日,第2版。
    ②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新时期党建工作热点难点问题调查研究报告》(第7卷),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54页。
    ①《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23—624页。
    ②李平:《加强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福建理论学习》2010年第11期,第45页。
    ③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新时期党建工作热点难点问题调查研究报告》(第7卷),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75—76页。
    ①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7月2日,第2版。
    [1]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
    [2]天津市档案馆馆藏档案.
    [3]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
    [4]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5]四川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6]江西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7]中共中央党校党刊阅览室馆藏资料.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斯大林选集(上、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毛泽东选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
    [7]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8]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
    [9]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10]毛泽东军事文集(第3、4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1]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2]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1—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3]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5、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4]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5]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16]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1—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重庆市委编.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M].中央文献出版社、重庆出版社,2006.
    [18]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9]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5—18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20]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2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22]中共中央华北局.建设[J].石家庄:华北局办公厅.
    [23]中共中央华北局.中共中央华北局重要文件汇编[Z].石家庄:华北局办公厅,1954.
    [24]中共中央中南局.中共中央中南局文件辑存[Z].武汉:中南局办公厅,1954.
    [25]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教导处出版.革大生活[J].武汉:湖北人民革命大学.
    [26]湖南人民革命大学史料选编编委会.湖南人民革命大学史料选编[Z].长沙:内部版,2001.
    [27]中共中央组织部等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5卷,第9册)[Z].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
    [28]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档案馆.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第1—6册)[Z].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
    [29]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委员会重要文件汇编(第1—3册)[Z].哈尔滨:黑龙江档案馆,1987.
    [30]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工作[J].重庆:西南局办公厅.
    [31]中共中央西北局党内通讯社编.党内通讯[J].西安:西北局办公厅.
    [32]中共中央华东局.斗争[J].上海:华东局办公厅.
    [33]中共中央东北局党的工作编委会编.党的工作[J].沈阳:东北局办公厅.
    [34]中共中央中南局通讯编委会编印.中南通讯[J].武汉:中南局办公厅.
    [35]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办公厅编印.华南建设[J].广州:华南局办公厅.
    [36]人民日报(1948.9—1954.6)[N].北京:人民日报社.
    [37]南方日报(1949.12—1952.6)[N].广州:南方日报社.
    [38]湖北日报(1949.6—1953.5)[N].武汉:湖北日报社.
    [39]福建日报(1949.9—1950.5)[N].福州:福建日报社.
    [40]江西日报(1949.6—1954.5)[N].南昌:江西日报社.
    [41]南方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南大熔炉[J].广州:南方大学.
    [42]中原大学校刊委员会编.改造[J].武汉:中原大学.
    [43]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学习与工作[J].武汉:湖北人民革命大学.
    [44]福建人民革命大学校刊编辑室编.福建革大[N].福州:福建人民革命大学.
    [45]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校部出版.革大生活[N].成都: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
    [46]华北人民革命大学西苑本校第十二楼校刊编辑室.熔炉[N].北京:华北人民革命大学.
    [1]杨尚昆.追忆领导战友同志[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朱玉主编.李先念传(1909-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3]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4]汪朝光著.中国近代通史(第10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5]艾思奇.社会发展史讲授提纲[M].北京:华北大学,1949.
    [6]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第4、5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
    [7]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第4卷)[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肖甡主编.最后的决战:1947-1949[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9]金冲及.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M].北京:三联书店,2002.
    [10]李国芳.初进大城市—中共在石家庄建政与管理的尝试(1947-194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1]沙建孙主编.中国共产党通史(第5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12]潘晔.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的变迁与创新[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13]李刚.现代知识群体的话语转型(1949-1959)[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14]于风政.改造[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15]杨凤城.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16]朱文显.知识分子问题:从马克思到邓小平[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17]《论知识和知识分子》,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
    [18]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
    [19]郭德宏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第1、2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20]郭德宏主编.中国共产党的历程(第2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21]朱乔森、李玲玉、柳建辉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经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22]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3卷)[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
    [23]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24]湖南省教育厅办公室.湖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第一次修订稿)[M].长沙:内部版,1984.
    [25]湖南人民革命大学校友回忆录编委会主编.湖南人民革命大学校友回忆录(第2辑)[M].长沙:内部版,1997.
    [26]南方大学校史编写组.南方大学校史稿(1949-1952)[M].广州:内部版,1986年.
    [27]西南人民革命大学贵阳分校校史编辑委员会编.西南人民革命大学贵阳分校校史(1、2)[M].贵阳:内部版,2004.
    [28]重庆大学《西南人民革命大学简史》编写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简史》(意见稿)[M].重庆:内部版,1985.
    [29]陶军主编.中原大学校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30]广西人民革命大学历史研究会编.熔炉-广西人民革命大学师生员工回忆录(上、下),[M].广州:内部版,1997年.
