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格致与花鸟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1905年中国废除科举制、“科学”取代“格致”以来,特别是五四以后,士大夫如何格物已被遗忘。虽然格致的程序一直被保留在中国画家口传亲授的学习国画传统之中,但差不多无人知晓格致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是如何进行的。本论文试图通过中国思想与绘画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现存最早、流传有绪的宋刊《梅花喜神谱》为案例探索宋人格物思想对花鸟画的影响,通过对作者宋伯仁在画梅花过程中格致思想的还原,揭示理学家通过常识外推认识世界的模式。在此基础上,揭示中国绘画从花鸟、人物到山水用格物来写生并指导绘画实践的过程。
     本论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梅花喜神谱》是一部类似于家谱的、记录梅花荣悴过程的谱系之作,但为后世技法画谱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二、虽然后人可以把《梅花喜神谱》当作技法画谱来用,但至少对作者来说,它不是画谱,而是一部记录其爱梅、格梅过程的图谱,反映了宋代儒生的格物思想。
     三、格致思想在宋人花鸟画中的体现。
     通过对此谱的解读,可以纠正自清末阮元以来仅仅把它看成是一部教人学画的技法画谱的成见和现代学者仅仅把它当作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咏物诗”的偏见;同时,它可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宋代儒生通过画梅花就可以感受对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实践的体验,因为画梅花可以实现对仁、义、礼、智、信、孝、归隐等日常人伦中的道德规范的体验。因此,绘画对于文人来说是有价值的,这是中国山水、花鸟画自宋以后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从思想史的角度讲:我们不但看到了宋人的一种爱梅、赏梅和道德情操连在一起的风尚,而且还知道他们如何格物。在哲学史上,哲学家经常引用朱熹格竹、王阳明格竹来说明儒生的道德实践,但谁都不知道他们具体如何格竹。通过对此谱的解读,我们就可以理解朱熹、王阳明当年格竹的过程,因为根据理学家“理一分殊”的思想,格竹获得的天理和格梅获得的天理是一样的,我们从《梅花喜神谱》可以想象朱熹、王阳明如何格竹。
Since1905, China had abolished Chinese imperial civil serviceexamination, science replaced gaining knowledge by studying of principle ofmatters (gewu zhizhi), which led to educated scholars (shi) have forgotten how tocultivate themselves by this study, particularly since the May Fourth Movement.Although the study had been reserved in Chinese painting tradition through themeans of oral training practices, most painters have little knowledge of how tostudy gewu zhizhi. By adapting the methodology of Chinese painting theories,this thesis, thus, aims to examine one of the earliest surviving andwidely-circulated flower-and-bird painting manuals-Meihua xishen pu, which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gewu zhizhi. Based on it, the paper studies the process ofhow painters applied for gewu on a variety of categories, such as:flower-and-bird painting, figure painting and landscape painting.
     The thesis has three main points:
     1. Meihua xishen pu, likely a genealogical chart, records lives of plumblossoms and is the pioneer of following painting manuals.
     2. Although Meihua xishen pu has been considered as the model book, it notonly depicts that how author admired and depictd plum blossoms but alsoresponsed the “gewu” in Song Dynasty.
     3. How Song painting carried out gezhi in art works.
     This dissertation scrutinizes this model book and challenges two ideaspromoted by late Qing scholar Ruan Yuan (1764-1849): one is self-learningpainting manual; the other regards the inscriptions as object-chanting poetry.Meanwhile, it further examines that how Song scholars experienced to managethe world by depicting plum blossoms. By portraying plum blossoms, artistsrealised daily human ethics, such as ethic of reciprocity (ren), rightness (yi),etiquettes (li), wisdom (zhi), honest (xin), filial piety (xiao), reclusion and so on.Landscape painting and flower-and-bird painting had been boomed since theSong dynasty as painting is so valuable for shi. We not only discover the custom of the Song’s favor and appreciation of plum blossoms with morality but alsoidentify how Song scholars practiced gewu. Philosophers often quote that howZhu Xi (1130-1200) and Wang Yangming (1472-1529) investigated and increasedknowledge of bamboos (gezhu) to illustrate the Confucian scholars’ moralpractice. However, no one knows how they practiced gezhu in detail. Depending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is painting manual, we gain knowledge of theprocess——how they practice gezhu in the past. According to the “li yi fen shu”,it makes no differences between acquiring “tianli” by gezhu and by surveyingand extending knowledge of plum blossoms (gemei). Hence, we can image howZhu Xi and Wang Yangming practiced gezhu through the study of Meihau xishenpu.
引文
2黄丕烈跋《梅花喜神谱》云:“卷后叶绍翁跋作于嘉熙二年(1238年),而《吟草》中有嘉熙戊戌家马塍稿、嘉熙戊戌夏复游海陵稿。嘉熙戊戌、己亥马塍稿稿中《岁旦》一首注云:己亥嘉熙三年,则嘉熙二年为戊戌,此谱之作当在侨居西马塍后,以闲工夫作闲事业,意盖有所感尔。”(见《梅花喜神谱》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1钱曾在《梅花喜神谱》的提要中对自唐、五代至宋的墨梅画作了梳理,对宋伯仁的《梅花喜神谱》作了简要的评述。此提要著录在其《读书敏求记》中,这是现存最早的对《梅花喜神谱》的研究性文字。随后,黄丕烈从考据的角度对《梅花喜神谱》作了较深入的研究。从《梅花喜神谱》的附录可知,黄丕烈在奇遇此谱后,宝爱非常,不但对此谱重新装池保护,而且对此谱的成书时间和宋伯仁生平作了进一步的考订研究,从《南宋群贤小集》中寻得宋伯仁的《雪岩吟草》,编订宋伯仁的生平小传,还把钱曾在《读书敏求记》中的《梅花喜神谱》提要抄录在《梅花喜神谱》书后。
    2钱大昕(1728—1804):清代史学家、汉学家。字晓徵,号辛楣,又号竹汀居士,晚年自称潜研老人,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县)人。
    3见《梅花喜神谱》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4阮元:“曰喜神者,殆写生之意。”《研经室外集卷一·梅花喜神谱二卷提要》,收入《四库未收书提要》卷1,见《续修四库全书(921)》,史部,目录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5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3月版,第207-208页。
    6潘天寿:《中国绘画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9年版,第157-158页。
    1王世襄:《中国画论研究》上,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217-218页。
    2王世襄:《中国画论研究》上,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218页。
    1元·吴太素:《松斋梅谱》,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691页。
    2朱铸禹:《唐宋画家人名辞典》,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年版,第71页。
    3对“写生”一词的考辩详见情5.2节。
    4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之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226页。
    5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卷3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第597页。
    1详见3.5节。
    2本人认为“牡丹、竹、菊有谱,则可谓之谱”更多的是指博物学范畴的“谱”,正如后世有人从博物学角度来研究《梅花喜神谱》一样。
    3宋·宋伯仁:《梅花喜神谱》,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10月版,序言第3页。
    4阮元:《四库未收书目提要》卷1,见《续修四库全书(921)》,史部,目录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5洪亮吉跋,载《梅花喜神谱》附录,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6该文收入《中国美术の研究》,东京:二玄社,1964年版,第205-213页;
    1日本·岛田修二郎:《松斋梅谱提要》,发表于《文化》第20卷第2号,1956年3月,第211-233页;岛田修二郎解题、校定:《松斋梅谱解题》,收入《松斋梅谱》,日本广岛市立中央图书馆编,1988年版第3-37页;岛田修二郎:《梅花喜神谱》,收入《中国绘画史研究》,东京:中央公论美术,1993年版,第453页。
    2日本·小林宏光:《中国の版画》,东京:东信堂,1995年版,第95页。
    3Bickford, Maggie,Stirring the Pot of State:The sung Picture-Book Mei-Hua His-Shen Pu and Its Implicationfor Yuan Scholar-painting.Asia Major,third series,Vol.6,Part2(1993),第169-236页。
    1有关宋伯仁刊刻《梅花喜神谱》的目的,从诗文方面解读,主要参考了陈德馨的《〈梅花喜神谱〉--宋伯仁的自我推荐书》(台北:美术史研究集刊第5期)和《梅花喜神谱研究》(台北: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96年),在此说明并致谢。
    2陈德馨:《〈梅花喜神谱〉研究》,台大艺术史硕士论文,第21页。
    3承蒙洪再新先生的帮助和联络,得以了解Peter Wiedehage的中文名和其对《梅花喜神谱》的研究,特此鸣谢。
    4Wiedehage,Peter, Das Meihua Xishen Pu des Song Boren aus dem13Jahrhundert:Ein Handbuch zurAprikosenblute in Bildern und Gedichten.Sankt Augustin:Institut Monumenta Serica,1995.
    1Wiedehage,Peter, Das Meihua Xishen Pu des Song Boren aus dem13Jahrhundert:Ein Handbuch zurAprikosenblute in Bildern und Gedichten.Sankt Augustin:Institut Monumenta Serica,1995,第387页。
    2Wiedehage,Peter, Das Meihua Xishen Pu des Song Boren aus dem13Jahrhundert:Ein Handbuch zurAprikosenblute in Bildern und Gedichten.Sankt Augustin:Institut Monumenta Serica,1995,第388页。
    1详见4.10节“格梅与万物一览表”,在表中涉及儒家礼器的诗主要有卣、柷、笾、爵、簋、瓒、玉斗、彝、盘、鼎、镛、瑟、鼓、商鼎催羹、欹器、黼、冕、胄、悬钟等。
    2吴哲夫:《一部宋代版画的代表作〈梅花喜神谱〉》,1988年《故宫文物月刊》第64号。
    1洪再新:《中国美术史》,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230页。
    1张东华:《花鸟画变体临摹技法》,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2张东华:《花鸟画变体临摹技法》,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序言。
    1钱天善:《〈梅花喜神谱〉在版本学与诗学上的价值》,台湾:2003年《问学集》第12期第183页。
    2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3月版,第207-208页。
    3王世襄:《中国画论研究》上,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217-218页。
    4Maggie Bickford,〞Stirring the Pot of State: The Sung Picture-Book Mei-Hua His-Shen P’u and ItsImplications for Yuan Scholar-Painting,〝Asia Major, third series, Vol.6, Part2(1993), pp.210.
    5详见1.7节和第四章。
    6如双桂堂刊首语:“近收此本,既能摸写其花神之似真,又能形容其它人之所未尽玩之如啖蔗然,诗人之冠冕是也”和“颇能传梅之远神”(引自钱曾《读书敏求记》)。
    7金观涛:《中国画起源及其演变的思想史探索》,未刊。
    1钱天善说:“再如‘螳螂怒飞’与‘喜鹊摇枝’二画皆因画上的梅花盛开,盛开的花瓣伸展的样子有如螳螂飞、喜鹊摇,因此加以命名,但如此的比拟全凭想像力,若将此二标题互换以名其画,其实也无不可。”(《〈梅花喜神谱〉在版本学与诗学上的价值》,台湾:2003年《问学集》第12期第184页。)
    2详见3.1节和第四章。
    3有关名物与儒家道德哲学的联系虽然无法一一分析,但从“扇”等诗文体现出的道德倾向完全可以证明这种联系,详见1.7节。
    4详见4.11节。
    5Maggie Bickford把这一现象解释为篡改已有画谱中的技法口诀,而Peter Wiedehage则认为是拟人化的表现手法。详见1.1节。
    1金观涛、刘青峰在《观念史研究》一书中说:“郑玄将八条目中‘格’训为‘来’,‘物’训为‘事’,并強调人在格物时,‘其知于善则来善物,知于恶则来恶物。’这里,所谓‘格物致知’只是人的善恶道德价值对事物善恶的选择,至多表现出人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来理解道德,而与追求自然界的知识相关甚少。我们检索了先秦两汉至魏晋南北朝的重要儒学文献,十分惊奇地发现,‘格物’、‘致知’这两词仅仅出现在《大学》中;而由‘格物’、‘致知’两词联用而产生的‘格致’一词,居然一次都沒有出现。”(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328页。)
    2陈槃:《大学·中庸今释》,台北:正中书局,1966年版,第13页;毛子水:《致知在格物:一句经文说解的历史》,《辅仁学志·文学院之部》1982年11期,第15-33页。
    3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版,第127页。
    1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二程遗书》卷15,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版,第157页。
    2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10月版,第189页。
    3宋·朱熹、吕祖谦编《近思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44页。
    4宋·朱熹、吕祖谦编《近思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42页。
    5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3月版,卷15,第292页。
    6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3月版,卷15,第292页。
    7宋·朱熹:《朱子全书》第2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2038页。
    1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10月版,第7页。
    2宋·朱熹:《朱子全书》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525页。
    3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6之《理学与艺术》,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209页。
    2宋·张载:《张子全书》卷1。引自朱熹、吕祖谦:《近思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116页。
    3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卷3,引自朱熹、吕祖谦:《近思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443页。
    4孟了的“四端”说,是以孔子道德学说为基础和前提,为孔子伦理道德原则的合法性提供了一个基础。孟子的“四端”,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四端”是人生而就有的,也就是人所共有的。“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并由“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推导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在论证中运用了“推己及人”的“类推”方法。孟子预设置了一个“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的情景,而在此情景中,“我”有“怵惕恻隐之心”,推知人皆会有“怵惕恻隐之心”,从而推导出“不忍人之心”是客观的存在,并由“不忍人之心”推出“四心”之客观。孟子云“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见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10月版,第237-238页。)
    5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卷18,引自朱熹、吕祖谦:《近思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443页。
    6金观涛、刘青峰:《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8页。
    7《朱子语类》载李闳祖录:“昔有道人云:笋生可以观夜气,尝插竿以记之,自早至暮,长不寸分,晓而视之,已数寸矣。……后在玉山僧舍观之,则日夜俱长,良不如道人所说。”(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3月版,卷138,第3288页。)
    1石守谦:〈“幹惟画肉不画骨”别解——兼论“感神通灵”观在中国画史上的没落〉,载《风格与世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第76页;韦宾:《宋元画学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第249-262页。
    2潘富恩、徐洪兴:《中国理学》第1卷,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版,第25页。
    1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云:“李成,字咸熙。其先唐宗室,避地营丘,因家焉。祖父皆以儒学吏事闻于时。至成,志尚冲寂,高谢荣进。博涉经史外,尤善画山水寒林,神化精灵,绝人远甚(《叙论卷》中已述)。开宝中,都下王公贵戚,屡驰书延请,成多不答。学不为人,自娱而已。后游淮阳,以疾终于乾德五年。”(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纪艺中》卷3,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478页上。)《宋史》卷431,《儒林·李觉》:“李觉,字仲明,本京兆长安人。曾祖鼎,唐国子祭酒、苏州刺史,唐末避乱,徙家青州益都。鼎生瑜,本州推官。瑜生成,字咸熙,性旷荡嗜酒,喜吟诗,善琴奕,画山水尤工,人多传秘其迹。周枢密使王朴将荐其能,会朴卒,郁郁不得志。乾德中,司农卿卫融知陈州,闻其名,召之,成因挈族而往,日以酣饮为事,醉死于客舍。子觉,太平兴国五年,举九经,起家将作监丞。”(脱脱等,《宋史》卷431,《儒林一》,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年11月版,第12820页。
    2有关宋伯仁的履历年表见附录三1199-1261年南宋书画哲学活动大事表与宋伯仁履历对照表。
    3宋·陈思编《两宋名贤小集》卷345-347分别收录了宋伯仁的《西塍稿》、《海陵稿》、《西塍续稿》(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64册集部303总集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664-678页)。
    1见《乌青文献》之《传略》。宏词科:宋代取士科目之一,专为振拔代言人才者曰词科----词科者,宏词、词学兼茂及博学宏词,三科之通称也。参见聂崇岐《宋史丛考》,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年3月版,第127页。
    2清·黄丕烈跋,载《梅花喜神谱》附录,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3宋·宋伯仁《雪岩吟草甲卷·忘机集》卷端下有小注:“忘机,小字也,不忘先君立名之意,敬以学吟之初稿名之。”(民国间蒋氏密韵楼景宋刻本,有“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藏”藏书印,第1页)
    1宋·宋伯仁:《雪岩吟草甲卷·忘机集》自序署“雪岩臞叟宋伯仁器之书”,卷端署“苕川宋伯仁器之叟”(民国间蒋氏密韵楼景宋刻本,第1页)。
    2宋·宋伯仁:《梅花喜神谱》,《梅花喜神谱》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10月版,序言第5页。
    3宋·宋伯仁:《雪岩吟草乙卷·西塍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3册集部122别集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版)。
    4佚名:《乌青文献》,收于《西塍稿三卷》,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2页。
    5宋·宋伯仁在《雪岩吟草乙卷·西塍集》中说:“嘉熙丁酉五月二十一日,寓京遭爇,侨居西马塍,其曰西塍。”另有宋伯仁《都闉遭爇》诗云:“融风何事入神州,一扫天衢万百楼。莫为朱门夸炙手,又令稚子吧焦头。”见《忘机集》,民国间蒋氏密韵楼景宋刻本,第8页。
    6宋伯仁《荷叶浦》一诗云:“小舡摇荡水中央,喜得归程近帝乡。秋与荻花俱淡薄,地名荷叶素凄凉。几番来往人虽熟,两月奔波话更长。巡检不知何日满,一堤衰柳对夕阳。”见《忘机集》第15页。
    7以宋伯仁的《嘉熙戊戌夏复游海陵稿》为证。
    1此稿收于《西塍稿》中。
    2有关宋伯仁的生平参考自陈德馨的台大艺术史硕士论文《〈梅花喜神谱〉研究》和宋伯仁存世的诗文集。
