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文革”时期女性形象政治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从“文革”时期政治化的女性形象入手,通过阐释“文革”时期女性形象政治化的形成、类型、特征、历史原因、文化内涵等情况,尝试考察“文革”时期女性形象与政治的互动问题,从而进一步理解国家与社会、国家与个人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文革”时期女性形象政治化的形成和新中国十七年的女性形象定位紧密相关。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政策保证女性享有同男性平等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在促进男女平等、推动女性就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并取得显著成效。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价值观体系的重新确立,使诸如女英雄、女劳动模范等新女性形象成为新中国初期舆论媒体宣传的热门话题。“大跃进”运动开始后,由于劳动力短缺,很多行业出现了“以女替男”现象,客观环境要求女性必须从事以前只有男性才能做的工作。这样,政治舆论的引导,客观环境的需要,为“穆桂英”、“花木兰”等女性形象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随着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的召开,“阶级斗争”意识逐渐被强化,“文革”开始后,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一切行动的指南,在政治高于一切的浪潮裹挟下,在“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口号推动下,女性形象逐渐开始发生政治化转向,并出现了本文研究的“三忠于、四无限”的忠诚女性形象;“敢说、敢做”的女红卫兵形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铁姑娘”形象;永远“扎根”农村的女知青形象;“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女战士形象。通过对“文革”时期政治化女性形象的梳理,这一时期的政治化女性形象呈现出模式化、阶段性、短暂性的特征。
     “文革”时期女性形象政治化的出现不是偶然的,究其缘由,既有中共对妇女解放认识的影响,又有教育力量的推动;既有全国妇联和地方各级妇联组织对女性的组织和动员,又有“批林批孔”运动对“男尊女卑”意识的批判;既有文艺作品的引导,又有舆论媒介的宣传作用。总之,“文革”时期女性形象政治化的发生,既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又有国家权力的干预和舆论导向的影响以及客观环境的促动,是各种合力的结果。
     本文尝试揭示“文革”时期女性形象政治化的社会文化内涵,从个人崇拜情结、“血统论”入手,以便揭示出即使新的社会制度确立,但人们的思想观念并不一定能随着社会制度改变而改变的客观现实。而国家政治仪式与国家符号的在场,也使民间社会呈现出“文革”时期的革命剧场情景,国家和社会高度一体化,政治上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和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力量都得到了加强,使女性的思想和行为受到了政治仪式的规范,从而使女性形象逐渐发生政治化转向。这一时期,女性形象受到了国家权力和男权意识一定程度的挤压,女性性别意识在逃离,甚至出现“男性化”倾向,女性形象失去了自我发展的可能,并呈现出由自主性、多元性向被动性、单一性的发展脉络。
     对“文革”时期政治化女性形象的角色认同,处于不同婚姻状态的女性和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男性对其评价各不相同。而当个人利益与革命利益发生冲突时,“红五类”和“黑五类”的女性对两者之间关系的态度也迥然两异。“文革”结束后,当政治化的女性重新审视自己时,又有太多的迷茫与困惑。所以,当理想与现实、个人利益和革命利益发生矛盾时,更往往能呈现出人们的多维面相。
This dissertation start from the politicization of female image in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politicization female image of the form, type, characteristics, and historical reasons, cultural connotations in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attempt to stud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female image and political in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nd society, the state and individuals, as well as personal and individual.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period of the politicization of female image and17years of new China image of female are closely related.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government enacted a series of laws and policies to ensure that female enjoy equ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rights with male, and made positive efforts in promoting gender equality and promoting female employment, and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Since the re-establishment of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value system, a new female image, such as heroine, female model workers become a hot topic of the beginning of new China. After the start of the "Great Leap Forward" movement, many industries appear "female instead of male" phenomenon because of labor shortages, the objective of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that female must be engaged before only male can do. In this way, the political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 the needs of the objective environment, create the conditions of "Mu Guiying","Hua Mulan" female image.
     With the convening of the10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ighth of CPC, the sense of "class struggle" is gradually being strengthened, after the start of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class struggle as the key link" become the guide of all actions, under the wave of politics coerced above all else, under the slogan of the call of "Times have changed, men and women are the same", the female image gradually begin to appear politicization of steering,and appear the study of this article's "the loyal to three, four infinite" of loyal female image;"dare say, dare to do" of female Red Guards image;"fearing neither hardship nor death" of "Iron Girl" image; always "root" countryside's female image of young intellectuals;"do not love attire but love arms"of female warrior image.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political female image of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politicization of female image in this period appear the model of characteristics, stage characteristics and transient characteristics.
     The politicization of female image in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is not by accident, trace to its source, both the impact of understanding of women's emancipation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and the promoting of education power; both the All-China Women's Federation and local Women's Federation to organize and mobilize women, and the awareness of "man is superior to woman" is criticized by the movement of "Criticizing Lin Biao and Confucius"; both the guidance of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 and the propaganda of the public opinion. In short, the reason about the politicization of female image in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both its historical roots and the intervention of national power, both the affect of public opinion and the promoting of the objective environment, it is the result of various forces.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 to reveal the society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politicization female image in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start from the personal worship and family origin, in order to reveal the objective reality about even a new social system is established, but the people's thoughts can not change as the social system to change. The presence of national political ritual and national symbol make civil society show the revolutionary theater scene of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state and society are highly integrated, centralized leadership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a highly centralized planned economy economic system forces have been strengthened, women's thoughts and actions by the norms of political ritual, so that the female image gradually began to appear politicization of steering. This period, the female image is squeezed by the state power and the patriarchal awareness at a certain degree, female gender awareness to flee, or even appear a tendency to "masculine", the female image lost the possibility of self-development, and show the context of autonomy, divers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passive, unity.
     The role identity of the politicization of female image in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female and male of different marital statu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their evaluations are not the same. When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personal interests and the interests of the revolution, the female's attitude in the "five red and five black categories" is utterly different. After the end of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when the politicization of the female to re-examine themselves, they have too much confusion. So when the conflict occur between the ideal and the reality, the personal interests and the interests of the revolution, more often able to show the multi-dimensional face of the people.
引文
刘小萌:《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版,第323—324页。
    李小江:《我们用什么话语思考女人——以及谁制造话语并赋予它内涵》,《中国妇女与女性主义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01页。
    参见:耿化敏:《“文革”时期妇联组织演变的历史考察》,《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5期,第76—84页;耿化敏:《“文革”时期妇联组织危机与成因初探》,《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年第5期,第43—50页;耿化敏:《简论“文革”时期的妇女外交》,《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第96—98页。
    金一虹:《“铁姑娘”再思考——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社会性别与劳动》,《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第176页。
    高毅:《论“文革”时期女性的异化现象》,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5月。
    董业勖:《“文革”时期曲阜“批林批孔”运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4月。
    陈玉侠: 《从服饰、电影、歌曲看中国城市社会生活的变迁(1966—1980年代)》,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10年5月。
    姚鹭鹭:《<人民日报>中女性形象的变迁》,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07年5月。
    张倩:《我国报纸新闻报道中女性形象的历史、现状与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2007年6月。
    李巧宁:《被“进步”迷失的女性——从随笔中的革命女性形象谈起》,《社会科学家》,2003年第7期,第115页。
    王林:《中国当代文学宏大叙事中的女性形象书写》,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7年3月。
    参见:任美衡:《“文革”农村小说:女性命运观照及伦理探索》,《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第85—88页;洪强:《“文革”文学中的女性叙事》,《佳木斯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第18—21页;尹元华:《生活在别处“文革”地下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第29—32页。
    参见:张艳:《“红色经典”改编中的女性形象》,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4月;郭渊足:《“文革文学”中女性形象模式之探微》,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6年6月;肖晶:《革命文学与女性形象的塑造》,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7年5月;程祥:《温暖黑夜的光——余华“文革”小说女性形象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5月;李红:《“文革”农村题材小说中的妇女形象》,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12月。
    张静淼:《试析“文革”美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8年第1期,第69-70页。
    贺万里、董娴娟:《性别关怀与境遇思考——“文革”以来工笔人物画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7页。
    薛扬:《“文革”绘画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艺术学院,2005年5月。
    8 刘冰侠:《“文革”时期水墨人物画》,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2007年6月。
    1 沈光明:《男性主导话语的产物——样板戏对女性自我的否定》,《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第114页。
    宋光瑛:《银幕中心的他者:“革合样版戏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文艺研究》,2007年第4期,第111页。
    3 参见:彭松乔:《“样板戏”叙事:“他者”观照的女性革命神话》,《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1期,第43—47页;陈吉德:《样版戏:女性意识的迷失与遮蔽》,《上海戏剧》,2001年第9期,第25—27页;王朝阳:《样板戏的女人心事》,《粤海风》,2002年第2期,第59页;张佳: 《论中国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嬗变》,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5月。
    4 惠雁冰:《“样板戏”:高度隐喻的政治文化符号体系——以(沙家浜)为例》,《文艺理论研究与批评》,2006年第3期,第45页。
    5 陈吉德:《简论文苹故事片中的女性形象》,《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130-133页。
    6 陈超:《<红色娘了军>的改编与叙事变迁——兼论其女性形象的嬗变》,《文艺争鸣·艺术史》,2010年第3期,第75页。
    金丹元、许苏:《重识“文革”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兼涉对两种极端女性意识的反思》,《当代电影》,2010年弟4期,第52页。
    [美]麦克法夸尔著:《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人民内部矛盾(1956—1957)》(第一卷);《文化大革命的起源:大跃进(1958—1960)》(第二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美]莫里斯·迈斯纳,杜蒲等译:《毛洋东的中国及后毛洋东的中国》(上、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参见:[美]戴维著、南生译:《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周恩来与邓小平》,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美]张大卫著,王宏周等译:《中流砥柱各有千秋——周恩来与邓小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年版:[美]罗斯·特里尔著,张宁等译:《江青正传》,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内部发行);[美]洛厄尔·迪特默著:《刘少奇》,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美]阿妮达·陈著,史继平译:《毛主席的孩子们:红卫兵一代的成长经历》,渤海湾出版公司,1988年版:[美]威廉·A·约瑟夫著:《极左思潮与中国1958—1981》,东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俞金尧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美]伯恩斯坦著,李枫等译:《上山下乡》,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美]王绍光:《理性与疯狂:文化大革命中的群众》,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美]埃德加·斯诺著,贺和风译:《漫长的革命》,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日]竹内实著,程麻译:《竹内实文集——文化大革命观察》(第六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
    [美]韩启澜(Emily Honig):《跨越性别分界:“文革”时期的铁姑娘形象与女知青》,王政、陈雁主编:《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复口.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6页。
    [美]罗丽莎著,黄新译:《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变化的渴望》,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英]艾华著,施施译:《中国的女性与性相——1949年以来的性别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美]马克·赫特尔著,宋践、李菇等译:《变动中的家庭——跨文化的透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17页。
    [英]艾华著,施施译:《中国的女性与性相——1949年以来的性别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英]艾华著,施施译:《中国的女性与性相——1949年以来的性别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面。
    [美]Emily Honig: 《Socialist Sex:The Cultural Revolution Revisited》,Modern China,Vol.29,No.2(Apr. 2003), pp.143-175.
