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产、生活物资的重要来源,是国家战略性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也是国家生态文明和环境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保护吸引了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具有珍贵的热带雨林气候,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对于生物多样性的法律保护具有典型的研究价值。本文在此基础上探索西双版纳州生物多样性法制的相关问题。
     本文分别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生物多样性概况、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现状、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的探索几方面进行阐释。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导论,从选题缘由、选题意义、文献综述论文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几方面进行阐述,并陈述了论文的主要观点、创新以及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为西双版纳州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的现状分析,包括西双版纳州生物多样性简介、我国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概述、西双版纳州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以及法律保护的实施情况。第三部分为西双版纳州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的问题,从立法、执法、司法、监督机制这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就立法层面面言,存在着立法目的不够合理、保护范围不够全面、法律制度不够健全的问题;就执法层面而言,存在着行政管理部门权职不清、执法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经费严重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就司法层面而言,存在着违法主体处罚制度有待完善,对生物多样性破坏的诉讼救济不力等问题;就监督层面面言,存在着具体规定欠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完善,公众自觉监督意识薄弱等问题。第四部分为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的国际考量,通过对《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的综述以及对英国、美国、印度三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立法规定、执法规定、司法规定的考量,借鉴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的国际经验。第五部分对完善西双版纳州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进行探索,主要包括:立法上,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体系,明确法律目的及原则,借鉴民族习惯法;执法上,明确执法主体法律责任制度,改善执法主体的管理体制,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府问责机制;司法上,完善违法主体的处罚制度、加强诉讼救济的完善;监督上,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具体规定、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附加公民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义务。第六部分为西双版纳州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特别措施,提出完善西双版纳州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补偿机制,同时加强对西双版纳州少数民族权利的保护,具体包括“农民权”的保护、文化权利的保护、村民自治权的保护等。
Biodiversity is an important source for human production and living materials. It is also fundamental for a country's strategic resources and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meantime, the enrichment of the biodiversity is an important hallmark for a country'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level of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Thus, as the society develops, the research of the biodiversity and its protection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precious tropical rainforest climate with a rich biodiversity in Xishuangbanna Dai nationality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Yunnan Province is of great value for researching the legal protection of biodiversity. Accordingly, the current thesis is intended to investigate the issues about the legal system of the biodiversity in Xishuangbanna prefecture.
     This thesis mainly focuses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1) the situation of the biodiversity;2)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biodiversity legal protection;3)the issues existing in the legal protection; and4) the exploration of the biodiversity legal protection in Xishuangbanna Dai nationality autonomous prefecture.
     The whole thesis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Introduction which offers the reasons and rationales of choosing this topic. It reviews the literature about the main concepts and details the methodology. This chapter also states the major points, innova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biodiversity legal protection in Xishuangbanna prefecture including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biodiversity in it, an overview of the biodiversity legal protection in our country, the normative legal documents of the biodiversity legal protection in Xishuangbanna prefecture and its implementation. Chapter three discusses the issues of the biodiversity legal protection in Xishuangbanna prefecture from the aspects of legislation, law implementation, justice and supervision mechanism. In terms of legislation, there are problems including the unreasonableness of its purpose, the incompleteness of its protection scope and the inadequacy of the law system, while there are also issues existing in terms of law implementation including the unclearness of divisional power of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a requirement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law-implementation staff and the scarcity of funds etc. In terms of justice, issues including a requirement of perfecting the punishment system and the ineffective help for the lawsuit of destroying the biodiversity should be noted. There are also problems in terms of supervision mechanism including the lack of specific rules, the incompleteness of the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system and the public weak sense of self-supervision etc. Chapter four provides an international view for the biodiversity legal protection. It draws on the experience of the biodiversity legal protection by referring to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and'International Plant Protection Convention', and also through other countries such as the United Kingdom,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India. Chapter5investigates the issues of the biodiversity legal protection in Xishuangbanna prefecture and proposes several suggestions in terms of legislation, law implementation, justice and supervision. Firstly, it is suggested that ways such as perfecting the law system of protecting the biodiversity, clarifying the purposes of the law rules and referring to the custom law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should be adopted in legislation. Secondly, ways such as clarifying the duties of the administrative law-implementation subject,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subject and perfecting the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systems of protecting the biodiversity are recommended in law implementation. Thirdly, perfecting the punishment system of the subject of offense and enhancing the help of the lawsuit should be adopted in justice. Finally, establishing the specific rules for protecting the biodiversity and perfect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by adding the civil obligations of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he natural resource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erms of supervision. Chapter6is about the particular ways for the biodiversity in Xishuangbanna prefecture. It proposes ways such as perfecting the mechanism for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of the biodiversity and enhancing the protection of minority rights in Xishuangbanna prefecture including farmers'rights, culture right and the autonomy of villagers.
引文
①杨宇明、王娟、王建皓等.云南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59-160页.
    ①史学瀛.生物多样性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②吕忠梅.超越与保守: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
    ①乔世明.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
    ②张锋.生态补偿法律保障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
    ③杨树明.生态环境保护法制研究:兼论重庆市生态法制建设[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①李爱年.生态效益补偿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
    ②王献溥.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J].生物学杂志,1988年,第5期.
    ③张璐、赵兰勇、朱秀芹.中国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规划发展研究现状[J].中国园林,2010年,第1期:第81-83页.
    ①李菁、骆有庆、石娟.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与保护[J].世界林业研究,2011年,第24卷第3期.
    ②马英、王晓强.我国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6期.
    ③陈晗霖、黄明健.我国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第2期:第358-360页.
    ④孙中艳.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体系的完善[J].中国发展,2006年,第4期.
    ⑤胡嘉滨、毕波、郭伟.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法律体系的重构[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年,第2期.
    ⑥周岚.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福州大学,2005年.
    ⑦罗剑华.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08年.
