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旧之间—包天笑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活动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包天笑是清末民初最重要的文化人之一。他的文学创作丰富多样,同时身兼报人、杂志编辑和文学社团组织者的多重身份。本文考察了他的翻译、小说创作、他所编辑的杂志,认为他的创作和文学活动大致呈现出求新复又趋旧的历程——他的翻译、短篇小说创作表现出明显的“求新求变”的现代化冲动,而他的长篇小说创作总的来说却趋于保守。这既和包天笑的思想大致经历了由旧到新,又由新趋旧的过程紧密相连,也和时代精神与思想观念息息相关。包天笑身处晚清巨变的关口,他的人生轨迹与时代变迁相互映照,他的求新精神正是对“中国能否近代化”的时代命题的回答。
     在包天笑漫长的文学创作生涯中,不同阶段进行着不一样的尝试,自有侧重,因此他的一生构成了“一部纵的文学史”。对包天笑作品与文学活动的描述与分析,也成为考察那一代文化人面对时代变革时的选择及其新旧杂陈的人格状态的极佳切入点。
     本文论述的重点将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一、包天笑的翻译和创作文本到底构成了怎样一幅文学图景,其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在何处?二、包天笑以及围绕在他周围的文化人,他们文学创作与活动到底如何影响了下一阶段即“五四”新文学,并且,是如何与之互动的?三、包天笑的文学活动(包括编辑杂志和组织社团)建构了怎样的公共空间?即外在于包天笑的文学创作的是怎样的文化环境?本文立足于文本研究和报刊杂志的考察,并试图把文学文本还原到产生它们的语境中去,描述出那个时代的文化气息。
Bao Tianxiao (包天笑)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cholars in the late QingDynasty and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He is a novelist who practicedin a variety of literary writings. He is also a journalist and a editor of magazines and aorganizer of literacy groups. This paper studies his translations, novels, and thejournals and magazines that he edited, and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his literacywritings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generally changed by "chasing modernity" to "back toconservative attitude." The impulse of "chasing modernity" was fully reflected by histranslation activities and short story writing, and generally speaking his novels tendtowards traditional styles and values. This phenomenon was connected with Bao'schanging ideas, which were also paralleled by the spirit of times. Bao Tianxiao was inthe Late Qing Dynasty when a number of sudden changes occurred, and his growingcareer was paralleled by the changing times. For example, his impulse towardschasing modernity was in part an answer to the question "Is China able to finishmodernization?"
     Bao Tianxiao had a long career in literary writing, and he tried different typesand styles of writing, so it seems that his writing career forms a special literaturehistory itself. The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Bao Tianxiao's literary writings andcultural activities supports a perspective to look at scholar's choice in great changesand a melting personality of modernism and conservatism.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ree questions: first, what charming literacy prospect isBao Tianxiao's translation activities and writing? What is their aesthetic value andcultural meaning? Second, how did the writing and activities of Bao Tianxiao andother scholars around him influence the May Fourth New Literature? How did theyrespond to each other? Third, what space did Bao Tianxiao construct through literacyactivities involving editing magazine and organize groups? What cultural atmospheresurrounded Bao Tianxiao's literacy writings? By examining literary texts, journals,and magazines, this paper also aims at restoring literary texts to their original contextand describing the cultural atmosphere of the time.
引文
①张赣生著:《民国通俗小说论稿》,重庆出版社,1991年,第86页。
    ②同1,第87页。
    ①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级集体编著:《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转引自魏绍昌:《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第136页。
    ①李勇:《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的融合——韩南中国近代小说研究的方法》,《新世纪学刊》,2008年第8期。
    ①田晓菲:《烽火与流星》,中华书局,2010年,第5页。
    ①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4页。
    ②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二十一世纪》,第6期,1990年10月,第15-25页。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312页。
    ②《论语·为政》,《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462页。
    ③此前的同治时代,恭亲王、文祥在京主持自强运动,就有不少位高名重的官员反对,大学士倭仁就大声疾呼:“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古今来未闻有恃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同治五年(1866年)恭亲王在同文馆添设科学班,招翰林院人员做学生,竟然当时士大夫许多赞同倭仁者,都不去投考科学班。
    ④任公:《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一册,1898年。转引自《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陈平原、夏晓虹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38页。
    ⑤任公:《饮冰室自由书》,《清议报》第二十六册,1899年。转引自《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陈平原、夏晓虹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39页。
    ⑥鲁迅:《<穷人>小引》,《集外集》,《鲁迅全集》第七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04页。
    ①丝韦(罗孚):《包天笑答外国学者问》,转引自栾梅健:《通俗文学之王包天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228页。
    ①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现代性与大屠杀》,译林出版社,2002年,第5页。
    ②张之洞:《劝学篇》。转引自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2005年,第
    130页。
    ③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商务印书馆,民国十年初版,第161页。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501页。
    ②范伯群:《一位鸳蝴派作家的独特道路》,《上海春秋·序》,漓江出版社,1987年。
    ③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383页。
    ①[美]罗洛·梅(ROLLO MAY,1901-1994)《人的自我寻求》,郭本禹、方红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②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50页。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12页。
