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国家、制度、要素市场与发展:中国近世租佃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传统社会的土地租佃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重中之重,是认识中国长期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把关键钥匙。作为中国历史上绵延数千年的一个制度,在近世至少影响到中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和人口、构成中国社会的重要经济基础的这样一个制度,其意义当然是非常重大的。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正确认识,则不能认为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
     本文采取多角度叠加深入的研究思路,同时较好地融合了历史学、社会学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既能够大量采用史料,又能够有效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模型分析,对与租佃制度有关的人际关系、土地产权关系、要素关系及制度关系等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研究,以求更好的把握这一制度的实质和深刻意义。
     本文主要试图证明如下观点:
     首先,确认近世中国佃农一般具有独立的人身和经济地位,而且,能够适应市场竞争。所以,中国近世的佃农可以被看作是企业家。
     其次,确认中国近世以来市场是配置土地资源的主要方式,并认为近世中国土地具有复合性的所有权结构。
     再次,研究认为:近世以来的中国社会,土地问题实际上已经在本质上转化成为一种资本问题,甚至于在金融发展严重滞后的情况,成为一种货币问题。
     最后,用系统而且全面深入的经济模型来分析中国近世农业生产中的要素关系,并对传统经济理论中认为租佃制度降低生产效率的观点进行了澄清,认为在中国近世社会的特定现实条件下,租佃制度造成的负面作用很小,正面意义却很大。并利用模型来证明中国近世分成租与定额租之间的转化动力更多地受制于市场供求关系,进而据此模型对台湾土地改革成功的原因提出新的看法。
The issue of land tenancy system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it is a key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and economic in Modern China.
     This article adopts the multi-perspectives, stack, in-depth research ideas from, and fusion of history and economics research methods better.
     This article adopt a large number of historical data, and effectively using economics theory and model to analysis,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in-depth study 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land property right, element relations and institutional relations etc.,all which relevant to tenancy system, in order to better Grasp the ess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system.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prove the following view:
     First, the tenant of Modern China has the personal and economic independence. Moreover, the tenant of modern China, can be seen as entrepreneurs.
     Second, make sure market is the main way of distribution of land resources, and that the land has a composite ownership structure since modern times in china.
     Again, this research suggests that:in modern Chinese society, the land issue has actually become a capital problem, and because serious lag in the case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it has become a monetary problems.
     Finally, suggests that the negative effect of tenancy system is very small, but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is big in modern China,
     Moreover, using the economics model to prove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fixed rent and shareing rent is subject to market, and thus put forward a new view to the success of land reform in Taiwan base this model.
引文
①郑行亮:《福建租佃问题》,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1977年,第31959页。
    ①秦晖:《关于传统租佃制若干问题的商榷》,《学术月刊》,2006年第9期,第27页。
    ③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003。
    ④参见吴承明:《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的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2期。
    ⑤如:《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明清农村社会经济》,(北京三联书店1961年,1980年;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论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等书及许多论文。
    ⑥参见《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第五章。
    ⑦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2007年,第217页。
    ①李文治、魏金玉、经君健:《明清时代的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2007。
    ②《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2期。
    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
    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第1版。
    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
    ①《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4期。
    ②如《古典租佃制初探,——汉代与罗马租佃制度比较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04;:《封建社会的“关中模式”——土改前关中农村经济研析之一》,《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01;:《“关中模式”的社会历史渊源:清初至民国——关中农村经济与社会史研析之二》,《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01;:《关于传统租佃制若干问题的商榷》,《学术月刊》,2006/09;:《“业佃”关系与官民关系——传统社会与租佃制再认识之二》,《学术月刊》,2007年/01。另外还有一本书:《田园诗与狂想曲》,(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③《古典租佃制初探,——汉代与罗马租佃制度比较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4期,第59页。
    ④《“业佃”关系与官民关系——传统社会与租佃制再认识之二》,《学术月刊》,2007年第1期,第131页。
    ⑤《清史研究》,1992年第7期。
    ⑥《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l期。
    ①《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3期,第141页。
    ②《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4期。
    ③其他作品还有:《对清代经济的一些看法》,(《清史研究》,2008年8月。)认为中国清代经济有了相当的发展,但是清政府未能更好抓住机遇。《对清代前期经济发展的一些看法》,(《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6期);:《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封建地主的自然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4期。):《价值规律在封建社会农民生产中的作用》,(《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2期),《领主制经济与地主制经济》,《清代江南经济:自然环境作用的一个典型》,(《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清代江南农村经济发展释例》,(《中国农史》,1999年第18卷第1期),《清代江南农民的消费》,(《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3期),《清代农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形式》,(《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1期),《清代前期的封建地租率》,(《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2期),《清代前期的货币地租》,(《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3期),《清代前期的土地产权交易》,(《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2期),《清代前期的小农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2期),《清代前期江南的劳动力市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清代前期农村的高利贷资本》,(《清史研究》,1994年第3期。),《中国封建地租与商品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2期),《中国封建经济发展阶段述略》,(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4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市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2期),《中国封建社会农民的经营独立性》,(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l期)等等。
    ④如:《旧中国黄河流域各省的租佃关系》,《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2期;《旧中国苏浙皖三省的租佃关系》,《历史研究》,1987年第6期;《解放前东北三省的租佃关系》,《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2期;《近代山西省的租佃关系》,《晋阳学刊》,1989年第6期;《解放前河北省的租佃关系》,《河北学刊》,1991年第3期等等。甚至于还出了一本专著:《中国租佃关系通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
    ⑤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
    ⑥高王凌教授自已在与本文作者进行交流时的总结。
    ⑦《租佃关系新论——地主、农民和地租》,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第177-178页。
    ①《租佃关系新论——地主、农民和地租》,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第181页。
    ②高王凌.:《租佃关系新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3期。
    ③《租佃关系新论——地主、农民和地租》,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第70页。
    ④《租佃关系新论——地主、农民和地租》,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第75-76页。
    ⑤《清史研究》,2008年第3期。
    ⑥《经济研究》,2009年第2期。
    ⑦《中国农史》,1997年第26卷第3期。
    ⑧《经济研究》,2010年1期。
    ①济南:齐鲁书社,1985,新1版。
    ②丁长清:《二十世纪前半期的中国经营地主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4期。
    ③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第128—129页。
    ④张履鸾译,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25[1936]。
    ⑤南京: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民国30[1941]。
    ⑥[美]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第242页。
    ⑦《农业经济史论集——产权、人口与农业生产》,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第223页。
    ⑧《中国农史》,1997年第16期。
    ①《中国农史》,2000年第2期。
    ②《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1期。
    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3期。
    ④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第1页。
    ⑤其他作品还有:《历史上农地经营方式的选择》,(《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2期。);:《农地的零细化》,
    (《中国农史》,1999年第18卷第3期。);:《清代前期地权分配的南北比较》,(《中国农史》,2004年第3期。;[美]赵冈、梁敬明:《清末兰溪的地权分配》,(《浙江学刊》,2008年第1期。);:《永佃制的经济功能》,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9期)等。
    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年第10期。
    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1版,第111,131,139页。
    ①参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第54页等。
    ②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251、256,52、56、260页。
    ③本书提到国外还有如下书籍是研究中国近世社会与租佃关系的,但是目前国内还无法查到。如伊懋可:《中国过去的型式》,第203-267页;居密(Wiens):《地主与农民:十六至十八世纪》,;罗斯基(Rawski):《华南农业变化和小农经济》,;佩迪(Perdue):《枯竭的地球:湖南的国家与农民,1500-1850》。
    ④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1版。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专著系列》。
    ⑤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1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
    ⑥卜凯:《中国农家经济》,,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95—196页。
    ①史建云:《近代华北平原自耕农初探》,《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1期。
    ②徐浩:《农民经济的历史变迁———中英乡村社会区域发展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58页;侯建新:《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冀中11村透视并与英国乡村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71页。
    ③李金铮:《试析二三十年代定县农民耕地之不足》,《河北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④章有义:《近代徽州租佃关系案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313—315页。
    ⑤上书前言。
    ⑥温锐:《清末民初赣闽边地区土地租佃制度与农村社会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
    ⑦青岛出版社,1993年,第42页,83页,87页。
    ①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第78、82页。
    ②章有义:《近代徽州租佃关系案例研究》,,第331—332页。
    ③史建云:《近代华北平原佃农的土地经营及地租负担》,《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6期。
    ④《租佃关系新论》,第157页。
    ⑤《学术月刊》,1983年第5期。
    ⑥章有义:《近代徽州租佃关系案例研究》,,第320页。
    ⑦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第270页。
    ①RamonH.Myers,NorthChinaVillagesduringtheRepublicanPeriod:SocioeconomicRelationships.InModernChina,vol.6,no.3,1980。转引自陈意新:《美国学者对中国近代农业经济的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1期。
    ②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第70、82页。
    ③史建云:《近代华北平原地租形态研究》,《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3期。
    ④钞晓鸿:《本世纪前期陕西农业雇佣、租佃关系比较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3期。
    ⑤参见邓大才:《土地政治:地主、佃农与国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①参见《租佃关系新论》第三章、第四章。
    ②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第66—85、226—229页。
    ③温锐:《清末民初赣闽边地区土地租佃制度与农村社会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
    ④[美]赵冈:《从制度学派的角度看租佃制》,《农业经济史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⑤史建云:《近代华北平原地租形态研究》,《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3期。
    ⑥《租佃关系新论》第三章及附录一。
    ⑦张履鹏孙陶生李扬、张翔迅著:《中国农田制度变迁与展望》,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第9页。
    ①《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
    ②《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4期。
    ③《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2期。
    ④《华北乡村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1年9月。
    ⑤《农业考古》,2010年8月。
    ⑥《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2期。
    ⑦《租佃关系新论》,第4页。
    ①李根蟠:《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与中国封建地主制》,《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9期。
    ②刘克祥:《1927一1937年的地价变动与土地买卖》,《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1期,第21页。
    ③《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3期》。
    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版。
    ①《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②《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③《经济学研究》,2007年第3期。
    ④《租佃关系新论》,第181-182页。
    ①《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3期。
    ②《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1期。
    ③《历史档案》,2005年2月。
    ④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⑤《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1期。
    ⑥《史林》,2009年第1期。
    ⑦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⑧《中国农史》,2003年第4期。
    ①《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6月,第6卷第3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财经研究》,2006年3月。《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年5月。
    ②《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③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④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①《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
    ②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8-91页。
    ③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10页。参见黄宗智:《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第六章“田面权”,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④李文治、江太新:《中国地主制经济论一一封建土地关系发展与变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8页。
    ⑤江太新:《明清时期土地股份所有制萌生及其对地权的分割》,《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3期。
    ⑥《中国农史》,1999年第3期。
    ⑦《中国古代农村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关系:制度思想演进的历史考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3页。
    ①《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3期。
    ②《法商研究》,2006年第1期(总第111期)。
    ③复旦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7年。
    ④《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
    ⑤《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33卷(总第140期)。
    ⑥选自谢国兴主编:《改革与改造》,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社,民国九十九年(2010)。
    ①参见郑震宇:《中国之佃耕制度与佃农保障》,《地政月刊》,1933年4月1卷4期,第485页。薛暮桥:《浙江省的二五减租》,,陈翰笙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2卷,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第261页等。
    ②红旗出版社1994年版,第157—161页。
    ③中国档案出版社1994年版,第284—286页。
    ④见:《浙江“二五减租”研究1927—1949》,,华东师大博士论文,2003年。
    ⑤《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4期。
    ⑥陈淑铢:《浙江省土地问题与二五减租》,,台北“国史馆”,1996年,第419—425页。
    ⑦《租佃关系新论》,第182-184页。
    ⑧《甘肃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
    ⑨《中国农史》,1992年第3期。
    ①《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3期》。
    ②《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6期。
    ③《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
    ④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⑤清华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7年。
    ①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②《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③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④《东方论坛》,2000年第2期。
    ⑤张佩国:《地权·家户·村落》,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第1版,导论第6页,正文41页,89页,129页。
    ⑥《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1期。
    ⑦《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①选自谢国兴主编:《改革与改造》,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社,民国九十九年(2010)。
    ②《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12期。
    ③《中国农史》,1998年第3期。
    ④《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
    ①《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3期。
    ②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③《农业考古》,2009年第2期。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第1版)第五章(87-97页)。
    ②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中华书局,2007年,第四章第240页。
    ③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电子版。
    ④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十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93页。
    ⑤详见樊树志:《明代的奴仆与奴仆化佃农》,《学术月刊》,1983年第5期。
    ①许涤新、吴承明:《资本主义萌芽》,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9页。
    ②许涤新、吴承明:《资本主义萌芽》,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27页。
    ③许涤新、吴承明:《资本主义萌芽》,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29页。
    ④许涤新、吴承明:《资本主义萌芽》,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30页。
    ⑤参见《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l期。
    ②[唐]陆贽:《陆宣公集》,卷22,第260页。
    ③[北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卷59。纪昀等编:《文渊阁四库丛书·集部·别集类·文忠集》,电子版。
    ②《宋会要辑稿》:《食货l》,、《食货63》。“中国基本古籍库”。
    ①《宋文鉴》,卷106,吕大钧:《民议》。纪昀等编:《文渊阁四库丛书·集部八·总集类》,电子版。
    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14,亦见:《宋史卷二百一·刑法志》。电子资源“中国基本古籍库”。
    ⑥《明太祖实录》,卷73。“洪武五年五月”。
    ①李文治:《明清时代中国封建土地关系的松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36页。
    ②清代刑部钞档。转引自黄冕堂:《论明代农民的自由化倾向及其社会意义》,《文史哲》,1983年第4期,第11页。
    ③《杨园先生集》,卷19。“中国基本古籍库”。
    ④这种做法其实是符合市场化原则的,似乎可以算是唐宋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市场化潮流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⑤薛允升:《唐明律合编》,卷l0。转引自黄冕堂:《论明代农民的自由化倾向及其社会意义》,《文史哲》,1983年第4期,第11页。
    ⑥自宋代开始,国家在赋役方面的大致似乎是趋向于将国家指令性的劳役安排转化为市场货币性的交易行为。当然,直至解放,这个过程都没有最后完成。
    ⑦《农政全书》,卷15水利。转引自黄冕堂:《论明代农民的自由化倾向及其社会意义》,《文史哲》,1983年第4期,第11页。
    ①黄冕堂:《论明代农民的自由化倾向及其社会意义》,《文史哲》,1983年第4期,第11页。这种改变似乎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上达到的。对于国家而言,这些法令的意义在于:政府可能通过市场来获得需要的劳役,那就不需要保持对底层劳动人民在人身关系上的约束。解放地主对佃农在人身上的控制,是更有利于佃农进入劳动力市场,更有利于政府用更低的价格更容易的获得所需要的资源的。
    ②见:《大清律例·兵律·邮驿·役使民夫抬轿》,和:《大清律例·礼律·仪制·乡饮酒礼》,等律令。
    ③绝对平等是不可能做到的,当代世界资本家与工人的地位难道能够完全平等吗?