    3《江湖后集》卷十,张炜《芝田小诗》中有《寄武冈宰宋雪岩》一首,编次稍后于《辛丑长至》及《辛丑长至后九日其夕大风》,其诗云:“柳下分携须影苍,好风吹梦过都梁。诸蛮帖化花阴静,一骑飞尘荐墨香。书就几曾逢驿使,公余应不冷奚囊。云情鹤态元如旧,应倚株梅忆锦乡。”(宋·陈起:《江湖后集》卷10,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八,总集类,第135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844页上)俞桂也有《赓宋雪岩》诗一首,其诗云:“诗与梅花一样清,江湖久矣熟知名。未容便理趋朝计,行见相留入幕荣。照座精神澄玉宇,当官才刃压金城。星郎况是曾知己,刮目英游藻鉴明。”(宋·陈起:《江湖小集》卷54,俞桂《渔溪乙稿》,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八,总集类,第404页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1357册)这些诗指的就是《梅花喜神谱》的宋伯仁,而非当时另外同名之人,而且,俞桂诗中的“诗与梅花一样清,江湖久矣熟知名”可能就是因《梅花喜神谱》而发。
    4清代《山西通志》卷47有“元宋伯仁《酒小史》潞州有珍珠红”,清·姚之駰撰《元明事类钞》卷31“秋露白”条下有:“元宋伯仁《酒小史》:杭城秋露白,西京金漿醪……”清·姜宸英《湛园集》卷7云:“元宋伯仁之为《酒小史》,征类以百数,然鲜能偏致之以娱客者……”(清·姜宸英《湛园集》卷7。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七,别集类六,第132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817页下。)
    1余英时:《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91页。
    2他们(真德秀、魏了翁)的共同志向是“嗣往圣,开来哲”,即要接续“道统”,发扬理学,用以范围学人,并进而统一全国士庶的思想。这一愿望果然实现了。(引自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北京:1984年4月版,第608页。)
    3王德毅:《宋代贤良方正科考》,《宋史研究论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17-195页。
    4宋·岳珂:《愧郯录》卷11,《制举科目》,四部丛刊续编子部,上海涵芬楼影印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宋本原书板高二十公分宽十五公分,上海书店出版社1934年版,第8页。
    5宋·李纲:《李纲全集》卷94,《奏议·论举直言极谏之士扎子》、附录二《李纲行状下》,王瑞明点校,长沙:岳鹿书社出版社,2004年版,第916、1747页。
    6戴裔煊:《宋代钞盐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5-36页。
    7郭正忠:《宋盐管窥》,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第312页。
    8自从端平入洛失败以来,宋蒙交恶,连年战争,泰州之地属南宋淮东战区,是蒙军入侵南宋的必经通道。端平二年(1235)秋季至春季蒙军对河南京湖淮西实施攻掠,端平三年(1236)秋冬蒙军对京湖淮南实施攻掠。(李天鸣:《宋元战史》第一册,台北:食货出版社,1988年版,第237-258页和第303-305页。)在宋伯仁的诗文中也有所体现,如《忘机集》第十一至十二页《登海陵城·时正严鞑备》云:“淮楚年年一番秋,西风惯识古谯楼。金汤城壁休清野,玉帐英雄未白头。霜草万家人冷落,冻云千叠雁绸缪。中原目即难修整,且对屯兵说近愁。”
    9戴裔煊在《宋代钞盐制度研究》一书中指出:南宋时连年兵火,淮南诸州多受蹂躏,亭户星散,盐场废置合并。(见戴裔煊:《宋代钞盐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2-15页。)
    1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2,《叙师资传授南北时代》(毕斐:《历代名画记校笺与研究》上篇,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杭州,2003年,第56-61页)。
    2郑勤砚:《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理论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北京,2004年,第32页。
    3金观涛:《中国画起源及其演变的思想史探索》,未刊。
    1五代·荆浩《笔法记》记载:“明年春,来于石鼓岩间,遇一叟,因问,具以其来所由而答之。叟曰:子知笔法乎?曰:叟仪形野人也,岂知笔法耶?叟曰:子岂知吾所怀耶?闻而惭骇。叟曰:少年好学,终可成也。”(五代·荆浩:《笔法记》,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6页上。)
    2参见石守谦:《传统美学思想与艺术批评》,载《美感与造形》,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版,第13-65页。
    3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册,2005年9月第2版,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第14页。
    1金观涛:《中国画起源及其演变的思想史探索》,未刊。
    1王世襄:《中国画论研究》上,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218页。
    2朱铸禹:《唐宋画家人名辞典》,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年版,第71页。
    3钱天善先生认为宋伯仁在《梅花喜神谱》中用古体诗的写作方法是因为古体诗比近体诗“较能畅所欲言”,这样的解释实属浅见(钱天善:《〈梅花喜神谱〉在版本学与诗学上的价值》,台湾:2003年《问学集》第12期第182页)。
    1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62,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3月版,第1496页。
    2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94,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3月版,第2372页。
    3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65,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3月版,第1604页。
    4宋·张载著,章锡琛点校:《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8年8月版,第23页。
    5宋·张载著,章锡琛点校:《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8年8月版,第285页。
    6金观涛、刘青峰:《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9-140页。
    1宋·程颢、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版,《二程遗书》卷3,第59页。
    1宋·刘辰翁《梅轩记》记载:“古贵梅,未有以其花者,至近世,华特贵而其实乃少见用,此古今之异也。然其盛也,亦不过吟咏者之口耳,未有以德也。数年来,梅之德遍天下。余尝经年不见梅,而或坡或谷或溪或屋者,其人无日而不相遇也,往往字不见德而号称著焉。”这段记载表明,在宋代,从观念层面打通了从梅到表德的通道。(宋·刘辰翁:《刘辰翁集》卷3,段大林点校,《梅轩记》,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版,第65-66页。)
    2详见附录八“喜神赞”、赵佶题画诗和《梅花喜神谱》五言诗写作特点比较。
    1张至龙的《梅花十咏》的标题及排列顺序:梅梢、蓓蕾、欲开、半开、全开、欲谢、半谢、全谢、小实、大实(《全宋诗》第62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版,第39091-39092页),其咏梅的思维方式与扬补之的《四梅花图》、范成大的《梅谱》、宋伯仁的《梅花喜神谱》的思维方式是一致的,足见宋人格梅的思维方式是一致的。
    2宋·董史《皇宋书录》卷下记载:“扬无咎,字补之,清江人,后寓居豫章。学率更(欧阳询),小变其体。江西碑碣多其所书。善画梅,人并蓄其书画以为珍玩。余家率更《邕禅师塔铭》刻后有其亲题云:余于率更为入室上足。小楷殊清劲可爱。”(宋·董史:《皇宋书录》,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643页上。)
    3“该序为行书写刻,与序末刊语系一人手书。然而二者相较,文气远不及刊语连贯,刊语中多用简体字,且行草的写法全凭想当然,不能合于轨范,而序中则全无简体字,行草字形多似是而实非,因此这篇序很可能原是由宋伯仁手书上版,而双桂堂本又倩刊语的写手依样描画刊出。据而可知,双桂堂本直接或简接翻自宋伯仁手绘梅花并配诗、题名,自行委托付梓以公同好的自刻本。”(参见华蕾《〈梅花喜神谱〉版本考》,2010年5月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7页)如果华蕾的分析正确,那么,序言中和书体就是宋伯仁擅长的书体。这种书体的用笔方式和结体类似于欧阳询的字体,见朱仲岳:《馆藏宋刊〈梅花喜神谱〉及
    及诸版本》,1996年9月上海博物馆集刊第7期,第325页。
    1《四库全书·竹谱》卷12,子部8,提要,第814--317页。
    1陈振濂:《再现原版〈芥子园画谱〉》,杭州:《美术报》第15版,2009年2月14日。
    2参见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1月版,第302页。
    3详见3.4节
    4《佩文斋书画谱》载:“文公亲传己像刻于徽州,笔法衣摺深得道子家数,今世尚有传本。”
    5此谱是刘甲根据该书淳熙十二年刻本所刊刻出版的校勘本,称为“刘甲刻本”,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有两个版本系统,即北方刊印的《重修政和本草》与南宋的《大观本草》。《重修政和本草》为张存惠于1249年所刊刻出版,称“晦明轩刻本”,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由于“刘甲刻本”与“晦明轩刻本”较为忠实于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的原貌,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本草图经》中的插图,可以说,这两个刻本是《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流传至今的最早的两个宋本,也是现存的中国最早的大型植物图谱。
    1向士壁跋《梅花喜神谱》语,见宋伯仁《梅花喜神谱》卷下,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1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862页上。
    2《芥子园画谱》是《芥子园画传》的另一称谓。
    1周心慧、王致军撰集:《徽派·武林·苏州版画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13页。
    2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5。毕斐:《历代名画记校笺与研究》上篇,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杭州,2003年,第193-195页。
    3《魏书·释老志》卷114,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5年5月版,第3025页。
    1《大正新修大藏经》经集部,《贤劫经·四事品》第三。
    2《中华大藏经》第19册,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年版,第332-333页。
    3《中华大藏经》第51册,中华书局出版社,1992年版,第38页中。
    4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257-259页。
    5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2(毕斐:《历代名画记校笺与研究》上篇,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杭州,2003年,第73页)。
    1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5(毕斐:《历代名画记校笺与研究》上篇,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杭州,2003年,第184页)。
    2有关“中国绘画史有关画家超凡绘画本领的文献和逸闻故事”见附录。
    3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9(毕斐:《历代名画记校笺与研究》上篇,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杭州,2003年,第306页)。
    4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3(毕斐:《历代名画记校笺与研究》上篇,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杭州,2003年,第136-142页)。
    1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2(毕斐:《历代名画记校笺与研究》上篇,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杭州,2003年,第72-73页)。
    1宋·周辉《清波杂志》卷5,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4年版,第225-226页。
    2魏·王肃:《孔子家语·观周》卷3,陈士珂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7年1月版,第72页。
    3转引宋·王应麟:《玉海》卷57,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12月版,第1078页上。
    4唐·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170页上。
    5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1,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467页上。
    6宋·王应麟:《玉海》卷57,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12月版,第1078页上。
    1宋·米芾:《画史》,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982页下
    2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1,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466页下。
    3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1,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467页上。
    4自汉代以来,画过王昭君、蔡文姬的画家肯定很多,风格面貌也是一人一样。据本人所知,到清末止,传世的以王昭君出塞为题材的创作有3件:金代宫素然《明妃出塞图》,日本大阪美术馆;明代仇英的《昭君出塞图扇页》,南京博物馆藏,见《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第5册,文物出版社出版。明代尤求《昭君出塞图卷》,上海博物馆藏,见《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第3册。以文姬归汉为题材的有5件:宋代陈居中的《文姬归汉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见《故宫书画录》第5册;李唐《文姬归汉图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见《故宫书画录》第6册,台北故宫博物院印行;金人张瑀《文姬归汉图卷》,吉林省博物馆藏;明代方宗《文姬归汉图扇页》,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见《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第2册;清末焦春《文姬归汉图轴》,故宫博物院藏。
    1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2(毕斐:《历代名画记校笺与研究》上篇,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杭州,2003年,第61-63页)。
    1余辉:《宫素然〈明姬出塞图卷〉考略》,见《千年丹青——细读中日藏唐宋元绘画珍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第258页。
    2金观涛:《中国画起源及其演变的思想史探索》,未刊。
    1宋·范镇:《东斋记事》,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年9月版,第36页。
    2参见张东华:《花鸟画变体临摹技法》,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5-19页。
    1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2,《叙师资传授南北时代》(毕斐:《历代名画记校笺与研究》上篇,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杭州,2003年,第56-61页)。
    2俞剑华:《中国绘画史》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58年7月第3版。
    1郑勤砚:《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理论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北京,2004年,第32页。
    2洪再新:《明清画谱所示绘画教学关系的若干类型》,《新美术》,1995年第4期,第31-34页。
    3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191页。
    4宋·邓椿:《画继》,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704页下。
    1参见石守谦:《传统美学思想与艺术批评》,载《美感与造形》,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版,第13-65页。
    2在书法史上有关拙墓盗取笔法的记载有二则,一为宋代朱长文《墨池编》卷二《魏钟痣笔法》载钟繇为盗韦诞墓而得韦诞笔法;二是本文引用的东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有人盗钟繇墓而得笔法。
    3宋·陈思:《书苑菁华》卷1,《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434页上。
    4唐·欧阳询《用笔论》云:“夫用笔之体会,须钩粘才把,缓绁徐收,梯不虚发,研必有由。徘徊俯仰,容与风流。刚则铁画,媚若银钩,壮则崛岉而嶱嶫,丽则绮靡而清遒。若枯松之卧高岭,类巨石之堰鸿沟,同莺凤之鼓舞,等鸳鸯之沉浮。仿佛兮若神仙来往,宛转兮似兽状龙游。其墨或洒或淡,或浸或燥,遂其形势,随其变巧,藏锋靡露,压尾难讨,忽正忽斜,半真半草。”(宋·朱长文:《墨池编》卷1,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224页下。)
    5宋·陈思:《书苑菁华》卷19,《唐顔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525页上。
    6五代·荆浩《笔法记》记载:“明年春,来于石鼓岩间,遇一叟,因问,具以其来所由而答之。叟曰:子知笔法乎?曰:叟仪形野人也,岂知笔法耶?叟曰:子岂知吾所怀耶?闻而惭骇。叟曰:少年好学,终可成也。”(五代·荆浩:《笔法记》,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6页上。)
    1毕斐:《历代名画记校笺与研究》上篇,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杭州,2003年,第194页。
    2参见石守谦:〈“幹惟画肉不画骨”别解——兼论“感神通灵”观在中国画史上的没落〉,载《风格与世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第80-81页。
    3毕斐:《历代名画记校笺与研究》上篇,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杭州,2003年,第46页。
    4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468页下。
    5宗炳:《画山水序》(毕斐:《历代名画记校笺与研究》上篇,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杭州,2003年,第220页。)
    6毕斐:《历代名画记校笺与研究》上篇,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杭州,2003年,第69页。
    7《全唐诗》卷216,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0年版,第2266页。
    1《全唐诗》卷652,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0年版,第7488页。
    2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4,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483页上。
    3宋·米芾:《画史》,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982页下。
    4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5页。
    1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吴生尝于京师画总持寺三门,大获泉货。”(毕斐:《历代名画记校笺与研究》上篇,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杭州,2003年,第307页。)
    2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册,2005年9月第2版,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第2页。
    3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册,2005年9月第2版,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第14页。
    4王羲之喜欢清静,常常关起房门练习写字,王献之为了窥测其父亲的写字技巧就偷偷在楼板上凿个洞,从洞中往下偷看其父写字,并学着其父的动作,用手在楼板上画来画去,把父亲写的字默记在心里,然后再回自己房里练习。(见周俊杰等编:《书法知识千题》,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1年7月版,第122页。)同样的例子也发生在张大千身上。张大千在上海拜清道人李瑞清学书法,刚开始,他因不知当时的规矩,没有送礼给清道人的门房(管家),每次去老师家,他都见不到老师,后来送了一份厚礼给门房后,“得能观摩清道人如何运腕,如何转侧,在张大千自然获益非浅;但相从清道人只一年而所以奉之为恩师,终生孺慕者,乃是由于清道人的启发,张大千才能练就一手并世无双的绝艺。”(见高阳:《梅丘生死摩耶梦----张大千传奇》,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8年12月版,第22-23页。)
    1杨可扬,赵延年撰:《怎样刻木刻》,全国美术协会上海分会编辑,大东书局出版社,1950年版,第31-32页。
    2许汝良:《木刻入门》,山东美术出版社,1990年4月版,第21页。
    3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8月版,第49-50页。
    1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25页。
    2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东汉画像石选集》10-11页,文物出版社,1959年;戴应新、魏遂志:《陕西绥德黄家塔东汉画像石墓群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8年5、6期合刊;戴应新、李仲喧:《陕西绥德延家岔东汉画像石墓》,《考古》1983年第3期。
    1《黄宾虹文集·书画编(上)》,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143页。
    2汤贻浚跋《画筌析览》,见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论类编》下册,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9月第2版,第841页。
    1对于历代画谱中的文字谱和技法谱,张尔宾在《中国画谱与绘画》一文有所梳理,对《梅花喜神谱》的定位也是不正确的,想当然地认为“在技法上进行系统教授”,其实《梅花喜神谱》没有有意识地从技法的角度编绘此谱。参见《东南文化》1999年第1期总第123期,第114页。
    2转引俞剑华注释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8月版,第230页。
    1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2《论顾陆张吴用笔》评吴道子的画“弯弧挺刃,植柱构梁,不假界笔直尺。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馀。当有口诀,人莫得知。”(毕斐:《历代名画记校笺与研究》上篇,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杭州,2003年,第65-66页。)
    2周俊杰等编:《书法知识千题》,河南美术出版社,1991年7月版,第339页。
    3有关《小中现大册》研究见王静灵:《小中现大〈仿宋元人缩本画及跋〉相关问题》,2006年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硕士论文。
    4郑勤砚:《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理论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北京,2004年,第32页。
    1有关王阳明“觉民行道”的思想请参见余英时《宋时理学与政治文化》有关《明代理学与政治文化发微》之三:“致良知”与觉民行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36-57页。