    ②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141页。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185页。
    ②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169页。
    ③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184页。
    ④“邮便局”三字本身便体现了当时受日本影响的痕迹,日语中称邮局为“郵便局(ゆうびんきょく)”。
    ⑤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202页。
    ①转引自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1页。
    ①严复:《严几道与熊纯如书札节钞》,《学衡》第13期,第7页,第36节,上海中华书局1923年版。转引自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1页。
    ②同上,第8页。
    ③同上,第12页,第39节。
    ④王国维:《论政事疏》,转引自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第40页。
    ①包天笑主任:《小说画报》,第十一号,文明书局,中华民国六年十一月。
    ①包天笑先生主任:《小说大观》,民国五年第六集,上海文明书局发行。
    ①王夫之:《俟解》,《船山全书》第12册,第484页。
    ②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154页。
    ③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158页。
    ④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163页。
    ⑤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180页。
    ⑥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220页。
    ①鲁迅:“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后无路可走。”《娜拉走后怎样》,《鲁迅全集》2005年,第一卷,第166页。
    ②王夫之:《宋论》卷2,第61页。
    ③王夫之:《石崖先生传略》,《船山全书》,第15册,岳麓书社,第921页。
    ④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351页。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352页。
    ②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352页。
    ③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续编》,第661页。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154页。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302-304页。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续编》,第659页。
    ②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354页。
    ③曾朴于1904年在上海创办小说林总编辑所,并成立小说林书店,不定期出版创作和翻译小说。1907年2月,正式出版《小说林》月刊。包天笑1906年到上海后,在小说林总编辑所任编辑之职,1907年始在《小说林》杂志工作。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续编》,第708页。
    ②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530页。
    ③《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清)沈德潜辑:《古诗源》,商务印书馆,民国十九年,第1页。
    ①事实上,很难以一个词界定他的身份,这个奇崛的人在许多身份间游离,汉娜·阿伦特说:“要在通常的规范里恰当描述他的著作和作家身份,我们得作许多否定的陈述。”(《启迪》,第23页)
    ①[德]瓦尔特·本雅明:《启迪:本雅明文选》,汉娜·阿伦特编,张旭东王斑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39页。
    ②《启迪》,第41页。
    ③同上。
    ①《警钟日报》,1904年6月26日。转引自杨剑龙师:《上海文化与上海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页。
    ②转引自杨剑龙:《上海文化与上海文学》,第9页。
    ③杨剑龙:《上海文化与上海文学》,第9页。
    ①郁达夫:《志摩在回忆里》,1932年1月1日,《新月》第四卷第一期,“志摩纪念号”。
    ②包天笑晚年写了一篇文章《我与鸳鸯蝴蝶派》辨别自己的身份问题,他对这个贴在额头上的标签莫名其妙、诧异不已。细读这篇文章我们会发现,他所谓的鸳鸯蝴蝶派和批判文章中的“鸳鸯蝴蝶派”并非一个话语体系。这个问题在本文第四章另有分析。
    ①《月月小说》,1年12号,第十六章。
    ②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宋伟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65页。
    ①鲁迅:《写在〈坟〉后面》:“大半也因为懒惰罢,往往自己宽解,以为一切事物,在转变中,是总有多少中间物的。动植之间,无脊椎和脊椎动物之间,都有中间物;或者简直可以说,在进化的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物。当开首改革文章的时候,有几个不三不四的作者,是当然的,只能这样,也需要这样。他的任务,是在有些警觉之后,喊出一种新声”。
    ①根据樽本照雄(Tarumoto Teruo)的统计,1840-1911年,共有1288种创作小说,1016种翻译小说,即译作占了所有出版物的44%。阿英的相关统计则认为晚清译作在所有出版物中的比例为2/3。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277页。
    3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第33页。
    ③康有为:《琴南先生写万木草堂图题诗见赠赋谢》“译才并世数严林,百部虞初救世心。喜剩灵光经历劫,谁伤正则日行吟。唐人顽艳多哀感,欧俗风流所入深。多谢郑虔三绝笔,草堂风雨日披寻。”
    ④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277页。
    ⑤周作人:《鲁迅与清末文坛》,《鲁迅的青年时代》,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74页。
    ⑥鲁迅:《朝花夕拾·琐记》,《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97-302页。
    ⑦严复借了蒯氏三千元钱,拿《穆勒名学》、《原富》、《社会通诠》、《群学肄言》等七部书稿偿债。见《钏影楼回忆录》,第278页。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289-291页。
    ②梁启超:《饮冰室文萃·清代学术概论》,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77页。
    ③胡缨:《翻译的传说—中国新女性的形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页。
    ④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216页。
    ⑤关于包天笑翻译的文体特色,将在下文介绍包天笑的翻译活动时具体论及。
    ⑥胡适:《十七年的回顾》,《胡适文存》第2集,黄山书社,1996年,第285页。
    ①周作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新青年》第5卷第1号,1918年7月。
    ②周树人:《〈域外小说集〉序言》,1909年日本东京版《域外小说集》第一册;转引自《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陈平原、夏晓虹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376页。
    ③周树人:《〈域外小说集〉略例》,1909年日本东京版《域外小说集》第一册;转引自《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陈平原、夏晓虹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377页。
    ④周树人、周作人:《周瘦鹃译〈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刻〉评语》,载《教育公报》第4卷第15期;转引自《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1917-1927,严家炎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30页。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续编》,第712页。
    ②天笑生:《双雏泪》,第39页。
    ③鲁迅:《坟·看镜有感》,《鲁迅全集》第一卷,第200页。
    ①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第33页。
    ②1924年11月《小说月报》,第15卷第11期。
    ③鲁迅:《域外小说集》,上海:群益书社,1921年版。
    ①“继起的生命”(after life),引自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译作者的任务》一文。
    ②《启迪》,第85页。
    ①阿英:《初期的翻译杂志》,《阿英说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89页。
    ②杨包译本《迦因小传》中自叙云:“残缺其上帙,而邮书欧、美名都,思补其全,卒不可得。”“迦因之原委,由后度前,思过半矣,可勿赘焉。”摘引自寅半生:《读〈迦因小传〉两译本书后》,1907年。转引自《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陈平原、夏晓虹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249页。
    ③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217页。
