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东方朔及其文学形象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东方朔是汉武帝朝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社会中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对东方朔及后世作品中东方朔人物形象的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及文化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文以东方朔及其文学形象的演变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研究。一是对东方朔生平、交游、人生经历等进行考述,着重对学界较有争议的东方朔的卒年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首次对其研究上较重要而目前不太被关注的生平事迹如“谏止董偃入宣室”、“智辨驺牙”、“贺诛昭平君”、“答帝问才”、“《化民有道对》”、“上书陈计”、“《答客难》作年”等作了尽可能详尽的考辨与勾勒;将东方朔与时人的交游情况分为“东方朔与汉武帝”、“东方朔与汉武帝重臣”、“东方朔与汉武帝弄臣”等层面进行论述,揭示出东方朔是“满朝文武无知己”,其热闹表面背后隐藏着一颗寂寞的心。在此基础上,勾勒东方朔一生经历及心态变化的历程,探究其政治失意的原因;二是对东方朔创作成就的考述。梳理历代东方朔作品的结集情况及学界对《汉书·艺文志》中所载“二十篇”的看法,对史料中所载的东方朔作品及其体裁作了较为彻底的梳理、考辨,大致确认为东方朔的作品数量至少在32篇以上,体裁涉及骚、疏、赋、论、书、设难、颂、铭、诗、祝盟多种文体,并以此为依据,分析、探讨东方朔创作内容及其艺术成就;三是对以历史中的东方朔为原型的文学作品中的东方朔人物形象的演变进行研究。本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历时地展现在不同时代、不同文体中东方朔人物形象的特点,揭示其演变轨迹及其演变特色,并力求探求特色形成的原因。认为随着时代变迁和各种新文体的不断兴起,东方朔故事中越来越多地羼入了传闻、附著、移植、增益的成分,其形象经历了由人到神的转变过程,留下了许多令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的小故事;其中的优秀之作继承、发扬了正史正传中东方朔的滑稽机智、博闻强识等特点,同时,在不同时期、不同作品中,撰写者又各自赋予了东方朔种种不同的个性特点、心态历程与故事情节,使东方朔形象不断更新、鲜活;在绝大多数与东方朔相关的文学作品中,东方朔与汉武帝紧密相连,成为汉武故事系列中的一个分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Dongfang Shuo is a very legendary figure in the reign of Emperor Wu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as well as in the whole ancient China. The study of Dongfang Shuo, on his works and the evolution of his image in the literary writings in the past dynasties, ar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and cultural researches.
     Probing into Dongfang Shuo and the evolution of his literature images, the dissertation mainly divides into three angles. Firstly, it's the research on Dongfang Shuo's life and friendship.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combs out Dongfang Shuo's life so as to find out his birthplace and the years of his birth and death which are quite disputable in the academic circle; it, for the first time, investigates Dongfang Shuo's life experiences of admonishing against Dongyan's stepping into Xuan Shi, recognizing the beast of Zou ya, congratulating the killing of Lord Zhaoping, answering Emperor Wu's questions about talents issues and enlightenment of common people and submitting memorials to the throne on governing, and it tries best to determine the exact year for the writing of "Refuting Menkes'Arguments"; also this thesis discusses Dongfang Shuo's friendship from three aspects, i.e. the friendship of Dongfang Shuo with Emperor Wu of Han, the friendship of Dongfang Shuo with court dignitaries and the friendship of Dongfang Shuo with jesters of Emperor Wu, to discover the lonely heart behind superficial jollification of "bosom friends among all civilian officials and military generals at court" and based on it, the paper further outlines the gradual changes of Dongfang Shuo's mentality so as to dig out the real reason of his political frustration. Secondly, it's the research on Dongfang Shuo's works. By careful examination of Dongfang Shuo's collections in the past dynasties and the academic views about "Twenty Pieces" in Yi Wen Zhi of Han Shu, this paper thoroughly analyzes all Dongfang Shuo's works existed in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discusses his artistic achievements, which clarifies the works by Dongfang Shuo are at least up to thirty-two and the genres involved are diverse like Sao, Shu, Fu, Lun, Shu, Shenan, Song, Ming, Shi and Zhumeng. Thirdly, it's the research on the images of Dongfang Shuo in the works after his death. Chronologically, the thesis demonstr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 images at different times and in different genres, disclosing the evolution process, the features and causes. With the time changing and the emerging of new genres, the stories about Dongfang Shuo are transplanted and augmented with hearsays and pseudo-graphs, and his images evolve gradually from man to a divinity leaving behind in the history a great number of memorable stories with relish of which the excellent ones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Dongfang Shuo's witty, funny and knowledgeabl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official history and biography while at the same time, the tellers of them at different times and in different writings, have entrusted Dongfang Shuo under their individual pens with various personalities, mentalities and plots, continuously updating and refreshing Dongfang Shuo's images in history. In most of the above literary works which are related with Dongfang Shuo, this paper claims that Dongfang Shuo is so intimately involved with Emperor Wu of Han Dynasty that the story of Dongfang Shuo actually becomes a popular branch of the serials of Emperor Wu's stories.
引文
①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45页。
    ②夏侯湛《东方朔画赞一首并序》,转引自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注·附录》,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112页。
    ③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60页。
    ④扬雄《扬子法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8页。
    ①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73-2874页。
    ②萧统编《昭明文选·附考异》(全1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③夏侯湛《东方朔画赞一首并序》,转引自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注·附录》,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112页。
    ④李江峰《吕兆禧和他的<东方先生集>》,《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第4期。
    ①如《旱颂》、《答客难》、《答骠骑对》等属于辞赋一类,而非“文”。
    ②《四库全书》,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总集类存目三。
    ③严可均辑、任雪芳审订《全汉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49-260页。
    ④王继坤、栾文通《东方朔故里考辨》,《文史哲》,1990年第5期,第34-37页。
    ⑤张发颖《古厌次与东方朔籍里考》,《东岳论丛》,1994年第2期,第99-102页。
    ⑥栾文通《“错了”的是叶圭绶而非颜真卿----就东方朔故里问题与吴学文先生商榷》,《德州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第16-17页。
    ⑦魏训田、魏立萍、韩俊文《东方朔故里新证》,《德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99-102页。
    ⑧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41页。
    ①如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注》、龚克昌《东方朔评传》、张啸虎《中国政论文学史稿》、孙东临和杨三秋《东方朔年谱简表》、李江峰《东方朔简论》、方洪龙《东方朔辞赋研究》等。
    ②如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姜书阁《骈文史论》、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一)、骆玉明、章培恒《中国文学史》、吴文治《中国文学史大事年表》等。
    ③详细梳理见本论文《东方朔卒年考》节。
    ④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注·前言》,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3页。
    ⑤龚克昌《汉赋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174-175页。
    ⑥李江峰《东方朔研究述评》,《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45-46页。
    ①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0-101页。
    ②伏俊琏《由<汉书·东方朔传>谈史家据本人文章改写本传》,《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1年第4期,第29-31页。
    ③伏俊琏《由<汉书·东方朔传>看史家根据本人文章改写本传》,《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1年4期,第29-30页。
    ④伏俊琏《汉代冷嘲热讽、嘻笑怒骂类俗赋》,《北方论丛》,2004年第4期。
    ⑤孟祥才《东方朔简论》,《烟台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⑥方铭《滑稽家及东方朔与屈原》,《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①龙文玲《汉武帝对东方朔<答客难>影响考论》,《济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②李江峰《东方朔研究述评》,《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③李江峰《<汉书·艺文志>“东方朔二十篇”考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4期。
    ④李江峰《吕兆禧和他的<东方先生集>》,《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第4期。
    ⑤邢莉《奇虎仙人----东方朔》,《中国道教》,2000年第5期。
    ⑥李江峰《从滑稽之雄到偷桃大仙:古代小说戏曲中的东方朔》,《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⑦李江峰《偷桃故事源流》,《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第1期。
    ⑧李治国《六朝别传研究》,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⑨李兴宁《魏晋时期别传研究》,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⑩熊明《<东方朔传>考论》,《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14页,此《东方朔传》指的是《东方朔别传》。