    唐昌兴:《“文化大革命”结束标志与时限之我见》,《党史通讯》,1987年第10期,第27页。
    2 阎洪贵:《也谈“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与下限》,《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3期,第68—70页。
    尹俊忠、李兴革:《关于“文化大革命”的下限问题》,《河南党史研究》,1990年第3期,第51-52页
    3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23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重要文献》,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9页。
    1956年1月,《新中国妇女》杂志更名为《中国妇女》,1966年8月20日,毛泽东为《中国妇女》杂志题写新刊头,1967年3月16日,《中国妇女》杂志因“文革”暂时停刊。
    参见:罗琼:《妇女在社会上的压迫地位是怎样形成的》(第一讲),《新中国妇女》,1952年8月号,第28—29页;罗琼:《妇女在阶级社会里受着什么压迫》(第二讲),《新中国妇女》,1952年9月号,第28—29页;罗琼:《妇女彻底解放的途径》(第三讲),《新中国妇女》,1952年10月号,第30—31页;罗琼:《中国妇女运动是中国革命运动的一部分》(第四讲),《新中国妇女》,1952年11月号,第24—25页;罗琼:《中国妇女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五讲),《新中国妇女》,1952年12月号,第26—27页;罗琼:《中国妇女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五讲续),《新中国妇女》,1953年1月号,第30—31页。
    2 杜真编译:《节约增产,捍卫和平——介绍联合节约运动创始人科拉贝尔尼科娃》,《新中国妇女》,1951年第25、26期,第32—33页。
    本刊记者:《我如何在自己的工作岗位战斗着——苏联第一个女拖拉机手安格林娜》,《新中国妇女》,1952年1月号,第24—25页。
    3 何思编译:《巨大的潜力》,《新中国妇女》,1952年3月号,第24—25页。
    4 伊万诺夫著、何思译:《苏联英雄帕丝柯》,《新中国妇女》,1952年4月号,第24—25页。
    5 何思译:《苏联妇女保卫着和平与儿童的幸福——苏联妇女反法西斯委员会委员索菲亚·基列芙斯卡娅》,《新中国妇女》,1952年5、6月号,第32—33页。
    本刊记者:《我们又找到了新窍门——斯大林奖金获得者苏联库帕文细呢工厂纺纱女工玛丽亚·罗日涅娃》,《新中国妇女》,1952年7月号,第33页。
    6 若生编译:《她们怎样改进集体工作——介绍两个获得斯大林奖金的青年女镟工》,《新中国妇女》,1952年8月号,第32—-33页。
    7 杜汀:《女投递员傅振寰》,《新中国妇女》,1951年第23期,第22—23页。
    8 傅秀:《开动脑筋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介绍创造科学工作法的郝建秀》,《新中国妇女》,1951年第25、26期,第30—31页。
    刘鲁民:《拖拉机手董力生》,《新中国妇女》,1952年1月号,第22—23页。
    山西省民主妇联:《裴志英互助组》,《新中国妇女》,1952年3月号,第22—23页。
    秀珍:《农村妇女的光辉榜样——记京郊五里店国营农场女拖拉机队》,《新中国妇女》,1952年4月号,第22—23页。
    本刊记者:《女作家丁玲荣获斯大林奖余》,《新中国妇女》,1952年5、6月号,第30页。
    陈迹:《新中国第一个女调度员》,《新中国妇女》,1952年5、6月号,第30—31页。
    沈元珍、李朝旭、凌仲珪、毛镇夷:《我们学会了跳伞》,《新中国妇女》,1952年7月号,第30页。
    映丁:《她们是怎样学会驾驶摩托车的——记新中国第一批女摩托车运动员的成长》,《新中国妇女》,1952年7月号,第31页。
    张永龄、何吕芳:《新中国的女建筑工人》,《新中国妇女》,1952年9月号,第14页。
    顾雷:《女拖拉机手梁军》,《新中国妇女》,1949年第6期,第30页。
    汉鸣:《新中国第一批女坦克车手》,《新中国妇女》,1952年11月号,第28—29页。
    浪拍:《林幼华——长江上第一个女驾驶员》,1955年5月号,第16—17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952年1月——1952年12月)第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69页。
    朱德:《总司令在首都各界妇女“三八”起飞典礼上的讲话》,《中国妇女》,1952年4月号,第9页。
    邓颖超:《中华全国民主妇联邓颖超副主席在首都各界妇女庆祝第一批女空地勤人员“三八”起飞典礼上的讲话》《中国妇女》,1952年4月号,第9页。
    谷汀:《重工业战线上的旅大妇女》,《人民日报》,1950年1月18日第3版。
    谷汀:《重工业战线上的旅大妇女》,《人民日报》,1950年1月18日第3版。
    许刚:《动员妇女劳动力参加和支援工业生产》,《中国妇女》,1958年第12期,第8页。
    参见:蔡畅:《女职工同志们要更多地成为先进生产者》,《中国妇女》,1959年第21期,第3页;蔡畅:《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进一步发挥妇女为实现1960年继续跃进而奋斗》, 《中国妇女》,1960年第5期,第7页。
    本报记者:《我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新阶段》,《人民日报》,1960年3月8日第1版。
    本刊编辑部:《新形势下妇女工作的新任务》, 《中国妇女》,1958年第10期,第10页。
    本刊社论:《妇女什么也能干,什么也干得好》,《中国妇女》,1960年第1期,第1页。
    本刊专论:《再论妇女运动的新阶段——驳斥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对妇女运动的谬论》,《中国妇女》,1959年第23期,第2页。
    本刊记者:《豪迈的誓言》,《中国妇女》,1958年第5期,第1页。
    三勤即口勤、手勤、脚勤;四快即急救快、处置快、收标本快、传递便盆快;四查即查医嘱、查处方、查病例、查医疗单;四轻即说话轻、走路轻、出入门轻、拿物品轻:六好即服务态度好、病室门诊管好、器械消毒好、各种关系好、医疗配合好、节约敷布水电好。此外,保证出勤率100%,无痛注射达到90%以上。参见:本刊记者:《豪迈的誓言》《中国妇女》,1958年第5期,第1页。
    本刊记者:《豪迈的哲言》,《中国妇女》,1958年第5期,第1页。
    杨之华:《积极参加“比、,赶、学、帮”社会主义竟赛运动》,《中国妇女》,1960年第3期,第1页。
    1蔡畅:《女职工同志们要更多地成为先进生产者》,《中国妇女》,1959年第21期,第3页。
    2八项倡议即:反透右倾,鼓足十劲,提高共产主义觉悟;努力生产,积极工作,促进社会主义建设更好更全面地继续跃进:积极参加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群众运动;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努力提高文化水平,学习科学知识:大力办好集体生活福利事业,逐步实现家务劳动社会化: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业:努力培养教育好后一代。参见:本刊记者:《出席全国群英大会的女代表向全国女职工职工家属发出倡议书》,《中国妇女》,1959年第22期,第1—2页。
    本刊记者:《万千女将士红榜——全国受奖的“三八“红族手、“三八”红旗集体的数字和主要名单》,《中国妇女》,1960年第6期,第22页。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铁柱译:《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80页。
    3陕西省妇联:《“学秋香、,赶秋香”活动》,《中国妇女》,1958年第10期,第7页。
    4联西省妇联:《“学秋香、赶秋香”活动》,《中国妇女》,1958年第10期,第7页。
    本刊记者:《创造新的辉煌成绩 迎接伟大的国庆十周年——红勤巧姑娘》,《中国妇女》,1959年第17期,第11页。
    本刊社论:《妇女什么也能干,什么也干得好》,《中国妇女》,1960年第1期,第2页。
    本刊述评:《一个人抵七个半人干活》,《中国妇女》,1959年第9期,第1页。
    本刊社论:《妇女什么也能干,什么也干得好》,《中国妇女》,1960年第1期,第1页。
    本刊社论:《积极参加技术革命运动,努力争取今年农业大丰收》,《中国妇女》,1960年第1期,第1页。
    本刊社论:《让共产主义思想光芒四射——庆祝全国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会议开幕》,1958年第17期,第1页。
    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委员会:《“以女替男”支援工农业建设》,《中国妇女》,1959年第3期,第3页。
    8 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委员会:《“以女替男”支援工农业建设》,《中国妇女》,1959年第3期,第3页。
    1许刚:《动员妇女劳动力参加和生产支援工业生产》,《中国妇女》,1958年第12期,第9页。
    本刊社论:《为完成增产节约任务和促进妇女彻底解放而奋斗》,《新中国妇女》,1952年1月号,第5页。
    曹宝珍:《在服务性行业中“以女替男”支援工业生产》,《中国妇女》,1958年第14期,第12页。
    2唐瑞云、郑瑞琪:《家庭半怎样插红旗:夫妻比武》,《中国妇女》,1958年第12期.第20页。
    3唐瑞云、郑瑞琪:《家庭里怎样插红旗:夫妻比武》,《中国妇女》,1958年第12期,第20页。
    4中共许昌县委办公室通讯组:《土壤革命中的“花木兰”战斗营》,《中国妇女》,1958年第14期,第3页。
    山东省寿张:《赛过穆桂英》,《中国妇女》,1958年第6期,第28页。
    辽宁省辽中:《战场逞英雄》,《中国妇女》,1958年第6期,第28页。
    湖南省:《男农民歌颂妇女劳动强》,《中国妇女》,1958年第6期,第29页。
    内蒙古妇联宣传部:《干劲足打先锋》,《中国妇女》,1958年第12期,第16页。
    辽宁省黑山:《争先进》,《中国妇女》,1958年第5期,第9页。
    内蒙古民歌:《妹妹敢和你挑战》,《中国女》,1958年第12期,第16页。
    蔡知新:《妈妈姓“穆”》,《中国妇女》,1958年第12期,第21页。
    参见:《苏共领导同我们分歧的由来和发展——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红旗》杂志,1963年第17期,第528页;《关于斯大林问题——二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红旗》杂志,1963年第18期,第1-12页;《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国家吗——三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红旗》杂志,1963年第19期,第5-26页;《新殖民主义的辩护士——四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红旗》杂志,1963年第20期,第1-16页:《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两条路线——五评平苏共中央的公开信》,《红旗》杂志,1963年第22期,第1-18页:《两种根本对立的和平共处政策——六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红旗》杂志,1963年第22期,第1-20页:《苏共领导是当代最大的分裂主义者——七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红旗》杂志,1964年第2、3期合刊,第6-35页:《无产阶级革命和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八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红旗》杂志,1964年第6期,第2-27页:《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红旗》杂志,1964年第13期,第1-27页。
    [美]费正清著,张理京译:《美国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320页。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民日报》,1957年6月19日第3版。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89页。
    中国妇女杂志社:《<中国妇女>70年;和祖国一起成长 伴中国妇女前行》,2009年版,http://www.women of china.com。
    参见:邓玉兰:《是实际问题,还是思想问题》,张文君:《我的想法有错吗》,《中国妇女》,1963年第6期,第12—13页;哈尔滨何英:《要决心从小天地里冲出来》,北京富穗:《关键在于如何对待》,北京吴凤缘:《不能放松一点》,内蒙朱洗凡:《孩了家务没有影响我进步》,武汉张丽:《活着,为革命,也为丈夫孩子》,上海张健:《女人搞事业,好比床底下放风筝》,河北钟贯华:《在革命工作中寻求幸福》,内蒙陈基:《女人应当多搞家务》,宁夏王良珍:《尽好责任才能享受权利》,《中国妇女》,1963年第7期,第10—13页:四川刘婴:《有了温暖的小家庭,未必能得到最大的幸福》,四川曾桂花:《在工作中寻求乐趣》,浙江黄嶽:《乐在基中对不对?》,山西艾娟:《物质生活好,就是幸福》,《中国妇女》,1963年第8期,第15—17页;北京胡白任:《幸福应该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上》,湖北李玉:《她们追求的是个人的幸福》,山西秀凤:《女人活着,就是为了生儿育女》,浙江惠敏、西安李青、苏州王程:《不要把革命工作和丈夫孩子平列》,湖南王宝南:《决不让思想生锈》,黑龙江蔡英、北京钢花、天津王世英:《对幸福的几种看法》,《中国妇女》,1963年第9期,第18—20页:北京师大女附中王明夏:《辛勤和喜悦》,上海越剧院罗梅影:《我爱我的服装工作》,广东姚晓年:《建设事业吸引着我》,《中国妇女》,1963年第10期,第10—11页;河南开封市纺织印染厂周玉兰:《看见伤疤不忘痛》,《中国妇女》,1963年第11期,第8—9页;《大家都来关心女职r的家务问题》,《中国妇女》,1963年第12期,第10—11页。
    本刊编辑部:《决心做坚强彻底的女战士》,《中国妇女》,1964年第2期,第8页。
    廖苏华:《什么是革命妇女的真正幸福》,《中国妇女》,1963年第10期,第4页。
    本刊编辑部:《决心做坚强彻底的女战士》,《中国妇女》,1961年第2期,第15页。
    “三忠于”即“忠于毛主席,忠于毛泽东思想,忠于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四无限”即“无限热爱、无限信仰、无限崇拜、无限忠诚”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参见:金春明、黄裕冲等:《“文’革”时期怪事怪语》,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34页。
    即“念念不忘阶级斗争,念念不忘无产阶级专政,念念不忘突出政治,念念不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大红旗”。参见:金春明、黄裕冲等:《“文革”时期怪事怪语》,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164页。即“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参见:金春明、黄裕冲等:《“文革”时期怪事怪语》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163页。
    金春明、黄裕冲等:《“文革”时期怪事怪语》,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26页。
    杨克林:《文化大革命博物馆》(上册),东方出版社有限公司、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82页。
    十项经验是:(一)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把这作为全军政治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学习的根本方法是:带着问题学急用先学,活学活用,学用结合,立竿见影。(二)从阶级教育入手,把无产阶级的阶级教育作为一切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础。(三)从实际出发,抓好两头。(四)抓住苗头,把工作做在前面。(五)坚持说服教育,以理服人。(六)逐步提高人们的思想水平。 (七)政治思想运动和经常性的教育相结合。(八)发动群众,人人做思想工作。(九)思想领先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十)运用活教材活方法。参见:本刊评论员:《从实际出发,进行思想工作》,《红旗》杂志,1964年第7、8期,第1—2页。
    参加观礼的主要积极分子有:辽宁省沈阳东北机器制造厂的工人工程师尉凤英:河北省贫下中农协会副主席、东留善固大队党支部书记吕玉兰:江苏省太仓县沙溪公社洪泾大队贫农社员顾阿桃;全国纺织系统学习毛洋东著作三面红旗之一、赵梦桃小组的党小组长吴桂贤;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护士左秀英;因公负伤失去十指的冯玉萍;湖北省罗田县北丰公社四大队党支部书记丁凤英;32111钻井队五好家属标兵牟茂修;西藏的翻身农奴、朗县副县长巴桑:山西省绛县乔野堡大队的大队长李金花等人。参见:本刊记者:《颗颗红心向太阳》,《中国妇女》,1966年第10期,第9页。
    尉凤英个人简介:尉凤英,女,1933年出生,1953年进入辽宁省沈旭东北村机器制造厂当工人,后任工人工程师,是工业战线上著名的劳动模范。她先后搞成了170多项技术革新,曾几十次出度了省、市劳模大会,多次到北京开会,十三次见到了毛洋东主席。她当选过全国第二、三届人大代表,中共九届、十届中央委员,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文革’结束后,尉凤英到沈阳新阳机械厂任副厂长,后转任厂工会主席,并于1993年退休。
    尉凤英:《我要永远忠于毛泽东思想》,《中国妇女》,1966年第12期,第20-25页。
    十个想一想的具体内容是:一、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想一想:“谁是我们的的敌人?准是我们的朋友”。二、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似,要想一想:“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三、纪律涣散的时候,要想一想:“反对自由主义”。四、受到批评的时候,要想一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五、有了成绩的时候,要想一想:“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六、遇到困难的时修,要想一想:“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七、工作没办法的时候,要想一想:“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八、碰到挫折失败的时候.要想一想:“愚公移山”、“将革命进行到底”。九、见到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想一想:“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十、帮助后进同志的时候,要想一想:“一分为二”。参见:新华社: 《我要永远革命永远忠于毛泽东思想——尔北机器制造厂工人工程师尉凤英在首都革命群众大会的报告(摘要)》,《人民日报》,1966年10月22日第2版。
