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后期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西文化的交往源远流长。早在明代之前,就有商贸、政治交往,尤其是景教、天主教方济各派以及犹太教相继入华,为明代中西全面接触和深入交流奠定了初步基础。
     入明以来,特别是明后期,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启,以耶稣会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开始奔赴东亚地区传教,在沙勿略、范礼安、罗明坚等先驱的艰难探索下,逐步确立了行之有效的叩击中国大门的传教方略。之后,利玛窦作为适应政策的集大成者,深入中国内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调整传教策略,积极向儒家士人靠拢,形成了以“友道”和“书教”为主要方式的适应策略,取得了巨大成功。利玛窦从广东一路北上,经由当时中国最繁华的经济文化地带,逐步向中国文化靠拢,受到越来越多的士人欢迎,使中西文化交流在广阔的地域深入展开。
     在利玛窦规矩的积极引导下,中西文化进行了实质性的碰撞,涉及中西文化的各个层面。面对明后期复杂多变的文化环境,利玛窦对中西文化作了卓有成效的调和,为中西文化在相对平等的平台上积极对话做了开创性的探索,并深刻影响了中西各自社会文化发展进程。
     儒学作为传统的正统学说,其价值和地位日益被利玛窦所看重。利玛窦通过改穿儒服,说汉语,诵读儒家经典等方式,积极向儒家士人靠拢,广泛结交士人阶层,确立西儒形象,构成了晚明独特的文化现象。利玛窦力求援儒入耶,淡化由于中西文化的异质性所带给士人的隔膜心理,借此将天主教义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中。尽管双方在宇宙本体论、仁爱、孝嗣以及生死观念上存在深刻的差异,且遭到保守人士的强烈反弹,但利玛窦通过对儒家思想选择性汲取,积极吸收儒家思想中的伦理成分,挖掘已经被淡化的原始儒学的宗教因子,将天主教教义成功嫁接在儒家话语上。但利玛窦的儒耶调和也相应地对儒家思想做出一定让步,使超越的天主教思想更加呈现出伦理化和世俗化的内涵,迎合了当时经世致用的思潮,为其后中国思想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佛教和天主教作为成熟的宗教,在不少方面具有相似性。在传教初期,利玛窦等耶稣会士相应地借鉴了佛教的衣着、术语等,试图借此打开中国的大门。而利玛窦基于传教策略的考量,逐渐抛弃佛教的衣着和容易混淆的术语,顺应明后期批判佛教的思想潮流,对佛教进行了公开排斥,力求阐明天主教和佛教的差别,以确立天主教不可替代的形象。双方主要在有无、天堂和地狱以及救赎方式上进行了激烈碰撞,但是,由于互相认知的不深入,以及佛耶思辨方式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导致频繁出现误读。但正是在逐渐深入交流的基础上,双方教义越辩越明,互相排斥心理渐渐消退,并在利玛窦传教后期,双方呈现出和解和互相包容的趋势。经利玛窦阐释,佛耶双方针锋相对的局面已大为改观,再未出现明显的激烈现象。
     如果说中西伦理的碰撞呈现出复杂性和艰难的历程,那么由利玛窦开启的中西科技对话则较为顺利,尤其是在天文算学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通过利玛窦和徐光启、李之藻等士人合作翻译书籍,奠定了汉文西学科技原典的基础。尽管保守人士严守所谓“华夷之防”,提出“夷技不足尚”,但在奉教士人和开明大儒的积极倡导下,大力引进西方科学仪器和科学方法,致使发展缓慢的中国科技积极变革,对中国科技知识结构和学术思想的变革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形成了有别于传统的格物穷理之学,一定意义上为近代西方科技顺利传入中国奠定了基础。
     同时,在利玛窦等耶稣会士积极努力下,中国的哲学、科技、艺术等也开始大量传入西方,改变了西方对中国模糊的认知。作为当时对中国最直接的外国观察家和研究者,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奠定了西方早期汉学的基本研究格局,对中华帝国和儒家思想向西方世界做了客观的介绍。这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社会有着巨大的感召力,使得欧洲社会通过中国这样一个异域形象,展现了西欧近代早期社会的文化焦虑与期待,进而以中国形象为参照,推动思想启蒙,实现西方社会的自我批判与转型。而通过利玛窦对西方社会的引介,明后期的中国社会也日益开始认同西方形象,促使徐光启、李之藻等开明士人向西方学习科技文化,批判和改造摇摇欲坠的晚明社会,为走出传统妖魔化西方的偏狭文化心态带来一丝曙光。
     总之,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重温明后期利玛窦开启的影响深远的和平远征之旅,反观自身,尊重他者,对当今世界不同文明间减少冲突,增进理解与和平相处,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The associ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is in a distant source and a long stream. There are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ontact, especially the coming to China of the Nestorians、 Franciscan and Judaism in succession before the early Ming period. It laid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total contact and deep exchange of China and the West in the Ming period.
     Along with opens for the Age of Sail in the Late Ming period, the Society of Jesus as represented by western missionary began to preach Christianity to the East Asia. They gradually established the effective missionary policy of tapping China gate, under the difficultly exploring of the precursors, Francis Xavier、Alessandro Valignano、Michele Ruggieri and so on. Later, Ricci as a comprehensive person of the adaptive policy, penetrated into the Chinese mainland. He adjusted the missionary strategy and came to the Confucian closer based on the careful observation of China's social custom. It formed the adaptive strategy in the main form of "the way to have friends" and "mission by works". Thus, Ricci achieved a great success. By the most flourishing economic and cultural areas in China, Ricci moved to the north from Guangdong Province. He made Catholic become Chinese successfully, and the inter-cultural between China and West further spread In broad geographical.
     Guided actively by the rule of Matteo Ricci,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had a substantial collision involving all aspects of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Facing the complex cultural environment in the late Ming period, Ricci conciliated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efficiently, and made groundbreaking exploration for positive talks of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on the relatively equal platform. It influenced profoundly o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proces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onfucianism was the traditional orthodox, which value and position was taken seriously by Ricci. In the way of wearing Confucian garb、speaking Chinese and reading Confucius classics, Ricci moved toward Confucian scholars actively. He made friends with the scholars, and established the Confucianism image. Thus, it constituted the special culture phenomenon in late Ming Dynasty. Ricci strove to aid Confucianism into Catholicism, so as to alleviate the estranged psychology which was brought to scholars because of heterogeneity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He tried to plant the Catholicism deep into the soil of the Chinese culture. Although both sides had profound differences among the ontology、kindness、filial piety and the opinion of death and life, and suffered intense rebound from the conservatives as well, Ricci assimilated the ethical composition through selective absorbing of Confucianism. He found the religious factors of the original Confucianism, so that he grafted Catholicism into Confucian speaking successfully. But the syncretism of Confucianism and Catholicism made concession for the Confucianism, that the Catholicism presented ethical and secular intension. This catered to the thoughts for dealing social problem, and instilled new vitality into the mental change of China.
     The Buddhism and Catholic are similar in many aspects. Early in the mission, the Jesuits such as Matteo Ricci lessoned from the monk's clothing and term. And, Ricci attempted to open the door of China by it. But based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missionary work, Ricci abandoned monk's clothing and confusing term, and rejected Buddhism publicly in order to go with the stream of critical Buddhism in late Ming. He tried to clarif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atholic and Buddhism so as to establish the Catholic irreplaceable image. Both of the Catholic and Buddhism collided vehemently in the way of presence or absence, heaven and hell as well as the salvation. But it leaded to be misunderstood inevitably because of mutual cognition not thorough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inking modes. The doctrine of both was gleaned from lively debates so, exactly on the basis of in-depth exchange. And the repulsive mentality was decreasing gradually,so that both sides presented a reconciliation and mutual tolerance trend in the late period of Ricci's mission. Thus, by Ricci's interpretation, contradictive situation had improved markedly without any obvious rejection never.
     If the ethical collision of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present a complicated and difficult course, the dialogu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opened by Ricci was more smoothly, and had made positive results especially in the astronomical and mathematics.Ricci translated books in cooperation with scholar such as Li Chih-tsao and Hsu Kuangch'I. And it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hinese original texts of 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hinese Jesuit-literati and enlightened Confucianism scholar introduced western scientific instruments and method, although the conservatives observed "differentiating Chinese from foreigners" strictly and put forward "not worth worshipping western skills". So it made the slow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ange positively, and played a catalyst role in r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science&technology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academic ideology. Thus,"investigating natural phenomena and their principles" had taken shape which was differed from convention. It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modern western science introduced into China.
     At the same time, in Ricci's great efforts, Chinese philosophy、science&technology and art began to be introduced to the west, so as to change the western vague cognitive of China. As foreign observers and researchers at that time, the missionaries represented by Matteo Ricci, established the basic pattern of incipient sinology in the western world, and introduced objectively imperial China and Confucianism to the West. It had huge appeal to European society in the Renaissance, so that the European society showed cultural anxiety and expectation in early modern Western Europe by Chinese images. Then, the European promoted the enlightenment, and realized the self-criticism and transformation of western society. The Chinese began to identity the western image,so that some enlightened scholars learned techno-culture from the West, criticized and transformed the shaky society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It brought a ray for the illiberal cultural attitudes which demonized the West.
     In short, facing the complex and volatil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we reviewed the profound peaceful expedition trip by Ricci in the late Ming. Look upon ourselves, and respect others. Thus, it will hav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peaceful dialogue during different civilizations or religions,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cultural prosperity.