    ⑧孟蕊.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⑨孙中艳.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体系的完善[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①康玲.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D]:[硕土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06年.
    ②张十霞.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思考[D]:[硕十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8年.
    ③张式军.巴西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与实践[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
    ④周琛.印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与实践[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
    ⑤吉海英.南非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与实践[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
    ⑥吴治兵.欧盟关于植物多样性和生物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J],今日南国,2009年,第1期.
    ⑦陈晓飞.欧盟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探析——以栖息地指令为例[J],资源环境与发展,2010年第3期.
    ⑧孙中艳.英国、印度和美国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概况及其借鉴意义[J],油气田环境保护,2005年,第15卷第4期.
    ⑨赵静.生态旅游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①张奎、张树.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问题研究[C].见: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2009年8月3目-6日·昆明)论文集.2009年.
    ②杨华.生物多样性适应气候变化法律问题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③贾静.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价值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④卢之遥、薛达元.黔东南苗族习惯法及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5月,第20卷第2期.
    ⑤付永能、崔景云、郭辉军等.西双版纳大卡老寨哈尼族轮歇地农业生物多样性评价[J].云南植物研究.2001年,增(特)刊:第75-83页.
    ⑥孙瑞:西双版纳.民族文化多元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协调统一[J].学术探索.2004年,第6期.
    ①穆文春.沉重的生态保护[J].生态经济,2003年,第9期.
    ①彭光芒.美学基础和美的欣赏[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年.第99页.
    ②李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39页.
    ①边疆.生物多样性保护[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3年,第1期.
    ②王献溥.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J].生物学杂志,1988年,第5期.
    ③“生物多样性”原始的表达方式是Biological diversity,由托马斯·拉夫卓伊(Thomas Lovejoy)于1980年提出;而biodiversity这个组合词则由昆虫学家威尔逊(E;O;Wilson)于1986年提出的,目前两者都有使用.
    ④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生物多样性相关国际条约汇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20页.
    ①馀嵩龄.生物多样性价值的经济学处理:一些理论障碍及其克服[J].生物多样性,2001年9月,第3期:第312页.
    ②张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48-249页.
    ③薛达元.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类型及其评估方法[J].农村生态环境,1999年,第2期:第56页。
    ④李洪远.生态学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71-73页.
    ①李洪远.生态学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71页.
    ②吴兆录.西双版纳州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7年,第S1期.
    ①甘宏协.西双版纳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设计案例研究[D]:[硕十学位论文].中国科学院,2008年.
    ②朱华等.西双版纳植物区系的特征与亲缘[J].广西植物,2001年,第2期:第135页.
    ①ZHU H, XU Z F, WANG H, et al. Tropical rain forest fragmentation and its ecological and species diversity changes in southern Yunnan [J].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2004,13:1355.
    ②周廷儒、任森厚.中国自然地理(古地理)(上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37页.
    ①朱华、许再富、王洪等.西双版纳片断热带雨林30多年来植物种类组成及种群结构的变化[J].云南植物研究,2001年,第23卷第4期:第415页.
    ②杨清、韩蕾等.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价值、保护现状及其对策[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6年,第25卷第4期:第344页.
    ③许再富.对西双版纳生物资源特点的认识[J].经济问题探索,1984年,第3期.
    ④国家林业局政策法规研究司.中国自然保护区立法研究[J].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年:第1页。
    ①参见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条。
    ②刘秋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机制研究——以环渤海区域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07年.
    ③沈庆仲.保护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N].西双版纳报,2008年10月26日.
    ①杨正斌、陈明勇、沈庆仲等.浅谈西双版纳自然博物馆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R].《林业调查规划》,2006年6月:第7-9页。
    ②参考西双版纳州政务网[z].http://www;xsbn;gov;cn/situation/Index;asp,2011年8月10日.
    ①李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页.
    ②蔡守秋.环境资源法学教程[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14-215页.
    ③孙中艳.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体系的完善[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①王作全.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2页.
    ②何春光、崔丽娟、盛连喜.生物多样性保育学[M].吉林:东北师大出版社,2009年.第12页.
    ①何春光、崔丽娟、盛连喜.生物多样性保育学[M].吉林:东北师大出版社,2009年.第13页.
    ②徐祥民.环境法学[M].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2005年.第52-55页.
    ①马克平.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进展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年.第58-85页.
    ②肖炎、朱春全、欧阳志云等.岷山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与自然保护区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年.第7页.
    ①江源、刘全儒、张文生等.西部开发建设中生物多样性及植被资源保护与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48~249页。
    ②环境保护部国际合作司.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系统——《生物多样性公约》回顾与展望[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85页.
    ②蒋宏、闫征亮.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新监测技术规范[M].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年.第10页.
    ④杨宇明、王娟、王建皓等.云南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7-18页.
    ⑤王作全.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6页。
    ①杨殿林、修伟明等.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农业[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248-249页.
    ①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Z].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网.http://www;ynepb;gov;cn/color/DisplayPages/ContentDisplay_534; aspx?contentid=26128.2011年7月15日.
    ①参见景洪市勐养镇政务网.http://www;jhsmy;gov;cn/content;aspx?ID=182,2012年1月1日.
    ①徐元锋.西双版纳“人象冲突”20年——野象肇事如何赔偿?[N].人民日报,2009年5月7日.
    ①徐元锋.西双版纳“人象冲突”20年——野象肇事如何赔偿?[N].人民日报,2009年5月7日.
    ①刘爱军著.生态文明与环境立法[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7页.
    ①郑少尉.生态文明与环境立法的完善[M].见: 中国环境管理丛书.2010年.第3期.
    ②姜素红.论我国地方环境立法之完善[C].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2008年,第840页.
    ③李永春、胡春元.我国西部生态重建必须重视地方环境立法[J].特区经济,2010年,第2期:第199页.
    ①姜素红.论我国地方环境立法之完善[C].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2008年.第839页.