    尉凤英:《我要永远忠于毛泽东思想》,《中国妇女》,1966年第12期,第24页。
    吕玉兰个人简介:吕玉兰,女,1940年出生,河北省临西县东留善固大队人。1955年高小毕业后回乡务农,她15岁当了农业社的社长,19岁当了大队党支部书记,是河北省著名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连续当选中共九大、十大的中央委员。1971年任中共河北省委副书记,1977年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1985年任河北省农业厅副厅长,1993年病逝。
    2 吴桂贤个人简介:吴桂贤,女,1938年出生于河南巩义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51年,她进入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国棉一厂细纱车间当一名挡车工。1958年入党,由于勤奋努力,以后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厂级标兵。她是中共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九大以后任陕西省委副书记,1975年在全国人大四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1977年9月申请辞去副总理职务,后经中共中央批准回到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国棉一厂,1981年6月起任厂党委副书记、厂工会主席。1988年任深圳外贸集团公司与港人合办的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994年退休。
    吕玉兰:《高举毛洋东思想伟大红旗彻底打倒资产阶级“权威”——十个为什么?》,《北京日报》,1966年6月17日第2、3版。
    本报通讯员:《一刻也不脱离群众——记中共临西县委书记吕玉兰的事迹》,《人民日报》,1972年5月10日第2版。
    吕玉兰:《坚决走毛主席指引的革命路》,《人民日报》,1968年3月11日第4版。
    吕玉兰:《办农业要以阶级斗争为纲》,《人民日报》,1966年8月22日第6版。
    1 吕玉兰:《把认识路线搞正确》,《红旗》杂志,1973年第2期,第26页。
    吴桂贤:《为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战斗终生》,《红旗》杂志,1970年第1期,第41页。
    顾阿桃个人简介:顾阿桃,女,本姓罗,1914年出生于江苏省太仓县一个渔民家庭。3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8岁到纺织厂当童工,12岁时,母亲也去世了,无依无告的她嫁给当地的顾姓人家做童养媳,从此罗性改为顾性。1965年被树立为“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1969年当选中共九大代表,1976年免职回乡重新务农,1998年病逝。
    顾阿桃:《毛主席的书是我们的命根子》,《中国妇女》,1966年第8期,第30页。
    顾阿桃:《农民也要批判资产阶级》,《人民日报》,1966年8月11日第7版。
    1 顾阿桃:《毛主席的话照亮了我的心——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顾阿桃的一份发言提纲》,《人民日报》,1966年9月10日第3版。
    2顾阿桃:《毛主席的话照亮了我的心——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顾阿桃的份发言提纲》,《人民日报》,1966年9月10日第3版。
    金春明、黄裕冲等:《“文革”时期怪事怪语》,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263页。
    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371页。
    本报记者:《棵棵青松永朝阳——记一支贫下中农烈军属红大娘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解放军队》,1969年1月20日第2版。
    本报记者:《棵棵青松永朝阳——记一支贫下中农烈军属红大娘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解放军队》,1969年1月20日第2版。
    江苏省邗江县方巷大队党支部:《毛泽东思想在方巷大队女社员中扎了根》,《中国妇女》,1966年第10期,第20页。
    江苏省邗江县方巷大队党支部:《毛泽东思想在方巷大队女社员中扎了根》,《中国妇女》,1966年第10期,第23页。
    2 江苏省邗江县方巷大队党支部:《毛洋东思想在方巷大队女社员中扎了根》,《中国妇女》,1966年第10期,第20页。
    3 本报记者:《棵棵青松永朝阳——记一支贫下中农烈军属红大娘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解放军报》,1969年1月20日第2版。
    红卫兵:《三论无产阶级的革命造反精神万岁》,《人民日报》,1966年8月24日第2版。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966年1月——1968年12月)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88页。
    朱晖:《无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贾英华:《末代皇帝的后半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91页。
    2“文革”初的“破四旧”运动中,针对红卫兵盲目激进的行为,为了保护国民党进步人士和爱国民主党派,周恩来在8月30日写了一根应予保护的干部名单,主要人员如下:宋庆龄、郭沫若、章士钊、程潜、何香凝、傅作义、张治中、邵力子、蒋光鼐、蔡延锴、沙千里、张奚若、李宗仁等。参见:杨克林:《文化大革命博物馆》(上册),东方出版社有限公司、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167页。
    3杨克林:《文化大革命博物馆》(上册),东方出版社有限公司、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171页。
    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8页。
    [美]杜赞奇著,王宪明等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历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75页。
    本报记者:《好得很》,《人民日报》,1966年8月23日第1版。
    3 《在接见外地来京革命师生大会上——林彪的讲话》,《人民日报》,1966年9月1日第2版。
    杨克林:《文化大革命博物馆》(上册),东方出版社有限公司、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180页。
    杨克林:《文化大革命博物馆》(上册),东方出版社有限公司、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100页。
    杨克林:《文化大革命博物馆》(上册),东方出版社有限公司、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174—175页。
    [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俞金尧、孟庆龙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52页。
    沈大力:《梦湖情侣》,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第113页。
    这十条要求的内容是:红卫兵要大学解放军,把红卫兵建设成为一支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和严格组织性、纪律性的战斗队伍。学习和掌握政策,分清敌我友,团结大多数。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在社会主义革命的现阶段中,仍然足需要的,正确的。对于在国家和统一战线中具有合法地位的民主人士和对于有贡献的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员,只要没有发现现行反革命活动,应该加以保护。要文斗,不要武斗,不要动手打人。红卫兵搜捕人,必须与北京市委、北京卫戌区和公安部门商定,红卫兵串连要保障党和国家的首脑部门、要害部门和宣传部门的工作不受影响,安全不遭危害。要保证交通运输机构照常运行,不受阻挠。要保证党和国家的对外关系和活动不受影响。革命吕连不在这些机关内部进行。要保障J矿的生产和基本建设不受影响,科研机关的科学实验和中间性生产不致停顿,尖端技术的厂区不被闯入,尖端技术资料不受损失,服务医疗事业不致中断。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7页。
    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358页。
    宋要武:《我给毛主席戴上了红袖章》,《人民日报》,1966年8月21日第2版。
    卜伟华:《毛洋东八次接见红卫兵资料》(3),卜伟华博客。
    卜伟华:《毛泽东八次接见红卫兵资料》(3),卜伟华博客。
    卜伟华:《毛洋东八次接见红卫兵资料》(3),卜伟华博客。
    本报记者:《学一辈子“老三篇”,走一辈子革命路》,《解放军报》,1966年11月5日第2版。
    新华社记者:《最大的喜事,最大的幸福——记十二月二十六日首都万千革命群众喜得<毛泽东选集>》,《人民日报》,1966年12月29日第2版。
    本报记者:《千里长征路,处处是课堂》,《人民日报》,1967年1月8日第2版。
    本报记者:《千里长征路,处处是课堂》,《人民日报》,1967年1月8日第2版。
    本报记者:《千里长征路,处处是课堂》,《人民日报》,1967年1月8日第2版。
    本报记者:《千里长征路,处处是课堂》,《人民日报》,1967年1月8日第2版。
    《访谈L先生》,黄巍:《黄巍访谈录》,未刊稿,第48页。
    [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俞金尧、孟庆龙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5页。1 吴德口述、朱元石等访淡整理:《十年风雨纪事: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经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吴德口述、朱元石等访淡整理:《十年风雨纪事: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经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安徽蚌埠铁路中学毛泽东思想长征宣传队:《我们来到毛主席身边》,《中国妇女》,1966年第13期,第21页。
    贾英华:《末代太监孙耀庭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8页。
    沈大力:《梦湖情侣》,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第113页。
    杨东平:《积极的悲观主义者》,李宗陶:《思虑中国:当代36位知识人访淡录》,新星出版社,2009年版,第225页。
    杨东平:《积极的悲观主义者》,李宗陶:《思虑中国:当代36位知识人访谈录》,新星出版社,2009年版,第225页。
    杨克林:《文化大革命博物馆》(上册),东方出版社有限公司、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100页、第174页。
    贾英华:《末代太监孙耀庭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92页。
    萧军:《萧军全集·书信》第15卷,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340页。
    徐友渔:《西方文革研究》,北大在线:《2001北大最佳讲座》,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35页。
    徐友渔:《西方文革研究》,北大在线:《2001北大最佳讲座》,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38页。
    杨东平:《积极的悲观主义者》,李宗陶:《思虑中国:当代36位知识人访谈录》,新星出版社,2009年版,第225页。
    季红真:《文明与愚昧的冲突》,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15页。
    [美]韩启澜(Emily llonig)《跨越性别分界:“文革”时期的铁姑娘形象与女知青》,王政、陈雁主编:《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7页。
    [美]韩启澜(Emily Honig)《跨越性别分界:“文革”时期的铁姑娘形象与女知青》,王政、陈雁主编:《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7页。
    本刊记者:《英雄的大寨妇女》,《中国妇女》,1965年第3期,第8页。
    2 郭凤莲:《坚持大批资本主义,坚持大十社会主义》,《解放军报》,1975年9月25日第2版。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编:《毛泽东主席论妇女》,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5页。
    毛泽东:《毛主席语录》,《解放军报》,1969年8月2日第1版。
    上海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关于第三届全运会群众体育先进基层单位经验交流大会发言材料:《练好身体多采油,妇女顶起“半边天”——大庆油田女子采油队党支部》,1975年12月,第1页。上海市档案馆,全宗目录案卷号:B126-2-205。
    上海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关于第三届全运会群众体育先进基层单位经验交流大会发言材料:《练好身体多采油,妇女顶起“半边天”——大庆油田女子采油队党支部》,1975年12月,第2页。上海市档案馆,全宗目录案卷号:B126-2205。
    2 上海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关于第三届全运会群众体育先进基层单位经验交流大会发言材料:《练好身体多采油,妇女顶起
    “半边天”——大庆油田女r采油队党支部》,1975年12月,第7页。上海市档案馆,全宗目录案卷号:B126-2-205。
    上海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关于第三届全运会群众体育先进基层单位经验交流大会发言材料:《练好身体多采油,妇女顶起“半边天”——大庆油田女子采油队党支部》,1975年12月,第5页。上海市档案馆,全宗目录案卷号:B126-2-205。4 山西临猗县王见大队“十姐妹”植棉小组:《女同志也能办男同志能办的事》,《红旗》杂志,1973年第10期,第95页。
    5 山西临猗县王见大队“十姐妹”植棉小组:《女同志也能办男同志能办的事》,《红旗》杂志,1973年第10期,第96页。
    山西临猗县王见大队“十姐妹”植棉小组:《女同志也能办男同志能办的事》,《红旗》杂志,1973年第10期,第96页。
    山西临猗县王见大队“十姐妹”植棉小组:《女同志也能办男同志能办的事》,《红旗》杂志,1973年第10期,第97页。
    山西临猗县王见大队“十姐妹”植棉小组:《女同志也能办男同志能办的事》,《红旗》杂志,1973年第10期,第96页。
    本报记者:《学习大寨“铁姑娘”》,《解放军报》,1972年1月4日第2版。
    本报记者:《学习大寨“铁姑娘”》,《解放军报》,1972年1月4日第2版。
    本报记者:《海上服务队的故事——海上铁姑娘》,《解放军报》,1969年8月9日第4版。
    本报记者:《“北大荒”的铁姑娘》,《解放军报》,1972年8月12日第3版。
    8 本报记者:《雪山下的铁姑娘》,《解放军报》,1973年3月7日第3版。
    [美]韩启澜(Emily Honig)《跨越性别分界:“文革”时期的铁姑娘形象与女知青》,王政、陈雁主编:《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6页。
    [美]韩启澜(Emily Honig)《跨越性别分界:“文革”时期的铁姑娘形象与女知青》,王政、陈雁主编:《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6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955年1月——1955年12月)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27页。
    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373页。
    河北省保定地区知青办的《已婚知青住房情况》,该地区与农民结婚的2042名知青中,属男知青与女农民结婚的有658人,占32.2%,属女知青与男农民结婚的有1384人,占67.8%。另据黑龙江省知青办1979年第1期的《上山下乡多简报》显示,呼兰县与农民结婚的290名知青中,属男知青与女农民结婚的有98人,占33.8%,属女知青与男农民结婚的有192人,占66.2%。参见:刘小萌: 《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版,第323页。
    新华社:《敢于同旧传统观念彻底决裂——女大学生白启娴同农民社员结婚》,《人民日报》,1974年2月7日第1版。
    新华社:《敢于同旧传统观念彻底决裂——女大学生白启娴同农民社员结婚》,《人民口报》,1974年2月7日第1版。
    新华社:《敢于同旧传统观念彻底决裂——女大学生白启娴同农民社员结婚》,《人民日报》,1974年2月7日第1版。
    新华社:《敢于同旧传统观念彻底决裂——女大学生白启娴同农民社员结婚》,《人民日报》,1974年#2月7日第1版。
    刘小萌:《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版,第323—324页。
    蒋巍:《爱情,梦毕黑上地》,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序言。
    习平:《徐建春——农村知识青年的好榜样》,《中国妇女》,1954年4月号,第14页。
    新华社通讯员:《前进在与工农相结合大道上——访下乡知识青年侯隽》,《人民日报》,1971年5月6日第1版。
    新华社记者:《水远和贫下中农相结合——记女大学毕业生白启娴扎根农村的事迹》,《人民日报》,1974年年3月19日第4版。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1页。
    新华社记者:《永远和贫下中农相结合——记女大学毕业生白启娴扎根农村的事迹》,《人民日报》,1974年3月19日第4版。
    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毛洋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54页。
