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成熟,深深根植于经济社会实践发展变化的沃土。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爆发了产业革命,到19世纪30-40年代,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革命基本完成。产业革命使机器化大生产代替了工场手工劳动,引起了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矛盾,并且这一矛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尖锐起来。在生产关系特别是阶级关系领域,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不可避免地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时代背景的急剧变化成为马克思创立科学世界观和全新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经济社会根源。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不是对资本主义某一个发展阶段和某一方面问题的解说,而是对整个资本主义历史时代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揭示,是对资本主义这种经济制度的全面剖析,这必然使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具有宏观经济学的特质。
     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不是远离人类文明发展大道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在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马克思在批判继承近代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透过掩盖着资本主义剥削的种种假象,揭示了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根源和秘密,分析了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阐明了剩余价值和其各具体转化形式的内在联系,确认了资本主义社会各剥削集团剥削收入的总源泉,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除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外,法国重农学派和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斯密、李嘉图等人对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过程的分析,也成为马克思建立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成为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中其他理论组成部分赖以展开的内在根据和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生产方式进行分析和批判的有力工具。马克思还批判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普遍否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思想,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特征和实质,创立了在整个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中占据核心地位的经济危机和经济发展周期理论,为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和非永恒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的发展先后经历了萌芽孕育、前期积累、初步形成和成熟完善四个阶段。19世纪40年代初期,马克思在研究和探讨社会现实问题时意识到,要想对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给予深刻的剖析,仅仅从法和哲学的角度加以抨击还远远不够,必须深入到社会的物质和经济领域去寻找答案。现实和理论上的需要使马克思开始把研究的重点转到政治经济学领域。19世纪50年代上半期马克思在寓居伦敦期间,阅读了大量的涉及政治、经济、经济史及工业、农业、土地、商业、外贸等方面的著作,作了大量的笔记,这些成果被统称为《伦敦笔记》。《伦敦笔记》中对李嘉图关于价值理论和级差地租理论的分析和论述、对古典经济学家关于货币和流通理论的摘录以及经济危机问题的进一步阐述,都为以后着手撰写“政治经济学批判”准备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经过这一时期的艰苦积累,19世纪50年代后期马克思开始着手撰写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著作《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在《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货币起源、本质和职能的揭示,实现了货币理论的根本变革,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为进一步解决货币向资本的转化问题扫清了理论障碍。马克思还通过创立劳动力商品学说和劳动二重性理论,深刻说明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为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的基本形成奠定了基础。在科学的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对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理论、生产价格理论、地租理论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被称为《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经济学著作的结构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1864—1865年,马克思形成了《资本论》四册结构计划。1867年9月14日,鸿篇巨制《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在汉堡出版,其余各卷在马克思1888年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出版。凝结了马克思毕生心血的《资本论》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的形成,也成为我们研究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的最重要的科学文献。
     马克思的宏观经济思想是一个系统的、有机的统一体。其中,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是理解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的基石,只有从这个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出发,我们才能深刻全面地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经济危机理论和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正是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决定了资本家必然不断进行扩大规模的再生产,因此马克思开始了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的研究。马克思以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为核心,在对单个资本的循环与周转这一微观领域的经济现象进行详尽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结构分析法和均衡分析法,创立了经典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模型,对资本主义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作了精辟深刻的宏观总量分析,揭示了社会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内在条件和联系,从而建立了属于马克思经济学的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理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间的合理比例关系经常性遭到破坏,经济危机的普遍爆发正是社会资本再生产比例失调问题的强制解决方式。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经济危机问题无法得到彻底解决,每隔一定的时间,经济危机就会再次产生,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相一致,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也表现为周期性的过程。失业问题是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关注的又一核心问题。在资本主义为扩大再生产而持续进行的资本积累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因此,相对过剩人口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运行所得出的必然结论。这样,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为基础,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经济危机和周期理论以及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一起,构成了马克思系统的宏观经济思想。
     凯恩斯以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标志,创立了被称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凯恩斯主义。尽管《通论》的发表比《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晚了69年,但是马克思和凯恩斯却先后对他们生活于其中的同一经济制度以及在这一经济制度中所出现的一些相同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给予了共同的分析和研究。在本轮全球金融危机治理背景下,回到马克思还是回到凯恩斯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深刻思考。马克思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究竟异同何在?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马克思的宏观经济思想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是分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理论,他们的经济理论在研究出发点、理论基础、分析方法和内容体系等方面都存在着根本的差别,因此对治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必然给出性质迥异的答案,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有着清醒的认识。
     马克思的宏观经济思想作为马克思全部经济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史乃至整个人类经济思想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整体分析和宏观把握,第一次站在历史的高度深刻诠释了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运行规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未来发展趋势,从而超越了西方经济学家肤浅、狭隘的分析思路,实现了政治经济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与变革,同时也实现了人类经济思想发展史上的伟大革命。不仅如此,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还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开辟了道路,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宏观经济学理论奠定了根本立场、基本观点和科学方法。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重要的是可以运用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的视角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进行深入解读,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宏观经济的顺利运行给予科学的指导。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结构等方面都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面对这种新变化,很多人开始质疑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当代解析力。拨开笼罩在资本主义新变化之上的层层迷雾,我们发现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的推动主体仍然是雇佣工人,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仍然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只不过是剩余价值规律支配下资本无限增殖与扩张本性的当代表现。当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世界正在经历的这场深刻的金融危机,正是对马克思经济理论时代性与科学性的最有力注脚。马克思的宏观经济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分析和应对此次资本主义金融危机,构建全球金融危机治理体系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工具和方法论。