    ②罗丽、邓海峰.日本资源物权制度的种类、特色与启示[J].法学杂志,2010年,第1期:第111页.
    ①例如,《云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第三条规定:“本条例所称陆生野生动物是指国家、省重点保护的和有益的、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以下简称野生动物);所称野生动物产品,是指野生动物的任何部分及其衍生物。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名录,由省人民政府公布,报国务院备案。有益的和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名录,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报省人民政府备案。”同时,《西双版纳州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保护的野生动物是指自治州境内国家级、省级和自治州列入保护范围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八条:“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猎捕或者破坏。”
    ③高莹、马凤萍、张晓郁.加强环境立法加大执法力度[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第6期:第22页.
    ①张璐.论自然资源物权[C].见: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基地会议论文.2001年.第239页。
    ②杜艳敏.深度探讨环境行政管理中的相关问题[J].科技资讯,2010年,第11期:第169页.
    ③吕忠梅.环境权力与权利的重构——论民法与环境法的沟通和协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第83页.
    ④梁琳.从环境资源物权角度对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修改[C].见: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2007年.第235页.
    ①张龙.建构我国环境权法律制度刍议[J].滨州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79页.
    ②张一芡.浅议生态安全与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生物多样性保护[C].见:编.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2009年.第778页.
    ③史学瀛.生物多样性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67页.
    ④陈晗霖.我国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制度的缺失和完善[C].见: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2004年.第778页.
    ①沈公铭、李继龙.我国水生生物外来物种管理现状、问题及建议[J].中国水产,2010年,第4期:第24页.
    ②陈晗霖.我国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制度的缺失和完善[C].见: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2004年.第779页.
    ③杨新莹.国际环境法风险预防原则与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年,第5期:第599页.
    ①靳伟、罗毅.环境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C].见: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2009年.第697页.
    ②刘志坚.靳伟、罗毅:环境行政法律责任实现论[C].见: 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2009年,第1120页.
    ①吴国磊、靳伟、罗毅.环境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C].见: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2009年.第697页.
    ②吴国磊、靳伟、罗毅.环境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C].见: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2009年.第698页.
    ①杜群.论环境权益及其基本权能[J].环境保护,2002年,第5期:第9页.
    ②吴国磊、靳伟、罗毅.环境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C].见: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2009年.第699页.
    ③胡跃华、曹敏、林露湘.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的树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动态[J].生态学报,2010年,第4期:第950页.
    ①段晓梅、刘伟.西双版纳景洪市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第17期:第93页.
    ②云南省人大常委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委员会.云南省关于对西双版纳州热带雨林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R].2009年5爿.
    ③赵元藩、温庆忠、陶晶等.西双版纳热带天然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林业调查规划,2010年,第1期:第1页.
    ④冯军、宋伟卫.环境犯罪治理手段有哪些?[N].中国环境报,2010年1月25日.
    ①诸如《西双版纳州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第十五条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单位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非法猎捕、杀害州级保护的野生动物的,依照非法猎捕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的行政处罚标准执行。(二)污染、破坏保护的野生动物巢、穴、洞及其栖息场所或未经批准擅自在保护的野生动物生存、栖息环境内设置旅游景点、观察站、瞭望台等设施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相当于恢复原状所需费用三倍以下的罚款……(六)无证收购、加工利用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以及宾馆、饭店、酒楼、餐厅和个体饮食摊(点)经营保护的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没收实物和违法所得,并处以实物价值三至八倍的罚款。”《西双版纳州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违反本条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根据情节轻重,分别予以批评教育、责令其按保护管理费或资源损失补偿费标准三至五倍缴纳赔偿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在自然保护区内盗伐林木、毁林开垦、开山炸石、采矿、取士,未经批准猎捕野生动物和采挖植物的……(五)擅自在自然保护区内修建建筑物和设施的。”
    ②裴宏齐.环境侵权行为之行为违法性论[J].法制与社会,2007,第6期:第222页.
    ①于文轩.环境行政处罚:规则完善与困境破解[J].环境保护,2010年,第6期:第27页.
    ②黄勇斌.现代环境行政活动的开发性研究[J].求索,2010年,第4期:第50页.
    ③刘志坚.环境行政法律责任实现论[C].见: 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2009年.第1119页.
    ④陈屹立、邵同尧.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的经济分析[C].见: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2006年,第1127页.
    ①张晓辉.中国法律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施[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70页.
    ②杨广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适格问题研究[J].法治论坛,2010年,第1期:第269页.
    ③李挚萍.中国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的优劣分析和顺序选择[J].河北法学,2010年,第1期;第21页.
    ①袁颖.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适格之扩张[J].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13期:第26页.
    ②也有人认为,环境影响评价是对环境质量的预测性评估是在进行某项决议或人为活动之前对实施该行动可能给环境质量造成的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估的活动,不过各种界定含义 一致。相关文献可参考薛继斌.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立法与战略环境评价制度[J].学术研究,2007年,第9期,龚文杰.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效用及完善[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童健、李科林、王平.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7期等文献。
    ①第十二条“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监视、监测环境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长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长的影响,并采取措施,维护和改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生长条件。由于环境影响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生长造成危害时,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其他有关部门调查并依法处理。”第十三条规定,“建设项目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生长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建设单位提交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必须对此作出评价;环境保护部门在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时,应当征求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②程胜高、刘卓、姚维科.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及其在我国实施的必要性[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1年,第3期:第12页.
    ①程胜高、刘卓、姚维科.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及其在我国实施的必要性[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1年,第3期:第14页.
