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流通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年来,我国的流通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已从以往的附属产业发展成为独立产业,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主导产业”。特别是在目前我国贯彻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过程中,作为流通经济运行主体和流通功能发挥载体的流通产业,更是成为该战略的切实推动者。为此,对于流通产业与经济增长和消费等之间关系的研究已成为目前宏观经济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以流通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为研究主题,以现有的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的实际,从理论上探讨流通产业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渠道和可能的机理;并结合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分析、协整分析等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流通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质”和“量”的方面——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三次产业发展、消费扩大、民生改善(收入、消费者福利)等方面——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实证检验。
     本文证实了以下结果: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水平、结构、绩效都有显著的改进,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不断提高,但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2.在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面,全国样本的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流通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协整关系,其能显著的促进经济的增长;分时间段看,自1990年外资逐渐进入流通领域以来,该贡献程度在不断的提高;同时也证明流通产业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此外,全国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分析结果也表明,流通产业能显著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但这种促进作用存在着明显的区际差别,整体上,东部地区的贡献度要大于中、西部地区。
     3.在流通产业对产业结构变动和三次产业发展的影响方面,流通产业发展引致的流通效率的提高,能显著的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等方面演进发展;流通产业借助供求关系,以及参与和渗透功能实现着产业结构的调节和升级。同时,利用相关性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方法,从静态和动态的视角考察了流通产业与三次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均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并基于VAR模型对流通产业对三次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动态分析,得出流通产业与三次产业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协整关系;从脉冲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看,流通产业对三次产业的发展均具有着正向的、且持久的促进作用,但对产业波动的解释力度仍待提高。
     4.在流通产业对消费和改善民生的影响方面,流通产业与消费和民生(收入和消费者福利)之间均存在着协整关系,流通产业的发展能显著的促进消费的扩大、居民收入的增长和消费者福利的改善。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们可知,流通产业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构件,因此,建立功能良好的流通产业体系,并确保流通产业的稳定发展对经济发展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growth, China's circulation industry plays an increasing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t has not been subordinate industry any more but independent industry which has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we call it guiding industry, infrastructure industry and leading industry. And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 as the main part of circulation economy and circulation function carrier, especially in the period of our country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boosting domestic demand, has become the promoter of that strategy.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among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consump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the field of present study on macro-economy.
     Under the guidance of existing theory and combining with china's realit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mpact of circulation industry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iscusses the channels and the possible mechanism of the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fluenced by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 theoretically. With the time series analysis, panel data analysis, co-integration analysis and other modern econometrics methods, this paper tests empirically the influence of circulation industry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aspect of "quality" and "quantity" economic growth, industrial structure, consumption, people's livelihood (income, consumer welfare).
     This paper confirms the following results:
     1.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circul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on the level,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growth is rising ceaselessly, but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there.is still a certain gap.
     2.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mpact of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 on economic growth, the result of the time series analysis of cross-country samples tells that there exists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nd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 can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economic grow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fferent time periods, with the foreign capital gradually entering the field of circulation since1990, the facilitating effect of which has constantly upgraded,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Granger causality also has proved that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 can promote the economic growth. Besides, the panel data of31provinces analysis results also show that circulation industry can significantly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But from panel data analysis, there are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t in this stimulative function and the contribution to the eastern part on the whole is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Middle and the West.
     3.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mpact of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 on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three strata of industry's development, the circulation efficiency's improvement caus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tion industry can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continually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depth and width, and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 real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s adjustment and improvement with the relationship of supply and demand, and function of participation and penetration. At the same time, using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method, from the static and dynamic perspective of the relevance between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 and the three strata of industr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re are obviously close relationships. On the basis of the dynamic analysis of the VAR model's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 to the three strata of industry's development, we can make the conclusion that there is obvious co-integration between them. The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and Variance Decomposition tell that circulation industry has a lasting and positive promoting function on the three strata of industry's development, but the explanation of the fluctuation of the industry is still needed to be improved.
     4.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mpact of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 on consumption and 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 (income and consumers'welfare),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 has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with them.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tion industry can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expansion of consumption, the growth of residents' incom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consumers' welfare.
     According to the above analysis, we can know that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it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to guarante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fore, to establish a sound circulation industry system and to ensure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 is greatly important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引文
①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168。
    ①郭万达等编.现代产业经济辞典[M].北京:中信出版社.]9919:15。
    ②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4-5。
    ③芮明杰.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8:171。
    ④[英]贝尔纳著.伍况甫等译.历史上的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9:51。
    ⑤[美]阿尔温托夫勒著.朱志炎等译.第三次浪潮[M].上海:三联书店.1983.3:51。
    ⑥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8:173。
    ⑦恩格斯.<英国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674。
    ⑧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389。
    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2:101。
    ②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188。
    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8:191-192。
    ②王钰,鲁从明.社会主义流通经济学概论[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8:2。
    ③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11:84。
    ④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76。
    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8:15.16。
    ①F.E.Clark. Principles of Marketing[M], New York:Macmillan Co..1922:13。
    ⑦[日]谷口吉彦.配给组织论[M].千仓书房.1935:4。
    ⑥[日]林周二著.史国安,杨元敏译.流通革命:产品、路径及消费者[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3:211。
    ⑧[日]田岛义博著.于淑华译.流通的活力[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0.3:5。
    ⑨[日]铃木武著.王哲,陈晋译.现代流通政策与课题[M].北京:中固商业出版社.1993.3:4。
    11[日]坂本秀夫.现代流通解读[M].东京:同友馆.2001:1-2。
    12孙明贵.流通前线:现代流通理念、方法和技术[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1:4。
    13孙冶方认为,流通一般是一个抽象,它同生产一般一样。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因此,从这个意义 上说,我们在具体研究社会主义流通之前,应运用抽象的方法,先一般地谈一谈从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问题,从全民所有制背部来研究流通,而不是从各种所有制之间来研究它,即先不考虑“流通”的具体社会形态,而谈谈“流通一般”。(见:孙冶方.社会主义经济论稿[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10:234、299)
    ①孙冶方.社会主义经济的若干问题(续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0:186。
    ②孙冶方.流通概论[J].财贸经济.1981(1):10。
    ③高涤陈,陶辑.商品流通的若干理论问题[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7:3。
    ④李海舰.中国流通产业创新的政策内容及其对策建议[J].中国工业经济.2003(12):40。
    ⑤夏春玉.当代流通理论——基于日本流通问题的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8:1。
    ⑥马龙龙.流通产业政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2。
    ⑦徐从才.流通经济学:过程、组织、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22-23。
    ① Joachim Singelmann. From Agriculture to Services:The Transfonnation of Industrial Employment[M]. Sage Publications. Berverly Hills,1978.