    ④关于土地、资本和土地资本这三者的内涵及其之间的关系,我将会在第四章详细加以说明。
    ⑤《清世宗实录》,卷五六,雍正五年五月癸丑。
    ①大清律集解附例》,卷二O:《刑律·斗殴》。
    ②《清代租佃制度述略》,《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4期,第117页。
    ③魏金玉:《我对明清租佃关系的认识》,《中国经济史论坛》,1999年增刊。种种研究表明,实际情况是:明初的法律的确是限制地主对佃农和奴仆的权利的,但是在明朝中叶之后,官绅权利加强,对佃农和奴仆的压迫有所加重。
    ④顾起元著:谭棣华、陈稼禾点校,《客座赘语》,卷2。北京,中华书局,1987,第60页。
    ⑤方行:《中国封建社会农民的经营独立性》,《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l期,第11页。关键问题在于,国家在放松对人民人身控制的同时,成本降低了,但是税收并没有减少,国家开支仍然得到了相应的保障,这样就使得国家发现在当时的条件下,放松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是有利而无害的事情。
    ⑥光绪:《富阳县志》,卷13。
    ③参见[日]滨岛敦俊:《试论明末东南诸省的抗、欠租与铺仓》,《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年第3期。
    ④《海瑞集》上:《淳安知县时期·刑属》。陈义钟编校,中华书局,1962,第117页。
    ①许涤新、吴承明:《资本主义萌芽》,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31页。
    ②史志宏,《清代前期的小农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83页。
    ③张萱:《西园闻见录》,卷40“户部九”。“中国基本古籍库”。
    ⑤秦晖:《“业佃”关系与官民关系——传统社会与租佃制再认识之二》,《学术月刊》,2007年第1期,第117页。
    ⑥刘大钧:《我国佃农经济状况》。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第151页。
    ①韩德章:《浙西农村之借贷制度》,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第580页。
    ②中国农民银行委托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调查编纂:《豫鄂皖赣四省之租佃制度》,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第1048页。
    ③参见郭汉鸣、孟光宇:《四川租佃问题》,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④郭汉鸣、孟光宇:《四川租佃问题》,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第891页。
    ⑤中国农民银行委托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调查编纂:《豫鄂皖赣四省之租佃制度》,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第1053页。
    ①清石天基:《传家宝》,二集,《遗言·莫当仆》。
    ②明朝初年朱元璋对地主的打击也是相当严厉的。
    ③《清经世文编》,卷十:《治体四》。
    ④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文集》,卷八,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⑤参见方行:《中国封建社会农民的经营独立性》,《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1期。
    ①郭汉鸣、孟光宇:《四川租佃问题》,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第831页。
    ②刘大钧:《我国佃农经济状况》,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第145页。
    ③(明)周之夔:《弃草文集》,卷5,广积谷以固闽圉议。转引自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中华书局,2007年,第278页。
    ①刘大钧:《我国佃农经济状况》,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第145页。
    ②刘大钧:《我国佃农经济状况》,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第150页。
    ①中国农民银行委托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调查编纂:《豫鄂皖赣四省之租佃制度》,(民国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第1071页。
    ②傅衣凌:《明清社会变迁论》,中华书局,2007年,第217-218页。
    ①傅衣凌:《明清社会变迁论》,中华书局,2007年,第221页。
    ②方行先生提到:在分成租制下,地主干预和指挥生产,并要求佃农提供一定的劳役,从本质上说,这也是地主与佃农之间另一种形式的依附关系。经济上的严重依赖,则是这种依附关系的现实根源。具有经济性质的依附关系,就是分成租制佃农的重要特征。(参见方行:《中国封建社会农民的经营独立性》,《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l期)。
    ③《那苏图奏议》,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编:《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斗争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1页。简称:《斗争》,下同。
    ④明·吕坤:《实政录》,卷2。转引自方行:《中国封建社会农民的经营独立性》,《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1期,第16页。
    ⑤《湖南省例成案》,工律卷2。转引自方行:《中国封建社会农民的经营独立性》,《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1期,第16页。
    ⑥嘉庆:《汝宁府志》,卷23:《艺文》。
    ⑦郝培元:《梅叟闲评》,卷4,见:《郝氏遗书六种》。转引自冯尔康:《清代地主层级结构及经营方式述论》,《顾真斋文丛》,中华书局,2003年,第47页。
    ⑧洪亮吉:《外家纪闻》。转引自冯尔康:《清代地主层级结构及经营方式述论》,《顾真斋文丛》,中华书局,2003年,第47页。
    ⑨薛允升:《唐明律合编》,卷l0。“中国基本古籍库”。
    ①《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888,江西总部。
    ②《中国各省的地租》,民国二十五年四月,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第222页。
    ④乔启明:《江苏昆山南通安徽宿县农佃制度之比较以及改良农佃问题之建设》,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第599页。
    ⑤宿县位于安徽省北部,淮河以北。
    ①郑林宽、黄春蔚:《福建省租佃制度之统计分析》。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第930页。
    ②毛泽东:《寻乌调查》,(1930年5月),见:《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143页。
    ③转引自方行:《中国封建社会农民的经营独立性》,《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l期,第16页。
    ④应廉耕:《四川省租佃制度》。
    ⑤沈时可等著,张力耕编校,内政部编印:《台湾土地改革文集》,台北,民国八十九年五月,第32页。
    ①罗仑景苏:《清代山东经营地主经济研究》,齐鲁书社,1984年,济南,第110页。
    ②李文治:《明清时代中国封建土地关系的松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82页。
    ③参见魏金玉:《明清时期皖南佃仆奴仆辩》,《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4期。
    ①秦晖:《田园诗与狂想曲》,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第33-34页。
    ②这一点过去研究很多,成果显著,有关数据问题将会在后文谈到。
    ③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中华书局,2007年,第233页。
    ④范仲淹:《范氏义庄规矩》,《范文正公集》。
    ⑤张研:《清代族田与基层社会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3页。
    ①张研:《清代族田与基层社会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4页。
    ②张研:《清代族田与基层社会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3页。
    ③陈翰笙:《解放前的地主与农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7页。
    ④陈翰笙:《解放前的地主与农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6页。
    ⑤温锐:《清末民初闽赣边地区土地租佃制度与农村社会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第65页。
    ⑥杨彦杰主编:《长汀县的宗族经济和民俗》,,[香港]国际客家学会等出版,2002年,第595页。
    ①刘永华:《明中叶至民国时期华南地区的族田和乡村社会》,《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3期,第57页。
    ②章振乾:《闽西农村调查日记(1945年4月—7月)》,,第107、139页。在该书第142页,章氏又记录说,茶境全乡,“祖田过去收租仅达租额的25%”。
    ③参见C·K·Yang,AChineseVillageinEarlyCommunistTransition(Cambridge,Mass.:M.I.T.Press,1972),p.47.
