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城巿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风险与分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失地农民分化问题日益凸显,对该问题进行研究不但有助于把握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分化的具体过程和内在机制,还有助于建构分析失地农民分化问题的系统、动态的理论框架,并为政府规避城市化过程中的风险、推动失地农民的合理分化提供研究上的支持。
     本研究将失地农民分化这一问题放置于我国征地城市化的宏观社会背景下展开,利用质性研究的基本方法,选取河南省的一个典型村庄作为研究个案,展现了城市化进程中该村庄农民完整的分化过程,以期寻找到推动失地农民分化的相关因素和内在动力机制,围绕着分化这一研究主题,笔者还详细考察了该村庄内农民在城市化征地过程中所经历的风险变迁,借此对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风险的变迁机制及其与分化之间的理论联系有所认识,研究的具体内容遵循城市化推进的次序依次展开:
     首先,考察了征地以前我国农民的风险与分化状况。由于长期存在着既隔离又流动的特殊城乡关系,我国农民的身份也展现出同中有异的复杂状态,具体体现在生活和风险状态上就是既有总体性的特征,又有分异性的表现,在对农民总体性和分异性的生活和风险状况进行详细的考察和对比之后,研究发现:征地前,农民的风险量小、来源明确且具有可规避性,因此总体上处于一种不突出的隐形状态,农民内部的分化也由于分化边界不清且身份长期处于流动状态而呈现出隐形化的总体特征。
     其次,分析了城市化征地中农民的风险与分化状况。我国现有征地制度下的城市化扩张对农民中各个群体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风险冲击,同时也改变着农民们的行动空间,为农民中各群体利用这些行动空间采取应对行动提供了可能,通过这一部分的分析发现: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征用制度和农民主体的应对行动制造出了新的风险状况,失地农民的风险在征地中日益凸显,同时,由于征地制度和结构作用的差异性后果以及不同农民主体差异性的行动产生了新的分化动力,农民内部的结构在征地中开始出现更为明显的分化。
     最后,探讨了征地以后失地农民面临的风险与分化问题。征地之后失地农民遭遇了一个全新的风险境遇,但新的风险对不同失地农民群体的影响是不同的,在这种新的风险挑战下,失地农民之间在职业上出现了新的分化,在生活状况上朝向了不同的城市化方向发展,通过这一部分的分析发现:征地后,失地农民风险的总体特征表现为在特定群体身上的固化,失地农民之间的分化也出现了阶层化的趋势,即失地农民分化趋于固化为稳定的分层结构,固化成为失地后农民分化的总体特征。
     研究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
     结论一:关于失地农民分化的结论,研究认为: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分化表现为从隐形的分化—凸显的分化—固化的分化的演变图式,推动其分化不断演变的内在动力来自于失地农民主体性因素和社会结构性因素之间的持续性互构,经由这一过程,农民之间的不平等被加剧,并不断得到固化。
     结论二:关于失地农民风险的结论,研究认为失地农民的风险在城市化过程中经历了与其分化相同的演进路径,而塑造了风险图景的内在机制也来自于失地农民主体性因素与社会结构性因素之间的互构,该结论也说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分化过程同时也是失地农民风险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
     结论三:关于失地农民风险与失地农民分化的结论,在得出前两项结论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对失地农民分化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分化与风险之间的理论关系进行了探讨和总结,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联系,1.两者之间同根同源,即均产生于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主体性因素和社会结构性因素之间的持续性互构;2.两者之间共生共变,即失地农民的分化与风险是城市化的双生子,在城市化征地的各个阶段,两种现象始终是共生的,且它们在变化的方向上是一致的,在变化的节奏上是同步的,存在着明显的共生共变关系;3.两者之间互相型塑,即失地农民风险不断地通过其分配过程影响和塑造着失地农民分化的结构形态,而失地农民分化也通过其对社会成员的差异化生产过程影响和引导着风险的流动路径,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型塑。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对一个典型个案的深入研究,探讨了我国失地农民分化的具体过程和内在机制,从而丰富了关于中国失地农民分化具体过程的经验研究;第二,通过分析个案在城市化进程中风险变迁与结构分化的具体过程,尝试性的建构了风险与分化之间的理论联系;最后,通过分类、动态的研究失地农民及其主体性行动,拓展了现有失地农民研究的研究方式。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ization, the problem of landless farmers' differentiation increasingly becomes prominent. Research on this problem will not only help to grasp the specific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landless farmers' differentiation during China's urbanization, but also help to construct a systematic and dynamic theory frame about this problem and support the government to avoid risks and promote the reasonable differentiation of landless farmers during urbanization.
     This study will place the problem of landless farmers' differentiation in the macro social background of land expropriation during China's urbanization. The author adopts several basic method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selects a typical village in Henan province as a case.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 shows a complete process of landless farmers' differentiation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inner drive mechanism which promotes landless farmers' differentiation. Besides that, the author also investigates the changing risks which farmers are experiencing during urbanization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inner mechanism of risk chang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isks and differentiation. Following the order of urbanization, the main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First of all, the author investigates farmers' condition of risk and differentiation before the land expropriation. Because of the spe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our country, this is the coexistence of long-term isolation and limited flows, farmers' identities are very complex in our country and their living condition and risk state show intercommunity and diversity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contrast and analysis, the author finds that farmers' overall risk before the land expropriation is almost invisible, and so is the differentiation among farmers, that is because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boundary is not clear and farmers' identities flow a lot.
     Secondly,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hanges of farmers' risk and differentiation during the land expropriation. In the current system, land expropriation not only brings a great impact to farmers' life, but also changes the farmers' action space and provides the possibilities for farmers' to take action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is part, the author finds that due to the unreasonable land requisition and individual subjective actions which create new risk status, the risks of landless farmers increasingly become prominent. Meanwhile, promoted by difference consequences of farmers' actions and social structure and systems, the structure of differentiation among farmers becomes visible.
     Finally, the author discusses farmers' condition of risk and differentiation after the land expropriation.Landless farmers face an absolute new risk situation after they lose the land. Facing this new challenge, professions and living conditions of landless farmers have undergone significant differentiation and are going toward different directions of urbanization.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is part, the author thinks the risks are flowing to specific groups of farmers and fix on them.The trend of stratification is emerging among landless farmers after the land expropriation.