    ②有人认为,所谓公众环境行政参与是指公众基于环境公共利益或者环境私人利益之维护,在获知相关环境信息的前提下,通过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环境利益诉求,参与到环境行政过程中,并由此影响环境行政决策的活动。也有人认为公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众包括公民、专家、企业、社会团体等组织,狭义的公众主要是指公民个人和民间社会组织。详情可参见朱谦.公众环境行政参与的现实困境及其出路[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牛睿.循环经济中的公众参与及制度完善[J].人民论坛,2012年,第5期;程琥.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J]行政法学研究,2012年,第1期;王周户.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视野下的中国公众参与[J].西北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石磊.中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S1期等文献。
    ③朱谦.公众环境行政参与的现实困境及其出路[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①邓小云.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权利基础与立法完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②许锋.加拿大公众参与规划及其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2年,第1期;李雅兰.美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公众参与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2年,第2期.
    ③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Z].国际节能环保协会章程IEEPA.
    ①吴军.《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产生背景和主要内容[J].绿叶,2011年,第9期:第47页.
    ②张丽荣、成文娟等.《生物多样性公约》国际履约的进展与趋势[J].生态学报,2009年,第29卷第10期:第5627页.
    ③冯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合作与惠益分享[J].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第100 页.
    ①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决定:批准国务院总理李鹏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2年6月11日在里约热内卢签署的《生物多样性公约》,因此次公约对我国有约束力。
    ②生物多样性保护及中国履行[N].《生物多样性公约》简报,2011年,第1期.
    ①薛达元.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背景、进展与挑战[J].生物多样性,2007年,第15卷第5期:第564页.
    ②薛达元、蔡蕾.《生物多样性公约》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国际制度谈判进展[J].国际瞭望,2007年,第11期:第74页.
    ①卢双珍.论云南天然林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J].绿色经济,2002年,第7期.
    ②蒋志刚、马克平.保护生物学的现状、挑战和对策[J].生物多样性,2009年,第17卷第2期:第107~116页.
    ①孙中艳.英、印、美生物多样性的法律保护[J].国土资源,2005年,第10期:第46页.
    ②梁崇礼、陈文丽、李云川.关于动物福利立法思考[J].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4年,第4期:第15页.
    ③环境史话:动物法律世界200年[N].中国青年报,2002年7月24日.
    ①战晓程.我国动物福利立法问题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②孙中艳.英国、印度和美国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概况及其借鉴意[J].汽油田环境保护,第15卷第4期:第7页.
    ③特别是巨兽和毛皮兽.
    ④刘进双、张康生.世界自然保护[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272页.
    ①李铮.从美国《濒危物种法》对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反思[J].云南环境科学,2003年,第22卷第2期:第38页.
    ②张奎.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律制度完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③参见孙中艳.英、印、美生物多样性的法律保护[J].国土资源,2005年,第10期.
    ①刘进双、张康生.1世界自然保护[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275页.
    ②秦天宝.国际与外国遗传资源法选编[M].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200页.
    ③秦天宝.国际与外国遗传资源法选编[M].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220页.
    ④ Graham Dutfie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Biogenetic Resources and Traditional Knowledge, Earthscan Publication Ltd.,2004,p.166.
    ④郭泰.生物遗传资源法律体系建构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①周琛.印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与实践[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第38页.
    ②秦天宝.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立法典范——印度2002年《生物多样性法》评介[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年,第2期:第11页.
    ③秦天宝.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立法典范——印度2002年《生物多样性法》评介[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年,第2期:第11页.
    ①张小勇.印度遗传资源立法及其启示[J].法商研究,2007年,第1期:第119页.
    ②秦天宝.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立法典范——印度2002年《生物多样性法》评介[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年,第2期:第11页.
    ③秦天宝.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立法典范——印度2002年《生物多样性法》评介[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年,第2期:第11页.
    ④该法第19条第1款规定:任何第3条第2款所指的人,当其为了研究或商业化利用或生物探测或生物利用而意欲获得位于印度境内的生物资源或相关传统知识时,应以规定的形式向国家主管部门提出中请,并向其缴纳规定的费用。
    ⑤不过,2004颁布实施的《生物多样性条例》将这一期限又延长至6个月。
    ①张小勇.印度遗传资源立法及其启示[J].法商研究,2007年,第1期:第120页.
    ②秦天宝.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立法典范——印度2002年《生物多样性法》评介[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年,第2期:第12页.
    ①秦天宝.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立法典范——印度2002年《生物多样性法》评介[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年,第2期:第26页.
    ①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的通知(环发[2010]106号)。
    ①黄世华.论国际法上的国际环境合作[D]:[博士学位论文].福州大学,2006年.
    ②中国老挝合作为亚洲象开辟“绿色迁徙走廊”.新华网.2011年10月31日.
    ①在北纬21°08′~22°36′,东经99°56’~101°50′之间。
    ②严琦、刘万学、李会娜等.紫茎泽兰不同入侵程度的土壤及其提取物对早稻生长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9年,第28卷第5期:第879页.
    ③孙中艳.英国、印度和美国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概况及其借鉴意义[J].油气田环境保护, 2005年,第15卷第4期:第9页.
    ①秦天宝.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立法典范——印度2002年《生物多样性法》评介[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年,第2期:第10页.
    ②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的通知(环发[2010]106号)。
    ①可参见朱海冰.中国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J].商业时代,2011年,第7期;南海.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J].理论探索,2009年,第6期;王玉婧.可持续发展理论探源及其经济学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第7期;孙太清.可持续发展理论之探讨[J].经济问题,2004年,第1期.
    ①相关文献较多,可参见李继宏.蕾切尔·卡森和她的《寂静的春天》[J].自然杂志,2007年,第5期;杨晓慧.《寂静的春天》生态主义解读[J].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22期;朱先明.从《寂静的春天》看雷切尔·卡森的生态思想[J].外国文学,2006年,第3期;蓝冰.卡逊和她的《寂静的春天》[J].生态经济,2003年,第3期.
    ②德内拉·梅多斯.《增长的极限》摘介[J].决策与信息,2010年,第1期;雷毅.尚未脱离的险境——评《增长的极限》[J].绿叶,2007年,第6期.