    2刘越:《〈芥子园画传初集〉考评》,2007年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4页。
    1日本僧人《惠运律师书目录》中著录:“降三世十八会印子一卷。”印子即印本;1900年在敦煌千佛洞内发现的唐《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首的扉页画,卷末有“咸通九年(868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刊(参见张秀民《中国印刷史》图版三,中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版);现藏四川博物馆的、1944年在四川成都东门外望江楼附近一座晚唐墓葬中出土的印本《陀罗尼经咒图》,图约一尺见方,中央刻一小佛像坐莲座上,外刻梵文经咒,咒文外又围刻小佛像。右题“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近卞家□印卖咒本……”一行(参看冯汉骥《记唐印本陀罗尼经咒的发现》,《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5期);在日本也发现有日本神护景去四年日本皇室雕印的《陀罗尼经》,相当于唐代代宗时期(762-779);1966年,在韩国东南庆州佛国寺释迦石塔内,发现了木版印刷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在时间上相当于唐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年)至玄宗天宝十年(751年)(参看朱仲岳《馆藏宋刊〈梅花喜神谱〉及诸版本》)。
    2Thomas F.carter(托马斯·F·卡特):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in China and Its Spread Westward(《印刷术在中国的发明及其向西传播》,L·卡林顿·古德里奇)校订(纽约,罗纳德出版公司,1955),第56-62页。
    3宿白:《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3月版,第6页。
    4公元932年木版印刷术首次用于儒家经典的印刷与木版印刷出现的最早时间上相当于唐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年)至玄宗天宝十年(751年)相比。
    5唐·徐坚:《初学记》卷21,引“桓玄伪事”:“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3册,第517页。
    1现已出土的唐代印本《陀罗尼咒经》计有六件,了解较清楚的有四件,参见保全《世界最早的印刷品----西安唐墓出土印本陀罗尼经》,《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1987年。宿白:《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3月版,第7-8页。
    2《图画见闻志》卷6:“皇祐初元,上敕待诏高克明等图画三朝盛德之事,人物才及寸余,宫殿、山川、銮舆、仪卫咸备焉。命学士李淑等编次序赞之,凡一百事,为十卷,名《三朝训鉴图》。图成,复令传模镂版印染,颁赐大臣及近上宗室。”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492下-493上页。
    3宿白:《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3月版,第77页注3。
    1宿白:《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3月版,第84页。
    2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208页。
    3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211页。
    1参见John W.Chaffee,The Thorny Gates of Learning in Sung Chani,New Edition,Albany:SUNY Press1995,第35-37页。
    2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220页。
    3宋·宋伯仁:《梅花喜神谱》序言,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4有关论述详见第四章。
    5张宏生在《江湖诗派研究》一书中把谒客阶层形成的原因概括为六点:首先是宋室南渡给社会结构带来的变化;第二是阶级结构的急剧变化;第三是科举考试的艰难;第四是冗官的不断增多;第五是士人生活水平的低下;第六是都市生活的吸引。加上幕府和荐举制的实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谒客阶层的出现。参见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1月版,第329-341页。
    6方回《桐江集》卷一《送胡植芸北行序》,宛委别藏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第100-103页。
    1宋·宋伯仁:《雪岩吟草甲卷·忘机集》(民国间蒋氏密韵楼景宋刻本,有“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藏”藏书印)。
    2他们(真德秀、魏了翁)的共同志向是“嗣往圣,开来哲”,即要接续“道统”,发扬理学,用以范围学人,并进而统一全国士庶的思想。这一愿望果然实现了。(引自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北京:1984年4月版,第608页。)
    3宿白:《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3月版,第88页。
    4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5年1月版,第22页。
    1陈德馨:《梅花喜神谱研究》,台北: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96年,第75页。
    1雷德侯:《万物》,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5年版,第270-276页。
    1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二程遗书》卷15,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版,第157页。
    2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3月版,卷18,第394页。
    3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3月版,卷18,第422页。
    1俞香顺:《中国荷花审美文化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12月版,第7页。
    2许伯卿:《宋代咏物词的发展脉络》,南京:《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潘吉星:《中国造纸史话》,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12月版,第54页。
    2宋·苏轼:《苏轼诗集》(清·王文诰辑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年2月版,第448页。
    3有关纸与大一统国家的关系,参看刘青峰、金观涛:《从造纸术的发明看古代重大技术发明的一般模式》,收入《问题与方法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41-272页。
    1竺可祯:《竺可祯科普创作选集》,1981年3月版,科学普及出版社第98-99页。
    2《全唐诗》卷37,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0年版,第481页。
    3《全唐诗》卷539,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0年版,第6174页。
    4《全唐诗》卷229,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0年版,第2493页。
    5《全唐诗》卷284,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0年版,第3240页。
    6宋·苏轼:《苏轼诗集》(清·王文诰辑注)卷3,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年2月版,第137页。
    7元·陆友仁《研北杂志》卷上云:“洞庭以种橘为业者,其利与农亩等。宋政和元年(1111年)冬大寒,积雪尺余,河水尽冰,凡橘皆冻死,明年伐而为薪取给焉,叶少蕴作《橘薪》以志其异。”(元·陆友仁:《研北杂志》,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1年版,第22页。)
    1宋·范成大:《范石湖集》卷12,《燕宾馆》诗,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8月版,第157页。
    2王会昌:《中国文化地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3页;
    3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2-53页。
    4竺可祯:《南宋时代我国气候之推测》,《科学》,1925年第10卷第2期,第151-161页。
    5竺可祯:《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见《中国科学》1973年第2期,第224-256页。
    6竺可祯:《竺可祯科普创作选集》,科学普及出版社,1981年3月版,第98-99页。
    7竺可祯:《竺可祯科普创作选集》,科学普及出版社,1981年3月版,第98-99页。
    1张鸣:《即物即理即境即心——略论两宋理学家诗歌对物与理的观照把握》,陈平原、陈国球主编《文学史》第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2-62页。
    2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二程遗书》卷2上,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版,第33页。
    3宋·于石:《早梅》,见《全宋诗》卷3677,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版,第44153页。
    4据邵雍之子邵伯温在《易学辨惑》中记载:“伊川(程颐)又同张子坚来。方春时,先君(邵雍)率同游天门街看花。伊川辞曰:平生未曾看花。先君曰:庸何伤乎?物物皆有至理,吾侪看花,异于常人,自可以观造化之妙。伊川曰:如是。则愿从先生游。”(宋·邵伯温:《易学辨惑》卷1,收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1,易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9-411页上。)
    5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二程遗书》卷2上,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版,第41页。
    1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二程遗书》卷2上,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版,第29页。
    2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二程遗书》卷2上,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版,第29页。
    3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二程遗书》卷2上,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版,第41页。
    4宋·魏了翁:《鹤山集》卷5,《肩吾摘取“傍梅读易”之句以名吾亭,且为诗以发之,用韵答赋》,《全宋诗》卷292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版,第34900页。
    1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6,甲编,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8月版,第109页。
    2儒家文化,在其初兴之时,就已具有“包举宇内,囊括天下”的气概。作为早期儒家的代表作——六经,从现代分类法的立场看,《易》属哲学、《诗》属文学,《礼》属政治制度,《书》、《春秋》属历史著作,已经亡佚的《乐》属艺术。宋代儒学发端于《春秋》,而兴于《易》。从《易》中阐发义理之学,而走向心性论。隋唐以来佛、道的兴盛,一直左右着中国人的思想,理学的开山之祖周敦颐企图从儒家传统经典中找到与佛学性理之学相通的理论依据,通过入室操戈,援佛入儒。而《易传》的理论正是链接佛学与儒学的重要著作。
    3参见金观涛、刘青峰:《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9页。
    4有关“理学家用阴阳解释天气现象列表”参见附录六。
    1宋·周敦颐:《周濂溪集》卷1,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第2页。
    2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三卷上,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72页。
    3宋·周敦颐:《太极图说》,引自朱熹、吕祖谦:《近思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15页。
    4宋·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粹言》卷1,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版,第1179页。
    5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二程遗书》卷1,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版,第1页。
    6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3,乙编,“活处观理”条。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8月版,第163页。
    7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3月版,卷15,第295页。
    4元·张之翰:《西岩集》卷18,《题刘洪父〈梅花百咏〉后》,见《全元文》卷384,李修生主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298页。
    5宋·家铉翁:《则堂集》巻4,《跋浩然风雪图》:此灞桥风雪中诗人也,四僮追隨后先,苦寒欲号。而此翁据鞍顾盼,收拾诗料,喜色津然贯眉睫间,其胸次洒落殆可想矣!虽然傍梅读易,雪水烹茶,点校孟子,名教中自有乐地无以冲寒早行也。
    6元·黄镇成:《秋声集》卷4。《题梅花太极图》:“太极在物物中,不独梅也。而梅开冬熟夏,得六阳之纯气,华得受采之全色,实得曲直之正味,是梅为植物之尤异者,中明绘为十图,以见太极之初终。蓋表而出之也,故各赋其事云。”
    1程杰:《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版,第51-53页。
    2胡俊:《由“美人”到“君子”——中国花鸟画意象“文人化”考释》,载于《新美术》2007年第2期,第88页。
    3清·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指出:南宋以来,遂以咏梅为诗家一大公案。江湖诗人无论爱梅与否,无不借梅以自重,凡别号及斋馆之名,多带‘梅’字,以求附于雅人。黄大兴辑诗余为《梅苑》十卷。方回作《瀛奎律髓》,凡咏物俱入著题类,而梅花则自立一类,此倡彼和,沓杂不休,名则耐冷之交,实类附炎之局矣。
    4宋·罗大经(1196-1242年),字景纶,号儒林,又号鹤林,南宋吉水人,宝庆二年(1226年)进士。
    5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4,丙编,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8月版,第299页。
    2陈德馨:《〈梅花喜神谱〉——宋伯仁的自我推荐书》,台北:美术史研究集刊,第5期,第125-126页。
    3据叶寘《爱日斋丛钞》卷2、《后村先生大全集》卷20、108、109、110。
    4宋·赵蕃:《淳熈稿》卷6。选自《全宋诗》第49册,卷2622,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版,第30504页。
    5宋·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版,第108页。
    6宋·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版,第884页。
    1宋·宋伯仁:《雪岩吟草乙卷·西塍集》,第6页。
    2有关宋代马塍的概况在《南宋古迹考(外四种)》有详细的说明:宋·周密《齐东野语·马塍艺花》:“马塍艺花如艺粟,槖駞之技名天下。”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其时,马塍园丁竞以名花荷担叫鬻,音中律吕。”清·赵翼《管公祠香菊》诗:“吾乡近年菊事繁,园户俱工马塍艺。”参阅《嘉庆一统志·杭州府二·古迹》。宋器之寓在西马塍,见《马塍稿》。其《寓西马塍》诗注云:嘉熙丁酉五月寓京遭热,侨房西马塍。宋伯仁《寓西马塍》:“十亩荒林屋数间,门通小艇水湾环,人行远路多嫌僻,我得安居却称闲。樽酒相忘霜后菊,一时难尽雨中山,何时脱下浮名事,只与田翁剩往还。”考:器之,名伯仁,苕川诗人,著有《雪岩集》、《马塍稿》。吕伯可寓在西马塍,伯可《马塍花窠》诗注云,寓居临安马塍作。吕午《马塍花窠》:“老于西塍住,今逾十载期。栽花成茂树,种柳长高枝;移接从渠巧,传夸到处知;担头挑买去,一一是趋时。”考:伯可,名午,歙县人,嘉定进士,官至起居史院,著《竹坡类稿》。赵振文寓在城北厢,按《咸淳临安志》:城北厢厅在北关外,近西马塍。叶适诗《赵振文在城北厢两月,无日不游马塍,作歌美之,请知振文者同赋》:“马塍东西花十里,锦云绣雾参差起。长安大车喧广陌,问以马塍云未识。酴釄缚笛金沙墙,薜荔楼阁山茶房,高花何啻千金值,著价不到宜深藏。青鞋翩翩鸟鹅袖,严房引前金蒋后,随园摘蕊煎冻酥,小介移床献春酒。陈通苗傅昔弄兵,此地寂寞狐狸行,圣人省道贲草木,我辈栽花乐太平。知君已在苕水住,尽日橹声摇上渚,无际沧波蓼自分,有情绿浦鸥偏聚。迫逐风光天漫许,抛掷身世人应怒,君不见南宫载宝回,何如赵子穿花去。”见《南宋古迹考(外四种)》作者:(清)朱彭等著,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1983年06月第1版,第48-49页。
    3宋·宋伯仁:《题李长啸漕元赁居》,《雪岩吟草甲卷·忘机集》第22页。
    4宋·宋伯仁:《赠僧妙源新创宝叶庵》,《雪岩吟草甲卷·忘机集》第22页。
    5宋·杨万里:《诚斋集》卷21,《走笔和张功父照堂十绝句》其三,《全宋诗》第42册,卷2295,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版,第26355页。
    6宋·吕胜已:《满江红》,《全宋词》第3册,唐圭璋编,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5年6月版,第1759页。
    1宋·范成大:《梅谱》,选自《唐宋史料笔记丛刊·范成大笔记六种》,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9月版,第253页。
    2宋·徐鹿卿:《清正存稿》卷6,《月夜赴郡会归辗转不成寐触事感怀》,《全宋诗》第59册,卷109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版,第36943-36944页。
    3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2,李剑雄、刘德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年11月版,第27页。
    4宋·李纲:《梁溪集》,选自《全宋诗》第27册,卷156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版,第7785页。
    5元·陶宗仪:《说郛》第4册,卷22,林洪《山家清供》,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出版社,1986年7月版,第5-27页。
    6梅性喜温暖而稍湿、阳光充足之气候条件,以在年平均温度16-23℃的环境下生长最好。梅在早春开花,有时在零度或稍下还可吐蕊授粉。参见陈俊愉:《中国梅花品种图志》,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年版,第16页。
    7竺可祯:《竺可祯科普创作选集》,1981年3月版,科学普及出版社,第98-99页。
    1陈俊愉:《中国梅花品种图志》,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年版,第7页。
    2宋·吕祖谦:《吕祖谦全集》第1册,卷15,《庚子辛丑日记》,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238页。
    3竺可祯:《竺可祯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年3月版,第500页。
    1宋·范成大:《梅谱》,选自《唐宋史料笔记丛刊·范成大笔记六种》,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9月版,第253页。
    2金观涛、刘青峰:《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5页;另参见杨纪祥:《明末清初儒学之发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
    3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520-524页。
    4气条:园艺学上称为“徒长枝”,即植物只长茎秆而不长花或果实的枝条。
    5宋·范成大:《梅谱》,选自《唐宋史料笔记丛刊·范成大笔记六种》,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9月版,第258页。
    1《宣和画谱》卷第15,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105页上。
    1陈良佐在《从〈格物粗谈〉来看宋明间的“格物致知”》中说:“欧阳修(1001-1072)撰《洛阳牡丹记》。蔡襄(1012-1067)撰《茶录》与《荔枝谱》。王观(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撰《芍药谱》。这三个人都是北宋高级官员,皆早于沈括(1031-1095)。欧阳修世人皆知他是以文章名世,很少人知道他对花卉竟然有如此浓厚的兴趣。北宋高级官吏之中,沈括在科学方面是最有成就的一位。这一类学者,程颐称之‘博物多能者’”。博物学从晋代张华《博物志》中开始出现,宋初开始流行,并在社会上一直存在。根据范成大《梅谱》的特征,推测此谱可能也受博物学的影响。但是在宋儒的眼里,研究草木虫鱼顶多只能作为儒家的附庸,绝非学者之本务。
    1有关张镃在南湖的文人雅集,周密在《齐东野语》卷二十《张功甫豪侈》中有生动的描绘:“张镃,功甫,号约斋,循忠烈王诸孙,能诗,一时名土大夫,莫不交游,其园池、声妓、服玩之丽甲天下。尝于南湖园作驾霄亭于四古松间,以巨铁絙悬之空半而羁之松身。当风月清夜,与客梯登之,飘摇云表,真有挟飞仙、溯紫清之意。王简卿待郎尝赴其牡丹会云:众宾既集,坐一虚堂,寂无所有。俄问左右云:香已发未?答云:已发。命卷帘,则异香自内出,郁然满坐。群妓以酒肴、丝竹,次第而至。别有名姬十辈皆衣白,凡首饰、衣领皆牡丹,首带照殿红一枝,执板奏歌侑觞,歌罢乐作乃退。复垂帘谈论自如,良久,香起,卷帘如前。别十姬,易服与花而出。大抵簪白花则衣紫,紫花则衣鹅黄,黄花则衣红,如是十杯,衣与花凡十易。所讴者皆前辈牡丹名词。酒竟,歌者、乐者,无虑数百十人,列行送客。烛光香雾,歌吹杂作,客皆恍然如仙游也。”参见宋·周密:《齐东野语》卷20,《张功甫豪侈》,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版,第374页。
    2程杰:《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版,第89页。
    1宋·周密:《齐东野语》卷15,《玉照堂梅品》,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版,第274-276页。
    2宋·董逌:《广川画跋》卷6,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843页上。
    3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115页。
    1竺可祯:《竺可祯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年3月版,第52页。
    2元·夏文彦:《图绘宝鉴》,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881页。
    3参见韦宾:《宋元画学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第349-353页。
    1明·朱谋堙:《画史会要》卷二“华光长老”条,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4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537页下。
    2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3年版,第213-214页。
    3《四库全书总目》卷200,集部,词曲类存目,中华书局1965年,第1831页。另《宋史艺文志补》记载有宋伯仁《烟波图》一卷,不知与《烟波渔具图》是否是中一件作品。(王云五:《宋史艺文志补》,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25年6月版,第22页。)
    1详见第三章。
    2参见张东华:《笔底明珠辛酸泪——论徐渭花鸟画的审美风范和历史价值》,《中国花鸟画》2004年第3期,第18-22页;《明心见性真率写情——论徐渭的艺道观和水墨写意画》,《福建文史》2002年第2期,第44-50页。
    3陈俊愉等编著:《梅花与园林》,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10页。
    4“科学”一词是1902年梁启超完成《格致学沿革考略》一文后的现代述语,古代的科学研究包含在“格致学”中。有关研究见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25页。