    ②Nishimura Kiyohiko G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of Japan and United States:A Comparative Study From The Viewpoint of final-good buyers [J]. 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1993 (3).
    ① OECD. Regulation and Performance In The Distribution Sector[C]. Paris:DECD Working Papers.1997,5 (75).
    ②林文益.贸易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3:11-13。
    ③张绪昌,丁俊发-流通经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29-332。
    ④张声书.流通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9.2:6-9。
    ⑤乔均.转型期流通产业发展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0(10):18。
    ⑥马龙龙.流通产业组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3-4。
    ⑦夏春玉.流通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7:36。
    ①彭辉.流通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8:57。
    ①恩格斯的流通思想可以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得到阐述,如他在书中对三次社会大分工的阐述,特别是关于因商业出现后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此外,恩格斯还深刻的论述了关于生产和流通的关系理论,即生产与流通相互决定理论。
    ②马克思.<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28。
    ③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11:39。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104。
    ⑤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104。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105。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105。
    ③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124。
    ④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171。
    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11:90。
    ⑥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1 70。
    ⑦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130。
    ⑧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124、129。
    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129。
    ⑩马克思.资本论(第]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124。
    ①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129。
    ②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129.130。
    ③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131。
    ④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172。
    ⑤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31。
    ⑥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35。
    ⑦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49。
    ⑧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74。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67。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70。
    ③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8:132。
    ④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578。
    ⑤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579-580。
    ⑥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8:82。
    ⑦列宁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9:438。
    ⑧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8:53-54。
    ⑨斯大林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232。
    ①斯大林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256。
    ②虽然“新经济政策”的施行,到1925年,苏联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到了战前水平。但从20年代末30年代初开始,由于苏联国内大力发展工业化,造成国内大量商品和资金严重供给不足,供给压力日渐增加,此时,在“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时期实行的以实物配给代替商品交换的“无流通思想”又顺势抬头。再加上此后的卫国战争,战时军用及民用物品的奇缺更是将苏联有关经济政策和措施推回到实物形态。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6:436-440。
    ④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6:71。
    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12:161。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6:437。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236。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117。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64。
    ⑤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196。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312。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364。
    ⑧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174。
    ⑨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326-327。
    ⑩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376。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82。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149。
    ③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李岚清表示:要不得[J].中国商贸.1996(22):4。
    ④李岚清强调: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J].商业时代.2002(1):6-7。
    ⑤李岚清.论现代化流通带动现代化生产[J].商业经济文荟.2002(4):3。
    ⑥江泽民.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国际形势与世贸组织”专题研究班上的讲话.2002年2月25日。
    朱镕基.在山东视察时的讲话.1994年9月。
    ⑦朱镕基.给全国商品流通工作会议全体代表的一封信[J].中国市场.1997(4)
    ①吴仪同志在全国推进流通现代化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J].中国经贸导刊.2002(2):9。
    ②吴仪.大力推进现代流通刺进经济协调发展[N].人民日报.2005-04-16,第2版。
    ③温家宝.湖北荆州地区农业考察报告.1990年11月。
    ④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搞活流通扩消费保外贸稳增长措施[EB/OL]. http://www.gov.cn/。
    ⑤丁俊发.中国流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35-51。
    ⑥色诺芬著.张伯健:陆大年译.经济论雅典的收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4:3。
    ⑦色诺芬著.张伯健.陆大年译.经济论雅典的收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4:69。
    ①色诺芬著.张伯健.陆大年译.经济论雅典的收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4:70。
    ②色诺芬著.张伯健,陆大年译.经济论雅典的收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4:71。
    ③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M].北京:商务出版社.1965.8:25。
    ④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M].北京:商务出版社.1965.8:26-27。
    ⑤胡寄窗.西方经济学说史[M].上海: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91.9:10-13。
    ①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农本与重商[J].历史研究.1984(1):5。
    ②[意]卡洛·M·奇波拉箸.徐璇,吴良健译.欧洲经济史(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6。
    ③赵文洪.中世纪西欧神学关于私有财产和商业的观念[J].求实学刊.1999(4):106。
    ④[意]阿奎那著.马清槐译.阿奎那政治著作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4:144。
    ⑤[意]卡洛·M·奇波拉著.徐璇.吴良健译.欧洲经济史(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18、246。
    ⑥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376。
    ⑦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形容早期重商主义“就像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用嫉妒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
    ①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首创的概念,并被后来的经济学家所沿用。关于古典经济学时间段的划分,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根据马克思的划分,在英国始于配第,止于李嘉图,在法国始于阿吉尔贝尔.止于西斯蒙第,大致为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20年代。而西方学者所说的古典经济学大致是指亚当·斯密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为止。为了便于本文分析,我们综合二者观点,即始于配第,止于边际革命。
    ②[英]威廉·配第著.陈冬野译.政治算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5:19-20。
    ③[英]威廉·配第著.陈冬野译.政治算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5:20。
    ④[英]威廉·配第著.陈冬野译.政治算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5:88。
    ⑤胡寄窗.西方经济学说史[M].上海: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91.9:49-50。
    ①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366。
    ②[英]亚当·斯密著.王亚南,郭大力译.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10:12。
    ③[英]亚当·斯密著.王亚南,郭大力译.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10:16。
    ④[英]李嘉图著.郭大力,王亚南译.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9:111。
    ⑤[英]李嘉图著.郭大力,王亚南译.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9:112。
    ⑥在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新古典经济学以外的经济学,大都被称为“非主流经济学”,如新制度学派、后凯恩斯主义、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非主流经济学家”如马克思、哈耶克、科斯、弗农·史密斯、丹尼尔·卡尼曼等。(详见:卢周来.中国的非主流经济学:一个初步的综述[J].经济学家茶座.2004(3))
    ①张琦.流通理论研究的经济学方法基础[J].商业时代.2008(32):13。
    ②徐从才.流通理抢研究的比较综合与创新[J].财贸经济.2006(4):29-30。
    ①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5:142。
    ②薛求知等.行为经济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1:4。
    ③[英]约翰·伊特韦尔.[美]默里·米尔盖特,[美]彼得·纽曼编.陈岱孙等编译.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4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11:460。
    ④赵娴.流通经济学的立论依据与研究定位的新视角[M].中国流通经济.2010(1):24-25。
    ⑤宋宪萍,杨起.西方流通组织理论研究述评[J].人民论坛.2011(5):139。
    ①晏维龙.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当代视界与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1:138-154。
    ②[英]约翰·伊特韦尔.[美]默里·米尔盖特,[美]彼得·纽曼编.陈岱孙等编译.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1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11:884。
    ③丁冰.现代西方经济学说(修订版)[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9:457。
    ④[美]弗兰克·N·马吉尔主编.吴易风等译.经济学百科全书(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398-399。
    ①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25。
    ①C Clark. 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s progress(3rd)[M]. London:Macmillan.1957.