     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中蕴含的反映现代化大生产运行规律的一般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及危机理论中阐述了宏观经济运行保持均衡运转的实现条件、均衡模型和内在机理。按照这一理论的要求,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将社会总资本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到社会经济各部门,保持社会在总量和结构上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这对于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转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另外,从马克思的社会化资本再生产模型中我们还能找到马克思的消费不足经济危机论的理论依据。这一理论启发我们要注意协调经济发展中生产和消费的比例,尤其要避免消费不足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据此,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构建以消费拉动为主,由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系统。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还表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必然使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呈现出周期性的特点。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具体分析结论虽然不能直接移植到我国,但是马克思分析这一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却是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宝贵财富。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而市场自发调节的过程也会伴随着社会资源配置失调的问题,进而使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呈现出周期性特点,经济的周期性发展又会引起就业人口的变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切实加强和改善宏观经济调控,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社会充分就业与国民经济的平稳可持续发展。
     我们必须以坚持、反思、借鉴和发展的态度对待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首先,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宏观经济运行问题,必须坚持以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其次,在探索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的同时,不能回避对马克思传统经济理论的反思。再次,坚持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还要做到以辩证否定的态度对待西方经济学理论。最后,对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的研究和运用,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这既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的需要,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呼唤。
Marx's macroeconomic thought is deeply rooted in the changes of practi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first broke out in England in1760s and then until nineteenth century of30to40years, the major western capitalist countries complete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basically.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made the mechanized production replace the manual labor. It caused profound changes of the mode and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ocialize production and the capitalist private ownership become the basic social contradiction gradually 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 it became increasingly sharp. In the field of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especially in the class relations, the proletariat had boarded the stage of history as an independent political force, the contradiction become the principal social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bourgeoisie and proletariat inevitably. The sharp changes of epoch became the social root of Marx founding the scientific world outlook and the new political economics. Marx's economic theory is not a interpretation of capitalism in one hand or one stage, but an exhaustive revealing to the general development rule of the whole capitalist history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capitalist economic system. All of this makes Marx's economics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with macroeconomic.
     Marx's macroeconomic thought is not far away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he inherited all the outstanding civilization achievements especially the British classical economics critically. Marx founded the theory of duality labor and the scientific theory of labor valu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abor value of the modern classical economics critically. On the basis above, Marx revealed the economic root and secret of the whole capitalist economic system, removed all kinds of illusion that covering on the capitalism exploitation, analyzed the origin and nature of the surplus value, illuminated the intern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surplus value and its specific transformation form, confirmed the income source of the exploitation group in capitalist society and founded the great surplus value theory, laid the cornerstone of Marxist economics. In addition to the classical economics theory of value, the French Physiocrats'and the England classical economics'theories about the process of the capitalism re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became the important theory source for Marx's theory of social reproduction. Marx's theory of social reproduction is the inherent basis for Marx to expand other component of his macroeconomic theory, and it is also the powerful tools to analyze and criticize the capitalist modern mode of production. Marx also criticized the bourgeois classical economists whose thought generally denied that the capitalism exists economic crisis. From the basic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Marx analyzed the possibility and the necessity of capitalist economic crisis, revealed the caus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nature of capitalist economic crisis scientifically, founded the theory of economic crisis and business cycle which is the core in his macro economic thought. All of this has laid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Marx to analyze the provisionality and the irrationality of the capitalist system.
     The development of Marx's macroeconomic thought includes four stages, they are embryonic stage, preparation stage, expansion stage and completion stage. In the early1840s, Marx realized that it was not enough only to attack the capitalism if he wanted to analyze the people's interest relationship from the angle of law and philosophy. It should go deep into the fields of material and economics when he studied and researched the social problem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1850s, Marx read many of the books about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industrial, agricultural, land, commerce, trade, etc, and gave a large amount of notes which were called "London Notes". Marx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theory of labor value and differential land theory of Ricardo and excerpted from the theory of monetary circulation and the economic crisis of the classical economists. All of these made adequate preparation for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After the hard accumulation in this period, Marx began to write his own political economics theory which was called Economics Manuscripts (1857-1858). Marx formed the scientific theory of labor value and revealed the origin, essence and function about money, realized the 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 about the theory of money and cleared the theoretical obstacles about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money to the capital in the Manuscripts. Marx also created the doctrine of the labor commodity and the theory of labor duality, explained the source and essence of surplus value. The 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of surplus value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essential formation of Marxist economics system. On the basis of scientific theory of labor duality, Marx made a thorough research on the labor value theory, the theory of surplus value, the theory of social reproduction, the theory of capitalist productive labor and unproductivelabor, the theory of production price and the rent theory, all of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were called the Economics Manuscripts(1861-1863). It marked a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of Marx's economics. Marx formed four-book plan of Das Kapital during1864and1865. The first edition of Das Capital(Volume One) written in German was published in Hamburg on September14,1867, the other volumes were published by Engels after the death of Marx. All of Marx's energy was coagulated in Das Capital which marked the formation of Marxist economics system. The great Das Capital is our most important scientific literature to study Marx's macroeconomic theory.