    2田中丰藏,《宋本梅花喜神谱》,《中国美术の研究》(东京,二玄社,1964),第205-213页。引自陈德馨《梅花喜神谱》研究,台大艺术史硕士论文。
    3小林宏光,《中国の版画》(东京,东信堂,1995),第95页。
    41993年美籍中国艺术史学者Maggie Bickford认为宋伯仁《梅花喜神谱》是仿袭早已存在的墨梅画谱,在抄录图像与标题后,以自作的五言诗代替原有的画法口诀而成的。Maggie Bickford,“Stirring the Potof State:The sung Picture-Book Mei-Hua His-Shen Pu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YuanScholar-painting,”Asia Major,third series,Vol.6,Part2(1993),第169-236页.
    1张艳芳:《梅花欣赏栽培166问》,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185-187页。
    1据《四库全书总目》载:“此书《宋史·艺文志》及诸家书目皆不载,惟钱曾《述古堂书目》中有之。”(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第1版,第1848页。)
    1江标撰,冯惠民点校,《黄丕烈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70页。潘景郑认为此谱曾由汪士钟收藏(见《梅花喜神谱》跋文,《中国古代版画丛刊二编》第一辑,跋第2页。)
    2于昌遂在《梅花喜神谱》书后跋语中说“岁庚戌(1850),吴下书友金顺甫以百宋一廛来售,仲氏出清俸,购数十种,予分得《梅花喜神谱》一册,不啻获异珍也。”“百宋一廛”系黄丕烈藏书室名,因其先后得宋刻百余种而名。见《梅花喜神谱》附录。
    3《梅花喜神谱》附录。
    4《梅花喜神谱》附录。
    5潘静淑:“先伯父文勤公旧藏宋刻《梅花喜神谱》二册,辛酉正月灯节,当余三十初度,父亲举以锡予宝之。静淑女史潘树春敬记。”见《梅花喜神谱》附录。
    1前已述及,黄丕烈购得此书后,对其重新装帧,“重搜故纸付装池”,见《梅花喜神谱》附录。
    2黄丕烈:“是谱之副本有二,皆余姻袁寿阶从此影抄者。一赠浙江阮云台中丞,一藏五砚楼。寿阶作古,余向其孤取付云间古倪园沈氏翻行。非特庆是谱之流传,且寿阶手迹亦藉以不朽也。癸酉岁初三日,知非子黄丕烈识。”黄氏跋中所署的“癸酉岁初三日”很可能是古倪园本行世的时间。见《梅花喜神谱》附录。
    3知不足斋丛书本《梅花喜神谱》(故观001829),纵12.5厘米,9.3厘米。于2010年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绍兴文艺·南宋艺术与文化》展览中经眼。
    4潘景郑有跋语云:“此本之传,如沈氏古倪园、鲍氏知不足斋所据均属影抄抄本。”见潘景郑《梅花喜神谱跋》。
    1潘景郑跋,见《梅花喜神谱》附录,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1宋伯仁在《梅花喜神谱》序言中说,其题梅之诗乃古律,而其诗每首仅四句,并非律诗之八句,因此应属绝句,又其每句为五言,故称五言古绝为佳。参见钱天善《〈梅花喜神谱〉在版本学与诗学上的价值》,《问学集》,2003年,第12期,第182-184页。
    1向士璧(?-1261年):南宋将领,字君玉,号容堂,常州(今江苏常州)人。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进士,历任平江府通判、知安庆府、黄州(今湖北黄冈)、湖北安抚副使,峡州(今湖北宜昌)知州、湖南制置副使等职,在抗元战争中屡建战功,1261年为权相贾似道所害,死于狱中。(见脱脱等,《宋史》卷416,《向士璧传》,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年11月版,第12477-12478页。)
    2此一问题前文已论述。见本章“3.4前人对《梅花喜神谱》的研究”。
    3朱铸禹:《唐宋画家人名辞典》,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年版,第71页。
    1《中华大藏经》第12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第657页。
    2《洞冥记》,凡四卷,旧题汉郭宪,实系六朝人伪托。(汉·郭宪:《汉武帝别国洞冥记》,见《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第119-136页。)
    3汉·班固撰:《汉书》卷65,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4年11月版,第2841页。
    4张世国:《百家姓姓氏溯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228-229页。
    5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61,《东林学案》4,见《黄宗羲全集》第7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870页。
    1《钦定协纪辨方书》卷7,陈国勇编著,广州:广州出版社,2003年2月版,第148页。
    2清·御定《星历考原》卷5,收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4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11—82页。
    3明·宋濂:《元史》卷120,《列传》第7,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月版,第1885页。
    4清·孙廷铨:《颜山杂记》卷3。
    1宋·章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2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933—405页。
    2《全宋词》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5年6月版,第2222页。
    3宋·王庭珪:《卢溪文集》巻41,收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134册,第页。
    1宋·王庭珪:《卢溪文集》巻41,收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134册,第页。
    2宋·叶梦得:《石林居士建康集》卷8,《夫人慕容氏志铭》,民国九年岁次庚申三月石竹山房书局校舍正重印本,第14页。
    3宋·楼钥:《攻媿集》卷11,《叶处士画貂蝉喜神见惠》,四部丛刊集部,上海涵芬楼景印武英殿聚珍本原书版匡高营造尺六寸一分宽四寸,第3页。
    4宋·赵善括:《应斋杂著》巻4,《喜神赞》,收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59册,第页。
    5宋·张端义:《贵耳集》,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第48页。
    1元·郑廷玉:《看钱奴》第3折:“你孩儿趁父亲在日,画一轴喜神,着子孙后代供养着。”(元·郑廷玉:《郑廷玉集》,颜慧云、陈襄民校注,《看钱奴》第3折,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7页。)《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狀》第79回:“伯明亲自指挥督率,铺陈停妥,便向雅琴道:‘此刻可请老伯母的喜神出來了。’”(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狀》第79回,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版,第673页。)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近现代。齐白石在《白石老人自述》一书中说:“那时照相还没盛行,画像这一行手艺,生意是很好的。画像,我们家乡叫做描容,是描画人的容貌的意思。有钱的人,在生前总要画几幅小照玩玩,死了也要画一幅遗容,留作纪念。”(齐白石:《白石老人自述》,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7月版,第68页)
    1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卷3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第597页。
    1钱天善先生认为宋伯仁在《梅花喜神谱》中用古体诗的写作方法是因为古体诗比近体诗“较能畅所欲言”,这样的解释实属浅见(钱天善:《〈梅花喜神谱〉在版本学与诗学上的价值》,台湾:2003年《问学集》第12期第182页)。
    2宋徽宗:《五色鹦鹉图》(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自题诗云:“天产乾皋此异禽,遐陬来贡九重深。体全五色非凡质,惠吐多言更好音。飞翥似怜毛羽贵,徘徊如饱稻粱心。缃膺绀趾诚端雅,为赋新篇步武吟。”《龙祥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自题诗云:“彼美蜿蜒势若龙,挺然为瑞独称雄;云凝好色来相借,水润清辉更不同。”《瑞鹤图》(辽宁省博物馆藏)自题诗云:“清晓觚稜拂彩霓,仙禽告瑞忽来仪。飘飘元是三山侣,两两还呈千岁姿。似拟碧髯接宝阁,岂同赤鹰集天池。徘徊嘹唳当丹阙,故使憧憧庶俗知。”上述宋徽宗三首题画诗和正文中的两首其结构与《梅花喜神谱》五言诗的结构相似。
    1钱天善:《〈梅花喜神谱〉在版本学与诗学上的价值》,台湾:2003年《问学集》第12期第183-184页。
    1有关赞体的演变研究,请参见孙耀斌《刘勰论颂、赞之流变——兼论画赞和题画诗》(《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2卷第2期)和高华平《赞体的演变及其所受佛经影响探讨》(《文史哲》,2008年第4期)。
    2汉·司马迁:《史记》卷13,《三代世表第一》,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年9月版,第487页。
    3宋·王安石:《王安石全集》卷90,秦克、巩军标点,《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684页。
    1汉·许慎撰,宋·徐铉等校定《说文解字》卷3上,《言部》,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63年版,第57页下。
    2汉·班固撰:《汉书》卷36,《楚元王传第六》,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4年11月版,第1972页。
    3唐·李延寿:《南史》38,《柳元景传附柳恽》,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5年6月版第989页。
    4清·郑珍《说文新附考》,见《续修四库全书(223)》,经部,小学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80页。
    5宋·郑樵:《通志略》卷第一,《氏族序》,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1宋·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2006年12月版,第258-259页。
    2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二程遗书》卷18,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7月版,第242页。
    3宋·欧阳修《谱图序稿》,见辽宁博物馆藏。
    4宋·郑樵:《通志》卷21,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版,志405。
    1宋·郑樵:《通志》总序,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版,志3。
    1张秀民著,韩琦增订:《中国印刷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17页。
    2有关手卷、册页的演变,参见张东华:《手卷册页研究与创作》(杭州:浙江美术出版社,2012年5月版),或张东华:2010年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格致学的兴起与花鸟画手卷、册页的历史演变研究》。
    3如果作为技法画谱,翻到某一页后可以一直对着范画临摹,用不着经常翻页。
    1从黄丕烈于抄录钱曾诗文之后所作的说明“装工有宋纸条,今取之以副四围”,可知黄丕烈依旧采用线装的形式,直到吴湖帆时才将其改为蝴蝶装。
    2《三礼图》是由聂崇义编定的以“仿虞周汉唐之旧”的理念来制定宋代宫廷的一部服饰著作,为宋代当朝天子提供了制作衣服的标本,同时也奏响了宋代服饰全面复古的序曲,为宋代服饰美学思想奠定了基调。
    1《地藏菩萨像》:五代刊印,框高42.7厘米,宽29厘米。上部刊大圣地藏菩萨像,下部刊地藏略义。现
    1有关论述参见陈德馨《〈梅花喜神谱〉--宋伯仁的自我推荐书》,台北:美术史研究集刊第5期,1998年,第123-152页。
    2马宁:《论宋代咏梅词的创作范式》,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338页。
    3张东华:《明心见性真率写情——论徐渭的艺道观和水墨写意画》,福州:《福建文史》,2002年第2期,第50页。
    1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3月版,卷138,第3288页。
    1明·王守仁:《王文成全书》卷3,《语录三·传习录下》。另见余英时《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第354页,“十五六岁时(1486或1487年)他已开始依照朱熹关于‘致知’、‘格物’的指示而有‘格竹子之理’的尝试,后来又作了两次‘格物’的努力(1492年与1498年),也都以失败告终。这都证明他奉朱注《大学》为无上宝典,而《大学》在程、朱系统中则是‘儒家整体规划’的基本纲领。”另据余英时《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第57页注16:“按:近人多误读《年谱》此条,以阳明格竹在弘治五年。陈来《年谱笺证》推断此事必在前数年(见《有无之境》,339-340页,人民出版社,1991),其说甚是,但未得实证。今考《全集》未收语录——阳明自述,格竹子在‘某十五六岁时’,则此案已定。见水野实、永富青地、三泽三知夫译注《阳明先生遗言录》(五),刊于《防卫大学记要》(人文科学篇),第七十四辑,1993年3月,127页。”
    2在程朱理学中为了了解“天理”,修身程序必须从格物致知开始,即必须先去了解万物的知识(包括读圣贤书),然后通过内在体悟将这种包含在常识中的关系和形式理想化。对认识家庭伦理而言,这意味着从人伦社会关系的常识来推知道德规范,上述程序基本是有效的。但如果从认识自然界的常识出发来理解道德来源,当自然现象与道德无关时,这个程序是无效的。换言之,程朱理学是一个把道德和宇宙万物合一的形而上学。万物都和道德来源关联,故要成为圣人,必须了解宇宙万物。这固然极大地强化了儒生在修身过程中了解自然的兴趣,但随着这种修身过程的广泛实践,从自然常识出发来体悟道德原理的无效性迟早会被人发现。思想史上一个著名的故事是王阳明通过格竹子的体验而怀疑程朱理学:王阳明坐在竹子前面七天七夜,运用多种关于竹子的知识,日思夜想,无论如何,都不能从对竹子的剖析中理解道德来源。王阳明通过竹子十分巧妙地提出,很多场合下,道德和我们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并无关系。他终于明白程朱理学有问题。三十七岁那年,他于贵州龙场石室中,扪心自问:假如圣人遇到这种场合该怎么办呢?他终于大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显然,王阳明发现的圣人之道,正是回到建构道德哲学的另一个基石:即人之常情和人的道德感。王阳明在这一点上相当彻底,他把良知作为整个道德哲学的基础,他甚至说:“反省到吾心而不能领会时,即使孔子之说也不从。”见金观涛、刘青峰:《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8-149页。
    3宋·陆九渊:《陆九渊集》卷35,《语录》,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2年3月版,第285页。
    4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3月版,卷49,第1204页。
    5在今文经学中,“格致”具有建构道德意识形态的功能,最具代表性的是:“格致”中原有的一个侧面——“格古今之事”。参见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从“格物致知”到“科学”、“生产力”──知识体系和文化关系的思想史研究,法律出版,2009年12月第1版,第340页。
    1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二程遗书》卷15,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版,第157页。
    2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3月版,卷27,第678页。
    3宋·朱熹:《朱子全书》第24册,《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7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3493页。
    4在林洪的《山家清供》中有关用梅花作原料的食品有六、七种之多。见元·陶宗仪《说郛》卷22,第4册,林洪《山家清供》,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出版社,1986年7月版,第5-27页。
    5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10月版,第7页。
    1程杰:《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版,第60-63页。
    2宋伯仁在这篇《序言》中的写作方法,是袭用了战国以来文学技巧中的“对问体”。对问体的文学写作技巧,自战国时代宋玉的《对楚王问》开始,而最著名的是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班固《答宾戏》等文章。这类文章,诚如《文心雕龙》所说:“智术之子,博雅之人,藻溢于辞,辞盈乎气。苑囿文情,故日新殊致。宋玉含才,颇亦负俗,始造对问,以申其志,放怀寥廓,气实使之。及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盖七窍所发,发乎嗜欲,始邪末正,所以戒膏粱之子也。扬雄覃思文阁,业深综述,碎文琐语,肇为《连珠》,其辞虽小而明润矣。凡此三者,文章之枝派,暇豫之末造也。自《对问》以后,东方朔效而广之,名为《客难》,托古慰志,疏而有辨。扬雄《解嘲》,杂以谐谑,回环自释,颇亦为工。班固《宾戏》,含懿采之华;崔骃《达时》,吐典言之裁;张衡《应间》,密而兼雅;崔实《客讥》,整而微质;蔡邕《释诲》,体奥而文炳;景纯《客傲》,情见而采蔚:虽迭相祖述,然属篇之高者也。至于陈思《客问》,辞高而理疏;庾敳《客咨》,意荣而文悴。斯类甚众,无所取裁矣。原夫兹文之设,乃发愤以表志。身挫凭乎道胜,时屯寄于情泰,莫不渊岳其心,麟凤其采,此立体之大要也。”(刘勰《文心雕龙》之《杂说》十四。)
    3《雪岩吟草甲卷·忘机集》序,第1页。
    1陈来:《朱子哲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303-314页。
    2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15,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3月版,第286页。
    1陈德馨《〈梅花喜神谱〉--宋伯仁的自我推荐书》,台北:美术史研究集刊第5期,1998年,第131页。
    1陈德馨说得更肯定,他在注释中说说:“从四帧墨梅图之间清楚的衔接痕迹看来,原来应该是册页型式。又从骑缝上有柯九思的收藏印看来,则最晚在元代时便已改装成长卷了。”见陈德馨:《梅花喜神谱》研究,台大艺术史硕士论文。
    2详见3.7节。
    3原画:动画设计师根据动画脚本、导演意图和镜头设计的要求而创作设计的每个镜头中的关键动作。
    1宋·扬补之:《四梅花图》选自《宋画全集》第1卷第3册,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第5页。
    1宋·扬补之:《四梅花图》选自《宋画全集》第1卷第3册,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第5页。
    2东君:春之神。
    1参见美国毕嘉珍(Maggie Bickford)著,孙红译:《文人墨梅》,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年5月版,第78页。
    1陈高华:《宋辽金画家史料》,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3月版,第674页;另据北宋人张来有几首诗提到“扬补之”、“无咎”,见《张右史文集》卷22、24、26等。与画家似非一人,待考。
    2元·虞集:《道园遗稿》卷5《题赠叶梅野并序》曾载:“(扬)补之作梅自负清瘦,有持入德寿宫者(南宋高宗赵构的宫殿名),内中颇不便于逸兴,谓曰:村梅。补之因自题曰:奉敕村梅。”(见元·蒋易编:《皇元风雅》后集卷4,四部丛刊初编本。)
    3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0页。
    4明·杨慎:《画品》卷1,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3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815页。
    1见导论“《四梅花图》与《梅花喜神谱》比较列表”。
    1此条可以反驳现代学者周心慧、王致军在《徽派·武林·苏州版画集》一书中的观点。
    1宋·朱熹:《朱子全书》第20册,《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1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707页。
    2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12月版,第340页。
    3梅和腊梅在现代植物学的分科中是属于不同科目的,但在宋代两者是混淆在一起的。
    1在古代,鸡有“德禽”之美称,是文武兼备、勇义皆俱而又值得信赖的动物,《韩诗外传》卷2称鸡有文、武、勇,仁、信“五德”,即“头戴冠,文也;足搏距,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义也;守夜不失时,信也”。虽然此五德与仁义礼智信五德不同,但它们的文化背景是相同的。五行之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行即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构成宇宙万物,它们相生相克,使得天地间新陈代谢,生生不息。五行之说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基石之一,也是古代政治、思想、风俗的重要基石。正如顾颉刚《汉代学术史略》所说:“五行之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与其作用统辖时令、方向、神灵、音律、服色、食物、臭味、道德等等,以至于帝王的系统和国家的制度。”所谓五行统辖之道德便是仁义礼智信五德。鸡的五德,是由人们揣摩归纳出来的,体现了人们的道德理想。
    2五德终始说中的五德指木、火,土、金、水。
    3刘国忠、黄振萍主编:《中国思想史参考资料集·隋唐至清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92-100页。
    4“诗情、画意与哲思”是台北学者李霖灿论述南宋诗画一文的标题,见《雄狮美术》143期(1983年1月),第110-115页。
    5美国·李慧漱:《壶中天地——西湖与南宋都城临安的艺术与文化》,选自何传馨主篇的《文艺绍兴:南宋艺术与文化·书画卷》,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社,2010年10月初版,第46页。
    1《格物粗谈》的目录分为:天时、地理、树木、花草、种植、培养、兽类、禽类、鱼类、虫类、果品、瓜蓏、饮馔、服饰、器用、药饵、居处、人事、韵藉、偶记等二十项。依其内容又分为天、地、人、物四大类。
    2《太平御览》的架构大致为:天与地;君王与其帝国;文人雅事;音乐、仪式、佛教与道教;日常所需与操作;预兆、鬼魅与其它不可思议的事件;鸟、兽、鱼、虫、草、木,药材与花卉。
    1魏·曹植:《九华扇赋》,选自丁晏编《曹集诠评一》卷2,王云五主编者按《万有文库第一集一千种》,商务印书馆,1931年4月版,第15页。
    2宋·郑樵:《通志》卷2,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版,五帝纪2,志37。
    1晋崔豹:《古今注》卷上,收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十,杂家类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50-101页。
    2唐·房玄龄:《晋书·王羲之传》第7册,卷80,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4年版,第2100页。
    3他们(真德秀、魏了翁)的共同志向是“嗣往圣,开来哲”,即要接续“道统”,发扬理学,用以范围学人,并进而统一全国士庶的思想。这一愿望果然实现了。(引自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北京:1984年4月版,第608页。)
    1叶绍翁与真德秀的交往可参见黄宗羲《宋元学案》卷55,《宋元学案》卷55云:“叶绍翁,号靖逸,龙泉人。其学出于水心,而西山真氏与之最厚。”(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年12月版,第1820页。)
    2金观涛、刘青峰:《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8页。
    1宋·陈淳:《北溪大全集》卷1,《丙辰十月见梅同感其韵再赋》,见《全宋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版,第32334页。
    2陈德馨:《〈梅花喜神谱〉研究》,台大艺术史硕士论文,第57页。
    1Wiedehage,Peter, Das Meihua Xishen Pu des Song Boren aus dem13Jahrhundert:Ein Handbuch zurAprikosenblute in Bildern und Gedichten.Sankt Augustin:Institut Monumenta Serica,1995.第203-205页。
    1宋·苏轼:《苏轼诗集合注》卷35,《次韵苏伯固游蜀冈送李孝博奉使岭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1797页。
