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代我国私营企业的劳动力发展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劳动力的发展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在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雇佣工人的劳动以体力劳动为主,劳动繁重而且劳动时间长,劳动条件十分恶劣,资本家过分追求剩余价值导致雇佣工人的畸形发展。当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我国私营企业带有资本主义的性质,但是由于存在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背景下,其又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私营企业有着很多的不同,也因此我国私营企业劳动力的发展也具有自身的特点。我国改革开放后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私营企业劳动力因此获得了一定的发展。马克思《资本论》劳动力理论研究的虽然是典型的资本主义英国的劳动力发展,但这种研究还包含着劳动力理论的最一般的规定,它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而发生转型。因此,它仍适用于指导我国私营企业劳动力的发展研究。本文试图以马克思《资本论》劳动力理论为基础和出发点,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对当代我国私营企业劳动力的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这不但有利于私营企业劳动力的健康发展,而且也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构建。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以马克思《资本论》劳动力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论述当代我国私营企业劳动力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客观性及其具体表现,分析了当代我国私营企业劳动力发展问题的成因,阐明了当代我国私营企业劳动力发展状态与马克思时代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的畸形发展有些不同。本文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私营企业劳动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终能够解决,同时提出了解决的具体途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将会为私营企业劳动力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现实条件。
The Labor's Developmen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roblem of social Economic. During the age of Karl Marx, the workers are mainly of physical labor with bad condition, hard and long working, capitalists'terrible exploiting&chasing of surplus value. All these leaded to abnormal development of workers. At present, in our countr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goverment encourages,supports,and guides the development of Non-public ownership economy like Individual and private economy. The private enterprise of our country has chractor of Capitalism, but due to the Socialist system of our country, there are nature difference from The private enterprise of Capitalist countries. China's reforming and open policy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private enterprise labor thus obtained great development. Marx" capital is talked" labor theory is a typical capitalist British workforce development, but the study also contains a labor theory of the most general regulations, they are not immutable and frozen, but along with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ition. Therefore, it is still applicable to guide our country private enterprise workforce development research. This paper attempts to Marx" Das Kapital" labor theory as the basis and starting point, based o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of China of contemporary reality, our country private enterprise workforc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is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private enterprise labor, but also conducive to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in chin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arx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s a guide, with Marx" Das Kapital" labor theory as the foundation, the integrated use of philosophy, economics, sociology, theory and method, discuss the contemporary private enterprise of our country labour for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objectivity and its specific performance, the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rivate enterprise labor development problems, elaborated the modern our country private enterprise labor development state and Marx era of capitalist society labor abnormal development is having substaintial distinction. This paper argues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of our country private enterprise labor development problems eventually be able to solve, 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ways. Along with our country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further development, will be for the private sector workforce development to provide more favorable conditions. Contemporary China's private enterprises will have a bright future.
引文
①杨文.私营企业劳工群体:形成、成长与力量[J].特区经济,2011(02).
    ①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企业经营法小全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46.
    ①刘艳艳等.深圳某私有企业工人亚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热带医学杂志,2010(4).
    ②还锡萍等人.江苏省私有企业工人艾滋病知识、态度调查及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8(12)
    ①孙晓莉.私有企业员工心理契约、工作绩效相关性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6)
    ②金春花.试论私有企业的员工满意度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0(23)
    ③金彦龙,单丽娟.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私有企业员工激励策略[J].商业现代化,2005(16).
    ④易晓芳.中小型私有企业员工激励问题的对策分析[J].吉林农业,2010(5)
    ⑤刘长江.对私有企业工人思想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工会理论与实践,2003(8)
    ①许阳.私有企业工人群体利益表达研究[J].法治与社会,2009.(9)
    ②刘晴,简洁等.私有企业年轻员工参与意识调查[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6)
    ①张永强.浙江省私有企业劳资关系问题研究[J].经济论坛,2010(12)
    ②李汝贤.现阶段我国私有企业劳资关系的基本特征[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10(3)
    ③邸敏学.现阶段我国私有企业劳资合作分析[J].经济问题,2010(11)
    ④赵小兰,许秀文.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私有企业工人权益保障[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
    ⑤王强.建国初期私有企业工人权益的保障及其经验[J].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6).