     This research comes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Conclusion1:the differentiation of landless farmers experiences a special process which is from invisible to visible to fixed during urbanization. The inner power to promote this process is from the persistent mutual construction between farmers'subjectivity factors and social structural factors. And the author thinks the inequality among landless farmers increases during this process.
     Conclusion2:after investing the changing risks during urbanization, the author finds out risks show the same evolution schema as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inner mechanism to produce and reproduce risk is also from the mutual construction of farmers'subjectivity factors and social structural factors. That means the process of landless farmers'differentiation is also a process of 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on of risks.
     Conclusion3:on the basis of the conclusion1and conclusion2, the author goes future and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sks and differentiation of landless farmers, to sum up, there are three points:firstly, the farmers'differentiation and risks are twin phenomena during the land expropriation of China and the common internal power to promote differentiation and risks is from the persistent mutual construction between farmers'subjectivity factors and social structural factors. Secondly, the risks during this process have a symbiotic relationship and change together with the differentiation. Last but not the least, risks can influence and shape the structure of landless farmers' differentiation by its allocation process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landless farmers also can lead the flow path of farmers'risks by its differential operation, so differentiation and risks of landless farmers influence and construct each other mutually.
     There are three innovations in this research. Firstly,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specific process and the inherent mechanism of landless farmers'differentiation, which enriches the empirical study about landless farmers'differentiation.Second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risk and differentiation in the specific process, the author tries to explore the theory relationship between risk and differentiation. Last but not the least, the author makes use of a classified and dynamic way to study the problem of landless farmers'differentiation and pays more attention to farmers'subjectivity, so this study also expands the existing approach to the research on landless farmers.
引文
①人民网:“我国城镇人口已达6.2亿城镇化率46.6%”,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2291994.html。
    ②同上。
    ③叶国文著:《土地政策的政治逻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46页。
    ①杨涛、施国庆:“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综述”, 《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7期。
    ②韩俊:“如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http://www.cass.net.cn/file/2005101847499.html。
    ③中国选举与治理网:“四川自贡征地事件调查”,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60526
    ①贺雪峰:“村庄政治社会现象排序研究”, 《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①刘文烈,刘晨之:“试论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护问题”, 《齐鲁学刊》,2007年第3期。
    ②雷寰:“北京市郊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问题研究”,博士论文,2005年。
    ③王勇:“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利益表达”,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英)皮尔森著:尹宏毅译,《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新华出版社,2000年第75页。
    ②同上,第193页。
    ③转引自谢尔顿.克里姆斯基等编著:《风险的社会理论学说》,北京出版社,2005年,第68页。
    ①转引自同上,第69页。
    ②同上,第72-74页。
    ③转引自同上,第82页。
    ④同上,第75页。
    ⑤同上,第81页。
    ①参见贝克在《风险社会》中对现代风险社会中风险特征的阐释,乌尔里希·贝克著: 《风险社会》,何博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
    ②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第776页。
    ③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20页。
    ④袁方主编:《社会学百科辞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第16页。
    ⑤刘祖云:“社会分层的若干理论问题新探”,《江汉论坛》,2002年第9期。
    ①赵煦:“英国早期城市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②崔功豪、王本炎、查彦育著:《城市地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69页。
    ③向德平著:《城市社会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36-137页。
    ④周一星著:《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60页。
    ①程继隆主编:《社会学大辞典》,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年,第508页。
    ②转引自赵煦:“英国早期城市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③杨风:“城市化与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型”,《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4期。
    ①风笑天著:《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页。
    ①约翰·洛夫兰德等著:《分析社会情景:质性观察与分析方法》,林小英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97页。
    ②王宁:“个案研究的代表性问题与抽样逻辑”,《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①乌尔里希·贝克著:《风险社会》,何博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38页。
    ②同上,第20--21页。
    ③景军:“泰坦尼克定律:中国艾滋病风险分析”, 《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5期。
    ①牟少岩:“农民职业分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山东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②《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272页。
    ①侯均生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172页-175页。
    ②参见(法)让-雅克·卢梭著:《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高煜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③参见侯均生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1页-37页,第48-51页。
    ④李强著:《应用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67页-368页。
    ①(美)戴维·波普诺著:《社会学》第十版,社会学译丛,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256页。
    ②转引自刘洪仁:“我国农民分化问题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③仇力平:“回到马克思:对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反思”,《社会》,2006年第4期。
    ④(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58页。
    ⑤转引自荣娥:“西方社会分层研究述评”,《社会工作》,2007年第1期。
    ①牟少岩:“农民职业分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山东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②刘洪仁:“我国农民分化问题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③V·帕累托著:《普通社会学纲要》,三联书店,2001年,296页。
    ①张寿正:“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失地问题思考”,《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2期。
    ②安华,张伟:“关于妥善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思考”,《农村经济》,2004年第12期。
    ③冯晓平:“失地农民就业风险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④转引自李向军:“个体化视角下失地农民的风险困境”,《理论与改革》,2008年第1期。
    ⑤谢华,李松柏:“失地农民城市适应困境与对策研究”,《乡镇经济》,2008年第10期。
    ①鲍海君,吴次芳:“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管理世界》,2002年第10期。
    ②胡平:“构建失地农民的社会安全网”,《农村经济》,2006年第12期。
    ③袁方成,姚化伟:“政策推进、社会流动与利益分化—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风险及其特征”,《理论与改革》,2011年第4期。
    ④冯晓平:“三种视角下的失地农民权益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⑤刘文烈、刘晨之:“试论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护问题”,《齐鲁学刊》,2007年第3期。另参见喻国华,2006年。
    ⑥同春芬著:《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的不平等待遇透析》, 社会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①吉朝珑:“农民权益保障视野下的农村土地征收制度重构”,《河北法学》,2008年第26(9)期。
    ②钱忠好:《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56页。