    ②Victor R. Fuchs. The Service Economy[M].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68.
    ①[美]西蒙·库兹涅兹著.戴睿,易诚译.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5:115-116、127-129。
    ②[美]H·钱纳里等著.吴奇等译.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2:90、260。
    ①即使考虑从政府获取公共物品消费的可能,福利改善仍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个人的就业和收入。从班实情况看,如在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就业人员、公务员与普通职工等,他们彼此之间的福利情况就难具可比性: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在公共物品的供给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总的说来.个人福利的改善仍取决个人的收入水平,收入是个人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依据。
    ② PB Doeringer, MJ Piore. Internal Labor Markets and Manpower Analysis[M]. Lexington. Mass., Heath.1971.
    GJ Room. Social Exclusion, Solidarity and the Challenge of Globaliz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1998.8(3):166-174.
    ④刘继同.就业与福利:欧美国家的社区就业理论与政策模式[J].欧洲.2002(5):89。
    ⑤张运峰,叶林祥.中国就业波动的福利效应分析[J].财经研究.2007(9):77。
    ⑥周兴,王芳.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流动、收入差距与社会福利[.1].管理世界.2010(5):71。
    ⑦郭万达等编.现代产业经济辞典[Mj.北京:中信出版社.1991.9:10-11。
    ①Daniel Bell.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M]. New York:Basic Books.1999。
    ②虽然西方主流经济学在一定程度上舍象掉了对流通问题的研究,但根据西方多元化的学术研究传统,有关流通问题的研究被置于其他相关研究之中。例如在学科分类中,流通被分置于营销、物流、零售等学科(张琦,2008):在相关文献中,分销部门、分销体系或零售体系等成为研究的替代领域(石明明、张小军,2009);在词意上,交换、交易、贸易、市场、商业等成为流通的代名词(姜德波,1996:马广奇,2005:洪涛,2011)。
    ①[英]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10:5、16。
    ②魏农建.流通与流通生产力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1:2。
    ③胡寄窗.西方经济学说史[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1.9:29。
    ④[英]哈孟德夫妇著.韦国栋译.近代工业的兴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9:9。
    ⑤[美]W.W.罗斯托著.黄其祥等译.这一切是怎样开始的——现代经济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2:87。
    ⑥[英]托马斯·孟著.徐珊,赵育芳译.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9:7。
    ⑦[德]A.G.弗兰克著.高铦,高戈译.依附性积累和不发达[M].江苏:译林出版社.1999.12:16。
    ⑧相关内容详见:刘用明.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14-24。
    ⑨[英]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10:15-16。
    ⑩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8:345-348
    ①[英]约翰·希克斯著.历以平译.经济史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7:45。
    ②[英]约翰·伊特韦尔,[美]默里·米尔盖特,[美]彼得·纽曼编.陈岱孙等编译.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二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11:219。
    ③[美]弗兰克·N·马吉尔主编.吴易风等译.经济学百科全书(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123。
    ④洪涛.中国的流通产业:不容忽视的基础产业[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p1.5。
    ⑤黄国雄.论流通产业是基础产业[J].财贸经济.2005(4):61-65。
    ⑥谭向勇.充分发挥现代流通的先导和基础作用[J].中国流通经济.2007(4):6。
    ⑦刘国光.加快流通产业向先导产业的转化[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4(6):23。
    ⑧程瑞芳.发挥商品流通先导性对策研究[J].财贸经济.2002 (8):64-67。
    ⑨高铁生.充分发挥流通产业的先导作用[J].中国流通经济.2011(11):21-23。
    ⑩刘子峰.论流通产业的战略性地位[J].财贸研究.2005(2):39-45。
    ①曹金栋,杨忠于.关于流通业战略性地位的理论探讨及对策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5(2):108-109。
    ②冉净斐,文启湘.流通战略产业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6):11-19。
    ③赵德海,邵万清.对流通地位的再认识[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3-29。
    ④冉净斐.流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理论与实证[J].生产力研究.2005(3):21-22。
    ⑤杨宜苗.论流通产业的贡献[J].财贸经济.2006(7):p16-22。
    ⑥石明明.张小军.流通产业在国民径济发展中的角色转换:基于灰色关联分析[J].财贸经济.2009(2):115-120。
    ⑦张弘.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研究[J].江苏商论.2010(10):3-5。
    ⑧王德章,约翰·亚当斯,宋德军.现代流通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商业研究.2006 (24):1-5。王德章,宋德军.流通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7(10):98-102。
    ⑨王春宇,仲深.流通业对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实证分析——基十2001—2006年省会城市面板数据[J].财贸经济.2009(10):]09-113。
    ⑩李蕊.流通业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力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1):8-12。
    11宋则.王京.新时期流通业的发展与经济结构的调整[J].财贸经济.2002(11):25-30。
    ①张莉.流通业的产业融合与当代中团经济结构优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6):31-33。
    ②曹静.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关联性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5):13-17。
    ③吴沉,王传维.流通产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作用[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12):14-16。
    ④袁建文.基于投入产出和计量经济方法的广东省流通产业分析[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9(2):73-78。
    ⑤胡永仕,王健.福建省流通产业关联及波及效应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1(9):70-74。
    ⑥赵萍.流通产业有如“就业吸收器”[J].中国商贸.2008(8):122。
    ⑦马龙龙.着力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建设[N].经济日报.2009-06-15,第06版。
    ⑧张连刚,李兴蓉.中国流通业发展与居民消费增长的实证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0(4):53-60。
    ⑨赵娴.发展流通产业实现消费促进和结构升级[J].中国流通经济.2010(11):35-37。
    ⑩文启湘,梁爽.基于DEA模型的流通业与消费增长协调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10):5-11。
    11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修订版)[M].北京:中固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5。
    12夏春玉,郑文权.流通产业经济学的贫困与构建设想[J].当代经济科学.2000(1):5-11。
    13马龙龙.裴艳丽.零售商头方势力的滥用及其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5):4-8。