    ④参见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安徽省农村调查》,(1952年版,无出版地点与出版社名),第188页。
    ⑤毛泽东:《寻乌调查》,(1930年5月),见:《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141页。
    ①温锐:《苏区革命前后赣南闽西地租率再认识》,《古今农业》,2009年第2期,第41页。
    ②参见郑行亮:《福建租佃制度》,民国二十五年,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1977年,第62册,第32099页。
    ①李文海主编,夏明方、黄兴涛副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从编》,二编:《乡村社会》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第352页。
    ②《实政录》,卷2。转引自方行:《中国封建社会农民的经营独立性》,《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l期,第11页。
    ③高宗纯皇帝实录(一)/卷四十三/乾隆二年五月下。
    ④高宗纯皇帝实录(二)/卷九十七/乾隆四年七月下。
    ①吴滔:《清代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的空间透视》,上海世纪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10,第230页。
    ②《儒林外史》,第3回。
    ③(清)佚名:《研堂见闻杂记》。转引自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中华书局,2007年,第256页。
    ④(明)方岳贡修,陈继儒、俞廷谔等纂:崇祯:《松江府志》,卷七:《风俗》。
    ⑤乾隆:《泉州府志》,卷20,《风俗·同安县》。
    ⑥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中华书局2007年,第256-257页。
    ⑦朱国桢:《大训记》,卷六。《明太祖宝训》,洪武四年十二月甲申。
    ①宣宗成皇帝实录(三)/卷一百七十九/道光十年十一月上。
    ②高宗纯皇帝实录(三)/卷一百七十五/乾隆七年九月下。
    ③高宗纯皇帝实录(一)/卷二十七/乾隆元年九月下。
    ④高宗纯皇帝实录(一)/卷三十一/乾隆元年十一月下,丁巳。
    ①《清高宗实录》,卷9,页第2、3、4。
    ②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中华书局2007年,第249页。
    ③吴滔:《清代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的空间透视》,上海世纪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10年,第230页。
    ①吴滔:《清代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的空间透视》,上海世纪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10年,第231页。
    ②魏金玉:《试说明清皖南佃仆制度的历史地位》,《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3期。问题在于:这种依附关系是通过市场交易形成的,当然也是依赖于国家的承认和保护,佃仆制度条件下的地主,仍然不拥有对佃仆的人身制裁权力。
    ③《福建列传》,卷二十六:《张冶具传》,转引自傅衣凌:《明清农村社会经济》,中华书局,2007年,第81页。
    ①陈舜俞:《都宫集》,卷2。《陆宣公集》,卷22。转引自方行:《中国封建经济发展阶段述略》,《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4期,第19页。
    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97。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编年类》,电子版。
    ③薛季宣:《浪语集》,卷17。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④《宋会要辑稿》,食货13之21。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编年类》,电子版。
    ⑤《孙文定公奏疏》,卷8。转引自方行:《中国封建社会农民的经营独立性》,《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l期,第11页。
    ⑥两江总督那苏图奏,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编:《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斗争资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以下简称:《斗争》,),第11页。
    ⑦丁宜曾:《农圃便览》。“中国基本古籍库”,电子版。
    ⑧蒲松龄撰,李长年校:《农桑经校注》,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年,第14,26页。
    ⑨刘大钧:《我国佃农经济状况》。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第149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⑩刘大钧:《浙江农佃状况》。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第159页。
    ①陶煦:《租核》。
    ②中国农民银行委托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调查编纂:《豫鄂皖赣四省之租佃制度》,(民国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1071页。
    ③仲亚东清华大学博士毕业论文:《集体化前的小农经济》,2007年,第49页。
    ④按仲亚东的计算。参见仲亚东清华大学博士毕业论文:《集体化前的小农经济》,2007年。
    ①郭汉鸣、孟光宇:《四川租佃问题》,民国二十九年至民国三十年调查。,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第831页。关于这个调查的数据,李德英有过研究,认为是可以信赖的。
    ②《我国佃农经济状况》,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第150页。
    ③光绪:《松江府续志》,卷5。
    ④咸丰:《南浔镇志》,卷21。
    ⑤同治:《新城县志》,卷1。
    ①《清史稿列传·唐绥祖传》。转引自刘秋根:《15-18世纪中国资金市场发育水平蠡测》,《人文杂志》,2008年第1期。
    ②乔启明著:《江苏昆山、南通、安徽宿县农佃制度之比较以及改良农佃问题之建议》,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第599页。
    ③应廉耕:《四川省租佃制度》。
    ①乔启明著:《江苏昆山、南通、安徽宿县农佃制度之比较以及改良农佃问题之建议》,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第599页。
    ①乔启明著:《江苏昆山、南通、安徽宿县农佃制度之比较以及改良农佃问题之建议》,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第599页。
    ②转引自向达之:《论近代西北地区的土地租佃制度》,《甘肃社会科学》,1991年4期,第79页。
    ③向达之:《论近代西北地区的土地租佃制度》,《甘肃社会科学》,1991年4期,第79页。
    ④向达之:《论近代西北地区的土地租佃制度》,《甘肃社会科学》,1991年4期,第80页。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市场上的粮食价格中包含交易成本和利润在内。
    ①刘大钧:《我国佃农经济状况》,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第150页。
    ①傅衣凌:《明清农村社会经济》,中华书局,2007年,第67页。
    ②乔启明著:《江苏昆山、南通、安徽宿县农佃制度之比较以及改良农佃问题之建议》,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第599页。
    ③韩德章:《浙西农村之租佃制度》,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第580页。
    ④郑行亮:《福建租佃制度》,民国二十五年,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1977年,第62册,第32152页。
    ⑤《晋省农佃状况》,刘大钧:《我国佃农经济状况》,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第150页。
    ⑥郭汉鸣、孟光宇:《四川租佃问题》,民国二十九年至民国三十年。,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第831页。
    ①《城乡人民》,第12页。
    ②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文集》,卷八。
    ③土地委员会编:《全国土地调查报告纲要》。
    ①土地委员会编:《全国土地调查报告纲要》。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第337页。
    ①恽绍芳;:《光禄寺丞兼翰林院典籍梦竹胡公墓志铭》,(:《皇明文海》,卷79,勋寺)。
    ②《红楼梦》,第十三回。
    ③张英:《笃素堂文集》,卷三:《恒产琐言》,上海源记书庄,1933年,第49页。
    ④张英:《笃素堂文集》,卷三:《恒产琐言》,上海源记书庄,1933年,第46页。
    ⑤《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131页。
    ①郭汉鸣、孟光宇:《四川租佃问题》,民国二十九年至民国三十年。,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第831页。
    ②刘大钧:《我国佃农经济状况》,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第150页。
    ③刘大钧:《我国佃农经济状况》,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第150页。
    ①乔启明著:《江苏昆山南通安徽宿县农佃制度之比较以及改良农佃问题之建议》,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第599页。
    ②瞿明宙:《台湾的租佃制度》,民国二十年,上海,第18页。
    ③乾隆:《建宁县志》。
    ④乾隆:《永定县志》,卷1。
    ①嘉庆:《惠安县志》,卷3。
    ③秦蕙田,《龙德而中正者也》,《皇朝经世文编》,卷十,《治礼》,《政本》,下,第11页。
    ④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胡旭晟,夏新华等点校,《民商事习惯调查报告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81页。
    ⑤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民商事习惯调查报告录》,编者印行,1930年,上册第317页。
    ①曹树基:《两种“田面权”与苏南的土地改革》,见谢国兴主编:《改革与改造》,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九十九年(2010年),第98页。
    ②康熙:《平和县志》,卷6:《赋役》。
    ③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72,《湖广一》。
    ①形象的说法就是:杨白劳和高玉宝并没有什么区别。他们都是穷苦人,是社会的最底层。
    ②张五常:《佃农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75页,图5。
    ③张五常:《佃农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76页。
    ④张五常:《佃农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76页。
    ⑤张五常:《佃农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3页。
    ①[美]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市场和法律》,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第3、4页。
    ②转引自路易斯·普特曼,兰德尔·克罗茨纳:《企业的经济性质》。孙经纬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①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页
    ②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页。
    ①同上。
    ②同上。
    ③同上书,第13页。
    ④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3页。
    ⑤清朝中期中国人口一度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①顾起元著:谭棣华、陈稼禾点校,《客座赘语》,卷2。北京,中华书局,1987,第60页。
    ①光绪:《富阳县志》,卷一三
    ②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北京,第79页。
    ③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北京,第80页。
    ④黄宗智:《长江三角洲的小农经济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6年2月,北京,第8,第213页。
    ⑤[美]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南京,第240页。
    ⑥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第2、3章。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
    ⑦转自姚洋:《阿里吉〈亚当·斯密在北京〉》的一种解》。
    ⑧转自姚洋:《阿里吉〈亚当·斯密在北京〉》的一种解》。
    ①:《经济解释》,第四节。
    ①方行:《中国封建社会农民的经营独立性》,《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l期。
    ②如方行、秦晖、[美]赵冈、龙登高等。
    ②陶煦:《租核》。
    ③两江总督那苏图奏,:《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斗争资料》,上册(以下简称:《斗争》,),第11页。
    ④光绪:《平湖县志》,卷2,引康熙平湖县志。转引自方行:《清代租佃制度述略》。
    ⑥蒲松龄:《农桑经》,李长年注,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年,第20页。
    ⑦《清史论丛》,第二辑刘永成文。转引自方行:《中国封建社会农民经营的独立性》。
    ⑧刘大钧:《我国佃农经济状况》。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第155页。
    ①正德:《江阴县志·风俗》。
    ②道光:《永安县志》,卷9,风俗志,农事。
    ③《袁州府志》,卷5,武事,驱逐棚寇功德碑。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凌氏敦义堂祠合同文约拚契誊录簿》,编1000043号。
    ⑤道光:《建阳县志》,卷2,舆地志。
    ⑥参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乡村经济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④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北京。第66页。
    ⑤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59—61页,表69—72。转引自赵亮:《地权结构与经济效率》。
    ⑥国家统计局编:《建国三十年全国农业统计资料》,(无出版地),1980年,第19页。转引自秦晖:《关于传统租佃制若干问题的商榷》,《中国农村观察》,2007年第3期,第29页。
    ①郭德宏:《中国近现代农民土地问题研究》,青岛出版社,1993年,第6、42-43页。郭并且说明:上述资料有不少是地主富农合计的,因此,“实际上加大了地主土地占有的比例”。
    ②高王凌:《租佃关系新论》。第47页。
    ③四川地方银行经济调查部:《灌县农村调查》,《四川经济月刊》,第3卷第3期,1935年3月,第51页。转引自李德英:《民国时期成都平原的押租与押扣》,《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1期。
    ④民国:《云阳县志》,卷13,《礼俗中》。
    ⑤《魏季子文集》,卷8,与李邑侯书。
    ⑥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中华书局2007年,第273页。
    ⑦《苏南农家经济》,第68页。
    ①但是同时,社会的其他阶层,包括绝大多数地主的生活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孙中山先生说传统中国社会并无贫富之别,而只有“大贫小贫”的区别。
    ②方行:《中国封建社会农民的经营独立性》,(节选自:《中国封建经济论稿》,商务印书馆2004年,北京。第96)
    ③秦晖:《关于传统租佃制若干问题的商榷》,《中国农村观察》,2007年第3期,第35-36页。
    ①转自姚洋:《阿里吉〈亚当·斯密在北京〉的一种解》。
    ④黄宗智:《长江三角洲的小农经济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第214页。
    ①李金铮:《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人民出版社2004年,北京。转引自:《中国经济史论坛》。
    ①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北京。第74、78页。
    ②罗仑、景苏著:《清代山东经营地主经济研究》,齐鲁书社,1984年,济南,第124,260页。
    ①卢株守:《江苏萧县东南九个村的农业生产方式》,《中国农村》,第1卷第5期,1935年2月,第67页。
    ②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北京,第80页。
    ①佃农在永佃制条件下拥有田面权,这相当于一种所有权。
    ②陈正谟编著:《各省农工雇佣习惯及需供状况》。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第1133页。
    ③陈正谟编著:《各省农工雇佣习惯及需供状况》。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第114页。
    ①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北京。第123页。
    ②上书,第210页。
    ③《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整理,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年,北京,第222页。
    ④仲亚东清华大学博士毕业论文:《集体化前的小农经济》,2008,第82页。
    ⑤仲亚东清华大学博士毕业论文:《集体化前的小农经济》,2008,第74页。
    ⑦pomeranz:《ChineseDevelopmentinLong-Runperspective》,(volume152number1march2008):preliminaryestimatessuggestthatsecuretenantsinbothmid-eighteenth-andearlytwentieth-centuryLowerYangziearned2.5–3timesasmuchaslandlesslaborers.