    ③孔祥智,王志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补偿”,《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第5期。另参见温铁军、朱守银,1996;吕彦斌、王富河,2004。
    ④赵明学等:“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保障问题初探”,《经济论坛》,2006年第5期。
    ⑤郑功成:“农民权益需要用法律制度来维护”,《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3期。
    ⑥钱忠好:《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56页。
    ⑦刘文烈、刘晨之:“试论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护问题”,《齐鲁学刊》,2007年第3期。另参见张友祥,2006;李平、徐孝白,2004;喻国华,2006。
    ①钱忠好,曲福田:“规范政府土地征用行为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12期。
    ②廖小军:《中国失地农民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25-349页。
    ③卢海元:“土地换保障:妥善安置失地农民的基本设想”,《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6期。
    ④鲍海君,吴次芳:“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管理世界》,2002年第10期。
    ⑤冯晓平:“三种视角下的失地农民权益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⑥沈飞,朱道林:“政府和农村集体土地收益分配关系实证研究——以我国土地征用—出让过程为例”,《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年第8期。
    ⑦廖小军著:《中国失地农民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25-349页。
    ⑧王庆功,张宗亮:“农村士地征地中的利益博弈及其解决途径”,《东岳论丛》,2009年第1期。
    ①魏福明,刘红雨:“利益集团视野下的农民权益保护”,《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②于建嵘:“农民有组织抗争及其政治风险——湖南省H县调查”,《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3期。
    ③杜受祜:“参与式管理与农民权益保护”,《农村经济》,2004年第1期。
    ④秦启文,罗震宇:“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群体隔阂”,《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第1期。
    ⑤谢勇:“土地征用、就业冲击与就业分化—基于江苏省南京市失地农民的实证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0年第2期。
    ①马忠才,赫剑梅:“失地农民职业结构变迁研究—关于失地农民被动城市化的实证研究”,《甘肃农业》,2008年第4期。
    ②曹红梅,梁山,许月明:“河北省失地农民分异化及其原因分析”,《贵州农业科学》,2011年第39(3)期。
    ③刘海云著:《边缘化与分异:失地农民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④章辉美,何芳芳:“失地农民社会分层机制的实证研究”,《江汉论坛》,2008年第5期。
    ⑤吴业苗:“小农的终结与居村市民的建构—城乡一体化框架下农民的一般进路”,《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
    ⑥陈绍军,李如春等:“征地拆迁中失地农民迁移决策模型分析”,《中国发展》,2011年第4期。
    ①谢建社著:《新产业工人阶层:社会转型中的农民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54页。
    ①何家栋,喻希来:“城乡二元社会是怎样形成的?”,《书屋》,2003年第5期。
    ②孙立平著: 《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3页。
    ③黄德北:“中国大陆的城乡隔离体制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福建热作科技》,1995年第20(4)期。
    ①何家栋,喻希来:“城乡二元社会是怎样形成的?”,《书屋》,2003年第5期。
    ②同上。
    ①刘洪礼、李学广:“试论现阶段我国农民队伍的构成”,《学术月刊》,1983年第6期
    ②李腊生:《当代中国的阶层分化与利益整合》,《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5期。
    ③林坚等:“我国农民的社会分层结构和特征—个基于全国1185份调查问卷的分析”,《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④姜长云:“农民就业模式的分化与经济行为—对安徽省天长市农户的问卷分析”,《调研世界》,1995年第2期。
    ⑤陈东平等:“经济发达地区农民分化现象考察与思考—以无锡市华庄镇的调查为例”,《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⑥马夫:“固原市农村社会分层的现状、特征及其对贫富分化的影响”,《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⑦武言,廖树芬,秦兴洪著:《中国农民的变迁》,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⑧邹农俭:“农民非农化的阶段、形态及其内部关系”,《江海学刊》,1999年第3期。
    ⑨陆学艺、张厚义:“重新认识农民问题—十年来中国农民的变化”,《社会学研究》,1989第6期。
    ①程有为,王天奖主编:《河南通史第四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40页。
    ①程有为,王天奖主编:《河南通史第四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35页。
    ①冯晓平,江立华:“阶层分化下的失地农民风险研究”,《中州学刊》,2011年第5期。
    ①冯晓平,江立华:“阶层分化下的失地农民风险研究”,《中州学刊》,2011年第5期。
    ②吴力子著: 《农民的结构性贫困—定县再调查的普遍性结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13页。
    ①新浪网:“村民买假种索赔无果上吊”,http://news.sina.com.cn/s/2010-04-02/054519993699.shtml。
    ②谢建社著:《新产业工人阶层:社会转型中的农民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61页。
    ③邱蓉:“土地上的权力、阶层与利益共容”,《江汉论坛》,2010年第1期。
    ①姚洋:《土地、制度和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9页。
    ①潘晓成著:《转型期农业风险与保障机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03页。
    ②同上,第105页。
    ③同上,第10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5页。
    ①邹农俭:“论农民的阶层分化”,《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②同上。
    ③同上。
    ①李龙浩著:《土地问题的制度分析》,地质出版社,2007年,第98—100页。
    ①参见《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2002年),第二条,第十二条。
    ②李龙浩著:《土地问题的制度分析》,地质出版社,2007年,第96页。
    ③同上,第95页。
    ④同上,第200页。
    ①贺雪峰著:《乡村的前途》,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98-299页。
    ②吴力子著: 《农民的结构性贫困—定县再调查的普遍性结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1页。
    ①冯晓平,江立华: “阶层分化下的失地农民风险研究”, 《中州学刊》,2011年第5期。
    ②同上。
    ③同上。
    ①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编: 《中国农村研究报告2007》,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第347页。
    ②王春光著: 《农村社会分化与农民负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92-193页。
    ①林克雷,李全生:“广义资本与社会分层”,《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②邹农俭:“当代农村.变迁.分化.矛盾.整合”,《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①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339页。
    ①转引自李友梅著:《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乡土文化转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9页。
    ①参见《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
    ②参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29号)。
    ③马步云:“现代化风险初探”,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①转引自陈传波,丁士军著:《中国小农户的风险及风险管理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第36页。
    ②肖屹:“失地农民权益受损与中国征地制度改革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①转引自马小勇著:《中国农户的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第40页。
    ①郭于华:“‘弱者的武器’与‘隐藏的文本’——研究农民反抗的底层视角”,《读书》,2002年第7期。另参见董海军:“作为武器的弱者身份:农民维权抗争的底层政治”,《社会》,2008年第4期。
    ①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编: 《中国农村研究报告2007》,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第347页。
    ①翟学伟:“个人地位:一个概念及其分析框架—中国日常社会的真实建构”,《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①冯晓平:“两级博弈下的征地风险流动分析”,《农村经济》,2012年第1期。
    ①(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著:《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71-172页。
    ②卢福营著:“农民分化过程中的村治”,南方出版社,2000年,第227页。
    ③吴从环:“权力的位移—村民自治制度10年实践考察”,《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1期。
    ①费孝通著:《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6页。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修订。
    ②参见同上。
    ③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相关条款,1998年12月。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1998)相关条款。
    ②李龙浩著:《土地问题的制度分析》,地质出版社,2007年,第140页。
    ①陈邵友:“征地农转非人员非农就业促进及其管理研究”,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第27页。
    ②叶继红:“失地农民城市适应的困境与解决途径”,《中国软科学》,2008年第1期。
    ③周晓唯,赵颖涛:“人的属性: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科学论坛》,2008年第4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8页。
    ②陈军民:“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对比”,《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①潘允康著:《城市社会学新论》,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85页。
    ②同上,第285页。
    ③同上,第285页。
    ④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2010年修正版。
    ①严俊:《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0页。
    ②同上,第100页。
    ③李迎生:“构建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①苏振芳:《社会保障概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第327-328页。
    ②王小章:“齐美尔的现代性:现代文化形态下的心性体验”, 《浙江学刊》,2005年第4期。
    ③许英著:《城市社会学》,齐鲁书社,2002年,第201页。
    ①齐美尔著:《时尚的哲学》,费勇、吴燕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187-188页。
    ②Siminel,G. The Philosophy of Money,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1978:443-444.