    14弓志刚,刘褀.休闲经济与流通休闲化研究[J].商业研究.2010 (7):1-5。
    ①汪旭晖.农村消费品流通渠道对农民福利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10(11):85-90。
    ①[美]卡尔·阿尔布瑞契特(Karl Albrecht),[美]让·詹姆克(Ron Zemke)著.唐果译.服务经济:让顾客价值回到企业舞台中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
    ②国内有众多的学者对流通(产业)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新的评价,具休可见生产流通融合论:流通中心论、基础产业论、先导产业论:战略产业论等。
    ③据测算,最近10年来,发达国家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一般在20%~25%,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达到了10%左右(田旭,2007)。
    ④据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德国出口总额为8032亿欧元.相当于112万亿美元.低于我国的1.20万亿美元,我国的年出口额首次赶超德国,跃居全球首位,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
    ①杨宜苗.论流通产业的贡献[J].财贸经济.2006(7):16。
    ①陈应斌.所有制结构变动、市场化改革和资源配置效能关联性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5(6):10-13。
    ②2002年6月20日,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颁布《关于开展试点设立外商投资物流企业工作的有关问题的通知》,标志我国物流市场正式对外开放。
    ③洪涛.流通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96。
    ④在1984年至1992年期间,国家开始引入服务业概念,但很快被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属于资本主义而遭到批评,出现了许多对商业服务业发展不利的政策措施,如1988年9月国务院发布《楼堂馆所建设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综合性商业服务楼等若总投资超过3000万元,就要列入“楼堂馆所建设”之列,进行严格的审批等。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日本产业经济省、大韩民国知识经济部著.中、日、韩流通及物流联合报告书(Ⅱ)[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1:63。
    ②鉴十统计数据的可得性,流通产业的销售总额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的销售总额数据代替。
    ①郭国荣.流通先导[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7:53-54。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年鉴(2010/2011)[Z].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367。
    ①据资料显示.2008年全国有10.2万人参加了物流师职业资格培训,而其中仅有6.1万人取得了高级物流师、物流师和助理物流师资格证书,相对于庞大的流通产业就业人员来说,占比之小可想而知。
    ①成本节约额计算方法为:成本节约额=(2009年物流占GDP比重—1994年物流占与GDP比重)*2009年的物流成本。
    ②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年鉴(2010)[Z].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10:71-73。
    ①税收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市政机构运行的经济基础。近年来.我国流通产业的税收贡献力在不断提高,以限额以上批零企业为例,其占全社会税收总量的比重由2004年的0.44%提高到了2009年的1.21%.5年间,增长了近2倍,年均增幅达到41.7%,且随着流通规模的扩大,增势良好。
    ②黄国雄.论流通产业是基础产业[J].财贸经济.2005(4):61-65。
    ①恩格斯.<在爱北斐特的演说>.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2:603。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142。
    ①本部分及4.2.1节中内容来自作者的学年论文"The effects of Circul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to Economic Growth: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Study of China's Experiences,2011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Education Application. Shanghai.2011:120-126"。
    ③ Feder. On Export and Economic Growth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2(12):59-73。
    ①M Bruno. Estimation of Factor Contribution to Growth under Structural Disequilibrium[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1968.9(1):49-62.
    ①高炜宇,谢识予.高等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104-105。
    ② Engle R. F., Granger C. W. J.. 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Representation. Estimation, and Testing[J]. Econometrica. 1987(55):251-276.
    ③ Johansen, Soren and Katarian Juselius.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and Inferences on Cointegration-with Applications to the Demand for Money [J].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0(52):169-210.
    ①“误差修正”这一术语最早由Sargen提出.但误差修正模型的基本形式是由Davidson、Hendry、Srba和Yeo在1978年提出的,因此又称为DHSY模型。
    ①本部分内容来自作者的学年论文“流通产业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J].技术经济.2011(11):45-51”。
    ①Engle RF. Granger CWJ. 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representation, estimation, and testing[J].Econometrica. 1987(55):251-276.
    ② Levin A. Lin CF. Chu C. Unit root tests in panel data:asymptotic and finite-sample properties[J]. Jounal of Econometrics. 2002(108):1-24.
    ③ Breitung J. The local power of some unit root tests for panel data[C]//Baltagi B. Advances in econometrics. Vol.15: nonstationary panels, panel cointegration. and dynamic panels. Amsterdam:JAI Press.2000:161-178.
    ④Hadri K,Testing for stationarity in heterogeneous panel data [J].The Econometric Journal.2000 (3):148-161.
    ⑤Im KS. Pesaran MH, Shin Y. Testing for unit roots in heterogeneous panel[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2003(115):53-74.
    ⑥Maddala GS. Wu 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unit root tests with panel data and a new simple test[J].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9(61):631-652.
    ①Pedroni P. Critical values for cointegration test in heterogeneous panel with multiple regressors[J].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9(61):653-670.
    ② Kao C. Spurious regression and residual-based tests for cointegration in panel data[J].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99(105):1-44.
    ③ Maddala G S. Wu 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unit root tests with panel data and a new simple test[J].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9(61):631-652.
