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意识形态结构视域下中国主导意识形态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意识形态是一种思想观念体系,包含了一个时代的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哲学等许多理论和思想,这些“思想的集合”组成了一个社会的主导意识。由于意识形态的泛化特征,很容易使人抓不住其内在的核心理念而将其视为特定时代的一种宣传机器和政策性语言的代名词。因此,主导意识形态的研究要走向深入,必须选取一种恰当的视角,以把握意识形态发展及演变的内在脉络。研究意识形态结构并以此为方法论来解析中国主导意识形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有助于树立意识形态的文化品格,更好地发挥主导意识形态的功能。
     关于意识形态结构,主要是认识论层面上的功能性结构。意识形态作为一个系统结构,具有整体性特征。以往的研究主要从揭示“意识形态为经济基础所决定”这一本质规定出发,从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艺术等表现形式与经济基础的远近,提出意识形态的层次结构。本研究进一步把意识形态本身作为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现象,当作一种能够发挥整体性功能的有机体,揭示其生成和运行机理。构成意识形态的各要素因其不同的排列组合而形成不同的类型,主要有主导型、交互型和递进型三种基本方式。通过概括提炼国内外学者的相关论述,初步提出了意识形态结构理论,阐述了意识形态结构的层次、要素、类型、功能等关系理论,体现了一般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为主导意识形态的整体性功能发挥提供了充分的理据。
     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意识形态结构层次的理解,从总体上讲分为思想理论和社会心理两个层面。思想理论层面,又从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两个具体层次展开,以体现内生的理论基础和外向的指导作用的关系。
     思想理论层面的深层结构由认知解释、价值信仰和实施策略三要素及其关系构成。中国主导意识形态之所以发挥其辩护、凝聚和导向功能,正是认知解释的科学性、价值信仰的崇高性和实施策略的可行性的高度结合。以此来关照现实,可以帮助我们总结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常见教训:“意识形态飘浮”,意指大众传媒铺天盖地大张旗鼓地宣传某种意识形态,可是,这种意识形态仍不能深入人心,甚至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而飘浮在空中。从意识形态深层结构组成三要素来看,任何一个要素出现问题,都足以造成这种现象。意识形态赖以建立的知识前提缺乏科学性而失去可信性,意识形态的价值信仰失去正当性而失去整合力,意识形态目标策略缺乏可行性就会导致知行分离。因此,研究意识形态结构的实际价值在于揭示中国主导意识形态问题背后的症结,有利于统一认识,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权威。
     从意识形态的表层结构看,主导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和非主导意识形态(包括各种社会思潮)之间形成了“一与多”的结构格局。根据不同的地位和特性决定意识形态主导与从属的关系。中国主导意识形态表层结构就是“一元主导,多样并存”的主从式结构。由此,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去意识形态”和“泛意识形态”的思潮,强调“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坚持一元,包容多样”的观点,并不是意识形态的宣传语词,而是意识形态表层结构建设的立场,也是中国主导意识形态合法性、合理性的必然要求。
     以意识形态结构理论为钥匙,史论结合,动态考察建国60多年来中国主导意识形态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时期由于不同的运行方式形成了意识形态结构的不同形态。从意识形态结构三要素及其作用方式出发,追溯了中国主导意识形态深层结构从适度整合、到高度同构、再到合理分离的变化过程,表层结构经历了由“混合多元”到指导思想一元化,再到意识形态一元化,直到现在“一元主导,多样并存”的形态变化。研究指出,当代中国主导意识形态在动态运行中形成意识形态转型,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趋向复合,体现符合国情的结构创新。具体而言,就是加强理论创新,增强理论解释力;弱化价值理想为高度聚合的结构,回归价值主导而非支配的功能;在认知和信念相互契合的同时,强调发展绩效、内外和谐的战略举措。特别是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点,意识形态结构从高度合一到各归其位,相互印证,实现主导型结构向交互型结构转化,这是一次深刻的结构更替和创新。
     总结和反思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诸多困境,从结构角度分析,正是源于建设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且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通过重点探讨要素之间和作用方式上的几对矛盾范畴:理论与价值、理想与现实、思想与决策、主导与均衡、排他性和包容性、继承和创新、主体建构与理论认知等,为当前和今后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找准切入点。同时,分析了影响结构生成运行的制约因素,从思想领域各种思潮起伏、现实环境的深刻变化、主体结构的丰富多样三方面进行了针对性论述,提出了中国主导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
     理论创新和实践诉求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价值体系为大众认同的必要路径。当前,加强中国主导意识形态建设,以意识形态结构为视域,在内生的理论基础层面,优化意识形态结构要素和运行方式,推进交互型结构的整体联动。既与时俱进地做好理论创新工作,赋予传统意识形态话语新的内涵,又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核心价值,并在实践策略上结合国情,在民众心理认同上下功夫。在外在的功能发挥层面,完善主从式结构,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主导权,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进一步做好理论的解释、说服和引导工作,使中国主导意识形态建设实现内和谐和外适应,能动作用于国家、社会和人的发展。
Ideology is a kind of idea system. It contains an era of political science, economics, law, philosophy and many other theories and ideas which form the "collections" and become the dominant consciousness in a society. Due to its generalized features, it is difficult for people to grasp the inner core concept and easy for people to regard it as the propaganda and policy language pronoun in specific times. Therefore, if we want to study the dominant ideology more deeply, we must choose a proper perspective to grasp the ide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its intrinsic quality. Studying ideological structure and making it as a methodology to analyze Chinese ideology theory and real problem can help to establish the ideology of cultural character, better play the leading function of ideology.