    ①林纾:《〈迦茵小传〉小引》,1905年商务印书馆版《迦茵小传》,转引自《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
    (第一卷)1897-1916,第154页。
    ②松岑:《论写情小说于新社会之关系》,最先发表于《新小说》,1905年2月5日。
    ③寅半生:《读〈迦因小传〉两译本书后》,1907年。转引自《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陈平原、夏晓虹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131页。
    ①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1931年7月20日,收入《二心集》,《鲁迅全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94页。
    ②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2页。
    ①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1898年《清议报》第一册;转引自《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陈平原、夏晓虹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37-38页。
    ②梁启超:《饮冰室自由书》(一则),1899年《清议报》第二十六册;转引自《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陈平原、夏晓虹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39页。
    ①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3页。
    ②阿英:《晚清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180页。
    ③铁樵:《〈小说七人〉序》,《小说月报》6卷7期,1915年。
    ④《亚森·罗苹案全集》,大东书局。
    ⑤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转引自《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陈平原、夏晓虹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①是否“文学名著”没有特别严格的界限,多是约定俗成的指称。
    ②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①鲁迅:《摩罗诗力说》,1907年作;《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00页。
    ②鲁迅:《摩罗诗力说》,1907年作;《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00页。
    ③阿英:《晚清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185页。
    ④陈宏淑:《译者的操纵——从cuore到〈馨儿就学记〉》,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博士论文,2010年,第25页。
    ①梅家玲:《包天笑与清末民初的教育小说》,见《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多元共生体系的新思考》,陈思和、王德威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42页。
    ②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全集》(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③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74页。
    ④同上注,第275页。
    ⑤包天笑先生主任:《小说大观》,民国四年第一期,上海文明书局发行。
    ⑥陈宏淑:《译者的操纵——从cuore到〈馨儿就学记〉》,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博士论文,2010年,第26页。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493页。
    ①《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下册,第650页。
    ②日文“林檎(りんご)”是苹果;喝中药日语称“草薬(くさぐすり)の湯(ゆ)飲み”;“元気(げんき)”也是标准日文词汇,可译为“精神”。
    ③日文生徒(せいと)、洗濯(せんたく)、写真(しゃしん),分别是小学生、洗衣、照片的意思。
    ①《教育杂志》,第四卷第四号,商务印书馆,民国元年七月初十日。
    ②据夏丏尊回忆,“日译本曾见两种,一种名《真心》,忘其译者,我所有的是三浦修吾氏译,名《爱的学校》的。”[意]亚米契斯原著、夏丏尊译:《爱的教育》,开明书店民国廿一年五月十四版(1932),第3页。
    ③《钏影楼回忆录》,第493页。
    ④杉谷代水所根据的底本又是哈普古德(Isabel F. Hapgood)在1887年翻译成的第一个英文译本。陈宏淑
    发现在1909年包天笑翻译《馨儿就学记》之前,杉谷代水的《学童日志》是唯一的日译本,据此她断定包译底本为1902年出版的《学童日志》。见陈宏淑:《译者的操纵——从Cuore到<馨儿就学记>》,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博士论文,2010年,指导者:李奭学教授。
    ①[意]亚米契斯原著、夏丏尊译:《爱的教育》,开明书店,1932年(民国廿一年五月十四版),“前言”。
    ②《钏影楼回忆录》,第496页。
    ③《钏影楼回忆录》,第496页。
    ①巴金:《随想录·三说端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②虽然中译本同样是43篇日记,但包天笑删去了两篇,增加《扫墓》和《雏国会》两篇。
    ③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219页。
    ④1905年上海文明书局初版。
    ⑤恐因为日译本中,这个故事的篇名正是『親を尋ねて三千里』的缘故。
    ①[意]亚米契斯原著、夏丏尊译:《爱的教育》,开明书店,1932年(民国廿一年五月十四版),“前言”。
    ①《爱的教育》,施瑛译,启明书局,1936年。
    ②寅半生:《读〈迦因小传〉两译本书后》,1907年。转引自《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第131页。松岑:《论写情小说于新社会之关系》,最先发表于《新小说》,1905年2月5日。金松岑,《孽海花》的发起者。
    ①《馨儿就学记》,天笑生著,商务印书馆发行,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四月国难后第四版,第1页。
    ②同上。
    ①鲁迅:《〈穷人〉小引》,《集外集》,《鲁迅全集》第七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04页。
    ①《馨儿就学记》,第77页。
    ①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一日夫妻百日恩”等,皆是其表现。
    ①其中小主人公的名字译为义郎,本身就是伦理意味很浓厚的。
    ②《馨儿就学记》第114页。
    ③《爱的教育》,第193页。
    ①当然,这只是在论述一般情形和总体倾向,事实上,在许多忠于原著的地方,许多细节都得以完整保留。
    ①《月月小说》第2年第1期(总13号)、第2年第5期(总17号)。
    ②包括维护人权、制造飞行艇、增添陆军、设立商科大学、开第二次万国博览会等等。
    ①鲁迅:《〈集外集〉序言》,《鲁迅全集》第七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5页。
    ①托马斯·曼:《契诃夫》,纪琨译,《译文》1956年第11期。
    ②朱逸森:《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安·契诃夫著,汝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
    ①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俄罗斯文学译文卷》(下卷),中华书局1961年。
    ②阿英:《翻译史话》,《小说闲谈四种》(第四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31页。
    ③契诃夫著:《契诃夫小说全集》,汝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第313-326页。
    ①见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俄罗斯文学译文卷》(下卷),中华书局1961年。
    ②任公:《译印政治小说序》,转引自《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陈平原、夏晓虹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38页。
    ③阿英:《翻译史话》,《小说闲谈四种》(第四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38页。
    ①郭沫若:《契诃夫在东方》,《新华日报》1944年7月15日。
    ②奇霍夫著、天笑生译:《六号室》,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俄罗斯文学译文卷》(下卷),中华书局1961年,第570页。
    ③鲁迅:《呐喊·狂人日记》,《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22页。
    ①奇霍夫著、天笑生译:《六号室》,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俄罗斯文学译文卷》(下卷),中华书局1961年,第557页。
    ②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丰收〉序》,《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19页。
    ③《时报》在当时的中国是新锐、大胆求变的代名词。曾服务于《时报》的戈公振在其《中国报学史》里对此有详细记述。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
    ④《时报》上刊载的小说有限,老板狄楚青(平子)便出版了一种专门刊载小说的杂志《小说时报》。
