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公共危机挑战下的中国公民责任及其教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由社会风险累积而引发的公共危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与社会和谐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挑战,需要全社会采取有效措施共同应对。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将公共危机治理的责任全部推向政府,认为公共危机治理完全是政府的责任。然而,这种政府包揽一切的公共危机治理模式却未能收获良好的效果。反思政府以往公共危机治理模式的困局,提出如下的问题:公共危机治理中公民是否有责任?公民的责任是什么?公民责任与政府责任之间有何关系?公民如何来承担公共危机治理的责任?以及如何实现政府与公民对于公共危机的“复合共治”?等。这些问题十分现实而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需要研究和破解。因此,研究公共危机挑战下的公民责任问题,无论对于我国公共危机的防范和化解,还是培养现代社会的“责任公民”,都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本文从公共危机的现代特征及其中国语境的现实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通过对中西方关于公民及责任概念的本质与特征的梳理,来揭示公共危机挑战下中国公民责任的实质,从理论上对公民责任成立的逻辑前提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论证公民在防范和化解公共危机的过程中责任承担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依据我国政府对于公共危机的四种分类,重点考察了防范自然灾害型、社会安全型、公共卫生型以及事故灾难型公共危机中公民责任的主要内容。针对当前我国公民责任教育所存在的现实困境,提出了公共危机挑战下公民责任教育的实践路径,从而既为提升我国公民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提供了现实依据,又为成功化解公共危机的挑战提供了理论支撑,有效地回应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公民责任提出的重大而现实的问题。
     全文共由七个部分组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导论部分,以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黄金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相叠加的现实为逻辑起点,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缘起。通过对中西方学者关于公共危机、公民责任等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明确了目前研究当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以及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之处。对本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思路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概述。针对本文可能的创新以及不足之处提出了作者的一些浅见。
     第一章,主要探讨公共危机的现代特征及其中国语境。论文对现代公共危机的概念、特征及其产生机理和诱发因素等进行了理论阐释。针对当前我国公共危机的主要特征,剖析了我国公共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虽然当前我国面临着诱发各种公共危机的潜在因素,但其并不会导致我国各种类型的公共危机的全面爆发,进而造成经济社会的大规模动荡。因此,当前我国公共危机治理的重点,应当是防范和化解各种矛盾因素,避免公共危机产生的严重危害。
     第二章,主要阐述公共危机挑战下中国公民责任的理论基础。论文在对公民与责任等相关概念的内涵、特征及其理论渊源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讨了公民概念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进程,责任与义务概念之间的异同之处,并进而对公民责任的本质、特征及其得以成立的逻辑前提予以了分析和阐述。
     第三章,主要对公共危机挑战下的公民责任问题进行反思和分析,探寻公民责任承担对于有效化解公共危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对当前我国“全能主义政府”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公民责任缺失的问题进行了深层分析,认为:公民责任承担不仅是有效化解公共危机的应然诉求,而且也是实现公民自身权利和价值,以及整个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四章,主要对公共危机中公民责任的内容进行了概括。论文结合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的四种分类,重点考察了防范自然灾害型、社会安全型、公共卫生型以及事故灾难型公共危机中公民责任的主要内容,从和谐共存、遵守法治、健康生活和勤俭敬业的角度提出了我国公民防范公共危机的主要责任。
     第五章,对公共危机挑战下提升我国公民责任意识与责任能力的教育路径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论文在分析目前公民责任教育所存在的困境的基础上,阐述了公共危机挑战下公民责任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内容,提出:应当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全方位,通过制度环境、社会舆论等各个层面构建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责任教育体系,从而为防范和化解公共危机的挑战,实现我国公民责任教育的目标,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
     结语部分,对公共危机挑战下中国公民责任及其教育问题作了概括性的总结。本文认为,只有使公民个体在公共危机治理的结构中也同时拥有权利、能力和责任,并在利益与价值取得共识的前提下,同政府之间形成一种权责对等、平等协商、责任共担的合作伙伴关系,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抵御公共危机对于整个人类社会行为与价值体系所带来的严重危害。
Public Crisis as a kind of adverse situation triggered by the accumulated social risk, its developments uncertainty and the height of the serious social harmfulness, for the current our country's economic and social harmonious orderly development formed a huge challenge, the whole society to take immediate steps to effectively deal with. Long-term since, the government governed all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mode failed to gain good effect, one important point that citizens for their own lack of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and accountability in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process. The responsibility has not been effective ascension, which causes the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 overload and the lack of civic responsibility situation. So, faced with the challenge of public crisis, must strengthen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dimension of the citizens through civic education to raise awareness of civic responsibility, and actively guide citizens voluntary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to the process, then for effectively solve the public crisis brought serious harm, realize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itizens for public crisis " common governance ", and develop the modern society's "responsibilities citizen".
     This paper, from the public crisis of moder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ality of Chinese context, based on the marxist stand, viewpoint and method for guidance, through on the citize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oncept and responsibility of the ess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mb, reveals the Chinese citizen's essence of responsibility under the public crisis challenge, and further from the principle of civic responsibility was to the logical premise deep analysis, working to find ways to prevent and dissolve the citizens to preventing and resolving public crisis responsi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According to our government for public crisis of four kinds of classification, emphasizes the guard against natural disasters type, social safety, public health and accident type type public crisis disaster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civic responsibility. In view of the current our country's civil responsibility of education existence dilemma, puts forward the public crisis under the challenge of civic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practice path, so as to enhance our country's civil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of responsibility provide the reliable basis, and to resolve the challenges of the public crisis success to provide the support in theory, effectively to respond to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a for civil liability suggest significant and realistic problem.
     Full text is composed of the seven parts,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aced by the "golden opportunity period" and "the time of obvious contradiction" in the reality of superposition as a logical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origin of this paper. Through to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scholars about public crisis, citizen responsibility and related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the comb and summarized, clear the current research in some main problems of development and needs to be further and further perfection. This study of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oughts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a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the innovation and possible shortcoming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humble opinion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public crisis of modern characteristics and Chinese context. Papers analyzed on the concept of modern public crisis, th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producing mechanism and contributing factors of interpretation theory. In view of the current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public crisis, analyzed the main causes of the public crisis, put forward:although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faces bring out various public crisis of potential factors, but it will not lead to our country all types of public crisis outbreak of comprehensive, causing the economic social mass unrest. Therefore,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shall focus on the guard against and dissolve the various contradictions factors, avoid public crisis produce the serious harm.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expounds the Chinese citizen'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responsibility under the challenge of public crisis. The thesis in related to the citizen and responsibility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ory origi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uthor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the concept of Chinese citizens i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responsibility and obligation of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concepts, and then to the essence of civic responsibility, th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logical premise was established to be analyzed and described.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reflect and analysis the problems of civic responsibility under the challenge of the public crisis, and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civic responsibility theoretical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in public crisis. Papers on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totalism government "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process of the lack of civic responsibility the deep analysis, thought the responsibility is not only citizens effectively solve the public crisis ought to appeal, but also realize citizen oneself rights and values, and the entire soci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The fourth chapter, mainly summarized the civic responsibility content in the public crisis process. Based on our government public crisis of four kinds of classification, emphasizes the guard against natural disasters type, social safety, public health and accident type type public crisis disaster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civic responsibility.
     The fifth Chapter, from to against and dissolve the public crisis angle, explorationed the civic education way to improve our country's civil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and the ability. Based on analyzing the present education of the dilemma of the existence of civic responsibility is described on the basis of the public crisis under the challenge of civic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specific content, put forward:should from the school, family and society of all-round, through the system environment, social public opinion and so on each level set up a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civic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system, so as to guard against and dissolve the public crisis of challenges and realize our country's civil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target, provide an effective practice path.
     Epilogue part summarized the Chinese citizen's responsibility and its education problem under the challenge of the public crisi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needs citizen's voluntary to become the main body of the crisis management,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process. The way the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 and can't eliminate and dissolve the public crisis for the whole society brings the serious harm. And on the other hand, citizen's responsibility in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is a limit. The limits are based on citizenship behavior of the size of the ability and their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of the rights of the basic guarantee for under the premise, then, it will be possible to make the choice of action. Therefore, only make individual citizens in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structure also has the power, ability and responsibility, and interest in and value consensus, under the premise of with government formed between the responsibilities equivalence, a kind of equal consultation, we will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partnership, we just can fundamentally against public crisis for the whole human social behavior and value system brings the serious harm.