引文
①张西平:《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第3页。
    ②参见:钱国权:《天主教在华传播史的研究状况概述》,《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陈高华:《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历史研究》,1996年第1期;黄一农:《明末清初天主教传华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新史学》1996年第七卷一期;张先清:《回顾与前瞻:20世纪中国学者之明末清初天主教传华史研究》,载陈村富主编《宗教文化》。第三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等等。
    ①何兆武:《明末清初西学之再评价》,《学术月刊》1999年第1期。
    ①参见:黄时鉴:《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百年回顾》,《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张西平:《百年利玛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3期:林金水、代国庆:《利玛窦研究三十年》,《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6期。
    ①朱维铮:《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93页。
    ①方豪:《中西交通史》(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4页。
    ②[法]戈岱司编:《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耿异译,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页。
    ③班固:《汉书》卷七十二:贡禹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070页。
    ④[英]赫德逊著:《欧洲与中国》,李申、王遵仲、张毅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40页。
    ①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三:大宛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3162页。
    ②班固:《汉书·西域传上》卷九十六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888页。
    ③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八: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919页。
    ④[法]戈岱司编:《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耿昇译,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4页。
    ⑤方豪:《中西交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27页。
    ⑥[法]戈岱司编:《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耿昇译,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9-25页。
    ⑦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三:大宛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3162页。
    ①[英]赫德逊:《欧洲与中国》,李申、王遵仲、张毅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95页。
    ②魏收:《魏书》卷一百二: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275页。
    ①王溥:《唐会要》卷四十九:大秦寺,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864页。
    ②方豪:《中西交通史》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18页。
    ③朱谦之:《中国景教》,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8页。
    ④陈垣:《陈垣史学论著选·火祆教入中国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20页。
    ⑤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上册,中华书局1997年,第8页。
    ⑥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卷二四八,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8015-8016页。
    ⑦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十二食货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361页。
    ①张星烺编注:《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232页。
    ②《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载翁绍军校勘:《汉语景教文典诠释》,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第58页。
    ③朱谦之:《中国景教》,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1。
    ④朱谦之:《中国景教》,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2页。
    ①《至顺镇江府志》卷九:大兴国寺,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18页。
    ②马可·波罗著:《马可·波罗行纪》第二卷,冯承钧译,上海:上海书店1999年,第344页。
    ③《至顺镇江府志》卷九大兴国寺,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19页
    ④张星烺编:《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304页。
    [英]穆尔:《一五五零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郝镇华译,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33页。
    ①[英]道森:《出使蒙古记》,吕浦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263-264页。
    ②[英]道森:《出使蒙古记》,吕浦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262-263页。
    ③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319页。
    ④方豪:《中西交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89页。
    ①陈垣:《也里可温考》,载《陈垣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4页。
    ②萧若瑟:《天主教传行中国考》,上海书店1989年,第99页。
    ①[美]柔克义译注:《鲁布鲁克东行纪》,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55页。
    ②[英]道森:《出使蒙古记》,吕浦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262页。
    ③[英]道森:《出使蒙古记》,吕浦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264页。
    ④[美]罗宾·温克:《牛津欧洲史》,吴舒屏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第48-50页。
    ①申时行:《大明会典》礼律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484页。
    ②萧若瑟:《天主教传行中国考》,上海书店1989年,第41页。
    ①[英]道森:《出使蒙古记》教皇英诺森四世致鞑靼皇帝的两道敕令,吕浦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90-93页。
    ②[法]贝凯、韩柏诗译注:《柏朗嘉宾蒙古行纪》,耿异译,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2页。
    ③[英]道森:《出使蒙古记》,吕浦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102-103页。
    ④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21页。
    ⑤[法]贝凯、韩柏诗译注:《柏朗嘉宾蒙古行纪》,耿昇译,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9-50页。
    ①[美]柔克义译注:《鲁布鲁克东行纪》,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54页。
    ②蔡美彪:《试论马可波罗在中国》,载《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
    ①《马可·波罗行纪》,冯承钧译,上海:上海书店1999年,第258-259页。
    ②[意]鄂多立克:《鄂多立克东游录》,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1页。
    ③[意]鄂多立克:《鄂多立克东游录》,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5页。
    ①《至顺镇江志》卷9:大兴国寺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17-318页。
    ②张星娘:《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225页。
    ③方豪:《中西交通史》(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47页。
    ④朱元璋:《皇明祖训》祖训首章,载张德信、毛佩琦主编《洪武御制全书》,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第390页。
    ⑤《明太祖实录》卷70,洪武四年十二月丙戌,第1300页。
    ①《明太祖实录》卷139,洪武十四年十月己巳,第2197页。
    ②《明太祖实录》卷231,洪武二十七年正月甲寅,第3373页。
    ③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0-33页。
    ①方豪:《中西交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47页。
    ②希都日古:《关于明代蒙古人的宗教信仰》,见《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3期。
    ①卓新平主编:《中华文化通志:基督教犹太教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09页。
    ①(葡)科尔特桑:《葡萄牙的发现》第一卷,邓兰珍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年,第92页。
    ①(葡)J.H.萨拉依瓦:《葡萄牙简史》,李均报译,北京:北京展望出版社,1988年版,第121页。
    ②桑贾伊·苏布拉马尼亚姆:《葡萄牙帝国在亚洲》,何吉贤译,澳门:纪念葡萄牙发现事业澳门地区委员会,1997年,第61页。
    ③张天泽:《中葡早期通商史》,香港:中华书局,1988年,第36页。
    ①顾应祥:《敬虚斋惜阴录》卷十二:杂论三,续四库全书本,第511页。
    ②[瑞典]龙思泰:《早期澳门史》,吴义雄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第2页。
    ③《印度古物志》卷30,第435页。转引自张天泽《中葡早期通商史》,香港:中华书局,1988年,第69页。
    ①万明:《中葡早期关系史》,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80-81页。
    ②金国平:《西方澳门史料选粹(15-16世纪)》,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21页。
    ③黄启臣:《澳门通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9页。
    ④费成康:《澳门:葡萄牙逐步占领的历史回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第26-27页。
    ①陈台民:《中菲关系与菲律宾华侨》第一册,香港:朝阳出版社,1985年,第58页。
    ①赫德逊:《欧洲与中国》,李申、王遵仲、张毅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212页。
    ②陈台民:《中菲关系与菲律宾华侨》第一册,香港:朝阳出版社,1985年,第163-186页。
    ③冯作民:《西洋全史》第九册:欧洲扩张史,台北:燕京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第449页。
    ④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13页。
    ⑤全汉升:《明清经济史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版,第21页。
    ①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84页。
    ①[美]威利斯顿·沃尔克:《基督教会史》,孙善玲、段琦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481页。
    ②[英]恩·贡布里希:《简明世界史:从远古到现代》,张荣昌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61页。
    ③朱孝远:《近代欧洲的兴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第317页。
    ①[美]穆尔《基督教简史》,郭舜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265-266页。
    ②[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42页。
    ③[美]马文·佩里:《西方文明史》上卷,胡万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431页。
    ④[德]彼得·克劳斯·哈特曼:《耶稣会简史》,谷裕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13页。
    ①侯景文译:《耶稣会会宪》,台北:光启出版社,1976年,第107页。
    ②[德]彼得·克劳斯·哈特曼:《耶稣会简史》,谷裕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29页。
    ③[德]彼得·克劳斯·哈特曼:《耶稣会简史》,谷裕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12页。
    ①[美]史景迁:《利玛窦的记忆之宫:当西方遇到东方》,陈恒、梅义征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第141页。
    ②侯景文译:《耶稣会会宪》,台北:光启出版社,1976年,第191-192页。
    ③[德]彼得·克劳斯·哈特曼:《耶稣会简史》,谷裕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15页。
    ④[意]柯毅霖:《晚明基督论》,王志成、思竹、汪建达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6页。
    ①[德]彼得·克劳斯·哈特曼:《耶稣会简史》,谷裕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39页。
    ②顾卫民:《中国天主教编年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第51页。
    ①崔维孝:《明清之际西班牙方济各会在华传教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6-37页。
    ②崔维孝,《明清之际西班牙方济各会在华传教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75页。
    ①[美]邓恩著:《从利玛窦到汤若望》,余三乐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13页。
    ②戚印平:《远东耶稣会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19页。
    ①戚印平:《日本早期耶稣会史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26页。
    ②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27页。
    ③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4页。
    ④岸野久:《沙勿略的中国情报与传教设想》,载《基督教研究》第23辑,第284页。
    ①[葡]费尔南·门德斯·平托等著:《葡萄牙在华见闻录:十六世纪手稿》,王锁英译,海南: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3-7页。
    ②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传教史》(上册),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99页。
    ③戚印平:《远东耶稣会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73页。
    ④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5页。
    ①沙勿略:《沙勿略文集》,第671-672页,转引自金国平、吴志良:《东西望洋》,澳门:澳门成人教育学会,2002年第378-379页。
    ②罗德里格斯:《日本教会史》,转引自戚印平:《沙勿略与耶稣会在华传教史》,《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1期。
    ③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5页。
    ④金国平、吴志良:《东西望洋》,澳门:澳门成人教育学会,2002年,第380页。
    ①顾卫民:《中国天主教编年史》,上海:上海书店,2003年,第59-60页。
    ②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50页。
    ③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42页。
    ④[法]荣振华:《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耿异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794页。
    ①[法]裴化行:《天主教十六世纪在华传教志》,萧睿华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78页。
    ②[法]裴化行:《利玛窦神父传》,管震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66-70页。
    ③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60页。
    ④[法]裴化行:《天主教十六世纪在华传教志》,萧浚华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77页。
    ⑤[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30页。
    ⑥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434页。
    ①[法]裴化行:《利玛窦神父传》,管震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60-61页。
    ②贾天佑:《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载罗光主编:《天主教在华传教史集》,台北:光启出版社,1966年,第9页。
    ③[法]裴化行:《天主教十六世纪在华传教志》,萧浚华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94页。
    ④利玛窦、金尼阁:《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76页。
    ⑤利玛窦、金尼阁:《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中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42页。
    ①李向玉:《汉学家的摇篮——澳门圣保禄学院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53页。
    ②李向玉:《汉学家的摇篮——澳门圣保禄学院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0页。
    ③《耶稣会罗马档案》(日本中国22),载维特克:《着眼于日本-范礼安及澳门学院的开发》,澳门《文化杂志》,1997年第二十一期,第198页。
    ④[法]裴化行:《利玛窦神父传》,管震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387-388页。
    ⑤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21页。
    ①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78页。
    ②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456-457页。
    ③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470-471页。
    ④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164页。
    ⑤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传教史》,刘俊余、王玉川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461页。
    ①[比]高华士:《清初耶稣会士鲁日满:常熟账本及灵修笔记研究》,赵殿红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年,第489页。
    ②汤开建:《明清之际中国天主教会传教经费之来源》,《世界宗教》,2001年第4期,第86页。
    ③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21页。
    ④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16页。
    ⑤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426页。
    ⑥[法]裴化行:《天主教十六世纪在华传教志》,萧浚华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83页。
    ①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43页。
    ②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446页。
    ③ Rule,Pan A.Kung-tzu or Confucius:The Jesuit 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ism.London:Allen&Unwin,1986.