     Marx's macroeconomic thought is a systematic and organic unity. The theories of labor value and surplus value are the basis to understand Marx's macroeconomic thought. Only from this theory we can understand Marx's theory of social reproduction, economic crisis and relative surplus population. So to speak the theories of labor value and surplus are the basis of Marx's macroeconomic thought. How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social products is the core of Marx's theory of social reproduction. On the basis of research of the single capital cycle in the microcosmic fields using the method of structure analysis and equilibrium analysis Marx created the classic theory pattern of the social capital reproduction and made incisive macroscopical gross analysis on the movement of social capital. Marx revealed the internal conditions and contact about the social economic growth. Thereby Marx established the theory of national income and economic growth belongs to himself. In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the proportionate relationship of the two social production parts is often destroyed. The source of capitalist economic crisis exits i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ocialized production and the capitalist private ownership. The economic crisis can not be removed completely inside the capitalist system and it will break out period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periodical outbreak of the economic crisis, the capitalist social reproduction also shows periodical features. The problem of unemployment is another essential point of Marx's macroeconomic thought. In the process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the expanded reproduction must be accompanied by the continual increase of organic composition of capital which will lead to produce the relative surplus population. So Marx's microeconomic consists of the theory of labor value and surplus value, the theory of social capital reproduction, the theory of economic crisis and cycle and the theory of relative surplus population.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the book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as a symbol in1936, Keynes founded the modern macroeconomics. In spite of the publication of The General Theory was69-year later than Das Capital, they gave the same research of the economic phenomenon and problem in capitalist system. We can find that Marx's macroeconomic thought is essential different Keynes'in the research starting point,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he mode of analysis and the content.
     Marx's macroeconomic thought not only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meaning but also can give scientific guidance to our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analyze the new changes of capital deeply. Many people began to query Marx's economic theory in the face of new changes of capitalist productivity, production relations and the social structure. If we remove the illusion covering on the capitalism we can find that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the contemporary capital productivity is still the salary earner and the essential feature is still the contrasting between the capital and the labor. The globalization led by developed countries is nothing but the contemporary expression of proliferation and expanding of capital under the control of surplus value. The serious financial crisis that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are facing is the best explaination of the scientificity and the times. Only insisting the Marxist position, opinion method an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we can analyze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economic crisis correctly and then resolve all kinds of problems in the economic society.
     The general principle about the law of modern production included in Marx's macroeconomic has important instructional mean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economic.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on the development of our macroeconomic, such as the incoordination existing in investment, export and consumption; the irrationality of the economic pattern and the employment, etc. Marx's macroeconomic can give us great illumination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Marx expounded the implementation condition, equilibrium model and the inherent mechanism about how to keep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macroeconomic in his theory of reproduction and the crisis.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we should put the social capital into different economical departments with a certain proportion. We can find the foundation of the under-consumption theory in Marx's reproduction pattern which tells us that we should keep reasonable proportion betwee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especially avoid the adverse effect of under-consumption. So we must structure the dynamical system in which the consumption i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In the system the consumption, investment and the export are in the harmonious state. Marx's theory of economic crisis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capitalist macroeconomic operation will shows periodic feature. The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can help us solve the economical problems in China effectively. We are implementing social market economic system, it will also produce the maladjusted problems of Social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there will be periodic feat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The periodical development can cause the changes of employed population. It requires us that we must proceed from actual conditions, strengthen and improve macroeconomic control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maximum development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We must hold the attitude with insistence, introspectio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when we research Marx's macroeconomic thought. First, we should insist on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macroeconomic oper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s macroeconomic thought. Second, we can not evade the introspection of Marx's economic theory when we explore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Marx's macroeconomic thought. Third, we should also treat western economics dialectically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Marxist economics. Fourth, we shoul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when we research and use Marx's macroeconomic thought. It is not only the need to enrich and develop Marx's macroeconomic thought but also the call of practice to build the socialist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引文
①袁守启:《现代宏观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①杨文进:《论马克思的宏观经济学:马克思经济理论新解读》,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②赵驹,王秀婷:《世界金融危机和<资本论>的教学与研究——“西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论坛”2009年理论研讨会综述》,《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第2期。
    ③傅殷才,屈炳祥:《论马克思<资本论>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①段晓光:《试论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的特点及其现实性》,《理论学刊》,1996年第6期。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第10页。
    ①吴易风:《西方经济学家论马克思经济学》,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1期。
    ①[英]琼·罗宾逊:《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纪明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2页。
    ②吴易风:《西方经济学家论马克思经济学》,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1期。
    ③参见胡代光等主编:《评当代西方学者对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第34~39页。
    ④参见胡代光等主编:《评当代西方学者对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第20~34页。
    ①参见魏埙:《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界》,载《南开学报》,2001年第1期。
    ②参见胡代光等主编:《评当代西方学者对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第40~43页。
    ③参见胡代光等主编:《评当代西方学者对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第55页。
    ④参见朱钟棣:《国外学者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研究》,载《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①厉以宁,胡代光:《批判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马克思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歪曲》,载《经济研究》,1986年第6期。
    ①张曙光:《宏观经济学50年的发展与论争》,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http://www.macrochina.com.cn/zhtg/20010921020202.shtml
    ②马广奇,张雪奇:《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主线及其在中国的应用问题》,载《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③刘国光:《中国经济大变动与马克思主义发展》,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1页。
    ④苏星:《用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科学社会主义》,1991年第1期。
    ①吴易风:《经济增长理论:从马克思的增长模型到现代西方经济学家的增长模型》,载《当代经济研究》,2000年第8期。
    ②程恩富,胡乐明:《经济学方法论——马克思、西方主流与多学科视角》,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③王健:《马克思再生产论与中国宏观经济理论模型》,载《学术月刊》,1997年第8期。
    ④姚慧琴:《马克思宏观经济增长运行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对马克思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理论的再研究》,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①王云中:《马克思宏观经济分析理论的内容与优势》,载《江汉论坛》,2002年第12。
    ②王云中:《论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的依据、内容和特点》,载《经济评论》,2004年第1期。
    ③张建君:《凯恩斯与马克思国民收入理论的比较研究》,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第2期。
    ④杨天宇:《马克思主义宏观经济学:一个现代阐释》,载《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6期。