引文
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3页。
    ②陈锡喜:《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根据及其理论思考》,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12期,第25页。
    ③王文美著:《当代中国政府公务员责任体系及其实现机制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第1页。
    ①[美]托马斯·雅诺斯基著:《公民与文明社会》,柯雄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1-2页。
    ②[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著:《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84页。
    ③[英]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2月,转引自俞可平著:《民主与陀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80页。
    ④[英]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2月,转引自俞可平著:《民主与陀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85页。
    ①王茂涛:《近年来国内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综述》,载《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4期,第115—121页。
    ②薛澜、张强、钟开斌著:《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25页。
    ③蔡志强著:《社会危机治理:价值变迁与治理成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序言第1—11页。
    ①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载《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7期,第6页。
    ②高鹏程著:《危机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第13页。
    ③余潇枫著:《非传统安全与公共危机治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18页。
    ④朱德武著:《危机管理——面对突发事件的抉择》,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第6页。
    ⑤卢智增:《从公共危机视角看政府信息公开的时代价值》,载《理论月刊》,2010年第1期,第147页。
    ⑥王晓成:《论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公共关系》,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第23页。
    ⑦张海波:《风险社会、公共危机与治理的空间性——话语与实践的二维框架及进一步探讨》,载《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05年第2期,第157页。
    ①张小明:《从SARS事件看公共部门危机管理机制设计》,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19—23页。
    ②薛澜、张强、钟开斌著:《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36页。
    ③薛澜、张强、钟开斌著:《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17页。
    ④高鹏程著:《危机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第19—22页。
    ⑤余潇枫著:《非传统安全与公共危机治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151—152页。
    ⑥胡宁生主编:《中国政府形象战略》(下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1173—1177页。
    ⑦杨冠琼:《危机性事件的特征、类别与政府危机管理》,载《新视野》,2003年第6期,第44—46页。
    ①杨冠琼:《危机性事件的特征、类别与政府危机管理》,载《新视野》,2003年第6期,第44—-46页。
    ②杨建顺:《论危机管理中的权力配置与责任机制》,载《法学家》,2003年第4期,第104页。
    ③蔡志强著:《社会危机治理:价值变迁与治理成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序言第52—94页。
    ④薛澜、张强、钟开斌著:《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11—19页。
    ⑤周晓丽著:《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第91页。
    ①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载《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7期,第7页。
    ②Uriel Rosenthal, Charles Michael T., ed. Coping with Crisis:The Management of Disasters, Riots and Terrorism, Springfield:Charles C. Thomas,1989.转引自:薛澜、张强、钟开斌著:《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11—19页。
    ①[澳]罗伯特·希斯著:《危机管理》,王成、宋炳辉、金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②[澳]罗伯特·希斯著:《危机管理》,王成、宋炳辉、金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年版,第18—19页。
    ③[美]劳伦斯·巴顿著:《组织危机管理》,符海霞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2版,第3页。
    ④[美]史蒂文·芬克著:《万能手指:经济间谍全球化危机管理》,范鹏绪、张黎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101页。
    ⑤转引自薛澜、张强、钟开斌著:《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25页。
    ⑥ Charles. F. Hermann, International Crises:Insights From Behavioral Research, New York:Free Press,1972, pp.13.
    ⑥[德]克劳斯·奥菲著:《福利国家的矛盾》,郭忠华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第2版,第125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11月第1版,第75页。
    ②[古罗马]西塞罗著:《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徐奕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12月第1版,第91页。
    ③参见郭金鸿著:《道德责任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13—16页。
    ①参见廿绍平著:《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98—-99页。
    ②参见[英]彼得·斯特劳森:《自由与怨恨》,薛平译,载于应奇、刘训练编:《第三种自由》,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8—36页。
    ①参见[美]约翰·马丁·费舍,马克·拉维扎著:《责任与控制:一种道德责任理论》,杨韶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23—24页。
    ② William Schweiker, Responsibility and Christian Eth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pp.40转引自郭金鸿著:《道德责任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16页。
    ②参见郭金鸿著:《道德责任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13—16页。
    ①程东峰著:《责任论——关于当代中国责任理论与实践的思考》,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第14页。
    ②谢军著:《责任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28—29页。
    ③郭金鸿著:《道德责任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41页。
    ④陈道银:《公民责任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载《道德与文明》,2008年第2期,第57页。
    ⑤吴威威:《西方现代民主政治视域中的公民责任》,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4期,第142页。
    ①蒋传光:《公民社会与社会转型中法治秩序的构建——以公民责任意识为视角》,载《求是学刊》,2009年第1期,第76—84页。
    ①转引自况志华、叶浩生著:《责任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第2页。
    ①牛国卫:《公民教育的责任向度及其路径》,载《教育学术月刊》,2008年第12期,第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3页。
    ①《尚书·商书·汤诰》。
    ②《左传·襄公十年》。
    ③《左传·襄公十一年》。
    ④《论语·泰伯》。
    ⑤《庄子·内篇》。
    ⑥《庄子·杂篇》。
    ⑦《宋书·志第二十》。
    ①参见高鹏程著:《危机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第1—5页。
    ②薛澜、张强、钟开斌著:《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24页。
    ③Charles. F. Hermann, International Crises:Insights From Behavioral Research, New York:Free Press,1972, pp.13.
    ④[澳]罗伯特·希斯著:《危机管理》,王成、宋炳辉、金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年,第18—19页。
    ⑤转引自薛澜、张强、钟开斌著:《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25页。
    ⑥Uriel Rosenthal, Alexander Kouzmin, Crisis and Crisis Management:Toward Comprehensive Government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J-PART, Vol.7, No 2. (April,1997), pp.277-304.
    ①高鹏程著:《危机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第13页。
    ②余潇枫著:《非传统安全与公共危机治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18页。
    ③蔡志强著:《社会危机治理:价值变迁与治理成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序言第1—11页。
    ④朱德武著:《危机管理——面对突发事件的抉择》,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第6页。
    ⑤薛澜、张强、钟开斌著:《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25页。
    ①张海波:《社会风险研究的范式》,载《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137页。
    ②童星、张海波:《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治理》,载《学术界》,2008年第2期,第39页。
    ③余潇枫著:《非传统安全与公共危机治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101页。
    ④余潇枫著:《非传统安全与公共危机治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101页。
    ①余玉花:《公共决策防范危机的科学性探讨》,载《毛洋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第10期,第23灭。
    ②高鹏程著:《危机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第6—7页。
    ③张海波:《社会风险研究的范式》,载《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137页。
    ④卢智增:《从公共危机视角看政府信息公开的时代价值》,载《理论月刊》,2010年第1期,第147页。
    ⑤王晓成:《论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公共关系》,载《上海帅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第23页。
    ①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载《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7期,第6页。
    ②张海波:《风险社会、公共危机与治理的空间性——话语与实践的二维框架及进一步探讨》,载《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05年第2期,第157页。
    ①[澳]罗伯特·希斯著:《危机管理》,王成、宋炳辉、金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13页。
    ②高鹏程著:《危机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第202页。
    ①W. Thomas & D. Thomas, The Child in America Behavior Problems and Programs, New York:A. A. Knopf, 1928, pp.572.
    ②E. L. Quarantell, "The Future Is Not the Past Repeated:Projecting Disasters in the 21st Century From Current Trends", Journal of Contingencies and Crisis Management, Vol.4,1996, pp.228-240.
    ①薛澜、张强、钟开斌著:《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36页。
    ②《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转引自北京: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1/08/ content_4024011_.htm,2006年1月8日。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4页。
    ②《列宁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页。
    ①薛晓源、刘国良:《全球风险世界:现在与未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教授访谈录》,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1期,第5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①周战超:《当代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引述》,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3期,第53页。
    ②[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尹宏毅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75页。
    ①[德]乌尔里希·贝克著:《自由与资本主义》,路国林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9页。
    ②Anthony Giddens, Runaway Word:How Globalization Is Reshaping Our Lives, Routledge Press,2000, pp.25-35。
    ②[英]斯科特·拉什著:《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王武龙编译,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4期,第52—63页。
    ④Ulrich Beck, Risk Society:Towards a New Modernity, 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2, pp.20.