     The ideological structure mainly refers to the functional structure in epistemological level. The Ideology as a system structure, has the overall feature. The previous studies mainly reveal the ideology as the economic base and put forward the layer of ideology from the political and legal thoughts, ethics, religion, philosophy, art and other forms and the distance of economic base. This study further the ideology itself as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phenomenon, as a kind of organism which is able to play the whole function and reveal the formation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Due to its different permutation and combin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the ideological elements, it has three basic ways which are dominant, interactive and progressive. By summarizing and refining related elaboration from the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paper of this author preliminarily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ideological structure layer, elaborate the ideology structure, elements, types, function and relative theories, which reflect the general sense of the ideological unity of content and form, and provide ample reasons for the whole function of the dominant ideology.
     According to the Marxism classical understanding of ideological layer, it is devided into two dimensions of ideological theory and social psychology on the whole. On ideological theory, it forms from the deep structure and surface structure in order to reflect the endogenous theory foundation and outward guidance relationship.
     The deep structure of the thought theory constitutes of cognitive interpretation, value beliefs and Strategies and their relation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hina's dominant,the exerting of defending, uniting and guiding owes to its combination of high feasibility and cogni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cientific belief, lofty value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Based on this reality, it can help us to summarize the common lesson of ideology construction:" ideology floating" means the mass medias blot out the sky to put up some ideology. However, this ideology is still unable to win support among the people, and even arouse people's antagonistic psychology and floating in the air. From the three elements of ideology in its deep structure, any of these have problems and there will be caused this phenomenon. If Ideology upon knowledge which is lack of science loses credibility and the ideological beliefs lose its legitimacy, which causes losing the integration of power, then ideology strategy which is lack of feasibility will lead to separation. Therefore, the study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actual value of ideology is to reveal the Chinese leading ideology behind the crux of the problem, in favor of unifying understanding, establishing the authority of Marxism theory.
     From surface structure of the ideology, the dominant ideology (Marxism) and non-dominant ideology (including various social thoughts) form into "the one and the many" structure pattern. Different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decide dominant and subordinate relationships of ideology. Chinese dominant ideology of surface structure is under the structure of" one dominant guiding and diverse coexistingt". Therefore, we can deeply realize that facing the thoughts of "canceling ideology" and " general ideology ", we should emphasize the viewpoints of "insisting on and strengthening Marxism as the guiding status in the field of ideology" and" adhere to one element, diversities-involving ". They are not the ideological propaganda words, but the position of ideology surface structure construction. They are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s of China's dominant ideological legitimacy and rationality.
     Based on ideological structure theory as the key, the paper combines the history and dynamically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es of dominant ideology since founding China for60years. In different period, due to the different operation modes, it formed into different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of ideology. From three elements of ideological structure and back to the deep structure of Chinese dominant ideology with moderate integration, the height of isomorphism and then to the reasonable separation, the surface structure of ideology experienced by the" mixed" situation to the unified guiding ideology. Then it develops to ideological unification and until now it becomes " one dominant guiding and diverse coexistingt".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contemporary Chinese dominant ideology transforms in dynamic operation from closed to open situation, from single to composite direction, which embodies structure innovation of China. Specifically,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enhance the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weaken the valued ideal and cause it to be highly polymerized structure, return value-dominated but non function-dominated. In the conbination of cognitiveness and faith, we should emphasize the development of performance, and do the harmonious strategy. Especially in the demarcation point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deological structure goes from a centered height to position themselves to their own and reflects with each other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dominant structure to the interactive structure, which is a profound structural change and innovation.
     To Summarize and reflect many appeared difficulties in the field of ideology, from the angle of structure analysis, it is the reason of existing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for a long time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we did not get it to be settled well. By focusing on the elements and method of several pairs of contradictions:theory and value, ideal and reality, theory and decision making, dominant and equilibrium, exclusive and inclusiv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subject construction and theoretical cognition, we can find the solving point to solve the ideological problem in current and future. At the same time, analyzing the impact of operation constraints of generated structur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new challenges of Chinese guiding ideology from different thoghts,environment profound change and the main structure of the rich diversity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demands of Marx, as the ideological value system of public recognition of the necessity to path. Currently,w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dominant ideology construction in China and make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as the perspective and optimize the ideology structural factor and operation mode in inner theoretical level and then promote the integral linkage of interaction structure. We ont only need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to do the theory innovation well, and give the traditional ideology with new connotation, but also fully embody the people-oriente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core value, and practice the strategy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China, and make efforts in people's identification. In the external function level, we need to improve the master-slave structure and Marx discourse dominance from all aspects of social life (politics, culture and daily life) to make further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persuasion and work guiding so as to realize Chinese ideology construction to harmony inside and adaptation outside and activa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human.