    ①傅殷才,屈炳祥:《论马克思<资本论>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载《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1期。
    ②曹新:《马克思的宏观经济理论研究》,载《河北学刊》,1996年第5期。
    ①杨文进:《论马克思的宏观经济学:马克思经济理论新解读》,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②柳欣,靳卫萍:《论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马克思、凯恩斯经济学》,载《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
    ③王璐:《货币经济与总量关系—马克思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的异曲同工》,载《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
    ④王璐柳欣:《在范式转换中探寻‘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一个基于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视角的理论解析》,载《南开经济研究》,2008年第3期。
    ①何干强:《论马克思宏观经济分析方法的科学特征——兼与凯恩斯主义的比较》,载《经济纵横》,2010年第10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9页。
    ③《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2页。
    ④《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278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0页。
    ③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①《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2页。
    ①顾海良:《马克思的总体方法论与经济全球化研究》,载《广东商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3页。
    ③顾海良:《马克思的总体方法论与经济全球化研究》,载《广东商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57页。
    ③[英]威廉·配第:《赋税论》,邱霞,原磊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5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8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3~44页。
    ③[英]亚当·斯密:《国富论》,唐日松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①[英]亚当·斯密:《国富论》,唐日松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②[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周洁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③[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周洁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88页。
    ②《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2页。
    ①顾海良:《马克思经济思想概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81页。
    ③[英]威廉·配第:《赋税论》,邱霞,原磊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81页。
    ⑤[英]亚当·斯密:《国富论》,唐日松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42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423页。
    ④《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90页。
    ⑤[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周洁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46页。
    ⑥[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周洁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211页。
    ①《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②[德]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彭尘舜,吴纪先译,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页。
    ①[法]弗朗索瓦·魁奈:《魁奈<经济表>及著作选》,晏智杰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页。
    ②[法]弗朗索瓦·魁奈:《魁奈<经济表>及著作选》,晏智杰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页。
    ③[法]弗朗索瓦·魁奈:《魁奈<经济表>及著作选》,晏智杰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177页。
    ④[法]弗朗索瓦·魁奈:《魁奈<经济表>及著作选》,晏智杰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324页。
    ⑤《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①《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2页。
    ①[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周洁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105-10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53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599-60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56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563页。
    ⑥[法]琼·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陈福生,陈振骅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44页。
    ①[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周洁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207页。
    ②[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周洁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③《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页。
    ④[瑞士]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原理》,何钦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80页。
    ①[瑞士]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原理》,何钦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85页。
    ②[瑞士]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原理》,何钦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50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1页。
    ①费利群,谢春玲:《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载《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05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06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3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6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92~9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8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50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50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1~8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9~11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9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92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51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6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9~9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2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3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3~9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9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30-23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2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5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5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三册),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7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三册),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7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三册),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50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64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63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63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64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33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5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52-55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6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56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59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三册),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86-8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60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61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56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565页。
    ①杨慧玲:《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研究——与西方经济学比较》,载《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1期。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0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页。
    ③《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7页。
    ④《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2页。
    ⑤《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9页。
    ⑥《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0-91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8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12页。
    ②《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16页。
    ①张建君:《马克思与西方经济学国民收入理论比较的再研究》,载《经济评论》,2006年第4期。
    ①《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版,第389页。
    ②《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版,第390页。
    ①《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版,第436页。
    ①《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版,第438页。
    ②吴易风:《经济增长理论:从马克思的增长模型到现代西方经济学家的增长模型》,载《当代经济研究》,2000年第8期。
    ①《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57页。
    ②《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57页。
    ③《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2页。
    ④《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55页。
    ①《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50页。
    ②《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51页。
    ③《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57页。
    ①吴易风:《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载《经济研究》,2007年第9期。
    ①该模型参见宋则行:《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探索》,载《当代经济研究—兼与西方现代经济增长模式比较》,1995年第1期。杨继国:《马克思的增长理论与现代增长理论比较研究》,载《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
    ①杨文进:《论马克思的宏观经济学:马克思经济理论新解读》,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240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页。
    ②《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56-557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页。
    ②逄锦聚等主编:《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66页。
    ③《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83页。
    ①《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5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649页。
    ③《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5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584~585、588页。
    ①《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89页。
    ②《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2页。
    ③《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00页。
    ④《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97页。