    ⑤Ulrich Beck, Survival Issues, Social Structure, and Ecological Enlightenment, In:Ecological Enlightenment: Essays on the Politics of the Risk Society, NJ:Humanities Press,1995, pp.23转引自:张海波:《风险社会、公共危机与治理的空间性》,载《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2辑),2005年第2期,第151页。
    ①参见杨雪冬:《风险社会理论述评》,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89页。
    ②Ulrich Beck, Risk Society:Towards a New Modernity, 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2, pp.23.
    ③[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110页。
    ④Ulrich Beck, Risk Society:Towards a New Modernity, 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2, pp.183.
    ⑤张海波:《社会风险研究的范式》,载《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137页。
    ⑥[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110页。
    ①[英]斯科特·拉什著:《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王武龙编译,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4期,第52页。
    ①[英]斯科特·拉什著:《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王武龙编译,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4期,第55页。
    ①[美]科塞著:《社会冲突的功能》,孙利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4月第1版,第33—34页。
    ②参见包仕国:《和谐社会构建与西方社会冲突理论》,载《学术论坛》,2006年第4期,第70页。
    ③薛澜、张强、钟开斌著:《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第1版,第37—38页。
    ①薛澜、张强、钟开斌著:《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37—38页。
    ②周晓丽著:《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第42—-44页。
    ③董平、郭瑞鹏、王永军:《公共危机发生理论及诱因分析》,载《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第12期,第290-291页。
    ④蔡志强著:《社会危机治理:价值变迁与治理成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51—80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3页。
    ②陈锡喜:《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根据及其理论思考》,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12期,第25页。
    ③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1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第5页。
    ①资料来源:国家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mzyw/201101/20110100130100.shtml,2011年1月14日。
    ②资料来源: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网站:http://www.chinasafety.gov.cn,2011年1月13日。
    ③转引自周晓丽著:《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第68页。
    ①陈锡喜:《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根据及其理论思考》,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12期,第25页。
    ②资料来源:《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2011年2月28日。
    ③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1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第11页。
    ④转引自周晓丽著:《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第68页。
    ①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1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第7页。
    ②资料来源:《人力资源保障部2010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进展发布会》,中国网,2011年1月25日。
    ③资料来源:《2010年全国暴力拆迁专题》,中国建设网,http://news.cbi360.com/zt/blcq。
    ①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1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第92页。
    ①温家宝:《在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1年4月6日,第2版。
    ①对于这一点,有的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顾成敏认为:“人们一般认为公民起源于古希腊,这并不是因为可以肯定在古希腊之前没有公民,主要是受前古希腊时期的文献所限。根据韦伯的研究,古代印度和古代美索布达米亚都曾经出现过公民现象,但这些地区的公民现象随着统一帝国的兴起而渐渐消失了。由于希腊文明的历史延续性和相对稳定性,从中我们能够勾画出一个较为完整的、而不是断断续续的公民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参见:顾成敏著:《公民社会与公民教育》,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1—3页。
    ②丛日云著:《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大连:大连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第32页。
    ③周国文著:《公民伦理观的历史源流》,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第6页。
    ①转引自从日云著:《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大连:大连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第32页。
    ②谢鹏程著:《公民的基本权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第1—2页。
    ③周国文著:《公民伦理观的历史源流》,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第7页。
    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7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3页。
    ②参见江国华著:《宪法与公民教育——公民教育与中国宪政的未来》,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第21—22页。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7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①[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3月第3版(修订本),第21页。
    ②韩水法:《康德法哲学中的公民概念》,载《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第3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7页。
    ⑤张镇镇:《公民概念的变迁与人的发展》,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5期,第65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73页。
    ②浦兴祖、洪涛主编:《西方政治学说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第35页。
    ③丛日云著:《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大连:大连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第41页。
    ④余玉花:《公民社会形成过程中的伦理文化建设》,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114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267—268负。
    ②转引自[美]乔治·霍兰·萨拜因著:《政治学说史》,盛葵阳、崔妙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4月第1版,第178页。
    ①浦兴祖、洪涛主编:《西方政治学说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第126页。
    ②馨元:《公民概念之演变》,载《当代法学》,2004年第4期,第7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9页。
    ②[英]洛克著:《政府论》,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11月第1版,第77页。
    ①[英]T.H.马歇尔、安东尼·吉登斯等著:《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郭忠华、刘训练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13页。
    ②焦国成主编、李萍副主编:《公民道德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第2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页。
    ④[美]约翰·罗尔斯著:《万民法》,张晓辉、李仁良、邵仁丽、李鑫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141页。
    ⑤[美]约翰·罗尔斯著:《万民法》,张晓辉、李仁良、邵仁丽、李鑫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151页。
    ①[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王晓珏、刘北城、宋伟杰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92页。
    ②参见伍俊斌著:《公民社会基础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第274—282页。
    ③《诗经·小雅·北山》。
    ④陈弱水:《中国历史上“公”的观念及其现代变形——一个类型的与整体的考察》,载许纪霖主编:《公共 性与公民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29页。
    ①陈弱水:《中国历史上“公”的观念及其现代变形——一个类型的与整体的考察》,载许纪霖主编:《公共性与公民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25页。
    ②[美]费正清著:《美国与中国》(第四版),张理京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113页。
    ③陈弱水:《中国历史上“公”的观念及其现代变形——一个类型的与整体的考察》,载许纪霖主编:《公共性与公民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35页。
    ④[德]马科斯·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修订版),于晓、陈维纲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第8页。
    ①馨元:《公民概念在我国的发展》,载《法学》,2004年第6期,第25页。
    ②黄克武:《从追求正道到认同国族——明末至清末中国公私观念的重整》,载许纪霖主编:《公共性与公民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64页。
    ③黄克武:《从追求正道到认同国族——明末至清末中国公私观念的重整》,载许纪霖主编:《公共性与公民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64页。
    ①康有为:《公民自治篇》,载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4月版,第173页。
    ②康有为:《公民自治篇》,载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4月版,第174页。
    ③康有为:《公民自治篇》,载张扔、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4月版,第175页
    ④参见蒋碧昆编著:《中国近代宪政宪法史略》,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第129-131页。
    ⑤参见蒋碧昆编著:《中国近代宪政宪法史略》,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第157—158页。
    ①转引自焦国成主编、李萍副主编:《公民道德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第77页。
    ②参见馨元:《公民概念在我国的发展》,载《法学》,2004年第6期,第27页。
    ①一些学者们的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之所以在法律文件中使用“公民”,而在其他的各种文献与领导人的讲话中却是“人民”的提法更多见一些。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由十照搬前苏联法律文件类似表述的结果。馨元认为:“谁影响了我们使用公民一词?有理由相信来自于前苏联的影响超过了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对我们的影响。首次出现公民一词的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在‘公民’的使用上似乎显得很不经意,只是由于我们在革命斗争初期需要以苏联老大哥为榜样和防线,所以不仅在‘苏维埃’名称上我们照搬了,而且在某些具体款项上,我们也保持着与苏联宪法性文件的高度一致。”参见馨元:《公民概念在我国的发展》,载《法学》,2004年第6期,第28—29页。魏传光也持同样的看法,他指出:在新中国建立后,“公民”一词仅散见于宪法等法律文件中,在政治文献中却很鲜见,“在法律条文中运用‘公民’而不用‘人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前苏联的宪法有类似表述,也就是说在法律条文中运用‘公民’概念并不是由于公民概念比人民概念更丰富、准确和进步,而是因为模仿的原因。”参见魏传光:《中国语境下公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5—7页。
    ②俞可平著:《民主与陀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212页。
    ①甘绍平著:《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99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11月第1版,第75页。
    ③[古罗马]西塞罗著:《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徐奕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12月第1版,第91页。
    ①[澳]皮特·凯恩著:《法律与道德中的责任》,罗李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10月第1版,第3贝。
    ②田秀云、白臣著:《当代社会责任伦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1页。
    ③于光远:《关于“责任学”的两篇文章》,载《学术研究》,1992年第1期,第39页。
    ④于光远:《责任学的若干基本概念》,载《青海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第9—10页。
    ⑤《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9月第6版,第2857、1891页。
    ⑥程东峰著:《责任论——关于当代中国责任理论与实践的思考》,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年10月 第1版,第14页。
