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是西部大开发中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高等教育政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于2001年6月启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高校对口支援的政策目标,是推动东西部共享教育经验、知识、信息和物质资源,提高西部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共同促进西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实施10余年来,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西部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西部高校办学实力和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受援高校师资队伍有了很大发展,学科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科研水平和科研经费大幅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有所增强。但是,东西部高校之间的巨大差距依然存在。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并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中国高校对口支援任重而道远。
     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以“政治任务”的形式发布并启东,由政府主导指定“结对”对象,没有建立稳定持续的资金保障,支援高校需要积极筹集资金,实施对受援高校的支援和全方位合作。高校对口支援体现出明显的政策主导的特征,政策质量的好坏和政策体系的良性运行,对高校对口支援的有效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政策分析是一种专门的政策研究方法,自上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它以理性分析、科学决策为核心,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研究范式,在我国许多重要决策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对提高决策的质量、规范政策的执行和增进政策的效果起到重要作用。在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过程中,运用政策分析的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决策的能力和水平,提升政策质量,也有助于整个政策过程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建设。
     阶段模型是分析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采用的主导模型,论文采用政策分析的方法,从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监控等方面对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进行深入分析。运用渐进主义分析理论模型来分析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制定过程;通过对政策制定者的访谈以及政策文本研究,探析政策制定的实际情形与理性决策流程的“吻合”程度,有助于理解和把握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的制定过程、内涵和本质。政策只有经过执行才能体现政策效果。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实施10余年,多方面特色发展,总体成效良好,但局部遭遇“执行难”困境,政策执行偏差行为也有发生,分析其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将有利于偏差的纠正。政策监控与政策评估是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有效保障。高校对口支援政策需要监控是因为该政策本身的特性和政策过程的不确定性,通过监控,可以适时调节政策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至今没有开展系统的政策评估,政策评估是政治性和技术性的结合,展望未来,应注重制订科学的评估标准,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正确处理评估中出现的问题。
     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世界现象。美国、欧洲的俄罗斯和法国、亚洲的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在加强本国欠发达地区高校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区域互动、人才开发是各国的共性特征,并在经费保障、立法支撑、国家行动和市场机制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了解和借鉴国际经验,有利于健全和完善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对加快推动我国西部高校以及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政策分析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来自于实践,反过来又为实践服务。在对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进行分析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的未来发展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加强调研,保障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治化。决策科学化是目的,决策民主化和法治化是手段,三者应成为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推进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制定体系的有效运行。二是力求共赢,提高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在思想上和政策执行组织、执行制度、执行能力、执行环境等方面全面改善,努力实现共赢合作模式,促进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有效性与可持续发展。三是借助社会,建立健全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评估体系。针对现状,尽快加强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评估工作,在评估意识、评估主体、评估标准、评估过程等方面全面建设,以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四是国外借鉴,丰富完善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体系。要着重在加强立法、统筹规划、适应市场等方面学习国外经验,进一步完善高校对口支援政策体系,以保证我国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实力不断增强。
The counterpart assistance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in the The Grand Western Development Program, aimed at bal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regions of China. It i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the policy researches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tarted the program of counterpart assistance to universities in western regions in June2001. The policy objectives of east-west university counterpart assistance program are to promote the sharing of educational experience, knowledge, information and material resources between eastern western universities. Through the coordination of resources it is intend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western higher education, as well as to promot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first ten years the policy has been successful in achieve plentiful results for example1) a leapfrog development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2) an increase in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the western region3) improvements in university facilities4) improved construction standards5) raised standard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hrough increases in research funding and6)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awareness and capacity of services to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owever, a huge gap still exists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universities. In July2010, the National Education Plan (2010-2020) was released and made it clear to the continued implementation of the eastern universities supporting their western universities counterparts, which wa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The policy of counterpart assistance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was released and started in the form of a "political task", which was led by the government that designated "twinning" universities, without a stable sustained funding for that, therefore the eastern universities needed to actively raise funds for implementation of aid and a full range of cooperation to the recipi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us universities counterpart support reflected significant policy-led characteristics, which resulted in that policy quality and benign operation of policy system has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effectively carrying out of counterpart assistance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Policy analysis was introduced in China in the1980s as a specific method of policy research, which was based on rational analysis and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as its core, and formed a more normative research paradigm. At present it is widely used in many of China's important decision-making area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decision-making, to standardiz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ies, as well as to enhance the effects of policies practice. In practice of the policy of counterpart assistance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the use of policy analysis not only helps to improve decision-making ability and level of decision-makers and to improve policy quality, but also contribute to more scientific and democratic construction of policy process.
     Stage model is the dominant model to research the policy of counterpart assistance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uses policy analysis method to make an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policy of counterpart assistance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from varied aspects as policy formula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policy evaluation and policy monitoring. This paper analyzes universities counterpart support policy-making process by applying asymptotic analysis, through interviews with policy makers and policy textual study, to find out the level of consistency between actual situation of policy making and rational decision-making process, which helps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formulation process, connotation and essence of the policy of counterpart assistance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Only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ies is it possible to reflect the effect of those. It has been more than10year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of counterpart assistance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of that is good with its multiple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however, there was a "difficult execution" predicament in some local areas, some deviation behavior during policy implementation also occurred. It will be beneficial for the correction of that by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and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offset. It is policy monitoring and policy evaluation that supports policy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unterpart assistance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Universities counterpart assistance policies need to be monitored, because of the uncertainty of policies features and policy processes, It is by process monitoring that timely adjustment of policies facing new situation and new problems become possible. The policy of counterpart assistance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has not carried out systematic policy assessment, policy evaluation is a combination of political and technical factors, looking to the future, and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formulate the scientific evaluation standards and to handle assessment problems correctly based on objectivity and impartiality principles.
     The regionally-uneven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the whole world. The United States, Russia and France, as well as South Korea and Japan in Asia have been exploring actively in enh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ir less developed regions. Government leading, overall planning, regional interacting and human resources exploitation are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all countries that are willing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mbalanced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countries mentioned above provide us with lots of experience in the aspect of financial insurance, laws, national actions and marketing mechanisms. Knowing and learning such experience helps to improve the Policy of Counterpart Assistance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benefi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the western region.
     The liveliness of policy analysis lies in its coming from practice, and it in turn serving practice. This paper, based on policy analysis of counterpart assistance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on applying the method of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gives a deeper exploration of further developing the policy of counterpart assistance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s follows, the first is to strengthen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policy-making mechanism on counterpart assistance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with its democratization, scientific application, and legalization. Policy-making by democratization and by legalization is the means, with scientific policy-making as their goal; those three should interact as an organic whole, which promotes effective operation of the policy-making system of counterpart assistance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The second is to strive to achieve a win-win situation,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mplementation of those policies, in terms of ideology and policy implementation organizations, the implementation system, ability to execute, as well as the execution environment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in order to achieve win-win cooperation model, promote effectivenes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ose policies. The third is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ose policies with the community. For the status quo, it is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ose policies as soon as possible, in terms of evaluation awareness, evaluation subject,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evaluation process, in order to be widely recognized by the society. The fourth is overseas references in order to perfect and improve those policies. It is important to focus on learning from those overseas experience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legislation, to co-ordinate planning, as well as to adapt to the market,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policy system of counterpart assistance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to ensure that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western region of China obtains increasing growth.