    ①杨宇炎.浙江义乌私有企业员工培训的问题及对策消费导刊[J],2008(7)
    ①[英]威廉.配第.赋税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48.
    ②[英]威廉.配第.赋税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52.
    ①[英]威廉.配第.赋税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64.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1.
    ③[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25.
    ④周振华.构建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若干问题[J].学术月刊,2001(11).47.
    ①[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26.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2.
    ①[英]李嘉图.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9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163.
    ②[英]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7.
    ③[英]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80.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89-90.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4.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89.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77-478.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50.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87.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86.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336.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46.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47.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90.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89.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8.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87.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58.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61.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69.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57.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23.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93.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31.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77.
    ①陈俊明.资本转型论——<资本论)资本理论的具体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1.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9.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1.
    ⑤陈俊明.资本转型论——<资本论>资本理论的具体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⑥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02.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91.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02.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91.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34.
    ⑤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30.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30.
    ⑦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30.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9.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7.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78.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81.
    ⑤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31.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22.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55.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93.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34.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2.
    ③陈俊明.资本转型论——<资本论)资本理论的具体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09.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24.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87.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35.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87.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76.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13.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72.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17-16.
    ①刘世廷.再谈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问题[J].教学与研究,1994,(2).
    ②王道臣.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根据[J].辽宁大学学报,1995,(1):25-27.
    ③陆建章.关于《资本论》中劳动力成为商品之条件的一些思考[J].复印报刊资料:理论经济学,1998,(2).
    ④冯胜、李虎斌.正确理解劳动力商品的概念[J].经济问题,1995,(2):12-13.
    ⑤蒋学模.传统观念的转变和对劳动力商品范畴的再认识[J].复旦学报(社科版),1994,(5):2-7.
    ⑥贺志亮.按劳分配,劳动力商品探析[J].市场与发展,1994,1(2):18-20.
    ⑦贺志亮.按劳分配,劳动力商品探析[J].市场与发展,1994,1(2):18-20.
    ⑧张之光.市场经济呼吸劳动力的商品属性[J].东北师大学报,1993,(5):30-32.
    ⑨李顺荣.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两重性[J].高校理论战线,1994,(6).
    ①王正萍.论社会主义劳动力的非商品属性[J].高校理论战线,1995,(4).
    ②冯宝兴.“劳动力商品论”不能成为构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支柱[J].高校理论战线,1995,(5).
    ③杨思基,李秀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劳动力必然都是商品吗[J].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1998,(10).
    ④卫兴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力不应是商品[J].学习与研究,1993,(11):26-30.
    ⑤郭飞.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若干问题探讨[J].高校理论战线,1994,(3):19-22.
    ⑥卫兴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力不应是商品[J].学习与研究,1993,(u):26-30.
    ⑦柯水云.对国有经济单位劳动力商品属性的认识[J].商业时代·理论,2005(15).
    ⑧宋涛.国有企业劳动者的劳动力不是商品[J].高校理论战线,1994(2).
    ①项启源.公有制经济范围内劳动力不是商品[J].高校理论战线,1993(5).
    ②关柏春.“劳动力商品论”批判——劳动商品性质问题讨论集之二[J].社会科学论坛2011.10.
    ③关柏春.论理论经济学的危机与革命——劳动商品性质问题讨论集总序[J].社会科学论坛2011.10.
    ①刘志锁.培养劳动力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J].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4):59-60.
    ②潭运进.对劳动力价值构成理论的再认识[J].经济学家,2004,(3).
    ③石五学.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劳动力价值的构成[J].财经论丛,1996,(6):12-14.
    ①郑志国.劳动力价值的形成和转移及代际关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2):68-69
    ②郑志国.劳动力价值的形成和转移及代际关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2):68-69
    ③郑志国.劳动力价值的形成和转移及代际关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2):68-69
    ④张顺铃;赵国艮;朱贵平.论马克思的劳动力价值构成理论框架的开放性[J].华东经济管理,2006-11-25.
    ⑤张顺铃;赵国艮;朱贵平.论马克思的劳动力价值构成理论框架的开放性[J].华东经济管理,2006-11-25.
    ①张顺铃;赵国艮;朱贵平.论马克思的劳动力价值构成理论框架的开放性[J].华东经济管理,2006-11-25.