    毛泽东:《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如》,《人民日报》,1968年12月22日第1版。
    新华社:《济南市革委会狠抓两条路线斗争教育,革命知识青年自觉地到农村安家落户》,《人民日报》,1968年12月25日第1版。
    朱思端:《永远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红旗》杂志,1970年第11期,第58页。
    朱思端:《永远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红旗》杂志,1970年第11期,第58页。
    本报记者:《农村需要我,我更需要农村》,《解放军报》,1973年8月15日第1版。
    人民日报社论: 《进一步做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工作》,《人民日报》,1973年8月7日第1版。
    本报记者:《辽宁省军区各级领导干部带头送子女上山下乡》,《解放军报》,1973年8月13日第1版。
    本报记者:《志南省军区和广州部队某部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热情支持子女到农村去锻炼成长》,《解放军报》1974年1月20日第2版。
    参见:凌政:《司令员送女下乡》,《解放军报》,1973年11月23日第4版;本报记者: 《云南省军区和广州部队某部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热情支持子女到农村去锻炼成长》,《解放军报》,1974年1月20日第2版:本报记者:《辽‘宁省军区各级领导干部带头送子女上山下乡》,《解放军报》,1973年8月13日第1版;本报记者: 《于兆芝教女在农村扎根》,《解放军报》,1973年10月9日第2版。
    参见:本报记者:《听毛主席的等方面,动员知识青年到农村去》,《解放军报》,1968年12月22日第2版;刘福年:《知识青年下农村是反修防修的百年大计》,《解放军报》,1968年12月23日第2版;苏黄喜: 《坚决支持子女在农村安家落户》.《解放军报》,1968年12月23晶第2版;陈联:《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人的必由之路》,《解放军报》,1968年12月23日第2版。
    锡贵:《我们贫下中农子女要坚决走毛主席指引的路》,《解放军报》,1968年7月20日第2版。
    刘小萌:《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版,第312页。
    刘小萌:《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版,第312页。
    刘小萌:《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版,第318页。
    上海知青办:《关于尾山农场六队为扑救山火而英勇牺牲的七名女知识青年情况的调查及处理意见的报告》,《上海市知青办关于改造尾山农场五名上海女青年因公牺牲的情况反映》,1976年7月12日,第6页。上海市档案馆,全宗日录案卷号:B228-2-374。
    新华社通讯员、新华社记者、《光明日报》记者、本报记者:《青春红似火,壮志比天高——记黑龙江省尾山农场七名女知识青年为扑灭山火而英勇献身的事迹》,《人民日报》,1976年8月16日第1版。
    上海知青办:《关于尾山农场六队为扑救山火而英勇牺牲的七名女知识青年情况的调查及处理意见的报告》,《上海市知青办关于改造尾山农场五名上海女青年因公牺牲的情况反映》,1976年7月月12日,第7页。上海市档案馆,全宗目录案卷号:B228-2-374。
    新华社通讯员、新华社记者、《光明日报》记者、本报记者: 《青春红似火,壮志比天高——记黑龙江省尾山农场七名女知识青年为扑灭山火而英勇献身的事迹》,《人民日报》,1976年8月16日第1版。
    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办公室编印:《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家家对当前文化大革命的反映》,《妇女情况反映》第32期,1966年6月15日,第1页。上海市档案馆,全宗目录案卷号:C31-2-110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88页。
    1 齐坚:《巩固和发展上山下乡的成果》,《红旗》杂志,1975年第7期,第6页。
    齐坚:《巩固和发展上山下乡的成果》,《红旗》杂志,1975年第7期,第9页。
    2 根据辽宁、四川、吉林、安徽等24个省、市、自治区的不完全统计,1969年以来共发生奸污女知青案约1.6万起。黑龙江兵团,1968年以来发生奸污女知青案件365起;内蒙古兵团,自1969年以来发生同类案件247起;据对云南兵团4个师、2个独立团的不完全统计,发生同类案件139起;广州兵团的发案数为193起。参见:刘小萌:《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页。
    4 《访谈杨女士》,黄巍:《黄巍访谈录》,未刊稿,第22页。
    1 新华社通讯员、新华社记者、《光明日报》记者、本报记者:《青春红似火,壮志比天高——记黑龙江省尾山农场七名女知识青年为扑灭山火而英勇献身的事迹》,《人民日报》,1976年8月16日第1版。
    2 [美]艾米莉·韩尼格、盖尔·贺肖著,阵山、延宁、候玉海译:《美国女学者眼里的中国女性》,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964年1月——1965年12月)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2页。
    4 叶维丽、马笑冬口述:《动荡的青春:红色大院的女儿们》,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第89页。
    本报记者:《在毛主席指引的航道上展翅飞翔》,《解放军报》,1969年11月7日第3版。
    参见:《解放军报》通讯员:《在主席开辟的航道上展翅飞翔》,《人民日报》,1969年11月7日第4版:张玉梅:《打枪为人民》,《人民日报》,1970年8月15日第4版;本报通讯员:《她们战斗红万里志天》,《人民日报》,1971年3月13日第3版;新华社:《她们战斗在保卫社国的岗位上:万里长空逞英豪》,《人民日报》,1971年3月16 日第3版;新华社:《保卫祖国领空的女飞行员》,《人民日报》,1971年7月3日第4版:本报通讯员: 《空中女队长》,《人民日报》,1971年8月15日第3版;新华社通讯员:《展翅飞翔——记红卫兵女战士入伍后为革命学习飞行技术的事迹》,《人民日报》,1972年5月5日第2版:新华社通讯员:《女领航教员吴文珠》,《人民日报》,1972年10月28日第3版:新华社:《战斗在保卫祖国岗位上的女战士》,《人民日报》,1973年3月12日第3版;新华社通讯员:《飒爽英姿——记空军航空兵某飞行独立中队几个女飞行员》,《人民日报》,1974年7月15日第4版;新华社:《空军航空兵某师党委组织女飞行员联系思想实际学习革命理论,提高反修防修能力保持旺革命热情》,《人民日报》,1975年8月18日第1版。
    毛泽东:《愚公移山》,《毛洋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1页。
    本报通讯员:《她们战斗在万里云天》,《人民日报》,1971年3月13日第3版。
    本报通讯员:《她们战斗在万里云天》,《人民日报》,1971年3月13日第3版。
    本刊记者:《靠毛泽东思想战斗在万里长空——记女飞行员、共产党员诸惠芬》,《解放军报》,1969年5月6日第3版。
    陈志英、秦桂芳、伍竹迪:《党给我们插上了坚强的翅膀——话剧<女飞行页>观后》,《中国妇女》,1965年第3期,第32页。
    2 陈志英、秦桂芳、伍竹迪:《党给我们插上了坚强的翅膀——话剧<女飞行员)观后》,《中国妇女》,1965年第3期,第32页。
    3 顾工: 《阵地上的女炮手》,《中国妇女》,1963年第3期,第14页。
    文采、洪景:《心红志坚功夫深——访女民兵刘延凤、沈秀爱、邹秀志》, 《中国妇女》,1964年第8期,第6—7页。
    4 郭建章、董道圣、焦克芳:《紧握两杆枪——女民兵许金金的故事》,《中国妇女》,1965年第8期,第10—11页。
    湛革、姜俊卿、何文清:《沿著女英雄的足迹前进》,《中国妇女》,1965年第9期,第10—11页。5 辛欲楼、王金陵:《曙光初照演兵场——记福建前线女民兵军事表演》,《中国妇女》,1965年第5期,第6—11页。
    辛欲楼、王金陵:《曙光初照演兵场——记福建前线女民兵军事表演》,《中国妇女》,1965年第5期,第8页。
    新华社通讯员:《林海娘子军——记福建谢坑大队自力更生建设山区的一支女民兵》,《人民日报》,1970年1月13日第5版。
    新华社通讯员:《林海娘子军——记福建谢坑大队自力更生建设山区的一支女民兵》,《人民日报》,1970年1月13日第5版。
    新华社通讯员:《林海娘子军——记福建谢坑大队自力更生建设山区的一支女民兵》,《人民日报》,1970年1月13日第5版。
    新华社记者:《万全河畔女民兵》,《人民日报》,1971年4月7日第4版。
    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6页。
    [美]埃德加·斯诺著,贺和风译:《漫长的革命》,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美]埃德加·斯诺著,贺和风译:《漫长的革命》,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李红权:《女伞兵》,《解放军报》,1973年3月6日第3版。
    徐为民:《草原女民兵》,《解放军报》,1976年7月4日第3版。
    侯秀英:《文化革命的大事,农村妇女不能不管》,《人民日报》,1966年5月6日第1版。
    新华社: 《中国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革命创举》,《人民日报》,1966年11月27日第1版。
    安徽蚌埠铁路中学毛洋东思想长征宣传队:《我们来到毛主席身边》,《中国妇女》,1966年第13期,第20页。
    红勤:《中国儿女多奇志——记牡丹江军马场十姐妹放牧班》,《解放军报》,1969年3月8日第4版。
    红勤:《中华儿女多奇志——记牡丹江军马场十姐妹放牧班》,《解放军报》,1969年3月8日第4版。
    红勤:《中华儿女多奇志——记牡丹江军马场十姐妹放牧班》,《解放军报》,1969年3月8日第4版。
    本报通讯员:《英雄小姐妹,骨硬心更红》,《人民日报》,1969年9月18日第3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966年1月——1968年12月)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45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486—1487页。
    《访谈杨女士》,黄巍:《黄巍访谈录》,未刊稿,第24页。
    [美]克里斯香申(Flemming Christiansen)雷伊(Shirin Rai)著,黄列修、潘兆民译:《中国政治与社会》,韦们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377页。
    转引自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百年大事记(1901—2000)》(F篇),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编:《毛泽东主席论妇女》,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5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编:《毛泽东主席论妇女》,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4—5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编:《毛泽东主席论妇女》,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8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编:《毛泽东主席论妇女》,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1页。邓颖超:《中国妇女运动当前的方针任务报告》,中华全国妇女联合编:《中国妇女运动重要文献》,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第33页。
    1 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9—160页。
    2 列宁 《致女工》,《列宁全集》(1917年5月—7月)(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39—-340页。
    3 [美]罗丽莎著,黄新译:《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变化的渴望》,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2页。
    4 邓颖超:《关于城市妇女工作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重要文献》,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页。
    朱德:《总司令在首都各界妇女“三八”起飞典礼上的讲话》,《中国妇女》,1952年4月号,第9页。
    5 邓颖超:《四年来中国妇女运动的基本总结和今后任务——1953年4月在中国妇女第二次全会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重要文献》,入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7页。
    章蕴:《勤俭建国、勤俭持家,为建设社会上义而奋斗_——1957年9月9日在中国妇女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重要文献》,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3页。
    本报记者:《我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新阶段》,《人民日报》,1960年3月8日第1版。
    《关于与前农村妇女工作任务的决议》,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重要文献》,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45页。
    柳勉之:《老解放区妇女参政略述》,《中国妇女》,1949年第3期,第16页。
    本刊记者:《人民政协女代表成分和职业统计》,《中国妇女》,1949年年4期,第39页。
    邓颖超:《关于城市妇女工作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重要文献》,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7页。
    蔡畅:《积极培养和提拔更多更好的女干部》,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重要文献》,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5页。
    1 《<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1973年元旦社论》:《新年献词》,《人民日报》,1973年1月1日第1版。
    本报记者:《劳动妇女是伟大的革命力量——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社论),《人民日报》,1973年3月8日第1版。
    本报记者:《二0二医院党委重视,积极培养女干部迅速成长》,《人民日报》,1973年3月7日第1版。
    刘小萌:《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版,论152页。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洋东文稿》(1955年1月—1955年12月)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56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编:《毛汗东主席论妇女》,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0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洋东文稿》(1955年1月—1955年12月)第1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95页。
    1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节录),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重要文献》,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86页。
    钱民辉、田玉荣:《中国女性行为的文化释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33页。
    2 瑞金县妇联工作组:《清溪大队男女同工同酬贯彻得好》, 《中国妇女》,1961年第11期,第4—5页。
    本刊专论:《再论妇女运动的新阶段——驳斥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对妇女运动的谬论》,《中国妇女》,1959年第23期,第2页。
    金继祖、洪松:《男女同工要同酬——评农村分配问题上的一种错误倾向》,《红旗》杂志,1972年第2期,第60页。
    河北省宣化县革命委员会调查组:《怎样实现男女同工同酬——河北宣化县陈家坊大队的调查报告》,《紅旗》杂志,1972年第3期,第89页。
    金继祖、洪忪:《男女同工要同酬——评农村分配问题上的一种错误倾向》,《红旗》杂志,1972年第2期,第59页。
    本报记者:《劳动妇女足伟大的革命力量——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社论),《人民日报》,1973年3月8日第1版。
    本刊记者:《音西妇女志气高,改天换地闹革命》,《中国妇女》,1966年第2期,第2页。
    本刊记者:《音西妇女志气高,改天换地闹革命》,《中国妇女》,1966年第2期,第2页。
    本刊记者:《音西妇女志气高,改天换地闹革命》,《中国妇女》,1966年第2期,第3页。
    金继祖、洪松:《男女同工要同酬——评农村分配问题上的一种错误倾向》,《红旗》杂志,1972年第2期,第61页。
    河北省宣化县革命委员会调查组:《怎样实现男女同工同酬——河北宣化县陈家坊大队的调查报告》,《红旗》杂志,1972年第3期,第90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958年1月——1958年12月)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38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洋东文稿》(1958年1月——1958年12月)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56页。
    蔡畅:《党的总路线照耀着我国妇女彻底解放的道路》,《中国妇女》,1959年第20期,第1页。
    蔡畅:《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进一步发动妇女为实现1960年继续跃进而奋斗》,《中国妇女》,1960年第5期,第2页。