引文
1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72.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64.
    2段娟.改革开放初期至90年代中期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转变的历史考察[EB/OL].http://www.hprc.org.cn/, 2010-09-17.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网页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siness/htmlfiles/moe/A08/index.html
    Daniel Lerner and Harold D. Lasswell. The Policy Science:Recent Development in Scope and Method. Standford, CA: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51.
    3[美]罗伯特·M·克朗著,陈东威译.系统分析与政策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9.
    4孙光.现代政策科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3.
    1赵婀娜.我国将培训5000名西部受援高校教师[N].人民日报,2011-12-06.
    2西行壮歌响九州——写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10周年之际[N].中国教育报,2011-12-05.10年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得实惠[N].光明日报,2011-12-07.
    1李萍.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6.
    2 CVCP (Committee of Vice Chancellor and Principals of the Universities of the UK) (1994) Universities and communities. A report by the Centre for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Studies, London.
    3 Newcastle 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upon Tyne (NSM) (1996) Universit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Report to the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Sheffield.
    4 Charles, D. R. & Benneworth, P. S. Evaluating the regional contribution of an HEI:a benchmarking approach.London:HEFCE,2002
    1 Universities UK & HEFCE.The Regional Mission:The Regional Contrib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National reports and 7 regional reports).London:HEFCE,2003.
    2 Universities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UNIREG),http://www.ncl.ac.uk/unireg/.
    3 OECD.The response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o regional needs. Paris:OECD,2000.
    4 OECD Higher Education and Region:Globally competitive and locally engaged.Paris:OECD,2007.
    1钱再见.公共政策学新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因正文篇幅有限,把国外政策研究的其他代表性著作放在脚注中呈现:赫伯特·西蒙著的《管理决策新科学》(1982)以及《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1989); B·盖伊·彼得斯的《公共政策工具》(2007)、《美国的公共政策》(2008);詹姆斯·E·安德森的《公共决策》(1990)、《Public Policy Making:an Introduction》)97);R.M.克朗的《系统分析和政策科学》(1985);P.E.穆迪的《决策》(1988);史蒂文·凯尔曼的《制定公共政策》(1990);斯图亚特·S·那格尔的《政策研究百科全书》(1990)。药师寺泰藏的《公共政策》(1989);大岳秀夫的《政策过程》(1992):矢野真和的高等教育的《经济分析与政策》(2006);弗兰克·费希尔的《公共政策评估》(2003);德博拉·斯通的《政策悖论:政治决策中的艺术》(2006);约翰·W·金登的《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2004);弗朗西斯·C·福勒的《教育政策学导论》(2007);保罗·A·萨巴蒂尔的《政策过程理论》(2004);米切尔·黑尧的《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2004);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的《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1987);迈克尔·希尔的《理解社会政策》(2005);斯蒂芬·鲍尔的《政治与教育政策制定《(2003);迈克尔·豪利特等的《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2006);威廉·N·邓恩的《公共政策分析导论》(2002);拉雷·N·格斯顿的《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原理》(2001);吴锡泓的《政策学的主要理论》(2005)等。
    1李延成.对口资源:对帮助不发达地区发展教育的政策与制度安排[J].教育发展研究,2002,(10).
    2吴定.公共政策辞典[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82-83.
    3 H.D.Lasswell and A.Kaplan,Power and Societ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0,p.71转引自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8.
    4[日]药师寺泰藏著,张丹译.公共政策[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16.
    5[美]弗朗西斯·C.福勒,许庆豫译.教育政策学导论(第二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8.
    6 D.Easton,The Political System.New York:Kropf,1953,p.129转引自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8.
    7[美]托马斯·R.戴伊著,彭勃等译.理解公共政策(第十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2.
    8[美]杰克·普拉诺等著,胡杰译.政治学分析辞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34.
    1[英]米切尔·黑尧著,赵成根译.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5-6.
    2[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4.
    3吴定.公共政策辞典[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83.
    4吴定.公共政策辞典[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96.
    5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2.
    6徐凌等.公共政策分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27.
    7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773.
    8辞海在线http://www.521yy.com/cihaizaixianchaci/
    9在线新华词典http://xh.5156edu.com/
    1 Daniel Lerner and Harold D.Lasswell,The Policy Sciences:Recent Development in the Scope and Method,Standford, CA: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51,pp. Ⅷ-Ⅺ转引自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5.
    2 E.S.Quade,Analysis For Public Decision(3nd ed.).New York:Elsevier Science Publishing Co.,Inc.1989,pp.4-5转引自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6.
    3张世贤.公共政策分析[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436.
    4吴定.公共政策辞典[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201.
    1陈振明.公共管理前沿[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178.
    1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3.
    2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04.
    3彼得·得利翁.政策过程的阶段性方法:何去何从[A],保罗·A·萨巴蒂尔编,彭宗超等译.政策过程理论[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40.
    4迈克尔·豪利特,M·拉米什著,庞诗等译.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344.
    1[英]米切尔·黑尧著,赵成根译.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21.
    2彼得·得利翁.政策过程的阶段性方法:何去何从[A],保罗·A·萨巴蒂尔编,彭宗超等译.政策过程理论[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30-31.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65-172.
    1[英]斯蒂文·库克等著,邸东辉等译.制定管理决策教程(第二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03.
    2[美]詹姆斯·P·莱斯特等著,陈恒钧译.公共政策演进研究途径[M].台北: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56.
    1[美]杰克·普拉诺等著,胡杰译.政治学分析辞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87.
    2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1.
    3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107-108.
    4[美]德博拉·斯通著,顾建光译.政策悖论:政治决策中的艺术(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79.
    1[美]詹姆斯·W·费斯勒、唐纳德·F·凯特尔著,陈振明等译校.行政过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51-252.
    2伍启元.公共政策[M].香港:商务印书馆,1989.40.
    3劳凯声等.论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A],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7.
    1[美]戴维·伊斯顿著,王浦劬等译.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48.
    2[美]戴维·杜鲁门著,陈尧译.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公共舆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37.
    3吴定.公共政策辞典[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171.
    4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18.
    5[日]辻中丰著,郝玉珍译.利益集团[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14.
    1[美]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著,陶远华等译.权力的分析[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1.
    2[美]杰克·普拉诺等著,胡杰译.政治学分析辞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24.
    3[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淇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78.
    4P.巴克拉克、M.S.巴拉兹.“权力的双面性”[J].美国政治学研究,1962(4):56.转引自[英]戴维·赫尔德著,燕继荣等译.民主的模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70-271.
    5 Max Weber,Economy and Society,three volumes, edited by Guenther Roth and Claus Wittich(New York:Bedminster Press,1968), Volume Two,P.926转引自[美]丹尼斯·朗著,陆震纶等译.权力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6.
    6[澳]欧文·E·休斯著,张成福等译.公共管理导论(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4.7[美]赫伯特·西蒙著,杨砾等译.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8.13.