    ①《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55页。
    ②《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50页。
    ③《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46页。
    ④《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45页。
    ⑤《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46页。
    ①《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46-547页。
    ②《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55页。
    ③《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86页。
    ①《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32页。
    ②刘明远:《现代信用资本主义与周期性金融危机》,载《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6期。
    ③《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25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07页。
    ①《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2-273页。
    ②《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6页。
    ③《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7页。
    ①引自[美]乔治·艾克诺马卡斯等:《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视野中的美国经济利润率(1929-2008)》,王向东译,载《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11期。
    ②引自张永军:《美国经济会陷入长期衰退吗?——马克思主义视角以及与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比较》,载《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第7期。
    ①引自张永军:《美国经济会陷入长期衰退吗?——马克思主义视角以及与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比较》,载《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第7期。
    ②《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8页。
    ①王勇:《正本清源:对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周期理论的再认识》,载《学术论坛》,2006年第10期,第3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30页。
    ③黄力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西方经济周期理论的比较》,载《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
    ①《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6-207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37页。
    ①乔榛:《重新认识马克思的失业理论》,载《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8期。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22页。
    ①张存刚:《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凯恩斯就业理论的比较》,载《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7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91页。
    ③《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48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26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42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26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32页。
    ③《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10页。
    ④《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12页。
    ⑤《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09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13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09页。
    ③《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29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09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28页。
    ①王松奇:《回到马克思还是回到凯恩斯?》,载《银行家》,2009年第3期。
    ②王松奇:《回到马克思还是回到凯恩斯?》,载《银行家》,2009年第3期。
    ③[美]J·A·熊彼特:《从马克思到凯恩斯》,韩宏、蒋建华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50页。
    ①[英]琼·罗宾逊:《马克思、马歇尔和凯恩斯》,北京大学经济学资料室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8页。
    ③凯恩斯认为,古典经济学派的两个理论前提是Ⅰ工资等于劳动力之边际产物;Ⅱ当就业量不变时,工资之效用适等于该就业量之边际负效应。
    ④[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页。
    ⑤[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21页。
    ①[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劝说集》,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242页。
    ①[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6页。
    ①[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劝说集》,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182页。
    ②[日]都重留人:《凯恩斯与马克思:总量分析的方法》,仲麟译,载《世界经济文汇》,1958年第4期。
    ③[美]肯尼斯·栗原:《凯恩斯学派经济学》,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355页。
    ④[美]J·A·熊彼特:《从马克思到凯恩斯》,韩宏、蒋建华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50页。
    ①王岩:《马克思与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比较研究》,载《经济纵横》,2010年第1期。
    ②李广平:《论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和凯恩斯总量均衡理论的相通性》,载《江汉论坛》,2007年第1期。
    ③张建君:《凯恩斯与马克思国民收入理论的比较研究》,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第2期。
    ④方福前:《凯恩斯和马克思对失业原因分析的比较》,载《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6期。
    ①张昌延:《马克思与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之比较研究》,载《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②成思危:《分析金融危机还是要回到马克思》,载《中国改革》,2009年第1期。
    ①段晓光:《试论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的特点及其现实性》,载《理论学刊》,1996年第6期。
    ①费利群:《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论析——从<资本论>到(帝国主义论)》,载《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9期。
    ②严书翰:《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年第3期。
    ①李琮:《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2页。
    ②[美]罗柏特·D·阿特金森、拉诺夫·H·科尔特:《美国新经济——联邦与州》,焦瑞进,刘新利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③王俊奇:《论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部分质变》,载《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4期。
    ④王俊奇:《论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部分质变》,载《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4期。
    ⑤王俊奇:《论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部分质变》,载《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4期。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83~484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18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44页。
    ③《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44页。
    ④《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84页。
    ⑤《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54-455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87页。
    ②王俊奇:《论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部分质变》,载《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4期。
    ③王俊奇:《论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部分质变》,载《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4期。
    ①徐艳玲:《全球化视域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1年第3期。
    ①《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①格林·斯蒂文森:《金融危机的长期影响》,载《中国金融》,2010年第16期。
    ②[英]大卫·雷恩,朱贵昌:《后社会主义国家与世界经济: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9年第3期。
    ①赵驹,王秀婷:《世界金融危机和<资本论>的教学与研究——‘西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论坛’2009年理论研讨会综述》,载《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第2期。
    ①《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48页。
    ②《资本论》第2卷,人民也版社2004年版,第546-457页。
    ①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相关数据整理所得
    ②武海峰,牛勇平:《对外依存度的测算与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载《商业研究》,2009年第1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6页。
    ③程恩富:《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须实现“五个提升”》,载《光明日报》,2008年7月23日。
    ①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②数据来源:江小涓:《推进产业调整促进结构升级》,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http://www.cass.net.cn/file/200303045639.html
    ①陆林:《融入与排斥的两难:农民工入城的困境分析》,载《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①陆学艺:《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结构的调整》,载《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②《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16页。
    ①刘玉坤,张晓萍等:《对制造业在21世纪的作用和地位的再认识》,载《经济问题》,2001年第6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49页。
    ①张南生,曾广录:《第三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路径及合理模式》,载《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②董明月:《我国新兴服务业发展报告》,载《调研世界》,2011年第12期。
    ①张翔宇:《我国能源利用率的提升与经济增长的辨证分析》,载《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6期。
    ①李盾:《自主创新战略下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0我国技术对外依存度的现状、成因及对策》,载《国际贸易问题》,2009年第9期。
    ②中国经济论坛:“技术黑洞”正在吞噬中国产业,人民网: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045/4433157.html
    ③陈劲,张学文:《创新型国家建设》,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7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8页。
    ①数据来源:“专家谈2011年和‘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走势特点”,载《人民日报》,2011年8月9日。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②本部分内容引自吴春雷,费利群:《全球金融危机治理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策略选择》,载《东岳论丛》,2010年第3期。
    ①本书编写组:《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政策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②张银杰:《宏观经济理论与实践新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①汪占熬:《中美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比较分析》,载《决策与信息》,2007年第4期。
    ②吴国蔚,薛花:《从产业结构角度探析中国外贸依存度》,载《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12期。
    ①国家开发银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课题组:《开发性金融论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6页。
    ②国家开发银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课题组:《开发性金融论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③国家开发银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课题组:《开发性金融论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页。
    ①谷书堂:《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99-500页。
    ①吴亚卓:《宏观经济调控研究》,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0页。
    ①唐铁汉:《转变政府职能与加强宏观调控》,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18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17页。
    ③《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23页。
    ④《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25页。
    ⑤《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18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29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28页。