    ③参见林世选.论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维度[J].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第7期;苏建军.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伦理准则[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赵永江.论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与资本战略[J].经济地理,2003年,第2期;智库·百科http://wiki;mbalib;com/wiki/%E5%8F%AF%E6%8C%81%E7%BB%AD%E5%8F%91%E5%B1%95,2012年2月28日.
    ④朱海冰.中国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J].商业时代,2011年,第7期.
    ①胡龙江.立法目的及其演变[J].科技创业月刊,2005年,第2期.
    ②李挚萍.环境基本法立法目的探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③向磊.完善环境立法目的推进两型社会建设[J].特区经济,2008年,第11期.
    ④谢冬慧.中外环境立法目的之比较[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①王晶晶.论法人类学中的民族习惯法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②董令雷.论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关系[J].学理论,20¨年,第36期.
    ③徐合平.论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合法性[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④宋才发.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及其自治权问题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78页.
    ②[美]H·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M].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53页.
    ③美]H·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M].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45页.
    ④[德]M·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张乐天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177页.
    ①贾静.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价值研究[D]:[硕十学位论文].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②[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M].王海龙、张家瑄泽.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第266页.
    ③方慧.少数民族地区习俗与法律的调适——以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为中心的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44页.
    ①参见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4948;htm,2012年2月1日.
    ②吕斌.浙江民康的石斛产业制胜之道[J].法人,2012年,第1期.
    ①诸如《云南省珍稀树种保护条例》第十二条规定:“收购、加工珍贵树种茎、叶、花、果实、种子的,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由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批准文件核发许可证。”《西双版纳州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禁止收购、出售、加工利用保护的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禁止宾馆、饭店、酒楼、餐厅和个体饮食摊(点)经营保护的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第十二条规定:“收购、加工、出售非保护的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须经州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办理经营许可证,凭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第十三条规定:“经批准捕捉、收购、利用、销售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由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收取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费。”
    ②陈晓飞.欧盟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探析——以栖息地指令为例[J].资源环境与发展,2010年,第3期.
    ①孟智斌.《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简介[J].动物学杂志,2003年,第6期;张伟.关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在中国国内立法的若干思考[J].今日国土,2005年第Z3期.
    ①吴宗金、张晓辉.国民族法学(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193-194页.
    ①王小萍.完善环境管理体制,提高环境执法水平——兼谈环境行政机关的内部执法问题[Z].2005年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会年会.
    ①周学荣.当代政府问责制的兴起及其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1期.
    ②The World Bank. Social Accountability in Public Sector. Washington D. C:The World Bank,2005.
    ②张喜红.构建服务型政府问责体系的几个问题[J].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2期.
    ③内蒙古多个地区实施过类似的政策,详情可参见王全在.围封禁牧对内蒙古杭锦旗草地生 物量和家畜饲养的影响[J].经济师,2010年,第11期;焦树仁.阿尔乡沙地围封治理效果分析[J].防护林科技,2010年,第3期;李那何芽.围栏禁牧对浑善达克沙地退化草场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12期等文献。
    ①包桂荣等.当代民族经济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70-72页.
    ②刘之雄.环境刑法的整体思维与制度设计[J].法学论坛,2009年.第9期.
    ①钱俊生.如何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怪圈?[J].理论视野,2002年.第2期.
    ①陶蕾、张梓太.我国环境民事诉讼的困境与出路[J].河海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②张翠梅.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构建的法理分析[J].河北法学,2011年,第4期.
    ①王志敏.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研究[J].经济导刊,2012年.第1期.
    ②李方.检察机关以支持起诉方式参与环境污染诉讼应予完善[J].人民检察,2011年,第10期:廖柏明.检察机关介入环境公益诉讼的思考与建议[J].法学杂志,2011年,第6期.蔡彦敏.中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检察担当[J].中外法学,2011年,第1期.
    ①相关文献可参考薛继斌.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立法与战略环境评价制度[.J].学术研究,2007年,第9期:龚文杰.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效用及完善[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童健、李科林、王平.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7期.
    ②祁进玉.西部大开发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环境保护的法律思考[J].甘肃理论学刊,2002年,第6期.
    ③薛继斌.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立法与战略环境评价制度[J].学术研究,2007年9月.
    ④刘芙.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不足与完善——以司法介入为救济途径的考察[.J].当代法学,2007年.第2期.
    ①张津.论我国环境法中公众参与原则的建设[J].前沿,2012年,第3期.
    ②黄云.我国环境领域公众参与之法律探析[J].政治与法律,2011年,第10期.
    ③类似的建议书还有两个:1998年2月通过的《关于少数民族语言权利的奥斯陆建议书》和1996年10月通过的《关于少数民族教育权利的海牙建议书》。
    ①田艳.传统文化产权制度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43页.
    ①薛达元.民族地区保护与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传统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年.前言第1页.
    ②[美]安妮·马克苏拉克.生物多样性:保护濒危物种[M].李岳、田琳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0-11页.
    ①乔世明.民族自治地方资源法制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页.
    ②[美]安妮·马克苏拉克.生物多样性:保护濒危物种[M].李岳、田琳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9-10页.
    ③于建荣、娄治平.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战略研究报告(2010-2011)[R].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3页.
    ④薛达元.民族地区保护与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传统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年.前言第1页.
    ①于文轩.生物多样性的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观点与中国应对——以TRIPs和CBD为视角[A].见:徐祥民,主编.中国环境法学评论(2008年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51-252页.
    ②杨宇明、王娟、王建皓等.云南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77页.
    ③杨宇明、王娟、王建皓等.云南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77页.
    ①环保法治三十年:我们成功了吗?[A].见:汪劲,编.中国环保法治蓝皮书(1979-2010)[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31-132页.
    ②杨宇明、王娟、王建皓等.云南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60页.
