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非洲萨赫勒地带民族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萨赫勒是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和中部苏丹草原地区之间的一条长超过5000千米的地带,从西部大西洋伸延到东部非洲之角,横跨塞内加尔、毛里塔尼亚、马里、布基纳法索、尼日尔、尼日利亚、乍得、苏丹、南苏丹和厄立特里亚10个国家。萨赫勒地带是非洲大陆地理、民族、宗教的分隔带和结合带,是世界民族问题的热点地区,是研究非洲的一个极具价值的独特切入点。
     萨赫勒地带民族问题具有鲜明的特点,在地理上主要是北方与南方的冲突,在对象上主要是白人与黑人的冲突,在信仰上主要是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冲突,在形式上主要是国内民族间长期的暴力冲突。可以说,这些严重的民族问题破坏了该地区的和平稳定,制约了民族的发展,导致了国家的碎片化,并且滋生了恐怖主义。
     萨赫勒地带民族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殖民主义任意划分的国家边界和分而治之的政策是萨赫勒地带民族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而在获得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之后,地方民族主义的兴起和泛民族主义的膨胀使得该地区的民族冲突更加频繁。在文化差异的背景之下,宗教冲突和民族冲突紧密交织在一起,加剧了解决民族问题的难度。不成熟的政党制度、不平等的民族政策和不稳定的军队则进一步激化了民族间的矛盾,体现出各民族政治斗争的激烈。尽管萨赫勒地带民族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但经济因素无疑是最基本的、最强大的和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不同民族的生存需求很难同时完全得到满足,民族的生存利益也很难根本一致或完全统一起来,便成为引发民族矛盾,产生民族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源。
     对于萨赫勒地带民族问题,联合国、非盟等国际组织、世界大国和非政府组织等都采取了积极干预的行动,进而造成了民族问题的国际化。诚然,外部干预对于防止冲突和维持和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对国家主权平等、不得侵害国家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等最基本原则构成了挑战。
     解决萨赫勒地带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相比民族融合、民族同化和一国一族,整合对于萨赫勒地带民族问题的解决更具有现实意义。通过文化、政治、经济的整合将更加合理地安排国家内部结构,调整民族之间、民族与国家之问的利益分配,实现各民族的和谐相处与发展,同时将促进萨赫勒地带国家的一体化,以共同应对全球化中的挑战。无疑,萨赫勒地带民族问题有其特殊性,经济与安全一体化发展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发展却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唯有发展,才能增加民族间的了解,减少利益冲突,也唯有发展,才能增强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能力。
     在萨赫勒地带各国追求泛非主义和一体化的同时,地方民族主义的矛盾依然尖锐,民族问题产生的内部和外部因素仍然存在,因而民族问题也将长期存在。随着中国与萨赫勒地带国家关系的发展以及利益的拓展,中国也需要不断探索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非洲新政策,在解决萨赫勒地带民族问题过程中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扩大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彰显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
     重视和处理好民族问题事关国家治乱、社会进退、民族兴衰。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正确方法和途径,而尊重民族差异是发展民族和谐关系的基础,实现民族公平是发展民族和谐关系的保障。毫无疑问,国家统一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最高准则,在此原则下必须坚持维护法律的尊严、维护人民的利益、维护民族的团结。
The Sahel is the zone between the Sahara desert in the North and the Sudanian Savannas in the south. It is over5000km from the Atlantic Ocean in the west to the Horn of Africa in the east. The Sahel covers Senegal, Mauritania, Mali, Burkina Faso, Niger, Nigeria, Chad, Sudan, South Sudan and Eritrea. The Sahel is the compartmentation and the joint in terms of Africa geography, ethnic groups and religion. Also, it is a hot area of ethnic issues in the world. So it has significant value for the research of Africa.
     Conflicts in Sahel are sharp and clear. They are happening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the white and the black, and the Muslims and the non-Muslims. As the consequence, decades of national and racial violent clashes have severely ruined the regional peace and stability and undermined the national and racial long term developments. The states in Sahel are confronting terrorism and even fragmentation.
     The Sahelian issue is a complicated social phenomenon. Historically, it started from the unreasonable border lines made with arbitrariness and the policies of "Divide and Rule" under colonialism. In addition, after the national liberation and independence, the growth of regional nationalism and the Pan-nationalism expansion has actually aggravated the conflicts rather than assuaging. Furthermore, with dramatic cultural differences, immature party systems, unfair ethnic policies, and volatile military, the ethnic conflicts as well as religion clashes are intensified thoroughly and bundled together. However, above all these contribution factors, the economic situation in Sahel is the essential and most powerful cause to its ethnic issue. When the races are struggling to survive, when the people are aggressive for more living resources, ethnic conflicts will explode comprehensively.
     Towards the ethnic issue in Sahel, plenty of actions of intervening are undertaken by United Nations, African Union, great powers and other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dmittedly, these actions did contribute to the peace and stability in Sahel. However, the negative effects to the fundamental international principles such as sovereign equality of states, territorial integrity and political independence are not ignorable.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before the vanishing of this ethnic issue. Compared with the ethnic fusion, ethnic assimilation and one country one nation, integr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realistic solutions for Sahel. By the integration through the culture, politics and economy,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states and the resources distribution among nations will be rebuilt aiming at the harmonious and peaceful development. The rally in Sahel will be strengthened as well to confront the globalization. It is undoubted that the ethnic issue in Sahel is unique and the developments in economy and stability are not able to solve all the problems. But the development is for sure the base of every solution, on which the understanding among ethnic groups can be enhanced, the conflict of interest can be reduced and the capability of solving problems will be reinforced.
     Pan-Africanism and integration are pursued by states in Sahel. However, at present the regional nationalism still take effect. So as the internal factors and external causes of the regional ethnic issues that will last a long time. For China, constant exploration is required for its international policies towards Africa in order to adapt the new situation in Africa. Along with the developing of relationship with states in Sahel, China will offer active and positive contributions and effects in that area. Consequently the core benefits and international praise of China will be protected and improved.