    根据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陕西省妇女联合会研究室编的《中国妇女统计资料(1949—1989)》提供的1959年全国幼儿园的数据,1959年全国有幼儿园532,043所。参见: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陕西省妇女联合会研究室编:《中国妇女统计资料(1949—198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年版,第120页。根据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陕西省妇女联合会研究室编的《中国妇女统计资料(1949—1989)》提供的1957—1961年全国幼儿园的数据,1957年全国有幼儿园16,420所,1958年全国有幼儿园695,297所,1959年全国有幼儿园532,043所,1960年全国有幼儿园784,905所,1961年全国有幼儿园60,307所。参见: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陕西省妇女联合会研究室编:《中国妇女统计资料(1949—198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年版,第120页。
    李德全:《高举毛泽东思想的红旗,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中国妇女》,1960年第12期,第4页。
    李德全:《高举毛泽东思想的红旗,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中国女女》,1960年第12期,第4页。
    吴晗:《大家动手,为少年儿童编写课外读物》,《中国妇女》.1960年第16期,第9页。
    参见:钟绍宣:《给孩子们介绍几本好书》,《中国妇女》,1959年第4期,第23页;贺宜:《加强儿童读物的评论工作》,《中国妇女》,1960年第18期,第24页。
    杨东平:《积极的悲观主义者》,李宗陶:《思虑中国:当代36位知识人访谈录》,新星出版社,2009年版,第224页。
    王迪、赵德富:《对少年儿童也应进行阶级教育》,《中国妇女》,1963年第3期,第26页。
    本刊记者:《用无产阶级思想教育子女保证革命红族代代相传》,《中国妇女》,1964年第4期,第15页。
    2 叶维丽、马笑冬口述:《动荡的青春:红色大院的女儿们》,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第81-82页。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964年1月——1965年12月)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34页。
    1 叶维丽、马笑冬口述:《动荡的青春:红色大院的女儿们》,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第102页。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洋东文稿》(1966年1月——1968年12月)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505页。
    小月:《一场大火改变了我的人生—一小月口述》,刘小萌:《中国知青口述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5页。
    第一,要教育干部懂得马克思主义。第二,要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第三,要能够团结大多数人。第四,有事要跟同志们商量,……要讲民主。第五,自己有了错误,要作自我批评。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964年1月——1965年12月)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85页。
    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青春的足迹——北京青年运动大事记(1919-2002)》,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6页。
    白秀文:《教育孩子念念小忘阶级斗争》,《解放军报》,1968年6月1日第6版。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966年1月——1968年12月)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版,第389期。
    1 叶维丽、马笑冬口述:《动荡的青春:红色大院的女儿们》,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第86页。
    2 叶继红:《我曾剪了于是之的头发》,方广胜著,方新阳修订《红卫兵长征日记》(1966.11.8—1967.2.17),中国新闻出版社,2004年版,第216页。
    邓颖超:《关于城市妇女工作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重要文献》,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5页。
    矧邓颖超:《关于城市妇女工作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 《中国妇女运动重要文献》,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3页。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编:《毛泽东主席论妇女》,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4页。
    3 中华全国妇女运动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百年大事记(1901—2000)》(下篇),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版,第161页。
    4 转引自耿化敏:《单位文革研究:以全国妇联为个案》,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4月,第148页。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509页。
    本刊记者:《毛主席的书是妇女工作的最高指示》,《中国妇女》,1966年第7期,第7页。
    本刊记者:《突出政治,狠抓活思想》,《中国妇女》,1966年第3期,第10页、第11页。
    刘英俊是解放军某部战士,在执勤中,为保护群众毅然拦截惊马而壮烈牺。32111钻井队英雄集体是与大庆、大寨等齐名的英模团队,他们血战火海,保住了四川省第一口高压大气井。蔡永祥为保护人民群众、保卫钱塘江大桥英勇牺牲。
    《全国妇联号召全国妇女向蔡永祥同志学习》,《中国妇女》,1966年第13期,第4页。
    《全国妇联号召全国妇女向蔡永祥同志学习》,《中国妇女》,1966年第13期,第4页。
    《全国妇联号召全国妇女向蔡永祥同志学习》,《中国妇女》,1966年第13期,第4页。
    耿化敏:《单位文革研究:以全国妇联为个案》,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4月,第1页。
    本刊记者:《一心为公的共产主义战士彭秀华》,《中国妇女》,1966年第14期,第20页。
    北京市妇女联合会:《关于资产阶级思想对妇女的腐蚀和影响的调查》,1975年6月16日,第12页。北京市档案馆:全宗日录号:084—004—00065。
    北京市妇女联合会:《关于资产阶级思想对妇女的腐蚀和影响的调查》,1975年6月16日,第14页。北京市档案馆:全宗目录号号:084—004—00065。
    北京市妇女联合会:《电子管厂女工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提高了继续革命的觉悟》,1975年6月30日,第19页。北京市档案馆:全宗目录号号:084—004—00065。
    北京市妇女联合会:《电子管厂女工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提高了继续革命的觉悟》,1975年6月30日,第20页。北京市档案馆:全宗目录号号:084—004—00065。
    北京市妇女联合会:《电子管厂女工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提高了继续革命的觉悟》,1975年6月30日,第21页。北京市档案馆:全宗日录号号:084—004—00065。
    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办公室编印:《上海女青年会学习小组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映》,《妇女情况反映》第41期,1966年7月8日,第1页。上海市档案馆,全宗目录案卷号:C31-2-1107。
    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办公室编印:《里弄职工家属对“破四旧”“立四新”革命行动的反映》,《妇女情况反映》第66期,1966年8月26日,第4页。上海市档案馆,全宗目录案卷号:C31-2-1109。
    1 叶维丽、马笑冬口述:《动荡的青春:红色大院的女儿们》,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第87页。
    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办公室编印:《里弄职工家属对“破四旧”“立四新”革命行动的反映》,《妇女情况反映》第66期,1966年8月26日,第6页。上海市档案馆,全宗目录案卷号:C31-2-1109。
    李金花:《读毛主席的书,当好革命接班人》,《中国妇女》,1966年第14期,第26页。
    4 李金花:《读毛主席的书,当好革命接班人》,《中国妇女》,1966年年14期,第26页。
    刘菊枝:《把“老三篇”作为必修课》,《中国妇女》,1966年第13期,第12页。
    刘菊枝: 《把“老三篇”作为必修课》,《中国妇女》,1966年第13期,第12页。
    青阜文:《孔孟之道足束缚和奴役妇女的绳索》,《人民日报》,1974年1月27日第2版。
    1 北京市妇女联合会:《孔孟之道迫害妇女的反动言论摘录》,1974年5月,第3—6页。北京市档案馆:全宗目录号:084—004—00033。
    刘冰:《风雨岁月:1964—1976年的清华》,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版,第166页。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妇女的彻底解放是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一项重要任务——批判<改良女儿经>》,《人民日报》,1974年11月14日第2版。
    1 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00页。
    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01—502页。
    周惠英:《彻底批判“男尊女卑”思想》,《人民日报》,1974年1月8日第2版。
    宋立英:《批判旧礼教,撑起“半边天”》,《人民日报》,1974年2月7日第3版。
    卓玛:《牢记血泪仇,坚决反复辟》,《人民日报》,1974年3月7日第2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962年1月——1963年12月)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36—437页。
    《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红旗》杂志,1967年第9期,第15页。
    [美]R.麦克法夸尔 费正清编,俞金尧、孟庆龙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08页。
    杨克林:《文化大革命博物馆》(下册),东方出版社有限公司、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330页。初澜:《京剧革命十年》,《红旗》杂志,1974年第7期,第67页。
    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最主要的即中心人物来。”参见:金春明、黄裕冲等:《“文革”时期怪事怪语》,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36页。
    即“在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之间,反面人物要反衬正面人物;在所有正面人物之中,一般人物要烘托、陪衬正面人物:在所有英雄人物之中,非主要人物要烘托、陪衬主要英雄人物。”参见:金春明、黄裕冲等:《“文革”时期怪事怪语》,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37页。
    文泽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文艺思想万岁——赞革命样板戏的划时代历史意义》,《红旗》杂志,1967年第9期,第55页。
    闻军:《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光辉典型——赞方海珍形象的塑造》,《红旗》杂志,1972年第2期,第50页。
    上海京剧团剧组:《反映社会主义时代工人阶级的战斗生活——革命现代京剧<海港>的创作体会》,《红旗》杂志1972年第5期,第51页、第55页、第56页。
    王兴志:《毛主席建军路线的赞歌——评革命现代京剧<杜鹃山>》,《红旗》杂志,1973年第10期,第86页。
    中国舞剧团:《毛洋东思想照耀着舞剧革命的胜利前程——排演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一些体会》,《红旗》杂志,1970年第7期,第72-73页。
    2 中国舞剧团:《毛洋东思想照耀着舞剧革命的胜利前程——排演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年>的一些体会》,《红旗》杂志,1970年第7期,第72页。
    3 中国舞剧团:《毛洋东思想照耀着舞剧革命的胜利前程——排演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一些体会》,《红旗》杂志,1970年第7期,第72页。
    4 胡志毅:《国家的仪式:中国革命戏剧的文化透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5页。
    [美]杜赞奇著,王宪明等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5 孟悦:《<白毛女>演变的启示——兼论延安文艺的历史多质性》,唐小兵主编:《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0页。
    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64贝。
    2 胡志毅:《国家的仪式:中国革命戏剧的文化透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8页。
    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63—64页。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1页。
    3 张玉梅:《扛枪为人民》,《人民日报》,1970年8月15日第4版。
    4 胡志毅:《国家的仪式:中国革命戏剧的文化透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9页。
    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办公室编印:《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家属对当前文化大革命的反映》,《妇女情况反映》第32期,1966年6月15日,第1页。上海市档案馆,全宗目录案卷号:C31-2-1107。
    江青:《关于电影问题》,首都大专院校红卫兵革命造反总司令部、北京政法学院《政法公社》红旗兵战斗队编:《有关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参考资料》第23辑,1967年内部发行,第354页。江青:《关于电影问题》,首都大专院校红卫兵革命造反总司令部、北京政法学院《政法公社》红旗兵战斗队编:《有关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参考资料》第23辑,1967年内部发行,第355页。
    江青:《关于电影问题》,首都大专院校红卫兵革命造反总司令部、北京政法学院《政法公社》红旗兵战斗队编:《有关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参考资料》第23辑,1967年内部发行,第357页。
    江青:《关于电影问题》,首都大专院校红卫兵革命造反总司令部、北京政法学院《政法公社》红旗兵战斗队编:《有关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参考资料》第23辑,1967年内部发行,第359页。
    遇罗克:《日记摘抄》(1966年5月日),张鸣、乐群主编:《“文化大革命”中的名人之思》,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336页。
    遇罗克:《日记摘抄》(1966年6月12日,张鸣、乐群主编:《“文化大革命”中的名人之思》,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337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70页。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25页。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969年1月——1976年1月)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46页。
    3 《革命的话剧艺术,英雄的妇女形象》,中国妇女》,1964年第5期,第124页。
    4 游默: 《革命的话剧艺术,英雄的妇女形象》.《中国妇女》,1964年第5期,第24页。
    5 游默:《革命的话剧艺术,英雄的妇女形象》,《中国妇女》,1964年第5期,第26页。
    贾霁:《沿着革命化的道路阔步前进——谈话剧0<千万不要忘记>》, 《红旗》杂志,1964年第6期,第47页。
    1 贾霁: 《沿着革命化的道路阔步前进——谈话剧<千万不要忘记>》,《红旗》杂志,1964年第6期,第47页。
    刘守林、何畏:《战斗的歌声永不落》,《解放军歌曲》,1976年第3期,第29页。
    参见:唐因词、张鲁曲:《毛洋东的女战士》,《中国妇女》,1949年第2期,第45页;高枫编词、张颂编曲:《妇女们干劲冲破天》,《中国妇女》,1958年第14期,第17页;文莽彦词、肖齐宣曲:《城市公社妇女歌》,《中国妇女》,1961年第5期,第23页;梁信词、黄准曲:《娘子军连歌》, 《中国妇女》,1961年第8期,第33页:毛洋东词、劫夫曲:《为女民兵题照》,《中国妇女》,1964年第3期,第1页。
    2 国务院文化组革命歌曲征集小组编:《战地新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创作歌曲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前言第2页。
    3 国务院文化组革命歌曲征集小组编:《战地新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创作歌曲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目录第1—2页。