    ①张顺铃;赵国艮;朱贵平.论马克思的劳动力价值构成理论框架的开放性[J].华东经济管理,2006-11-25.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95.
    ①陈新春.试论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重合[J].社会科学战线,1997,(5):107-111.
    ②张德利.论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与按劳分配的结合[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1):1115.
    ③蒋学模.传统观念的转变和对劳动力商品范畴的再认识[J].复旦学报,1994,(5):2-7.
    ①冯丛林.如何看待劳动力商品论[J].高校理论战线.1996,(5):57-61
    ②关柏春.按劳动力价值决定工资与按劳分配根本矛盾[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1,(5):10.
    ③张德利.论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属性[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8,(5):34-36
    ④刘艳.论劳动力成为商品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J].财经问题研究,1996,(12):52-53.
    ①姚先国.劳动力产权:分析角度、现状与趋势—劳动力产权问题研究述评[J].江苏社会科学,2010,(2).
    ②姚先国.劳动力产权:分析角度、现状与趋势—劳动力产权问题研究述评[J].江苏社会科学,2010,(2).
    ③姚先国.劳动力产权:分析角度、现状与趋势—劳动力产权问题研究述评[J].江苏社会科学,2010,(2).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7.
    ②刘长龙,赵莉:市场经济思想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30.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3.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32.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42.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60.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61.
    ③樊亢.资本主义兴衰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130-131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85.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85.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74.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74.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75.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79.
    ①樊亢.资本主义兴衰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132-133.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25.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28-229.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62.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90.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90.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92.
    ④马屯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42.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41.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62-463.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91.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62.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34.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01.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00.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10.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10.
    ⑤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44.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40.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469.
    ③韩金华·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主要特征及其现实价值[J].当代经济研究,2009.12.15.
    ①韩金华·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主要特征及其现实价值[J].当代经济研究,2009.12.15.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97.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69.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17.
    ②韩金华·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主要特征及其现实价值[J].当代经济研究,2009.12.15.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93.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37.
    ①杨文.私营企业劳工群体:形成、成长与力量[J].特区经济,2011.02.25.
    ②杨文.私营企业劳工群体:形成、成长与力量[J].特区经济,2002.25.
    ①杨文.私营企业劳工群体:形成、成长与力量[J].《特区经济》,2011.02.25.
    ②杨文.私营企业劳工群体:形成、成长与力量[J].《特区经济》,2011.02.25.
    ③③http://rumen8.com/gongzuobaogao/shehuishijianbaogao/20090213/59005_8.html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47.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83.
    ③http://wiki.mbalib.com/wiki/
    ① 王霞.人的发展悖论及其解决.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04-10
    ①陶怀颖: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建议[M],载于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213.
    ①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我国餐饮业新生代农民工调查[N].工人日报,2010-12-07.
    ②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我国餐饮业新生代农民工调查[N].工人日报,2010-12-07.
    ③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我国餐饮业新生代农民工调查[N].工人日报,2010-12-07.
    ④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我国餐饮业新生代农民工调查[N].工人日报,2010-12-07.
    ⑤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4535205.html
    ⑥http://www.chinanews.com/cj/2010/07-16/2406465.shtml
    ①国家统计局课题组.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报告[J].《调研世界》,2007-01-10.
    ②国家统计局课题组.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报告[J].《调研世界》,2007-01-10.
    ③马晖:五大城市调查:农民工参保比例不足10%,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2月12日第7版。
    ④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我国餐饮业新生代农民工调查[N].工人日报,2010-12-07.
    ⑤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我国餐饮业新生代农民工调查[N].工人日报,2010-12-07.
    ⑥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我国餐饮业新生代农民工调查[N].工人日报,2010-12-07.
    ⑦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我国餐饮业新生代农民工调查[N].工人日报,2010-12-07.
    ①徐伟、朱伯玉.《劳动合同法》与农民工劳动权益问题[J].求索.2011.02
    ②梁冬.齐齐哈尔:多数私企未与务工者签合同[N].新华每日电讯,2008-04-27.
    ③梁冬.齐齐哈尔:多数私企未与务工者签合同[N].新华每日电讯,2008-04-27.