    11李江峰《东方朔简论》,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2方宏龙《东方朔辞赋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①王莉《东方朔:从历史到小说》,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②胡莉莉《齐鲁奇士东方朔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①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简明中国古典文学辞典》、《中国历代名人辞典》、《文学辞典》、《汉魏六赋选注》、《中国历代散文选》、汤炳正的《楚辞今注》、孟祥才与胡新生《齐鲁思想文化史》、徐宗文《滑稽之雄,辞赋之杰----东方朔其人其文》等均取此说。
    ②社科院文研所编的《中国文学史》载:“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阳信)人”。
    ③龚克昌《东方朔评传》、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注》等主其说。
    ④刘大杰《中国发展史》载:“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无棣东人)。”
    ⑤费振刚《可悲的地位,可贵的人物》言:“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平)人”,见《文史知识》1986年第1期。
    ⑥王继坤、栾文通《东方朔故里考辨》,《文史哲》,1990年第5期,第34-37页。
    ⑦张发颖《古厌次与东方朔籍里考》,《东岳论丛》,1994年第2期,第99-102页。
    ⑧栾文通《“错了”的是叶圭绶而非颜真卿----就东方朔故里问题与吴学文先生商榷》,《德州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第16-17页。
    ⑨魏训田、魏立萍、韩俊文《东方朔故里新辩》,《德州学院学报》,第64-66页。
    ①李江峰《东方朔简论》,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方宏龙《东方朔辞赋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王莉《东方朔:从历史到小说》,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胡莉莉《齐鲁奇士东方朔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②王莉《东方朔:从历史到小说》正文对东方朔故里未加论述,但从其第4页注释1看,亦倾向于神头镇说。
    ③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41页。
    ④如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注》、龚克昌《东方朔评传》、张啸虎《中国政论文学史稿》、孙东临和杨三秋《东方朔年谱简表》、李江峰《东方朔简论》、方洪龙《东方朔辞赋研究》等。
    ⑤如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姜书阁《骈文史论》、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一)、骆玉明、章培恒《中国文学史》、吴文治《中国文学史大事年表》等。
    ⑥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41页。
    ⑦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42页。
    ①班固《汉书·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160-161页。
    ②班固.《汉书·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160-161页。
    ③班固《汉书·武帝纪》:“(建元)二年冬十月,御史大夫赵绾坐请毋奏事太皇太后,及郎中令王臧皆下狱,自杀。丞相婴、太尉田蚡免。”
    ④司马迁《史记·孝武本纪》,可佐证:“后六年,窦太后崩。明年,上征文学之士公孙弘等。”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318页。
    ①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2358页。
    ②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注·前言》,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35页。
    ③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47页。
    ④有姜书阁《骈文史论》,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一),骆玉明、章培恒《中国文学史》(上),吴文治《中国文学史大事年表》》(上),魏训田、魏立萍、韩俊文《东方朔故里新证》,姜亮夫《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等。
    ⑤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注》,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2页、第96页。
    ⑥孙东临、杨三秋《东方朔年谱简表》,《求索》,2007年第4期。
    ⑦龚克昌《东方朔评传》, 《汉赋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第168-181页。
    ①胡莉莉《齐鲁奇士东方朔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7页。
    ②桓谭《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8页。
    ③司马迁《史记·孝武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199页。
    ④王充《论衡》,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42页。
    ⑤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3288页。
    ①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3288页。
    ②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3288页。
    ③范文澜《范文澜全集》卷五《文心雕龙注》(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22页。
    ④班固《汉书·游侠传》,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3706-3707页。
    ⑤范文澜《范文澜全集》卷四《文心雕龙注》(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88页。
    ⑥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2873-2874页。
    ①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2863页。
    ②主要有征和二年(前91)和征和四年(前89)两种说法。
    ③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3054页。
    ①亦作绣衣直指御史,是西汉侍御史的一种。其所以“衣以绣者,尊宠之也”,为皇帝专使,出使时持节仗,衣绣衣,可以调动郡国军队,独行赏罚甚至可以诛杀地方官员。这是汉武帝为惩治地方奸猾、办理大案而设置的监察官,一般情况下并不常置。
    ②班固《汉书·江充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177页。
    ③班固《汉书·江充传》言:“充出,逢馆陶长公主行驰道中。充呵问之,公主曰:‘有太后诏。’充曰:‘独公主得行,车骑皆不得。’尽劾没入宫。”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177页。考窦太后薨于建元六年(前135)五月,武帝母王太后薨于元朔三年(前126)六月,窦太主卒于元鼎元年(前116)前,若此事为真,则从“有太后诏。”一言推测,截窦太主车马事至迟应在元朔三年(前126)六月王太后薨之前,此时间段与《汉书·戾太子传》言:“武帝末,卫后宠衰,江充用事……”所载时间不符;又从《江充传》文气看,截留窦太主、太子据人马事前后相隔不久,太子据生于元朔元年(前128),元朔三年(前126)六月前还是婴儿,正深受武帝宠爱,谈不上与江充有隙,更无法亲自与江充交涉;第三,考赵王刘彭祖生于文帝前元十三年(前166),于景帝前元二年(前155)为广川王,吴楚七国之(前154)乱平定后徙为赵王。江充受命整顿驰道前,经历了与太子丹的一系列纠纷,到被武帝任命为“直指绣衣使者”至少需要若干年时间的长段经历,若真有截窦太主车马事,则以此前推,江充告发太子丹时太子丹年纪尚小,似还来不及干下一系列坏事。从以后推断可知,江充用事时窦太后、王太后及馆陶长公主均已谢世,太子据亦已成年。江充截太子据车马事应实有其事,而截馆陶长公主车马事纯属子虚乌有。或许是班固为烘托江充嚣张气焰下一时漫不经心的笔误,不过所载馆陶长公主之事倒符合长公主的行事风格,因此稍不注意确易受其迷惑。
    ④班固《汉书·江充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178页。
    ①司马光《资治通鉴》第1册,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246页。
    ②班固《汉书·江充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179页。
    ③班固《汉书·武五子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741页
    ④班固《汉书·枚皋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366页。
    ⑤司马光《资治通鉴》第1册,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245页。
    ①司马光《资治通鉴》第1册,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245-246页。
    ②司马光《资治通鉴》第1册,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246页。
    ③班固《汉书·戾太子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744-2745页。
    ④司马光《资治通鉴》第1册,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245-246页。
    ⑤班固《汉书·戾太子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747页。
    ①班固《汉书·车千秋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83页。
    ②班固《汉书·戾太子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747页。
    ③后改名刘询,是为宣帝。
    ④此谓《东方朔别传》。
    ⑤《太平御览》卷七百三十五·方术部十六·巫下。
    ①《全唐文》卷八百二十四·黄滔(三)·公孙甲松。
    ②转引自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注附录》《史记·滑稽列传》之东方朔部分,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98-99页。
    ③班固《汉书·戾太子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745页。
    ①司马光《资治通鉴》第1册,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198页。
    ②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注·前言》,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37页注3。
    ③傅春明《东方朔生平大事记》,《东方朔作品辑注·附录》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94页。
    ④孙东临、杨三秋《东方朔年谱简表》,《求索》,2007年第4期。
    ⑤司马迁《史记·孝文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413页。
    ⑥司马迁《史记·吕太后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411页。
    ⑦司马迁《史记·吕太后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411页。
    ⑧班固《汉书·外戚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3943页。
    ⑨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53页。
    ⑩班固《汉书·外戚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3948页。
    11班固《汉书·外戚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3949页。
    ①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09页。
    ②司马迁《史记·外戚世家》,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1983页。
    ③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47页。
    ①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47页。
    ②陈直校正《三辅黄图校正》,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5月第一版,第118页。
    ③陈直校正《三辅黄图校正》,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5月第一版,第69页。
    ④司马光《资治通鉴》第1册,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187页。
    ⑤司马光《资治通鉴》第1册,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187页。
    ⑥司马光《资治通鉴》第1册,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197-198页。
    ⑦《汉书·东方朔传》亦言武帝随从与鄂杜令其冲突后,“南山下乃知微行数出也”。
    ①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55页。
    ②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55页。
    ③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56-2857页。
    ①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3207页。
    ②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2909页。
    ③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2910页。
    ④班固《汉书·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199页。
    ①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注·前言》,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36-37页注释3。
    ②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注·前言》,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6页。
    ③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注·附录》,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96页。