引文
①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第1页
    ①高源,马静:《“未来10年10大挑战”调查报告》,人民论坛,2009年月12月下旬
    ①《哲学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1页
    ③周宏著:《理解与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6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7页
    ①毛泽东在阅读泡特金生的《伦理学原理》所写的“批语”中指出:“夫知也,信之先也。有一种之知识,即建为一种之信仰;既建一种信仰,即发为一种之行为。知也、信也、行也,为吾人精神活动之三步骤。”转引自郑永廷编,《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8页。
    ②本文所指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外延相对宽泛的概念,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包括1968年“五月风暴”后的“新马克思主义”和1980年代后出现的“后马克思主义”。
    ③[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01页
    ①[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泰奥德·阿尔多诺等著:《图绘意识形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②[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泰奥德·阿尔多诺等著:《图绘意识形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③转引自何怀远:《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浅论》,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2):1415
    ④Chaim. I. Waxmam, The End of Ideology Debate, New York,1969, P.32
    ①[美]莫里斯·博恩斯坦:《比较经济体制》,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88年版,第9-10页
    ①李英明著:《哈贝马斯》,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86年版,第79页
    ②[法]路易·阿尔都塞:《列宁与哲学》,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84页
    ③[前苏联]A.T.斯比尔金:《哲学原理》,徐小英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90年版,第472页
    ④[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http://.tyfo.com/tanfoplan/talk/wen-xue/0208-1.htm.(2001-11-19)
    ①朱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结构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1):1-8
    ②胡隆辉著:《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5页
    ①韩源:《分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结构转型》,党政论坛,2005(8):7-9
    ②刘建军:《试论意识形态的基本结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12):24-25
    ①张九海:《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探析》,上饶帅范学院学报,2005(2):1923
    ②王逸舟著:《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31页
    ③何怀远:《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浅论》,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2):13-17
    ④周宏著:《理解与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34页
    ⑤王永贵等著:《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6页
    ⑥金观涛、刘青峰著:《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70页
    ①李英田:《利益关系变迁与意识形态创新》,博士学位论文,中央党校,2008年
    ①李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价值变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7-51页
    ②骆郁廷著:《精神动力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17页
    ③骆郁廷著:《精神动力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119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38页
    ②[波兰]亚当·沙夫:《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袁晖等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5页
    ③[波兰]亚当·沙夫:《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袁晖等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译序,第2页
    ①[德]卡尔·曼海姆著:《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明、李书崇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251-60页
    ②俞吾金著:《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65页
    ③肖前等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页
    ④吴增基等主编:《现代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2页
    ⑤束惠昌著:《当代意识形态研究》,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
    ⑥《哲学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①周宏著:《理解与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35-36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2-29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4-85页
    ①《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9卷,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1-10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6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
    ①转引自何怀远:《邓小平社会调控的意识形态艺术及其启示》,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7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③《费尔巴哈哲学家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2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②胡潇著:《意识的起源与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④[德]卡尔·曼海姆:《变革时代的人与社会》,刘凝译,台湾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114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
    ②胡潇著:《意识的起源与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3页
    ②张澎军著:《德育哲学引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2页
    ③赵德江著:《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①郝一峰:《国外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经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137
    ②何畏:《试论主导意识形态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区别》,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7(1):43
    ①李会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现意识形态主导与主流的和谐一致》,[2008-01-0],http://www.red5star.com/newshow.asp?type=5&id=470
    ②于丹:《重构主流意识形态—中国提升软实力的重要途径》,[2010-0706],http://theory.people.com.cn/GB/166866/12089543.html
    ①Raymond W illiams·Marxism And Literature·Oxford:OxfordUniversity Press,1978, P.121-127
    ①郑永廷著:《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1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①陈新:《论欧洲中世纪宗教意识对历史叙述的影响》,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3):62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35页
    ③吴元樑著:《社会系统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6页
    ④何怀远:《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浅论》,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2):14
    ①李奎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价值变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208页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等:《文化的重要作用》,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序言第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2页
    ③[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52页
    ①王沪宁著:《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8页
    ②李奎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价值变迁研究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4页
    ③郑永廷等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④郑永廷等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8-319页
    ⑤《人民日报》,1954年9月16日
    ①罗孚著:《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②赵曜等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
    ④《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2页
    ①[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曹雷雨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85页
    ②胡潇著:《意识的起源与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6页
    ③李林昆:《价值观念简论》,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5):150
    ①[前苏联]A.T.斯比尔金著:《哲学原理》,北京求实出版社1990年版,第22页
    ②[美]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
    ①陈秉公:《论国家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的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9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54页
    ③胡潇著:《意识的起源与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0页
    ④[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56页
    ①[英]米尔恩著:《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夏勇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②江洋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0年9月7日
    ③[英]伯特兰·罗素:《中西文明的对比》,《中国问题》,秦悦译,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第146页
    ④[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9页
    ②《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①《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77页
    ②[波兰]亚当·沙夫:《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袁晖等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译序第1页
    ①周叶中:《宪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年版,第117页
    ②[美]E.拉兹洛:《用系统论的观点看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2页
    ①转引自吴彤著:《自组织方法论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①胡潇著:《马克思的解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6页
    ②吴元樑著:《社会系统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6-77页
    ①吴元樑著:《社会系统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8-79页
    ①[荷]A·F·G·汉肯著:《控制论和社会》,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页
    ①阎东:《党、国家与社会三者关系的系统分析—论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创新问题》,攀登,2003年第6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4-85页
    ①徐海波著:《马克思主义价值的当代诠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5页