    ④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431页。
    ⑤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446-447页。
    ⑥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457页。
    ⑦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494页。
    ①[美]林斯特拉:《1583-1584年在华耶稣会士的8封信》,万明译,载任继愈主编:国际汉学(2),郑州:大象出版社,1998年,第255-258页。
    ②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450-451页。
    ③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433-434页。
    ④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435页。
    ⑤[美]林斯特拉:《1583-1584年在华耶稣会士的8封信》,万明译,载任继愈主编:国际汉学(2),郑州:大象出版社,1998年,第257页
    ①[美]林斯特拉:《1583-1584年在华耶稣会士的8封信》,万明译,载任继愈主编:国际汉学(2),郑州:大象出版社,1998年,第267页。
    ②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传教史》,刘俊余、王玉川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158页。
    ③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207页。
    ④[美]林斯特拉:《1583-1584年在华耶稣会十的8封信》,万明译,载任继愈主编:国际汉学(2),郑州:大象出版社,1998年,第260-262页。
    ①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传教史》,刘俊余、王玉川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150-151页。
    ②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464页。
    ③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495页。
    ④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472页。
    ⑤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459-460页。
    ⑥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中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91页。
    ①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475页。
    ②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传教史》,刘俊余、王玉川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158页。
    ③转引自张西平《欧洲早期汉学史》,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9页。
    ④转引自张西平《欧洲早期汉学史》,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2页。
    ①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中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68页。
    ②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57页。
    ①[美]林斯特拉:《1583-1584年在华耶稣会士的8封信》,万明译,载任继愈主编:国际汉学(2),郑州:大象出版社,1998年,第269页。
    ②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69页。
    ③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77页。
    ④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109页。
    ⑤陈辉:《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8-29页。
    ⑥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122页。
    ①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71页。
    ②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72页。
    ③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16页。
    ④刘承范:《利玛窦传》,阎纯德主编:《汉学研究》(第十三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年,第375页。
    ①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134-135页。
    ②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8页。
    ①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20-221页。
    ②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448页。
    ③焦竑:《国朝献征录》,上海书店,1987年,第19、220页。
    ④黄雨等编著:《肇庆历代诗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66页。
    ①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61页。
    ②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72-173页。
    ③[美]林斯特拉:《1583-1584年在华耶稣会士的8封信》,万明译,载任继愈主编:国际汉学(2),郑州:大象出版社,1998年,第263-264页。
    ④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中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67-269页。
    ①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67页。
    ②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60页。
    ③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64页。
    ④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18页。
    ⑤汤显祖:《汤显祖诗文集》卷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40页。
    ①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99-200页。
    ①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65-166页。
    ②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96-198页。
    ③[法]裴化行:《利玛窦神父传》,管震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121页。
    ④《御制大诰续编》耆宿第八,载《洪武御制全书》,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第799页。
    ⑤《大诰》民陈有司贤否第三十六,载《洪武御制全书》,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第765页。
    ⑥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11页。
    ⑦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271页。
    ①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12-214页。
    ②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21页。
    ③林金水先生认为并非石星,而是另有其人。宋黎明认为是佘立,有待进一步考订。
    ④计翔翔:《关于利玛窦衣儒服的研究》,载《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3期,第75页。
    ①计翔翔:《关于利玛窦衣儒服的研究》,载《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三期,第83页。
    ②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158页。
    ③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中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93-294页。
    ④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202-203页。
    ①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95页。
    ②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中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94页。
    ③朱维铮:《利玛窦在中国》,载上海博物馆编:《利玛窦行旅中国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1页。
    ①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219页。
    ②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220页。
    ③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163页。
    ④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230页。
    ①利玛窦;《西国记法》,载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3页。
    ②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189页。
    ③《论语注疏》卷一二颜渊,何晏注,邢邴疏,《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91页。
    ④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324页。
    ①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426页。
    ②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231-232页。
    ③邹振环:《利玛窦<交友论>的译刊与传播》,《复旦学报》,2001年第3期。
    ④方豪:《利玛窦<交友论>新研》,载《方豪六十自定稿》下册,台北:学生书局,1969年,第1851页。
    ①[法]裴化行:《利玛窦神父传》,管震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221页。
    ②利玛窦:《交友论》,见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6页。
    ③利玛窦:《交友论》,见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7页。
    ④[法]裴化行:《天主教十六世纪在华传教志》,萧浚华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261页。
    ⑤李贽《续焚书》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667页。
    ①李贽:《续焚书》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91-92页。
    ②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14页。
    ③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58-359页。
    ①焦竑《古城问答》,载焦竑《澹园集》卷四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735页。
    ②李爽学《中国晚明与欧洲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74页。
    ①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中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45页。
    ②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中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45页。
    ③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76页。
    ④[法]裴化行:《利玛窦神父传》,管震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308页。
    ⑤祝世禄:《环碧斋诗》卷七,载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94册。
    ⑥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188页。
    ①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25页。
    ①张国刚:《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68页。
    ②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24页。
    ③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23页。
    ①[美]邓恩:《从利玛窦到汤若望》,余三乐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7页。
    ②[美]邓恩:《从利玛窦到汤若望》,余三乐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98页。
    ③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16页。
    ④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344-346页。
    ①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354页。
    ②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135页。
    ③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231页。
    ④艾儒略:《大西利先生行迹》,陈垣校勘,民国八年(1919)铅印本。
    ⑤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261页。
    ①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85-486页。
    ②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268页。
    ③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369页。
    ④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357页。
    ①徐光启:《跋二十五言》,载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5页。
    ②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359页。
    ③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276页。
    ④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00页。
    ⑤利玛窦:《二十五言》,载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2页。
    ①利玛窦:《二十五言》,载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1页。
    ②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268页。
    ③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357页。
    ④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88页。
    ①包丽丽:《“似非而是”还是“似是而非”——<天主实义>与<畸人十篇>的一个比较》,《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第95页。
    ②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324页。
    ③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359页。
    ①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420页。
    ①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407-408页。
    ②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410页。
    ①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413页。
    ②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413-414页。
    ③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415-416页。
    ④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415页。
    ⑤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413页。
    ①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410页。
    ②邓恩:《从利玛窦到汤若望:晚明的耶稣会传教士》,余三乐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77页。
    ①参见《破邪集》和陈垣先生文。陈垣:《从教外典籍见明末清初之天主教》,载《陈垣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15-217页。
    ①邹振环:《晚明汉文西学经典》,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88页。
    ②张晓林:《天主实义与中国学统》,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第348页。
    ①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十二泰州学案序,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703页。
    ①朱维铮:《晚明王学与利玛窦入华》,《中国文化》,2004年第21期。
    ②高攀龙:《高子遗书》卷三,《异端辨》,四库全书本。
    ③冯琦:《宗伯集》卷五七“为重经术祛异说以正人心以励人材疏”,万历刻本。
    ①顾宪成:《顾端文公遗书》还经录,清康熙刻本。
    ②谢和耐:《入华耶稣会士与中国明末的政治和文化形势》,载《明清间入华耶稣会士和中西文化交流》,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第109页。
    ①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2-73页。
    ②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3页。
    ①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人学出版社,2007年,第73页。
    ②孙尚扬:《基督教与明末儒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年,第86页。
    ③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4页。
    ④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4页。
    ①林中泽:《晚明中西性伦理的相遇》,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23页。
    ②艾儒略:《口铎日抄》卷二,郑安德主编:《明末清初天主教文献汇编》,北京大学宗教所,2003年,第463页。
    ③黄紫宸:《辟邪解》,见徐昌治:《破邪集》卷五,载郑安德主编:《明末清初天主教文献汇编》,北京大学宗教所2003年,第176页。
    ④孟儒望:《天学略义》,见郑安德主编:《明末清初天主教文献汇编》,北京大学宗教所,2003年,第64页。
    ①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9页。
    ②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9页。
    ①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0页。
    ②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1页。
    ③陈候光:《辨学刍言》,徐昌治:《破邪集》卷五,香港:宜道出版社,1996年,第246页。
    ④王征:《畏天爱大极说》,郑安德主编:《明末清初天主教文献汇编》,北京大学宗教所,2003年,第458页。
    ①王征:《畏天爱人极说》,郑安德主编:《明末清初天主教文献汇编》,北京大学宗教所,2003年,第484页。
    ②王征:《畏天爱人极说》,郑安德主编:《明末清初天主教文献汇编》,北京大学宗教所,2003年,第485页。
    ③《论语注疏》卷一五:卫灵公,何晏注,邢邴疏,《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42页。
    ④《论语注疏》卷四:里仁,何晏注,邢邮疏,《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6页。
    ⑤王先谦:《荀子集解》卷一九:大略,《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第330页。
    ①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2页
    ①[法]谢和耐:《中国与基督教》,耿异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90-93页。
    ②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4-65页。
    ①林中泽:《晚明中西性伦理的相遇》,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82页。
    ②利玛窦:《天主实文》,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6-87页。
    ③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7页。
    ①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7-88页。
    ①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9页。
    ①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9页。
    ②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9页。