    4 《解放军歌曲》,1976年第3期,目录。
    参见:中央乐团井冈山革命造反团:《为毛主席语录谱曲》,《解放军报》,1967年3月8日第4版;国务院文化组革命歌曲征集小组编:《战地新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创作歌曲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目录第1—3页。
    8 国务院文化组革命歌曲征集小组编:《战地新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创作歌曲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154—156页。
    上海电视台工宣队、军代表室、革委会:《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八月份转播革命现代戏的计划》,1969年7月29日,第15页。上海市档案馆,全宗目录案卷号:B92-2-1225。
    上海电视台工宣队、军代表室、革委会:《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八月份转播革命现代戏的计划》,1969年7月29日,第17页。上海市档案馆,全宗目录案卷号:B92-2-1225。
    《访淡黄金生》,黄巍:《黄巍访谈录》,未刊稿,第10页。
    1、热情地宣传毛泽东思想,宣传工农兵中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先进经验和英雄模范人物。介绍本市青少年在三大革命斗争中活学活用毛洋东思想的先进事例。2、以阶级斗争为纲,加强对青少年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教育。经常请工农兵忆苦思甜(讲话或写文章),提高青少年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的觉悟。3、加强劳动观点的教育。正面宣传工农兵中的先进事迹和青少年中接受工农兵再教育的先进事例,从小培养青少年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优秀品德,树立“一不怕苦、二不怕苦”的彻底革命精神,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4、加强时事形势教育。使青少年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作出贡献。参见: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革命委员会:《对红卫兵、红小兵广播》,1970年5月25日,第26页。上海市档案馆,全宗目录案卷号:B92-2-140 126。
    上海市文化局:《上海市文化局关于文化大革命以来上海剧日情况报告》,1975年11月,第97页。上海市档案馆,全宗目录案卷号:B172-2-90-97。
    马识途:《沧桑十年:共和国内乱的年代:1966—1976》,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87页。
    诸惠芬:《新的女性,勇敢打前锋》,《解放军报》,1970年5月9日第3版。
    施兆平、关景杰:《女炊事兵之歌》,《人民日报》,1966年11月30日第6版。
    施兆平、关景杰:《女炊事兵之歌》,《人民日报》,1966年11月30日第6版。
    新华社通讯员:《中华儿女多奇志——记战斗在戈壁滩上解放军某农场的女大学生排》,《人民日报》,1969年7月7日第5版。
    张聂尔:《女机长》,《解放军报》,1973年3月22日第3版。
    [美]埃德加·斯诺著,贺和风译:《漫长的革命》,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65页。
    杨克林:《文化大革命博物馆》(上册),东方出版有限公司、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82页。
    杨克林:《文化大革命博物馆》(上册),东方出版社有限公司、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82页。
    杨克林:《文化大革命博物馆》(上册),东方出版社有限公司、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82页。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354—355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洋东文稿》(1966年1月——1968年12月)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71页。
    金春明、黄裕冲等:《“文革”时期怪事怪语》,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52页。
    余春明、黄裕冲等:《“文革”时期怪事怪语》,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52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966年1月——1968年12月)第12册,中央文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55页。
    1 [美]埃德加·斯诺著,贺和风译:《漫长的革命》,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页。
    [美]埃德加·斯诺著,贺和风译:《漫长的革命》,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页。
    [美]埃德加·斯诺著,贺和风译:《漫长的革命》,东方出版社,20055年版,第66页。
    [美]埃德加·斯诺著,贺和风译:《漫长的革命》.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页。
    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吴德口述、朱元石等访谈整理:《十年风雨纪事: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经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首都中等学校红卫兵代表大会:《首都中等学校红卫兵代表大会给毛主席的致敬信》,美国《中国文化大革命文库光碟》编委会:《中国文化大革命文库光碟》,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出版,2002年。
    本报记者:《女飞行人员茁壮成长》,《解放军报》,1973年12月3日第2版。参见:本文第三章第一节,第68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编:《毛洋东主席论妇女》,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6页。
    新华社记者:《对全国广大革命妇女的最大关怀最大鼓舞最大支持——毛上席给<中国妇女>杂志题字》,《人民日报》,1966年8月25日第1版。
    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办公室编印:《上海革命妇女群众对毛闰席为<中国妇女》题字的反映》, 《妇女情况反映》第65期,1966年8月26日,第2—3页。上海市档案馆,全宗目录案卷号:C31-2-1109。
    新华社记者:《毛主席为<中国妇女>杂志题字——振奋全国妇女破旧创新革命精神》,《人民日报》,1966年8月29日第2版。
    新华社记者:《毛主席为<中国妇女>杂志题字——振奋全国妇女破旧创新革命精神》,《人民日报》,1966年8月29日第2版。
    新华社记者:《毛主席畅游长江》,《人民日报》,1966年7月25日第1版。
    本报记者:《一心为公的共产主义战士彭秀华》,《中国妇女》,1966年第14期,第23—24页。
    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办公室编印:《地区职工家属对毛主席畅游长江的反映》,《妇女情况反映》第53期,1966年7月31日,第1页。上海市档案馆,全宗目录案卷号:C31-2-1108。
    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办公室编印:《地区职工家属对毛主席畅游长江的反映》,《妇女情况反映》第53期,1966年7月31日,第2页。上海市档案馆,全宗目录案卷号:C31-2-1108。
    张新蚕:《红色少女日记:一个女红卫兵的心灵轨迹》(1966年7月28日日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9页。
    上海县塘湾公社幸福大队党支部:《坚持上层建筑革命,用大寨精神办体育》,《上海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关于第三届全运会群众体育先进幕层单位经验交流大会发言材料》,1975年12月8日,第7页。上海市档案馆,全宗目录案卷号:B126-2-205。
    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8页。
    郑谦:《中国:从“文革”走向改革》,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78—279页。
    郑谦:《中国:从“文革”走向改革》,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82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洋东文稿》(1966年1月——1968年12月)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617—618页。
    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69页。
    1 贺彪早年是洪湖赤卫队的队员,红二方面军的卫生部长,解放后任中央卫生部副部长。“文革”中被打成“走资派”此时已被下放到江西卫生部“五七”干校进行劳动改造。参见: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19页。
    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20页。
    1 叶维丽、马笑冬口述:《动荡的青存:红色大院的女儿们》,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第86页。
    2 徐友渔:《西方文革研究》,北大在线:((2001北大最佳讲座》,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36—237页。
    北京市妇女联合会:《北京市妇联外事座谈记录》,1973年8月—1973年12月,第18页。北京市档案馆:全宗目录号:084—004—00028。
    1 [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俞金尧、孟庆龙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6—147页。
    胡思升: 《关于“血统论”的对话》,张鸣、乐群主编:《“文化大革命”中的名人之思》,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22—23页。
    《访谈王秀君》,黄巍:《黄巍访谈录》,未刊稿,第36页。
    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324页。
    陈煜:《中国生活记忆——建国60年民生往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92页。
    杨克林:《文化大革命博物馆》(上册),东方出版社有限公司、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92页。
    1 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10页。
    郭于华:《民间社会与仪式国家:—种权力实践的解释》,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63—364页。
    《访谈郭丽清》,黄巍:《黄巍访谈录》,未刊稿,第2页。
    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17页。
    《访谈黄金生》,黄巍:《黄巍访谈录》,未刊稿,第10页。
    [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俞金尧、孟庆龙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61页。
    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11页。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郭于华等译:《文化的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2页。
    [日]竹内实著,程麻译:《竹内实文集——中国文化传统探究》(第十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第176—177页。
    2 郭于华:《民间社会与仪式国家:一种权力实践的解释》,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53—364页。
    3 刘康:《全球化/民族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2页。
    4 [苏]巴赫金著,全兆林、厦忠宪译:《拉伯雷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33页。
    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1—-12页。
    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31页。
    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31页。
    转引自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31页。
    “文革”十年中,因被错误批判、武斗而死伤的人数是惊人的。1967年7月20日,湖北省武汉地区发生了广大居民反对谢富治、王力的事件,据中共湖北省委在10年后给中央的报告中说:在这一事件中被打伤、打残和致死的干部、军人、群众多达18.4万人。其中仅武汉市就被打伤打残6.6万多人,打死600多人。据当时不完全统计,1966年8月下旬全9月底这40多天,仅北京市就有1,772人被打死。仅一个位于北京市郊的监狱,从1967年到1971年这4年中,就关押了高级干部500人以上,被折磨致死的34人,伤残20多人,得精神病的60多人。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特别检查厅起诉书》中说:在教育界,仅教育部所属单位和17个省市,受诬陷、迫害的干部、教师就有14.2万多人。……在卫生界,仅卫生部直属14个高等医学院校674名教授、副教授中,受诬陷、迫害的就有500多人。参见:席宣、余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155页、第316页、第320页。
    [日]竹内实著,程麻译:《竹内实文集——中国文化传统探究》(第十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第170页。
    8 [日]竹内实著,程麻译:《竹内实文集——中国文化传统探究》(第十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页。
    1 [美]杜赞奇著,王宪明等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95页。
    郭于华:《民间社会与仪式国家:一种权力实践的解释》,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64页。
    2 胡志毅:《国家的仪式:中国革命戏剧的义化透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5—186页。
    3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郭于华等译:《文化的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9页。
    郭于华:《民间社会与仪式国家:一种权力实践的解释》,郭于华上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64页。
    [美]凯特·米利特著,钟良明译:《性的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8页。
    [法]西蒙娜·德·波伏姓著,陶铁柱译:《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50页。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铁柱译:《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64页。
    [美]凯特·米利特著,钟良明译:《性的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50页,第54页。
    孙志晓:《握手在16岁》,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版,第145-147页。
    1 [美]凯特·米利特著,钟良明译:《性的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47页。
    王群英:《改变旧风俗,树立新风尚》,《中国妇女》,1966年第9期,第25页。
    [美]杜赞奇著,王宪明等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25页。
    张景芬:《敢说敢干,破旧立新》,《中国妇女》,1966年第9期,第24页。
    张景芬:《敢说敢干,破旧立新》,《中国妇女》,1966年第9期,第24页。
    2 张景芬:《敢说敢干,破旧立新》,《中国妇女》,1966年第9期,第24页。
    [美]凯特·米利特著,钟良明译:《性的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50页。
    [美]凯特·米利特著,钟良明译:《性的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53页。
    北京市妇女联合会:《北京市妇联外事座谈记录》,1973年8月—1973年12月,第21页。北京市档案馆:全宗目录
    号号:084—004—00028。
    王凤华、贺江、平等:《社会性别文化的历史与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王雁:《学校教育与学生健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9页。
    王雁:《学校教育与学生健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9页。
    Emily Honig:《Socialist Sex:The Cultural Revolution Revisited》,Modern China,Vol.29,No.2(Apr.,2003), pp.143.