    ⑤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44页。
    ⑥安·契诃夫:《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汝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78页。
    ①同上,第84页。
    ②「露国文豪チエホフ傑作集」,瀬沼夏葉訳,獅子吼書房,1908(明治41)年10月。
    ①周树人:《〈域外小说集〉序言》,转引自《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严家炎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76页。
    ①周作人:《日本三十年小说之发达》,转引自《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严家炎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7页。
    ②参见1916年《小说时报》二十八号。
    ①奇霍夫著、天笑生译:《六号室》,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俄罗斯文学译文卷》(下卷),中华书局1961年,第556-559页。
    ①包天笑的译文时常增加或者加重景物描写,在《六号室》不多的改译、增译中,这一点十分突出。最典型的例子是,第十四章院长被目为狂人后,和邮政局长一起离开家乡,外出周游,心情该是郁闷不平的,包天笑却在日译本基础上加了这样一段景色描写:“斯时秋高气爽,晴空一碧,遥瞩枫林,渐着晚霞一片。”这种原本在话本小说中十分常见的中国古典诗文式的景物描写和抒情方式和《六号室》冷峻的风格不符。
    ②高尔基:《文学写照》,巴金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09页。
    ③鲁迅:《陀思妥夫斯基的事》,《且介亭杂文二集》,《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
    412页。
    ④刘研:《契诃夫与中国现代文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24页。
    ①祈赫夫著,笑译:《写真帖》,《小说时报》第1年第2号,1909年。
    ②笑译:《火车客》,《小说时报》第1年第3号,1909年。
    ③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俄罗斯文学译文卷》(上卷),中华书局1961年,第3页。
    ①[美]杰姆逊讲演:《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57页。
    ②同上,第179页。
    ③世:《小说风尚之进步以翻译说部为风气之先》,1908年《中外小说林》第二年第四期。转引自《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陈平原、夏晓虹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321页。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486页。
    ②张赣生:《民国通俗小说论稿》,重庆出版社,1991年,第93页。
    ③范伯群:《包天笑、周瘦鹃、徐卓呆的文学翻译对小说创作之促进》,《江海学刊》,1996年第6期。
    ④[美]米列娜:《从传统到现代——19至20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3—14页。
    ⑤志希:《今日中国之小说界》,1919年1月第1卷第1号。
    ⑥[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19页。
    ①[美]杰姆逊讲演:《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77页。
    ②[美]胡缨:《翻译的传授——中国新女性的形成(1898-1918)》,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页。
    ①收录于《小方壶斋舆地丛钞》。
    ②侗生:“余尝谓中国能有东方亚猛,复有东方茶花,独无东方小仲马。”《小说丛话》,《小说月报》2卷3号,1911年。
    ③姚民哀:《冷红日记跋》,小说丛报社,1916年。
    ④天笑生著:《馨儿就学记》,商务印书馆,1938年(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四月国难后第四版)。
    ⑤陈宏淑:《译者的操纵——从cuore到〈馨儿就学记〉》,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博士论文,2010年。
    ①我认为可能还有两个因素,第一,中国古代的邮政系统不甚发达,使得频繁的书信交流不能成为可能,有限的书信往来限于“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当人们只能把思念等等情感寄予在对雁字、双鱼的凝视、想象之上,更习惯于在诗歌中表达普遍的情感,而不是用书信来叙事;第二,中国古代强调“内言不出”,女子不被鼓励用文字表达自己内心的活动,即使明清之际女学兴盛,才媛们的酬唱赠答也因建立在悠久的诗歌传统之上而取得其合法性,即便如此,也仅限于家族内部,友朋之间。像《红楼梦》里宝玉送了黛玉无字的“尺素书”——两条旧手帕,黛玉就想到“私相传递”之可惧(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②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陈平原小说史论集》(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63页。
    ③同上,第464页。
    ①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56页。
    ②吴晓东:《回溯性叙事中的“儿童视角”》,《对话与漫游》,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90页。
    ①转引自吴晓东:《回溯性叙事中的“儿童视角”》,同上,第195页。
    ①《点滴》,第180页,北京大学出版部1920年版。转引自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第145页。
    ①关于《小说时报》的背景介绍详见第五章。
    ②范伯群:《包天笑、周瘦鹃、徐卓呆的文学翻译对小说创作之促进》:“《小说时报》简直就是一个近代文学时期的翻译小说刊物,虽不像今天的‘译文’或‘译林’那么清一色是译作。这本刊物共出版33期+1
    (‘临时增刊第1期’),如果以翻译或创作的篇幅作一统计,翻译的量占了五分之四,即翻译作品共计4510页,而创作仅占1004页。说明了这个刊物是以翻译作品为主的。”
    ③《〈域外小说集〉序》,《鲁迅全集》,第10卷,第163页。
    ①鲁迅:《〈何典〉题记》,《集外集拾遗》,《鲁迅全集》第七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96页。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462页。
    ②某女士和其父讨论的是所谓“《时报》上刊载的《妾命薄》之短篇小说”,包天笑在此也留下了当时小说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影响的描写。
    ③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463页。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463页。
    ②[法]安德烈·莫洛亚(Andre Maurois):《艺术与生活》,上海三联书店,1987年。
    ①陇西李朝威叙而叹曰:“……嘏咏而不载,独可邻其境。愚义之,为斯文。”
    ②“鸿”在中国的文字传统里常常意指书信。
    ①转引自张赣生:《民国通俗小说论稿》,重庆出版社,1991年,第87页。
    ②同上。
    ③从创作时间上来说,《沧州道中》应该归于下一节讨论,但因其非常典型的“白描”手法,移至此说明包天笑短篇小说创作的“多样化”。
    ④鲁迅就曾批评曾朴的《孽海花》“形容时复过度,亦失自然,盖尚增饰而贱白描”(《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八篇《清末之谴责小说》)。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486页。
    ②原文是“却不知道《儒林外史》所以能有文学价值者,全靠一副写人物的画工本领。”见《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原载1918年4月15日《新青年》第4卷第4号。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483-484页。
    ②同上。
    ③包天笑:《我在杂志界》,转引自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资料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482-483页。
    ①详见第四章中的论述。
    ①《小说大观》第1号,1917年1月,上海文明书局。
    ①这样论述可能给读者造成了“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的错觉,其实又不尽然。这个论点应该也是当时不少人的看法,比如和包天笑差不多时代的王国维,也表达过这样的观点。
    ②瞿秋白:《鬼门关以外的战争》,转引自《鸳鸯蝴蝶派资料》,第789页。
    ①鲁迅:《伤逝》,《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24页。
    ①鲁迅:《伤逝》,《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45页。
    ②鲁迅:《论睁了眼看》,《坟》,《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38页。
    ③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55页。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426-427页。
    ①包天笑:《一个被遗弃的妇人》,《星期》第二期,上海大东书局发行。
    ②包天笑主任:《星期》第十三期,上海大东书局发行。
    ①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55页。
    ①胡适:《论短篇小说》,《新青年》第4卷第5号。
    ①包天笑主任:《星期》第41号,上海大东书局。