    ④孙东临、杨三秋《东方朔年谱简表》,《求索》,2007年第4期,第169页。
    ⑤司马迁《史记·外戚世家》,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1977-1978页。班固《汉书·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言隆虑公主为武帝姊。其言:“后彭祖入朝,因帝姊平阳、隆虑公主求复立丹为太子,上不许。”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421页。今按《史记》,取“武帝妹”之说。
    ⑥司马迁《史记·惠景间侯者表》,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1022页。
    ⑦班固《汉书·外戚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3949页。
    ⑧司马迁《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888页。
    ⑨司马迁《史记·惠景间侯者表》,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1022页。
    ①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51页。
    ②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52页。
    ③由此可见《汉书·东方朔传》并未完全按事件发生先后顺序记叙东方朔生平事迹,即如“贺诛昭平君”事不在“谏止董偃”事之前,而在之后。
    ④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6月版,第680页。
    ⑤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52页。
    ⑥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注》,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94页。
    ⑦孙东临、杨三秋《东方朔年谱简表》,《求索》,2007年第4期,第169页。
    ①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63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6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7页。
    ④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1页。
    ⑤班固《汉书·公孙弘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18页。
    ⑥公孙弘曾以建元元年以贤良征为博士。因出使匈奴不合武帝意,被免归。可见在武帝眼里,公孙弘此期还不能当作“辩知闳达,溢于文辞”的代表。元光五年,再次征为文学贤良,才开始得到武帝青睐。故以元光五年开始论述公孙弘。
    ⑦班固《汉书·儿宽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629页。
    ①周桂钿《董学探微》,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版,第5-9页。
    ②班固《汉书·董仲书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525页。
    ③班固《汉书·夏侯始昌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3154页。
    ④班固《汉书·严助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775页。
    ⑤班固《汉书·主父偃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04页。
    ①班固《汉书·朱买臣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791页。
    ②班固《汉书·朱买臣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794页。
    ③班固《汉书·朱买臣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775页。
    ④因避汉明帝刘交讳又作“聊仓”。
    ⑤班固《汉书·严助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775页。
    ⑥班固《汉书·主父偃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02页。
    ⑦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3293页。
    ①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3295页。
    ②班固《汉书·司马迁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736页。
    ③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3300页。
    ④班固《汉书·司马迁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720页。
    ⑤陆平《司马迁受腐刑于太始二年说》,《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13页。
    ①刘斯翰《汉赋大事年表》,《汉赋,唯美主义之潮·附录》,广州文化出版社,1989年版,第211页。
    ②康金声《汉赋纵横》,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39页附录。
    ③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注》,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96页。
    ④龚克昌《中国辞赋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38页。
    ⑤龙文玲《汉武帝与西汉文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93页。
    ⑥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63-2864页。
    ①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58页。
    ②班固《汉书·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199页。
    ③司马迁《史记·封禅书》,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288页。
    ④司马迁《史记·封禅书》,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289页。
    ⑤龚克昌《中国辞赋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38页。
    ①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41页。
    ①并引汉初谚“何以礼仪为,史书而仕宦”,‘指出史书在此非指历史书籍,而是文吏令史所习之书写,亦即隶书,又称“佐书”。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版,第15页。
    ②范春义《<汉书>注释正误一则》,《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4期。
    ③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3205页。
    ④班固《汉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1701页。
    ①公孙弘建元元年为60岁,史载其40余岁始读春秋杂说。东方朔建元元年为22岁,可见东方朔在家乡的时期恰好是公孙弘勤读春秋杂说的时期。
    ②杨伯峻《论语译注·子张篇第十九》,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02页。
    ③杨伯峻《孟子译注·滕文公章句下》,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42页。
    ①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3197页。
    ②班固《汉书·江充传》,中华书局,1966年6月版,第2176页。
    ①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97页。
    ②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97页。
    ③《汉书·艺文志》“天文家”有《泰阶六符》一卷,注引李奇曰:“三台谓之泰阶,两两成体,三台故六。观色以知吉凶,故曰‘符’”。周寿昌疑朔即陈此符。
    ④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51页。
    ①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56页。
    ②张溥辑,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10页。
    ③见上《谏止董偃考》。
    ④具体见第五章《皇太子生禖》考。
    ⑤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注》,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10页。
    ⑥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注》,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12页。
    ⑦在此期间,东方朔不知何时因何因免去太中大夫、给事中的职务及提为郎官。
    ①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3207页。
    ①班固《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633-2634页。
    ②司马光《资治通鉴》,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214页。
    ③司马光《资治通鉴》,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214页。
    ④司马迁《史记·平准书》,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433-1434页。
    ⑤班固《汉书·李陵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456页。
    ①欧阳询《艺文类聚·军器部》(上册)卷六十,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090页。
    ②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注》,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14页。
    ③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6月版,第680页。
    ①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63页。
    ②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56-2857页。
    ③陈直《三辅黄图校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6页
    ④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3205页。
    ①班固《汉书·苏武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464页。
    ②详见上文《东方朔卒年考证》
    ①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注》,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22页。
    ②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64页。
    ①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3205页。
    ②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41页。
    ③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43页。
    ④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45页。
    ⑤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3205页。
    ①颜真卿《颜真卿书东方朔画赞·附碑阴记》,中国书店,1993年版,第52页。
    ②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3205页。
    ③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3205页。
    ④班固《汉书·严助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775页。
    ⑤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97页。
    ⑥《汉书·艺文志》“天文家”有《泰阶六符》一卷,注引李奇曰:“三台谓之泰阶,两两成体,三台故六。观色以知吉凶,故曰‘符’”。周寿昌疑东方朔所陈的即为此符。
    ①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51页。
    ②张溥辑,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第10页。
    ③见上《谏止董偃考》。
    ④班固《汉书·枚乘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367页。
    ⑤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60页。
    ⑥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63页。
    ①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63页。
    ①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3208页。
    ②班固《汉书·公孙弘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617页。
    ③班固《汉书·公孙弘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619-2620页。
    ④班固《汉书·公孙弘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619页。
    ⑤班固《汉书·公孙弘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621页。
    ⑥《汉书·公孙弘传》有言:汲黯廷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的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汲黯日:“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日:“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
    ①班固《汉书·公孙弘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621页。
    ②具体理由及考辨见本论文《东方朔作品考辨》章。
    ③《初学记》卷十八·人部中。