    ①谢军著:《责任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28—29页。
    ②郭金鸿著:《道德责任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41页。
    ③田秀云、白臣著:《当代社会责任伦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3页。
    ①参见况志华、叶浩生著:《责任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第13—1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12月第1版,第329页。
    ③参见叶浩生:《责任内涵的跨文化比较及其整合》,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103页。
    ①[美]忧那思著:《技术、医学与伦理——责任原则的实践》,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987年版,第275页。转引自甘绍平著:《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117页。
    ②[美]忧那思著:《技术、医学与伦理——责任原则的实践》,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987年版,第297页。转引自甘绍平著:《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118页。
    ①[德]马克斯·韦伯著:《社会学、世界历史之分析、政治》,斯图加特1956年版,第175页,参见甘绍平著:《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102页。
    ①参见谢军著:《责任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47—49页。
    ①苗力田:《道德就是力量》,载[德]康德著:《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序言第6页。
    ②[法]萨特著:《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3月第1版,第688页。
    ①[法]萨特著:《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3月第1版,第689页。
    ②[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馆,2003年3月第3版(修订本),第4页。
    ①[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著:《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12月第1版,第89页。
    ②参见甘绍平著:《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113页。
    ③[美]忧那思著:《责任之原则——工业技术文明之伦理的一种尝试》,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984年版,第78—79页。转引自甘绍平著:《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112页。
    ①参见甘绍平著:《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114页。
    ②张文显主编:《法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第3版,第16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12月第1版,第326页。
    ①关于法律责任的各种观点及其评价,参见许春清:《略论一般法律责任概念的“新义务说”》,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总第57期,第23—27页。
    ②张文显主编:《法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第3版,第168页。
    ③参见张宗浩:《从义务回归:对民法上“责任”概念与性质的再认识》,载《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第6期,第116—120页;刘作翔、龚向和:《法律责任的概念分析》,载《法学》,1997年第10期,第7—10页。
    ①张文显主编:《法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第3版,第14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
    ②罗国杰、马博宣、余进编著:《伦理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第15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12月第1版,第491—492页。
    ①[德]康德著:《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49-50页。
    ①[德]康德著:《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85页。
    ②例如: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所要求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卷六)这种“礼”,就是一种外在的社会规范对于道德主体行为的约束。在某种意义上,只要人们遵守了这种礼法,也就是尽到了自己的道德义务。然而,当外在的社会性的道德规范,被道德主体内化为自身行为处事的自律原则时,他也就从内心当中出于对“礼”的认同与接受而自觉地承担了道德责任,即“仁”。正如孔子所言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并且,这种“仁”是发自主体内在的行为自觉与自律的,“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礼”与“仁”二者不仅体现着道德规范的层次不同,而且还体现着对于主体行为规范和约束的方式不同,这恰恰体现出了道德义务与道德责任之间的某种差异。
    ③转引自[美]特里·L·库珀著:《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第五版),张秀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5页。
    ①参见刘训练:《当代共和主义的复兴》,载许纪霖主编:《公共性与公民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190—194页。
    ①吴威威:《西方现代民主政治视域中的公民责任》,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4期,第142页。
    ②陈道银:《公民责任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载《道德与文明》,2008年第2期,第57页。
    ③蒋传光:《公民社会与社会转型中法治秩序的构建——以公民责任意识为视角》,载《求是学刊》,2009年第1期,第76—84页。
    ①焦国成主编、李萍副主编:《公民道德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第3页。
    ②[英]T.H.马歇尔、安东尼·吉登斯等著:《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郭忠华、刘训练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10—11页
    ③[英]T.H.马歇尔、安东尼·吉登斯等著:《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郭忠华、刘训练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13页。
    ①[英]布莱恩·特纳编:《公民身份与社会理论》,郭忠华、蒋红军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12月第1版,第2—3页。
    ②[英]布莱恩·特纳编:《公民身份与社会理论》,郭忠华、蒋红军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12月第1版,第2—3页。
    ③[美]托马斯·雅诺斯基著:《公民与文明社会》,柯雄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11页。
    ④[美]托马斯·雅诺斯基著:《公民与文明社会》,柯雄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32页。
    ①[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8月第1版,第661页。
    ①[美]汉娜·阿伦特著:《人的条件》,竺乾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38—40页。
    ②[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公共领域》,汪晖译,载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6月第1版,第125—126页。
    ③[美]托马斯·雅诺斯基著:《公民与文明社会》,柯雄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19页。
    ①参见蔡英文:《公民身份的多重性——政治观念史的阐述》,载许纪霖主编:《公共性与公民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80—81页。
    ②[美]托马斯·雅诺斯基著:《公民与文明社会》,柯雄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94—129页。
    ③[美]托马斯·雅诺斯基著:《公民与文明社会》,柯雄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第129页。
    ①吴威威:《西方现代民主政治视域中的公民责任》,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4期,第143页。
    ②资料来源: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995676,2006年6月26日。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尼各马可伦理学》,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第27页。
    ②[美]艾伦·格沃斯:《新不列颠百科全书》,1980年出版,第510页。转引自:谢军著:《责任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33页。
    ①万俊人:《论正义之为社会制度的第一美德》,载《哲学研究》,2009年第2期,第85页。
    ①[英]安德鲁·海伍德著:《政治学核心概念》,吴勇译,2008年1月第1版,第116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第3页
    ②[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前言第5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第343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第5页。
    ②[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第3—4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第112页。
    ①[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1月第1版,第184页。
    ②[美]道格拉斯·C·诺思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17负
    ③[美]道格拉斯·C·诺思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225—226页。
    ④[美]道格拉斯·C·诺思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17页。
    ①列宁:《未写成的文章(关于国家的作用问题)的材料》,载《列宁全集》第三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8页。
    ②参见[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著:《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孙柏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前言第1—2页
    ③参见贾西津主编:《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代序1—7页。
    ④对于这一点,杨光斌先生则更进了一步。在他看来,公民参与的主体不但包括公民个体,还包括无组织的群体、民间社团以及网民这样的新兴公共群体。因此,他认为,公民参与的主体不但有参加政治选举的公民个体,更多的是无组织的“群体”(大学生、弱势群体以及网民)以及为实现特定利益而结成的“团体”。参见:俞可平主编:《中国治理变迁30年(1978—200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第5582页。
    ①贾西津主编:《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代序4页。
    ②[日]]蒲岛郁夫著:《政治参与》,解莉莉等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6页。
    ①[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德博拉·戈德曼·罗森布鲁姆著:《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途径》(第五版),张成福等校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502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②参见靳永翥:《论治理变革中的公民参与及责任体系建构》,载《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5期,第29—30页。
    ①俞可平:《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意义》,转引自李拓等著:《中外公众参与体制比较》,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第1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7页。
    ①参见许纪霖著:《回归公共空间》,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131页。
    ①张成福:《责任政府论》,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第76页。
    ②金太军:《公共行政的民主和责任取向析论》,载《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第9页。
    ③[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94—95页。
    ①[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33页。
    ②[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5页。
    ③[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77页。
    ④[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3页。
    ⑤[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5—26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页。
    ①斯亚平著:《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95页。
    ①蔡志强著:《社会危机治理:价值变迁与治理成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201页。
    ②《政府积极果断处理危机,公众的信任度明显提高》,载《人民日报》,2003年5月23日。
    ①[美]格罗弗·斯塔林著:《公共部门管理》,陈宪、王红、金相文、程大中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130页。
    ②[美]格罗弗·斯塔林著:《公共部门管理》,陈宪、王红、金相文、程大中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130页。
    ③[美]格罗弗·斯塔林著:《公共部门管理》,陈宪、王红、金相文、程大中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年10月第1版,第130页。
    ①[美]特里·L·库珀著:《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第五版),张秀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27页。
    ②[美]特里·L·库珀著:《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第五版),张秀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74页。
    ③ Russell Hardin, Trust in Government//Valerie Braithwaite and Margaret Levi Trust and Governance, 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98:pp.9-11.