    2春秋·庄子:《庄子·在宥》,曹基础著《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0月版,第150页。
    1北周·庾信:《庾子山集》卷12,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年版,第678页。
    2汉·桓宽:《盐铁论力耕二》卷1,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2年7月版,第27页。
    3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第9册,《酷吏列传》第67,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5年5月版,第2491页。
    4《诗经·卫风·木瓜》云:“投我以木瓜兮,报之以琼踞。投我以木桃兮,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兮,报之以琼玖。”汉代《毛诗序》云:“《木瓜》,美齐桓公也。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齐桓公救而封之,遗之车马器物焉。卫人思之,欲厚报之,而作是诗也。”。意思是说,虽然你给我的是普通之物(木瓜),而你的情意实在比琼琚还珍贵;我以琼琚相报,亦难尽我心中对汝之感激。表达一种以德报德的思想,从道德原则的角度讲是义。
    1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第90-91页。
    1汉·班固撰《前汉书》卷54: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汉·班固撰:《汉书》,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4年11月版,第2466页。)
    1孟子:《孟子·告子章句上》,见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10月版,第332页。
    1宋·周密:《齐东野语》卷7,《鸱夷子见黜》,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版,第115页。
    2“《吴越春秋》:范蠡去越,乘舟出三江之口,入五湖之中。”见元·陶宗仪撰《说郛》卷19,《吴中纪闻·三江口》,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出版社,1986年7月版,第30页。
    3宋·朱熹、吕祖谦编:《近思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02页。
    1春秋·庄子:《庄子·则阳》,曹基础著《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0月版第393页。
    1宋·苏轼:《苏轼文集》卷69,《跋王晋卿所藏莲华经》,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年3月版,第2195页。
    2唐·白居易:《白香山诗集》后集巻17,《禽虫十二章》第7,世界书局,1935年12月版,第455页。
    3宋·朱熹、吕祖谦编:《近思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24页。
    4西汉司马迁:《史记》卷53,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年9月版,第2017页。
    5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2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71页。
    6《全唐诗》卷125,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0年版,第1257页。
    7明·曹學佺《石仓历代诗选》卷8。
    1《春秋左传》卷三《庄公》,见《春秋左传注》(修订本)第1册,杨伯峻,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5年2版,第174页。
    1汉·刘向:《说苑》卷12,《奉使》。
    2《荆州记》:陆凯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一枝诣长安与晔,并曾诗曰:折花奉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1刘子健:《略论南宋的重要性》,选自《两宋史研究汇编》,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82页。
    1《春秋左传》卷4。见《春秋左传注》(修订本)第2册,杨伯峻,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5年2版,第671页。
    2汉·班固撰:《汉书》第1册,《武帝纪第六》,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4年11月版,第183页。
    3宋·李 ﹝ 同“卮”﹞《用易详解》卷9:至于周公则能刚能柔而不拘于一,然则成王定鼎于郟鄏,非周公之功而谁为之哉。
    4汉·班固《汉书武帝纪》:四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行自夏阳,东幸汾阴。十一月甲子,立后土祠于汾阴脽。(汉·班固撰:《汉书》第1册,《武帝纪第六》,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4年11月版,第183页。)
    5有关宋伯仁在其他诗文中的表述,限于篇幅,不在文中讨论。
    6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卷14上,《祖逖北伐》。
    1《尚书》,见清·孙星衍撰:《尚书今古文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年12月版,《禹贡》第三下,第188-189页。
    1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466。
    2宋·朱松:《韦斋集》巻3,《寄陈蹈元》。
    1清·赵翼著;栾保群,吕宗力校点《陔余丛考》,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1月版,第315-316页。
    2《诗经·卫·淇奥》,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86页。
    1幞头是宋代常服的首服,戴用非常广泛。《梦溪笔谈》卷一说:“本朝幞头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凡五等,唯直脚贵贱通服之。”(见胡道静校注:《梦溪笔谈校证》,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年12月版,第57页。)直脚,又名平脚或展脚,即两脚平直向外伸展的幞头。黄能馥编著《中国服饰通史》,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2007年5月版,第111页。
    1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年9月版,第1293页。
    2陈德馨:《〈梅花喜神谱〉研究》,台大艺术史硕士论文,第67页。
    3荣斌:《一代咏梅成正声——论宋代咏梅诗词创作热》,《东岳论丛》2003年1月第1期,第115页。
    1宋·李昉等编《太平御览》卷916。
    1宋·朱熹:《朱子全书》,《孟子·梁惠王章句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222-223页。
    2晋·陈寿撰,陈乃乾校点:《三国志》卷54,《吴书》卷9,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年12月版,第1264页。
    1晋·陈寿撰,陈乃乾校点:《三国志》卷35,《蜀书》卷5,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年12月版,第913页。
    1晋·郭璞:《山海经》卷17。
    1《战国策》卷11,《齐四》。
    2宋伯仁:《雪岩吟草甲卷·忘机集》(宋嘉熙间笤川宋氏自刊本),第5页。
    1宋伯仁:《雪岩吟草甲卷·忘机集》,第6页。
    2贾志扬:《宋代科举》附录三,《根据方志名录编列的宋代各州进士总数》,台北:东大图书股份公司,1995年,第289-298页。
    3王德毅:《宋代贤良方正科考》,《宋史研究论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117-195页。
    4王德毅:《宋史研究论集》第二辑,《略论宋代国计上的重大难题·三、冗官问题》,台北:鼎文书局印行,第295-297页。
    5孤竹二子:见附录一。
    6商山四皓:见附录一。
    7竹溪六逸:见附录一。
    8饮中八仙:见附录一。
    9洛阳九老:见附录一。
    10瀛洲十八学士:见附录一。
    11陈德馨:《〈梅花喜神谱〉研究》,台大艺术史硕士论文。第28页。
    1《全唐诗》巻817。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0年版,第9203页。
    2宋·苏轼:《苏轼诗集》(清·王文诰辑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年2月版,卷6,《广陵会三同舍,各以其字为韵,仍邀同赋·刘贡父》,第295页。
    3《皇朝礼器图式》卷15载:《南史韦叡传》:夜掘度堑,树鹿角为城。
    4宋·苏轼:《苏轼诗集》卷32(清·王文诰辑注),《叶教授和溽字韵诗,复次韵为戏,记龙井之游》。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年2月版,第1705页。
    1王伟伟:《宋代隐逸词》,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3-8页。
    1汉·高秀:《淮南鸿烈解》卷3。
    2明·冯复京:《六家诗名物疏》卷23。
    1《释名·释首饰》
    2梁·沈约:《宋书》卷93。
    1王伟伟:《宋代隐逸词》,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32页。
    1《后汉书·逸民传·严光》:“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於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瀨焉。”(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5年5月版,第2763页。)
    1汉·班固《前汉书》卷71。
    1唐·牛僧孺、李复言撰:《玄怪录续玄怪录》,姜云,宋平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第一版,第83页。
    2宋·郑思肖:《所南诗集》,见《全宋诗》第69册,卷3624,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版,第43399页。
    3宋·周必大:《文忠集》卷2,《胡原仲正字特改官除宫观馆中置酒饯别会者七人以先生早赋归去来为韵人各赋一首仆得早字》,见《全宋诗》第43册,卷2320,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版,第26688页。
    1宋·苏轼:《苏轼文集》卷1,《后赤壁赋》,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年3月版,第8页。
    1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3月第1版,第242—246页。
    2《四库全书总目》卷82载:“《绍熙州县释奠仪图》宋朱子撰。考朱子年谱,绍兴二十五年乙亥官同安主簿以县学释奠旧例止以人吏行事,求政和五礼、新仪于县无之,乃取周礼、仪礼、唐开元礼、绍兴祀令更相参考,画成礼仪器,用衣服等图训释辨明,纤微必备,此释奠礼之初稿也。”见欽定《四库全书总目》卷82,《史部》38。
    3许雅惠:《宣和博古图》的“间接”流传——以元代赛因赤答忽墓出土的陶器与《绍熙州县释奠仪图》为例,《美术史研究集刊》,第14期,2003年,第16页。
    1陈德馨:《〈梅花喜神谱〉研究》,台大艺术史硕士论文。第60页。
    2王德毅:《宋代贤良方正科考》,《宋史研究论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117-195页。
    3宋·李纲:《梁溪集》卷94,《论举直言极谏之士扎子》。
    4梅珍生:《晚周礼的文质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52页。
    5《左传·庄公十八年》。
    1高丰:《中国器物艺术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131-132页。
    1战国·荀子:《荀子》,《宥坐篇第二十八》,见王先谦撰:《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8年9月版,第520页。
    1《礼记·仲尼燕居》,见吕友仁,吕咏梅译注:《礼记全译·孝经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第707页。
    2《尚书》,见屈万里:《尚书释议》,附录三《伪古文尚书》,中国文化学院出版部,1980年8月版,第232页。
    1汉·许慎撰,宋·徐铉等校定《说文解字》卷6上,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63年版,第124页。
    2《尚书》,见清·孙星衍撰:《尚书今古文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年12月版,第127页。
    1脱脱等,《宋史》巻152,《輿服志第一百五》,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年11月版,第3547页。
    1《二程文集》卷1,《请修学校尊师儒取士札子》,见宋·朱熹、吕祖谦编《近思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22页。
    1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伊川易传》卷2,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版,第829页。
    2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3月版,卷15,第283页。
    3孔子:《论语》,见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10月版,第170页。
    4梅尧臣《猛虎行》
    1汉·司马迁《史记》卷47,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年9月版,第1937页。
    1金观涛、刘青峰:《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6页。
    2宋·朱熹:《朱子全书》第6册,《大学或问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524页。
    3《二程遗书》卷2上: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见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二程遗书》卷2上,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版,第16页。
    4陈来:《朱子哲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321-323页。
    5以宋伯仁“博学宏儒科”出仕背景,他肯定稔熟于历代虎的典故和程颐有关虎的理解,诗中的深刻含义就体现在其博学和理学思想中。
    1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法律出版,2009年12月第1版,第327页。
    1李纪祥:《明末清初儒学之发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
    2明·孙能传:《剡溪漫笔》六卷,《剡溪漫笔小叙》,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13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16页。
    3宋·高似孙:《剡录》巻7。
    1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二程遗书》卷18,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版,第188页。
    2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二程遗书》卷22上,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版,第277页。
    1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二程遗书》卷25,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版,第316页。
    2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二程遗书》卷19,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版,第247页。
    3宋·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外书》卷4,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版,第372页。
    4宋·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粹言》卷第2,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版,第1268页。
    5金观涛、刘青峰:《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3页。
    1南宋·徐元杰:《梅野集》卷10,《题余岂潜所藏杨补之梅》。
    1Peter Wiedehage:中文内容提要,第387页。
    2金观涛:《中国画起源及其演变的思想史探索》,未刊。
    3《易传·系辞上》,宋·朱熹:《朱子全书》第1册,《周易本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124页。
    1《易传·系辞上》,宋·朱熹:《朱子全书》第1册,《周易本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128页。
    2《易传·系辞下》,见宋·朱熹:《朱子全书》第1册,《周易本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142页。
    3陈永杰:《中国哲学史上的直觉思维管窥》,《兰州学刊》2007年第7期,第30页。
    4孔子:《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见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10月版,第167页。
    5孟子:《孟子·尽心章句上》。见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10月版,第349页。
    6战国·荀子:《荀子》,《解蔽篇第二十一》,见王先谦撰:《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8年
    9月版,第397页。
    1陈永杰:《中国哲学史上的直觉思维管窥》,《兰州学刊》2007年第7期,第30页。
    2春秋·庄子:《庄子·知北游第二十二》。曹基础著《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0月版第323页。
    3春秋·庄子:《庄子·人间世第四》,曹基础著《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0月版第55页。
    4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二程遗书》卷2上,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版,第15页。
    5宋·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外书》卷12,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版,第424页。
    6宋·朱熹、吕祖谦编,查洪德注译:《近思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42页。
    1宋·陆九渊:《陆九渊集》卷35,《象山语录巻四》,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2年3月版,第307页。
    2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1,《传习录上》,北京:在地出版社,1996年版,第7页。
    3《易传·系辞下》,见宋·朱熹:《朱子全书》第1册,《周易本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138页。
    4汉·许慎撰,宋·徐铉等校定《说文解字》卷15上,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63年版,第314页。
    5汉·许慎撰,宋·徐铉等校定《说文解字》卷15上,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63年版,第314页。
    6宋·苏轼:《苏轼文集》卷73,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63页。
    1周山:《〈周易〉与类比推理》,周易研究,2007年第6期。
    2汉·高诱注《淮南鸿烈解》卷17。
    3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二程遗书》卷15,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版,第157页。
    4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二程遗书》卷22上,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版,第290页。
    5宋·程颢、程颐:《二程集》,《易序》,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版,第690页。
    6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二程遗书》卷21下,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版,第276页。
    7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二程遗书》卷22上,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版,第292页。
    8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二程遗书》卷13,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版,第139页。
    1张斌峰:《荀子的“类推思维”论》《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2期,第71页。
    2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4,丙编,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8月版,第299页。
    3宋·陈景沂:《全芳备祖前集》卷1。
    4梁·何逊《咏早梅》,见逯钦立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8年9月版,第1699-1700页。
    1陈·江总:《梅花落》,见逯钦立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下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8年9月版,第2574页。
    2《全唐诗》卷197,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0年版,第2020页。
    3《全唐诗》卷515,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0年版,第5889页。
    4宋·胡次焱:《梅岩文集》巻1。
    5宋·曽协:《云庄集》卷4。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1页。
    2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二程遗书》卷11,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版,第123页。
    3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3月版,卷95,第2435页。
    4《二程遗书》卷15,见宋·朱熹、吕祖谦:《近思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44页。
    1宋·佚名《花卉四段》,绢本,设色,纵49.2厘米,横77.6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2中国人对自然花草的玩赏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不分贵贱,无论是帝王后妃、文人雅士还是平民百姓,都对花草树木怀有深挚情感。踏雪寻梅、春游赏花、田野采花,玩赏花草之风盛行不衰。《诗经·郑风·溱洧》中记载每年三月上旬,郑的男男女女都手拿兰草,到溱河洧水举行祭祀活动。《楚辞·离骚》中的词句“折琼枝以继佩”、“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为佩”等应是佩戴胸花的早期记载。
    1王闢之:《渑水燕谈录》卷1;王巩:《闻见近录》;蔡絛:《铁围山丛谈》卷1、卷3;《宋史》卷153《舆服志五》;吴曾:《能改斋漫录》卷13《记录·御亲赐带花》;《东京梦华录》卷7《驾回仪卫》;《宋史》卷153《舆服志五》;《宋会要》职官55之20。以上著作中皆有有关宋人“戴花”的记载。
    2“淳化中.春日苑中赏花钓鱼小宴,宰相至三馆预坐,咸使赋诗,上览以第优劣。时姚铉赐白金百两,时辈荣之,比以夺袍赐花等故事。“(《宋诗纪事》卷4引阮阅《诗话总龟》)“赏花钓鱼,三馆惟直馆预坐,校理以下赋诗而退。太宗时,李宗谔为校理,作诗云:‘戴了宫花赋了诗,不容重见赭黄衣。无谬却出宫门去,还似当年下策时。’上闻之,即令赴宴,自是校理而下皆与会。”(孔平仲:《谈范》卷4)