    1[英]洛克著,刘晓根译.政府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57.
    2刘英杰主编.中国教育大事典(下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1教育部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教高(2001)2号)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教高(2006)12号)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教高(2010)1号)
    1资料来源:岑章志等.高校对口支援与协调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4-95.
    1[美]杰克·普拉诺等著,胡杰译.政治学分析辞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40.
    2[美]查尔斯·E·林德布洛姆著,竺干威等译.决策过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19-20.
    3[美]查尔斯·E·林德布洛姆著,竺干威等译.决策过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19-20.
    1约翰·W·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13.
    3胡伟.政府过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237.
    1岑章志等.高校对口支援与协调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教育部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教高(2001)2号)
    3[美]赫伯特·西蒙著,杨砾等译.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8.
    1胡伟.政府过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251.
    2朱志宏.公共政策[M].台北:三民书局,2006.152.
    1[美]罗杰·J·沃恩/特里·E·巴斯著,沈崇麟译.科学决策方法—从社会科学研究到政策分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10.
    2[英]米切尔·黑尧著,赵成根译.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85.
    1张世贤.公共政策析论[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26.
    1教育部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教高(2001)2号)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教高(2006)12号)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教高[2010]1号)
    1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网页内容整理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174/index.html
    2教育部关于同意延边大学列入西部开发重点建设学校意见的复函(教高函[2001]15号)
    3教育部关于批准有关高校对口支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所属高职学校的通知(教高函[2011]18号)
    1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全面启动,http://news.sohu.com/20050623/n226062197.shtml,2005年6月23日
    2岑章志等.高校对口支援与协调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4
    1教育部高教司网页http://www.moe.edu.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174/index.html.
    2岑章志等.高校对口支援与协调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3教育部高教司网页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174/index.html.
    4赵婀娜.我国将培训5000名西部受援高校教师[N].人民日报,2011-12-04.
    5吴启迪副部长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2006年6月20日)
    1教育部关于批准有关高校对口支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所属高职学校的通知(教高函[2011]18号)
    1[美]查尔斯·E·林德布洛姆著,竺干威等译.决策过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43.
    2[美]托马斯·R·戴伊著,鞠方安等译.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99.
    1教育部关于同意延边大学列入西部开发重点建设学校意见的复函(教高函[2001]15号)
    1张力.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形势与公共政策走向[Z].在全国教育学研究生暑期学校的报告,2008.
    1孙华.基于问题导向的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2胡伟.政府过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282-284.
    1王名扬.美国行政法[M].北京:法制出版社,1995.
    2张康之.合理性与合法性视角中的近代社会治理[J].河北学刊,2009(4):161-168.
    1钱再见.公共政策学新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6.
    2[英]迈克尔·希尔著,刘升华译.理解社会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23.
    3钱再见.公共政策学新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7.
    4[美]托马斯·R.戴伊著,鞠方安等译.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78.
    5[美]杰伊·M.沙夫里茨等编,彭云望译.公共政策经典[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13.
    1钱再见.公共政策学新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8.
    2 R.F.Elmore,"Organizational Models of Social Program Implementation", Public Policy,Vol.26,No.2,Spring,1978,pp.185,187.转引自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59-260.
    3[美]尼古拉斯·亨利著,张听等译.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第八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10.
    4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83.
    1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网页、教育部“对口支援工作”内部资料、多家新闻媒体报道等内容整理。
    1赵婀娜.我国将培训5000名西部受援高校教师[N].人民日报,2011-12-06.
    2西行壮歌响九州——写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10周年之际[N].中国教育报,2011-12-05.
    310年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得实惠[N].光明日报,2011-12-07.
    4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访谈、对教育部和有关高校的内部资料的文本研读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1薛明杨.教育改革发展与创新[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319.
    2易金生.京津沪三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比较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8,(1).
    3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EB/OL],http://www.shanghai.gov.cn,2007-09-13.
    1上海:高考人数逐年缩水,自主招生成名校揽才首选[N].新闻晚报,2009-11-23.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教高[2006]12号)
    1资料来源:上海市教委办公室提供(2009-7)
    1周哲玮.在上海大学与云南大学签约仪式上的讲话[Z],2007.
    1上海大学对口支援云南大学暨两校合作协议(2008—2012年)[Z],2008.
    1百度-百科名片http://baike.baidu.com/view/37878.htm
    2李延成.对口资源:对帮助不发达地区发展教育的政策与制度安排[J].教育发展研究,2002,(10).
    1康凯.对口支援成效及推动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发展的经济学模型[J].医学教育探索,2004,(1).
    1清华大学课题组.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的实践与经验[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
    1资料来源: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会议交流材料,2009年11月.
    1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会议交流材料[Z],2009.
    1资料来源:清华大学课题组.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的实践和经验[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
    2资料来源:清华大学课题组.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的实践和经验[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
    1房剑森,解群等.基于“共赢”目标的上海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模式创新研究[R].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10.
    1[美]菲利普·J·库珀等著,王巧玲等译.二十一世纪的公共行政:挑战与改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82.
    2教育部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教高(2001)2号)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教高(2006)12号)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教高(2010)1号)
    1张小艳.区域经济发展与高校对口支援政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报),2009,(4).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教高(2006)12号)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教高(2010)1号)
    1教育部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教高(2001)2号)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教高(2006)12号)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教高(2006)12号)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教高(2010)1号)
    3唐德海等.东部-西部边境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发展研究[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45.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教高(2006)12号)
    1[英]米切尔·黑尧著,赵成根译.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112.
    2 Pal,Leslie A.1992:174-175.Public Policy Analysis:An Introduction Scarborough,Ontario:Nelson Canada转引自丘昌泰.公共政策:基础篇[M].台北:台湾巨流图书公司,2006:355.
    3[美]詹姆斯·W.费斯勒、唐纳德·F·凯特尔著,陈振明等译校.行政过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61.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周生贵.着力构建高校对口支援的双赢机制[N].中国教育报,2006-11-07.
    1解群,房剑森等.走向“合作”: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政策透视[J].教育发展研究,2012,(1):16-17.
    2张欢.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执行者的“利他主义行为”分析—以新疆两所高校的挂职干部为个案[D].北京:北京大学,2008.
    1[美]盖依·彼得斯著,顾丽梅等译.美国的公共政策——承诺与执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69-70.
    1时晓玲,蒋夫尔.东西高校心相牵对口支援促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6-06-20.(1)
    2[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著,张成福等校译.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8.
    3[美]史蒂文·凯尔曼著,商正译.制定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19.
    1[美]盖依·彼得斯著,顾丽梅等译.美国的公共政策——承诺与执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14-215.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6.
    3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93-94.
    1胡伟.政府过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375.
    1[美]威廉·N.邓恩著,谢明等译.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34.
    1[美]威廉·N.邓恩著,谢明等译.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62-363.
    1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323-324.
    2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49.
    3[美]托马斯·R.戴伊著,鞠方安等译.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03.
    4[美]拉雷·N·格斯顿著,朱子文译.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原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130.
    1资料来源:吴定.公共政策[M].台北:台北华电,1994.419.