    ④http://paper.people.com.cn/jnsb/html/2008-04/28/content_48370991.htm
    ①http://yanzhao.yzdsb.com.cn/system/2010/05/28/010512752.shtml
    ②贺艳秋.论道德调整私人企业劳资关系的必然性[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89-92.
    ③杨素娟,孔祥凤.低端行业女工权益易遭侵害[N].工人日报,2011-05-16.
    ④http://www.chinanews.com/fz/2011/05-16/3042530.shtml
    ①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4515500.html
    ②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我国餐饮业新生代农民工调查[N].工人日报,2010-12-07.
    ③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我国餐饮业新生代农民工调查[N].工人日报,2010-12-07.
    ④http://acftu.people.com.cn/GB/67561/13414976.html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96.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列宁.列宁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7]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06.
    [8]毛泽东的读书生活[M],北京:三联书店,1986.
    [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年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1][英]威廉·配第.政治算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12][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13][英]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14][英]威廉·配第.赋税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5]林毅夫.论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6]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7]陈征: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运用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8]陈征.《资本论》解说(1-3)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19]陈征.《资本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研究[M].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
    [20]陈征、李建平、郭铁民.《资本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与发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21]陶文达.发展经济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22]谷书堂.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3]彭德林.新制度经济学[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24]F·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2卷[M].上海:三联书店,1993.
    [25]伊迪丝·彭罗斯.企业成长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26]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7]周振华.结构调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8]乔治·斯蒂格勒.产业组织[M].上海:三联书店,2004.
    [29]陈俊明.资本转型论——《资本论》资本理论的具体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0]陈俊明.政治经济学批判——从《资本论》到《帝国主义论》[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31]陈俊明.《资本论》经济行为理论的具体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1]李建平.划分和研究两种形态的劳动价值论[J].人民日报,2002.8.
    [2]胡培兆.经济学博士论文:中西两张皮[J].光明日报,2005.9.
    [3]李建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市场结构缺陷与消除[J].福建师范大学学,2003.4.
    [4]陈俊明.劳动者与劳动所有权:统一——离异——重建统一——纪念《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40周年《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5]陈新春.试论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重合[J].社会科学战线,1997,(5):107-111.
    [6]张德利.论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与按劳分配的结合[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1):11-15.
    [7]蒋学模.传统观念的转变和对劳动力商品范畴的再认识[J].复旦学报,1994,(5):2-7.
    [8]冯丛林.如何看待劳动力商品论[J].高校理论战线.1996,(5):57-61.
    [9]关柏春.按劳动力价值决定工资与按劳分配根本矛盾[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1,(5):10.
    [10]张德利.论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属性[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8,(5):34-36
    [11]刘艳.论劳动力成为商品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J].财经问题研究,1996,(12):52-53.
    [12]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J].中国城市经济,2007(1)
    [13]刘世廷.再谈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问题[J].教学与研究,1994,(2).
    [14]王道臣.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根据[J].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1):25-27.
    [15]陆建章.关于《资本论》中劳动力成为商品之条件的一些思考[J].复印报刊资料:理论经济学,1998,(2).
    [16]王建国.论劳动力商品范畴[J].高校理论战线,1995,(4).
    [17]刘世廷.再谈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问题[J].教学与研究,1994,(2).
    [18]冯胜、李虎斌.正确理解劳动力商品的概念[J].经济问题,1995,(2):12-13.
    [19]蒋学模.传统观念的转变和对劳动力商品范畴的再认识[J].复旦学报(社科版),1994,(5): 2-7.
    [20]贺志亮.按劳分配,劳动力商品探析[J].市场与发展,1994,1(2):18-20.
    [21]张之光.市场经济呼吸劳动力的商品属性[J].东北师大学报,1 993,(5):30-32.
    [22]李顺荣.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两重性[J].高校理论战线,1994,(6).
    [23]王正萍.论社会主义劳动力的非商品属性[J].高校理论战线,1995,(4).
    [24]冯宝兴.“劳动力商品论”不能成为构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支柱[J].高校理论战线,1995,(5).
    [25]杨思基,李秀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劳动力必然都是商品吗[J].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1998,(10).
    [26]卫兴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力不应是商品[J].学习与研究,1993,(11):26-30.