    ③《发展权宣言》第一条。
    ①蔡蕾、于之的、王捷.中国防治外来入侵物种的现状与管理评估[J].环境保护,2003年,第8期:第32页.
    ②田艳.试论民族自治地方获得利益补偿的权利[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第5期.
    ①补偿的范围包括:(1)农民、牧民、林场主等为保护野生动物而采取的积极措施所花去的成本。(2)农民、牧民、林场主因保护野生动物而遭受的人身、财产或其他损失。(3)在干旱条件下,农民、牧民或当地居民等为保证向野生动物栖息地供水,而使自身农作物,草场等干枯所遭受的损失。(4)为建立完备的野生动物栖息地,使当地居民迁居的费用。(5)为保证野生动物栖息地,限制周边地区建立工厂、生活区等从而使当地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的经济损失。(6)因建立野生动物栖息地而占有原集体所有的土地而给该集体成员造成的财产损失等等。
    ②曹明德.论生态法的基本原则[J].法学评论,2002年,第6期:第60页.
    ①穆文春.沉重的生态保护[J].生态经济,2003年,第9期.
    ②李爱年.生态效益补偿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第222页.
    ③李爱年.生态效益补偿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第222页.
    ①乔世明.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58页.
    ②关于对西双西双版纳州热带雨林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Z].云南人大网站.http://www; tengchong;;gov;cn/ynrdcwh/1013309916158361600/20090506/196301;html,2011年8月1日.
    ①竺效.生态损害的社会化填补法理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63页.
    ②田艳.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障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③李凯.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公司的社会责任[J].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36页.
    ④田艳.试论民族自治地方获得利益补偿的权利[Z].中央与地方关系法制化学术研讨会.2009年.
    ①赵爽.能源法律制度的生态化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163-164页.
    ②世界银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项目课题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开发社区受益机制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98-199页.
    ①徐元锋.西双版纳“人象冲突”20年——野象肇事如何赔偿?[J].人民日报,2009年5月7日.
    ②乔世明.民族自治地方野生动植物保护法治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95页.
    ③张小勇.遗传资源的获取和惠益分享与知识产权[J].环球法律评论,2005年.第18页.
    ①张丹妮.遗传资源国际合作开发的法律机制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6年
    ②张小勇、郑成思.遗传资源的获取和惠益分享与知识产权[M].知识产权文丛(第13卷).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第109页.
    ③吴彤.复杂性、地方性与文化多样性[Z].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101726-1; htm.
    ①田艳.中国少数民族基本文化权利法律保障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8页.
    ②田艳.中国少数民族基本文化权利法律保障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0页.
    ①陈立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民自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②徐晓光.“罚3个120”的适用地域及适应性变化——作为黔东南苗族地区“罚3个100”的补充调查[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0年.
    ③这是苗族一种传统的惩罚方式,即对违反村规民约的人罚以一百二十斤米,一百二十斤肉和一百二十斤酒,也就是违反村规民约的人要请全寨人吃饭,基本是苗族民间最重要的惩罚方式,可见苗族地区自古以来就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非常重视。
    ④[丹麦]基尔斯滕·特罗尔.格陵兰的自治——格陵兰人在丹麦王国之内实施自治的经验[A].见:王铁志、沙伯力,编.国际视野中的民族区域自治[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343页.
    ①龙文.社区传统资源财产权利的理论探讨与实践[M].知识产权文丛(第13卷).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第55页.
    ②廖敏文.《联合国土著民族权力宣言》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①张辉.生物安全立法的多元价值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②邵泽春.贵州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第7页.
    [1][美]爱蒂斯·布朗·魏伊斯著.为了未来世代的公正:国际法、共同遗产世代间公平[M].汪劲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
    [2]敖俊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释义[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
    [3]包桂荣等.当代民族经济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
    [4]白平则.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环境法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
    [5]陈金全.西南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
    [6]陈灵芝.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年
    [7]陈灵芝、马克平.生物多样性科学的原理与实践[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1年
    [8]曹明德、黄锡生.环境资源法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
    [9]陈泉生.宪法与行政法的生态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
    [10]陈泉生.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
    [11]蔡守秋.环境资源法学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
    [12]蔡守秋.欧盟环境政策法律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13]大卫·皮尔斯著.绿色经济的蓝图(3)—衡量可持续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14]方慧.少数民族地区习俗与法律的调适——以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为中心的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15]古祖雪.国际法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16]费孝通.社会调查自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17]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国家林业局政策法规研究司编.中国自然保护区立法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年.
    [18]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生物多样性相关国际条约汇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
    [19]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委员会.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进展Ⅷ:第七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年.
    [20]高其才.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21]高利红.动物的法律地位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
    [22](美)H.罗尔斯顿著.环境伦理学[M].杨通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23]韩德培、陈汉光.环境保护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
    [24]何群主编.土著民族与小民族生存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25]黄锡生、李希昆主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年.
    [26]金瑞林、汪劲、王灿发.环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27]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
    [28]江源、刘全儒、张文生等.西部开发建设中生物多样性及植被资源保护与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
    [29][美]克利福德·吉尔兹著.地方性知识[M].王海龙、张家瑄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30]李爱年.生态效益补偿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
    [31]李爱贞.生态环境保护概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年.
    [32]李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33]刘春田.知识产权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4]林国钦.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林业建设[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年.
    [35]罗豪才.中国司法审查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36]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
    [37]刘诗峰,张坚主.佛坪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M].陕西: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38]刘双进、张康生编译.世界自然保护[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年.
    [39]凌欣.环境法视野下生态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
    [40]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41]吕忠梅主编.超越与保守: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
    [42]吕忠梅:环境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
    [43]吕忠梅主编.环境法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44](英)米尔顿著.环境决定论与文化理论[M].袁同凯、周建新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45](德)M.兰德曼著.哲学人类学[M].张乐天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
    [4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47]穆文春.布朗族文化大观[M].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
    [48]那力.国际环境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
    [49]那力、何志鹏.WTO与环境法[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
    [50]裴盛基、龙春林.民族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年.