    ③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9-90页。
    ④林中泽:《晚明中西性伦理的相遇》,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51页。
    ①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0页。
    ②朱宗元:《拯世略说》,郑安德:《明末清初天主教文献汇编》,北京大学宗教所,2003年,第388页。
    ③杨廷筠:《天释明辨》,吴相湘主编:《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台北:学生书局,1966年,第262页。
    ④《礼记正义》卷五二:中庸,郑玄注,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683页。
    ①刘耕华:《诠释的圆环:明末清初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及其本土回应》,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9页。
    ②《孟子注疏》卷七:离娄上,赵岐注,孙奭疏,《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82页。
    ③林中泽:《晚明中西性伦理的相遇》,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98-199页。
    ①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1页。
    ②林中泽:《晚明中西性伦理的相遇》,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00页。
    ③陈候光,《辨学刍言》,徐昌治:《破邪集》,香港:宜道出版社,1996年,第246页。
    ①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125-126页。
    ②丁志麟:《杨淇园超性事迹》,上海:土山湾印书馆,1935年。
    ③杨廷筠:《天释明辨》,吴相湘主编:《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台北:学生书局,1996年,第402页。
    ④朱宗元:《拯世略说》,见郑安德:《明末清初天主教文献汇编》,北京大学宗教所,2003年,第387页。
    ①朱宗元:《答客问》,见郑安德:《明末清初天主教文献汇编》,北京大学宗教所,2003年,第325页。
    ②朱宗元:《拯世略说》,见郑安德:《明末清初天主教文献汇编》,北京大学宗教所,2003年,第386页。
    ③朱宗元:《答客问》,见郑安德:《明末清初天主教文献汇编》,北京大学宗教所,2003年,第325页。
    ①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八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2259页。
    ②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6页。
    ③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6页。
    ①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0页。
    ②周敦颐:《太极图说》,丛书集成初编本。
    ①王廷相:《答何柏斋造化论》,《王廷相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972页。
    ②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7-29页。
    ①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0-31页。
    ②陈登:《利玛窦伦理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第89页。
    ③刘耕华:《诠释的圆环:明末清初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及其本土回应》,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09页。
    ④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4页。
    ①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5页。
    ②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6页。
    ③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8页。
    ④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5页。
    ①朱宗元:《答客问》,郑安德:《明末清初天主教文献汇编》,北京大学宗教所,2003年,第281页。
    ②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页。
    ③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页。
    ④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3页。
    ①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4页。
    ②利玛窦:《畸人十篇》,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48页。
    ①利玛窦:《畸人十篇》,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44-445页。
    ②利玛窦:《畸人十篇》,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51页。
    ③利玛窦:《畸人十篇》,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49页。
    ①利玛窦:《畸人十篇》,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53-454页。
    ②利玛窦:《畸人十篇》,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50页。
    ①利玛窦:《畸人十篇》,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55-461页。
    ②利玛窦:《畸人十篇》,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61页。
    ①黄贞《尊儒亟镜》,徐昌治:《破邪集》,香港:宜道出版社,1996年,第154页。
    ②郑安德:《明末清初天主教和佛教的护教辩论》,台北: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年,第454页。
    ③朱宗元:《拯世略说》,见郑安德:《明末清初天主教文献汇编》,北京大学宗教所,2003年,第358页。
    ④朱宗元:《答客问》,见郑安德:《明末清初天主教文献汇编》,北京大学宗教所,2003年,第283页。
    ⑤朱宗元:《答客问》,见郑安德:《明末清初天主教文献汇编》,北京大学宗教所,2003年,第290页。
    ①戚印平:《远东耶稣会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42页。
    ②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1页。
    ①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2页。
    ②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8页。
    ①钟始声:《辟邪集》,吴相湘主编:《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台北:学生书局,1966年,第930页。
    ②钟始声:《辟邪集》,吴相湘主编:《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台北:学生书局,1966年,第931页。
    ③刘耕华:《诠释的圆环:明末清初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及其本土回应》,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72页。
    ①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02页。
    ②《论语》卷二:为政,何晏注,邢邮疏,《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7页。
    ③《孟子》卷七:离娄,赵岐注,孙爽疏,《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60页。
    ①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03页。
    ②[美]苏尔、诺尔:《中国礼仪之争西文文献一百篇》,沈保义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页。
    ③张国刚:《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06页。
    ④张铠:《庞迪我与中国》,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第226页。
    ①沈(?)《参远夷疏》,见徐昌治:《破邪集》,香港:宜道出版社,1996年,第61页。
    ②许大受:《圣朝佐辟》,见徐昌治:《破邪集》,香港:宜道出版社,1996年,第209-210页。
    ③朱宗元:《答客问》,郑安德主编:《明末清初天主教文献汇编》,北京大学宗教所,2003年,第293页。
    ④朱宗元:《拯世略说》,郑安德主编:《明末清初天主教文献汇编》,北京大学宗教所,2003年,第388页。
    ①朱宗元:《拯世略说》,郑安德主编:《明末清初天主教文献汇编》,北京大学宗教所,2003年,第389页。
    ②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传教史》,刘俊余、王玉川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24页。
    ③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传教史》,刘俊余、王玉川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86页。
    ④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2页。
    ①许大受:《圣朝佐辟》,徐昌治:《破邪集》,香港:宜道出版社,1996年,第213页。
    ②利玛窦:《天主实义》,《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5页。
    ③宋黎明:《神父的新装——利玛窦在中国》,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63页。
    ④《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190页。
    ⑤钟鸣旦:《礼仪的交织》,张佳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8页。
    ①《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276页。
    ②《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384页。
    ③梅欧金:《天主实义在福建》,《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266页。
    ①张廷玉:《明史》卷六十七:舆服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650页。
    ②钱杭:《十七世纪江南社会生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①[法]裴化行:《利玛窦神父传》,管震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82页。
    ②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451页。
    ③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277页。
    ④萧若瑟:《天主教传行中国考》,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111页。
    ⑤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40页。
    ⑥张尔岐:《嵩庵闲话》,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第299页。
    ⑦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60页。
    ①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64页。
    ②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中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67-169页。
    ③申时行:《大明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484页。
    ④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68页。
    ⑤张西平:《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第153-155页。国家图书馆将之标注为利玛窦的著作,但张西平考证认为孟三德的可能性更大。
    ⑥方豪:《中西交通史》,_L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93页。
    ①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68页。
    ②郭明:《明清佛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0页。
    ③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中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37页。
    ④巴尔图里:《耶稣会的人和事——历史记述》(都灵,1847),转引自裴化行:《利玛窦神父传》,管震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271页。
    ⑤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110页。
    ⑥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471页。
    ①[法]史若瑟:《利玛窦中国札记》1978年法文版序言,载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77-678页。
    ②[法]裴化行:《利玛窦神父传》,管震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121页。
    ③罗光:《利玛窦传》,台北:学生书局1979年,第60页。
    ④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39页。
    ①艾儒略:《大西西泰利先生行迹》,陈垣校勘,民国八年(1919)铅印本。
    ②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43-244页。
    ③萧若瑟:《天主教传行中国考》,上海书店1989年,第116页。
    ④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124页。
    ①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76页。
    ②罗光:《利玛窦传》,台北:学生书局1979年,第76页。
    ③姚卫群:《佛教般若思想发展源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43页。
    ④方立天:《佛教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38页。
    ①方立天:《佛教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39页。
    ②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5页。
    ③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6页。
    ④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6页。
    ①方立天:《佛教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39页。
    ②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6-17页。
    ③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7页。
    ④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7页。
    ①罗光:《利玛窦与佛学》,载《神学论集》(56),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34页。
    ②[意]柯毅霖:《晚明基督论》,王志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1-72页。
    ③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65-366页。
    ④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68页。
    ①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0页。
    ②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0页。
    ③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0页。
    ①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2页。
    ②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0页。
    ③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2页。
    ①张晓林:《天主实义与中国学统》,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第206页。
    ②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2页。
    ①莲池:《天说一》,徐昌治:《圣朝破邪集》,香港:宜道出版社,1996年,第320页。
    ②虞淳熙:《虞德园铨部与利西泰先生书》,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57页。
    ③利玛窦:《乾坤体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19页。
    ①释祩宏:《天说》,《破邪集》,香港:宜道出版社,1996年,第320页。
    ①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6页。
    ②朱宗元:《答客问》,郑安德主编:《明末清初耶稣会思想文献汇编》,北京大学宗教所,2002年,第290页。
    ①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2页。
    ②释如纯:《天学初闻》,徐昌治:《圣朝破邪集》,香港:宜道出版社,1996年,第401页。
    ③林启陆:《诛夷论略》,徐昌治:《圣朝破邪集》,香港:宜道出版社,1996年,第283页。
    ④张广湉:《证妄后说》,徐昌治:《圣朝破邪集》,香港:宜道出版社,1996年,第363页。
    ①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8页。
    ②释如纯:《天学初闻》,载徐昌治:《圣朝破邪集》,香港:宜道出版社,1996年,第400页。
    ①杨廷筠:《天释明辨》,吴相湘:《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台北:学生书局,1966年,第286页。
    ②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9页。
    ③释如纯:《天学初闻》,载徐昌治:《圣朝破邪集》,香港:宜道出版社,1996年,第401-402页。
    ④莲池殊宏《天说二》,载徐昌治:《圣朝破邪集》,香港:宜道出版社,1996年,第321-322页。
    ①朱宗元:《答客问》,郑安德主编:《明末清初耶稣会思想文献汇编》,北京大学宗教所2002年,第292页。
    ②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1。
    ③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2页。
    ④释如纯:《天学初闻》,载徐昌治:《圣朝破邪集》,香港:宜道出版社,1996年,第402页。
    ⑤朱宗元:《答客问》,郑安德:《明末清初耶稣会思想文献汇编》,北京大学宗教所,2002年,第292页。
    ①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教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91页。
    ②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6页。
    ①释圆悟:《辨天三说》,徐昌治:《圣朝破邪集》,香港:宜道出版社,1996年,第345-347页。
    ②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5页。
    ①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7页。
    ②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8页。
    ③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8页。
    ④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0页。
    ①王征:《畏天爱人极论》,郑安德主编:《明末清初耶稣会思想文献汇编》,北京大学宗教所,2002年,第480页。
    ②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0页。
    ③利玛窦:《畸人十篇》,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82页。
    ④利玛窦:《畸人十篇》,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86页。
    ①赖永海:《中国佛性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59页。
    ②王征:《畏天爱人极论》,载郑安德:《明末清初耶稣会思想文献汇编》,北京:北京大学宗教所,2002年,第477页。
    ③陈登:《利玛窦伦理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96页。
    ④利玛窦:《畸人十篇》,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82-483页。
    ①孙尚扬:《基督教与明末儒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年,第78页。
    ②张广湉:《证妄后说》,载徐昌治:《圣朝破邪集》,香港:宜道出版社,1996年,第363-364页。
    ③谢和耐:《中国与基督教:中西文化的首次撞击》,耿异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8页。
    ④朱宗元:《答客问》,郑安德:《明末清初耶稣会思想文献汇编》,北京大学宗教所,2002年,第291页。
    ①王征:《畏天爱人极论》,郑安德:《明末清初耶稣会思想文献汇编》,北京大学宗教所,2002年,第476页。
    ②黄保罗:《儒家、基督宗教与救赎》,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6页。
    ③[意]柯毅霖:《晚明基督论》,王志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8页。
    ①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95页。
    ②[意]柯毅霖:《晚明基督论》,王志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31页。
    ③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4页。