    ①T.S.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162-163页。
    ①[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①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第247页。
    ①沈雁冰:《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小说月报》第13卷第7号,1922年7月。
    ①《星期》,第四十号。
    ②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南腔北调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83页。
    ③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第244-245页。
    ①《星期》,第27号。
    ②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续编》,第634页。
    ①刘禾研究过第一人称代名词“我”的使用,认为“我”是现代中国文学中所谓“翻译现代性”(translatedmodernity)的中心问题。最终,男性的“本土主体性得到确立”。参见Lydia H. Liu,TranslingualPractice,pp.154-155。转引自陈建华:《从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国时期文学、电影与文化的转型》,第329页。
    ①转引自吴晓东:《回溯性叙事中的“儿童视角”》,《对话与漫游》,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95页。
    ②转引自周克希:《〈追寻逝去的时光〉译序》,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4-5页。
    ①《小说月报》第2期,1940年11月1日。
    ②《小说月报》,第12期,1941年9月1日。
    ③《茶话》,第32期,1949年1月。
    ④《小说月报》,第25、26、27期,1942年10月。
    ⑤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55页。
    ①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55页。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续编》,第584页
    ①《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1页。
    ②同注1。
    ③以上两段中引文均见于《钏影楼回忆录续编》,第586页。
    ①《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00页。
    ②曾朴:《谈〈孽海花〉》,《〈孽海花〉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30页。
    ③《新民丛报》第14号《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转引自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42页。
    ①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四,《贬误篇》。
    ①《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17-118页。
    ②同上,第120页。
    ③同上,第119页。
    ④近人缪荃荪于上海发现,1915年刻印,收入《烟画东堂小品》丛书。包括《碾玉观音》、《菩萨蛮》、《西山一窟鬼》、《志诚张主管》《拗相公》、《错斩崔宁》、《冯玉梅团圆》7篇。
    ⑤谢小娥的故事先被收入宋人《太平广记》。
    ①体现这种沧桑之慨的最典型的一例就是《三国演义》开头杨慎的一阕《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杯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②龚鹏程:《历史小说的历史与身份》,《中国小说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10页。
    ①天笑生著:《海上蜃楼》(第二集),民国十五年十一月初版,中华书局。
    ②鲁迅:《鲁迅全集》,第九卷,122页。
    ③魏绍昌:《孽海花资料》,《东亚病夫访问记》,第142页。
    ①《孽海花》,第二十六回,第359页。
    ①龚鹏程:《〈南宫搏作品集〉序》,《中国小说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50页。
    ②《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第713页。原载1918年4月15日《新青年》第4卷第4号。
    ①转引自陈子平:《中国近现代通俗历史小说史略》,四川民族出版社,第135页。
    ②《〈孽海花〉资料》,第130页。
    ①天笑生著:《海上蜃楼》(第二集),民国十五年十一月初版,中华书局。
    ②如果包天笑能够读到海登·怀特的《元历史》(Metahistory,1973),看到他所宣称的“历史诗学”,“本来就不存在‘真实的故事’这类东西,故事是讲出来的或写出来的,而不是找出来的。‘真实的故事’这种概念,实际上是一种矛盾的措辞。所有的故事都是虚构的。”也即是说,所谓历史,与文学作品的本质相去不远——也许他会击节赞同、矛盾困惑也会少一些。
    ③《留芳记》中的人物,皆有所影射,但只要稍稍熟悉近代史的读者一望即知影射何人。如“袁凯亭”是袁世凯,“黎元宋”是黎元洪,“孙一仙”是孙逸仙等等。作者对这种写法的优劣并未作出自己的思考,而是言辞凿凿地说,“这也不是我们创始,《儒林外史》中的人,不是都有来历吗?曾孟朴写《孽海花》,也是如此。”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续编》,第599页。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之“第十四篇元明传来之讲史(上)”。
    ①龚鹏程:《中国小说史论》,第213页。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二篇宋之话本”:《新编五代史平话》者,讲史之一,孟元老所谓‘说五代史’之话本,此殆近之矣。”
    ①《夏济安对中国俗文学的看法》,载夏志清《爱情.社会.小说》,纯文学出版社1970年版。
    ②范伯群:《一位鸳蝴派作家的独特道路——包天笑简介》,漓江出版社,1987年,第9页。
    ③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原载1918年4月15日《新青年》第4卷第4号。
    ④同注2,第10页。
    ⑤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4卷第4号,1918年4月15日。
    ①据鲁深的统计,从1872至1897年这二十五年中,总共才出现过5种文学期刊,从1902到1916年这十五年期间创刊的文艺期刊有57种,从1917到1927这十年创刊的文艺期刊共有143种。以上数据转引自《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8页。包天笑1906年到上海。
    ①正像阿多诺后来解释的,“文化工业”这个词,是霍克海默和他在《启蒙的辩证法》中因其反大众(文学)含义而被选用的。转引自《法兰克福学派史》,第248页。
    ②有学者称之为“传播革命”(communication revolution),起于传播工具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传播形态和情境的改变。这样的传播革命,迄今不过百年左右历史。
    ③“氛围”是围绕在艺术品原作周围的独特性,它赋予作品本真性的独特的“此时此地”感。《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转引自第241页。
    ④解弢:《小说话》,中华书局,1919年,第116页。
    ⑤梁启超:《中国各报存佚表》,《清议报》第100号,1901年12月21日。
    ①转引自《法兰克福学派史》,(美)马丁·杰伊著,单世联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20页。
    ②《上海春秋》,第6页。
    ①如栾梅健:《通俗文学之王包天笑》中《上海春秋》一节,以及论文《不应遗忘的优秀通俗长篇小说——论包天笑的〈留芳记〉和〈上海春秋〉》,《苏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②《中国现代小说史》,夏志清著,刘绍铭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①《上海春秋》,第七十九回。
    ②范伯群:《一位鸳蝴派作家的独特道路——包天笑简介》,漓江出版社,1987年,第9页。
    ①原载1917年10月《小说画报》第10期。
    ②连载于1924年10月《半月》4卷1期至1925年7月《半月》4卷24期。
    ③阿英《晚清小说史》第十三章,引胡适语。
    ①《法兰克福学派史》,第219页。
    ②但是《上海春秋》中的人物差不多都是爱·摩·福斯特所谓的“平人物”(flat character),比如陈老六就是浪荡子,浪荡子就是陈老六;小柳就是乡下人,乡下人就是小柳。这也是作者包天笑顺从、迎合大众审美趣味的结果。而“圆人物”(round character)要等到他晚年的长篇小说《换巢鸾凤》等中间才出现。
    ③《醒世姻缘传》,(清)西周生著,翟冰校点,齐鲁书社,1994年,第四十回“义方母督临爱子募铜尼备说前因”。
    ①摩西:《小说林发刊词》,见《小说林》1907年第1号。
    ①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第79页。
    ②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
    ①魏绍昌:《孽海花资料》,第130页。
    ②《〈人间地狱〉序一》,第5页。
    ③《〈人间地狱〉序四》,第8页。
    ①《鲁迅全集》,第九卷,第348页。
    ①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918年4月15日《新青年》第4卷第4号。
    ②第二十一回“那史湘云却一把青丝拖于枕畔”等句下夹批——脂京本。
    ①第二十回“明儿连你还咬起来呢”句下夹批——脂京本。
    ②《人间地狱》,第455页。
    ①《红楼梦》第一回“原来是一个丫环在那里撷花,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朗,虽无十分姿色,却亦有动人之处”等句眉批。