    ③[德]马克斯·韦伯著:《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第1版,第239页。
    ①[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合法性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6466页。
    ②张成福:《责任政府论》,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第75—82页。(此处引自第77页)
    ③[澳]皮特·凯恩著:《法律与道德中的责任》,罗李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10月第1版,第376—383页。
    ①我国学者周志忍认为:“全能主义政府就是一个在某种崇高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实行大规模干预以图彻底改造和重塑社会的大政府。”其指出,建国以来,我国政府体制由于受到“(1)意识形态——即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政府体制的理论构想和基本原则;(2)苏联政府模式;(3)中国传统政府体制和政治文化;(4)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斗争中的实践经验;(5)发展的目标定位和战略选择”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政府体制与职能具有了明显的“全能主义”的特征。参见周志忍:《我国政府职能优化的理论思考》,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与行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第571—57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8页。
    ③杨建顺:《论危机管理中的权力配置与责任机制》,载《法学家》,2003年第4期,第111页。
    ①工文美著:《当代中国政府公务员责任体系及其实现机制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1页。
    ②潘晓珍等著:《政府的道德责任》,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第5—6页。
    ③杨宇立著:《中国太累》,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171页。
    ①参见周志忍:《我国政府职能优化的理论思考》,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与行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第572—573页。
    ②许纪霖著:《回归公共空间》,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129页。
    ③《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7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
    ②《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
    ③潘晓珍等著:《政府的道德责任》,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第1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7页。
    ①[英]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载《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2月,转引自俞可平:《民主与陀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80-81页。
    ①余潇枫著:《非传统安全与公共危机治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101页。
    ②卢涛编著:《危机管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第42页。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8月第1版,第48页。
    ①王宏伟著:《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第116页。
    ①[澳]罗伯特·希斯著:《危机管理》,王成、宋炳辉、金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年版,第441-448页。
    ①参见薛澜、张强、钟开斌著:《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46—47页。
    ①[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下),董国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12月第1版,第652页。
    ②[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下),董国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12月第1版,第654页。
    ①《孟子·梁惠工上》
    ①参见[美]麦金太尔著:《德性之后》,龚群、戴扬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第241页。
    ①[美]迈克尔·J·.桑德尔著:《民主的不满——美国在寻求一种公共哲学》,曾纪茂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第4—5页。
    ②王云萍:《库伯对公民品德的研究及其启示》,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第92页。
    ①参见郑杭生、杨敏:《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前先带到现代的社会学考察》,载《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第1—9页。
    ①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载《人民日报》,2011年2月20日,第1版。
    ②周永康:《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载《求是》,2011年第9期,第6页。
    ①[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著:《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孙柏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译者前言第3页。
    ②[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著:《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12月第1版,第89页。
    ③[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著:《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12月第1版,第90页。
    ④[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著:《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孙柏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译者前言第3页。
    ①田秀云、白臣著:《当代社会责任伦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305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41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5页。
    ①李萍:《论公民社会与和谐社会》,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11—14页。
    ①[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下),董国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12月第1版,第654页。
    ②何增科著:《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前言第1页。
    ③转引自:徐贲:《从三种公民观看两种全球化:自由市场时代的公民政治》,许纪霖主编:《公共性与公民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293页。
    ①以食品安全类公共危机事件的查处为例,从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组成部门来看,目前涉及食品安全的政府部门,对外正式公布的有13个,包括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财政部、环保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粮食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在组成部门中,农业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5个部门是直接具有行政执法管理职责的部门,其他组成部门的职责仅是涉及。各类食品从生产到销售,再到流通、市场、消费者,这一连串的链条,管的部门太多,可都是各管各的,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环与环之间出了问题,到底由谁负责,各个部门就开始“踢皮球了”,互相推诿,都不愿意承担责任。资料来源:http://news.qq.coma/20110506/000422.htm2011年5月6日。
    ②[美]马克·E·沃伦著:《民主与信任》,吴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①王春福:《理性对公共政策决策责任的双重解读》,载《社会科学家》,2004年第3期,第121页。
    ②[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载陈学明主编:《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西方马克思主义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1999年12月第1版,第438页。
    ①蔡志强著:《社会危机治理:价值变迁与治理成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248页。
    ①钱亚梅:《论风险社会的公民责任意识》,载《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第1期,第52页
    ②2008年5·12地震发生的时候丢下了学生一个人跑出了教室,并于5月22日在“天涯”上发帖《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一文,文中细致地描述了自己在地震时所做的一切以及过后的心路历程,掀起轩然大波,被网友讥讽为“范跑跑”,引发了一场关于“师德”的讨论。其后,中国教育部公布了修改后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保护学生安全”首次被明确列入其中。资料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1622870.htm。
    ③[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著:《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徐湘林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第166页。
    ④[美]安东尼·奥罗姆著:《政治社会学——主体政治的社会剖析》,张华青等译,L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90—291页。
    ①[德]乌尔里希·贝克著:《风险社会》,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33页。
    ②[德]乌尔里希·贝克著:《风险社会》,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34页。
    ③杨雪冬:《风险社会理论述评》,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88—89页。
    ①[德]乌尔里希·贝克、威廉姆斯著:《关于风险社会的对话》,路国林编译,载薛晓源、周战超主编:《全球化与风险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第23页。
    ②2011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对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在食品生产中使用“瘦肉精”猪肉一事进行了报道,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在这一事件中,不仅使宣称有“18道生产检验”的食品生产企业面临巨大的信任危机,也暴漏出政府和养殖户对此事件的“有组织地不负责任”的问题:一头喂养了“瘦肉精”的生猪从猪圈到居民餐桌,要经历养殖、收购、贩运、定点屠宰、市场销售等多个环节,各个环节本应均有政府监管部门予以严格把关,但却最终流向居民餐桌,这说明我国食品生产和销售的“分段管理”体制存在较大漏洞,一日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往往是牵涉之中的各个部门谁都没有管理好,而又谁都无法承担全部责任。从养殖户的角度来说,他们之所以铤而走险在饲料中添加“瘦肉精”,就是为了能让生猪出栏时卖相好、容易出手,而且收购企业也规定了生猪的瘦肉率,这就使得他们也无法完全承担起食品安全生产的责任。而企业更是以生猪收购量大,无法逐一进行检测以及现有科技手段对一些“瘦肉精”替代品无法准确检出为由,来推卸自己的责任。这样,面对存在“瘦肉精”的食品,政府、企业和养殖户形成了“人人都有责任而人人都不负责”的“有组织地不负责任”的局面,最终的受害者只能是消费者。
    ③[德]乌尔里希·贝克、威廉姆斯著:《关于风险社会的对话》,路国林编译,载薛晓源、周战超主编:《全球化与风险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第11页。
    ①[美]托马斯·雅诺斯基著:《公民与文明社会》,柯雄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174页。
    ①参见甘绍平著:《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123-126页。
    ②参见田秀云、白臣著:《当代社会责任伦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308—315页。
    ③参见程东峰著:《责任论——关于当代中国责任理论与实践的思考》,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第184191页。
    ①袁艺、马玉玲:《近30年我国自然灾害灾情时间分布特征分析》,载《灾害学》,2011年第3期,第66页。
    ①刘树坤、程晓陶:《洪水灾害与防洪对策》,转引自刘雪松、工晓琼著:《汶川地震的启示——灾害伦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51页。
    ②张晓琴:《生态政治: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载《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1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9页。
    ②截至2011年8月28日,3.11东日本地震(含余震)造成的死亡人数最新统计为15741人,4467人下落不明。资料来源:http://news.sohu.com/20110828/n317590510.shtml。
    ①截至2010年1月26日,经世界卫生组织确认,此次海地地震已造成22.25万人丧生,19.6万人受伤。资料束源:http://baike.baidu.com/view/3165085.htm。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9页。
    ①[法]阿尔贝特·史怀泽著,[德]汉斯·瓦尔特·贝尔编:《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第9页。
    ②参见王正平:《环境哲学: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慧之思》,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1—11页。
    ③[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Ⅲ著:《哲学走向荒原》,刘耳、叶平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32页。
    ①[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Ⅲ著:《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2页。
    ②[美]奥尔多·利奥波德著:《沙乡年鉴》,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213页。
    ③参见卢风、肖巍主编:《应用伦理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217—22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7页。
    ①[英]阿诺德·汤因比著:《人类与大地母亲——一部叙事体世界历史》,徐波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52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3页。
    ①资料来源:《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国家环境保护部网站:http://www.mep.gov.cn/gzfw/xzzx/。
    ②参见余潇枫著:《非传统安全与公共危机治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171页。
    ③林红梅著:《生态伦理学概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第195页。
    ④卢风、肖巍主编:《应用伦理学导论》,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235页。
    ①《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转引自于建嵘著:《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第43页。
    ②于建嵘著:《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第44贝。
    ①转引自王庆功:《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趋势及防控对策》,载《东岳论丛》,2011年第1期,第178页。
    ②于建嵘教授将当前我国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分为四类,它们分别是维权抗争事件、社会纠纷、有组织犯罪和社会泄愤事件。对于社会泄愤事件,于教授认为,其实质上是一种大多数参与者与事件本身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主要是表达对社会的不满,以发泄为主的一种“泄愤冲突”。此类事件突发性极强,没有明确的组织者,新媒体的传播对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有时还伴有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行为。在他看来,贵州瓮安、重庆万州、安徽池州、浙江瑞安、四川大竹等事件,都属于此类事件的典型代表。参见:于建嵘著:《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第43—48页。
