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共青团组织职能创新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共青团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组织,它既有政治性,又有社会性,既有先进性,又有群众性。它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诞生,随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而发展。它与中国共产党有着特殊的关系,在党与青年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形势急剧变化、科学技术突发猛进的社会转型时期,一方面是党对团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青年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再一方面是团的自身持续发展和事业推进,都对团组织如何抓住时代机遇,应对形势变化,始终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带来了崭新的课题。共青团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组织健全、体系严密、成员众多的青年组织,同其它社会组织一样,也面临着创新发展与止步不前、正确定位与作用提升等问题与困惑。
     本文首先从历史的纵向方面,追踪共青团组织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时期等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发展进程、寻找共青团职能变迁的内在逻辑与基本规律,由此逐步深入到当前共青团组织面对的青年群体特征和所处的历史方位,探析出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期,共青团组织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共青团组织在推进职能创新过程中,所具备的独有优势和主要困境进行了研究,并以长沙共青团组织职能创新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与此同时,本文又在横向方面,对发达国家及发达地区的青年组织和青年事务管理进行了对比性分析,以挖掘出其带给我们的思路启迪和经验借鉴。最后,以中国共青团组织职能创新的行动逻辑为要旨,解析了当今共青团组织职能创新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必须处理好的基本关系和团组织自身建设问题,最终从政治职能、行政职能、社会职能三大板块,提出了当代中国共青团推进职能创新应选择的路径,重点是从五大能力上发挥作用、“三化”方向上拓展领域、在五项内容上着力突破等方面,为新时期共青团组织职能创新提出了建议。
     本文主要分六个部分:第一章阐述了共青团组织职能创新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理论基础等。第二章探讨共青团组织职能变迁的历史进程、内在逻辑和基本规律。第三章分析社会转型期青年群体特征、研判共青团所处的历史方位、应对共青团组织面临的挑战以及把握共青团工作的发展机遇。第四章主要是以长沙市团委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为共青团组织职能创新研究提供现实依据。第五章是对国外及先进地区相关经验进行借鉴。第六章是全文的重点,从阐述职能创新的基本理念、职能创新的基本原则、职能创新必须处理的基本关系等方面着手,最终提出了共青团组织职能创新的路径选择,深入探讨了共青团组织职能创新的行动逻辑。
     全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采用理论指导与现实考察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历史分析与逻辑归纳相联系、纵向透视与横向借鉴相结合的具体方法,为共青团组织进一步调整优化组织资源、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提供一个理论框架和解决方案。
Whit the politics, society, progressiveness and mass of nature,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of China is a special organization. It came into being after the birth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develop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career. It has a speci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got a vital role between the Party and the Youth, also th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During the period of China's social transformation, economy develops at full pelt, social situations changes rapidl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rst out. For one thing, the Party's requirement on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is higher and higher. For another, the youth's demands are more and more diversified. What's mo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career promotion can lead out a new task to be dealt with. Through the study of it,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of China could understand how to capture the era of opportunities, how to face the situation changes, and how to keep good running condition. As a youth organization with a long history and a tight system, it is well-organized and has a large number of members. And like other social organizations, it's also face to face with some problems and confusion, such as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coming to a halt, how to orientate correctly, and effects promotion problems, etc.