    ①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45页
    ②[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文化的解释》,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276页
    ①袁贵仁著:《价值学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79页
    ②李德顺著:《价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③江畅著:《现代西方价值哲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①吴向东著:《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32页
    ②宋惠昌著:《当代意识形态研究》,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28页
    ①高尔基著:《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40页
    ②宋惠昌著:《当代意识形态研究》,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28-2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6-66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0页
    ③吴向东著:《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3页
    ①[英]托尼·赖特:《新旧社会主义》,褚松燕等译,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62页
    ①[加]克里斯托弗:《领导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2页
    ①转引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资料选编》中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82页
    ①[德]马尔库塞:《单面人》,张伟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89页
    ②李英明著:《哈贝马斯》,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版,第79页
    ③李金:《中国社会组织的二元性及其问题》,改革,1991年第6期
    ①转引自李幼蒸:《结构与意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3页
    ②Oxford olicy Press. Godelier M, Rationality and Irrationality in Economics, London:NLB,1972, p.65
    ②转引自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02页
    ①骆郁廷著:《精神动力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5页
    ①孙文著:《建国方略》,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1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0页
    ①转引自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4页
    ②骆郁廷:《精神动力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6-19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
    ①骆郁廷著:《精神动力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
    ②[美]彼得·圣吉著:《第五项修炼》,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10页
    ①郑永廷等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3页
    ②郑永廷等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8-319页
    ①Spencer, H., The Principle of Sociology, Volumel. NewYork. Appleton and Company.1925, p.505
    ②Durkheim, E,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 New York:FreePress 1964, p.2-3
    ①Parsons, T., Social System, New York:Free Press,1951, p.26
    ②Parsons, T., Social System, New York:Free Press,1951, p.5-6
    ①林国标著:《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3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在提到意识形态的掩蔽功能时指出:“以观念形式表现在法律、道德等等中的统治阶级的存在条件(受以前的生产发展所限制的条件),统治阶级的思想家或多或少有意识地从理论上把它们变成某种独立存在的东西,在统治阶级的个人意识中把它们设想为使命等等;统治阶级为了反对被压迫阶级的个人,把它们提出来作为生活准则,一则是作为对自己统治的粉饰或意识,一则是作为这种统治的道德手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92页)
    ①[美]迈克尔·罗斯金等著:《政治科学》,林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05页
    ①侯惠勤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0-25页
    ②吴琦等著:《意识形态与国家安全》,华中师大出版社2011年版,第19-20页
    ③何云峰著:《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9-27页
    ④杨宏山著:《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发展——以政治合法性为视角》,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0页
    ①吴琦等著:《意识形态与国家安全》,华中师大出版社2011年版,第163-164页
    ②刘友女等:《包容性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时代转换》,《探索与争鸣》,2011(6):105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6-247页
    ④孙功:《论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结构与功能》,社会主义研究,2010(3):32
    ⑤陈秉公:《论意识形态的结构、功能及功能实现方式》,思想理论教育,2008(9):6
    ①张昌辉等:《法律意识形态的结构分析》.唯实,2010(89):142
    ②转引自[美]安东尼·M·奥勒姆:《政治社会学导论——对政治实体的社会剖析》,董云虎、李云龙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35页
    ②王长江著:《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8页
    ③赵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研究》,博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④孙功:《论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结构与功能》,《社会主义研究》,2010(3):31-32
    ①《中国共产党党史》二卷,中共党史研究室2011年编写出版。共4编,第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1949年10月—1956年9月)”;第二编“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和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1956年9月—1966年5月)”;第三编“‘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1966年5月—1976年10月)”;第四编“在徘徊中前进和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1976年10月—1978年12月)”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4页
    ②郑永廷等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35负
    ③《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10页
    ④转引自俞可平:《权利政治和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页
    ①姜涌著:《政治文化简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6页
    ②袁真艳:《新中国六十年意识形态阶段演变的思考》,黑河学刊,2010(1):64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2页
    ③金观涛、刘青峰著:《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35-336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页
    ①《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03页
    ②[美]安东尼.M.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张华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43页
    ③《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1417页
    ④孟迎辉著:《政治信仰与苏联剧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2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03页
    ①《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1页
    ①《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2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0页
    ②《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1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4页
    ②转引自吴建国等主编:《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风云录》,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9页
    ③俞吾金著:《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1页
    ①刘友女:《“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意识形态一元化”之辩》,宁波大学(人文版),2011(1):70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14页
    ③王智著:《当代中国政治结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1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6页
    ③《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2页
    ④李泽厚著:《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99页
    ①王智著:《当代中国政治结构变迁——以执政党为中心的政党、政府、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4页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中共中央批转中央宣传部关于(学习)杂志错误的检讨》,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46页
    ③王进、齐鹏飞:《中共党史导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208页
    ④《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8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50贝
    ②陆定一:《在全国文教群英会上代表中央和国务院祝词》,人民日报,1960年6月2日
    ①张静如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史》,青岛出版社1991年版,第508页
    ①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19.51990.12)》,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0页
    ②王一智著:《当代中国政治结构变迁——以执政党为中心的政党、政府、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5-166页
    ③王一智著:《当代中国政治结构变迁——以执政党为中心的政党、政府、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96页
    ①王智著:《当代中国政治结构变迁——以执政党为中心的政党、政府、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26页
    ①《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4页
    ①《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关十建国以来党的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11页
    ①石仲泉:《“三个代表”与中国共产党八十年》,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年第3期
    ②林尚立著:《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63页
    ①《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8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6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3页
    ②《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9册,国防大学编,1986年版,第240页
    ③郭文亮:《1949-1976.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历史回眸》,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3):12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0页
    ①2011年,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第四编:“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因而,“新时期”这个概念是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②《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21页
    ③郝宇青:《执政合法性资源的再生产: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课题》,探索,2007(5):47-48
    ①萧功秦著:《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第153页
    ②转引自吴惕安、俞可平著:《当代西方国家理论评析》,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84页