    ②王小章:“齐美尔的现代性:现代文化形态下的心性体验”, 《浙江学刊》,2005年第4期。
    ③任平著:《时尚与冲突—城市文化结构与功能新论》,2000年,第60--61页。
    ④郭建:“城市化:文化的一元化,还是多元化?”,《城市与减灾》,2006年第1期。
    ⑤转引自②
    ①潘允康著:《城市社会学新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286页。
    ②同上,第286页。
    ③参见李路路著:《再生产的延续:制度转型与城市社会分层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3-54页。
    ①参见李路路著:《再生产的延续:制度转型与城市社会分层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3-54页。
    ②周海林:“用可持续发展原则解析消费者社会和现代市场体系”,《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2002年第2期。
    ①参阅《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及《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文件。
    ②参阅《P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试行办法》(2009年)文件。
    ①李迎生: “构建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②孙立平著: 《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09页。
    ①李迎生:“构建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①李丽:“文化风险的多维透视”, 《学术交流》,2007年第12期。
    ①郑晓云著: 《文化认同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232页。
    ②潘允康著: 《城市社会学新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201页。
    ③庄友刚著:《跨越风险社会:风险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6页。
    ①陆学艺著:《陆学艺文集》,世纪出版集团出版,2005年,第167页。
    ②陆学艺著:《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47-251页。
    ③财富天下网:“失地农民陈小杰的创业故事”,http://www.3158.cn/news/20110113/09/86-59574850_1.shtml。
    ①参见张汝立著: 《农转工:失地农民的劳动与生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②参见刘海云著: 《边缘化与分异:失地农民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
    ③朱富言:“转型时期的中国城市新贫困人口问题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①冯晓平,江立华:“阶层分化下的失地农民风险研究”,《中州学刊》,2011年第5期。
    ①转引自刘豪兴主编:《农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4页。
    ①康少邦,张宁等著: 《城市社会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6页。
    ②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5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95页。
    ②叶继红:“失地农民城市适应的困境与解决路径”,《中国软科学》,2008年第1期。
    ③丁建兵:“中国发展面临“半城市化”挑战”,《调研世界》,2008年第1期。
    ④潘允康著:《城市社会学新论》,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85页。
    ①马小勇著:《中国农户的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第77页。
    Dercon, s. and P. Krishnam,"Income Portfolios in Rurual Ethiopia and Tanzania:Choices and Constraints",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6,Vol.32(6):P850-875.
    ②同①,第79页。
    ①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98页。
    ①(德)乌里希·贝克著:《风险社会》,何博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15页。
    ②(德)乌尔里希·贝克著:《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6页。
    ①洪大用:“农民分化及阶层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92年第5期。
    ②李强:“政治分层与经济分层”,《社会学研究(京)》,1997年第4期。
    ①徐晓军:“我国城市社区走向阶层化的实证分析”,《城市发展研究》,2000年第4期。
    ①(美)保罗.M.霍恩伯格等著:《都市欧洲的形成1000--1994年》,阮岳湘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257页。
    ②同上。
    ①冯晓平:“两级博弈下的征地风险流动分析”,《农村经济》,2012年第1期。
    ①张云鹏:“试论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4期。
    ②同上。
    ③郑杭生,杨敏:“社会互构论的提出—对社会学学术传统的审视和快速转型期经验现实的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①西奥多.w.舒尔茨著: 《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9-42页。
    ②J.米格代尔:《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李玉琪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第13页。
    ③张汝立著: 《农转工:失地农民的劳动与生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17页。
    ①冯晓平:“失地农民就业风险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②参见(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现代性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49-67页。
    ③斯科特·拉什:“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4期。
    ④周战超:“当代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引述”,《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3期。
    ⑤谢尔顿.克里姆斯基、多米尼克.戈尔丁编著:《风险的社会理论学说》,徐元玲等译,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174页。
    ①杨亮才:“财富分配与风险分配:现代性的两种进路”, 《学术交流》,2011年第5期。
    ②(德)乌尔里希·贝克著: 《风险社会》,南京译林出版社,何博文译,2004年,第57页。
    ③杨亮才:“财富分配与风险分配:现代性的两种进路”, 《学术交流》,2011年第5期。
    ①(德)乌尔里希·贝克著: 《风险社会》,南京译林出版社,何博文译,2004年,第37页。
    ①黄平: “农业劳动者利益保护途径探索”, 《甘肃农业》,2010年第8期。
    ①(美)保罗.M.霍恩伯格等著:《都市欧洲的形成1000—1994年》,阮岳湘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235-240页。
    ①王朝明,“城市化:农民工边缘性贫困的路径与治理分析”,《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3期。
    1. 王春光著:《农村社会分化与农民负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2. 陆学艺著:《当代中国农村和当代中国农民》,知识出版社,1991。
    3. 唐忠新著:《贫困分化的社会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4. 李培林著,李强,孙立平等,《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5. 方向新著:《农村变迁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6. 王宽让等著:《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7. 卢福营著:《农民分化过程中的村治》,南方出版社,2000年。
    8. 贾德裕等著:《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9. 邹农俭著:《中国农村城市化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10.邵道生著:《中国社会的困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
    11.陈光金著:《中国乡村现代化的回顾与前瞻》,湖南出版社,1996年。
    12.郭庆著:《现代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3. (法)H.孟德拉斯著:《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4.陆学艺著:《改革中的农村与农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
    15.陆学艺著:《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6. (美)丹尼尔.贝尔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
    17.韦伯著:《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8。
    18. (美)丹尼尔.贝尔著:《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商务印书馆,1986年。
    19.李强著:《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鹭江出版社,2000年。
    20.朱光磊著:《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21. (美)戴维·波普诺著:《社会学》,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2.边燕杰著:《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三联书店,2002年。
    23.李培林主编:《中国新时期阶级阶层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
    24.李强著:《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
    25.郑杭生主编:《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26.迪尔凯姆著:《社会分工论》,三联书店,2000年。
    27. (美)戴维·格伦斯基编:《社会分层》,王俊等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
    28.(法)i上-雅克·卢梭著:《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高煜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9.张柠著:《土地的黄昏》,东方出版社,2005年。
    30.李友梅著:《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乡土文化转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31.谢建社著:《新产业工人阶层:社会转型中的农民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32.马小勇著:《中国农户的收入风险应对机制与消费波动》,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
    33.大卫·李嘉图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上海商务印书馆,1962年。
    34.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83年。
    35. (法)保尔·芒图著:《十八世纪产业革命》,杨人楩,陈希秦,吴绪译译,商务印书馆,2009。
    36.潘允康著:《城市社会学新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37.李龙浩著:《土地问题的制度分析》,地质出版社,2007年。
    38.庄友刚著:《跨越风险社会:风险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
    39.陆学艺著:《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40.吴力子著:《农民的结构性贫困一定县再调查的普遍性结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1.王春光著:《农村社会分化与农民负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2.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编:《中国农村研究报告2007》,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43.乌尔里希·贝克著:《风险社会》,何博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