    ①Pedroni指出,当样本期(以T表示)相对较长(如T>100)时,7个统计量的偏误都较小而且效能也很高;当样本期较短(如T<20)时,只有Panel ADF-Stat和Group ADF-Stat两统计量有最好的效能,由于本文的样本期仅为T=32,因此在本文的实践检验过程中,如果各统计量给出判断结果出现矛盾时,我们将以这两个统计量所显示的结果。
    ②卢方元,靳丹丹.我国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1(3):149-157。赵伟,何莉.对外贸易与地区经济增长差距——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07(5):107-112、127。冉光和,李敬,熊德平等.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差异——基于东部和西部面板数据的检验和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6(2):102-110。
    ③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319-372。
    ④F1和F:的计算公式为:F1=[(S2-S1)N(T-k-1)]/[S1(N-1)K];F2=[(S3-S1)N(T-K-1)/[S1(N-1)(K+1)]。F1和F2分别服从自由度为[(N-1)K,N(T-K-1)]和[(N-1)(K+1),N(T-K-1)]的F分布;F1的原假设为模型为变截距模型.F2的原假设为模型为不变系数模型。S1、S2、S3分别表示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和联合回归模型的残差平方和。N、K、T分别为 截面个数、解释变量个数、样本期。如果接受F2检验统计量下的原假设,则认为样本数据符合不变系数模型,无须进行进一步检验:如果拒绝F2,则须检验F1检验统计量下的原假设,若接受F1.则认为样本数据符合变截距模型.反之,为变系数模型。
    ②季模模,孙敬水.我国流通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J].江苏商论.2009(7):14-16。杨波,王章留.流通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变化规律研究—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及理论解释[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19-25。
    ②张湘赣.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经验与国际比较——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10年年会学术观点综述[J].中国工业经济.2011(1):38-46。
    ①张晓桐.计量经济学基础(第2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5:353。
    ②吴巧生,陈亮,张炎涛等.中国能源消费与GDP关系的再检验——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6):28-40。
    ③以上海为例,从误差修正系数估计值(-0.35)来看,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其将以(-0.35)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①相关内容详见:杨小凯.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
    ②交易费用系数可解释为各种交易费用,如运输费用、贮藏时商品腐坏造成的费用、交货不及时造成的费用、执行交易时的各种费用等等,许多费用的产生都与流通产业的运行效率有关。
    ①卫生部公布果蔬营养、平衡要点:每天最少应吃4两水果6两菜[N].北京晚报.2011-08-09,第21版。
    ②夏春玉,丁涛.从微笑曲线看流通与结构调整[J].中国流通经济.2012(1):26。
    ③2010年4月.宝洁公司的在线商店eStore正式向大众开放.标志公司开始涉足在线零售领域。
    ④从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流通企业的现实经营中也可以看出生产商对流通企业的依赖。
    ⑤目前.沃尔玛旗下拥有自有品牌50多个其中全球性品牌20多个,主打品牌分别为"Great Value" (惠宜),主要覆盖食品和非食品:"Mainstays"(明庭),主要覆盖家居用品:"Simply Basic"(简适).主要覆盖服装产品(《世界经济年鉴(2010/2011),P367》)。
    ①宋则,王京.新时期流通业的发展与经济结构的调整[J].财贸经济.2002(11):26。
    ②陈文玲.后危机时代流通体制变革的新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2010(1):7-10。
    ①李秀敏,江卫华.相关系数与相关性度量[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6(12):189。
    ①现在现实经济系统中,除了灰色系统外,相应的.还有白色系统(即信息完全)、黑色系统(即信息缺乏)。例如,人体就是一个灰色系统,因为人的身高、体重等部分外部参数和呼吸、体温等部分内部参数虽可知,但整个人体的生物机制、各部分的功能、特性等更多的信息是未知的,而医生就是在缺乏信息的条件下根据人体已知的少量信息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这其实就是对灰色关系的判断和处置。除此之外,如工业、农业、社会经济等领域,由于运行机制不清晰、环境变化、作用机制、处理手段有限等,我们对它们的认识也只能说是某个层次,只能说是这些系统的某一个代表,并不能说是整个系统,因此也属于灰色系统。
    ②许国志等编.系统科学大辞典[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4.3:239。
    ③邓聚龙.汉英对照灰色系统基本方法(第2版)[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1:74。
    ④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教程[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11:33。
    ⑤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7.11:19-42。
    ①宋则.流通体制改革攻坚[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1:84-88。
    ②基于国有企业发展的困难,国家于1997年提出了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脱困的目标。
    ③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267-318。
    ①王任飞,王进杰.基础设施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VAR方法的研究[J].世界经济.2007(3):13-21。
    ①相关内容详见:孙敬水.中级计量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1:286-292。
    ①赵萍.从全球视角看我国消费率走势[J].中国经济导刊,2010(17):17-18。
    ②郭其友,芦丽静.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的转变——消费主导型增长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93。
    ①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601。
    ②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277-278。
    ①王新利.吕火花.农村流通体系对农村消费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06(3):69-71:
    ①在正常情况下,由于上述原因导致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消费者在可能的情况下会寻找相应的替代品,但消费者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即效用办将打折。在本节,为简化分析.我们只假设存在X和Y两种商品,因此不考虑该情形。
    ②S Claessens. L Laeven. Financial Dependence. Banking Sector Competition, and Economic Growth[J].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481,2005.
    ①“多变量协整关系的检验”见:孙敬水.终极计量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1:279-280。
    ②宋则,王雪峰.商贸流通业增进消费的政策研究[J].财贸经济.2010(11):77-81。李骏阳,包望伟,夏禹铖.流通业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1):17-23。
    ①杭斌,申春兰.经济转型中消费与收入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J].管理世界.2004(5):25-32。张继海,臧旭恒.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协整分析[J].消费经济.2005(2):16-19。张秋惠,刘金星.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对其消费支出行为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0(4):48-54。
    ②郑杭生.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J].北京党史.2008(1):35-36。
    ③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1:787、797。
    ④郑功成.中国民生的两大主题:社会保障与促进就业[J].理论探讨.2004(5):47-49。邓伟志,卜佳慧.民生论[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5-15。温家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J].求是杂志.2010(7):3-16。
    ⑤余碚.论民生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1(1):5-14。
    ①历以宁.增加农民收入就要大力发展物流产业[J].领导决策信息.2003(8):25。
    ②孙从华.发展农村物流的经济学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2):93。伍婷,方威.农民收入与农村物流发展水平因果关系研究[J].开发研究.2011(5):74-77。
    ①黄国雄,马龙龙,刘勇.论商业的产业地位及对劳动力就业的贡献[J].商业经济与管理.1998(3):5-9。
    ②赵萍.扩大消费与中国流通体制改革[N].中国经济时报.2007-08-07,第005版。
    ③赵延芳.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城市现代化[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1(1):41。
    ①[荷]汉斯·范登·德尔,本·范·韦尔瑟芬著,陈刚等译.民主与福利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0:18。
    ①从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零售连锁店就可以看出这种现象的存在,而且这种现象随着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而表现出不断增强趋势。
    ② JM Jacobson, GJ Dorman. Monopsony Revisited:A Comment of Blair and Harrison[R]. Antitrust Bulletin 1992(37):151-170.
    ③马龙龙,裴艳丽.零售商买方势力的滥用及其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5):4-8。赵玻.零售商市场势力及其福利效应[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1):94-98。
    ③P Dobson. et al. Buyer Power and Its Impact on Competition in the Food Retail Sector of the European Union[J]. Journal of Industry, Competition and Trade.2001,1(3):247-281.