    ④见于《艺文类聚八十九·木部下》、《太平御览卷四百八十五·人事部一百二十六·贫下》。
    ⑤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注》,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10页注释1。
    ⑥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注》,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12页注释1
    ①陈直《汉书新证·东方朔传第三十五》,天津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58页。
    ②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注》,齐鲁出版社,1987年版,第12页注释1。
    ③如东方朔对公孙弘一心谄媚武帝、外宽内深睚眦必报的性格以及刻意节俭的诟病等。
    ①班固《汉书·严助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775页。
    ②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注》,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14页。
    ①班固《汉书·霍去病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488页。
    ②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63页。
    ①班固《汉书·严助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775页。
    ②又作“聊仓”,《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文三篇,列入纵横家。其文今不存。
    ③唐颜师古注:“《七略》云‘葱奇者,或言庄夫子子,或言族家子庄助昆弟也’。”又《汉书·艺文志》记载:“常侍郎庄葱奇赋十一篇”,今佚。此“庄葱奇”即为“严葱奇”,与“严助”、“严安”乃“庄助”、“庄安”一样,乃班固为避汉明帝刘庄讳改。
    ①桓谭《新论·离事第十一》云:“太史公造书,书成,示东方朔。朔为平定,因署其下。太史公者,皆朔所加之也。”。前已论说其为非,故不算入。
    ②夏侯湛《东方朔画赞序》,转引自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注·附录》,齐鲁书社,1987年,第111-112页。
    ①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3204页。
    ②班固《汉书·枚皋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366页。
    ③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44页。
    ④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63页。
    ⑤刘歆撰,葛洪集,向新阳、刘克任校注《西京杂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46页。
    ⑥刘歆撰,葛洪集,向新阳、刘克任校注《西京杂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46页。
    ①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784-790页。
    ①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43-2844页。
    ②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45页。
    ①以上三种说法的梳理见窦秀艳《中国雅学史》,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85-87页。
    ②陈直《汉书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52页。
    ③王燕玉《辨舍人的籍贯、官称和姓名》,《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第33-36页。
    ④窦秀艳《中国雅学史》,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87页。
    ①班固《汉书·枚皋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366-2367页。
    ②班固《汉书·枚皋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367页。
    ③班固《汉书·枚皋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366页。
    ④班固《汉书·严助传》云:“朔、皋不根持论,上颇俳优蓄之。”,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775页。
    ⑤班固《汉书·枚皋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366页。
    ⑥班固《汉书·枚皋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367页。
    ⑦班固《汉书·枚皋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367页。
    ①刘歆撰,葛洪集,向新阳、刘克任校注《西京杂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55页。
    ②班固《汉书·枚皋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367页。
    ①班固《汉书·吾丘寿王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794页。
    ②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63页。
    ③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3205页。
    ④康丕扬《东方先生文集序》,转引自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注》,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113页。
    ⑤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80页。
    ①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3197页。
    ②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3203页。
    ③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3203-3204页。
    ④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3318页。
    ⑤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60页。
    ①孟祥才《东方朔简论》,《烟台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②班固《汉书·公孙弘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621页。
    ③夏侯湛《东方朔画赞》,转引自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注·附录》,第111-112页。
    ①杨伯峻、杨逢彬注译《孟子·公孙丑下》,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76页。
    ①班固《汉书·董仲舒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495页。
    ②班固《汉书·董仲舒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526页。
    ③姜寿兰《也说汉武帝与董仲舒的关系》,《烟台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
    ④班固《汉书·董仲舒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520页。
    ⑤班固《汉书·元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77页。
    ①班固《汉书·董仲舒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525页。
    ②龙文玲《汉武帝与西汉文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41页。
    ③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72页。
    ①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3208页。
    ①竹田晃《以中国小说史的眼光读汉赋》,《文学遗产》,1995年第4期。
    ②班固《汉书·元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77页。
    ③班固《汉书·元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77页。
    ④班固《汉书·食货志》,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1160页。
    ①司马迁《史记·平准书》,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1432页。
    ②班固《汉书·吾丘寿王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75页。
    ③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3139页。
    ①司马迁《史记·龟策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3224页。
    ②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2529页。
    ③鲁红平《论司马相如的儒家思想》,《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9期。
    ①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2584页。
    ②班固《汉书·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585页。
    ③班固《汉书·礼乐志》,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1258页。
    ④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从帮忙到扯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7页。
    ①章太炎撰,陈平原导读《国故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87页。
    ②程世和《代天子立言:司马相如文本的精神解读》,《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③班固《汉书·王褒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29页。
    ①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65页。
    ②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85页。
    ①张觉新《韩非子校注》,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121页。
    ①余嘉锡《目录学发微》有言:“《别录》于诸卷皆考作者之行事,论书中之指意,未尝以空言减否人物,即其论贾谊、东方朔,亦皆就事实立言,故为班固所称引。”《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余嘉锡、杨树达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59页。
    ②其生卒年见李江峰《吕兆禧和他的<东方先生集>》,《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第4期。
    ③《汉魏诸名家集》又称为《汉魏六朝二十二名家集》、《汉魏六朝二十一名家集》,现存有两种刻本,一是万历本,收22种129卷;二是万历本,天启重刊,收21种124卷,附1种8卷,与前者比,缺《白玉蟾集》一种。前者南京大学图书馆、陕西师大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等均有馆藏。
    ①如:《哀命》“愿承间而效忠兮,恐犯忌而干讳”,刊本“忠”讹“志”,“干”讹“于”,据吕兆禧校本改。《旱颂》“维昊天之大旱”,刊本“昊”讹“旱”,按此《颂》即用贾谊《旱云赋》而裁截之者。今据吕兆禧校本及《艺文类聚》改。见王太岳等《钦定四库全书考证》卷94,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②李江峰《吕兆禧和他的<东方先生集>》,《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第4期。
    ①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注》,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114页。
    ②李宾《新镌八代文钞百家小集》第一册,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③如《旱颂》、《答客难》、《答骠骑对》等属于辞赋一类,而非“文”。
    ④《四库全书》,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总集类存目三。
    ⑤将《与公孙弘书》、《与公孙弘借车马书》合为一篇。
    ①严可均辑、任雪芳审订《全汉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49-260页。
    ②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0-101页。
    ①转引自《<汉书·艺文志>东方朔“二十篇”考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4期,第16页。
    ②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53、54、59、60、61页。
    ③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7页。
    ④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8页。
    ⑤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53页。
    ⑥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5页。
    ①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注·前言》,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25页。
    ②徐宗文《东方朔作品小考》,《汕头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第23页。
    ③徐宗文《东方朔作品小考》,《汕头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第23-24页。
    ④“东方朔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载曰‘杂家’东方朔二十篇。今据《汉书》本传等记载考证,计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封泰山》、《责和氏璧》、《皇太子生禖》、《屏风》、《殿上柏柱》、《平乐观赋猎》、《七言诗》上下、《八言诗》上下、《从公孙弘借车》、《应诏上书》、《谏除上林苑》、《化民有道对》、《据地歌》、《诫子诗》以及《上书自讼》等,确成二十篇。其它如《七谏》、《旱颂》等与史载相违,皆不可靠。”徐宗文《滑稽之雄,辞赋之杰—东方朔其人其文》.《古典文学知识》,1991年第5期,第74页。