     The attitude and the solution towards ethnic issues are important to the stabilization of country, the improvement of society, and the flourish of n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for all ethnic groups is the right choice for their development, which should be built on the respect to the differences and fairness among ethnic groups.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destiny for all people in our country is the consolidation of entire nation, which is also the top criterion for solving our own ethnic issue. Based on this principle it is obligatory to support the power of laws, to protect the benefits of people, and to improve the unity of our country.
引文
①李保平.非洲国家安全面临的挑战.亚非纵横,2006(6):27-31.
    ②宋丽梅.透视非洲民族冲突.中国民族报,2005.04.22(4);宋丽梅.非洲民族冲突的根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07.29(3).
    ③包茂宏.论非洲的族际冲突.世界民族,1998(4):21-30.
    ④顾章义.非洲国家政局动荡中的民族问题.西亚非洲,1994(6):56-59.
    ⑤王莺莺.对非洲民主化的再思考.国际问题研究,2002(6):28-33.
    ⑥车效梅.非洲部族冲突问题探析.山西师大学报,2002(2):95-100.
    ⑦李安山.非洲民族主义研究述评.非洲变革与发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324-345.
    ①苑基荣.非洲提升治理能力.人民日报,2011.01.07(3).
    ②罗建波.对非洲自主维和行动的思考.西亚非洲,2003(3):45-50;罗建波.非洲集体安全机制的发展研究.西亚非洲,2005(5):35-40.
    ③孙洁琬.冷战后联合国在非洲的维和行动.西亚非洲,2004(5):39-44;袁武.现实与理想的落差——解读冷战后联合国在非洲危机和冲突处理中的作用.西亚非洲,2009(4):53-58.
    ④于福坚.尼日利亚教派冲突启示:模仿、照搬注定会水土不服.中国民族报,2010.03.12(8).
    ⑤李文刚.尼日利亚宗教问题对国家民族建构的不利影响.西亚非洲,2007(11):31-36.
    ⑥蒋俊.论尼日利亚的族群问题与国家建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5):59-63.
    ①刘辉.苏丹民族国家构建初探.世界民族,2010(3):24-30;刘辉.民族主义视角下的苏丹南北内战.世界民族,2005(6):17-26.
    ②姜恒昆,刘鸿武.种族认同,还是资源争夺——苏丹达尔富尔地区冲突根源探析.西亚非洲,2005(5):9-13;姜恒昆.达尔富尔问题的历史溯源——再论达尔富尔冲突的原因、阶段及性质..西亚非洲,2008(9):22-28.
    ③[埃及]阿姆德·哈戈格.非洲:希望与现实.西亚非洲,2004(5):22-28.
    ④[埃赛]马莫·穆契.泛非一体化:非洲自由繁荣之路.西亚非洲,2001(2):48-55.
    ① Jude Cocodia. Exhuming trends in ethnic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in Africa:some selected States. African Journal on Conflict Resolution,Vol.8,13, (2008):9-26.
    ② Paul Collier and Anke Hoeffler. On the Incidence of Civil War in Africa. 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46, No.1, Understanding Civil War (Feb.,2002):13-28.
    ③ Catharine Newbury. States at War:Confronting Conflict in Africa. African Studies Review, Vol.45, No.1 (Apr.,2002):1-20.
    ④ Jean Bosco Butera and Marcel Leroy. The Environment and Conflict in Africa:Toward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Conflict Trends,I4, (2008):25-31.
    ⑤ Zeric Kay Smith. The Impact of Political Liberalisation and Democratisation on Ethnic Conflict in Africa:an empirical test of common assumptions. The Journal of Modern African Studies,38,I (2000):2.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
    ②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291-303;裴圣愚,秉浩.民族问题概念:民族工作的理论指导.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2):6-10.
    ①李保平.传统文化对黑非洲政治发展的制约.西亚非洲,1994(6):60-63.
    ②宁骚.试论当代非洲的部族问题.世界历史,1983(4):40-48.
    ③牙含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非洲民族形成问题.西亚非洲,1983(1):12-15.
    ④顾章义.“部族”还是“民族”?——评人们共同体的“部族”说.世界民族,1997(2):1-8.
    ⑤李安山.论中国非洲学研究中的“部族”问题.西亚非洲,1998(4):57-65.
    ①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9.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9.
    ③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斯大林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289.
    ④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6-7.
    ⑤顾章义.“部族”还是“民族”?——评人们共同体的“部族”说.世界民族,1997(2):5.
    ⑥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五,周书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6.1645.
    ①辽史,卷三十二,志第二.北京:中华书局,1976.376-377.
    ②由于“部族”概念还存在争论,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所参考的一些文献仍使用“部族”一词,为了保证引用的真实与完整,在不影响本文观点的情况下没有对其进行修改。
    ①李文刚.非洲伊斯兰教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西亚非洲,2010(5):39.
    ①张宏明.传统宗教在非洲信仰体系中的地位.西亚非洲,2009(3):11.
    ②此部分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chn/pds/gjhdq/;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wfbExt/regionafr.html
    ③民族冲突是民族间紧张对抗关系的体现。不论从广义还是狭义的角度看,民族冲突都属于民族问题的范畴。本文的民族冲突概念包括不同民族之间、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冲突。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26.
    ②张宏明.传统宗教在非洲信仰体系中的地位.西亚非洲,2009(3):14.
    ①严庆.冲突与整合:民族政治关系模式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25.
    ② C. and D. Newbury就认为,非洲许多国家的冲突恰恰是因为国家权力的过度嚣张所致,而不是因为国家权力的分解。参见Rwanda in the 1990s:Democratization and Disintegration. The Democratic Challenge in Africa. Discussion Papers from a Seminar on Democratization. Atlanta, Georgia:The Carter Center of Emory University,1994:47.
    ③徐迅.民族主义(修订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05-108.
    ①英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全球化其实就是世界不断发生碎片化的发展过程。参见王逸舟.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8.一些新自由主义者也认为,当今国际政治就是“碎片化”的结果。参见[澳]凯米莱里,福尔克.主权的终结?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②庄礼伟.国家碎片化现象的根源与治理.南方都市报,2008.03.11(31).
    ①高岱.“殖民主义”与“新殖民主义”考释.历史研究,1998(2):158.
    ②转引自[加蓬]让·平.非洲之光.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7.