    2[美]埃贡·G·古巴、伊冯娜·S·林肯著,秦霖等译.第四代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
    1[美]埃贡·G·古巴、伊冯娜·S·林肯著,秦霖等译.第四代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
    2[美]埃贡·G·古巴、伊冯娜·S·林肯著,秦霖等译.第四代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8.
    3[美]埃贡·G·古巴、伊冯娜·S·林肯著,秦霖等译.第四代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
    1[美]多丽斯·A·格拉伯著,张熹珂译.沟通的力量—公共组织信息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09.
    1[法]H.法约尔著,周安华等译.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24.
    2[澳]欧文·E·休斯著,张成福等译.公共管理导论(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6.
    3[美]詹姆斯·W.费斯勒、唐纳德·F·凯特尔著,陈振明等译校.行政过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37.
    1丘昌泰.公共政策:基础篇[M].台北:台湾巨流图书公司,2006:377.
    1教育部对口支援工作研究指导中心网页http://wzpt.cic.tsinghuaedu.cn/publish/jybdkzy/index.html
    2李允杰,丘昌泰.政策执行与评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64.
    1[美]托马斯·R.戴伊著,鞠方安等译.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12-213.
    1[美]詹姆斯·P·莱斯特等著,陈恒钧译.公共政策演进研究途径[M].台北: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136.
    2 E.R.House:Evaluating with Validity,p.121,Beverly Hill:sage,1980转引自王骚.政策原理与政策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205.
    1[美]菲利普·J·库珀等著,王巧玲等译.二十一世纪的公共行政:挑战与改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89.
    2[美]弗朗西斯·C.福勒著,许庆豫译.教育政策学导论(第二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93.
    1[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202.
    2清华大学课题组.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的实践和经验[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
    1高大海等.高等教育对口支援绩效评价的指标设计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2010:12.
    1[美]弗兰克·费希尔著,吴爱民等译.公共政策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17.
    1厦门大学高教所.高等教育文集[C].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442.
    2杨福家.关于《莫里尔法》(Morrill Act) [J].世界科学,2004,(11):6.
    1欧文福.美国西部开发中的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及其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05,(4).
    1杨晓波.美国联邦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J].外国教育研究第30卷第10期,2002,(10).
    2郭强.美国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交流模式及其启示——解读《美国西部州际高等教育委员会2009年度报告》[J].中国高教研究,2010,(1):35-37.
    3郭强.美国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交流模式及其启示——解读《美国西部州际高等教育委员会2009年度报告》[J].中国高教研究,2010,(1):35-37.
    4郭强.美国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交流模式及其启示—解读《美国西部州际高等教育委员会2009年度报告》[J].中国高教研究,2010,(1):35-37.
    1郭强.美国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交流模式及其启示——解读《美国西部州际高等教育委员会2009年度报告》[J].中国高教研究,2010,(1):35-37.
    1李新玉.前苏联开发西伯利亚的思路值得借鉴[N].光明日报,2000-03-15.
    2张慧霄.从教育立法看俄罗斯教育改革进程[J].西伯利亚研究,2001,(4):46.
    3高际香.俄罗斯《2025年前远东和贝加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解读[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1,(1).
    1付红.2000~2006年意大利南方科技发展和高等教育实施计划简介[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0,(5):10.
    2付红.2000~2006年意大利南方科技发展和高等教育实施计划简介[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0,(5):11.
    3付红.2000~2006年意大利南方科技发展和高等教育实施计划简介[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0,(5):11-12.
    4付红.2000~2006年意大利南方科技发展和高等教育实施计划简介[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0,(5):12.
    5意大利那波里科学城介绍http://www.smeco.org/italy/cgzn/175880.shtml
    1吕振宇.浅论日本落后地区的开发[J].经济研究导刊,2009,(7):143.
    1李新玉.前苏联开发西伯利亚的思路值得借鉴[N].光明日报,2000-03-15.
    1邱成利.西部增值[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11):57,59.
    1 Alan Barcan, A History of Australian Education[M],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288.
    2 Alan Barcan, A History of Australian Education[M],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289.
    3杨克瑞.美国高等教育与经济的腾飞——1862《莫里尔法案》再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4):1-4.
    1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4.
    2[美]威廉·N.邓恩著,谢明等译.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7.
    3[美]查尔斯·E·林德布洛姆著,朱国斌等译.政策制定过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14.
    1[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等著,吴爱民等译.民治政府——美国政府与政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1.
    2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7.转引自王沪宁等.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15.
    3孙华.基于问题导向的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4胡伟.政府过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282-284.
    1孙华.基于问题导向的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2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45.
    3[美]多丽斯·A·格拉伯著,张熹珂译.沟通的力量——公共组织信息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29.
    4[美]戴维·L·维默等著,戴星翼等译.政策分析——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58.
    5[美]海伦·英格兰姆等编著,钟振明等译.新公共政策——民主制度下的公共政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15.
    1[美]盖依·彼得斯著,顾丽梅等译.美国的公共政策——承诺与执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7.
    2[美]菲利克斯·A·尼格罗,劳埃德·G·尼格罗著,郭晓来等译.公共行政学简明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166.
    3[苏]O.H.拉里切夫著,刁戌生等译.决策的科学与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17.
    4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43.
    1李光.现代思想库与科学决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99.
    2朱志宏.公共政策[M].台北:三民书局,2006:217.
    3吴岩.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Z].在2009年“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的大会主题报告.
    1 OECD (2007) Higher Education and Region:Globally competitive and locally engaged. Paris:OECD.
    1朱志宏.公共政策[M].台北:三民书局,2006:152.
    1[美]菲利普·J·库珀等著,王巧玲等译.二十一世纪的公共行政:挑战与改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82.
    2[美]拉雷·N·格斯顿著,朱子文译.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原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127-128.
    1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丰裕社会(1958)[A],[美]杰伊·M.沙夫里茨等编,彭云望译.公共政策经典[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78.
    2[美]盖依·彼得斯著,顾丽梅等译.美国的公共政策——承诺与执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39.
    3[美]史蒂文·凯尔曼著,商正译.制定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19.
    1[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291.
    2[美]詹姆斯·w·费斯勒,唐纳德·F·凯特尔著,陈振明等译校.行政过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
    1[美]菲利普·J·库珀等著,王巧玲等译.二十一世纪的公共行政:挑战与改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87.
    2[美]威廉·N.邓恩著,谢明等译.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62-363.
    1[美]拉雷·N·格斯顿著,朱子文译.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原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130-131.
    2李允杰、丘昌泰.政策执行与评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64.
    1[美]盖依·彼得斯著,顾丽梅等译.美国的公共政策——承诺与执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19.
    2李允杰、丘昌泰.政策执行与评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47-248.
    3[美]拉雷·N·格斯顿著,朱子文译.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原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132.
    1李允杰、丘昌泰.政策执行与评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47.
    2迈克尔·豪利特,M·拉米什著,庞诗等译.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M].北京:三联书店,2006:294.
    3[美]詹姆斯·P·莱斯特等著,陈恒钧译.公共政策演进研究途径[M].台北: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136.