    ④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5页。
    ①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5页。
    ②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5页。
    ③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6页。
    ④利玛窦:《畸人十篇》,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74页。
    ⑤利玛窦:《畸人十篇》,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75页。
    ①[意]柯毅霖:《晚明基督论》,王志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03页。
    ②[意]柯毅霖:《晚明基督论》,王志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03页。
    ③钟始声:《辟邪集》天学初征,吴相湘主编:《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台北:学生书局1966年,第918页。
    ①钟始声:《辟邪集》天学再征,载吴相湘主编:《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台北:学生书局1966年,第949页。
    ②释行元:《为翼邪者言》,载钟始声《辟邪集》,郑安德:《明末清初耶稣会思想文献汇编》,北京大学宗教所2002年,第367页。
    ①释性潜:《燃犀》,载钟始声《辟邪集》,郑安德:《明末清初耶稣会思想文献汇编》,北京大学宗教所2002年,第380页。
    ②释如纯:《天学初辟》,载钟始声《辟邪集》,郑安德:《明末清初耶稣会思想文献汇编》,北京大学宗教所2002年,第323页。
    ①杨延筠:《代疑篇》,载吴相湘主编:《天主教东传文献》,台北:学生书局,1964年,第593页。
    ②朱宗元:《答客问》,郑安德:《明未清初耶稣会思想文献汇编》,北京大学宗教所,2002年,第338页。
    ③杨廷筠:《天释明辨》,载吴相湘主编:《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台北:学生书局1966年,第335页。
    ①杨廷筠:《天释明辨》,载吴相湘主编:《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台北:学生书局1966年,第403页。
    ①杨廷筠:《天释明辨》,载吴相湘主编:《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台北:学生书局1966年,第407页。
    ②张晓林:《天主实义与中国学统》,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第210页。
    ①郭熹微:《试论利玛窦的传教方式》,见《世界宗教》,1995年第1期,第26页。
    ①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388页。
    ②李之藻:《同文算指序》,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50页。
    ③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47页。
    ④徐光启:《刻几何原本序》,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03页。
    ①利玛窦:《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17页。
    ②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上海书店2006年,第262页。
    ③利玛窦:《译几何原本引》,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02页。
    ④[荷]安国风:《欧几里得在中国:汉译<几何原本>的源流与影响》,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44页。
    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08页。
    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08页。
    ①李之藻:《圜容较义序》,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81页。
    ②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50页。
    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552页。
    ④朱维铮:《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14页。
    ⑤李之藻:《浑盖通宪图说自序》,朱维铮:《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18页。
    ①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366页。
    ②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83页。
    ③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中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49页。
    ④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189页。
    ①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301-302页。
    ②刘侗:《帝京景物略》,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①《测量全义序》,四库全书本。
    ②江晓原、钮卫星:《天文西学东渐集》,上海书店,2001年,第316页。
    ①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中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17页。
    ②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1页。
    ③利玛窦:《译几何原本引》,朱维铮:《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01页。
    ④利玛窦:《译几何原本引》,朱维铮:《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05页。
    ⑤傅凡际译:《名理探》,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6页。
    ①傅凡际译:《名理探》,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页。
    ②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28页。
    ③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67页。
    ④徐光启:《徐光启集》,王重民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409页。
    ⑤徐光启:《徐光启集》,王重民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415页。
    ⑥凌廷堪:《校礼堂文集》卷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219页。
    ①杨延筠:《代疑篇》,吴相湘主编:《天主教东传文献》,台北:学生书局1964年,第551页。
    ②沈(?)《会审王丰肃等犯一案并移咨》,徐昌治《破邪集》,香港:宜道出版社,1996年,
    ③沈(?):《南宫署牍题解》,徐昌治《破邪集》,香港:宜道出版社,1996年,第51页。
    ④沈(?):《拿获邪党后告示题解》,徐昌治《破邪集》,香港:宜道出版社,1996年,第117页。
    ①谢宫花:《四宿引证》,徐昌治:《破邪集》,香港:宜道出版社,1996年,第213页。
    ②钟始声:《辟邪集》天学再征,吴相湘主编:《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台北:学生书局1966年,第950页。
    ③《拿获邪党后告示题解》,徐昌治《破邪集》,香港:宜道出版社,1996年,第118页。
    ④张广湉:《辟邪摘要略议》,徐昌治《破邪集》,香港:宜道出版社,1996年,第276页。
    ①蒋德璟:《破邪集序》,徐昌治《破邪集》,香港:宜道出版社,1996年,第140页。
    ②许大受:《圣朝佐辟》,徐昌治《破邪集》,香港:宜道出版社,1996年,第224-225页。
    ①沈(?):《会审王丰肃等犯一案并移咨》,徐昌治:《破邪集》,香港:宜道出版社,1996年,第81页。
    ②魏清:《利说荒唐惑世题解》,徐昌治:《破邪集》,香港:宜道出版社,1996年,第183-184页。
    ①李璨:《辟邪说》,徐昌治:《破邪集》,香港:宜道出版社,1996年,第271页。
    ②林启陆:《诛夷论略》,徐昌治:《破邪集》,香港:宜道出版社,1996年,第284页。
    ①许大受:《圣朝佐辟》,徐昌治《破邪集》,香港:宜道出版社,1996年,第227页。
    ②谢宫花:《历法论》,徐昌治《破邪集》,香港:宜道出版社,1996年,第307页。
    ③李王庭:《诛邪显据录》,徐昌治《破邪集》,香港:宜道出版社,1996年,第227页。
    ④吴中明:《坤舆万国全图跋》,载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23页。
    ⑤杨景淳:《坤舆万国全图跋》,载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24页。
    ①祁光宗:《坤舆万国全图跋》,载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26页。
    ②郑以伟:《泰西水法序》,载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上海书店2006年,第244页。
    ③杨廷筠:《职方外纪序》,载艾儒略:《职方外纪》,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7页。
    ④熊明遇:《表度说序》,载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上海书店2006年,第218页。
    ⑤周子愚:《表度说序》,载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上海书店2006年,第217页。
    ⑥熊明遇:《表度说序》,载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上海书店2006年,第218页。
    ⑦熊明遇:《函宇通》,国家图书馆。
    ⑧方孔炤:《周易时论合编》,《图像仪表》卷七,续四库全书本。
    ①方以智:《物理小识》总论,清光绪宁静堂刻本。
    ②方以智:《通雅》卷一一历类,四库全书本。
    ③张尔岐《蒿庵闲话》卷一,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第300页。
    ④黄宗羲:《吾悔集》卷二,见《黄宗羲全集》(10),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37页。
    ⑤徐海松:《清初士人与西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第305页。
    ①徐光启:《徐光启集》,王重民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57-62页。
    ②徐光启:《刻几何原本序》,《徐光启集》,王重民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75页。
    ③徐光启:《致老亲家书》,《徐光启集》,王重民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497页。
    ④徐光启:《历书总目表》,《徐光启集》,王重民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374-375页。
    ①徐光启:《历书总目表》,《徐光启集》,王重民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377页。
    ②徐光启:《历法西传·引说》,载《西洋新法历书》,四库全书本。
    ③徐光启:《徐光启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57页。
    ①孙元化:《泰西算要》,朱维铮主编:《徐光启全集》(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54页。
    ②徐光启:《徐光启集》,王重民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67页。
    ③李子金,历范,吴文俊《中国数学史大系》第七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20页。
    ④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中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32页。
    ⑤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上海书店2006年,第314页。
    ②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32-433页。
    ②李之藻:《同文算指序》,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49-650页。
    ③李之藻:《坤舆万国全图序》,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80页。
    ④李之藻:《浑盖通宪图说自序》,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17-318页。
    ⑤徐光启:《刻同文算指序》,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48页。
    ①李之藻:《请译西洋历法等书疏》,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上海书店2006年,第196页。
    ②李之藻:《刻<天学初函>题辞》,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上海书店2006年,第220页。
    ③米嘉穗:《西方问答序》,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上海书店,2006年,第235页。
    ④徐光启:《条议历法修正岁差疏》,载《徐光启诗文集》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57页。
    ①徐光启:《泰西水法序》,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上海书店,2006年,第243页。
    ②徐光启:《徐光启集》,王重民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45页。
    ①利玛窦:《译几何原本引》,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00页。
    ②黄一农:《红夷大炮与明清战争》,载台北《清华学报》1996年第1期。
    ①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94页。
    ②莫小也:《十七——十八世纪传教士与西画东渐》,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90-92页。
    ③利玛窦:《乾坤体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21页。
    ④阳玛诺:《天文略》,四库全书本。
    ⑤方以智:《通雅》卷十一,四库全书本。
    ⑥庞迪我:《具揭》,《徐家汇藏书楼明清天主教文献》,台北:辅仁大学神学院,1996年,第80页。
    ⑦姚立澄:《关于<天文略>作者来华年代及其成书背景的若干讨论》,载《自然科学史研究》2005年第2期。
    ①郭子章:《蠙衣生黔草·天文说》,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②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646页。
    ③江晓原:《天文西学东渐集》,上海书店2001年,第272页。
    ④张维华:《明清之际中西文化简史》,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第191页。
    ①徐光启:《刻几何原本序》,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04页。
    ②利玛窦:《译几何原本引》,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89页。
    ③李亚宁:《明清之际的科学、文化与社会》,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18页。
    ④尚智丛:《明末清初的格物穷理之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1,63页。
    ①张西平:《菲律宾早期的中文刻本再研究》,载《南洋问题研究》2010年第3期。
    ②李之藻:《名理探》,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第20页。
    ③尚智从:《明末清初的格物穷理之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9页。
    ④张维华:《明清之际中西关系简史》,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第196页。
    ①王漪:《明清之际中学之西渐》,台北: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50页。
    ②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143页。
    ①[葡]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9页。
    ②[葡]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04页。
    ③[葡[安文思:《中国新史》,何高济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92-93页。
    ④[葡]安文思:《中国新史》,何高济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91页。
    ⑤张西平:《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第302页。
    ⑥转引自张西平《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第318页。
    ①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传教史》,刘俊余、王玉川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92页。
    ②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11页。
    ③[葡]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05页。
    ④[西]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52-53页。
    ⑤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09页。
    ①[葡]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08-109页。
    ②[葡]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08页。
    ③[葡]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10页。
    ④[葡]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65页。
    ⑤[葡]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63页。
    ①[葡]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64-65页。
    ②张秀民,韩琦:《中国活字印刷史》,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第151-157页。
    ③[英]博客舍编译:《十六世纪中国南部纪行》,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10页。
    ④[西]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91页。
    ⑤利玛窦:《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1-22页。
    ①[葡]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3页。
    ②吴孟雪:《明清时期——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59页。
    ③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4页。
    ④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4页。
    ①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69页。
    ②韩琦:《中国科学技术的西传及影响》,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07页。
    ③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3页。
    ④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4页。
    ⑤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中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12页。
    ⑥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中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61页。
    ①陶亚兵:《明清间的中西音乐交流》,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第25-26页。
    ②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66-67页。
    ③陶亚兵:《明清间的中西音乐交流》,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第32页。
    ④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15页。
    ①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9页。
    ②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51页。
    ③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0-21页。
    ④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页。
    ①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7页。
    ②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34页。
    ③安文思:《中国新史》,何高济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71页。
    ④安文思:《中国新史》,何高济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73页。
    ⑤安文思:《中国新史》,何高济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136页。
    ⑥安文思:《中国新史》,何高济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133页。
    ①博克塞:《1514年葡人关于东亚之记载》,见朱杰勤《中外关系史译从》,海洋出版社,1984年版。
    ②博克舍:《十六世纪中国南部纪行》,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0页。