    [51]潘志成.西南民族传统法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考察[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
    [52]齐树洁、林建文主编.环境纠纷解决机制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
    [53]乔世明.民族自治地方资源法制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
    [54]乔世明.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
    [55]秦天宝.国际与外国遗传资源法选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
    [56]钱迎倩,马克平.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57]宋彪主编.环境保护法经典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58]宋博洲.生物多样性分析[M].广西: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年.
    [59]世界资源研究所.国家生物多样性规划指南[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年.
    [60]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综述[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年.
    [61]世界银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项目课题组编著.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开发社区受益机制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
    [62]宋蜀华、陈克进.中国民族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
    [63]宋伟.善待生灵——英国动物福利法律制度概要[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年.
    [64]史学瀛.生物多样性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65]史筠.民族法制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66]邵泽春.贵州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
    [67]田家怡、慕金波、潘怀剑.青岛崂山生物多样性及保护利用的研究[M].山东: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2年.
    [68]谭伟福.广西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
    [69]谭伟福.广西十万大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体系[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
    [70]田艳.中国少数民族基本文化权利法律保障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
    [71]田艳.传统文化产权制度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
    [72]文彬.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知识[M].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
    [73]王彬辉.基本环境法律价值:以环境法经济刺激制度为视角[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74]王彬辉.论环境法的逻辑嬗变——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75]王灿发.环境与自然资源法案例教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
    [76]王灿发.中国环境行政执法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77]吴大华.民族与法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年.
    [78]王德辉、方晨.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培训班论文集[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
    [79]汪劲.中国环境法原理(二十一世纪法学从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80]汪劲.环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81]汪劲.环境法律的理念与价值追求[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
    [82]汪劲等.环境正义:丧钟为谁而鸣——美国联邦法院环境诉讼经典判例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83]王立.中国环境法的新视角[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
    [84]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85]王名扬.美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89年
    [86]王松霈.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经济系统[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
    [87]王树义.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环境法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改专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
    [88]王铁志、沙伯力.国际视野中的民族区域自治[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89]王卫国.民族文化素质与现代化[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
    [90]王曦.美国环境法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
    [91]王曦.国际环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
    [92]王献溥宋朝枢.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年.
    [93]王献溥、刘玉凯.生物多样性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年.
    [94]吴宗金、张晓辉.中国民族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
    [95]许崇德等.宪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96]薛达元等译.保护世界的生物多样性[M].台湾:地景出版社,1997年.
    [97]薛达元.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 社,2009年
    [98]谢国文,颜亨梅,张文辉.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99]肖剑鸣.比较环境法[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
    [100]熊文钊.大国地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新发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
    [101]徐正会.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蚁科昆虫生物多样性研究[M].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年.
    [102]徐中起.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权益保障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
    [103]杨侯第、吴宗金.民族区域自治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
    [104]喻庆国.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价[M].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年.
    [105]云南省生态经济学会等主编.西双版纳[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年.
    [106]杨树明主编.生态环境保护法制研究:兼论重庆市生态法制建设[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07]尹绍亭.田野中国丛书—云南山地民族文化生态的变迁[M].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
    [108]尹田.法国物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
    [109]杨悦徐家秀.拯救生物多样性[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年.
    [110]杨宇明.云南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
    [111]郑成思编.知识产权文丛[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
    [112]张锋.生态补偿法律保障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
    [113]朝飞、王德辉.永恒的亚洲生命:亚洲首届全球生物多样性论坛文集[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
    [114]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年.
    [115]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进展[M].北 京:气象出版社,2004年
    [116]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117]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保护中国的生物多样性[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
    [118]“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总报告编写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年.
    [119]《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编写组.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年.
    [120]诸葛阳.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文集[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
    [121]赵俊臣.谁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体——森林、自然保护区与生物多样性的社区共管[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122]赵惊涛.环境法新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
    [123]周珂.环境法(第三版)(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124]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125]周楠.罗马法原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126]张维平.保护生物多样性[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
    [127]张文山.突破传统思维的瓶颈: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立法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
    [128]张文显、李步云.法理学论丛(第2卷)[M].法律出版社,2000年.
    [129]张晓辉.中国法律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施[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
    [130]张小勇.遗传资源的获取和惠益分享与知识产权[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
    [131]张颖.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评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
    [132]曾宗永.人类生存的基础生物多样性[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133]边疆.生物多样性保护[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3,第1期.
    [134]陈冬.小鱼与大坝的对话——美国濒危物种法的实施及其所引起的思考[J].法学论坛.2003年,第3期.
    [135]陈晗霖,黄明健.我国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J].安徽农业科学.2005,第2期.
    [136]曹明德.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伦理观的转变——兼论道德共同体范围的扩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137]蔡守秋.论生物安全法[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138]曹树青.生态环境保护利益补偿机制法律研究[J].河北法学.2004年,第8期.
    [139]陈晓飞.欧盟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探析——以栖息地指令为例[J].资源环境与发展.2010,第3期.
    [140]付永能、崔景云、郭辉军等.西双版纳大卡老寨哈尼族轮歇地农业生物多样性评价[J].云南植物研究,2001年增(特)刊.
    [141]郭辉军、陈爱国、付永能.西双版纳社会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变化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2001,第S1期.
    [142]胡嘉滨、毕波、郭伟.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法律体系的重构[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第2期.
    [143]黄锡生、关慧.环境伦理观与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的相关问题[J].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144]吉海英.南非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与实践[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第1期.
    [145]贾静.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价值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146]康玲.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6年.
    [147]李菁,骆有庆,石娟.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与保护[J].世界林业研究.2011,第24卷第3期.
    [148]罗剑华.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年.