    ①刘小枫著:《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86页
    ①徐海波等著:《马克思主义价值的当代诠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5126负
    ②[美]乔治·洛奇:《全球化的管理—相互依存时代的全球化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108页
    ③萧功秦:《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转型体制》,浙江学刊,2005(5):102
    ①邹东涛著:《发展和改革蓝皮书-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中国网china.com.cn 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txt/2008-11/05/content_16716630.htm 2008-11-05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37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2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1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7页
    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十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26页
    ②[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与证据》,周立群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16页
    ③近些年,一些西方学者因为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吸收了资本主义因素,有的提出“资本社会主义”,有的提出“后社会主义”,有的直截了当地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上是资本主义。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②转引自孟登迎著:《意识形态与主体建设—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2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0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①侯惠勤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09-510页
    ①郑永廷等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6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3页
    ②宋惠昌著:《当代意识形态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29页
    ①刘友女,傅艳薷:《包容性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时代转换》,探索与争鸣,2011:104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2页
    ①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3年7月2日
    ②(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
    ①《(中共中央关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十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
    ②廉永杰、周家荣:《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的本质、特征与实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4):109
    ①秋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求是,2006年第24期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9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
    ③张娟:《建国以来主流意识形态的变迁及启示》,求实,2006(6):35-36
    ①《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人民日报,2010年3月15日
    ①曹丽:《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科学社会主义,2010(1):55-56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62-163页
    ②齐卫平著:《中国共产党与文化现代化》,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①孙力:《政治和谐的双重价值考量》,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5)
    ②[意]圭多·德·拉吉罗著:《欧洲自由主义史》,杨军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3页
    ③严高鸿、杜永吉:《当代执政党意识形态的调整及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3)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9页
    ②[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32页
    ③[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38页
    ①胡海波,赵德江著:《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的历程与观念》,吉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6):12
    ②《列宁文稿》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4页
    ①许明著:《新意识形态批评》,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9页
    ②[法]米歇尔·博德:《资本主义1500-1980》,吴艾美译,北京东方出版礼1986年版,第43页
    ①陈章亮:《马克思主义面临挑战和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地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百年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6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35页
    ①江泽民:《关十党的新闻丁作的几个问题》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2/21/content-2600239.htm.
    ②《毛洋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8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27贝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5页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37页
    ①[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0页
    ②吴易风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序言第5页
    ①曹东:《政治合法性视域中的中国改革》,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1)
    ②陈锡喜:《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矛盾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思路的探索》,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5)
    ①刘建军:《关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十问题》,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7期
    ②陈方刘:《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个问题》,学习时报,2010年1月9日
    ③李国娟:《从传播学视闽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实效性》,[200901-17],http://www.penwo.com/plus/view.php?aid=577887.
    ④陈硅元:《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民日报,2004年4月20日
    ①转引自李兆中:《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纵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4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6页)
    ①陈章亮:《马克思主义面临挑战和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地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百年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8页
    ③刘少奇1941年7月13日《答宋亮同志》一文中明确指出,党“有一极大的弱点”,“就是党在思想上的准备、理论上的修养是不够的,是比较幼稚的。”正因为如此,党在过去的屡次失败,“都是指导上的失败,是在指导上的幼稚与错误而引起全党或重要部分的失败,而并不是工作上的失败”。显然,刘少奇所说的“指导上的失败”,归根到底是缺乏科学理论的武装造成的。原载于1941年10月10日出版的中共中央华中局
    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十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0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1页
    ③侯惠勤著:《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①[英]哈耶克:《通向奴役的道路》,滕维藻、朱宗风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1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页
    ①《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64负
    ②童世骏主编:《意识形态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8-89页
    ①杜蒲著:《关于极左思潮的历史考察》,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
    ②齐卫平著:《中国共产党与文化现代化》,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9页
    ①陈奎元:《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民日报,2004年4月20日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8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6页
    ④李长餍:在全国纪念邓小平同志100周年诞辰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新华社2004年8月24日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87页
    ③何畏:《试论主导意识形态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区别》,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①杨光斌主编:《政治学导论》(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页
    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9-310页
    ②“发展主义历史观”本质上是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变种与马克思主义格格不入。[美]W.W.罗斯托在《经济增长的阶段》著作中提出,发展主义历史观是美国向发展中国家推进“美国模式”及其价值观的手段,主要观点是: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动力,只有充分的市场化和自由经济才能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0-261页
    ①王智著:《当代中国政治结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15页
    ②[澳]安德鲁·文森特:《现代政治意识形态》,袁久红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9-50页
    ③[英]乔治·克劳德:《自由主义与价值多元化》,应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77页
    ②[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3页
    ②肖勤福:《从意识形态及其演变角度看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特区理论与实践,2001(4):16
    ①[美]阿尔文·施密特:《基督教对文明影响》王晓丹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0页
    ②[美]理查德·尼克松:《真正的战争》,长铮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382页
    ①胡正荣著:《传播学总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230页
    ②李智著:《国际政治传播:控制与效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8页
    ③王德胜:《传媒权力与意识形态》http://www.cctv.com/tvguide/tvcomment/tyzj/zjwz/549.sht-ml,2009,8;11
    ④李希光,刘康等著:《妖魔化与媒体轰炸》,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2页
    ①转引自刘建飞著:《美国与反共主义——论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
    ①转引自于歌:《美国的本质:基督新教支配的国家和外交》,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第197页
    ②[美]理查德·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谭朝洁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②郑永廷等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3页
    ②朱光磊,于丹:《中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双重挑战与政治稳定》,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3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②陈锡喜:《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矛盾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思路的探索》,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5期
    ①陈锡喜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41页