    1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167页下。
    2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见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1,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10月版,第209页。
    1清·程大中:《四书逸笺》卷5。
    2李炳海:《生命一体化和生命能量转换理念的艺术显现——先秦两汉文学中的伐树折枝事象》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5期(总第154期),第150页。
    3汉·许慎撰,宋·徐铉等校定《说文解字》卷1下,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63年版,第25页。有关解释见陈祝琴:《“折枝”释义及其他》,安庆: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月第22卷第1期,第64页。
    4汉·许慎撰,宋·徐铉等校定《说文解字》卷6上,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63年版,第118页。
    5宋·程大昌:《考古编》卷6。
    6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註》卷1,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10月版,第204页。
    7清·余萧客:《古经解钩沉》卷26。
    8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註》卷1,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10月版,第209页。
    1参见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7月版,第81-83页。
    2见附录四《中国花鸟画的确立》。
    1唐·施肩吾:《观叶生画花》,见《全唐诗》卷494,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0年版,第5597页。
    2唐·杜荀鹤:《题花木障》,见《全唐诗》卷693,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0年版,第7980页。
    3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6,毕斐:《历代名画记校笺与研究》上篇,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杭州,2003年,第219页。
    4古代画论中“折枝”列表见附录十
    5宋·郑樵《通志》卷75,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版,志865。
    1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3。毕斐:《历代名画记校笺与研究》上篇,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杭州,2003年,第149-154页。
    2许玮:《宋代的博物文化与图像》,2011年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第84--85页。
    3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从“格物致知”到“科学”、“生产力”──知识体系和文化关系的思想史研究,北京:法律出版,2009年12月第1版,第329页。
    4朱震亨撰:《格致余论》,《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据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第746册,第637页。
    1钱穆:《论语新解》,(巴蜀书社版)
    2金观涛、刘青峰:《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1页。
    3钱穆先生对“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的理解与宋代邢昺的旧疏是相贯通的。
    4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二程遗书》卷2上,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版,第15页。
    5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二程遗书》卷11,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版,第124页。
    6宋·孙奕:《示儿編》卷10。
    1胡晓明:《谈“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读书》1987年07期,第113-114页。
    2晋·韩康伯《周易注》卷7。
    3汉·郑氏注,唐·陆德明音义,孔颖达疏,《礼记注疏》卷37。
    4老子:《老子校释》卷22,朱谦之撰,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年11月版,第91-92页。
    1宋·苏轼:《苏轼诗集》卷29(清·王文诰辑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年2月版,第1525页。
    2宋·杨时:《二程粹言》卷上。见《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版,第2107页。
    1宋·居简《北磵诗集》卷7,赵昌《折枝芍药》,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转引自陈高华《宋辽金画家史料》。
    2宋·苏轼:《净因院画记》,见《苏轼文集》(第二册),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年3月版,第367页。
    3宋·苏轼:《净因院画记》,见《苏轼文集》(第二册),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年3月版,第367页。
    4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见《苏轼文集》(第二册),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年3月版,第365页。
    1宋·邓椿:《画继·圣艺》卷1,《徽宗皇帝》,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704页。
    2元·吴太素:《松斋梅谱·论理》,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683页。
    1刘婕:《唐代花鸟画研究》,北京:2008年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第227-241页。
    1阮璞:《画学续证》,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2月版,第277页。
    1唐·孔穎達:《礼记正义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原世界书局缩印刻本,第1222页。
    2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从“格物致知”到“科学”、“生产力”──知识体系和文化关系的思想史研究,北京:法律出版,2009年12月第1版,第328页。
    3金观涛、刘青峰:《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9-146、159-160页。
    1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五,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8年版,第60-61页。
    2宋·朱熹:《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大学或问》卷2,第526页。
    3有关“天下之物有生气”者和“无生气”者的辨析参见陈来《朱子哲学研究》,第136-143页。
    4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二程遗书》卷2上,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版,第29页。
    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5页。
    6王广:《“理一分殊”理念下的朱熹哲学》,2005年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70-71页。
    1宋·朱熹:《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朱子语类》卷4,第61页。
    2在宋人绘画中,很少表现被剥夺生命的动物,偶尔在山水画中出现,也只是为了点明画中人物的情景,而不像西方绘画专注于对猎物的描写。
    3春秋·庄子:《庄子·马蹄第九》,曹基础著《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0月版,第130页。
    4春秋·庄子:《庄子外篇·天地》,曹基础著《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0月版,第180页。
    1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二程遗书》卷11,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版,第120页。
    2五代谭峭说:“大禽兽之于人也何异:有巢穴之居,有夫妇之配,有父子之性,有生死之情。乌反哺,仁也。隼悯胎,义也。蜂有君,礼也。羊跪乳,智也。雉不再接,信也。孰究其道?万物之中,五常百行,无所不有也”,“且夫焚其巢穴,非仁也;夺其亲爱,非义也;以斯为享,非礼也;教民残暴,非智也;使万物怀疑,非信也。夫膻臭之不止,杀害之机不已,羽毛虽无言,必状我为贪狼之与封豕;鳞介虽无知,必名我为长鲸之与巨虺也,胡为自安焉?得不耻吁?直疑自古无君子。”
    1宋·洪迈:《容斋四笔》卷7,见《容斋随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7月,第693页。
    2宋·洪迈:《夷坚丙志》卷19《屈师放鲤》
    3宋·洪迈:《容斋随笔》卷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7月,第105页。
    4吕变庭:《南宋科技思想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10年6月版,第417-447页。
    5北京大学哲学系:《古希腊与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2年版,第134页。
    6吕变庭:《南宋科技思想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10年6月版,第427-428页。
    1《宣和画谱》卷第13,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100页上。
    2《宣和画谱》卷第15,花鸟叙论,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105页上。
    3《宣和画谱》卷第13,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100页上。
    3《宣和画谱》卷第12,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97页下。
    1金观涛:《花鸟画变体临摹技法》序言,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2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易元吉”条记载:“(易元吉)后志欲以古人所未到者驰其名,遂写獐猿。尝游荆湖间,入万守山百余里,以觇猿狖獐鹿之属,逮诸林石景物,一一心传足记。得天性野逸之姿。寓宿山家,动经累月,其欣爱勤笃如此。”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484页上。
    1宋·范镇:《东斋记事》卷4,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年9月版,第36页。
    2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4,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484页。
    3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1,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467-468页。
    1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6,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8月版,第343页。
    1《二程遗书》卷18,见宋·朱熹、吕祖谦:《近思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144页。
    1明·王守仁:《王文成全书》卷1,《传习录》中,见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12月版,第174页。
    2明·王守仁:《王文成全书》卷1,《传习录》中,见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12月版,第166页。
    3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497页。
    1宋·邓椿:《画继》卷10,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723页下。
    2宋·沈括:《梦溪笔谈》,(见胡道静校注:《梦溪笔谈校证》,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年12月版,第541页)
    1宋·郭熙:《林泉高致》。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498页上。
    2宋·李澄叟:《画山水诀》,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675页上。
    1宋·郭熙:《林泉高致》。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498页。
    2宋·沈括:《梦溪笔谈》卷17,(见胡道静校注:《梦溪笔谈校证》,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年12月版,第页。)第546页。
    3徐建融在《宋代名画藻鉴》中说:“事实上,没有任何资料可以证明,宋代山水画家的生活观照不是‘真山之法’而是由‘观假山耳’而来的”。(见徐建融《宋代名画藻鉴》,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11月版,第44页。)
    1“冥想”一词是释、老术语,其实宋代儒生的很多修身方式借用了释、老的方法,在事功之外发展出一种主静、穷理、读书谈性的行为模式,通常被形象的概括为半天读书、半天静坐。
    2宋·黄震撰《黄氏日抄》卷68。
    3(美)方闻著,李维琨译《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2月版,第21-23页。
    1宋·周敦颐:《周濂溪集》卷6,《通书·理性命第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第110页。
    2宋·程颢、程颐:《二程集》,《易序》,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版,第690页。
    1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之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235-236页。
    2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试笔》,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6年6月版,第1047页。
    3宋·欧阳修:《文忠集》卷128,《诗话》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6年6月版,第1037页。
    4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6,《理学与艺术》,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214页。
    1有关蜀学以“杂”为尚的治学特点,参见寿勤泽先生《中国文人画思想史探源——以北宋蜀学为中心》,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9年10版,第36-80页。
    2《宣和画谱》卷17,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页。第114页上。
    3瑞士·喜龙仁著,张东华译:《宋代绘画》,引自《艺术与设计文论》中册,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1年5月版,第116页。
    4东坡耽禅悦、传《周易》,子由注《老子》、解《孟子》,则都是确凿的事实。苏门弟子如黄庭坚、秦观等也都对“心”、“性”、“气”等问题的探讨颇为热衷。可见,“蜀学”的学术旨趣与当时其他理学家颇多共通之处,至于观点互异,结论不同,理论贡献不大,那是另一回事。在哲学方面,苏轼之学重《易》学,但颇为庞杂。他以儒为主而兼采佛、道学说,并公开赞赏佛道二教,不过其基本立场则是儒家的。参见潘富恩、徐洪兴:《中国理学》第1卷,东方出版中心,2002版第68页。
    1金观涛、刘青峰:《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5页。
    2宋·苏轼:《苏轼文集》卷10,《范文正公文集叙》,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年3月版,第311页。
    3钱穆:《宋明理学概述》,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24-25页。
    4金观涛先生认为:“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形成了‘模仿自然’的审美原则。从古希腊、罗马到近代,追求‘真实’一直是支配西方绘画等艺术的大传统。而中国绘画以‘传神’作为绘画及其审美的基本标准。当然,西方也讲传神,但西方绘画的‘神似’是不能独立于‘形似’的,即‘神似’只是作为‘形似’的最高阶段而存在。换言之,在西方绘画传统中‘神似’和‘形似’都可以用追求真实这一标准来刻划。正如Edith Hamilton所指出的,在希腊人心目中,任何东西不可能跟现实一样美。中国画则以和‘形似’独立的‘神似’作为绘画精神,构成了和西方完全不同的审美范式(paradigm)。”见金观涛《中国画起源及其演变的思想史探索》,未刊。
    1宋·苏轼:《苏轼文集》卷21,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年3月版,第614页
    2宋·苏轼:《苏轼文集》卷11,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年3月版,第367页。
    3瑞士·喜龙仁著,张东华译:《宋代绘画》,引自《艺术与设计文论》中册,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1年5月版,第117页。
    4宋·苏轼:《苏轼文集》卷70,《汉杰画山二首》之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年3月版,第2216页。
    1宋·苏轼:《苏轼文集》卷11,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年3月版,第367页。
    2瑞士·喜龙仁著,张东华译:《宋代绘画》,选自《艺术与设计文论》中册,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1年5月版,第118-119页。
    1见附录:历代诗(文)画一律或诗画相关观点一览表。
    2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以清同治十年涂宗瀛刻《二程全书》为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版,卷18,第290-291页。
    3侯外庐:《宋明理学史》称胡瑗、孙复、石介“宋初三先生”为理学先驱,周敦颐为理学的开山祖师。此说已成定论。
    4有关宋人的文道观及其传承关系请参阅《朱子的艺术本体论》(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第185-194页)。
    5陆游:《剑南诗槁》卷七十八。
    6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18-320页。
    7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1,(毕斐:《历代名画记校笺与研究》上篇,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杭州,2003年,第5-6页。)
    1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14。
    2“杜公以草书名家而其楷法清劲,亦自可爱。谛玩心画,如见其人。”(《晦庵集》卷84,《跋杜祁公与欧阳文忠公帖》,见《朱子全书》第2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3953页。)“……湘西匾榜,饶宰寄示,得以仰观,非惟健笔纵横,势若飞动,而心画之正,结体之全,足使观者魄动神竦,甚大惠也。”(《晦庵续集》卷7,《答王枢使》,见《朱子全书》第2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4775页。)“心画之妙,刊勒尤精,其凛然不可犯之色,尚足以为激贪立懦之助。”(《晦庵集》卷82,《跋陈了翁责沈后》,见《朱子全书》第2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3882页。)3如1934年在山东省东阿县发现的芗他君祠堂画像石的题记中说:“使师操义,山阳瑕丘荣保,画师高平代盛、邵强生竺十余人。”东汉桓帝时期的“从事武梁碑”碑文中也说:“良匠卫改,雕文刻画,罗列成行,摅骋技巧,委蛇有章”。……3汉代的碑文题记,目的是记录墓主人的情况和造碑的过程,画工的记录只是表明这些人员的参与。
    4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6,《理学与艺术》,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213页。
    5参见《艺苑掇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总第15期。
    6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6,《理学与艺术》,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225页。
    1清人徐康在其《前尘梦影录》中说:“古人以图、书并称,凡有书必有图……《隋书·经籍志》礼类,有《周礼图》十四卷……是古书无不绘图。”年代更早的《周易·系辞上》也说:“河出图,洛出书。”这虽然是传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图画与书的密切关系。有关书籍中文与画结合论述的论述参见《花鸟画手卷册页技法和创作》
    2张东华:《文人修身和陆维钊先生的花鸟画艺术》,选自《纪念陆维钊先生诞辰110周年论文》,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年版,第128页。
    1邓白:《赵佶》,选自《中国历代画家大观—宋元》,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236-237页。
    2张其凤:《宋徽宗与文人画》,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8年12月版,第114-115页。
    3清·钱杜:《松壶画忆》,选自《续修四库全书》第106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55页。
    1韦宾:《宋元画学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第417-418页。
    2宋·苏轼:《苏轼文集》卷10,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年3月版,第325-326页。
    1对于这一点,用现代的思想审视山水、花鸟,我们很难理解其所包含的教化功能,这里只能以李唐为例,他虽然是宋徽宗时的画院画家,但北宋灭亡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以卖画为生,其人物画如《晋文公复国图》、《采薇图》等很可能是其卖画时的作品。更为重要的是他能教化一名参加抗金义兵萧照成为一名画院画师,而且创作的作品如《光武渡河图》等,明显地具有教化社会的功能。
    2《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11。
    3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序,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161页上。
    1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2年增订本,第277-308页。
    2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3月版,卷18,第398页。
    3汪奠基:《中国逻辑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24页。
    4汪奠基:《中国逻辑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26页。
    5杨芾荪主编:《中国逻辑思想史教程》,甘肃人民出版1988年版,第257-258页。