    ①“有效占领”原则规定,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土地时,必须通知其他国家,且证明其占领“有效”,即占领国能有效控制某殖民地时(例如保护自由贸易和交通运输),才可以真正拥有它们。否则不予承认。
    ②[埃及]加利.非洲边界争端.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4.
    ③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30.
    ④顾章义.近代非洲国家边界的形成.史学月刊,1984(5):112.
    ①对于单一民族国家而言,这里的“民族”指某一民族实体。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这里的“民族”是由多个民族实体形成的民族复合体。显然,萨赫勒地带国家应属于后一种情况。
    ②弗雷德里克·卢加德(1858-1945),英国历史上著名的殖民主义活动家和理论家。他提出并实践了间接统治理论,并先后占领并殖民布干达和尼尔利亚,1907-1912年担任香港总督。
    ①王剑峰.多维视野中的族群冲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1-72.
    ②[英]威廉·托多夫.非洲政府与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0.
    ③郑家馨.殖民主义史(非洲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467.
    ④宋丽梅.非洲民族冲突的根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07.29(3).
    ①王军.民族主义与国际关系.杭州:浙江出版社,2009.2.
    ②[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6-9.
    ①严庆.冲突与整合:民族政治关系模式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72-85.
    ②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82-183.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上).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229.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下).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867.
    ⑤李安山.试析非洲地方民族主义的演变.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5):44-49.李安山提出,在非洲研究中用“地方民族主义”代替“部族主义”更为合适。同时,他同意非洲存在着“一个国家,多种民族主义”的观点,认为除了尼日利亚的民族主义,还有伊博人和约鲁巴人的民族主义;除了肯尼亚的民族主义,还有基库尤人和卢奥人的民族主义。后一种民族主义就是地方民族主义。本文基本认同他的观点,采用地方民族主义的概念进行分析和论述。
    ⑥[英]威廉·托多夫.非洲政府与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7.
    ①郑家馨.殖民主义史(非洲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422.
    ②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chn/pds/gjhdq/gj/fz/1206_45_11/
    ③[英]G·阿希沃兹.当前乍得的民族冲突.世界民族,1986(2):19-20.
    ①王猛.苏丹民族国家建构失败的原因解析.西亚非洲,2012(1):68.
    ①王建娥.现代民族国家中的族际政治.世界民族,2004(4):5.
    ②刘辉.民族主义视角下的苏丹南北内战.世界民族,2005(6):21.
    ③金炳镐.跨界民族与民族问题.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2.
    ④宁骚.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90.
    ⑤王建娥.族际政治:20世纪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63-164.
    ①吴增田.马里图阿雷格问题的来龙去脉.西亚非洲,1997(1):31-37.
    ①黄舍骄.从中方人员在尼日尔被绑架看尼日尔民族矛盾.中国民族报,2007.07.20(5).
    ②该组织2007年以来的袭击造成了45名尼日尔政府军士兵的死亡。2008年,其声称有3500名成员,他们要求获得更多尼日尔北部的铀矿受益,并限制铀矿的大范围开采,以保护他们的生活地区受到影响。
    ③严华.非洲的民族与民族政策.中国民族报,2012.02.24(8).
    ①[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218.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54.
    ③龚学增.论宗教与民族.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2):25.
    ①[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187.
    ②崔建民,安春英,成红.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论西亚非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4.
    ③该组织是伊斯兰国家政府级的区域性政治组织,为联合国常驻机构。2011年6月由伊斯兰会议组织更为现名。该组织的宗旨是促进各成员国之间的团结,加强他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合作;努力消除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反对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恢复其民族权利和重返家园的斗争;支持所有穆斯林人民保障其尊严、独立和民族权利的斗争。
    ④李向平.宗教文化:民族主义还是超民族主义.社会科学,2000(10):65.
    ①李文刚.尼日利亚宗教问题对国家民族建构的不利影响.西亚非洲,2007(6):32-33.
    ②牟钟鉴.宗教在民族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3):16.
    ③何光沪.试论宗教与民族的关系.世界宗教研究,1996(1):17.
    ①蒋俊.尼日利亚国家建构进程中的少数族群问题.浙江社会科学,2010(6):54-59.
    ①李文刚.“联邦特征”原则与尼日利亚民族国家构建.西亚非洲,2012(1):88.
    ①李文刚.尼日利亚宗教问题对国家民族建构的不利影响.西亚非洲,2007(11):35.
    ②[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116-117.
    ①[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227-229.
    ②梁启超.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97.
    ①张志刚.宗教与国际热点问题——宗教因素对冷战后国际热点问题和重大冲突的深层影响.北京大学学报,2008(4):50.
    ②[意]阿尔贝托·麦克里尼.非洲的民主与发展面临的挑战——尼日利亚总统奥卢塞贡·奥巴桑乔访谈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5.
    ③李文刚.试析尼日利亚国家民族建构中的语言问题.西亚非洲,2008(6):63.
    ①后改名“尼日利亚国民会议”(National council of Nigeria Citizen)。
    ② Richard Sklar and C. S. Whitaker, Jr. Political Parties and National Integration in Tropical Africa.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4.
    ③杜小林.尼日利亚政党政治的发展.西亚非洲,2004(4):60.
    ④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9.
    ①刘辉.苏丹内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北大学,2007.
    ①宁骚.试论当代非洲的部族问题.世界历史,1983(4):44.
    ② Isaac James Mowoe. The performance of Soldiers as Governors. Washington: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80.325.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0-73.
    ①张宏明.多维视野中的非洲政治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7.
    ②安春英.非洲经济增长与减贫发展的悖论——兼论非洲从贫困化增长到益贫式增长范式的转变.西亚非洲,2010(3):21.
    ①罗建波.非洲一体化与中非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12-216.
    ①[加蓬]让·平.非洲之光.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90.
    ①郝时远.巴西印度能为中国民族事务提供什么“经验”?——评析“第二代民族政策”说之四(上).中国民族报,2012.03.23(6).
    ②李文刚.浅析尼日利亚少数民族问题——以尼日尔河三角洲地区为中心.西亚非洲,2007(7):28.
    ①张春.中国与欧盟在达尔富尔问题上的合作探析.西亚非洲,2008(9):29.