    [149]梁双慰.保护野生动物的迫切性和可行性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3,第11期.
    [150]卢双珍.论云南天然林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J].绿色经济.2002,第7期.
    [151]卢之遥,薛达元.黔东南苗族习惯法及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1,第20卷第2期.
    [152]雷毅.环境整体主义的生态学基础[J].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153]毛海强、姚莉萍.公司社会责任CSR:人力资源管理的新领域[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第2期.
    [154]孟蕊.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155]穆文春.沉重的生态保护[J].生态经济.2003,第9期.
    [156]马英,王晓强.我国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第6期.
    [157]祁进玉:西部大开发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环境保护的法律思考[J],甘肃理论学刊,2002年第6期.
    [158]沈庆仲.保护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J].西双版纳报.2008年10月26日.
    [159]孙瑞.西双版纳:民族文化多元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协调统一[J].学术探索.2004,第6期.
    [160]石赞琦、徐洁宇,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中的若干思考[J].法学研究.2005年,第11期.
    [161]孙中艳.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体系的完善[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162]孙中艳.英国、印度和美国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概况及其借鉴意义[J].油气田环境保护.2005,第15卷第4期.
    [163]孙中艳.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体系的完善[J].中国发展.2006,第4期.
    [164]田艳.试论民族自治地方获得利益补偿的权利[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 年,第5期.
    [165]翁京才.自然资源法的价值观与生物多样性[J].引进与咨询.2005年第3期.
    [166]王蓉.环境保护中利益补偿法律机制的研究——权利救济公法化的经济学分析[J].政法论坛.2003年,第5期.
    [167]韦冉、陈德敏.野生动植物资源多样性保护的法制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168]吴治兵.欧盟关于植物多样性和生物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J].今日南国.2009,第1期.
    [169]王清军、蔡守秋.生态补偿机制的法律研究[J].法学研究.2006年,第7期.
    [170]王曦.论国际环境法的可持续发展原则[J].法学评论.1998年,第3期.
    [171]王献溥.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J].生物学杂志.1988,第5期.
    [172]徐嵩龄.论现代环境伦理观的恰当性——从“生态中心主义”到“可持续发展”的“制度转型期”[J].清华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73]肖卫.自然资源使用权若干问题探讨[J].学术界.2006年,第4期.
    [174]徐元锋.西双版纳“人象冲突”20年野象肇事如何赔偿?[J].人民日报.2009年5月7日.
    [175]许再富.对西双版纳生物资源特点的认识[J].经济问题探索.1984,第3期.
    [176]杨华.生物多样性适应气候变化法律问题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11,第3期.
    [177]周琛.印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与实践[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第1期.
    [178]周敦耀.试论代际正义[J].广西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179]周岚.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对策研究[D].福州:福州大学,2005年.
    [180]周雷.西双版纳的胶林危机:一种植物身上的政策轮回[J].生态经济.2008,第6期.
    [181]赵静.生态旅游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182]张奎,张树.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问题研究[C].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2009.8.3-6·昆明)论文集.2009年.
    [183]张坤.生物多样性与道教伦理的现代启示.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
    [184]张璐,赵兰勇,朱秀芹.中国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规划发展研究现状[J].中国园林.2010,第1期.
    [185]张式军.巴西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与实践[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第1期.
    [186]张士霞.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思考[D],长春:吉林大学,2008.
    [187]Diversity, Oppression, and Social Functioning:Person-In-Environ ment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3rd Edition) (by George A. Appleby (Mar 25,2010)
    [188]Diversity, Oppression, and Change:Culturally Grounded Social Wo rk (by Flavio Francisco Marsiglia, Apr 1,2008)
    [189]Diversity Consciousness:Opening our Minds to People, Cultures a nd Opportunities (3rd Edition) (by Richard D. Bucher, Feb 15,2009)
    [190]Diversity:The Invention of a Concept by Peter Wood (Jul 1,2004 )
    [191]The Diversity Toolkit:How You Can Build and Benefit from a Div erse Workforce (by William Sonnenschein, Mar 11,1999)
    [192]Reinventing Diversity:Transforming Organizational Community to Strengthen People, Purpose, and Performance by Howard J. Ross (Aug 16 ,2011)
    [193]Readings for Diversity and Social Justice, Second Edition by Mau rianne Adams, Warren Blumenfeld, Carmelita Rosie Castaneda and Heathe r W. Hackman (Jan 22,2010)
    [194]Diversity, Culture and Counselling:A Canadian Perspective by Ge offrey Hett,M.Honore France and Maria de l Carmen Rodriguez(2004)
    [195]Diversity and Complexity(Primers in Complex Systems,Scott E. 2010
    [196]Globalization and Diversity:Geography of a Changing World(3rd Edition)by Martin W.Lewis and Lester Rowntree(Jan 14,2010)
    [197]Globalization and Diversity:Geography of a Changing World(3rd Edition)by Martin W.Lewis and Lester Rowntree(Jan 14,2010)
    [198]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政务信息网[Z]http://www;xsbn;gov; cn/situation/Index;asp,2011年8月10日.
    [199]西双版纳信息港,http://xsbn;bn163;net/bngk/xsbn;asp.
    [200]景洪市勐养镇政务网:http://www;jhsmy;gov;cn/content;aspx?ID=182,2012年1月1日.
    [201]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网.http://www;ynepb;gov cn/color/DisplayPages/ContentDisplay_534;aspx?contentid=26128,2011年7月15日.
    [202]云南人大http://www;tengchong;gov; cn/ynrdcwh/1013309916158361600/20090506/196301;html,2011年8月1日.
    [203]云南省环境保护厅政府信息公开网站,http://xxgk.yn.gov.cn/canton_mode164/default.aspx?departmentid=1111
    [204]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国际节能环保协会章程IEEPA
    [205]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的通知(环发[2010]106号)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