    [27]郭飞.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若干问题探讨[J].高校理论战线,1994,(3):19-22.
    [28]陈娟.关于农村劳动力低市场化流动问题的思考[J].商业时代,2008,(26)
    [29]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起草组(2006):《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J].载于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
    [30]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J].工人日报,2010年06月21日
    [31]朱文、姜太碧,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与提升途径研究——基于四川省144户样本农户调查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10.9
    [32]郭熙保等,我国农村留守劳动力结构劣化状况及其对策思考——基于湖北、湖南、河南三省调查数据的分析[J].中州学刊,2010.5.
    [33]白天亮,人社部称我国行业间工资差距为4.7倍而非15倍,人民网-人民日报,2011.02.15新年涨薪潮:九成企业酝酿加薪,中华工商时报2011-02.
    [34]郭铁民,就业状态与农民增收[J].经济学动态2007.05.
    [35]蔡昉.劳动力迁移的两个过程及其制度障碍[J].社会学研究,2001(4):44-51.
    [36]蔡昉,都阳.迁移的双重动因及其政策含义—检验相对贫困假说[J].中国人口科学,2002(4)
    [37]蔡昉,王德文.作为市场化的人口流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3(5).
    [38]蔡禾,王进.“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6):86-113.
    [39]陈芳妹,龙志和.相对贫困对农村劳动力迁移决策的影响研究—来自江西的经验分析[J].南 方经济,2006(10).
    [40]陈美球.论土地制度对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作用[J].中国土地,2000(11):29-32,43.
    [41]陈美球,肖鹤亮,何维佳等.耕地流转农户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江西省13%户农户耕地流转行为现状的调研[J].自然资源学报,2008,23(3):369-374.
    [42]程名望.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机理、动因与障碍—一个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07:21.
    [43]杜鹰.现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群体特征与宏观背景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1997(6):23-26.
    [44]龚益.技术进步对就业状态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9):5-10.
    [45]贺振华.劳动力迁移、土地流转与农户长期投资[J].经济科学,2006(3):10-18.
    [46]胡初枝,黄贤金,方鹏等.农户资源享赋对劳动力转移行为的影响分析—基于常熟市、如东县和铜山县农户调查的分析[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4):72-76.
    [47]廖淑华,余光英.二元劳动力市场下的人口流动模型及其政策含义[J].市场论坛,2004(8):64-66.
    [48]唐茂华,黄少安.农地制度、劳动力迁移决策及其工资变动—基于“收入补充论”的分析框架[J].制度经济学研究,2009(3):1-19.
    [49]蔡防,王美艳.中国经济增长究竟有多快[J].新视野,2002,(4)
    [50]蔡昉.劳动力流动对市场发育、经济增长的影响[J].人口世界,2000,(6).
    [51]蔡昉.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分析—解释流动与差距同时扩大的悖论[J].经济学动态,2005,(1)
    [52]蔡昉.为什么劳动力流动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J].理论前沿,2005,(20)
    [53]蔡昉.二元劳动力市场条件下的就业体制转换[J].中国社会科学,1998,(2)
    [54]陈成文、王修晓.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城市农民工就业的影响[J].学海,2004,(6)
    [55]陈淮.应尽可能多地使农民转出来[J].中国经济时报,2002—12-24.
    [56]陈淮.发展非正规就业是一项战略选择[J].经济纵横,2001,(5)
    [57]韩秀华.论城乡二元教育与劳动力异质性[J].经济问题,2008(8)
    [58]韩秀华.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J].当代经济科学,2008(4)
    [59]胡金波,郑垂勇.影响我国现阶段就业问题的宏观经济因素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60]纪韶.中国农民工流动就业现状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3)
    [61]金玉国.我国行业工资水平与垄断程度关系的定量测度[J].江苏统计,2001(3)
    [62]习赵勇.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下的劳动力配置[J].生产力研究,2006,(1)
    [63]关柏春.论理论经济学的危机与革命——劳动商品性质问题讨论集总序[J].社会科学论坛,2011.10.
    [64]关柏春.“劳动力商品论”批判——劳动商品性质问题讨论集之一[J].社会科学论坛,2011.10.
    [65]关柏春.“劳动力商品论”批判——劳动商品性质问题讨论集之二[J].社会科学论坛,2011.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