    ①博克舍:《十六世纪中国南部纪行》,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86-221页。
    ②许明龙:《孟德斯鸠与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第54-55页。
    ③张国刚:《明清传教士与欧洲汉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85页。
    ①张西平:《西方汉学的奠基人罗明坚》,《历史研究》2001年第3期,第114页。
    ②[法]毕诺:《中国对法国哲学形成的影响》,耿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487页。
    ①吴孟雪:《明代欧洲汉学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第54页。
    ①杨福锦:《罗明坚、利玛窦<葡汉辞典>所记录的明代官话》,载《中国语文学报》1995年第5期。
    ②谭慧颖:《<西儒耳目资>源流辨析》,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第96-98页。
    ①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1页。
    ②这里中文所注分别为古文,行书、搨白和缩写的字体。孟德卫先生认为分别是篆书、楷书、隶书和草书,根据文章含义,采取孟德卫先生的观点。
    ③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9-42页。
    ④安文思:《中国新史》,何高济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43页。
    ⑤安文思:《中国新史》,何高济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49页。
    ①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40页。
    ②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4-45页。
    ③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28-129页。
    ④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8页。
    ①孟德卫:《神奇的国度:耶稣会适应政策及汉学的起源》,陈怡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年,第96页。
    ②孟德卫:《神奇的国度:耶稣会适应政策及汉学的起源》,陈怡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年,第124页。
    ③许明龙:《孟德斯鸠与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第50页。
    ④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233页。
    ⑤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传教史》,刘俊余、王玉川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282-283页。
    ①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传教史》,刘俊余、王玉川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283-284页。
    ②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传教史》,刘俊余、王玉川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355页。
    ③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376页。
    ①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传教史》,刘俊余、王玉川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87页。
    ②戚印平:《远东耶稣会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8页。
    ③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23-124页。
    ④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88页。
    ⑤[德]基歇尔:《中国图说》,张西平、杨慧玲、孟宪谟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年,第123页。
    ⑥[德]基歇尔:《中国图说》,张西平、杨慧玲、孟宪谟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年,第120页。
    ①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19页。
    ②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20页。
    ③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中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21页。
    ④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中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22页。
    ①基歇尔:《中国图说》,张西平、杨慧玲、孟宪谟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年,第76页。
    ②徐光启:《景教堂碑记》,《徐光启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379页。
    ③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5页。
    ④张国刚:《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48页。
    ①佩雷拉:《我所了解的中国》,澳门《文化杂志》编:《十六和十七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观》,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55页。
    ②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48、55页。
    ①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9页。
    ②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53页。
    ③[法]贾永吉:《利玛窦论中国》,谢和耐编:《明清间耶稣会士入华与中西汇通》,耿异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年,第315页。
    ④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传教史》,刘俊余、王玉川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34页。
    ⑤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传教史》,刘俊余、王玉川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36页。
    ①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传教史》,刘俊余、王玉川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40页。
    ②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传教史》,刘俊余、王玉川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41页。
    ①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传教史》,刘俊余、王玉川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26页。
    ②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传教史》,刘俊余、王玉川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26页。
    ③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传教史》,刘俊余、王玉川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31页。
    ④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传教史》,刘俊余、王玉川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32页。
    ⑤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5页。
    ①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5页。
    ②安文思:《中国新史》,何高济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56页。
    ③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传教史》,刘俊余、王玉川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44页。
    ④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传教史》,刘俊余、王玉川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47页。
    ①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传教史》,刘俊余、王玉川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44页。
    ②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传教史》,刘俊余、王玉川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32页。
    ③利玛窦:《利玛窦中国传教史》,刘俊余、王玉川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第45页。
    ④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16页。
    ①曾德昭:《大中国志》,何高济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19页。
    ②张国刚:《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81页。
    ③蒙田:《蒙田随笔全集》下卷,潘丽珍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年,第349页。
    ①蒙田:《蒙田随笔全集》下卷,潘丽珍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年,第357页。
    ②朱谦之:《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1页。
    ③艾田蒲:《中国之欧洲》,许钧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92页。
    ④艾田蒲:《中国之欧洲》,许钧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93页。
    ①范存忠:《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年,第8页。
    ②黄启臣:《中国科举制对西方国家文官制的影响》,《黄启臣文集》,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第598页。
    ①周宁:《海客谈瀛洲:帝制时代中国的西方形象》,《书屋》2004年第4期,第23页。
    ②顾应祥:《敬虚斋惜阴录》,续四库全书本。
    ③周宁:《海客谈瀛洲:帝制时代中国的西方形象》,《书屋》2004年第4期。
    ④吴桂芳:《吴司马奏议》,载陈子龙辑:《明经世文编》卷三四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669页。
    ⑤张燮:《东西洋考》吕宋篇,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89页。
    ①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九佛郎机,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320页。
    ②王希文:《重边防以甦民命疏》,印光任:《澳门纪略》上卷,清乾隆刻本。
    ③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119,续四库全书本。
    ④张廷玉:《明史》卷325,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430页。
    ⑤郭棐:《广东通志》卷七事纪五,万历三十年(1602)刻本。
    ⑥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6页。
    ⑦周宁:《海客谈瀛洲:帝制时代中国的西方形象》,载《书屋》2004年第4期,第22页。
    ⑧张尔岐:《蒿庵闲话》,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第299页。
    ①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14页。
    ②利玛窦:《天主实义》,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6页。
    ③李日华:《紫桃轩杂缀》卷一,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266页。
    ④支允坚《异林》卷4时事漫记:利玛窦,四库全书本。
    ⑤利玛窦:《上大明皇帝贡献土物奏》,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32页。
    ⑥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14页。
    ①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25页。
    ②徐光启:《辨学章疏》,《徐光启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436页。
    ③徐光启:《辨学章疏》,《徐光启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436页。
    ④艾儒略:《闽中诸公赠诗》,吴相湘主编:《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台北:学生书局1966年,第660页。
    ⑤艾儒略:《职方外纪》卷二,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67页。
    ⑥王肯堂:《郁冈斋笔尘》卷三交友,续四库全书本。
    ①李王庭:《诛邪显据录》,徐昌治:《圣朝破邪集》,香港:宜道出版社,1996年,第203页。
    ②许大受:《圣朝佐辟》,徐昌治:《圣朝破邪集》,香港:宜道出版社,1996年,第220页。
    ③黄贞:《尊儒亟镜》,徐昌治:《圣朝破邪集》,香港:宜道出版社,1996年,第155页。
    ④林启陆:《逐夷论略》,徐昌治:《圣朝破邪集》,香港:宜道出版社,1996年,第282页。
    ⑤陈候光:《辨学刍言》,徐昌治:《圣朝破邪集》,香港:宜道出版社,1996年,第245页。
    ①桐藤薰:《明末耶稣会传教士与佛郎机》,载《史学集刊》2011年第3期。
    ②冯从吾:《都门语录》,《冯恭定公全书》续集卷一,清康熙刻本。
    ③杨廷筠:《刻西学凡序》,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上海书店2006年,第228页。
    ④叶向高:《职方外纪序》,艾儒略:《职方外纪》,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4页。
    ①祁光宗:《坤舆万国全图跋》,见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26页。
    ②王征:《远西奇器图说录最》,丛书集成初编本,第234页。
    ③陈候光:《辨学刍言》,见徐昌治:《圣朝破邪集》,香港:宜道出版社,1996年,第244页。
    ④孙瑴:《古微书》卷三二,四库全书本。
    ①熊明遇:《格致草》,清初刻本。
    ②朱宗元:《答客问》,郑安德:《明末清初耶稣会思想文献汇编》,北京大学宗教所,2002年,第345页。
    ③朱宗元:《拯世略说》,郑安德:《明末清初耶稣会思想文献汇编》,北京大学宗教所,2002年,第407页。
    ④方弘静:《千一录》卷十八,明万历刻本。
    ⑤葛寅亮:《四书湖南讲》孟子湖南讲卷二,明崇祯刻本。
    ⑥庞乃明:《来华耶稣会士与晚明华夷观的演变》,《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①桐藤熏:《明末耶稣会传教士与佛郎机——传教士是侵略观念的形成》,《史学集刊》2011年第3期。
    ①[美]克拉克:《东方启蒙:东西方思想的遭遇》,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62页。
    ②[法]宋君荣:《有关雍正与天主教的几封信》,载杜文凯《清代西人见闻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45页。
    ①张国刚、吴莉苇:《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11页。
    1.《明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5年。
    2.[清]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3.[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4.[清]龙文彬:《明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5.[明]申时行:《大明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7.[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8.[东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9.[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10.[北齐]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11.[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12.[北宋]王溥:《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13.[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14.[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15.[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16.[明]徐昌治:《圣朝破邪集》,香港:宜道出版社,1996年。
    17.[明]李日华:《紫桃轩杂缀》,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
    18.[清]刘侗:《帝京景物略》,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19.[清]于敏中:《钦定日下旧闻考》,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年。
    20.[清]赵翼:《簷曝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21.[清]赵翼:《廿二史剳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22.[明]邹元标:《愿学集》,四库全书本。
    23.[清]张尔岐:《蒿庵闲话》,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
    24.[明]王肯堂:《郁冈斋笔尘》,续四库全书本。
    25.[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
    26.[明]谢肇制:《五杂俎》,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27.[明]祝世禄:《环碧斋诗》,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28.[明]朱谋玮:《异林》,明万历间刻本。
    29.[清]吴肃公:《明语林》,黄山书社,1999年版。
    30.[明]佚名:《云间杂志》,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
    31.[明]姚旅:《露书》,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
    32.[明]钱希言:《狯园》,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
    33.[清]花村看行侍者:《谈往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34.[明]袁中道:《游居柿录》,青岛出版社,2005年。
    35.[明]汪启淑:《水曹清暇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36.[明]冯时可:《蓬窗续录》,清顺治间刻本。
    37.[明]郑仲夔:《耳新》,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
    38.[清]凌廷堪:《校礼堂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39.[明]方孔熠:《周易时论合编》,续四库全书本。
    40.[明]熊明遇:《函宇通》,国家图书馆藏。
    41.[清]方以智:《物理小识》,四库全书本。
    42.[清]方以智:《通雅》,四库全书本。
    43.[明]张燮:《东西洋考》,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44.[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45.[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续四库全书本。
    46.[明]郭子章:《蠙衣生黔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47.[明]汤显祖:《牡丹亭》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
    48.[明]方弘静:《千一录》卷十八,明万历刻本。
    49.[明]葛寅亮:《四书湖南讲》,明崇祯刻本。
    50.[明]孙彀:《古微书》卷三二,见四库全书本。
    51.[明]冯从吾:《都门语录》。
    52.[明]顾应祥:《敬虚斋惜阴录》,续四库全书本。
    53.[明]黎靖德:《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54.[明]王廷相:《王廷相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55.[清]汤若望:《西洋新法历书》,四库全书本。
    56.[清]程世绥:《重刻直指算法统宗序》,康熙刻本。
    57.[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58.[明]傅凡际译:《名理探》,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59.[明]焦竑:《国朝献征录》,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
    60.[明]汤显祖:《汤显祖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61.[明]《洪武御制全书》,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
    62.[明]焦竑:《澹园集》,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63.[元]《至顺镇江府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
    64.[明]杨光荣修、陈澧纂:《香山县志》。
    65.[清]郭棐:《广东通志》卷七事纪五,万历三十年(1602)刻本。
    66.[明]章潢:《图书编》,四库全书本。