    ②虽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生产和消费的时空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当流通商将产品从A地运到B进行销售时.若产品价格加成定价过多,此时作为“理性人”的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必然能通过比较和权衡发现这一问题,一旦发现零售商的价格高的离谱,其必将减少购买或不购买.或花可能的情况下直接向生产者进行购买(更适于大件、昂贵的商品)。但这只是个别的现象.现实中的各种交易基本还是通过各种流通商进行。
    ④以沃尔玛为例,自由品牌的采购销售,不仅缩短了公司的供应链,还可以节省企业的成本开支,最大程度的发挥企业的规模经济优势,据测算,这种直接采购在5年内可以使企业在整条供应链上节省5-15%的成本,若实现80%的长期目标,则有望节省40-120亿美元的成本开支(《世界经济年鉴(2010/2011),P367》),而企业成本开支 的下降,也必然有助于终端零售价的下降。
    ①杨小凯.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165。
    2[美]范里安著.费方域等译.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376-383。
    ①JJ Spengler. 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Antitrust Policv[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0,48(4):347-352.
    ②RA Posner. The Next Step in the Antitrust Treatment of Restricted Distribution:Per se Legaliry[J].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1981(48):6.
    ①赵志君.收入分配与社会福利函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9):62。
    ②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是意大利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基尼(Corrado Gini,1884-1965)于1912年提出的,定量衡量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G小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差距悬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
    ①范若虹.“十二五”内贸新政:重生产轻流通有望改变[J].财经国家周刊.2010(25)
    ① Deloitte. Global Power of Retailine 2011:Leaving Home.
    ②如沃尔玛(美)、家乐福(法)、麦德龙(德)、特易购(英)、柒和伊(日)等零售集团的业务分别遍及全球16、36、33、13和18个国家和地区:而我国进入2009财年全球零售250强的5家大陆企业,除固美和苏宁业务范围涉及2个国家和地区外,百联、大商、农工商均仅限国内地区。
    ④我国年人均消费额不及美国1/7[N].京华时报.2012年4月3日,第020版。
    ⑤全部销售额中不包括批发业中的零售额,若加上该部分,则该比重值将进一步稀释。
    ①宋则.流通现代化及流通业竞争力研究(上)[J].商业时代.2006(4):11-13。
    ②关于沃尔玛和7-11在我国的数据见表3-11;苏宁电器于2009年10月收购日本Laox 27.36%股权,成其最大股东。
    ③张弘.中美物流成本比较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4(6):17-20。
    ①尹虹.发达国家发展流通业的经验及启示[J].中国商贸.2007(10):90-91。
    [1][美]阿尔温·托夫勒著.朱志炎等译.第三次浪潮[M].上海:三联书店.1983.3.
    [2][德]AG弗兰克著.高铦,高戈译.依附性积累和不发达[M].江苏:译林出版社.1999.12.
    [3][意]阿奎那著.马清槐译.阿奎那政治著作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4.
    [4]A Levin, CF Lin, C Chu. Unit root tests in panel data:asymptotic and finite-sample properties[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2002(108).
    [5]A Sachan, BS Sahay. D Sharma. Developing Indian Grain Supply Chain Cost Model:A System Dynamics Approac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d Performance Management.2005,54(3):187-205.
    [6]A Sachan, S Datta. Review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Logistics Researc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2005,35(9):664-705.
    [7][日]坂本秀夫.现代流通解读[M].东京:同友馆.2001.
    [8][英]贝尔纳著.伍况甫等译.历史上的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9.
    [9]曹金栋,杨忠于.关于流通业战略性地位的理论探讨及对策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5(2).
    [10]曹静.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关联性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5).
    [11]C Clark. 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s progress(3rd)[M]. London:Macmillan.1957.
    [12]程瑞芳.发挥商品流通先导性的对策研究[J].财贸经济.2002(8).
    [13]陈应斌.所有制结构变动、市场化改革和资源配置效能关联性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5(6).
    [14]陈文玲.后危机时代流通体制变革的新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2010(1).
    [15]C Kao. Spurious regression and residual-based tests for cointegration in panel data [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9(105).
    [16]D Bell.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M]. New York:Basic Books.1999.
    [17]Deloitte. Global Power of Retailing 2011:Leaving Home.
    [18]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7.11.
    [19]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教程[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11.
    [20]邓聚龙.汉英对照灰色系统基本方法(第2版)[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1.
    [21]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
    [2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
    [2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
    [24]邓伟志,卜佳慧.民生论[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5]丁冰.现代西方经济学说(修订版)[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9.
    [26]丁俊发.中国流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
    [27][美]范里安著.费方域等译.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376-383.
    [28]范若虹.“十二五”内贸新政:重生产轻流通有望改变[J].财经国家周刊.2010(25).
    [29]FE Clark. Principles of Marketing[M], New York:Macmillan Co..1922.
    [30]Feder. On Export and Economic Growth[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82(12).
    [31][美]弗兰克·N·马吉尔主编.吴易风等译.经济学百科全书(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
    [32]高涤陈,陶琲.商品流通的若干理论问题[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7.
    [33]高露.扩大就业要倚重服务业[N].金融经济参考报.2002-08-28.
    [34]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
    [35]高铁生.充分发挥流通产业的先导作用[J].中国流通经济.2011(11).
    [36]高炜宇,谢识予.高等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
    [37]GJ Room. Social Exclusion, Solidarity and the Challenge of Globaliz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1998.8(3).
    [38]弓志刚,刘祺.休闲经济与流通休闲化研究[J].商业研究.2010(7).
    [39][日]谷口吉彦.配给组织论[M].千仓书房.1935.
    [40]郭其友,芦丽静.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的转变——消费主导型增长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41]郭国荣.流通先导[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7.
    [42]郭万达等编.现代产业经济辞典[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1.9.
    [43]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搞活流通扩消费保外贸稳增长措施[EB/OL]. http://www.gov.cn/.
    [44]GS Maddala. S Wu. A comparative study of unit root tests with panel data and a new simple test[J].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9(61).
    [45][英]哈孟德夫妇著.韦国栋译.近代工业的兴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9.
    [46]杭斌,申春兰.经济转型中消费与收入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J].管理世界.2004(5).
    [47][荷]汉斯·范登·德尔,本·范·韦尔瑟芬著,陈刚等译.民主与福利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0.
    [48][美]H·钱纳里等著.吴奇等译.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2.
    [49]洪涛.流通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50]洪涛.中国的流通产业:不容忽视的基础产业[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5).
    [51]黄国雄.论流通产业是基础产业[J].财贸经济.2005(4).
    [52]黄国雄,马龙龙,刘勇.论商业的产业地位及对劳动力就业的贡献[J].商业经济与管理.1998(3).
    [53]胡寄窗.西方经济学说史[M].上海: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91.9.