    ②江洋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年7月1日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52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①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年7月1日
    ②李崇富:评侯忠勤著《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1期
    ①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得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9年单行本,第5页
    ②孟迎辉著:《政治信仰与苏联剧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页
    ③刘建军:《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个问题》,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7期
    ④陈方刘:《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个问题》,学习时报,2010年1月9日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2页
    ②胡潇著:《意识的起源与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8339页
    ①《毛洋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②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9日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1,538页
    ②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9日
    ③陈岱孙:《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
    ①许明著:《新意识形态批评》,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
    ②陈锡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4期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4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新华社北京2007年10月24日电
    ①转引自[美]两里尔.E.布莱特:《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前言第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②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时报,2010年3月9日
    ①陈锡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4期
    ①杨兴林:《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现状与思考》,理论探索,2010年第1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20页
    ②刘友女,傅艳蕾:《包容性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时代转换》,探索与争鸣,2011年6月,第106页
    ①孙 文:《建国方略》,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16117页
    ②王阳明:《传习录》,于自力等注译,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0页
    ①《邓小平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
    ①程伟礼:《民权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动态,2011年第2期
    ①席成孝、王增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现实与展望》,理论探索,2007年第3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3页
    ③俞开金著:《意识形态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①[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06页
    ②范晓:《语苦、言语和话语》,汉语学习,1994年第4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3页
    ④陈锡喜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2页
    ①吴琦等著:《意识形态与国家安全》,华中师大出版社2011年版,第13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37页
    ①侯惠勤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页
    ②习近平:《关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学习时报,2009年11月16日
    ①杨宏庭:《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若干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09年
    ②陈锡喜:《何谓“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视角的解读”》,上海市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
    ①王沪宁著:《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2页
    ②工惠岩著:《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9页
    ③侯惠勤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1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37-838页
    ①陈锡喜:《何谓“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视角的解读”》,上海市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
    ①石平:《在平民和精英之间寻求平衡》,战略与管理,1994(5)
    ①赵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实现路径》,思想理论教育,2008(7):33
    ②李诺枫:《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安大学,2009年,第22页
    ①所谓“灰箱”,是指其内部结构已部分地为人所认识的客体或系统。(参见程伟礼:《灰箱:意识的结构与功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前言第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3.《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4.《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5.《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6.《列宁文稿》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7.《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8.《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9.《毛泽东文集》第6、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0.《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1.《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2.《邓小平文选》(1-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3.《邓小平文选》(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4.《江泽民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5.《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26.《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27.《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28.《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9.《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0.《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1.《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资料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32.《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19.5-1990.12)》,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3.《中国共产党党史》二卷,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4.《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资料选编》(中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35.《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9册,国防大学编,1986年版
    36.《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7.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年7月1日
    3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
    39.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9日
    40.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时报,2010年3月9日
    41.李长春:《在全国纪念邓小平同志100周年诞辰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新华社2004年8月24日
    1.[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明等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德]卡尔.曼海姆:《变革时代的人与社会》,刘凝译,台湾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版
    3.[德]马尔库塞:《单面人》,张伟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4.[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5.[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英]哈耶克:《通向奴役的道路》,滕维藻、朱宗风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7.[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8.[英]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夏勇、张志铭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9.[英]米尔恩:《中西文明的对比》,秦悦译,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
    10.[英]托尼.赖特:《新旧社会主义》,褚松燕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11.[英]伯特兰.罗素:《中西文明的对比》,《中国问题》,秦悦译,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
    12.[英]乔治.拉伦:《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在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3.[美]莫里斯.博恩斯坦:《比较经济体制》,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88年版
    14.[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15.[美]塞缪尔.亨廷顿等:《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程克雄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16.[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17.[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
    18.[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
    19.[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20.[美]阿尔文.施密特:《基督教对文明影响》,王晓丹、赵巍译,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4年版
    21.[美]理查德.尼克松:《真正的战争》,长铮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22.[美]理查德.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谭朝洁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3.[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清侨等译,三联出版社1997年版
    24.[美]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5.[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6.[美]威尔伯.施拉姆等:《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27.[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28.[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林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29.[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夏铸九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30.[美]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31.[美]安东尼.M.奥勒姆:《政治社会学导论——对政治实体的社会剖析》,董云虎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2.[美]西里尔.E.布莱特:《比较现代化.译者前言》,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
    33.[美]E.拉兹洛:《用系统论的观点看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34.[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与证据》周立群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5.[美]南茜.弗雷泽、[德]阿克塞尔.霍耐特:《再分配,还是承认?一个政治哲学对话》,周穗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6.[法]路易.阿尔都塞:《列宁与哲学》,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0年版