    ⑤李江峰《东方朔简论》,西北师大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19-32页。
    ⑥方宏龙《东方朔及其辞赋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2-20页。
    ⑦李江峰《<汉书·艺文志>“东方朔二十篇”考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4期,第18页。
    ①《史记·滑稽列传》选取了“时会聚宫下博士诸先生与论议,共难之曰……于是诸先生默然无以应也。”部分。
    ②扬雄著,韩敬注《法言》,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99页。
    ③欧阳询著,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第418页。
    ④李江峰《东方朔简论》,西北师大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23页。
    ⑤范文澜《范文澜全集》卷四《文心雕龙注》(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4页。
    ①班固《汉书·枚皋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366页。
    ②班固《汉书·武五子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741页
    ③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注·前言》,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27页。
    ④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53页。
    ⑤李江峰《东方朔简论》,西北师大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23页。
    ⑥颜师古注曰“平乐观”。司马迁《史记·孝武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194页。
    ⑦司马迁《史记·孝武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198页。
    ⑧班固《汉书·枚皋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366页。
    ①班固《汉书·枚皋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366-2367页。
    ②范文澜《范文澜全集》卷四《文心雕龙注》(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页。
    ③范文澜《范文澜全集》卷四《文心雕龙注》(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4页。
    ④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二十五史补编》本。
    ⑤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1页。
    ⑥徐宗文《东方朔作品小考》,《汕头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第25页。
    ⑦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注》,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10页注释1。
    ⑧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注》,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12页注释1
    ①李江峰《东方朔简论》,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②范文澜《范文澜全集》卷四《文心雕龙注》(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05页。
    ③范文澜谓:“东方朔《与公孙弘借车马书》:‘盖闻爵禄不相责以礼……’李祥《黄注补正》云:‘玩其辞气,似与公孙弘不协,疑即此书矣。’案《艺文类聚》九十六载弘《答东方朔书》佚文曰:‘譬犹龙之未升……’或此即弘答朔之难书欤?”见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第一版,第469页。
    ④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注·前言》,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26页。
    ⑤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73页。
    ①班固《汉书·公孙弘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618-2619页。
    ②班固《汉书·公孙弘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619页。
    ③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77页。
    ①李江峰《东方朔<骂鬼文>浅探》,《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3年第4期,第29-31页。
    ②李江峰《东方朔简论》,西北师大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24-25页。
    ③李江峰《<汉书·艺文志>“东方朔二十篇”考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4期,第19-20页。
    ④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83页。
    ⑤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84页。
    ⑥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84页。
    ⑦郭维森《王延寿及其<梦赋>》,《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l期。
    ⑧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70页。
    ⑨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71页.。
    ①洪兴祖《楚辞补注·七谏》,中华书局,1983年3月版,第235页。
    ②洪兴祖《楚辞补注·七谏》,中华书局,1983年3月版,第256页。
    ③龚克昌《东方朔评传.汉赋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178页。
    ④徐宗文《东方朔作品小考》,《汕头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第25页。
    ⑤李江峰《<汉书·艺文志>“东方朔二十篇”考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4期,第19页。
    ⑥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72页。
    ⑦陈直校证《三辅黄图校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7页。
    ⑧陈直校证《三辅黄图校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7页。
    ①余嘉锡撰《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11页。
    ②逯钦立认为:“寻《柏梁台诗》本出《东方朔别传》。梁初部集群书,始入《汉武帝集》,以故隋、唐人之引此诗这,或仍据朔传,或已凭武集,遂至不复一致也。”逯钦立著,吴云整理《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0页。
    ③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卷二十一《柏梁台诗》,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746-747页。
    ④如陈直言:“柏梁台联句诗,气息古朴,确为真品,人名为宋人所妄加,遂滋疑义。”陈直校证《三辅黄图校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7页。
    ⑤游国恩认为其诗的时代“大抵不能早于魏、晋之际”,见《游国恩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52-379页。
    ⑥王晖《柏梁台诗真伪考辨》,《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
    ①赵逵夫《汉晋赋管窥》,《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②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注》,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16页注1。
    ③马积高《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1-62页。
    ④马积高《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2页。
    ⑤徐宗文《东方朔作品小考》,《汕头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第25页。
    ⑥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注》,齐鲁书社,1957年版,第22页注1。
    ①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0页。
    ②杨伯峻、杨逢彬注译《孟子》,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42页。
    ①殷芸编纂,周楞枷辑注《殷芸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62页。
    ②王文浩辑注《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881页。
    ③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注》,齐鲁书社,1957年,第20页注1。
    ④李江峰《东方朔简论》,西北师大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22-23页。
    ①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第1615页。
    ②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注》,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14页。
    ③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63-2864页。
    ④姚振宗《七略别录佚文》之“《东方朔》二十篇”条云:“按:此所载难、论之书,而‘诗赋略’中无东方朔,无可类附,故系于此。又有,按《楚辞》十六卷,亦刘中垒所录,有东方朔《七谏》,此亦不具。”可见,姚氏认为“《东方朔》二十篇”为东方朔“陈农战强国之计”之上书、《答客难》、《非有先生论》甚至诗歌等作品数目之和。
    ①王嘉《古小说丛刊·拾遗记》,中华书局,1981年版,19-20页。
    ②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注》,齐鲁书社,1957年版,第19页注1。
    ③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注·前言》,齐鲁书社,1957年版,第37页注7。
    ④嵇含撰,张宗子辑注《嵇含文辑注·卷中·抱香履》,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2年版,第40页。
    ①嵇含撰,张宗子辑注《嵇含文辑注·卷下·杨梅》,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2年版,第44页。
    ②嵇含撰,张宗子辑注《嵇含文辑注·卷下·杨梅》,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2年版,第45页。
    ③刘知几撰,黄寿成校点《史通》,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38页。
    ④逯钦立遗著,吴云整理《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页。
    ⑤伏俊琏《由<汉书·东方朔传>看史家根据本人文章改写本传》,《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1年4期,第29-30页。
    ⑥伏俊琏《由<汉书·东方朔传>看史家根据本人文章改写本传》,《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1年4期,第30页。
    ①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2873页。
    ②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2874页。
    ③张溥辑,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10页。
    ①殷芸编纂,周楞枷辑注《殷芸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63页。
    ②李江峰《东方朔简论》,西北师大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27-31页。
    ①萧统编《昭明文选·附考异》(全1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②范文澜《范文澜全集》卷四《文心雕龙注》(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26页。
    ①班固《汉书·诸侯王表序》,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395页。
    ①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10页。
    ②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10页。
    ③洪迈《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88页。
    ④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杂考之属》。
    ⑤程千帆《俭腹抄》,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57页。
    ⑥转引自龚克昌《全汉赋评注》,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380页。
    ⑦转引自龚克昌《全汉赋评注》,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378页。
    ①范哗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崔姻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11页
    ②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崔姻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14页。
    ③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60页。