    ①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给青年小说家的信》,赵德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②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①包天笑:《换巢鸾凤》,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4年。第81页。
    ②同上,第86页。
    ①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给青年小说家的信》,赵德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①中国的古典小说中,万能的、无所不知的叙述者经常跳出来进行道德提示或者训诫,暴露他的存在。此外每一回结束时的“看官,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同样是“现身”。
    ①罗兰·巴特:《阅读的快乐》,《罗兰·巴特随笔选》,百花文艺出版社,第200-201页。
    ②张爱玲:《张爱玲散文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179页。
    ①亚里士多德:《诗学·修辞学》,罗念生译,《罗念生全集》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②同上,第八章。
    ③即构成情节的desis(结)和lusis(解)。
    ①《换巢鸾凤》,第108页。
    ②《换巢鸾凤》,第207页。
    ③《换巢鸾凤》,第295页。
    ①沈从文:《边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83页。
    ②不管是“落花”还是“疏钟”,本身已经写出了“缺席的在场”,即人物的长久伫立、徘徊不去,以及由此传达出的内心幽眇牵念的情思。这是中国古典诗歌阅读中常见的关注点。
    ③芮和师等编:《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①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知识考古学》,三联出版社,2003年。
    ②包天笑曾在回忆录中回忆《馨儿就学记》中“有数节,全是我的创作”,与原书内容根本无关。见《钏影楼回忆录》,第494-495页。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418页。
    ②同上,第419页。
    ①《小说林》第七期第23-24页。小说林总编辑所。
    ②余天愤:《连长的家报》,《红玫瑰》第1卷第23期。
    ①独鹤:《红玫瑰》第1卷第12期。
    ②独鹤:《红玫瑰》第1卷第29期。
    ③范伯群编选:《包天笑代表作》,华夏出版社,2008年,第187页。
    ④包天笑:《小说大观》,第10集,上海文明书局,1917年。
    ①张赣生:《民国通俗小说论稿》,重庆出版社,1991年,第86页。
    ②《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卷,芮和师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36页。
    ①这是吴文藻在写给冰心父母的信中对冰心的评价:“令爱是新思想和旧道德兼备的完人。”
    ②同注93。
    ①鲁迅:《〈穷人〉小引》,《集外集》,第91页。
    ②包天笑曾把托尔斯泰的名著《复活》改变为剧本,剧名《良心复活》。
    ①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上卷,第146页。
    ①张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时代的探索》,(台北:联经出版,2004),页40-41,转引自陈建华:《从革命到共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74页。
    ②《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魏绍昌编,上海文艺出版社。第177页。
    ③包天笑:《我与鸳鸯蝴蝶派》,1960年7月27日香港《文汇报》。
    ①《小说逆流——鸳鸯蝴蝶派和黑幕小说》,北京大学中文系专门化1955年级集体编著:《中国文学史》第
    9编第6章第4节,转引自《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魏绍昌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135页。
    ②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叙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1页。
    ①陈定山:《春申旧闻》,转引自《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上)》,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75页。
    ①周瘦鹃:《闲话〈礼拜六〉》,《花前新记》,江苏人民出版社,1958年。
    ②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鲁迅全集》第4卷《二心集》。
    ③《星期》第27期。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486页。
    ②沈雁冰:《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小说月报》第13卷第7号,1922年7月。
    ③西谛:《“文娼”》,《文学旬刊》第49号(1922年9月11日)。
    ④平襟亚:《“鸳鸯蝴蝶派”命名的故事》,转引自《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魏绍昌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180页。
    ⑤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1917-1927,严家炎编,第20页。
    ⑥周树人周作人:《周瘦鹃译〈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刻〉评语》,《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1917-1927,严家炎编,第30页。
    ⑦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鲁迅全集》第4卷《二心集》。
    ①沈雁冰:《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小说月报》第13卷第7号,1922年7月。转引自《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芮和师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759页。
    ②沈雁冰:《反动?》《小说月报》第13卷第11号,1922年11月10日出版。
    ③钱杏邨:《上海事变与鸳鸯蝴蝶派文艺》,《现代中国文学论》,1933年6月合众书局出版。转引自《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魏绍昌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80页。
    ①彳亍:《新作家的陈迹》,《珊瑚》,第20号。转引自《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下卷),范伯群主编,第
    659页。
    ①平襟亚:《“鸳鸯蝴蝶派”命名的故事》,《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魏绍昌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180页。
    ②1917年5月,刘半农在《新青年》第3卷第3号上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1918年3月,《新青年》第
    4卷第3号同期刊出王敬轩(钱玄同化名)《给〈新青年〉编者》和刘半农《复王敬轩书》的“双簧信”。
    ③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488-489页。
    ④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新青年》第3卷第3号,1917年5月。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续编》,第596页。
    ②同上。
    ①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宋伟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65页。
    ①郑振铎:《〈文学论争集〉导言》,作于1935年10月31日。
    ②钱杏邨:《上海事变与鸳鸯蝴蝶派文艺》,转引自《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魏绍昌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87页。
    ③同上,第83-85页。
    ④叶素:《礼拜六的重振》,《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魏绍昌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117页。
    ⑤同上。
    ①同上,第118页。
    ②胡适:《论短篇小说》,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第4卷第5号。转引自《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1917-1927,严家炎编,第37-38页。
    ①范烟桥:《民国旧派小说史略》,《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魏绍昌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
    ②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49页。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536-539页。
    ②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
    ③胡适:《十七年的回顾》,《胡适文存》第2集,黄山书社,1996年,第285页。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544页。