    37.[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38.[法]米歇尔.博德:《资本主义1500-1980》,吴艾美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
    39.[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曹雷雨、姜丽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0.[意]圭多.德.拉吉罗:《欧洲自由主义史》,杨军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1.[前苏联]A.T.斯比尔金:《哲学原理》,北京求实出版社1990年版
    42.[前苏联]高尔基:《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43.[俄]谢.卡.穆尔扎:《论意识操纵》(上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44.[匈]卢卡契:《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45.[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泰奥德.阿尔多诺等:《图绘意识形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6.[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47.[波兰]亚当.沙夫:《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袁晖/李绍明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8.[荷]A.F.G.汉肯:《控制论和社会》,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49.[加]克里斯托弗:《领导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0.[日]石井伸男:《社会意识论》,王永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51.[澳]安德鲁.文森特:《现代政治意识形态》,袁久红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2.[澳]迈克尔.A.豪格、[英]多米尼克.阿布拉姆斯:《社会认同过程》,高明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3.《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9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54.《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邢贲思:《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赵曜等:《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3.肖前:《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罗孚:《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5.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6.胡潇:《马克思的解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7.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陈锡喜:《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红旗出版社2008年版
    9.《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商务出版社1999年版
    10.《费尔巴哈哲学家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
    12.俞吾金:《问题域的转换》,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3.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4.童世骏:《意识形态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5.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6.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7.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8.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19.陈锡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0.林国标:《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1.王晓升:《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22.孟登迎:《意识形态与主体建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3.聂立清:《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4.吴建国等:《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风云录》,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5.李兆中:《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纵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6.吴琦等:《意识形态与国家安全》,华中师大出版社2011年版
    27.许明:《新意识形态批评》,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8.陈晓明 周宏:《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新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9.赵继伟:《马克思意识形态接受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0.周宏:《理解与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31.刘建飞:《美国与反共主义——论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2.张一兵:《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33.胡隆辉:《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4.赵德江:《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5.赵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6.王永贵等:《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7.刘明君等:《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8.吴元裸:《社会系统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9.吴增基等:《现代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0.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1.胡潇:《意识的起源与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2.李幼蒸:《结构与意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3.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44.程伟礼:《灰箱:意识的结构与功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5.陈晓明等著:《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在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6.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476.李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价值变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48.王智:《当代中国政治结构变迁——以执政党为中心的政党、政府、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49.石云霞:《当代中国价值观论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0.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1.袁贵仁:《价值学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2.黄希庭:《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3.陈章龙:《论主导价值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4.王玉樑:《当代中国价值哲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5.朱永涛:《美国价值观:一个中国学者的探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
    56.李德顺:《价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7.江畅:《现代西方价值哲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8.吴向东:《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9.农华西:《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0.徐海波:《马克思主义价值的当代诠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1.孟迎辉:《政治信仰与苏联剧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62.于歌:《美国的本质:基督新教支配的国家和外交》,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
    63.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4.俞可平:《权利政治和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65.王惠岩:《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6.杨光斌:《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7.姜涌:《政治文化简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8.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9.虞崇胜:《政治文明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0.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1.金太军王庆五:《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72.吴易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73.杨宏山:《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发展——以政治合法性为视角》,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4.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
    75.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6.何云峰:《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77.齐卫平:《中国共产党与文化现代化》,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8.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9.李安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80.汪青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81.骆郁廷:《精神动力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2.金观涛刘青峰:《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3.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4.杜蒲:《关于极左思潮的历史考察》,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85.马立诚 凌志军:《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86.杨岚张维真:《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7.王成兵:《当代认同危机的人学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88.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89.邹东涛:《发展和改革蓝皮书-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90.顾钰民 肖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09-2010),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91.李毅:《回顾与前瞻——20世纪中国文化思潮与先进文化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92.黄楠森:《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3.张远新:《江泽民文化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4.程伟礼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年版
    95.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96.张静如:《中国共产党思想史》,青岛出版社1991年版
    97.王进齐鹏飞:《中共党史导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
    98.孙文:《建国方略》,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99.吴惕安、俞可平:《当代西方国家理论评析》,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00.张澎军:《德育哲学引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01.雷龙乾:《中国社会转型的哲学阐释》,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2.李希光刘康等:《妖魔化与媒体轰炸》,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03.周叶中:《宪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04.李英明:《哈贝马斯》,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版