    ①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北京,第66页。
    ②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北京,第111页。
    ②李埏:《不自小斋文存》,转自中国经济史论坛。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16591.③秦晖:《关于传统租佃制若干问题的商榷》,《中国农村观察》,2007年第3期,第35-36页。
    ①(宋)司马光撰:《涑水记闻》,卷一,邓广铭,张希清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1997,第11页。《宋史》,卷二五:《石守信传》,的说法与此差似:“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
    ②《宋史·黄祖舜传》,
    ③《明史·食货志六》。
    ④朱国桢:《大训记》,卷六。
    ①《明史卷八十二·食货志六》。
    ②《农政全书》,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1页。
    ③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第225页。
    ④章有义:《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地权分配的再估计》,《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第9页。
    ⑤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费成康、王寅通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⑥《太祖实录》,洪武十年正月。
    ①李文治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4页。
    ②《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第15页。
    ③《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第16页。
    ④吴寿彭:《逗留于农村经济时代的徐海各属》。《东方杂志》,第二七卷,第六号,第78页。
    ⑤[日]小林一美:(近代华北的土地经营与商行运行的特征),《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26辑.第175页。
    ⑥中共中央山东分局调研室:(莒南县三个区十一个村的调查),1945年8月,见:《山东省、华东各大中城市郊区农村调查》,第33页。转引自张佩国:《地权分配·农家经济·村落社会区1900-1945年间的山东农村》,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
    ①〔明〕霍韬:《霍文敏公全集》,卷7下:《家书》,第26—27页。引自:《梁方仲读书札记》,(三十五)。中国经济史论坛。
    ②〔明〕霍韬:《霍文敏公全集》,卷7下:《家书第26—27页。引自:《梁方仲读书札记》,(三十五)。中国经济史论坛。
    ③清光绪:《凤阳县志》,15。
    ④康熙:《河南通志》,卷四十。
    ⑤《明史·海瑞传》。
    ⑥《五杂俎》,卷4。转引自方行:《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市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2期,第20页。
    ⑦崇祯:《寿宁待志》,卷上。
    ①雷晋:《说梦》,卷一,清人说荟本。
    ②《业佃关系与官民关系—传统社会与租佃制再认识之二。》,《学术月刊》,2007年第1期,第132页。
    ③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第225页。
    ④秦晖:《关于传统租佃制若干问题的商榷》,《中国农村观察》,2007年第3期,第35-36页。
    ①〔明〕霍韬:《霍文敏公全集》,卷7下:《家书》,第26—27页。引自:《梁方仲读书札记》,(三十五)中国经济史论坛。
    ②〔明〕霍韬:《霍文敏公全集》,卷7下:《家书》,第26—27页。引自:《梁方仲读书札记》,(三十五)中国经济史论坛。
    ③《谭公墓志铭》,《初学集》,卷五三。“中国基本古籍库”。
    ④参见陈登原:《地赋丛钞》,丁集“清初惩处汉族地主”。
    ①[美]赵冈:《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149页。
    ②叶梦珠:《阅世篇》,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24页。
    ①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第56页。
    ②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第225页。
    ③实际上是名义上卖给。不过并不影响下面的分析,同样可能说明不同官僚地主之间在土地市场上的竞争关系。
    ①秦晖:《关于传统租佃制若干问题的商榷》,《中国农村观察》,2007年第3期,第35-36页。
    ②罗仑、景苏著:《清代山东经营地主经济研究》,齐鲁书社1984年,第110页。
    ③顾起元著:谭棣华、陈稼禾点校,《客座赘语》,卷2。北京,中华书局,1987,第60页。
    ①万历:《应天府志》,卷19。
    ②《明孝宗实录》,卷75,弘治六年五月。
    ③《孝宗实录》,卷75,弘治六年五月壬申。
    ④魏焕:《边墙论》,见:《明朝经世文编》,卷25。
    ⑤《穆宗实录》,卷15,隆庆六年十二月戊戌。
    ⑥叶向高:《屯政考》,见:《明朝经世文编》,卷461。
    ⑦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第222页。
    ⑧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第225页。
    ⑨光绪:《畿辅通志》,卷95。
    ⑩转引自李炳乐等著:《广西农业经济史稿》,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第70页。
    ①李炳乐等著:《广西农业经济史稿》,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第75页。
    ②张培刚:《清苑的农家经济》,《社会科学杂志》,季刊,第7卷第1期,1934年3月,第10页。
    ③高宗纯皇帝实录(四)/卷二百六十/乾隆十一年三月上。
    ①[美]赵冈:《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109页。
    ②张佩国:《地权分配·农家经济·村落社区:1900-1945年的山东农村》,济南,齐鲁书社2000,67-68页。
    ①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第56页。
    ②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第56页。
    ③[美]赵冈:《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第119页。
    ①[美]赵冈:《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第107页。
    ①(明)恽绍芳;:《光禄寺丞兼翰林院典籍梦竹胡公墓志铭》,((明)顾嗣立编:《皇明文海》,卷79,《勋寺》。
    ②见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中华书局,2007年,第278页。
    ③《教忠祠祭田条目》,(:《望澳集》,外文卷八)。“中国基本古籍库”。
    ①(清)钱谦益:见:《牧斋初学集》,卷五三:《墓志铭四》。“中国基本古籍库”。
    ①张佩国:《地权分配·农家经济·村落社区》,第104-105页。
    ②陈翰笙:《解放前的地主与农民——华南农村危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1页。
    ③章有义:《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地权分配的再估计》,《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第9页。
    ①章有义:《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地权分配的再估计》,《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第9页。
    ①天津:《益世报》,1936年12月26日。
    ②参见秦晖:《封建社会的“关中模式”,——土改前关中农村经济研析之一》,《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1期。
    ①(清)叶梦珠:《阅世编》,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24页。
    ①野口悠纪雄:《土地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9-50页。引用中有修改。
    ②此处参考了邓大才:《土地政治:地主、佃农与国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一书第305-306页的内容,但是做了一些修改和订正。
    ③岸本美绪:《清代的物价波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53页。
    ④叶梦珠:《阅世篇》,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24页。
    ①雍正:《浙江通志》,卷一OO,引:《太平县志》。
    ②卜凯著,张履鸾译:《中国农家经济》,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第83页。
    ①蔡美彪:《中国通史》,第十卷中古时代·清时期(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78页。
    ①卜凯:《河北盐山县一百五十农家之经济及社会调查》,孙文郁译,李文海主编,夏明方、黄兴涛副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乡村经济卷(上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第137页。
    ②冯紫岗编:《嘉兴县农村调查》,李文海主编,夏明方、黄兴涛副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乡村经济卷(上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265页。
    ③刘容亭:《山西阳曲县三个乡村农田及教育概况调查之研究》,李文海主编,夏明方、黄兴涛副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从编》,二编:《乡村社会》,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211-212页。
    ①刘容亭:《山西阳曲县三个乡村农田及教育概况调查之研究》,李文海主编,夏明方、黄兴涛副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从编》,二编:《乡村社会》,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213页。
    ①[日]岸本美绪著,刘迪瑞译:《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47页。
    ②[日]长野郎著,强我译,袁兆春点校:《中国土地制度的研究》,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1页。
    ③秦晖:《关于传统租佃制若干问题的商榷》,《中国农村观察》,2007年第3期,第35-36页。
    ①《英格兰、长三角土地市场发育程度比较》,《中国农史》,2007年第4期,第64页。
    ②[日]长野郎著,强我译,袁兆春点校:《中国土地制度的研究》,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7页。
    ③《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1992,第314页。④张佩国:《地权分配·农家经济·村落社区》,第79页。
    ⑤罗仑、景苏:《清代山东经营地主经济研究》,齐鲁书社1984年,第65一69页。
    ①《对宋代超经济强制变动趋势的经济考察》,《江汉论坛》,1983年第1期,第67页。
    ②参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
    ③转引自方行:《略论地主制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8期。
    ①《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106页。
    ②《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106页。
    ③《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108页。
    ④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755:《刑部·户律田宅》。
    ①(清)王昶:《春融堂集》,卷48:《陆氏义庄碑记》。
    ②(清)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9:《文集卷·无锡新建李氏宗祠记》。“中国基本古籍库”。
    ①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314页。
    ②高王凌:《租佃关系新论——地主,农民和地租》,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130页。
    ①[美]王业键著,高风等译:《中国田赋制度刍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页。
    ②如[美]赵冈:《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第13页。
    ③居延汉简显示汉代土地的价值很低。“田五项五万,田五十亩支五千”等,见贺昌群:《汉唐间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研究》,1964年版,第147页。
    ④陈登原:《地赋丛钞》,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第130页。
    ①陈登原:《地赋丛钞》,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第133页。
    ②(宋)王应麟撰:《困学纪闻》,孙通海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10页。
    ③《唐书·苏环传》。
    ④《唐书·李杰传》。
    ⑤《新唐书·杨炎传》。
    ①陈登原:《地赋丛钞》,第172页。
    ①《宋文鉴》,卷106,吕大钧:《民议》。纪昀等编:《文渊阁四库丛书·集部八·总集类》,电子版。
    ①《太祖实录》,卷一八○。
    ①万历:《明会典》,卷一七。
    ①《通考》,评两税法语。转引自陈登原:《地赋丛钞》,第337页。
    ②《明史·食货志二·赋役》。
    ③清:《皇朝通典》,卷七。文渊阁:《四库丛书·史部·政书类》。
    ④《东华录》:顺治十一年十一月上谕。
    ⑤陈登原:《地赋丛钞》,386页。
    ①储方庆:《田役说》,贺长龄:《清经世文编》,卷三三。
    ②《江北均田说》,陆曜:《切问斋文钞》,卷一五。
    ③《清史稿·循史·周人龙传》。
    ④李绂:《畿辅通志卷三十·户口志序》。文渊阁:《四部丛书·史部·地理类》。电子版。
    ①俞正燮:《地丁原始》,《癸巳类稿》,卷一二,(清道光刻本)·卷十二·地丁原始。“瀚堂典藏数据库”。
    ②王庆云:《石渠余纪》,卷三。“中国基本古籍库”。
    ①白凯:《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与农民的反抗斗争,1840-1950。》,(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一书对国家、地主、佃农三方之间的博奕关系论之甚详。
    ①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田制三》。“中国基本古籍库”。
    ②秦晖:《并税式改革与“黄宗羲定律”》,《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2002年第3期,第7页。
    ①顾炎武:《天下群国利病书》,原第8册引:《上元县志》。“中国基本古籍库”。
    ①陈登原:《地赋丛钞》,第144页。
    ①王庆云:《石渠余纪》,卷四。“中国基本古籍库”。
    ①(元)徐硕:《至元嘉禾志》,卷16,宋·尚朴:《府学承置柴荡记》,第5册第4530页。“中国基本古籍库”。
    ②傅衣凌:《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论纲》,中华书局,2007年,第14页。
    ③《明史·食货志—·田制》。
    ④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第一章第一节“农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993,第21页。
    ⑤高宗纯皇帝实录(八)/卷五八五/乾隆二十四年四月下。
    ①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中华书局,2007年,第193页。
    ②陈登原:《地赋丛钞》,第158页。
    ①《宋史·食货志》。
    ①高宗纯皇帝实录(四)/卷二百四十六/乾隆十年八月上。
    ②德宗景皇帝实录(二)/卷七十五/光绪四年六月。
    ③宣宗成皇帝实录(五)/卷二百九十七/道光十七年五月。
    ④宣宗成皇帝实录(三)/卷一百九十六/道光十一年九月上。
    ①秦晖:《关于传统租佃制若干问题的商榷》,《中国农村观察》,2007年第3期,第35-36页。
    ②朱元璋在江南所占有的官田,大部分就是这些公田,经过元朝一直传承下来,并有所扩大。
    ③张佩国:《地权分配·农家经济·村落社区:1900-1945年的山东农村》,第7页。
    ①李鼐:《山东营县西北乡的许村》,《新中华》,第2卷第14期,1934年7月25日。
    ②王意诚:《沾化县第六区社会概况》,《乡村建设旬刊》,第4卷第4期,1934年8月31日。
    ③刘容亭:《山西阳曲二十个乡村概况调查之研究》,李文海主编,夏明方、黄兴涛副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从编》,二编:《乡村社会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第200页。
    ①李炳乐等著:《广西农业经济史稿》,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第71页。
    ①张佩国:《地权分配·农家经济·村落社区》,第89页。
    ②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编:《中国租佃制度之统计分析》,上海,正中书局印行,民国三十五年四月版,第5页。
    ①(清)魏礼:《魏季子先生文集》,卷八:《与李邑候书·附记》,道光二十五年版,第79页。
    ②宣宗成皇帝实录(三)/卷一百五十九/道光九年八月。
    ③宣宗成皇帝实录(七)/卷四百三十八/道光二十七年正月。
    ①德宗景皇帝实录(二)/卷七十五/光绪四年六月。
    ②秦晖:《关于传统租佃制若干问题的商榷》,《中国农村观察》,2007年第3期,第35-36页。
    ①张履鹏:《中国农田制度变迁与展望》,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第108页。
    ①张履鹏:《中国农田制度变迁与展望》,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第114页。
    ③:《沈氏农书》,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页。
    ④陶煦:《租覈·减租琐议》。赵靖、易梦虹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上册,中华书局,北京,1980年,第395-396页。
    ①上述计算参考冯尔康:《清代地主层级结构及经营方式述论》,《顾真斋文丛》,中华书局,2003年,第43-44页。
    ②上述计算参考冯尔康:《清代地主层级结构及经营方式述论》,《顾真斋文丛》,中华书局,2003年,第47页。
    ③参见高王凌:《租佃关系新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
    ④钱泳:《履园丛话》,卷7:《种田》,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85页。
    ⑤道光:《蒲溪小志·物产》。
    ⑥姜皋:《浦泖农咨》。“中国基本古籍库”。
    ⑦乾隆:《吴江县志》,卷五。
    ⑧《求益斋文集》,卷四。“中国基本古籍库”。
    ①黄迪:《清河村镇社区》,李文海主编,夏明方、黄兴涛副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从编》,二编:《乡村社会》,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第39页。
    ②(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二十六回。
    ③陶煦:《租覈·减租琐议》。赵靖、易梦虹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上册,中华书局,北京,1980年,第395页。
    ①孙冶方:《财政资本的统治与前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孙冶方全集》,第一卷,第99-100页。
    ②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董乐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79,1995重印,第107页。
    ③方行:《清代江南农民的消费》,《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第3期,第93页。
    ④方行先生就是这样估计的。参见:《清代江南农民的消费》,《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第3期。
    ①张研:《18世纪前后清代农家生活消费的研究》,《古今农业》,2005年第12期,第81页。
    ②李文海主编,夏明方、黄兴涛副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从编》,二编:《乡村社会》,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第342页。
    ③仲亚东清华大学博士毕业论文:《集体化前的小农经济》,2008,第82页。
    ④仲亚东清华大学博士毕业论文:《集体化前的小农经济》,2008,第74页。
    ①道光:《蒲溪小志·物产》。
    ②姜皋:《浦泖农咨》。
    ③乾隆:《吴江县志》,卷五。
    ④《求益斋文集》,卷四。
    ①(清)魏礼:《魏季子先生文集》,卷八,《与李邑候书》,道光二十五年版,第79页。。
    ②(清)魏礼:《魏季子先生文集》,卷八,《与李邑候书》,道光二十五年版,第83页。。
    ①转引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第一章农业。
    ①万历:《秀水县志》,卷一:《风俗》。
    ②傅衣凌:《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论纲》,中华书局,2007年,第204页。