     This paper firstly track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of China during different period of time on the historical lengthways. For example, civil right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revolution, after the establishing of new China, and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etc. It also means to find the internal logic and basic regular of the changes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and gradually penetrate into the youth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historical position that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has to face nowadays, makes analysis for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hat the Youth League are faced with,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On this basis, it makes a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particular advantages and main confusion that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got when it impelled functional innovation. Here mainly makes empirical research to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of Changsha for example.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enlighten our train of thought and get some experiences, this paper carries out a comparative analysis horizontally on the youth organization and youth's management betwee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Lastly, focusing on the logical action of the functional innovation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of China,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basic concept of functional innovation, describes the basic principle, analyzes some basic relationship that must be dealt with well, and elaborates self-construction based on functional innovation. And finally discusses the path election of the innovation in three aspects:political functions, administrative functions and public functions. And the point is,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functional innovation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nowadays should play a role in five major abilities, broaden areas on three aspects, and make a breakthrough in five substances.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The first chapter explain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significance, status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organizations functional innov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probe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internal logic and basic law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organization functions change, Chapter Ⅲ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oups of young people in social transition, determines the historical position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faces up to the challenges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grasps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for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in working. Chapter Ⅳ mainly makes empirical research to Changsha league for example, analyzes their main advantage, typical cases and main confusion, and provides realistic basis for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organization functional innovation. Chapter Ⅴ learns related experience from abroad and advanced countries. Chapter Ⅵ is the focus of the whole text. It sets forth the basic concept, principles and some basic relationship that must be managed, and gives a path selection for Communist Youth League organization functional innovation. It also investigates the logical of action.
     This paper uses the Marxist position, view point and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oretical guide and practical study, empirical and normative analysis,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logic induction, vertical perspective and horizontal learn, and supply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solution for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to further adjust and optimize organizational resources and better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situation.
引文
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①王恩蔚:“新时期‘党建带团建’工作意义探略”,2003年第4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①江洪:“关于中国共青团与时俱进的战略思考”,2002年第2期《中国青年研究》。
    ②赵树丛:“新时期如何发挥好共青团组织的作用”,1995年第12期《发展论坛》。
    ③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85页。
    ④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31页。
    ①毛寿龙:《政治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27页。
    ②文晓明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运行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77页。
    ①②张伟:“共青团职能定位与‘第三部门”’,2003年第3期《青年探索》。
    ③金春林:“探寻共青团新世纪发展之路——在‘第三部门’寻求长远发展”,2001年第5期《中国青年研究》。
    ①吕福春:《中国复合型社团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3-24页。
    ①[美]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1999年第2期《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
    ①胡锦涛:《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时的讲话》,载《共青团十六大报告学习辅导读本》,第6页。
    ①王林:《陈独秀与中国早期的青年运动》,载《青运史研究》1983年,第4期。
    ①中共中央批转团中央书记处《关于召开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的情况和经验的报告》,《团的文件汇编》,1955年,第5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76页。
    ③共青团中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增订本,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12-113页。
    ①王惠岩主编:《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28页。
    ②胡锦涛:《迈向新世纪创造新业绩——在中国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897页。
    ①黄百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成就”,1998年第5期《科学社会主义》。
    ①吕福春:《中国复合型社团研究:以中国共青团的职能变迁为个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4页。
    ①[美]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序言,第2页。
    ①[美]托马斯.弗里德曼著,何帆、肖莹莹、郝正非译:《世界是平的》,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3页。
    ①列宁:《孟什维主义的危机》1906年12月7日,《列宁全集》第11卷,第337-338页。
    ①《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联合国主题小组会议1999年11月。