    ②罗建波.通往复兴之路——非盟与非洲一体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16.
    ①张宏明.多维视野中的非洲政治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8.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
    ③唐鸣.民族矛盾的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社会主义研究,2001(4):44.
    ①[加蓬]让·平.非洲之光.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61.
    ①郑先武.政府间发展组织与苏丹和平进程.国际观察,2011(4):41-43.
    ①相关资料来源:联合国网站http://www.un.org/chinese/peace/issue/prevention.htm
    ②罗建波.通往复兴之路——非盟与非洲一体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94-103.
    ①郑先武.欧盟区域间集体安全的构建——基于欧盟在非洲危机管理行动经验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1):72.
    ②王丽萍.人道主义干预:国际政治中的理想与现实.北京大学学报,2000(6):35.
    ①相关资料来源:联合国网站http://www.un.org/chinese/peace/issue/intervention.htm
    ②[加蓬]让·平.非洲之光.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50.
    ③陈建樾.多元一体: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族际整合与合法性.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5):15.
    ①郝时远.巴西印度能为中国民族事务提供什么“经验”?——评析“第二代民族政策”说之四(上).中国民族报,2012.03.23(6).
    ②严庆.冲突与整合:民族政治关系模式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40.
    ③熊坤新.当前中国民族理论研究应坚持的路径和方向.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6):25.
    ①严庆.冲突与整合:民族政治关系模式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41-142.
    ②罗建波.通往复兴之路——非盟与非洲一体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56.
    ①[美]戴维·莱文森.世界各国的族群.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226.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www.un.org/chinese/hr/issue/docs/62.PDF
    ②高永久,柳建文.多民族国家的文化整合:历史经验与实践的再审视.南开学报,2011(4):56-57.
    ③[美]戴维·莱文森.世界各国的族群.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287.
    ①刘鸿武.从部族社会到民族国家——尼日利亚国家发展史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202.
    ②于福坚.尼日利亚教派冲突启示:模仿、照搬注定会水土不服.中国民族报,2010.03.12(8).
    ③[瑞士]汉斯·昆.世界伦理构想.北京:三联书店,2002.180.
    ④[意]阿尔贝托·麦克里尼.非洲的民主与发展面临的挑战——尼日利亚总统奥卢塞贡·奥巴桑乔访谈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9.
    ⑤[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视野(第八版更新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4-55.
    ①[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186.
    ②侯万锋.民族主义与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云南社会科学,2009(4):27.
    ③常士訚.多民族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族际政治整合与政治文明建设.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3):7.
    ①虽然苏丹和南苏丹在形式上宣布实行联邦制,但实际上它们更具有单一制国家的特点。
    ②樊亢.资本主义兴衰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396.
    ③[纳米比亚]克瓦米·恩克鲁玛.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最后阶段.北京:世界界知识出版社,1966.1-2.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3.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泽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97.
    ③王建娥.族际政治:20世纪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301.
    ④安春英.非洲经济增长与减贫发展的悖论——兼论非洲从贫困化增长到益贫式增长范式的转变.西亚非洲,2010(3):21.
    ⑤黄培昭.非洲不想让农业拖发展后腿.人民日报,2009.07.01(14).
    ①罗建波.通往复兴之路——非盟与非洲一体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9.
    ②[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34-135.
    ③张忠民.泛非主义的产生及其对非洲的影响.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2(3):112.
    ①舒运国.非洲一体化研究综述.西亚非洲,2011(5):55.
    ②其宗旨是促进成员国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合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相互关系,为非洲的进步与发展作出贡献。西共体内部又划分为两个经济区,一个是西非经济与货币联盟(Union economique et monetaire ouest-africaine, UEMOA),由包括尼日尔、布基纳法索、马里、塞内加尔在内的7个法语国家和1个葡萄牙语国家组成,统一使用西非国家中央银行发行的西非法郎。另一个是由尼日利亚等5个英语国家和1个法语国家组成的西非货币区(West African Monetary Zone, WAMZ),计划于2015年发行统一货币ECO。执行秘书处设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
    ③由法国推动形成的区域组织。其宗旨是促进成员国之间在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进行协调和合作,主要目标是取消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和其他所有进出口商品的税收,建立和保持共同对外贸易关税率,制定共同的对共同体以外国家的贸易政策,逐步取消成员国在人员、财产、劳务、资金等方面自由流动的障碍,建立合作和发展基金。该共同体中有5个国家形成了中部非洲经济与货币共同体(Communaute Economique et Monetaire de l'Afrique Centrale, CEMAC),由中部非洲国家中央银行发行中非法郎。乍得是其成员国。
    ④发展目标是废除成员国之间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现商品和劳务的自由流通;协调成员国关税政策,分阶段实现共同对外关税;在贸易、金融、交通运输、工农业、能源和法律等领域进行合作;建立货币联盟,发行共同货币。
    ⑤其目标是建设成为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人道主义事务、基础设施、环保等各领域进行全面合作的地区政治经济组织;帮助成员国解决中长期复兴与重建面临的困难;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成员国奉行睦邻友好和互不侵犯政策;优先解决地区冲突问题。受索马里、苏丹、边界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该组织的活动基本停止。
    ①其宗旨是推进区域经济互补合作,协调彼此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立场,并最终实现阿拉伯统一。马格里布是一个专有的地理名称,阿拉伯语意为“西方”,是历史上对北非地区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突尼斯的统称。大马格里布除上述三国外还包括毛里塔尼亚和利比亚两国。该地区同属阿拉伯民族。由于马格里布联盟内部在洛克比危机和西撒哈拉问题上产生分歧,自1996年底以来,联盟活动基本停顿。
    ②该组织成员国超过非盟成员国的半数,是非洲最大的地区经济共同体,被称为非盟的基础。宗旨是加强成员国间的政治和经济合作,维护地区安全,促进地区一体化建设。自2011年2月利比亚危机爆发以来,该共同体活动陷入停顿,目前各方正积极努力重启该组织的活动。
    ③利普塔科-古尔马地区是位于马里、布基纳法索和尼日尔三国边境的一块区域。该组织,旨在地区综合协调发展框架下开发矿业、能源、水利和农牧资源,以促进粮食安全,改善地区闭塞状况,保护环境和推动社会发展。
    ①刘险得.新功能主义及其评判.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2):13.