    44.乌尔里希·贝克著:《世界风险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45.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年。
    46.贝克、吉登斯、斯科特·拉什著:《自反性现代化》,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47.廖小军著:《中国失地农民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8.陆学艺著:《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49.蔡防著:《2002年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城乡就业问题与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50.厉以宁等著:《中国城镇就业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年。
    51.杨宜勇著:《中国转轨时期的就业问题》,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
    52. (英)芭芭拉·亚当等著:《风险社会及其超越》,赵延东等译,北京出版社,2005年。
    53. (英)谢尔顿·克里姆斯基、(英)多米尼克·戈尔丁著:《风险的社会理论学说》,徐元玲等译,北京出版社,2005年。
    54.丁少群著:《小规模家庭农场如何应付风险》,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55.费孝通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56.黄玉捷著:《内生性制度的演进逻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57.安德鲁·肖特:《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上海财经大学,2003年。
    58.杨宜勇等著:《就业理论与失业治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
    59.杨雪冬著:《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60.乌尔里希·贝克,安东尼·吉登斯,斯科特·拉什著:《自反现代性》,周宪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
    61.安东尼·吉登斯著:《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
    62.童星,张海波著:《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识别》,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63.卓志著:《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
    64.叶国文著:《土地政策的政治逻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65. (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弱者的武器》,郑广怀等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
    66.曲福田等著:《经济发展与中国土地非农化》,商务印书馆,2008年。
    67. (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著:《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68.郑杭生著:《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社会互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69.郑杭生、李路路等著:《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70.杨敏著:《社会行动的意义效应:社会转型加速期现代性特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71.黄平主编:《寻求生存—当代中国农村外出人口的社会学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72.刘林平著:《关系、社会资本与社会转型:深圳“平江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73.张继焦著:《城市的适应—迁移者的就业与创业》,商务印书馆,2005年。
    74.韩长赋著:《中国农民工的发展与终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75.俞德鹏著:《城乡社会:从隔离走向开放—中国户籍制度与户籍法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76.魏城编著:《中国农民工调查》,法律出版社,2008年。
    77.刘传江、徐建玲等著:《中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
    78.蔡防、都阳、王美艳著:《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商务印书馆,2005年。
    79.李强著:《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80.王颖著:《中国农民打工调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
    81.隋晓明编著:《中国民工调查》,群言出版社,2005年。
    82.周晓虹著:《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擅变》,三联书店,1998年。
    83.李培林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04年。
    84.温铁军著:《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三联书店,2005年。
    85.孙立平著:《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86.辜胜阻、简新华主编:《当代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
    87.(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三联书店,1998年。
    88.(美)阿列克斯·英克尔斯、戴维·H·史密斯著:《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89.(美)罗伯特·劳伦斯·库恩著:《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90.惠宁,霍丽主编,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
    91.潘晓成著:《转型期农业风险与保障机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92.崔功豪,王本炎,查彦育著:《城市地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
    93.向德平著:《城市社会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94.周一星著:《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
    95.程继隆主编:《社会学大辞典》,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年。
    96.朱铁臻著:《城市发展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年。
    97.王章辉,黄柯可主编:《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98.同春芬著: 《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的不平等待遇透析》, 社会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99.风笑天著: 《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100.向德平著:《城市社会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101.武言,廖树芬,秦兴洪著: 《中国农民的变迁》,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102.郑杭生主编: 《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103.V·帕累托著: 《普通社会学纲要》,三联书店,2001年,296页。
    104.侯均生主编: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
    105.李强著: 《应用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
    106.《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
    10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
    108.贺雪峰著: 《乡村的前途》,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09.陈传波,丁士军著:《中国小农户的风险及风险管理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110.西奥多·w·舒尔茨著: 《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
    111.J.米格代尔著: 《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李玉琪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
    112.张汝立著: 《农转工:失地农民的劳动与生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113.严俊著: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
    114.苏振芳著: 《社会保障概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
    115.许英著: 《城市社会学》,齐鲁书社,2002年。
    116.齐美尔著:《时尚的哲学》,费勇、吴燕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
    117.任平著: 《时尚与冲突—城市文化结构与功能新论》,2000年。
    118.郭书田等: 《失衡的中国》,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
    119.郑晓云著: 《文化认同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120.刘豪兴主编: 《农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21.康少邦,张宁等著:《城市社会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1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123.袁方主编: 《社会学百科辞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
    124.孙立平著: 《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125.约翰·洛夫兰德等著: 《分析社会情景:质性观察与分析方法》,林小英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
    126.钱忠好著: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127.(美)保罗·M·霍恩伯格等著: 《都市欧洲的形成1000—1994年》,阮岳湘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
    128.哈蒙德犬妇著: 《农村雇工,1760—1832》,朗曼出版社,1978年。
    129.王道勇著: 《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现代性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130.刘海云著: 《边缘化与分异:失地农民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
    131.何增科等主编: 《城乡公民参与和政治合法性》,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
    132.宋士云著: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变迁(1949—2002)》,人民出版社,2006年。
    133.吴忠民著: 《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
    134.李胜兰著: 《我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
    135.黄朝明著:《征地收益分配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
    136.李友梅等著: 《社会认同:一种结构视野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37.柯兰君,李汉林主编: 《城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138.王坤,李志强著: 《新中国土地征收制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139.原玉廷等主编: 《新中国土地制度建设60年:回顾与思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
    140.薛晓源,周战超著: 《全球化与风险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141.Simmel, G, the Philosophy of Money, Routledge &Kegan Paul Ltd.,1978.