    ①《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教育部网站2010年5月。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07年6月1日起施行版。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06年修订版。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06年修订版。
    ①赵刚印:《西方社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探析》,载《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3期。
    ①王学东译:《德国社会民主党章程》,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年第4期。
    ①钟廉言:《瑞典社民党如何提高执政能力》,载《科学决策》2005年第8期。
    ①王瑜:《互联网对西方政党政治的影响》,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第8期。
    ②王长江:《世纪之交欧洲社会党的变革》,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第3期。
    ①江广平.全球化背景下的青年事务[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2):22-29
    ①共青团中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增订本),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82页。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8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
    ①共青团中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增订本),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46-147页。
    ①江洪:“关于中国共青团与时俱进的战略思考”,2002年第2期《中国青年研究》。
    ①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7月1日,人民日报
    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第250页)
    ②胡锦涛:《迈向新世纪创造新业绩——在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1998年6月19日。
    [1]《马克患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4年版。
    [5]《江泽民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团校编:《革命领袖论青年和青年工作》,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版。
    [7]共青团中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珍贵的手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怀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8]共青团中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增订本),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9]共青团中央青运史工作指导委员会等编:《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1-16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
    [10]共青团中央青运史工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年工作编年纪事(1949年10月-1994年12月)》,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1]《中国青年运动历史文件选编》,中央团校,1979年编印。
    [12]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办公厅编:《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10卷),1957年。
    [13]《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
    [14]《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5页。
    [15]本书编写组:《共青团十五大报告学习辅导读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
    [16]当代中国编辑部:《当代中国的青年和共青团》(上、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17]共青团中央编:《中国共青团年鉴(1998-2002)》(上、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18]共青团中央编:《中国共青团年鉴(2003)》,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19]共青团中央编:《中国共青团年鉴(2004)》,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版。
    [20]共青团中央编:《中国共青团年鉴(2005)》,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
    [21]共青团中央编:《中国共青团年鉴(2,006)》,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版。
    [22]共青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编:《青年共产国际与中国青年运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版。
    [23]黄志坚主编:《中外青年比较》,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版。
    [24]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青年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5]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编:《社会组织与当代青年——2002上海青年发展报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6]团中央国际联络部编:《国外青年与青年工作(2004)》,外文出版社2004-年版。
    [27]董小苹:《全球化与青年参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28]杨雄等:《社会转型与青年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29]团中央国际联络部编:《国外青年与青年工作(2005)》,外文出版社2005年版。
    [30]陆士桢、吴鲁平、石国亮主编:《社会转型中的青年发展与社会整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版。
    [31]毕监武:《社团革命-中国社团发展的经济学分析》,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
    [32]窦泽秀:《社区行政-社区发展的公共行政学视点》,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
    [33]甘炳光、梁祖彬:《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年。
    [34]《共青团工作跨世纪发展纲要》,中青发[1998]34号。
    [35]郭于华、杨宜昌、应星:《事业共同体-第三部门激励机制个案探索》,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36]黄志坚:《青年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年。
    [37](加)加里斯·摩根:《驾驭变革的浪潮》,孙晓莉译,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年。
    [38](美)理查德·L.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39]李传军:《公共组织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40]李玉琦:《中国共青团团史简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
    [41]刘小钢:《青少年服务的挑战、蜕变与发展》,香港集贤社,1996年。
    [42]吕福春:《中国复合型社团研究:以中国共青团的职能变迁为个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3]吕素香:“新时期共青团组织的职能定位与核心竞争力”,《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8期。
    [44](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张昕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45]石勇、向旭东:《共青团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职能定位和工作创新》,北京青年工作研究,2007年第8期。
    [46](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七版)》,孙建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47][美]萨拉蒙等著:《全球公民社会》,贾西津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48]苏东水(主编):《管理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
    [49]苏景辉:《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97年。
    [50]李延明等著:《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学说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
    [5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52]郗杰英:《探索与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中国共青团》,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
    [53]徐家良:《制度、影响力与博弈》,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
    [54]徐永光(主编):《捐款是怎么花的-希望工程效益评估报告》,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55](美)雅米尔·吉瑞赛特:《公共组织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演进》,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56]余潇枫(主编):《比较行政体制》,浙江大学出版社,1992年2月。
    [57]张国庆(主编):《行政管理学概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58]赵立波:《事业单位改革-公共事业发展新机制探析》,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
    [59]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60]周志忍(主编):《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