    ③[德]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著,严中平等译校:《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北京解放社,1950年版,第169页。
    ④马若孟著:《中国农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0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第262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第239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第226页。
    ①郑行亮:《福建租佃制度》,民国二十五年,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1977年,第62册,第32072页。
    ②厦门市档案馆藏:“第四区土改工作汇报”。223号,1951年5月25日。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上海,2009年,第30卷第45页。
    ②《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卷1,第26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0页。
    ①国际中文版修订版)第3册,2007年/4月,第426页。
    ②外文出版社(北京),1994年第一版第5册,第236页。
    ③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上册,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88页。
    ④http://ecph.cnki.net/EcphOnLine/index.html
    ⑤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67页。
    ①《资本论》,第三卷第六篇“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
    ②斯塔夫理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82页。
    ①EsterBoserup(1965):TheconditionsofagriculturalgrowthChicago:Aldine。转引自王建革:《人口、生态与我国刀耕火种区的演变》,《农业考古》,1997年第1期,第91页。
    ③“食物采集者的生活很可能并不贫困(从我们有关当代狩猎-采集者的资料中就可以判断得出),而且很可能并不需要很艰苦的劳动就可以获得充足的食物。”(《文化的变异》,第173页。)
    ④卜凯计算:中国“农业人口过密,每平方公里耕地凡五七九人……”。(见卜凯主编:《中国的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第19页。)
    ⑤(明)顾岕:《海槎余录》,,载元明善本丛书征录汇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第2、162页。
    ⑥诸锡斌,李健:《试析农业现代进程中的少数民族传统耕作技术》,《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年第4期。
    ①尹绍亭:《云南刀耕火种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页。
    ③蓝勇:《三峡经济开发的历史反思》,,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8页至31页。
    ④蓝勇:《“刀耕火种”重评》,《学术研究》,2000年第1期,第102,103页。
    ①中国传统社会中“大口小口,一月三斗”,比较宽裕的条件下,人均年消耗粮食为3.6石,不过500斤左右。实际上还达不到这个水平。杜润生回忆:建国初期,随着农民生活的改善,农村人均消耗粮食达到440斤左右,国家就感觉到有些吃不消了。见:《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9页。
    ②本文其实还是从宽估计了。“大致说来,粟的加工率为60%(这是粗米,精米为50%),稻的加工率为50%(这是粗米,细米加工率为38%,均见档案),杂粮大致为60%,麦磨粉为84%,如粒食及粉食加麦夫,应与米一样看行,豆粒、玉米粒亦然。”见吴慧著:《中国经济史若干问题的计量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26页。
    ③吴慧著:《中国经济史若干问题的计量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52页。
    ④吴慧著:《中国经济史若干问题的计量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53页。
    ⑤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第15页。
    ⑥上一面已经注明:传统社会原粮加工能力比较差,出米率低。
    ①[英]马歇尔著,廉运杰译:《经济学原理》,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126页。
    ②参阅[美]T·伊利、w·莫尔豪斯:《土地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年,第668页。
    ①[英]马歇尔著,廉运杰译:《经济学原理》,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496页。
    ②[英]马歇尔著,廉运杰译:《经济学原理》,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12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152页。
    ④[英]马歇尔著,廉运杰译:《经济学原理》,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497页。
    ⑤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43页。
    ⑥威廉·配第:《配第经济选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0一41页。
    ⑦亚当·斯密著,唐日松译:《国富论》,华夏出版社,第113页。
    ⑧亚当·斯密著,唐日松译:《国富论》,华夏出版社,第113页。
    ①亚当·斯密著,唐日松译:《国富论》,华夏出版社,第124页。
    ②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二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73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695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69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第32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860页。
    ②却是与市场有关的。所以严格来说还是与广义资本性质有关。
    ③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43页。
    ①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2册,第13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第299页。
    ①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十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93页。
    ②周远廉、谢肇华:《清代租佃制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171页。
    ①李文海主编,夏明方、黄兴涛副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从编》,二编:《乡村社会》,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第167页。
    ②[日]长野郎著,强我译,袁兆春点校:《中国土地制度的研究》,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45页。
    ③[日]长野郎著,强我译,袁兆春点校:《中国土地制度的研究》,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54页。
    ④[日]长野郎著,强我译,袁兆春点校:《中国土地制度的研究》,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52页。
    ⑤[日]长野郎著,强我译,袁兆春点校:《中国土地制度的研究》,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12-313页。
    ①《资本论》,第三卷第六篇“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
    ②《哲学的贫困》,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第165页。
    ①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第15页。
    ②方行:《正确评价清代的农业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3期,第141页。
    ③方行:《正确评价清代的农业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3期,第143页。
    ④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十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59页。
    ⑤德宗景皇帝实录(八)/卷五百三十七/光绪三十年十一月上。
    ①文宗显皇帝实录(五)/卷三百三十九/咸丰十年十二月下。
    ②穆宗毅皇帝实录(二)/卷八十六/同治二年十一月下。
    ③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224页。
    ④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227页。
    ⑤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292页。
    ⑥满铁调查部:《北支农村概况调查报告》,(二),“泰安县第一区下西隅乡捞洼庄”,1940年,第188页。
    ①《三省边防备览》,卷八。
    ②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127页。
    ③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53页。
    ④《清经世文编》,卷一一六:《工政二十二》。“中国基本古籍库”。
    ⑤(清)黄彭年:《陶楼文钞》,卷二。“中国基本古籍库”。
    ⑥《皇清奏议》,卷四十五。“中国基本古籍库”。
    ⑦高宗纯皇帝实录(五)/卷三百十一/乾隆十三年三月下。
    ①德宗景皇帝实录(九)(附)宣统政纪/卷四十七/宣统二年十二月下。
    ②高宗纯皇帝实录(三)/卷二百二十九/乾隆九年十一月下。
    ③高宗纯皇帝实录(四)/卷二百八十九/乾隆十二年四月下。
    ①高宗纯皇帝实录(九)/卷六百九十一/乾隆二十八年七月下。
    ②高宗纯皇帝实录(十)/卷七百六十四/乾隆三十一年七月上。
    ③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9页。
    ④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7页。
    ⑤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227页。
    ①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十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66页。
    ②方行:《略论中国地主制经济》,《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
    ①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3-4页。
    ②(清)许旦复:《农事幼闻》,见(清)汪日桢纂:咸丰:《南浔镇志》,卷二十一:《农桑一》。
    ③(清)凌介禧:《程、安、德三县赋考》。转引自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页137。
    ④李文海主编,夏明方、黄兴涛副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从编》,二编:《乡村社会》,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第37页。
    ⑤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12页。
    ⑥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337页。
    ①张佩国:《地权分配·农家经济·村落社区:1900-1945年的山东农村》,济南,齐鲁书社2000,第150-151页。
    ②张佩国:《地权分配·农家经济·村落社区:1900-1945年的山东农村》,济南,齐鲁书社2000,第150页。
    ③张佩国:《地权分配·农家经济·村落社区:1900-1945年的山东农村》,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150-151页。
    ④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55页。
    ⑤吴承明:《李伯重:<江南农业的发展,1620-1850>》,《中国学术》,2001年第3期。
    ①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181页。
    ②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182页。
    ③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182页。
    ④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208页。
    ①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13页。
    ②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405页。
    ③《程、德、安三县赋考》。转引自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页137。
    ④《清经世文编》,卷三九:《户政》,十四。“中国基本古籍库”。
    ⑤《租核》。赵靖、易梦虹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上册,中华书局,北京,1980年,第395页。
    ⑥《江村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13页。
    ⑦民国:《川沙县志》,卷五。
    ⑧光绪:《道州志》,卷十。
    ⑨吴承明:《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的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2期,第76页。
    ①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19页。
    ②《正确评价清代的农业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3期,第148页。
    ③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409页。
    ④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574页。
    ⑤嘉庆:《桐乡县志》,卷四。
    ⑥《补农书》,下。
    ⑦《陈确集》,第336页。
    ⑧同治:《南浔镇志》,卷一。
    ①《方望溪文集》,集外文卷一。
    ②张凤翔:《种烟行》,康熙间在福建作。《国朝全蜀诗钞》,卷八。
    ③彭遵泗:《蜀中烟说》。
    ④舒位:《兰州水烟篇》。
    ⑤同治:《彰明县志》,卷一九。
    ⑥《山东种植美国烟草》,《中外经济周刊》,第95期,1925年1月。
    ⑦陈翰笙:《帝国主义工业资本与中国农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9、71页。
    ①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十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62页。
    ②中央农业实验所调查。转引自薛暮桥:《旧中国的农村经济》,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年第1版,第43页。
    ③转引自薛暮桥:《旧中国的农村经济》,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年第1版,第43页。
    ①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13页。
    ②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389页。
    ③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11页。
    ④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296页。
    ⑤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54页。
    ⑥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255页。
    ⑦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
    第5页。
    ①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第256页,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
    ②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第384页,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
    ③高宗纯皇帝实录(五)/卷三百二十三/乾隆十三年八月下。
    ④高宗纯皇帝实录(十六)/卷一千二百三十九/乾隆五十年九月下。
    ①《北隋村雇佣关系及增资政策》,第19—20页。转引自张佩国:《地权分配·农家经济·村落社区:1900-1945年的山东农村》,济南,齐鲁书社2000,第119页
    ②张佩国:《地权分配·农家经济·村落社区:1900-1945年的山东农村》,济南,齐鲁书社2000,第119页。
    ③陈舜俞:《都宫集》,卷2。《陆宣公集》,卷22。转引自方行:《中国封建经济发展阶段述略》,《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4期,第19页。
    ④《宋会要辑稿》,食货13之21。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编年类》,电子版。
    ⑤高宗纯皇帝实录(一)/卷四十三/乾隆二年五月下。
    ①黄鲁珍:《鲁南临峄滕三县的租佃制度》,《东方杂志》,32卷4号,1935年2月,第87-88页。
    ②仁宗睿皇帝实录(五)/卷三百三十九/嘉庆二十三年二月。
    ③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242页。
    ①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十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68-270页。
    ②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十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70页。
    ①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14页。
    ②[英]马歇尔著:《经济学原理》,廉运杰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499页。
    ①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1992,第325-326页。
    ②朱莉:《足食兴邦》,见谢国兴主编:《改革与改造》,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0年,第25页。
    ③朱莉:《足食兴邦》,见谢国兴主编:《改革与改造》,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0年,第26页。
    ④朱莉:《足食兴邦》,见谢国兴主编:《改革与改造》,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0年,第28页。
    ①朱莉:《足食兴邦》,见谢国兴主编:《改革与改造》,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0年,第29页。
    ②《明史·食货志》。
    ③《明史·食货志》。
    ④参照吴慧:《中国经济史若干问题的计量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第193页表4数据重新计算,与吴先生的计算有些出入。
    ①《明史·食货志》。
    ①钱陈群:《条陈耗羡疏》。见:《皇朝经世文编》,卷二七:《户政二》。“中国基本古籍库”。
    ②档案,顺治九年六月十六日车克题:《为预征相沿为例,秦民苦累难堪,请旨永禁,以固邦本事》。
    ③档案,顺治三年二月七日雷兴题:《为大兵云集,粮饷不敷事》。
    ④周志初、李琦:《晚清田赋负担水平若干问题的考察》,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1期,第35页。
    ⑤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中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337-1340页。
    ⑥[美]王业键著,高风等译:《清代田赋刍论(1750-1911)》,人民出版社,2008,第171页。
    ①陈锋:《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与田赋征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7年/04。
    ②庄吉发:《清世宗与赋役制度的改革》,,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第145页。
    ③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十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22页。