    4[美]菲利普·J·库珀等著,王巧玲等译.二十一世纪的公共行政:挑战与改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96.
    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网页http://www.ncedr.edu.cn/
    2岑章志等.高校对口支援与协调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09.
    1贺国庆等.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78-287.
    2李新玉.前苏联开发西伯利亚的思路值得借鉴[N].光明日报,2000-03-15.
    1.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
    2.张世贤.公共政策析论[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
    3.张世贤.公共政策分析[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
    4.丘昌泰.公共政策:当代政策科学理论之研究[M].台北: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97.
    5.丘昌泰.公共政策:基础篇[M].台北:台湾巨流图书公司,2006.
    6.李允杰,丘昌泰.政策执行与评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9.陈振明.公共管理前沿[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10.陈振明.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述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1.伍启元.公共政策[M].香港:商务印书馆,1989.
    12.朱志宏.公共政策[M].台北:三民书局,2006.
    13.吴定.公共政策辞典[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
    14.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5.谢明.政策分析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6.谢明.政策透视——政策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7.谢明.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8.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9.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0.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1.严强,王强.公共政策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2.金太军等.公共政策执行梗阻与消解[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23.宁骚.公共政策学案例精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4.胡宁生.现代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的整体透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25.丁煌.政策执行阻滞机制及其防治对策——一项基于行为和制度的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2.
    26.周国雄.博弈:公共政策执行力与利益主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7.钱再见.公共政策学新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8.钱再见.现代公共政策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9.张骏生.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0.陈堂发.新闻媒体与微观政治——传媒在政府政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1.魏姝.政策中的制度逻辑——美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度基础[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2.刘雪明.政策运行过程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33.王骚.政策原理与政策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34.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5.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007.
    36.孙绵涛.教育政策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7.吴志宏.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8.祁型雨.利益表达与整合——教育政策的决策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9.徐凌,张继.公共政策分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40.徐峰.政治参与发展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制定[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41.李光.现代思想库与科学决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42.公共政策与政府治理——复旦公共行政评论:第二辑[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3.岳经纶等.中国公共政策评论(第1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4.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45.王沪宁等.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6.胡伟.政府过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47.俞可平.治理与善治[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8.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9.施雪华.政府权能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50.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51.张尧庭.信息与决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52.彭和平等.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53.胡平仁.在权力和权利之间——公共政策学新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54.刘峰,舒绍福.中外行政决策体制比较[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
    55.王名扬.美国行政法[M].北京:法制出版社,1995.
    56.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57.孙光.现代政策科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58.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0.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6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773.
    64.刘英杰主编.中国教育大事典(下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65.新中国统计55周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66.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67.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8.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69.贺国庆等.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0.薛明杨.教育改革发展与创新[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
    71.谢安邦.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2001-2005[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06.
    72.房剑森.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与中国的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73.杜育红.我国地区间高等教育发展差异的实证分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课题组.中国区域科学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75.胡鞍钢,邹平.社会与发展—中国社会发展地区差距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7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10周年典型经验集体和突出贡献个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77.梁克荫等.中国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
    78.夏鲁惠.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9.夏鲁惠.我国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状况[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80.岑章志等.高校对口支援与协调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81.蔡文伯.中国西部地区受援高校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82.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中国教育对口支援[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
    83.唐德海,梁文明等.东部-西部边境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发展研究[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4.朱小蔓主编.20-21世纪之交中俄教育改革比较[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85.世界银行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与社会特别工作组编注,蒋凯主译.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86.厦门大学高教所.高等教育文集[C].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
    87.邱成利.西部增值[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1.[美]罗伯特·M·克朗著,陈东威译.系统分析与政策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美]弗朗西斯·C·福勒,许庆豫译.教育政策学导论(第二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3.[美]托马斯·R.戴伊著,罗清俊等译.公共政策新论(第九版)[M].台北:韦伯文化事业出版社,1999.
    4.[美]托马斯·R.戴伊著,鞠方安等译.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美]托马斯·R.戴伊著,彭勃等译.理解公共政策(第十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6.[美]杰克·普拉诺等著,胡杰译.政治学分析辞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7.[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8.[美]詹姆斯·P·莱斯特等著,陈恒钧译.公共政策演进研究途径[M].台北: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
    9.[美]詹姆斯·W·费斯勒、唐纳德·F·凯特尔著,陈振明等译校.行政过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0.[美]斯图亚特·S·那格尔编著,林明等译.政策研究百科全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
    11.[美]彼得·得利翁.政策过程的阶段性方法:何去何从[A],保罗·A·萨巴蒂尔编,彭宗超等译.政策过程理论[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12.彼德·霍尔.政策范式、社会学习和国家:以英国经济政策的制定为例[A],岳经纶等.中国公共政策评论(第1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3.[美]德博拉·斯通著,顾建光译.政策悖论:政治决策中的艺术(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4.[美]戴维·伊斯顿著,王浦劬等译.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5.[美]戴维·杜鲁门著,陈尧译.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公共舆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16.[美]P.E.穆迪著,朱美琪等译.决策——获得较佳决策的方法[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
    17.[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著,杨昌裕译.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8.[美]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著,陶远华等译.权力的分析[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19.[美]E.R.克鲁斯克等著,唐理斌等译.公共政策词典[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
    20.[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淇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1.[美]丹尼斯·朗著,陆震纶等译.权力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2.[美]赫伯特·西蒙著,杨砾等译.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23.[美]赫伯特·西蒙著,杨砾等译.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有限理性说[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24.[美]查尔斯·E·林德布洛姆著,竺干威等译.决策过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25.[美]查尔斯·E·林德布洛姆著,朱国斌等译.政策制定过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26.[美]约翰·W·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7.[美]拉雷·N·格斯顿,朱子文译.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原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28.[美]罗杰·J·沃恩/特里·E·巴斯著,沈崇麟译.科学决策方法——从社会科学研究到政策分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29.[美]杰伊·M·沙夫里茨等编,彭云望译.公共政策经典[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0.[美]尼古拉斯·亨利著,张听等译.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第八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1.[美]菲利普·J·库珀等著,王巧玲等译.二十一世纪的公共行政:挑战与改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2.[美]詹姆斯·W·费斯勒、唐纳德·F·凯特尔著,陈振明等译校.行政过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3.[美]盖依·彼得斯著,顾丽梅等译.美国的公共政策——承诺与执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4.[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著,张成福等校译.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5.[美]史蒂文·凯尔曼著,商正译.制定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36.[美]威廉·N·邓恩著,谢明等译.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7.[美]埃贡·G·古巴、伊冯娜·S·林肯著,秦霖等译.第四代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8.[美]多丽斯·A·格拉伯著,张熹珂译.沟通的力量——公共组织信息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9.[美]弗兰克·费希尔著,吴爱民等译.公共政策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0.[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等著,吴爱民等译.民治政府——美国政府与政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1.[美]戴维·L·维默等著,戴星翼等译.政策分析—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42.[美]海伦·英格兰姆等编著,钟振明等译.新公共政策——民主制度下的公共政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43.[美]菲利克斯·A·尼格罗、劳埃德·G·尼格罗著,郭晓来等译.公共行政学简明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44.[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著,张成福等译.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5.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丰裕社会(1958)[A],[美]杰伊·M.沙夫里茨等编,彭云望译.公共政策经典[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78.