    ①罗建波.理想与现实:非盟与非洲集体安全机制的建构.外交评论,2010(8):51.
    ②李意.“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萨赫勒化及其对阿尔及利亚的影响.国际论坛,2011(6):73.
    ①郑先武.非洲集体安全机制的创新与困境.社会科学,2011(6):36.
    ①[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177.
    ①姜恒昆,罗建波.达尔富尔问题的政治解决进程及对中国外交的启示.西亚非洲,2008(3):5.
    ②贺文萍.达尔富尔问题:中国非洲政策的新考验.国际展望,2010(2):85-86.
    ③李红杰.论民族和谐与社会整合.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3):25.
    ①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337.
    ①缪家福.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样性.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72.
    ①许宪隆,张成.文化生态学语境下的共生互补观——关于散杂居民族关系研究的新视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5):35.
    ①熊坤新.极端分子是各族害群之马.环球时报,2011.08.03(15).
    [1]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斯大林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13]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上).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
    [14]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下).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
    [15]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16]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17]艾周昌.非洲通史:近代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18]陈衍德.多民族共存与民族分离运动——东南亚民族关系的两个侧面.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19]崔建民,安春英,成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西亚非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0]樊亢.资本主义兴衰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
    [21]葛公尚.当代国际政治与跨界民族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22]关凯.族群政治.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23]国玉奇.地缘政治学与世界秩序.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24]贺文萍.非洲国家民主化进程研究.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25]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26]金炳镐.跨界民族与民族问题.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27]李安出.非洲民族主义研究.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
    [28]李广一.毛里塔尼亚西撒哈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9]李红杰.由自决到自治——当代多民族国家的民主政治经验教训.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30]梁启超.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31]刘鸿武.从部族社会到民族国家——尼日利亚国家发展史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32]刘鸿武,姜恒昆.苏丹.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3]刘鸿武,李新烽.全球视野下的达尔富尔问题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34]刘中民,左彩金,骆素青.民族主义与当代国际政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35]陆庭恩,刘静.非洲民族主义政党和政党制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6]陆庭恩.非洲通史(现代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37]罗建波.非洲一体化与中非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8]罗建波.通往复兴之路——非盟与非洲一体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9]缪家福.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样性.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0]宁骚.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1]彭坤元.尼日尔.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2]王军.民族主义与国际关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43]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4]王逸舟.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5]王建娥.族际政治:20世纪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6]王剑峰.多维视野中的族群冲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47]江勤梅.中非乍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8]韦民.民族主义与地区主义的互动——东盟研究新视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9]吴仕民.民族问题概论(第三版).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50]熊坤新.21世界世界民族问题热点预警性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51]徐迅.民族主义(修订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2]严庆.冲突与整合:民族政治关系模式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53]余建华.民族主义、国家结构与国际化——南斯拉夫民族问题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54]于沛,孙宏年,章永俊,等.全球化境遇中的西方边疆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2008.
    [55]章毅君.战后世界民族问题探源.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56]张宏明.多维视野中的非洲政治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7]张象,贾锡萍,刑富华.塞内加尔冈比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8]张忠祥.马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9]郑家馨.殖民者主义史(非洲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0]钟伟云.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1]邹恒甫,郝睿.非洲冲突研究.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62]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非洲变革与发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63]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五,周书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6.
    [64]辽史,卷三十二,志第二.北京:中华书局,1976.
    [65][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66][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7][美]戴维·莱文森.世界各国的族群(葛公尚,于红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68][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问政治——权利斗争与和平(第七版)(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9][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视野(第八版更新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70][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71][英]爱德华·莫迪默、罗伯特·法恩.人民·民族·国家——族性与民族主义的含义(刘泓,黄海慧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72][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3][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4][英]塞利格曼.非洲的种族(费孝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75][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李杨,任文科,郑义泽).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76][英]威廉·托多夫.一非洲政府与政治(肖宏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7][法]吉尔·德拉诺瓦.民族与民族主义(郑文彬,洪晖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78][西]胡安·诺格.民族主义与领十(徐鹤林、朱伦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79][意]阿尔贝托·麦克里尼.非洲的民主与发展面临的挑战:尼日利亚总统奥路赛宫·奥巴桑乔访谈录(李福胜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0][澳]凯米莱里,福尔克.主权的终结?(李东燕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81][荷]维恩.非洲怎么了——解读一个富饶而贫困的大陆(赵自勇,张庆海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82][瑞士]汉斯·昆.世界伦理构想(周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
    [83][埃及]加利.非洲边界争端(仓友衡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84][加蓬]让·平.非洲之光(侯贵信,朱克玮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85][塞内]阿卜杜拉耶·瓦德.非洲之命运(丁喜刚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86][纳米比亚]克瓦米·恩克鲁玛.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最后阶段(北京编译社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6.
    [1]安春英.非洲经济增长与减贫发展的悖论——兼论非洲从贫困化增长到益贫式增长范式的转变.西亚非洲,2010(3).
    [2]安永玉.非洲发展中面临的国际机遇和挑战.西亚非洲,2008(7).
    [3]包茂宏.论非洲的族际冲突.世界民族,1998(4).
    [4]毕跃光.国家类型与民族问题的解决——兼谈国家对少数民族政策的“政治化”与“文化化”.世界民族,2009(4).
    [5]常社訚.多民族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族际政治整合与政治文明建设.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3).
    [6]车效梅.非洲部族冲突问题探析.山西师大学报,2002(2).
    [7]陈建樾.多元一体: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族际整合与合法性.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5).
    [8]杜小林.尼日利亚政党政治的发展.西亚非洲,2004(4).
    [9]高岱.“殖民主义”与“新殖民主义”考释.历史研究,1998(2).
    [10]高永久,柳建文.多民族国家的文化整合:历史经验与实践的再审视.南开学报,2011(4).
    [11]葛公尚.非洲的民族主义与部族主义探析.西亚非洲,1994(5).
    [12]葛公尚.对当代黑非洲国家民族政策的几点思考.世界民族,1998(3).
    [13]龚学增.论宗教与民族.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2).