    ④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十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25页。
    ⑤顾炎武:《钱粮论下》,《亭林文集》,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0页。
    ①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十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27-328页。
    ②高宗純皇帝实录(一)/卷十八/乾隆元年五月上。
    ③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十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31页。
    ①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十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32页。
    ②《显志堂稿》,卷五。“中国基本古籍库”
    ③李鸿章:《请减苏松太浮收粮疏》。顾廷龙,叶亚廉主编:《李鸿章全集》,卷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32页。
    ④《清史稿》,志九十六,《食货二》。
    ⑤[美]王业键著:《清代田赋刍论1750-1911》,高风等译,人民出版社2008,第160页。
    ⑥李文海主编,夏明方、黄兴涛副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从编》,二编:《乡村社会》,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第169页。
    ①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十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40页。
    ②高宗纯皇帝实录(一)/卷十五/乾隆元年三月下。
    ③卷二一引:《松江府志》。“中国基本古籍库”。
    ④(清)陈鸿、陈邦贤:《熙朝莆靖小纪》,“甲戌(康熙三十三年)六月条”。
    ⑤万历:《江宁县志》,卷三:《税粮》,中所载姚汝循的:《寄庄议》。
    ⑥[美]王业键著:《清代田赋刍论1750-1911》,高风等译,人民出版社2008,第160页。
    ①曹树基:《两种“田面权”与苏南的土地改革》,见谢国兴主编:《改革与改造》。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0年,第118页。
    ②李文海主编,夏明方、黄兴涛副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从编》,二编:《乡村社会》,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第342页。
    ③[日]长野郎著,强我译,袁兆春点校:《中国土地制度的研究》,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75页。
    ④乾隆:《龙溪县志》,,卷5,《赋役》。
    ①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上海黎明书局,1935年,第17章第4节,第560页。
    ②一个农民在对土地改造前,从每亩田可以获得200斤的收入,在其对其田地进行改造之后,同样的劳动投入可以获得300斤收入。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这多出来的100斤是“不劳而获”?一块土地本来是没有产出的,某人对其进行改造后使其能够获得正常生产水平,那么这些正常生产水平是否可以认为属于该人的“不劳而获”?某人盖了一幢住房将其出租,其租金收入是否可以被认为是“不劳而获”?如果这些不能被认为是“不劳而获”,那么地主在实际地租中扣除经济地租之后所剩余的部分就不能被认为是“不劳而获”了!那仅仅是一种资本论的收益而已。
    ③不仅包括经济地租1,也包括经济地租2,此外国家税收中还包括有大量的资本收益。
    ①(明)沈鲤:《文雅社约·田宅》,(万历本),第56页。
    ②《雍正朱批谕旨》,第27册,七年五月十八日鄂尔泰折。
    ③(清)蒲松龄:《农桑经·农经》,“四月·剜谷”条,李长年注,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年,第20页。
    ①郑志章:《明清时期江南的地租率和地息率》,《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3期,第49页。
    ②郑志章:《明清时期江南的地租率和地息率》,《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3期,第49页。
    ①参见岸本美绪:《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二篇。
    ②引自郑志章:《明清时期江南的地租率和地息率》,《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3期,第50页。
    ①《祭田条目》,(:《望澳集》,外文卷八)。
    ①[日]长野郎著,强我译,袁兆春点校:《中国土地制度的研究》,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6页。
    ②内国问题统计丛书,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编:《中国租佃制度之统计分析》,表35,正中书局印行,民国三十五年四月上海版。
    ①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473页。
    ②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456页。
    ①内国问题统计丛书,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编:《中国租佃制度之统计分析》,表40,正中书局印行,民国三十五年四月上海版。
    ②包含了资本回报。
    ③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第47-48页。
    ①薛暮桥:《旧中国的农村经济》,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年第1版,第17页。
    ②高宗纯皇帝实录(五)/卷三百十一/乾隆十三年三月下。
    ③《资本论》,第三卷第六篇“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
    ④陈振汉:《明末清初中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地租和土地集中》,载:《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上册,三联书店,1957年版;李文治等:《明清时代的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06—218页。
    ⑤参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288页。
    ①《福建省例》,卷15。
    ①方行:《清代前期的封建地租率》,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2期,第68页。
    ②道光:《宁都直隶州志》,卷11。
    ③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民商事习惯调查报告录》,上册,编者印行,1930年,第317页。
    ④曹树基:《两种“田面权”与苏南的土地改革》,见谢国兴主编:《改革与改造》,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九十九年(2010年),第98页。
    ①高宗纯皇帝实录(三)/卷一百七十五/乾隆七年九月下。
    ②德宗景皇帝实录(八)/卷五百五十六/光绪三十二年二月下。
    ③宣宗成皇帝实录(三)/卷一百九十六/道光十一年九月上。
    ①《民商事习惯调查报告录·宁都仁义乡横塘塍茶亭内碑记》。转引自方行:《清代佃农的中农化》,
    ②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胡旭晟、夏新华、李交发点校:《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564页。
    ③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胡旭晟、夏新华、李交发点校:《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第591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④《清代地租剥削形态》,下册,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85页。
    ⑤《斗争》,,第83页。
    ①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胡旭晟、夏新华、李交发点校:《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750页。
    ②圣祖仁皇帝实录(三)/卷二百四十四/康熙四十九年十月至十二月/十一月。
    ③白凯著,林枫译:《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与农民的反抗斗争,1840-1950》,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244页。
    ④白凯著,林枫译:《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与农民的反抗斗争,1840-1950》,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244-245页。
    ②《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斗争资料》,1:11。
    ①文宗显皇帝实录(一)/卷五十三/咸丰二年二月上。
    ②嘉庆:《增城县志》。
    ③嘉庆:《祁阳县志》。
    ④康熙:《平湖县志》。
    ①高王凌:《租佃关系新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3期,第21页。
    ①彭文字:《清代福建田产典当研究》,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3期。
    ②乾隆:《龙溪县志》,,卷5,:《赋役》。
    ③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上海黎明书局,1934年,第17章第4节。
    ①郑志章:《明清时期江南的地租率和地息率》,《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3期,第52页。
    ②卜凯:《河北盐山县一百五十农家之经济及社会调查》,李文海主编,夏明方、黄兴涛副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乡村经济卷(上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第115页。
    ①李金铮著:《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8-109页。
    ②高宗纯皇帝实录(四)/卷二百八十三/乾隆十二年正月下。
    ③富田彻男著,张明国译:《技术转移与社会文化》,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97-98页。
    ①富田彻男著,张明国译:《技术转移与社会文化》,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99页。
    ②富田彻男著,张明国译:《技术转移与社会文化》,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97-98页。
    ③富田彻男著,张明国译:《技术转移与社会文化》,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98页。
    ④富田彻男著,张明国译:《技术转移与社会文化》,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99页。
    ⑤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胡旭晟、夏新华、李交发点校:《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472页。
    ⑥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胡旭晟、夏新华、李交发点校:《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493页。
    ⑦《农情报告》,第2卷第4期,1934年4月。转引自李金铮:《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91页。
    ⑧第147页。
    ⑨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胡旭晟、夏新华、李交发点校:《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553页。
    ①叶孝信主编:《中国民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69—270、356、472—473、547页。
    ②方行:《清代前期农村高利贷资本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1984年第4期,第60页。
    ③根据以下材料计算:中央农业实验所农业经济科:《各省农民借贷调查》,《农情报告》,第2年第4期,1934年,第30页;:《各省农村金融调查》,《农情报告》,第2年第11期,1934年,第109页。
    ①《清代户部档钞》,乾隆五年四月胡定奏疏。转引自龙登高:《11-19世纪中国地权市场分析》,《中国农史》,1997年第26卷第3期,第38页。
    ②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国近世社会及农村利率的时候,不得不把投资于土地的回报,与农业本身的性质所带来的回报区分开来。
    ①宋:叶梦德:《石林家训》。“中国基本古籍库”。
    ③目前来说至少有四种,以后还可能区分出更多类型的生产要素。
    ①[日]长野郎著,强我译,袁兆春点校:《中国土地制度的研究》,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75页。
    ①何梦雷:《苏州无锡常熟租佃制度调查》,载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卷63,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斯坦福中文资料中心,1977年,总第33237页。
    ②刘士奇等:《赣西南经济政策》,(1930年10月7日)。
    ③参见:《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关于政治决议案》,(1929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组编:《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第294页。
    ④《古典租佃制初探,——汉代与罗马租佃制度比较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4期,第58页。
    ①李文海主编,夏明方、黄兴涛副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从编》,二编:《乡村社会》,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第168页。
    ②李文海主编,夏明方、黄兴涛副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从编》,二编:《乡村社会》,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第514页。
    ③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660页。
    ①李金铮著:《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24页。
    ②参见崔晓黎:《家庭·市场·社区——无锡、清苑农村社会经济变迁的比较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1期。
    ③[美]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北京出版社1980年,第31、37页。
    ④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662页。
    ⑤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662页。
    ①李金铮著:《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24页。
    ②钱兆雄:《商业资本操纵下的无锡蚕桑》,《中国农村》,第1卷第4期,1935年1月。
    ③愈飞:《剧变中的故乡———武进乡村》,《东方杂志》,第33卷第6期,1936年3月。
    ④韩德章:《浙西农村之借贷制度》,《社会科学杂志》,第3卷第2期,1932年6月。
    ⑤《崇德县农民经济状况及办理救济之经过》,《浙江省建设月刊》,第5卷第10期,1932年4月。
    ⑥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安徽省农村调查》,,第35、50、79页。
    ⑦孟维宪:《洞庭湖滨之农民生活》,《东方杂志》,第33卷第8号,1936年4月。
    ⑧李金铮著:《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78页。
    ①李金铮著:《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72页。
    ②李金铮:《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75页。
    ③卜凯:《河北盐山县》,李文海主编,夏明方、黄兴涛副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乡村经济卷(上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第112页。
    ④李金铮:《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26页。
    ⑤《农情报告》,第2卷第4期,1934年4月。转引自李金铮:《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91页。
    ①《斗争》,,第11页。《清代土地占有关系与佃农抗租斗争》,(以下简称:《占有》,),第659页,第700页、《形态》,,第116页、《占有》,,第686页。
    ②乾隆:《顺德府志》,卷15,乾隆:《口北三厅志》,卷5。
    ③吴滔:《清代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的空间透视》,上海世纪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10,第215页。
    ④[美]马若孟著,史建云译:《中国农民经济》,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第1版,第85页。
    ①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663页。
    ②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662页。
    ①龙登高:《11-19世纪中国地权市场分析》,《中国农史》,1997年第3期,第33页。
    ②《革命策略与传统制约:中共民间借贷政策新解》,李金铮著:《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75页。
    ③龙登高:《清代地权交易形式的多样化发展》,《清史研究》,2008年第3期,第44页。
    ④《清高宗实录》,卷1255。
    ⑤《清仁宗实录》,卷310。
    ①(清)孙珩:《归田文稿》,卷6,《复同寅议赎地书》。
    ②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第262页。
    ③道光:《宁陕厅志》,卷1。
    ①[美]马若孟著,史建云译:《中国农民经济》,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第1版,第52页,260页,272页。
    ②[美]马若孟著,史建云译:《中国农民经济》,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第1版,第272页。
    ①[美]马若孟著,史建云译:《中国农民经济》,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第1版,第52页。
    ①《清高宗实录》,卷213。
    ①《清高宗实录》,卷213。
    ②参见刘绍泉:《试论明代徽州土了买卖的发展趋势》,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4期。
    ③章有义:《明清徽州土地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7、28页。
    ④比如说龙登高:《11一19世纪中国地权市场分析》,(《中国农史》,1997年第26卷第3期)。
    ①(清)墅西逸叟:《过墟志感》,卷上,见丁祖荫编:《虞阳说苑》,甲编。转引自傅衣凌:《明清农村社会
    经济》,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74页。
    ①[美]马若孟著,史建云译:《中国农民经济》,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第1版,第262页。
    ②李文海主编,夏明方、黄兴涛副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从编》,二编:《乡村社会》,卷,第542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
    ①李文海主编,夏明方、黄兴涛副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从编》,二编:《乡村社会》,卷,第543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
    ①李金铮著:《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24页。
    ②《农情报告》,第2卷第4期,1934年4月。转引自李金铮:《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91页。
    ③毛泽东:《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30页。
    ④毛泽东:《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01页。
    ①魏宏运主编:《晋冀鲁豫》,第二辑,第1350页。转引自李金铮著:《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35页。