    46.[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291.
    47.[苏]O.H.拉里切夫著,刁戌生等译.决策的科学与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17.
    48.[英]米切尔·黑尧著,赵成根译.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49.P.巴克拉克、M.S.巴拉兹.“权力的双面性”[J].美国政治学研究,1962(4):56.转引自[英]戴维·赫尔德著,燕继荣等译.民主的模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50.[英]斯蒂文·库克等著,邸东辉等译.制定管理决策教程(第二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51.[英]洛克著,刘晓根译.政府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52.[英]迈克尔·希尔著,刘升华译.理解社会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3.[英]斯蒂芬·鲍尔著,王玉秋等译.政治与教育政策制定——政策社会学探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4.[法]H.法约尔著,周安华等译.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55.[德]马克斯·韦伯著,龙婧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56.[澳]欧文·E·休斯著,张成福等译.公共管理导论(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7.[加]迈克尔·豪利特、M·拉米什著,庞诗等译.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58.[以]叶海尔·德罗尔.逆境中的政策制定[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
    59.[日]药师寺泰藏著,张丹译.公共政策[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60.[日]辻中丰著,郝玉珍译.利益集团[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61.[日]大岳秀夫著,傅禄永译.政策过程[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
    62.[日]矢野真和著,张晓鹏等译.高等教育的经济分析与政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3.[韩]吴锡泓等编著,金东日译.政策学的主要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孙希波.黑龙江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0.
    2.张振助.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
    3.朱雪文.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
    4.耿涓涓.西部省区基于提升竞争力的高等教育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
    5.林小英.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迁中的策略空间[D].北京:北京大学,2004.
    6.濮岚澜.中国教育政策的议程设置过程——信息互动网络的视角[D].北京:北京大学,2004.
    7.郭朝红.影响教师政策的中介组织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8.赵宁宁.教育政策制定的研究基础探索[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5.
    9.包海芹.国家学科基地政策扩散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06.
    10.程化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过程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06.
    11.张国兵.中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过程研究——支持联盟理论的视角[D].北京:北京大学,2006.
    12.李萍.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6.
    13.许士荣.中国博士后政策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14.贺萍.西部大开发与新疆多元民族文化关系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5.
    15.代小菊.民族贫困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政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16.刘建军.对口支援政策研究—以广东省对口支援哈密地区为例[D].乌鲁术齐:新疆大学,2007.
    17.倪维芳.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18.张欢.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执行者的“利他主义行为”分析—以新疆两所高校的挂职干部为个案[D].北京:北京大学,2008.
    19.安琪.沪疆高校对口支援之教师队伍建现状研究—以H大学对口支援x大学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1.梁克荫.中国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教育研究,2000,(4).
    2.卢建飞.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性问题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5,(4).
    3.阎卫华.关于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1).
    4.王忠东,郭松朋.论对口支援工作中的政府责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3).
    5.蔡文伯.西部高校跨越发展模式探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5,(12).
    6.蔡文伯,吴英策.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对口支援”西部高校理论解读[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4).
    7.蔡文伯,李晓娟.东西部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9,(3).
    8.段鸿斌,苟彦忠.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对新疆高等教育影响的实证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10,(4).
    9.王根顺,李静.发展西部高等教育的战略思考[J].教育研究,2001,(9).
    10.陈向明.参与式方法—发展西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 (5).
    11.朱永新.我们能为西部带去什么?[J].天津教育,2008,(5).
    12.吴德刚.中国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研究—教育发展不平衡性问题研究[J].教育研究,1999,(7).
    13.王善迈,杜育红,刘远新.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1998,(6).
    14.孙华.基于问题导向的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15.潘燕.美国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我国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J].文教资料,2009,(4).
    16.安尼瓦尔·阿木提.美国西部教育发展及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2).
    17.陆瑜.美国西部教育的发展历程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7,(6).
    18.高际香.俄罗斯《2025年前远东和贝加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解读[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1,(1).
    19.李延成.对口资源:对帮助不发达地区发展教育的政策与制度安排[J].教育发展研究,2002,(10).
    20.清华大学课题组.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的实践与经验[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
    21.陈国珠,徐剑.对口支援西部高校的实践与思考—从上海交大支援宁夏大学说起[J].中国高等教育,2004,(3).
    22.康凯.对口支援成效及推动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发展的经济学模型[J].医学教育探索,2004,(1).
    23.刘晓光,董维春等.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政策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24.韩延斌.对口支援:激发西部高校活力--青海大学、宁夏大学在对口支援中得益纪实[J].中国高等教育,2006,(20).
    25.“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管理模式”项目课题组.强有力的对口支援推动西部受援高校跨越式发展[J].管理观察,2009,(4).
    26.钟周等.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的研究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10).
    27.董海军等.区域梯度教育结构与对口支援西部高校的反梯度[J].科学经济社会,2009,(12).
    28.高芳,蔡文伯.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执行分析[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9,(12).
    29.马志宇.对口支援制度与西部高校能力建设[J].思想战线,2010,(1).
    30.高大海等.高等教育对口支援绩效评价的指标设计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2010,(12).
    31.拉维·坎布尔,陈晓.50年来中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J].国外理论动态,2006,(1).
    32.张小艳:区域经济发展与高校对口支援政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报),2009,(4).M
    33.龚映杉.通力合作、实施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J].中国高等教育,2006,(5).
    34.降龙等.从“四个方面”看对口支援发展趋势[J].医学教育探索,2004,(3).
    35.强海燕等.关于西北地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考察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1994,(6).
    36.易金生.京津沪三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比较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8,(1).
    37.康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规律与变迁趋势—学术,市场,政府在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制衡的约束条件[J].教育研究,2004,(2).
    38.潘懋元,邬大光.我国发展地区性高等教育的理论探讨[J].教育研究,1990,(3).
    39.房剑森.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政策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06,(7A)
    40.袁振国.教育政策与当前教育政策热点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1).
    41.孙绵涛.关于教育政策分析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
    42.钟婉娟,杨润勇.论区域教育政策制定[J].教育科学,2003,(6).
    43.徐国兴.我国高等教育学费研究十五年①-—兼论政策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之间的关系[J].教育与经济,2003,(1).
    44.陈学飞.理想导向型的政策制定—“985工程”政策过程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6,(3).
    45.张康之.合理性与合法性视角中的近代社会治理[J].河北学刊,2009,(4).
    46.杨福家.关于《莫里尔法》(Morrill Act)[J].世界科学,2004,(11).
    47.欧文福.美国西部开发中的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及其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05,(4).
    48.杨晓波.美国联邦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J].外国教育研究第30卷第10期,2002,(10).
    49.郭强.美国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交流模式及其启示——解读《美国西部州际高等教育委员会2009年度报告》[J].中国高教研究,2010,(1).