    陆庆和:《女大当嫁》,刘中陆:《青春方程式:五十个北京女知青的自述》,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86页。
    Emily Honig:《Socialist Sex:The Cultural Revolution Revisited》,Modern China,Vol.29,No.2(Apr.,2003), pp.144.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铁柱译:《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14页。
    f美J克利稿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郭于华等译:《文化的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8页。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陈太胜、陈文颖译:《理解人性》,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91页。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陈太胜、陈文颖译:《理解人性》,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98页。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陈太胜、陈文颖译:《理解人性》,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99页。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陈太胜、陈文颖译:《理解人性》,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99页。
    刘在花:《青存期问题与教育方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刘在花:《青春期问题与教育方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文良文化编译:《本能的冲动与成功》,华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93页。
    1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曹晚红、魏雪萍译:《自卑与超越》,汕头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3页。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曹晚红、魏雪萍译:《自卑与超越》,汕头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3—154页。
    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王宇英:《“文革”的家庭文化》,梁景和主编:《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访谈录》(第一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89页。
    叶维丽、马笑冬口述:《动荡的青春:红色大院的女儿们》,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第89—90页。
    刘菊枝:《把“老三篇”作为必修课》,《中国妇女》,1966年第13期,第12页。
    刘菊枝:《把“老三篇”作为必修课》,《中国妇女》,1966年第13期,第12页。
    《访谈李女士》,黄巍:《黄巍访谈录》,未刊稿,第51页。
    北京市妇女联合会:贾怀珍:《平谷县乐正务公社许家务大队妇代会主任贾怀珍的发言稿》,《付玉芳在郊区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典型发言》,1974年9月,第30页。北京市档案馆:全宗目录号:084—004—-00040。
    文一斌:《中华儿女多奇志》,《解放军报》,1969年8月26日第3版。
    参见:闻军:《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光辉典型——赞方海珍形象的塑造》,《红旗》杂志,1972年第2期,第49—53页;王兴志:《毛主席建军路线的赞歌——评革命现代京剧<杜鹃山>》,《红旗》杂志,1973年第10期,第84—88页。
    2 胡志毅:《国家的仪式:中国革命戏剧的文化透视》,主管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6页。
    上海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关于第三届全运会群众体育先进基层单位经验交流大会发言材料:《练好身体多采油,妇女顶起“半边天”——大庆汕田女子采油队党支部》,1975年12月,第8页。上海市档案馆,全宗目录案卷号:B1262-205。
    上海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关于第三届全运会群众体育先进基层单位经验交流大会发言材料:《练好身体多采油,妇女顶起“半边天”——大庆油田女子采油队党支部》,1975年12月,第10页。上海市档案馆,全宗录案卷号:B126-2-205。
    上海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关于第三届全运会群众体育先进基层单位经验交流大会发言材料:《练好身体多采油,妇女顶起“半边天”——大庆油田女子采油队党支部》,1975年12月,第9页。上海市档案馆,全宗目录案卷号:B126-2-205。
    上海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关于第三届全运会群众体育先进基层单位经验交流大会发言材料:《练好身体多采油,妇女顶起“半边天”——大庆油田女子采油队党支部》,1975年12月,第11页。上海市档案馆,全宗目录案卷号:B126-2-205。
    《访谈黄金生》,黄巍:《黄巍访谈录》,未刊稿,第13页。
    1 [美]贡米莉·韩尼格、盖尔·贺肖著,陈山、延宁、候下海译:《美国女学都眼里的中国女性》,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尉凤英:《我要水远忠于毛泽东思想》,《中国妇女》,1966年第12期,第26页。
    尉凤英:《我要永远忠于毛泽东思想》,《中国妇女》,1966年第12期,第26页。
    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办公室编印:《市郊女社员对“破四旧”“立四新”的反映》,《妇女情况反映》第74期,1966年9月7日,第1—2页。上海市档案馆,全宗目录案卷号:C31-2-1109。
    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办公室编印:《里弄职工家属对“破四旧”“立四新”革命行动的反映》,《妇女情况反映》第66期,1966年8月26日,第1页。上海市档案馆,全宗目录案卷号:C31-2-1109。
    张新蚕:《红色少女日记:一个女红卫兵的心灵轨迹》(1966年11月11日日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5页。
    张新蚕:《红色少女日记:一个女红卫兵的心灵轨迹》(1967年1月23日日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8页。
    张新蚕:《红色少女日记:一个女红卫兵的心灵轨迹》(1967年1月24日日记),中国社会料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9蚕。
    张新蚕:《红色少女日记:一个女红卫兵的心灵轨迹》(1967年1月28日日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页。
    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办公室编印:《文化大革命中重点对象的的家属在里弄中情况》,《妇女情况反映》第34期,1966年6月18日,第1-2页。上海市档案馆,全宗目录案卷号:C31-2-1107。
    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办公室编印:《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家属对当前文化大革命的反映》,《妇女情况反映》第32期,1966年6月15日,第2页。上海市档案馆,全宗目录案卷号:C31-2-1107。
    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办公室编:《资属、知属对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的情况反映》,《妇女情况反映》第64期,1966年8月16日,第1—5页。上海档案馆,全宗目录案卷号:C31-2-1109。
    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办公室编印:《资属对“红卫兵”革命行动的反映》,《妇女情况反映》第67期,1966年8月26日,第1—4页。上海市档案馆,全宗目录案卷号:C31-2-1109。
    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办公室编印:《里弄职工家属对“破四旧”“立四新”革命行动的反映》,《妇女情况反映》第66期,1966年8月26日,第4页。上海市档案馆,全宗目录案卷号:C31-2-1109。
    [美]A·班杜拉著,杜颖、王小明等译:《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
    时和兴:《关系、限度、制度: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3页。
    1 卢小飞:《青春方程式》,刘中陆:《青春方程式:五十个北京女知青的自述》,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2 娜依:《绿色的承诺》,刘中陆:《青春方程式:五十个北京女知青的自述》,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郑雄:《他们影响中国》,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59页。
    郑雄:《他们影响中国》,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59页。
    郑雄:《他们影响中国》,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59页。
    徐友渔:《西方文革研究》,北大在线:《2001北大最佳讲座》,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36—237页。
    马识途:《沧桑十年:共和国内乱的年代:1966—1976》,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328页。
    时和兴:《关系、限度、制度: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87页。
    [法]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下卷),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959页。
    [法]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下卷),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959页。
    转引自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51页。
    李洋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86页。
    [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郭于华等译: 《进化的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7页。
    [美]杜赞奇著,王宪明等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每79页。
    [英]艾华著,施施译: 《中国的女性与性相¨——1949年以来的性别话语》,江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5页。
    1、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联合会编:《毛泽东主席论妇女》,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首都大专院校红卫兵革命造反总司令部、北京政法学院《政法公社》红旗兵战斗队编:《有关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参考资料》第23辑,1967年内部发行。
    2、国务院文化组革命歌曲征集小组编:《战地新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创作歌曲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
    3、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空军政治部宣传队:《参加全军专业宣传队文艺会演——戏曲·曲艺·歌曲集》,1973年版。
    4、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的重要文献》,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5、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文化大革命”研究资料》(上、中、下),1989年内部发行。
    6、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陕西省妇联研究室编:《中国妇女统计资料(1949—198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年版。
    7、杨克林:《文化大革命博物馆》(上、下册),东方出版社有限公司、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5年版。
    8、美国《中国文化大革命文库光碟》编委会:《中国文化大革命文库光碟》,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出版,2002年版。
    9、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百年大事记(1901——2000)》,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版。
    1、《北京市卫生局关于改变计划生育收费办法的通知》,全宗目录案卷号:135-001-1522,1965年。
    2、《北京市安办关于知青上山下乡布票、棉花票经费、寒衣服装加工、粮油的请示函等》,全宗目录案卷号:157-001-00020,1968年。
    3、《北京市安办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布票、棉花、服装像章、经费和护养人员差旅费的 请示》,全宗目录案卷号:157-001-00033,1969年。
    4、《北京市安办:一、关于加工下乡青年服装问题给商业局、纺织品公司、服装鞋帽公司等单位的函二、关于结算下乡青年经费问题给黑龙江、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的函》,全宗目录案卷号:157-001-00044,1969年。
    5、《1972年公司关于服装发放的规定》,全宗目录案卷号:258-001-02051,1972年。
    6、《1972年海淀区计划生育工作的通知和北京师范学院计划生育晚婚组织方案》,全宗目录案卷号:146-002-00340,1972年。
    7、《北京第二医学院(院务组)市卫生局关于加强公费医疗管理新医疗法计划生育收费标准的通知》,全宗目录案卷号:146-002-00127,1972年。
    8、《北京市妇女联合会档案》,全宗目录案卷号:084-004-(第8—76卷),1973年—1976年。
    9、《北京师范学院计划生育、晚婚基本情况统计表及关于有利于计划生育的一些规定》,全宗目录案卷号:147-002-(483、484、485、623、624、890卷),1973—1976年。
    10、《北京市服装公司、百货大楼关于服装加工、供应的几点意见》,全宗目录案卷号:192-001-00422,1974年。
    11、《北京市一商局、服装公司关于生产、销售连衣裙的请示通知》,全宗目录案卷号:192-001-00572,1975年。
    12、《北京市一商局、服装公司关于处理出口转内销服装商品暂行办法的报告、批复、通知》,全宗目录案卷号:192-001-00572,1975年。
    13、《北京市园林局工会局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及其成员的通知》,全宗目录案卷号:098-002-00539,1975年。
    14、《北京市出版办公室计划生育检查工作汇报材料》,全宗目录案卷号:201-002-00139,1975年。
    15、《北京市服装公司、纺织品公司关于服装经营办法的通知、报告》,192-001-00634,1976年。
    1、《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关于1966年“三八”国际妇女节表扬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意见》,全宗目录案卷号:C31-1-376,1966年2月。
    2、《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干部参加社教运动工作队重点基层妇代会工作总结》,全宗目录案卷号:C31-2-1097,1966年2月—1966年7月。
    3、《上海市妇联、上海市仪表局关于评选1966年“三八”红旗集体、“三八红旗手”的报告、意见、名册》,全宗目录案卷号:B103-1-408,1966年3月。
    4、《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关于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三八”红旗手的光荣榜》,全宗目录案卷号:B103-1-408,1966年3月。
    5、《上海市妇女联合会1966年发给区(县)及基层妇联的通知》,全宗目录案卷号: C31-2-1104,1966年3月——1966年7月。
    6、《上海市妇女联合会1966年召开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座谈会大会记录发言稿》,全宗目录案卷号:C31-2-1102,1966年4月—1966年12月。
    7、《上海市妇女联合会1966年编印的<妇女情况反映>》(21期——81期),全宗目录案卷号:C31-2-(1107、1108、1109),1966年5月—1966年11月。
    8、《上海市妇女联会编印的<上海市农村基层妇代会的任务>》,全宗目录案卷号:C31-1-377,1966年6月。
    9、《上海市妇女联合会1966年关于为毛主席对<中国妇女>题字的电函及向蔡畅及全国妇联党组致电的信函》,全宗目录案卷号:C31-1-375,1966年8月。
    10、《上海市人委文教办公室关于文教系统“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情况》(一二):全宗目录案卷号:B3-2-198,1966年8月。
    11、《上海市各区妇联干部座谈会汇报基层妇女学习毛著情况》,全宗目录案卷号:C31-2-1101,1966年11月。
    12、《茅才根关于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对自己评价的材料》,全宗目录案卷号:B17-1-141-15,1967年9月。
    13、《上海市革委会毕业生工作委员会编印的<情况简报>》第11期:全宗目录案卷号:B105-4-105,1967年10月。
    14、《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劳动工资组关于工业、建筑、运输方面投机倒把活动的反映和豫园街道组织闲散劳动妇女参加劳动的调查报告》,全宗目录案卷号:B227-2-55,1968年2月—1968年3月。
    15、《上海市红卫兵汽车学校革命委员会关于处理仇秀英问题的报告》,全宗目录案卷号:B154-6-79,1969年6月。
    16、《上海电视台革命委员会关于转播革命样板戏计划》,全宗目录案卷号:B92-2-1225,1969年7月。
    17、《上海电视台革命委员会关于1969年8月份转播革命现代戏计划的报告》,全宗目录案卷号:B92-2-1225,1969年7月。
    18、《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革命委员会关于转播革命样板戏和革命歌曲的计划》,全宗目录案卷号:B92-2-1401,1970年1月—1970年9月。
    19、《周丽琴在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会议上的讲话提纲》,全宗目录案卷号:B250-1-364,1973年3月。
    20、《上海市第一工商局1973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资料》,全宗目录案卷号:B123-8-801,1973年3月。
    21、《周丽琴在上海嘉定县妇女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稿》,全宗目录案卷号:B250-1-364,1973年8月。
    22、《周丽琴在上海市第六次妇女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提纲》,全宗目录案卷号:B250-1-364, 1973年9月。
    23、《上海市建筑工程局关于出席上海市第六次妇女代表大会名单》,全宗目录案卷号:B119-3-72,1973年9月。
    24、《上海市革命委员会机管局关于召开“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大会材料》,全宗目录案卷号:B50-4-118,1974年3月。
    25、《中共上海市农业局委员会关于转发中共上海市委负责同志对市团委<团的情况>第82期<关于农场女知识青年体质普遍下降的情况>的批示的通知》,全宗目录案卷号:B45-5-283,1974年6月。
    26、《上海市郊县粮食系统支农大会经验交流之二十五——妇女能顶“半边天”,为革命站柜台》,全宗目录案卷号:B135-4-688,1974年10月。
    27、《周丽琴在妇女学大寨先进事迹交流会上讲话稿》,全宗目录案卷号:B250-1-532,1975年2月。
    28、《上海市革命委员会机管局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大会发言材料》,全宗目录案卷号:B50-4-138,1975年3月。
    29、《上海市文化局关于文化大革命以来上海剧目情况报告》,全宗目录案卷号:B172-2-90,1975年11月。
    30、《上海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关于第三届全运会群众体育先进基层单位经验交流大会发言材料——练好身体多采油,妇女顶起“半边天”》,全宗目录案卷号:B126-2-205,1975年12月。