    142.Naughton B.,Growing out of the Plan:Chinese Econmic Reform,1978-1992,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ge, New York and Melbourne,1995.
    143.Luhman, Niklas, Trust and Power,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1997.
    144.Branden B.Johnson and Vincent T. Covello,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risk Dordrecht,D. Reidel Pub. Co.,1987.
    145.Zhao Yaohui, Rural-to-Urban Labor Migration in China:the Pat and the Presen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0.
    146.Douglas, M. and A.Wildavsky, Risk and Culture, University ofCalifornia Press,1982.
    147.Giddens, Anthony, the Class Stratification of the Advanced Societies, NewYork, Hagerstown, San Fracisco, London:Harper & Row, Publisher,1973.
    148.Kerbo.Harold. R,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Inequality:Class Conflit in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NewYork:MeGraW-Hill,2000.
    149.Michael M.Cernea, Putting People First-Sociological Variables in Rural Develop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150.Raymond Firth and B.S, Yamey, Capital, Saving and Credit in Peasant Societies:Studies from Asia, Oceania, the Caribbean and Middle America, Routledge,2004.
    1. 政务院《关于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1953年12月5日。
    2. 国务院《关于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1958年1月6日。
    3.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1982年修订。
    4.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
    5. 《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
    6. 国土资源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2010年6月)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6年修订。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修订。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1998年12月。
    1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严格征地拆迁管理工作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紧急通知》(国办发明电(2010)15号
    11.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29号)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10号《征用土地公告办法》,2001年10月18日发布。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22号《国土资源听证规定》,2003年12月30日公布。
    14.国土资源部《土地登记办法》(2007年11月28日审议通过,自2008年2月1日起施。
    15.P县统计局编:《P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1949—1999)》(上、下两册),1999。
    16.程有为,王天奖主编:《河南通史第四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17. 《河南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通知的意见》(豫政[2006]70号)
    18.P县地方史志办公室编:《P县通鉴》,2001-2007。
    19.王月主编:《P县县志(1980—2000)》,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
    20.P市P县2000—2009年历年政府工作报告。
    21. 《河南省征地补偿标准争议裁决办法的通知》(豫政(2007)19号)。
    22. 《P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国家建设征地地上青苗和附着物补偿标准的通知》(P市2010年第36号文件)。
    23.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河南省财政厅《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豫劳社[2008]19号)。
    24. 《P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试行办法》(2010年)。
    25. 《河南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1999年)。
    26. 《河南省国家建设征用土地附属物补偿标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我省国家建设征用士地上附着物补偿问题的通知(豫政文[1993)152号)。
    1.韩俊:“如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http://www.cass.net.cn/file/2005101847499.html。
    2.凤凰网:“郑永年:强制土地城市化剥夺农民使其彻底变成无产阶级”,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zjgc/20110107/3168716.shtml。
    3.人民网:“我国城镇人口已达6.2亿城镇化率46.6%”,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2291994.html。
    4.人民网:“我国城镇人口已达6.2亿城镇化率46.6%”,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2291994.html。
    5.中国选举与治理网:“四川自贡征地事件调查”,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60526
    6.财富天下网:“失地农民陈小杰的创业故事”,http://www.3158.cn/news/20110113/09/86-59574850_1.shtml。
    7.大楚网:“武汉一村官涉贪740万法庭上求法官放其回家”,http://hb.qq.com/a/20110310/000533.htm?pgv ref=aio。
    8.央视网:“联手种红薯创业我做主失地农民+农学硕士生共同创业轶事”,http://zs.cctv.com/nanchang/news_10681.html
    .9.新浪网:“土地副总督察:征地造成大量伪城市化农民”,2011年,http://news.sina.com.cn/c/2011-11-23/030923508948.shtml。
    9.新民网: “全国工会系统前7月为农民工追回拖欠工资22亿”http://ent.xinmin.cn/2011/08/17/11754030.html)。
    10.新浪网:“村民买假种索赔无果上吊”,http://news.sina.com.cn/s/2010-04-02/054519993699.shtml。
    1.李培文:“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身份转化面临的困境和出路”,《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年第5期。
    2.庄平:“对我国农村发展不平衡的几点认识”,《文历哲》,1996年第4期。
    3.李路路:“社会结构变迁与私营企业的发展”,《管理世界》,1996年第1期。
    4.邹农俭:“社会结构的重组、矛盾及其调整”,《社会科学》,1991年第8期。
    5. 陆学艺,张厚义:“重新认识农民问题一十年来中国农民的变化”,《社会学研究》,1989第6期。
    6.王自亮:“变动与选择: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形成的诱因”,《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7.邹农俭:“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分层标准研究”,《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8.杨涛,施国庆:“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综述”,《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7期。
    9. 吴忠民:“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自由和平等的演进及问题”, 《东岳论丛》,2010年第10期。
    10.贺雪峰: “村庄政治社会现象排序研究”, 《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11.景军: “泰坦尼克定律:中国艾滋病风险分析”, 《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5期。
    12.刘文烈,刘晨之:“试论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护问题”,《齐鲁学刊》,2007年第3期。
    13.雷寰:“北京市郊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14.王勇:“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利益表达”,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15.刘祖云:“社会分层的若干理论问题新探”,《江汉论坛》,2002年第9期。
    16.赵煦:“英国早期城市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17.杨风:“城市化与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型”,《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4期。
    18.杨敏,郑杭生:“社会互构论:全貌概要和精义探微”,《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4期。