    [54]胡永仕,王健.福建省流通产业关联及波及效应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1(9).
    [55]J Breitung. The local power of some unit root tests for panel data[C]//Baltagi B. Advances in econometrics, Vol.15:nonstationary panels, panel cointegration, and dynamic panels. Amsterdam:JAI Press.2000.
    [56]JD Chen, et al. The Trend of Gini Coefficient of China[J]. BWPI Working Paper.2010.
    [57]江泽民.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国际形势与世贸组织”专题研究班上的讲话.2002年2月25日.
    [58]蒋中一.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第4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
    [59]季模模,孙敬水.我国流通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J].江苏商论.2009(7).
    [60]金培.工业改革开放30年[J].中国工业经济.2008(5).
    [61]金碚.论民生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1(1).
    [62]JJ Spengler. 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Antitrust Polic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50,48(4).
    [63]JM Jacobson, GJ Dorman. Monopsony Revisited:A Comment of Blair and Harrison[R]. Antitrust Bulletin.1992(37).
    [64]Johansen, Soren and Katarian Juselius.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and Inferences on Cointegration-with Applications to the Demand for Money [J].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0(52).
    [65]J Singelmann. From Agriculture to Services: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Employment[M]. Sage Publications, Berverly Hills,1978.
    [66][美]卡尔·阿尔布瑞契特(Karl Albrecht),[美]让·詹姆克(Ron Zemke)著.唐果译.服务经济:让顾客价值回到企业舞台中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4.3.
    [67][意]卡洛·M·奇波拉著.徐璇,吴良健译.欧洲经济史(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68]K Hadri. Testing for stationarity in heterogeneous panel data [J].The Econometric Journal. 2000(3).
    [69]KG Nishimura.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of Japan and United States:A Comparative Study From The Viewpoint of final-good buyers [J]. 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1993(3).
    [70]KS Im, MH Pesaran, Y Shin. Testing for unit roots in heterogeneous panel [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2003(115).
    [71][英]李嘉图著.郭大力,王亚南译.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9.
    [72]李海舰.中国流通产业创新的政策内容及其对策建议[J].中国工业经济.2003(12).
    [73]李骏阳,包望伟,夏禹铖.流通业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1).
    [74]李岚清强调: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J].商业时代.2002(1).
    [75]李岚清.论现代化流通带动现代化生产[J].商业经济文荟.2002(4).
    [76]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
    [77]列宁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9.
    [78]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8.
    [79]林文益.贸易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3.
    [80][日]林周二著.史国安,杨元敏译.流通革命:产品、路径及消费者[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3.
    [81][日]铃木武著.王哲,陈晋译.现代流通政策与课题[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3.
    [82]李蕊.流通业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力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83]刘国光.加快流通产业向先导产业的转化[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4(6).
    [84]刘继同.就业与福利:欧美国家的社区就业理论与政策模式[J].欧洲.2002(5).
    [85]刘用明.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86]刘子峰.论流通产业的战略性地位[J].财贸研究.2005(2).
    [87]李秀敏,江卫华.相关系数与相关性度量[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6(12).
    [88]厉以宁.增加农民收入就要大力发展物流产业[J].领导决策信息.2003(8).
    [89]卢方元,靳丹丹.我国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中国工业经济.2011(3).
    [9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
    [9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2.
    [9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8.
    [9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11.
    [9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
    [9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
    [9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
    [9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
    [9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8.
    [99]M Bruno. Estimation of Factor Contribution to Growth under Structural Disequilibrium[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68.9(1).
    [100]马龙龙.流通产业政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
    [101]马龙龙.流通产业组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
    [102]马龙龙,裴艳丽.零售商买方势力的滥用及其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5).
    [103]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12.
    [10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6.
    [105]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6.
    [106]OECD. Regulation and Performance In The Distribution Sector[C]. Paris:DECD Working Papers,1997,5(75).
    [107]PB Doeringer, MJ Piore. Internal Labor Markets and Manpower Analysis[M]. Lexington, Mass., Heath.1971.
    [108]P Dobson, et al. Buyer Power and Its Impact on Competition in the Food Retail Sector of the European Union[J]. Journal of Industry, Competition and Trade.2001,1(3).
    [109]裴长洪等编.中国对外开放与流通体制改革30年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11.
    [110]P Pedroni. Critical values for cointegration test in heterogeneous panel with multiple regressors[J].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9(61).
    [111]彭辉.流通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8.
    [112]乔均.转型期流通产业发展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0(10).
    [113]冉光和,李敬,熊德平等.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差异——基于东部和西部面板数据的检验和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6(2).
    [114]冉净斐,文启湘.流通战略产业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6).
    [115]冉净斐.流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理论与实证[J].生产力研究.2005(3).
    [116]RA Posner. The Next Step in the Antitrust Treatment of Restricted Distribution:Per se Legality [J].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1981(48).
    [117]RF Engle, CWJ Granger. 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Representation, Estimation, and Testing[J]. Econometrica.1987(55).
    [118]芮明杰.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8.
    [119]S Claessens, L Laeven. Financial Dependence, Banking Sector Competition, and Economic Growth[J].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481,2005.
    [120]色诺芬著.张伯健,陆大年译.经济论雅典的收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4.
    [121]尚慧丽.我国流通业的SCP分析[J].学术交流.2007(4).
    [122]石明明,张小军.流通产业在国民径济发展中的角色转换:基于灰色关联分析[J].财贸经济.2009(2).
    [123]斯大林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
    [124]宋宪萍,杨超.西方流通组织理论研究述评[J].人民论坛.201 1(5).
    [125]宋则.流通体制改革攻坚[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1.
    [126]宋则.流通现代化及流通业竞争力研究(上)[J].商业时代.2006(4):11-13。
    [127]宋则,常东亮,丁宁.流通业影响力与制造业结构调整[J]. 中国工业经济.2010(8).
    [128]宋则,王京.新时期流通业的发展与经济结构的调整[J].财贸经济.2002(11).
    [129]宋则,王雪峰.商贸流通业增进消费的政策研究[J].财贸经济.2010(11).
    [130]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131]孙力军.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4.
    [132]孙从华.发展农村物流的经济学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2).
    [133]孙敬水.中级计量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1.
    [134]孙明贵.流通前线:现代流通理念、方法和技术[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1.
    [135]孙冶方.社会主义经济论稿[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10
    [136]孙冶方.社会主义经济的若干问题(续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0.
    [137]孙冶方.流通概论[J].财贸经济.1981(1).
    [138]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1.