    ②李金铮著:《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72页。
    ③白凯著,林枫译:《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与农民的反抗斗争,1840-1950。》,(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16页。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专著系列》。
    ④毛泽东:《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7页。
    ⑤余伯流、凌步机:《中央苏区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52、269页。
    ①罗仑景苏:《清代山东经营地主经济研究》,齐鲁书社,1984年,济南,第65-69页。
    ①罗仑景苏:《清代山东经营地主经济研究》,齐鲁书社,1984年,济南,第96-103页。
    ②[美]马若孟著,史建云译:《中国农民经济》,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第1版,第84页。
    ①[日]长野郎著,强我译,袁兆春点校:《中国土地制度的研究》,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54页。
    ②白凯著,林枫译:《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与农民的反抗斗争,1840-1950。》,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301页。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专著系列》。
    ③白凯著,林枫译:《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与农民的反抗斗争,1840-1950。》,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203页。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专著系列》。
    ④白凯著,林枫译:《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与农民的反抗斗争,1840-1950。》,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310页。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专著系列》。
    ①白凯著,林枫译:《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与农民的反抗斗争,1840-1950。》,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73页。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专著系列》。
    ①一个人身上所反映的各种社会关系在经济学中并不被看作是一种真正的生产要素,但是他代表着信息与信任,是可以节约交易成本的。所以,从生产理论上说,社会关系的存在代表着交易成本的降低,从个人实际生产中来说,的确代表着重要的生产力,因此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生产要素。
    ②方行(2004)及:《中国封建社会农民的经营独立性》,、《佃农的中农化》,等文对此作了较全面的论述。
    ③陶煦:《租核》。
    ④《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斗争资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页10-11。
    ⑤高王凌:《租佃关系新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1期,第15页。
    ⑥参见李伯重:《清代苏松地区的地租与房租》,《清史研究》,1999年第1期。
    ①金陵大学农学院:《豫鄂皖赣四省之租佃制度》,选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第1026页。
    ②金陵大学农学院:《豫鄂皖赣四省之租佃制度》,选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第1027页。
    ③刘大钧:《我国佃农经济状况》,选自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48页。
    ④郭汉鸣、洪瑞坚:《安徽省之土地分配与租佃制度》。选自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第755页。
    ①金陵大学农学院:《豫鄂皖赣四省之租佃制度》,选自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第1028页。
    ②这里所说的劳动,其实是包括一般的劳动与佃农在对农场进行经营管理所付出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的。如果仅仅是单纯的劳动,还不能得到这个报酬。如前文分析,一般的劳动只能得到资本报酬的二分之一左右。加上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才能与资本报酬相当。关于佃农的企业家才能问题,详见拙文:《近世佃农的经营性质与收益比较》,《经济研究》,2010/01。
    ②傅衣凌:《明清农村社会经济》,,三联书店,1961年,第52页。
    ③《西江视臬纪事》,卷2。
    ①第一历史档案馆等:《清代地租剥削形态》,(刑科题本资料)下册,中华书局,1982年,第577页。
    ②刘大钧:《我国佃农经济状况》,选自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第169页。
    ③王药雨:《东三省租佃制度》,选自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第971页。
    ④金陵大学农学院:《豫鄂皖赣四省之租佃制度》,选自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第1070页。
    ⑤魏礼∶:《与李邑侯书》,,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档案系合编:《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斗争资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9页。
    ②刘大钧:《我国佃农经济状况》,选自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第147页。
    ④王药雨:《东三省租佃制度》,选自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972页。
    ⑤金陵大学农学院:《豫鄂皖赣四省之租佃制度》,选自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第1069页。
    ⑥金陵大学农学院:《豫鄂皖赣四省之租佃制度》,选自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第1071页。
    ①郭汉鸣、洪瑞坚:《安徽省之土地分配与租佃制度》。选自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第755页。
    ②陈正谟:《各省农工雇佣习惯及需供状况》,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第1124页。
    ③陈正谟:《各省农工雇佣习惯及需供状况》,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第1126。
    ①陈正谟:《各省农工雇佣习惯及需供状况》,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第1126。
    ②陈正谟:《各省农工雇佣习攒之调查研究》,(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创刊号1934年8月,第355页。
    ③费耕石:《雇农工资统计及其分析》,《内政统计季刊》,第1期,1936年10月,第74—75页。
    ①柳河:《近代北方地主经营方式三例——近代农村调查札记之一》,(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1期。
    ②参见刘克样:《试论近代北方地区的分益雇役制》,《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2期。
    ③张佩国:《地权分配·农家经济·村落社区:1900-1945年的山东农村》,济南,齐鲁书社2000。)124-125页。
    ①参见柳柯:《近代北方地主经营方式三例》,《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1期。
    ②《江村经济》,,第130页。
    ①张佩国:《地权分配·农家经济·村落社区:1900-1945年的山东农村》,86页,济南,齐鲁书社2000。
    ②张履鹏孙陶生李扬、张翔迅著:《中国农田制度变迁与展望》,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第9页。
    ①[英]马歇尔著,廉运杰译:《经济学原理》,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507页。
    ③[英]马歇尔著,廉运杰译:《经济学原理》,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507页。
    ①[美]赵冈:《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9页。
    ①[美]赵冈:《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8页。
    ②当然,这种担心只是实践中土地集体化的原因之一。不过,却是理论上的最大原因。
    ①萧铮主编:台湾土地及农业问题资料:《台湾土地改革后米谷增产与米价之研究》,台北成文出版社1981,第15页。
    ②转引自龙登高、彭波《近世佃农的经济性质与收益比较》,《经济研究》2010年第1期,第142页。
    ⑥卜凯著,张履鸾译:《中国农家经济》,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第208页。
    ①卜凯著,张履鸾译:《中国农家经济》,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第208页。
    ③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210页。
    ①[英]马歇尔著,廉运杰译:《经济学原理》,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510页。
    ①凌焘:《西江视臬纪事》,卷2。
    ②《清代地租剥削形态》,(以下简称:《形态》,),第596、563页。
    ③《形态》,,第322、247页。
    ④《形态》,,第485、586、491页。
    ①《形态》,,第570、382、369、376页。
    ②李文海主编,夏明方、黄兴涛副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从编》,二编:《乡村社会卷》,第861-862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
    ③当然,一般来说,佃农也不能在这时候提出退佃,这也是为了保障地主的利益。
    ④《斗争》,,第36页、《形态》,,第633页、《斗争》,,第74页、《西江视臬纪事》,卷2。
    ⑤光绪:《清远县志》,卷首,雍正间纪事,同治:《瑞金县志》,卷16。
    ①宣宗成皇帝实录(二)/卷一百二十/道光七年六月。
    ②德宗毅皇帝实录(五)/卷之三百五十六/光绪二十年十二月。
    ③德宗毅皇帝实录(五)/卷之三百六十一/光绪二十一年二月。
    ①《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78页。
    ②《张闻天晋陕调查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第22页。
    ③《张闻天晋陕调查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第60页。
    ④《张闻天晋陕调查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第61页。。
    ①P.Gregory,TheHistoryofRussiaEconomics:WhatweKnowandwedon'tknow?InTheAnnualofEconomicsHistory2000,Moscow2001,p34(inRussian).转引自何增科周凡主编:《农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重庆出版社2008/04,第425页。
    ②TheStatisticCo转引自何增科周凡主编:《农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重庆出版社2008年第4月,第425页。
    llectionofRussiaandForeignCountries'agronomics,vol.8,St.Petersburg1915,p338.(inRussian).
    ①V.Tyukavkin,ThePeasantryClassinRussiaandStolypinLandReform,Moscow2001,p69(inRussian).转引自何增科周凡主编:《农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重庆出版社2008/04,第427页。
    ②V.Tyukavkin,ThePeasantryClassinRussiaandStolypinLandReform,Moscow2001,p69(inRussian).转引自何增科周凡主编:《农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重庆出版社2008/04,P427。
    ①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384页。
    ①中国历史上劳动力过剩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是劳动力不足也同样是常见的现象。
    ②见本文第四章分析。亦见李金铮:《政府法令与民间惯行:以国民政府颁行“年利20%”为中心》,见:《中国近代乡村经济探微》,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95-496页。
    ③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12页。
    ④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660页。
    ①仲亚东清华大学博士毕业论文:《集体化前的小农经济》,2007年。
    ②当时一套犂耙要两三只牲畜(至少有一只牛)共同牵引才能使用。
    ③《八里屯农村经济调查报告》,《教育新路》,第12期,1932年12月,第5-6页;:《长安村农村经济报告》,《教育新路》,第12期,1932年12月,第9-10页;:《王花园农村经济调查报告》,《教育新路》,第36期,1933年10月,第4-5页。
    ④尹吉三:《改进徐海十二县农业推广议》,《农业周报》,第3卷第19期,1934年5月,第395页。
    ⑤仲亚东清华大学博士毕业论文:《集体化前的小农经济》,2007年。
    2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第13页,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
    ①[英]马歇尔著,廉运杰译:《经济学原理》,第132页,华夏出版社2005年。
    ②高宗纯皇帝实录(五)/卷三百二十三/乾隆十三年八月下。
    ①《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01。
    ②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编》,上古部分,林志纯主编,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402页。
    ③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编》,上古部分,林志纯主编,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403页。
    ①张佩国:《地权分配·农家经济·村落社区:1900-1945年的山东农村》,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86页。
    ①陈振汉等编:《清实录经济史资料》,农业编第1分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19页。
    ②内国问题统计丛书,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编:《中国租佃制度之统计分析》,表49,正中书局印行,民国三十五年四月上海版。
    ③清华大学仲亚东博士毕业论文:《集体化前的小农经济》,2007年。
    ①李文海主编,夏明方、黄兴涛副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从编》,二编:《乡村社会》,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
    ②李文海主编,夏明方、黄兴涛副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从编》,二编:《乡村社会》,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第387页。
    ③李文海主编,夏明方、黄兴涛副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从编》,二编:《乡村社会》,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第390-391页。
    ①李文海主编,夏明方、黄兴涛副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从编》,二编:《乡村社会》,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第167页。
    ②布罗代尔(F·Braudel)∶:《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2卷(中译本),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257页。
    ①Gohn.L.Buck,land-utilizationinChina,1937,pp181一185。
    ①郭汉鸣、孟光宇:《四川租佃问题》,民国二十九年至民国三十年。
    ①李文海主编,夏明方、黄兴涛副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从编》,二编:《乡村社会》,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第551页。
    ②[英]马歇尔著,廉运杰译:《经济学原理》,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512页。
    ①李文海主编,夏明方、黄兴涛副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从编》,二编:《乡村社会》,卷,第37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
    ①郑行亮:《福建租佃制度》,民国二十五年,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
    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1977年,第62册,第32066页。
    ①卜凯著,张履鸾译:《中国农家经济》,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207页。
    ②[英]马歇尔著,廉运杰译:《经济学原理》,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499页。
    ③[美]马若孟著,史建云译:《中国农民经济》,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第1版,第261页。
    ①郑行亮:《福建租佃制度》,民国二十五年,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1977年,第62册,第32153页。
    ②[美]德·希·珀金斯著,宋海文等译:《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1版,第120-121页。
    ①吴笠夫:《农村调查实录——徐州段庄》,《明日之江苏》,第9期,1929年9月,第87-88页。转引自仲亚东清华大学2007博士毕业论文:《集体化前的小农经济》。
    ①罗仑景苏:《清代山东经营地主经济研究》,齐鲁书社,1984年,济南,第138-140页。
    ②卢株守:《萧县东南乡的农业生产方式》,《中国农村》,第1卷第5期,1935年2月,第67页。
    ③卢株守:《江苏萧县东南九个村的农业生产方式》,《中国农村》,第1卷第5期,1935年2月,第66页。
    ④《八里屯农村经济调查报告》,《教育新路》,第12期,1932年12月,第6页。
    ①卢株守:《萧县东南乡的农业生产方式》,《中国农村》,第1卷第5期,1935年2月,第65-66页。
    ①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337页。
    ②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
    360页。
    ①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242页。
    ①李文海主编,夏明方、黄兴涛副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从编》,二编:《乡村社会》,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第151页。
    ②李文海主编,夏明方、黄兴涛副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从编》,二编:《乡村社会》,卷,福建教育出版
    社,2009年5月,第167页。
    ①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55页。
    ②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81页。
    ③高宗纯皇帝实录(一)/卷四十三/乾隆二年五月下。
    ④高宗纯皇帝实录(二)/卷九十七/乾隆四年七月下。
    ⑤高宗纯皇帝实录(十六)/卷一千二百三十九/乾隆五十年九月下。
    ①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56页。
    ②[美]德·希·珀金斯著,宋海文等译:《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1版,第118页。
    ②李文海主编,夏明方、黄兴涛副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从编》,二编:《乡村社会》,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第342页。
    ③经济学原理来自于对人性的观察。