    [31]八一革大校史编写组编写.江西八一革命大学校史[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
    [32]《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写组.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校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3]《延安大学史编委会》编.延安大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4]福建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研究会.革命熔炉—福建人民革命大学校友回忆录
    [M].福州:内部版,1999.
    [35]宋新中主编.当代中国财政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36]财政部办公厅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史料(第二辑)[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3.
    [37]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熔炉岁月—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
    [M].武汉:内部版,1997.
    [38]湖北省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革命干部的摇篮(1948-1953)[M].武汉:内部版,1986.
    [39]广西人民革命大学历史研究会编.广西革大校史[M].南宁:内部版,1994.
    [40]毛况生主编.湖南人民革命大学校史[M].长沙:内部版,2004.
    [41]陈伯达.人民公敌蒋介石[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1962.
    [42]壮心余韵—华北大学、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在宁夏同学回忆录[M].宁夏:1993.
    [43]林桶法.从接收到沦陷—战后平、津地区接收工作之检讨[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7.
    [44]朱汉国主编.1949历史选择了共产党[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
    [45]穆欣.北线凯歌[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
    [46]杨伯涛.杨伯涛回忆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
    [47]丁沧水主编.半个世纪的足迹—华东革大杭嘉湖同学回忆录[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50]福建人民革命大学校史研究会编.革命熔炉—福建人民革命大学校友回忆录
    [M].福州:内部版,1999.
    [51]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52]高奇.新中国教育历程[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53]何东昌主编.当代中国教育(上)[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54]李小三主编.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简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55]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新时期党建工作热点难点问题调查研究报告(第7卷)[R].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56]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著.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史[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
    [57]罗平汉、赵亮.中国共产党史稿(第6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
    [1]夏杏珍.1949年至1957年春:党的知识分子理论和政策的基本形成[J],党的文献2007(2).
    [2]张新颖.“明白生命的隔绝,理解之无可望”—沈从文在1950—1951年[J],南方论坛2008(2).
    [3]顾学颉.记沈从文先生的一件小事[J],新文学史料1998(5).
    [4]莫宏伟.建国初期失业知识分子的安置与救济[J],求索2008(1).
    [5]刘辉.解放战争后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及其实践[J],教学与研究1999(2).
    [6]冯晓蔚.“左混”教育家李敷仁的不屈人生[J],钟山风雨2008(4).
    [7]苗喜林.李敷仁在西北民大[J],咸阳师专学报1994(4).
    [8]汪华明.回忆“革大”老校长李先念二三事[J],党史天地2009(8).
    [9]蓝毓荃.回忆建国初期李先念主席对湖北青年团干部的一席谈话[J],武汉文史资料2008(7).
    [10]河未清.李先念与郑位三的革命情谊[J],党史天地2002(9).
    [11]苗体君.从广东南方大学看叶剑英的办学思想[J],周口师专学报1997(4).
    [12]苗体君、窦春芳.叶剑英对广东教育的贡献[J],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
    [13]顾红、靳继荣.北平和平解放后对旧政府留用人员的教育改造和安置[J],北京党史2006(4).
    [14]李海、贾东.和平接管北平二三事(续)[J],北京党史1999(3).
    [15]赵希岑.毕生难忘的一幕[J],福建党史月刊2009(18).
    [16]张明俊.革大—我政治上成长的第一站[J],福建党史月刊2009(18).
    [17]吴森官.革大同学在罗源[J],福建党史月刊2009(18).
    [18]张百年.革命大学革命人[J],前进论坛2009(12).
    [19]刘振乾.亲历开国大典[J],陕西档案2009(5).
    [20]钱听涛.亲历开国大典日记[J],广东党史1999(10).
    [21]岳宗福.接管政权—中共大批干部南下江南[J],党史博览2007(4).
    [22]徐振亚.华东革大的办学特点[J],人才开发2002(3).
    [23]陈建才.激荡人心的风景线[J],福建党史月刊2009(18).
    [24]沈小强.近现代中国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历史之回顾与反思(1861—1949)
    [D].
    [25]黄兆康、彭安玉.胜利的接管、成功的改造[J],唯实1998(1).
    [26]陈益东口述、毕谦祥整理.我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J],春秋2000(6).
    [27]郭娅等.邓小平与建国初期大西南党的干部队伍建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7).
    [28]李艺.广西解放初期知识青年干部来源初探[J],广西党史2002(4).
    [29]张安明.邓小平与中原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J],湖北档案1997(2).
    [30]伊秀芬.陈毅与中原大学[J],兰台世界2008(10).
    [31]司马正午.解放初,董必武的南京之行[J],南京史志1996(4).
    [32]欧阳侃.江西高等教育的历史轨迹[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