    ②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399页。
    ③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399-400页。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526页。
    ②包天笑:《我与杂志界》。
    ③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463页。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482页。
    ①沈雁冰:《反动?》,《小说月报》第13卷第11号,1922年11月10日。
    ②西谛:《思想的反流》,《文学旬刊》第4号,1921年6月10日。
    ①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下卷,第七编通俗期刊编,第596页。
    ②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487页。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续编》,第587页。
    ②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里说出了五十二期,回忆有误,实际出版了五十期。
    ③《星期》,第1期,1922年3月22日。
    ①胡适:《论短篇小说》,《新青年》第4卷第5号。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491页。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454-455页。
    ①范烟桥:《民国旧派小说史略》,第354页。
    ②范烟桥:《民国旧派小说史略》,第355-356页。
    ③包天笑:《我与鸳鸯蝴蝶派》,香港《文汇报》1960年7月27日。转引自《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魏绍昌编,第178页。
    ①张赣生:《民国通俗小说论稿》,重庆出版社,1991年,第87页。
    ②包天笑:《我与鸳鸯蝴蝶派》,原刊于香港《文汇报》,1960年7月27日。转引自《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魏绍昌编,第178-179页。
    ①春明逐客:《十年回首》,《小说画报》,包天笑主任,中华民国六年一月第一号,上海文明书局发行。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续编》,第639页。
    ②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续编》,第638页。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490页。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492页。
    ②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492页。
    ③瘦鹃:《改业》,《上海画报》,第320期,1928年2月6日。
    ①陈建华:《共和宪政与家国想象》,《从革命到共和》,第169页。
    ②瘦鹃:《影戏话》,《申报》,1919年6月20日,第14版。
    ①郑逸梅:《但杜宇和殷明珠》,《清末民初文坛轶事》,学林出版社,1987年,第322页。
    ②李允臣:《电影明星小传·殷明珠》,《红玫瑰》,2卷27期(1926年5月)。
    ③郑逸梅:《影坛旧闻——但杜宇和殷明珠》,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15页。
    ①殷明珠:《中国影戏谈》,《快活》,第9期,1922年3月。
    ②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续编》,第712页。
    ①“四大明星”为王汉伦、杨耐梅、张织云、宣景琳。
    ①[美]苏珊·桑塔格:《同时》,黄灿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209页。
    1.阿英:《小说闲谈四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2.阿英:《阿英说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3.阿英:《晚清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4.陈建华:《从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国时期文学、电影与文化的转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5.陈平原:《陈平原小说史论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6.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明初小说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7.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8.陈思和、王德威主编:《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多元共生体系的新思考》,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
    9.陈子平:《中国近现代通俗历史小说史略》,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
    10.杜慧敏:《晚清主要小说期刊译作研究(1901-1911)》,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
    11.范伯群:《多元共生的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12.范伯群:《中国近现代通俗小说》(上、下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13.范烟桥:《中国小说史》,台北:汉京文化事业公司,1983年。
    14.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1955年。
    15.龚鹏程:《中国小说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16.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17.李奭学:《得意忘言:翻译、文学与文化批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18.李彦东:《清末小说的生产与传播》,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
    19.李勇:《通俗文学理论》,知识出版社,2004年。
    20.刘研:《契诃夫与中国现代文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2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22.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
    23.杨剑龙:《灵性拯救与灵性文学》,新加坡青年书局,2009年。
    24.杨剑龙:《论语派的文化情致与小品文创作》,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
    25.杨剑龙:《上海文化与上海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6.杨剑龙:《文化批判与文化认同》,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年。
    27.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8.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9.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2005年。
    30.张赣生:《民国通俗小说论稿》,重庆出版社,1991年。
    31.张静庐:《在出版界二十年》,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32.朱志荣:《中国现代通俗文学艺术论》,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
    33.[美]胡缨:《翻译的传说——中国新女性的形成(1898—1918)》,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34.[美]米列娜:《从传统到现代——19至20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35.[美]田晓菲:《烽火与流星》,中华书局,2010年。
    36.[美]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宋伟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7.[美]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刘绍铭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1.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俄罗斯文学译文卷,中华书局,1961年。
    2.阿英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2集9卷小说集七,上海书店,1992年。
    3.包天笑:《包天笑代表作》,华夏出版社,范伯群编选,2008年。
    4.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5.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续编》,山西古籍、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6.包天笑:《儿童历》,中华书局,1913年。
    7.包天笑:《富人之女》,自由杂志社,中华民国十五年(1926年)。
    8.包天笑:《孤雏感遇记》,商务印书馆,民国四年五月十二日(1915年5月)。
    9.包天笑:《海上蜃楼》,文明书局,民国十五年十一月(1926年11月)。
    10.包天笑:《红泪》,有正书局,民国五年六月(1916年6月)。