    ①阿迪力·买买提:《论转型期涉及民族因素的群体性社会安全事件及应对》,载《黑龙江民族从刊》,2011年第1期,第23页。
    ①资料来源:《人民法院工作年度报告(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网站:http://www.court.gov.cn/qwfb/。
    ②资料来源:《人民法院工作年度报告(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网站:http://www.court.gov.cn/qwfb/。
    ③资料来源:《人民法院工作年度报告(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网站:http://www.court.gov.cn/qwfb/。
    ④《2011:全国刑事案件总量或将攀升》,载《法制日报》,2011年1月4日,第8版。
    ⑤2010年3—4月,我国先后发生了5起校园暴力事件,分别是:3月23日,福建南平郑民生杀害8名小学生;4月12日,广西合浦男子砍死1名8岁小学生;4月28日,广东雷州男子砍伤16师生;4月29日,江苏泰兴男子幼儿园内砍伤32人,其中幼儿28名、教师2名;4月30日,山东潍坊男子小学内锤伤5人后自焚。这些事件的接连发生,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并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①王彩元、马敏艾、李颖主编:《群体性治安事件紧急处置要领》,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第23页。
    ①郭蓓:《积极治理群体性事件——基于法治视角》,载《新疆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第84—85页。
    ②对于这一问题,一些学者认为:虽然我国《集会游行示威法》及其实施条例,对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权利做出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保障,但在现实的实践中,反而由于其严格的审批制度而限制了的公民集会、游行和示威的权利,从而使这一权利拥有了一种“虚设”之嫌。参见:郭蓓:《积极治理群体性事件——基于法治视角》,载《新疆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第84—85页;李香梅:《从法治视角看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成因》,载《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4期,第74—77页。
    ①费孝通著:《乡土中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6月第1版,第56页。
    ②《论语·颜渊》。
    ①费孝通著:《乡土中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6月第1版,第58—59页。
    ②邱泽奇:《群体性事件与法治发展的社会基础》,载《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卷第5期,第58页。
    ③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修订本),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386页。
    ④邱泽奇:《群体性事件与法治发展的社会基础》,载《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卷第5期,第59页。
    ①[德]康德著:《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9月第1版,第14页。
    ① Kevin J. O'Brien, Lianjiang Li. Rightful Resistance in Rural China.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pp. xii.
    ②参见于建嵘著:《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第51—61页。
    ③李连江、欧博文:《当代中国农民的依法抗争》,转引自于建嵘著:《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第124页。
    ④应星:《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载《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2期,第2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2页。
    ①例如,公民宪法权利的司法化问题,《集会游行示威法》的具体实施问题,以及群体性事件的治理过程中如何协调各相关部门的执法、行政诉讼等法律纠错机制如何发挥效应等问题,都还缺乏可行性的法律规章和制度加以规范。
    ①焦国成主编、李萍副主编:《公民道德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第193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8月第1版,第199页。
    ①卢风、肖巍主编:《应用伦理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320页。
    ②黄建始:《什么是公共卫生?》,载《中国健康教育》,2005年1月,第21卷,第1期,18-20页,参见Rob Baggott,Public Health:Policy and Politic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1998, pp.1.
    ① J. M. Last, Public Health and Human Ecology, East Norwalk:Appleton and Lange,1987, pp.6转引自龚群著:《社会伦理十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376页。
    ② George Rosen, A Health of Public Health,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3, pp. ⅹⅹⅰ.
    ③卢风、肖巍主编:《应用伦理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310页。
    ④龚群著:《社会伦理十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380页。
    ①龚群著:《社会伦理十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396页。
    ②American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 Principles of the Ethical Practice of Public Health, http://www.apha.org.
    ①参见余潇枫著:《非传统安全与公共危机治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160161页。
    ②参见甘绍平著:《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112页。
    ③参见甘绍平著:《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113页。
    ④[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2月第1版,译者前言第4页。
    ①章海山、罗蔚主编:《伦理学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第231页。
    ①[德]马科斯·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12月第1版,第5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
    ②[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2月第1版,第6页。
    ①[德]马科斯·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1987年12月第1版,第59页。
    ①邓晓芒著:《灵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第12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0页
    ②邓晓芒著:《灵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第113页。
    ①谢军著:《责任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216—217页。
    ②[美]迈克尔·J·.桑德尔著:《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万俊仁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8页。
    ③[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著:《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12月第1版,第95—96页。
    ①[英]德里克·希特著:《何为公民身份》,郭忠华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12月第1版,第45页。
    ①余玉花:《简析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教育新问题》,载《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6期,第41—44页。
    ②彭正梅:《道德的力量从哪里来——儒家“万物一体”论对道德教育的“根”的作用》,载《教育科学》,2010年第3期,第81—86页。
    ①翟楠:《追求道德“至善”,还是退守道德“底线”?——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反思》,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16—35页。
    ②《列宁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6页。
    ③《列宁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7318页。
    ①叶澜:《思维在断裂处穿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再寻找》,载《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4期,第1—6页。
    ②叶澜:《思维在断裂处穿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再寻找》,载《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4期,第1—6页。
    ①卢风、肖巍主编:《应用伦理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36页。
    ①谢军著:《责任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216—217页。
    ①参见郭金鸿著:《道德责任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309—310页。
    ②《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82页。
    ③[德]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1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9页。
    ①[德]马克斯·韦伯著:《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15—116页。
    ②例如:2012年2月18日晚上,有一位名叫莫莉的女孩儿,在上海地铁9号线宜山路站先用ipad拍下了小偷偷手机的过程,然后勇敢地上前制止。期间虽被小偷推搡殴打,但却为被害人避免了经济损失。对于莫莉积极反扒并勇敢制止扒窃者的行为,市民们都给予了高度赞扬,这位女孩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地铁女侠”。资料来源:京华网: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2-02/22/content_763521.htm,2012年2月22日。
    ①李萍主编:《公民日常行为的道德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243页。
    ②贾新奇等著:《公民伦理教育的基础与方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157贝。
    ③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第一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第150页。
    ①顾成敏著:《公民社会与公民教育》,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418页。
    ②例如:四川省绵阳市安县桑枣中学,自2005年开始就将紧急疏散演习作为教师和学生的必修课,几乎每个月都要进行一次演练。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时,全校2200师生们正是按照平时训练的要领从摇晃的教学楼内迅速向外疏散转移,仅仅用了1分36秒就全部撤离,创造了”零伤亡”的奇迹。这正说明了学校日常的危机教育对于公民在公共危机情境中的责任判断与行为选择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而为公民消除恐慌心理,承担“分内应做之事”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③[德]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75页。
    ①[英]伯兰特·罗素著:《教育与美好生活》,杨汉麟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第57页。
    ②[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著:《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徐湘林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第311页。
    ③《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88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第343页。
    ②慈继伟著:《正义的两面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12月第1版,第1页。
    ①[美]埃德加·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第361页。
    ②参见贾新奇等著:《公民伦理教育的基础与方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189-191页。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二、四、五、八、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 《列宁选集》第一、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 《列宁全集》第三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6. 《邓小平文选》第一、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0.《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12.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载《人民日报》,2011年2月20日,第1版。
    13.温家宝:《在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1年3月25日),载《人民日报》,2011年4月6日,第2版。
    14.周永康:《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载《求是》,2011年第9期。
    15.薛澜、张强、钟开斌著:《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16.朱德武著:《危机管理——面对突发事件的抉择》,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17.薛晓源、周战超主编:《全球化与风险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3月第1版。
    18.蔡志强著:《社会危机治理:价值变迁与治理成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19.余潇枫著:《非传统安全与公共危机治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20.周晓丽著:《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
    21.斯亚平著:《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22.高鹏程著:《危机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23.卢涛编著:《危机管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
    24.王宏伟著:《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
    25.王彩元、马敏艾、李颖主编:《群体性治安事件紧急处置要领》,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26.张维平著:《政府应急管理——“一案三制”创新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27.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1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28.罗国杰、马博宣、余进编著:《伦理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
    29.邱伟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
    30.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1.朱贻庭主编:《伦理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32.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33.余玉花、杨芳主编:《公共行政伦理学》,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34.程伟礼著:《灰箱:意识的结构与功能》,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