    67.[明]李贽:《焚书、续焚书》,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68.[明]陆容:《菽园杂记》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69.艾儒略:《职方外纪》,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70.[明]王征:《远西奇器图说录最》,丛书集成初编本。
    71.[明]王征:《畏天爱人极说》,郑安德主编:《明末清初天主教文献汇编》,北京大学宗教所2003年。
    72.[明]朱宗元:《拯世略说》,郑安德:《明末清初天主教文献汇编》,北京大学宗教所2003年。
    73.[明]杨廷筠:《天释明辨》,吴相湘主编:《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台北:学生书局1966年。
    74.[明]朱宗元:《答客问》,郑安德:《明末清初天主教文献汇编》,北京大学宗教所2003年。
    75.[明]丁志麟:《杨淇园超性事迹》,上海:土山湾印书馆,1935年。
    76.庞迪我:《具揭》,《徐家汇藏书楼明清天主教文献》,台北:辅仁大学神学院,1996年。
    77.利玛窦:《斋旨》,《徐家汇藏书楼明清天主教文献》,台北:辅仁大学神学院,1996年。
    78.[明]朱载堉:《圣寿万年历》,四库全书本。
    79.[明]顾宪成:《顾端文公遗书》,清康熙刻本。
    80.《论语注疏》卷一二颜渊,何晏注,邢邴疏,《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81.[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卷一九:大略,《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
    82.《礼记正义》卷五二:中庸,郑玄注,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83.《孟子注疏》卷七:离娄上,赵岐注,孙爽疏,《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84.[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八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85.张德信、毛佩琦主编:《洪武御制全书》,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
    86.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87.朱维铮主编:《徐光启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1.安文铸等著:《莱布尼茨与中国》,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2.陈垣:《陈垣学术论文集》(上下集),中华书局,1982年。
    3.陈卫平:《第一页与胚胎——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比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4.陈台民:《中菲关系与菲律宾华侨》,香港:朝阳出版社,1985年。
    5.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6.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7.陈辉:《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8.陈义海:《明清之际:异质文化交流的一种范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
    9.杜石然:《数学·社会·历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
    10.董少新:《形神之间——早期西洋医学入华史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11.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中华书局,1988年。
    12.方豪:《中西交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13.方豪:《中国天主教史论丛(甲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
    14.方豪:《六十自定稿》,台北:学生书局,1969年。
    15.洪业:《洪业论学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6.戴裔煊:《<明史·佛郎机传>笺正》,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84年。
    17.费成康:《澳门:葡萄牙逐步占领的历史回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18.冯作民:《西洋全史》,台北:燕京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
    19.范存忠:《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年。31.
    20.顾卫民:《中国天主教编年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21.郭明:《明清佛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
    22.侯外庐:《宋明理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23.黄一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24.黄启臣:《澳门通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25.黄启臣:《黄启臣文集:明清经济及中外关系》,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
    26.黄时鉴、龚缨晏著:《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27.何俊:《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28.黄保罗:《儒家、基督宗教与救赎》,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
    29.韩琦:《中国科学技术的西传及影响》,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30.侯景文译:《耶稣会会宪》,台北:光启出版社,1976年。
    31.黄雨等编著:《肇庆历代诗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
    32.黄正谦:《西学东渐之序章:明末清初耶稣会史新论》,香港:中华书局,2009年。
    33.江文汉:《明清间在华天主教耶稣会士》,上海知识出版社,1987年。
    34.江晓原、钮卫星著:《中华文化通志·天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35.江晓原、钮卫星:《天文西学东渐集》,上海书店,2001年。
    36.金国平、吴志良:《东西望洋》,澳门:澳门成人教育学会,2002年。
    37.金国平、吴志良:《过十字门》,澳门:澳门成人教育学会,2004年。
    38.李向玉:《汉学家的摇篮——澳门圣保禄学院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39.李天纲:《中国礼仪之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40.李天纲:《跨文化的诠释——经学与神学的相遇》,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
    41.林金水:《利玛窦与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42.林华等编:《历史遗痕——利玛窦及明清西方传教士墓地》,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43.林中泽:《晚明中西性伦理的相遇——以利玛窦《天实主义》和庞迪我《七克》为中心》,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
    44.刘耕华:《诠释的圆环——明末清初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及其本土回应》,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45.罗光主编:《天主教在华传教史集》,台北:光启出版社,1966年。
    46.罗光主编:《纪念利玛窦来华四百周年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1983年。
    47.李奭学:《中国晚明与欧洲文学--明末耶稣会古典型证道故事考诠》,三联书店,2010年。
    48.方立天:《佛教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49.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教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50.赖永海主编:《中国佛教通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51.赖永海:《中国佛性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52.李亚宁:《明清之际的科学、文化与社会——十七、十八世纪中西文化关系引论》,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
    53.李子金,历范,吴文俊《中国数学史大系》第七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54.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55.李迪:《中国数学通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
    56.莫小也:《十七——十八世纪传教士与西画东渐》,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
    57.庞乃明:《明代中国人的欧洲观》,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
    58.秦家懿编译:《德国哲学家论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93年。
    59.戚印平:《日本早期耶稣会史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60.戚印平:《远东耶稣会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61.全汉升:《明清经济史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
    62.任继愈主编:《国际汉学》(2),郑州:大象出版社,1998年。
    63.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64.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调适与会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65.上海博物馆编:《利玛窦行旅中国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66.孙尚扬:《基督教与明末儒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年。
    67.孙尚扬:《圣俗之间》,北京:中国广播公司出版社,1999年。
    68.孙尚扬、钟鸣旦:《1840年之前的中国基督教》,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
    69.宋黎明:《神父的新装——利玛窦在中国》,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70.尚智丛:《明末清初的格物穷理之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
    71.陶亚兵:《明清间的中西音乐交流》,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
    72.谭慧颖:《<西儒耳目资>源流辨析》,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
    73.翁绍军校勘:《汉语景教文典诠释》,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
    74.吴孟雪:《明清时期——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75.吴孟雪:《明代欧洲汉学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
    76.王漪:《明清之际中学之西渐》,台北:商务印书馆,1979年。
    77.萧若瑟:《天主教传行中国考》,上海书店1989年。
    78.徐海松:《清初士人与西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79.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上海书店,2006年。
    80.许明龙:《孟德斯鸠与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
    81.姚卫群:《佛教般若思想发展源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82.朱谦之:《中国景教》,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83.朱谦之:《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
    84.朱孝远:《近代欧洲的兴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
    85.张晓林:《天实主义与中国学统——文化互动与诠释》,学林出版社,2005年。
    86.卓新平主编:《中华文化通志:基督教犹太教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87.张铠:《庞迪我与中国》,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
    88.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89.张星娘编注:《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90.张维华:《<明史>欧洲四国传注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91.张维华:《明清之际中西关系简史》,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
    92.张维华:《晚学斋论文集》,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
    93.张天泽:《中葡早期通商史》,香港:中华书局,1988年。
    94.张西平:《欧洲早期汉学史——中西文化交流与西方汉学的兴起》,中华书局,2009年。
    95.张西平:《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东方出版社,2001年。
    96.张国刚、吴莉苇:《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97.张国刚:《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98.张国刚:《明清传教士与欧洲汉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91.张秀民,韩琦:《中国活字印刷史》,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
    99.张错:《利玛窦入华及其它》,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2年。
    100.邹振环:《晚明汉文西学经典:编译、诠释、流传与影响》,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
    101.《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数学卷,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102.《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技术卷,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1.[意]利玛窦著:《利玛窦中国传教史》,刘俊余、王玉川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
    2.[意]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罗渔译,台北:光启出版社,1986年。
    3.[意]利玛窦、[法]金尼阁著:《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4.[德]彼得·克劳斯·哈特曼:《耶稣会简史》,谷裕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5.[荷]安国风:《欧几里得在中国——汉译《几何原本》的源流与影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6.[法]贝凯、韩柏诗译注:《柏朗嘉宾蒙古行纪》,耿异译,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7.[法]裴化行:《利玛窦评传》,管震湖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
    8.[法]安田朴、谢和耐:《明清间入华耶稣会士和中西文化交流》,耿异译,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
    9.[法]裴化行:《天主教十六世纪在华传教志》,萧浚华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10.[法]费赖之,郝振华等译: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中华书局,1995年。
    11.[法]荣振华:《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耿昇译,中华书局,1996年。
    12.[法]沙百里:《中国基督徒史》,耿异、郑德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13.[法]安田朴:《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耿昇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
    14.[法]谢和耐:《中国与基督教:中西文化的首次碰撞》,耿异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5.[法]毕诺:《中国对法国哲学形成的影响》,耿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16.[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堂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
    17.[法]戈岱司编:《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耿异译,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18.[美]马文·佩里:《西方文明史》上卷,胡万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
    19.[美]穆尔:《基督教简史》,郭顺平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
    20.[美]秦家懿:《中国宗教与基督教》,三联书店,1997年。
    21.[美]苏尔、诺尔:《中国礼仪之争西文文献—百篇》,沈保义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21.[美]邓恩:《从利玛窦到汤若望——晚明的耶稣会传教士》,余三乐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22.[美]史景迁:《利玛窦的记忆之宫:当西方遇到东方》,陈恒、梅义征译,上海:上 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
    23.[美]孟德卫:《1500-1800中西方的伟大相遇》,江文君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
    25.[美]孟德卫:《奇异的国度——耶稣会适应政策及汉学的起源》,陈怡译,大象出版社,2010年。
    26.[美]克拉克:《东方启蒙:东西方思想的遭遇》,于闽梅、曾祥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27.[美]威利斯顿·沃尔克:《基督教会史》,孙善玲、段琦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28.[美]马文·佩里:《西方文明史》,胡万里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29.[美]苏尔、诺尔:《中国礼仪之争西文文献—百篇》,沈保义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页。
    30.[美]克拉克:《东方启蒙:东西方思想的遭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31.[美]柔克义译注:《鲁布鲁克东行纪》,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32.[美]罗宾·温克:《牛津欧洲史》,吴舒屏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
    34.[日]平川祐弘:《利玛窦传》,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
    35.[葡]J.H.萨拉依瓦:《葡萄牙简史》,北京展望出版社,1988年版。
    36.[葡]科尔特桑:《葡萄牙的发现》,邓兰珍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年。
    37.苏布拉马尼亚姆:《葡萄牙帝国在亚洲》,纪念葡萄牙发现事业澳门地区委员会出版,1997年。
    38.[葡]费尔南·门德斯·平托等著:《葡萄牙在华见闻录:十六世纪手稿》,王锁英译,海南:海南出版社,1998年。
    39.[瑞典]龙思泰:《早期澳门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
    40.[意]鄂多立克:《鄂多立克东游录》,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41.[意]柯毅霖:《晚明基督论》,王志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42.[意]马可·波罗著:《马可·波罗行纪》第二卷,冯承钧译,上海:上海书店1999年。
    44.[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
    45..[英]道森《出使蒙古记》,吕浦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46.[英]穆尔:《155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郝镇华译,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47.[英]恩·贡布里希:《简明世界史:从远古到现代》,张荣吕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48.[英]温克斯:《牛津欧洲史》,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
    49[英]赫德逊:《欧洲与中国》,李申、王遵仲、张毅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50.[比]钟鸣旦:《杨廷筠——明末天主教儒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51.[比]钟鸣旦:《礼仪的交织——明末清初中欧文化交流中的丧葬礼》,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52.[比]高华士:《清初耶稣会士鲁日满:常熟账本及灵修笔记研究》,赵殿红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年。
    53.Josef Franz Schutte, Valignano's Missionary Prinsplesfor Japan(1573-1582), India Anand Press,1980.