    [139]Syrquin and Chenery. Three Decades of Industrialization [J]. The World Bank Economics Reviews,1989.3(2).
    [140]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
    [141]谭向勇.充分发挥现代流通的先导和基础作用[J].中国流通经济.2007(4).
    [142][日]田岛义博著.于淑华译.流通的活力[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0.3.
    [143][英]托马斯·孟著.徐珊,赵育芳译.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9.
    [144]VR. Fuchs. The Service Economy [M].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68.
    [145]王春宇,仲深.流通业对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实证分析——基于2001—2006年省会城市面板数据[J].财贸经济.2009(10).
    [146]王德章,约翰·亚当斯,宋德军.现代流通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商业研究.2006(24).
    [147]王德章,宋德军.流通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7(10).
    [148]王福成.《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商品流通[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1.
    [149]王锦良,宋国宇.流通产业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J].技术经济.2011(11).
    [150]Wang Jinliang, Wen Xiuqing. The effects of Circul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to Economic Growth: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Study of China's Experiences. 2011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Education Application. Shanghai.2011:120-126.
    [151]王新利,吕火花.农村流通体系对农村消费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06(3).
    [152]王任飞,王进杰.基础设施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VAR方法的研究[J].世界经济.2007(3)。
    [153]汪旭晖.农村消费品流通渠道对农民福利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10(11).
    [154]王钰,鲁从明.社会主义流通经济学概论[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8.
    [155][英]威廉·配第著.陈冬野译.政治算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5.
    [156]魏农建.流通与流通生产力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1.
    [157]温家宝.湖北荆州地区农业考察报告.1990年11月.
    [158]温家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J].求是杂志.2010(7).
    [159]文启湘,梁爽.基于DEA模型的流通业与消费增长协调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10)。
    [160]吴沉,王传维.流通产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作用[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12).
    [161]吴巧生,陈亮,张炎涛等.中国能源消费与GDP关系的再检验——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6).
    [162]伍婷,方威.农民收入与农村物流发展水平因果关系研究[J].开发研究.2011(5).
    [163]吴仪同志在全国推进流通现代化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J].中国经贸导 刊.2002(2).
    [164]吴仪.大力推进现代流通刺进经济协调发展[N].人民日报.2005-04-16,第2版.
    [165]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农本与重商[J].历史研究.1984(1).
    [166][美]W.W.罗斯托著.黄其祥等译.这—切是怎样开始的——现代经济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2.
    [167][美]西蒙·库兹涅兹著.戴睿,易诚译.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5.
    [168]夏春玉.当代流通理论——基于日本流通问题的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8.
    [169]夏春玉.流通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7.
    [170]夏春玉,丁涛.从微笑曲线看流通与结构调整[J].中国流通经济.2012(1).
    [171]夏春玉,郑文权.流通产业经济学的贫困与构建设想[J].当代经济科学.2000(1).
    [172]徐从才.流通经济学:过程、组织、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
    [173]徐从才.流通理抢研究的比较综合与创新[J].财贸经济.2006(4).
    [174]薛求知等.行为经济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1.
    [175]许国志等编.系统科学大辞典[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4.3.
    [176][英]亚当·斯密著.王亚南,郭大力译.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10.
    [177]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M].北京:商务出版社.1965.8.
    [178]晏维龙.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当代视界与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1.
    [179]杨波,王章留.流通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变化规律研究——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及理论解释[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
    [180]杨小凯.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
    [181]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5.
    [182]杨宜苗.论流通产业的贡献[J].财贸经济.2006(7).
    [183]尹虹.发达国家发展流通业的经验及启示[J].中国商贸.2007(10):90-91。
    [184]袁建文.基于投入产出和计量经济方法的广东省流通产业分析[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9(2).
    [185][英]约翰·希克斯著.厉以平译.经济史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7.
    [186][英]约翰·伊特韦尔,[美]默里·米尔盖特,[美]彼得·纽曼编.陈岱孙等编译.新帕尔 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11.
    [187]张弘.中美物流成本比较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4(6):17-20。
    [188]张弘.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研究[J].江苏商论.2010(10).
    [189]张继海,臧旭恒.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协整分析[J].消费经济.2005(2).
    [190]张莉.流通业的产业融合与当代中国经济结构优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6).
    [191]张连刚,李兴蓉.中国流通业发展与居民消费增长的实证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0(4).
    [192]张琦.流通理论研究的经济学方法基础[J].商业时代.2008(32).
    [193]张秋惠,刘金星.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对其消费支出行为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0(4).
    [194]张声书.流通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9.2.
    [195]张湘赣.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经验与国际比较——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10年年会学术观点综述[J].中国工业经济.2011(1).
    [196]张晓桐.计量经济学基础(第2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5.
    [197]张绪昌,丁俊发.流通经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
    [198]张运峰,叶林祥.中国就业波动的福利效应分析[J].财经研究.2007(9).
    [199]赵玻.零售商市场势力及其福利效应[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1).
    [200]赵德海,邵万清.对流通地位的再认识[.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201]赵萍.扩大消费与中国流通体制改革[N].中国经济时报.2007-08-07,第005版。
    [202]赵萍.流通产业有如“就业吸收器”[J].中国商贸.2008(8).
    [203]赵萍.从全球视角看我国消费率走势[J].中国经贸导刊,2010(17).
    [204]赵伟,何莉.对外贸易与地区经济增长差距——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07(5).
    [205]赵娴.流通经济学的立论依据与研究定位的新视角[M].中国流通经济.2010(1).
    [206]赵娴.发展流通产业实现消费促进和结构升级[J].中国流通经济.2010(11).
    [207]赵文洪.中世纪西欧神学关于私有财产和商业的观念[J].求实学刊.1999(4).
    [208]赵延芳.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城市现代化[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1(1).
    [209]赵志君.收入分配与社会福利函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9).
    [210]郑功成.中国民生的两大主题:社会保障与促进就业[J].理论探讨.2004(5).
    [211]郑杭生.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J].北京党史.2008(1).
    [21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日本产业经济省、大韩民国知识经济部著.中、日、韩流通及物流联合报告书(Ⅱ)[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1.
    [213]周兴,王芳.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流动、收入差距与社会福利[J].管理世界.2010(5).
    [214]朱镕基.在山东视察时的讲话.1994年9月.
    [215]朱镕基.给全国商品流通工作会议全体代表的一封信[J].中国市场.1997(4).
    [216]中国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流通研究中心.中国城市流通竞争力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7.
    [217]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
    [218]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