    19.何家栋,喻希来:“城乡二元社会是怎样形成的?”,《书屋》,2003年第5期。
    20.邱蓉:“土地上的权力、阶层与利益共容”,《江汉论坛》,2010年第1期。
    21.赵同春:“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角色转换的实证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2.邹农俭:“论农民的阶层分化”,《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23.仇力平:“职业地位:社会分层的指示器”,《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24.邹农俭:“当代农村.变迁.分化.矛盾.整合”,《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25.姜长云:“农民就业模式的分化与经济行为—对安徽省天长市农户的问卷分析”,《调研世界》,1995年第2期。
    26.陈东平等:“经济发达地区农民分化现象考察与思考—以无锡市华庄镇的调查为例”,《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27.马夫:“固原市农村社会分层的现状、特征及其对贫富分化的影响”,《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28.邹农俭:“农民非农化的阶段、形态及其内部关系”,《江海学刊》,1999年第3期。
    29.刘洪礼、李学广:“试论现阶段我国农民队伍的构成”,《学术月刊》,1983年第6期
    30.李腊生:《当代中国的阶层分化与利益整合》,《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5期。
    31.林坚等:“我国农民的社会分层结构和特征—基于全国1185份调查问卷的分析”,《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32.章辉美,何芳芳:“失地农民社会分层机制的实证研究”,《江汉论坛》,2008年第5期。
    33.荣娥:“西方社会分层研究述评”,《社会工作》,2007年第1期。
    34.牟少岩:“农民职业分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山东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35.王宁:“个案研究的代表性问题与抽样逻辑”,《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36.马步云:“现代化风险初探”,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37.肖屹:“失地农民权益受损与中国征地制度改革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38.董海军:“作为武器的弱者身份:农民维权抗争的底层政治”,《社会》,2008年第4期。
    39.郭于华:“‘弱者的武器’与‘隐藏的文本’——研究农民反抗的底层视角”,《读书》,2002年第7期。
    40.翟学伟:“个人地位:一个概念及其分析框架—中国日常社会的真实建构”,《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41.吴从环:“权力的位移—村民自治制度10年实践考察”,《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1期。
    42.陈邵友:“征地农转非人员非农就业促进及其管理研究”,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第27页。
    43.叶继红:“失地农民城市适应的困境与解决途径”,《中国软科学》,2008年第1期。
    44.周晓唯,赵颖涛:“人的属性: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科学论坛”,2008年第4期。
    45.陈军民:“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对比”,《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46.李迎生: “构建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47.王小章:“齐美尔的现代性:现代文化形态下的心性体验”, 《浙江学刊》,2005年第4期。
    48.郭建:“城市化:文化的一元化,还是多元化?”,《城市与减灾》,2006年第1期。
    49.周海林:“用可持续发展原则解析消费者社会和现代市场体系”,《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2002年第2期。
    50.李丽:“文化风险的多维透视”, 《学术交流》,2007年第12期。
    51.朱富言:“转型时期的中国城市新贫困人口问题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52.曲福田等:“土地价格及分配关系与土地非农化经济机制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12期。
    53.刘祖云:“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20世纪末中国社会的阶层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54.丁建兵:“中国发展面临“半城市化”挑战”,《调研世界》,2008年第1期。
    55.洪大用:“农民分化及阶层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92年第5期。
    56.李强:“政治分层与经济分层”,《社会学研究(京)》,1997年第4期。
    57.徐晓军:“我国城市社区走向阶层化的实证分析”,《城市发展研究》,2000年第4期。
    58.杨敏,高霖宇:“社会互构论视野下的民间力量与社会和谐”,《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59.万能,原新:“1978年以来中国农民的阶层分化:回顾和反思”,《中国农村观察》,2009年,第4期。
    60.刘少杰:“长鸣的城市警钟—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风险与公共治理”,《探索与争鸣》,2011 年第2期。
    61.韩俊:“巴西城市化过程中的贫民窟问题的启示”,《中国改革》,2006年第6期。
    62.黄平: “农业劳动者利益保护途径探索”, 《甘肃农业》,2010年第8期。
    63.王朝明:“城市化:农民工边缘性贫困的路径与治理分析”,《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3期。
    64.王庆功,张宗亮:“农村土地征地中的利益博弈及其解决途径”,《东岳论丛》,2009年第1期。
    65.何爱平:“失地农民权益问题的新阐释:基于阿玛蒂亚·森交换权利理论的视角”,《人文杂志》,2007年,第6期。
    66.康岚:“从征地前后看失地农民的权益与保障”,《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67.郭军波:“合力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68.杨春禧:“土地征用过程中利益差序格局的制度重构”,《财经科学》,2005年第1期。
    69.赵振军:“论农地集体所有制陷阱”,《社会科学》,2007年第8期。
    70.廖小军:“妥善解决当前中国失地农民的问题的若干思考”,《东南学术》,2006年第1期。
    71.周作翰,张英洪:“论当代中国农民的政治权利”,《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1期。
    72.刘洪仁,杨学成:“转型期农民分化问题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4期。
    73.周批改:“中国农村阶级阶层分化与税费制度改革”,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74.庞树奇,仇立平:“我国社会现阶段阶级阶层研究初探”,《社会学研究》,1989年第3期。
    75.仇立平:“回到马克思—对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反思”,《社会》,2006年第4期。
    76.仇立平:“职业地位:社会分层的指示器”,《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77.张宛丽:“近期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研究综述”,《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
    78.陆学艺:“社会学要重视当今农民问题”,《社会学研究》,1989年第5期。
    79.刘洪礼,李学广:“试论现阶段我国农民队伍的构成”,《学术月刊》1983年第6期。
    80.周战超:“当代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引述”,《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3期。
    81.刘洪仁:“农民分化问题研究综述”,《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82.宋林飞:“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代价及其度量”,《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83.李钢:“中国社会转型与代价选择”,《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1期。
    84.李路路:“社会变迁:风险与社会控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85.李路路:“论社会分层研究”,《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1期。
    86.庄友刚:“从马克思注意视野对风险社会二重审视”,《探索》,2004年第3期。
    87.杜本峰:“基于风险社会的社会政策思考”,《中州学刊》,2004年第4期。
    88.王道勇,江立华:“村农民与农民工的社会风险意识考察”,《学术界》,2005年第4期。
    89.卢海元:“土地换保障:妥善安置失地农民的基本设想”,《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6期。
    90.葛金田:“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8期。
    91.王晓毅:“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降低农民的风险”,《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第6期。
    92.史清华,顾海英,张跃华:“农民家庭风险保障:从传统模式到商业保险”,《管理世界》2004年第11期。
    93.丁士军,陈传波:“农户风险处理策略分析”,《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年第6期。
    94.张媛媛,贺利军:“城市化过程中对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思考”,《社会科学家》,2004年第2期。
    95.陆飞杰:“对城郊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思考”,《城市问题》,2006年第3期
    96.高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探讨》, 《经济学家》2004年第1期。
    97.宋斌文,樊小钢,周慧文:“失地农民问题是事关社会稳定的大问题”,《调研世界》,2004年第1期。