    ①李文海主编,夏明方、黄兴涛副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从编》,二编:《乡村社会》,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第37页。
    ②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409页。
    ③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第574页。
    ①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第255页,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出版、成都成城出版社印刷,民国30[1941]。
    ①《中国农村惯行调查》,第3卷,第126,179页。转引自李金铮著:《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69页。
    ①(清)石天基:《传家宝》,二集,《遗言·莫当仆》。
    ①苏洵:《苏洵集》,,中国书店,2000年版,第41页。
    ①薛暮桥:《旧中国的农村经济》,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年第1版,第24页。
    ②薛暮桥:《旧中国的农村经济》,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年第1版,第24页。
    ①薛暮桥:《旧中国的农村经济》,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年第1版,第24页。
    ①卢株守:《江苏萧县东南九个村的农业生产方式》,《中国农村》,第1卷第5期,1935年2月,第68-69页。
    ①殷章甫《中国之土地改革》,转自郭德宏《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的土地改革》,《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2期第22页。
    ②萧铮主编:台湾土地及农业问题资料:《台湾土地改革后米谷增产与米价之研究》,台北成文出版社1981,第3页。
    ③萧铮:《台湾土地及农业问题资料台湾土地改革后米谷增产与米价之研究》,手抄本第二页。
    ①萧铮主编:台湾土地及农业问题资料:《台湾土地改革后米谷增产与米价之研究》,台北成文出版社1981,第12页。
    ②萧铮主编:台湾土地及农业问题资料:《台湾土地改革后米谷增产与米价之研究》,台北成文出版社1981,第12-13页。
    ③孙希正:《对台湾土地改革若干问题的见解》,《江南大学学报》1990年第5卷第1期,第52页。
    ①赫德:《这样从秦国来——中国问题论集》,叶美凤译,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39-40页。
    ①《租佃关系新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3期,第22页。
    (唐)陆贽:《陆宣公集》。
    (五代)刘昫、张昭远等:《旧唐书》。
    (宋)陈舜俞:《都宫集》。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吕祖谦:《宋文鉴》。
    (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
    (宋)苏洵:《苏洵集》,中国书店,2000年版。
    (宋)司马光撰:《涑水记闻》,卷一,邓广铭,张希清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1997。
    (宋)王应麟撰:《困学纪闻》,孙通海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宋)薛季宣:《浪语集》。
    (宋)叶梦德:《石林家训》。
    (元)脱脱等:《宋史》。
    (元)徐硕:《至元嘉禾志》。
    (明)陈子龙、徐孚远、宋徵璧等:《明朝经世文编》。
    (明)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明)顾岕:《海槎余录》,载元明善本丛书征录汇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
    (明)顾起元著:谭棣华、陈稼禾点校,《客座赘语》,北京,中华书局,1987。
    (明)海瑞:《海瑞集》。
    (明)霍韬:《霍文敏公全集》。
    (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明)涟川沈氏:《沈氏农书》,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明)吕坤:《实政录》。
    (明)沈鲤:《文雅社约》,(万历本)。
    (明)万历:《明会典》。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明)谢肇淛:《五杂俎》。
    (明)张履祥:《补农书》。
    (明)张萱:《西园闻见录》。
    (明)朱国桢:《大训记》。
    (明)张履祥:《杨园先生集》,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明实录》。《明太祖宝训》。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清)陈确:《陈确集》。
    (清)曹雪芹:《红楼梦》。
    (清)丁宜曾:《农圃便览》。
    (清)鄂尔泰、张廷玉纂辑《雍正朱批谕旨》。
    (清)方苞:《望澳集》。
    (清)冯桂芬:《显志堂稿》。
    (清)顾嗣立:《皇明文海》。
    (清)黄彭年:《陶楼文钞》。
    (清)贺长龄:《清经世文编》。
    (清)嵇璜、刘墉等奉敕撰:《皇朝通典》。
    (清)蒋良骐、王先谦:《东华录》。
    (清)姜皋:《浦泖农咨》。
    (清)纪昀等编:《四库丛书》。
    (清)蒲松龄撰,李长年校:《农桑经校注》,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年。
    (清)钱谦益:见:《牧斋初学集》。
    (清)陆曜:《切问斋文钞》。
    (清)凌焘:《西江视臬纪事》。
    (清)雷晋:《说梦》,清人说荟本。
    (清)李兆洛:《养一斋文集》。
    (清)琴川居士辑:《皇清奏议》。
    (清)石天基:《传家宝》。
    (清)孙珩:《归田文稿》。
    (清)陶煦:《租核》。赵靖、易梦虹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上册,中华书局,北京,1980年。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清)王昶:《春融堂集》。
    (清)王庆云:《石渠余纪》。
    (清)魏礼:《魏季子先生文集》,道光二十五年版。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
    (清)薛允升:《唐明律合编》。
    (清)叶梦珠:《阅世篇》,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07。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
    (清)张英:《笃素堂文集》,上海源记书庄,1933年。
    (清)张廷玉等:《明史》。
    (清代)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清)钱泳:《履园丛话》,中华书局1979年版。
    《清实录》。
    清代:《大清律集解附例》。
    清代《湖南省例成案》。
    (民国)丁祖荫编:《虞阳说苑》。
    万历:《应天府志》。
    万历:《秀水县志》。
    万历:《江宁县志》。
    崇祯:《松江府志》。
    崇祯:《寿宁待志》。
    康熙:《平和县志》。
    康熙:《宜春县志》。
    康熙:《河南通志》。
    康熙:《平湖县志》。
    乾隆:《顺德府志》。
    乾隆:《口北三厅志》。
    雍正:《浙江通志》。
    乾隆:《泉州府志》。
    乾隆:《建宁县志》。
    乾隆:《永定县志》。
    乾隆:《吴江县志》。
    乾隆:《龙溪县志》。
    嘉庆:《惠安县志》。
    嘉庆:《桐乡县志》。
    嘉庆:《增城县志》。
    嘉庆:《祁阳县志》。
    嘉庆:《汝宁府志》。
    道光:《永安县志》。
    道光:《建阳县志》。
    道光:《蒲溪小志》。
    道光:《宁都直隶州志》。
    道光:《宁陕厅志》。
    咸丰:《南浔镇志》。
    同治:《新城县志》。
    同治:《彰明县志》。
    同治:《瑞金县志》。
    光绪:《富阳县志》。
    光绪:《松江府续志》。
    光绪:《平湖县志》。
    光绪:《凤阳县志》。
    光绪:《畿辅通志》。
    光绪:《道州志》。
    光绪:《清远县志》。
    民国:《云阳县志》。
    民国:《川沙县志》。
    蔡美彪等:《中国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
    陈登原:《地赋丛钞》,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
    陈翰笙:《解放前的地主与农民——华南农村危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陈翰笙:《帝国主义工业资本与中国农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邓大才:《土地政治:地主、佃农与国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方行:《中国封建经济论稿》,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冯尔康:《顾真斋文丛》,中华书局,2003年。
    费孝通:《江村经济》,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
    高王凌:《租佃关系新论——地主、农民和地租》,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
    何增科、周凡主编:《农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重庆出版社2008年。
    李埏:《不自小斋文存》。
    李炳乐等著:《广西农业经济史稿》,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李文治等:《明清时代的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李文治、魏金玉、经君健:《明清时代的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2007。
    罗仑、景苏:《清代山东经营地主经济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新1版。
    李文治:《明清时代中国封建土地关系的松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李伯重:《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年。
    李金铮:《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秦晖:《田园诗与狂想曲》,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
    瞿明宙:《台湾的租佃制度》,民国二十年,上海。
    史志宏:《清代前期的小农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吴滔:《清代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的空间透视》,上海世纪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吴慧:《中国经济史若干问题的计量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许涤新、吴承明:《资本主义萌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薛暮桥:《旧中国的农村经济》,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年第1版。
    谢国兴主编:《改革与改造》,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九十九年(2010年)。
    尹绍亭:《云南刀耕火种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叶孝信主编:《中国民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余伯流、凌步机:《中央苏区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杨彦杰主编:《长汀县的宗族经济和民俗》,[香港]国际客家学会等出版,2002年。
    张研:《清代族田与基层社会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仲亚东清华大学博士毕业论文:《集体化前的小农经济》,2007年。
    赵尔巽等:《清史稿》。
    张佩国:《地权分配·农家经济·村落社会区1900-1945年间的山东农村》,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
    周远廉、谢肇华:《清代租佃制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
    庄吉发:《清世宗与赋役制度的改革》,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
    张履鹏孙陶生李扬、张翔迅:《中国农田制度变迁与展望》,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
    章有义:《明清徽州土地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编》,上古部分,林志纯主编,商务印书馆,1962年。
    陈振汉等编:《清实录经济史资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上海黎明书局,1935年。
    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编:《中国租佃制度之统计分析》,上海,正中书局印行,民国三十五年四月版。
    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乡村经济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
    李文治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
    民国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安徽省农村调查》,(1952年版,无出版地点与出版社名)。
    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浙江省农村调查》,(1952年版,无出版地点与出版社名)。
    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江苏省农村调查》,(1952年版,无出版地点与出版社名)。
    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胡旭晟,夏新华等点校,《民商事习惯调查报告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
    商务印书馆编辑发行:《东方杂志》,(1904-1948年)。
    沈时可等著,张力耕编校,内政部编印:《台湾土地改革文集》,台北,2000年。
    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1977年。
    萧铮主编:台湾土地及农业问题资料:《台湾土地改革后米谷增产与米价之研究》,台北成文出版社,1981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编:《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斗争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北京、上海,2009年。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编辑:《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三联书店,1957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编:《清代地租剥削形态》,中华书局,1982年版。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斗争资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组编:《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中国农村》,(1934年—1943年)。
    张闻天:《张闻天晋陕调查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
    [美]卜凯:《中国农场经济》,张履鸾译,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25[1936)。
    [美]卜凯:《中国土地利用》,南京: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民国30[1941)。
    [美]张五常:《佃农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美]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市场和法律》,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年。
    [美]路易斯·普特曼,兰德尔·克罗茨纳:《企业的经济性质》。孙经纬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
    [美]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美]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
    [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的小农经济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美]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费成康、王寅通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美]赵冈:《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美]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
    [美]赵冈、陈钟毅:《农业经济史论集——产权、人口与农业生产》,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美]王业键著,高风等译:《中国田赋制度刍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
    [美]白凯著,林枫译:《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与农民的反抗斗争,1840-1950。》,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1版。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专著系列》。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993。
    [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董乐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79,1995重印。
    [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上册,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不列颠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国际中文版修订版,北京,2007年。
    [美]斯塔夫理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
    [美]T·伊利、w·莫尔豪斯:《土地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美]德·希·珀金斯著,宋海文等译:《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1版。
    [美]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北京出版社1980年。
    [台湾]光复书局大美百科全书编辑部:《大美百科全书》,外文出版社(北京),1994年第一版。
    [英]A-D/约翰·伊特韦尔(JohnEatwell)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英]亚当·斯密著:《国富论》,唐日松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
    [英]马歇尔著,廉运杰译:《经济学原理》,华夏出版社2005年。
    [英]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
    [英]威廉·配第:《配第经济选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英]赫德:《这些从秦国来——中国问题论集》,叶美凤译,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日]野口悠纪雄:《土地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日]长野郎著,强我译,袁兆春点校:《中国土地制度的研究》,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2004年。
    [日]富田彻男著,张明国译:《技术转移与社会文化》,商务印书馆,2003年。
    [日]岸本美绪著,刘迪瑞译:《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1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
    [德]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著,严中平等译校:《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北京解放社,1950年版。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08。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德]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二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德]马克思:《哲学的贫困》,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
    [丹麦]EsterBoserup(1965):TheconditionsofagriculturalgrowthChicago:Aldine。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