    ①乔榛:《失业原因:马克思的全面论述及启示》,载《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9年第10期。
    ②方福前:《凯恩斯和马克思对失业原因分析的比较》,载《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6期。
    ③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
    ①参见国家人口和计划委员会《人口发展‘十一五’和2020年规划》。
    ②杨丽,赵富城:《我国就业弹性长期变动趋势分析》,载《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①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
    ②大城市人口严重“超载”专家吁适当限制流入,人民网2010年3月4日http://env.people.com.cn/GB/11071622.html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10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11页。
    ③杨慧玲:《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研究——与西方经济学比较》,载《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1期。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13页。
    ②中国河北省人民政府网,http://www.hebei.gov.cn/article/20080425/966972.htm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页。
    ①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13、26(第一册)、26(第二册)、26(第三册)、29、44、46(上册)、46(下册)、47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56-1979年。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资本论》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列宁选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英]威廉·配第:《赋税论》,邱霞,原磊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8.[英]亚当·斯密:《国富论》,唐日松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9.[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周洁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10.肖文海,彭新万编著:《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年版。
    11.李峰,吕业清:《经济转型与低碳经济崛起》,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
    12.傅治平,李一鸣,宋可玉:《经济转型与政府角色定位》,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
    13.沈世顺,王常华等:《经济转型中的结构调整》,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
    14.[英]克拉克:《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的视角》, 杨健生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5.迟福林主编:《聚焦‘十二五’改革》,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
    16.陈劲,张学文编著:《创新型国家建设——理论读本与实践发展》,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7.[美]约瑟夫·A·熊彼特:《熊彼特文集——对十大经济学家的评析》,秦传安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8.卢中原:《速度·质量·效益——卢中原谈宏观调控》,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年版。
    19.费利群,于泽水:《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选择问题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0.刘明远:《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和周期理论的结构和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1.程恩富:《金融风暴启示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22.吴易风主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研究》第1-3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3.顾海良主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4.刘明远:《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与当代现实》,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5.本书编写组:《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政策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版。
    26.周志:《过剩经济学》,哈尔滨出版社2009年版。
    27.刘朝:《<资本论)与当代若干经济理论热点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8.张燕喜,石霞:《资本论与中国经济理论热点》,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版。
    29.罗润东,左峰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与当代和谐社会构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0.吴晓求等:《金融危机启示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1.冯金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数学原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
    32.张银杰:《宏观经济理论与实践创新——政府的职能与宏观经济疑难问题探讨》,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3.陈征,李建平等主编:《<资本论>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34.杨建生:《经济危机理论的演变》,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35.马丽娜主编:《《资本论》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6.方兴起:《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解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37.杨德勇,张宏艳编著:《产业结构研究导论》,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38.[挪威]拉斯·特维德:《逃不开的经济周期》黄欲平译,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
    39.赵凌云:《中国发展过大关——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与路径》,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0.沈开艳,权衡等:《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研究---中国与印度经济发展比较》,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41.岳宏志,寇雅玲:《马克思经济理论新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42.上海福卡经济预测研究所:《破解中国宏观调控大局》,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3.赵景峰:《经济全球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4.王璐,柳欣:《马克思经济学与古典一般均衡理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5.邱尊社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经济全球化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版。
    46.赵景峰:《经济全球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7.郭振,陈柳钦:《中国农村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调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8.刘崇仪等:《经济周期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9.史言信:《新型工业化道路: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0.顾海良:《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界》,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1.靳辉明,罗文东主编:《当代资本主义新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2.栗书茵主编:《宏观调控与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53.侯荣华:《宏观经济管理若干问题思考》,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年版。
    54.蒋昭侠:《产业结构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55.崔友平:《熨平经济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6.龚一萍:《宏观经济管理分析》,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7.徐泰玲主编:《宏观经济管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8.[英]鲍勃·密尔沃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历史及其现实意义》,陈国新,杨成果,袁群等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9.朱钟棣:《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0.洪银兴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与实践价值》,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1.刘振彪:《国家宏观调控演变》,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2.尹莲英高晓红编著:《<资本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3.杨文进:《论马克思的宏观经济学:马克思经济理论新解读》,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64.宋其超:《失业及其治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65.[英]M.C.霍华德,[英]J.E.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929-1990》,顾海良,张新总译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66.卢嘉瑞:《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7.袁乐平,周浩明:《失业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8.王永年:《马克思经济理论研究》,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年版。
    69.陈承明,凌宗诠编著:《(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70.袁志刚:《中国就业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71.王洛林,李扬等主编:《金融结构与金融危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72.刘惠宇:《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农业发展》,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3.谷书堂:《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4.杨斌林:《再生产平衡表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75.程连升:《中国反失业政策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76.张旭:《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7.邬名扬主编:《<资本论>与当代》,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
    78.刘炳瑛:《<资本论>体系与实践意义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79.厉以宁:《中国城镇就业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年版。
    80.汤在新:《宏观调控—理论基础与政策分析》,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81.熊景明:《进入21世纪的中国农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82.杨宜勇:《就业理论与失业治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83.刘树成:《繁荣与稳定——中国经济波动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84.戴达远主编:《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85.[美]小罗伯特·E.卢卡斯:《经济周期理论研究》,朱善利等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86.戴金平,盛斌等著:《走出危机——东亚金融危机的经济透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7.王积业:《经济发展与宏观调控》,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8.[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89.刘崇义等:《当代资本主义结构性危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90.陈岱孙:《从古典经济学派到马克思》,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91.[美]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梁小民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92.蔡中兴,漆光英:《马克思经济思想史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3.[日]不破哲三:《<资本论>与当代》,丁俊文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94.[美]保罗·萨缪尔森,[美]威廉·诺德豪斯:《宏观经济学:第十六版》萧琛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95.田光,陆立军:《<资本论>创作史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96.胡代光等:《评当代西方学者对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
    97.刘永佶:《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98.吴大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辽宁人民出版1986年版。
    99.陶大镛:《资本主义总危机的理论和现实》,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00.董辅扔:《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国民收入问题》,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01.[苏]阿·依·诺特京主编:《发达的社会主义时期的再生产比例》, 李学曾,孙云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102.肖灼基:《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03.刘国光:《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104.[英]琼·罗宾逊:《马克思、马歇尔和凯恩斯》,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105.[英]琼·罗宾逊:《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纪明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106. Paul A. Samuelson, William D. Nordhaus, Economics/18th ed, Boston: McGraw-Hill/Irwin,2005.