    ④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张衡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901页。
    ⑤张溥辑,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10页
    ⑥张溥辑,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10页
    ⑦范文澜《范文澜全集》卷四《文心雕龙注》(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26页。
    ①范文澜《范文澜全集》卷四《文心雕龙注》(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26页。
    ②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72页。
    ③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72页。
    ①龙文玲《汉武帝与西汉文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41页。
    ②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3208页。
    ③李贽著,刘幼生整理,张建业主编《焚书·续焚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87-188页。
    ①洪兴祖《楚辞补注·七谏》,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5-236页。
    ②洪兴祖《楚辞补注·七谏》,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6页。
    ③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72页。
    ④孟祥才《东方朔简论》,《烟台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第452页。
    ⑤龙文玲《汉武帝与西汉文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91页。
    ⑥王利锁《是模拟之作还是解读之文----<楚辞)中四篇汉人作品的性质归属质疑》,《河南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第81页。
    ①方铭《滑稽家及东方朔与屈原》,《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34-36页。
    ②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注》,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16页。
    ①钱钟书《管锥编》第三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34页。
    ②何清谷撰《三辅黄图校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30页。
    ①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3205页。
    ②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注》,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90页。
    ③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第796页。
    ④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1页。
    ⑤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1页。
    ①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注》,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10页。
    ②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注》,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12页。
    ③转引自(新加坡)苏瑞隆《汉魏六朝俳谐赋初探》,《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第128页。
    ①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41页。
    ②《初学记》卷十八·人部中。
    ①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41页。
    ②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10页。
    ③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杂考之属》。
    ④程千帆《俭腹抄》,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57页。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页。
    ②班固《汉书·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166页。
    ③司马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2923-2924页。
    ④班固《汉书·匈奴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3776页。
    ⑤班固《汉书·匈奴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3777页。
    ①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73-2874页。
    ②刘歆撰,葛洪集,向新阳、刘克任校注《西京杂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2页。
    ①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3204页。
    ②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73页。
    ③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73页。
    ④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73页。
    ⑤刘歆撰,葛洪集,向新阳、刘克任校注《西京杂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06页。
    ①桓谭《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48页。
    ②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210页。
    ③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352页。
    ④刘向著,王叔岷校笺《列仙传校笺》,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03页。
    ⑤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08页。
    ①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0页。
    ②李兴宁《魏晋时期别传研究》,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①刘知几著,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76页。
    ②孙启治、陈建华编《古佚书辑本目录·附考证》,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48页。
    ③转引自俞樟华《中国传记文学理论研究》,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80页。
    ④程千帆《程千帆全集·第七卷·闲堂文薇·史传文学与传记之发展》文后注1,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9页。
    ⑤张新科《<三国志注>所引杂传述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第36页。
    ⑥田延峰《汉魏六朝时期人物别传综论》,《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⑦仅一则,内容为“上林献枣”。贾思勰著,《齐民要术》(10卷),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74页。
    ⑧仅一则,内容为“道边求饮”。陶宗仪等编,《说郛三种》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4页。
    ①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卷二○史部杂传类,《续修四库全书》本。《汉书艺文志拾补》卷二《诸子略》第二,《二十五史补编》本。
    ②逯钦立著,吴云整理《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页。
    ③逯钦立著,吴云整理《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1页。
    ④朱东润《漫谈传记文学》,《文汇报》,1961年第4期。
    ⑤熊明《<东方朔传>考论》,《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14页。
    ⑥刘知几《史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45-346页。
    ①此文还见于《太平御览》卷三百五十·兵部八十一:《东方朔记》曰:东方朔对骠骑难曰:“以珠弹不如泥丸,各有所用也。”
    ②按:此文还见于《太平御览·卷八百九十七·兽部九·马五》,文字有差异,为:《东方朔传》曰:骠骑难诸博士,朔对日:“麒麟、绿耳、蜚鸿、华骝,天下良马也,将以捕鼠於深宫掷晷,曾不如跛猫。”
    ③殷芸编纂,周楞伽辑注《殷芸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4月版,第62页。
    ①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3205页。
    ②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874页。
    ③殷芸编纂,周楞枷辑注《殷芸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59页。
    ①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31页。
    ①转引自傅春明《东方朔作品辑注附录·东方先生文集序》,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113页。
    ①孙星衍、黄以周校《晏子春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1-12页。
    ②孙星衍、黄以周校《晏子春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52页。
    ①此文始见于《初学记卷二十八·木部·柏第十四》、《初学记卷三十·鸟部·鹊第六》,原文较简洁,且无“帝使视之,果然。问朔何以知之,对曰:‘以人事言之,风从东方来,鹊尾长,靶掮则倾,背风则蹶。必当顺风而立,是以知也。’”片段,故舍弃原始文:此外,此文还见于《太平御览卷三百五十二·兵部八十三·戟上》、《太平御览卷九百二十一·羽族部八·鹊》。其中,《太平御览卷九百二十一》条谓出自《东方朔别传》,其余均谓出自《东方朔传》。
    ②此文亦见于《太平御览》卷五百七十五·乐部十三·钟条,亦曰出自《东方朔传》。
    ③殷芸编纂,周楞伽辑注《殷芸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63页。
    ①殷芸编纂,周楞伽辑注《殷芸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63页。
    ②此文还见于《太平御览》卷九百六十五·果部二、《太平广记》卷第一百七十四·俊辩二,均谓出自《东方朔传》。
    ③此文还见于《太平广记》卷第一百七十四·俊辩二。
    ①见《太平御览卷九百二十三·羽族部十》条。
    ②见《艺文类聚卷八十六·果部上·梅》、《太平御览卷九百七十·果部七·梅》条。
    ①吴从祥《<海内十洲记>成书新探》,《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
    ①郭宪《汉武帝别国洞冥记》,见周光培《历代笔记小说集成·汉魏笔记小说》,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①《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
    ②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19页。
    ③《洞冥记》卷一,《百子全书》本,浙江人民出版社据扫叶山房1919年石印本影印。
    ①刘向著,王叔岷校笺《列仙传校笺》,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03页。
    ②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08页。
    ③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09页。
    ④鲁迅《鲁迅辑录古籍丛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36页。
    ①鲁迅《鲁迅辑录古籍丛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93页。
    ②鲁迅《鲁迅辑录古籍丛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00页。
    ③《洞冥记》卷二,《百子全书》本,浙江人民出版社据扫叶山房1919年石印本影印。
    ④《历代笔记小说集成·汉魏笔记小说·汉武内传》,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73页。
    ①《洞冥记》卷二,《百子全书》本,浙江人民出版社据扫叶山房1919年石印本影印。
    ①《汉武帝内传》,《道藏》本。
    ①《全唐文》,第09部,卷八百二十四·黄滔(三)·公孙甲松。
    ①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904页。
    ②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904页。
    ③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904页。
    ④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907页。
    ①杨潮观著,胡士莹校注《吟风阁杂剧》,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75页。
    ①杨潮观著,胡士莹校注《吟风阁杂剧》,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77-178页。
    ②杨潮观著,胡士莹校注《吟风阁杂剧·出版说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页。
    ①魏收《魏书·释老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049页。
    ②杨潮观著,胡士莹校注《吟风阁杂剧·出版说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页。
    (汉)司马迁撰.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裴骃集解.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63.