    105.戴元光:《传播学原理与应用》,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06.胡正荣:《传播学总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107.李智:《国际政治传播:控制与效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8.段京肃等:《基础传播学》,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何怀远:《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浅论》,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2.刘建军:《试论意识形态的基本结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年第12期
    3.孙功:《论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结构与功能》,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 第3期
    4.张九海:《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探析》,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5.陈秉公:《论意识形态的结构、功能及功能实现方式》,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9期
    6.张昌辉 罗本崎:《法律意识形态的结构分析》,唯实,2010年第21期
    7.韩源:《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结构转型》,党政论坛,2005年8月
    8.朱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结构论》,华中师范大学(哲社版),1992年第1期
    9.胡志斌:《试论意识形态结构的调整》,唯实,1989年第5期
    10.林俏 薛忠义:《政治文明的内在结构》,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4期
    11.谈育明 金林南:《嵌入的政治——意识形态本质论析》,宁夏大学学报(人文),2009年4期
    12.何畏:《试论主导意识形态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区别》,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3.陈秉公:《论国家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的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9期
    14.何怀远:《邓小平社会调控的意识形态艺术及其启示》,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7期
    15.陈岱孙:《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
    16.陈锡喜:《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矛盾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思路的探索》,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5期
    17.陈锡喜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构》,理论探讨,2007年第1期
    18.陈锡喜:《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与建构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5期
    19.陈锡喜:《马克思话语体系的构建及其当代解读和启示》,马克思主义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2009年
    20.陈锡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4期
    21.陈锡喜:《何谓“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视角的解读”》,上海市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2009年
    22.陈奎元:《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民日报》,2004-4-20
    23.石仲泉:《“三个代表”与中国共产党八十年》,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年第3期
    24.陈方刘:《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个问题》,学习时报,2010年1月9日
    25.刘建军:《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问题》,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7期
    26.萧功秦:《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转型体制》,浙江学刊,2005年第5期
    27.邱柏生:《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和过程》,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5期
    28.宋进 朱瑛:《简论邓小平理论思维的时代性特色》,新疆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29.肖巍:《整体性研究与大众化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探索与当代价,2009年
    30.陈章亮:《马克思主义面临挑战和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地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百年变迁,2011年
    31.张国祚:《关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几个问题》,求是,2006年第10期
    32.曹丽:《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第1期
    33.袁真艳:《新中国六十年意识形态阶段演变的思考》,黑河学刊,2010年第1 期
    34.李英田:《美国意识形态宣传中的“有意”与“无意”》,领导之友,2007年第5期
    35.郝一峰:《国外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经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
    36.杨兴林:《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现状与思考》,理论探索,2010年第1期
    37.陈新:《论欧洲中世纪宗教意识对历史叙述的影响》,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3期
    38.赵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实现路径》,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7期
    39.孙力:《政治和谐的双重价值考量》,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40.李林昆:《价值观念简论》,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5期
    41.阎东:《党、国家与社会三者关系的系统分析——论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创新问题》,攀登,2003年第6期
    42.李金:《中国社会组织的二元性及其问题》,改革,1991年第6期
    43.袁真艳:《新中国六十年意识形态阶段演变的思考》,黑河学刊,2010年第1期
    44.刘友女:《意识形态语境中“主导”与“主流”的关系辨析及启示》,学术探索,2012年第3期
    45.刘友女傅艳蕾:《包容性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时代转换》,《探索与争鸣》,2011年6月
    46.刘友女:《“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意识形态一元化”之辩》,宁波大学(人文版),2011年第1期
    47.张娟:《建国以来主流意识形态的变迁及启示》,求实,2006年第6期
    48.郭文亮:《1949-1976.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历史回眸》,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49.郝宇青:《执政合法性资源的再生产: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课题》,探索,2007 年第5期
    50.廉永杰周家荣:《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的本质、特征与实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4期
    51.秋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求是,2006年第24期
    52.胡海波赵德江:《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的历程与观念》,吉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6期
    53.严高鸿 杜永吉:《当代执政党意识形态的调整及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年第3期
    54.曹 东:《政治合法性视域中的中国改革》,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55.黄晓琼:《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大众化思想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指导意义》,学理论,2009年第18期
    56.肖勤福:《从意识形态及其演变角度看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特区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4期
    57.梁周敏:《当前我国意识形态新特点和面临的主要任务》,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年第6期
    58.朱光磊 于丹:《中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双重挑战与政治稳定》,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3期
    59.谢加书:《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日常生活理论视域》,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2期
    60.席成孝王增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现实与展望》,理论探索,2007年第3期
    61.石平:《在平民和精英之间寻求平衡》,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5期
    62.王德胜:《传媒权力与意识形态》http://www.cctv.com/tvguide/tvcomment/tyzj/zjwz/549.sht-ml,2009,8;11
    63.李会文: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实现意识形态主导与主流的和谐— 致》[2008-01-20],http://www.red5star.com/newshow.asp?type=5&id=470
    64.于丹:《重构主流意识形态—中国提升软实力的重要途径》[2010-07-06],http://theory.people.com.cn/GB/166866/12089543.html
    65.李国娟:《从传播学视阈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实效性》,[2009-01-17], http://www.penwo.com/plus/view.php?aid=577887.
    66.赵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7.曹毅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7年
    68.李英田:《略论利益关系变迁与意识形态创新》,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69.杨宏庭:《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若干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09年
    70.阮东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
    71.袁兵:《论意识形态的特征与功能》,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05年
    72.李诺枫:《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安大学,2009年
    1. Larrain, J.The Concept of Ideology, Hutchinson. London:1979
    2. Anthony Giddens:four Theses on Ideology,in Arther and Marilouise Kroker(editecl):Ideology and Power in the age of Lenin in Ruins,St,Martin's press,1991
    3. Chaim.I.Waxman.The End of Ideology Debate,New York,1969
    4. Raymond.W.illiams-Marxism and Literature-Oxford:OxfordUniversity Press,1978
    5. Oxford olicy Press. Godelier M,Rationality and Irrationality in Economics, London:NLB,1972
    6. Levi-Strauss,C,Structural Anthropology,Garden City,New York:Anchor.1967
    7. Comte,A., System of Positive Pofity, London:LongmansGreen.1975
    8. Spencer,H.,The Principle of Sociology, Volumel. NewYork.Appleton and Company. 1925
    9. Durkheim,E,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New York:Free Press 1964
    10. Parsons,T., Social System,New York:Free Press,1951
    11. Deconchy, J. P. Rationality and social control in orthodox systems, in H; Tajfel (ed.) The Social Dimension:European Developments in Social Psychology, vol.2,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12. Duck, S. W.'Similarity and perceived similarity of personal constructs as influences on friendship choic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73
    13. Duck, S.W. 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Personal Constructs:A Study of Friendship Formation, London:Wiley.1973
    14. Fernch, J.R.P. and Raven, B.H. The bases of social power, in D. Cartwright(ed.) Studies in Social Power, Ann Arbor, Mich.:University of Michigan.1959
    15. Lefebvre, H. The Sociology of Marx,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8
    16. Thomas C. Schelling,The structure of conflict.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