    35.程伟礼、戴雪梅等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36.高国希著:《道德哲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37.高国希著:《走出伦理困境——麦金太尔道德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38.陈学明主编:《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西方马克思主义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1999年12月第1版。
    39.俞吾金著:《问题域的转换——对马克思和黑格尔关系的当代解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40.杨国荣著:《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41.高瑞泉著:《中国现代精神传统——中国的现代性观念谱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42.许纪霖著:《回归公共空间》,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43.许纪霖主编:《公共性与公民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44.顾红亮著:《现代中国平民化人格话语》,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第1版。
    45.高兆明著:《制度公正论:变革时期道德失范研究》,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46.李萍主编:《公民日常行为的道德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47.焦国成主编、李萍副主编:《公民道德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48.卢风、肖巍主编:《应用伦理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49.章海山、罗蔚主编:《伦理学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
    50.王海明著:《新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2月第1版。
    51.龚群著:《社会伦理十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52.甘绍平著:《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53.程东峰著:《责任论——关于当代中国责任理论与实践的思考》,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
    54.费孝通著:《乡土中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6月第1版。
    55.邓晓芒著:《灵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56.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6月第1版。
    57.慈继伟著:《正义的两面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12月第1版。
    58.刘小枫著:《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1月第1版。
    59.何清涟著:《现代化的陷阱-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60.俞可平著:《民主与陀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61.俞可平主编:《中国治理变迁30年(1978—200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版。
    62.何增科著:《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
    63.于建嵘著:《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
    64.何怀宏编:《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65.金观涛、刘青峰著:《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2年增订版。
    66.侯惠勤、姜迎春、黄明理著:《冲突与整合——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67.邓伟志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
    68.桑玉成著:《利益分化的政治时代》,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69.陆学艺、景天魁主编:《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3月第1版。
    70.谢军著:《责任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71.郭金鸿著:《道德责任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
    72.田秀云、白臣著:《当代社会责任伦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73.徐向东编:《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74.况志华、叶浩生著:《责任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75.刘雪松、王晓琼著:《汶川地震的启示——灾害伦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76.王成栋著:《政府责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77.潘晓珍等著:《政府的道德责任》,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78.贾英健等著:《风险社会的人学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79.林红梅著:《生态伦理学概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80.张文显主编:《法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第3版。
    81.王沪宁著:《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5月第1版。
    82.王浦劬著:《政治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
    83.浦兴祖、洪涛主编:《西方政治学说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84.丛日云著:《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大连:大连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
    85.谢鹏程著:《公民的基本权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86.伍俊斌著:《公民社会基础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
    87.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修订本),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88.李拓等著:《中外公众参与体制比较》,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
    89.蒋碧昆编著:《中国近代宪政宪法史略》,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
    90.鞠健著:《新时期中国政治稳定问题研究》,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91.吴潜涛等著:《当代中国公民道德状况调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
    92.戚万学著:《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93.金生鈜著:《德性与教化——从苏格拉底到尼采:西方道德教育哲学思想研究》,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94.赵汀阳著:《论可能的生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9月第1版。
    95.赵汀阳著:《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96.沙莲香等著:《社会学家的沉思: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97.朱学勤著:《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5月第1版。
    98.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第一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99.贾新奇等著:《公民伦理教育的基础与方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l版。
    100.贾西津主编:《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101.顾成敏著:《公民社会与公民教育》,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102.王文美著:《当代中国政府公务员责任体系及其实现机制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103.江国华著:《宪法与公民教育——公民教育与中国宪政的未来》,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10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11月第1版。
    10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106.[古罗马]西塞罗著:《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徐奕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年12月第1版。
    107.[英]霍布斯著:《论公民》,应星、冯克利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108.[英]洛克著:《政府论》,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11月第1版。
    109.[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3月第3版(修订本)。
    110.[英]约翰·密尔著:《论自由》,程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3月版。
    111.[德]康德著:《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
    112.[德]康德著:《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9月第1版。
    113.[德]康德著:《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114.[德]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115.[德]马克斯·韦伯著:《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16.[德]马克斯·韦伯著:《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第1版。
    117.[德]马科斯·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修订版),于晓、陈维纲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118.[英]亚当·斯密著:《道德情操论》,蒋自强、钦北愚、朱钟棣、沈凯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11月第1版。
    119.[法]萨特著:《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周煦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
    120.[法]萨特著:《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3月第1版。
    121.[英]伯兰特·罗素著:《教育与美好生活》,杨汉麟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
    122.[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 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2月第1版。
    123.[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8月第1版。
    124.[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王晓珏、刘北城、宋伟杰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125.[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合法性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126.[美]汉娜·阿伦特著:《人的条件》,竺乾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127.[美]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著:《德性之后》,龚群、戴扬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
    128.[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
    129.[美]约翰·罗尔斯著:《万民法》,张晓辉、李仁良、邵仁丽、李鑫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130.[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著:《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12月第1版。
    131.[德]乌尔里希·贝克著:《风险社会》,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132.[德]乌尔里希·贝克著:《自由与资本主义》,路国林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33.[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134.[英]安东尼·吉登斯著:《失控的世界》,周红云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135.[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尹宏毅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136.[美]阿尔温·托夫勒著:《第三次浪潮》,朱志焱、潘琪、张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3月第1版。
    137.[美]丹尼尔·贝尔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5月第1版。
    138.[英]拉尔夫·达仁道夫著:《现代社会冲突——自由政治随感》,林荣远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139.[澳]罗伯特·希斯著:《危机管理》,王成、宋炳辉、金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140.[美]科塞著:《社会冲突的功能》,孙利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4月第1版。
    141.[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杨玉生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
    142.[美]托马斯·雅诺斯基著:《公民与文明社会》,柯雄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143.[法]爱弥尔·涂尔干著:《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渠东、付德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144.[法]爱弥尔·涂尔干著:《道德教育》,陈光金、沈杰、朱谐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145.[德]卡尔·亚斯贝斯著:《时代的精神状况》,王德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
    146.[英]齐格蒙·鲍曼著:《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郁建兴、周俊、周莹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147.[澳]皮特·凯恩著:《法律与道德中的责任》,罗李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10月第1版。
    148.[澳]罗伯特·E·古丁著:《保护弱势:社会责任的再分析》,李茂林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149.[法]吉尔·利波维茨基著:《责任的落寞:新民主时期的无痛伦理观》,倪复生、方仁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150.[美]约翰·马丁·费舍,马克·拉维扎著:《责任与控制:一种道德责任理论》,杨韶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151.[美]B·维纳著:《责任推断:社会行为的理论基础》,张爱卿译,2004年4月第1版。
    152.[德]萨缪尔·普芬道夫著:《论人与公民在自然法上的责任》,支振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
    153.[美]费正清著:《美国与中国》(第四版),张理京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9年9月第1版。
    154.[美]奥尔多·利奥波德著:《沙乡年鉴》,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155.[美]乔治·霍兰·萨拜因著:《政治学说史》,盛葵阳、崔妙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4月第1版。
    156.[日]]蒲岛郁夫著:《政治参与》,解莉莉等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157.[美]伊安·夏皮罗著:《政治的道德基础》,姚建华、宋国友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6月第1版。
    158.[英]阿诺德·汤因比著:《人类与大地母亲——一部叙事体世界历史》,徐波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159.[美]道格拉斯·C·诺思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160.[英]布莱恩·特纳编:《公民身份与社会理论》,郭忠华、蒋红军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12月第1版。