    107. Rudiger Dornbusch, Stanley Fischer, Richard Startz, Macroeconomics, Boston:McGraw-Hill/Irwin,2004.
    108. Robert Brenner, The boom and The bubble, London. New York,2002.
    109. Roger LeRoy Miller. Economics today, the macro view/2001-2002 ed, Boston; London:Addison Wesley,2001.
    110. Jerry Courvisanos, Investment Cycles in Capitalist Economics, Cheltenham, UK. Brookfield, US:Edward Elgar,1996.
    111. James D. Gwartney, Richard L. Stroup, A. H. Studenmund, Macroeconomics/ 7th ed. Fort Worth:The Dryden Press,1995.
    112. Sherman, H. J. The Business Cycl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
    113. P. N. Junankar. Marx's Economics, Philip Allan Publishers Limited,1982.
    114. Friedman, M. Capitalism and Freedo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
    1.郭宝宏:《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与现时代中国就业问题》,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10期。
    2.李琬:《基于总需求视角的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研究进展》,载《江苏 商论》,2011年第5期。
    3.谢正义:《发展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现实思考》,载《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4.张昌廷:《马克思与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之比较研》,载《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5.刘小怡:《马克思一般均衡理论及其现实意义》,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6.蒲晓晔,赵守国:《经济增长动力变迁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载《经济问题》,2011年第1期。
    7.何干强:《论马克思宏观经济分析方法的科学特征——兼与凯恩斯主义的比较》,载《经济纵横》,2010年第10期。
    8.冉桂林,倪昌勇:《国民收入理论:马克思和凯恩斯》,载《经济视角》,2010年第10期。
    9.费利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总体方法论对经济全球化宏观认识的启示》载《中国流通经济》,2010年第7期。
    10.朱奎:《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一个现代阐释》,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7期。
    11.徐充,张志元:《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逻辑蕴涵与当代价值》,载《学术论坛》,2010年第5期。
    12.李忠民,姚宇:《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与低碳经济的发展》,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13.张芳,吴国荣:《马克思与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的比较及启示》,载《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4期。
    14.陈韶华,郭广迪:《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经济学态度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2期。
    15.金季:《魁奈第一次尝试宏观经济分析》,载《中国财政》,2010年第2期。
    16.高鑫:《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视角下的当前金融危机问题研究》,载《经济研究》,2010第2期。
    17.王岩:《马克思与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比较研究》,载《经济纵横》,2010年第1期。
    18.贾轶:《马克思经济学关于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论述——兼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实质》,载《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19.李其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载《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第1期。
    20.林战平,毕明波:《金融危机爆发<资本论)被重新认识》,载《柴达木开发研究》,2010年第1期。
    21.王勇:《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重新解读与思考》,载《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
    22.许红梅,杨继国:《论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及其现实意义》,载《江汉论坛》,2009年第9期。
    23.刘正华:《论马克思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的演化关系》,载《商业时代》,2009年第8期。
    24.王云中:《马克思的信用和经济周期理论及启示》,载《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第5期。
    25.[英]大卫·雷恩文,朱贵昌:《后社会主义国家与世界经济: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9年第3期。
    26.张世鹏:《经济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研究的视角》,载《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第3期。
    27.王松奇:《回到马克思还是回到凯恩斯?》,载《银行家》,2009年第3期。
    28.欧阳越秀:《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多维度思考》,载《经济经纬》,2009年第2期。
    29.成思危:《分析金融危机还是要回到马克思》,载《中国改革》,2009年第1期。
    30.蓝庆新:《新自由主义的失败与美国金融危机的警示》,载《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31.蒋南平,黄殉:《马克思失业理论与西方主流失业理论:当代中国失业问题的解读》,载《经济学家》,2009年第1期。
    32.胡钧,沈尤佳:《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凯恩斯危机理论的区别》,载《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第11期。
    33.贾有姣:《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危机理论与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载《理论研究》,2010年第8期。
    34.吴易风:《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第根源》,载《中华魂》,2009年第8期。
    35.林秋贵:《从(资本论)探析马克思的失业学说——兼谈对我国当前失业问题的启示》,载《今日南国》,2009年第7期。
    36.段平方:《马克思的宏观经济均衡思想与中国经济均衡发展》,载《江汉论坛》,2009年第3期。
    37.赵锦辉:《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与凯恩斯国民收入理论的比较》,载《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7期。
    38.邓于君:《国外新兴服务业发展政策及其借鉴》,载《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6期。
    39.王璐,柳欣:《在范式转换中探寻‘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一个基于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视角的理论解析王璐柳欣摘》,载《南开经济研究》,2008年第3期。
    40.杨嫩晓:《从《资本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看我国宏观经济的内外部失衡》,载《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第2期。
    41.吴易风:《西方经济学家论马克思经济学——写于马克思诞辰190周年》,载《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1期。
    42.肖泽群:《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对我国宏观调控的启示》,载《财贸研究》,2008年第1期。
    43.邹升平:《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看当前的宏观经济调控》,载《北方经济》,2007年第11期。
    44.吴易风:《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载《经济研究》,2007年第9期。
    45.方福前:《凯恩斯和马克思对失业原因分析的比较》,载《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6期。
    46.刘永贵:《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及启示》,载《当代经济》,2007年第2期。
    47.王璐,李亚:《从社会再生产到有效需求:马克思宏观体系新探索》,载《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
    48.王勇:《正本清源:对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周期理论的再认识》,载《学术论坛》,2006年第10期。
    49.费利群:《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论析——从<资本论)到<帝国主义论)》,载《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9期。
    50.王云中:《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马克思的资源配置理论》,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9期。
    51.林致远:《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载《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