    54. John D Young, Confucianism and Christianity:The First Encounter. Hong Kong, Univ. of Hong Kong,1983.
    55. David Chusing Wu, The Employment of Chinese Classical Thought in Ricci Theological Contextualzation in Sixteenth Century China,California:TH.D.,1984.
    56. Paul A Rule, K'ung-tzu or Confucius:The Jesuit 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ism, London: Allen & Unwin,1986.
    57.Kim,Sanqkeun, Strang Name of God:the Missionary of The Divine Name and Chinese Responses to Ricci's "Shangti" in Late Ming China,New York:P.Lang,2004.
    58.Michela Fontana, Matteo Ricci:A Jesuit in The Ming Court,Rowman&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2011.
    1.包丽丽:《“似非而是”还是“似是而非”——<天主实义>与<畸人十篇>的—个比较》,《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2.曹婉如:《中国现存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文物》1983年第12期。
    3.曹学稚:《利玛窦与“南昌传教模式”初探》,《江西社会科学》2007第3期。
    4.曹保平:《利玛窦与汉语国际传播》,《兰台世界》2010年第11期。
    5.陈义海:《从利玛窦易僧袍为儒服看跨文化交流中的非语言传播》,《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6.陈雪花:《浅议利玛窦的“合儒”》,《浙江学刊》1991年第4期。
    7.陈戎女:《儒耶之间的文化转换——利玛窦<天主实义>分析》,《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夏之卷。
    8.陈可培:《利玛窦的<畸人十篇>与道家思想》,《东方论坛》2007年第6期。
    9.邓爱红:《利玛窦、章潢、熊明遇与南昌地区的西学东渐》,《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0.关明启:《利玛窦的<交友论>及其对晚明社会的影响》,《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
    11.郭熹微:《试论利玛窦的传教方式》,《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1期。
    12.高智瑜、林华:《利玛窦与西方汉学》,《北京行政学院》2000年第5期。
    13.何兆武:《明末清初西学之再评价》,《学术月刊》1999年第1期。
    14.黄细嘉:《利玛窦与“南昌传教模式”初探》,《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15.黄时鉴:《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百年回顾》,《暨南学报》2006年第2期。
    16.贾庆军:《利玛窦对儒家本原思想的批判及其矛盾》,《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7.蒋祖缘:《利玛窦在广东的传教和科学活动》,《广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
    18.计翔翔:《关于利玛窦衣儒服的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3期。
    19.江静:《利玛窦世界地图在日本》,《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20.康志杰:《利玛窦论》,《湖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21.林金水:《利玛窦在中国的活动与影响》,《历史研究》1983年第1期。
    22.林金水:《利玛窦与福建士大夫》,《文史知识》1995年第8期。
    23.林金水:《利玛窦输入地圆学说的影响与意义》,《文史哲》1985年第5期。
    24.林金水、代国庆:《利玛窦研究三十年》,《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6期。
    25.林凤生:《他为中西科学文化的交流开启了—扇“功德之门”——纪念利玛窦逝世400周年》,《自然杂志》2010年第4期。
    26.林中泽:《从利玛窦的书信和日记看晚明的天、释关系》,《学术研究》2009年第4期。
    27.林中泽:《利玛窦与庞迪我关系辨析》,《史学月刊》2003年第1期。
    28.林中泽:《利玛窦的“大西三父说”与儒家的忠孝论》,《学术研究》2002年第4期。
    29.李申:《利玛窦与中国》,《世界历史》1985年第3期。
    30.李华伟:《儒家和天主教孝论的冲突与对话——以<天主实义>为中心的考察》,《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8年第3期。
    31.李圣华:《利玛窦与京师攻禅事件——兼及<天主实义>的修订补充问题》,《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春之卷。
    32.李庆安:《<西国记法>及其历史命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33.李明山:《利玛窦传教团韶州传教事略》,《韶关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34.刘健:《十六世纪天主教对华政策的演变》,《世界宗教研究》,1986年第1期。
    35.李新德:《利玛窦笔下的中国佛教形象》,《温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36.李伯毅:《天主教第二次入华与利玛窦的贡献》,《中国天主教》2004年第4期。
    37.刘复刚:《利玛窦对中国地图学发展的贡献》,《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4年第9期。
    38.梅晓娟、周晓光:《利玛窦传播西学的文化适应策略——以<坤舆万国全图>为中心》,《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39.倪静雯:《利玛窦与南京》,《东南文化》2004年第5期。
    40.庞乃明:《利玛窦与明人欧洲观的初步形成》,《求是学刊》2005年第3期。
    41.庞乃明:《试论晚明时代的“利玛窦现象”》,《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
    42.庞乃明:《来华耶稣会士与晚明华夷观的演变》,《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43.孙尚扬;《从利玛窦对儒学的批判看儒耶之别》,《哲学研究》1991年第9期。
    44.孙尚扬:《利玛窦与汉语神学》,《中国民族报》2010年5月11日。
    45.孙尚扬:《利玛窦对佛教的批判及其对耶稣会在华传教活动的影响》,《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4期。
    46.孙尚扬:《求索东西天地问——利玛窦论人生与道德》,《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
    47.疏仁华:《利玛窦与儒学的会通和冲突》,《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48.疏仁华:《论利玛窦的文化适应策略》,《学术界》2010年第5期。
    49.宋荣培:《利玛窦向中国文人介绍西方学术思想的意义》,《孔子研究》2010年第1期。
    50.汤开建:《明清之际中国天主教会传教经费之来源》,《世界宗教》,2001年第4期。
    51.桐藤薰:《明末耶稣会传教士与佛郎机》,载《史学集刊》2011年第3期。
    52.吴孟雪:《利玛窦在南昌的文化活动及影响》,《江西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
    53.吴青、陈文源:《明代士宦祝世禄与利玛窦交游述略》,《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54.吴强华:《从利玛窦的天主教儒学化理论看中西文化交流》,《学术月刊》2003年第5期。
    55.王德庆、黄强:《论利玛窦儒学观的特点》,《唐都学刊》2001年专辑2。
    56.王苏娜:《利玛窦对西方古典作家的使用及其人文主义思想渊源,《世界哲学》2010年第3期。
    57.希都日古:《关于明代蒙古人的宗教信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3期。
    58.许苏民:《灵光烛照下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利玛窦<天主实义>、龙华民<灵魂道体说>、马勒伯朗士<对话>解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59.肖朗:《利玛窦与白鹿洞书院及其他——以文献整理视角的考察》,《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61.阴法鲁:《利玛窦与欧洲教会音乐的东传》,《音乐研究》1982年第2期。
    62.岳宏:《利玛窦的北京之行》,《历史教学》2008年第7期。
    63.余三乐:《论利玛窦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及其历史地位》,《肇庆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64.杨泽忠:《利玛窦与非欧几何在中国的传播》,《史学月刊》2004年第7期。
    65.于化民:《徐光启科学思想的基本特征》,《东岳论丛》1991年第1期。
    66.于化民:《礼仪之争与文化冲突》,《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9年第1期。
    65.曾峥、刘翠平:《利玛窦在韶关对西方数学的传播及其影响》,《韶关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66.张西平:《利玛窦的<天主教教义>初探》,《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夏之卷。
    67.张维华、孙西:《十六世纪耶稣会士在华传教政策的演变》,《文史哲》1985第1期。
    68.张维华、于化民:《略论中西交通史的研究》,《文史哲》1983年第1期。
    68.朱爱莲:《<利玛窦中国札记>中的中国形象》,《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第6期。
    69.邹振环:《利玛窦<交友论>的译刊与传播》,《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70.朱幼文:《析利玛窦对理学的批判及其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
    71.朱志瑜:《<天主实义>利玛窦天主教词汇的翻译策略》,《中国翻译》2008年第6期。
    72.赵伟:《耶合释道:利玛窦对中国佛教早期传播经验的借鉴》,《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73.周运中:《利玛窦<舆地图>佚文考释及其他》,《自然科学史研究》2010年第4期。
    74.周宁:《海客谈瀛洲:帝制时代中国的西方形象》,《书屋》2004年第4期。
    75.张忠民:《利玛窦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兰台世界》2010年第2期。
    76.张先清:《被遗忘的历史——1910年的晚清朝廷与利玛窦逝世三百周年纪念会》,《学术月刊》2010年第7期。
    1.陈登:《利玛窦伦理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宗教伦理专业博士论文,2002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