    11.包天笑:《换巢鸾凤》,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4年。
    12.包天笑:《慧琴小传》,国学书室,民国十一年一月(1925年1月)。
    13.包天笑:《考察日本新闻记略》,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七年(1918年)。
    14.包天笑:《埋石弃石记》,商务印书馆,1913年。
    15.包天笑:《上海春秋》,漓江出版社,1987年。
    16.包天笑:《上海春秋》,上海大东书局,民国十三年十一月至十六年六月(1924年11月-1927年6月),第二集。
    17.包天笑:《上海春秋》,上海大东书局,民国十四年十月(1925年10月),第3版,第一集。
    18.包天笑:《双雏泪》,商务印书馆,民国八年六月(1919年6月)。
    19.包天笑:《天笑短篇小说》,中华书局,民国十九年十一月(1930年11月)。
    20.包天笑:《新西游记》,大东书局,民国十五年正月(1926年1月)。
    21.包天笑:《馨儿就学记》,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四月国难后第四版(1938年4月)。
    22.包天笑:《云想花因记》,1930年第三版。
    23.曾朴:《孽海花》,人民文学出版社,张明高校著,2006年。
    24.刘扬体选评:《鸳鸯蝴蝶派作品选评》,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年。
    25.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26.鲁迅:《域外小说集》,上海,群益书社,1921年版。
    27.娑婆生、包天笑:《人间地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28.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翟冰校点,齐鲁书社,1994年。
    29.向燕南、匡长福主编:《鸳鸯蝴蝶派言情小说集粹》,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
    30.徐卓呆、包天笑编:《八一三》,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影印本,1993年。
    31.许啸天:《唐宫二十朝演义》,新华书局,民国十九年九月(1930年9月)。
    32.张爱玲:《半生缘》,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
    33.[俄]契诃夫著:《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汝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
    34.[俄]契诃夫著:《契诃夫小说全集》,汝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
    35.[法]莫奈德原著,章衣萍、林雪清译述:《苦儿努力记》,儿童书局,1933年(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再版)。
    36.[意]亚米契斯原著、夏丏尊译:《爱的教育》,开明书店,1932年(民国廿一年五月十四版);1948年(民国卅七年二月修正十四版)。
    1.《茶话》(联华图书公司,1946-1949年,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本)
    2.《大众》(大众出版社,1942-1945,复旦大学图书馆馆藏本)
    3.《妇女时报》(1911-1917,复旦大学图书馆馆藏本)
    4.《红玫瑰》(世界书局,1924-1926年,复旦大学图书馆馆藏本)
    5.《教育杂志》(商务印书馆,1909-1948年,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本)
    6.《礼拜六》(1914-1916年,复旦大学图书馆馆藏本)
    7.《小说大观》(1915-1921,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上海书店1990年影印本)
    8.《小说画报》(文明书局,1917-1926年,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本)
    9.《小说林》(小说林总编所,1907.2-1908.10,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影印本)
    10.《小说时报》(小说时报社,1908-1911年,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本)
    11.《小说月报》(小说月报社,1910-1915年,复旦大学图书馆馆藏本)
    12.《星期》(大东书局,1922-1923年,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本)
    13.《中华教育界》(中华书局,1912-1950年,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本)
    1.[日]樽本照雄:《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贺伟译,齐鲁书社,2002年。
    2.[日]樽本照雄:《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
    3.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4.栾梅健:《通俗文学之王包天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5.毛策:《包天笑译著编年目录》,《清末小说》,第18号,1995年12月1日。
    6.芮和师等编:《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7.魏绍昌:《孽海花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8.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1917-1927,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9.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中华书局。
    10.郑逸梅:《南社丛谈》,中华书局,2006年。
    1.[阿根廷]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给青年小说家的信》,赵德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2.[德]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译林出版社,2002年。
    3.[德]瓦尔特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王才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4.[德]瓦尔特本雅明:《启迪:本雅明文选》,汉娜阿伦特编,张旭东、王斑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5.[俄]什克洛夫斯基等著:《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方珊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
    6.[法]罗兰巴特:《阅读的快乐》,《罗兰巴特随笔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
    7.[法]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全集》(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9.[美]杰姆逊讲演:《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0.[美]雷蒙威廉斯:《关键词》,刘建基译,三联书店,2005年。
    11.[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12.[美]马丁杰伊:《法兰克福学派史》,单世联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13.[美]苏珊·桑塔格:《同时》,黄灿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
    14.[英]T.S.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年。
    15.汪民安主编:《文化研究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1.陈宏淑:《译者的操纵——从cuore到〈馨儿就学记〉》,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博士论文,2010年,指导者:李奭学教授。
    2.陈子平:《中国现代通俗文学文学史研究的再反思》,见《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多元共生体系的新思考》,陈思和、王德威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
    3.邓如婷:《包天笑及其通俗小说研究》,逢甲大学中国文学所硕士论文,2000年。
    4.范伯群:《包天笑、周瘦鹃、徐卓呆的文学翻译对小说创作之促进》,《江海学刊》,1996年第6期。
    5.范伯群:《周瘦鹃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6.李勇:《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融合——韩南中国近代小说研究的方法》,《新世纪学刊》,2008年第8期。
    7.栾梅健:《不应遗忘的优秀通俗长篇小说——论包天笑的〈留芳记〉和〈上海春秋〉》,《苏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8.梅家玲:《包天笑与清末民初的教育小说》,见《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多元共生体系的新思考》,陈思和、王德威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
    9.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二十一世纪》,第6期,1990年10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