    161.[英]尼克·史蒂文森编:《文化与公民身份》,陈志杰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12月第1版。
    162.[英]T.H.马歇尔、安东尼·吉登斯等著:《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郭忠华、刘训练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163.[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著:《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徐湘林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
    164.[美]迈克尔·J·.桑德尔著:《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万俊仁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165.[美]迈克尔·J·.桑德尔著:《民主的不满——美国在寻求一种公共哲学》,曾纪茂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166.[法]阿尔贝特·史怀泽著,[德]汉斯·瓦尔特·贝尔编:《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
    167.[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Ⅲ著:《哲学走向荒原》,刘耳、叶平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168.[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Ⅲ著:《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169.[意]丹瑞欧·康波斯塔著:《道德哲学与社会伦理》,李磊、刘玮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170.[美]马克·E·沃伦著:《民主与信任》,吴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171.[美]特里·L·库珀著:《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第五版),张秀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
    172.[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著:《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孙柏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
    173.[美]弗朗西斯·福山著:《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彭志华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174.[波兰]什托姆普卡著:《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程胜利译,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4月第1版。
    175.[美]劳伦斯·科尔伯格著:《道德教育的哲学》,魏贤超、柯森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176.余玉花:《公共决策防范危机的科学性探讨》,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第10期。
    177.余玉花:《公民社会形成过程中的伦理文化建设》,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78.余玉花:《解析道德教育的时代困境》,载《伦理学研究》,2008年第4期。
    179.余玉花:《改革开放30年来道德教育发展特点概述》,载《道德与文明》,2009年第4期。
    180.陈锡喜:《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根据及其理论思考》,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12期。
    181.陈锡喜:《强化理论思维能力培养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的重要环节》,载《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第5期。
    182.宋进:《提升“两课”教学的理论思维张力》,载《思想理论教育》,2002年第4期。
    183.叶澜:《思维在断裂处穿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再寻找》,载《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4期。
    184.顾红亮:《化责任之知为责任之行与责任之德》,载《文汇报》,2011年11月26日,第8版。
    185.万俊人:《论正义之为社会制度的第一美德》,载《哲学研究》,2009年第2期。
    186.李萍:《论公民社会与和谐社会》,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5期。
    187.童星、张海波:《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治理》,载《学术界》,2008年第2期。
    188.张海波:《风险社会、公共危机与治理的空间性》,载《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05年第2期。
    189.张海波:《社会风险研究的范式》,载《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90.郑杭生、杨敏:《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前先带到现代的社会学考察》,载《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191.应星:《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载《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2期。
    192.韩水法:《康德法哲学中的公民概念》,载《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193.杨雪冬:《风险社会理论述评》,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94.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载《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7期。
    195.张成福:《责任政府论》,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196.蒋传光:《公民社会与社会转型中法治秩序的构建——以公民责任意识为视角》,载《求是学刊》,2009年第1期。
    197.金太军:《公共行政的民主和责任取向析论》,载《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198.丁志刚:《灾害政治学:灾难中的国家》,载《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199.靳永翥:《论治理变革中的公民参与及责任体系建构》,载《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5期。
    200.薛晓源、刘国良:《全球风险世界:现在与未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教授访谈录》,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1期。
    201.[英]斯科特·拉什著,王武龙编译:《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4期。
    202.袁艺、马玉玲:《近30年我国自然灾害灾情时间分布特征分析》,载《灾害学》,2011年第3期。
    203.邱泽奇:《群体性事件与法治发展的社会基础》,载《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卷第5期。
    204.陈道银:《公民责任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载《道德与文明》,2008年第2期。
    205.魏传光:《中国语境下公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206.钱亚梅:《论风险社会的公民责任意识》,载《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第1期。
    207.叶浩生:《责任内涵的跨文化比较及其整合》,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208.于光远:《关于“责任学”的两篇文章》,载《学术研究》,1992年第1期。
    209.于光远:《责任学的若干基本概念》,载《青海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
    210.馨元:《公民概念在我国的发展》,载《法学》,2004年第6期。
    211.吴威威:《西方现代民主政治视域中的公民责任》,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4期。
    212.王庆功:《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趋势及防控对策》,载《东岳论丛》,2011年第1期。
    213.王晓成:《论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公共关系》,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214.杨建顺:《论危机管理中的权力配置与责任机制》,载《法学家》,2003年第4期。
    215.董平、郭瑞鹏、王永军:《公共危机发生理论及诱因分析》,载《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第12期。
    216.包仕国:《和谐社会构建与西方社会冲突理论》,载《学术论坛》,2006年第4期。
    217.郭蓓:《积极治理群体性事件——基于法治视角》,载《新疆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218.彭正梅:《道德的力量从哪里来——儒家“万物一体”论对道德教育的“根”的作用》,载《教育科学》,2010年第3期。
    219.戚万学:《当前中国道德教育的文化困惑与文化选择》,载《教育研究》,2009年第10期。
    220.王春福:《理性对公共政策决策责任的双重解读》,载《社会科学家》,2004年第3期。
    221.王云萍:《库伯对公民品德的研究及其启示》,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222.张镇镇:《公民概念的变迁与人的发展》,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5期。
    223.张宗浩:《从义务回归:对民法上“责任”概念与性质的再认识》,载《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第6期。
    224.许春清:《略论一般法律责任概念的“新义务说”》,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总第57期。
    225.王正平:《环境哲学: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慧之思》,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226.李香梅:《从法治视角看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成因》,载《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4期。
    227.刘作翔、龚向和:《法律责任的概念分析》,载《法学》,1997年第10期。
    228.卢智增:《从公共危机视角看政府信息公开的时代价值》,载《理论月刊》,2010年第1期。
    229.牛国卫:《公民教育的责任向度及其路径》,载《教育学术月刊》,2008年第12期。
    230.陈第华:《公共危机治理中公民精神的价值与培育》,载《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231.汤书昆、褚建勋、徐毅:《危机传播——一个新学科领域的研究大纲》,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网2004年第四期学术专刊(6),2005年3月26日。
    232.阿迪力·买买提:《论转型期涉及民族因素的群体性社会安全事件及应对》,载《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年第1期。
    233.张勤、钱洁:《促进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路径探析》,载《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6期。
    234.翟楠:《追求道德“至善”,还是退守道德“底线”?——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反思》,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1期。
    235.张容南、卢风:《消费主义与消费伦理》,载《思想战线》,2006年第2期。
    236.周怀红:《消费主义批判与消费主义伦理之构建》,载《学术论坛》,2010年第12期。
    237.邓志伟:《弗洛姆人道主义消费伦理思想探析》,载《道德与文明》,2006年 第1期。
    238.张晓琴:《生态政治: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载《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239.《政府积极果断处理危机,公众的信任度明显提高》,载《人民日报》,2003年5月23日。
    240.《2011:全国刑事案件总量或将攀升》,载《法制日报》,2011年1月4日,第8版。
    241.Ulrich Beck, Risk Society:Towards a New Modernity,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1992.
    242.Ulrich Beck, Survival Issues, Social Structure, and Ecological Enlightenment, In:Ecological Enlightenment:Essays on the Politics of the Risk Society, NJ: Humanities Press,1995.
    243.Uriel Rosenthal, Alexander Kouzmin, "Crisis and Crisis Management:Toward Comprehensive Government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J-PART, Vol.7, No 2. (April,1997).
    244.Russell Hardin, Trust in Government:Valerie Braithwaite and Margaret Levi Trust and Governance, 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98.
    245.Charles. F. Hermann, International Crises:Insights From Behavioral Research, New York:Free Press,1972.
    246.William Schweiker, Responsibility and Christian Eth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247.Karel Kosik, The Crisis of Modernity:Essays and Observations From the 1968 era,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1995.
    248.W. Thomas & D. Thomas, The Child in America Behavior Problems and Programs, New York:A. A. Knopf,1928.
    249.Kathleen. R. Arnold, Homelessness, Citizenship, and Identity:The Uncanniness of Late Modernity, 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4.
    250.American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 Principles of the Ethical Practice of Public Health, http://www.apha.org.
    251.Anthony Giddens, Runaway Word:How Globalization Is Reshaping Our Lives, Routledge Press,2000.
    252.E. L. Quarantell, "The Future Is Not the Past Repeated:Projecting Disasters in the 21st Century From Current Trends", Journal of Contingencies and Crisis Management, Vol.4,1996.
    253.George Rosen, A Health of Public Health, Maryland: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3.
    254.Kevin J. O'Brien, Lianjiang Li. Rightful Resistance in Rural China,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255.Rob Baggott, Public Health:Policy and Politic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8.
    256.《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
    257.《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国家环境保护部网站:http://www.mep.gov.cn.
    258.《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259.《2010年全国暴力拆迁专题》,中国建设网,http://news.cbi360.com/zt/blcq.
    260.《人力资源保障部2010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进展发布会》,国务院新闻办网站,http://www.scio.gov.cn.
    261.《人民法院工作年度报告(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网站,http://www.court.gov.cn/qwfb.
    262.《人民法院工作年度报告(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网站,http://www.court.gov.cn/qwfb.
    263.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网站,http://www.chinasafety.gov.cn
    264.国家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