    50.张慧霄.从教育立法看俄罗斯教育改革进程[J].西伯利亚研究,2001,(4).
    51.高际香.俄罗斯《2025年前远东和贝加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解读[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1,(1).
    52.吕振宇.浅论日本落后地区的开发[J].经济研究导刊,2009,(7).
    53.付红.2000~2006年意大利南方科技发展和高等教育实施计划简介[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0,(5).
    54.杨克瑞.美国高等教育与经济的腾飞——1862《莫里尔法案》再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4).
    55.许士荣.试析我国博士后政策监控问题及改进[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1).
    56.林小英.中国教育政策过程中的策略空间:一个对政策变迁的解释框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10).
    57.解群、房剑森等.走向“合作”: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政策透视[J].教育发展研究,2012(1).
    1. Harold D. Lasswell.A Pre-view of Policy Science. New York:American Elsevier,1971.
    2. Daniel Lerner and Harold D. Lasswell. The Policy Science:Recent Development in Scope and Method. Standford, CA: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51.
    3. James P. Lester, Joseph Stewait.Public Policy:An Evolutionary Approach.West Publishing Company,1996.
    4. Daniel C. McCool. Public Policy Theories, Models, and Concepts.Prentice-hall,Inc,1995.
    5. Peter John. Analysis Public Policy. Wellington House,1998.
    6. Anderson, James E. Public Policy Making:an Introduction. Boston:Houghton Mifflin,1997.
    7. James p.Lester, Joseph Stewart,Jr.Public Policy:An Evolutionary Approach(2E).Beijing: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2004.
    8. Jay M.Shafritz.Classics of Public Adaministration(4E). Beijing: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04.
    9. Jay M.Shafritz.Classics of Organization Theory(5E).Beijing: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2004.
    10. H.D.Lasswell and A.Kaplan.Power and Societ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0.
    11. Hughes, Owen E. Public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an introduction. Beijing: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2003.
    12. CVCP (Committee of Vice Chancellor and Principals of the Universities of the UK) (1994)
    13. Universities and communities. A report by the Centre for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Studies.London.
    14. Newcastle 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upon Tyne (NSM) (1996) Universit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Report to the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Sheffield.
    15. Charles, D. R. & Benneworth, P. S. Evaluating the regional contribution of an HEI:a benchmarking approach. London:HEFCE,2002.
    16. Universities UK & HEFCE (2003). The Regional Mission:The Regional Contrib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National reports and 7 regional reports). London:HEFCE.
    17. Universities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UNIREG) http://www.ncl.ac.uk/unireg/
    18. OECD (2000) The response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o regional needs. Paris:OECD.
    19. OECD (2007) Higher Education and Region:Globally competitive and locally engaged. Paris: OECD.
    20. Guenther Roth and Claus Wittich. Max Weber, Economy and Society, three volumes. New York: Bedminster Press,1968,Volume Two.
    21. D.Easton.The Political System.New York:Kropf,1953.
    22. Richard Barke.Science, technology, and public policy.Washington DC: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Press,1986.
    23. R.F.Elmore."Organizational Models of Social Program Implementation". Public Policy,Vol.26,No.2, Spring,1978.
    24. Pal,Leslie A.Public Policy Analysis:An Introduction Scarborough,Ontario:Nelson Canada,1992.
    25. E.R.House.Evaluating with Validity.Beverly Hill:sage,1980.
    26. Charles, D. R. & Benneworth, P. S. Evaluating the regional contribution of an HEI:a benchmarking approach. London:HEFCE,2002.
    27. E.S.Quade. Analysis For Public Decision(3nd ed.).New York:Elsevier Science Publishing Co.,Inc.1989.
    28. Alan Barcan, A History of Australian Education[M],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
    29. Higher Education:The Engine of Economic Opportunity-WICHE 2009 Annual Report[EB/OL]. http://wiche.edu/info/publications/WICHEar09. pdf,2009-10-31.
    1.教育部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教高(2001)2号)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教高(2006)12号)
    3.教育部关于表彰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教高[2006]6号)
    4.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教高(2010)1号)
    5.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对口支援新疆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10]9号)
    6.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对口支援西藏自治区高等学校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2号)
    7.教育部关于对口支援大连民族学院等5所高等学校的通知(教高[2011]5号)
    8.教育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对口支援西藏工作的意见(教民[2006)8号)
    9.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对口支援高校联合培养本科生等有关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10]3号)
    10.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对口支援高校申请定向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单独招生指标办法等有关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10]4号)
    1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十周年典型经验集体和突出贡献个人的通知(教高厅函[2011]75号)
    12.教育部关于同意延边大学列入西部开发重点建设学校意见的复函(教高函[2001]15号)
    13.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质量工程”2009年对口支援工作教师进修和干部学习锻炼计划的通知(教高函(2009)9号)
    14.教育部关于加强对口支援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和塔里木大学的通知(教高函[2010]10号)
    15.教育部关于组建高校团队对口支援西藏大学的通知(教高函[2010]24号)
    16.教育部关于批准有关高校对口支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所属高职学校的通知(教高函[2011]18号)
    17.关于举办2008年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管理人员高级研修班的通知(教高司函[2008]127号)
    18.关于上报“质量工程”2008年对口支援项目进修教师和学习锻炼干部总结和论文汇编的通知(教高司函[2009]2号)
    19.关于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重要事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9]145号)
    20.关于转发浙江大学贯彻落实教育部对口支援工作会议的情况汇报的通知(教高司函[2009]240号)
    21.关于开展“质量工程”对口支援项目总结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0]101号)
    22.教育部关于做好对口支援新疆高等师范学校工作的通知(教师函[2002]1号)
    23.教育部关于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通知(教研函[2005]2号和教研函[2006]1号)
    24.教育部关于内地支援边疆地区小学师资问题的通知(1956年)
    2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通知(1993年2月)
    26.国家教委、国家民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民族和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的通知(1997年4月22日)
    27.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东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工作的通知(厅字(2000)13号)
    28.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中组部、国家计委、财政部、人事部关于印发《关于东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教基[2000]20号)
    29.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2002年2月10日)
    30.陈至立部长在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重点建设高等学校座谈会上的讲话(2001年7月10日)
    31.吴启迪副部长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2005年2月25日)
    32.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2006年6月20日)
    33.教育部长周济同志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2006年6月20日)
    34.吴启迪副部长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2006年6月20日)
    35.教育部副部长陈希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9年11月26日)
    36.张大良司长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2009年11月26日)
    37.陈希副部长在教育部西南片区对口支援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2010年3月21日)
    38.袁贵仁部长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22所高校对口支援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签约仪式上的讲话(2010年8月31日)
    39.部长助理林蕙青在高校团队对口支援西藏大学签约仪式上的讲话(2010年11月21日)
    40.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10周年总结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12月4日)
    1.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文件汇编[Z].2009,11.
    2.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会议交流材料[Z].2009,11.
    3.编者.十年携手铸辉煌(上海交通大学宁夏大学对口支援十周年)[Z].2011,9.
    4.2011年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经验交流会文件与交流材料汇编[Z].2011,7.
    5.教育部.2001—2011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10周年成果展[Z].2011,12.