    31、《上海市革命委员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关于1968-1975年知识青年安排情况表》,全宗目录案卷号:B105-4-105,1976年1月。
    32、《上海市科学技术交流站办事组关于<解放日报>报道上海市召开妇女切削现场交流会的新闻简报》,全宗目录案卷号:C42-2-73,1976年3月。
    33、《上海市建工局关于纪念文化大革命十周年演唱会》:全宗目录案卷号:B119-4-514,1976年4月。
    34、《上海市知青办关于改造尾山农场五名上海女青年因公牺牲的情况反映》,全宗目录案卷号:B228-2-374,1976年5月。
    35、《李建国关于洗衣组缝制服装的调查情况汇报》,全宗目录案卷号:B50-4-161,1976年5月。
    36《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关于“1976年北京国际篮球友好邀请赛”联欢会的请示报告》,全宗目录案卷号:B126-2-261,1976年8月。
    《人民日报》(1949年—1976年)《解放军报》(1966年—1976年)《红旗》杂志(1949年—1976年)《北京日报》(1966年—1976年)《中国妇女》杂志(1949年—1966年)《东北民兵》(1974年第10期)《解放军歌曲》(1976年第3期)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上、中、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上、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朱德年谱(18861976)》(上、中、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年谱》(上、中、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8、陈白尘:《牛棚日记》(1966-1972),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9、顾准:《顾准日记(1915——1972)》,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
    10、杨尚昆:《杨尚昆日记(1907——1998)》,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1、张新蚕:《红色少女日记:一个女红卫兵的心灵轨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方广胜著,方新阳修订:《红卫兵长征日记》,中国新闻出版社,2004年版。
    13、陈焕仁:《红卫兵日记》,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顾颉刚:《顾颉刚日记》,台北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7年版。
    1、巴金:《十年一梦》,人民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
    2、梁晓声:《一个红卫兵的自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3、王力:《现场历史:文化大革命纪事》,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艾晓明:《血统:一个黑五类子女的“文革”记忆》,广州花城出版社,1994年版。
    5、刘中陆:《青春方程式:五十个北京女知青的自述》,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姜昆等:《中国知青回忆录》,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7、张佐良:《周恩来的最后十年:一位保健医生的回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老舍、沈从文等:《名士自白——我在“文革”中>,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0、王光美、刘源等:《你所不知道的刘少奇》,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1、陈凯歌:《少年凯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季羡林:《我们都经历过的日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13、王力:《王力反思录》,香港北星出版社,2001年版。
    14、章含之:《跨过厚厚的大红门》,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年版。
    15、刘小萌:《中国知青口述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汪文风:《从“童怀周”到审江青》,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版。
    17、朱政惠、金光耀:《知青部落:黄山脚下的10,000个上海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8、吴德口述,朱元石等访谈整理:《十年风雨纪事: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经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版。
    19、季羡林:《牛棚杂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
    20、马识途:《沧桑十年:共和国内乱的年代:1966-1976》,中央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21、丁晓禾:《狂飙:红卫兵狂想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22、刘冰:《风雨岁月:19641976的清华》,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版。
    23、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版。
    24、叶维丽、马笑冬口述:《动荡的青春:红色大院的女儿们》,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
    25、梁景和:《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访谈录》(第一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6、梁景和:《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访谈录》(第二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刘宁:《女性文化论稿》,中国妇女出版社,1990年版。
    3、王绍光:《理性与疯狂:文化大革命中的群众》,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鲍晓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5、时和兴:《关系、限度、制度: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6、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中华书局,1997年版。
    7、陈永发:《中国共产革命七十年》(上、下),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
    8、杜芳琴:《中国社会性别的历史文化寻踪》,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9、徐友渔:《形形色色的造反:红卫兵精神素质的形成及演变》,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邓力群等:《“文革”档案》,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
    11、魏国英:《女性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3、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14、刘康:《全球化/民族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5、杜芳琴、王向贤:《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在中国(19872003)》,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6、杜芳琴、王政:《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7、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18、龚书铎:《社会变革与文化趋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李银河:《女性主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0、王晴佳、古伟瀛:《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1、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22、宋永毅:《文化大革命:历史真相和集体记忆》(上、下),香港田园书屋,2007年版。
    23、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4、胡志毅:《国家的仪式:中国革命戏剧的文化透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5、定宜庄:《中国知青史初潮(1953—-1968)》,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版。
    26、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27、刘小萌:《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版。
    28、梁景和:《近代中国陋俗文化嬗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9、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30、余华林:《女性的“重塑”:民国城市妇女婚姻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31、周大鸣:《文化人类学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李小江等:《平等与发展——性别与中国》(第二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2、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3、唐小兵:《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性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梁景和:《社会生活探索》(第一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梁景和:《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6、梁景和:《社会生活探索》(第二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7、梁景和:《婚姻·家庭·性别研究》(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8、梁景和:《婚姻·家庭·性别研究》(第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1、万邦儒、李华松:《红卫兵的起因及其教训》,《中国青年研究》,1989年第2期。
    2、金一虹:《在两种文明间振荡——文革中上山下乡女知青问题初探》,《妇女研究论从》,1993年第2期。
    3、袁熹:《浅论“文革”对婚姻的政治干预》,《妇女研究论从》,1993年第4期。
    4、卜伟华:《红卫兵运动与“文革”前的学校教育》,《中国青年研究》,1994第1期。
    5、刘小萌:《西方学者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研究》,《青年研究》,1994年第3期。
    6、张化:《“文化大革命”中党和人民的历程研究综述》,《中共党史研究》,1994年第4期。
    7、刘小萌:《中国学者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研究》,《青年研究》,1994年第5期。
    8、刘小萌:《“血统论”与知青上山下乡运动》,《青年研究》,1995年第2期。
    9、印红标:《“文化大革命”中的社会性矛盾》,《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2期。
    10、印红标:《不要遗忘知青的思想探索》,《中国青年研究》,1998年第5期。
    11、徐友渔:《西方学者视野中的中国红卫兵》,《社会科学论坛》,1999年第9-10期。
    12、杨凤城、张永英:《评建国到“文革”前的“文化革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第3期。
    13、张曙:《“文革”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述评》,《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2期。
    14、王海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化大革命”研究的新进展》,《党史研究与教学》,2002年第6期。
    15、李巧宁:《女知青与农民婚姻的历史考察》,《学术论坛》,2003第6期。
    16、李巧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心态探析》,《求索》,2004年第1期。
    17、叶青:《“文革”时期红卫兵组织之特征——以福建红卫兵组织为个案的分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18、叶青:《“文革”时期福建红卫兵“破四旧”运动述略》,《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第4期。
    19、金一虹:《“铁姑娘”再思考——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社会性别与劳动》,《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
    20、耿化敏:《“文革”时期妇联组织演变的历史考察》,《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5期。
    21、王宇英:《浅议“文革”史研究中文献法与口述法的综合运用》,《史学集刊》,2006年第5期。
    22、吴志军:《“文化大革命”史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6期。
    23、李长山:《德国的中国文化大革命研究》,《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第3期。
    24、梁景和、王胜:《关于口述史的思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25、耿化敏:《“文革”时期妇联组织危机与成因初探》,《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年第5期。
    26、梁景和、王宇英:《“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研究论纲》,《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27、张晓红、梁建东:《从“铁姑娘”到“新典范”——中国女性社会角色的历史变迁》,《思想战线》,2008年第1期。
    28、杜芳琴:《三十年回眸:妇女/性别史研究和学科建设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山西师大学报》,2008年第6期。
    29、梁景和:《关于社会文化史的几个问题》,《山西师大学报》,2010年第1期。
    30、陈超:《<红色娘子军>的改编与叙事变迁——兼论其女性形象的嬗变》,《文艺争鸣》,2010年第3期。
    31、梁景和、黄巍:《西方新文化史述略》,《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32、黄巍:《抗战前夕女性的角色认同述略》,《山西师大学报》,2010年第4期。
    1、张曙:《不对称的社会实验——论“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2、叶青:《“文革”时期福建群众组织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3、王朝晖:《美国对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研究(1966—1969)》,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耿化敏:《单位文革研究:以全国妇联为个案》,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
    5、王宇英:《“文革”时期家庭政治化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王林:《中国当代文学宏大叙事中的女性形象书写》,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7年3月。
    7、陈建坡:《“文化大革命”史研究30年述评》,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8、李秉奎:《“文革”时期青年婚恋问题》,博士后报告,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1、[美]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主编,王建朗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年)》(上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法]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铁柱译:《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
    4、[美]乔伊斯·阿普尔比、林恩·亨特、玛格丽特·雅各布著,刘北成译:《历史的真相》,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5、[美]凯特·米利特著,钟良明译:《性的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6、[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郭于华等译:《文化的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美]艾米莉·韩尼格、盖尔·贺肖著,陈宁、侯玉海译:《美国女学者眼里的中国女性》,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美]A·班杜拉著,杜颖、王小明等译:《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陈太胜、陈文颖译:《理解人性》,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版。
    10、[美]费正清著,刘尊棋译:《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11、[美]费正清著,张理京译:《美国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12、[美]杜赞奇著,王宪明等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3、[美]埃德加·斯诺著,贺和风译:《漫长的革命》,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14、[日]竹内实著,程麻译:《竹内实文集——中国历史与社会评论》(第九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
    15、[日]竹内实著,程麻译:《竹内实文集——中国文化传统探究》(第十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
    16、[美]罗丽莎著,黄新译:《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变化的渴望》,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7、[美]周蕾著,孙绍谊译:《原初的激情:视觉、性态、民族志与中国当代电影》,台湾远流出版公司,2007年版。
    18、[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俞金尧、孟庆龙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9、[英]艾华著,施施译:《中国的女性与性相——1949年以来的性别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0、[美]周蕾著,蔡青松译:《妇女与中国现代性:西方与东方之间的阅读政治》,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21、[瑞士]皮亚杰著,倪连生、王琳译:《结构主义》,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22、[法]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上、下卷),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23、[美]欧文·戈尔曼(Erving Goffman)著,冯钢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Yunxiang Yan:《Courtship, love and premarital sex in a north China village》, the China Journal, No.48(Jul.,2002)
    2、Emily Honig:《Socialist Sex:The Cultural Revolution Revisited》, Modern China, Vol.29, No.2 (Apr.,2003), pp.143-175.
    3、Wang Zheng:《Creating a Socialist Feminist Cultural Front:Women of China (1949-1966)》, The China Quarterly,204, December 2010, pp.827-84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