    [14]黄培昭.非洲不想让农业拖发展后腿.人民日报,2009.07.01(14).
    [15]顾章义.近代非洲国家边界的形成.史学月刊,1984(5).
    [16]顾章义.“部族”还是“民族”?——评人们共同体的“部族”说.世界民族,1997(2).
    [17]郝时远.民族分裂主义与恐怖主义.民族研究,2002(1).
    [18]郝时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观念: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民族研究,2007(1).
    [19]郝时远.国际经验的比较和借鉴必须实事求是——评析“第二代民族政策”说之三(上).中国民族报,2012.03.02(6).
    [20]郝时远.国际经验的比较和借鉴必须实事求是——评析“第二代民族政策”说之三(中).中国民族报,2012.03.09(6).
    [21]郝时远.国际经验的比较和借鉴必须实事求是——评析“第二代民族政策”说之三 (下).中国民族报,2012.03.16(6).
    [22]郝时远.巴西印度能为中国民族事务提供什么“经验”?——评析“第二代民族政策”说之四(上).中国民族报,2012.03.23(6).
    [23]郝时远.巴西印度能为中国民族事务提供什么“经验”?——评析“第二代民族政策”说之四(下).中国民族报,2012.03.30(6).
    [24]贺文萍.非洲民主化制约因素透视.西亚非洲,2005(2).
    [25]贺文萍.达尔富尔问题:中国非洲政策的新考验.国际展望,2010(2).
    [26]何光沪.试论宗教与民族的关系.世界宗教研究,1996(1).
    [27]黄舍骄.从中方人员在尼日尔被绑架看尼日尔民族矛盾.中国民族报,2007.07.20(5).
    [28]侯万锋.民族主义与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云南社会科学,2009(4).
    [29]姜恒昆.苏丹内战中的宗教因素.西亚非洲,2004(4).
    [30]姜恒昆、刘鸿武.种族认同,还是资源争夺——苏丹达尔富尔地区冲突根源探析.西亚非洲,2005(5).
    [31]姜恒昆,罗建波.达尔富尔问题的政治解决进程及对中国外交的启示.西亚非洲,2008(3).
    [32]姜恒昆.达尔富尔问题的历史溯源——再论达尔富尔冲突的原因、阶段及性质.西亚非洲,2008(9).
    [33]蒋俊.论尼日利亚的族群问题与国家建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5).
    [34]蒋俊.尼日利亚国家建构进程中的少数族群问题.浙江社会科学,2010(6).
    [35]李安山.论中国非洲学研究中的“部族”问题.西亚非洲,1998(4).
    [36]李安山.试析非洲地方民族主义的演变.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5).
    [37]李安山.非洲民主化与国家民族建构的悖论.世界民族,2003(5).
    [38]李安山.20世纪中国的非洲研究.国际政治研究,2006(4).
    [39]李保平.传统文化对黑非洲政治发展的制约.西亚非洲,1994(6).
    [40]李保平.非洲国家安全面临的挑战.亚非纵横,2006(6).
    [41]李伯军.非洲民族国家建构中的“失败国家”与国际法.求索,2010(2).
    [42]李红杰.论民族和谐与社会整合.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3).
    [43]李其荣.关于当今世界民族问题与民族主义的思考.世界民族,2002(1).
    [44]李文刚.公民社会对尼日利亚民主化的影响.西亚非洲,2004(4).
    [45]李文刚.浅析尼日利亚少数民族问题——以尼日尔河三角洲地区为中心.西亚非洲,2007(7).
    [46]李文刚.尼日利亚宗教问题对国家民族建构的不利影响.西亚非洲,2007(11).
    [47]李文刚.非洲伊斯兰教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西亚非洲,2010(5).
    [48]李文刚.“联邦特征”原则与尼日利亚民族国家构建.西亚非洲,2012(1).
    [49]李文俊.非洲联盟在解决非洲地区冲突中的功效——以达尔富尔问题为例.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4).
    [50]李文俊.区域性球权与国家主权的交融与碰撞——非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国家主权问 题.学术探索,2009(4).
    [51]李向平.宗教文化:民族主义还是超民族主义.社会科学,2000(10).
    [52]李岩,王礼茂.从达尔富尔危机透视气候变化下的生态冲突.西亚非洲,2008(6).
    [53]李意.“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萨赫勒化及其对阿尔及利亚的影响.国际论坛,2011(6).
    [54]李庄.关于非洲国家政党制度演变的几点思考.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7(1).
    [55]刘辉.民族主义视角下的苏丹南北内战.世界民族,2005(6).
    [56]刘辉.苏丹内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北大学,2007.
    [57]刘辉.国家认同危机下的苏丹南北内战.学术论坛,2008(1).
    [58]刘辉.苏丹民族国家构建初探.世界民族,2010(3).
    [59]刘鸿武.撒哈拉以南非洲民族国家统一构建进程.西亚非洲,2002(2).
    [60]刘险得.新功能主义及其评判.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2).
    [61]陆庭恩.对非洲国家政治发展问题的一些看法.西亚非洲,2004(3).
    [62]陆庭恩.非洲国家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问题.亚非纵横,2004(4).
    [63]陆庭恩.经济全球化与非洲联盟.国际政治研究,2003(2).
    [64]罗建波.对非洲自主维和行动的思考.西亚非洲,2003(3).
    [65]罗建波.非洲地区主义发展论析.西亚非洲,2004(2).
    [66]罗建波.非洲集体安全机制的发展研究.西亚非洲,2005(5).
    [67]罗建波.全球化时代的非洲一体化:理想、现实与出路.现代国际关系,2006(8).
    [68]罗建波.非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国家主权问题:困境与出路.西亚非洲,2007(6).
    [69]罗建波.理想与现实:非盟与非洲集体安全机制的建构.外交评论,2010(8).
    [70]牟钟鉴.宗教在民族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3).
    [71]宁骚.试论当代非洲的部族问题.世界历史,1983(4).
    [72]裴圣愚.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8(3).
    [73]裴圣愚,秉浩.民族问题概念:民族工作的理论指导.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2).
    [74]沈桂萍.对多民族国家一体化建构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3).
    [75]舒运国.试析早期泛非主义的特点.西亚非洲,2007(1).