    52.王丽萍,冯志华:《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中国当前失业问题》载《甘肃农业》,2006年第6期。
    53.刘晓华:《马克思“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与西方“经济长周期论”比较研究》,载《经济经纬》,2006年第6期。
    54.黄力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西方经济周期理论的比较》,载《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5期。
    55.张西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研究》,载《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第5期。
    56.王元璋,游泳:《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及其在当代的发展》,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57.周向军:《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载《理论学刊》,2006年第5期。
    58.王云中:《马克思货币理论的资源配置视角拓展研究》,载《江汉论坛》,2006年第5期。
    59.马广奇,张雪奇:《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主线及其在中国的应用问题》,载 《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60.张建君:《凯恩斯与马克思国民收入理论的比较研究》,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第2期。
    61.杨慧玲:《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研究——与西方经济学比较》,载《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1期。
    62.杨天宇:《马克思主义宏观经济学:一个现代阐》,载《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期。
    63.柳欣,靳卫萍:《论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马克思、凯恩斯经济学》,载《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
    64.杨文进:《论宏观体系的马克思经济学》,载《当代财经》,2005年第5期。
    65.杨文进:《论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宏观性》,载《财贸研究》,2005年第4期。
    66.朱钟棣:《国外学者对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的研究》,载《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67.万文丽:《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与宏观经济调控》,载《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
    68.肖殿荒,张皓:《按照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理解凯恩斯的国民收人理论—兼论启动我国消费和投资的对策》,载《消费经济》,2004年第2期。
    69.顾海良:《马克思的总体方法论与经济全球化研究》,载《广东商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70.赵淑萍:《我国新兴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载《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71.金钟:《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对策》,载《中国经贸导刊》,2003年第7期。
    72.闫雪梅:《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启示》,载《经济师》,2003年第1期。
    73.刘先春:《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深刻变化及其原因探析》,载《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74.王云中:《马克思宏观经济分析理论的内容与优势》,载《江汉论坛》,2002 年第12期。
    75.侯廷智: 《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影响力不容质疑》,载《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
    76.周少靖:《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剩余价值生产》,载《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2期。
    77.任辉,王永光:《第三产业的劳动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载《山东经济》,2002年第2期。
    78.姜泽华:《马克思的产业结构升级思想》,载《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
    79.刘文浩:《谈社会主义经济周期波动规律》,载《科学牡会主义》,2002年第1期。
    80.张存刚:《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凯恩斯就业理论的比较》,载《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7期。
    81.刘玉坤,张晓萍,颜永年,黄天佑:《对制造业在21世纪的作用和地位的再认识》,载《经济问题》,2001年第6期。
    82.王云中:《马克思宏观经济分析理论的若干内容与特点》,载《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83.杨天宇:《马克思的有效需求理论研究》,载《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
    84.宁光杰:《简析马克思的就业理论》,载《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3期。
    85.严书翰:《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年第3期。
    86.徐艳玲:《全球化视域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1年第3期。
    87.汤在新:《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均衡和非均衡理论》,载《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2期。
    88.黄静,姜福洋:《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载《甘肃科学学报》,2001年第1期。
    89.查昆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载《求实》,2000年第8期。
    90.周小亮:《凯恩斯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危机成因的理论差异与启示》,载《当代财经》,2000年第4期.
    91.李健英:《马克思的危机理论:我国宏观调控理论的基础》,载《南方经济》,2000年第1期。
    92.李健:《马克思的危机理论:我国宏观调控理论的基础》,载《南方经济》,2000年第1期。
    93.叶祥松:《马克思的经济均衡和非均衡理论是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载《中州学刊》,1999年第7期。
    94.孙家良:《对马克思就业理论的若干问题的思考》,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95.姚慧琴:《马克思宏观经济增长运行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对马克思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理论的再研究》,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96.叶祥松:《马克思的经济均衡和非均衡理论是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载《中州学刊》,1999年第4期。
    97.吴纯祉:《试论社会主义经济周期》,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第1期。
    98.丛松日:《马克思的失业理论及现实思考》,载《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99.李羽中:《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凯恩斯国民收入理论的比较和思考》,载《广东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100.周凤祥:《从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看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载《天津党校学刊》,1997年第1期。
    101.罗祠红:《马克思的宏观经济均衡理论与凯恩斯总体经济均衡理论的比较》,载《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
    102.曹新:《马克思的宏观经济理论研究》,载《河北学刊》,1996年第5期。
    103.傅殷才,屈炳祥:《论马克思<资本论>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载《武汉大 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1期。
    104.段晓光:《试论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的特点及其现实性》,载《理论学刊》,1996年第6期。
    105.刘小怡:《试论马克思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载《经济评论》,1996年第2期。
    106.江小娟:《19952010年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和产业政策》,载《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107.李运福,朱晓:《社会主义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初探》,载《学术月刊》1989年第4期。
    108.宋则行:《马克思的资本构成理论--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业失业问题的剖析》,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1989年第1期。
    109.李达昌:《(资本论>的经济危机理论与当代资本主义现实》,载《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5期。
    110.刘传炎:《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美国日益严重的失业危机》,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3年第4期。
    111.李宗正:《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和当前资本主义现实》,载《人口研究》,1983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