    98.林克雷,李全生:“广义资本与社会分层”,《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99.陈晨等:“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弱势群体”,《经济体制改革》,2004年第1期。
    100.张寿正:“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失地问题思考”,《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2期。
    101.徐琴:“可行能力短缺与失地农民的困境”,《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102.国土资源部征地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征地制度改革研究报告”,《国土资源》,2003年第11期。
    103.斯科特·拉什:“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4期。
    104.江立华:“论城市农民工的平等竞争权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05.江立华:“城市性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5期。
    106.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5期。
    107.王春光:“我国城市就业制度对进城农村流动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影响”,《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108.王春光:“农民工: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工人阶层”,《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1期。
    109.王春光:“警惕农民工‘底层化意识’加剧”,《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5期。
    110.王春光:“农民工在流动中面临的社会体制问题”,《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4期。
    111.陈丰:“从‘虚城市化’到市民化:农民工城市化的现实路径”,《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112.唐灿、冯小双:“‘河南村’流动农民的分化”,《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4期。
    113.冯晓平,江立华:“三种视角下的失地农民权益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114.冯晓平,江立华:“两级博弈下的征地风险流动分析”,《农村经济》,2012年第1期。
    115.冯晓平:“失地农民就业风险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16.冯晓平,江立华:“阶层分化下的失地农民风险研究”,《中州学刊》,2011年第5期。
    117.冯晓平,江立华:“农民与政府互动下的征地制度变迁”,《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第6期。
    118.洪朝辉:“论中国农民工的社会权利贫困”,《当代中国研究》,2007年第4期。
    119.陈映芳:“‘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
    120.钱志鸿、黄大志:“城市贫困、社会排斥和社会极化—当代西方城市贫困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121.郭于华:“‘弱者的武器’与‘隐藏的文本’:研究农民反抗的底层视角”,《读书》,2002年第7期。
    122.张云鹏:“试论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4期。
    123.郑杭生,杨敏:“社会互构论的提出—对社会学学术传统的审视和快速转型期经验现实的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124.王峰:“现阶段破解“三农问题”的制度分析”,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125.孔祥智,王志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补偿”,《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第5期。
    126.赵明学等:“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保障问题初探”,《经济论坛》,2006年第5期
    127.周祖文,王志远:“美国“不挂钩收入支持措施”的经济学分析”,《农业经济》,2007年第11期。
    128.郑功成:“农民权益需要用法律制度来维护”,《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3期。
    129.钱忠好,曲福田:“规范政府土地征用行为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12期。
    130.刘海云,王庆秀:“征地补偿制度实施中存在问题的调查”,《经济问题》,2005年第8期。
    131.吴业苗:“小农的终结与居村市民的建构—城乡一体化框架下农民的一般进路”,《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
    132.陈绍军,李如春等:“征地拆迁中失地农民迁移决策模型分析”,《中国发展》,2011年第4期。
    133.于建嵘:“农民有组织抗争及其政治风险——湖南省H县调查”,《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3期。
    134.杜受祜:“参与式管理与农民权益保护”,《农村经济》,2004年第1期。
    135.秦启文,罗震宇:“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群体隔阂”,《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第1期。
    136.谢勇:“土地征用、就业冲击与就业分化—基于江苏省南京市失地农民的实证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0年第2期。
    137.常进雄:“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合理利益保障研究”,《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3期。
    138.鲍海君,吴次芳:“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管理世界》,2002年第10期。
    139.沈飞,朱道林:“政府和农村集体土地收益分配关系实证研究——以我国土地征用—出让过程为例”,《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年第8期。
    140.王庆功,张宗亮:“农村土地征地中的利益博弈及其解决途径”,《东岳论丛》,2009年第1期。
    141.魏福明,刘红雨:“利益集团视野下的农民权益保护”,《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42.袁方成,姚化伟:“政策推进、社会流动与利益分化—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风险及其特 征”,《理论与改革》,2011年第4期。
    143.吉朝珑:“农民权益保障视野下的农村土地征收制度重构”,《河北法学》,2008年第26(9)期。
    144.安华,张伟:“关于妥善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思考”,《农村经济》,2004年第12期。
    145.李向军:“个体化视角下失地农民的风险困境”,《理论与改革》,2008年第1期。
    146.谢华,李松柏:“失地农民城市适应困境与对策研究”,《乡镇经济》,2008年第10期。
    147.胡平:“构建失地农民的社会安全网”,《农村经济》,2006年第12期。
    148.杨亮才:“财富分配与风险分配:现代性的两种进路“,《学术交流》,2011年第5期。
    149.Louis Wirth, "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38, Vol.44.
    150.Zhu Y, "The Floating Population's household Strategies and their settlement intention in cities the Role of Migration in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pulation Geography,2004,Vol.9.
    151.Chan,Kam Wing, Li Zhang, "The Hukou System and Rural-urban Migration in China:Processes and Changes",the China Quarterly,1999.
    152.Yang Dennis Tao, "China's Land Arrangements and Rural Labor Mobility", China Economic Review,1997, Vol.18.
    153.Zhao Yaohui,"Labor Migration and Earnings Differences:the Case of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99, Vol.47(4).
    154.Yasusada Murata, "Rural-Urban interdependence and industrializatio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2, Vol.68.
    155.Richard H Foster and Mark K McBeth,"Urban-Rural Influences in US.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e Rural Studies,1996, Vol.4.
    156. Dercon,s.and P.Krishnam, "Income Portfolios in rural Ethiopia and Tanzania:Choices and Constraints",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6,Vol.32(6).
    157.Thomas.S.W and N.S.Jodha, "How Small Farm Households Adapt to Risk", Working Paper,1996.
    158.Pannell,Nordblom, "Impacts of Risk Aversion on Whole-farm Management in Syria", 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1998,Vol.42(3).
    159. Dorothy Solinger,"Citizenship Issues in China's Internal Migration:Comparisons with Germany and Japan",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1999,Vol.114,No.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