    [61][美]艾萨克:《政治学的范围与方法》,郑永年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62][美]奥勒姆:《政治社会学导论——对政治实体的社会剖析》,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63][美]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64]毕监武:《社团革命——中国社团发展的经济学分析》,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
    [65]陈红太:《当代中国政府体系》,华文出版社,2001年。
    [66][美]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67]《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青年和共青团》(上、下卷),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
    [68][美]弗斯顿伯格:《非营利机构的生财之道》,科学出版社,1991年。
    [69][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
    [70][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洪佩郁等译,重庆出版社,1994年。
    [71][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
    [72][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沈美中等译,三联书店,1996年。
    [73]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74][日]今田高俊:《社会阶层与政治》,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
    [75]康晓光:《希望工程调查报告》,漓江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1997年。
    [76][美]拉斯韦尔:《政治学》,杨昌裕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
    [77][美]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王逸舟译,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
    [78][英]马丁:《权力社会学》,丰子义、张宁译,三联书店,1992年。
    [79][美]科塞:《社会冲突功能》,孙立平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
    [80][英]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韩水法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81][美]罗斯金等:《政治科学》,林震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
    [82]毛寿龙:《政治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83][美]缪勒:《公共选择》,王诚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
    [84][美]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等译,东方出版社,1993年。
    [85]《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中国法律出版社,1988年。
    [86]施九青:《当代中国政治运行机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87]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88]王绍光:《多元与统——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89]王颖等:《社会中间层:改革和中国的社团组织》,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
    [90]文晓明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运行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
    [91]吴春华主编:《当代西方自由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92]吴大英等主编:《现行政治制度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93]蓝瑛波:《当代俄罗斯青年》,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94]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年版。
    [95]陆南泉等编著:《苏联兴亡史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6]杨海英:《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
    [97]周琪主编:《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8]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99]吕庆广:《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八十年代世界青年问题》,刘朴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
    [101][罗]F.马赫列尔:《青年问题和青年学》,陆象淦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
    [102]谢庆奎:《政治改革与政府创新》,中信出版社,2003年。
    [103]徐大同等主编:《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比较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1997年。
    [104]杨光斌:《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105]杨宏山:《当代中国政治关系》,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
    [106]杨龙:《影响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政治因素》,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
    [107]杨团等:《非营利机构评估》,华夏出版社,1998年。
    [108][美]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
    [109]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治理与善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110]张华葆:《社会阶层》,三民书局,1987年。
    [111]张明澍:《中国“政治人”:中国公民政治素质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112]赵黎青:《非营利部门与中国发展》,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113]朱光磊:《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114]倍尔:《美国青年童子军概览》,载《当代青年研究》1992年第2期。
    [115]江洪、李维岳:《比较视角下的跨世纪展望——当代中国青年组织演进趋向试探》,载《当代青年研究》1993年第5期。
    [116]魏久明:《国际社会的多极化和青年问题的多样化:参加第十四届世界社会学大会笔记》,载《中国青年研究》1999年第1期。
    [117]高金鹭:《英国青年社团组织的新变化》,载《中国青年研究》2002年第6期。
    [118]李燕:《简析国际性青年非政府组织及对中国青年工作的启示》,载《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19]李斌:《青年组织与青年的政治社会化》,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20]王道:《美国青年组织审视》,载《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21]王茂福:《组织分类研究:韦伯与帕森斯之比较》,载《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第1期。
    [122]殷晓蓉:《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对策》,载《学术季刊》2001年第1期。
    [123]方巍:《联合国在青年事务中的作用》,当代青年研究,2001年第1期。
    [124]李刚:《美国对付中国的(十条戒令)》,载《领导文萃》2002年第1期。
    [125]周宏:《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进程》,载《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126]Barnard, Chester I.,1938. The Functions of the Executive,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 Press.
    [127]Clayre,Masdair,1980.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operationand Participation:A Third Sector, Oxford Univ. Press.
    [128]Giddens,1989. Sociology, Polity Press.
    [129]Levitt, T.,1973. The Third Sector:New Tactics for a Responsive Society, New York: Amacom.
    [130]Salamon, L. M.,1994. The Rise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Foreign Affairs 73(4).
    [131]Bandura, A.,"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self-regulati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1991.
    [132]Beyer, J. M. "BuiMing on past strengths with incremental chan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7.
    [133]Gist, m. e.,"The Influence of Training Method in Self-eficacy and Idea Generation Among Managers", Personal Psychology,1989.
    [134]Jones, G. R.,"Socialization Tactics, Self-eficacy, and Newcomer S Adjustments to Organizational",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6.
    [135]Seligman, M. E. P.&Csikszen Imihalyi, M,"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
    [136]Snyder,C.R.,"Hopeful choices, A school counselor guide to hope theory",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200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