    (汉)刘向,刘歆撰.七略别录佚文七略佚文.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汉)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
    (南朝)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
    (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市:中华书局,1982.
    (唐)房玄龄撰.晋书.北京市:中华书局,1974.
    (唐)魏征撰.隋书.北京市:中华书局,1973.
    (唐)司马贞撰.史记索隐.北京市:中华书局,1991.
    (唐)刘知几撰;吴琦等校点.史通.长沙市:岳麓书社,1993.
    (唐)杜佑撰.通典.北京市:中华书局,1984.
    (后晋)刘昫等著.旧唐书.北京市:中华书局,1973.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北京市:中华书局,1975.
    (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北京市:中华书局,1956.
    (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外纪.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市:中华书局,1979.
    (宋)熊方等撰;刘祜仁点校.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北京市:中华书局,1984.
    (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
    (清)毕沅著.续资治通鉴.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清)黄以周等辑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北京市:中华书局,2004.
    (清)王先谦撰.汉书补注.北京市:中华书局,1983.
    (清)章宗源撰.隋书·经籍志考证.二十五史补编本.
    (清)姚振宗撰.汉书·艺文志拾补.北京:中华书局,二十五史补编本.
    (清)姚振宗撰.汉书·艺文志条理.北京:中华书局,二十五史补编本.
    (清)姚振宗撰.隋书·经籍志考证.北京:中华书局,二十五史补编本.
    (清)姚际恒著.古今伪书考.北京市:中华书局,1985.
    (春秋)晏子撰.孙星衍校;黄以周校.晏子春秋.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春秋)孔子撰.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市:中华书局,1980.
    (战国)孟子撰.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
    (战国)韩非子撰.陈奇猷校注.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汉)刘安撰.何宁释.淮南子集释.北京市:中华书局,1998.
    (汉)戴圣撰.杨天宇译.礼记译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汉)扬雄撰.杨子法言.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汉)扬雄著.汪荣宝疏;陈仲夫点校.法言义疏.北京市:中华书局,1987.
    (汉)无名氏撰.陈直校证.三辅黄图校证.西安市: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
    (汉)无名氏撰.何清谷校释.三辅黄图校释.北京市:中华书局,2004.
    (汉)刘向著.王图照校.列仙传校正本.清光绪八年东路厅署刻,郝氏遗书本.
    (汉)刘歆撰.葛洪集.向新阳、刘克任校注.西京杂记校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汉)桓谭撰.新论.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北京市:中华书局,1981.
    (汉)丛书集成初编.辛氏三秦记.北京市:中华书局,1991.
    (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北京市:中华书局,1979.
    (晋)嵇含撰.南方草木状(外十二种).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晋)张华撰;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北京市:中华书局,1980.
    (晋)王嘉撰.古小说丛刊拾遗记.北京市:中华书局,1981.
    (南朝·宋)刘义庆撰. (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南朝·宋)刘义庆撰.幽明录附校讹.北京市:中华书局,1991.
    (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市: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南朝·梁)殷芸编纂周楞伽辑注.殷芸小说.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北朝·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北京市:中华书局,1956.
    (唐)李冗撰.独异志.北京市:中华书局,1983.
    (唐)虞世南撰.北堂书钞.光绪十四年南海孔氏三十三万卷堂刻本.
    (唐)徐坚等撰.初学记.北京市:中华书局,1962.
    (唐)欧阳询等撰.艺文类聚[附索引].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宋)李防等编.太平御览.北京市:中华书局,1960.
    (宋)李防等编.太平广记.北京市:中华书局,1961
    (宋)黄伯思撰.宋本东观余论.北京市:中华书局,1988.
    (宋)晁载之著.续谈助.北京市:中华书局,1985.
    (宋)郑樵撰.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7.
    (宋)晁公武撰.孙猛校正.郡斋读书志校正.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宋)洪迈撰.容斋随笔.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北京市:中华书局,2006.
    (明)李贽著.焚书.北京市:中华书局,1961.
    (明)李贽著.续焚书.北京市:中华书局,1974.
    (明)陶宗仪等编.说郛三种.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明)胡应麟著.辨伪丛刊之一四部正讹三卷.朴社,1929.
    (清)方浚师著.蕉轩随录.台湾:文海出版社,1969.
    (清)顾炎武著.日知录集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清)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北京:中华书局,2005
    (清)姚士麟撰.见只编.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市:中华书局,1985.
    (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北京市:中华书局,1985.
    (清)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清)瞿镛纂、瞿果行标点.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市:中华书局,1965.
    (战国)屈原著;汤炳正等注.楚辞今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西汉)东方朔著;傅春明辑注.东方朔作品辑注.济南市:齐鲁书社,1987.
    (晋)嵇含撰.张宗子辑注.嵇含文辑注.北京市: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2.
    (南朝·梁).萧统编.文选.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宋)章樵注.古文苑.北京市:中华书局,1985.
    (宋)吴淑撰注;冀勤等校点.事类赋注.中华书局,1989
    (宋)朱熹集注.楚辞集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宋)洪兴祖撰.楚辞补注.北京市:中华书局,1985.
    (宋)苏轼撰王十朋纂集清钱廷锦评点并跋翁同龢跋并绿严虞悖批点题识.东坡先生诗集注三十二卷.
    (明)张溥编.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江苏广陵古籍刻印,1990.
    (明)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北京市: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明)李宾编.新镌八代文钞百家小集.海口市:海南出版社,2000.
    (明)冯有翼辑.秦汉文钞十二卷.济南市:齐鲁书社,1997.
    (明)程荣辑.汉魏丛书.长春市: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
    (明)佚名辑.五朝小说大观.郑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清)严可均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市:中华书局,1983
    胡玉缙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北京市:中华书局,1964.
    胡玉缙撰;吴格整理.续四库提要三种.上海市: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市:齐鲁书社,1997.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济南市:齐鲁书社,1996.
    章太炎撰;陈平原导读.国故论衡.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余嘉锡著.古代小说丛考.北京市: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0.
    余嘉锡著.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北京市:中华书局,2007.
    余嘉锡著.四库提要辨证.北京市:中华书局,1980.
    张心澂著.伪书通考.北京市:商务印书馆,1939.
    黄云眉著.古今伪书考补证.济南市:齐鲁书社,1980.
    孙启治,陈建华编.古佚书辑本目录附考证.北京市:中华书局,1997.
    孙启治,陈建华编撰.中国古佚书辑本目录解题.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吴钢主编;王京阳等点校;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编.全唐文补遗.西安市:
    陈尚君辑校.全唐文补编.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
    鲁迅著.且介亭杂文二集.北京市: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鲁迅著.汉文学史纲要.北京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范文澜著.范文澜全集.石家庄市: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市:中华书局,1983.