    6陈良佐:《从〈格物粗谈〉来看宋明间的“格物致知”》一文认为程颐“格物”中包含了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可能是程氏受了当时博物学者的影响,不是从理学本身逻辑结构中推导出来的。参见杨翠华、黄一农主编《近代中国科技史论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1991年版,第1-18页。
    1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468页。
    1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3月版,卷1,第1-2页。
    2钱穆对董逌《广川画跋》:“大抵画以得其形似为难,而人物则又以神明为胜。苟求其理,物各有神明也。患未知求于此耳”的引申。(见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6,《理学与艺术》,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221页。)
    3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6《理学与艺术》,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225页。
    1王世襄(1914-2009年)的《中国画论研究》出版于2010年,但其文撰于何时无从考证。
    1《宣和画谱》卷15,津逮秘书本。
    2汉代存有花鸟画迹的考古发现以帛画、木板画、漆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为主。帛画如长沙马王堆一号墓的“非衣”,绘有金鸟、蟾蜍、玉兔、飞龙等;木板画如甘肃武威出土的木案,绘有朱雀与乌鸦;漆画如江苏连云港出土的漆盒,绘有鹰、雁、雀、马、虎、鹿等;画像石和画像砖,在山东、河南、四川等地出土者,所绘飞禽走兽游鱼,则不胜枚举。这些画迹的典型代表为东汉陶仓楼上的壁画《双鸦栖树图》,论者谓之为已知最早的独幅花鸟画。
    3《历代名画记》云:“陈敞、刘白、龚宽并工牛马。”另据晋葛洪《西京杂记》记载陈敞擅长“飞鸟”。
    4晋之明帝司马绍善书画,见诸著录的有《杂鸟兽》、《杂异鸟图》、《杂禽兽图》。史道硕“工人马及鹅”,著录有《鹅图》、《牛图》、《马图》等。
    5据谢赫《古画品录》记载:顾骏之,“画蝉雀,骏之始也。宋大明中,天下莫敢竞矣”;刘绍祖,“至于鼠雀,笔迹历落,往住出群”。据《历代名画记》记载:陆探微,著录有《蝉雀图》;顾景秀,“武帝尝赐何戢蝉雀扇,是景秀画”,著录有《蝉雀麻纸图》。南齐画家,据《古画品录》记载:丁光,“虽擅名蝉雀,而笔迹轻羸”。北朝画家,据《历代名画记》记载:北齐之高孝珩,“尝于厅事壁上画苍鹰,睹者疑其真,鸠雀不敢近”;刘杀鬼,“画斗雀于壁间,帝见之为生,拂之方觉”。
    1参见童书业:〈花鸟画的创立〉,载《童书业说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7月版),第162页。
    2参见石守谦:〈“幹惟画肉不画骨”别解——兼论“感神通灵”观在中国画史上的没落〉,载《风格与世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第76-84页)。
    1三武一宗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周世宗柴荣。
    2圆仁(日本):《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二,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参见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7月版,第81-83页。
    1人们今天所理解的“花鸟画”概念,是专指以动物、植物为题材,用中国画材料去表现的一门绘画。动物类泛指地上跑的如虎、狮、豹等兽类以及马、牛、羊、狗、兔等家畜类四脚动物,天上飞的如鹰、隼、鸢等猛禽和燕子、鸲鹆、麻雀等一般飞禽以及鸡、鸭、鹅等家禽类的两脚动物,草间飞的、爬的草虫如蝴蝶、蜻蜓、蚂蚱、蝗虫、天牛等六足动物,水里游的鱼、虾等或无足、或多足动物,还有想像中的龙、凤、麒麟等神话动物。植物类泛指自然界所有木本的、草本的,土里长的、水里生的一切品种的花卉、瓜果、蔬菜等等的植物。(见孔六庆,《中国画艺术专史·花鸟卷》绪论,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第15页)这是现代通行的分类方法,另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美术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第316-317页薛永年编写的“花鸟画”词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
    1汤一介:《佛教与中国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3页。
    2《全唐文》卷五一九。
    3司马迁:《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
    4《全唐文》卷五一九。
    1纳季拉会维利:《宣传心理学》中译本序言第1页,辽宁人了出版社,1984年版。
    2潘吉星:《中国造纸史话》,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36-52页。
    3宋·邵博:《闻见后录》卷二十八。《四库全书》
    1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400-408页。
    2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420页。
    1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六《理学与艺术》,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212页。
    2吴道子还为中国人物画创造了众多的形象,并将佛教绘画的许多布局方式与组成方式应用在中国人物画中,形成了被称为“吴家样”的绘画范本。王朝闻总主编,陈绶祥卷主编:《中国美术史》隋唐卷,齐鲁书社、明天出版社出版,第50页。
    3顾震岩:《“凹凸花”与宋人“没骨花”札记》,见《新美术》2000年第1期,第17-21页。
    4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420页。
    1南齐谢赫说:“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干载寂寥,披图可鉴。”谢赫所说的图绘主要是针对人物画的,那时山水、花鸟画还未发展成熟,六法的标准是为当时的人物画而设置的。
    2见附录4。
    3李永翘编:《张大千话语录》,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222、225页。
    1史官是巫、史、太史、内史、外史、御史的总称,史官早在我国氏族时代就存在,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收集整理资料、记言记事、管理图籍档案和写作著述等,他们以秉笔直书,真实地记录历史为己任,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可参见高勇《我国古代史官和史官文化浅论》,渝西学院学报,2005年5月第4卷,第3期,第58-62页)
    1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6之《理学与艺术》,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209页。
    2宋初儒生主要侧重于“排去佛、老,然后吏部(指韩愈)之道行也”(宋·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16,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年版,第192页),主张“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唐·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版,第19页。)
    1潘富恩、徐洪兴:《中国理学》第1卷,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版,第25页。
    1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云:“李成,字咸熙。其先唐宗室,避地营丘,因家焉。祖父皆以儒学吏事闻于时。至成,志尚冲寂,高谢荣进。博涉经史外,尤善画山水寒林,神化精灵,绝人远甚(《叙论卷》中已述)。开宝中,都下王公贵戚,屡驰书延请,成多不答。学不为人,自娱而已。后游淮阳,以疾终于乾德五年。”(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纪艺中》卷3,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478页上。)《宋史》卷431,《儒林·李觉》:“李觉,字仲明,本京兆长安人。曾祖鼎,唐国子祭酒、苏州刺史,唐末避乱,徙家青州益都。鼎生瑜,本州推官。瑜生成,字咸熙,性旷荡嗜酒,喜吟诗,善琴弈,画山水尤工,人多传秘其迹。周枢密使王朴将荐其能,会朴卒,郁郁不得志。乾德中,司农卿卫融知陈州,闻其名,召之,成因挈族而往,日以酣饮为事,醉死于客舍。子觉,太平兴国五年,举九经,起家将作监丞。”(脱脱等,《宋史》卷431,《儒林一》,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年11月版,第12820页。
    2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卷2,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452下-453上页。
    3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宣和画谱》卷11,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92页上。
    4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云:“然藏画者方之三家,犹诸子之于正经矣”。(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1,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470页上。)
    5《宋史》卷431,《儒林传》载:“端拱元年(988)春,初令学官讲说,(李)觉首领焉。”(脱脱等,《宋史》卷431,《儒林一》,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年11月版,第12821页。)
    6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卷2记载:“(李)成孙宥为开封尹”,说明其孙也是作为一个儒者出仕。(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卷2,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453页上。)
    7朱良志:《扁舟一叶:理学与中国画学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1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卷3,《花竹翎毛门》,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456页上。
    2宋·程颢、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7月版,第366页。
    3《二程遗书》卷18,见朱熹、吕祖谦:《近思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144页。
    4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3月版,卷118,第2857页。
    1宋·董逌《广川画跋》卷3,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829页上。
    2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6,《理学与艺术》,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212-213页。
    3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1,《论黄徐体异》:二者犹春兰秋菊,各擅重名。(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470页上。)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国初,江南布衣徐熙,伪蜀翰林待诏黄筌,皆以善画著名,尤长于画花竹。(宋·沈括著;胡道静校注:《梦溪笔谈校证》,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年12月版,第555页。)
    4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中说: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自是以来,圣圣相承,……若吾夫子则虽不得其位,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其功反有贤于尧舜者。然当是时,见而知之者,惟颜氏、曾氏之传得其宗。及曾子之再传,而复得夫子之孙子思。……自是而又再传以得孟氏。……及其没而遂失其传焉。……故程夫子兄弟者出,得有所考,以续夫千载不传之绪。(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序》,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10月版,第14-15页。)
    1陈寅恪:《论韩愈》,收在《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19-332页。
    2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上,北京:三联书店,第8页。
    3钱穆在《理学与艺术》一文中说:“就学术思想言,略去秦前不论,姑分两汉为经学时期,魏晋南北朝迄于唐初,为老庄玄学懒惰佛学时期。唐以下迄于五代,为禅学时期。宋元明三代为理学时期。相应于此四时期学术思想之递变,而中国之绘画史,适亦有此四时期可分。”(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6,《理学与艺术》,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210页。)
    4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468页下。
    5金观涛、刘青峰:《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3页。
    1参见令狐彪:《宋代画院画家考略》和周小瑾、张凯:《宋代画院教育及其历史地位》,大众文艺2010年16期,第109页。
    1《宋会要辑稿·崇儒三》,苗书梅等点校,石家庄: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第181-182页。
    2三舍制是宋神宗朝时在太学中实行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州县考试选送太学的生员,入学后分为三等,初入学的为外舍生,外舍生每月一私试,每年一公试,获一、二等者始入内舍;内舍生两年一舍试,优、平二等者则升上舍;上舍生也分三等,行艺及所试之业俱优者为上等,可取旨授官,一优一平者为中等,得直接参加殿试;俱平或一优一否者为下等,可直接参加省试。这就是“太学三舍法”。其目的是强调精通经术,从经史中吸取治国经验。
    3元·脱脱等,《宋史》卷157,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年11月版,第3660页。
    1元·脱脱等,《宋史》卷157,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年11月版,第3688页。
    2有关宋人此类比附含义,详见张东华《浅谈中国花鸟画的寄情和寓意》,《中国花鸟画》,2006年第5期,第85-86页。
    3关于秦汉五德终始说的详细论述参考顾颉刚的《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2-3页。
    4刘国忠、黄振萍主编:《中国思想史参考资料集·隋唐至清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92页。
    5《宣和画谱》卷第16,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112页上。
    6清·杜瑞联:《古芬阁书画记》卷16,光绪七年刻本,见中国历代书画艺术论著丛编26,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宣和画谱》卷第15,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105页上。
    2有关宋代进士身份画家列表见附表。
    1张东华:《宋代绘画》,选自《艺术与设计文论》中册,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1年5月版,第109页。
    2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6,《理学与艺术》,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212-213页。
    3脱脱等,《宋史》卷444,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年11月版,第13117页;另参见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7月版第157页。
    1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6,《理学与艺术》,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214-215页。
    2脱脱等,《宋史》卷427,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年11月版,第12712页。
    3宋·邓椿:《画继》卷9,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772页上。
    4宋·苏轼:《苏轼诗集》(清·王文诰辑注),《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年2月版,第228页。
    5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3月版,卷140,第3324页。
    6宋·韩拙《山水纯全集》,见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论类编》下册,2005年9月第2版,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第661页。
    1宋·韩拙:《山水纯全集》,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359页上。
    2宋·郭熙:《林泉高致》。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497页下。
    3《宣和画谱》“亦儒亦画”画家统计见附录。
    1宋代帝王及皇室参与绘画创作统计见附录
    2宋·王应麟:《玉海》卷31,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12月版,第606页。
    3《宣和画谱》卷第15,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105页上。
    4宋·苏轼:《苏轼文集》,《书朱象先画后》,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年3月版,第2211-2212页。
    宋·宋伯仁:《梅花喜神谱》,上海博物馆藏
    ----:《梅花喜神谱》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雪岩吟草甲卷·忘机集》,民国间蒋氏密韵楼景宋刻本有“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藏”藏书印B
    五代·荆浩:《笔法记》,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
    宋·岳珂:《宝真斋法书赞》,《李伯时醉卧图诗帖》,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C
    《春秋左传》,见《春秋左传注》(修订本),杨伯峻,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5年2版
    唐·徐坚:《初学记》,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D
    宋·范镇:《东斋记事》,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年9月版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元·虞集:《道园遗稿》,见元·蒋易编:《皇元风雅》后集卷4,四部丛刊初编本E
    宋·程颢、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版
    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狀》,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版F
    宋·范成大:《范石湖集》,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8月版
    宋·陈槱:《负暄野录》,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G
    《国语》,吴韦昭注,《国语·越语下》《四库全书》
    晋崔豹:《古今注》卷上,收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十,杂家类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宋·张端义:《贵耳集》,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
    宋·楼钥:《攻媿集》,《叶处士画貂蝉喜神见惠》,四部丛刊集部,上海涵芬楼景印武英殿聚珍本原书版匡高营造尺六寸一分宽四寸,第3页。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
    宋·董逌:《广川画跋》,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清·赵翼著;《陔余丛考》,栾保群,吕宗力校点,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1月版
    清·杜瑞联:《古芬阁书画记》,光绪七年刻本,见中国历代书画艺术论著丛编26,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H
    汉·郭宪:《汉武帝别国洞冥记》,见《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5年5月版
    宗炳:《画山水序》(见毕斐:《历代名画记校笺与研究》上篇,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杭州,2003年
    朱熹:《河南程氏遗书》第二上(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第二集七百种河南程氏遗书上、中、下册),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编,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8月版
    宋·邓椿:《画继》,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宋·米芾:《画史》,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宋·李澄叟:《画山水诀》,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跋东坡书后》,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3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明·杨慎:《画品》,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3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明·朱谋堙:《画史会要》,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4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清·汤贻浚跋《画筌析览》,见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论类编》下册,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9月版J
    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5年2月版
    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4年版
    宋·朱熹、吕祖谦编《近思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北京:中华书局本,1956年版j宋·周密:《齐东野语》,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版K
    魏·王肃:《孔子家语》,陈士珂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7年1月版
    宋·岳珂:《愧郯录》,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34年版L
    《老子道德经》,王弼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月版
    春秋·孔子:《论语》,见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10月版
    梁·萧绎:《梁元帝山水松石格》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宋·吕祖谦:《吕祖谦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版
    宋·陆九渊:《陆九渊集》,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2年3月版l宋·陆游:
    《老学庵笔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年11月版
    宋·刘辰翁:《刘辰翁集》,段大林点校,《梅轩记》,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版
    宋·王庭珪:《卢溪文集》,收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宋·李纲:《李纲全集》,王瑞明点校,长沙:岳鹿书社出版社,2004年版
    宋·郭熙:《林泉高致》。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M
    战国·孟子:《孟子》。见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10月版
    宋·范成大:《梅谱》,选自《唐宋史料笔记丛刊·范成大笔记六种》,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9月版
    宋·章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宋·朱长文:《墨池编》,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宋·沈括:《梦溪笔谈》,(见胡道静校注:《梦溪笔谈校证》,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年12月版)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见《黄宗羲全集》第7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版N
    唐·李延寿:《南史》,《柳元景传附柳恽》,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5年6月版
    清·厉鹗:《南宋院画录》,见于安澜:《画史丛书》,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
    n清·朱彭等著:《南宋古迹考(外四种)》,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06月版Q
    《全唐诗》卷125,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0年版
    宋·周辉:《清波杂志》,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4年版
    《全宋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版
    《全宋词》,唐圭璋编,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5年6月版
    《钦定协纪辨方书》,陈国勇编著,广州:广州出版社,2003年2月版S
    晋·陈寿撰,陈乃乾校点:《三国志》卷54,《吴书》卷9,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年12月版
    《尚书》,见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年12月版
    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年9月版
    汉·班固撰:《汉书》,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4年11月版
    汉·许慎撰,宋·徐铉等校定《说文解字》卷15上,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63年版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10月版
    宋·苏轼:《苏轼文集》,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年3月版
    宋·苏轼:《苏轼诗集》(清·王文诰辑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年2月版
    宋·叶梦得:《石林居士建康集》,《夫人慕容氏志铭》,民国九年岁次庚申三月石竹山房书局校舍正重印本
    宋·陈思:《书苑菁华》,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宋·韩拙:《山水纯全集》,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宋·韩拙:《山水纯全集》,见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论类编》下册,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9月版
    元·吴太素:《松斋梅谱》,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元·陶宗仪撰《说郛》,林洪《山家清供》,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出版社,1986年7月版
    元·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年11月版
    明·孙能传:《剡溪漫笔》六卷,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清·郑珍《说文新附考》,见《续修四库全书(223)》,经部,小学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年12月版
    清·阮元:《四库未收书目提要》,见《续修四库全书(921)》,史部,目录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T
    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宋·郑樵:《通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版
    宋·郑樵:《通志略》卷第一,《氏族序》,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
    《宋会要辑稿》,苗书梅等点校,石家庄: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宋·岳珂:《桯史》,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12月版
    元·夏文彦:《图绘宝鉴》,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元·张之翰:《题刘洪父〈梅花百咏〉后》,见《全元文》卷384,李修生主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1月版
    方回:《桐江集》,宛委别藏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W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2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魏书》,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5年5月版
    宋·王安石:《王安石全集》,秦克、巩军标点,《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版
    宋·欧阳修:《文忠集》,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6年6月版
    宋·朱松、朱槔、吕本中:《韦斋集》附玉澜集、东莱先生诗集,四部丛刊续编,集部,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34年版
    宋·董史:《皇宋书录》,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明·王守仁:《王文成全书》,见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12月版
    清·王国维著:《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7月版X
    战国·荀子:《荀子》,见王先谦撰:《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8y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编,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8年9月版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5年2月版
    宋·李石:《续博物志》,李之亮点校,成都:巴蜀书社出版社,1991年1月版x
    《宣和画谱》,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清·御定《星历考原》,收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48,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易传》,见宋·朱熹:《朱子全书》第1册,《周易本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汉·桓宽:《盐铁论力耕二》卷1,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2年7月版
    北周·庾信:《庾子山集》卷12,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年版
    宋·王应麟:《玉海》,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12月版
    宋·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版
    宋·赵善括:《应斋杂著》,收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宋·邵伯温:《易学辨惑》,收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1,易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元·陆友仁:《研北杂志》,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1年版
    明·宋濂:《元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清·孙廷铨:《颜山杂记》,《四库全书》Z
    春秋·庄子:《庄子》,曹基础著《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0月版年9月版
    唐·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宋·周敦颐:《周濂溪集》,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
    宋·张载著,章锡琛点校:《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8年8月版
    宋·朱熹:《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3月版
    宋·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三,《四库全书》
    元·郑廷玉:《郑廷玉集》,颜慧云、陈襄民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清·姜宸英《湛园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七,别集类六,第132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版
    于玉安编辑《中国历代画史汇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1997年12月第1版
    于玉安编辑《中国历代美术典籍汇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1997年9月第1版
    《中国历代书画艺术论著丛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5月版
    《中华大藏经》,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年版
    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3月版
    张世国:《百家姓姓氏溯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
    齐白石:《白石老人自述》,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7月版
    石守谦:《传统美学思想与艺术批评》,载《美感与造形》,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版
    陈槃:《大学·中庸今释》,台北:正中书局,1966年版
    石守谦:《风格与世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
    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北京:法律出版,2009年12月版
    ----:《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余辉:《宫素然〈明姬出塞图卷〉考略》,见《千年丹青——细读中日藏唐宋元绘
    画珍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8月版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
    阮璞:《画学续证》,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2月版
    张东华:《花鸟画变体临摹技法》,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手卷册页研究与创作》,杭州:浙江美术出版社,2012年6月版
    周心慧、王致军撰集:《徽派·武林·苏州版画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1月版
    张艳芳:《梅花欣赏栽培166问》,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
    许汝良:《木刻入门》,山东美术出版社,1990年4月版
    高阳:《梅丘生死摩耶梦----张大千传奇》,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8年12月版
    陈俊愉等:《梅花与园林》,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
    《民间流散文物鉴定》,北京:华龄出版社,1993年6月版
    保全:《世界最早的印刷品----西安唐墓出土印本陀罗尼经》,《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1987年
    韦宾:《宋元画学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
    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北京:1984年4月版
    李天鸣:《宋元战史》第一册,台北:食货出版社,1988年版
    戴裔煊:《宋代钞盐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王德毅:《宋代贤良方正科考》,《宋史研究论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郭正忠:《宋盐管窥》,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
    周俊杰等编:《书法知识千题》,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1年7月版
    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东汉画像石选集》10-11页,文物出版社,1959年
    戴应新、魏遂志:《陕西绥德黄家塔东汉画像石墓群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8年5、6期合刊
    戴应新、李仲喧:《陕西绥德延家岔东汉画像石墓》,《考古》1983年第3期
    《黄宾虹文集·书画编(上)》,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6月版
    朱铸禹:《唐宋画家人名辞典》,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年版
    宿白:《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3月版
    梅珍生:《晚周礼的文质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版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潘天寿:《中国绘画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9年版
    王世襄:《中国画论研究》,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
    王耀庭《中国传统水墨画学习丛书·墨梅篇》,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4年4月版
    俞剑华:《中国绘画史》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58年7月第3版
    程杰:《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版
    王会昌:《中国文化地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竺可祯:《竺可祯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年3月版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之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陈来:《朱子哲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
    刘国忠、黄振萍主编:《中国思想史参考资料集·隋唐至清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版
    高丰:《中国器物艺术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版
    陈来:《朱子哲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
    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洪再新:《中国美术史》,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杨可扬、赵延年撰:《怎样刻木刻》,全国美术协会上海分会编辑,中华书局出版社,1950年版
    俞香顺:《中国荷花审美文化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12月版
    潘吉星:《中国造纸史话》,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12月版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张秀民著,韩琦增订:《中国印刷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金观涛:《中国画起源及其演变的思想史探索》,未刊
    毕斐:《历代名画记校笺与研究》上篇,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杭州,2003年
    傅怡静:论宋人私刻《梅花喜神谱》的艺术价值,《中国书画》,2008,年第11期
    王静灵:《小中现大〈仿宋元人缩本画及跋〉相关问题》,2006年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硕士论文
    张鸣:《即物即理即境即心-----略论两宋理学家诗歌对物与理的观照把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文学史》第三辑
    谭英林:宋雪岩《梅花喜神谱》的研究,《齐鲁艺苑》,1992年第2期
    周放:《梅花喜神谱》中诗、画与开花物候之初探,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张艳芳:《〈梅花喜神谱〉与梅花开花过程及其它》,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荣斌:《一代咏梅成正声——论宋代咏梅诗词创作热》,《东岳论丛》,2003年第1期
    曹齐:《宋雪岩〈梅花喜神谱〉介绍》,美术丛刊第19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1982年8月第1版
    令狐彪:《宋代画院画家考略》,《美术研究》1982年04期。
    傅吉鸿:《宋代画院教育及其对当今中国画教育的启示》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刘炜:《宋代画院的教育功能与院体画的发展》,《东方艺术》2005年11期
    孙红阳:《宋代画院与画学美术教育模式研究》广州大学,2009年
    顾平、杨勇:《两宋画院教育初探》,《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0年06期
    郑勤砚:《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理论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1届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
    刘越:《〈芥子园画传初集〉考评》,2007年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洪再新:《明清画谱所示绘画教学关系的若干类型》,《新美术》,1995年第4期
    洪再新:《古代画学史的超稳定结构——〈历代名画记〉浅析》(《新美术》,杭州:1987年第3期
    贺文荣:《论中国古代书法的笔法传授谱系与观念》,《美术观察》2008年第8期
    刘婕:《唐代花鸟画研究》,北京:2008年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陈良佐:《从〈格物粗谈〉来看宋明间的“格物致知”》,收入杨翠华、黄一农主编,《近代中国科技史论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1991年
    陈德馨:《〈梅花喜神谱〉研究》,台大艺术史硕士论文
    ----:《〈梅花喜神谱〉——宋伯仁的自我推荐书》,台北:美术史研究集刊,第5期
    钱天善:《〈梅花喜神谱〉在版本学与诗学上的价值》,台湾:2003年《问学集》第12期
    毛子水:《致知在格物:一句经文说解的历史》,《辅仁学志·文学院之部》1982年11期
    张尔宾:《中国画谱与绘画》,《东南文化》1999年第1期总第123期
    许伯卿:《宋代咏物词的发展脉络》,南京:《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竺可祯:《南宋时代我国气候之推测》,《科学》,1925年第10卷第2期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见《中国科学》1973年第2期
    胡俊:《由“美人”到“君子”——中国花鸟画意象“文人化”考释》,载于《新美术》2007年第2期
    张东华:《笔底明珠辛酸泪——论徐渭花鸟画的审美风范和历史价值》,《中国花鸟画》2004年第3期
    ----:《明心见性真率写情——论徐渭的艺道观和水墨写意画》,《福建文史》2002年第2期
    马宁:《论宋代咏梅词的创作范式》,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Bickford,Maggie,Stirring the Pot of State:The sung Picture-Book Mei-HuaHis-Shen Pu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Yuan Scholar-painting.AsiaMajor,third series,Vol.6,Part2(1993)
    W.Chaffee,John,The Thorny Gates of Learning in Sung Chani,NewEdition,Albany:SUNY Press1995
    Wiedehage,Peter,Das Meihua Xishen Pu des Song Boren aus dem13Jahrhundert:Ein Handbuch zur Aprikosenblute in Bildern undGedichten.Sankt Augustin:Institut Monumenta Serica,1995.
    John W.Chaffee,The Thorny Gates of Learning in Sung Chani,NewEdition,Albany:SUNY Press1995.
    Thomas F.carter(托马斯·F·卡特):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in China andIts Spread Westward(《印刷术在中国的发明及其向西传播》,L·卡林顿·古德里奇)校订(纽约,罗纳德出版公司,1955)
    岛田修二郎:《梅花喜神谱》,收入《中国绘画史研究》,东京:中央公论美术,1993年版
    日本·田中丰藏:《宋本〈梅花喜神谱〉》,收入《中国美术の研究》,东京:二玄社,1964年版,第205-213页;
    ----:《宋本〈梅花喜神谱〉》,发表于《画说》三十二号
    岛田修二郎解题、校定:《松斋梅谱解题》,收入《松斋梅谱》,日本广岛市立中央图书馆编,1988年版
    ----:《松斋梅谱提要》,发表于《文化》第20卷第2号,1956年3月
    雷德侯:《万物》,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5年版
    美国毕嘉珍(Maggie Bickford)著,孙红译:《文人墨梅》,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年5月版
    日本·小林宏光:《中国の版画》,东京:东信堂,1995年版
    瑞士·喜龙仁著,张东华译:《宋代绘画》,选自《艺术与设计文论》中册,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1年5月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