    [76]舒运国.非洲一体化研究综述.西亚非洲,2011(5).
    [77]宋丽梅.非洲民族冲突的根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07.29(3).
    [78]宋丽梅.透视非洲民族冲突.中国民族报,2005.04.22(4).
    [79]宋荣超,严庆.西方话语中的民族主义解析.贵州民族研究,2010(1).
    [80]孙洁琬.冷战后联合国在非洲的维和行动.西亚非洲,2004(5).
    [81]唐大盾.非洲民族主义的历史由来和发展.西亚非洲,1998(5).
    [82]唐鸣.民族矛盾的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社会主义研究,2001(4).
    [83]唐笑虹.冷战后黑非洲冲突与安全的若干思考.西亚非洲,1997(5).
    [84]田文林.民族主义视角中的国家建构过程——以后殖民时代的阿拉伯国家为例.世界民族,2009(3).
    [85]田文林.怎样理解国际政治中的民族分离问题.中国民族报,2011.03.18(8).
    [86]王建娥.现代民族国家中的族际政治.世界民族,2004(4).
    [87]王建娥.民族分离主义的解读与治理——多民族国家化解民族矛盾、解决分离困窘的一个思路.民族研究,2010(2).
    [88]王建娥.国家建构和民族建构:内涵、特征及联系——以欧洲国家经验为例.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3).
    [89]王剑峰.全球化、国家能力分化与民族冲突.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6).
    [90]王丽萍.人道主义干预:国际政治中的理想与现实.北京大学学报,2000(6).
    [91]王猛.西方应对达尔富尔危机的动因和限度.西亚非洲,2010(1).
    [92]王猛.苏丹民族国家建构失败的原因解析.西亚非洲,2012(1).
    [93]王琼.民族主义的话语形式与民族认同的重构.世界民族,2005(1).
    [94]王军.民族与民族主义研究:从实体论迈向关系实在论初探.民族研究,2008(5).
    [95]王希恩.多民族国家和谐稳定的基本要素及其形成.民族研究,1999(1).
    [96]王希恩.族性及族性张扬一一当代世界民族现象和民族过程试解.世界民族,2005(4).
    [97]王希恩.全球化与国家的民族属性.民族研究,2002(5).
    [98]王希恩.全球化与族性认同.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9).
    [99]王莺莺.对非洲民主化的在思考.国际问题研究,2002(6).
    [100]王瑜卿.论全球化视野中民族文化的和谐发展.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4).
    [101]王瑜卿.论民族国家融入全球化的文化后果——另一种全球问题.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3).
    [102]魏展民.民族问题与经济地理因素——分工演进之探讨.国立政治大学民族研究所民族问题与国家安全学期报告.2003.9.
    [103]吴增田.黑非洲部族问题研究综述.西亚非洲,1996(5).
    [104]吴增田.马里图阿雷格问题的来龙去脉.西亚非洲,1997(1).
    [105]熊坤新.民族问题中的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义情绪.广西民族研究,2005(3).
    [106]熊坤新,贺金瑞.现代国际民族冲突与民族和解案例分析.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6).
    [107]熊坤新.当前中国民族理论研究应坚持的路径和方向.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6).
    [108]熊坤新.极端分子是各族害群之马.环球时报,2011.08.03(15).
    [109]熊坤新,裴圣愚.2011年世界民族热点问题述评.中国民族,2012(1).
    [110]许亮.中国的苏丹问题研究综述(1949-2006年).西亚非洲,2007(2).
    [111]许孟水.浅谈当代非洲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亚非纵横,2010(2).
    [112]许宪隆,张成.文化生态学语境下的共生互补观——关于散杂居民族关系研究的新视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5).
    [113]牙含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非洲民族形成问题.西亚非洲,1983(1).
    [114]延飞.埃塞俄比亚与厄立特里亚冲突的根源——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联邦始木.西亚非洲,2008(9).
    [115]严华.非洲的民族与民族政策.中国民族报,2012.02.24(8).
    [116]严庆.从民族、国家结构类型看民族问题与民族治理的差异性.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3).
    [117]严庆,青觉.从概念厘定到理论运用:西方民族冲突研究述评.民族研究,2009(4).
    [118]于福坚.尼日利亚教派冲突启示:模仿、照搬注定会水土不服.中国民族报,2010.03.12(8).
    [119]苑基荣.非洲提升治理能力.人民日报,2011.01.07(3).
    [120]袁武.现实与理想的落差——解读冷战后联合国在非洲危机和冲突处理中的作用.西亚非洲,2009(4).
    [121]张春.中国与欧盟在达尔富尔问题上的合作探析.西亚非洲,2008(9).
    [122]张三南.论民族主义的建构、重构与解构.世界民族,2009(4).
    [123]赵慧杰.毛里塔尼亚民主进程浅析.西亚非洲,2008(6).
    [124]赵慧杰.毛里塔尼亚政变透析——兼论非洲民主化进程.西亚非洲,2009(2).
    [125]张宏明.论黑非洲国家部族问题和部族主义的历史渊源——黑非洲国家政治发展中的部族主义因素之一.西亚非洲,1995(5).
    [126]张宏明.部族主义因素对黑非洲民族国家建设的影响.西亚非洲,1998(4).
    [127]张宏明.部族主义因素对黑非洲国家政体模式取向的影响.西亚非洲,1998(5).
    [128]张宏明.非洲发展问题的文化反思——兼论文化与发展的关系.西亚非洲,2001(5).
    [129]张宏明.传统宗教在非洲信仰体系中的地位.西亚非洲,2009(3).
    [130]张忠民.泛非主义的产生及其对非洲的影响.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2(3).
    [131]张志刚.宗教与国际热点问题——宗教因素对冷战后国际热点问题和重大冲突的深层影响.北京大学学报,2008(4).
    [132]曾爱平.“非洲国家独立以来的政治发展”学术讨论会综述.西亚非洲,2004(3).
    [133]郑家馨.近年国内的非洲史研究.世界历史,2006(1).
    [134]郑宪.尼日利亚在全球化中的两难处境.西亚非洲,2003(3).
    [135]郑先武.政府间发展组织与苏丹和平进程.国际观察,2011(4).