    6.周哲玮.在上海大学与云南大学签约仪式上的讲话[Z].2007.
    7.上海大学对口支援云南大学暨两校合作协议(2008—2012年)[Z].2008.
    8.部分访谈大学的内部资料(含协议、总结、统计表、简报、宣传版面等)
    9.部分省市教育部门的内部资料(含协议、总结等).
    1.张力.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形势与公共政策走向[Z].在2008年全国教育学研究生暑期学校的报告.
    2.吴岩.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Z].在2009年“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的大会主题报告.
    3.房剑森,解群等.基于“共赢”目标的上海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模式创新研究[R].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10.
    1.温红彦.教育部加大力度支援西部高校[N].人民日报,2001-07-12.
    2.唐景莉.教育部将加大对口支援西部高校的力度[N].中国教育报,2001-07-12.
    3.程晓红.郭金龙列确等看望对口支援西藏大学的内地高校负责人[N].西藏日报,2003-04-08.
    4.黄蔚.助力西部高校驶入快车道[N].中国教育报,2004-07-19.
    5.纪秀君,刘宁.对口支援促西部高校整体实力提升[N].中国教育报,2005-02-26.
    6.王静.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推出扩展计划[N].科学时报,2005-03-01.
    7.闫卫华,郑亮.对口支援:助西部高校快速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5-03-04.
    8.李珂.6所重点建设高校与9所新建院校“攀亲”[N].福建日报,2005-12-23.
    9.彭福华,刘之沛.7所高校对口支援井冈山学院[N].江西日报,2006-03-04.
    10.吕诺.56所高校参加对口支援26所西部高校提速发展[N].中国改革报,2006-05-09.
    11.王庆环.对口支援使西部高校提速发展[N].光明日报,2006-05-26.
    12.蒋夫尔.对口支援助新疆高校解决人才饥渴[N].中国教育报,2006-06-14.
    13.熊聪茹,张慧.新疆:对口支援计划让高校集体“充电”[N].新华每日电讯,2006-06-20.
    14.丁丁.对口支援助新疆高校练“内功”[N].人民日报,2006-06-20.
    15.时晓玲,蒋夫尔.东西高校心相牵对口支援促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6-06-20.
    16.熊聪茹,张慧.“对口支援”计划为新疆高校集体“充电”[N].中国社会报,2006-06-21.
    17.董洪亮.接轨名校搭上“快车”[N].人民日报,2006-06-22.
    18.翟帆,柴葳.不断提高对口支援工作的质量[N].中国教育报,2006-06-22.
    19.焦玉补.5年来我国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成绩显著[N].中国民族报,2006-06-23.
    20.罗骥,靳晓燕.教育之花扎根祖国西部[N].光明日报,2006-07-19.
    21.任丽梅.五年对口支援让西部高校发生巨变[N].中国改革报,2006-08-04(32).
    22.赵凤华.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五年效果显著[N].科技日报,2006-08-15.
    23.杨晨光.对口支援助西部高校跨越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6-10-09.
    24.周生贵.着力构建高校对口支援的双赢机制[N].中国教育报,2006-11-06.
    25.杨明方.真情牵手跨越发展[N].人民日报,2007-01-11.
    26.田洋.支持配合厦黔高校对口支援[N].贵州日报,2007-04-26.
    27.闫卫华.关于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的思考[N].中国高教研究,2008-01-28.
    28.黄蔚,吴英策.对口支援助西部高校跨越式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8-12-07.
    29.上海:高考人数逐年缩水,自主招生成名校揽才首选[N].新闻晚报,2009-11-23.
    30.储召生.加快发展西部高等教育的新起点—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会议综述[N].中国教育报,2009-12-03(1).
    31.对口支援高校发挥自身优势无私帮扶[N].中国教育报,2009-12-16.
    32.姚晓丹.教育部出台新政策推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N].光明日报,2010-02-22.
    33.采访人董洪亮,解读人张大良.让西部高校成为区域智力和人才中心[N].人民日报,2010-02-25.
    34.赵婀娜.我国将培训5000名西部受援高校教师[N].人民日报,2011-12-04.
    35.西行壮歌响九州——写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10周年之际[N].中国教育报,2011-12-05.
    36.10年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得实惠[N].光明日报,2011-12-07.
    37.李新玉.前苏联开发西伯利亚的思路值得借鉴[N].光明日报,2000-03-15.
    1.李新玉.前苏联开发西伯利亚的思路值得借鉴[EB/OL]htcp://www.sina.com.cn,2000-03-15.
    2.高峰.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全面启动[EB/OL]. http://news.sohu.com/20050623/n226062197.shtml,2005-06-23.
    3.时晓玲.东西高校心相牵对口支援促发展——记对口支援新疆高校与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实施[EB/OL].http://www.jyb.cn/gb/2006/06/20/zy/jryw/3.htm,2006-06-20.
    4.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不平凡的5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5年来进展情况[EB/OL].http://www.chinawest.gov.cn/web/NewsInfo.asp?NewsId=28366,2006-06.
    5.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EB/OL].http://www.shanghai.gov.cn,2007-09-13.
    6.欧文福.美国西部开发中的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及其启示[EB/OL].http://www.bjedu.cc/html/jiaoshiyuandi/bijiaoyanjiu/2009/0531/52070.html,2009-05-31.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背景材料[EB/OL].http://www. moe.gov. cn/,2009-12-21.
    8.段娟.改革开放初期至90年代中期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转变的历史考察[EB/OL].http://www.hprc.org.cn/,2010-09-17.
    9.毛帽.10年,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夯实“四个显著提升”[EB/OL].http://www.edu.cn/gao_jiao_news_367/20110714/t20110714_650102_3.shtml,2011-07-14.
    10.科技部.“斯科尔科沃”基金支持西伯利亚建设科技研发中心[EB/OL].http://www.most.gov.cn/gnwkjdt/201203/t20120301_92898.htm,2012-3-5
    11.意大利那波里科学城介绍[EB/OL].http://www.smeco.org/italy/cgzn/175880.shtml.
    12.施晓光.印度高等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展望[EB/OL].http://gj.ybu.edu.cn/news.php?id=2651,2009-12-14.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http://www.moe.edu.cn/
    3.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改委网站http://www.chinaneast.gov.cn/
    4.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网站http://www.most.gov.cn/
    5.教育部对口支援工作研究指导中心网页http://wzpt.cic.tsinghua.edu.cn/publish/jybdkzy/index.html
    6.中国西部开发网http://www.chinawest.gov.cn/
    7.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网页http://www.ncedr.edu.cn/
    8.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http://www.eol.cn/article/
    9.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
    10.中国国情http://www.china.com.cn/guoqing/
    11.北京大学图书馆http://162.105.138.207/
    12.中国国家图书馆http://www.nlc.gov.cn/
    13.上海图书馆http://www.libnet.sh.cn/
    14.21世纪人才网http://www.21 cnhr.gov.cn/
    15.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16.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17.辞海在线http://www.521yy.com/
    18.在线新华词典http://xh.5156edu.com/
    19.各有关对口支援高校网站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