    逯钦立著.吴云整理.汉魏六朝文学论集.西安市: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钱钟书著.管锥编.北京市:中华书局,1979.
    朱东润著.八代传叙文学述论.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姜亮夫著.姜亮夫全集.昆明市: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姜亮夫纂定.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北京市:中华书局,1959.
    程千帆著.巩本栋编.俭腹抄.上海市: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程千帆著.史通笺记.北京市:中华书局,1980.
    程千帆著.程千帆全集.石家庄市: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傅璇琮总主编.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汉唐五代卷.石家庄市: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王云五著.山东通志、畿辅通志.北京市:商务印书馆,1934.
    李伯齐,许金榜主编;王恒展(卷)主编.山东分体文学史小说卷.济南市:齐鲁书社,2005
    孟祥才,胡新生著.齐鲁思想文化史先秦秦汉卷从地域文化到主流文化.济南市: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孟祥才著.淳于髡与东方朔.济南市: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郭墨兰,吕世忠著.齐文化研究.济南市:齐鲁书社,2006.
    黄涤明著.黔贵文化.沈阳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龚弘著.两汉人物.济南市:齐鲁书社,2005.
    周桂钿著.董学探微.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黄仁宇著.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北京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英)崔瑞德,(英)鲁惟一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国秦汉史公元前221-公
    元220年.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谭家健主编.中国文化史概要.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徐复观著.两汉思想史.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金春峰著.汉代思想史.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余英时著.士与中国文化.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刘泽华主编.士人与社会先秦卷.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阎步克著.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于迎春著.秦汉士史.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方铭著.期待与坠落秦汉文人心态史.石家庄市: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褚斌杰著.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刘跃进著.秦汉文学编年史.北京市:商务印书馆,2006.
    刘汝霖著.汉晋学术编年.北京市:中华书局,1987.
    高步瀛选注,陈新点校.两汉文举要.北京市:中华书局,1990.
    马积高著.赋史.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高光复著.赋史述略.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姜书阁著.骈文史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窦秀艳著.中国雅学史.济南市:齐鲁书社,2004.
    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龚克昌编.汉赋研究.济南市: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
    康金声著.汉赋纵横.太原市: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刘斯翰著.汉赋唯美文学之潮.广州市:广州文化出版社,1989.
    张新科著.唐前史传文学研究.西安市: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
    程世和著.汉初士风与汉初文学.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郭丹著.史传文学文与史交融的时代画卷.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郭丹编著.中国古代文学史专题上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文学.上海市:学林出版社,2005.
    郭丹主编.先秦两汉文论全编.南京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张大可著.司马迁评传.南京市: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庄春波著.汉武帝评传.南京市: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龙文玲著.汉武帝与西汉文学.北京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逯耀东著.抑郁与超越司马迁与汉武帝时代.北京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插图本.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鲁迅辑.鲁迅辑录古籍丛编第1卷古小说钩沈小说备校.北京市: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傅惜华著.元代杂剧全目.北京市:作家出版社,1957.
    傅惜华著.明代杂剧全目.北京市:作家出版社,1985.
    傅惜华著.清代杂剧全目.北京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增订本.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周光培编.历代笔记小说集成.石家庄市: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王要林等校点.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程丽芳著.神仙思想与汉魏六朝志怪小说研究.成都市: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日)小南一郎著;孙昌武译.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北京市:中华书局,1993.
    王青著.先唐神话、宗教与文学论考.北京市:中华书局,2007.
    赵益著.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与文学.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孙逊著.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吴志达著.中国文言小说史.济南市:齐鲁书社,1994.
    李剑国著.唐前志怪小说史.天津市: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李剑国著.唐前志怪小说辑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李剑国著.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市: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李祥年著.汉魏六朝传记文学史稿.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俞樟华著.中国传记文学理论研究.长沙市: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李兴宁著.魏晋时期别传研究.台湾省: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6.
    李治国.六朝别传研究.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李江峰.东方朔简论.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胡春润.东方朔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方宏龙.东方朔辞赋研究.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6.
    王莉.东方朔:从历史到小说.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张丹.<东方朔集>校注.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胡莉莉.齐鲁奇士东方朔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朱东润.漫谈传记文学.文汇报.1961,04.
    竹田晃.以中国小说史的眼光读汉赋.文学遗产.1995,04.
    赵逵夫.汉晋赋管窥.甘肃社会科学.2003,05.
    范春义.<汉书>注释正误一则.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04.
    王燕玉.辨舍人的籍贯、官称和姓名.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82,01.
    姜寿兰.也说汉武帝与董仲舒的关系.烟台师院学报.1986,02.
    张实龙.师道与臣道——论董仲舒与公孙弘的冲突.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1,01.
    孟祥才.倒行逆施事败遭诛——主父偃的发迹与败亡.中国监察.2006,03.
    陆平.司马迁受腐刑于太始二年说.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03.
    袁德良.思想史视野中的公孙弘.南京师大学报.2009,02.
    袁德良.公孙弘政治思想评议.孔子研究.2009,03.
    鲁红平.论司马相如的儒家思想.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09.
    程世和.代天子立言:司马相如文本的精神解读.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02.
    王利锁.是模拟之作还是解读之文----<楚辞>中四篇汉人作品的性质归属质疑.河南社会科学.1998,04.
    王晖.柏梁台诗真伪考辨.文学遗产.2006,01.
    吴从祥.<海内十洲记>成书新探.广西社会科学.2009,10.
    伏俊琏.由<汉书·东方朔传>看史家根据本人文章改写本传.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1.04.
    伏俊琏.汉代冷嘲热讽、嘻笑怒骂类俗赋.北方论丛.2004,04.
    王继坤、栾文通.东方朔故里考辨.文史哲.1990,05.
    张发颖.古厌次与东方朔籍里考.东岳论丛.1994,02.
    栾文通.“错了”的是叶圭绶而非颜真卿----就东方朔故里问题与吴学文先生商榷.德州师专学报.1997,01.
    魏训田、魏立萍、韩俊文.东方朔故里新证.德州学院学报.2005,01.
    田延峰.汉魏六朝时期人物别传综论.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5,02.
    熊明.六朝杂传与传奇体制.武汉大学学报.2001,05.
    熊明.<东方朔传>考论.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01.
    孟祥才.东方朔简论.烟台大学学报.2003,04.
    方铭.滑稽家及东方朔与屈原.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5,02.
    徐宗文.滑稽之雄,辞赋之杰—东方朔其人其文.古典文学知识.1991,05.
    李江峰.<汉书·艺文志>“东方朔二十篇”考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04.
    徐宗文.东方朔作品小考.汕头大学学报.1991,03.
    李江峰.东方朔<骂鬼文>浅探.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3,04.
    李江峰.东方朔研究述评.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03.
    李江峰.东方朔研究述评.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03.
    李江峰.吕兆禧和他的<东方先生集>.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04.
    龙文玲.汉武帝对东方朔<答客难>影响考论.济南大学学报.2008,02.
    邢莉.奇虎仙人----东方朔.中国道教.2000,05.
    李江峰.从滑稽之雄到偷桃大仙:古代小说戏曲中的东方朔.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02.
    李江峰.偷桃故事源流.中国文化研究.2009,01.
    [新加坡]苏瑞隆.汉魏六朝俳谐赋初探.南京大学学报.201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