    [136]郑先武.非洲集体安全机制的创新与困境.社会科学,2011(6).
    [137]郑先武.欧盟区域间集体安全的构建——基于欧盟在非洲危机管理行动经验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1).
    [138]周平,贺琳凯.论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思想战线,2010(4).
    [139]周琦,温娟.非洲集体安全机制的困境与出路.求索,2008(11).
    [140]庄礼伟.国家碎片化现象的根源与治理.南方都市报,2008.03.11(31).
    [141][英]G·阿希沃兹.当前乍得的民族冲突.世界民族,1986(2).
    [142][埃及]阿姆德·哈戈格.非洲:希望与现实(张永蓬译).西亚非洲,2004(5).
    [143][埃赛]马莫穆契.泛非一体化:非洲自由繁荣之路(潘华琼译).西亚非洲,2001(2).
    [144][马里]巴卡利·卡马拉.非洲民族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5(2).
    [1]Pearl T. Robinson. The Political Context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West African Sahel. The Journal of Modern African Studies,16,4 (I978):579-595.
    [2]Peter Fuchs.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Sahara and the Sahel. Current Anthropology, Vol.25, No.1 (Feb.,1984):116.
    [3]A. T. Grove. Geograph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Sahel. The Geographical Journal, Vol.144, No.3 (Nov.,1978):407-415.
    [4]Anne Haour. Power and Permanence in Precolonial Africa:A Case Study from the Central Sahel. World Archaeology, Vol.37, No.4 (Dec,2005):552-565.
    [5]Richard Lalou and Thomas K. LeGrand. Child Mortality in the Urban and Rural Sahel. Population:An English Selection, Vol.9 (1997):147-168.
    [6]Dennis D. Cordell. The Awlad Sulayman of Libya and Chad:Power and Adaptation in the Sahara and Sahel. Canadian Journal of African Studies/Revue Canadienne des Etudes Africaines, Vol.19, No.2(1985):319-343.
    [7]A. W. Southall. Analyzing the Sahelian Ecosphere (Raynaut, Gregoire, Janin, Koechlin, Delville, Bradley, Simon, and Kaziol's Societies and Nature in the Sahel). Current Anthropology, Vol.39, No.5 (December 1998):740-742.
    [8]Sara Pacque Margolis. Population Policy, Research and the Cairo Plan Of Action:New Directions for the Sahel? International Family Planning Perspectives, Vol.23, No.2 (Jun., 1997):86-89.
    [9]Zeric Kay Smith. The Impact of Political Liberalisation and Democratisation on Ethnic Conflict in Africa:an empirical test of common assumptions. The Journal of Modern African Studies,38,1 (2000):2.
    [10]Tanja Ellingsen. Colorful Community or Ethnic Witches'Brew? Multiethnicity and Domestic Conflict during and after the Cold War.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44, No.2 (April2000):228-249.
    [11]G. Hamdan. The Political Map of the New Africa. Geographical Review, Vol.53, No.3 (Jul.,1963):418-439.
    [12]Catharine Newbury. States at War:Confronting Conflict in Africa. African Studies Review, Vol.45, No.1 (Apr.,2002):1-20.
    [13]Paul M. Lubeck. The Crisis of African Development:Conflicting Interpretations and Resolution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Vol.18 (1992):519-540.
    [14]John Mw Makumbe. Is There a Civil Society in Africa? International Affairs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44-), Vol.74, No.2 (Apr.,1998):305-317.
    [15]Paul Collier and Anke Hoeffler. On the Incidence of Civil War in Africa. 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46, No.1, Understanding Civil War (Feb.,2002):13-28.
    [16]E. Osei Kwadwo Prempeh. Anti-Globalization Forces, the Politics of Resistance, and Africa:Promises and Perils. Journal of Black Studies, Vol.34, No.4 (Mar.,2004):580-598.
    [17]Jude Cocodia. Exhuming trends in ethnic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in Africa:some selected States. African Journal on Conflict Resolution,Vol.8,13, (2008):9-26.
    [18]Jean Bosco Butera and Marcel Leroy. The Environment and Conflict in Africa:Toward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Conflict Trends,14, (2008):25-31.
    [19]Clement Mweyang Aapengnuo. Misinterpreting Ethnic Conflicts in Africa. Africa Security Brief. NO.4/April 2010.
    [20]Modibo Goita. West Africa's Growing Terrorist Threat:Confronting AQIM's Sahelian Strategy. AFRICA SECURITY BRIEF. NO.11/February 2011.
    [21]Chris Kwaja. Nigeria's Pernicious Drivers of Ethno-Religious Conflict. AFRICA SECURITY BRIEF. NO.14/July 2011.
    [22]Cedric Jourde. Sifting Through the Layers of Insecurity in the Sahel:The Case of Mauritania. AFRICA SECURITY BRIEF. NO.15/September 2011.
    [23]Jean-Paul Azam and Christian Morrisson. Conflict and growth in Africa. Vol. 1,The Sahel. Bethesda, Maryland:LexisNexis,2002.
    [24]Keith M. Moore. Conflict, social capital, and managing natural resources:a West African case study. Cambridge, MA:CABI Pub., c2005.
    [25]Jean-David Naudet. Finding problems to fit the solutions:twenty years of aid to the Sahel. Bethesda, Maryland:LexisNexis,2002.
    [26]Bernard Abeille and Jean-Marie Lantran. Soci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the Sahel:options for improving current practices. Bethesda, MD:Congressional Information Service, Inc.,1994.
    [27]Rwanda in the 1990s:Democratization and Disintegration. The Democratic Challenge in Africa. Discussion Papers from a Seminar on Democratization. Atlanta, Georgia:The Carter Center of Emory University,1994.
    [28]Richard Sklar and C. S. Whitaker, Jr. Political Parties and National Integration in Tropical Africa.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4.
    [29]Conflict Trends in Africa,1946-2004 A Macro-Comparative Perspective, Cover photo Panos Pictures.2006.
    [30]2011 METHODOLOGY, RESULTS & FINDINGS ? Institute for Economics and Peace 2011.
    [31]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1-Human development statistical annex. HDRO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Offic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 November 2011.
    [32]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database, World Bank,1 July 20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